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金刚经讲义

_3 江味农(现代)
  我们学佛的人,大多数同修家里都供一个小佛堂,佛堂里面可以不必烧香,烧香当然很好,不烧香也没关系,可以不必供香花,这些都可以不必供,但是那一杯水一定要供。供水是什么意思?要供清水,不要供茶,供茶就错了,水表清净心。每天供这一杯水,不是给佛菩萨喝的,是提醒我们自己,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像水一样的平等,就是代表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心、平等心是佛心,是真心,提醒我们这个意思,要明了,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自己。有很多人不知道,供一杯水以为这是敬佛的,给佛,怕佛口渴,自己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跟自己的心行毫不相关,这就错了,这是完全搞错了。所以这是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
  【真心妄心,本来同体。】
  就是我刚才讲的比喻,真心就像水,妄心就像波浪,就这么一回事情,妄心就是波动,它是一不是二。
  【起心动念,则全真成妄。】
  这就是我们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的法界,就是你真心波动变成幻相。
  【心开念息,则全妄即真。】
  心开是开悟了,觉悟了、明了了,不再迷惑;念息是分别、执著、妄想没有了,这个时候全妄即真。那个妄在不在?在,在是真的,样样都是真的,晓得波就是水,不要再去找水了,波就是水。虽然妄相在,《华严经》上说得好,「理事无碍」,理是真,事是妄,不相妨碍,真妄不相妨碍。真妄不相妨碍,那个妄相妨不妨碍?也不妨碍,事事无碍,事跟事也没有妨碍了,这真正叫得大自在。我们今天事跟理有妨碍,事跟事更是妨碍,这是什么道理?理没有透彻,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所以才产生许许多多的误会,造作一些冤枉的事情。本来统统没有的,我们要说本来可以避免,这个话说得都太勉强了,根本就没有的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事?都是理没有搞清楚,事实真相不明白,不知道全妄即真。
  【所谓除妄,实无可除。】
  佛法里常讲要断妄、要求真,这些话都是佛的方便话,而是佛对於初机同学所说的方便语。这个讲法他好懂,叫他断恶修善,慢慢的把他这个境界提升。对於老修行,那就不是这样说法,为什么?这种说法、修法不能见性。因为他分别、执著没离开,必须更进一步告诉他真实的,因为妄就是真,要是把妄除掉,真也没有了。波就是水,波不要了,水也没有了;你要是了解,波就是水。那要怎样见到水?让那个波平息下来,原来它就是的;不可以去了波,去得个水,得不到的。我们把妄断掉了、灭掉了,去找个真,真也没有了,哪有真!真就在妄中。
  【所谓降伏,乃善巧转移,大而化之耳。】
  这是大乘佛法,我们常讲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善巧,真正是善巧达到了极处。因为心量愈小,波动就愈大,愈小的时候,波动就愈大,心要是拉宽,波就拉平了,再拉再拉,拉到大的时候,自然波动就没有了,这个法子很妙!譬如,我们看波动最大的瀑布,很多地方的瀑布,我们去看,很壮观,瀑布都是很窄小,水流得很急,它才有这个现象,假如把口拉宽,它这个现象就没有了。我们那个心也是如此。心量愈是窄小,它的妄想、分别、执著就愈严重,波动就愈严重,心量愈来愈宽大,它波动的幅度就愈来愈减少。大乘法用这个方法,大而化之。
  所以我们的心量要大,起心动念不要想自己,不要想家庭。起心动念,佛教给我们要学佛,佛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就是大而化之,大到无限大,这才好。所以起心动念,我们都想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佛要度一切众生,是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要生这样的心,这个心是大心,这个心量就把烦恼、妄想转移掉了,所以妄想、分别、执著不要断,自然就没有了。你真的要想去断它,好困难,断不掉!你不断烦恼,好像烦恼还不起作用,愈想断它愈多,愈想断它好像它的力量愈大,这都是事实。所以大乘法方法巧妙,让我们心量扩大,把它自自然然转变,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转变了。《金刚经》上,实在讲就是给我们发明这个理论与方法。
  【发广度心,大悲也。】
  发广大心,度一切众生,这是大悲,这是大悲心,大慈大悲。怎么个度法?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知道,就是要做一个好样子,这就是度众生。我做一个好的榜样,给一切众生去看。佛做样子给我们看,每天这个生活,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举一个例子,样样都合规矩,这是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我们今天学佛,就是在这个社会上,要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众生不守法,我们守法,带头做样子;众生不守规矩,我们守规矩。众生做什么事情投机取巧、自私自利,我们带头做个好样子,我们一切奉公守法,认真去做利益一切众生之事,能够舍己为人,这是好样子。在家庭,做一个家庭的好样子;在公司行号,做一个公司行号的好样子;无论你从事於某一个行业,你在这个行业里做一个好样子。整个社会大家都能这样做,这个国家就是福国,这个地方就是极乐世界,这才叫真正学佛,这才叫学佛得到真实的受用,真正的利益。
  你以为利益在哪里?学了佛,佛菩萨保佑你会赚大钱,这是你得利益,那你就完全错了。大钱赚到了,还是你命里头有的,命里头没有的,佛菩萨也不能够帮助你。所以念念想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这就是诸佛菩萨度众生。度的意思,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就晓得我应该怎么学了。在学校念书,我做一个好学生;功课好、品性好、身体好,好学生,那就是菩萨。做一切同学的榜样,那个学生叫菩萨学生。佛法要这样学法,学了马上就有用处。
  【观实无理,大智也。】
  观是观照,观照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本来无有,这个观法就见到真性。从相上见到性,这是智慧,大智慧,也是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性是什么?性就是理,万事万物的本体。从相上,要能见到性。为什么一定要见性?因为你见到性,你才会不执著,自自然然你就会做到无住,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住无所住。世尊表现的是住无所住,我们也能像佛一样住无所住,那怎么会不自在!所以要有大智、有大悲,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你自己才甘心情愿,认为这是我应该的,我做个好样子是应该的,没有条件的,我应该要这么做。不是做一个好样子,人家会赞叹我,人家会供养我,里面有很多名利可收,那就错了,不是的,那个心也不清净了,也不平等了。装模作样,骗自己、骗众生,那就有罪业了。这是没有任何条件,我应该要这样做。
  【悲智具足,福慧双修。】
  大智大悲,实在说大智大悲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虽具足,可是我们久远劫来,把自己的自性迷失了,悲与智这个性德不能现前。所以今天一定要用修德,把我们的性德再恢复,这个做法就是恢复性德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巧妙,也非常有效果,这是真实福慧双修,有智慧、有福德。但是福德,世尊在本经里面教菩萨,菩萨广修福德而不住福德,这个话很有道理。像世尊他所示现的,他就不住福德。佛的果报依正庄严,那还得了!他不住,他示现在我们人间,跟我们一样受苦受难,天天去托钵,不受。不受才叫真清净,那个心真清净、真平等、真慈悲!其实那个受,是我们凡夫的一个错误观念,我们凡夫认为有福应该知道享福,有福都不晓得享,好像看那个人是傻瓜、白痴,有福都不晓得享。其实有福不享,他是在真正享福,我们凡夫不知道,真享福。说实在话,有福他在享福,那不是享福,受罪!不享才是真正享福,这个很少人能体会得到。我们看到佛菩萨那么样的自由自在,游戏人间,游戏六道,那叫真正在享福。所以不受福报,高明极了!这叫福慧双修,福慧具足。
  【立志坚强,勿生怯弱。】
  坚强的志愿是从学问里面生出来的,没有高深广大的学问,坚强的志愿很难立。哪一个不想立志坚强?为什么我们这个愿力就没有办法?原因就是我们对於事实真相知道得太少,我们的智慧学问不足,常常产生自卑感,很容易退失菩提心,很容易退转,道理在此地。
  【看破放下,求生净土,即此便是降住。】
  这几句话,特别是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立志坚强,我们要立什么志?成佛之志,广度众生之志,要立这个志。换句话说,我们真正想作佛、作菩萨,什么时候作?现在就作!现在作的那个佛菩萨,跟诸位说,不是真的佛菩萨,什么佛菩萨?相似,天台家讲六即,相似即。我们照佛菩萨那个模样来学习,就是我在此地一再跟诸位同修强调的,遍数说多了,你的印象深不会忘记。作佛、作菩萨,就是做好人、做好榜样,这是真话。但是我们并不以此为满足,以此为满足了,你今天做一生好人好事,来生不过得人天福报而已,不能出三界,不究竟。
  所以眼光要放大,那就是一定要在这一生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我们不仅是出了六道轮回,超越了十法界。不但超越人天、诸天二十八层天,声闻、缘觉、菩萨,乃至於权教的佛,我们都超过。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见到阿弥陀佛,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的智慧能力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真的可以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居住的所在示现好榜样,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你才真的得大自在!做好样子的心决定不能退,求生净土这个愿决定不能退。这一条主要是教给我们这个。
  一定要看破,一定要放下。看破、放下,小而言之,对於自私自利这个念头要看破,自私自利的做法要放下。大而言之,对於身心世界要看破、要放下,我们才能够得生净土。对於这个世界有一丝毫留恋,就不能往生。所以,身心世界要放下。你这样做法,与《金刚经》上的宗旨,自自然然就相应。《金刚经》问的怎样降伏其心,应云何住,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把心住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方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自自然然就降伏了。
  【真心不现】
  我们说得具体一点,清净心、平等心不能现前,清净、平等就是真心。
  【全由妄障】
  妄就是妄想。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说明毛病就是出在妄想、执著,妄想不断的在发展、在增长,就变成所知障;执著也是不断在发展、不断在增长,变成烦恼障,这是佛法讲的二障。二障从哪里来的?就是妄想、执著而来的。妄想、执著是一切障的根源。
  【妄不除尽,而曰安住如如之真,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
  可见得妄难除,真心难现前,不是容易事情。我们要认真、要努力,要把这桩事情,真正当作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来办,除此之外,小事,这才是我们终身大事,决定不能够疏忽了。妄不除尽,这个地方讲的妄是指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见思、尘沙要断尽,然后再破一品无明,就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才安住如如之真,我们对於这种人,称他为法身大士。他才安住如如之真,也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由此可知,此地讲的妄要除尽,著重在见思、在尘沙。没有到这个境界,我们想安住如如之真,这一念还是一个妄想。这些道理、这些话,在讲席当中不断的在重复,不断的在提醒,其目的要我们时时刻刻不能忘记,不能够疏忽,我们用功才如法,才有一个入处,入门的处所,入处必须把障碍都排除。譬如前面我跟大家提到念佛,念佛老实念下去就好,就如法。要是常常挂念著,我念了好久还没有得一心,几时得一心?这叫打妄想。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你念佛里头还夹杂一个什么时候得一心,你这个功夫就破坏了。老实念,根本就不要问,自自然然就得一心。如果有一个得一心的念头,横在那个地方,你念一生的佛,都不会得一心,障碍障在这个地方,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底下,「经云」,这是《楞严经》上说的,佛跟我们讲的。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前面这一句是般若 智慧的观照,没错!生是讲一切万物之生起,生起的那个所在,所在是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前面这一句,「元明照生所」,明就是般若 智慧,这一句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生所就是性,明心见性。底下一句就不好了,所立,照性就没有了。如果在所上要有所立,这个立就是前面讲的住。立是什么?分别、执著,般若 智慧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我们本有的般若 智慧之所以不能现前,就是我们有立。我想不少同学应该听说佛门有一句话:「佛氏门中,一法不立」。一法不立,立一法那就「所立照性亡」,佛氏门中,一法不立。又说佛氏门中,一法不舍。一法不立就是本经所讲的「应无所住」;一法不舍,就是说「而生其心」。所以很多句子,你合起来看,那个意思就很明显,可以互相拿来做注解。佛的意思你就会明了,愿解如来真实义,这真正是开智慧。《楞严经》上说的两句话。又曰:
  【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也有不少同修,常常有个疑问放在心上。佛法里面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讲十法界的发展、演变,这两句话说得很清楚,最初的原因是无明。无明从哪里来?这是大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可见这个问题不是我们一个人有,很多人有。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听释迦牟尼佛讲经,就产生这个疑问,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无明最初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无明?佛就是这样答覆他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坏就坏在立字,知见没有问题,知见是佛知佛见,真实智慧,真实智慧里头你要立,那就是无明。跟前面那个所立,都在这个立。立,你要建立,这就坏了。你这一建立就不是自然的,就不是本来面目,这个东西就是祸根,就是无明的根本,叫根本无明。这个立发展到今天,那个现象是什么?我想怎样怎样,我要怎样怎样,我以为怎样怎样,这是立发展得很粗。你要这样,他要那样,两个人合不来就打架,打得头破血流,最后还是一场空。你说冤枉不冤枉?人与人的冲突,国家与国家的冲突,现在的发展是星球的战争,星球与星球的冲突,从哪里来的?就是每一个人立的不一样。本来没有立,为什么要立?两个国家打仗,为什么打仗?他因为立了一个边界,那个地方就麻烦了。本来这个地球上没有边界,哪有边界,硬要在那里立个边界,麻烦就出在那个地方。无论大事、无论小事,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这个立字上。
  诸位细细去想这个经文,去观照这个经文,常常念「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念个几百遍,念个几千遍,去体会这个意思,你渐渐就明白了。然后才知道我们要怎样与一切人没有冲突,与一切众生没有冲突,与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冲突,就是我不立了,你立没有关系,我不立,自然就没有冲突。冲突是双方面的,一方面要争,一方面让,哪有冲突?没有冲突。一方面有、一方面无,都没有冲突。佛知道这个道理,佛晓得事实真相,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果然学会了,一切人、一切处、一切事,没有一样不美好,都好!你再看,都生欢喜心,那个时候才真正叫法喜充满!纵然到阿鼻地狱也法喜充满。你真得受用,你真正明白,真正开智慧。
  【所以古德云:但求息妄,莫更觅真。】
  这是古大德教给我们,我们只一味在息妄这上面下功夫,不要再去求真,为什么?妄就是真;妄息了,它就是真。妄,刚才讲,像水一样,波,波在那里动,波息了就是水,还要求水干什么?不要再去找水了,它息下来的时候就是!
  【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不要去天天想著,我要成佛、成阿罗汉、成菩萨,你这个是妄想、妄念,哪有佛菩萨、哪有阿罗汉,没有!诸佛、菩萨、罗汉跟我们人差别在哪里?我们人有妄想,他没有妄想。你的见思烦恼没有了,这个妄想没有了,就叫你做阿罗汉。尘沙无明破了几分,就叫你做菩萨。无明统统断尽,就叫你做佛。除这个之外,到哪里还去找一个什么佛、菩萨、罗汉,没有!真的,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要是想:一定有个什么秘密、有个奥秘,我要去得到它,你成天在打妄想。
  正如同有许多同修看到我说:法师!你修得不错,修得很好,一定有什么秘密。要我传授秘密给他。如果我要动个坏念头的话,传秘密给你,可以!要多少多少钱,我才传给你,你一定会把钱送给我,是吧!我传给你还是欺骗你的,哪有秘密,没有秘密。真的要是说有秘密,都是骗人的。佛法是大慈大悲,佛法里头还有秘密,那佛哪里叫慈悲?佛还有什么清净?说老实话,秘密就是不可告人的事情,不可告人一定不是好事情,好事情哪有不可以告人的?你明白这个道理,凡是人家说有什么秘密,你就不要跟他学,那个一定会上当的,佛法里头没有秘密。佛法里面有个宗派叫密宗,那个密不是秘密,深密。它的道理很深,初学的人很难理解,所以它叫深密,而不是秘密。佛法里头绝对没有秘密。佛的心清净正大光明,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诉人的,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经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这也是《楞严经》上所讲的。狂心就是妄想,就是妄念。妄念,凡夫妄念不歇,妄念很多,这就叫凡夫。如果这个妄想没有了,歇了,那就叫菩提。可见得狂心跟菩提是一不是二,狂心是波,菩提是水,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因此,真正修行用功在哪里?我们修真就在妄处。我们修清净心就在染污处,我们修平等心就在极不平境界之处,就在这个地方。我们修慈悲心,就在一切没有慈悲心之处,在这里头修。撇开这些境界,你到哪里修?没有,没有真!真在妄处,觉在迷处,正在邪处,净在染处。这是真的智慧,这是教我们真正用功的方法,真正得受用之处,是在此地,不可以错会了意思。大乘经典,世尊这样的开示很多很多,虽然言语不相同,名相用的不一样,旨趣没有两样。在《金刚经》里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都是这个意思。所以古人,多读大乘经能开智慧,多读是什么?经与经当中可以互相来注解,不需要用其他的解释,以经解经。看多了,你就明白、会通了,圆融贯通。
  民国初年丁福保居士,这是在家学佛当中的一位大德,他对於佛教贡献很多。他也编了不少注解,都叫做笺注。他所用的方法,都是用经文注解经文,他以经注经,不用自己的意思,都是引用这个经上怎么说的,那个经上怎么说的,这个祖师怎么说的,那个大德怎么说的,没有用自己一点意思。以经注经,所以他那个笺注也是很好的参考资料,这些书在台湾都有流通,不难得到,我想我们这边图书馆一定有,这是一种注解的方法。但是初学的人,一定要晓得,首先要一门深入,一定要在一部经上奠定深厚的基础,然后你阅读大乘,才能够触类旁通。如果你没有基础的话,你看多了,愈看愈乱。他不能够会通,愈看愈乱,愈看信心愈没有了。佛在这个经上是这个说法,那个经上是那个说法,到底哪个说法对?一会儿他讲这个是空的,一会儿他讲是有的,到底是空、是有?反而怀疑释迦牟尼佛说话没有一定的,那就坏了,你就完全错会了佛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一部经上奠定深厚的基础,然后看一切经有受用,能触类贯通,不会错解佛的意思。这是现代一般学佛,确实在此地,都没有在一部经上下死功夫,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人比不上古人,就连民国初年这些出家、在家的大德,我们都比不上。江味农居士、丁福保居士,为什么人家能成就?人家的基础非常深厚,有儒家深厚的底子,又有佛法深厚的基础,所以他们能成就。这个基础都是从背诵下手的,要是不肯背书,你要把根扎稳,很难很难。现在人都不喜欢背书,不喜欢读书,这个很糟糕,他不晓得背书的好处。
  我们佛门,我只在香港看到一位老法师,他教学生还用老办法。我看了之后很佩服,我特地去礼座。海仁老和尚,他是一九八o年往生的,那时候他九十多岁,我去看他的时候,他九十五岁,第二年他就往生了。他在香港号称为首楞严王,因为他是专门学《楞严》,专门讲《楞严》。因为我那个时候到香港,他们也请我去讲《楞严经》。我是后学,去参访老法师。老法师只有六个学生,这六个学生不但要背《楞严经》,还要背注解,经跟注解统统都要能背得很熟,他才收你作学生。这个门槛很高,所以只有六个学生,但是真有成就。佛法教学一定要这样,才能扎根。现在佛学院,很多佛学院,现在也没有佛学院请我教书。在过去还有佛学院来找我,我不敢去,因为我也受老师的影响。介绍我佛法的方东美先生,那是个好老师。方先生常常跟我讲,他在台湾大学教书,混日子,他说误人子弟。那样的学者,真是道德学问都是令人佩服的,还说误人子弟;实在讲,他并不误人子弟,学生不肯听,学生不肯接受教导;我们听了之后很感动。如果教导学生,学生不能真正得利益,不能开悟,怎么对得起学生!学生不听话,我就只好不教,退出了。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0
  请掀开经本,第十三面,倒数第五行,从第十四段看起:
  【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如此大慈大悲,则贪瞋二毒除矣。又虽度生,实无所度,不著有也。虽无所度,度之不息,不著空也。具此妙慧,痴毒亦除矣。】
  凡夫之所以无量劫来都作凡夫,根本的原因就是贪瞋痴三毒在作祟;我们现代的话说,病毒,这是一切病毒的根源,这个根太深太深了。佛法的教学,不论是世尊,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十方众生,依旧是除三毒病根而已。在大乘经,特别是般若 法门,教给我们的方法,极尽善巧。前面曾经说过,我们要把这个心扩大,大而化之,很具体的教给我们怎样把心拓开来,像诸佛如来一样。「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这个句子诸位一看就晓得,它的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不是拘束於一个地区。我们这个地区众生不多,地球上的人只有四十几亿,数量很有限的。无量无数无边,说之不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要发这样的大心,这是大慈大悲,这样的心一发,我们内心里面贪瞋二毒就没有了,随著心量融化了。你看看,不除自自然然就没有了。怎么没有的呢?转变了,转成大慈大悲,把贪心、瞋心变成大慈悲心。贪瞋痴,贪瞋是转变了,还有愚痴怎么办?下面这句话就重要了。
  虽度生,实无所度,这是真智慧,不著有。度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不著有。虽无所度,度之不息。一切诸佛菩萨,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世尊当年在世,示现天天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没休息,这就是度之不息,天天在做,认真努力的在做。不但口说,他还要身行,身体力行,做出榜样给大家看,言教、身教相辅相成,这是不落空。这种行持就是教给我们空有两边不住,这就是应无所住,两边不住就是这个样子。这是真实的智慧,智慧现前,愚痴就没有了。把愚痴转变成智慧,这个法子不但巧妙,而且高明。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从这个地方去学习。
  【凡夫我见重,三毒深,病根实由心量狭隘。须以广大心治其病根。从根本上解决,诸病自然易除。】
  我们想想这几句话,他所讲的的确是事实。凡夫病根确确实实心量太小了。起心动念就想到自己,从来未曾真正的为别人著想,都是想自己,这是我们一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当然贪瞋痴三毒就严重了。所以佛教给我们,把心量扩大,来对治这个病根。所以真正要发心修行,真正要发心在这一生当中了脱生死,超越轮回,若不依这个方法来修,实在说非常非常困难。这个方法就是佛教导我们,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换句话说,就是把如来在果地上的境界,做为我们今天的因地的修行。一起心、一动念,一举一动都跟如来果地境界相应,这个叫修大行。前面讲修大行、证大果,什么叫大,这叫做大。与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相应,这就大;换句话说,与性德相应。前面讲的,大慈、大悲、大智、妙慧,都是本性里头本具的智慧德能,与这个相应就叫做大心。由此可知,大心是第一先决的条件,先要发大心。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本解决了,其他的那些毛病,都是枝枝叶叶,很容易就解决,一丝毫都不困难。根本要是没有解决,枝叶上解决问题非常非常困难。像一棵树一样,我们不知道把它从根拔除,只晓得在枝叶上去修剪,修得干干净净,到明年春天又发芽又长了。一般修行就犯这个毛病。所以枝叶修行不干不净,它又往外面长。《金刚般若 》是教我们连根铲除,这个才是真正的究竟。
  【大心行人】
  发大心的修行人。
  【既不能无所缘境而著空,著空则无从起修。又不能取著於境而著有,著有则堕六道。要在不著两边,合乎中道。如此历事锻心,正大修行入手处。】
  江居士的注解好,注得很精要、很透彻、很明白,我们的确得到不少的受用。发大心就修大行,修大行要空有两边都不著。世尊为我们开示的,只是一个原理原则,如何把这个原理原则,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那才是功夫得力。否则的话,这些道理、这些方法,在我们日用寻常当中都用不上,这就是所谓功夫不得力。佛讲的,如果没有古大德细心为我们解释,我们很难懂。
  这个地方解得好,既不能无所缘境而著空,著空没得修,还修什么?所以修一定要有缘、要有境,缘境两个字要认识清楚,缘是人事环境,境是物质环境。也就是说我们要修行,要修大行,不能离开人,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人群,不能离开五欲六尘的境界,这是物质环境,离开了就落空,离开了,你到哪里去修!譬如,本经里面讲的忍辱波罗蜜,要是没有那些人天天看你不顺眼,天天骂你,天天找你麻烦,你忍辱波罗蜜到哪里去修?没得修了。你说我到一个人迹不到的地方,到深山找个山洞打坐修行,忍辱波罗蜜停止在那里,没得修了。可见得不能离开人群,布施波罗蜜更是如此,离开一切大众,布施的对象没有了,你施舍什么?财、法、无畏布施都要对象,不能著空。但是又不能著有,著有就要堕六道轮回,必须空有两边都不著。那就是说,在境缘当中度之不息,而心地清净,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地一尘不染,这就不著有,这样就是空有两边不著。佛菩萨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好样子,我们仔细去观察,认真去学习,这就合乎中道。所谓中道,就是两边都不著。可是诸位要晓得,两边都不著了,如果你心里面还有个中道,我现在走的是中道,好了,你又著了中道。中道又是一边!两边是一边,中道是一边,你又著了一边。中道也没有,那才是真的中道。如果你执著有个中道,就已经不是中道了,还是著有。有个中道在,还是著有。所以这个念头都不能起。
  这底下讲,历事炼心,历是经历,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从初发心到成佛,你所经历的这些事,在这里头去炼心。历事炼心,事要是没有了,到哪里去炼?事没有了,没有地方炼,要历事炼心。佛门里还有一句话,想必不少同修曾经听说过:借假修真。什么是假?事是假的,心是真的,借假修真跟此地历事炼心是一个意思,完全相同。我们要在人事环境当中、物质环境当中,去炼心。炼什么心?炼清净心、炼平等心,不著有;练慈悲心,不著空;空有两边都不著。慈悲心就是要帮助一切大众,全心全力去做,清净心、平等心,决定不污染,决定不分别,不分别就平等了,不执著就清净了。境缘怎么能离得开?如果说是离开境缘来修行,这讲不通。离开这个境缘,找一个好环境去修行,那是修小乘,不是发大心的,不是大心菩萨,大心菩萨不可以离开境缘。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不可以离开。「正大修行入手处」,大修行人下手,是在这里下手,一切境界里面下手,在这里头锻炼。
  【识,原是自性所变现。用以分别执我,便成为识,名之曰妄。若用以降伏分别我执,即是引归正道,名曰正智。】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一段诸位要是懂了,就是大乘法里面常说的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就看你怎么个用法。「识」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从哪里来的?是真心变现出来的,离开了真,哪来的妄!「原是自性所变」,它为什么会变?它里面夹杂著无明。真性里面夹杂著无明,就变成了妄心。我这个讲法还有语病,真性里头怎么会夹杂无明,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真的会夹杂无明,那怎么可以叫真性?可是不这样说,那就没有法子把这桩事实显示出来。我们再用个比喻来说,譬如今天阴天,看不到太阳,乌云遮住了太阳。这话你们想想看,对不对?似是而非!太阳多大,这乌云怎么能遮得到它,太阳比我们地球不知道要大多少万倍,这一点云彩怎么能遮得住它?我们大家都习惯了,云遮了太阳,都习惯了。其实这样的似是而非的观念很多很多,在日用平常当中,自己已经不能觉察了。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你们大家穿这个衣服,衣服脏了要洗,洗衣服这个话说得有理没有理,没道理!衣服为什么要洗,衣服上肮脏的东西洗掉,哪里是洗衣服!你们想想看,你一想的时候,好多话都没道理,太多太多了。你一想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许多话里头都有问题,一定要用智慧去辨别。但是大家都习惯了,说的时候都已经能晓得这个意思,那就算了,就不必辨别了。可是我们学佛要开智慧,一定要明了,心性里头确实没有无明。无明到底从哪里来的?佛在经上讲「无始无明」,无始就是:根本就没有开始。无明是虚妄,妄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真的才有,假的哪有?换句话说,根本就不承认无明的存在。可是我们迷了,真有。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真有,这才是事实的真相,真相如是!
