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史玉柱传奇:巨人不死密码

_5 彭征(当代)
  1995年,巨人推出12种保健品,投放广告1个亿。史玉柱被《福布斯》列为大陆富豪第8位。脑黄金取代巨人汉卡成为巨人新的摇钱树。而此时,巨人大厦也正在紧张建设当中。
  盖高楼,地下部分最花钱。碰巧巨人大厦地下20米之后都是岩层。1995年,仍然认为形式一片大好的史玉柱往巨人大厦地下三层开始砸钱,巨人大厦一共打了68根桩,最短的桩打了68米,最长的桩打了82米,仅打桩花了史玉柱一亿多元。
  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史玉柱贷不到款,决定将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调往巨人大厦。此时,脑黄金每年已经能为巨人贡献1个多亿利润。“我可以用脑黄金的利润先将巨人大厦盖到20层。先装修20层。卖掉这20层,再盖上面的。”没想到,保健品业务因资金抽取过量,再加上管理不善,迅速盛极而衰。脑黄金卖不动了。
  1997年初巨人大厦未按期完工,国内购楼花者天天上门要求退款。媒体“地毯式”报道巨人财务危机。得知巨人现金流断了之后,“巨人三个多亿的应收款收不回,全部烂在了外面。”不久,只建至地面三层的巨人大厦停工。
  1997年1月到8月间,史玉柱在美国四处奔走,找钱未果。1998年10月,珠海市政府召开巨人大厦贷款现场会。珠海市长、市委书记梁广大要求银行为巨人大厦贷款。没想到两周之后,梁广大退休。“如果梁广大晚退休两周,巨人大厦的结果不是今天这样……”珠海市政府依然要救巨人,他们撮合另外一个房地产商接盘巨人大厦。设计修改了,合同起草了,政府配送的地批了,就在签字的一刹那,对方突然告诉史玉柱“不行。”这一刻,史玉柱感到浑身轻松起来……
  1.急转直下:成也媒体败也媒体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
  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于是,诗人甫洛伊斯《未来之路》有这样的句子,“树林中有两条路,我只能走其中一条。当我选择了一条,那么,我只能遗憾的遥望那条未来之路。”
  同样的道理,面对企业的发展不能心猿意马,何去何从,或走哪条路尤其重要。但聪明的史玉柱在巨人鼎盛的时候却忘记了这个浅显的道理。从1995年“三大战役”失败时起,巨人就一直处于危机之中。1996年底至1997年初这段时间,早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巨人集团屡起事端。
  1997年1月18日,安徽黄山脚下的太平镇里并不太平,生死存亡关头的“巨人”要在这里召开一次重要会议,史玉柱和他的部下必须在此期间找到一剂挽救垂死巨人的良方。
  但一切都已经晚了。1月19日下午4点钟,一份从珠海总部传来的急件交到了史玉柱的手中,这是深圳《投资导报》一篇头版头条文章复印件,题为《“巨人”史玉柱身陷重围》。该文披露了巨人集团资产已被法院查封、集团拖欠员工三个月工资、一副总裁和七名分公司经理携款携物失踪,以及其保健品开发付出上亿元学费等事实。史玉柱大惊失色,巨人集团的危机由此大白于天下。
  窗外的大雪纷纷扬扬,正是黄山一年之中温度最低的时候,史玉柱此时的心情也降至冰点,他预感到,本就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巨人”在劫难逃了。史玉柱本想在这次会议上和集团的各路诸侯商量一下如何融一笔资金以解“巨人”的燃眉之急,现在办法没找到却出了这件大事,事态严重了。于是原定三天的会议提前结束,1月20日一行人黯然奔赴杭州。但就在这短短的24小时里,“巨人”集团濒临危机的消息已经被高效率的现代传媒即刻传播到了大江南北,各种版本的“巨人”内幕、公众质疑、专家评论开始蔓延。
  墙倒众人推,媒体的狂轰滥炸、一系列负面报道使得“巨人”和史玉柱深陷重围。得到消息的债权人蜂拥而至,将巨人集团总部办公楼围得水泄不通。巨人大厦停工,总部办公楼被拍卖抵债,银行账户被法院冻结,巨人集团欠债2.5亿,巨人名存实亡。
  社会各界对史玉柱普遍持幸灾乐祸的责骂态度,仿佛刚刚在昨天还被奉为英雄的史玉柱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笨蛋,往日他身上和他所做的一切都被视若神明,如今则全都成了缺点,而且都是致命的缺点。说他不应去搞什么房地产,不该做保健品,说他广告做得太多了,是吹起来的肥皂泡,说史玉柱的性格有缺陷,知识分子经商还是不行,甚至有人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说史玉柱纯粹是个骗子,应该把他抓起来等等。人们都以为这下史玉柱是彻底完了,欠债近3亿,让他再活三辈子也不可能还清,没有人相信他还能东山再起。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里,史玉柱自己也感到一片迷惘,他像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一样到处做检查,同时也悄悄地四处奔走,向人求教,寻找东山再起之策。
第三节 “巨人大厦”的倒掉(2)
