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牛人袁世凯

_5 冉闵大王 (现代)
  孤独的老人李鸿章的内心很凄苦,很失落,毕竟他也是一个读书人,条约签订之时,李鸿章当场吐血,他是在为大清心痛,为神州心痛!
  庚子年,义和团在华北闹得很欢,灭洋未能灭掉,洋人却将帝都蹂躏!此时,列强中最为贪婪的北极熊俄国正在东北进行着更为恐怖的行动,庚子年春夏之交,俄国人调集20万大军,企图吞并整个满洲,北极熊的胃口和野心很大!
宇内无出袁世凯右者(2)
在老李和列强周旋的时候,俄国人提出了最无耻的条件,要求中俄在协议书之外,再缔结一个所谓的“密约”,要将白山黑水变成他们的保护地!李鸿章该怎么办?这一切都在奉旨“便宜行事”的李大人一念之间。
  李鸿章是年79岁,尽瘁国事,内外煎熬!辛丑年冬季,老人已经即将油尽灯枯,累月发烧吐血,卧床不起。就在如此一个垂危老人弥留之际,俄国人还在床前催迫,一直催迫到李鸿章撒手人寰!
  李鸿章至死也没有应诺俄国人半个字!这位老人临走之前,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毓贤误国!”
  自鸦片战争开始,西洋武力开始侵略中国,但每次战争它们所击败的只是清朝政府,一般民众和守旧士大夫,在心理上并未屈服。
  义和团事件是清朝政府中最无知的满洲权贵、儒林中最迂腐不开化的士大夫、以及草根社会的神棍们汇合凝聚而成的力量,他们以符咒和拳棒去和西洋枪炮相对抗,结果彻底地失败了。经过这次惨败,清朝朝野都不敢轻外仇外,民族自尊心完全丧失,人民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媚外心理,这种心理影响了中国以后数十年。
  一等肃毅伯李鸿章死了,死在了北京贤良寺!他的死讯传到了西安,太后和皇帝都痛哭失声,大清帝国犹如“梁倾栋折,骤失倚侍”。
  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从代际更替的角度而言,李鸿章的死似乎也标志着咸同年间那一群建立不世功业的儒生们时代的结束,帝国重臣的位置即将由年轻一代来担当!
  李鸿章是弥留之际,给太后和皇上上了一个折子。
  李鸿章的这份奏折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嘱托了,其中 “举行新政,力图自强”这是他内心最深切,最真实的殷望!
  在李鸿章的这份遗折中还附了一份文件,“附片”,附片也是清朝一种官书,遇有机密,誊之附片上达,可以留中不发。附片中有句:“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
  在老李心中,袁世凯是他的接班人!在整个帝国之内,似乎也真的找不出一个比袁世凯更强的人!
  
太后回銮
义和团事件,对帝国而言确实是个悲剧,但是这个悲剧却造就了袁世凯!
  在这场悲剧中,袁世凯果断而出色的表现,让他与几位前辈督抚齐名,他们联手促成了东南互保,使得帝国半壁江山平安无事!
  出色的表现,加上李中堂临终前的血泪力荐,袁世凯上位大势所趋!
  1901年11月7日,朝廷授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的北洋时代开始了!
  1901年11月20日,袁世凯把山东巡抚任上的工作交待完毕,次日起程北上,奔向他那辉煌的前程!26日,春风得意的袁世凯抵达了保定东南部的高阳县,护理直隶总督周馥也派属下官员捧着总督大印到此地等候这位袁大人。所谓“护理”,也是代理的一种,它是指以低级官充任高于本官的职位。此外,“署理”也是代理,这个的意思是某官在任期内发生偶然事故(如死、革职、降调、丁忧)离职,往往先选一人临时充任,待有合适的人选再予更换实授,职衔相当或高官代理低职的称为“署理”,简称“署”。倘若是高级别的官员代理低级别的职位,那就叫作“借补”,借补是需要保留日后仍按原品任用的。这位周代理总督很早就是李鸿章的幕僚了,资历和袁世凯的叔父袁保中差不多,现在混得比大侄子袁世凯还慢了,可见袁世凯有多牛!
  从很长一段时间来,直隶总督的驻节地都在天津,其实原驻地是在保定的。现在,繁华的天津城还被八国联军占据着,所以袁世凯还不能去天津就职,所以11月27日,袁世凯就直接去保定走马上任。
  11月28日,还在西安的慈禧太后念到袁世凯与南方几个督抚“共保东南疆土,尽心筹划”,功劳卓著,又给袁总督赏了个“太子少保”的头衔,其实没有太子的,这个就是个级别很高的荣誉头衔,从此以后,袁世凯又多了个称呼叫“袁宫保”。
  想想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也就是1899年年末的事情,这才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一跃成为天下第一督——直隶总督了,地位显赫,炙手可热。他为什么爬得这么快呢?
  袁世凯在庚子年国难之际,能够以超人的眼光对待这场乱局,不惧非议,用铁腕手段弹压义和团,稳定了山东局势。他又能顺应大势,与东南几位富有远见的疆臣一起促成东南互保,共同保住了大清半壁江山的安全。
  袁世凯是官场老油子,庚子年中对朝廷的勤王诏令一再阳奉阴违,自然也得罪了太后,但是,他懂得补救,在太后、皇帝蒙尘西逃的时候,袁世凯又即时地雪中送炭,这就让太后老娘们对他改变了看法。
  除了这些原因之外,袁世凯迅速上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实原因,那就是现在只有他才能担负起拱卫京畿的重任!
  过去,京师一带的卫戍责任都是由荣禄统帅的武卫军承担。在与八国联军作战的过程中,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全军覆没,聂士成也以身殉国!荣中堂自己的武卫中军也溃散了!董福祥的武卫后军护送两宫到达西安后,也被遣散了!宋庆的武卫左军在战争中也只剩下一半了!
  现在,整个帝国只有两个人手里有着比较强大的武装力量。一个是南方的张之洞,他手里有支德式精锐自强军。另一支,就是袁世凯手中的武卫右军。两人相比,袁世凯的武卫右军还更厉害一点!此外,袁世凯在山东还将原先山东的地方部队改编成了“武卫右军先锋队”,兵力又扩充了一倍!
  环顾宇内,能够拱卫帝国中枢的唯有袁世凯!
  1901年10月,惶惶如丧家狗的慈禧太后领着一帮逃难的官员、宫眷从西安开始返京,官方叫“回銮”。在陕西、河南走了两个多月,到了12月下旬,方才进入直隶境内。袁世凯早有准备,他早就将保定的行宫布置得光彩夺目、富丽堂皇,虽然没有紫禁城那般奢华,但也足以让逃难归来的太后有种家的感觉,对女人而言这点很重要。
  为了让太后觉得他袁某人很恭顺,袁世凯老早就到省界恭候圣驾。1902年1月3日,两宫一行到达保定,他们受到袁总督盛大而隆重的欢迎,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1月7日,袁世凯又亲自护送两宫从保定进京。太后和皇帝当时乘坐的是世界上最豪华的专列。这是保定铁路局特别为太后和皇帝准备的,这列火车共22节车厢。其中有上等车厢4节,太后光绪各用一节。上等车厢均用黄绍绒、黄缎铺饰。所有御用瓷器碗盏,均由时任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的盛宣怀呈进,车箱内外布置之奢华,国人见所未见,洋人为之惊讶,可谓世间罕见的豪华列车。车站两旁,扎有彩棚30座。在军乐声中,火车驶出保定站,开向北京。
  当日,列车达到北京马家堡车站。随着进站的汽笛鸣响,车站上列队整齐的西洋军乐队,顿时鼓乐齐鸣,奏起了响彻云天的《马赛曲》。这首法国大革命的战歌,成了北京欢迎慈禧的迎宾曲,不过偶听起来也确实雄壮无比,朝廷各大官员列队躬迎。缓缓走下列车后,慈禧一行分乘八抬黄缎轿,进入永定门。通过正阳门时,城楼上有一些外国士兵在观看,有的洋兵还脱帽挥手向太后示意哩!乘舆经过大清门,回到乾清宫。
  袁世凯把太后伺候得很爽,这就又得到好处了,太后给他赏了件黄马褂,还能让他在紫禁城骑马。
  顺便说一句,慈禧太后坐的这辆专列10年以后成了孙中山的专车,再过16年,就成了张作霖奔向地狱的死亡专列!
  义和团基本上被朝廷*下去了,但是似乎余波未平,就在两宫回銮之际,义和团残余势力在一个叫景廷宾的人带领下,在直隶的广宗县一带于1902年4月又开始起事了,这回他们打出的旗号是“扫清灭洋”,已经不承认满清政府了。作为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必须*!袁世凯命段祺瑞、倪嗣冲率马步炮队前往*,5月就将这支义和团的残余势力消灭殆尽,景廷宾被俘,而后凌迟处死!
  袁世凯手腕铁血,甚至到了毒辣的地步!
  直隶地方被袁世凯搞得基本上很稳定了,慈禧太后看他确实能干,1902年6月,朝廷实授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年袁世凯44岁。
  
淮系衣钵的继承者(1)
1902年8月,八国联军向中国政府交还天津城,袁总督就移驻天津。饮水思源,袁世凯这么快爬上总督的位子与已故李中堂的临终力荐是分不开的。所以,袁世凯一到天津第一件事情就是为李鸿章建立祠堂。祠堂建好之后,袁世凯又亲自写了一副纪念对联:“受知蚤岁,代将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阳,敢诩临淮壁垒;世变方殷,斯人不作,万古大名配诸葛, 长留丞相祠堂。”在袁世凯眼中,李鸿章犹如中兴大唐的郭子仪,苦撑蜀汉的诸葛亮,而他袁世凯正是李中堂事业的继承者。当初,李中堂病故之后,袁世凯献上的挽联就是:“公真旷代伟人,旋乾转坤,岂止勋名追郭令;我是再传弟子,感恩知己,愿宏志业继萧规。”可以看出,袁世凯对李鸿章的那份崇拜和感激之心。
  袁世凯继承的不但是李鸿章显赫的地位和炙手可热的权力,他还必须继承李鸿章留下的庞大的淮系集团。淮系集团是李鸿章在剿发捻的时候带出来的,如何驾驭这个庞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对袁世凯来说是必须要处理好的事情。
  袁世凯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继承好李鸿章的人力资源对自己的千秋伟业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所以,他对李鸿章的淮系旧人都是礼贤下士,每日都挤出一段时间在办公室约谈李鸿章的旧部,谈话完全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让这些李鸿章的老臣子们心里很舒服,觉得这新来的总督真不错,完全没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感觉。
  咱们来818袁世凯网罗的李鸿章旧部里的出色人物。
  首先,咱要提的是杨氏双杰,这是兄弟俩。
  哥哥杨士骧,字莲府,安微泗州人,进士出身,李鸿章的亲信幕僚。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大臣,进京议和,杨士骧也随同赴京。
  杨士骧出身翰林,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重要奏章全由他誊写。杨士骧足智多谋,被誉为李鸿章手下继薛福成之后的“小诸葛”。他向李献计献策,参与机密,和议中出力颇多。
  据说,辛丑议和期间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夜很深了,李鸿章在院子里转来转去,哀声叹气,眉头紧锁,见此情景,杨士骧忙上前打听,原来洋人开了一个赔款的账单,李鸿章算来算去,可是跟洋人开的数目始终对不上,而且悬殊很大。在李鸿章看来,赔些银子还在其次,但为此事在谈判桌上丢脸事大。杨士骧当即说“卑职懂得一点洋算。”李闻言大喜说:那你给我算一算。结果杨士骧算的数目与洋人所开数目完全一致,杨解释说:我们的算法是用加法,利息是一年年加上去的,叫simple interest,而洋人用的是利滚利的算法,叫compound interest,其结果当然不一致。李鸿章听后,认为杨士骧有真才实学,加以提拔重用。
  李鸿章非常欣赏杨士骧的才华,曾赞其曰:“文字机变能应,卒莫如杨君者。”杨士骧随李鸿章进京议和不久,李便保荐杨补直隶通永道,次年擢直隶按察使。
  袁世凯当上直隶总督之后,对这位杨大谋士自然也是十分看重,杨某人自然也是出谋划策,不遗余力。据说,杨士骧曾经对袁世凯说过这样的话:“曾文正首创湘军,其后能发扬光大者有两人,一为左湘阴(宗棠)。一为李合肥(鸿章)。湘阴言大而不务实,故新回平定后,迁徙调革,即不能掌握兵柄,致纵横十八省之湘军,几成告朔饩羊,仅剩有一名词矣。合肥较能掌握淮军,频年多故,遂尚能维持因应于一时。今公继起,如能竭其全力,扩训新军,以掌握新军到底,则朝局重心,隐隐‘望岱’矣。他时应与曾、李二公争一日之短长,南皮(张之洞)云乎哉!”
淮系衣钵的继承者(2)
杨某人很准确地揣摩到了袁世凯的心思,在晚清时代,中央政府权力下移,地方督抚日渐做大,有枪就有权,这点到了庚子国难之后更是如此。袁世凯要是能牢牢抓住枪杆子,他天下第一臣的地位就会永远稳固,帝国之内能够跟他竞争的就是一个张之洞,张之洞的实力比他袁总督还是差了一截。
  如此一来,袁世凯对杨士骧是更加欣赏了。他曾对人说:“天下多不通之翰林,翰林真能通者,我眼中只有三个半人,张幼樵(佩纶)、徐菊人、杨莲府,算三个全人,张季直(謇)算半个而己。”
  此后,在袁世凯的提携下,杨士骧先后升任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1907年代袁为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杨士骧有的弟弟叫杨士琦,此人也是个牛人。杨士琦,字杏城,1882年中举,后来家里花钱给捐了个道员的头衔。1885年,被安排到直隶试用,干了十多年的铁路建设工作。
  1899年,杨士琦和他兄长杨士骧一起投奔已经下放当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在李鸿章的幕府中得到重用。1900年,李鸿章复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杨士琦又与兄长一起跟随老李北上。这一年,杨士琦还曾上书袁世凯,请求“痛剿”义和团。
  杨士琦为人聪明,善于钻营,官场人情世故皆练达洞明,1901年老李和洋人在北京善后议和的时候,杨士琦担任李鸿章与奕劻之间的联络人员,由于善于逢迎,得到李和奕劻的赏识。
  李鸿章病故,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时候,这位杨士琦又被袁世凯纳入幕中,任洋务总文案,成为袁“运动亲贵,掌握政权”的马前卒,持续十数年受宠不衰,被袁视为心腹,且素称“智囊”。
  下面,咱要提提的是孙宝琦,字慕韩,浙江杭州人。据说此人幼好学,长大后当过户部主事,后改任候补直隶道员、军机处官报局局长,曾经创设育才学堂及开平武备学堂。孙宝琦一直在直隶地界儿上当官,一直是李鸿章的属吏。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孙宝琦也跟着两宫逃跑到了西安。
  1901年,袁世凯向朝廷奏保孙宝琦“才器开朗,奋发有为”“堪称干济之才”,这一年孙宝琦调任驻德、澳、法等国使馆随员。1902年,升任出使法国大臣。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孙宝琦在国外竭力倡导君主立宪,朝廷任命孙氏为宪政编查馆提调。1905年回国,代理顺天府尹。1907年,孙宝琦再度出国担任出使德国大臣。1908年,在奕劻的力荐之下,朝廷任命孙宝琦为山东巡抚。民国后,善于溜须的孙宝琦又与袁世凯结成了姻亲,此后此人历任外交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要职。
  希特勒身边有个希姆莱,蒋介石身边有戴雨农。袁世凯作为铁腕领袖,身边也有个这样的人物,此人名叫赵秉钧,字智庵,河南汝州人。1878年以文童投左宗棠所部“楚军”,后升为巡检。1889年到直隶,历任新乐典史、东明典史、天津北仓大使及直隶保甲局总办等官差。
  1901年初,经“李鸿章委派为淮军前敌营务处,兼统带巡捕三营”。 因在京畿各州县捕杀义和团首领多人,以“长于缉捕”闻名官场。赵秉钧心凶骨媚,深沉阴鸷。袁世凯认为他“才长心细”,派他创办巡警。从此官运亨通,渐渐成为袁世凯帐下的特务首领。
  此外还有陈壁、胡惟德、朱家宝、吴重熹,以及齐耀琳等,或主动趋赴投靠,或被延揽招纳,都转入袁世凯集团。同时,周馥、胡燏棻等淮系大官僚也都和袁世凯互通朝政,引为声援。
  袁世凯很好地整合了李鸿章的遗产,成为名副其实的淮系衣钵的继承者!
  
