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地理世界

_12 佚名(现代)
60年A代为综合治理印度河流域,实施了规模宏大的“印度河河谷发展计划”
,历时14年,于1974年基本完工。兴建了大型的德尔贝拉水库(蓄水量150亿立方米)和门格拉水库(80亿立方米)
,开挖了6条共长640公里的联结渠,修筑了5座巨型拦河坝及1座虹吸管。印度河、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河上游的水东调至旁遮普东部平原,总调水量达148亿立方米,扩大了耕地面积,并兼收防洪、发电、蓄水调节下游灌区用水的综合效益。
粮食作物占总耕地面积的80%。
小麦和水稻分别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44%和13%。
60年代开展“绿色革命”以来,由于水利条件改善,推广高产良种和增施化肥,产量稳步增长。
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小麦增长1.9倍,稻米增长1.
-- 197
871世界地理概览
5倍。
1980年后,小麦突破1000万吨,1993年达1640万吨。
小麦主要分布在印度河平原,尤以旁遮普平原最集中,占全国产量的76%,其中费萨拉巴德、萨希瓦尔以及运河垦殖区是主要产区,种植面积大,单位面积产量高。
次为水稻,1993年产量为308.3万吨是重要出口商品,其中独具香味的巴斯玛蒂大米在世界上享有声誉。产区分布在灌溉设施良好的盐渍化地区,约占全国一半的产量集中在印度河下游和三角洲地带及上游印巴边界地区。其他还有高粱、玉米、大麦和鸡豆等,多散布于水利条件不良的干旱地区。经济作物以棉花为最重要,占全国播种面积14%,为世界主要棉花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近年来开始引种高产品种,1993年产量158.3万吨,34产于旁遮普平原南部,14产于印度河下游东岸一A A带。其他经济作物有黄麻、甘蔗、烟草、油菜等。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28%。
西部俾路支山地高原和西北边境省的高山草地是主要牧场,以养绵羊、山羊为主。经营粗放,常年保持在1700万头左右。
羊毛和皮革是重要出口商品。平原地区以饲养牛和水牛为主,约有1500万头,多为役畜。近年来在城郊已开始饲养乳、肉用牲畜,但数量有限。
工业 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3%(1993)
,其中棉纺织业是最大的工业部门,约占工业总产值27%和产业工人数37%。全国拥有150余家企业、370万枚纱绽。棉纱年产量一般在40~45万吨,棉布为3~5亿平方米。产品近1A2供出口。
主要纺织工业中心是卡拉奇、海得拉巴、费萨拉巴德、木尔坦和拉合尔。主要工业还有食品加工、卷烟、化工、能源、钢铁和建材等,制糖业产值占食品工业一半。全国有
-- 198
世界地理概览971
糖厂30余家,年产量80万吨左右。
60年代后,兴建了一批重要企业,如德尔贝拉和门格拉水电站、塔克西拉重型机械厂、木尔坦和费萨拉巴德化肥厂、海得拉巴水泥厂、卡拉奇造船厂等,为电力、化肥、机械、水泥和造船等工业奠定基础。冶金工业薄弱,所需钢铁几乎全靠进口。采矿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0.7%,以开采天然气、石油和铬铁矿为主。全国现有天然气田9处,蕴藏量达6226亿立方米。
俾路支省的苏伊是天然气主要产地,有管道通卡拉奇、木尔坦、费萨拉巴德、拉合尔和伊斯兰堡等地。石油开采主要集中在波特瓦尔高原的坎贝尔布尔和旁遮普平原南部的德拉加齐汗等地,生产的原油仅能满足国内需要量的10%。
拉瓦尔品第设有炼油厂,进口原油则在卡拉奇炼油厂加工。
手工业占有很大比重,地毯、制革和锡亚尔科特的外科医疗器具、体育用品,以及白沙瓦的传统手工艺品刀剑、枪支等在世界上均有一定声誉。
交通运输 国内以陆上交通为主,有铁路8823公里,干线多经印度河谷地通卡拉奇港。公路总长9.75万公里,其中13为高级路面,承担全国60%的客运和12货运。对外A A联系主要靠海运,卡拉奇港是唯一的海港,年吞吐量近1000万吨。由于运输繁忙,又在其南部卡西姆建新港。航空运输发展较快,全国有23个机场,卡拉奇和拉瓦尔品第是主要国际航空港。
主要城市有卡拉奇、拉合尔和拉瓦尔品第,卡拉奇是巴基斯坦的最大城市和港口。 (陈德恩)
-- 199
081世界地理概览
阿 富 汗(Afghanistan)
亚洲中西部内陆国。位于伊朗高原东北部。北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邻伊朗,东、南与中国、巴基斯坦接壤。