  史玉柱北上北京与柳传志、段永基对话,但没有找到现成的答案;赴济南,向吴炳新求教,但吴炳新话音刚落,三株自己大厦倾塌,全军覆没——1996年,湖南常德汉寿县退休老人陈伯顺在喝完三株口服液后去世,1998年3月,法院宣判三株败诉后,20多家媒体炮轰三株,引发了三株口服液的销售地震,从数亿元的月销售额跌至数百万元,三株开始全面亏损。1999年,三株的200多个子公司停止,绝大多数工作站和办事处全部关闭,全国销售基本停止。
  三株的遭遇令史玉柱不寒而栗,深感失望。
  1996年8月16日,三年前开始销售的第一批楼花到期,而此时的史玉柱又到哪里去找钱补给曾经承诺的100%回报的楼花购买者们?岌岌可危的巨人集团甚至连本金都无法交还给人家。在楼花到期的前两个月,化被动为主动的巨人为了维持形象,还在做着稳定局面的宣传工作。根据史玉柱的安排,巨人大厦将因为地下室工程的问题延期1-2年完工。不过聪明的史玉柱采取了欲揭其短,先扬其长的方法。重点突破报告文学和长篇通讯,还带着专访和言论,向公众展示了一个前景光明的巨人大厦。其代表作便是1996年7月在《珠海特区报》上发表的六易其稿的长篇报告文学《巨人大厦树丰碑》,文章气势恢宏,分为三个部分:竖起丰碑、走向地心和托起太阳。经过此番的渲染和铺垫,在楼花到期之时,巨人集团借势在《珠海巨人报》头版刊登了《关于楼花兑付的通告》,通告中称,经有关部门的批准,巨人大厦的楼花将按照下述的几种方式返还,购楼者可自行选择其中任一方式:
  方法一:楼花到期时,经预约,可于3个月返还预付款,之后6-12个月内分期返还契约中所约定的补偿金;
  方法二:经预约,楼花到期之日9个月一次性偿还预付款和补偿金,并按契约规定的补偿率,对预付款增加支付9个月的补偿金;
  方法三:经预约后,15天-30天返还预付款和利息,利息按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
  方法四:预付款和补偿金总额达到购房款的20%或以上者,即可转为受其购房款,购楼时可享受8折优惠,其余的购房款在交楼时支付或由银行提供按揭。
  毫无疑问,这个给付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将了投资者一军。尽管投资者们义愤填膺,但从法律的角度,投资者的利益仅有第三条的补偿方案能受到法院的保护。举棋不定的投资者们面临着进退两难的选择。
  据当时的回忆,为了应付巨人大厦集资者,巨人集团曾抽调一批精壮结实的“猛男”驻守售楼部,这不禁与其他售楼部小姐靓丽如花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火山爆发:债权人纷纷围攻巨人总部
  1996年底,巨人的员工停薪两个月,一批骨干离开公司,整个公司人心惶惶;风光一时的巨人集团已经摇摇欲坠。1997年1月12日史玉柱外出归来,遇到10余名债主登门讨债,危机终于爆发。史玉柱对债主承诺:“老百姓的钱我一定还,只是晚些。”跟随债主而来的若干记者,立刻将此事大做文章,于是更多的债主蜂拥而至,事情闹大了。
  当风闻而来的香港记者探访巨人集团时,恰逢此时巨人员工休假,集团总部大楼只有几名保安游荡,大门紧闭,于是新一轮的新闻冲击波又起来了,香港媒介大呼:“巨人破产了!”
  “巨人”出状况之后,当年相信“巨人集团”保证的巨人大厦的准小业主叫苦不迭。“巨人集团”当年在深圳、珠海征求到的小投资者及债权人超过千位,他们中虽不乏真正的有钱人,但也有不少“贫穷”的投资人,他们将自己一生的血汗钱都投入进去了,其中有的是“打工妹”,“打工仔”,他们的钱一下子全没有了,情况堪怜。在香港,有超过两百名小投资人投入了八千多万港币的楼款。但是,随着“巨人集团”神话的破灭,他们的钱很可能会化为乌有。
  面对这样的情况,史玉柱自己也是无能为力了。一月份,上门讨债的人达到高峰,史玉柱曾经在一次会见小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时候说:巨人集团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没有被查封的资产了,“‘巨人’总部大楼已经抵押给银行,公司能被查封的已经都被查封了,银行里也已经没有流动资金了。公司的总部还剩下一些桌椅板凳。”换言之,就是大家逼死他,债权人也追不回款项了。当问及生产保健品起码还有设备和厂房的事情,史玉柱说:“我们没有设备,也没有厂房,我们委托别人生产,然后进行收购。”但是他也承诺说自己会寻找买家出售巨人大厦的权益以还债。
  于是各小投资人联合起来寻找途径来进行自我保护。广州市利华玻璃五金厂的章厂长提起“巨人”欠他们的220万人民币货款就摇头,“我们是一个残疾人的福利工厂,为‘巨人’生产装保健品的玻璃瓶,前后打交道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就是这点钱,这点残疾人的钱也要拖,这算是什么‘巨人集团’?”南海罗寨兄联玻璃厂的杨厂长告诉记者,为了讨回“巨人”欠下的三十万元贷款,他们已经到“巨人”总部来催债六十次了。佛山市玻璃二厂的老厂长召润灼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了:“我们都是企业法人,我们亲自到‘巨人’总部来追债,凭什么你‘巨人’的法人史玉柱一次都不出来见我们?追债追了一年多,我们已经忍无可忍了,现在我们要责成史玉柱面对面地和我们谈,否则,拿不回这220万人民币的欠款,我怎么会去见厂里的几百个工人,怎样去解救将近瘫痪的工厂?”