羽翼日丰(1)
痛定思痛,逃难中的太后终于恢复了正常人的理智,她知道大清必须还是沿着洋务近代化的道路走下去。
  1901年1月29日,还在西安的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宣布实行新政,朝廷陆续颁布了整顿吏治,改革官制,改定刑律,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办理警务、准许满汉通婚,奖励实业,改革军队等多方面的法令。戊戌那年中止的近代化改革又开始了
  对于近代化改革,袁世凯是一贯赞成的,其实,早在当山东巡抚的时候,袁世凯就开始了很多激进的改革事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省城济南设置大学堂。
  中国士大夫阶级都有浓厚的重农轻商观念,袁世凯不这么迂腐,他认为商业发达,可以富国裕民,所以他在山东农商并重,因此首创商务总局,任命老助手唐绍仪总司局务。
  事实上,这个时候的袁世凯,所有措施都算得上是新政,正因为他是新政,和守旧的顽固派对比,显得突出,政治是多么的现实。
  当然,袁世凯在山东并没有呆太长的时间,所有的新政举措都是开了个头,他真正大刀阔斧的改革事业是在当上直隶总督之后干起来的。
  对朝廷而言,直隶是天下第一省,要搞新政,就必须首先把直隶搞好,搞成全国模范省。所以,作为直隶总督的袁世凯自然也被朝廷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直隶把新政搞得有模有样,替早已丢脸丢到屁股沟的朝廷长点脸面。当上直隶总督后的袁世凯,又被朝廷委任承担很多新政方面的工作。
  1902年年初,直隶总督正式兼任督办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练兵大臣,负责新式军队编练工作。没过多久,他又兼任督办商务大臣、电政大臣、铁路大臣等职,号称一人身兼八大臣。
  对袁世凯而言,新政无疑又是一次扩充势力的机会!深知枪杆子里出权力的袁世凯,对于新政最重视的当然还是军事改革,编练新军。
  1901年,朝廷再三下令各省对原有旧军队进行整顿,汰弱留强,编练适应近代化战争的新军。
  朝廷的这个大政策背景给了袁世凯扩充自己袁家军队的机会,何况他又是练兵大臣。
  袁世凯打造自己的北洋军的洪业开始了!当年在小站编练的新建陆军,再到武卫右军,规模都不大,还都是荣中堂手下的一支军队而已,谁曾想到,经过庚子年这么一闹,袁老四的武卫右军竟成了帝国中唯一可以依赖的精锐。如今,位高权重的袁世凯自然可以用心去打造一支更强大、更凶悍的雄师!
  1902年2月,袁世凯命人在当年小站新建陆军的募兵章程基础上,参考德、日军队制度,制定了一套更科学的士兵招募、训练办法。
  老袁对兵源的素质非常重视,他需要的是精壮的青年男人,拒绝一切病夫!
  老袁不仅重视士兵的身体素质,他对士兵的出身、来源看得也很重,所以他要求新招募的士兵必须有固定的户籍,溃勇、游民一律不要。
  清代的士兵,尤其是绿营兵长期以来饷银的额度很低,士兵的社会地位也很低,士兵的家庭往往还因为家中没有壮劳力受到地方上地痞流氓的欺负。老袁对这种现象有着深刻的忧虑,他认为只有真正提高士兵待遇和地位,才能练成一支无坚不摧的铁军!
  袁总督招来的兵,待遇一定是大大的好。按他的制度,头目(大约是班长)每月饷银五两,正兵每月四两二钱,每月扣头目一两五钱,扣正兵一两,每半年派人发给家属;地方官对士兵家属要妥善保护,不得放任土豪地痞欺负,军属家庭要有诉讼,地方官应该优待;每名士兵准许免掉三十亩差徭,以示体恤。
羽翼日丰(2)
老袁的这套征兵方案,基本上是仿行了西方列强的征兵制度,使士兵不再如同过去那种雇佣兵的性质,这在中国实属划时代的创新!提高士兵待遇,保证军属家庭地位,这样得人心,得兵心的政策,老袁的新军练不好那才怪呢!
  最后,老袁招来六千壮汉!
  练兵得花钱啊,老袁很聪明,他知道会叫的孩子有奶吃,六千精壮男人一到,他马上上奏朝廷要钱,要军饷,朝廷哪能不允呢?立即下令有关部门给足军饷给老袁,如果不够各地督抚也得帮着凑点。这就是老袁,要钱要在关键时候!
  兵有了,钱到了,剩下的就是老袁自己的事情了,如何练呢?中国的旧式军队,包括湘军和淮军,有个很大的弊病就是营制不一,操法不齐,装备参差,号令混乱。老袁还是小袁的时候就在吴长庆的部队里混,对这些问题早就是洞若观火。甲午之后,袁世凯奉命在小站练兵,就已经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过,当时他的权力只能允许他对自己的那一支小小的新建陆军(武卫右军)动手术。现在,已经手握大权的袁老四可以真正厉行他的军事制度大改革了!
  1902年6月,老袁在保定设立了一个新的机构,叫“军政司”,这是整个直隶新军的治军领导机关,老袁自己就是督办。
  咱们现在国家的军队,有正规的国防军,归各大军区管辖,还有就是民兵预备役,归地方人民武装部管理。在大清朝,是没有常备军和预备役之分的。老袁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知道西洋国家都有这种区分,所以他也要进行这样的改革。袁世凯命令手下幕僚参照德日以及欧美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制度,把军队分成常备兵、续备兵、后备兵三类。咱们不得不佩服袁世凯当时的眼界的确超乎同代人很多!
  大清以前军队的编制一般以营为单位,现在老袁的常备兵就不走这个路子了。常备兵的平时编制,以两镇(镇相当于师)为一军,每镇辖步队二协,马队一标,炮队一标,工程队一营,辎重队一营。全镇官兵共12512名。当时的军制,所谓镇、协、标、营、队等于现在的师、旅、团、营、连。两镇为一军,是一种战时组织,统率这一军的名叫总统或军统。统制或翼长就是后来的师长,协统就是后来的旅长,标统就是后来的团长,管带就是后来的营长,队官或哨官就是后来的连长,帮带或督队官就是后来的副营长。还有一种混成协,是不同兵种混合组成的一个旅,其规模比普通旅大。
  老袁的家底是武卫右军,但现在重新编练的精锐就不能再叫武卫右军了,因为武卫军的整个体系都并不存在了,所以,他将自己的这支新军改称为“北洋常备军”,从此“北洋军”的名称开始广为流传。
  北洋常备军可以算作中国正式陆军的开始,袁世凯计划先编成北洋常备新军左镇和常备新军右镇两个军制。
  1902年当年,北洋常备军左镇首先练成,袁世凯羽翼日丰!
  
北洋军的声名远播(1)
北洋常备军建立后,王士珍任第一协协统。其后又成立了第二协。当时袁世凯有个新规定,是“用人唯才”,因此新军所有高级将领必须经过考试,成绩最佳的出任高职。第二协成立后,举行了一次考试,考得最高的是冯国璋,因此便由冯出任第二协协统。
  袁世凯小站练兵时,他的三个重要大将是: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号称北洋三杰。老袁对这三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这是袁某人的统御术,要他的三个重要干部平衡发展,以便互相牵制,便于控制。常备军的协统由考试选拔时,王士珍和冯国璋都当了协统。那个合肥人段祺瑞似乎很不善于考试,因此老袁对段祺瑞感到非常遗憾。
  后来,第三个协(右镇第一个协)成立时,老袁怕这位成绩不佳的段祺瑞仍考不上,就在考试前把试题偷偷告诉了段,这才使小段考上了协统。由于这件事使段祺瑞毕生为之感动,常常对知交说他受袁宫保的私恩太重。
  朝廷看到袁老四编练新军确实真的有几下子,就决定给他再压压担子,1902年12月6日,朝廷在北京八旗兵精选了三千青壮交给袁世凯训练,打算等这三千人马练成雄师后,再将其余的驻京八旗兵轮流派给老袁训练。
  袁大人受命以后,立即奏请朝廷将这三千人定名为京旗常备军。汉人染指八旗军权,这一直是件敏感的事情,老袁是官场老油子了,这点禁忌他是明白的,为了避免朝廷猜忌,袁世凯奏请朝廷任命青年贵胄铁良为京旗常备军练兵翼长。这个铁良,在满洲贵族中还真不是一般人,绝对是个青年俊才,据说早年荣禄眼中的汉人最牛年轻人是袁世凯,满人最牛年轻人就是铁良。
  铁良统辖的这支京旗常备军所有的营规、制度、军事纪律,甚至军饷发放规格都一律参照北洋常备军的制度来办,是标准的北洋八旗克隆版。1903年6月,京旗常备军练成。此后不久,朝廷又令山东、山西、河南各省选派军官到直隶学习北洋军的操练方法。老袁的兵马成了全国的样板。
  为了既能扩充军队而又避免朝廷亲贵的疑忌,袁世凯建议朝廷设立统一编练全国军队的练兵处。老袁自己想不想亲自主导这个练兵处呢?当然想!不过,他不能出头,他必须找个出头的傀儡!老袁选择了奕劻,因为这个庆王爷贪财,既然是个贪财的主儿,那么扮演傀儡的角色自然就再合适不过了。
  朝廷,其实就是太后老佛爷,同意了袁世凯的意见。1903年12月,朝廷在兵部之外成立了练兵处,企图一统全国军权,任命奕劻为总理练兵事务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铁良为襄办大臣。从人事结构的表面来看,这个练兵处似乎是满人操控大权,但庆王爷奕劻只是贪钱不管事的昏聩老朽,铁良虽然厉害,但还得受袁世凯的掣肘,练兵处具体职能部门也不是满人主导,练兵处的总提调是徐世昌,军令司正使是段祺瑞,军政司正使是刘永庆,军学司正使是王士珍,担任副职的有冯国璋、陆建章等人,这简直就是清一色的小站人马,老袁的心机和手段真是厉害,练兵处实际的老大还是他袁世凯。
  练兵处成立以后,帝国训练新军的制度才得以统一,各省都设立了督练公所。这个练兵处所拟订的营制、饷章、募兵章程、募兵条件以及培养军官的军事学堂章程,这所有的一切都是COPY老袁练北洋军的那一套办法。
北洋军的声名远播(2)
1904年,在朝廷的支持下,袁世凯开始了他的扩军行动,他在山东、河南、安徽招募了数千壮丁,训练了一镇兵马;1905年,他又在从山东带出来的武卫右军先锋队中精选了六七成,与在直隶招募的一批青壮合编为一镇;另外,还把武卫右军的一部分人马和南方的自强军部分兵马合编为一镇——老袁居然蚕食了张之洞的军权!
  至此,北洋六镇完全形成,老袁的家底越来越厚实了。
  新式的军队,就需要新式的军官,老袁深知建立新式的军事学堂,培养具有现代化军事知识的军官十分重要。1902年3月,袁世凯从武卫右军学堂的毕业生中精选了50多名优秀俊才,派往日本陆军学堂深造。
  1906年,老袁在保定整合了所有军事教育资源,成立了保定陆军军官学堂,教授高等兵学,分速成、深造两科。这个保定军官学堂可谓人才辈出,就连著名的蒋委员长都是这儿毕业的。
  作为中国现代化军队之父的袁世凯自然也知道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他在编练新军,建立军校的同时,还向国外订购大批军火,派人去德国、日本专门学习武器制造,统一了北洋军武器装备的规制,武器装备的标准化为训练使用和修理补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老袁还紧跟世界潮流,在军队中配置了最先进的无线电联络设备,信息畅通对打赢战争至关重要。
  老袁练兵也练了些日子了,成绩好像也很不错,有成绩,就想展现出来,这就和孔雀要开屏一样。
  1905年2月,老袁就跟奕劻商量,让这位老庆王爷奏请朝廷派大员来视察一下自己练成的新军,向朝廷展示一下自己的政绩。老袁还请朝廷给自己的北洋新军改名,不叫什么北洋常备军各镇,一律改叫陆军各镇,老袁说的是要和各省保持一致,其实更有可能的是袁世凯并不满足当个北洋军的总司令,他大概是想当全国陆军总司令。于是,直隶的北洋新军就改称为陆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镇。
  最能检验军队战斗力的手段,除了实打实的战争之外,就是军事演习了。1905年10月,朝廷命袁世凯从直隶陆军六镇中抽调两万多人,在直隶河间一带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秋操(就是野战演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现代化的、正式的野战演习。老袁的这两万多人马被分为两支部队,由王英楷和段祺瑞分别担任指挥官,这就跟解放军演习的红蓝两军一样。王英楷的部队从山东北上进攻,段祺瑞的部队则从保定南下防御,演习导演组安排的决战地点就在河间府,两军最后就在河间府举行大阅兵。朝廷任命的阅操大臣是袁世凯和铁良。各国驻华武官、中外记者和各省代表都被邀请观操,这是朝廷在向洋人和地方督抚炫耀练兵的成绩。当时,世界级大报英国的《泰晤士报》有个驻北京的记者叫莫里逊(),为这次大演习写了好几篇通讯,高度评价了北洋新军的军事素质。从此,这个莫里逊和袁世凯也就成了哥们儿,关系越来越铁。
  河间大演习之后,北洋军的声名远播中外!
  北洋六镇,或者叫陆军六镇的编练,使袁世凯手中可以支配的兵力骤增至*万人,成立地方督抚中实力最强大的人物,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督。
  北洋派的军人自成一套系统,其他势力简直就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就连朝廷派往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的留学生都难以在北洋立足。加上老袁在政界编织的庞大关系网和势力圈,一个以袁世凯为首脑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正在逐渐形成。
  任何一个专制王朝都难以允许权臣的存在,而袁世凯正在向权臣演进,这就不得不引起很多人的猜忌和提防。有不少言官都开始向朝廷上疏,提醒朝廷约束袁世凯的权力。可惜的是,大清帝国此时的实际宰相是奕劻,这个只知道贪财的老家伙,他不但对袁世凯的权力膨胀毫无戒心,甚至还什么都依赖袁世凯,对袁某人言听计从,朝廷的很多决策好像都是袁世凯在直隶总督府制定出来的,奕劻简直就是袁世凯的一个传声筒或是代言人。
  
