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佛缘丛书》

李鼎 原著 /吴言生 译注(明)
◇内容简介◇
 《佛缘丛书》(内含 菜根谭 娑罗馆清言 幽梦影 幽梦续影 小窗幽纪 小窗自纪 围炉夜话 偶谭 八种)  吴言生 译注
  佛缘丛书收入以佛教禅学珍言为主的清言集8种,分6册出版,一律译成情韵丰美的白话文。这些作品,是极具才情、性灵的文字般若。冷眼观热世,隽语破痴迷,呼唤着我们回归人性的源头,彻悟人生的妙谛。作者不拘绳墨,随手拈来,却又妙造毫巅,片言九鼎。它那清美的文辞,工整的对仗,令人过目成诵,叹为观止!举凡修身养性的秘诀,为人处世的准则,待人接物的妙道,山水自然的感悟,诗文字画的鉴赏,无不应有尽有。相信其中的某句话,会从此改变你的一生……
  ●目录
  序:回归生命的源头
  菜根谭
  娑罗馆清言
  幽梦影
  小窗幽纪
  小窗自纪
  围炉夜话
  偶谭
  
  
◇佛缘丛书序◇
  回归生命的源头
  一
  浮躁、不安、忧郁、迷惘,是现代人的现代病。
  在钢筋混凝土浇铸的房子里,他们被切断了与自然母亲的融洽联系;在犬牙参互牢不可破的人际关系网里,他们被剥夺了彼此坦诚相见的勇气;在崇慕浮华、人情冷暖织成的生存环境里,他们不得不戴上一副假面具违心地生活……
  这就是现代人, 二十世纪末的现代人。
  失去本来真面目,幻来新就臭皮囊。现代人的痛苦,根源于对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的追求,而失去了人性的清纯无邪,假作真时真亦假。他们在物欲的大潮中头出头没,绞尽脑汁搜索枯肠地追逐着虚幻的假相。而那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却被淹没在尘世的喧嚣之中,被遮蔽在掀天揭地的万丈红尘之后……
  然而,不论在什么时候,本心的呼唤从不停止。虽然人们在狂躁烦热之时听不到它的声音,但每当夜气清明之际,它就会回响在每个人的脑际。
  当一点悟心从生命的源头圣洁地绽放的时候,人才知道他所苦苦钻营的,是多么的虚幻不实、猥琐秽浊!顾影自惭之余,他们不禁悲叹于生命的苍白、萎缩,而扪心自问:人,到底能不能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答案是:能!这种变腐朽为神奇,化尘境为诗境的艺术,就是紫色菩提,亦即禅学的态度。
  二
  对于先知先觉者来说,禅是一种切切实实的生命的境界;而对于沉迷物欲的现代人来说,禅则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一个扬弃物欲拨落尘劳才能升华到的境界。禅热忱而执著地相信,人人都是初婴,人人都是赤子,人人都从天真纯洁的儿童长大。小时候,没有心机,没有权术,没有染著束缚。而当人慢慢长大,便渐渐陷入了痴迷魔障。声色犬马迷惑人,贪嗔逸乐污染人,名枷利锁束缚人,善良的天性慢慢消失,人慢慢学会了勾心斗角、欺瞒暴戾,终于陷身烦恼深坑,逃不出利欲火毒,再也寻不回清纯的心情,得不到自在的生活了!通过火中生莲花、烦恼即菩提的体证,圣洁的悟之花灿然绽放:我越是一一攀爬天下山水,越知道五光十色的尘世没有生命的真谛,找不到恒久平安幸福的出路。我若把生命寄托在尘世里,以财色名利为出路,我就永远见不到您——清明的生命境界了!一切疲劳,一切忧苦,一切七情六欲,都是风前烛光;我自有一切淡泊,一切宁静,一切洒脱!