第三节 “巨人大厦”的倒掉(3)
  而“巨人集团”的宣传手册上这样介绍:“‘巨人’年增长率为百分之三百,1994年产值五亿人民币,利润五千五百万元人民币,价值四十五亿元的巨人大厦将在1996年封顶,同时,巨人斥资五亿元启动健康、医药产业……”
  很多采访过“巨人”的记者都深深知道:最近几年,“巨人集团”是在一片“大跃进”的气氛中成长的。1994年,“巨人”的年产值不到10亿元人民币,史玉柱却要求1995年产值要达到50亿元人民币,1996年跃过百亿大关。这样的高速度,只有在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时代听说过,可是史玉柱这个“大跃进”之后出生的人却要求在九十年代再来一次“大跃进”。史玉柱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些大跃进模式的猛冲猛打、冒险冒进的做法,将一个“巨人”推倒了。
  3.劫难当头,回天乏术
  1992年公司决定建巨人大厦时计划盖19层,后来改为38层,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竟定为72层,而巨人集团1992年可用于大厦建设的资金连十分之一还不到。由于1994年底到1995年上半年是巨人效益最好的时候,公司认为没有银行贷款也可顺利建成大厦。在公司错误的形势估计下,巨人集团没有去银行申请贷款,而当1993年下半年他们想去贷时,全国宏观调控开始了。
  直到1996年5月,史玉柱依然根据此法来建造大厦,他把各子公司交来的毛利2570万人民币净留下的850万资金全部投入了巨人大厦。进入7月份,全国保健品市场普遍下滑,维持生物工程正常运作的基本费用和广告费用不足,生物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老天似乎要为难巨人,大厦正巧建在三条断裂带上,为解决断裂带的积水问题,大厦多投入了3000万。期间,珠海还发生过两次水灾,大厦地基两次被泡,整个工期耽误10个月。1996年9月11日,巨人大厦终于完成了地下室工程。同年11月,相当于三层楼高的首层大堂完成。此后,大厦即将以每五天一层的速度进入建设的快速增长期,但是,此时的史玉柱已经没钱了。
  按原合同,大厦施工三年盖到20层,1996年底兑现,但由于施工不顺利而没有完工。大厦动工时为了筹措资金,巨人集团在香港卖楼花拿到了6000万港币,国内卖了4000万,其中在国内签订的楼花买卖协议规定,三年大楼一期工程(盖20层)完工后履约,如未能如期完工,应退还定金给予经济补偿。而当1996年底大楼一期工程未能完成时,建大厦时卖给国内的4000万楼花就成了导致巨人集团财务危机的真正导火索。债主上门了,此时的巨人因财务状况不良,无法退赔而陷入破产的危机。史玉柱最大的缺点是不善与人交往,他几乎不与新闻界交往,也不与银行界沟通,他一直奉行零负债理论,并以自己没有银行负债而自豪。其实,这时巨人集团在保健品市场上并没有完全丧失品牌信誉。以巨人集团的信誉不久前的业绩申请流动资金贷款或以巨人大厦已经投入的资产作抵押就可以向银行贷款,因为当时只要有1000万元,工程就不会停工。只要大厦工程不停工,后来的风波就不会发生。但是由于他与银行缺乏交往,银行这时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
  可史玉柱并不认输,他认为巨人集团不可能破产,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巨人拥有资产5个亿,而从债务结构来看,香港楼花的8000万港币是不用退赔的,而国内卖楼花的4000万元,已还掉1000万,还剩3000万元,因而巨人还不到资不抵债的地步。史玉柱打算将巨人大厦与巨人集团断开,再把巨人大厦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如果只完成一期工程盖到20层,还需5000万资金,因此他想出两个计划:一是由收购方一揽子解决,包括还国内楼花3000万退款,加上完成一期工程所需的5000万,总计8000万元。作为交换条件,史玉柱出让80%的股份;二是收购方出资5000~6000万元,他出让一半股份。然而这一步棋却并未让史玉柱获得求生的一线希望,由于与收购方无法谈拢,这一扇通往安全出口的大门也被完全堵死。
  事实上,“巨人”今天的危急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除了其本身的基础未够稳固,加上房地产投资失利之外,其电脑软件的本业也陷入低潮,同时,该集团耗资巨大的保健品也没有能够真正打开市场。在这样的不稳定基础上,企业仍旧不断扩张,而管理阶层仍旧是一帮善于编写计算机程序的非管理方面人材。史玉柱曾经预计,1996年,巨人集团的产值将达到60亿人民币,但是,1995年,该公司在保健品的开发上就亏损了超过一亿元人民币,而1996年,差不多所有子公司都没有利润上交。自1996年十月份起,公司已经没有钱发员工工资了,职工们曾经到有关部门去请愿,珠海市劳动局已经介入此事。
  然而,“巨人集团”要解决的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该集团在海内外筹集资金修建巨人大厦的事情使得集团几年前的许多保证成为一个笑柄。
  关于这座大厦的建造细节本文已经做过详细描述,它的建造动用了很多的人力和财力,开工之初预计1996年完工。“巨人集团”曾经四处筹资,史玉柱也曾经在1994年亲自到香港去游说投资人解除顾虑,并表示要在三年内给投资人八成的回报率,这个数字曾经在香港引起震憾。史玉柱当时宣称:三年后如果投资者购入的单位升值不超过百分之八十,巨人集团将“包底”补贴,做法包括用大单位换投资者的小单位,或者以出售集团单位所得来补偿。这个项目在香港用大幅广告反复刊出,因此,不少投资人实际上是“慕名”而投。
第三节 “巨人大厦”的倒掉(4)
  不过,到了1995年年初的时候,忽然传出“巨人集团”拖欠大楼的建筑工程费用的事情,事情一出现,“巨人集团”就在香港召开记者会进行澄清,呼吁投资者放心。当时大厦只进行了沉箱工程,还没有开始正式建筑。但是到了1996年的年中,大厦施工过于缓慢的现象引起了珠海市政府的关注,然而,“巨人集团”方面仍旧宣称大厦可以按照预定期限完工。
  1996年,巨人大厦的一个承建商曾经采取激烈的行动向“巨人集团”索取巨额建筑费,后来,好在当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解,事情才平息下来。
