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简明世界通史(上)

_5 李纯武、寿纪瑜等(现代)
第四次十字军东侵  1144 年,埃德萨伯国被塞尔柱土耳其人灭掉,其余的十字军国家也都告急。1147 年,法王和德皇亲自统率第二次十字军东侵,结果彻底失败。七十年代,从埃及到两河流域上游一带兴起了统一的伊斯兰教国家。它的统治者萨拉丁①向十字军宣战,夺取了地中海东岸的不少城市,1187年进占耶路撒冷。两年以后,英、法、德的帝王发动了第三次十字军东侵,但他们同床异梦。德意志皇帝在小亚细亚淹死了,德意志的十字军大部分折回了。英、法国王彼此争吵,后来法王也把法国的十字军领回法国,乘机强占英国在法国的领地。最后,英王也没有取得什么成果。第三次十字军也以失败告终。
萨拉丁国家
教皇英诺森三世积极推动新的十字军侵略。1202年,法、意、德封建主组织的第四次十字军在威尼斯集合,打算乘坐威尼斯船只进攻埃及,先摧毁萨拉丁的基地,再夺回耶路撒冷。但是伊斯兰教的埃及同威尼斯保持着密切的商业关系,基督教的东罗马却是威尼斯的商业劲敌。威尼斯商人决定借十字军的侵略达到扩张商业的目的。他们为十字军提供船只,却利用十字军付不清巨额船费的窘迫,驱使十字军去进攻同一宗教信仰的东罗马帝国。十字军占领了东罗马帝国的大部分领土,1204年4月又占领了君士坦丁堡。
十字军骑士、天主教教士和威尼斯商人,争先恐后地拥进君士坦丁堡,佩戴十字架的侵略者冲进教堂,抢劫“圣器”和艺术珍品,剥下镶嵌在祭坛和门窗上的金银,牵进骡马去载运。他们在酗酒之余放肆毁坏古代艺术品,为了分赃方便,就把金属雕塑熔铸成块件。城中大火延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许多古建筑化为灰烬,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浩劫。
拉丁帝国
十字军完全放弃了恢复“圣地”的计划,在巴尔干半岛东南和马尔马拉海边,建立起十字军国家——拉丁帝国。由于它的皇帝没有实权,它实际上分成四个拉丁国家。西欧封建主在那里加强了农奴制剥削,威尼斯据有了君士坦丁堡的大约三分之一地区、重要的海港和岛屿,罗马教皇控制了教会。后来,东罗马的残余统治势力建立的尼西亚帝国逐渐收复失地,1261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恢复帝国。但是经过这番蹂躏,东罗马帝国已经失去了从前的光辉,繁华和强盛成了历史的陈迹。
第四次东征以后,十字军侵略的火焰逐渐熄灭。十三世纪,虽然西欧又发动过四次十字军,但是都失败了。到1291年,十字军在地中海东部所侵占的土地已经丧失殆尽。①
十字军东侵的影响  十字军东侵是西欧教俗封建主阶级在宗教掩饰下进行的大规模军事殖民战争。它严重地破坏了西亚和东罗马的社会生产和文化,牺牲了亚洲和欧洲无数人的生命。它对西欧社会也发生了一定的影响。①1171年,萨拉丁废黜开罗法蒂玛王朝的最后一个哈里发,法蒂玛王朝告终。萨拉丁的全名是萨拉丁优素福伊本阿尤布。他所建立的王朝称为阿尤布王朝(1171—1250年)。
①十字军在东方只保有塞浦路斯岛。
农奴往往借出征的机会挣脱封建主的束缚,一些人住进了城市。封建主急于筹措出征费用,有的就让农奴赎买人身自由,有的卖掉产业然后出征;也有的在战争中阵亡;封建主的力量有所消损。另外,侵略者接触了东方文明,模仿东方封建主的豪华生活成了西欧封建主阶级的风尚。豪华生活需要大量开支,因此封建主就加重地租剥削,同时大力推行货币地租。这一切加快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成长,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十字军侵略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特别是确立了意大利北部城市的商业优势,造成了有利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
第二章  十一至十四世纪的欧洲主要国家
第一节  法国
法国经济的发展  法兰西王国是由西法兰克王国演变来的。987年,法兰西公爵卡佩取代了加洛林王朝。这个国家以后通称法兰两王国。到十一世纪,法兰西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但是卡佩王朝最初几代国王的权力有限,各地大封建主实行割据,王国四分五裂。从十一世纪末开始,法国的城市发展得很快。许多城市里有发达的手工业。十字军侵略扩大了东西方的贸易,使法国南部的经济加速活跃起来。通过南部的马赛等港口,法国织造的各色呢绒和麻布等运向东方。东方的香料、染料、糖和各种奢侈品输入法国。十二、十三世纪,东北部的香巴尼地区兴起了当时欧洲最大的集市,西欧商人①
到那里会聚,各种各样的商品源源运到那里交流。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大大地加强起来。
封建剥削方式随着发生变化。为了增加货币收入,封建主向农奴索取赎金,答应他们取得人身自由,并且要他们用货币交纳地租。赎金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只有境况比较好的农奴才能够在短期内交付。而且农民虽然赎得人身自由,还必须为租种的土地交付货币地租。为了把实物换成货币,他们必须出售产品,因此要受商人一层中间剥削。富裕农民余粮较多,可以待价而沽,贫穷农民往往被迫低价卖粮。农民身上还压着许多封建义务。他们的处境仍旧很艰苦。但是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多少有了提高。十四世纪,这样的农民在不断增加,进入市场的农产品也增多了。
王权开始加强  十二世纪以前,法国只在名义上是统一的王国,实际上分割成许多经济上没有多少联系,政治上各自独立的大封建主辖区。这些封建贵族在各自的领域内随意制定法律,铸造钱币,控制贸易,征收税款,而且经常混战,弄得道路不宁,民不聊生。国王所管辖的,主要是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中游、以巴黎和奥尔良为中心的狭窄地区,它的面积甚至比大封建主的领地还小。就是在王室领地内,放荡不羁的封建主也时常以城堡为据点进行骚扰抢劫,甚至以杀人为儿戏。从巴黎旅行到奥尔良,一路上不知要经受多少风险,就是国王本人,也非有一支强大的武装队伍卫护不可。