  前面世尊在《楞严经》上讲的几句话非常有道理,「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坏在那个立,立就是分别、执著。用它来分别执我,第一个分别、第一个执著就是我见,这样就叫它做识。识就是分别的意思,你会分别。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所谓大彻大悟,他悟的什么?一切法里头不分别了,没有执著。佛在经上说,也说「我」、也说「你」,佛不是明明也分别、也执著吗?这个意思要懂得,佛没有分别,佛没有执著,佛是因你的分别而分别,因你执著而执著,这才好给你说话;如果不因我们的分别执著而分别执著,那我们问佛,佛就跟石头一样,一句话也不说,像前面造的佛像一样,没话好说;这叫善巧方便。我们是嘴里头有分别、执著,心里头真有分别、执著。佛菩萨是口里头有分别、执著,心里头确实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他有体、有用,体是空寂的,用是无量无边。我们今天有用无体,有用无体那个作用很小很小,不能像诸佛菩萨起大用。这个叫做妄。
  妄识,我们修行在开端还是用它,不用它还不行;换句话说,要把它用在正路上,它也不坏,用它来降伏分别我执,这就是引归正道,这叫正智。佛法里面讲智慧,跟我们世间人讲的智慧,定义不相同。佛法里面必须要引归正道,那才叫智慧。正道是心性,引导你明心见性,这是智慧。如其不然,纵然像现在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们有相当高的智慧,观察到物质的现象,观察到无际的太空,因为他没有引归自性,所以在佛法里面不承认那个叫智慧,佛法里有一个术语叫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佛说是八难之一。由此可知,世智辩聪不是一个好事情。何以是八难之一?因为它是属於所知障,这不是个好事情。所以正智跟世间聪明智慧有差别。正智就是般若 智慧,就是般若 。
  【若用以念佛求生净土,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如果用这个来念佛、来求生净土,那真的是高明!不但往生,上上品往生,这就是降伏分别我执。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降伏?净宗法门的人就用一句佛号。那个分别念头才起,阿弥陀佛把它压住,就没有了,换念头。古人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不怕,要觉悟。一句佛号就是觉悟,一句佛号就把那个妄念换过来,那一念换成阿弥陀佛,这叫会用功,这叫真实功夫。平常妄念起,那是当然之事。我们凡夫无量劫来,烦恼习气根深蒂固,不要说外头有因缘,有缘勾引著它,没有缘它自己也会起来。起来不怕,怕的是转得太慢,怕这个。要转得快,一起来立刻就转,这叫功夫,这叫得力!这样念佛决定往生,这样念佛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虽然无上正等正觉,你并没有证得,并没有现前,但是确实是向著无上正等正觉这条路上去走,没错;虽然没到,方向正确,目标正确,这也可以说它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净土法门,下手便是转识成智,便是降伏,便是观照般若 正智,便是即念离念,二边不著。】
  这是说明净土的殊胜,净土之殊胜,知道的人实在讲太少太少了。念佛的人很多,真正认识净土法门,真正明白念佛的人不多,实实在在不多。这些年来我们常常研究净宗的经典,探讨净宗的经典,不断跟同修们互相研究,这才对净宗稍稍有一些认识,这个法门实在不可思议。佛讲般若 二十二年,说了二十二年真正懂得有几个人?你就知道这个事情之难。但是真正发心念佛求生净土的人,他虽然对般若 的道理还没听说过,般若 的经典他也没念过,但是他所行的就是般若 正智,这真正不可思议。古人说暗合道妙,那个道就是般若 正智,它妙极了,他所做的就跟这个路子合了,这是净宗无比的殊胜。所以念佛人一下手就是转识成智。什么是智?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智。
  我们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给诸位报告过,但是我这一次在此地讲经,看看来听的同修们,有一些没听《无量寿经》的,顺便在这里给诸位做个小报告。隋唐时代的古大德,我们知道中国佛教黄金时代是隋唐,佛教兴旺达到了顶点。在中国小乘有两个宗派,大乘有八个宗派,都是在那个时候成立的,影响将近一千五百年,一直到今天,这个影响这么深、这样远!那个时候的高僧大德辈出,很多很多,真的是有修有证,还有不少佛菩萨再来的,化身来的,我们在《高僧传》里面这都见到。当时古大德,实在讲也是为我们,来探讨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仔细比较比较,哪一个经第一?几乎大家都公认《华严》第一,所以称《华严经》叫根本法轮。把佛法比作一棵树,《华严经》是树根、是树本,所有一切经都是枝叶,《华严》是根本,这是第一。然后再把《无量寿经》跟《华严经》做一个比较,又说《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也就说如果没有普贤菩萨导归极乐世界,《华严》就不圆满,《华严经》止於等觉菩萨,不能成佛。所以成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佛。你看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旁边的两位大菩萨,文殊、普贤,文殊、普贤在《华严经》上都发愿求生净土,这还有什么话说?《华严经》上又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登了地,智慧接近圆满,对於所有行门真的都彻底了解,过去小看净土法门,现在明白了,统统都念佛求生净土了。始是初地,终是等觉,地上菩萨十一个位次,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不是念佛求生净土的。你要问念什么佛,求哪一个净土?你问文殊、普贤就晓得了。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这是《华严经》上说的。所以这些祖师大德们说,《无量寿经》第一,《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归宿。古德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跟《华严经》无二无别。中本,当然还有小本,小本是什么?《佛说阿弥陀经》,小本《华严》,你不要看那个经文很少,里面的道理方法境界,跟《大方广佛华严经》完全相同。可以这样说,《阿弥陀经》是简单的介绍,是《华严》的精华,而《华严经》就是《阿弥陀经》的详细讲解而已,一而二,二而一。古大德不少人,不是一个、两个,为我们找出来的,得这么一个结论。我们从这个结论里面才晓得,《无量寿经》是第一经,这才搞清楚。
  《无量寿经》有四十八品,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本子四十八品。这四十八品当中,哪一品是第一?再找、再比较,当然是第六品,第六品是四十八愿,这是净宗的大根大本。你看世尊为我们介绍净土,这一部《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离不开四十八愿;换句话讲,就是四十八愿的解释,详细说明而已。可见得四十八愿是中心!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条是第一?这个倒不用我们操心,古大德已经找到了,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就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诸位,你要是真正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原来一切经,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归纳是《华严经》,《华严经》再归纳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再归纳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再归纳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里面讲的是阿弥陀佛,一句佛号!这个顶端找出来了,不简单!所以你能够念一句佛号,不可思议。你念这一句佛号,等於念四十八愿,等於念《无量寿经》,等於念《华严经》,等於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经统统念完了,你说妙不妙!所以这是真实智慧,这叫当下便是转识成智,一点不错。我们晓得菩萨里面,智慧最大的是文殊师利,文殊师利选择这个法门,那还能错得了吗?第一等智慧的选择!哪有那么简单,净宗法门难信。我过去学佛,学了二、三十年都不相信,我的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我,我都半信半疑,不敢反对就是了,心里头不服。老师真的是苦心,甚至於跟我说,自古以来那么多的祖师大德、有学问的人都念佛,如果说都错了,我们也就错一次,也没有关系,说这样的话来劝我。所以我对老师,想想过去不能不感谢。我怎么会相信净土?讲《华严经》才明了的。到后来看到文殊、普贤、善财童子,统统都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仔细再一观察,净宗法门真的不可思议,这才相信!我相信这个念佛,是得力於《华严》,得力於《楞严》,相当不容易。真的一下手就是转识成智,就是降伏,高明到了极处。
  「便是观照般若 正智,便是即念离念,二边不著。」这个功夫就是我刚才所讲的,我们这个念头一起,念头起来了,立刻换成阿弥陀佛,一换成阿弥陀佛,妄念没有了,离有!一句阿弥陀佛提起来,又不落空!空有两边不著。何况这一句阿弥陀佛,真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名号是性德之称,不是普通名号,普通所有名号都是假的。马鸣菩萨教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那是一般的名字相。马鸣菩萨也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的,他告诉我们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他老人家是念阿弥陀佛往生的;由此可知,这个是真的。叫我们离,离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名称都是假名,唯独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真的,诸位要晓得,这不是假名。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纯真无妄!这就真正两边不著,回归到自性。阿弥陀佛就是自性,自性名字,西方极乐世界是自性的净土。
  【念佛人要发大心】
  发大心念佛,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纵然去不了,还有个中品往生。所以发心不能小,小了怕去不了,一定要发大心。我们古人所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不错,发大心我们得中品,算是不错了。你取法乎下,那个问题就严重了,怕的是去不了。所以,心一定要大!像我们每天念的回向偈一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那个三途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三途,不单指我们娑婆世界,所以你心量要从这个地方扩大。单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心量很小,不够大。念念起心动念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就像普贤行愿一样。
  【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
  时时刻刻有这个念头,决定不忘这个念头,不能够忘掉,你的心量就大了。永远保持著大心,大心无论修什么行都叫大行。这个行随著心量扩展,都是大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证大果,这个诸位要知道。文殊、普贤都求往生,文殊、普贤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这是我们应当要想到的,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为什么不在华藏世界成佛,还要求生西方净土?如果你要说,那恐怕是示现给我们看的,这是你的意思在猜测。实际上他不是示现给我们看的,他是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你要问为什么?我们在净宗经论里面得到了结论,在西方世界成就快速,西方世界以外修行,成功时间非常之长。在大乘经上,佛常讲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有种种讲法。说真实话,第一个阿僧只劫,修满三贤位,圆教。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前面十信位,不晓得要用多长的时间来修成。我们从无量劫到今天,初信都没得到,你才晓得这个艰难!
  《华严经》上讲众生修行成佛要经无量劫,不是三大阿僧只劫,比那个长得多,这是真的。第二个阿僧只劫,修满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修满十地,这个时间多长。但是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从凡夫位,就像我们这种身分,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证到等觉菩萨的果位,需要多少时间呢?诸位展开经本细细去算算,大概是二劫、三劫,就得到了。无量劫的时间缩短成二、三劫,文殊师利、普贤怎么能不去?当然要去,太快了!这是许多大菩萨,极力争取西方极乐世界的道理就在此地。经上讲,西方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阿惟越致菩萨,无量无边阿僧只说,数不尽的。这些人都是十劫当中成就的,因为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到现在才十劫,这一点诸位要晓得。十劫的时间不长,十劫当中凡夫去往生的,证到等觉果位的,已经占了大多数。我们算算那个帐,大概二、三劫就成功了。这个事情搞清楚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那就是非去不可,不能不去,非去不可。
  今天在这个世间,无论什么法门,你叫我学,我不干了。我不走文殊菩萨的路,不走普贤的路,那个路太冤枉了,他们修了无量劫才修到华藏世界。我们今天抄近路,到了西方极乐,见到文殊、普贤,跟他拉拉手,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什么?你想想看,文殊、普贤自己感到惭愧,不如你。他无量劫才修到这个地步,你怎么一下就来了,太快了,一下就来了。所以要发大心,常常有这个念头,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这个愿是一切诸佛如来的大愿,不是一尊佛的愿,不是阿弥陀佛的愿、释迦牟尼佛的愿,是所有一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共同大愿。世尊讲《弥陀经》,经里面看到十方佛的赞叹。十方佛的赞叹,就是十方佛的肯定。十方诸佛如来,也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热心弘扬净土,劝大家往生极乐世界。有些人不相信、劝不动的,这才给他小法,一切法都是小法,来引诱引诱他,满足满足他。大法他受不了!净宗念佛是大法,这一生就成佛的大法。诸位要是劝人念佛,人家不相信,你不要难过,你知道这是很正常的。仔细看看他像不像作佛的样子,不像!很正常的事情。难信之法,你这一劝他就相信,那怎么叫难信之法,不容易相信,很不容易相信!