  1996年11月,史玉柱公开承认“巨人”在经营上出现失败,提出“重新创业”的说法。他认为,“巨人”自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企业状况进入谷底,公司进入健康产业之后,交出了上亿元人民币的学费,“巨人”内部也陷入组织涣散、管理不力、干部无责任心的困境,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月就高达几百万元人民币。这也直接导致了保健品市场的迅速滑坡,集团资金周转非常困难。而这时依旧冒着极大的风险将大部分的流动资金悉数投入巨人大厦这个巨大的无底洞,导致资金链条的断裂,这便也难怪落得英雄末路的结局。
  4.珠穆朗玛峰:末路英雄的终极体验
  段永基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成功的经验总是因放大而扭曲,而失败的教训才更加真实。”
  1997年1月到8月,史玉柱四处奔走找钱,一共半年多的时间,那时候房地产已经急速萧条,所有的公司见了房地产公司都怕。最后实在活不了,就一下子彻底轻松了,“本来这个是自己最大的思想包袱,反正救活不了,这个钱我也还不了,我也没有能力还,然后就突然非常轻松了。”
  当时摆在史玉柱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破产,但是破产政府是不会同意的,因为巨人当时的知名度是非常大的,现在可能体会不到,珠海最出名的企业就是巨人,如果巨人破产了,那对珠海的投资环境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我们跟政府官员谈,政府不同意,说破产的事不能谈。所以我们后来就没有走破产的路,但是我们也救活不了,就说拖着吧,也只有这条路了,一拖着,我们也就没什么事干了。”
  大厦将倾,在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场战役已经失败之后,史玉柱决定借着这个空闲时间去作一些他许久以来一直没有时间去完成的事情,他准备去攀登珠穆朗玛峰。
  史玉柱在巨人最为潦倒的时刻,带着三个部下来到了西藏,登上珠穆朗玛峰,实现一个自己一直没有时间实现的梦想。
  西藏,一直以来被西方人视为“神秘的难以进入的地方”,无论是它的藏传佛教还是那些看似有些难以理解的仪式,都被人们视为他者的神圣。而作为喜玛拉雅山主峰的珠穆朗玛峰,便坐落在这个神秘的地域。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终年冰雪。
  1997年8月,史玉柱和同伴一行四人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西藏,从珠穆朗玛峰5300米的登山大本营开始往上爬。
  一路上风光绮丽,在这样的高度,身处气势磅礴之景观的史玉柱也不由得放下心中的一切,得到了与大自然心灵相通的那份难得的释然。本来就喜欢独处的史玉柱在这宁静的、人烟罕至的山峰中得到了许多生命的感悟。
  下午,就在史玉柱在准备下山的时候,他们发现背去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几乎全部耗尽了。缺氧对于身处高处的登山者而言,无疑宣判着一种死刑,它对登山者生命的威胁是十分可怕的。直到现在回顾当时的情形,史玉柱依旧历历在目:“最后连路都走不动了,每走一步,都要坐下来休息一会,才能走下一步。”
  然而,更为严峻的是,这时的他们竟然发现,自己在冰川里找不到下山的路了。“那时候觉得天就要黑了,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冰川里,如果天黑肯定要冻死。”当时史玉柱立马决定让几个部下先走,但他们也英雄般地执意共同进退。不幸中的万幸便是,稍后史玉柱的一个部下终于找到了路,就拖着史玉柱走,他“咬着牙爬到了路上”。到了路上就简单了,虽然是很窄的一条路,但有路就好办了,史玉柱和他的部下四人就顺着下坡机械地走了下去。
  回到营地史玉柱才知道,他们上山的那条路是著名的禁区:皑皑的白雪下面埋藏着像马蜂窝一样的冰窟窿,深达几米、几十米、几百米。
  “当时雇一个导游要800元,为了省钱,我们四个人什么也不知道就那么往前冲了。”为了省800元导游费,史玉柱和部下走了一趟鬼门关。当时如果踏上任何一个冰窟窿,凭着他们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营救。也许是天不要史玉柱和巨人亡,便在这时给了史玉柱一个生命的暗示和一次命运的恩施与赐予。
  “下来之后感觉到,我已经死了。”史玉柱说,“确实我已经是捡了一条命回来。”
  但是谈到这次冒险的攀登,史玉柱表示他从来没有后怕过。“下都下来了。”他说,以后还有什么要顾虑的时候就会想,这条命都是白捡的了,所以一下子人就放得特别开,在管理、营销各个方面再没有任何条条框框,“怎么实用怎么来”。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时时需要选择,而瞬间的选择决定你日后的道路是宽敞还是狭窄。是非成败也就是在这一线之差。
第三节 “巨人大厦”的倒掉(5)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既然史玉柱能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那么他在哪里跌倒,就一定能不顾一切地在那里爬起来。
  从珠穆朗玛峰归来之后的史玉柱就跟刘国粱剃光头之后一样,重获新生。悄悄开始了复出的大策划。
  巨人垮了之后,几个大学生在给史玉柱的信中写道:如果巨人不能重新站起来,你将会伤害我们这一代人的感情。这种冀望,后来也成为了史玉柱卧薪尝胆的动力。
  有人曾说,“人创造了历史,历史捉弄人类。放眼漫长的历史画卷,有的人胜了,饱尝成功的喜悦;有的人败了,尝尽滑铁卢的辛酸和泪水。成败其实就在一线间,如果你能看破败局,也就找到了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史玉柱确实是在巨人跌倒了,但正如成败仅仅系于一线,不因失败而颓废的“大难不死”的史玉柱,从来就没有打算隐退,他暗暗发誓,一定要东山再起!