面对这种局面,法国国王极力争取加强王权。国王所管辖的狭窄地区是南北贸易的必经之地,国王通过征收货物过境税得到很大好处。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国王也增加了货币收入,扩大了本身的经济力量。十二世纪早期,国王开始向封建混乱现象作斗争。在斗争中,国王得到市民和中小封建主的支持。市民希望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来消灭大封建主的割据,消除他们的横征暴敛和抢劫,统一货币制度,统一法律,保证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他们用金钱和武装力量支持国王。为了争取城市的支持,国王也往往给某些城市自治权。中小封建主不堪大封建主的侵凌,为了加强统治地位,也成为王权的同盟者。国王依靠这些支持,首先消灭王室领地内的独立的封建主势力,然后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大封建主。
在加强王权和统一国家的道路上,由于英国国王在法国拥有许多领地,①香巴尼地区在巴黎以东,是一个伯爵辖区。在境内的四个城市里每年相继举行集市贸易,一共六次,每次历时数周。这就是著名的香巴尼集市。
英王成了法王最大的劲敌。
十二世纪晚期的法国和英国
法国走向统一  1066 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入侵英国,取得胜利,登上英国王位。他既是英国国王,又是法王的附庸,仍旧保持着诺曼底这块领地。1154年,威廉的外曾孙、法国大封建主安茹伯爵亨利即英国王位,史称亨利二世。他的妻子是法国阿奎丹公爵的女儿和继承人。通过王位继承和联姻,他领有法国的诺曼底、曼恩、安茹、都兰、普瓦图、阿奎丹等地区,后来又取得布列塔尼。因此英国王室占有法国西部从北到南的一整片土地,比法王的领地大五倍,挡住了法国的出海口,形成对法国的严重威胁。
十四世纪初的法国
法王腓力二世(1180—1223年在位)利用英王约翰和他在法国的附庸之间的纠纷,以领主的身分要约翰来巴黎受审,约翰加以拒绝。于是腓力二世宣布剥夺约翰在法国的全部封土,并且发动进攻。1204年,腓力相继占领诺曼底、布列塔尼、安茹、曼恩、都兰和普瓦图的一部分。后来又经过长期斗争,到十四世纪初,英国主要只保持了法国西南沿海一块地方。在与英王斗争期间,法王也向国内共他地方扩展势力,腓力三世(1270—1285 年在位)和腓力四世(1285—1314年在位)先后合并了图卢兹、香巴尼两块伯爵领地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王室领地大大地超过了任何其他封建主的领地。巴黎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这都给法国形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
法王腓力四世为了加强统治地位,在1302年召开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参加会议的第一等级是高级教士,第二等级是世俗贵族,第三等级是富裕市民。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都被排除在外。会议主要讨论征税等重大问题,各等级分别讨论,各有一票表决权。三级会议对于王权没有多少限制作用,多数情况是同意国王的决定。它的召开反映了新兴的富裕市民已经形成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通过三级会议,法国国王把封建统治阶级和新兴市民的上层联合起来,加强封建统治。这样,在法国形成了等级代表制的封建君主政体。
第二节  英国
英国封建制度的发展  威廉征服英国以后,大批没收盎格鲁萨克森封建贵族的土地,分赠给自己的亲属、随从和同来的教会人士,同时委派他们接管行政和教会的要职。只有骑士保存了原来的小块领地。征服者在这里推行在欧洲大陆上已经十分盛行的封建剥削方式。农民遭到更沉重的奴役,许多自由农民很快地沦为农奴。
在英国,国王直接领有的土地大于任何一个封建主的领地,而且新的大封建主都直接从国王手里接受土地,必须为国王服军役,向他纳税。无论是威廉直属的附庸,或他的臣属的附庸,都必须向威廉宣誓效忠。因此威廉掌握着强大的王权。一、二百年之内,国王们战胜了大封建主的叛乱,王权也在不断地增长着。
十一世纪晚期,英国大约有一百个城市,十三世纪中期增加到一百六十多个。英国城市一面开辟国内地方市场,一面同欧洲大陆发展贸易,成为促进英国经济上升的强大杠杆。十二世纪,集市贸易繁荣起来。在集市贸易中,羊毛占首要地位。英国商人深入农村收购羊毛,在集市上卖给外国商人。粮食和皮革也输出海外。商品经济在农村发展的结果,货币地租从十三世纪起开始流行,农奴制度随着走向没落。多数封建主,尤其是统称为骑士的小封建主,插手羊毛和粮食的产销,成为同市场保持密切联系的、经营农牧业的地主。他们同富裕农民和上层市民消除了严格的等级界线,都关心市场的发展,要求加强中央政权,减轻捐税。
约翰在大宪章上美国印见图版(21)
大宪章  英王约翰(1199—1216年在位)利用王权施行暴政。他任意没收附庸的土地,随意逮捕显贵人物,干涉教会的选举事务;为了在法国进行战争,他更是漫无止境地征收捐税,激起了各阶层的反对,他在战争中节节失利,在法国的土地大半沦丧,更招致了普遍的不满。反对王权过于强大的封建贵族乘机联合教士、骑士、市民举行武装反抗。约翰众叛亲离,据一位作者的描述,最后他竟发现只有七个骑士站在自己一边,因此只好在 1215年6月在封建贵族拟定的“大宪章”上盖上印鉴。大宪章的主要条文是:国王承认教会选举自由;不得违反惯例向封建主征收额外捐税;不得任意逮捕、监禁或放逐自由人,或没收其财产;承认伦敦等城市已经享有的自由,统一度量衡等。大宪章主要保障封建主和教会的利益,农民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但是它使王权受到封建法律的约束,使国王的独断专行受到限制,给自由人以一定的法律保障,给市民以一定的权利,因此它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在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议会开始建立  无论是约翰还是他以后的国王,都不甘心于权利的削弱,他们拒绝遵守大宪章。内战又在国王和封建主之间爆发。结果国王战败,西门德孟福尔伯爵依靠骑士、市民、自由农民和主张改革的封建主的支持取得胜利,成为英国的统治者。1265年他召集会议。出席者除封建贵族外,还从每个郡邀请两名骑士,从每个大城市邀请两名市民。这次会议被认为是英国议会的开端。议会逐渐定型为上下两院:上议院议员是教会和世俗贵族①