  禅的这份淡泊、宁静、洒脱,我们完全可以在《佛缘丛书》里感受得到。这套《佛缘丛书》,正是一副供躁热的现代人服用的清凉散。因此,在体裁上,以清言为主。清言,又称清语、冰言、隽语等等。所谓” 清”, 即是与混浊的尘世相比而言的清明美好的境界。
  清言这种体裁,在唐宋以前以《世说新语》为代表,但却如凤毛麟角。它的大量涌现是在唐宋以后,这主要是受了禅宗语录的影响。中唐以后记载高僧谈话的禅宗语录大为盛行,到宋代出现了摹拟它的儒家学者的语录,如《朱子语类》等等。只是这类语录多注重道德训诫,能供作文学鉴赏的不多。到了明代,特别是明代末期,由于道德桎梏有所松驰,文人们可以自由大胆地表露性灵,文坛上涌现了一批极具个性、创造欲望极为强盛的才子,性情的解放达到了最高潮,从而出现了《幽梦影》等浩如烟海的清言类著作。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对明清时代的清言,在中国普遍为现代人所知的,只限于《菜根谭》而已。然而,菜根谭只是冰山一角,在冰山的下面,才是它更大的富有内涵的主体。而且,不论从语言的清美还是从思想的警拔上,它们与《菜根谭》相比,都毫不逊色——
  明末文学家陈继儒名重当世,不但写了《小窗幽纪》,而且还写了《岩栖幽事》、《安得长者言》、《模世语》、《太平清话》、《狂夫之言》等一批清言类著作,而倍受称誉:“热闹中下一冷语,冷淡中下一热语,人都受其炉锤而不觉。”(沈德先《安得长者言跋》 )“ 唤醒人心而脍炙人口者,已久且多。”(清人石成金评《模世语》)明末文人吴从先与陈继儒交往甚笃,所著《小窗自纪》,书名即是受了《小窗幽纪》的启发,《小窗幽纪》中也屡屡称引、阐发陈继儒的观点。同样,《幽梦影》的著者张潮对陈继儒也是心仪神往,表露出了无限仰慕之情……
  至于张潮本人,著成《幽梦影》后,更是风靡一时,激发起了百十位学者共同欣赏、评点的热情,受到欢迎的程度,大大超过了《菜根谭》。林语堂先生在《张潮的警句》中说:
  大自然整个渗入我们的生命里。大自然有的是声音、颜色、形状、情趣和氛围。人类以感觉的艺术家的资格,开始选择大自然的适当情趣,使它们和自己协调起来,这是中国一切诗或散文的作家的态度,可是我觉得这方面的最佳表现乃是张潮在《幽梦影》一书里的警句。这是一部文艺的格言集,这一类的集子在中国很多,可是没有一部可和张潮自己所写的比拟……他有一些论人生的警句非常之妙,而且是整部格言集中的主要部分。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的那样,《幽梦影》是一部“文艺” 的格言集,但更是一部“人生” 的格言集,而且是对大自然审美情趣的“最佳表现”, 处处透露着禅的情趣。难怪在《幽梦影》的评论者中,就有好几位是和尚。而石庞在《幽梦影序》中也说:“金绳觉路,弘开入梦之毫;宝筏迷津,直渡广长之舌。”
  佛缘丛书收入的另一位明代文学家屠隆的《娑罗馆清言》,也是一部禅学珍言集。它是在作者“跏趺出定,意兴偶到”(《自序》)之际创作而成的“积思玄通,孤情直上” 之作 (章载道《清言叙》)。对此,作者在《自序》中也不无自负之情:“余之为清言,能使愁人立喜,热夫就凉,若披惠风,若饮甘露……”
  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透露着佛教的精神,禅学的态度。在小至寸草寸木,大至宇宙人生的万事万物上,都显示出作者的妙悟慧解。虽然尘世溷扰喧嚣,但只要涵养成一种宽容的精神、不染的心境、随缘的态度、潇洒的情怀,我们就照样能够在紫色红尘中,证悟到永恒的菩提智慧,从而回光返照,彻见纯明的本心,见到本来的佛性,如同初婴赤子一样,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翱游在纤尘不染的生命的晴空。
