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

_5 洪应明(明)
必坏,可人们心理上觉得不祥而不喜欢;有时感情上处于悲伤或喜悦状态,
这种情绪也移之于物,对人对物同样存在这种问题。其实,我们对于事物不
要太主观,须用冷静的头脑去观察,然后判断善恶美丑。假如能去私欲存天
理,就会明白营声蛙鸣都在显示自然的玄机。鲜花杂草都在冥冥中获得生生
之意,万物都是根据天地自然之理而平等生长发育,我们不可凭主观见解随
意区分善恶美丑。待物如此,由物及人,同样不可只凭主观臆断,凭一时的
好恶用事按自己的忧喜取舍。
七三、自适其性宜若平民
峨冠大带之士,一量睹轻蓑小笠额飘飘然逸也,示必不动其咨嗟;长筵
广席之豪,一量遇疏帘净几悠悠焉静也,未必不增其绻恋。人奈何驱以火牛,
诱以风马,而不思自适其性哉?
【译文】
峨冠大带的达官贵人,一旦看到身穿蓑衣斗笠和平民飘飘然一派安逸的
样子,难锡会发出羡慕的感叹;生活奢侈居所富丽的豪门显贵,一旦置身于
清新朴素窗明几净悠闲宁静的环境中,心中不由得会产生一种恬淡自适的感
觉,难免要百一种留恋不忍离去的情怀。高官厚禄与富贵荣华既然不足贵,
世人为什么还要枉费心机放纵欲望追逐富贵呢?却不设法过那种悠然自适而
能早日,恢复符合天性发展的生活呢?
【注解】
峨冠大带:峨是高,冠是帽,大带是宽幅之带,峨冠大带是古代高官所
穿朝服。
轻蓑小答:蓑,用草或蓑叶编制的雨衣。笠是用竹皮或竹叶编成用来遮
日或遮雨的用具。比喻平民百姓的衣着。逸:闲适安逸。
咨嗟:赞叹,感叹。
长筵广席:形容宴客场面的奢侈豪华。
火牛:此处比作放纵欲望追逐富贵。典出《史记·田单列传》说:“单
收城中牛千余,被五采龙文,角束兵刃,尾束灌指薪刍,夜半凿城数十穴,
驱牛出城,壮士五千余随牛后,而焚其尾,牛被痛,直冲燕军,燕军大溃。”
风马:发情的马,此处比喻欲望。据《左传·傍公四年》:“君居北海,
寡人居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评语】
换个一味是对生活饮食的一种调剂,换个环境则是对于良心健康的一种
调剂。人生在世,不能自我调剂,事事依靠别人来安排来保持身心愉快是不
可能的。富有四海的人会因为老在一个环境中而发腻;总在平淡中生活的人
也应适当使自己的生活添些情趣。凡是反差和形成对比的东西总会为自己的
生活添些偷悦。反之,人的生活又往往不自觉地分成阶层,峨冠大带与轻蓑
小签,清流与世俗总形成对立,其实质在于品德,在于自身修养之别。这是
二者能在一起的一个前提。道德真君子适其本性而生活,固然清贫,固然清
贫,但重人格人品而芬芳于陋室。
七四、机神触事应物而发
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唤起许多幽趣;万卉摧肃后,忽持一枝抉
秀,便触动无限生机。可见性天未常桔槁,机神最易触发。
【译文】
大自然归于寂静时,忽然听到一阵悦耳的鸟叫声,会唤起阵阵幽趣;深
秋季节所有花草都调谢枯黄后,忽然看见其中有一棵挺拔的花草屹立无盖,
就会感到无限生机,可见万物的本性并不会完全枯萎,因为它那生命活力随
时都会乘机发动。
【注解】
寥:安静。
卉:草的总名。
【评语】
此境使人想起“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意境,尤其是正行文走笔、苦思真
想于文章时,与其搜肠刮肚地编造,不如到大自然中去汲取养料,几声鸟鸣
可以勾起灵感,几枝花草可能引起回忆,生活中也是如此,所谓机神触事,
应物而发。陆游诗云:“山穷水尽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在一生中往
往遇到一些事情自己认为已经绝望,可是又绝处逢生而使事情有了转机,可
见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坚强的意志,无比的信心,到最后总会有成功的希
望,写文章时灵瑚来后便会笔走龙蛇。而生活中一个好点子好思路便如虎添
翼,关键是要善于发现。
七五、非分收获陷溺根源
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耳,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
鲜不堕彼术中矣。
【译文】
不是自己份内应享受的幸福,无缘无故得到意外之财,即使不是上天故
意来诱惑你的钓饵,也必然是人间歹徒来诈骗你的机关陷阱。为人处世如不
在这些地方睁大眼睛,是很难逃过歹徒诈术圈套的。
【注解】
造物:谓天,自然。语出《庄子·大宗师》篇:“伟大造物者。”
术中,计略之中,《史记·张仪传》:“此在吾术中不悟。”
【评语】
为人处世应有些固定的原则,表现出自己的道德水准。日分之想不可有,
不义之财不可要,非我之吻不动心。能坚持这三条,在财与钱这一关是足以