的代表下议院议员是骑士和市民的代表。国王通过议会规定赋税,制订法律。①孟福尔于1265年8月战败阵亡,王权又恢复起来。但是等级代表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这样,等级代表制的封建君主政体在英国确立起来了。 第三节  百年战争和英、法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英法百年战争的开始  强大起来的英法两个封建国家互相敌对。法国力求从境内完全赶走英国势力;英国不但不甘心退出大陆,还企图恢复十二世纪后半期一度占有的广大地盘,并且加以扩大。佛兰德尔②尤其是两国的争执之地。那里有发达的呢绒业,是英国羊毛最重要的销售地区。法王长期以来就想控制这块地方,终于在十四世纪早期把势力扩充到那里。英王垂涎欲滴。佛兰德尔城市同英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支持英国。
卡佩王朝最后一个国王查理四世没有男系继承人。1328年他死后,由他的堂兄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位)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腓力四世的外孙身分要求继承法国王位。他以此为借口,向法国发动了战争。战争从1337年开始,断断续续拖延到1453年,历史上叫做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中英国弓箭手在射击见图版(20)
英国凭借军事优势,取得百年战争第一阶段的胜利。1346 年在克勒西,英国的弓箭手采取近距离射击,英军以三名骑士和大约四十名步兵的损失,打死一千五百名法国骑士。次年英军占领重要港口加来。1356年的普瓦提埃一役,英军把法国国王和许多贵族都俘虏过去,然后向法国索取大宗赎金。
克勒西战役
法国农民起义  法国在战争初期的失败引起工商业凋敝,城市里的帮工开始失业。战时捐税不断增加。巴黎市民发动起义,要求改革政治。更大的灾难降临到农村。许多村庄被战火摧毁,耕地一片荒芜,牧场上看不见牛羊。双方的雇佣军都肆意抢劫骚扰。法国封建主又不断加重剥削。他们说:“乡下佬有结实的背脊,能经受沉重的担子。”普瓦提埃战役以后,法国为被俘的国王和贵族凑集赎金,又准备向人民加征捐税。1348年和1349年,鼠疫在欧洲蔓延,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法国农村更显得满目凄凉。
1358年5月,巴黎以北博韦地方的农民举行起义。①他们高呼:“杀死全国贵族,直到最后一个。”起义马上席卷北部大部分地区。小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也投入斗争。起义者攻打堡垒,杀死贵族,焚烧登记封建义务的簿册。他们所到之处,贵族望风而逃。富有军事经验的吉约姆卡尔领导斗争。但是广大地区的起义队伍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也没有提出斗争纲领。卡尔要求正在斗争的巴黎市民配合农民起义。巴黎市民在富裕上层的影响下没有给予有力的支持。
一个绰号恶人的大贵族查理率军逼近起义军主力所在的村庄。卡尔准备避开不利地形,挺进巴黎。但是农民要求立即决战。卡尔于是在高地上布置阵地,决定迎击。查理看到农民有准备,假意要求卡尔前去谈判。卡尔一走进敌人的军营,立刻就被套上枷锁。于是查理下令进攻农民。两个星期里,两万名起义者被屠杀。卡尔受到酷刑拷问以后惨遭处死。起义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它震惊了法国封建主,迫使封建主很久不敢加重地租剥削。
英国农民起  十四世纪,由于货币地租的盛行,英国农民加速走向贫富②佛兰德尔在些耳德河和加来海峡之间,当时是一个伯爵辖区,今天归入比利时、法国和荷兰境内。①法国贵族轻蔑地把农民叫做“呆扎克”,意思是“乡下佬”。1358年的法国农民起义历史上惯称为“扎克雷”起义。
分化。许多贫苦农民到富裕农民和封建主的土地上当雇工,雇佣劳动制在农业中发展起来。但是在东南部的领地上,劳役制还相当普遍地保存着。
1348和1349年的鼠疫从大陆蔓延到英国。英国人口从大约四百万下降到二百五十万,劳动人手骤然减少,粮价和工资随着上涨。有些地方,封建主恢复了已经废除的农奴制劳役剥削。为了保证足够的廉价劳动力,国王和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实行强迫劳动制度。1349年,爱德华三世的敕令规定,凡是没有地产或其他收入的人,不分男女,从十二岁到六十岁,必须受人雇用,工资不得超过瘟疫流行前的水平;拒绝在规定条件下受雇或在雇用期间离开雇主的,判处监禁;抬高工资的判处罚金。1351年的一个法案宣布,违犯雇佣法的人应该带枷下狱。十年以后的另一个法案又宣布,劳工擅离雇主,将受热铁烙印的刑罚。
天主教会顽固地保留着农奴制度和劳役剥削,一些下层教士也受教会首脑的剥削,生活贫困,因此要求改革教会。他们了解民间疾苦,因此进一步要求改造封建社会。他们漫游各地,在人民面前指摘社会的不平等。在他们中间,约翰保尔影响最大。保尔常常在教堂门口向人发表演讲,激烈地控诉贵族的压迫。他指出,贵族不是从来就有的,“那些我们称为领主的人,……为什么奴役我们?如果我们都来自同一个父母——亚当和夏娃①,他们怎么能说,又怎么能证明比我们身分高?”他把贵族和贫民的生活作了对比;一方面是不事劳动,锦衣玉食,一方面是饱经风雨,敝衣粗食。他反问道:“当亚当耕种,夏娃纺织时,谁是绅士?”保尔还向各地散发韵文传单,号召人民采取行动。为此,他几次被投入监狱。
百年战争开始以后,英国的封建主、雇佣军首领、银行家和投机商人都发了财,人民的负担却越来越重。后来战局变化,英国从胜利转为败退。1377年,英国议会决定靠征收人头税填补庞大的军费开支,规定年在十四岁以上者,每人要交一枚银币的人头税。1379和1380年,一再加征,1380年的税额提高到原来的三倍,规定年在十五岁以上者,每人要交三枚银币的人头税,这个数目相当于一个雇工三天的收入。官吏催征税款急如星火,贪污舞弊普遍成风。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1381年5月底,东南部埃塞克斯郡的农民抗交人头税,发动起义。几天之内,起义在埃塞克斯郡和肯特郡全面爆发,6 月间扩展到英国的大部分地区。农民袭击庄园和修道院,销毁规定封建义务的文书。肯特郡的农村泥瓦匠瓦特泰勒被当地农民推举为领袖。被坎特伯雷大主教监禁着的保尔也被①
农民释放出来,参加了起义的领导。上述两郡的起义者分两路向伦敦进发。伦敦的贫民为农民打开城门。
约翰保尔和起义农民