面积6523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700万。
主要民族有普什图、塔吉克、哈扎拉、乌兹别克等。
98%以上信奉伊斯兰教,其中85%属逊尼派。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同为官方语言。首都喀布尔。
自然地理 阿富汗是多山高原国家,地形崎岖,海拔高度1200米以上。
东北端是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脉由此延伸而出,高4000~6000米,山间有大冰川。瓦罕走廊的山峰高达6000米,其中与巴基斯坦的界峰诺夏克峰,高达7485米。山脉由东北向西南呈扇形展开,逐渐降低,延伸至西部成为一系列平行山脉,总称白山(帕鲁帕米苏斯山脉)。其中部向南展开的库赫—伊—巴巴山脉,最高峰4951米。
东部萨费德—库赫山脉从喀布尔河下游向西伸至喀布尔以南的洛加尔河谷,著名的开伯尔山口即位于喀布尔河以南阿、巴边境上。东南边境的苏莱曼山脉向南伸入巴基斯坦。高大的兴都库什山系横列境内,形成南北屏障,分全国为三大区域:北为平原和肥沃的山麓丘陵区,向阿姆河流域缓斜,有河流灌溉;南为高原沙漠区,称马尔龙和雷吉斯坦大沙漠;两大地区之间是高山深谷区。
境内主要河流发源于中央山区。水源来自高山积雪和冰
-- 200
世界地理概览181
川。
北方的阿姆河(上流称喷赤河)
长达2540公里,其中400多公里的河段是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界河。
西流的赫里河长1124公里,在流经赫拉特河谷后折向北,消失在土库曼斯坦的卡拉库姆沙漠中。赫尔曼德河发源于喀布尔以西帕格曼山脉,长约1400公里,注入与伊朗交界处的萨贝里湖。只有东流的喀布尔河与印度河汇合,流入印度洋。
阿富汗属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山地与平原差异显著。冬季山地寒冷,常有暴风雪,平原则较温暖。夏季酷热,南部气温可达49℃,而在海拔2500~4000米地区,7月平均气温则在10℃左右。
雨季—般为10月至翌年4月。
此时来自西北的大西洋低气压与北方南下的冷气团相遇,高山降雪,低地降雨。夏季由于东部高山阻挡印度洋的湿润季风,一般干燥少雨。
年降水量280毫米,东南山地夏季有微弱季风吹入,雨量较多,达400~800毫米。西南的锡斯坦最干燥,有些地区终年无雨。
矿产资源丰富。
天然气储量1600亿立方米,蕴藏在乔兹詹地区。巴米扬的哈吉加克铁矿储量估计17.69亿吨,是世界迄今尚未开采的最大铁矿之一。
煤储量7200万吨。
其他矿藏有铅、重晶石、银、天青石、铬、铜、硫等。
发展简史 历史上为“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公元16世纪为莫卧儿帝国的一部分。
18世纪境内建独立王国。
19世纪起英国多次入侵,是英国和沙俄角逐的场所。阿富汗人民坚持斗争,迫使侵略者于1919年承认独立王国。
1973年王朝统治被推翻,建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1979年在一次政变中,苏
-- 201
281世界地理概览
军入侵。
1989年2月苏联撤军。
经济地理 农牧业国家。
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迟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经济有所发展。
60年代中期后,政权多次更迭,连续战乱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其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的85%,农牧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62%,农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7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业结构发生变化。采取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和游牧民定居等措施,农作物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种植业产值已超过畜牧业。
