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地理世界

_20 佚名(现代)
冰岛地下岩浆活动活跃,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地区之一,平均每5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全国活火山多达30座,其中有世界著名的海克拉和阿斯恰等火山。
境内地震频繁。
由于冰川和火山大范围地并存,因此被称为“冰与火之国”。
冰岛纬度虽高,但北大西洋暖流流经西、南、东三面,沿海气候温和湿润,仅北部和西北部受寒流影响,较寒冷干燥。
人口集中于西南部沿海一带,1月平均气温1℃左右(极端最低气温不超过—20℃)
,7月11℃左右。
常年盛行南风和西南风,雨雪日多达200~220天,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土地面积中,耕地占0.1%,林地占1.2%(以灌木为主)
,草地占22.7%,其余均为荒原和冰原。矿产贫乏,已开采的主要是硅藻土。但水能和地热能丰富,有温泉800余处,平均水温75℃。温泉地热为首都90%和全国
-- 320
世界地理概览103
70%的地区提供热源。冰岛附近海域是北大西洋渔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中浮游生物的密度比地中海中部高出百倍,鱼种大约有150种,主要是鳕鱼和毛鳞鱼。
发展简史 公元860年前后,爱尔兰的克尔特人到达冰岛,以后挪威人开始移入。
930年成立冰岛联邦。
1262年与挪威签订协议,隶属挪威。
1380年归丹麦统治。
1918年丹麦承认冰岛为主权国家,但仍维持丹、冰联盟。
1944年宣布解散丹、冰联盟后完全独立,同年6月17日成立冰岛共和国。
19世纪以前发展缓慢。近一个世纪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未受战争破坏,发展尤为显著。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经济地理20世纪以前,经济活动主要是农业。此后渔业获得大发展,迄今仍是重要产业。渔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18~20%,在出口总额中占75%。
为了保障本国渔业权益,从1972年起把领海范围由12海里扩大到50海里,1975年又进一步扩大到200海里。年捕鱼量150万吨左右,人均产量高达6吨,其中鳕鱼和毛鳞鱼占34左右。韦斯特曼纳岛A为最重要的渔业和渔产品加工基地。耕地很少,主要种植饲料和马铃薯。近年利用温泉大力发展温室农业,但谷物、水果、蔬菜大部分依赖进口。畜产品自给有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发展较快,现已占国民生产总值40%以上,主要有渔产品和畜产品加工、电力、纺织、化肥、水泥、炼铝等,水力发电约占电力的96%,人均发电量高达1.5万度;电价低廉,发展起电冶金和电化学工业,电解铝为仅次于渔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商品。
旅游业发展较快,每年收入超过40亿美元。
-- 321
203世界地理概览
全国无铁路,公路长1.2万余公里。渔港凯夫拉维克附近有国际机场。海运航线通往欧、美各大港口。各港年吞吐总量200~250万吨,其中半数集中于雷克雅未克。
(严正元)
丹  麦(Denmark)
欧洲北部国家。位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领土由日德兰半岛的中北部以及半岛东侧的西兰、菲英、洛兰、博恩霍尔姆等483个岛屿组成。南与德国接壤,北、东两面隔斯卡格拉克、卡特加特、厄勒3海峡同挪威、瑞典相望。
面积43080平方公里,岛屿部分约占40%。人口519万,绝大多数属日耳曼族的丹麦人,其余为德意志人、瑞典人,外侨占总人口的3%。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
国语为丹麦语。
全国划分为14个州,下辖277个市。首都哥本哈根。
丹麦地处波罗的海的出口,是沿岸各国进出大西洋的门户,又是联系中欧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桥梁,被称为“日德兰桥”。丹麦和瑞典之间的厄勒海峡长70公里,最窄处不足4公里,每年通过的船舶和军舰达8万艘。通过丹麦的桥梁和轮渡,使中欧和北欧的铁路、公路网相联。
自然地理 全境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0米左右,最高点海拔仅173米。第四纪时全境被冰川覆盖,冰川消退后留下的冰碛物,形成冰碛平原和为数较多的冰碛湖,最大的阿勒湖面积41平方公里。
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加上局部地面