农民包围国王查理二世的城堡,杀死几个民愤很大的大臣。国王被迫在伦敦近郊迈尔恩德村口场地上会见起义农民。农民要求废除农奴制度和劳役剥削,以低额的货币地租代替一切封建剥削,在全国实行自由贸易,大赦起义人民,这些温和的要求反映了富裕农民的利益。国王假意表示接受。一部①基督教《圣经》里说:“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造出一男一女,男的叫亚当,女的叫夏娃,人类就是他们的子孙。
①在肯特郡。
分农民轻信国王的诺言,分头返回农村。许多贫苦农民随着瓦特泰勒和约翰保尔留在伦敦,继续斗争。
在伦敦城边的斯密斯菲尔德地方,国王再一次被迫会见农民。瓦特泰勒代表贫苦农民提出要求:废除农奴制度,取消封建主的一切特权,没收教会土地分给农民,收回封建主霸占的农村公社土地,废除强迫劳动的法案。在会见时,伦敦市长猛刺泰勒。泰勒身受致命伤,遇害身死。国王命令清查伦敦居民,捕杀了保尔等起义者。国王再次诱骗农民回乡,随即派骑士去追击农民队伍。杀害农民的绞刑架在各地树立起来。
瓦特泰勒被刺见图版(22)
1381年的起义对英国农奴制度的消灭起了重要作用。封建主阶级受到起义的震撼,同时由于劳动人手十分缺乏,不得不改变剥削方式。十四世纪末,绝大多数英国农民争得了人身自由,改纳货币地租。
贞德进入奥尔良见图版(23)
百年战争的结束  1415 年,英国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几年之内英军占领法国北部,包括巴黎在内,1428年包围奥尔良。奥尔良是军事重镇,据有该地,英军就可以长驱南下。法国北部人民建立了抗英游击队,展开拯救祖国的战斗。在东北边境一个村庄里,农家姑娘贞德挺身而出。她经过重重困难,见到了在南方执政的王太子查理,说服了他,得到一支军队。贞德身披①
戎装,手执军旗,带着军队向奥尔良猛进。法军士气大振。1429年5月,法国军民以高涨的爱国热情击退了包围奥尔良的英军,乘胜克复许多城市。贞德成了人民爱国热情的象征,被称为奥尔良姑娘。但是法国封建主对她的声望和影响感到不安,蓄意谋害这位英雄。在巴黎东北贡比涅附近的一次战斗中,封建主故意关闭城门,截断她的
百年战争时期的法国和英国
归路。贞德最后落入英军手里,备受酷刑,最后被教会以“异端”的罪名活活烧死在火刑柱上。但是贞德的牺牲更加激发了法国军民的爱国热情。他们连续得胜。1453年,百年战争结束,除北端的加来港以外,法国领土全部收复。
贞德遇害
法英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百年战争末期,法王查理七世实行了两项重大措施:国王不经过三级会议批准直接征税,建立国王直属的常备雇佣军。王权进一步加强了。战争胜利以后,法国进入经济复兴时期。国王路易十一(1461—1483年在位)最后消灭了封建割据,基本上完成了国家统一。路易十一充分估计到商业和手工业对充实国库的重要性,采取保护政策。他鼓励工业品输出,取消一部分内地关税。他依靠中小封建主和上层市民的支持,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国王在宫廷官吏和顾问的辅助下统治国家,政事越来越少让三级会议过问。等级代表制的封建君主政体演变为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法国成为中央集权国家。
百年战争失败以后,英国封建主向法国扩张的出路堵塞了,封建主内部的冲突加剧起来。百年战争结束不过二年,约克公爵的家族同当政的兰开斯①查理从1422年执政,1429年即位,称查理七世,统治到1461年。
特王朝争夺王位。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纹章,①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纹章,因此他们挑起的战争叫做红白玫瑰战争。英国许多封建贵族跟随他们卷入战争。从1455年起,双方反复争夺了三十年。兰开斯特家族在1471年战败,它的旁支、当时只有十几岁的亨利都铎逃到法国的布列塔尼。他在这里聚集力量,准备有朝一日回国取得王位。1485年8月初,他带着几千名支持者在英国的威尔士登陆,向东推进。当时的英王、约克家族的理查三世率领队伍前去迎战。8月22日,两军在博斯沃思原野交锋,双方箭飞如雨。在紧要关头,理查三世手下两名贵族率众投向亨利一方。理查力量削弱,最后被杀,不多时候,他的队伍随之溃散。战场上发现了理查三世失落的王冠,它被加在亨利的头上。就在这一年,亨利正式加冕,称为亨利七世,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经过三十年的反复争夺,双方两败俱伤,大部分旧贵族消灭了。亨利七世进一步摧毁了旧贵族的实力,巩固了王权。英国也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
①封建时期,欧洲各国的王室、贵族家族和城市往往有自己的徽记,就是纹章。
第四节  德意志和意大利
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从查理曼帝国分裂出来的东法兰克,逐渐发展为德意志王国。封建制度在这里发展得比较缓慢。罗马影响很少的边区,特别是萨克森地区,尤其如此。到十一世纪末和十二世纪初,德意志才基本封建化。
从十世纪初起,德意志的国王积极推行扩张政策,奥托一世(936—973年在位)时期,领土已向东越过易北河,部分地方延伸到奥得河。但是奥托最垂涎的目标是意大利。这里有富庶的城市,可以提供财富;这里有教皇的统治中心罗马,控制教皇,就能使国内的教士俯首听命;这里的封建主争权夺势,造成政治上的分崩离析,这正是进兵的有利条件。951 年,他首次出征意大利,占领伦巴底,取得伦巴底国王的称号。十年以后,教皇邀请奥托帮助平定封建主的叛乱,奥托打败了教皇的敌人,巩固了教皇的权力。教皇为了寻求支持,962 年在罗马为奥托举行皇帝加冕,把他作为查理帝业的继承者。这个新的帝国历史上称为“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无论从疆域①
或皇帝权力来说,神圣罗马帝国同查理曼帝国相比都相形逊色。皇帝不但必须制服德意志封建主,而且必须使意大利的封建主就范,还必须使教皇保持友好态度。因此历代皇帝一次又一次地由阿尔卑斯山南下,或去加冕,或去平定叛乱,或去支持与自己友好的教皇,或去废黜不听命的教皇。这一切消耗了统治力量,反而使德意志封建主乘机加强割据,中央政权衰落。
卡诺沙事件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掌握着主教授职权,他们自己挑选主教和修道院院长。他们凭授职权接受贿赂,安插亲信;他们赐给主教领地,扩大他们的统治权,以此换取支持;他们甚至自行任命教皇。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情况:教皇下面所属的主教要由皇帝授职,教皇要由皇帝认可,而国王又是由教皇加冕为皇帝的。究竟谁高于谁?双方都想凌驾于另一方之上。授职权变成了争执的一个中心问题。皇帝对宗教事务的干涉已经引起罗马教会的不满。意大利城市也反对皇帝干预本地事务。矛盾终于爆发了,这就是所谓的政教冲突。