  当现代人对生存状况、世态人情的无聊无奈感到厌倦,苦于受到嚣嚷的都市文明的污染时,心灵必然要找一方净土。如果每天在忙忙碌碌之余,静静地玩味这些清言,就一定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幽邃宁静的禅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风,与佛禅结下不解之缘。
  三
  说到与佛禅的缘分,笔者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的一段经历。
  作为一名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者,我与佛结缘是从一九九○年开始的。那时受北京的一个朋友之约,撰写《宋诗百科大辞典》中的《宋诗宗教》部分。当时我对佛教还比较陌生,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翻阅《四部丛刊》中的宋人诗文集,作了无数的卡片笔记,写成了十余万字的稿子,算是对佛教有个初步了解。然后又为《中国禅诗鉴赏辞典》撰写了几十篇文章,对禅宗也有了个基本印象。这时,一件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在写作过程中,我对禅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这之前我读唐诗宋词,为那份纯挚的感情所打动,并由此变化气质,有时显得非常执著。但情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反差,使我从唐宋诗词的理想国中醒悟了过来,我意外而惊喜地发现,在执著痴迷的情感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超越灵动的悟性世界,这便是佛禅的世界。
  于是我顿生皈心,一发而不可收。到了九二年,出版了《禅门妙语》、《禅门公案》、《禅的梦》等书。这些书出版后,远在上海、海南、新疆、黑龙江,近在西安,我都有不少热心的读者。虽然年龄不同,经历各别,但对佛的皈依之心则是相同的。
  由此我感到深深的欣慰。佛法在世间,禅门道不孤。
  后来由于我的《禅门公案》在台湾圆神出版社再版等缘故,一九九五我结识了台湾著名禅宗学者、散文家吉广舆博士。奉广舆先生雅嘱,约我为《佛教百名高僧全集》撰写《临济大师传》、《圆悟克勤禅师传》二书,并在大陆为这套丛书组编稿件。数月后,广舆先生携太太来西安,我与他虽从未谋面,但见面时却觉得在哪儿见过似的!而吉先生的第一句话竟也是:“这世界真是太小了!” ……
  这段殊胜的法缘,使我沐浴在佛光之中。
  茶味禅味,茶禅一味。九六年九月,与日本佛教访华代表团的朋友在一起时,日本立教大学文学部的横山教授,是研究《瑜伽师地论》的专家,对禅宗特别感兴趣,多次向中方学者提出悟禅的感受性问题。我说:“既然横山先生对禅悟情有独钟,我就把日本禅师说过的八个字送给横山先生——眼横鼻直,柳绿花红!”
  宋代惠洪在赠韩子苍的诗中说:“脱体现前无躲避,鼻头向下少人知。”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任何隐瞒地把它们的面目充分地显现在我们面前,可是有几人能体会出这摆在眼前的事实?缘此,日本的道元禅师在中国学禅回国后,和人谈起十年来的心得时说:“这段时间使我领悟到了一个最深刻的道理:眼横鼻直——眼睛是横着长,鼻子是竖着长的。” 众人闻之,莫不捧腹大笑。但随即,他们的笑容僵在脸上,因为在那一阵笑声过去之后,他们才发现那笑声竟是如此的空洞!
  对“眼横鼻直”这一事实,倘不经历一段勤苦的修行,是不会有真切感受,无法体验其庄严一面的。
  至于“柳绿花红”, 则是日本茶道鼻祖珠光的感悟。