  【以此正念,冥熏法界,广度含灵。】
  我们现在虽然是事上做不到,事上是众生有业障,我们自己也有业障。自己的业障是智慧不能现前,没有善巧方便,这是自己的业障。所以自己有业障,众生也有业障,我们要普度,谈何容易!虽然事上做不到,不能没有心,不能没有愿,要没有这个心愿,那就错了。我们的心愿跟佛一定是一样的,我们的智慧能力跟佛不一样。诸位果然心愿跟佛一样,诸佛那个本愿的威神冥冥当中加持,这种加持有些时候自己能够感觉到。佛力加持,三宝加持,能感觉到。俗话讲,得佛菩萨保佑,这加持就是一般讲的保佑,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个保佑条件从哪里来?心跟佛的心一样,愿跟佛的愿一样,就是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这个心愿不可思议。
  【若能融会得这点道理,还有不加紧念佛的么!还怕念佛不得力么!要紧、要紧!】
  你要是不认识清楚,信心很难生起。我对老师,说老实话非常尊敬,老师的话我都会依教奉行。而不肯不能照做呢?我自己心里有疑惑,老师没讲清楚,没讲明白,不能把我的疑团解除,这是实实在在的。如果当年李老师讲净宗经典,像我今天讲得这么清楚明白,我老早就相信了。他讲得太含蓄,我们智慧浅,没办法,体会不到!又不敢问,问了怕老师骂人,又不敢问,所以很不容易体会。真的自己这一生非常幸运,在这些大经大论里面看出事实真相。我们晓得多少人,一生在经论当中,最后都没有看出来,你说这个多可惜。所以从经论里头,得到消息看出来的人,也不是很多。
  经【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世尊到这个地方,这才正式来解释了。这一段经文里面含义很深。前面最重要的,佛是教我们学他,以他做为一个好榜样。要我们发大心,发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段解释出来了,这正式解释出来,因为菩萨如果有四相那就错了。我们看注解:
  【执我分别】
  执著我,起分别心。
  【乃凡夫通病,岂是菩萨。】
  菩萨决定没有分别心,为什么?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第七识、末那识。凡夫才用心意识,佛菩萨转识成智,不用心意识。佛菩萨所用的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四智菩提,他用的是这个。我们用的是阿赖耶识、末那识、第六意识、前五识,搞这个。智就是般若 智慧,四种都是般若 智慧,我们是将智变成了识;因为有无明,因为有妄想,把这个智慧变成了情识。现在要想返本还原,没有别的,就要把情识再转变成智慧,这个就对了。《金刚经》上教给我们这些理论,教给我们这些方法,就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无论你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工作事业,这些都不碍修行,都是菩萨修行的大好境缘,就在这个境缘当中,历事炼心,转识成智,那就成功了。
  【我相因我见生】
  我相粗,我见就细了。《金刚经》前半部讲四相,后半部讲四见,所以后半部的意思比前半部深。但是要晓得,四相要是破了,四见当然也没有了,因为相是从见来的,相破了,见就没有了。如果见破了,「相」当然没有了,它是有表里的关系,一个是外表,一个是里,一破都破了。因此《金刚经》前半部,可以说意思已经说到圆满了。一表一里。
  【我见因我相显。一表一里,从来不离。破我相即是破我见。】
  这个见,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有分别、执著,那就叫我见。
  【四相即是一个我相】
  虽然说四相,四相的根就是我相,其他三相是从我相生出来的。所以我相那就是根本的根本,四相涵盖了整个宇宙的一切现象。
  【发心为一切众生,就是降伏我相。】
  为什么?凡夫念念都是有我。所以佛法说,佛法讲的善恶标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它的标准就是立在我执上。起心动念有个我,这就是恶。为我还不好吗?为什么一切为我就是恶?我要修行,我要行菩萨道,我要成佛,这不很好吗?不行。佛告诉我们:「我」这个念头就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只要有这个念头,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就从我见、我相来的,这是根。起心动念是个「我」,你就增长我执,我执还是牢牢的抓住,愈抓愈紧,你怎么出得了三界?你修菩萨道,修六度万行,也出不了三界,念阿弥陀佛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我执执住了!这个东西就是三界六道,是坚固的枷锁,这是恶。所以佛叫你起心动念,不要再想「我」。不想我怎么办?想众生。念头转变,观念转变一下,我不再想我,我想众生。我一吃饭,想到众生有没有饭吃;我一穿衣,想到众生有没有衣穿。时时刻刻、点点滴滴想众生,这个样子我执慢慢就淡了、就化掉了,这是善,这个是好事。发心为一切众生,就是降伏我相,就是把我扩大,大而化之,用这个方法。
  【皆度之成佛,即降伏人相。】
  我要帮助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个个都成佛,人相就没有了;都变成佛,人相就没有了。
  【心中不起如何能度尽之念,即降伏寿者相。】
  寿者相是什么?是时间的相续。我度众生,我要到哪一年、哪一月才度得完?你有这个念头,这就是寿者相,这个念头也没有。所以学佛要记住,我们只有今天,只有此时此刻,不想过去,也不想未来,你这个心才自在!过去已经过去了,纵有好事已经过去了,想它也没用处了。纵然有恶事,也不要后悔,都过去了,都没有了。未来还没有来,你在想,那是打妄想,空想了!过去、未来都不想,认真做现在的,这就对了,这样子寿者相就没有了。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即降伏众生相。】
  连众生也不执著。这个就教给你怎样去破四相。由此可知,四相的形成,第一个是「我」,有我;与我相对的是「人」;与人相对的是一切万法,「众生」是一切万法,众就是众缘和合而生。有情,我们今天讲动物,众缘和合而生,四大五蕴和合而生;植物、矿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所有一切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众生相非常非常广大,包括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属於众生相。这些现象相续不断,这叫寿者相。可见得一切现象都从我生的,都从我相生的。我相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现象的根源。
  【发无上心者,要行菩萨行,普贤行。一切佛法,说到修持上,总不外观照。】
  这是提出行门的总纲领。禅宗是这样说法,教下也是这个说法。这个观照,可以说是大小乘十个宗派里面,共同承认的修行的总纲领。但是那个心要是发不起来,观照确实是有名而无实。观照的条件是要大心、要大行,一定要发无上心;无上心,就是要度一切众生成佛。在净宗里面,要度一切众生同生净土,生净土就是成佛,要发这个大心,发大心那你就是菩萨行。大心是菩萨行,你的行持就是菩萨行。在此地特别提醒你,要修普贤菩萨行,为什么?一般菩萨行固然是大行,比起普贤菩萨不够大。也就是说普贤菩萨的行,才叫究竟圆满的大行,很难做得到。菩萨行,还行!咱们勉强勉强还能做到像个样子,普贤行可能一点都做不到。什么原因?普贤行要清净心、要平等心;换句话说,清净心、平等心修菩萨行,那个就是普贤行。譬如我们举一条来讲,普贤的行门无量无边,归纳为十个项目,第一条里面「礼敬诸佛」,这一条我们就做不到。诸佛是什么?除我一个人以外,都是诸佛。我对所有一切众生都要像对佛那样的恭敬,你能做得到吗?这个人我一看就不顺眼,要我敬他?就没法子了。纵然你不错,对每一个人,冤家对头你也对他很礼敬,也很恭敬,那蚊虫、蚂蚁呢?蚊虫、蚂蚁也是众生,也是诸佛。蚊子来叮你一下,一巴掌打死,把佛打死了,你才晓得难!他那个平等到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不但有情众生都是诸佛,无情众生也是诸佛,无情是桌椅板凳,摆在你面前的,它也是诸佛,你对它也像对佛一样恭敬,决定不能有差等。对桌椅板凳怎么恭敬?摆得整齐、擦得干净,这是对它恭敬,不是叫你对桌椅板凳都顶礼三拜,那就大错特错。恭敬心!有一点点不干净不如法,就不恭敬,你才晓得这个好难做到。发大心,这是要求我们要修普贤行。
  我们再看看,古大德何以把《无量寿经》称为第一经?无量寿经仔细念一遍,你就恍然大悟。因为《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就是普贤行。经本一展开: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一句话就说尽了。西方极乐世界,个个都是修普贤行的,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你不往生则已,你只要往生,即使下下品往生,你就是普贤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统统是普贤菩萨。依照我们这个地方,世尊在大乘经上所讲的,十信位菩萨是普贤菩萨,十住普贤菩萨、十行普贤菩萨、十回向普贤菩萨、十地普贤菩萨、等觉普贤菩萨,统统是普贤菩萨;所以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你要想证得普贤菩萨的果位,念佛往生净土,一到那里就证得。没去之前,要认真努力去做,做不到,勉强去做,做到一分、二分也好!不能说我做不到就算了,我就不做了,这个不可以。要认真努力勉励自己去做,往普贤道上去走。
  一切佛法包括大乘、小乘,包括各宗各派,包括无量法门,讲到修持的总原则、总纲领,就是观照。什么叫观照?观照就是思惟。为什么不说思惟,要换一个名词叫观照?诸位要晓得,思惟,我们很容易错会意思,落到第六识里去了,那就用的是妄心,错用了心。观照的意思?不用心意识了。不用心意识,名字也叫思惟修。这大乘经上常常有这个名词,思惟修,但是那个思惟修不用第六识,不用第七识。不用情识怎么思惟修?不用情识的思惟修,才叫做观照。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眼睛,睁开眼睛看到外面,问问你,是不是看得很清楚?竖起耳朵听听外面声音,也听得很清楚。没有分别,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起分别心,还没有起执著的念头,你是不是看得清楚,是不是听得清楚,这叫观照。我听声音,一听,这是冷气,这就落在第六意识,这就错了,这就把真的变成妄的。音声是真的,你在上起分别、起执著,就是虚妄的,为什么?真的是不变的,妄的是会变的。你们想想看,你听的声音是真的,你说它是冷气机的声音,别人说是另外一个声音,各人所说的都不一样,那是假的、妄的。你看到我这个人,真的;你说这是净空法师,假的,为什么?我可以换个名字。弘一大师就有一百多个名字,哪个名字是他?名字是假的。你要是起分别、起执著,就是假的;不起分别、执著,你看到是真的,真的是不变的;假的是会变的,名会变,相会变,它会变。你从这里体会到什么叫观照。
  观照,实在讲就是叫你用第一念,不要用第二念。但是问题是照不住,第二念它就变了,它自自然然就起分别、起执著,没有法子,这才知道用功的难处,太难太难了。第二念,妄念起来了,就变质了。诸位要晓得,第一念是佛知佛见,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但是第二念就掉到凡夫去了,就掉下来了,掉得好快。就是第一念保不住!保住了,那你就成佛、成菩萨,你这个分别执著永远断掉了,就没有了。保不住!保不住,所以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赞叹净土法门,我们第二念换成阿弥陀佛,这容易太多了。守住第一念太难太难了,换成阿弥陀佛,这个事情不难!净宗法门妙就妙在此地,好就好在这里,成就也在这里。我们明白它的道理,晓得它的事实真相,你才会把所有一切法门舍弃掉,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有人问:净空法师晚年都在讲净土经典,为什么这次讲《金刚经》?你们懂得了吗?好多不相信净土法门,相信《金刚经》,今天到这里来了,我把净土告诉你了,要不然你怎么会听得到!这是讲真话,把你引诱诱到这里来,才给你讲真话。底下这一段讲得非常好,因为江味农老居士,他就是一个专修净土的人。
  【或云念佛不是观】
  这是很多很多人错会了意思,以为念佛不是观照,所以排斥念佛法门,小看念佛法门,没有把念佛看在眼里。此语不然,这个说法错了。实在讲,这是到后面会跟诸位讲,这个根本的原因:第一个、教理没有真正搞清楚,所以才有这个误会,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那怎么会有误会呢?不可能有误会;第二个是你修行功夫没有抓到要领,也就是你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的人,不会有分别执著,因为功夫得力,破分别执著了,这是一定的,不论哪一个行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一样的。他心清净、心平等,这是功夫得力了。
  【须知即念即观】
  我们念佛,这个念就是观,在净宗里面叫念、净念,你看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净念相继。宗门里面叫观,教下也叫观,我们这个法门里叫念,意思完全相同。
  【若妄想纷歧,散心念佛,不得受用。】
  这就不是用观,这个真的念佛不是观,与观的定义相违背。那个观,给诸位讲过,保持第一念,那是观。
  【必须口念佛号,心想弥陀,如在目前。如此念佛,则妄想无从起,即是观。】
  这就对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妄念一起,一句佛号提起,妄念没有了。观,或者是止观,作用就是降伏妄念。《金刚经》上讲的:云何降伏其心,要用观来降伏其心。我们念佛,妄念一起来,第二个念头转成阿弥陀佛,妄念没有了,这是观。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依旧打妄想,那就不是观,那个念佛不是观,这是一定要辨别清楚。
  念佛的时候,怕妄念习气太重,一面念佛一面还是会打妄想,所以初步入门,我都叫同修读经。妄念起来了就读经,读经比念佛有效。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念滑了嘴,妄念照打,佛照念,妄念照起,一点都不得力。但是读经就不一样,读经一打妄念就念错,所以很容易发现妄念。专心一心去读经,我们读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没有妄念,念两个小时,两个小时没有妄念。哪一天妄念少了,真的没有了,不要念经了,念佛号,那个佛号就很有作用,念头一起来,一个佛号马上就压下去。所以最初妄念伏不住,用读经的方法好。读经的方法还有一个好处,读经帮助你开智慧,智慧现前,你的信心增长。为什么有人念佛,念到后来退心?没有智慧。没有智慧,这句佛号念久了,念得厌烦,不想再念,就退心了,没有智慧。念佛功夫真正得力的话,得定,不能开慧;但是读经能得定,专心读经,心里没有妄想就得定,而且又开智慧。这个经的意思一遍一遍读,自自然然领悟,不需要去研究,不需要去想经里什么意思。许多同修都有这个经验,确确实实没有去想它什么意思,意思自然现前,那个就叫悟处。虽然现前,不要去理它,也不要欢喜,我悟出来了,这一悟就迷了,一动念他就迷了,不要去理会它。不要去理会它,会不会忘掉?不要去理它,忘掉就忘掉,底下还会有悟处,愈悟愈深,愈悟愈广,这才是一个道理。总而言之,不能有分别,不能有执著,有丝毫分别执著是迷,不是悟。要有耐心,要能够坚持,永远不要改变,一直下去,才会得真正的受用。
  凡事起头难,起头不能坚持,那你就别想有成功。讲经是好事情,大家都晓得讲经很有功德,都想修,发心讲经的人很多。讲个一遍、两遍,以后不再想讲了,都退了心。我的同学不少人都退心,什么原因?不肯坚持,那一关突不破,开头讲经很苦,怎么可能讲得好?讲得不好,听众都跑掉了,跑掉自己难为情,算了,不讲了。这一关要突破!听众统统跑光了,桌椅板凳不会跑,我还要讲,这才能成功,要坚持这一点。所以我比别人皮厚,不在乎,你走没有关系。我还有一个聪明处,我讲经不宣传,决定不让人知道,我开头学讲经的时候就是这样,不像现在人到处撒广告,到处去拉人。你要晓得,你拉那么多人来,头一天来那么多人,你讲得不好,第二天人少一半,自己心里多难过,看到人一天一天少!所以这要有聪明,我一个人都不知道,头一天两个人听,第二天他又带两个人来听,增加一倍,我的信心就增长了。懂得这个,这是不给自己泄气。所以不要说听众愈多愈好,不是好事情,那对自己真是很大的打击,不是好事情。所以决定不要去登报纸,不要去撒广告,为什么?我讲得不好,你们来是你甘心情愿来的,我没找你来;我找你来,讲得不好,我对不起你。头一关你要能够突破,这非常重要;这一关要是不突破,以后成就就非常非常困难。
  凡事起头难!起头,我那个时候发心学讲经,讲台上一个小时,不像现在两个小时,一个小时,我要花多少时间去准备?花四十个小时。四十个小时准备一小时的东西,充分准备,这才能够应付得了,否则的话下不了台,那个很难过。认真努力,我到十年才不要准备。你们今天看到我的本子跟你们的本子一样,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准备,十年以后才到这地步。我十年几乎一个星期至少要讲三次,没有少过三次,多的话一个星期十几次,上午讲、晚上讲、下午讲,讲十几次,三十八年没有中断过,我很有经验。同修们大家要发心,我常常鼓励大家发心,你有方法、有善巧,减少打击,你就不至於退心。
  这是想佛,念佛想佛,想哪一尊佛?诸位要知道,阿弥陀佛,我们画的阿弥陀佛像,塑的阿弥陀佛像,都不一样,哪一个像是阿弥陀佛?给诸位说,阿弥陀佛没有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看到哪一尊佛像庄严,你就供养那一尊佛像。你天天拜他,天天看他,天天想他,将来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就现那个像给你看,一定不错。不要供好多像,供好多像那就不晓得哪个像是真的,那就比较麻烦。一尊,一心忆念,这个好,不要三心二意。选择一个佛像,一生供养他,不要再改变,这个样子最好。你的心是定的,你很容易观想,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像就在面前。这样念佛,妄念就会少,他心专、心一了,这跟宗门教下修观完全一样。这样念佛就是观。
  【修观是收摄意根】
  意根就是执著,就是第七识。
  【净宗心想佛,口念佛,手持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实为最上乘之妙法。】
  这个方法是大势至菩萨传给我们的。大势至,在一切菩萨当中,大概他老人家的缘分比观世音菩萨差一等;我们大家对观世音菩萨很熟悉,知名度第一,「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知道大势至菩萨的人不多。实际上大势至菩萨真的是第一智慧,他的智慧在文殊、普贤之上,为什么?因为他专修念佛法门,专弘念佛法门,这才是专家。我们看到夏莲居老居士编的《净修捷要》,他老人家写的,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是夏莲居第一个写的,以前没人说过。我看到这一句,佩服得五体投地,一点都不错。在尽虚空遍法界专修专弘,大势至菩萨第一。在我们娑婆世界专修专弘,普贤菩萨第一。释迦牟尼佛第一部讲《华严经》,《华严经》讲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是第一个提倡净土的。所以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净宗的初祖,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初祖,中国初祖是慧远大师。讲到初祖,三个初祖,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
  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跟禅宗的观照、教下的止观,无二无别。不但无二无别,实在讲比他们那个高明太多了。他们修行要具足很多条件,如果不是那个根性,根本无法起修。净宗这个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人人都能修,这就高!有的人可以修,有的人不能修,不算高!人人都能修的,这才叫高明。等觉菩萨,文殊、普贤他能修,再愚钝的众生他也能修;不但人人能修,我们看到有个小册子《物犹如此》,那个小册子里面记载的是畜生念佛往生的,畜生也能修。畜生往生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在台湾我们都见过,畜生念佛往生。所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最上乘的妙法。哪有在一般观照之下!没有这个说法。凡是有这个说法,念佛不是观照,那都没搞清楚,对净宗理论方法境界都没有搞清楚,才有这样的误会。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1
  请掀开经本,第十五页,倒数第五行,从第六段看起:
  【观即思惟,照有二,照住照见。照住,由思惟而来。心寄一处,即照住,此时许多妄念,暂时停止。本有光明,自然发露,此即智慧。照见,指工夫修成,如《心经》之照见五蕴皆空是也。观照须观吾人之心性,所谓消归自性。】
  我们看这一段。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观就是思惟,有些经论乃至於祖师大德注疏当中,用思惟修,用这个名词,思惟修;由此可知,他还是用心意识。古时候,交光大师注解《楞严经》,交光是明朝时候人,大概是跟莲池大师同时代的,他在《楞严经》里面主张舍识用根,这个说法,跟古时候很多家的讲法都不相同。我们知道《楞严经》来到中国,因缘很特殊。古代许多高僧大德到中国来,带了许多的经典,没有《楞严经》。中国许多法师到印度去留学,包括玄奘大师,在印度也没有看到《楞严经》,什么原因?古印度这些国王、大臣,说老实话心量狭小,把《楞严经》看作国宝,不传给外人。所以自己家里人出去,不可以带《楞严经》出去,外面来的留学生,这本经是看不到的。所以佛法会在印度消失,这未尝不是个原因,心量太小了,好东西不肯传给人,到最后和自己同归於尽,你说这个多可惜!
  天台智者大师实在很了不起,他在《法华经》悟出一个修行的方法:止观,三止三观,这三止三观是智者大师发明的,是他的东西。在当时有印度这些高僧大德到中国来,也到天台山去访问,看到智者大师三止三观的修法,非常赞叹,就说跟《楞严经》上所讲的一样,这个样子我们中国人才晓得,佛经里头有一部《楞严经》。可是诸位要知道,到印度去取经谈何容易!那个时候是走路去,没有像现在交通这么方便。於是智者大师身不能去,真有这个心,有这个精神,在天台山他自己筑了一个小的台,叫拜经台。每天往印度西方这边礼拜,希望佛菩萨感应,这部经能到中国来。一直拜到他老人家圆寂,拜了十八年,这个心了不起!十八年想《楞严经》、拜《楞严经》,希望这个经书能到中国来,经是来了,智者大师没看到,智者大师已经往生多年了。
  这是到唐武则天作皇帝的时候,印度般剌密帝法师把这部经偷渡到中国来,这个法师也很了不起,因为经书这是禁书,不能出口的,那个时候也有海关,不能通过的,出关的时候都要检查。所以,他头一次带的时候,被海关查出来,查著有这本书,不但书没收,人也不准出国。过了没多久,他老人家又用一个方法,把《楞严经》写成很小很小的字,不知道用什么东西写的,写完之后卷藏起来,把手臂剖开,藏在里面,然后再缝起来,等伤口长好了,这样子出关到中国来,这就检查不到了。那个时候没有X光,没有这仪器查不到。这次出来了,他是从海陆来的,坐船到中国来的,在广州登陆。到了中国之后,又要把手臂剖开,把经取出来,再不晓得用什么药物洗干净,《楞严经》是这样偷渡出来的。偷渡出来之后,经送到中国,法师很负责任,这是我们学佛的了不起的一个精神,经交给中国。在中国,因为天台大师拜了十八年,大家都知道,今天这个经来到中国,没有一个不欢喜,赶紧翻译。翻出来之后,法师立刻就回国,回国干什么?接受法律的制裁,你说多难得!现在的人出来了,再不回去了,是不是?这就是学佛的好处。《楞严经》是这样子传到中国来的。
  因此,古代大德们注解《楞严经》,就用智者大师的「三止三观」,来解释《楞严经》上的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解释这三个名词。交光大师认为不妥当,因为《楞严》上讲的奢摩他,不是用的心意识。天台大师的三止三观,还是用心意识,差别在此地。所以,他老人家主张「舍识用根」,符合《楞严经》里面的宗旨,这是新的解释,《楞严经》有新旧两种解释。旧的解释依据天台大师的三止三观;新的解释依照交光法师的舍识用根,完全用根中之性。奢摩他、三摩地、禅那,都用根中之性,这是跟天台大师讲法,稍稍有一点差别。但是,交光大师讲的是没错,很难修,几个人能舍识用根?而天台大师讲的可以修,中等以上根性的人都能修。交光大师那个水准太高,的确是相当不容易,这我们知道他说的是对的。观照,用天台家的教义,我们都行;如果用《楞严》交光大师的标准,我们就非常困难,就很不容易。这个地方还是就天台大师他所说的,我们依旧用心意识,前面讲要用得正,不要用邪了,这个就行。