-- 322
世界地理概览303
沉降,使原来的陆地分为半岛及岛屿,半岛东部还形成峡湾。
海岸线比较曲折,长达7474公里,有优良的天然港口。矿藏贫乏,仅有少量的褐煤、高岭土和海底石油及天然气。
冬温夏凉的温带海洋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0~1℃,7月15~17℃。霜冻期西海岸每年70天,内地120天。全年大部分时间盛行来自海洋的西风,空气潮湿。年降水量450~750毫米,大致由西向东递减。全年有雨,夏、秋两季较多。自然植被以阔叶林占优势,主要树种有山毛榉、栎、榆、椴等,森林覆盖率11.4%。
在日德兰半岛中部营造的大片人造云杉林,改变了昔日石楠荒地的面貌,对防止风蚀、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发展简史 公元9世纪形成统一的王国。9~11世纪从事海外扩张。
11世纪20年代征服英国和挪威,成为欧洲强大的帝国,延续的时间很短。以后在1397年成立的包括丹麦、瑞典、挪威等国的卡尔马联合中居统治地位。
后因瑞典脱离、挪威割让和冰岛独立,联合逐渐解体。只有格陵兰和法罗群岛至今仍为丹麦王国的领地或自治地区。丹麦的政治疆域虽历经变化,但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却始终位于西兰岛上。
经济地理 工农业高度发达,90年代初,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8万美元,居世界第3位。曾是欧洲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国,自19世纪后半期起,畜牧业成为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乳畜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14至13;其中肉类、乳酪和黄油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火腿、A A熏肉、香肠、乳酪等均以质优闻名,有“欧洲食品库”之称。
全国可耕地面积265.1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61.6%,永
-- 323
403世界地理概览
久性牧场占5.7%。种植业主要为畜牧业服务,种植谷物和牧草。谷物以大麦为主,次为小麦和燕麦,主要用作牲畜饲料,还有部分出口。渔业发达,有鲱、鲽、鳕、鲟等多种鱼类,约13供出口,是欧洲主要水产品出口国之一。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发展迅速,产值现已超过农业3倍以上。
在全国商品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占70%左右。
机械工业是最主要的部门,其次是食品、化工、造船、纺织、缝纫、陶瓷、印刷等。近几年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如精密机械仪表、动力机械、电子电器产品等。
交通发达。航运业居欧洲各国前列,航运收入为重要外汇来源(约占110)。
计有100多个港口,哥本哈根为最大港A口,货物年吞吐量在1000万吨以上;其次是凯隆堡。铁路长2900公里,公路长约7万公里。哥本哈根有国际机场。旅游业发展较快,每年收入约40亿美元。 (严正元)
挪  威(Norway)
欧洲北部国家。
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
南濒北海,西、北滨挪威海和巴伦支海,海岸线长2万公里,沿岸散布着约15万个岛屿岩礁。
陆上分别同瑞典、芬兰和俄罗斯接壤。
领土狭长,南北延伸1770公里,东西间最宽处434公里,最窄处仅6.3公里。面积386974平方公里(包括斯瓦尔巴群岛等属岛)。国土约13处于北极圈内。人口429.9万,居A民大多数为日耳曼族挪威人,余为芬兰人及拉普人,大多信
-- 324
世界地理概览503
奉基督教新教。挪威语为国语。全国共分19个郡,首都奥斯陆。
自然地理 全境多山,山地约占国土面积的23,海拔A150米以下的地面只占15。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东部,为A地形的主脊。加尔赫峰海拔2468米,为全国最高峰。南部有狭窄的滨海平原,宽度仅几至几十公里。
挪威海岸曲折破碎,多峡湾。
全国最长最深的松恩峡湾伸入内陆180公里,宽5公里,入口处水深1350米。挪威的冰川地形也极为普遍,全国有700多条现代冰川,面积共5180平方公里。
著名的约斯特谷冰原,面积815平方公里,是欧洲大陆最大的冰原。河流短小湍急,水量充沛,水力资源丰富,最长的格洛马河长度611公里。
全国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2960万千瓦,已开发2A3。