把持住自己的。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天欲祸之,必先福之”,
所有这些和说明了“非分之收获,陷溺之根源”。诈骗者所以能诈得人钱财,
就是利用人们贪图非分之财的弱点,这跟鸟鱼贪图意外食物而上钩完全相
同。小人欲有所图便从物欲上先满足你。有些人往往利令智昏,糊里糊涂就
把歹徒的钩饵吞下,往往便身败名裂,名利又丢,俗话说:“吃人的嘴短,
拿人的手软。”想清名于世,安然于世,必须做到非我之财不要,明白“非
分收获,陷溺根源”的道理。
七六、满腔和气随地春风
天运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凉难除;人世之炎凉易除,吉心之冰炭难去。
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则满腔皆和气,自随地有春风矣。
【译文】
大自然的寒冬和炎夏容易躲避,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却难以消除:人世间
的炎凉冷暖即使容易消除,积存在我们内心的恩仇怨恨却不易排除。假如有
人能排除积压在心中的恩仇:怨恨,那样和之气就会充满胸怀,如此也就到
处都充满极富生机的春风。
【注解】
天运:指大自然时序的运转。
冰炭:此为争斗的意思。
春风:春天里温和的风,此处取和惠之意。
【评语】
人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在待人上,是恩怨于心,还是“人我两忘,恩怨
皆空”,决定于人的修养。古代士人讲究宽以待人,强调“恕”、“忍”,
就是要求待人时“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使人际和谐,而自我恰然。做人
当然不可无原则,提高自身修养的本身是为了以自身之德感化彼人之怨。如
此就不会计较于个人的恩怨,木会陷于溺人际苦恼。
修身篇
七七、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
身后之身,宁爱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译文】
恪守道德节操的人,只不过会遭受一时的冷落;而那些依附权势的人,
却会遭受千年万载的唾弃与凄凉。胸襟开阔且通达事理的人,重视物质以外
的精神价值,顾及到死后的名誉。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寂寞,也不愿遭
受永久的凄凉。
【注解】
弄权:超越自己身分而滥用权力,据贡师泰《河决诗》说:“县官同巡
防,小吏争弄权。”
道德:指人类所应遵守的法理与规范,据《礼记·曲礼》说:“道德仁
义,非礼不成。”
依阿:阿与依同义,依附、迎合,指自己缺乏独立人格,凡事都随意附
从他人意见。
达人:指智慧高超,胸襟开阔、眼光远大的人,据《左传·昭公七年》
说:“圣人有明德者,若木当世,其后必有通
达之人。疏:‘谓知能通达之人。’”
物外之物:泛称世事以外的东西,也就是现实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
和道德修养,即佛都所谓不生不灭的涅般境界。
身后之身:是指身死后的名誉。
毋:毋同勿,不要。
【评语】
宁愿栖守道德而寂寞一时,宁愿遵从大义而舍生一死,从古至今的例子
很多,如文天祥就称得上是代表。《十八史略》载: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
降张世杰,否则只有一死,文天祥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句就是现在
人们经常引用的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宁
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的具体表现。达人所以能“观物外之外,
思身后之身,”完全在于“仁义”二字,因此文天样在他的“衣带赞”中又
说:“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古代的舍身取义。有了这样的追求,生活上也
就甘于淡泊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之,如魏忠贤、
严篙、和砷等人,几乎个个都是依仗枚势的佞幸奸臣,他们最后都落得身首
异处凄凉万古的悲惨下场,为人处世不慎可乎!用这个道理来考察我们的现
代生活,同样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当年,李大钊、瞿秋白等一代先烈为
了伟大的理想,为了美好的追求,舍生成仁,英勇牺牲。对照我们今天的一
些人在商品大潮中丢悼原则,丧失理想,而贪污腐化,能不引人深思吗?