1073年,野心勃勃的格雷戈里七世当了教皇,当时罗马的天主教会已经把自己的影响扩张到整个西欧。格雷戈里七世宣称教皇权力来自上帝,高于一切,教皇不但有权任免主教,而且可以废黜君主。皇帝亨利四世针锋相对,于1076年1月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叫他从教座上“滚下来”。一个月后,教皇也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开除亨利的教籍,取消他的帝位。德意志的大封建主(诸侯)乘机发起动乱,他们要挟亨利,只要在一年零一天之内亨利还不能恢复教籍,他们就要另立国王。于是亨利不得不在 1077 年 1月忍辱到意大利的卡诺沙城堡去向教皇忏悔。亨利冒着大雪,光着双足,穿着粗服,在城堡外候了三天方得进见。教皇恢复了他的教籍。表面上似乎是教皇占了上风。但是双方互不服气,政教冲突并未停止。直到1122年沃姆斯宗教会议决定由教皇或他的代表授予主教神职,而由皇帝授予封地,双方才算达成妥协。
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十二、十三世纪,德意志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①这个帝国到十二世纪时称为“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通称“神圣罗马帝国。962年即作为其始创之年。
就,许多城市相继发展起来。靠近边境、海岸和河流的城市如科伦、沃姆斯、奥格斯堡、纽伦堡等尤其著名。这些城市的纺织业和金属制造业都很发达,产品主要运销国外。它们与国内市场的联系不大,没有一个城市发展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很薄弱。因此城市的发展对于政治统一没有多少作用。诸侯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利用各种机会,特别是趁皇帝南行之机扩展势力。在皇帝与教皇争夺授职权期间,一部分诸侯掀起了几乎二十年的内乱。他们收罗附庸,扩大实力,一座座的堡垒从地面上矗立起来,严重地加深了政治分裂局面。从十二世纪早期起,德意志诸侯废弃了皇位世袭办法,改为由诸侯选举产生。为了确保权势,他们往往选出一个不太强大的诸侯来充数。皇帝徒有虚名,其地位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大诸侯。1356 年,皇帝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①承认诸侯在领地内有权审判,征税,铸币,经营矿山;并规定皇帝由固定的七个诸侯选举产生。这七个诸侯称为选侯,其中有三个是大主教。《黄金诏书》事实上把德意志的分裂以法律形式固定②
下来。结果弄得境内关卡林立,交通不便,封建混战频频发生。在很长的时期里,德意志没有发展为象英法那样的中央集权国家。
十五世纪晚期的神圣罗马帝国
四分五裂的意大利  查理曼帝国分裂以后,意大利长期陷在政治纷争之中,一直没有统一,甚至没有产生名义上的中央政权。北部后来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中部有教皇的辖区,南部和西西里在十二世纪是诺曼人建立的两西西里王国,十三世纪末,南部成为那不勒斯王国。各个部分之间常①
有利害冲突,即使在它们内部,北部城市对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中部城市对于教皇,都是各行其是。意大利城市和德意志城市一样,主要是依靠对外贸易兴旺起来的,彼此很少联系,而且互相竞争,互相敌视,根本不关心政治统一。
十五世纪的意大利
北部城市工商业很发达。阿拉伯帝国兴起之后,亚得里亚海岸的威尼斯继续保持着与沿海一带和东罗马帝国的贸易关系。从十世纪前后起,许多城市相继成长起来。它们纷纷向封建主展开斗争,逐渐控制了周围的广大地区,有的形成城市国家,最著名的有威尼斯、热那亚和佛罗伦萨。佛罗伦萨以手工业生产为主。威尼斯、热那亚以商业活动为主。它们的商业活动随着十字军侵略的进展而取得更大的优势。它们的商船穿行于地中海和黑海,并且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沿着欧洲海岸航行到英国和佛兰德尔。威尼斯拥有商船三千艘,大商船约有三百名船员。它们的商人往来于欧亚非三大洲。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威尼斯商人尼古拉波罗和玛窦波罗在十三世纪时远道来到中国。后来,马可波罗又随着父亲和叔父从威尼斯启程,经过几年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元朝朝廷。
马可波罗见图版(24)
①盖有黄金印章,故名。
②这七个选侯是美因兹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伦大主教、波希米亚王、莱茵区的巴拉丁伯爵、萨克森—维登堡公爵、勃兰登堡侯爵。
①1442—1458年,那不勒斯王国和西西里又一度合并。
马可波罗父子等三人启程东来
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  十四世纪,在意大利北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里,行会手工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生产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刺激手工业作坊主展开激烈的竞争。行会章程对产销竞争的限制被突破了,行会制度趋于瓦解。商业资本家打入了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人。他们包买原料供应手工业者,有时还供给他们工具;又包买手工业产品,把产品贩卖到外地。那些手工业者失去了经营的独立性,受包买商人支配,实际上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以此为起点,逐渐地建立起手工工场。他们雇用许多工人,使工人有分工地生产一种商品。在原来只有行会手工业的城市里,兴起了新的手工业生产形式——工场手工业。