挪威虽地处高纬,但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大部分地区仍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1月平均气温1℃左右,明显高于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11~17℃。北部和内地山区气候寒冷,最北端的芬马克郡1月平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达-45~-50℃。沿海地区降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2000~4000毫米;内陆山区为500~1000毫米。
发展简史 挪威在公元9世纪末形成统一国家。
13世纪中叶,国势鼎盛,领土远较目前为大。
14世纪中叶鼠疫流行,人口减半,逐渐衰落。
1397年加入以丹麦为盟主的卡尔马联邦。
1523年瑞典脱离联邦后,挪威继续与丹麦联合,直至1814年改属瑞典。
1905年成为独立的挪威王国。
-- 325
603世界地理概览
经济地理 挪威独立以来,水力发电、林业、渔业、航运和造船工业发展迅速。至20世纪70年代末,已由经济落后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跃居世界前列。北海石油、天然气开发后,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
农业现有耕地8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2.5%,半数以上集中在温暖半湿润的东南部,尤其是奥斯陆峡湾地区。西部沿海的特隆赫姆、博肯两峡湾地区耕地也较多。畜牧业在农业中占绝对优势,仅牛肉和乳制品即占农业产值半数以上。
粮食作物以大麦、燕麦和马铃薯为主,60%的口粮依赖进口。
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26%,其中80%为针叶林。木材自然生长量年逾1300万立方米,目前年采伐量尚不足800万立方米,生产潜力大。渔业为传统经济部门,海洋捕捞量居世界前列,年获量250万吨左右,其中毛鳞鱼占半数,主要产于北纬64°以南海域。
工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主要有木材加工、造纸、电力、冶金、造船和化工等工业,70年代初以来开发北海油气资源。
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机械和石油工业分别占14以上,木材和A造纸工业占9%,冶金工业占7%,轻纺工业比较薄弱。挪威的水力发电著称于世,年水力发电量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居世界第四位。电力人均消费水平居世界首位。在电力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能耗大的冶金(铝、镁、镍、铁合金等)和化学工业(合成氨、硝酸钙、碳化硅、氯化钠、重水等)
,产品34以上外销。
挪威是世界上镁合金的第二大生A产国和最大出口国,铝出口量也居世界第二位。
1992年石油
-- 326
世界地理概览703
产量超过1亿吨,是欧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天然气产量超过2700亿立方米,成为欧洲的主要油、气输出国。
工业90%以上集中在南半部,以奥斯陆为中心的东南地区产值占总产值的半数,其他重要工业城市有卑尔根、特隆赫姆、斯塔万格等。
挪威向称“面向海洋的国家”
,居民擅长航海,航运业一直是重要的经济部门,船队规模居世界前列,其中910为外A国服务,航运收入为重要外汇来源。
主要港口有纳尔维克、奥斯陆和卑尔根。陆上交通比较发达,有铁路4214公里,半数已电气化;公路8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0公里。奥斯陆有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有奥斯陆、卑尔根、北角等,奥斯陆是挪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主要海港,不仅有“裘皮之都”之誉,而且还享有“世界滑雪之都”的桂冠。
(张善余)
瑞  典 (Sweden)
欧洲北部国家。
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西邻挪威,东北接芬兰,东滨波的尼亚湾,东南濒波罗的海,西南隔卡特加特和厄勒海峡同丹麦相望,海岸线长7624公里。
国土南北长1574公里,东西最宽500公里,面积449964平方公里,人口874万。居民大多数是日耳曼族瑞典人,仅北部有少数芬兰人和拉普人。大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瑞典语为国
