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地理世界

_13 佚名(现代)
东邻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南接阿富汗、土库曼斯坦,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交界。面积44.74万平方公里。人口2150万,其中70%为乌兹别克族,其余为俄罗斯、鞑靼、哈萨克和塔吉克族等。多数居民信伊斯兰教。主要语言为乌兹别克语和俄语。全国分为1个自治共和国,12个州,156个区。首都塔什干。
全国地势东高西低,平原低地占国土总面积的80%。
中、西部属图兰平原,大部分为克孜勒库姆沙漠所占。东、南部为天山山系和吉萨尔—阿赖山系西缘支脉及山前地带,其间有费尔干纳和泽拉夫尚盆地。全境属内流区,主要河流有阿姆河、锡尔河和泽拉夫尚河。沿岸分布有一系列绿洲,绿洲上有较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1月平均气温-6~-3O℃,7月26~32℃。
平原地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80~200毫米。
山区较湿润,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天然气、石油、煤、黄金、铜、铅、锌、钨、钼、铀等。森林覆盖率12%。
11~12世纪基本上形成以乌兹别克族为主的国家。
13世纪被蒙古征服。
14~15世纪属帖木儿王朝。
16世纪起建立了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
18世纪建立浩罕汗国。
19世纪60~70年代,部分领土并入沙俄。
1917~1918年建立苏维埃政权,
-- 212
世界地理概览391
大部分领土划归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属俄罗斯联邦。
1924年10月27日成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1991年8月31日宣布独立,改称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仅次于哈萨克斯坦的第二经济大国,农牧业和采矿业较发达。
在前苏联时期主要是棉花、生丝、羔皮、黄金等农矿原料供应地。轻工业不发达,大部分日用品靠其他共和国提供。
经济结构单一,对外依赖性大。
苏联解体后,与前苏联各共和国多年形成的经济联系中断,生产滑坡。
全国农业用地2660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50万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
灌溉系统发达,90%的耕地为水浇地。
种植业以技术经济作物为主,棉花被誉为“白金”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棉田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年产籽棉约500万吨,遥居独联体之首。主要产棉区分布在费尔干纳、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卡尔希、苏尔汉及花拉子模等绿洲。
棉花以高产稳产、品质优良著称于世。此外还盛产葡萄、瓜果、蔬菜及水稻。养蚕为传统副业。养羊业是畜牧业的主导部门,其他牲畜还有牛、马、猪等。蚕茧、生丝以及名贵的卡拉库尔羊羔皮产量均居独联体第一位。
工业以采矿(黄金、天然气、石油,铜、铅、锌)
、冶金(有色金属)
、机械制造(农机)
、化工(化肥)
、轻纺(轧棉、榨油、纺织)为主。黄金开采是工业的重要支柱,产量仅次于俄罗斯,占独联体第二位。年产天然气450亿立方米(1993)
,居独联体第三位。天然气田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布哈
-- 213
491世界地理概览
拉州的加兹利等地。有色金属开采及冶炼分布在东部的阿尔马雷克及中部的穆伦陶等地。农机、化工及轻纺工业多分布在塔什干、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布哈拉和纳沃伊等地。
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地区交通中心。
运输以铁路为主,铁路总长3500公里,与独联体铁路网相连。
主要干线斜贯全境,从塔什干向西南,经撒马尔罕至卡拉库尔。西北部铁路穿越花拉子模州和卡拉卡尔帕克自治共和国。东部支线经苦盏(塔吉克)
、浩罕,抵达安集延。公路总长3.9万公里,其中硬面路3.74万公里。内河航道长1100公里。航空运输发达,塔什干为中亚航空枢纽,有该地区最大的国际航空港。
主要城市除首都塔什干外,还有布哈拉、撒马尔罕、努库斯、穆伊纳克等。 (沈允武)
土库曼斯坦(Turkmenistan)
中亚西南部内陆国。
西濒里海,北与东北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接壤,南与东南同伊朗、阿富汗交界。
面积48.81万平方公里。人口389万,其中土库曼族占72%,其余为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族等。多数居民信伊斯兰教。主要语言为土库曼语和俄语。全国辖5个州,分为46个区。首都阿什哈巴德。