真正的官场高手
袁世凯在官场上的路走得可谓是顺风顺水,这除了因为他自己有本事,有手段,还缘于他善于钻营,善于结党,善于找大哥罩着。
  庚子年之后,老袁最大的靠山自然就是太后老佛爷本人。除太后之外,那就是庆亲王奕劻这个大靠山了。
  这个奕劻在辛丑议和的时候跟李鸿章一起与洋人斡旋,费了不少周折,终于让洋人把老佛爷从义和团之乱的祸首名单中剔除了,这点就让太后十分地器重和赏识。1903年,奕劻进了军机处,还是领衔军机大臣,这位庆王爷同时还管着外务部;奕劻的儿子叫载振,是个贝勒,官至商部尚书,这个商部是新政之后新设立的机构。这真是父子俱贵,权势熏天。官场父子兵,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奕劻父子不但是父子高官,而且是父子贪官,坊间传闻此父子二人是无钱不要,无贿不收,什么人的银子都敢收。就这样的人,还能位居高职,大清不垮才怪呢!
  袁世凯就需要这样的靠山,给钱就好使嘛!1903年,荣中堂卧病不起,京城官场就纷传奕劻即将入主军机处的消息。在天津的袁世凯立即派出杨士琦到北京去谒见庆王爷,去当然不能空手去,杨大人是带着一张银票去的,面值多少呢?十万两!数目惊人吧!不过,人家杨士琦还对庆王爷说了:“这点小钱儿,不过是我们总督大人给王爷上任用的一点零花钱,以后还会给王爷上供更多的银两呢。”这投资力度,真是豪迈!
  袁世凯也不只是嘴上许诺,到了奕劻真的当上了领衔军机大臣之后,袁世凯对他是更加殷勤了,几乎是月月都有银子送到庆王府,从未断过。赶上庆王爷和福晋的生日,王子结婚,格格出嫁,孙子满月、周岁的时候,所有的庆典开支,都是袁世凯预先花了,王府一分钱都不用花,这比地方上府州县官伺候督抚还要殷勤。
  袁世凯后来还和庆王爷的儿子载振烧了黄纸,拜了把子,结成了异姓兄弟,如此一来庆王爷不就成了袁世凯的爹了吗?
  关系处到了这个份上,庆王爷能不罩着老袁吗?在朝廷搞练兵工作的时候,袁世凯推举庆王爷做练兵大臣,自己甘愿当老二,还不是因为庆王爷和自己关系好,而且又只要钱,不管事吗,这样的人上前台当傀儡多好啊!
  归根结底,决定袁世凯官场命运乃至脑袋的人是太后老佛爷本人,虽然太后这个时候对袁世凯还比较不错,但是君心无常,这个道理,袁总督比谁都明白。那么搞清太后心里想什么,对袁世凯而言至为重要!太后想什么,太监最清楚!太监整天在太后身边,内廷的消息,他们知道得最清楚。不少人都知道,太后晚年最宠信的太监是总管李莲英。李莲英是袁世凯巴结的第一重要的公公,他自然从老袁那得到了不少银子。内廷里,还有个太监叫马宾廷,这个公公地位比较低,大概是干杂活那种的,但是也能跟太后说上点话儿,就因为这个,袁世凯也去巴结。老袁此时已经贵为总督,可以说是重臣了,但为了巴结内廷的一个杂役太监,竟然不顾身份悬殊,跟这位马太监拜了把子。老袁厉害吧,这是一般酸腐书生出身的官员做不到的,真正不择手段的人,才是官场上真正的高手!
  
不是冤家不聚头(1)
如此厉害手腕,老袁在当直隶总督的前五年,日子过得确实还比较爽。但是,1906年以后,情况却发生了一点小变化。革命党人鼓吹的排满思想在国内的蔓延,外加立宪思潮的兴起,引起了相当一部分满洲亲贵对汉人势力的疑忌。汉人中,势力最大的当然是袁世凯,他此时手握北洋重兵,身兼多职,权倾朝野,党羽成群,中外达官显贵大都和他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老袁的势力实在让人感到可怕。一些唯恐政权旁落的满洲亲贵无时不刻不在想着削夺袁世凯的权力,甚至一些对袁世凯专权不满的汉族官僚也这么想。
  1906年9月底,御史陈田上折子参奏袁世凯和庆王爷奕劻,说这两人贪横专擅,指控奕劻通过袁世凯之手接受山东巡抚杨士骧贿赂银子十万两。这件事虽然后来不了了之,但无疑会引发排斥袁世凯势力的参奏欲望。
  10月份,朝廷在河南彰德又搞了一次大规模野战演习。参加这次大演习的北军是从北洋第一、四、五、六镇抽调组建的一个混成镇和一个混成协,段祺瑞是总指挥;南军是湖北第八镇和河南第二十九混成协,湖北新军军官第八镇统制张彪是总指挥。这次演习的阅兵大臣仍然是袁世凯和铁良。这次演习,让不少满族亲贵更加了解了袁世凯的实力,疑惧心理陡增,更想搞掉老袁手里的兵权了。
  11月,朝廷的新政改革进入了官制改革的讨论阶段,袁世凯也是身历其中的。袁世凯关注的是军机处和内阁问题,他希望军机处能够撤销掉,内阁也得改变,他希望大清能够建立一种近似于君主立宪制度的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此时成为君主立宪制度的鼓吹者!当然,袁世凯绝对不是个政治上的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的现实利益考量远比对某种制度的信仰更多,他主张的责任内阁制度,自然也有他自己利益的盘算。他算计着在责任内阁制度之下,由老财迷庆王爷奕劻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而他袁某人则出任副大臣。奕劻是财迷,给钱就行,自然不会多管什么事儿,这样一来老袁不就成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总理大臣了吗?
  可是,老袁的人算,终究干不过朝廷的天算,新官制改革的方案最终也没有撤销军机处和旧内阁,此外,还把兵部改称为陆军部,陆军部的尚书是满人新贵铁良!朝廷的目的很明确,新官制改革就是想收回那些下移的权力,尤其是军权,更没想过什么责任内阁之类的东西。
  在这场官制改革利益博弈之中,袁世凯的对立面除了满洲亲贵之外,还有一部分顽固信仰旧制度的汉人官僚,其中最强悍是就是军机大臣瞿鸿禨!
  若论新旧,这个瞿鸿禨确实有点保守,但人绝对是个君子,瞿大人出身耕读世家,多年的儒家传统教育培育了他忧国恤民的清廉品格和“为天地立身、为生民请命”的士人风骨。据清代笔记史料记载,瞿鸿禨因母丧而回籍守制,数年后居然没有盘缠还朝复官,最后只能将自家的老宅出卖换取路费。这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晚清,无疑是可与包拯相媲美的清官榜样和道德楷模。瞿鸿禨当时身为军机重臣,其地位仅次于领衔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但在为官和个人志趣上,他与奕劻、袁世凯等人大不相同。和人来人往、红包不断的庆王府不同的是,瞿鸿禨虽然门生故旧满天下,但其家门却“屏绝警卫,门无杂宾,萧然斗室,一如书生”,他平时出行,也只有“一舆二仆”,为世人所景仰。
不是冤家不聚头(2)
袁世凯是清末新政后地位上升最快的官僚,他头脑灵活,深知在朝廷办事没有红包的润滑是万万不行的,于是他在贿买了首席军机奕劻之后,也试图用同样手段拉拢瞿鸿禨。开始的时候,袁世凯派人给瞿鸿禨送上“当修门生之敬”的礼节性红包,被拒后又送去“请为昆弟交”的结交性礼金,但再次被拒。两次被拒,弄得袁世凯脸上实在是挂不住。不过,袁世凯还是没有放弃与瞿鸿禨建立友谊的努力,后来瞿鸿禨的次子成婚,袁世凯特意让人以“北洋公所”的名义送上一份八百两银子的厚礼,居然第三次被瞿鸿禨很礼貌地回绝了。袁世凯混迹官场多年,还是第一次碰到这种“不识时务”的人。
  朋友没做成,哪想在政见上又成了对头,真乃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袁世凯的政治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此时朝廷上下一股指斥他权力太大,势必尾大不掉的舆论正在蔓延。怎么办?老袁是聪明人,当然不会逆流而上,他懂得此时必须要以退为进,懂得舍得!
  11月18日,位高权重的袁世凯一日之内给朝廷上了两个折子。干什么呢?自然首先是要向朝廷表白自己是多么地忠诚,多么地爱国,多么地鞠躬尽瘁,然后就是实打实地做点真格的,让朝廷相信自己不贪权,更不专权。袁世凯先是请求朝廷开去他身上的八个兼差,不要那么多职务了,另外,对人们特别在意的兵权,老袁自己也是主动请求朝廷收回陆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六镇的指挥、训练权力。
  这下一看,老袁的姿态还真是高啊!你说他内心真希望朝廷准了他的奏请吗?傻子才希望呢!老袁的算盘是,我姿态这么高了,你老佛爷还不得感动地慰留啊!出乎袁世凯意料的是,老佛爷居然一概恩准了,而且马上派出时任陆军第一镇统制的满洲副都统凤山前去接管袁世凯交出的四镇兵权!这说明太后已经觉得这个肥头大耳的河南*力太大了,觉得有必要剪除他的羽翼了。
  太后老佛爷的态度让袁世凯真是很受伤,但是所有问题还是只能自己扛,居然还大病了一场!不过,袁世凯终究是权力场的弄潮儿,一时的挫折绝不会泯灭他奋斗的意志,他在等待机会,攫取更多的权力!
  机会来了!还是在这个多事的1906年,朝廷鉴于东北在日俄两大强邻的逼迫之下,形势异常危急,决定派大员前往勘察。朝廷派出谁了呢?两个人,一个是庆王府的载振贝勒,另一个是刚当上军机大臣的徐世昌,袁世凯的菊人大哥。1906年11月,载振和徐世昌由北京出发先到了天津,在津门玩了几日。天津是袁世凯的地头,对这两个哥们儿,自然是殷勤接待,好生服侍了。吃饱喝足之后,袁世凯还派出手下的马仔候补道员段芝贵跟着载振、徐世昌一起去东北那旮旯,做好协助、保卫工作。段芝贵是个职业走狗,拍马屁的手段很厉害,为了日后能够攀上奕劻的大树,在这次东北之行中,他对载振是极尽讨好巴结之能事。
  
好色的王子
1907年1月,载振一行 天津。袁世凯再尽地主之谊,将这一票人接到中州会馆下榻,接风洗尘,醇酒珍肴地招待。
  喝酒嘛,就得有点娱乐节目,那时候没有什么KTV,达官贵人最主流的娱乐方式就是听戏,尤其是八旗子弟,就好这一口。
  这一听戏,事情就来了。这么回事呢?这个载振啊,是个贵公子,有着很多贵公子共同的爱好,比如好色,更何况人家是中央下来了,级别比天津地方官还要大!有次,在老袁的中州会馆看戏,看到了当时天津著名女京剧表演艺术家杨翠喜,这个杨艺术家长得据说是娇柔妩媚、风情万种。这就把咱们的载振王子弄得是哈喇子直流,意乱情迷,不能自持,眼睛都拔不出来了。精明的职业马屁精段芝贵看在眼里,一心想帮王子解决焚心之欲。于是,段大人马上就掏出一万两千两银子将杨艺术家赎出,并给了她一笔价值不菲的妆奁费,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送给载振。载振这下高兴得合不拢嘴,于是回去后便在老爸面前大力夸赞段芝贵。事后不久,段芝贵又从天津商人那里筹借十万两银票孝敬给奕劻当寿礼。
  段芝贵为什么要这么下血本呢?找靠山罩,这是笼统的解释,具体的原因是有的,什么呢?东北!前面不是说朝廷对东北有考虑吗,什么考虑呢,就是对东北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东三省,作为满洲人的龙兴之地,原先一直与内地的行省制度不一样,实行的是一套将军辖地管理制度,现在老佛爷考虑将东北改成和内地一样,实行行省制度,设置总督、巡抚。
  这个消息传出来后,作为大清帝国事实上的CEO奕劻的家门槛都快被踩烂了,走门子,托关系,想去东北当官的人络绎不绝。
  跟奕劻关系最好的人是谁啊,袁世凯!原来袁世凯对这个东三省也是有想法的,他想自己去当这个东三省总督,不过太后没有答应!老袁于是想出另一个法子,让菊人大哥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自己再派出一些手下出任三省巡抚,如此一来,东北还是他老袁的地头!
  段芝贵是老袁的忠实马仔,他对奕劻父子如此奉承,还买妞孝敬振大爷,目的自然也是想去东北混个巡抚当当,段某人的背后肯定也有袁世凯势力经营的宏图!
  在袁世凯的运作下,1907年4月20日,朝廷下诏宣布东三省官制改革,设置东三省总督,三省各设巡抚一人;任命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唐绍仪为奉天巡抚,朱家宝为吉林巡抚,段芝贵为黑龙江布政使署理黑龙江巡抚。这四个人,都是清一色的袁世凯的人。
  任命一出,举朝哗然,反袁势力为之震怒,这东三省不就又成了他袁世凯的天下吗?一时间,言官们的参奏折子像雪片一样飞到了太后的案前,有三个御史在这次参奏风暴中尤为突出,他们是都察院的江春霖、赵启霖和赵炳麟。这三位御史的背后就是老牌清官,军机大臣瞿鸿禨!
  