-- 327
803世界地理概览
语。全国划分为24个省和一个直辖市。首都斯德哥尔摩。
自然地理 瑞典的地形主脊是贴近西北边境纵向延伸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实际上是一长列块状高原。高原上冰川地貌非常典型;最高峰凯布讷山,海拔2123米。山脉东部呈阶梯式下降,第一级是诺尔兰高原,第二级是缓倾的丘陵,第三级是海滨平原。国境南部为低缓的丘陵和冰碛平原,不少地区湖沼广布。矿藏以铁矿为主,储量达40亿吨,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基律纳和耶利瓦勒。其他矿藏有铜、铅、锌、钛等,但燃料矿贫乏。
河流短小流急,水量丰沛,通航价值小,水力资源丰富。
最大的约塔-克拉尔河长720公里,水量最丰的翁厄曼河与吕勒河年平均流量近2000立方米秒。全国可开发的水力资A源达2010万千瓦,现已开发利用60%。
瑞典为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大小湖泊9.2万个,比号称“千湖之国”的芬兰还多四成,湖泊总面积占国土8%。
最大的维纳恩湖面积5584平方公里,最深处98米,是欧洲第三大湖。许多湖泊之间都有河流沟通,但因水位不等,常形成急流瀑布,利于水电开发。
国土大部分处在北温带,约有15%的土地位于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属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最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
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和波罗的海影响,气候较温和。
7月平均气温南部15~17℃,北部11~15℃。
冬季南北温差较大,1月平均气温南部1℃左右,北部-16℃,各地有长达1~7个月的积雪期。受地形影响,降水量西多东少;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500~750毫米,西侧部分山区达1000~1500毫
-- 328
世界地理概览903
米,甚至更多,北部及东部沿海仅450~500毫米。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以夏季较多。
发展简史 约在8000年前欧洲大陆冰盖消失以后,境内开始有居民。
公元7世纪起,出现了最初的统一的国家政权。
12世纪前后,曾受日耳曼人控制,1397年成为以丹麦为盟主的卡尔马联盟的成员。此后经济(尤其是商业、贸易和冶金业)发展较迅速。随着经济实力增强,1523年退出联盟获得独立,并与丹麦展开了长达100多年的激烈争夺,直至1660年获得军事上的决定性胜利,根据和约从丹麦取得了目前国土南方的沿海地区,在东方扩大到芬兰及芬兰湾东部和南部,成为欧洲的一个大国。但不久国势逐渐衰颓,1709年同俄国的战争失败,丧失了芬兰湾地区;1809年又战败于俄国,失去了整个芬兰。
1814年起政治上中立,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加速。
20世纪中叶发展更为迅速,除传统的木材加工、造纸、冶金、造船等工业外,机械和其他工业部门也达到很大规模。
约100年时间,成长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经济地理 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仅占3%,但所产各类食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可供出口。现有耕地300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南部和东南部滨海平原,在北纬60°以北,仅零星点缀。
耕地大部分种植牧草和饲料,粮食作物以大麦、燕麦、马铃薯和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油菜和甜菜。耕作业集约化水平较高。畜牧业收入在农业总收入中占将近80%,奶油、干酪、炼乳等为传统出口产品。
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90%以上。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制造业占24%,其他工业占3%,而在商品出口总额中,
-- 329
013世界地理概览
各类工业制成品占80%以上。
在本国原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木材和钢铁工业曾是主要工业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兴起了技术高度集约的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在制造业净产值中,机械工业占44%,木材加工和造纸工业占16%,化学工业占9%,钢铁工业占5%,轻纺工业较薄弱。