  「照」有两种,有照住、照见,这是功夫浅深层次的不相同。「照住」就是得定,我们讲禅定。禅定是佛门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任何一个法门,禅定是修行的枢纽,这个很重要。大家不要以为参禅的人,才修禅定,那你就错了。凡是学佛的人,统统都是修禅定,离开禅定,那就不是学佛,就不是佛法的修行。可是我们名字用得不一样,譬如净土宗讲: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我们讲的名字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这个诸位必须要晓得。你知道一心不乱是禅定,念阿弥陀佛就是参禅,就是修禅定,就没有两样。「照见」是见性了,用观照、照住的功夫,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才能解决问题。诸位要知道,得禅定不能解决问题,要见性才能解决问题。因为你得禅定,四禅天是得禅定去往生的,四空天也是得禅定去往生的,没出三界;见性,这个问题解决了,见性能够破无明,当然出三界证得法身。所以大乘其他法门,如果不能达到照见这个标准,就不能算有成就,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在修行实际的功夫里面来说,照住就很难,也就是说得定就很难;得定尚且这么难,照见就太渺茫了。我们举一个例子,你才晓得这个事情真难,不念佛没路好走。依禅定里面最低的初禅,初禅禅定的功夫到什么程度?五欲六尘的念头完全没有了,这个没有了不是断了,是他定功伏住,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东西,不会动念头,心里头清净的人绝对不会起这个念头,这才能够生初禅天。不是你打坐可以能够坐几个钟点,甚至於你可以坐上几天,坐上两、三个星期你才出定,出了定,你还有这个我喜欢的,那个我讨厌的,给诸位说,初禅没分,没资格。你那种禅定,叫做未到定。你是有修,不够它的标准,好像你念书,你是有念,考试也有几分,不及格,六十分及格,你只考二十分,不能说你没有,你有一点,不到它的标准,这是不管用的。但是有这么一点点禅定,要是能够持戒修福,他在欲界天的地位很高。完全是修福,没有一点定的功夫,靠福报只能够生欲界的四王天、忉利天,我们常常都是讲忉利天。超度、一切的佛事回向给他,帮助他,最多只能帮助他到忉利天,上面他去不了,上面一定要有一点定功。刚才讲了,那个未到定,行,可以帮助他到夜摩天、到兜率天、到化乐天、到他化自在天,这就是他的定功一层比一层深,但是都没到家。心里面对五欲六尘,遇到这个缘还会动念头,你才晓得好难好难!连初禅都这么难,明心见性谈何容易。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很多,想来想去没有法子,还是念佛求生净土吧!带业往生。我们这些念头没有断不要紧,可以带业往生。其他大乘法门,没有听说带业的,都是要断惑证真,没有带业的,只有这个法门可以不要断惑,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照住,由思惟而来。」是很细密的思惟,这个思惟是如理如法的思惟。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或者是老师传授给我们的方法,用心意识没错。譬如古时候禅宗的大德,教人参话头,参什么话头?话头很多,太多了说不尽!每个老师出的题目都不一样,大家一般都知道的,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问题没有答案的。诸位要晓得,你可不能胡思乱想,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个什么样子的,这就不叫参禅,这个就错了。它的目的是教你念头集中在一个地方,你别的妄念就没有了,目的是在此地,所以没有答案。一有念头,你就提起这个念头,你就想这个念头;没有答案,所以你也不要胡思乱想。诸位想想看,跟念佛有什么两样?他想的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我们想的是南无阿弥陀佛,不是一个道理吗?这个你才晓得,念佛方法比那个妙!那个完全靠自己力量,真的要得定要开悟才行。我们这个不需要,我们不得定、不开悟,我们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就加持我们。所以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我们依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帮助我们。参禅是完全靠自己,不依赖别人的。所以他是用思惟,由思惟而来,要心寄一处。那个话头没有意思,就是教你把心安在一个地方,安久了这就定了;安久了,其他一切妄念都没有了,这样就得定,跟念佛的原理原则是相同的。
  我们一句佛号,佛菩萨这样教导我们,祖师大德也是这样教导我们,教我们一心称念,一心就是你专注这句佛号,没有杂念,所以念佛秘诀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说实在话,这个原则是任何一个法门共同的,哪一个法门可以夹杂、可以间断?任何一个法门都必须要坚持这个原则。不怀疑,你对它有信心,这是第一个重要的条件;不夹杂,专注;不间断,绵绵密密,禅宗里面讲绵绵密密。这样久而久之,妄念就没有了,心就得定,得定就照住了。
  照住的样子是什么?底下说:「此时许多妄念,暂时停止。」诸位要记住,它是暂时停止,停多久?看你定功的浅深。世间禅定就分八个等级,我们常讲四禅八定,实在讲八定里面包括四禅,四禅不包括八定。八定就是四空定再加上四禅定;色界天的四禅定,无色界天的四空定,合起来是八定。这个诸位要知道,不是说四禅以外还有一个八定,不是的。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定功要来得深,定功深,伏妄想时间就长。最深的是非想非非想定,这是无色界天里面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得这个定就生这个天。佛告诉我们,这个定力能够持续八万大劫,也就是说八万大劫之内,你的妄想不会起现行,这是很难得、很了不起。但是八万大劫要比无量劫,那还是个小数字,八跟无量比,不是小数字吗?八万大劫过了以后,他那个念头又起来,心又动了,心一动就往下堕落,他不会往上升,他就往下堕落了。俗话讲爬得高、跌得重,就是这个道理,他没能爬出去。如果要出去,那个定功继续不断再修,修到第九定,出去了。第九定是谁?阿罗汉证得的。你要是修成第九定,你就是阿罗汉,出了三界,不会再掉下来。八定会掉下来,到第九定不会掉下来,那就得到保障,真的是超越三界了。这叫暂时停止。
  虽然暂时停止,也生智慧,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能够清净一分就生一分智慧,清净二分就生二分智慧;何况他有这样深的定,那个智慧当然我们是比不上。阿罗汉那个智慧、那个能力,他能够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阿罗汉能知五百世,你就晓得,色界天人跟无色界天人他们的能力比阿罗汉差一点,换句话说,过去二、三百世,未来二、三百世,他们有能力知道。欲界的天人,有天眼通也有五通,过去、未来他们也都知道,但是不能像高品位的人知道得那么多。鬼神也有小通,那个小通的几个月的事情他知道,未来二、三个月的事情,或者是半年、一年的事情,他知道,再远他就不知道了。所以有的时候扶乩请鬼神问事很灵,近的事情很灵,远了他就胡说八道,反正他说了,你也找不到他,你对他也无可奈何。近的事情很灵,跟你说最近几天的事情,或者几个星期以后的事情,往往很灵验,小事情他知道得很清楚,大事他就糊涂了。那就是说,他的力量很小、不大,比我们人高明一点,也高明得有限就是了。我们了解这些情况,也就不会被鬼神欺骗,这个很要紧。
  「本有光明,自然发露,此即智慧。」会用功的人,慧帮助定,定再帮助慧,定跟慧相辅相成,这个修学方法就正确,决定不能把它搞邪、搞歪了。怎么会搞邪、搞歪了?里面加一点烦恼就坏了,这烦恼是什么?他有点智慧、神通,得定一定有这个能力,於是就搞名闻利养,欺骗众生,拿这个来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最后是堕落,那个堕落决定堕三恶道,那就坏了,这是用得不正。所以佛菩萨、阿罗汉,他们用得纯正,一点都不歪、不邪,换句话说,纯正的标准,《金刚经》是最好的标准,他不会离开《金刚经》上所讲的这些原理原则,那就不会走偏差了。定慧要等学,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到等持的时候,就开悟了,就照见了。
  「照见,指功夫修成。」只是功夫成功了,没圆满,成功了,也就是说不会再退转了。我们佛法里面,大乘法里面讲三不退,这个成功是他证得三不退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叫成功。在圆教,初住菩萨证得了,在别教,初地菩萨证得这个地位,这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明心见性,这叫修成。《心经》上,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讲的「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说明他的功夫成就了,他照见了。五蕴就是代表世间所有一切万法,这个世间一切法都是五蕴和合而生起的。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说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白了,彻底的了解。真相是什么?真相是万法皆空,我们一般人听到这句话,害怕了!一切法空了,怎么办?其实你也不必害怕,你怕也是这个样子,不怕也是这个样子,这是事实真相。
  这个空的意思很难懂,佛在经论里面跟我们讲十八种空、二十种空。空不是无;空,都没有了,这还要释迦牟尼佛讲?还要这些大菩萨才懂?两、三岁的小孩告诉他,空了、没有了,他都会懂,他都晓得。所以空不是无,这就难懂了。空是有,我们现在这一会,大家看看,明明有!有就是空,这个难懂。空跟有是一桩事情。我们最困难的是:空不是有、有不是空,一定要把它分成两桩事情,这是我们迷惑,不知道它是一,说空、说有是一。有人分开来讲,这是方便说,相是有的、体是空的,这个说法佛在经上讲得很多,相是有的、体是空的,这是方便说,没说到究竟处,没说到圆满处,圆满处不是这个意思,圆满处是: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相也是空,体也是有。《心经》里面不断的在重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是真的明白,这才叫照见,见到这些事实真相。
  正如同我们现在科学家发现的,物质是波动的现象,爱因斯坦说是场的现象,换句话说,在他们认识里面,根本就不承认有物质的存在,这是科学家观察到的。波动的现象,波为什么会动?为什么会产生现象?这些所以然的道理,他还没搞清楚,他只是看出这是波动的现象,但是这个已经相当了不起。也就是说,跟佛法所说的相当接近,没有达到佛法的中心,靠近佛法的边缘,也可以给我们做一个旁证,证明佛经上所讲的真有道理。希望科学不断再进步,能够契入佛法的核心,佛法里面东西都被科学证明了。
  底下这两句,关系我们现前用功。「观照须观吾人心性」,须是必须,「所谓消归自性」,这样才得受用。心性是什么?真心,心性就是真心、本性,要观这个,你才会有受用。为什么?这是根源,好像我们看一棵树一样,看树根,再大的树都是那个根长出来的。你把这个问题找到,整个问题都解决了;你要是枝枝叶叶上去观照,那个麻烦可大了,时间就太长,费的工夫太多,很难收到效果。所以无论是禅宗,无论是教下,教人修行都是教你从心性上观照。从心性上观照的方法,也有很多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可是目的是一样的。譬如我们念佛,我们念佛求什么?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心性,用这句阿弥陀佛把清净心念出来,那就见性,所以念佛就是观照。目标要正确,《金刚经》任何一句经文,都可以把它拿来观照,都可以观照自己的心性。这个方法刚才讲了,依旧可以用心意识,常常思惟,譬如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观照这一句。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眼见色、耳闻声,心里一动心,动了贪爱的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贪爱了。动了瞋恚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不瞋恚了。时时刻刻把这个心拉平,这叫功夫!保持你的清净、平等,不要被外头境界所动,因为晓得一切相是虚妄的,这就不必计较了,不用分别了,心自然就平静下来。像这些句子,随便拈一句,你就用这个功夫,这叫用功,这才叫修行。行就是思想行为,思想行为错了,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我们成天打妄想,这就是过失,用这个方法把妄想去掉,使心恢复到平静,这叫修行,这就叫消归自性。也就是说,真消归自性,我们才得到真实的受用;也就是说,得到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个心起作用,这就得受用。
  【读诵受持大乘经典。受持即观照也。】
  这句话说明,教下每个宗派修行的方法,没有离开观照。读诵是预备修学的阶段,先要把经读熟。不读熟,从哪里观照起?没法子观照。所以你要想用功,先要把经念熟。古人修行比我们认真,比我们守法,古人老实,现在人聪明,什么叫聪明?投机取巧。古人不会投机取巧,老老实实的,所以古人那个功夫比我们好,比我们也快。我们看《高僧传》、看《居士传》都看到,无论在家、出家,都相当可观,不像现在人。老实从哪里看?第一个你能观察到的,肯念,这就老实。现在人不肯念,一听说要背书都吓跑了,古人都是从背诵下手。读诵,读是看著本子读,诵是不要看本子,背熟了;他能背得很熟,能记得很清楚,他才能受持。佛在经中讲的道理,他接受了,佛所讲的方法,他也接受了,持是什么?持是真正做到,那个叫持。
  现在有很多人把受持两个字搞错了,完全搞错了,认为受持就是把经念一遍,我就受持了,这个完全弄错了,那是读诵,那不是受持。每天你把你的课诵本念一遍,那不叫受持,叫读诵。受持是真正明达其义,依教修行,真正做到,这个就是受持。《金刚经》上一再说较量功德,很多遍,这我们很熟的,於这个经上,乃至受持四句偈,再加上为人演说,那个功德福德无量无边!四句偈,四句,哪四句偈?任何四句;四句就是一首偈,任何四句。不要说四句,两句都够了,你的一生受用不尽,你就凭这两句,可以照住、可以照见。只要这两句、四句常常在心里,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换掉,它就管用,这叫受持。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受持就是此地讲的观照。
  【众生之大病根,即是心量狭小。】
  诸位要知道,心量狭小,难,不但修行不能成就,不能开智慧,得一点小定还可以。心量狭小的人,能得一点小定,不能开智慧,再跟大家说明,不能往生。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心量跟阿弥陀佛的心量不一样,怎么能往生?念佛就能往生,这个话似是而非。古人说得很好,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去不了!什么原因?心量太小。西方世界佛菩萨诸上善人,心量都是那么大,你这个小心量跑到那里去,天天跟人家斗争,你跟人怎么相处?所以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心量要像阿弥陀佛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才行!才保证这一生决定往生。
  这是我们常常在净宗讲席里说的,我们的心要同佛、愿要同佛、解要同佛、行要同佛,心愿解行都跟佛一样,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这叫保证往生。所以我们定的课诵本,早晨念四十八愿,《无量寿经》的第六品,目的何在?希望我们的心、我们的愿,跟阿弥陀佛一样。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要用他的愿行,把我们自己本性里头的本愿引发出来。四十八愿是我的本愿,依照阿弥陀佛的本愿,把我的本愿给引出来,我的心愿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晚课念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一段经文,诸位都很清楚,持戒念佛,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像倓虚大师在本经里头所讲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就这个意思。《无量寿经》讲得很具体,这一段经文里面,你仔细观察,它的内容就是五戒十善。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生活、如何办事、如何处事待人接物,给我们很具体的原则,只要能遵守,那就是佛菩萨的行持。所以我们的解行,又跟佛菩萨相应,这样念佛功夫才会得力。所以心量小是很大的毛病,一定要拓开。要知道善与人同,不要把好事自己都揽在一身,那个实在讲很可怜,一天到晚真的叫累死了。好事分给别人做,都分完了自己没事,这是最好的事,看到大家都做好事,我们心里多欢喜!
  「因狭小,即执我」,我执坚固,轮回就出不去。「故佛教人将此心放大」,你把你的心放大。
  【潜移默化,大而化之,即是除我见、去烦恼之妙法。】
  确实是如此,心要大、量要大,我们俗话也常说,量大福大。心量狭小,纵然有福也很有限,纵然有福他也很苦,他的日子过得很辛苦。我们要是冷静观察一下,这世间人不少,发大财、亿万财富的,一天到晚劳碌得不得了,我们看到那个日子过得好可怜,烦恼多、忧虑多、患得患失多。他还怎么样?还省吃俭用。亿万财产,还省吃俭用,一生到最后不晓得给谁!这是我们常说:有福报,没有享福的命。还有一些有享福的命,没福,哪些人?就是那些大富长者家里的佣人。特别是他们的别墅都很多,自己一年难得去住一次,很漂亮的房子,请几个佣人在那里,请他们在享福,每个月还要给他工钱,供他吃供他住,还要给钱给他,请他在那里享福。那个人很有福报,他的主人没有福报,一年难得到别墅住两天渡个假。所以诸位冷眼去观察,你就晓得,那个主人真可怜,他们才是真正有福!世间人这种颠倒,佛法里面常讲「迷惑颠倒」,还真不少,迷惑颠倒的人真多。
  【因缘聚合,当体皆空。】
  前面都曾经说过这个道理,所有一切法都是因缘聚合而生起的,缘生之法没有自体,佛经上讲无有自性,无有自性就是没有自体,是种种条件聚合而现的现象,所以「当体皆空」。你要是看清楚、看明白了,自自然然就不会执著,也就是说,不会把它放在心上,你的心常常保持著空,心空就灵了。心里有东西就迷,就迷惑、不灵,冥顽不灵。为什么人搞到这种地步?心里面东西太多,牵肠挂肚的太多,所以他智慧没有了,冥顽不灵;心要是空的,心里面什么都没有,那个心生智慧。我们看六祖大师所说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老人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见五祖的时候,告诉五祖,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一些同修常常也来找我,说什么?常生烦恼。常生烦恼,他来找我。为什么生烦恼?心里面东西太多了。能大师为什么会生智慧?「本来无一物」,他无一物,他心里什么都没有,就生智慧。所以心不可以有东西,心要有东西,心就坏了。现代教育普及,大家都念过书,都学过几何,几何里面的圆,圆心有没有东西?圆心要有东西就坏了,就不圆了。心不能有东西,心就健康,心健康身就健康,一定道理!心有东西的时候,大病!病根!不但是我们一生痛苦毛病的病根,也是生死轮回的病根。知道当体皆空。
  【又众生同体】
  众生同体,我们对众生特别有一份亲切之感,一切众生不是外人,是自己心性所变之物,同体!因为同体,慈悲心就生出来了,大慈悲心是从这里生的。清净、平等心是从当体皆空生的,从同体上生大慈悲心。
  「则不知不觉,我执自然化去」,能常常这样观、常常这样照,好啊!我执、法执不必刻意去断,自自然然就化掉了,所以叫大而化之。「此乃消归自性之善巧方法」。的确比小乘高明太多,大乘权教菩萨也望尘莫及,这个方法的确非常巧妙。《金刚经》上讲这个原理原则,而净宗法门一心执持名号,像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是实行这个法门。《金刚经》上是解释,念佛人真做!他所做的就是《金刚经》所讲的理论与方法。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的确是消归自性的善巧方法。
  【一切众生,无不有欲、色、识。】
  欲是欲望,我们今天讲的感情;欲里面也讲的烦恼,贪瞋痴慢这都是欲。色是身体,任何一个众生他有身体。识是分别心、执著心。有分别、执著,有身体,有贪瞋痴慢,「欲、色、识」这三个字就代表了,这叫做众生。
  【此三者若不转移,则永远轮回三界六道。】
  这三样东西,这里说得好,转移,不是讲断,为什么?断不掉,不能断,它是从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它要是断了,那真如本性也断掉了,也没有了。要把它转变,把欲转变成智,智慧,贪瞋痴即是戒定慧,把这个转成戒定慧。把色转成圆满报身,我们在《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里面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身都是金刚不坏身,不生不灭。把识转变成真如本性,叫你转!因为识就是真性迷了就叫识;悟了,识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真性。转!要会转。如果不能转,那就永远在轮回里面受苦受难。你要问为什么?轮回就是这三个东西变现出来的,你在六道里面,永远不能出六道,就是欲、色、识在那里面有加减乘除的变化。一念善心,贪图好境界,三善道;一念恶心,造作恶业,就堕三恶道。善恶在那里加减乘除,六道升沈,就这么一个现象。这是六道里面的事实真相,唯独佛跟我们说得清楚。
  古印度有不少的宗教家,他们的功夫的确相当高明,要以现在的宗教来看,他们的确超过基督教、天主教,超过。他们能在定中观察到六道轮回的现象,他统统看到,他可以上面看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可以看到地狱,这是定功。但是他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他见到这些事实了,不晓得这些事实怎么来的,这些事相的所以然他不明白,他没有这个智慧。我们知道佛教出现在印度,并不是很早,在佛教之前,印度的宗教就相当发达,对於六道里面情况,他们就说得很多很多,而且说得没错。所以六道轮回不是佛最先说的,婆罗门教,印度的数论派、瑜伽派,他们比佛教都早,他们都说得很清楚,但是他们没有解决的方法。一直到佛出现於世,才把六道轮回来龙去脉,跟我们说清楚了;以及怎样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佛法里面才说清楚了。这就叫我们转移。
  【而转移之最善巧,无过於念佛求生净土。】
  这个话是真的,实实在在的。因为用这个方法来转移,几乎每个人都做得到,就像善导大师所讲的,万修万人去,没有一个不成功!这才说的是善巧到极处了。如果我们对於其他的大小乘佛法,有浓厚的兴趣,又非常的喜爱,你要觉悟。如果我们在这个世间去研究、去探讨,我们的寿命有限,时间太短,又没有善知识,又没有良好的设备,我们这一生当中要想研究个究竟,那是很难的事情。何不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首先,我们得无量的寿命,唯有无量的寿命,换句话说,我就有足够的时间。第二,西方世界环境好,阿弥陀佛是老师,诸上善人那些等觉菩萨无量无边,是我们的同参道友,随时随地都帮得上忙。何况每天你一定还会到十方诸佛那里去拜访,听诸佛讲经说法,怎么不开智慧?供养诸佛菩萨修大福报,那个福慧双修,我们生生世世比不上人家一天,你想想看对不对?无量劫来所修的,比不上人家一天,因为人家一天,有能力去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一天当中能听无量无边诸佛说法,怎么能比得上人家!
  也许大家要怀疑,无量无边诸佛菩萨,你的一天怎么能访问、怎么来得及?一个地方一分钟,也没办法、也来不及!你这个想法完全想错了。西方世界菩萨去拜访诸佛、供养、听法,分身去的,不是一个一个去拜访,那不累死了!分身去的,同时去的,也就是说一切诸佛如来面前都有他,他都在座,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他也没有离开,有这个本领!你要是真晓得这个事实,我相信你一定什么都放下,赶紧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利益好处太大太大了,没有办法说得出,实实在在说不出的。所以福慧双修,到那个地方才圆满。因此,他方世界修行要修无量劫,要修三大阿僧只劫,才有个成就,西方世界三劫、四劫就成佛,什么原因?你知道了,他修一天,我们无量劫都比不上人家,是这么个道理。所以,一切菩萨没有一个不愿意往生西方净土。
  【化除我见,即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这就讲前面的转移,转移的理论晓得了、方法晓得了,这说出转移的效果,转移的结果。转第七识,第七识是执著,一切都不执著了,平等性智现前。为什么叫平等性智?这个智慧是从平等心里面生起来的,就叫它做平等性智;换句话说,你不平等,你这个智慧就现不出来。四智人人皆有,不是说佛有我们没有,我们有,我们有为什么不能现前?烦恼盖覆住。因为我们不平等,平等性智不能现前。
  【不起分别,即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
  我们偏偏要分别,因为分别,我们的妙观察智不能现前,没有了,道理在此地。为什么我们还要分别?为什么我们还要执著?真正用功的人,真正会用功的人,在一切境界里面,无论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不用分别心,也不用执著心;换句话说,绝对不用第六识,不用第七识,他不用,用的是什么?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四智这两条是因地上转,这两个一转,八识跟前五识连带就转了,所以真正用功就在这上面。
  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转了!一切境缘之中,我们不会起心动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你的分别心转掉,把你的执著也转掉,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念熟了,分别、执著没有了,四智菩提就现前,这个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前面说过了,大修行人发大心、修大行!历事炼心,历事,就在环境当中、就在生活当中,炼什么?不分别、不执著。如果你真在这上用功,那你是真会用功,你是修大行!所以你证的果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实报庄严土是大果。
  【此二既转,则五、八亦随转。】
  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成是成就,所作就是你所做的,这个智慧。穿衣吃饭,穿衣吃饭的智慧,那是成所作智。你每天生活,每天工作,每天交际应酬,充满了智慧,这个智慧就是对事的智慧。对人、对事都应付得很圆满、恰到好处,这个智慧叫成所作智,成就你所做的智慧,不会生烦恼。第八识转变成「大圆镜智」,圆是圆满,无所不知,像大圆镜照虚空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转八识成四智。
  【修行要在转识成智】
  这个要是重要、殊要,是关键的所在。你要不能转识成智,那你修个什么行?纵然这一句佛号念得很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过是凡圣同居土而已。凡圣同居土修行,在西方世界证果,刚才讲了,要三、四劫,三、四劫时间就长了;如果你转识成智,到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经上讲的一去就华开见佛,这才是一生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才叫真正不可思议。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不佩服的,礼赞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种赞叹不是没有道理,真有道理!