可耕地面积约1400万公顷,约占总面积15。已耕地约A800万公顷,占可耕地面积12以上。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A播种面积占已耕地面积14,产量占谷物总产量60%以上。
次A为大麦、水稻、玉米、小米、豆类等。主要分布于兴都库什山以北阿姆河谷、喀布尔高原、哈扎拉贾特高原、赫尔曼德河谷和赫里河谷等地区。
粮食不足自给。
经济作物以棉花、甜菜、烟草为主。棉花是传统出口产品,主产于兴都库什山以北昆都士、伊门萨希布、塔莱甘三角形地区。果树栽培历史悠久,有葡萄、杏子、樱桃、苹果、榅桲、无花果、石榴等。
葡萄栽培面积约占半数。
各种果品年产量达90万吨,约占国民生产总值10%和出口商品值13左右,是国家外汇收入主A要来源。果树主要分布在兴都库什山脉南麓,坎大哈有“水果之乡”之称。
畜牧业占农牧业产值16。主要饲养绵羊、紫羔羊和山A羊,其次为牛、驴、马、驼。以游牧为主。所产紫羔羊皮世界驰名,80年代初出口量曾占世界市场的14。
A
-- 202
世界地理概览381
工业以传统手工业为主。
20世纪30年代始建棉纺厂。
50年代起逐步建立一些农牧产品加工业等,但手工业产值仍占一半以上,纺织业占主导地位。其中手工编织的地毯是大宗出口品,占出口总额12%。此外有天然气开采、制糖、榨油、果品加工、金属加工等。工业主要集中在喀布尔、坎大哈等地。国内无铁路,交通主要靠公路。公路总长1.87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2812公里,干线长2454公里。喀布尔和赫拉特均有现代化机场。
境内还有30多处小型简易机场。
进出口货物需经巴基斯坦等邻国转运。
主要城市除首都喀布尔外,还有坎大哈、贾拉拉巴德、瓦罕、法扎巴德等。 (叶光庭)
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
世界最大的内陆国。位于中亚北部,乌拉尔河以西小部分领土属欧洲。
北邻俄罗斯,西濒里海,南接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东界中国新疆。
面积271.73万平方公里。人口1695.4万,其中哈萨克族占43%,俄罗斯族占36%,其余为乌克兰、日耳曼、乌兹别克和鞑靼族等。
多数居民信伊斯兰教,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信仰东正教。官方语言为哈萨克语,通用俄语。全国分为19个州和221个区。
首都阿拉木图。
全国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大部分为平原低地。北部属西西伯利亚平原及东欧平原;西南部为图兰平原和里海低地,最
-- 203
481世界地理概览
低点卡腊古耶盆地,低于海平面132米;中部为东西长约1200公里的哈萨克丘陵,一般海拔300~500米,最高点1565米;东缘为阿尔泰山脉和天山山脉。荒漠和半荒漠占领土面积的60%。全境大部分属内流流域,主要河流除额尔齐斯河外,锡尔河、乌拉尔河、恩巴河、伊犁河等均注入内陆湖泊。
多咸水湖,除里海和咸海部分湖区位于境内,还有巴尔喀什湖、斋桑泊和阿拉湖等。强烈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7月平均气温北部19℃,南部28~30℃,冬季寒冷,1月平均气温北部-19℃,南部-4℃。热量和光照充足,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干旱少雨,北部年降水量300~400毫米,属草原带,中、南部年降水量100~200毫米,为大面积半荒漠和荒漠,山区可达800~1000毫米。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铜、铅、锌、铬储量居原苏联首位,煤、铁、锰、石油、天然气、铝土、磷灰石等储量也很丰富。其中煤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卡拉干达和埃基巴斯图兹,铁集中于北部库斯塔奈,锰分布在中部卡拉扎尔,铜多分布于中部杰兹卡兹甘和巴尔喀什,铅、锌集中在东部阿尔泰山区,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部里海沿岸低地,石油探明储量21亿吨;磷灰石多在南部卡拉套。
公元6世纪起,境内先后建立了几个汗国。
11~13世纪初塞尔柱人、契丹人和蒙古鞑靼人入侵。
15世纪末建立哈萨克汗国。
18世纪30~4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逐渐被沙俄吞并。
1917~1918年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0年成立苏维埃自治共和国,属俄罗斯联邦。