岑春煊发飙了(1)
当时朝廷的格局是奕劻和袁世凯联合,势力强大无比,瞿鸿禨一个人的力量未免有点势单力孤。此时,老瞿想到了一个人,此人名叫岑春煊,即将由两广总督调任四川总督。
  岑春煊字云阶,广西西林人,他爹就是当年西林教案时的广西巡抚岑毓英。此人在戊戌变法中积极支持过变法,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首先率部勤王,太后和皇上西逃的时候,岑大人护驾有功,极得太后宠信,由布政使一直擢升到总督。
  说来也是巧合,瞿鸿禨和岑春煊都是在庚子之役中护驾有功,由此得到慈禧太后的重用。瞿鸿禨是在庚子之难中,他为代慈禧代拟诏旨,从而成为军机重臣;而岑春煊则是在慈禧与光绪出逃的时候首先率部勤王,随后被委派为地方督抚。
  岑春煊出身官宦世家,为人有胆有识,做事很有魄力,在当时的地方总督里有“北袁南岑”之称。和瞿鸿禨的志趣颇为相似的是,岑春煊对钱财这些身外之物毫无贪恋之心。他在两广总督的任上,广州的米商们给新任总督送上例行的“公礼”——在禀贴中夹带了一张四十万的银票。岑春煊收到后,严加拒绝。米商们非常惊恐,以为岑春煊将要对他们不利,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没有收礼的岑较那些尽情收受钱财的官员们更加地爱护商民,以至于岑春煊离任时,那些商民都含泪相送,连称“知不收礼而肯为民任事者尚有人也”。
  但是,岑春煊对手下那些官吏就不一样了。他在任期间不惧权贵,曾一举弹劾40余名官员,当时人送岑春煊绰号“官屠”,与“士屠”张之洞、“民屠”袁世凯并称“天下三屠”。毫无疑问,岑春煊在弹劾并处罚了一大批买官而来的官员后,也因此开罪了这些官员的后台——庆亲王奕劻,自然也就被奕劻等人视为异己了。岑大人忠于朝廷,敢说敢干,不畏权贵,被誉为“肝胆总督”,与“头脑总督”袁世凯、“思想总督”端方、“文章总督”张之洞并称为四大名督。
  正因为得罪了奕劻,后来岑春煊由两广总督调任四川总督,而且“毋需来京请训”。从一个繁华之地调往贫穷之区,岑春煊当然知道是奕劻做的手脚,目的就是要让他远离权力中心。他自然也是不甘心的!若真是去了四川,日后想见太后一面,比登天还难!对于岑春煊的遭遇和想法,瞿鸿禨也是心知肚明,于是在他的策划和帮助下,岑春煊决意要见慈禧太后一面,以求事情有所转机。开始的时候,岑春煊在上海称病不行,随后在瞿鸿禨的秘密操作下,岑春煊假装从上海出发,前往汉口。走到半路,岑春煊突然来了个大转折,乘火车“迎折北上,坚请入对”。
  岑春煊的突然到来,使得奕劻、袁世凯等人颇感措手不及,但也无可奈何,只能静观其变。不出意料,在瞿鸿禨的帮助下,岑春煊很快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召见。老太后和岑春煊相见后,谈起当年蒙难之事,君臣未免唏嘘了一阵。慈禧太后想起当年岑春煊亲自跨刀立于在破庙门口整夜守护的往事,也颇为动情。她指着光绪说:“我常和皇帝讲,庚子年要是没有你岑春煊,我们母子哪来的今日啊?”于是岑春煊乘机向太后表明自己的“不胜犬马恋主之情”,请求开去四川总督之任而留在都中效力的意思。慈禧太后听后,当即就表示:“你的事情我知道了,我总不会亏负于你!”
岑春煊发飙了(2)
很快,岑春煊从四川总督任上开缺而获任邮传部尚书,这也标志着瞿鸿禨和岑春煊正式结盟。岑春煊还没有上任,就来了个大动作,他把矛头直指其第一下属,邮传部侍郎朱宝奎。朱宝奎是奕劻的私党,平时声名狼藉,靠钱打点关系才获得这个副部级的位子,没想屁股还没坐热,从未见面的上司便要将他罢官。在给慈禧太后谢恩的时候,岑春煊向太后力言朱宝奎的恶行劣迹,“不能与此辈共事”,并说要不将此人革职,就不到部里去就职。慈禧太后劝慰无效,只好卖一个面子给他,将朱宝奎革职——长官尚未到任,便先将自己的副职革职,这种事情在中国官场历史上实属罕见。
  首战告捷后,瞿鸿禨等人便再度发起攻势。在朱宝奎去职不到三天,御史赵启霖便上奏狠狠参劾段芝贵和奕劻父子,言语之中也牵涉到袁世凯。折子里的主攻方向仍然是段芝贵买妞给载振玩,段某人用钱买官的问题,袁世凯也得担当一个失察之罪!
  太后看了这个折子,自然是震怒,加上她所信任的岑春煊也给向她反馈了外界对奕劻父子的非议,立即下旨撤销段芝贵的职务头衔,任命程德全暂时署理黑龙江巡抚;命醇亲王载沣、大学士孙家鼐为特别调查专员,调查奕劻父子的生活、经济问题,太后强调一定要彻查到底,一定要水落石出!太后还对奕劻发威,说道:“你们如此欺瞒朝廷,倒不如用麻绳把我们母子俩勒死得了!”奕劻也是老江湖了,但听了太后这么说,也吓得浑身发抖,载振知道后,也吓得不知所措,赶忙跑到天津,急急忙忙问袁世凯应该怎么办。
  在这次参劾风潮之中,袁世凯也被牵涉其中,他和几个涉案嫌疑人的关系都不一般,保他们就等于保自己。袁老四就是袁老四,脑子就是转得快,他立即让他这个载振老弟马上把杨翠喜杨艺术家送回天津,消灭实证,而后才可以慢慢周旋。
  载振听了袁世凯的妙计马上一一照办,袁世凯也在天津安排一切,布置应对方案。在袁世凯的授意之下,天津的一些报纸开始登出了载振与杨翠喜绯闻的辟谣声明。
  舆论界的这个动向让朝廷正人君子派的御史们感到十分意外,觉得里面肯定有猫腻!5月11日,御史江春霖上折子,要求对天津的报纸进行调查,诘问他们发布所谓辟谣声明的原因,其实是追究报社背后袁世凯的操纵!可惜的是,朝廷对这个折子没有任何反应!
  天津这头,袁世凯早已将一切打点妥当。当载沣和孙家鼐派出的特派员印务参领恩志和内阁侍读润昌到达天津的时候,杨艺术家已经成了一个叫王益孙的有官衔商人家的使女,而且有买卖字据,日期还是在载振去天津之前;那个借钱给段芝贵的富商也矢口否认有借钱这回事。两个特派员把这一男一女提到北京审问,结果也是与在天津看到的一样。载沣是个毛头小伙子,啥也没经历过,孙家鼐早就是在官场上混得圆滑无比,哪敢得罪庆王爷,于是,5月16日,这两人就将调查结果上奏太后。就在当日,太后就以诬蔑亲贵重臣的罪名将御史赵启霖革职。引起巨澜的杨翠喜案件就这样收场了。
  其实这个结果,正是太后要的,若真是查处载振泡妞,奕劻卖官,这最没脸面的恐怕还是太后自己,这不就是说明太后老佛爷用错了人,老眼昏花了吗?太后对奕劻父子的情况多少是知道一点的,她也不能不处理一下载振。赵御史丢官第二天,载振就奏请朝廷开去他自己的一切差使,主动辞职了,这背后肯定也是太后授意的,朝廷很愉快地接受了载振的要求。对于花钱买上个黑龙江巡抚的段芝贵,老太后也没有让他复职。
  这样的处理结果让很多人很不爽,这么处理明显就很矛盾嘛,哪能看出个是非曲直呢?最不满的当然是朝廷的职业反对党——都察院的那帮御史们!
  义愤虽然义愤,但结果已经无可挽回,太后绝不可能承认自己犯了错!
  
都是女人惹的祸(1)
当载振泡妞事件烟消云散之后,被搞了一下的奕劻和袁世凯决定着手反击,反击的对象是谁呢?是那帮御史吗?不是!那帮御史仅仅是在前台活动的马仔,幕后操控的是朝中大佬瞿鸿禨和岑春煊。顺便提一下,那个超猛的御史赵启霖还是瞿大军机的老乡,两人关系甚密。
  奕劻和袁世凯打算如何收拾瞿鸿禨和岑春煊呢?
  相对于瞿岑“激于义愤”式的书生手段,奕劻的反击可就老道许多。他首先指使亲信在军机处档案里精心查找,将当年瞿鸿禨保举康有为、梁启超的三份奏折和岑春煊保举立宪党人张謇(翁同龢的门生)的奏折翻出,随后奕劻带着这些证据去见慈禧太后。奕劻这招很阴险,因为他深知慈禧太后最恨康、梁、翁这三个人,虽然他的一番搬弄没有将瞿鸿禨和岑春煊立刻掰倒,但足以让慈禧太后感到警觉了。
  原先,瞿鸿禨一人在朝,还比较好对付,现在岑春煊进京当官,两人联手,确实让庆王爷和袁世凯都觉得有点棘手。所以,把他们俩的一个赶出北京,才是釜底抽薪之计!袁世凯正在寻找这样的时机!
  时机这就来了!
  这时恰好两广地区的革命党人频频起义, 广东境内的几个府城所属的地方官府频频遭到袭击。袁世凯觉得这是个机会,他便怂恿奕劻去太后那夸赞岑春煊会办事,说广东之所以如此混乱就是因为没有岑春煊坐镇广州。不要认为袁世凯是在真捧岑春煊,目的就是把岑春煊赶到华南任职,他们在京城就好收拾瞿鸿禨了。捧一个人,往往也能达到害人的目的,官场的逻辑就是如此!
  太后还是有点犹豫,她深知这个岑春煊不愿意在外地工作,就愿意在皇城根儿呆着。袁世凯在关键时候给太后老人家又递上一句话说:“君命犹天命,臣子宁敢自择地。春煊渥蒙宠遇,尤不当如此。”
  这个食君之禄,就得忠君之事的大帽子可不是开玩笑的。1907年5月28日,朝廷开去岑春煊邮传部尚书的职务,任命其为两广总督。
  可叹这岑春煊,在北京混了没有一个月,就被奕劻、老袁搞出去了,到底还是手腕欠火候。
  岑春煊还是想做最后一搏,临行前,他在向太后辞行的时候,狠狠地告了奕劻父子一状。太后对岑春煊有着一种半是感激,半是宠爱的心态,对小岑的话还是相信的,外加奕劻爷俩的口碑实在是太差。于是,太后老人家还真动了拿掉奕劻的念头!
  太后的意识变化,太监很清楚,太监一清楚,袁世凯就了解。袁世凯此时也是很焦虑,他真的担心庆王爷被拿掉,吃亏最大的就是他袁某人。
  离京后的岑春煊,并没有立即奔赴广州,还是在上海徘徊着,他想故伎重演,等待北京方面的传召,二度入京当官。
  事情到这个地步,似乎很有利于瞿鸿禨一伙了,但是事实的发展竟然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岑春煊在上海等来的不是奕劻下台的消息,而是瞿鸿禨下台的消息。
  事情究竟怎么回事呢?
  这是一个女人的嘴巴引发的悲剧!
  原本,太后已经动了搞掉奕劻的念头。一天,奕劻请了个病假没去上班。太后就单独召见了瞿鸿禨,说:“老瞿啊,其实老庆(奕劻)爷俩的那点破事,我也知道,我是念在这老头还有点功劳的份上,没忍心收拾他。可是,现在看来,他们父子贪得有点过分了,我想得动动了,要不还以为我是病猫呢!你看,拿掉奕劻,谁接班合适?”瞿鸿禨心里当然想自己接任了,不过嘴巴上自然是不能这么说的。于是,也就支支吾吾地说了几句。
都是女人惹的祸(2)
跪安后的瞿鸿禨肯定是非常地high,这简直比吸了白粉还爽,政敌要下台了,这是多么爽的一件事啊!人一兴奋,就容易缺心眼,缺心眼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忘乎所以,瞿鸿禨就是这种缺心眼患者。老瞿回家后,兴奋地多喝了几杯,酒一多,话就多,他就借着醉意告诉了老婆,说:奕劻那老小子马上要下台了,你老公我的好日子就要到了!女人嘛,听到自己男人要飞黄腾达了,那兴奋程度可能比男人还厉害。老瞿的老婆一兴奋,就把这事情告诉了另外一个人,也是个女人,这女人的丈夫是《京报》的创办人,瞿鸿禨大人的门生汪康年。这个汪康年在戊戌变法的时候,曾经还和梁启超一起搞过《时务报》,是个改革派。老婆知道了,回家后老公也就知道了。什么事情,若是让新闻工作者知道了,那就很快会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全国皆知的秘密。
  不几日,英国《泰晤士报》的中文版竟然刊登了关于中国政局即将变化的文章,说什么奕劻即将下台,将要被撵出军机处的。英国驻华公使看到了报纸,觉得大事不妙,因为奕劻在对外政策上算是个亲英分子,倘若换了别人,英国人担心会影响到自己的在华利益,英国公使就想打听打听这个消息的准确性。说来也巧,第二日,慈禧太后就要在颐和园搞个招待各国驻华公使夫人的游园招待会,英国公使就嘱咐自己老婆到时候一定要问问中国这个老太婆。当英国娘们见到老太后,问到庆亲王是否要被免职的事情时,太后大惊失色,心想此事就单独告诉了瞿鸿禨这老小子,外国人怎么知道得这么快?赶忙对洋婆子说:没这回事,你不要听外面瞎讲!太后愤怒了,她觉得瞿鸿禨的那张破嘴太长了,真是欠收拾!
  这头奕劻听说自己要被搞掉的消息,也在积极筹划对策。袁世凯和他那一票弟兄是靠着庆王爷的势力发达的,自然也是得当成自己的事情办。为了自保,袁世凯一票人决定反守为攻,主动进攻瞿鸿禨。老袁那一伙人,脑子最好使的当属杨士琦,此人当时官至农工商部侍郎,他亲自草拟了一个参奏瞿鸿禨的折子,然后打算收买一个御史出面在这个折子上署名。那个老瞿,平日官声不错,在御史们心目中是个君子,外加都察院本来就是老瞿的势力范围,杨士琦收买御史的方案泡汤了。
  不过,只要肯花银子,肯办事的人还是可以找到的,杨侍郎最后找到了一个醉心利禄,但却总不得志的翰林院侍读学士,此人名叫恽毓鼎。杨大人送给恽学士一万八千两银子,还许诺日后运作让他外放到地方当个布政使。恽毓鼎见了这么一大笔银子,眼睛立马放绿光,二话不说就答应当这个枪手。恽学士也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他还没用杨士琦给的草稿,自己总结发挥,写了一封荡气回肠的参奏瞿鸿禨的折子。恽毓鼎在这个折子里,对瞿鸿禨总结了“暗通报馆,授意言官,阴结外援,分布党羽”四大罪状。所谓“暗通报馆”,说的就是汪康年的《京报》,自从载振泡妞事件出来之后,汪康年在自己的报纸上连篇指斥奕劻父子。“授意言官”,则是说的是御史赵启霖上折子参劾奕劻父子,幕后肯定是瞿鸿禨指使。而“阴结外援”,则是说老瞿暗中和洋人的《泰晤士报》勾结,报道中国政坛隐秘。至于最后一条“分布党羽”,是因为老瞿家有个亲家,叫余肇康,老瞿曾经托法部保举这个老余当个法部丞参,看来这清官也未能绝对免俗嘛!
  太后看到这个折子,立即动手收拾了这个瞿鸿禨。6月17日,太后就下令将瞿鸿禨开缺,将余肇康革职。太后为什么没经过调查取证就轻易将朝廷重臣免职呢?除了她觉得这个瞿鸿禨的那张破嘴实在坏事之外,还在于这个瞿鸿禨实在有点不识时务。这位瞿大人曾经多次在太后面前,说什么应该赦免康有为、梁启超,这就让太后很恼火,戊戌年,康有为居然想过要宰掉老太后,如此大逆不道,你还敢提什么赦免?这不是很傻很天真吗?奕劻和袁世凯还乘机对太后进言,说这位瞿大军机平日都是主张太后乘早退休,归政皇上的。这不正好击中了太后的要害吗?瞿老头罢官,那是迟早的事情!
  