在盛产呢绒的佛罗伦萨,工场手工业达到很大的规模,呢绒生产过程分成二十多个工序。先把羊毛煮过,漂净,梳理整齐。担任这些劳动的粗工统称为梳毛工,他们原先大都是摆脱了农奴身分而又失去土地的农民。梳理好的羊毛通常发给城里或者近郊的贫苦妇女,由她们在家里用纺锤或手摇纺车纺成毛纱。毛纱再发给织工,由他们在家里织成呢绒。此外的染色、缩绒、碾平等工序,需要比较复杂的技术,在中心手工工场完成。许多失去独立经营能力的城市手工业者就在这里操纵织机、缩绒机和染色。十四世纪中期,在佛罗伦萨城里和近郊,呢绒工场手工业的工人大约有三万人。企业主大约有二百家。
工场手工业的工人有的集中在工场里,有的分散在家里劳动,他们同是受雇用的工人,同样受企业主的剥削。企业主强迫工人每天劳动十四到十六小时,付给的工资却很低;又利用工人生活困难,预付一点工资,强迫工人用沉重的劳动清偿,否则不许离开工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构成工场手工业的特征。雇佣工人同企业主的斗争也开始了。1378年7月,佛罗伦萨的梳毛工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雇佣工人起义。他们联合小手工业者和流入城市的农民,起来夺取政权,选出了以梳毛工工头兰多为首的新的政权机关。新政权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例如对贫民分配粮食,让城市里所有的人都能到手工工场里工作,剥夺富豪的参政权等。但是大企业主用同盟歇业的手段来对付起义者,使工人失业和挨饿;他们并且收买兰多,分散了起义的力量。起义群众向统治阶级的军队展开英勇搏斗,最后失败。残酷的镇压开始了,起义领袖遭到杀害。兰多曾经帮助镇压起义,后来也被流放出去。
工场手工业的兴起,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萌生了最初的幼芽。开设手工工场的企业主同富商、银行家等一起,开始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
十四、十五世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只出现在意大利和西欧其他少数地区几个经济发达的城市里,而且只限于纺织等少数部门,好似封建生产关系茫茫海洋里的零星小岛。但是社会经济基础方面这种新因素的成长,有力地冲击着陈旧的封建制度。
第五节  俄罗斯
基辅国  六到九世纪,从今天苏联的基辅一带到伊尔门湖一带,分布着东部斯拉夫人。九世纪,东部斯拉夫人的氏族公社过渡到农村公社,他们的部落发展成一些小国,各以一个设防的城市为中心,由王公统治,因此叫做公国。
八、九世纪,当诺曼人不断地进行着对外掠夺和贸易活动时,他们中间一部分人由芬兰湾溯流南下,来到东欧。根据俄国古代编年史的记载,862年,诺曼人的首领留里克当了诺夫哥罗德的王公。他的两名部下顺着第聂伯河来到基辅,也成为那里的王公。诺夫哥罗德和基辅是当时较大的两个公国。诺曼人来到后,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882 年,诺夫哥罗德王公奥列格率兵南下,征服了基辅和第聂伯河两岸的几个公国。形成了以基辅为中心的基辅公国,国家的统治者开始称为大公。基辅大公统治下的居民主要是斯拉夫人。他们把这个国家叫做罗斯。
九世纪,在农村公社里,私有土地和封建剥削关系萌芽了,但是还没有发展起来。大公剥削人民的主要方式是征收贡品。当冬天来临时,大公带着武士出去巡行,强迫人民把毛皮、蜂蜜等物产作为贡品交出。春天,大公的船队载运着征收来的贡品开进黑海,渡海到君士坦丁堡,在那里换回贵重的纺织品、酒、水果等。一部分贡品分赠给大公的部下。
基辅罗斯邻近东罗马帝国,经济、文化交往频繁。十世纪末,罗斯从东罗马帝国接受了基督教;在文化上,它也深受东罗马帝国的熏陶。十一世纪①
早期,基辅强盛起来,大公雅罗斯拉夫统治期间(1019—1054年)达于顶点。但是这时阶级分化也在加深。农村公社里出现了占有大块土地的富人,许多贫穷农民负了债,沦为债主的农奴。王公贵族也开始霸占农村公社的土地。大公还把土地赐给王公、武士和教会。统治阶级在地产上剥削农奴劳动。
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各地封建主的割据势力发展起来。十一世纪后半期,国家已经不能维持统一。十二世纪,罗斯分裂成十几个公国。此后罗斯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强大的外敌接踵而来。十三世纪,蒙古军队侵入罗斯,占领梁赞、莫斯科、弗拉基米尔、基辅等地,罗斯广大的土地沦陷了。罗斯西部随之受到波兰和立陶宛封建主等外来势力的侵略。十四世纪,波兰占领罗斯西南端的土地,立陶宛也逐步向南推进,占领整个第聂伯河流域,包括基辅和斯摩棱斯克在内。这样,罗斯西南部的整片地区分别为它们所据有。东北罗斯则陷于蒙古贵族的统治之下。那里的王公们被迫向蒙古贵族所建立的钦察汗国②纳贡。大敌当前,罗斯的王公们非但没有停止内江,有时反而借助蒙古人的力量来进行内部的争夺。罗斯衰落下去。
莫斯科公国  莫斯科原来是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十二世纪中期建城。以它为中心逐渐形成了莫斯科公国。莫斯科位于商道要冲,城里有手工业,周围是农业地区。它又远离罗斯东西边疆,不易受到外敌的侵犯。依靠这些有利条件,莫斯科公国发展起来。它陆续合并了周围几个公国,到十四世纪初已经十分强盛。
①基辅大公定东正教为国教。
②钦察汗的帐殿为金色,俄罗斯人称钦察汗国为金帐汗国。
莫斯科公国的扩张
蒙古人起先自己派税官征收贡物,后来改由本地的封建王公征收。钦察汗从各国的王公中选出一人,册封为“弗拉基米尔及全俄罗斯大公”,由他代征全部贡赋上交给钦察汗。这个特殊地位成为王公们瞩目的目标。1325年,野心勃勃的伊凡一世当了莫斯科公国的王公。他以谄媚逢迎、馈赠金银财宝的手段博得钦察汗和他的妻妾及近臣的欢心,受到册封。伊凡乘机东兼西并,扩充势力,而且把一部分贡赋留归自己充实财力。莫斯科公国发展为全俄罗斯最强的公国。与此同时,钦察汗国从十四世纪起却处在衰落和分裂的过程中。十五世纪,它的南部和东部分裂为克里米亚、喀山、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亚等几个小汗国。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利用钦察汗国的分裂,开始扩大领域,把诺夫哥罗德等公国都收并到自己的统治下,同时停止交纳贡赋。1480 年,钦察汗征讨莫斯科。伊凡三世避免速战速决。两军在奥卡河的支流乌格拉河隔岸对峙。钦察汗得不到策应,面临寒冷和缺粮的威胁,后方又不稳定,不得不退却。这样,伊凡三世终于摆脱了蒙古的压迫。