1936年12月5日成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1991年12月10日改称哈
-- 204
世界地理概览581
萨克斯坦共和国,16日正式宣布独立,21日加入独联体。
哈萨克斯坦为中亚地区第一经济大国,工农业较发达,综合经济实力在独联体仅次于俄罗斯和乌克兰,居第三位。属典型的资源型国家,在前苏联时期主要是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地以及商品粮和畜牧业基地,加工工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落后,70%的日用消费品靠其他共和国提供。独立后生产滑坡。国营和集体经济目前仍为全国城乡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成份。
工业以采掘和原材料生产为主,主要部门有煤炭、石油、有色和黑色金属开采与冶炼、重型机械制造等。全国有2100多家企业,其中重工业占一半以上。独立前为前苏联第二大有色冶金基地,第三大煤炭、石油和铁矿石基地和第五大钢铁基地。独立后产量虽有下降,但相对地位仍未变。铜、铅、锌、铬、铝土等产量居独联体首位。年产煤炭约1.3亿吨(1992)
,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占独联体第三位。年产原油近2200万吨(1992)
,在独联体中仅次于俄罗斯,曼格什拉克半岛为最大开采中心。此外,铁矿石、钢铁、电力、化肥、机械设备等产量在独联体中亦居重要地位。境内还有著名的拜科努尔宇宙火箭发射基地。主要工业中心有阿拉木图(食品、纺织、机械)
、卡拉干达(煤炭、钢铁、机械)
、埃基巴斯图兹(煤炭、火电)
、杰兹卡兹甘和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有色金属)等。
全国农业用地1.98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550万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
90%以上的耕地为旱地,灌溉系统不发达,农作物单产较低。种植业以谷物为主,粮田占耕地总面
-- 205
681世界地理概览
积的60%以上。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马铃薯、向日葵、棉花、甜菜等。粮食商品率高,独立前是前苏联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1993年粮食产量2160万吨,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居独联体第三位。牧场广阔,畜牧业发达,占农业总产值60%以上。
养羊业是畜牧业的主导部门,其他牲畜有马、牛、猪、骆驼等,羊的存栏头数和羊毛产量在独联体中仅次于俄罗斯,占第二位。
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铁路总长14550公里,其中电气铁路占22%。由阿拉木图可达欧洲、远东和中亚各国。
1992年,经阿拉山口连接中国的铁路正式通车,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加强了哈萨克斯坦的国际交通地位。
公路总长11.3万公里,其中硬面路8.25万公里,有5条公路连接中国边境口岸。内河航道长6200公里,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额尔齐斯河和乌拉尔河均可通航。航空运输发达,阿拉木图为中亚重要航空站。主要城市除首都阿拉木图外,还有卡拉干达、巴甫洛达尔、切利诺格勒、塞米巴拉金斯克、库斯塔奈、杰兹卡兹甘、奇姆肯特、阿克纠宾斯克、乌拉尔斯克等。
(沈允武)
吉尔吉斯斯坦(Kirghizstan)
中亚东南部内陆国。
北、西、南面分别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面与中国新疆为邻 面积
-- 206
世界地理概览781
19.85万平方公里。人口450万,其中吉尔吉斯族占52%、俄罗斯族占22%,其余为乌兹别克和乌克兰族等。
70%居民信伊斯兰教,其余信仰东正教。主要语言为吉尔吉斯语和俄语。全国辖4个州,分为40个区。首都比什凯克。
全境海拔500米以上,其中一半以上地区海拔1000~3000米,约有13地区海拔3000~4000米。