矿产以铁矿为主,34集中在北部的基律纳和耶利瓦勒A—马尔姆贝里耶地区,矿石品位高达60~70%,含磷极低,蕴藏深度300~500米。
基律纳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铁矿,年产能力达3000万吨。
所产矿石经挪威的纳尔维克和本国的吕勒奥出口。其余铁矿集中在中部的贝里斯拉根地区,属中等品位。在木炭炼铁时代,瑞典长期是世界主要产铁国。焦炭炼铁兴起后,因缺煤而利用本国丰富的水力发电冶炼特种钢。
目前特种钢占钢产量30%,比重之大居世界首位,产品以质优驰名,大部分供出口,普通钢则多依赖进口。
燃料矿物贫乏,能源以水力发电占优势,约占总发电量23。
计有水电站1000座,其中10座年发电20亿度以上,120A座在2亿度以上;最大的一座水电站建于吊勒河上,年发电达45亿度。
机械工业规模大,技术先进,产品多供出口。轴承、信标、凿岩机、冷冻设备、分离器等传统产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汽车、发动机、船舶、电信设备及家用电器的生产发展迅速,构成了整个工业的基干。汽车工业占制造业产值8%,在出口额中居首位,沃尔沃等名牌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造船工业规模居世界最前
-- 330
世界地理概览113
列,以制造巨型油船和散装货船为主,产品34供出口。军A火工业也很有名。机械工业主要集中于南部大城市,包括斯德哥尔摩(电子、电器)
、哥德堡(汽车、造船、轴承)和马尔默(造船、电机)等。
瑞典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59%,木材总蓄积量24亿立方米。木材和造纸工业为传统工业部门,锯材、纸浆和纸的出口量占世界10~20%;工厂多分布在中部和北部主要河流的河口及维讷恩湖等大湖附近。
瑞典现有铁路11850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占23。
最重A要的线路有联接南部大城市的环线(斯德哥尔摩—哥德堡—马尔默—斯德哥尔摩)以及北部输出铁矿砂的吕勒奥—基律纳—纳尔维克(挪威)线。公路长10万公里,其中35以上A为铺面公路。主要海港有哥德堡、斯德哥尔摩、吕勒奥、乌克瑟勒松德和马尔默,其中哥德堡约占货物吞吐量的14。
斯A德哥尔摩和哥德堡有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有斯德哥尔摩、哥德堡、马尔默和乌普萨拉,斯德哥尔摩为瑞典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城市临湖滨海,是一座风景秀丽,极具中世纪情调的旅游胜地。
(张善余)
芬  兰(Finland)
欧洲北部国家。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海岸线长1100公里。陆疆界线总长2534公里,分别与瑞典、挪威、
-- 331
213世界地理概览
俄罗斯接壤。
面积338145平方公里,人口504万,居民94%为芬兰族,5%为瑞典族,余为拉普人等。
80%以上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芬兰语和瑞典语同为国语。全国划分12个省。
首都赫尔辛基。
自然地理 全国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2米,最高点哈尔蒂山,海拔1328米,位于芬兰、挪威边界上。东北部为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地。高地西南面是芬兰湖高原,但海拔亦仅100米左右。西部及南部沿海一带为低地。全国多湖泊及冰川地形,有大小湖泊6万个左右,周长超过200公里的大湖泊有60个。伊纳里湖、塞马湖、派延奈湖等都是著名的大湖。
有名的萨尔保冰碛岭长250公里,是芬兰湖高原的南界。
海岸曲折,岛屿众多,以西南部海域的奥兰群岛(亦称阿赫韦南马群岛)最重要。
芬兰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铁、锌等金属矿物。铜储量约2000万吨,含铜量高达2~4%。
芬兰湖高原上的欧托昆普蕴藏有铜、锌和钴等。铁多分布在皮海萨尔米、奥坦迈基、卡尔瓦斯瓦拉和尤萨尔岛。煤和石油贫乏。
森林以针叶林居多,其中松属占50%以上,云杉属占28%,桦属占19%。东南部为阔叶林,有橡和栎等树种。泥炭分布广,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5%,在湖泊地区超过50%。