全国地势低平,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世界著名的卡拉库姆沙漠横亘东西,沙漠占国土总面积80%以上。南部边缘为科佩特山脉及其山麓地带。全境属内流区,主要河流
-- 214
世界地理概览591
有阿姆河、捷詹河、穆尔加布河和阿特拉克河等。卡拉库姆运河全长1445公里,是原苏联最大的沙漠造田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溉和通航运河之一。
沙漠中分布有科佩特、捷詹、穆尔加布和阿姆河中、下游等绿洲。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1月平均气温-7.5℃,7月28℃。气候干燥,年降水量80~300毫米。矿产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储量仅次于俄罗斯,居原苏联第二位。
此外还有芒硝、硫黄、钾盐等。
公元前3世纪起隶属帕提亚王国、萨桑王朝。后多次遭异族入侵。
11~13世纪隶属塞尔柱帝国、花拉子模国。
13~15世纪受蒙古鞑靼人统治,后隶属帖木儿帝国。
16~17世纪属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
19世纪60年代末和80年代中,部分领土并入沙俄(外里海州)。
1917年11~12月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4年10月27日成立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1991年10月27日宣布独立,改称土库曼斯坦共和国。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在前苏联时期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和棉花的供应地,单一经济突出。经济对外依赖性大,70%的食品和生活用品靠其他共和国供给,其中50%来自俄罗斯。
独立后经济滑坡,但国营经济和集体农庄目前仍为全国城乡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成份。
全境沙漠广布,适于耕种的土地不多。全国农业用地3580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仅133万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灌溉系统发达,耕地几乎全部为水浇地。棉花是整个农业的支柱,棉田约占耕地面积的一半,年产籽棉145万吨,在
-- 215
691世界地理概览
独联体中仅次于乌兹别克斯坦,居第二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产量不大,粮食不能自给。瓜果蔬菜自给有余,其中葡萄、甜瓜最为突出。养蚕、地毯织造为传统副业,蚕茧、生丝产量居独联体第三位。牧场广阔,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5,以饲养卡拉库尔细毛羊为主,其他牲畜有A马、牛、猪等。卡拉库尔羊羔皮产量居独联体前列。土库曼细腿马为举世闻名的良种马。
工业以采矿(天然气、石油、芒硝)
、电力(天然气发电)
、化工、轻纺为主。天然气开采是整个工业的支柱,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年产天然气840亿立方米(1992)
,仅次于俄罗斯,居独联体第二位。主要天然气产区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其中沙特雷克天然气田最为著名。石油年产量500多万吨(1992)
,油田主要分布在西部。电力工业发达,1992年发电147亿度,电力不仅能自给,每年还可输出30多亿度。主要工业中心有阿什哈巴德、查尔朱、马雷和克拉斯诺沃茨克。
运输以铁路、公路为主。铁路总长2120公里,主要干线有两条,均与独联体铁路网相连,一条从克拉斯诺沃茨克向东经首都阿什哈巴德、马雷至查尔朱;另一条从查尔朱向西北沿阿姆河至塔沙乌兹。正在建设的捷詹—马什哈德(伊朗)铁路将连接中东铁路网。公路总长1.36万公里,其中硬面路1.14万公里,不仅沟通全国主要城镇,而且与周边邻国相接。
内河航道总长1300公里。
克拉斯诺沃茨克是里海东岸最大港口,西经铁路轮渡可抵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航空运输发达,全国各大城市均可通航。
主要城市有阿什哈巴德、
-- 216
世界地理概览791
克拉斯诺沃茨克、马雷、查尔朱等。 (沈允武)
格鲁吉亚(Georgia)
亚洲西部国家。位于外高加索中西部,北邻俄罗斯,南界土耳其和亚美尼亚,东南同阿塞拜疆毗连,西濒黑海。海岸线长308公里。面积6.97万平方公里。人口549.3万,70%为格鲁吉亚族,其余为亚美尼亚、俄罗斯和阿塞拜疆族等。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多数居民信东正教。全国分为2个自治共和国(阿布哈兹、阿扎尔)
、1个自治州(南奥塞梯)
、65个区。首都第比利斯。
全境23以上为山地。北部属大高加索山脉,有许多海A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境内最高点什哈拉峰海拔5068米。
南部为小高加索山脉。大、小高加索山脉之间为黑海沿岸的科尔希达低地和面向里海的库拉河谷平原。河流分属里海和黑海流域,主要有库拉河和里奥尼河等。亚热带气候,东西差异和垂直变化大。