满洲人铁良
老瞿是下台了,但并不意味着老庆就安全了。为了试探太后对自己的态度,6月19日,奕劻就奏请太后也开去自己的军机大臣职务。太后没有同意这个要求,这倒不是说太后多么信任这个庆王爷,只是她老人家觉得一时没有合适的人接班。不过,太后确实也早对这个老庆不甚满意,于是就在当天任命了皇上的亲弟弟醇亲王载沣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太后的这一招,叫以王治王,用载沣这个年轻人来制约庆王爷的权力,为将来撤掉老庆做准备!
  此时的袁世凯,与奕劻相互勾结,在朝中已经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势力。从咸同战乱时代开始,汉人督抚权力的日益膨胀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朝廷始终没有放弃重振满人权威的努力,到了20世纪,朝中的一些受过西方军事教育的满洲青年贵胄就成了重振满人声威的中坚力量。这些满洲亲贵在袁世凯的眼中,自然也就成了权力之路上的绊脚石,当然他们看袁世凯也就像看曹操、司马懿一般,也是恨得牙痒痒!
  先前说过,袁世凯为了迷惑朝廷,以退为进,主动交出了北洋四镇兵权,这么一交,交得他心痛得流血!
  如今搞掉了瞿鸿禨之后,袁世凯就寻思着再次夺回交出的四镇兵权。他的敌人这次是陆军部尚书——满人铁良!
  袁世凯这次主动进攻,上了折子,攻击陆军部自从成立以来毫无建树,办事人员毫无军事知识,如此下去国防就要被这帮人搞垮!他还说负责京畿安全的北洋四镇,竟然交给一个没上过军校的凤山指挥,这简直就是所托非人,视京畿安危为儿戏!袁世凯恳请朝廷不要讲什么情面了,慎重挑选一个能够堪当重任的人来接管陆军部和四镇兵权!袁某人的言下之意自然是非己莫属!
  陆军部尚书铁良自然也不是吃素的,他高调地宣扬“是非自有公论”,还乘机向太后进言,说袁世凯是“存心叵测,若不早为抑制,满人势力必不能保全”。还为那个凤山说话,奏保他办事得力,使其获赏一品顶戴。
  
PS技术搞倒“岑屠户”
袁世凯一看铁良这伙人不好对付,于是就掉转枪头,继续收拾那个已经被赶出北京的岑春煊,想将此人彻底搞垮!
  岑春煊虽然已经被撵出京城,但是太后对他的宠信还没有完全消失,若是没有分量重点的材料,肯定也是难以搬掉岑某人的。袁世凯和庆王爷知道太后心中最恨的人就是康有为、梁启超,想要搞倒岑春煊,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岑春煊说成是康梁同党。于是,奕劻就密奏太后,说岑春煊曾经加入过康有为的反党组织保国会,是康梁死党。太后不是耳朵根子软的人,对这种扯淡的话,自然没有相信。小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此时一个叫蔡乃煌的小人出现了,他主动向袁世凯贴过去,帮着袁世凯筹划搞掉岑春煊的方案。这个蔡小人是个技术人才,他多方寻觅,找到岑春煊和康有为的单人照片各一张,然后找了一家照相馆,用了PS技术,将照片合成了一张,弄得好像两人在一起密谈,筹划什么阴谋似的。蔡乃煌把这个合成照片献给了袁世凯,袁世凯自然是狂喜,重重赏了这个蔡小人。袁世凯立即把这个合成照交给了北京庆王爷,庆王爷就立即呈给了太后,这就成了岑春煊勾结康有为的铁证。此时的岑春煊正在上海观望北京政局,还没有去广州当两广总督。
  奕劻和袁世凯这一招,实在是厉害,直中太后的心窝子!8月12日,朝廷给身在上海的岑春煊下了一道圣旨,岑春煊一看,顿时傻了眼,只见诏令上写着:“岑春煊前因患病奏请开缺,迭经赏假。现假期已满,尚未奏报启程,自系该督病未痊愈。两广地方紧要,员缺未便久悬。着岑春煊开缺调理,以示体恤。”
  杀人不见血。岑春煊这下头脑都没摸着,官就丢了。1907年,在干支纪年中是丁末年,所以这场奕劻、袁世凯VS瞿鸿禨、岑春煊的权力之争在历史上被称为“丁末政潮”,奕劻和袁世凯在这场博弈中取得了完胜!
  奕劻是只知道贪财的昏庸老朽,袁世凯却是个干练的人才,他二人结合在一起,自然是各取所需,对袁世凯而言,就是为了攫取更多的权力。袁世凯是个权力欲望极为强烈的人,他的那种欲望让人很容易就看明白,这就自然会招致很多人的忌惮。“丁末政潮”虽然是以他和奕劻的胜利而告终了,但是中央地方,对袁世凯的非议并没有就此消退一丝半点。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上折子参奏这位袁宫保,说他权力太大,重兵在握,倘若效法汉末曹操,晋末刘裕,朝廷肯定要吃大苦头的。
  太后也不是傻子,这种危险性,她也是知道的,一个接一个的弹劾警告,使得太后老人家疑窦丛生,决定动一动这个袁慰亭了。1907年8月24日,朝廷电召袁世凯入京陛见。30号这天,老袁进京了,太后赏假,赐食。召见后,9月4日,朝廷的一纸圣旨就来了,免去袁世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升任外务部尚书兼军机大臣。就在同时被调到北京当军机大臣的地方大吏还有湖广总督张之洞。军机大臣的地位看似比总督高,但却远没有总督的实权大。太后的这一招叫明升暗降,阳为尊崇,阴为遏制,而且让这两个汉族强督在一起任职,还可以让二人互相牵制,是为“狗咬狗”。太后就是太后,手段果然厉害!深知其中三昧的袁世凯自然是不愿意离开天津,但是君命终是难违,只能无可奈何地离开直隶总督衙门,进了北京城,当什么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去了。
  
树大招风(1)
袁世凯进京当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的时候,慈禧老太后已经是老态龙钟,身弱体衰,时常卧病,对朝中很多事情似乎也已经是力不从心了。入朝之后的袁世凯,为了继续掌控直隶地盘和北洋的枪杆子,就举荐自己的门生杨士骧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继续遥控。在朝中,他与老朋友庆王爷奕劻继续联手,组成史上最强大的权力同盟。
  太后在调袁世凯进入军机处的同时,还将坐镇中南的另一位帝国大佬湖广总督张之洞也调到北京,都是明升暗降之计,此外还有让二人互斗的险恶用心。
  张之洞是个探花出身的文士名臣,后来虽然靠办洋务发达起来,但骨子里还是个清高文人,他对科场屡屡受挫,没个正经功名的袁世凯,打心眼里是瞧不起的。
  袁世凯是个恋权的人,张之洞也不是个甘于寂寞的老人。这二人的相遇,注定又是一场战争!袁世凯背后是奕劻,还有他经营多年的北洋帝国。张之洞虽是书生,但他不是瞿鸿禨那样的书生,他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张之洞在南中国经营多年,有着仅次于袁世凯北洋系的庞大的军政实力,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入朝之后的张之洞,也得到不少亲贵重臣的支持,年轻的醇亲王载沣、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耆、陆军部尚书铁良、军机大臣鹿传霖都是明显的挺张派。张、袁二人明争暗斗,实力不相上下,朝中格局也似乎达到一种平衡。
  袁世凯的个性过于张扬,权力欲又异常地强烈,如此面目,不免让人忌惮,在很多人眼里,袁世凯就是王莽、曹操式的人物。所以,无论是在天津当总督,还是进京当军机,都会有人盯着他,想方设法地参劾他。
  1907年10月26日,湖北按察使梁鼎芬给朝廷上了个折子,内容还是弹劾袁世凯和奕劻。这位梁大人在折子里说:奕劻和袁世凯多年勾结,把持朝政,地方很多督抚大员都是这两人的死党。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此人本来就是袁世凯的把兄弟,后来又靠上了奕劻父子的关系,才爬上了这么位高权重的职位。直隶总督杨士骧原是袁世凯的门生,靠着贿赂庆王竟得到这么重要的位子。袁世凯原先的部将、门生,靠着贿赂、私人关系,混上道员级别官职的更是多了去了。长此以往,不少官员可能只知道有奕劻、袁世凯,而不知道大清国还有咱们至高无上的皇太后和皇上!小臣恳请太后下旨,严惩奕劻、袁世凯,清洗卖官鬻爵的贪官污吏,以振新我大清!
  梁鼎芬的折子,义愤有余,而实用不足。太后此时对奕劻、袁世凯可能还是比较倚重,所以非但没动他们,反而下旨将梁鼎芬申斥一顿。
  大概是袁世凯树太大,招的风也太大。11月,直隶提督马玉昆又上了个折子参劾袁世凯。直隶是袁世凯的大本营,现在刚调离,就有人搞他,足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老话不是扯淡!
  这么多人都在说袁世凯的坏话,老太后到底还是有所动心的,她对这个肥头大耳的河南汉子也渐渐起了疑心。
  袁世凯这头,大概是知道慈禧老太太活不了太久了,于是就铁了心地加紧揽权。此时的朝廷,袁某人直面的政敌似乎首推张之洞,但是在老袁心中,老张还不是权力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况且两人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那种惺惺相惜的神交之友。老袁的心里,那帮满洲青年贵胄才是最大的障碍。满洲贵族中,大多是酒囊饭袋,但也出过几个俊杰英才,比如那个颇有军事才能的铁良,就不是个凡人。铁良当时官居陆军部尚书,是全国军队名义上的统帅,当然他控制不了全国的军队。铁良出任陆军部尚书,是太后晚年将权力集中于满族,甚至是皇族的大计划的一部分,铁良身上肩负着满洲贵族复兴的重任。袁世凯是晚清汉人督抚权力膨胀的集大成者,他当直隶总督时手中的权力远远超过当年的曾文正公和李文忠公,满人收权,这是袁某人绝对不想看到的!所以,他要对付的第一个人是铁良!袁世凯的初步目标是要取代铁良,出任陆军部尚书!袁世凯开始活动了,他还是通过庆亲王奕劻出面游说太后。时移世易,太后此时已经对汉人心存疑虑,对袁世凯也不似当年那样信任,所以老袁当陆军部尚书的算盘还是落空了!
树大招风(2)
袁世凯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一计不成,他又生一计。1908年4月,袁世凯向全权负责全国新军训练的陆军部尚书铁良提出一条建议,老袁说现在全国三十六镇新军正在编练,这训练新军,军官和教官的人选很重要,我觉得外省的新军的统制、协统、标统和兵备、参谋、教练总办,这些重要岗位的人选必须得从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选拔,或是从长期在新军中担任训练工作的人员中挑选。今后各省编练新军,统制以下的军官,都应该从北洋新军中调派,这样可以让北洋的先进经验在其他省份传播。铁良不是傻子!老袁提出的这个方案,可以说用心险恶,他是想让自己的嫡系力量出去,走向全国,进而控制全国的新军。对于这个建议,铁良当然是断然拒绝!袁世凯如此急功近利,也招致了朝中不少亲贵的疑心和忌惮,他也太不懂得掩藏勃勃野心了!
  1908年9月15日,农历八月二十,这一天是袁世凯五十大寿的日子。五十是个整数,要是过生日,自然得好好庆祝,大摆筵席,何况今天的寿星是袁世凯,人家已经贵为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位高权重,自然要好好庆祝了。袁某人在他的官邸中大摆酒席,又请了不少类似于杨翠喜那样的表演艺术家进府献唱,真是好不热闹!京内外的大小官员,绝大多数都赶来捧场、道喜,袁家的门槛都要被贺寿的老爷们踩烂了。重臣过生日,朝廷自然得有所表示,太后为了暖暖这个袁大人的心,也给了不少赏赐。如此热闹的大日子,袁世凯的老朋友庆亲王奕劻和他的儿子载振当然也不会缺席。庆王爷给足了袁世凯的面子,不但送了厚礼,而且在礼物的落款没有写出王爷的身份,仅仅将他奕劻的名讳写了上去。王子载振和袁世凯还有一层拜把子的关系,所以载振在礼物的落款就直接写了“愚弟”的字样。奕劻一家子和老袁的关系真不一般!
  如此高调地过生日,又让很多人觉得不爽了,尤其是都察院的御史们,他们对老袁向来是深恶痛绝!10月3日,号称是“刚直不阿”的江春霖御史给朝廷上了个折子,说老袁的权势太重,给他列了12条罪状,希望朝廷将袁世凯视为权臣,将其查办!
  江御史说的罪状,若是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可能又不是怎么罪过了。再说,太后还不觉得对袁世凯到了非要收拾的地步,只是把老袁召进宫,狠狠地训了一通了事。
  太后此时已经是风烛残年,身体又很差,随时可能去见她那死鬼丈夫和儿子。1908年11月3日,慈禧老太后在颐和园度过了七十四岁的生日后,不知怎么就患了痢疾,难道是吃错了东西?这痢疾一得,老人家就卧床不起了。
  太后是帝国的灵魂,她一旦要有个三长两短,帝国的政局肯定会有大的变化。正在太后卧床不起的时候,她的那位侄子光绪皇帝的龙体也很不爽,据说也病得不轻。这一对冤家母子都病怏怏的,一些对龙椅有想法的人都在蠢蠢欲动。据说当时对龙椅抱有幻想最大的是恭亲王溥伟,此人就是那位著名的老恭亲王奕的长孙,人称小恭王。溥伟还算是近支亲王,有点念头没什么可说的。可是,有的人,血统已经不算太近了,居然也在蠢蠢欲动,比如说庆亲王那一家子。不知道是谁告诉了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后一个可怕的消息,说袁世凯准备在近期内废黜光绪皇帝,拥立载振为帝。老袁未必有这个胆子,太后也未必相信这个传闻,但是太后却是对奕劻一家人与袁世凯的联盟很是警惕。太后就是强人,虽然重病,还是会玩弄手段,11月7日,她发出指令,让庆王爷奕劻去遵化的东陵查看菩陀峪的万年吉地,这地儿是慈禧太后自己的陵墓,这一招是让老庆离开京城,防止他在京城兴风作浪。此外,太后还命第六镇统制段祺瑞率部开往涞水,让铁良亲自控制的第一镇旗兵控制北京城。太后是将发生政变的一切可能都消灭在萌芽之中!
  太后、皇帝此时都病入膏肓,不过太后对自己的身体可能还有点自信,她觉得皇帝会走在她前面,所以她还得想着为帝国安排好接班人。太后虽然对这个侄子光绪皇帝很不满意,但她老人家对皇帝的家庭还是很喜欢的,皇帝的生父已故的醇亲王奕譞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又是妹夫。早年,在太后剪除肃顺集团的时候,这位小叔子兼妹夫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他的儿子载湉当上皇帝后,奕譞又懂得进退之道,什么事情都敬畏着这位大嫂兼大姨子。所以呢,太后跟醇亲王一家关系还是不错的。当年的老醇亲王奕譞,娶的正福晋就是慈禧太后的妹子,他俩生下的孩子就是载湉,即是光绪皇帝。王爷肯定不止一个老婆,醇亲王还有一位侧福晋,叫刘佳氏,这个刘佳氏生了个儿子叫载沣。
  这个醇亲王府,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太后这次又想在这里寻找帝国的接班人了。11月13日,太后降下懿旨,任命载沣为摄政王,还命其将三岁的儿子溥仪抱到宫中教养,在上书房读书。大清历史上,只出过两个摄政王,一个是清初的多尔衮,另一个就是载沣,也是末代摄政王。慈禧太后为什么会选中这个还在吃奶的孩子溥仪呢?除了她本人与醇亲王一家的传统友谊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个溥仪的妈咪不是一般人,她姓瓜尔佳,这可是满人贵族的大姓。她爹是谁?荣禄!荣禄是什么人啊!这可是太后宠信多年的老臣,为太后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正在这些复杂的历史和人脉因素,幸运,抑或是不幸再次降临醇亲王府。
  1908年,你知道这一年光绪皇帝才多大吗?38岁!谁曾想到,这就是他阳寿的尽头呢?1908年11月14日,一生窝囊,似乎又不甘于窝囊的光绪皇帝病死在瀛台涵元殿。
  