国土地处高纬,13在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属亚寒带针A叶林气候,北部为苔原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最冷月(2月)平均气温-6~-1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3~18℃。每年10月中旬到翌年6月中旬为霜期,年降水量400~620毫米,由南向北逐渐减少。降水量中,雪占30~40%。
-- 332
世界地理概览313
北极圈以北的拉普兰地区,9月中旬开始降雪,积雪期长达7个月,积雪厚度可达70厘米;南部赫尔辛基10月底开始降雪,积雪期5个月,积雪厚度40厘米。沿岸海域冬季结冰,西南部海域冰期可达120多天;位处高纬度或伸入内陆的海湾,冰期长达160多天。冰期较短的汉科港,冬季也必须用破冰船开辟航道。
发展简史 纪元初年波罗的海芬兰人迁此。
1323年部分被瑞典占领。
1634年并入瑞典王国。
18世纪东南部领土割让给俄国,其余部分于1808~1809年并入俄国。
1917年12月6日独立,称芬兰共和国。
1939年11月30日爆发芬苏战争,芬兰战败,1940年两国签订和约,规定原属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维堡湾西部沿海地带、拉多加湖北部和西部以及雷巴奇半岛和巴伦支海中部沿海地带一部分领土割让给前苏联。
经济地理 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全国70%的土地为森林覆盖。木材蓄积量15.2亿立方米,60%为私人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木材加工业仍居各业之首。林产品如纸、纸板、木浆、木材等的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40%左右,造纸工业称冠欧洲。战后发展的冶金工业,除钢铁外,铬、铜、锌、镍等生产也有一定规模。造船工业以生产大马力的破冰船、干货船和各种专用船只为主。机械工业以生产造纸机、木浆厂和锯木厂、胶板厂、纸板厂等的成套设备为主,畅销世界各地。纺织、食品加工、电器、电子等工业亦有所发展。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发电量中水电、火电和核电约各占13。
A可耕地面积约占国土7%,大部在南部。
农业以畜牧业为
-- 333
413世界地理概览
主,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约占34。
主要饲养乳牛,次为猪。
A种植业主要保证牲畜的饲料,作物有燕麦、大麦、小麦、黑麦、土豆、甜菜等。
海运在运输业中占重要地位。
港口集中分布在西南部,除最严寒的冬季外,使用破冰船均可通航。湖区水运重要,主要湖泊之间有运河相连,内河航程达6600公里,冬季不能通航。铁路总长9100多公里,东连俄罗斯,西接瑞典。公路长7万余公里,与私人林区道路和农庄道路组成较密的交通网,通各主要城镇。但公路、铁路冬季易受冰雪阻塞。赫尔辛基附近有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有赫尔辛基、图尔库、坦佩雷、埃斯波,赫尔辛基不仅是芬兰的首都还是芬兰最大的文化中心,有以“大学城”著称,建筑艺术也举世闻名。图尔库是芬兰最古老的都市。 (陈慧增)
爱沙尼亚(Estonia)
欧洲东部国家。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东接俄罗斯,南毗拉脱维亚,西临波罗的海和里加湾,北濒芬兰湾。
面积45100平方公里。
人口154万,其中61.5%为爱沙尼亚人,30.3%为俄罗斯人,其余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等。多数人信奉基督教新教。
通用爱沙尼亚语。
全国分为15个区。
首都塔林。
全国地势平坦,南部多丘陵,海拔一般不足100米,最高点仅318米。海岸线长3794公里。多岛屿,约有800个。
-- 334
世界地理概览513
主要河流有纳尔瓦河、派尔努河等。多湖泊,以楚德湖最大,面积7548平方公里。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2月平均气温-6℃,7月17℃,年降水量600-700毫米。矿藏资源较丰富,主要有油页岩(集中分布在北部芬兰湾沿岸)
、磷灰岩(主要分布在塔林附近)
、泥炭等。
境内森林覆盖率36%,主要为针叶林带。沿海岸渔业发达。
公元10世纪后境内出现阶级社会。
13世纪起,爱沙尼亚人先后击退日耳曼人和丹麦人的入侵。
13世纪中叶被日耳曼十字军征服,成为立窝尼亚的一部分。
16世纪末北部属瑞典,南部属波兰—立陶宛王国。萨烈马岛属丹麦。
17世纪中叶均归瑞典统治。
1721年并入俄国。
1917年10月末建立苏维埃政权。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