  所以真正会修行,实在讲,念佛堂堂主常常挂在口边的口头禅,大家听多了也就无所谓,这是真话:「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常说的一句话;放下身心世界就是放下分别、执著,提起正念就是这一句佛号,马上就转识成智了。你之所以转不过来,没放下,那就转不过来。分别障碍了妙观察智,执著障碍了平等性智;放下分别、执著,自性里面的智慧就现前。这两样东西,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你有妄想、执著,你沈沦堕落变成这个样子,你不能恢复自性。妄想是什么?分别,执著就是第七识,就是这个东西作祟。所以叫你妄想舍掉,分别舍掉,不分别了,执著也舍掉。难舍!想舍舍不掉。为什么舍不掉?认为身心世界都是真的,就因为这个舍不掉,这就叫做没看破,事实真相没搞清楚。佛在此地跟你讲,当体皆空。如果你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试问问,你能不能放下?能不能不执著?能不能不分别?自然就不分别、不执著了,因为分别、执著毫无意义,假的、空的,一场空,如梦!有什么好执著的。这样就转识成智,不难!真的,放下之难因为没看破。《金刚经》是开智慧,智慧是教你看破,念佛教你放下,只取西方极乐世界,其他统统都不要了。
  【佛法看似广大无边】
  广大无边也是真的,也不是假的。
  【实则亲切有味】
  我想这几天诸位能体会到,它真亲切、真有味。佛法,你要是能够体会到亲切有味,就欲罢不能!可是这个地方又怕麻烦,你又贪著佛法,那就又糟糕了,又坏了。其他的不分别了,分别佛法;其他的不执著了,又执著佛法。这就是《金刚经》后半部,须菩提尊者再发问,就是因为怕有这个毛病,所以后半部不是没有道理!怕的是前半部明白了,什么都不执著,执著佛法,所以后半部是彻底把我们破得干干净净。后半部讲的是三心不可得,能执著的心没有,所执著的法已经讲清楚了,一切法是空的,当体皆空。你能执著的、所执著的都没有,你还搞什么?就没得搞了。那个心才叫真的空了,真正叫究竟圆满,一丝毫都不能够有的,不可以有的。「看似高深,本是平实。」平是平常,「实」是实实在在,这是佛法。
  底下第十二段,明不住相即是正住。 上面这一大段,都是为我们解释为什么要无住。佛给我们讲,从胎卵湿化、十二类生说起,把这些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说出之后,才能够像他那样,像他那个样子,无住生心。这一段证明无住。
  经【复次,须菩提。】
  前面说过,经文上有这一句,底下就是重要的开示,叫著他的名字提醒他。
  经【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
  这句话非常重要,「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换句话说,你不能不做,做不得,但是不做也不行,不做就落空了,要积极去做。做就是无住,做是有,无住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假如色没有了,空也没有了,行於布施也没有了,应无所住也没有了,这个道理很难懂。真正的无住,是在行上证得的。也就是我们讲,无住像圆里面圆心,行动就像圆周一样,圆周没有了,心也没有了;圆心没有了,周也没有了,它是一体,一个东西。所以诸佛菩萨度众生,从来没有一天休息过,不疲不厌。
  【布施赅一切法,佛法要行不要住。应当无所住而行一切法。】
  布施包括一切法,布施里面有三大类:第一个是财布施,财里面有内财、有外财。外财是我们身外之物,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你要能舍;也就是说,说老实话,布施就是没有执著,我对於身外之物,心里头不执著,没有牵挂。什么是内财?内财是身体,内财怎么布施?譬如这个佛堂今天有事,许多同修发心来作义工,作义工帮忙做事,内财布施,我出力!力不是外财,不是我的金钱,你出力是内财布施,你帮忙策划在用头脑,也是内财布施。虽然布施,不著布施之相,能舍!这都是属於财布施。第二种,法布施,凡是属於智慧、技能的,都是属於法,包罗万象!不一定指的是佛法,所有一切世间法都包括在其中。第三种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是保障一切众生安全,这是属於无畏布施。国家对老百姓有什么功德?保障老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国家的功德,国家对国民无畏布施,何况里面也有财法布施,但是无畏布施是最重要的。
  这三种布施,就包括所有的行法、行为。菩萨修六度万行,也就是菩萨的行门真的是无量无边,就在这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哪能说得尽?佛把无量的行法,归纳为六大类,叫六度、六波罗蜜。六度就是无量无边行法的归类,六大类。虽然说六大类,实在讲一个布施全都包括了,为什么?持戒、忍辱,在布施里头属於无畏布施。诸位想想看,无畏是叫别人心理得到安全感,没有恐怖!我们举一个最浅显的例子,现在一般社会风气很不好,新加坡比较起来是最好的,很难得!社会治安相当之好。在外面旅行最怕的是钱财露白,就怕人来抢劫,你是一个持戒的,我钱再多,你看到了,不要紧,他不偷盗,他持不偷盗戒。不要说我钱财被他看到,我放在这里不动,人走远了,他也不会拿,他不偷盗。持戒叫人心理得安全感,所以持戒是无畏布施。忍辱也是无畏布施,平常交际应酬,喜欢说话的,开开玩笑,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那麻烦大了,引起很多误会!如果这个人是学佛的,修忍辱波罗蜜,没关系,我说话得罪他,他不会报复,他不会介意,他忍辱!这叫人得安全感,所以属於无畏布施。后面,精进、禅定、般若 是法布施。由此可知,六波罗蜜,一个布施包括尽了。六度包括一切的菩萨行门,布施包括六度,岂不是布施赅一切法,包括一切法,说一个就够了。《金刚经》上布施说得多,不是偏重在布施上,是用它来代表一切法。
  一切法要行不要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要行;换句话说,要做出来。这是在前面说了很多遍。佛菩萨做什么?就是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大彻大悟的榜样。我们学佛也要学佛这一招,也就是说我们要做一切众生大彻大悟的好榜样、好样子,这叫做学佛。无论你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无论你做什么工作,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都一样,就在你自己本分之中,做出一个好样子来,这个好样子是与彻底觉悟相应,这叫做学佛,佛是这个学法的。如果我们表现的,还是分别、还是妄想、还是执著,你就是把大乘经说得天花乱坠,也与佛法不相干,不是佛法,这我们要懂得。
  【前发大愿,此起大行。】
  大愿是什么?要记住不能忘记,「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发这个大愿。这个愿跟一切诸佛的愿一样,实在讲这个大愿就是地藏菩萨所讲的,地藏菩萨讲的好懂,「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举一个例子,地狱。世尊这个讲法,叫我们一看就晓得,涵盖九法界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发这样的大愿。你怎么样去度这些众生?起大行,大行就是转识成智,换句话说,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离一切分别、执著,现起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智慧显现在生活当中,智慧显现在工作里面,离开工作,你的智慧从哪里表现?智慧表现在生活,表现在工作,表现在应酬,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菩萨。所以不能离开这些事,离开事,你的智慧落空了,你从哪里显示出来!这就是佛法要行不要住,这就是起大行。大行就在穿衣吃饭上,不是离开我们生活,到哪里去找一个大行,那到哪里去找?你就弄错了。离开分别、执著就大,为什么?与心性、与如来果地上的四智菩提相应,叫大行。我穿衣不分别穿衣的相,不执著穿衣的相;吃饭不执著吃饭的相,不分别吃饭的相,这是大行!穿衣天天挑剔这个款式、那个样子,怎么配色?那就完了,那就是六道凡夫。吃饭挑口味,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那就不会吃饭了。佛菩萨穿衣吃饭跟我们不一样,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佛菩萨心清净。我们吃饭心不清净,穿衣服心不清净,睡觉心不清净,干什么都不清净,糟透了!里面是贪瞋痴慢,搞这个东西,你说你怎么能离开六道轮回?你怎么不可怜?你怎么不苦?打扮得再漂亮,可怜人!苦,苦不堪言!读了《金刚经》要开悟,读了《金刚经》知道怎么过好日子,这个真的是非常现实。
  【愿与行不能相离,有愿必有行,有行必有愿。】
  这是告诉我们,前面发的愿一定要兑现,一定要认真努力去把它做到。如果有愿没有行,愿会落空;有行没有愿,凡夫行,刚才讲,你这个行是搞六道轮回,增长贪瞋痴慢。所以愿跟行永远不能分离,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之中,有这个愿,有这个行;行是什么?念念都在行,就是一个不分别、不执著。
  【菩萨行六度,不外戒、定、慧三学,对治贪、瞋、痴三毒病根。】
  这个大家都晓得,稍稍有一点佛学常识的人都懂得,佛法就像药一样,药是治病的。凡夫的病根就是贪、瞋、痴,佛开了三付药,专门对治贪瞋痴。用戒学对治贪,对治贪病,用定学对治瞋恚的病,用般若 智慧对治愚痴的病,这就是佛法,这就是佛所以出现在世间。我们凡夫不能解决的问题,不知道这三个东西是病根,不晓得,都认为贪瞋痴好像是很正常的,这不是坏事,好像是理所当然,人没有贪瞋痴还行吗?好像是当然的,不知道这是病根、祸根。不但是我们一身病痛的根源,前面讲过了,生死轮回的根源,障碍我们明心见性的根源,这个东西多可怕!佛要不详细为我们开导,我们怎么会认识?怎么会晓得?
  【布施有财、法、无畏三类,这刚才说过。是对治无始根本的悭贪毒害。】
  财、法、无畏这三种布施,就是对治贪瞋痴的良药。财施对治贪。如果我们贪心很重,怎样把贪心治掉?修财布施。我有财富让大家共享,不要一个人独享,甚至於我一个人不享,我不享福,我的福让大家享,给诸位说,那个人叫真正会享福,他的心情之快乐,没有人能知道。他穿破衣服,吃很简单的食物,他的福让别人享,最快乐了,世间没有比他更快乐的,那个快乐叫真享福。这个不是高等智慧的人,他不知道,他不会享。真正高等智慧的人,他是真正在享福,他真的是很快乐。法布施对治贪瞋痴,法里头对治贪瞋痴的东西都有,无畏布施也是对治瞋恚的。三种施里面,法布施最广,法布施的力量最深。因此,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而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布施当中,法布施为最」。大千世界无量七宝布施,比不上为人演说四句偈的福报大,四句偈是法布施,法布施功德不是财布施能够比较的。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2
  请掀开经本,第十七面,第三行,第五段看起:
  【持戒为学佛之基始,有止、作二类。止持即诸恶莫作,作持即众善奉行。戒杀多治瞋,戒盗多治贪,戒淫多治贪、痴,戒妄语亦多治贪、痴,戒酒则治贪、瞋、痴三毒是也。最初持戒,重在事实不犯。若为菩萨,则动念即犯。】
  我们继续解释经文,「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前面给诸位报告过,布施涵盖一切法,所以它的意思有无限的深广。布施有三类,前面说过,持戒是属於无畏布施。而持戒实在是学佛的基础,这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今人学佛比古人多,今人学佛的机缘也比古人要来得方便,为什么成就不如古人?实在就是现代人对於戒律疏忽了。本经世尊发起,是从持戒发起的,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都是持戒。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不从戒行上认真去做,佛法再好的理论也都落空了。这就是为什么世尊在此地,特别强调要行於布施。诸位听这个话,要知道里头的含义,不是只有布施,六度都要行不能住。住就是不行,不行是不可以的;一定要行,要做布施,要持戒、要 忍辱、要精进、要禅定,统统都要认真的去做。我在初学佛的时候,也犯了一般知识分子的通病。知识分子对於佛学很羡慕,佛法的理论说得很高,说得很圆,研究读诵都非常有兴趣,可是对於戒律就疏忽,认为时代不同,何必还要守那些戒条?尤其是读书的人,稍稍涉猎到一点现代科学,他一定会想到,释迦牟尼佛是三千年前的人,三千年前订下来的那些戒律,现在怎么适用?国家的法律,连宪法过个几年都要修订一次,佛的戒律三千年都没有修订过,这个怎么好用?同时又会连想到他是印度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意识形态不相同,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那些戒条现在怎么能行得通?自自然然对戒律就不感兴趣,通病!善知识、老师,真正好老师也晓得,现在一般年轻人的想法、看法、做法,清楚得很。反正这些事情劝你也没用处,你也不会接受,说多了你还厌烦,还起反感,干脆不说了,真不说那也对不起学生。
  我最初学佛的三年,亲近章嘉大师,我每个星期跟他见一次面,大概有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时间。这三年当中,他老人家有的时候,轻描淡写、不经意的会说一句:戒律很重要!他老人家圆寂之后,我想一想我跟他三年,学了些什么东西,这一句话的印象最深,因为至少听了差不多有三、四十遍都不止,每一次他也不罗嗦,就是这么一句戒律很重要。第一次讲的时候,讲得比较详细,他说戒律,他用一个比喻说:譬如我们从台北到高雄坐火车,坐火车先要买火车票,持戒就像你手上拿著这一张车票,你拿著车票才能上车,中途还要拿著,车上还要查票的,决定不能丢掉,到站之后还要收回;戒律就像这样的,自始至终。这就说明持戒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决定不能够疏忽。因此,我们对於戒律才重新去肯定,重新去认识。实在讲大小乘经上,世尊都说过,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我们要求的是定慧,戒行是定慧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定慧决定不能成就的,这也就说明现代人学佛,何以不如古人,原因在此地。
  戒律有止、作两种方式:「止」是禁止,决定不能做的,做了就破戒;第二种是「作持」,你一定要做,你不做就犯戒;有止、作二持。这个地方所举的例子都是止持,像五戒、十戒都是属於止持,决定要禁止的。它的精神我们要记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止是诸恶莫作,行是众善奉行。凡是有利益於众生的,那就一定要做,不做那就犯戒,这在大小乘戒律里面都有例子。我们今天读戒本,戒本上只是举例而已。戒条是不是有修正的必要?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除了根本戒之外,那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那个不需要修订。譬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超越时空,三千年以前这样做正确的,三千年以后的今天还是不能改变,这叫根本大戒。
  除根本大戒之外,戒律当中多分都是生活的规范,生活规范当然因时因地就不一样了。所以戒律传到中国来之后,我们中国的祖师大德,唐朝时候百丈大师;我们晓得中国佛教的特色是丛林,印度没有,丛林就相当於佛教大学,正式办大学、办学校,学校当然有学校的制度,有学校的规矩;百丈大师制定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现代化、本土化,依照我们自己国家人民生活的状况,取法佛教的精神,也就是把戒条条文重新修订,这称之为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现代化。我们讲现代、本土,都是唐朝那个时候,唐朝到今天有一千三百年,这一千三百年当中,在中国几乎每一个省市、每一个丛林,都有它自己的清规。这些清规都是依照百丈大师的本子做根本,他那个是母法、是根本法,依照那个斟酌情形来修订,必须叫它适合於此地此时大众在一起薰修。所以每一个寺庙,都有它寺庙的规矩,都有它的常住公约,这个就对了,这就正确了。此地举几个例子,我们一定要从例子里面去反省、去思惟,了解它的用意,而后晓得我们在生活当中,应该要怎样去做。
  戒杀,佛为什么制定这条戒?当然制定这条戒的因缘很多,诸位看《沙弥律仪增注》就知道,《沙弥律仪增注》写得很详细。但是它的重点是对治瞋恚的,也就是前面讲,凡夫病根是贪瞋痴三毒烦恼,三毒不除,就没有法子脱离六道轮回,不出轮回非常之苦!戒杀对治瞋恚,培养慈悲心,目的在此地。戒盗是对治悭贪,特别对治贪欲。戒淫,里面有贪又有愚痴,是对治这个。换句话说,佛这五条根本戒就是五帖药,治我们三毒烦恼的。戒妄语,妄语也是有贪、瞋。戒酒,那是贪瞋痴三毒统统都有。可见得每一条戒它有它的对象。
  最初持戒,我们学佛入门著重在事实上不犯,也就是在事上持,这是属於小乘戒。小乘戒论事不论心,结罪完全从事上来判断。大乘比小乘就高得太多了,大乘菩萨他是论心不论事,大乘菩萨持戒在起心动念之间,他看到一个众生不喜欢要杀他,动个念头要杀他,没有杀,但是他破戒了。小乘人,小乘阿罗汉发个狠心要杀他,但没有杀不破戒,他论事。像现在法律上判刑一样,它论事的,它不论心,心里头怎么想没有罪;大乘菩萨起心动念就结罪。由此可知,大乘戒难持,小乘戒好持,大乘比小乘高,从持戒也能够看得出来。至於作持里面,也非常非常之多。譬如佛教给我们要修六度万行,六度万行你要真做,你不做就犯了;教你布施,不肯布施,你就犯戒了。这是一定要晓得的,为什么?对自己、对众生都有很大的利益。
  底下一条是忍辱,这也是世尊在《金刚经》里面特别强调的。六度,实在讲其他的,佛都说得很少,布施、忍辱这两条说得最多。由此可知,忍辱重要!
  【忍辱,是安忍、顺受之意。安心顺受也。】
  这是很难做到的,可是非要做不可,为什么?你要是不能忍,诸位想想,我们修行关键是在定、是在禅定,我们念佛求的是一心不乱,什么事情不能忍,你还想得定?得不到!所以忍是定的预备功夫,必须能忍,他才会得定,他才能得一心不乱;换句话说,我们要想得一心,要想得定开慧,那就非修忍辱不可,离开忍辱没有第二个方法,这非常重要。「辱而能忍」,本来这个忍是安忍的意思,翻经的法师把它翻成忍辱,这里面有特别的意思。中国古时候的念书人很有气节,所谓士可杀,士是读书人,读书人杀头没有关系,不可辱,不能够侮辱。也就是说,中国知识分子对於辱是决定不能忍受的,看得很严重,杀头都不在乎,侮辱不可以的。翻经的法师看到中国人这么执著,忍辱,辱都能忍,那就没话说,那一切都能忍,把这个看得这么重,所以特别翻成忍辱。
  【辱而能忍,则无事不能忍。】
  忍的波罗蜜才真正能有成就。这种翻译,是专门对付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读书人。
  【若闻佛法,遵照实行,不怀疑、不夹杂,为法忍。】
  安忍、顺受范围非常广大,在日常生活当中,大概最难忍的是人事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忍耐。忍下面一定有个让,要忍让,要能够保持著自己心地的清净平等,我们修持的功夫,才天天有 进步,不至於退转。其次物质环境,还有自然的灾害,都要能够忍受。在这个环境里面,无论是顺境、逆境,要真正能够不为境界所转,你的忍辱有了功夫。求学、学佛也不例外,也要能忍。譬如学生在学校念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十几年,十几年他要没有耐心,忍受不了,他就毕不了业,学业就不能完成。佛法的修学时间很长,不是一生、二生就能成功的,佛在经上常说,凡夫从初发心到圆满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要经历无量劫,这么长的时间,我们想想他是经过多少世舍身受身,要是没有耐心,你怎么能成就?我们在座的同修,本经佛为我们大家都授了记,世尊说得很好,这个经是为谁说的?为哪些人说的?为发大心者说,为发无上乘者说。我们在座的,我还看到有很多小朋友,他两个钟点也乖乖的坐在那里,不简单!那也是发大心,发无上乘心,他才能坐得住!都是过去生中多生多劫,非常深厚的善根福德。我们在末法时期能够遇到这部经典,能够在一起研究讨论,决不是偶然的,世间没有偶然之事,都是有很深的因缘。所以学佛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决定不能成功。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坚忍之心,要坚持、要忍耐,我们才能成功,这个真的是成大功。
  所以闻佛法要遵照实行,前面说过佛法要行不要住,也就是一定要实行、要去做;学了之后马上就用得上,就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不怀疑、不夹杂。不怀疑,两种人不怀疑:一种人是把道理都搞清楚了,都搞明白了,他不怀疑了,死心塌地去照做;另外一种人是福德大的人,不是讲福报大,是福德大,比福报还殊胜,福德大的人,他虽然理论不通,他也不想研究,但是他就肯老实做,这个人福德不可思议。我们看到有一些老太婆念阿弥陀佛,你问她:阿弥陀佛什么意思?不知道!念了将来佛就接引我往生,她就懂这个,其他什么都不懂,她就老实念,念了两、三年,真的站著往生、坐著往生,我们一般人都比不上她,她不怀疑,这是福德深厚。《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她福德大,这是我们一般人比不上的。这两种人不怀疑,除这两种人之外,那个疑问就很多很多,没有法子,避免不了的。我也曾经说过,疑问多的都是不老实,老实人就是善根、福德厚,他没有疑问,他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没有疑问。疑问多了,就是不老实,当然愈多愈不老实,这是一定道理。不夹杂也很难,要有高度的智慧。实在讲起来,经上讲的一点都不错,要多善根、多福德,多福德的人不怀疑,多善根的人不夹杂,他专,专精。
  江居士在《讲义》里也说到这桩事情,固然佛法要广学多闻,广学多闻看什么对象,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他举出几个例子,像中国历史上,清凉,了不起的人,华严宗的祖师;智者是天台大师。古代这些大德,我们仔细去观察,他们一生大概弘扬的只是一、二部经而已。是不是他故意做个样子给后人看?江居士说:不是的!以一般人的能力来讲,一生修一、二个法门就很了不起。何况我们在《华严经》上所看到的,五十三位法身大士,他们示现的都是学一门,正如同中国古代这些大德们,一生当中只弘扬一、二部经,这不是谦虚,这是事实。只有这样,功夫才真正得力,才能够彻底通达,什么原因?他心定、他心净,清净心就生智慧。智慧现前,说实在的话,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不通达的。虽然一切都通达,他还是守住他自己这一门,什么原因?他虽然通达,没到究竟,没有成佛,成佛才究竟。因此,他这个一门深入,要一直到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实在说,最好的榜样是大势至菩萨,我们读《楞严经》,他老人家说得最清楚、最明白,「我与五十二同伦」,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一门深入,同伦今天讲志同道合的五十二个人,都是一门深入,五十二个人是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是讲这个。专修净土、一门深入,大势至菩萨代表的,这的确是无比的智慧。一般人只晓得佛门里面,菩萨智慧第一的是文殊师利,不知道大势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是广学多闻,大家认为大势至菩萨是一门深入,一门深入的智慧比广学多闻的人高,高明很多!文殊菩萨到最后还是要念佛求生净土,还是要向大势至菩萨看齐。我们读经,这些地方决定不能够疏忽,里面含藏的东西太丰富了,太微妙了。
  夹杂是严重的障碍,我们今天修持很难成就,就是心里夹杂。不但夹杂著许多佛法,还夹杂著世间五欲六尘,这个成就当然难了。所以念佛为什么不能得一心?念佛人听说《金刚经》,《金刚经》不错,也想念念。《普门品》也不错、《药师经》也不错!不念《药师经》,生病了没人治!每一尊佛菩萨都想拜,每一部经都想念,这就叫做夹杂。你的功夫不纯,你很难得清净心。诸位要晓得,学佛目的在哪里?目的就是要得清净心,搞那么多,得清净心就难了,一样就容易。所以你从一门上,你清净心得到了,所有一切诸佛菩萨都欢喜,没有一个不欢喜,你成就了!大家都祝福你。你天天拜这么多佛,拜那么多菩萨,念那么多经,这些诸佛菩萨看到都摇头,你搞错了,真的是可惜,真是搞错了。所以千万不要拿我们凡夫心去测量佛菩萨,我不拜他对不起他,他怪我了;他还会怪你,他怪你他就不是菩萨,他是凡夫!所以你用这个念头对待佛菩萨罪过很重,你把佛菩萨当作凡夫看待,你这个罪多重!佛菩萨的心都是清净的、都是平等的,都是希望我们早一点成就。所以,夹杂是决定要不得。这是法忍。我们要从一本经里头入,其他的都不要去看,这个要忍,忍得住才行!你要是忍不住,偷偷的还去看别的,那就不行,一定要能够忍耐,一门深入。
  【又如「生本无生」之理】
  这个般若 经上说得很多,大乘经上也常说。
  【吾人能明了,能实行,为无生法忍。对治瞋恚。】
  这个对治极微细的瞋恚。证得无生法忍,那就是法身大士,所以那个瞋恚极其微细,不但我们没有法子发现,即使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也看不出他还有瞋恚,所以这是极其微细的。精进,底下讲六度里面的第四条:
  【精进,精有精细、精密二义。】
  有这两个意思。「进步而不盲从,是精细。」我们讲那个人很细心,这里头也有谨慎的意思,小心谨慎,对於自己的修学很慎重的去思惟、去选择,绝不盲从,他的路子就纯正,不会走上歧途,不会堕落在邪见,这个很重要。「进步而不躐等,是精密」,循序渐进;换句话说,守规矩,依照次第去修学,不贪图快速,这是精密的意思。
  【精进对治懈怠】
  懈怠是我们无始劫来的大烦恼,世出世间法,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成就,都是懈怠懒惰障碍了。由此可知,精进就是勤奋,但是勤奋没有精进两个字的意思圆满。精是纯而不杂,也就是前面讲的一门深入,这样进步不但快速而且稳当。然而世人初学很难见到,所以他大意了,疏忽了,没有依照这个方法去做。
  【禅定是寄心一处,久后得定,得定即称三昧。】
  禅定的修法,起初把心安在一处,时间久了就得定,得到定就叫三昧,三昧是梵语,音译的,梵语叫三昧,中国意思叫正定,也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我们凡夫享受不正常,凡夫的享受,佛在经上讲五类:苦、乐、忧、喜、舍。这种享受不正常,大家一定要知道。心有忧喜两种享受,身有苦乐两种享受,不苦不乐、无忧无喜叫做舍。统统都放下了,舍。舍不是很好吗?是好,但是它时间太短了,它不能永远保持,永远保持就叫定。我们舍的时间很短暂,一遇到境界,苦乐忧喜又现前。由此可知,寄心一处是很高明的方法。前面说过,古大德的教学,为什么教给我们一门深入?一门,心安住在一处,久了就得定。方法很多,有用参禅的方法,有用念佛的方法,有用持咒的方法,有用读经的方法。读经、读一部经,才能得定!每天都读,不要去换第二本。
  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读《法华经》,他《法华经》读了三千多遍。我们知道《法华经》是相当大的分量,有七卷,大概一天念一遍,三千多遍就是十年,十年念《法华经》,他心定了,相当的定功。所以到六祖会下,六祖几句话一说,他就开悟了。我们为什么开不了悟?我们心不定,道理就在此地。真正高明的善知识,看到你定到相当程度,几句话给你一个启示,你就恍然大悟,明心见性!特别是在禅宗里,禅宗这些古大德,他们的手法妙极了,真正是成就人的。
  教下也不例外,一部经上下功夫。当然最好的,选择读经最好的,是要像《法华经》、《楞严经》这么大部的,一天念一遍,念的时候要注意,要用真诚心去念、清净心去念、恭敬心去念,要极其恭敬,你才能得定。经卷展开,从如是我闻念到信受奉行,不许打一个妄想,那叫修定!打妄想不行。经里面有很多意思,可不可以想一想?不能想,一想把你的定又破坏掉了。不要去想经义,就是一直去念,这一种是很高明的修行方法。给诸位说,不仅是修定,这里头有戒还有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一部经你要念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你就在那里这三、四个小时修戒定慧。戒是什么?前面说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读经就像面对著佛菩萨,听佛菩萨的教诲,恭恭敬敬,一念不生,专心在谛听,一个妄念都不起,那就诸恶都莫作。不但身不作恶,口不作恶,心里面恶念都没有,诸恶莫作。大乘经典是如来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世出世间法第一善,读经就是众善奉行。戒具足了,不要一条一条去学,大小乘戒律统统具足了,都在其中。专心去读,这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字,没有念漏字,没有念错行,那是慧。你才晓得念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真修行!如果你在念经,一面念一面想经里头什么意思,那就完了,戒定慧全部破坏掉了。所以读经跟读世间那些课本不一样,世间学生读课本是可以去想的,里头没有戒定慧,读佛经我们目的是修戒定慧,所以读诵的时候不可以想意思。我要修定,用这个方法来修定,修戒、修定、修慧,这个法子妙得很!