西部属亚热带湿润气候,1月平均气温4~6℃,7月23~24℃,年降水量1000~3000毫米。东部为亚热带干旱气候,1月平均气温1~3℃,7月25~29℃,年降水量200~400毫米。高山区终年积雪,并有冰川。锰矿为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储量约占前苏联的20%,此外还有煤、铜等矿藏。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0%。
公元前6世纪境内出现科尔希达王国,公元前4~前3世纪为伊比利亚国,公元6世纪初~10世纪初处于伊朗萨珊
-- 217
891世界地理概览
王朝、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哈里发国统治下。
8世纪后境内形成3个封建公国和阿布哈兹王国。
10世纪后统一。
11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为经济、文化全盛时期。
13~14世纪遭蒙古人和帖木儿入侵。
15世纪末分裂成若干王国和公国。
16~18世纪格鲁吉亚成为土耳其和伊朗的争夺对象。
19世纪上半叶被沙俄兼并。
1921年2月成立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阿扎尔、阿布哈兹先后加入格鲁吉亚。
1922年3月同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30日加入苏联。
1936年12月成为直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1990年11月4日改称格鲁吉亚共和国。
1991年4月9日宣布独立。
1993年12月9日正式加入独联体,成为第12个成员国。
格鲁吉亚是外高加索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农业并重的国家,前苏联亚热带经济作物和锰矿开采基地,但因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匮乏,耕地不足,制约了工农业的全面发展。
工业部门比较齐全。
重工业以采矿、机械、黑色冶金、化工、建材等部门为主。以恰图拉为中心的锰矿开采业在前苏联占有重要地位。此外,电力机车、载重汽车、金属切削机床、化纤、化肥、水泥等产品也占一定比重。轻工业相对发达,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23。主要有食品(葡萄酒、罐A头)
、纺织(针织品、丝绸、毛料)
、制鞋、家具等。所酿制的葡萄酒著称于世,是前苏联最重要的葡萄酒生产基地之一。
主要工业中心有第比利斯(机械、纺织、食品)
、库塔伊西(机械、化工、丝织)
、鲁斯塔维(黑色冶金、化肥、化纤)

-- 218
世界地理概览991
巴统(石化、机械)等。
全国农业用地320万公顷,不到国土面积的一半,其中耕地面积仅80万公顷,只占农业用地的14。农业以种植茶A叶、柑橘、葡萄、烟草等亚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其中茶叶产量曾占前苏联的95%,柑橘占99%,葡萄占15%。
养蚕业也较重要,蚕茧产量仅次于乌兹别克斯坦,居前苏联第二位。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产量低下。畜牧业以饲养牛、羊为主。粮食和乳肉食品均不能自给。
交通运输业发达。货运以铁路和海运为主,客运以公路为主。铁路总长1570公里。公路总长2.16万公里,其中硬面路2.02万公里。铁路和公路连接全国主要城镇,并与邻国和独联体铁路、公路网相接。巴统和波季为主要海港。飞机可直航邻国首都和国内主要城市。境内有来自阿塞拜疆和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管道。
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黑海海滨、高加索山脉均为世界著名旅游疗养胜地。
主要城市有第比利斯、库塔伊西、苏呼米、巴统等。 (沈允武)
阿塞拜疆(Azerbaijan)
亚洲西部国家。位于外高加索东南部,东濒里海,南邻伊朗、西、北同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俄罗斯接壤。其西南部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隔亚美尼亚与本土不相毗连。面积8.66万平方公里。
人口720万,其中阿塞拜疆族占83%,其
-- 219
002世界地理概览
余为亚美尼亚和俄罗斯族等。多数居民信伊斯兰教。主要语言为阿塞拜疆语和俄语。全国分为1个自治共和国(纳希切万)
、1个自治州(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简称纳卡州)
、61个区。首都巴库。
全境一半以上为山地。东北部为大高加索山脉,西南属小高加索山脉,东南有塔雷什山。
中部为河谷平原及低地,主要河流有库拉河及其支流阿拉斯河。大部分地区属干燥的亚热带气候。
平原及低地1月平均气温1~3℃,7月25~28℃,年降水量200~300毫米。高山地区1月平均气温低达-10℃,年降水量1300毫米。
东南部连科兰低地一带属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水力资源丰富。主要矿产为石油、天然气、铁、明矾石等。
公元前9世纪境内出现马纳等古国。公元3~10世纪先后被伊朗、阿拉伯哈里发国统治。