七八、淡中知味常里识英
农服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厅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译文】
美酒佳育并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在那粗茶淡饭中体会;才智
卓绝超凡绝俗的人,还不算人间真正的伟人完人。其实真正的伟人看起来是
平凡无奇的人。
【注解】
农服:农,美酒;肥,美食、肉肥美。《淮南子·主术篇》中说:“肥
醉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于口者,则明主弗甘也。”
真味:美妙可口的味道,喻人的自然本性。
神奇:指才能智慧超越常人。
卓异:才智过人。
至人:道德修养都达到完美无缺的人,即最高境界。《庄子·追遥游》
篇有:“至人是无已,神人是无功,圣人是无名。”
【评语】
人们往往忽视平凡,不重视常见的东西,像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固然
都是极端美味可口的佳肴,但时间久了会觉得厌一而难以下咽;粗茶淡饭,
最益于身体,在一生之中最耐吃。这只是就怎样做人打了个比方。生活中,
有的人往往仗恃自己才学出众而洋洋得意,盛气凌人。其实这种人并不是能
博得人们景仰的理想人物。因为一个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都是在平
凡中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平凡中来实践自己伟大的人生理想,在不骄不及中
修养自己的品德,这种人总有一天能达到理想境界,才有资格垂范千古。例
如释迦牟尼佛,他对众生说法绝不用玄虚的高深道理迷惑民众,而是用简明
切实的教义来普渡众生,在当时苦难的民众中探寻一种美好的理想。和他同
时代的孔子,历经磨难,他的理想在当时虽然没有得到呼应,却在身后发扬
光大。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是说不论如何伟大的人物都要从平凡中
做起。一个人绝俗超凡可以视为一种人生态度,有卓越的才华也是好事,但
作为一个伟人,要一贯地、多方面地要求自己,要把自己的美好追求置身于
社会,置身于民众,脚踏实地,而不是标新立异,追求一时的轰动。只有在
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纯真本性,进而在平凡中显出英雄本色。
七九、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第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
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译文】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独坐省察内心,你发现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
流露,当此真心流露之际,暗月当空,精神舒畅,感觉体会到了毫无杂念的
细微境界。然而已经感到真,心偏偏难以全消妄念,于是心灵上会感觉不安,
在此中感到侮悟的意念。
【注解】
观心:佛家语,指观察一切事物,此处当自我反省解。据《辞海》注:
“观察心性如何谓之观心。”
妄穷而真独露:妄,妄见。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皆非真有,肯定存在就是
妄见。真,真境,脱离妄见所达到的涅般境界。此处是比喻人应排除杂念。
机趣:机是极细致,趣可作境地解。即隐微的境地。
大渐忸:惭钮是羞愧,大渐伍是很惭愧。
【评语】
古人讲求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里讲真人、妄心,那么,妄心和真心
是何所指呢?所谓真心,就如同空中明月,光辉皎洁,没一点乌云遮掩。所
谓妄心,就如同遮掩明月的乌云。然而妄心和真心的关系并不是像乌云和明
月的关系,因为真妄一体,互不分离,譬如深渊之水澄清如镜,包罗万象无
不印映,这就是真心出现之时。反之大海中欣起的汹涛骇浪,可翻覆巨大的
船舶,这就是妄心出现之时,以此比喻圣人之心经常静如止水,凡夫之心对
外界事物易起妄念,以致丧失纯洁之心。离开真心就无妄心,这恰如离开水
就无波浪可言。现实生活中,还是多些心静,少些欲念,多些掸意,少些喧
嚣争斗好,喧样利于自我反省,修身养性。所谓“静中观心,真妄毕见”的
现实意义即此。
八○、澹泊明志肥甘丧节
藜口苋肠者,多洋清玉洁;痛衣玉食者,甘婢膝妈颜。盖志以滤泊明,
而节从服甘丧也。
【译文】
能过吃粗茶淡饭生活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像冰玉般纯洁;而讲求华美