伊凡三世死时,东北罗斯几乎完全统一。十六世纪早期,最后两个公国普斯科夫和梁赞先后并入,立陶宛占领的斯摩梭斯克也收复了。这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了。
伊凡三世
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伊凡三世着手加强中央集权,他掌握全国的军队和税收,消除不服从的封建主,为专制制度奠立了基础。他的孙子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即位时年纪只有三岁。大贵族不把他放在眼里,他们趾高气扬,甚至闯到他的寝室里去乱吵乱嚷。他们为了控制实权而不断地互相争夺。俄国又是一片混乱状态。1547 年伊凡已经成年,举行加冕仪式,此后他自称沙皇,①表明自己要象罗马皇帝那样地行使权力。伊凡富于谋略,然而反复无常,性格狂暴,手段狠毒。他时而暴跳如雷,时而随心所欲地折磨他人,或用尖棒刺,或用沸酒烫,或用热锅烙。他残酷地翦除许多贵族及其亲属。因此在历史上他以“恐怖的伊凡”的名称留传下来。
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无情地镇压了大贵族的叛乱,随即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他设立了一个“重臣会议”来帮助推行这项工作。他下令统一全国法律,在各地设立司法机关,起用中小贵族担任法官和地方官。他颁布兵役法,封建主每一百五十俄亩土地,必须出全副武装的骑兵一名,从而增加军事力量。他把全国土地划分为沙皇特辖区和由杜马①管辖的普通区两部分。富饶和繁荣的地方都划入前一类,由国王分封给中小贵族;大贵族丧失了这部分里面的领地,另从偏远的普通区得到补偿。这些措施大大地削弱了大贵族的政治经济力量,打击了他们的气焰,确立了沙皇专制政体。
伊凡四世一面巩固权力,一面把注意力转向境外。他亲率大军十五万人和几十门大炮打进喀山汗国。1552年喀山城陷落,城内男子惨遭屠戮,妇孺①“沙”是恺撒的俄文音译
①贵族组成的咨议机构。
财物横遭抢劫。四年以后,又吞并阿斯特拉罕汗国。俄国的疆域延伸到里海西北岸。向南扩张取得进展以后,伊凡接着就把矛头向西指向波罗的海沿岸,向东指向西伯利亚。夺取波罗的海的企图没有成功,占领西伯利亚则在伊凡四世时期开端。
第三章  阿拉伯、蒙古和奥斯曼帝国
第一节  阿拉伯帝国
六到七世纪的阿拉伯社会  在红海和波斯湾之间的阿拉伯半岛上,很早就有阿拉伯人生活着。半岛西南角的也门地区,雨水充足,可供灌溉。古代阿拉伯人在这里创造了农业文化。早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后,这里就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其他地方气候干燥,大部分是沙漠和草原,其中夹带着一些绿洲。除了绿洲上的居民从事农业以外,大部分阿拉伯部落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称为贝杜因人。在阿拉伯语中,贝杜因人就是沙漠居民的意思。骆驼和羊是他们的重要财富,羊毛和骆驼毛织成的帐篷是他们的住处,椰枣、畜乳是他们的主要食品。“沙漠之船”骆驼载着阿拉伯人,驮着他们的财物,从一个地方游牧到另一个地方。比较富裕的人还饲养品种优良的马。阿拉伯人常常骑着马或骆驼去进行部落之间的抢劫。各部落为了争夺水草,经常发生战斗;他们也时常结下血仇,互相报复。
六、七世纪之交,在也门以外的居民中间,原始公社制度开始解体。出现贫富分化,氏族贵族占有肥沃的绿洲和草地,使用奴隶,也剥削牧民和农民。阶级分化最剧烈的是半岛西部的城市。
半岛西部有一条商道从也门出发,延伸在红海东岸。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非洲的黄金和奴隶等,都从海上运到也门,由骆驼队驮载起来,沿着商道向北运到地中海沿岸等地区。半岛上出产的椰枣、葡萄干、皮革和金银矿产等也通过这条商道同境外进行交易。商道上兴起了城市,最著名的有麦加和麦地那。在那些城市里,奴隶制正在发展着,社会矛盾不断尖锐起来。①
麦加是个繁荣的城市,它是商道上的重要枢纽,水陆贸易路线四通八达。城里住着古莱氏部落。氏族部落贵族经营商业,放高利贷,贩卖奴隶,每年还要组织几次商队到地中海一带去做买卖,同时在畜牧业和农业中役使许多奴隶。麦加城中央有一座克尔伯神庙,②庙里面的墙上嵌着一块黑色的陨石,阿拉伯人相传那是一件“神赐”。阿拉伯各部落崇拜各自的神,麦加人的主神安拉和许多其他神像都供奉在神庙里面。阿拉伯人每年定期源源不断来到麦加朝圣。大规模的集市也在那里举行,人们赶着牲畜到这里来换取织物、武器和手工业品。麦加贵族利用这座神庙,保持着对阿拉伯各部落的政治影响和经济联系,又从集市贸易的税收中获得优厚的利益。他们有很大的势力。
克尔伯神庙见图版(25)
六世纪,阿拉伯成为波斯③和东罗马两大邻国的争夺目标。大约在 570年波斯侵占也门,另外开辟一条从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的商路。红海东岸的贸易受到很大影响。从前为商队充当驼夫和搬运货物的阿拉伯人由于失业贫困下来。麦加贵族的商业也一落千丈。贵族把金钱转用于高利盘剥,利息往往达到百分之百。许多部落欠下他们的债。下层人民在债务奴役下,①麦地那原名叶什里卜,穆罕默德来后,改称麦地那,意即“先知之城”。
②克尔伯意思是立方体。中国伊斯兰教典籍中译为天房。
③古代波斯帝国在公元前四世纪被马其顿所灭。公元前250年,今天伊朗的东北部一带兴起了帕提亚王国,中国史书里称为安息。大约一百年内,安息从伊朗高原扩张到两河流域。公元226年,萨珊王朝统治下的波斯继之兴起。
生活不断恶化,反抗有增无已。整个半岛动荡不安。贵族为了加强统治,夺取新的土地,开辟新的商业活动途径,需要政治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机构。普通人民也希望打破部落的局限,获得牧场和肥沃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种新的一神教——伊斯兰教。它是阿拉伯的政治统一要求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伊斯兰教的产生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约570—632年)出生在麦加的古莱氏部落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在他出世以前即已丧父,幼年丧母,先后由祖父和伯父抚养。青年时代他放过羊,做过买卖,跟着商队到过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后来他和一个富商的寡妇结婚,从此富裕起来。穆罕默德在叙利亚一带接触过基督教徒,听说过关于“上帝”的故事。结婚以后,他摆脱了生活的重担,常到麦加郊外的山洞里去过沉思生活。他结合犹太教和基督教等教义,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宣称这是神的启示。