差点成了偷渡客(1)
皇帝先死了!太后抓紧最后一口气,马上进行帝国接班人的布置。就在14日这天,太后紧急召见了摄政王载沣和军机大臣奕劻、世续、张之洞、鹿传霖和袁世凯于福昌殿,正式宣布:一、立溥仪为嗣皇帝,入承大统。二、以溥仪承继同治皇帝的香火,顺便也继承光绪皇帝的香火。三、溥仪还是个幼儿,所以由摄政王载沣监国,等到溥仪岁数大点的时候,再让他亲政。
  11月15日,折腾了中国半个世纪的老女人慈禧太后也翘辫子了,她留下的是乱七八糟的政局和多灾多难的帝国,不知道谁又能收拾好这副乱局?
  皇帝和太后几乎是同时去阎王那签到,这就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各种猜测。对于光绪皇帝的死亡,有人说是慈禧太后不甘心死在皇帝前面派人去将这可怜的皇帝毒死的;也有人说是李莲英害怕太后死后,皇帝追究珍妃之死的问题,下药毒杀皇帝的;还有人说是老袁做掉光绪的……种种猜测,都仅仅是猜测而已,没有一个有确凿的证据。不过,就从皇宫的医疗档案材料来看,光绪皇帝还真是病死的。但是,去年就有个学者说通过什么DNA检测,说光绪皇帝是死于毒药。究竟真相如何,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无论如何,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真的死了!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之死,让有个在海外的人觉得机会来了,可以重返祖国,实现政治抱负了,此人就是1898年戊戌年掀起政治狂澜的康有为。康圣人戊戌年之后逃到海外,一直以光绪皇帝的忠臣自居,对海外华侨宣称自己有光绪陛下的密诏,是大清未来的宰相,也骗了不少的美元。现在陛下驾崩了,康圣人就一口咬定是袁世凯弑君,他在海外发出了《光绪帝上宾请讨贼哀启》和《讨袁檄文》,还上书摄政王载沣,请求摄政王诛杀袁世凯,说是“为先帝复大仇,为国民除大蠹”。康有为怎么就笃定是袁世凯害死了光绪呢?其实为光绪复仇是幌子,为自己重返大清政治舞台是真,康某人知道,面对具有政治干才的袁世凯,他老康是不可能有机会的,只有搞掉袁世凯,他才有可能真正回到权力中心。老康不只是嘴上说说,他还真的派出特使回国联系肃亲王善耆和国公载泽等反袁的满洲亲贵。老康还真会搞*,一拨拨反袁力量开始有了联合的倾向。他们都寄希望于摄政王载沣,指望着他能手起刀落,干掉袁世凯。袁世凯此时,还真的有点危险!
  至于那位年轻的摄政王载沣呢?他有魄力除掉老袁吗?又能以什么理由除掉老袁呢?
  一种没有根据的说法多年在政界和学界蔓延,就是所谓的戊戌政变是缘于老袁的临阵叛卖,向荣禄告密的。这种远远背离真相的说法流传下来,又导致了其他一些匪夷所思的传闻不胫而走。在清末民国年间,一个流传得相当广泛的传说这样说:当光绪皇帝病卧瀛台,生命即将告终的时候,他的弟弟载沣曾经前去见过他一面,兄弟二人做了一次密谈。在这次会见中,快死的光绪皇帝对自己的侄儿溥仪即将继承大位,弟弟载沣要当摄政王这个结局表示很满意和欣慰,此外,光绪皇帝还嘱咐载沣将来掌权后,一定要干掉袁世凯,为自己雪耻。
  这个传闻可靠吗?完全是扯淡!任何史书都没有这件事情的记载!载沣这个人喜欢写日记,每天的事情,不论大小,尤其是曾经去过何处,都会一一记录的。但是,载沣的日记里却没有去瀛台的记录。从宣布载沣出任摄政王到光绪皇帝驾崩,这中间总共才一天的时间。载沣在这一天当中面临的最大事情,就是赶紧遵照慈禧太后的懿旨把宝贝儿子溥仪抱进皇宫,这就够他忙的了。再说,他不可能未卜先知地知道自己的哥哥光绪皇帝很快就要翘辫子了,还能赶在光绪弥留之际奔向瀛台,去见哥哥最后一面。即便真的见了面,兄弟二人就能畅所欲言吗?光绪皇帝是被软禁在瀛台的,周围全是太后布下的眼线,皇帝的一举一动,都有人向太后报告。这一点,不止光绪知道,载沣也明白。因此,虽然载沣过去也去过瀛台,但也不过是礼节性地问候罢了,兄弟二人也不敢说什么掏心窝子的话。
差点成了偷渡客(2)
所以说,什么临终兄弟会面定下杀袁决定也纯粹是某些人一厢情愿的臆想!
  光绪皇帝虽然没有可能给载沣下达杀袁的最后指令,但是载沣仇视袁世凯却是事实!这并不是因为载沣要替兄长报什么并不存在的戊戌年被出卖之仇,而是因为袁世凯是清末皇族集权的一大障碍,也因为袁世凯是清末君主立宪的重要鼓吹者!袁世凯已经成为满清青年贵胄眼中的一根刺,必须除之而后快!载沣是什么人?他虽然没有溥伟、铁良那帮人那样的才干,但复兴满洲辉煌的心理却一点不输于那些人!
  一心想恢复祖宗荣耀的载沣,自然难以容忍汉族强臣袁世凯的存在!所以,载沣还真的想过搞掉袁世凯。
  光绪皇帝的皇后,此时人称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这个女人相貌丑陋,心灵比相貌好不到哪儿去,她是慈禧太后的娘家侄女,太后的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太后让自己弟弟的女儿嫁给了自己妹妹的儿子,目的是让他们整个叶赫那拉家族荣耀起来。隆裕这个女人,一直没有得到丈夫真正的爱,夫妻感情很不好。不过,光绪死后,隆裕和载沣还是能暂时联手,载沣想恢复爱新觉罗家族昔日的光荣,隆裕也在做着她姑妈那样的女主梦。这两人的眼中,袁世凯都是一个权力大得可怕的异族!
  载沣一执政,就把袁世凯冷落起来,颁布谕旨,批阅奏折,这位年轻的摄政王基本上都去征询张之洞和世续,而一概不让袁世凯过问。
  12月2日,年幼的溥仪即皇帝位,定明年为宣统元年。19日,为了表示新朝的恩泽,朝廷优赏庆亲王奕劻“亲王世袭罔替”;赏加世续、鹿传霖太子少保衔,骑马可以用紫色缰绳;赏加张之洞、袁世凯太子太保衔,骑马也可以用紫色缰绳。
  这些不过是些荣誉性的奖赏,但没成想引起了激烈的反对。一贯反庆反袁的御史们,这下子又炸锅了!
  御史江春霖上折子,委婉地说摄政王殿下用人有问题,没有做到亲贤臣,远小人。对于奕劻那样的贪腐老家伙,朝廷不追究他的罪责就不错了,反而又给了那么多的荣誉,实在是不应该。这是借批评朝廷优赏不当,实则在参劾奕劻和袁世凯。
  御史赵炳麟也乘机发动,上疏密陈用人大计。赵御史说,袁世凯当军机大臣最令人担忧。说袁世凯为人奸诈多端,善于结党营私。还说袁世凯现在势力虽大,但根基不稳,现在罢黜还来得及,要等日后,就是朝廷想动也动不了了!
  紧接着,御史陈田也上疏参劾袁世凯。
  御史们的反袁是停留在文本层次上,亲贵们的反袁则是动了杀机。主张杀袁世凯的,主要是些厉害的满洲王公,比如说肃亲王善耆和镇国公载泽。善耆当时官居民政部尚书,掌握全国警政;载泽是度支部尚书,主管财政税收和银行。这两人和载沣关系都很密切,平日和袁世凯有着不小的矛盾。善耆和载泽同时秘密向载沣进言说:此时若不从速处置袁世凯,后果将不堪设想,朝廷内外,军界政界都有袁世凯的党羽;以前姓袁的畏惧的是慈禧老太后,现在太后晏驾归天了,在袁世凯心中已经没有人可以钳制他了,现在不除,他日这家伙的势力更大了,咱们想除都动不了了,搞不好还死在他手里。
  那位年轻气盛的小恭亲王溥伟甚至提出效仿圣祖康熙皇帝除鳌拜的方法搞掉袁世凯,据说这位溥伟王爷家中有一柄咸丰皇帝赏给他祖父奕的白虹刀,他们把它看成尚方宝剑一样的圣物,小恭亲王打算请出这把祖传宝刀,做杀袁之用。这真有点儿童式的幻想,可惜他身边没有一个韦小宝。
  朝中既然有人主张杀袁世凯,自然也就有人主张保袁世凯。领衔军机大臣奕劻当然是最不主张杀袁世凯的人,他从袁世凯那里得了多少银子啊!再说,真的干掉袁世凯,奕劻自己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所以,这位庆亲王是最坚定的保袁派!奕劻听说载沣要杀袁世凯的时候,就去找他这位摄政王侄子理论了一番,奕劻问了一句让人发寒的话:“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起来造反怎么办?”想想彪悍的北洋新军,载沣真的害怕了!
  此外,另一位汉族老臣军机大臣张之洞也不同意杀袁世凯。张之洞认为,国家正值国丧,皇帝年幼,维持一个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实在不容易。在这个关键时候,轻易诛杀大臣是不妥当的。张之洞与袁世凯的私人关系并不怎么样,但在生死问题上,他作为一名汉臣,难免有种“兔死狐悲”的伤感。张之洞在朝野的威望可以用“德高望重”来讲,他的态度,不能不让载沣慎重考虑了!
  袁世凯这头呢?他也知道载沣看他不爽,也明白在这位摄政王爷的手下不好混了。所以,载沣一执政,袁世凯也很知趣地说自己脚瘸了,不方便走路而请假了。这是袁世凯暂时隐退之计!老袁再怎么想,也没有想到满洲人会想着要杀了他!当从奕劻那里得知载沣一伙人可能要对他采取严厉制裁手段的时候,这位牛了半世的人物也吓得很怕怕了。为什么啊?因为老袁身在北京,手里没有一点武力,他的嫡系北洋军都被调往外地,北京城里驻扎的是死对头铁良控制的第一镇部队。倘若载沣真的下毒手,老袁的老命还真的保不住了!吓得快要尿裤子的袁世凯,情急之下,竟然选择了逃之夭夭,大概他真的很害怕成为肃顺第二!据说袁世凯是惊惧万状,当即换上了普通服装,坐着夜车赶往天津,住在英租界利顺德饭店,他此时竟想找门生直隶总督杨士骧出面帮着找条船偷渡去日本跑路。一代枭雄差点成了偷渡客,岂不可悲?好在此时杨士骧的脑子还比较清醒,没有跟老袁一起抓狂。杨总督此时避嫌没有去见昔日的恩主袁世凯,这并不是势利眼,而是谨慎。杨士骧让自己的儿子杨毓瑛出面去见老袁,向老袁陈明利害,为他分析形势,劝阻他的非常不智的跑路计划,劝他 北京,以冷静对待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袁世凯到底还是比较听杨士骧的话,很快就打消了东逃日本的打算,立即坐车 了北京。
  