  我们现在为什么不选大部经,去选《无量寿经》?现在人没有耐心,你叫他坐在那里念三个钟点,要他命!这怎么得了,他受不了!所以没有法子,才选一个适当的。小,《心经》很少,不管用,时间太短了,时间太短了不管用。看来看去,像《无量寿经》这个分量恰到好处,这部经如果你念熟,念到可以背诵,念一遍大概半个小时,半个小时不长也不短,一个人的心能定下来半个小时很难得!一天当中能够把心轻松,一切妄念放下,让自己的心定半个钟点,很有受用,对於你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这是读经的好处。读经的方法一定要懂,就是决定不要去想经里的意思,想经里面的教训,你读完了以后再去想,那个可以,想想经上怎么讲的,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应当怎么做,那个行。读经的时候我是修定,读完之后,我要把佛的教训在我这一天生活当中去用上,这个可以想。这叫寄心一处,久后就得定。
  【对治散乱、昏沉、掉举】
  可以对治这些烦恼。散乱,心散乱。昏沉,提不起精神来,特别在打佛七的时候,大家能够见到,打佛七一止静,有不少人打瞌睡、打呼,睡著了,打呼,那就是昏沉,精神提不起来。还有一种,一坐下来,不坐还好,一坐下来,心里头七上八下,妄念特别多,那叫掉举,掉举是妄念特别多。这是我们一般人的通病,如果有,不要怕,很平常,自古以来学佛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要用方法来对治。如果是昏沉很严重,你就不坐,别人都止静坐在那里,你到旁边去拜佛,用这个方法对治昏沉。如果是掉举,你就把精神集中起来修定,像前面讲的观照的功夫,那个功夫很得力,不要去打妄想,想佛经上或者是一段、或者是一句的教训,你就观想这些,能够把妄念收摄住。
  【般若 ,是性体上发生的正智】
  也就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不是外头来的。
  【不同世智辩聪】
  跟世间聪明智慧辩才不相干,世间这些东西不是般若 智慧,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要清楚的。简单的说,自性真实的智慧,先要晓得自性是什么?自性是真心,真心就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真心起作用就是般若 智慧。前面说过,我们的真心不起作用,原因在哪里?我们有分别,把我们的妙观察智障碍了;我们有执著,把我们的平等性智障碍了。所以修定,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统统舍弃了,心恢复到清净,恢复到平等。清净、平等起作用,就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这两种智现前,你处事待人接物、办事就是成所作智,内心里面就是大圆镜智,就这么一桩事情。这才晓得,清净、平等的重要性。《无量寿经》好!古人称它为第一经,有道理。经题上就标示清楚,「清净、平等、觉」,修什么?就修这三个东西。这三样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个得到了,三个都得到,所以我们净宗法门修行的重点,这三个里面著重在清净心。
  【对治愚痴】
  智慧开了,愚痴就没有了。
  【能破无明毒害】
  六波罗蜜里头,唯有般若 波罗蜜能破无明,换句话说,就能证法身。
  【实行一切法之功夫,能不著相,即是般若 。佛法最重定、慧。】
  不但大乘,小乘也不例外,没有定慧就不能够成就。本经世尊就是教导我们要开般若 智慧,不但要开般若 智慧,而且要开最殊胜的金刚般若 智慧。佛在这部经上把这些道理、方法、境界,都跟我们圆圆满满的说出来了。要从哪个地方去开?也就是说,从哪里下手,从哪里去做?不著相,行一切法。所以经上有两句很有名的话,六祖在这儿开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讲,这一句经文里面,应无所住,行於布施;应无所住就是应无所住,行於布施就是而生其心。
  【不修一切法,如何能度众生。】
  这一句里面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度众生先度自己,自己是众生。众生这一个名词,它的定义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我们这一个人,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生的,这叫众生。佛用了很多巧妙的术语,目的无非是叫我们念念觉悟,不要迷。佛教团体里面,佛门的团体,称住众,不称住人。这个道场里面住多少众,而不说住多少人;说住多少人,增长我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增长这个。它不叫住多少人,住多少众,住多少众缘和合现的假相,就这个意思,它叫你觉悟。众缘和合的假相,不是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它的名词术语里头含义很深。这就是字字句句提起你观照的功夫,让你在境界里头不至於迷惑。所以我们一看到佛度众生,自己这个是众生,这一个众生度了,才能度别的众生;这一个众生都度不了,要度别的众生,没有这个道理,怎么讲也讲不通的。哪有迷人会度悟人的,哪有这种道理!不可能的事情。觉悟的人才能度迷惑的人,迷惑的人怎么能度人?迷惑的人度迷人是愈度愈迷、愈迷愈深,那怎么行?
  【修一切法而著相者,亦不能度众生。】
  这个地方的话,真的是非常重要,含义无尽的深广!修一切法,譬如前面所讲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修一切法,修一切法你还著相,你不能度众生。众生怎样得度?破四相、破四见。《金刚经》前面讲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才是一个已经得度的众生,即非菩萨就是没得度,还是凡夫。凡夫跟菩萨的差别,凡夫著相,菩萨不著相,差别就在这里。我们修一切法还著相,那个不是修佛法,是修世间有漏的善法,是修世间有漏的福报。你持五戒、修六度,你著相,将来的果报在三善道,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不能明心见性、不能成佛,因为你著相;所以,要离相。菩萨的修行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他在持戒修六度万行里面炼不著相,在这里面锻炼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不执著,他炼这个。这是真正般若 ,与清净心相应,永远保持著清净心,不为外境所转,外面境界样样都做,没有一样他离开的,样样都做,在做的当中保持著清净心。修一切法,如果是著相的话:
  【修一切法,究竟从何修起,则先行布施。布施为四摄法之首。】
  这是佛教导我们,修行从哪里修起?从布施修起。布施是放下、是舍,真干才行。不是真干,这里头的功德利益你得不到。因此,我们学佛成败的关键,的确是在与自己有缘的善知识,我们常讲好老师,老师要跟自己有缘。实在讲世出世间法,离不开缘字,缘太重要了,与自己有缘的善知识,你肯听他的话;没有缘的善知识,虽然讲同样的话,不听、不接受!我自己学佛,缘就非常殊胜,所以我没有走冤枉路。我接触佛法不到一个月,就认识章嘉大师,跟他很投缘,我非常尊重他,他也很爱护我,很有缘!他说的话,那个时候对佛法根本不懂,刚刚接触,什么都不知道,他讲的话我肯听、我肯照做,这很不容易,没搞清楚就做。头一天跟他见面,我就向他老人家提出一个问题,我说:我知道佛法很好,非常难得,有没有很快的方法,能叫我们一下子就入进去?这我们很著急!我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他不著急,他老人家入定了。不过他那个定,不是眼睛闭著的,不是眼观鼻、鼻观心,不是的,他眼睛看我,一句话不说,坐在那个地方,看了半个钟点,入定了,他入定了,我也入定了。那个教学法高明,太高明了!所以以后我们晓得,必须整个心定下来之后,然后那个话才有用处,否则的话,讲太多了没有用,那个力量不够,必须定到相当程度,我们也聚精会神,等著听他老人家怎么说的,那个时候还不懂什么叫开示,对佛法一窍不通,老人很慈悲就是了。等到半个钟点,他才好不容易说了一个字:「有」,一个字说出来之后又没有了,又入定了,不过这一次定得没有那么长就是了,大概五分钟。所以跟那个老人在一起非常有味道,虽然一句话不说,现在人讲磁场不一样,跟他在一起的时候,身心舒畅,真的是烦恼、杂念都没有了,都被他收摄住了,那个力量很强很强。过了五、六分钟,讲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讲没有我这么快,他的字讲得很慢,一个字一个字很重,好像字吐出来千斤之力。
  这两句话我听了明白意思,要看破、要放下,其实我们理解的意思也是似是而非,不够精密,但是懂一点意思。我接著就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这大概又等了十几分钟,等到两个字:布施。所以第一次跟他老人家全部的谈话就这么多,差不多一个半小时。我向他告辞,他老人家非常慈悲,送我到大门口,送到门口,拍拍我的肩膀告诉我:我今天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就很老实,我就真的去照做,做六年,做什么?布施,舍,很难舍!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非常清苦,待遇很微薄,我自己的生活的确非常简单。我喜欢读书,所有的收入都买书,所以我一年的收入,那个书架上一看都在上面,很喜欢书,人家要向我借书看,我不会借的,为什么?他把我的书搞脏了、搞坏了,我不肯借给人家看。好!章嘉大师教我布施了,这个心放宽一点了,书人家来借的时候,我肯借给人家了。再过几时又大一点了,可以送给人家了,当然最初是我看过的,可以送给人,旧书可以送给人了,新的好的自己留到,不能割爱。过一个时候,知道自己用旧的,新的送给人家,慢慢进步!布施了六年,就布施得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了。我的书是不少,那时学佛也六年了。台中李老师办了一个慈光图书馆,我知道了,我把我所有的书都捐送给图书馆。他在那个时候,刚刚创办的时候,我捐去的书占他全馆五分之一,你去想我的藏书有多少?占他图书馆的五分之一,全部捐光了。到捐完的时候,心很清净,有一些将要发生的事情预先就知道,清净心起作用。章嘉大师讲,舍!要真干,不干不行,不干到不了这个境界,许多事情都能够有预知。舍要紧,不舍不行,不舍是烦恼!你心里有了东西,有牵挂、有忧虑、有烦恼,统统把它舍得干干净净,那多自在,多痛快!不舍的人不知道!这个舒服痛快,你们想都想不到,一定要真正去做。从布施下手,章嘉大师教给我,我也就从这里做起。
  布施为四摄法之首。四摄,摄是摄受众生。佛摄受众生四个方法: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爱语,第三个是利行,第四个是同事。用这四种方法接引众生、摄受众生。我们今天说法缘殊胜,法缘从哪里来的?结缘!不结缘,你的法缘怎么来?结缘用什么东西结缘?布施。不布施还行吗?先要付出去!有不少法师,我们见面常常问我:你的法缘为什么那么好,可不可以教教我们?我说可以。你是怎么做的?布施,你肯布施就行了。我没有到新加坡来,都送了几万册的经书到这儿来跟大家结缘,人还没来的时候,书都来了,录音带也来了,录影带也来了,这不结缘怎么行?布施第一!我们为了成就自己,成就大家,必须要晓得,钱没有用处,钱最害人,钱有毒,赶紧把它散出去,不要留在身上,散得干干净净,就得大自在,世间人不晓得。第二、爱语,爱语出自於真诚心,真正爱护一切众生,所有一切语言,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真实爱护一切众生。佛在经典里面所有的言语,都是爱语。第三个、利行,利是利益。一切所做,对於众生、对於社会决定是有利益的,决定没有害处的,众生才愿意接近你,才愿意听你的。第四个是同事。同事必得要法身大士,没有证得法身,同事这一条不能学,法身大士行,他的定功够了,智慧也够了。譬如那些大菩萨,他看你有缘,他也来度你,你喜欢打麻将,菩萨天天陪你打麻将,而且每一场必赢,他比你高明多了,你就向他请教,他就说修定、修慧,这就高明了。他用这个方法,他先跟你同事,你喜欢什么,他可以跟你一样,这个就很欢喜了、很容易了。但是没有这个定力不行,没有定力的时候,这些人喜欢五欲六尘,你跟他去了,被他度跑了,麻烦就大了。所以定力不够,智慧不够,用前面三个:布施、爱语、利行;真正到功夫得力,才可以用最后这个同事。这是佛摄受一切众生四种方法,布施是其中之一。
  【布施即一切佛法。佛法自始至终,不外一舍字。布施即舍,即放下。推广之,持戒舍贪瞋痴,忍辱舍瞋恚,精进舍懈怠、昏沉、掉举,禅定舍散乱、昏沉,般若 舍二边及我法二执。】
  实在讲,佛法自始至终,始是开始、初发心,终是成佛,从初发心到成佛,修什么?没有别的,放下而已。放下之后,再放下,再放下,到什么都没有了,放下也放下,那就成佛了。所以佛教导我们,如果我们把见思烦恼,八十八品见惑放下,你就证须陀洹果;再将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放下,你就证阿罗汉果;你把尘沙烦恼再放下,你就是三贤菩萨;再能够把无明破了,放下几品,你就是法身大士;到等觉菩萨,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再把那一品生相无明放下,再舍掉,就成佛了。所以佛法你问修什么?布施而已!就是要把它舍掉,舍掉才能够成菩萨、成佛。我舍一点还留一点,不行!那还是凡夫,要舍得干干净净。凡夫之人没有智慧,烦恼忧虑很多,害怕!我统统都舍掉,我明天怎么生活?我的钱财统统舍掉了,那明天我活不了!你说他放下没有?没放下。为什么没放下?钱财放下了,身没放下。生死放下了,那就没生死,那多痛快!还要把生死牢牢的抓住,放不下;身外之物放下了,身放不下,那怎么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实在讲,许许多多的观念都是错误的,迷惑颠倒。印光大师教现代人念《了凡四训》,他老人家教人学佛从哪里下手?《了凡四训》下手,也是高明得了不起。我也得这个力,我初学佛的时候,认识了朱镜宙老居士,那个时候老居士七十岁,我是二十六岁,他老人家七十岁,送我一本《了凡四训》,我读了好几遍,很有道理,我很相信。《了凡四训》是讲因缘果报,你要是真正读了,相信它,你就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命里面有多少财,你统统舍光,舍不光的。你这里舍了,它过几天自然就来了,命里有的,而且怎么样?愈舍愈多。可是你要记住,愈多要愈舍,你不能说多了就不舍,不舍就完了,就要得病,不舍就会得病。愈多愈舍,是愈舍愈多。你怕什么?一般人读了,晓得这个道理,不敢做,就是恐惧,怕自己生活过不下去,就害怕这个,这是错误观念,大错特错。不但障碍你一生幸福,你真的念佛想求生净土都不可能!彻底放下,放下之后,你才晓得自在,你才晓得一样都不缺乏。
  佛法自始至终就是舍,就是放下、再放下。常常念著布施,常常念著舍,念著放下,用这个做观照也不错,也很得力。勉励自己要放下,多多的帮助人,帮助人帮什么?这一点一定要晓得,要帮他开智慧,因为智慧开了,所有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他今天没得吃,送点吃的给他;明天没得穿,送几件衣服给他穿,这个实在讲太有限了,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帮助他明了因果的道理,要帮助他这个,帮助他知道佛法的好处,教他如何修学正法,怎样破迷开悟,这个利益就大了,要在这上面去帮助人。
  所以过去印光老法师,一生所有一切的供养,全部拿去印经布施,印经就是帮助人开智慧。他的弘化社,就是他那个佛经流通处,印送《了凡四训》、《感应篇》、《安士全书》这三种,我给它概略估计一下,至少有三百万册。其他的这些经论数量都没这么多,几千册、一万册就不得了,唯独这个书印那么多。所以我那个时候,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住在中华佛教图书馆,倓虚老法师的道场,那里面收集的书很多,弘化社的书不少。我没有事在那里看书,看版权页,一本书印了几十版,每一版少的三万册,多的十万册,我吓一跳!老法师为什么这样大量的流通这三种书,这三种书不是佛经,如果是佛经我们还不奇怪,不是佛经。不但流通,还有一篇传记里面记载,清朝末年的时候,老法师在普陀山,他都住藏经楼,定海的知县请他老人家到定海弘法,他没去,他派了一个代表到定海去讲经,讲什么经?讲《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是道教的东西。这都是我们觉得,大法师不去讲一部佛经,去讲道教的东西干什么?我们才晓得,老法师是真智慧,真能观机,讲佛法对他没有用处!《文昌帝君阴骘文》跟《感应篇》一样,讲因果报应。这个是学佛基础的基础,他在打根基,你才晓得这个东西重要。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知道因果报应,起心动念不敢存坏心,不敢有妄念,心好他的言语造作自然就收敛,这才是好人。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先要把他提升到这个标准,然后才能接受佛法。老法师的作为,跟一般人不一样,这是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的。所以《了凡四训》这三样书,就非常非常重要。我七七年从香港回到台湾,看到老法师这样做,我们在台湾也大力提倡,回到台湾就印了五、六万册,而且这几样东西,我都讲过。早年讲的都没有录音,早年讲过这些东西。再看末后这一段,这再举很具体的例子。
  【如听经,舍世间娱乐而来学佛。】
  这都叫你舍,都叫你放下。你每天晚上到这儿来听经,大概家里面都有电视,有很多娱乐场所,也有朋友跟你约会,你都不去,都放下、都舍了,你不舍怎么行?所以,你舍那个你才能学佛。
  【天人舍欲界即升色界】
  天有二十八层,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天人要是不能把欲统统舍得干干净净,色界天他去不了。
  【舍色界即升无色界】
  这才能到四空天。
  【舍我执即证阿罗汉】
  我们今天证不了阿罗汉,为什么?我!「我」抓得很牢,决定不肯舍,这就没法子。可是你一定要知道,这是我们本来不晓得,听了佛法才知道,只要执著我,你就有三界轮回,就有六道轮回。所以,你要不想再搞六道轮回,「我」舍掉就没事了,六道就没有了,超越六道。所以要有智慧,要有胆量,敢把「我」舍掉。舍掉之后真痛快、真自在,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不但烦恼没有了,生死没有了,六道没有了。
  生死六道没有了,是不是这个身马上就没有了?不一定,身还在这个世间,身虽在这个世间,没有生死了、没有轮回了,因为你把我舍掉了。前面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真舍掉了,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快乐!快乐无比!在这世间时间的长短,随缘!随什么缘?众生还需要这个身体,多住几天;佛菩萨需要这个身体,多住几天。多住几天干什么?弘法利生,给众生做一个了生死、出三界的好样子,如此而已!若是自己,毫无理由再多住一天,没有理由了,完全是为众生、为佛法,这叫随缘,不是攀缘。
  【舍法执即为菩萨】
  不但世间法不执著,佛法也不执著,那你就是菩萨。世间法舍掉了,还执著佛法,还是不行,你那个心还不清净。
  【舍娑婆即生极乐净土】
  你要想到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娑婆世界要舍掉。娑婆这是讲娑婆的六道,娑婆的大千世界,有一丝毫的贪恋,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不了,必须毫无牵挂,真的舍得干干净净。日用寻常之中,一切随缘,纵然是自行化他,也是水月道场,梦中佛事。这样才真正做到丝毫牵挂都没有,这才能生净土,才能够亲近阿弥陀佛。「并舍亦舍」,舍到最后没有了,连舍也舍掉了,没得舍了,那就成佛了,圆满菩提。
  【由此可知,只要一面行去,一面不放在心里,即两边不著矣。】
  这是把布施波罗蜜,把菩萨六度万行,具体教给我们,教我们落实在生活当中,如何像诸佛菩萨一样的行法,这才叫真正学佛。学佛的生活,学佛的行持,不是在文字里面学,不是在言语里面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一面行去,行什么?有这个身,哪有不行!像释迦牟尼佛表现的,早晨起来穿衣服、托钵、吃饭,这是行!我们早晨起来穿衣服,这都是行。在家里面做家事,上班的时候你去做工,样样都在行,这就叫一面行去。我们是天天这样行,佛菩萨天天也是这么行,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佛菩萨不放在心里,心里面干干净净,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我们凡夫有分别、有执著,不一样就在此地。我们学佛菩萨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一个不分别、不执著。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学一个不起心、不动念。跟大家应酬的时候,学随缘不攀缘,随缘就是自己不起心、不动念,我这个形相随缘,心里头如如不动,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叫学佛。即两边不著,因为有行,不著空;心地干净、一尘不染,不著有;空有两边不著。
  「处事」,你办事、你工作,你每天去做工,每天都有你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处事就是你去做事,不妨碍,做什么事情都不妨碍,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什么事都不妨碍。「待人」,与别人往来应酬。「接物」,处理一切物质上的事情。你能够像佛菩萨一样心地清净,一丝毫不沾染,你无论办什么事,「必然公而无私,国而忘家。」这就是在社会上第一等人物,也是我们前面一再讲的,给社会、给大众做一个好样子,我们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利益国家的,为什么?没有私心、没有我,没有贪瞋痴了。
  【可知布施一法,包括一切。】
  这一法,一切世间法包括在其中,一切佛法也在其中。你要问大乘佛法修什么?布施而已。所以大善知识教人看破、放下,放下就是布施,看破是般若 ,般若 是智慧,智慧开了看破了,看破当然放下了,看破没有不肯放下的。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3
  请掀开经本,第十八页,倒数第三行,看经文:
  经【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在前面,世尊告诉菩萨,也就是修学大乘者,要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这一句是讲了一个大原则。今天我们念的这两句,略微具体一点为我们指示出来,像色、声、香、味、触、法,其实说这六桩事情,已经是将外面境界上全部都说尽了。『色』是眼根所对的,声是耳根所对的,也就我们眼功能的范围统统叫做色,你所能够见得到的。譬如在夜暗当中见不到的,那个黑暗也是色,色里面有明、有暗,有显色,有不显的,所以叫无表色,这里面范围包括的非常广大。耳所听的是音声,用一个『声』做代表。鼻所闻的,用一个『香』字做代表。舌尝的,用一个『味』做代表。身体所接触的,包括寒暑,我们感觉得很热,感觉得很冷,这都是『触』,都是用这个字来做代表。『法』里面的意思就更广泛,包括我们起心动念,也就是念头涵盖的范围,用这个法字来代表。『布施』是放下、是舍。所以这一句里面,实际上就是说,外面的境界统统要放下。我们看小注:
  【举色等六尘】
  这六个字在佛经里面,把它叫做六尘,六大类,我们六根起作用,总不出这六大类。为什么叫它做尘?尘是染污的意思,像桌椅如果一天不去把它擦干净,就有灰尘污染,佛用这个来做比喻。这六样东西能污染我们的清净心,污染我们的本性,所以把它比喻作尘。
  【摄尽一切法】
  它这个范围非常非常广大,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
  【尘有众多义、有染污义。一有沾惹,即为所污。】
  沾惹就是执著,分别、执著,一有分别执著就被它染了,被它污染了。如果对六尘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它不碍事,它对於清净心,对於真如本性,都没有妨碍。看底下的注子:
  【不住,即不执著。一无所住,方为波罗蜜。】
  其实世尊不但是二十二年讲的般若 ,乃至於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甚至於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九界众生说无量无边的法门,也不出「无住」两个字。这两个字我们要深深明了它的义趣,它的意义、旨趣,要认真去修学,能得到就叫做佛菩萨。由此可知,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在哪里?佛菩萨在一切境界当中,他无住!除佛之外,九法界都叫有情众生,也就是说对於境缘还是有住,不过住的程度上有浅深不同。凡夫深重的执著,声闻那个执著比我们要浅、要薄,菩萨的执著就更微薄,他还是有。我们常讲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他为什么有?有就是他有执著,其他的都不执著、都放下了,还有一品生相无明他还没有放下,所以他是等觉菩萨,他不能称为如来,道理就在此地。一无所住,那就是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他还有所住。真的到一无所住,波罗蜜就圆满,功德圆满了。