饮食奢侈的人,多半甘愿做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向要在
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从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
怠尽。
【注解】
澹泊:甘于寂寞清静无为的生活境界。
垒口茁肠:藜,藜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嫩苗可蒸煮吃。苋,属英科一年
生草生植物,茎叶可食。据《昭明文选》曹植《北启》说;“余甘黎藿未暇
此食也。良注:‘藜藿贱菜,布衣所食。’”应指平民百姓。
冰清玉洁:形容人的品德像冰一样清明透澈,像玉一样,纯洁无瑕,据
《新论·妄瑕》说:“伯夷叔齐,冰沮玉洁。”夜衣玉食:指权贵。衮衣是
古代帝王所穿的龙服,此处比喻华服。玉食是形容山珍海味等美食,衮衣玉
食是华职美食的意思。
婢膝奴颜:也作奴颜婢膝,奴和婢都是古代的罪人,没有自由和独立人
格,后比喻自甘堕落而没骨气的人。
肥甘:美味,喻物质享受。
【评语】
贪图物质享受的人,生活容易陷于糜烂,精神生活空虚,也难有高尚的
品德,因此他们为了能得到更高一层的享受,不惜用任何手段去钻营,甚至
于卑躬屈膝,人格丧失殆尽。结合我们现实社会上那些贪脏枉法以权谋私腐
化堕落的人,他们的犯罪动机大多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追求夸华而致。人
人都有追求较好物质生活的权利,较好的物质生活是追求较高精神需求的基
础,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通过劳动致富才是光荣的。从另一个角
度来讲,只讲物欲要求的生活是不完全的,层次较低;没有充实精神生活的
物欲要求是空虚的。雷锋曾说过: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向高标准看
齐。说明人要有理想,有追求;不能以贪图享受,满足物欲作为最大需求,
不能玩物丧志,成为社会的寄生虫。
八一、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译文】
追逐功名利禄不要抢在他人之先,进德修业不要落在他人之后,享受物
质生活不要超过允许的范围,修养品德要达到自己分内所应达到的标准。
【注解】
宠利:荣誉、金钱和财富。
德业:德行,事业。
修为:修是涵养学习,修为即品德修养。
分:此指范围。
【评语】
人的品质修省是从实际的利益中体现和磨炼出来的。范仲淹说“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传统的优良的人生态度。现在提
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表现的同样是“德在人先,利居人后”的境界。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乐的结果是苦,苦的结果是乐,苦乐相循是自然法则,
一个不能吃苦的人万事都不能成功,苦尽才能甘来。名利地位固然能鼓励人
奋发向上,但是假如过分的重视名利,有时也会给人带来无限的苦恼。从道
德修养来看,在名利享受上不争先,不分外;在德业修为上时时提高,是个
人走向品德高尚的具体表现,含有一种精神的充实和追求的愉悦。
八二、动静合宜道这真体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茑飞鱼跃气象,
才是有道的的体。
【译文】
一个好动的人就像乌云下的闪电,像一盏风前的残灯孤烛;一个喜欢清
静的人,宛如死灰枯树。过分的变幻和过分的清静,是两个极端,不合乎理
想的人生观,只有缓缓浮动的彩云下和平静的水面上,出现鸥鹰飞舞和鱼儿
跳跃的景观,才算是达到了理想境界,人也才具备了崇高的道德心胸。
【注解】
云电风灯:形容短暂不稳定。
嗜寂者:特别好静的人。
死灰稿木:死灰是指熄灭后的灰烬,槁木是指枯树,比喻丧失生机的东
西。据《庄子·齐物论》篇:“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定云止水:定云是停在一处不动的云,止水是停在一处不流的水,都是
比喻极为宁静的心境。
鸢飞鱼跃:鸢,形状如阳。指极为宁静中的动态。
心体:心就是本体,因为古时以心为思想的主体。
【评语】
似乎有一个错觉,静是淡泊,是高雅的,动是行为,是忙碌,易俗气。
其实,不管动与静,做事不可太走极端,所谓“欲速则不达”,说明了走极
端的坏处。动与静是相对应的两种行为,是人生修养中属于极端的两个概念,
任何人都有动的时候,也都有静的时候,但是最好动静得宜才合乎儒家的中
庸之道,这也就是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合宜才不失人生的节度。