命还是保住了
回京后的袁世凯依然是惊魂未定,但是,他等来的不是刽子手的大刀,也不是杀手的子弹,而是一纸开缺回籍的诏书。命还是保住了!
  原来这个载沣在权衡利弊,征询多方面意见后,确实也不敢轻易去搞袁世凯。原定的杀袁之策,在不断地修改中,变成了将袁世凯免职,然后交给法部治罪的决定。即便是这个决定,载沣也没有胆子把命令发布出去,因为他知道袁世凯绝对不是好惹的,没有足够的力量,动袁世凯无异于自讨苦吃!当时,挺袁力量除了朝中几个大佬,除了老袁身后强大的北洋系势力之外,还有一股让载沣这伙人害怕的力量,那就是洋人公使,尤其是英国公使朱尔典。外国公使们对袁世凯的印象极好,认为他是大清朝廷最务实的开明派,所以洋人们绝对反对任何剥夺袁世凯生命的企图!
  在反袁和挺袁多方力量的博弈下,原本就很懦弱的摄政王也就放弃了严厉制裁袁世凯的计划。1909年1月2日,载沣以小皇帝溥仪的名义降下一道圣旨:
  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加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朝廷体恤之意。
  朝廷说袁世凯患足疾了,也就是脚有病了,这也不是空穴来风。原来,袁世凯在年轻的时候,喜欢骑马四处游玩,有一次不小心,小袁从大马上掉下来扭伤了脚,从此以后走路就有点高低不平,一瘸一拐的。不过,这点小伤并没有什么大碍,也没有影响到他日后出使当官,带兵打仗。老袁当上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之后,屡屡遭人参劾,他也曾经为了躲风头,以足疾的理由请过假。载沣上台后,老袁知道和这位小王爷脾气不对付,也曾经说脚疼不上朝。现在载沣顺水推舟,就硬说你袁世凯的脚疼得不得了,连基本的日常工作也做不了了,勒令你辞职回家休息。
  袁世凯是什么性格的人啊?他是个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厉害角色!他老袁从20多岁就开始叱咤风云,是个视权力如生命的人!如今,少不更事的摄政王载沣一纸诏令就要剥夺他经营多年的政治权力,他袁某人能甘心吗?换了谁,谁都不会甘心!不过,当时的情况确实也是很棘手,满洲亲贵已经动了杀袁的心,只是缘于把握不大,才没敢动手。作为老袁自己,此时能保住一条老命已经算是不错了,哪里还敢奢望别的什么!所以,在接到开缺回家养病的圣旨后,袁世凯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也就即日进宫谢恩去了。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敢站出来为老袁鸣冤叫屈,学部侍郎严修就上了折子,请求朝廷收回将袁世凯开缺的成命,结果严侍郎遭到了一顿严厉的申斥。
  逆境面前,老袁只能选择暂时退却了。1909年1月6日,心中满是怅惘和辛酸的袁世凯苍凉地登上了北京开往河南的火车。或是因为避嫌,或是因为老袁自己低调,没有几个人去车站送行,就连火车也是普通客车,连趟首长专车都没有,昔日的威风排场一变而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场面。老袁此时的心里肯定在流泪,这难道就是他仕途奋斗的最后结局吗?他就这样服输吗?
  
钓鱼扯淡的富家翁
老袁这次回河南,并没有回到老家项城,而是带着两位姨太太到了卫辉府的所在地汲县住下了。
  袁世凯之所以没有回到项城老家,除了因为他自己名下的那些房产田地都给了亲族之外,主要还是因为大家族的矛盾所致。袁世凯和谁有矛盾呢?他和他哥哥袁世敦关系很不对付,他都不愿意和他这位哥哥来往。这又是为什么呢?
  矛盾的起因是袁世凯的生母刘氏的安葬问题。袁世凯兄弟一共六人,除了那个袁世敦是老爸袁保中的原配夫人刘氏所生,是嫡出之外,其余五个人都是袁保中的继室夫人刘氏所生。所以,对袁世敦而言,袁世凯的亲妈不过是他的庶母而已。1902年10月,袁世凯由直隶总督任上回祖籍项城安葬妈咪的时候,就想让老妈死后风光点,想把妈咪安葬在祖坟的正穴中。这点小要求,现在看来似乎是无可厚非,但在当时却是逾越伦常的大事。作为嫡长子的袁世敦断然地拒绝了袁世凯的这个要求,袁世凯为这件事和哥哥争执了好几次,但始终没有结果。在那个时代,有关家族中的大事,官高权重的袁世凯说话并不算数,家族中做主的还是所谓的嫡长子袁世敦。袁世凯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另外买了一块坟地安葬亲娘。从此以后,袁世凯和哥哥袁世敦也就分道扬镳,再也没有往来了;正是这个原因,罢官后的袁世凯也就没有回到项城老家。
  老袁在这汲县也没住太久,大概还是不太喜欢这里的环境吧。仅仅过了两个月,袁世凯又带着全家人迁居到彰德府城北门外的洹上村,这个彰德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所谓的洹上村是因为这个小村靠着一条叫洹水的小河,洹水也叫安阳河。
  洹上村原有天津的一个何姓大款的一座豪华别墅,占地大概在二百多亩左右。袁世凯觉得这是个好地方,这个别墅规模大,环境又很静谧。如此佳处,简直就是精英人物的首选养生居所。于是,老袁就出高价从何家人手里把这个豪华别墅买了下来。老袁得到这个美宅之后,又大兴土木,重新装修。老袁在宅子外面砌上了高大的院墙,院墙周围筑起了几个炮楼,由当地官府派的两营马队驻扎守卫,从外面看,整个宅子就像一座大堡垒。
  老袁还在院子里开了菜园、瓜园、果园、桑园,养了猪、羊、鸡、鸭之类。老袁是个很有情趣的人,他又整修了一座花园,昔日慈禧太后曾经赐给老袁自己亲笔所写的“养寿”二字,所以老袁把这座花园命名为“养寿园”。
  定居洹上村之后,老袁还把从小与自己关系不错的三哥袁世廉接来一起住。在宛如人间仙境的小别墅里,老袁时而同三哥扶杖漫步,下下棋,唠唠嗑;时而又同几个文人墨客吟吟诗,谈谈风月,搞搞诗会,喝点小酒;时而拿起鱼竿,听莺垂钓,泛舟碧波;时而又在园中大摆筵席,与妻妾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又不时地带着家人去看从南方请来的蚕娘和纺纱娘喂蚕、缫丝;时而又去听听戏,唱唱曲……
  老袁似乎真的已经看破世事,决定退隐林下了吗?这一切看上去都像是如此啊!
  真是这样吗?他袁世凯真的甘心让几十年的奋斗成果付诸东流吗?真的甘于做一个整日钓鱼扯淡的富家翁吗?
  在历史的表象背后往往藏着惊天的玄机,袁世凯的归隐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玄机呢?他难道还有什么惊天宏图吗?
  
老袁在等待时机(1)
袁世凯真的就甘于过这样闲云野鹤式的生活吗?他难道真的愿意蛰伏在这小小的洹上村吗?三十多年来,在刀口剑锋上的奋斗成果,就这样付诸东流了吗?
  袁世凯终归是袁世凯,他有着非凡的雄心或野心!咱们来看看他在家“归隐”时的这首《和王介艇中丞游园原韵》吧。
  乍赋归来句,林栖旧雨存。
  卅年醒尘梦,半亩辟荒园。
  雕倦青云路,鱼浮绿水源。
  漳洹犹觉浅,何处问江村。
  虽然也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袁氏却不想做陶渊明,就这么一直守拙归田园。虽说池鱼思故渊,却是漳洹犹觉浅,或者,袁氏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池鱼,而是潜龙,岂能久困这浅浅的漳河、洹水之间!
  没有老袁的朝廷又是怎样一副局面呢?摄政王载沣能够驾驭得了大清这艘老破船吗?
  载沣王爷治下的大清国,此时已是风雨飘摇,国势一日不如一日了。
  “新政”搞了大概也将近十个年头了,看上去好像也有了点新气象,有了点振作的意思。但是,“新政”是个大工程,是大工程就得花钱,朝廷哪里还有什么收入来源呢?应付洋人的赔款,这就要了朝中那帮老爷们的老命了,怎么办呢?只能还是从老百姓头上刮!中国的老百姓很老实,很善良,你不刮得太过分,他们是不会反抗的,可是现在,朝廷榨得太过了,老百姓也只能铤而走险,跟官家干上了。载沣王爷执政以后,全国各地,民变蜂起。
  在海外和帝国的南部,孙文那帮革命党,根本不理会朝廷什么改革的姿态,他们觉得你这个爱新觉罗王朝早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孙文那帮人,都是些崇拜暴力革命的热血青年。他们不是煽动新军造反,就是搞暗杀、爆炸之类的恐怖袭击。
  大多数造反虽然失败了,但着实也让朝廷,让王爷、大人们头疼得要命!
  老孙是个愈挫愈勇的人,失败并不能阻止他继续暴力革命的步伐!1911年4月份,老孙手下的首席马仔黄兴亲自去广州策动起事。老黄是个湖南汉子,很有血性,也真懂点军事。4月27日夜,老黄亲自带着一票猛士,拿着手枪、步枪,还有人挂着炸弹,直攻两广总督衙门。这声势,真有点塔利班或基地组织的架势,两广总督张鸣岐吓得赶紧翻墙逃跑了。不过,很快朝廷的大部队赶来增援,黄兴这伙敢死队还是败下阵来。事后,革命党人收殓此次参与起事的同伴骸骨共72具,葬于黄花岗。这就是著名的黄花岗起义,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也对朝廷的各项政策不满意,但他们还不主张推翻满清王朝。这些人都是日本式君主立宪政体的粉丝,他们觉得大清只要和日本一样实行君主立宪,马上就能和日本帝国一样强大,甚至更强大!像逃亡到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还有老袁年轻时候的老师张謇都是持这样立场的人。这些人,在国内、国外都有着广泛的支持面,不仅在野的士人不少支持他们的,甚至在朝的官员,都支持君主立宪。肃亲王善耆,镇国公载泽,这些满洲王公也竟然都主张君主立宪。顺便提一下,老袁也是君主立宪政体的拥护者,他觉得君主专制太OUT了,而*共和又太冒进了。
  蛰居洹上村的袁世凯对外界这些变化,不会充耳不闻的。相反,在隐逸的表象背后,不安分的老袁一直在关注着外界的变化,不是被动地关注,而是积极地获取外界的一切信息。
老袁在等待时机(2)
老袁虽然被罢官了,也曾一度过着闲云野鹤式的生活,但不甘蛰伏的他绝对不会屈从命运的安排!他无时不刻不在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他在等待时机,等待东山再起的一天!
  老袁相信自己重出江湖的一天会来临的!他为什么有这个自信呢?老袁绝对不是大白天做梦,凭空臆想!老袁尽管被放逐了,丧失了权力,但这并不等于说他袁某人经营多年的老本就此全部输光了。老袁从小站练兵时代就开始培植的嫡系部队,也就是后来的北洋军大多还驻扎在直隶一带。这些部队大部分是老袁的子弟兵,从军官到士兵,无人不把他袁世凯视为衣食父母,视为恩人,老袁下野了,他们的心里认的主子还是他!
  表面上,老袁真的隐逸了。但是,在暗地里,他还在频繁地活动,一刻也没有真正清闲下来。他同京城的门生故旧频繁书信往来,结交达官显贵,暗地里经营着政治上的潜势力;他让在农工商部当参丞的长子袁克定和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杨士琦等人密送情报;他还一如既往地用银子经营着与庆王爷奕劻一家的友谊。老袁甚至还在家里设立了一个电报房,整天嘀嘀嗒嗒地收发电报,与各地联络,这哪里是隐居的别墅啊,简直一座陆军大本营!老袁还如饥似渴地汲取外界知识,他订阅了各种报纸,观察时局动向,与随侍左右的几个幕僚研究讨论应对朝廷的策略。
  这就是老袁隐逸生活的背后!他在蠢蠢欲动!
  北京方面对这个威风多年的老袁真的就彻底放心了吗?当然也没有!北京的王爷们,一直觉得这个已经下野的老袁仍然是个祸害,生怕他东山再起。
  当老袁刚刚被开缺的时候,北京的步军统领衙门就派出一个叫袁得亮的小军官护送,名为护送,实则监视。肃亲王善耆,这是个颇有心机的王爷,他还派出不少特工暗中潜入河南,伺机侦查袁世凯的活动。老袁真是无奈,简直是难得有一个能睡好觉的晚上。老袁是个惜命的人,为了保住项上人头,他开始是深居简出。还有那个袁得亮,他将老袁送到河南后,接到了就地监视的指令,居然不走了。袁世凯毕竟是老手了,他自然有对付这个袁得亮的手段。老袁对这个袁得亮说:“袁大人,一笔写不出两个袁字,咱俩五百年前是一家,不如咱俩就认作本家得了,你在河南也没有什么亲戚,咱以后还好照应呢!”老袁认了袁得亮作本家,还在生活起居上对这个袁得亮照顾得非常周到,不时地还送上不少白花花的银子。谁和钱有仇啊?袁得亮本来就是个见钱眼开的主儿,这一下子就被老袁*过去了。袁得亮有个任务,就是每月向北京的步军统领衙门送交一份关于袁世凯活动的书面报告。可是,如今袁得亮已经和袁世凯成了一家人了,那报告还不就成了官样文章吗?袁得亮写月度报告的工作也被袁世凯的手下代劳了,不言而喻,报告中的袁世凯肯定是个安享晚年的退休老人,绝对无意于政治。
  不知道是摄政王载沣真的相信了袁得亮的月度报告,还是老袁作秀的功夫实在太高,朝廷真的还就放松了对袁世凯的警惕。这正是老袁所希望的!
  老袁在等待时机!局势还真的向有利于他的方向在发展!
  