  【财施即前五尘】
  这是讲布施。布施在前面曾经为诸位报告过,财布施,财里面有内财、有外财。佛在《华严经》第六回向章里面,讲布施讲了差不多将近有七、八十种,讲得很详细,而这一章经也相当之长。
  【法施即法尘。皆是缘生之法,当体即空,又何必住。】
  这一段里面含的意思非常之深,要细细的去体会。佛教我们布施、教我们放下,我们知道了,我们懂了,我们也很认真来学了。如果你心里面还有念头,我学佛了,我听佛的教诲,我每天都在修布施,我有财布施、有法布施,你这个念头还没断,你还没舍掉,换句话说,你虽布施,你住相。住相布施不是佛的意思,不是佛教导我们的,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所以要紧的是不住相。为什么不能住相?佛把这个道理为我们说清楚了,我们才知道不住相的所以然。因为一切法是缘生之法,我们修一切布施也是缘生之法,缘生性空,当体即空,你住就错了,不住就对了,这是事实的真相。所以佛说法都是依据事实真相为我们说明的,不是随便说的,也不是佛的意思,完全依据事实真相。底下这一段是总结,这一段经文的总结。
  经【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金刚经》上讲「不住」这个意思,重复许多遍,句句都在提醒我们,这是佛的真实慈悲。实在是因为我们凡夫,住相执著这个病根深蒂固,可以讲是太深太深了,决不是几句话能够真正提醒我们,真正叫我们觉悟,那是不可能的。虽然在听讲的时候一时觉悟,听完之后一出门又迷惑了,老毛病又现前,这才晓得习气之深,回头之难!劳累世尊四十九年不断在提醒,我们对佛的恩德,从这个地方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看底下小注:
  【《华严》分「舍」为多种,舍就是布施。最后说究竟舍。须心中些微不著,不落二边,方为究竟。】
  也就是前面讲的,要一无所住,那才是波罗蜜,才是究竟圆满。《华严经》因为经文长,所以讲这些事情就讲得很多,举的例子也很多,理事都讲得很透彻。
  【应无所住,是不住法相。】
  这个地方的「法」是广义的,包括非法相,非法相也是法,法与非法统统都不能住。
  【行於布施,是不住非法相。学佛者,六尘固不可住。】
  六尘是外面境界。
  【然若断灭,即不能度众生。】
  断灭就是底下讲的非法相,断灭是空,这一切六尘不要,统统把它空掉了,行不行?不行。在事上讲,空掉了就不能度众生。诸位要知道,不能度众生,这个众生包括自己。也许说,不度生不要紧,与我无关,只要我得度就行了。哪里晓得,众生里头,第一个就包括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众生,所以不能度自己,也不能度别人。这就是说六尘的事相是要的,要,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
  【众生正住六尘境界,故应从此处度之。】
  首先要度自己,如何度法?不住,不住就度了。譬如我们眼见色,如果我们在色相上分别执著,这就住了,这个色染污我们的清净心,这是凡夫,这不是佛菩萨。佛菩萨怎样?我们要怎样跟他学?佛菩萨眼也见色,但是他见色他不分别、他不执著,色不染污他的清净心,与他的清净心毫无关涉,没有关系、没有交涉,那他就得度,眼根在色尘里面得度了。同样一个道理,耳听音声,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音声也不能染污清净心,音声与清净心也没有交涉,耳根在音声里面得度了,其余诸根亦复如是。这叫做度众生,这叫做得度,这个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你自己有没有得度。时时刻刻观照自己,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从早到晚起这些作用,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得度了。
  真正得度了,清净心现前,到这个时候,这六样东西就不叫六尘,为什么?尘是染污清净心,它不能染污清净心了,那这六样东西叫什么?叫六性。眼见色性,耳闻声性,乃至於意知法性,禅宗里面说的明心见性,这就见了性。性在哪里?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古德开悟的时候,求老师印证,老师往往问他,在哪里?他在地上拈一把小草,或者拿一个小石头,比一比,就是这个。对不对?对的,一点都没错。只要不分别、不执著,这六尘都是真如本性的相分。
  这个事情,如果诸位听了还不能够体会的话,我们再举一个比喻说。譬如作梦,梦中有境界,作梦当然有自己,不可能你做一个梦,梦中没有自己,这是决定不可能的事情,梦中第一个有自己,还有别人,也有山河大地。梦从哪里来的?梦就是你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境界,整个梦中的境界就是你的心变现的。如果这个时候你要是觉悟了,你反问自己:我的心在哪里?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要问心是什么样子?那你在梦中随便拈一物都可以代表,那就是心的样子。所谓是「全妄即真」,妄是什么?梦中境界是虚妄的,整个梦中的境界、虚妄的境界,就是你的心。「全真即妄」,心在哪里?真心变成了虚妄的境界。「真妄不二」,妄的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虚妄的境界,真妄是一不是二;这就是诸佛菩萨们他们的境界。我们在这个境界里迷了,这一迷,把真妄分作两桩事情,真不是妄、妄不是真,不晓得它是一桩事情。虚妄境界里面,我不是他、他不是我,不断的辗转在分别、执著,愈分别愈多,愈执著愈严重,病根是这样发生的、这样发展的。
  无始劫来一直到今天,我们迷在妄境之中,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处处执著,牵肠挂肚,永远放不下,这亏吃大了。放不下造成了六道轮回的现象,所以六道轮回那真的是自作自受,本来没有,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佛教给我们破迷开悟,从虚妄当中超越出来。金刚般若 的方法非常巧妙,教给我们就在事相当中恢复自己的本性,恢复自己本来面目,用什么方法?不住。诸位要晓得,不住不是没有受用,不住的受用才叫真受用,为什么?没有副作用。我们住相受用,付出的代价太大太大了;如果你不住相,受用就跟诸佛如来的受用完全相同。你彻底明了事实真相,就像佛在经上讲,大作梦中佛事,自己知道自己在作梦,梦中一切境界可以享受,怎么不能享受,千万不要执著,执著自生烦恼、自找轮回,那才叫真正的错了。所以悟了之后,决定与性德相应,不但度自己也度了别人。
  【修行本旨是不住】
  这是讲,总纲领、总原则就是不住,不住就是不执著。说实在话,分别还不要紧,就怕执著,分别的过失浅,执著的过失重,执著有六道轮回;执著没有了,单有分别,六道超越了。阿罗汉、菩萨,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人家那叫做四圣法界;有分别、有执著是六凡法界。
  【下手又不能灭境】
  不能离开境界,也就是刚才讲的,六尘境界不能离开。
  【如念佛】
  这举一个例子。
  【观想佛像,色境也。】
  今天我们修念佛法门,许多同修来告诉我,念了几年,心还是定不下来,妄想、杂念还是那么多,当然功夫不得力。有没有方法帮助我们一把?行!观像是个好方法。我们念佛看佛像,念阿弥陀佛看阿弥陀佛的佛像,这里面有观想、有观像。这个地方讲观像,观想佛像,确确实实我们塑造一尊佛像,或者是彩画的佛像都行。我平常也贡献给诸位同修,选择我们最喜欢的佛像,因为你最喜欢的,就与自己有缘,有缘成就就比较容易。我喜欢这尊佛像,我供养他,我常常看他,常常想他,因为你常常看就不看别的,常常想就不打妄想了,这是很好的方法,对於初学来讲,能帮很大的忙。这是色境。
  【天乐水鸟,声境也。】
  修净土的人,一般读《弥陀经》的比较多,《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讲得都很详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世尊在经上给我们描绘著,西方世界天乐盈空,水鸟都说法,我们读经想这个境界,放下经本,我们看到水,就想到西方世界的水会往上面流,流水的音声会说法。我们看到小鸟飞,想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这些禽鸟,都能够说法,我们想听什么法门,它就给我们宣说什么法门。这是声境。
  【莲花香洁,香境也。饭食经行,味境也。但受诸乐,触境也。忆念弥陀,法境也。】
  可见得净宗的修学,六尘境界全都用上,一样也没有把它舍弃,一样都没有把它断灭,样样都用上。净宗跟其他法门不一样,其他法门一定要做到不住才能成就,这个成就就是超越六道轮回。如果不能超越六道轮回,纵然你有甚深的禅定,都不能算成就,这是我们同修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为什么?实在讲我们每一个人,无量劫到今天没出轮回,我们决不是这一生才修行,这一生才闻到佛法,不是的。要查查我们修行的经历,无量劫之前,我们就闻到佛法,就在修行了,生生世世,这中间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所以善根、福德、因缘无比的深厚,到今天还落到如此地步,成就在哪里?这就是说明,不出轮回,来生来世顶多还跟现在一样,这个问题严重。明了事实真相,我们才知道非超越不可。有没有办法超越?有!净宗这个方法,叫我们在一生当中决定超越,好处在此地。所以这个法门,一切诸佛都赞叹。诸佛为什么赞叹?诸佛希望我们早一天超越六道轮回,早一天得到成就。
  【不住二字须认清,决非断灭。】
  不是舍弃这些境界,就在境界里面去修行,就在境界里面去超越,方法就是不执著就超越了。我们一般常说,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这就超越了,没有忧虑、没有牵挂,心上没有这个东西。为什么没有?它本来没有。
  【断灭即空,亦即非法。布施摄一切法相,亦摄非法相。】
  我们讲布施、讲舍,一切法我们要舍,要不执著;非法也不能够执著、也要舍,非法是空,法相是有,空有都要舍,这叫两边都不执著,两边都舍,是这个意思。
  【修行不得受用,不外二病。】
  这一条也很要紧,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知道的,正是说的我们自己的毛病。我们修行为什么不得受用?我们先要了解,修行怎样才叫得受用,受用什么,这个不能不清楚。修行最要紧的清净心第一,我们的心有没有清净?果然妄念少了、烦恼少了、忧虑牵挂少了,你就得受用。你的心清净,心清净一定智慧增长,烦恼轻、智慧长,这是受用。烦恼轻、智慧长了,这是说你里面的,里面一定会表现在外面,表里是一致的。外面怎么样?看相算命的都会说相随心转,现在人时髦话叫改变体质,你的体质改变了,心清净了,生理一切的组织恢复到正常,正常就是没毛病。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身体常常有病痛,所有一切病痛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烦恼里面生的,这是病根。修行人得受用就是这病根拿掉了、没有了,所以他的生理恢复正常,恢复到自然。今天科学家说我们现在地球病了,地球怎么病了?自然生态被破坏了,不自然、不平衡了,所以许许多多的自然灾害我们常常看到。我们身体是一个小型的宇宙,这个宇宙里面的复杂状况,跟太空、太虚空、大宇宙一模一样,不要看这个小身体,就是大宇宙的缩小,大宇宙怎么复杂,我们身体里面小宇宙同样复杂,真的是不增不减。我们今天晓得大的环境里面,自然生态破坏,后果严重不堪设想;你就晓得,我们自己的烦恼、忧虑、牵挂,破坏我们自己生理的组织,让它也不平衡了,那个后果也是严重不堪设想。这就是你要得病,严重的病,命就保不住了,一样道理。真正你修行得受用,心清净、身体健康、法喜充满。
  一般人的生活,活得很苦,学佛得受用,生活很快乐。无论什么环境,你的环境好很快乐,物质环境不好也很快乐,确实是法喜充满。换句话说,与我们物质环境不相干,再贫穷他也快乐。我们读儒家的书,孔老夫子有一个学生颜回,家境清寒、贫苦,吃饭一个饭碗都没有,喝水连茶杯都没有,你看夫子说的,他喝水用瓢,舀水的瓢,一瓢饮;吃饭用竹子编的篓子。一箪食、一瓢饮,别的人过这个生活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快乐得不得了。什么原因?他修行得受用,身心清净。对於人生,人生是自己,宇宙是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迷、不邪、不染,他怎么不快乐!这是我们一定要认清楚的。
  我们学佛,不是求佛菩萨保佑我们升官发财,不是,那个错了。升官发财不能断你的烦恼,不能破你的执著,那有什么用处!地位再高、财富再多,你的心态、你的生理一样被破坏,一样要受痛苦,那个富贵没有用处,不能解决问题。这是说真实话,富贵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唯有不住相,能解决我们真正的问题,能带给我们这一生真实的幸福。不得受用,不外二病,这是江居士他老人家说的。一、不得扼要,也就是说你修行不如法,你不懂得方法。二、道理不明,理论不清楚。这也就是平常讲的,你的修行不如法、不如理,不合理、不合法;如理如法的修行,一定得受用,而且得受用还非常快、非常明显。
  【离修说性则空谈,离性而修则盲进。】
  性是讲的理,修是讲的事,要用本经世尊的话来说,性就是不住,修就是布施,修在事上讲的。「离修」,我不肯在事上做,单单讲理论,诸位要晓得,这个理论会落空,所谓是谈玄说妙,无济於事,讲得再好你自己不得受用;换句话说,你的业障消不了,你的烦恼断不了,你的生死不能解决,空洞的理论没有用处。「离性而修」,在事相上肯修,不明道理,也就是讲著相而修;进是讲进步,著相去修,盲进!盲目在走,虽有进步,他依旧迷惑颠倒,所修的只是福报而已,所谓是六道里面的福报,修的有漏的福报,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所以叫它做盲进。由此可知,理一定要明了,事上一定要认真去做,这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发大愿行大行,方能入佛门。】
  一般的同修,尤其是初学的同修们,一看到经上讲的大愿、大行,他就莫名奇妙,什么叫大?我发的这个愿够不够大,我修的这个行大不大,大的标准到底在哪里?这要是搞不清楚,就是前面讲的盲进,纵然认真努力在修行,自己以为是精进,其实是盲进,没搞清楚。什么叫做大?给诸位说,无住就大,不执著就大。你要问为什么?你想想看,你一有分别就有界限,就画圈圈了,一有执著这个圈圈就牢固,就不大了;离开分别、执著就大了,没有界限了,那个大是这个意思。
  大愿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度众生要度无量无边无数众生,尽虚空遍法界这就大了,真能做得到吗?真做到,现在就做到,没有分别执著就做到了。起一点点分别执著,小了,就做不到。口里说发大愿,我要像佛一样灭度无量无边无数众生,实际上自己有分别、有执著,心量很窄小,那个不是大愿。离相、离一切相,愿就大;一切不执著,行就大了。
  什么行?释迦牟尼佛在此地表现给我们看的,穿衣吃饭这是大行,穿衣没有分别执著,大行!普度一切众生,做出这个样子叫一切众生看,给一切众生做示范,不要分别、不要执著。吃饭也没有分别执著,吃饭是大行!修大行。你以为大愿、大行是什么?就是这个。由此可知,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你要明道理,你要得法,桩桩件件都是大愿、大行。诸佛如来之行,法身大士之行,就在此地,这个道理不能不明,不明,你的修行无下手之处。这也是我们在前面,不断的提醒同修们,必须念念都要想著,我们要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样子,好样子事上固然重要,理上更重要。理是实质,事是外表,实质重於外表,实质是什么?实质就是不分别、不执著,这个真的是大愿、大行。这就是入佛门了,入大乘之门。
  【前云,降伏即发大愿。此云,行於布施即行大行。】
  这个地方的布施,我刚才跟诸位说了,布施是舍、是放下,把一切分别放下,把一切执著放下,这叫真的放下了。
  【必无所住行於布施,方是大行。】
  这个话的意思细心去体会,这句话里面意义深广无量无边,无限的深广,包括我们起心动念,一切的行为,都在其中。
  【能不执著即大智,行於布施即大悲。悲智愿行无不大,方是菩萨摩诃萨。】
  小乘人对於世间法不执著了,对於佛法还执著,所以他没有大智。大乘菩萨不但我执他破了,不执著了,於一切法他也不执著了,法执也放下,这叫做大菩萨,大智慧!「行於布施」,在事上说,就是我们一举一动,一切的作为,都给众生做一个好榜样,这是大悲,这样度众生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言教,说法是言教,身体做出来的是身教,念念要帮助一切众生是意教,身语意三业都在那里教化众生,度脱一切众生,这跟诸佛如来有什么两样,我们学佛要在这些地方学习。「悲智愿行无不大」,样样都大,这不但是菩萨,大菩萨!大菩萨我们称为摩诃萨,摩诃萨是梵语,摩诃是大的意思,大菩萨。世尊说《金刚经》的对象就是大菩萨,为大菩萨所说的。那我们现在是什么人?凡夫。如果我们念头一转过来,想学菩萨,依照《金刚经》上所讲的原则真的去做,那就恭喜你,你不但是菩萨,你已经是大菩萨,虽然你还没见性,但是你的的确确走的是大菩萨走的路径,这个是没错的。
  【发心要广大,非广大不能化我见。】
  这前面已经说得很多,心量愈大,我执自然就化解,我执不要破,自己就没有了。为什么没有?心量大。心量狭小那就是坚固的执著,那才叫做真正的病根,佛这个方法是把我们的毛病习气从根拔除。
  【修行则要细密】
  要细心、要绵绵密密。
  【先观一切众生是缘生、同体、本寂。】
  这些话前面都说过,能这样去想、这样去观察,这是智慧,是大智慧。观察外面境界比较容易,人要反省找自己的毛病,不太容易,这很难!想想自己没有毛病,找不到,看别人的时候都是毛病,看别人的毛病,再回来反省自己,那就容易多了,不看别人,单找自己,找不到!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观察外面境界,然后回来反省自己,教给我们用这个方法。
  【知道自己习气之重而潜移之,方能修行。修行先除病根,此佛说行於布施之精意也。】
  般若 经上教给我们,的的确确是从根本修,不从枝叶,枝枝叶叶太难了,太繁、太琐碎了,直截了当从根本修。枝叶上修,从事上修是枝叶上修;从理上修还算是比枝叶强一点,还不是根本;从心性上修,那才是根本。《金刚经》是直截了当教我们从心性上去修,虽然说的事,虽然说的境,到后来都归到心性上,决定是以心性作主。
  但是一定要先知道自己习气之重,怎么知道?常常想著佛在大乘经上说,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我们不想别的,只想佛说我们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你只想这个,这个话《无量寿经》上讲得很详细,《金刚经》上也讲得很明显,这不是假的。多生多劫这个因缘我们都错过了,佛不是不慈悲,不是不教导我们,我们怎样错过了因缘?没放下!虽然跟著佛学,依旧执著、依旧分别,这就是习气之重,这是根本的习气,要在根本上著手。这一生因为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我们这个殊胜的因缘又现前,绝非偶然,一定要珍重,一定要重视,这才能潜移,才能够修行。修行先除病根,病根就是在分别、执著。所以佛教给我们无住,布施要放下、要舍。佛说法的真正的用意在此地,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
  【吾人事事依照佛说去行】
  照佛讲的方法去行,就是而行布施。
  【心中却一无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虽无其事,依旧精进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
  《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这几句已经说得很透彻、很清楚。佛教给我们的,应当要做的,同学们当中有不少念过《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当中,特别是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六品经里面所说的就是五戒十善,佛讲得很详细,事理、因果都说到了,说得好!哪些我们要断的,哪些我们要修的、要做的,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真去做,这都是讲的事,非常具体。
  而在行法的大根大本,无过於《观经》上讲的三福,世尊说得很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净业就是清净心。如何能够在事修上得清净?还是《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此地讲的「心中虽无其事,依旧精进去行」,这才是。三福里面第一条「孝养父母」,不仅是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身,许多畜生都会养父母。人为万物之灵,除养父母身之外,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这个重要!养父母什么心?清净心、欢喜心,让他一生当中没有忧虑、没有烦恼,生活过得欢欢喜喜。这样是不是就能尽孝了?没有。一定要帮助父母,了生死出轮回,不要再搞生死轮回,那才行!这个事情太大,这不是我能办得到的。其实不然,你可以做得到,劝父母念佛求生净土,父母真的往生极乐世界了,你才算是尽了孝道,孝养父母算是你有了成就,你要是没有把父母真的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孝养父母没做到,这是真的。第二,我自己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脱离三界,决定要超越轮回,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我自己做不到,不孝!我父母希望我也脱离轮回,他到西方,你怎么还在轮回当中,你这怎么能算孝?你才晓得,你要真正懂得孝道,那个人怎么不作好人?怎么他不作菩萨?他一定要作好人,要作菩萨,他才算是尽孝。他要不作好人、要不作菩萨,他就不孝。所以孝这一个字,不可思议,在佛法里面讲,可以说这个字是整个佛法的大总持法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在佛法里面说,整个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就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菩萨戒、大乘戒,「孝名为戒」,世尊讲得这么清楚。什么是菩萨戒?孝就是菩萨戒,菩萨的戒条都是根据孝道建立的。我们要问,什么人把这个孝字做得圆满?成佛,成佛才做得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父母看起来还有忧虑。你还有一品无明没断,还让父母忧心,你还是不孝!成了佛,父母没话说了,一点忧虑都没有了,孝道才做到圆满。所以诸位要晓得,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我们要想做佛的学生,你要不依教奉行,那哪里是佛弟子。在孝道上讲,样样都做得圆满,样样都做得没有遗憾。
  自己做人品德要紧,生活不必求奢侈,也不必求丰厚,能过得去就行了。职业一定要正当,不能够做伤天害理之事。譬如佛法里面讲杀生的事业决定不做,纵然赚钱,但是你要晓得,你要残害多少生命,违背理的事情,妨害众生的事业,决定不做,这是选择职业不可以不顾虑的,不能不知道的。在家庭当中,一家要和睦。我们举很简单的,现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所看到的,夫妻不和,父母忧虑操心,不孝!兄弟不和,不孝!如果你家族大,堂兄弟、表兄弟当中不和,不孝!朋友无信,不孝!你踏进社会,无论是公家机构、私人公司,办事不力,不孝!不能处众,不孝!不敬你的上司,不孝!你看这一个字,世出世间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你在学校念书成绩不好,不孝!身体不好,不孝!哪一桩事情最后都归结到孝道。谁来教孝?老师,所以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一样大。父母,小孩小还好,长大就不行,长大你就不能教了,你要对我孝顺,说不出口。谁说?老师说,第三者教。老师对学生也不能要求,你是我的学生,你应该尊师重道,这个话也说不出口。谁教?父母教。父母教儿女要尊敬老师、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要孝顺父母,所以那一个小孩是两方面把他教成的。