这样在一个寂灭压抑的世界中,仍会鼓足勇气从事创造,处于惊涛骇浪的混
乱时代,也能适应环境寻求生存之道。所谓处乱不惊,宁静思远。
八三、降伏客气消杀妄心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所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
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观。
【译文】
一个人之所以会骄种高傲,无非是由于受外来而非出自至诚的血气的影
响,只要能消除客气,光明正大刚直无邪的正气才会出现。一个人的所有欲
望和想像,是由于虚幻无常的妄心而致,只要能铲除这种虚幻无常的妄心,
善良的本性就会显现出来。
【注解】
种高倨傲:自夸自大叫种高,态度傲慢叫倔傲。
客气,言行虚矫,不是出于至诚。
正气:至大至刚之气,例如孟子曾说:“我善养我浩然之气”,这种浩
然之气就是正气。
意识:心理学名词,指精神觉醒状态,例如知觉、记忆、想像等一切精
神现象都是意识的内容,此处含有认识和想象等意。
妄心:虚幻不实叫妄,妄心本是佛家语,指人的本,性被幻象所蒙蔽。
真心:也是佛家语,指真实不变的心,据《辞海》注:“按楞伽经以海
水与波浪喻真妄二心:海水常注不变,是为真;波浪起伏无常,是为妄。众
生之,对境妄动,起灭无常,故皆是妄心。得金刚不坏之心,惟佛而已。”
【评语】
人都要有正气为主心骨,因为正气乃天地之气,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
之气。我们的身体如同小宇宙和小天地,在我们身体中支配我们的主人就是
正气,这种正气光明正大,绝不为利害所迷失。所谓“情欲意识尽属妄心”
乃是指各种情欲,而判断是非得失的智能乃启意识,但是不论情欲或意识都
属妄心,不捎除这种妄想,真心就不会出现。人如果真能不受客气驱使,同
时不但不为妄心所左右,而且又能加以刷服消灭,那正气和真心自然会出现。
这里所说的正气和客气以及所谓的妄心和真心,就是让人们把世俗的各种欲
念,以及虚伪的种种造作去掉,而显出本性,显出一个本我。
八四、志在林泉胸怀廊庙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译文】
身居显位高官的人,不可以不保持一种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情趣;隐居
在田园山林之中,必须要有胸怀天下治理国家的壮志和蓝图。
【注解】
轩冕,古制大夫以上的官吏,繁当出门时都要穿礼服坐马车,马车就是
轩,礼服就是冕此喻高官。
山林:泛称田园风光或闲居山野之间,和林泉均喻隐退的意思。廊庙:
比喻在朝队政做官。
经论:比喻策眩。《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即胸中要有供朝迁采用的谋略。
【评语】
中国石代知识分子受儒、道想想影响极大,表现在对待
人生的问题上,一方面是积极人世,实现理想抱负;一方面真心出世,
品味林泉真趣。两相矛盾的东西统一为一个整体。这样,在权势头上可以保
持几分山林雅趣,缓和过分热衷名利的紧张。这里的出世又分为真出世和假
出世,假出世是以出世作为人世的手段,作为当官的资本;真出世是退隐,
不屑于争枚夺利、尔虞我诈。一个人只要能作到隐唇山林间隐士们的高风亮
节,就能体会出孔子所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这时才能邻悟到生活在
林泉之下的哲理。木过,不管是真退隐还是假出世都存在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都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的问题。尽管你可以过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的生活,但
不可以完全忘记国家兴亡大事。在现代,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更强烈,表现
人们意愿的方式也更多,即社会的透明度越来越大,所以个人的生活方式可
以自己选择。但是“志在林泉,胸怀廊庙”的传统依然影响着人们,社会的
发展不容许人把自己封闭于社会之外,锁在个人的小天地里。
八五、富多施舍智不炫耀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
敛藏,而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
【译文】
一个富贵的家庭待人接物应该宽容仁厚,可是很多人反而刻薄担心别人
超过自己,这种人虽然暂为富贵之家,可是他的行径已走向贫贱之路,这样
又如何能行得通呢?一个聪明的人,本来应该谦虚有礼不露锋芒,可是很多
人反而夸自己的本领高强,这种人表面看来好像很聪明,其实他的言行跟无
知的人并没什么不同,他的事业到头来又怎能不受挫、不失败呢?