重出江湖的背后
  1998年,面包车奔驰在从珠海开往无锡的公路上。史玉柱对二十几个好些月没领到工资的员工说:“等我有了钱,一定补偿你们……”
  潦倒不要紧,身欠巨款不要紧,只要还有野心。所有成功的人,最初都是从一个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信念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因为史玉柱还很年轻,还处在可以做任何美梦的年纪。
  “你很穷,因为你没有野心”。看过这句话,野心之于成就大事业者,绝非一种偶合因素。而史玉柱绝对是一个野心家。不然我们也无法看到这个一朝身败名裂之人何以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迅速地东山再起。
  纵观中外企业家的创业史,起起落落者比比皆是,而死而复生者却寥寥无几。很多人都会问,史玉柱不死之谜是什么?史玉柱能东山再起的秘诀是什么?其实,史玉柱的“归来”更多地归功于他从失败中学会的不骄不躁心态。
第一节 正视失败:史玉柱惜别伤痛,重新上路(1)
  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欣慰的是,几乎没有人会真的跌到谷底。最可悲的是明明有能力飞,但很少有人飞到高处。
  著名的英语学者,已故的耶鲁大学教授威廉?莱安?费尔普斯常说:“想最幸福的事就是最幸福的人。”套用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想最成功的事就是最成功的人。
  面对太阳,你眼前是一片光明;背对太阳,你看到的是自己的阴影。成功是一种心态,心态又是个人的选择。挥别一个时代,史玉柱重新上路。
  1.知耻而后勇:大丈夫能屈能伸
  古人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上最伟大的力量,是追求的力量。一切终将屈服于寂静的、不可抵御且攻无不克的追求的力量……
  失败是成功之母,史玉柱也有同感。他认为果断放弃是巨人再生的充分条件。他总结后认为,巨人陷入困境是盲目发展多产业而导致的。药品、服装、化妆品……巨人当时还成立了传销部门,但隔行如隔山,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投下棋子,肯定是要交学费的。为此,在重整巨人的漫漫征途中,巨人学会了放弃。但放弃和聚焦又是一对孪生兄弟。对付市场,不能平均用力,巨人还是选择保健品作为主攻方向。
  于是,曾经在创业初期放出“如果下海失败,我就跳海”的不悔誓言的史玉柱并没有照他自己所说的,真的去跳海自寻短见。大丈夫能屈能伸。有着疯狂赌性的史玉柱自然是不会善罢甘休。以下便是史玉柱的一位故友对当时的回忆:
  他一点也没有变,还是那样清瘦,穿的还是那种蓝色的巨人制服并扎着公司标识的巨人领带,说话的频率还是那样急促,他紧握着我的手,拉着我就往里面走。
  史玉柱没有家,他永远都住在公司里,他的大套间最外一间是公司的小会议室,里面一间小的是他的卧室。
  我们就在会议室相对而坐。他笑着,问候我,我笑着,问候他。史总憔悴了,看得出精神状态很不好,这一年的风风雨雨是怎么过的,可以推理不可以想象。史总,你应该调整一下自己,事到如今,急也没有用,但身体是本钱,我心里这么想,但是话却不知该从哪里说起好。我首先就我的辞职向史总致歉,请求史总谅解,史玉柱不接我的话题,看来他确实没有计较我,他一句意味深长的“都像你这么光明正大地走就好了”,引出了他的话题。
  他的话题是讲人,是讲与人相关的人世沧桑。
  为了缓和气氛,以及宽慰史总的内心压力,我讲了个故事给他听,这故事的题目叫“光头理论”。
  我说,“史总你看我头上的头发是多了还是少了?”我的头发是多是少已经没有意义了。我说十年前我就开始脱发,每天早晨都见枕上一片,我每天都是一根根数着捡起来,很寒心,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寻求一些药物——涂抹的和食用的,力图制止脱发。但我的头发还是一如既往地循序渐进地脱落,终于有一天有一个久不见面的人说,哇!你今年才三十几呀,怎么头都‘开了顶’的时候,我开始正视我的现实,我特意用照相机自上而下俯拍我的头,留下这些照片后,我停止了我的救援行动,一切随其自然吧。又这么多年过去了,第一次见到我的人,却一直认为我的头发还是那么多,总有一束“基本法”遮挡我的光芒,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的,我也再没有“对不起观众”的心理压力,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假设真的有那么一天,我的头发一夜间长出来了,或者我弄了一套假发戴上了,那一定会使一大批人不认识我了。
  我的故事使史总一下子听懂了,他笑了,笑了很长时间。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不知他是否可减轻债务问题对他的压力。我们接着谈,气氛缓和了很多。
  史玉柱告诉我,巨人危机爆发后,大部分人(包括部分记者)再也没有怒气冲天或者颐指气使地谈巨人的事情了。法院的人经常来,但没有一家法院能够真正查封巨人的资产——这栋大楼和那个工地,查封了也没法拍卖,因为巨人的资产比较大,成整体,巨人的债务大都是散成几万几十万的小债务,这债务清偿实在没法操作。史玉柱告诉我,对巨人大厦市里面正在联络一些公司接受,如果能盖起来,就把楼花转过去,巨人多投的几千万,也就搭进去吧,这玩意咱不玩了。
  史玉柱真的想开了,我也感到轻松了。
  史玉柱对巨人集团轰然倒下的日子,经历颇多,感慨良深,正因如此,他写下了如下的文字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录:
  这几年里,我三次去见马克思,但又都回来了。一次是在1997年8月,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到了海拔6000米高度,筋疲力尽的我氧气袋吸空了,但还是让我逃出了死神的魔爪;另一次也是在1997年,在西藏,开车时,遇到公路塌方,车头都埋入了石堆,就差几秒钟就完了;第二次是在1999年9月,在安徽黄山附近,我开着丰田吉普,车上有上海绿谷老总吕松涛,车子以120公里的时速前进时,摔入了一个7米的山谷,但是,我又一次奇迹般地活下来了,不过,在脸上留下了永远的记忆,从此,我再不戴玻璃镜片的眼镜了,改用树脂片。
  最难过的一段日子是1998年上半年,即脑白金上马前后,那时我连买一张飞机票的钱都没有。有一天,为了到无锡去办事,我只能找到副总借,他个人借了我一张飞机票的钱,1000元,飞到上海,当天赶到无锡,住到30元一晚的招待所时,女服务员认出了我,但她并没有讥笑,相反还送了我一盆水果。那段日子,我真的是一贫如洗了。
第一节 正视失败:史玉柱惜别伤痛,重新上路(2)
  最难忘的一刻是1997年1月,“巨人倒下”的事将出未出的时候,那时,我们珠海巨人集团在黄山北大门的太平镇上开业务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突然,珠海传真来了,传真稿上《深圳××导报》头版刊发的《“巨人”史玉柱身陷重围》的标题赫然醒目。这时,我捧着传真,足足沉默了半个小时。我感到,天要塌下来了。事实上,这是“巨人危机”爆发的起点,在这以后的一个月中,铺天盖地的新闻围剿开始了,国内外骂巨人的文章有好几百篇,香港媒体还专门开出了“巨人”专版,连美国、日本、澳洲、新加坡报纸都有。
  2.忠心耿耿:四个火枪手
  都说“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在城邦无近邻”。一朝落马的史玉柱带着负债2亿多元的疲惫身躯被迫离开珠海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巨人员工都如鸟兽般一哄而散。然而,此时的史玉柱并没有想过解散巨人,他告诉自己:他要东山再起,他仍旧要做那个当年无限风光的史玉柱。
  不过,令人十分欣慰的是,在史玉柱最为落魄之时,在他身边,仍有“四个火枪手”一直追随着:他们是陈国、费拥军、刘伟和程晨。像这样,跟着史玉柱的还有近20人,他们是:吴刚、贾明星、薛升东、王月红、蒋衍文、张连龙、黄建伟、陈凯、杨波、陈焕然、方立勇、李燃、陆永华、龙方明等等。在读出这些名字的时候,但愿所有人都能怀着敬意,因为在我们这个追求利益至上的时代里,有这么一帮人相助,实在是太难得了。有了这帮人,史玉柱即便没有脑白金,也还会有别的机会。
  陈国和史玉柱在大学便十分要好,是史玉柱当年读大学时“睡在下铺的兄弟”,志趣相投的两人尽管随着毕业典礼的到来而各奔东西,但命运的独独安排却让两人在1993年的一次偶然相遇中结成事业伙伴。
  1993年,陈国千里迢迢投奔史玉柱,从最早的办事员做起,后来成为了上海健特公司的总经理。在巨人危难之时,陈国担负起了看护巨人烂摊子的重任,留守“革命根据地”,一直到史玉柱实行战略转移,发展新事业。陈国对巨人其中的凄苦无疑是体会最深的。在性格上,陈国的沉稳踏实给了史玉柱许多的补充。这也是为何史玉柱安排陈国独守巨人大厦的原因。
  陈国现在回忆当年孤守空旷的巨人大厦,有种说不清楚的感慨,“当时非常无奈,都知道我们没钱,也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还钱。”
  而最令陈国感到为难的并不是独守大楼的寂寞,而是那些气势汹汹上门讨要钱款的债主们。在那段日子里,陈国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全面统计售出去的楼花,并以存档处理。这些资料在后来便成了史玉柱还钱的重要依据。
  费拥军则是在巨人危难之中挺身而出的“忠实老臣”。早年的费拥军只是巨人天津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由于工作勤奋努力,被一再地提升,相继担任过巨人天津公司的副总,新疆分公司的总裁,之后调回珠海总部,在上海健特成立之后出任副总经理。
  刘伟作为最早加入巨人的员工之一,曾为巨人立下了汗马功劳。刘伟也是坚决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早在当年史玉柱开发汉卡之时,刘伟就已是史玉柱的得力助手。她在之后也出任了上海健特公司的副总经理一职。刘伟从来都不曾忘记巨人,不曾忘记那个撒下无数青春汗水的梦想之地。
  “我刚进巨人的时候,工资是450元,当时大家都在拼命地工作,无怨无悔地努力,经常加班,但从来就没有什么加班费,如此努力到头来却是这样的结果,我们怎么都不会甘心。我们从来就没有想过待遇和房子的问题,当时我们的思维是,我们不会去买房子,我们巨人要建一座大厦,到那个时候,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有好大好大的房子。”也许正是怀有这样的梦想,刘伟希望能一直留在史玉柱身边,看着他们的巨人大厦再次直冲云霄。
  20岁大学毕业即加入巨人的程晨更是对巨人有着很深的感情。“当时我们班的12个女同学都很羡慕我,他们也非常希望加入到巨人集团来工作。”大学毕业的程晨怀揣着年轻的心跳,“当时我别着巨人的徽章到外地办事,人们总是争着和我握手”。程晨也和所有满怀梦想的年轻人一样,激情澎湃,热情似火。
  这些人大都具有成功企业经营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品质:谦和。而他们的锋芒都藏在平淡的举止里面。
  在离开巨人之后,费拥军是一直跟着史玉柱的巨人骨干,那段时间跟着史玉柱拼了命地打拼使得他比同龄人显得苍老许多。在巨人“落难”后的两年时间里费拥军居无定所,四处游击,他坐过二十多个小时的硬座,住过30块一宿的简易招待所,这些他都一个人咬咬牙扛了下来。