  现在这个社会麻烦了,老师不教孝,父母不教尊师重道,你说那怎么办?这天下怎么不乱?佛门里头要不从这上认真著手去修行,佛道就衰微了,佛法不但不能跟佛住世那个时候相比,跟古时候的佛教也比不上,原因在哪里?教育丧失掉了,连孝字都不认识,这才是严重的问题。中国的文字,我常说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里都没有的,我们的祖先造这些文字,高度的智慧,教导后世的子孙,文字是符号,符号里面充满了智慧。这个孝字是会意,叫你看到这个符号,体会其中的道理,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合起来的,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上一代跟底下一代是一体的,不能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这是孝的意义。所以我们中国人在外国,还有一些过年的时候祭祖先,外国人感觉到奇怪,祖先几百年、几千年了,你根本认都不认识,你为什么还要纪念他?这是孝道。这就是要念著是一个整体。诸位想想,古代远祖我们还念念不忘,还要纪念他,眼前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夫子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你能够纪念远祖,现前这个父母尊长,一定是尊敬,一定是孝顺。你能够纪念孔子,这是古代的老师,你对他都尊敬,对他都纪念,现在教导你的老师,你怎么会忘掉,不可能的,你会念著老师的恩德,会记住老师的教诲,会认真去做。这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中国儒家、道家,可以说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学术,都是建立在孝道、师道的基础上。佛法传到中国,为什么被中国朝野这样热烈的接受、欢迎,正因为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师道的基础上,而比我们中国古圣先贤,讲得更详细、更明白。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来这些典籍,我们展开来读一读,他只讲的纲领、原理原则,没有佛经讲得那么细密,两个合起来,真的是相辅相成。从这个基础上,把我们的心量扩大。孝字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心量就扩大了。
  从这里面生慈悲心,这个慈悲,佛法里面讲大慈大悲,为什么?没有分别、没有界限,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个整体。佛法里面讲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是一个自性,从这里面生起慈悲。「慈心不杀」,不杀,举一条事来说明,慈心是从心上讲的、从理上讲的,不杀是从事上讲的,有理有事。「修十善业」,十善,理事具体为我们说出来了。这是第一福,四句。
  从这个基础上再建立佛法,佛法是超越世间。第二福里面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就是我在此地常常讲的,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三句话总而言之,就是这一个意思。然后再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的大愿大行,这样建立的,这样圆满的,这就是我们应当事事依照佛说去行,这是佛给我们讲的根本法。
  【境与心,法与非法,对待之见未忘,尚未能出世间。】
  对待就是相对的,境跟心相对,法跟非法相对。像《心经》里面讲的,我们一般人把色跟空相对。本经里面四相也都是相对建立的,我跟人相对,人跟众生相对,只要这个观念还存在,还没有忘掉,就不能超越世间。诸位想想,这个道理在哪里?因为他还有分别、还有执著,所有一切相对的,都是从分别执著里面产生的;离开分别执著,相对就没有了,才是一个整体。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诸位要知道,法界原本是一真,一真法界;才有分别执著,一真法界就变成了十法界。我们的执著特别重,堕在十法界里面的六道;十法界分染净,四圣是清净法界,六道是污染的法界。我们的执著非常非常的严重,堕落在六道轮回,这是未能出世间,不能超越六道轮回。
  【故出世法,必须离开分别心。】
  真正想在这一生脱离生死轮回,脱离生死苦海,你要常常提高警觉,不分别。分别心才起,就知道错了,我又搞轮回业了,天天在做轮回业,怎么能出得了轮回!那怎么办?分别的念头才起,执著这个意念才动,立刻警觉到,高度的警觉心,他警觉到了,念头马上转过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换掉,给诸位说:这叫真功夫!古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那个分别执著念头起来不怕,怕的是你能不能第二念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只要你真的能换成阿弥陀佛,这叫功夫得力,那就管用了。
  所以第一个,这个觉悟就是觉悟生死轮回可怕,我决定不干这个事情了,不但是我来生不干,诸位要晓得,现在就不干,现在有分别执著,现在你就做轮回业。我现在没有分别执著,我现在就不做轮回业了。所以不要说我来生不干,来生不干,还是继续要干,你自己做不了主,由不得你。真的来生不干的人,现在就不干,那才可以说他来生再不干了。现在就不干,这个要紧。
  【转凡夫观念】
  什么叫凡夫观念?就是一味的分别执著。所以在此地,已经不给你讲贪瞋痴,不给你讲五欲六尘,那是枝枝叶叶,给你讲不分别、不执著,这是根本。人离一切分别执著了,那还谈什么贪瞋痴,还谈什么五欲六尘?那都不要谈了。那些是枝叶,这是根本。从根本上,像一棵树一样,砍树,连根把它拔掉,那个枝叶还管它?不必管它了!从根本上下手。念佛这个方法非常有效,就是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它转过来,把它换过来,观照就观照这个,修行就修这个,用功就用这个,就成了。
  实际上说,这是《华严经》地上菩萨用功的方法,我们读《华严》看到了,「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就这个办法。十地菩萨是从初地、二地一直到等觉,一共有十一个位次,他们用什么方法,就是用这个。世尊在般若 会上,把这个方法传授给我们。我们凡夫,这是《华严经》上常说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这是《华严经》上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说明了地上菩萨用功那个方法,我们初学的人也能用。等觉菩萨用功的方法,这个初学的方法他也用得上。譬如佛教给我们初学,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觉菩萨还是要学,还是不能够离开。这就是讲圆融当中有次第,次第里头有圆融,跟我们世间教学不一样,世间教学只有次第没有圆融。大学生不会念小学课本,小学生也不能念大学课本,佛法里头不一样,它里面有次第有圆融。要转凡夫观念,先要认识什么叫凡夫观念。
  【证性须要无念】
  证性就是明心见性,我们一般讲证果、一般讲得道,都是这个意思,得道、证果、成佛,都是这个意思,须要无念。
  【心中若有无念二字,仍是有念。】
  无念,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你是不是真的无念了?不是,你还有念,因为你觉得你现在无念,你还分别无念,你还执著无念,你还有一念,有一个无念,那还不行。无念这个念头也没有,那才叫真无念!无念,诸位要知道,这个意思的确很难体会,是无妄念,不是没有正念。我们现在的凡夫叫颠倒,哪个地方颠倒了?我们现在有妄念、无正念,这叫颠倒了。诸佛菩萨有正念、无妄念。
  我们要问,什么叫正念?什么叫妄念?譬如刚才我们说的这个,佛在《观无量寿经》教给我们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直到「劝进行者」,这十一句,这是正念。佛在此地教给我们要行於布施,这是正念。如果这里面再加上分别执著,就变成妄念了,你明不明白?无妄念就是没有分别念、没有执著念,不是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个念,利益众生这个念都没有了,那还得了吗?那就变成魔,不是佛了,那还有什么慈悲?正念跟妄念要清楚,佛纵然是大慈大悲、孝亲尊师,利益一切众生天天在做,从来没有放松过,认真努力在做,但是心里面干干净净,决定没有一丝毫的分别执著,那个念就叫正念。如果做这些事情,有分别、有执著,不叫正念,正是没错,跟佛菩萨讲的没错,里头掺杂著妄,分别执著是妄,那就不叫纯真。是世间的一个好人,世间的好人,不能出世间,因为有分别、有执著,尚未能出世间。他是三界六道里面的好人、好事,不能出三界,它里头带著妄,带著妄就不能叫真。
  佛法里头常有比喻,比喻醍醐。古时代食品里面最好的是醍醐,醍醐是奶制品里面精炼提炼出来的,奶品里面的。在佛经里头常常用这个来做比喻,比喻最好的,醍醐。佛在经上常讲,奶经过提炼就是酪,酪再提炼就变成酥,酥里头有生酥、熟酥,然后再提炼就是醍醐。所以,醍醐是奶品里面最好的食品,佛常常用这个来做比喻。醍醐里面要是掺杂一点毒药,整个醍醐都变成毒药,一丝毫都掺杂不得。佛法掺杂一点分别执著在里面,所有的佛法都变成世间法了。那就是说,哪一法是佛法?一法都不是。因为你里面掺杂分别执著,就都不是了。
  如果我们心地清净,一丝毫的分别执著都没有,给诸位说,所有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这你就懂得,佛法跟世法的差别在哪里?一个有执著,一个没有执著。在《金刚经》上完全显露出来,释迦牟尼佛穿衣是佛法,持钵、吃饭是佛法,走路是佛法,没有一样不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为什么是佛法?释迦牟尼佛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法法皆是。我们有分别、有执著,今天在这里念的《金刚般若 波罗蜜经》,不是佛法,世间法!诸位要懂得这个真正的道理,世法、佛法不是在外头分,在念头里头分。转凡夫观念重要,这一转那就是佛菩萨的观念,也就是转一切法成佛法,这个不可思议。在一念之间,看我们能不能转得过来。所以,无念的这个分别都没有,这个执著都没有。如果自己修定,定功极深,所有一切妄念都没有了,他很欢喜,一个妄念都没有了,其实他还有一个妄念,「我一个妄念都没有了,我什么都不想了」。他也了不起,他生天,生到四禅叫无想天,他执著无想,分别无想、执著无想,他到无想天去了,还在六道轮回之中,还出不了三界。那个微细的念头、微细的分别执著都要不得!所以,还是有念。
  【并无念之念亦无】
  这才成功,你的心才真干净,那个时候,你的清净心现前,清净心里头智慧现前,才照见一切法。《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是事,「皆空」是理、是体,对於一切法的相,体、相、作用,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白,什么能力?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可见得这个能力,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修得的,是我们自己真心本性里面本来有的能力,这个能力现前了、恢复了,如此而已。
  我们现在的状况,是这些能力被障碍了,并没有失掉。自性本具的德能,怎么会失掉?没有失掉。佛经上常讲失掉了,那个失掉是迷失,是你迷了,不知道,不起作用;虽然没有失掉等於失掉,是这个意思,而不是真正的失掉。真正失掉,那哪里能够叫做真?真就是永远不变,永远不会失掉的,叫真性、真智慧。现在这个失是迷失,怎么迷了?就是分别执著。《华严经》上讲,「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是分别,世尊在华严会上,在《华严》出现品上讲的,一句话把我们众生根源、迷失的根源,一句话说破了。我们看大乘所有一切的教诲,无论是从理上,还是从方法上,都不离开《华严经》上讲的这个原理,就是要除妄想、要除执著,妄想就是分别。
  分别、执著,转!转过来。除掉很难,难就是难在习气太深,无量劫来就是搞这些事情,习惯成自然,想断也断不了。所以最妙的方法是转,转识成智,这是大乘所有宗派修学的原则:转识成智。当然也不是容易事情,净宗之妙,教我们转,统统转成阿弥陀佛,这就容易太多了,转成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转求西方净土,这就成功了。纵然我们妄想执著还不干不净,也不怕,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办法了,这是阿弥陀佛、一切诸佛统统帮上忙,为什么?我们跟佛的障碍没有了。我们今天在六道,习气烦恼深重,我们求佛求不应,不是佛不慈悲,我们本身有障碍,严重的障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障碍没有了;换句话说,随时随地都能够跟十方一切诸佛见面,都能够接受一切诸佛亲自指点,得这个好处,得这个利益。所以首先,要把这一重的障碍突破。能够相信的人有福,基督教传福音说有福了,你能相信,你能依教奉行,你有福了,你这一生决定成就。所以念佛第一要紧是转念头,起分别执著这个念头,心一动马上转成阿弥陀佛,这是我们最要紧的一桩大事。对於经教的研究随分,有这个机缘多听听,好!心地更踏实,道理愈来愈清楚、明白、更踏实,疑惑渐渐统统都没有了,这个好!实在没有机会听经教也不怕,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到底,自自然然会念到心开意解,会念到得定,会念到开悟,因为心一清净就开悟了,开悟的秘诀就是清净心。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本性里面般若 智慧光明现前,那就叫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今天时间到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4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二十面,倒数第二行,从第十段看起:
  【念即是观,观即是念。当起心动念时,除去分别心,依佛之方法,向内思惟,此为念无念。念佛亦然,久久相应,即能无念,即是觉、正、净。】
  这一段里面有很深的境界,要细心去体会。宗门教下修行的总纲领,叫作观,也就是观照,用这个观照的功夫。净宗这是用念,念佛。净宗的念跟宗门教下的观,实在讲是无二无别,名词不一样,功夫境界实在讲是相同的。下面这就说出来了,无论是观照,无论是念佛,都要在起心动念时,除去分别心,这个是最高的原则,观照跟念佛都不例外。分别都没有了,诸位想想,当然就没有执著了;执著,先有分别,后才会有执著,不分别哪来的执著?如何除去分别执著,这是修行的关键。我们都想离分别执著,因为离分别执著,前面跟诸位说过,就离生死轮回。生死轮回就是从分别执著里面生的现象,所以分别执著没有了,生死轮回就没有了。真正想修行的人,真正想成就的人,我想对这个问题一定非常关心,也非常重视。
  底下教给我们,「依佛之方法,向内思惟。」佛什么方法?就在《金刚经》上一开端表现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平常想的东西太多太杂,都是向外攀缘,想外面的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想这些东西,这叫打妄想,想了以后就执著,这就生烦恼,我们搞这个。佛不是这样的,佛想什么?佛向内思惟,内是什么?内是真心本性,真心没有妄念;换句话说,他们的本事,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照顾真心,也就是他念这个。他念清净心、念平等心、念真诚心,这个心里头没有杂念、没有妄念,他念这个,这叫念无念。
  这个地方的「无念」,要记住,无妄念,不是没有正念,他有正念,无妄念。什么是妄念?分别是妄念,执著是妄念,分别、执著是无量无边妄念的根本。我们在这个经上学到的,我们要想修,从根本修,不要搞这些枝枝叶叶,枝枝叶叶就太多太繁了,向根本上去用功,就是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没有妄念了。无量无边的妄念,统统都没有了,他从根本上把它拔除了,妄念去了之后,就是正念现前。净宗好!净宗这个正念很具体、很明显,正念是什么?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念佛的名号,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念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是正念;念这个,这个也叫念无念,无念是对我们娑婆世界、五欲六尘这个念头没有了,无这个念。我们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念,好办!比宗门教下用功夫,的确是方便太多了,我们念这个。
  「念佛亦然」,念佛也是这个意思,「久久相应」。这种功夫,要记住三个条件:第一个是决定不能怀疑,怀疑,你的功夫就破掉了,什么破掉?信心破掉了,愿心破掉了,所以不可以怀疑。第二、不能掺杂,不掺杂才精、专精,那个力量就大,产生的效果也就显著。第三个条件,不能间断。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只要坚持这三个条件,久久就相应了,时间久了自自然然就相应。相应的样子是什么?分别执著没有了,二六时中正念现前,那个就是相应的样子。念佛人相应,可以说念念都与西方极乐世界相应,古德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功夫到这样的程度,对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自己会有信心,不但有信心,而且你很有把握,这就是功夫相应了。在其他大乘法门,这就是无念,无念显示出它的正念,就是觉、正、净。宗门里面讲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净;教下里面讲大开圆解,这是正,正知正见;净宗里面清净心现前,净而不染,这是真实的受用,真实的利益。心不迷了,不邪不染,不染是净,不邪是正,不迷是觉,这与诸佛菩萨在九法界度众生生活状况完全相同。我们看底下一节经文:
  经【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世尊说话的意思很深,从他措辞这方面,我们能够体会到。前面是教给我们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接著说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福德明明是有,不是没有!由此可知,佛法决定是不取非法相,决定不落空,这有福德,福德大了,不可思量。我们看注解:
  【住於境则心不清净】
  住就是著相、执著。你修布施,你修一切善法,你有分别、有执著,你的心就不清净。心不清净,有没有果报?有!也有福报,有福报不是福德,是福报;福报跟福德不一样,福德不可思量,福报是很有限的。所以著相修福,福报是很有限的,并不很大,离相修福,那个福德就不可思量。
  【须一无所为方可】
  一无所为就是不著相,心里面没这回事,若无其事;事上很认真、很努力的在做,不是不做。虽然认真努力不疲不厌在做,心里头若无其事,根本就没有想这回事情,诸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我们想学佛,要记住就学他这一点。这一下学,学不来!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起心动念,不可能心里若无其事,还认真努力把事情都做好了,这是我们很难想像得到的这种境界。要慢慢的学,慢慢去体会、去学习,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从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就在这些地方学,生活当中学。事情要做,天天穿衣服,天天吃饭,学著不著相,学著若无其事,学这个,这才是真正的本事。
  【何故处处言不住】
  《金刚经》这个不住讲了很多很多遍,处处都讲不住。
  【又处处言福德】
  福德也讲得很多;讲不住又讲福德,好像是矛盾,好像这个意思是抵触,其实它是相辅相成的。「不住」从哪里见?从福德里面见;福德从哪里见?从不住里面见。两边如果说离开一边,那一边也没有了,这个意思很深很深,要很冷静的去思惟、去领会。
  【修行即有境界,不是不要境界。】
  像释迦牟尼佛显示给我们看的,著衣持钵这是境界,不是没有境界。我们从早起床,一直到晚上休息,这一天的活动是境界,离开这些境界到哪里修!托境方能起修,托是依靠,依靠境界我们才能够修,方能下手。所以前面跟诸位讲到,像《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历事炼心,事就是境界,就要在境界里面去炼,炼心。炼什么心?真心。从境界里面把妄心除掉,真心显露那就成功了,所以不能不要境界。诸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种种的行门,没有一门是离开事相,没有,就在事相上下手,就在事相上转换境界。
  【本经说不住六尘,而《净土三经》全说六尘。】
  讲西方世界依正庄严。
  【看似相反,实则相同。】
  初看、浅看好像完全不一样,一个是什么都不执著,一个是叫你什么都执著,好像完全不一样,其实你要深观细思,它是相同的。
  【且正可见净土境界之高】
  实实在在高明!高在哪里?高在它即相离相。这个地方关键字眼就高,我们能不能看出它的高?我们看不出来,我们看得浅,没有往深处去看。深处去看,才晓得人家真高明!本经世尊说不住六尘,目的在哪里?在断贪瞋痴,前面说过,叫你不要执著、不要分别六尘,是为了断贪瞋痴。净宗教你一切都执著,目的在哪里?也是断贪瞋痴的,这个高明!我们这个世间执著尘相,特别是稀有的物质,物以稀为贵!黄金稀有,大家都宝贵得不得了,用黄金做成首饰戴在身上,觉得很美,贪而无厌,起贪心!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铺马路的,铺马路的东西,你把它挂在身上,那有什么好看!西方世界用这个方法来断你的贪心,教你不用贪,太多太多了,一点都不稀奇,还贪什么?我们这里的宝石,那就更名贵、更宝贵了,人家七宝宝石做什么用?建筑材料,盖房子用的。西方世界的物质,样样都太丰富太丰富了,没人要,那边金银七宝就像泥土一样,泥沙,没人要!无论什么东西都非常丰足,丰富满足,所以你在那个境界里,什么样的贪的念头起不来,贪的念头没有了,瞋恨当然就断掉了。瞋恨心从哪里来?贪不到才生瞋恨,贪到了他就欢喜,他怎么会生瞋恨?所以瞋恨心也没有了,愚痴也没有了,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用六尘来教你断贪瞋痴,佛在此地教你离五欲六尘断贪瞋痴,目的不是一样吗?他们真是高明,实在是非常高明,一切得其受用,而不起贪瞋痴;贪瞋痴慢,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这个修行环境,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没有,所以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把阿弥陀佛赞叹到极处,这才见到净土境界之高,高明在这里。
  我们世间人真的是非常愚痴,对於事实的真相完全不了解,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天天在打妄想,在追求、在等待;得到的时候又怕丢掉,那个心真是操劳,患得患失。实际呢?一样也没得到,一场空而已,确确实实一样都得不到。不要说是我们人生短暂几十年,这几十年当中我得到了,那是你的妄想,其实就是宝石戴在你手指上,也没得到!那你就是个聪明人,你真的觉悟了,为什么?身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现在科学发达,人人都晓得,诸位从进到这个讲堂,这两个小时,你离开的时候,你离开的时候绝对不是你进来时候的那个你,不一样!你还以为进来是这个身体,出去还是这个身体,你迷惑颠倒,没搞清楚。进来的我,出去的时候,里头不晓得多少变化,细胞新陈代谢换了好多,不是那么回事情!这就说明,你这个身都不可得,何况身外之物,这是真正了解一切法不可得,佛给我们说的是真话。因为一切法不可得,才教给你不要贪著,不要分别、不要执著。
  【观想极乐世界之六尘,即不住空,由此而脱离五浊之六尘,即不住有。故佛法治心,不重降伏而重转移。】
  降伏,怎么能降得住?降不住的。懂得转变,懂得转换,转烦恼为菩提,转识成智,转生死为涅盘,转娑婆为极乐,你会转那就行了,这是真的。硬是想压,压不住!没有那个道理的。净宗的法门,就是教我们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依就是此地讲的六尘,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物质环境;正报是教我们观想阿弥陀佛,观想观音、势至,这是观正报。你有观,这个观就是前面讲的正念,净土宗你这样的观想,心里面常常念著,这是正念,这个不住空。因为念念都念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娑婆世界就忘掉了,不再念了,这常讲我们这个地方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