东北部为天山山A脉西段,西南部为帕米尔—阿赖山系。低地仅分布在北部楚河和塔拉斯河谷地以及西南部费尔干纳盆地东缘一带。锡尔河上游纳伦河自东向西流贯全境。
东北部伊塞克湖面积628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608米,湖水清澈,终年不冻,是世界著名高山内陆湖和疗养旅游胜地。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大部分谷地1月平均气温-6℃,7月15~23℃。
年降水量200~800毫米,高山达1000毫米以上。主要矿藏有煤、锑、汞等。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仅次于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居原苏联第三位。
公元6~12世纪先后隶属突厥汗国、哈拉汗国等。
13~16世纪前半叶由蒙古鞑靼、卫拉特人统治。
19世纪前半叶,西部属浩罕汗国。
1876年全境被沙俄吞并。
1917~1918年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6年2月成立自治共和国,属俄罗斯联邦。
1936年12月5日改为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加入苏联。
1990年12月发表主权宣言,改称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
1991年8月31日宣布独立,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基础薄弱,是独联体中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经济以畜牧业和采矿业最为重要。独立
-- 207
881世界地理概览
后生产滑坡。国营经济和集体农庄目前仍为全国城乡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成份。
境内多山,耕地不多而牧场辽阔。
全国农业用地1025万公顷,其中耕地仅136万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养羊业尤为发达,饲养细毛羊和半细毛羊。羊毛产量在独联体中仅次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其他牲畜还有牛、猪、马等。耕地多分布在山间河谷盆地,灌溉农业较发达,水浇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4。主要种植小麦、棉花、A甜菜、玉米、烟草、水果、蔬菜等。粮食尚不能完全自给。养蚕、养蜂为传统副业。
工业以采矿(煤、锑、汞、石油、天然气)
、水力发电、机械制造(机床、电机、农机、汽车修配)
、纺织、食品(榨油、制糖)为主。加工工业主要集中在比什凯克和奥什等地。
煤的储量和产量在中亚五国中居首位,锑和汞的产量在独联体中分别占第一和第二位。电力工业,尤其是水力发电比较突出,年发电量140亿度。在纳伦河上建有托克托古尔等三个大、中型梯级水电站。机械工业较发达,产值约占全国工业产值的30%。
主要产品有电动机、金属切削机床、锻压机、畜牧业设备、农用机械等。伏龙芝农机厂出产的捆草机远销10多个国家。轻纺工业也比较发达,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一半左右。
吉尔吉斯斯坦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境内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运输占全国货运量的90%。公路总长2.34万公里,其中硬面路1.7万公里。铁路总长372公里,主要分布在北部边缘,西接哈萨克斯坦,与独联体铁路网相连。另
-- 208
世界地理概览981
有一小段铁路经贾拉拉巴德与乌兹别克斯坦相接。内河航道总长576公里,伊塞克湖可通航。航空运输较发达,各州中心均有民航线路连接。首都比什凯克有玛纳斯国际机场,可通航中国、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和独联体各国。主要城市有比什凯克、奥什、纳伦、雷巴奇耶等。
(沈允武)
塔吉克斯坦(Tadzhikistan)
中亚东南部内陆国。
南邻阿富汗,北界吉尔吉斯斯坦,西连乌兹别克斯坦,东接中国新疆。面积14.31万平方公里。
人口563.4万,其中塔吉克族占62%、乌兹别克族占25%,其余为俄罗斯和鞑靼族等。多数居民信伊斯兰教。主要语言为塔吉克语和俄语。