  然而也就在这时,费拥军的妻子跟他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费拥军回忆说,“史总建议我,要么让我爱人也到南方来工作?——史总知道我是不愿离开她的。”“后来我跟她谈了,她不同意,我们离婚了。”费拥军接着说。这似乎有些类似于史玉柱的早年经历,作为一个离了婚的男人,史玉柱不可不谓是感同身受。也许成就大事业者总是需要付出些什么,或者这就叫做成功的代价吧!虽然并非每一位成功人士都要付出这样的代价才能取得成就,史玉柱和费拥军所遭遇的无疑让他们在残酷的随时可能再次牺牲的战争中变得更加无畏了。
第一节 正视失败:史玉柱惜别伤痛,重新上路(3)
  为何费拥军在巨人危机后依然死心塌地地追随着史玉柱,按他自己的原话说来,“兄弟有难,不能抛下他不管。”并且“他(史玉柱)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背这个包袱的。” 
  在费拥军的眼里,史玉柱是一个“很有天分”的人,“同样的事、同样地分析,你就得不出他那样的结论,而且,往往是对的。”
  “虽然有个性,但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费拥军对于史玉柱的一些冒进举动,他解释到,“他现在比过去成熟多了,过去考虑问题可能很深邃,但是不一定全面。现在是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多少人愿意誓死追随一个负债超过2亿的人呢?而这些人就像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一样,最终使孟获输得心服口服、自动归降。由此看来,史玉柱绝对具有领导者所需要的人格魅力。
  企业的发展最核心还是人才,真正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四个火枪手”忠心耿耿,也间接或直接促成史玉柱办企业的用人标准——巨人在用人机制上不用“空降部队”,如MBA、海归派。
  “因为像这样一些人,对中国的国情了解不多,每个企业又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要想完全融合很难。综观中国的企业,这几年MBA或海归派运作管理大企业成功的案例很少。因为老总用了这类人,但中层如果抵制,被用的即便是高才,也无用武之地。让老总换掉所有的人,他也做不到,还是不用为好。”史玉柱说。
  3.泰山论道:众巨头齐救巨人
  “泰山产业研究院”,这个成立于1994年的企业家沙龙,无疑成为史玉柱东山再起的又一个前奏。史玉柱后来的发迹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泰山产业研究院的“高人指点”与“贵人相助”。类似于马云一手创建的“西湖论剑”,“泰山”每年都会召开一次例会,商讨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也一并提供各种交流合作的机会。尽管“泰山”的名气和声势不如一向善于造势的马云的“西湖论剑”,但是“泰山”所集聚的热气和场面却是“西湖论剑”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因为相比较而言,“泰山”没有行业的限制,它留有更多的成功民营企业家的身影,比如IT教父柳传志、资本运作高手段永基、房地产风云人物冯仑等等。
  史玉柱从来不避讳自己从别人身上得到的帮助。作为“泰山”的发起人之一,彼时风光无限的巨人曾经承办了第二届年会。之后,随着巨人的一夜陨落,史玉柱来到了“泰山”,并得到了很大的精神支持和重新创业的经验。回顾那段艰难的日子,史玉柱由衷地说到:“这是我能够复出的重要条件。”谈及那段日子,史玉柱一直最想要感谢的是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和四通集团的段永基。
  让我们不妨将镜头回放到中央电视台的一期《对话》节目。
  主持人:来,掌声热烈欢迎史玉柱!(掌声)今天华老先生没通知您要开泰山峰会阿?来,请坐,请坐,来晚了一点点,您好像对泰山峰会特别有感情。
  史玉柱:是啊,每次泰山峰会我必然参加。
  华贻芳:话他听不进去,听不进去啊,可是很多事情都憋在我心里,所以一直憋到1997年,就是他正式地说感觉到自己很难再支持了,就是远道来的人要请吃一顿饭,都觉得要掂量掂量有没有可能,囊中羞涩了。所以到了这个时候的话,我就蹦出来几个字:32个字的打油诗:三十二个字的打油,我写好以后没敢给他,因为我这三十二个字非常尖刻,就是:
  不顾血本,渴求虚荣;
  恶性膨胀,人财两空;
  大事不精,小事不细;
  如此寨主,岂能成功。
  他当时打广告简直都疯了,而且广告老实讲并没有什么效果,把钱成千万地往外支。恶性膨胀人财两空,最后就这么个结局了。
  主持人:编完了就没让他看过?
  华贻芳:嗯,没有让他看过。我首先就请他周边的朋友看一看,可不可以给他。他的朋友说看了说大概能承受,后来我又找到程晨,我又传给程晨看,程晨说应该给他,还就只有你有资格给他。于是我就很大胆地把这三十二个字给他。
  主持人:史玉柱现在看到这三十二个字了。
  史玉柱:看到了。我把它当时挂到我的办公室旁边有书的地方,我把它挂在那里。
  华贻芳:所以到后来我听说他把这三十二个字挂到墙上以后,我就更感觉到我内心的不平衡,又开始变成另外一种心态了。
  主持人:那在摔倒在地的这些日子当中,你做了一些什么我想大家一定非常关心。
  史玉柱:1997年那一年就是想办法挽救巨人,巨人这样摔倒了,想给巨人做人工呼吸。这个时候,因为你救巨人救了一年,实际上手里可用的那点点现金就全用光了,所以真要自己从头开始的时候,连那一点点现金都没了,那段时间最苦的。
  主持人:生活也非常艰苦吗?