11~14世纪先后受塞尔柱突厥人、蒙古人和帖木儿的统治。
16~18世纪属萨非王朝,成为土耳其和伊朗争夺的对象。
18世纪中叶分裂成15个封建国家。
19世纪30年代被沙俄吞并。
1920年4月成立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3月同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30日加入苏联。
1936年12月成为直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1991年2月6日改称阿塞拜疆共和国;8月30日宣布独立;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经济以重工业为主,是前苏联最早开采石油、天然气的地区和重要能源基地,但经济结构长期失调,造成食品和轻工业消费品供应紧张。
自1988年以来围绕纳卡州归属问题与
-- 220
世界地理概览102
亚美尼亚爆发旷日持久的军事冲突。连年战乱及经济转轨导致生产大幅度滑波。
重工业较发达,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石油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石油开采、炼油、石油化学、石油化工机械等部门齐全。
巴库油田于19世纪中叶开采,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原苏联最大油田,后因资源渐趋枯竭,原油产量及地位不断下降(1990年产原油1260万吨,占前苏联的2.2%)。
目前石油产量在独联体中次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居第三位。主要产油区在阿普歇伦半岛、里海的石油岩和库拉河下游低地。
天然气主要产自巴库附近的卡拉达格气田。
由于巴库油气田浅层资源已开采殆尽,目前石油、天然气开采正在向深层、南里海海域及东南部低地发展。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主要分布在苏姆盖特和巴库。炼油和机械(石油化工设备、电机等)工业集中于巴库。轻工业不发达,主要是纺织、食品及部分家用电器,其中吸尘器、鱼和水果罐头产量较大。主要工业中心有巴库、苏姆盖特、占贾和纳希切万等。
全国农业用地420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60万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灌溉系统发达,有上卡拉巴赫、上希尔凡等灌渠和明盖恰乌尔水库,近90%的耕地为水浇地。农业以种植棉花、烟草、茶叶、蔬菜、葡萄、水果等经济作物为主,产量在前苏联均居重要地位。
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等。畜牧业以养羊业为主。粮食和肉类食品不能自给。
铁路为主要运输方式,总长2090公里,以首都巴库为中心的铁路网连接全国主要城市和独联体各国。
公路总长2.67万公里。内河航道总长约500公里。巴库为里海沿岸最大港
-- 221
202世界地理概览
口,航空线连接国内外各大城市,并有多条油、气管道连接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和黑海东岸港口巴统。主要城市还有苏姆盖特、占贾、萨利亚内等。
(沈允武)
亚美尼亚(Armenia)
亚洲西部国家。
位于外高加索中南部,东邻阿塞拜疆,南界伊朗及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西连土耳其,北接格鲁吉亚。面积2.98万平方公里,是前苏联地区最小的国家。
人口360万,93%为亚美尼亚族,其余为阿塞拜疆、俄罗斯和库尔德族等。城市人口占68%,是外高加索地区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多数居民信基督教新教。官方语言为亚美尼亚语,通用俄语。全国分为37个区。首都埃里温。
国土地处亚美尼亚高原东北部,地势高峻,90%的地区海拔超过1000米,平均海拔1800米,最高峰阿拉加茨山海拔4090米。
北部和东部属小高加索山脉,西南部为阿拉斯河谷平原。地壳活动强烈,多火山地震。河流属里海流域,大多短小湍急,主要有西、南部边境的阿拉斯河及其支流。多湖泊,最大的塞凡湖面积136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905米,湖水晶莹,水质甘醇,盛产鳟鱼,是世界著名的高山湖和旅游疗养胜地。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1月平均气温-12~0℃,7月18~26℃。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200~800毫米。铜、钼、铝土、铅、锌
-- 222
世界地理概览302
等有色金属矿产和凝灰岩、大理石等建筑原料及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12%。
公元前6~前3世纪境内建立统一的大亚美尼亚国。历史上先后遭到波斯、马其顿、罗马、阿拉伯、突厥、蒙古等外来民族的入侵和统治。
16~18世纪亚美尼亚被伊朗和土耳其瓜分。
19世纪初东亚美尼亚并入沙俄。