全国分为1个自治州、3个州和45个区。
首都杜尚别。
境内山地、高原占90%以上,全国约一半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北为费尔干纳盆地西缘,中为吉萨尔—阿赖山系,西南有吉萨尔和瓦赫什谷地,东南为帕米尔高原的一部分,最高峰共产主义峰,海拔7495米,为世界著名山峰。高山常年积雪,多冰川。主要河流有锡尔河、阿姆河、泽拉夫尚河、瓦赫什河和喷赤河。湖泊多分布在帕米尔高原,其中最大的喀拉湖,海拔3965米。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在独联体仅次于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海拔500米以下地带,7月平均气温23~30℃,1月-1~3℃,
-- 209
091世界地理概览
年降水量150~300毫米;海拔500~1500米地带,7月平均气温23~28℃,1月-20℃,年降水量700毫米。自然景观以荒漠、草原和高山草原为主。矿产资源种类多,铀矿储量居原苏联首位,其余有煤、石油、天然气、铝、铅、锌、钨、锑等。
公元前1千纪上半期属大夏国,后多次遭外族入侵。公元9~10世纪属塔赫里王朝和萨曼王朝。
10~13世纪初先后并入伽色尼王朝、廓尔王朝和花拉子模国。
13世纪被蒙古征服。
14~15世纪由帖木儿后裔统治。
16世纪起属布哈拉汗国。
1868年塔吉克北部并入沙俄。
1918年底,塔吉克斯坦全境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4年10月成立自治共和国,属乌兹别克。
1929年10月16日成立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12月5日加入苏联。1991年8月改国名为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同年9月9日宣布独立,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独立后,国内政治、宗教派别斗争激烈,酿成大规模内战,政局持续动荡。
塔吉克斯坦经济落后,是独联体中最贫穷的国家,经济对外依赖性较大。苏联解体后,原有经济联系中断,工农业生产滑坡。
1992年以来,战乱频仍,自然灾害不断,经济加速恶化。
全国农业用地430万公顷,其中耕地仅80万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耕地中灌溉面积占87%,灌溉网较发达,灌渠总长超过4万公里。植棉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尤以优质长绒棉最为著名。棉花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60%,单产在独联体中居首位,产量约占独联体的10%,居第三位。棉田
-- 210
世界地理概览191
约占耕地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吉萨尔和瓦赫什谷地。粮食种植面积占耕地一半左右,小麦、大麦为主要粮食作物。
粮食不能自给。牧场广阔,但畜产品不多。以放牧为主,主要牲畜是羊、马、牛等。
工业以纺织(轧棉、棉纺织、丝纺织、制毯)
、食品(榨油、葡萄酒酿造、果品、蔬菜、肉类加工)及矿冶业(有色、稀有金属开采、炼铝)较为发达,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
A首都杜尚别和苦盏市为最大工业中心,此外还有图尔孙扎德市的炼铝厂、库尔干秋别市的氮肥厂以及亚万化学联合企业等。基础工业薄弱,煤、钢、石油、天然气产量不大,但电力工业,尤其是水力发电较为突出。
全国有80多个大型发电站,年发电量168亿度。位于瓦赫什河的努列克水电站装机容量300万千瓦,是中亚最大的水电站。
境内多山,陆地交通不便。国内运输以公路为主,总长约3万公里,其中硬面路为2.14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仅480公里。
有两条与境外联系的铁路,一条从首都杜尚别至西部边境城市图尔孙扎德,与独联体铁路网相连。另一条以苦盏为中心,连接乌兹别克斯坦。此外,还有一条窄轨铁路连接首都和瓦赫什河产棉区。
阿姆河干支流部分河道可通航,内河航道总长约200公里。杜尚别有国际航空港。主要城市有杜尚别、库利亚布、库尔干秋别等。
(沈允武)
-- 211
291世界地理概览
乌兹别克斯坦(Uzbedistan)
中亚中南部内陆国。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