  史玉柱:那是,不过我觉得苦了挺好,我觉得应该感谢那段苦。
  主持人:我记得你说在成功的时候总结的经验都不是特别对,是吧?只有在失败的时候总结的经验。
  史玉柱:这是老段说的。
  主持人:老段说的,原来是段先生说的,那我们掌声欢迎段先生加盟我们的会议,来。刚才你给了他这个这句话的一个总结,就是在失败的时候总结的经验才是最值得汲取的,那是不是在他失败跌到低谷的时候,你给了他很多的帮助呢?
第一节 正视失败:史玉柱惜别伤痛,重新上路(4)
  段永基:没有很多,一个是每届泰山会,当时老华问,我们说一定得热情请玉柱来。大家不管怎么样给他精神的支持,实际上是老华起了很多作用。经常找我,找老柳,夜里给他打电话,他情绪低落的时候。
  史玉柱:精神上很多支持。
  主持人:有没有物质上的一些具体的帮助呢?
  史玉柱:没有。我觉得这样的像我们这样创业,我觉得核心问题是精神的东西,物质上的东西是次要的。我说只有你精神上的东西,比如说你精神不倒,然后你的方式、方法又对了,又有好的方式、方法了,我说至于那个物质上的东西是可以创造的,可以通过自己创造的。
  主持人:那你在物质上最窘迫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史玉柱:那就没现金吧。
  主持人:身上一分钱都没有?
  史玉柱:也不是一分钱没有,几百块钱还有。
  主持人:那在你整个跌入低谷的时候,对你帮助比较大的,除了段永基先生,那还有就是柳总。
  史玉柱:还有就是柳总。
  主持人:那我们也请柳总来参加我们今天的会议。当时柳总也看到了他非常窘迫的这个现状,是不是当时和段先生是一样的出发点?
  柳传志:我以前一直说不喜欢史玉柱,1993年、1994年在泰山会上的时候,我基本不怎么太跟史玉柱打招呼,原因就是我感觉到他后来一定要出大漏子,而且我觉得他浮躁。他主要就是对这个企业的发展和目标追求和他的这个能力本身,他没有把这个事想清楚,管理的基础不扎实。所以在当时的时候,是这么看,后来对他的情况逐渐在变化,特别是以后东山再起的时候,他要求解剖自己的时候,我的感觉就确实就像老华说的开始有转变。那是到1996年那次会议,所以那时候他要求提意见,我就开始跟他讲些什么东西。过去我觉得讲了,他也未必听,他就是一种,我觉得是年轻人表示一种谦虚,来问你一下,我何必跟他说呢?所以我就没说什么。
  主持人:你当时感觉到柳总跟你不是那么密切的关系吗?
  史玉柱:是啊!
  华贻芳:所以我当时写三十二个字,我是心里下了很大决心。
  柳传志:总之我觉得中国的企业之中,从我跟老段我们八几年做起,同行之中做的很好的很多,垮了的也很多,玉柱是个典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在企业运行的经营之中没有掌握规律,而某些特殊条件下的成功,他以为掌握了规律,然后大幅度地前进,这样的企业就要出事,这种情况的挺多。他现在,刚才张树新说的我觉得挺同意,玉柱还是要小心,即使到今天,人的道德观念承认你是好人,未必你对运作规律掌握得很清楚,后边依然还要,大家我们共勉吧。都要小心,要不然的话,都还是要出事。
  史玉柱:我觉得我现在确实我们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现在,包括可能在业务方面,这个方面我们还得有信心,包括开发产品、拓广市场,现在确实在文化,尤其制度的建设方面我们自己觉得现在问题还是很大的。
  华贻芳:今天我在台下,我没有说话,可是我一直在琢磨我确实应该再送他三十二个字:现代企业,大事两桩;经济文化,半斤八两;你很难说这个经济就是企业唯一的目标,就是它这个现代社会中间。既能赚钱,更会育人;如此寨主,方成好汉。
  主持人:好!
第二节 永不言弃:脑白金成经典案例(1)
  1997年冬,安徽泾县。史玉柱召集了20多名“贴身”员工召开“太平湖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脑白金”构思。
  脑白金主要成分是褪黑素。在生理条件下,褪黑素由脑内的松果体分泌,其分泌受生物钟调节,夜多昼少,因此,褪黑素具有一定的调节睡眠的作用。“到1998年,中国保健品市场正在越来越趋向理性,仅仅靠广告‘狂轰乱炸’做保健品的时代已经结束,‘脑白金’要成功必须要有足够的‘回头率’。我自己吃过脑白金,感到有效果,才敢最终决定做‘脑白金’。”
  1.分水岭:江阴调查
  “后来再决定搞保健品时,就定下一个原则:必须是有科技含量的,是真正有效的,这种效果不用依赖广告宣传,消费者自己就能感觉到。”
  而脑白金符合这种要求。史玉柱说:“做保键品,关键是手里要有好产品。当时,我手里掌握充足的资料,在学术界,我们查过8000多篇论文,有7000多篇论文对它是充分肯定的。理论上站得住脚。更重要的是,保健品最怕别人吃过后说‘吃和不吃一个样’,能让消费者服用之后马上有感觉的保健品本来就少,当时差不多有近10个类似的产品备选,选中它就是因为见效最快。”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