1920年11月成立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3月同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30日加入苏联。1936年12月成为直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1990年8月23日改称亚美尼亚共和国。
1991年9月23日宣布独立;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亚美尼亚在外高加索三国中,经济规模最小,但发展水平最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前苏联机械制造和有色冶金工业基地之一,但矿物能源奇缺,耕地不足,制约了工农业的发展。
1988年以来因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的归属问题与阿塞拜疆爆发旷日持久的军事冲突,阿塞拜疆关闭了通往亚美尼亚的天然气管道,使亚美尼亚80%的企业被迫停产。地震、战乱及经济转轨导致生产大幅度滑坡。
工业化程度高,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8%,居前苏联之首。
工业以加工工业为主,机械制造业为最重要的部门,有电机、机床、农机、电子等,所生产的电动机、金属切削机床、电子计算机等产品在前苏联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还有化工、石化、建材、有色冶金等重工业部门。电力工业也较发达,水电、火电、核电部门齐全。轻工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40%,以纺织(针织)
、制鞋、食品(酿酒、罐头)为主,
-- 223
402世界地理概览
所生产的白兰地酒在前苏联享有盛名。主要工业中心有埃里温(机械、石化、有色冶金、建材、电力、纺织、食品)
、列宁坎纳(纺织、机械、食品)
、基洛瓦坎(石化、机械、食品)等。
全国农业用地130公顷,不到国土面积的一半,其中耕地仅50万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
灌溉面积占耕地的60%以上。农业以种植葡萄、瓜果、烟草、甜菜、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是前苏联葡萄种植业基地之一。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其次为大麦和玉米,人均粮食产量低下。畜牧业以养羊为主。粮食和乳肉食品严重短缺。
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公路为主。铁路总长840公里。公路总长8800公里,其中硬面路7400公里。铁路和公路连接全国主要城镇并与邻国和独联体铁路、公路网相接。埃里温是主要的交通枢纽。飞机可直航莫斯科及邻国首都。并有来自阿塞拜疆和北高加索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主要城市还有基洛瓦坎、塞凡等。
(沈允武)
伊  朗(Iran)
亚洲西部国家。北临里海,并邻接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东界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连土耳其和伊拉克,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扼波斯湾口,居交通要冲。面积164.8万平方公里,人口6558万。波斯人约占人口的66%,
-- 224
世界地理概览502
其次是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等。波斯语为国语。
98%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绝大多数为什叶派。首都德黑兰。
自然地理 地处伊朗高原西部,全境90%是高原和山地,平均高度1200米。
高原大致分布在中部,四周山脉环绕。
北面为陡立狭长的厄尔布尔士山脉,西南和南面为宽广的扎格罗斯山脉,东部为地形复杂的加恩山脉。南北两侧是狭长的沿海平原。
中部高原辽阔,约占全国土地的一半以上,大致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海拔700~1000米,略向东南倾斜,多沙漠盐泽,如卢特沙漠。高原边缘有一系列绿洲,如德黑兰、库姆、卡尚、亚兹德、克尔曼、马什哈德等地。古代交通大道和现代公路、铁路中,有些就是连接这些绿洲发展起来的,形成围绕高原的环形路线。
北部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北坡陡峭,达马万德峰海拔5604米,是全国和西亚第一高峰。森林葱郁,富煤矿和水力资源。有些山口是内地与里海沿岸的通道。山脉和里海之间是狭窄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为水稻主要产地。克孜勒乌赞河长720公里,为伊朗第二大河,水力资源丰富,下游为重要棉产地。厄尔布尔士山脉东段,山势低降,主要有两支平行山脊,其间谷地土壤肥沃,“丝绸之路”即从此通过。厄尔布尔士山脉西北与扎格罗斯山汇集形成一片高原,是亚美尼亚高原的组成部分,高度平均3000米左右,其间多盆地和峡谷,盆地水草丰茂,谷地土壤肥沃,是全国重要农牧区之一。乌尔米耶湖(雷扎耶湖)是伊朗第一
-- 225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