【注解】
忌刻:忌是猜忌或嫉妒,刻是刻薄寡恩。
敛藏:敛含有收、聚、敛束等意,敛藏就是深藏不露。懵:本意是指心
神恍惚,对事物缺乏正确判断,不明事理。
【评语】
富足是做事的经济来源,聪明是做人的内在要求。但是,应明了富贵不
足炫耀,才智不可仗恃,只有宽厚仁慈才可能成功。假如富贵而为人刻薄寡
恩,就会陷入终日勾斗角与人争利的苦海中,完全丧失生活乐趣,丧失周围
的亲友,到头来落得孤立无援空虚寂寞。人有才智而无正气,以此做人愚人,
正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俗语。因此聪明人要有自知之明,可见我们为
人应该虚怀若谷,仗义疏财,遇事不要锋芒太露,不要把富贵看得太重。
八六、偏见害人聪明障道
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屏藩。
【译文】
利欲未必都会扼杀天性,只有自以为是的偏私和邪妄才9797 是残害心灵
的毒虫;声色享乐未必都会妨碍人对宇宙真理的探求,自作聪明才是修悟道
德的最大障碍。
【注解】
意见:本意是意思和见解,此处为偏见、邪念。
蟊贼:蟊,害虫名,专吃禾苗,据《诗经·小雅》篇:“及其蟊贼,传:
‘食根曰蟊,食节曰贼。’”因此世人都把足以危害社会的败类称为蟊贼,
此处当祸根解。
声色:泛指沉湎于享乐的颓废生活。
屏藩:原指保卫国家的重臣,此处作最大障碍解。据《左传·昭公》二
十六年:“建母弟以周屏藩。”
【评语】
在人的修养中,必须注意克服主观盲动,找到自己思维盲区,常言道“酒
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这句话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因为名利、
欲望、女色等等,都是来自外界的引诱,是明显有害的东西,对于一个意志
坚强的人根本不起作用,所谓“出污泥而不染”。只有那些意志薄弱的人才
会被声色犬马所迷惑。但是人们的偏见、一些不好的习惯是很难自觉的,改
正起来很难,尤其需要警惕。
八七、正气天地清名乾坤
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
乾坤。
【译文】
人宁可保持纯朴天真的本性而摒除后天的机诈乖巧保留一些刚正之气还
给大自然;宁可抛弃世俗的荣华富贵而甘于淡泊、清虚恬静,留一个纯洁高
尚的美名还给天地。
【注解】
浑噩:同浑浑噩噩,泛指人类天真朴实的本性。
黜:摒除。
纷华:繁华富丽。
乾坤:象征天地、阴阳等。
【评语】
古人认为只有天地之间才有正气,喻之于人,实际上就是保持本性,就
是正气于胸,但社会的发展使人聪明而复杂,保持古人说的“本性”越来越
难,而抹杀了这种正气,人们遇事就处处喜欢掩饰,结果使正气在堕落的人
格中无法表现。但是否一定要回到浑浑噩噩不知掩饰的本性状态呢?原始人
是这样,所以也就根本个懂什么叫浪夸、欺骗。可现代社会文明很难容下这
种不大可能的善美的人生境界。因此我们不必回避现代社会的纷华,在纷华
中保持几分淡泊;不必追求极端的淡泊,而忽视社会的进步。离开社会讲清
名和本性是空洞无实的,追求奢侈名利才会使人堕落。
八八、伏魔自心驭横平气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