  珠光曾是京都紫野大德寺一休和尚的门下。他因为经常打瞌睡而自觉不安,就通过喝茶来治疗,从此改变了打瞌睡的习惯。有一天,一休禅师问他:“要以怎样的心境来喝茶 ?” 珠光回答:“为健康而喝茶。” 一休又问:“有个和尚问赵州什么是佛法的大意时,赵州回答 :' 吃茶去。 ' 你是怎么看的 ?” 珠光默然。一休叫侍立一旁的和尚给珠光端上一杯茶。珠光接茶在手,一休大叫一声,一掌将珠光手中的茶杯劈倒。珠光一动也不动,只对一休行了个礼,就站起来辞行,走到门口时,一休突喊:“珠光!”“ 是!”“刚才我问你吃茶的心得,现在,我们撇开喝茶的心得不谈,只喝茶怎么样?”珠光平静地回答:“柳绿花红。”
  一休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从此,珠光改变了喝茶的心境:喝茶并不是为了健康或嗜好,更不是为了考究茶道的方法,而是已加上了禅悟的心境。在一杯清茶中,包含着人生的全部体验。
  我平时喜好的也是喝茶,喝清茶,喝故乡安徽的清茶。这多是得益于安徽师范大学余恕诚教授的厚爱。恕诚师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研究李商隐的巨擘,治学极其严谨 (先生与刘学锴教授合著的《李商隐诗歌集解》分别在中华书局和台湾宏叶文化公司出版,学术界公认为代表李商隐研究的最高成果 ), 为人却随和亲切。先生的最大特点是从来没有面具,以平常心与人坦荡相处,以本来面目与人坦诚相见。恕诚师与学锴师几十年的学术合作,都是在极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被学界誉为典范,传为美谈。他知道我喜欢品茗的嗜好,就时时寄惠清茶,使我这个异乡游子,时时感受着故乡的气息,感受到在赭山镜水求学时那如坐春风的烟云往事……不独如此,恕诚师奖掖后学的襟怀亦堪称光风霁月。恕诚师研究义山诗,忽然有一天赐函与我商榷义山诗与佛学的关系问题。在擅写爱情诗见长的义山诗中读出佛心禅韵来,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令我好不感动!我便撰写了一篇心得《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恕诚师读了后,勉励之余,又将我的心得推荐给《文学遗产》主编陶文鹏先生,陶大德不弃芹陋,予以发表,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义山诗的佛学意趣,也使我弥加珍惜与恕诚师、文鹏师的这段学术缘、学佛缘。今年是恕诚师六十华诞,这套《佛缘丛书》,也算是献给他的一份特殊礼物。
  世界无穷愿无尽,心香一瓣礼空王。我与佛学的缘分日益加深:九七年炎夏,我先后朝礼了清凉五台和终南五台。在终南山千峰万壑献眼底,举手可扪满天星的大茅蓬,与宝珠禅师缔为方外之友;九七桂子飘香之时,佛光山文化院院长依空法师飞抵长安,《顿悟人生》咏絮女,《人间巧喻》发潮音,以莲花妙舌谈起她“无常擦身而过” 的生命体验,使我油然生起“人命在呼吸间” 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九八年爽夏,台湾禅学名家吉广舆博士飞抵长安,我们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畅谈在两岸如何通过各自的学术专著,推动禅诗研究突破性进展的构想;九八年金秋,台湾佛学界独行侠高仰崇先生飞抵长安,豪华落尽见真淳,一语天然万古新,谈起了他正在把《中国佛学》办成权威性刊物的经历,激发起我布发掩泥献学术的热忱;迄今为止,我为佛光出版社《中国佛教高僧全集》组编的五十余部书稿,在大陆五十多位教授、博士、博士后、作家的鼎力支持下,全部如期完成,喜结佛缘;为写好《禅诗研究》,感悟佛法氛围,我拨落尘缘,栖心禅悦,慈恩寺、卧龙寺、青龙寺、兴善寺、香积寺、草堂寺、大茅蓬的大殿、禅堂、藏经阁都印下了我跏趺禅坐的身影……人有善愿,佛必佑之。随着一个纯真可爱的小生命呱呱坠地,我与吾儿大林相约九八,这灿烂的相逢相聚,使我深切体验到老子“复归于婴儿” 的哲学意韵,为我的禅学生涯烙上了无垠的亮丽!