皇族内阁是件蠢事!
20世纪最初的几年,很多中国人都很真诚地相信,只要大清帝国能够效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那么大清的强盛就指日可待!这些人,在政治上一般都被称为立宪派,他们一度给了朝廷巨大的改革压力。1908年,朝廷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宣布了以9年时间为限,9年之后召开国会,还公布了宪法大纲和逐年筹备事宜等。1909年10月,各省的地方议会性质的咨议局成立,中国的宪政之路又进了一步。可惜的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什么事情都很心急,他们等不了太久,9年,太长了!
  1910年1月,全国各省咨议局代表来到了北京,他们向朝廷提出在一年之内召开国会。朝廷拒绝了这个要求,理由是国民的文化素质太低,还不能行使选举权。客观地说,朝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宪政*是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教育水平之上的,但是,陷入制度改革崇拜之中的立宪派人不会去理解朝廷的解释,他们只会认为这是朝廷在耍花招!
  在立宪派人多次请愿活动的压力之下,朝廷终于让步了!1910年10月,朝廷统一成立了一个准议会性质的资政院,作为国会的基础。在这个资政院的第一次会议上,立宪派人就上书请愿,要求在1911年召开国会。不仅立宪派,就连地方督抚也都吵着开国会,十七省督抚联名上奏朝廷,要求组织责任内阁,召开国会。
  这下子,朝廷真的扛不住了!1911年5月8日,朝廷成立了一个所谓的责任内阁,任命庆王爷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下设外务、民政、度支、学、陆军、海军、法、农工商、邮传、理藩10个部。13个阁员之中,满族人竟然占了9个,汉人才4个;9个满人之中,竟然7个是皇族,这就是让世人唾骂的“皇族内阁”!
  载沣一心想集权于皇室,不过这手段也太拙劣,太低级了!“皇族内阁”一出来,就令舆论哗然,举国怨愤!
  正当载沣一票人为应付什么国会、立宪而头疼的时候,四川那边又出事了。什么事呢?铁路问题!
  
四川出大麻烦了!
1896年,朝廷设立了南北铁路总公司,派盛宣怀为首任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被称为“中国铁路大王”,没有他就没有中国的铁路。他敢做别人所不敢做的事,敢于大胆地向外国举债来修筑铁路,但因为欠了外债,使他兴筑铁路的功劳和他被人责骂居于同等地位。
  因为列强各国争夺路线,闹出很多麻烦,于是首先由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倡出筹款购路的热潮,这股热潮立刻蔓延全国,1904年全国成立民办铁路公司的,竟达到13省之多。  
  列强各国争夺铁路权和划分势力固然不是办法,而民办铁路由于民智不开和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因此也进行得不顺利,这种情形下产生了四国银行团,由美、英、德、法四国组成,四国银行团用投资和贷款方式修筑粤汉铁路。
  朝廷因为有了国际银行团的支持,于1911年宣布了“铁路国有政策”,凡以前经政府批准由人民自行筹款修筑铁路的定案,一律取消。
  铁路国有政策本身并不错,错就错在朝廷有出尔反尔的嫌疑。此外,那又是一个传闻致命的时代。此间,有一个可怕的传闻在民间流传着,有消息说那个四国银行团的借款是有回扣给朝廷的。原本朝廷在百姓心中早就没什么威信了,这样的传闻出来后,一般的百姓只会是宁可信其有,而不去考察一番,人民愤怒了!这场怒潮开始时和革命并没有关联,可是演变下去却和革命洪流汇合起来了。
  一场据说是为了捍卫中国路权的运动在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四省蔓延,后来史家称其为“保路运动”。参与这场保路运动的人,大都是有份出钱修铁路的人,他们更担心的不是什么铁路主权,而是自己投进去的那点股份。历史就是如此,崇高的背后往往有让人失望的真相!他们提出:“诛盛宣怀以谢天下”和“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四省都分别成立“保路同志会”。四省中最激烈的是四川,1911年5月四川保路同志会成立。7月1日,成都各界人民宣布罢课、*、罢市、抗捐。市面恐慌,人心惶惑!
  面对如此混乱局面,在四川主持大局的总督却是个只知一味强硬的莽夫,此人名叫赵尔丰。7月15号那天,自以为厉害的赵尔丰设计诱捕了保路同志会代表蒲殿俊等一帮人。赵总督竟想将这些人悉数砍掉,足见莽夫本色。
  还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莽夫,成都将军玉昆虽然是个满人,但脑子却比姓赵的清醒,他就不主张对保路代表加以杀害。这时阴雨绵绵,市面上的一些老百姓听说保路代表被抓了,群情激奋,于是都跑到总督衙门请愿,要求释放被捕代表。
  清军统领田征葵也是个糊涂蛋,他和赵总督一样是个莽夫,以为屠刀就能解决问题,他下令总督府卫队开枪,请愿民众在督院内被击毙6人。或许是四川人天性倔强,这些老百姓还不肯散去,直至知道被捕代表并未处决,这才逐渐散去。
  因为请愿民众被屠杀,使保路运动由和平请愿转变为武装起义。原来的保路运动,可以说是君主立宪派所指导和策划的,其组成分子以咨议局、民办铁路公司和地方士绅为主。这原本是可以通过和平手段化解的一场危机,但是由于摊上了一个莽夫总督赵尔丰,此人的屠刀竟将小事化大,酿成巨祸!由于赵总督的屠杀,保路运动很快便脱离了和平请愿而转向武装造反。四川各县民众都纷纷集合进攻省城,战斗不断在进行中,革命党人也乘机参与进来,四川已然大乱!
  一团乱麻的国内局势,足以让北京紫禁城里的摄政王载沣烦恼得撞墙。但是,乱局对某些人而言,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比如袁世凯,他就需要乱局才能复出!
  事实上,在日益严峻的形势逼迫之下,让袁世凯复出的呼声在朝廷内外一直是不绝于耳。
  
武昌城里第一枪(1)
1910年11月,办外交的唐绍仪因为外交失败,就天天在军机大臣们的面前游说重新启用袁世凯,以应对困境。1911年4月,日本和沙俄又在东北动心思了,东三省危急。谁能捍卫东北,捍卫大清祖宗的发祥地呢?朝中不少人都想到了袁世凯。以奕劻为首的满汉大员十余人,在一次上朝中竟然同声请求摄政王起用袁世凯,力保袁世凯出任东三省总督,说只有老袁出山才能挽救危局!
  不久,朝廷玩出“皇族内阁”,玩得丢人丢大了,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在奏请辞职的同时,高调地对外界说袁世凯之才胜他十倍,如果朝廷能够起用,定能渡过危机。另一位协理大臣徐世昌,因为和老袁的关系太特殊,自然不好直接说应该起用老袁吧。不过,徐世昌对摄政王的建议是要破除常格擢用扶危安邦的人才,这话没明说,其实还是在力荐袁世凯。就连载沣的亲弟弟,海军大臣载洵此时也觉得应该起用老袁了。不过,这些舆论对于一心想集权于皇室的载沣而言都没有任何作用,他是丝毫没有让老袁复出的打算。
  不止是当朝的大佬们觉得必须让袁世凯复出,才能解决危机;就连不少在野人士也认为袁世凯是当时能够拯救天下的唯一能人。1911年6月,袁世凯昔日的老师,如今已是东南立宪派领袖、实业大亨的张謇从湖北乘车进京,中途张才子特地去了彰德洹上村探望了昔日的那位不懂事的学生袁世凯。老袁是个疑心很重的人,初见张老师,袁同学除了寒暄、叙旧之外,就是打哈哈,扯些官样文章。张謇这次来可不是叙旧、扯淡的,他是来向袁世凯传达东南士绅期望他袁某人能够重出江湖,能够推进中国的宪政进步的呼声。老袁一看张老师态度真诚,所以也就不藏着掖着了,一副恭顺的学生模样,这让张謇心里很是受用。袁世凯对张老师说:“有朝一日,若蒙皇上天恩,让世凯再度出山,学生必定一切遵从民意而行,也就是遵从老师您的意旨行事。世凯在此请求您,能够将学生的诚意传达给锐意宪政的人士,让他们知道世凯对宪政的真诚拥护。”袁世凯这就是在请张謇运动造势,助他再度出山。这次会见给张老师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觉得这位袁同学的认知水平远胜于28年前!
  立宪派人也在呼唤着袁世凯重出江湖,他的人气还真是高!
  不甘退隐的袁世凯在等待着机会!袁某人是属于乱世的,大乱之世,才是他展露雄才的时代!机会真的很快就来了!
  孙文同盟会那一伙人,多年来一直在搞反清起义。老孙自己是广东人,所以他起事的地方总喜欢放在华南一带,不过老孙的运气和实力都不怎么样,总是失败接着失败。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华中地区,尤其是武汉一带的反清革命社团却像雨后春笋一样滋生起来。这些社团或多或少地和同盟会都有些联系,武汉地区的龙头社团先是科学补习所和日知会,后来是文学社和共进会。武汉的这些社团都是些敢杀敢砍的勇猛汉子组成的,他们一直专注在新军中策反,企图策动新军倒戈反清。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大社团,原定在辛亥年,也就是1911年中秋发难。他们大概担心自己的号召力不够,原计划邀请同盟会的几位大哥黄兴、宋教仁、居正来武汉做老大,主持起事。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那几位大哥后来没按原定时间来武汉。计划又得变了!武汉的小弟们只好把起事时间往后推。
武昌城里第一枪(2)
天有不测风云,意外又发生了!就在10月8日下午,共进会的带头大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试验炸弹,不曾想到的是炸弹发生自爆。这下子,不但把自己炸伤了,爆炸声还把俄国巡捕招来了,举事尚未开始,老毛子巡捕一锅端他们的老巢。
  文学社这头听到风声,他们的带头大哥蒋翊武于11月9日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连夜发动起义。哪知官兵出手更快,就在他们开会的时候,官兵破门而入,文学社三位老大彭楚藩、杨宏胜、刘复基都被捕了,大哥蒋翊武越墙而逃。彭、杨、刘三人被清兵立即正法,出手真是狠!
  没有领袖指挥了,起义如何能发动呢?
  天下事往往种了因就会结果,文学社和共进会多年来专注于新军策反工作,武汉的新军不少都秘密加入了反清社团。堡垒就要从内部攻破了!
  当时担任湖广总督的人叫瑞澂,是个满洲人,此人对新军极端不信任,一上任就大肆整肃新军。大概是满清气数已尽,整肃的结果是军心惶惶,流言遍地,上上下下是离心离德。
  当时,武昌城内共有步队三营,工程队一营,旗兵三营,督署教练队一营,巡防营数营,兵力不可谓薄弱,但是人心思汉,清运将终,兵力再强都没有安全感。
  10月10日晚上7点多的时候,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副班长金兆龙和兵士程定国正在擦枪装弹,工程营后队第二排排长陶启胜忽然跑到金、程二人面前大声叱责说:“大晚上的,又没有任务,你们擦什么枪,难道想造反吗?”这个金兆龙和程定国早就加入了共进会,还真是革命党人。于是,金班长就一不做二不休,很不屑地说:“老子就是要造反,你又能怎么样?”陶排长这下就火了,心想这还了得,大怒说:“你敢犯上,这还了得,来人把他们抓了。”于是二人互相扭作一团,此时程定国用枪托在陶排长的背后往他头上狠狠砸了下去,姓陶的立时头破血流,小程再向陶射了一枪,可怜这忠于职守的陶排长就这样莫名其妙地丢了性命。
  士兵程定国的这一枪就是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的第一枪!枪响了,已经按捺不住的革命党士兵就要爆炸了,大家争说“起义了”!此时,工程营班长、共进会会员熊秉坤立即集合营中革命士兵,准备开始行动。此时,居然还有忠于朝廷的军官敢碍事,革命士兵出手彪悍,统统要了他们的小命!
  干掉主官的工程第八营的起义士兵们继续行动,他们将营内子弹搬取而空,一哄出营,直奔楚望台军械所。第八营起义的队伍不过才三百来人,硬攻楚望台军械所很是困难,好在军械所早已也有革命党的卧底,所以起义队伍未发一弹就占领了楚望台。
  楚望台是得手了,但是这伙变兵是群龙无首,革命党人的老大们都不在现场,谁来指挥呢?他们于是就在起义队伍中找了个官最大的人,大家推举工程营左队队官吴兆麟为起义的革命总指挥。
  辛亥武昌起义就是这样以一场意外兵变的形式开始了!  
  所谓的武昌起义不过是场没有计划的兵变,能否成功,这些参与的士兵心里也是没有底的!参与起义的新军不过2000余人,其余清军都没有跟着响应,起义武装的实力根本不行的!
  如果当时的湖广总督瑞澂和第八镇统制张彪能沉着应付,那么这场武昌起义就很有可能失败。
  可惜的是,瑞澂不是张之洞,更不是袁世凯,他只是个胆小怕死的懦夫。当起义军的炮兵用大炮轰击他的总督衙门的时候,这位瑞总督早就吓得屁滚尿流,心惊胆战,连声说:“炮弹没有眼睛,如落在面前可就不得了。”说来也巧,这胆小鬼话音未落,就有一枚炮弹落在督署爆炸。这下子,瑞澂大人更是魂飞魄散了,他哪里还管什么守土有责啊,赶忙问手下人:“咱们该往哪儿躲呢?”手下家丁说:“大人,咱逃出城,到江边的兵船上躲起来就安全了。”瑞澂一听,就连财物家小也顾不上了,这老小子还不敢从督署大门出去,就命差役把后墙打穿一个洞,带着一排巡防卫兵钻洞,跑到文昌门,登上江边的楚豫号兵船。这位怕死的总督逃到兵船上,还觉得不安全,竟然还传谕守文昌门士兵不要说出总督的行踪。
  至于那位第八镇统制张彪呢?武昌兵变的时候,他在干什么呢?他正在文昌门内豪华的公馆里搂着姨太太HAPPY呢!刚听说工兵营哗变的消息,张彪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后来听说事情越来越大,这才从姨太太温软的*上爬起来,慌忙用电话传谕各营准备弹压。不久,他又得到消息说炮兵部队也加入了叛军,这下更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他吓得以为武昌城里的新军都是革命党了。这时候,身边的卫兵和娇媚可人的姨太太都在他耳旁绘声绘色地说革命党如何凶如何狠,哀求张统制暂避风头,这下把这个张彪越发搞得头昏脑胀。此时,手下军官赶来请示军情,他也草木皆兵地以为是革命党来杀他,躲着不敢见。到了午夜时分,电话线不知道怎么也被割断了,张彪更是如坐针毡,束手无策,继续和姨太太爽吧,可惜早就吓得发软,哪里还有战斗力呢?又不敢外出探听消息,唯有紧闭大门。
  经过一夜激战,第二天清晨5点多,起义军已经拿下总督衙门,守卫衙门的士兵大都弃械逃跑。张统制这才知道大势已去,立即准备收拾细软,打算和姨太太一起逃往汉口租界。
  起义军这头却是所向披靡,11号当天,起义部队攻克汉阳,12号又拿下汉口。武汉三镇,三日之内全部变色!
  
非袁宫保出山不能收拾
1911年10月11日,农历辛亥年八月二十,这一天正值袁世凯53岁的生日。武昌兵变的消息传到彰德洹上村的时候,袁世凯正在家中大摆筵席,大唱堂会,庆祝大寿呢。武昌剧变的消息传来,满座惊愕!袁世凯也急忙命家人撤去筵席,寿宴变成了国事讨论会。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