  佛缘遍布三千界,禅趣圆融五大洲。人生在世,贵在有缘。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不但与别人相处是这样,与真纯的自我相会也同样如此。只要我们沉淀人性中的杂质,就可以回归生命的源头,与真纯的自我相会。而我所经历的种种殊胜因缘,使我时时感受到浓郁的法喜,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使更多的人领会禅悟境界,广结佛缘,便披沙拣金,编著出这套《佛缘丛书》。正如丛书的名字所揭示的,这套丛书的取舍标准是:与佛有缘,一概都是真性情,真文字,真面孔。关于它的内容,且让心灵的还给心灵,请读者诸君自己去品味,这里不再赘言。
  佛缘丛书注重现代人的感受性,注重文学性、情感性。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笔者选取的都是直抒性灵、即兴点染的短篇文字。形式上,它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对句 (联语、对语、偶语、韵语 ), 不但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易于讽咏、记诵。行云流水,尽会般若智慧;巧譬妙喻,道破尘缘万象。作为前贤感悟人生的成果,这些作品把人生的要义、处世的妙谛,在只言片语中阐发无遗。“冷语、隽语、韵语,即片语亦重九鼎。”(吴从先《小窗自纪》)也许书里的某一句话,会从此改变你的一生。
  四
  本丛书的整理,包括校勘、注释、译文几个方面。
  校勘方面:对每一种作品的几种版本相互参校,择善而从,不出校记;对相重的篇目,注明亦见某书,不作繁琐考论;
  注释方面:对必要的典故、词语加以注释。有关佛学义理的注释,主要参考了笔者的相关禅学著作;
  译文方面:为便于读者理解,在每一则原文上都新加了标题;考虑到原文多是对句,译文也基本采取了大体整齐的句式。用意译直译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兼顾严谨与灵活两个方面。
  我近年来出版的各种禅学著作,一直得到热心读者的关注。能发一问,正一字者,即是吾师。我欣慰有很多这样的老师。《佛缘丛书》九八年四月问世后,尹今明等先生曾多次赐函与我商榷一些问题,惠我良多,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禅不可说,清言不可译。但禅不可说,仍然有人在扯葛藤;清言不可翻译,笔者仍然要加以翻译,因为只有通过翻译,它们才能最为广泛地被有缘人所领受。我衷心祈望颖慧神悟的读者,能够得鱼忘筌,见月忘指。
  值此丛书出版之际,我还要感谢我的导师霍松林教授。霍先生是当代古典文学研究界的泰斗,一直给予我诸多指点。一九八四年,我以弱冠之年从先生治中国古典文学。那年一起入学的有十位同学,毕业时松林师泼墨挥毫,题赠绝句,有“十全十美古犹稀,万里前程各奋蹄” 之句。当年受学之人,如今都在各自的领域扬鞭奋蹄,有的成为科研教学的骨干;有的成为其他领域的佼佼者。回顾我自己走过的路,亦颇感欣慰:多年来我一直默默耕纭砚田,寂寞溪头点勘春,自得其乐。八七年硕士毕业时,奉先生雅嘱,我曾尽一年之力,完成煌煌巨制《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中二百万字的撰写任务;前些年又与先生有了新缘分,合著了《苏轼黄庭坚诗词评注》。在对古典文学与禅学的研究中,我发现,要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了解禅宗。唐宋以后卓有建树的中国文人,都深受禅的濡染,并将之化为性情,形诸作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必须上好禅学这一课!因此,我决心再上层楼,对禅与文学作更加透邃的体验、感悟与研究。读博三年,对我的禅学研究起了一个极大的促进,并以博士论文《禅诗研究》初结硕果。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海内外一些学术刊物的主编们,他们得知我撰写博士论文《禅诗研究》后,都大力支持,使《禅诗研究》里的两大系列论文——佛教经典对禅思禅诗影响的论文,如《楞伽妙谛印禅心》、《楞严三昧印禅心》、《金刚般若印禅心》、《维摩不二印禅心》;禅宗五家七宗诗歌专题研究的论文,如《临济宗禅诗研究》、《曹洞宗禅诗研究》、《沩仰宗禅诗研究》、《云门宗禅诗研究》、《法眼宗禅诗研究》——得以发表求正。特别是高仰崇先生,从台北来电,详细地询问了我论文的构想、进展状况,并决定在《中国佛学》上作为佛学研究的最新学术动向予以披露,其情之殷,其望之重,令人感动。我自当全力以赴地写好这部著作,以向学术界的殷殷厚望。我相信,这部理性与悟性并重、禅心与诗韵兼美的《禅诗研究》的面世,必将为后现代禅诗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研究禅宗思想史、中国诗歌史拓一片新天地。在各种殊胜缘分的感召下,我还将陆续完成以禅学视角观照中国文化的系列专著《禅解丛书》——《论语禅解》、《庄子禅解》、《全唐诗禅解》、《全宋诗禅解》、《全宋词禅解》、《明清小品禅解》,以及《禅宗美学》、《中国禅文学史》、《禅语阐释大辞典》等等,化生命为一瓣心香,普敬天下有缘人。
  佛缘本是前生定,一笑相逢是故人。我愿以此书,与君长相伴。当你翻开这一卷卷书页的时候,我已经看见你清纯闪亮的眸子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归于我们的白云之性,明月之性,高山流水之性,回归于纤尘不染的生命源头吧!
  吴言生
  1999年1月于陕西师大文学研究所
 
  
  
◇菜根谭◇ (明)洪应明  原著
  ●菜根谭(一)
  (明)洪应明 原著
  吴言生 译注
  ○势利纷华近而不染 智械机巧知而不用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机械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
  ○宁受一时之寂寞 毋取万古之凄凉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恨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君子心事使人知 君子才华不轻露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逆耳之言拂心事 即是修行之砥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心埋在鸠毒中矣。
  ○一日不和气 一日无喜神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宠利毋居人前 德业毋落人后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家庭有个真佛 日用有种真道
  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真味只是淡 至人只是常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攻人之恶毋太严 教人之善毋过高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悠闲中吃紧 繁忙时悠闲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滋味。
  ○居官应有山林气 在野须怀治国才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静中观本心 妄穷真自露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无过便是功 无怨便是德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得意之时早回头 失意之时莫放手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忧勤美德戒于苦 淡泊高风戒于枯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路窄留给他人行 味浓让与别人尝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与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富贵家宜宽厚 聪明人宜敛藏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
  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
  ○脱俗情便入名流 除物累即超圣境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减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放下功名道德心 即可超凡与入圣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事事留余地 功业勿求满
  事事留下有馀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待小人难于不恶 待君子难于有礼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洁常自污出 明每从晦生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日。因知洁常自污出,明每
  从晦生也。
  ○留些正气还天地 遗个清白在乾坤
  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白在乾坤。
  ○不可太浓艳 不宜太枯寂
  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降服客气伸正气 消杀妄心现真心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不为君相牢笼 不受造化陶铸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
  ○以事后之悔悟 破临事之痴迷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立身要高一步 处事须退一步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火,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势穷者观其初心 功成者观其末路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修德须忘功名 读书定要深心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居卑知登高之危 守静知好动之过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处世方圆自在 待人宽严互存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意见害心 聪明障道
  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律己忘功不忘过 待人忘怨不忘恩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行不通时退一步 行得通时让三分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声妓从良品无碍 贞妇失守晚节非
  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
  ○既要看得破 还须认得真
  以幻境言,无论功名富贵,即肢体亦属委形;以真境言,无论父母兄弟,即万物皆吾一体。人能看得破认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缰锁。
  ○老来疾病壮时招 衰后罪孽盛时造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凡事有节制 五分便无悔
  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悉败身丧德之媒,五分便无悔。
  ○结新不如敦旧 立名不如种德
  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持身不可轻 用心不可重
  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而无潇洒活泼之机。
  ○毋偏信自任 毋扬己抑人
  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而为气所使;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心伏群魔退伏 气平外横不侵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苦中有乐趣 乐中有苦味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教弟子养闺女 严出入谨交游
  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
  ○严谨潇洒并相重 秋杀春生两相宜
  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约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欲路染指入深渊 理路退步隔千山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真廉无廉名 大巧无巧术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人人有个大慈悲 处处有种真趣味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扫除外物 直觅本来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残篇断简封固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淹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
  ○德怨两忘 恩仇俱泯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公平正论不可犯 权门私窦不可染
  公平正论不可犯手,一犯则贻羞万世;权门私窦不可著脚,一著则玷污终身。
  ○天地有万古 人生只百年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直躬何妨他人忌 无恶何惧小人谤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无善而致人誉,不若无恶而致人毁。
  ○莫以短攻短 莫以顽济顽
  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进德修道木石念 济世经邦云水趣
  进德修道,要有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有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坠危机。
  ○名根未拔堕尘情 客气未融为剩技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吉人魂梦皆和气 凶人笑语藏杀机
  吉人无论作用安详,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狠戾,即声音笑语浑是杀机。
  ○心体要光明 念头莫暗昧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无名无位乐最真 不饥不寒忧更甚
  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
  ○阴恶恶大 显善善小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性情褊激不可取 善得其中方为福
  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欲无罪于昭昭 勿得罪于冥冥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受病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
  ○养喜神招福 去杀机远祸
  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施恩不求回报 斗粟可当万钟
  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君子之量含污垢 君子之操莫独行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下一页 尾页 共1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