大约610年他开始在麦加传教,说宇宙间只有一个“真主”安拉,此外别无他神;“真主”是宇宙的创造者,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是信徒的先知。他反对多神教和偶像崇拜,号召信仰并且绝对顺从“真主”,宣称①凡是信仰“真主”,遵行天命建立善行的人,将要升入天堂,否则坠入火狱。他的传教取得妻子、几个亲族、一些穷人和奴隶的相信;然而另一方面却引起麦加贵族的严重不安。他们深恐关于一神教的宣传会影响人们去朝圣,从而损害自己的特权和财富,因此以嘲笑和攻击来回答他,甚至殴打、欺侮他的信徒。穆罕默德的处境十分困难,很难继续留在那里。恰恰当时麦地那有两个部落互有仇恨,争执不休。麦地那人邀请穆罕默德到他们那里去帮助解决纠纷。622 年,穆罕默德及其信徒从麦加出走,迁移到麦地那。这件事阿拉伯语叫作“希吉拉”,那一年后来被定为回历元年。
从麦地那到麦加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继续传教。除了宣传宗教信仰以外,他还提出了一些比较结合现实的主张,号召所有的伊斯兰教徒——穆斯林,不分部落,都是兄弟,使各部落的人超越血缘的狭隘界限,以共同的信仰为纽带联合起来。这对于消除他们的敌视有积极的作用。他号召各部落停止冲突,如有纠纷,应由“真主”和他本人裁决。为了取得支持,他反对高利贷,主张济贫,主张释放奴隶。苦于麦加贵族高利贷剥削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有不少人接受伊斯兰教,信徒日渐增多。他不断扩大影响,渐渐由原来的宗教领袖进而兼为政治领袖。他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并组织起一支武装力量,一面无情地镇压反对自己或者站在麦加贵族一边的人,一面采取军事行动对付麦加。穆罕默德多次对麦加商队和敌对部落发起武装冲突,有时率军亲征,有时出动部众,取得不少胜利,势力日盛。630 年,穆罕默德率领一万人兵临麦加城下。麦加贵族无力抵抗,只好妥协。结果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是“先知”,是阿拉伯的政治领袖。穆罕默德承认麦加在宗教上的神圣地位。麦加神庙改成伊斯兰教寺院,其他偶像都被拆除,只有黑色陨石作为伊斯兰教的圣物保存下来,规定穆斯林要到麦加去朝圣。这样,麦加贵族仍旧享有宗教和商业利益。从此伊斯兰教奠定了在阿拉伯的统治地位。
伊斯兰教对信教的穆斯林定了五条义务,也是五条基本信条:(1)念诵“除了安拉,再没有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2)每日必须按规定仪①“伊斯兰”一词出自阿拉伯语“顺从”。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意即信仰“真主”安拉的人。 式祈祷;(3)每年在规定的月份斋戒;(4)缴纳天课即施舍财物;(5)到麦加朝拜。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记录了穆罕默德作为“真主启示”所传达的话,据传是由他的门徒笔录下来的。《古兰经》在七世纪五十年代汇集定稿。
阿拉伯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伊斯兰教迅速传播,阿拉伯各部落迅速统一起来。穆罕默德生前,阿拉伯半岛已大体统一。他的继承人称为哈里发,集宗教、军事、政治大权于一身,是政教合一的国家首领。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时期(632—634年),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阿拉伯的扩张
“圣战”是伊斯兰教的一项宗教义务。阿拉伯半岛统一以后,哈里发就以“圣战”为号召,发动对外战争。阿拉伯贵族和一般部落成员为争夺沃土和分配战利品所吸引,纷纷参加出征。从第二任哈里发奥马尔时期(634—644年)起,阿拉伯开始大规模地向半岛以外扩张。阿拉伯军队几乎同时向北、东、西三个方向出击。手执长矛、骑着快马和骆驼的骑兵踏遍了西亚和北非。他们行动迅速,善于奇袭,不到二十年,西亚的叙利亚、巴勒斯坦、波斯、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亚,都并入阿拉伯的版图。接着,阿拉伯军队在北非打到大西洋沿岸,又渡过海峡占领大部分西班牙;在亚洲征服了外高加索和中亚细亚,使东方国界的南段推到印度河以东,北段与中国唐朝的边境连接。八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也扩大了。阿拉伯人在各地设立了军事据点,有的后来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城市,例如两河流域的巴士拉,尼罗河畔的弗斯塔特①等。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的军事和商业活动传播到半岛以外的广大地区。阿拉伯哈里发还和中国通好。651 年,哈里发的使节来到中国唐高宗的朝廷。在中国史书中,留下了两国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
对外战争开始的时候,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哈里发要求不分上下过简朴的生活。战利品按规定办法分配,五分之一归“先知”和他的家属以及孤寡之人,五分之四归骑兵和步兵。土地属于国家,个人不能占有。随着西亚和北非的征服,阿拉伯人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当地上层社会的优裕生活,严格的限制被破坏了。除了以国家名义占有的土地以外,贵族也占有大量土地,建立庄园。哈里发还把土地拨给伊斯兰教寺院,赐给军官。以哈里发为首的阿拉伯统治阶级在一些被征服地区承袭了当地的封建剥削制度,残酷剥削被占领地区的人民。税额高达收获量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非伊斯兰教徒成年男子还要交人头税。他们责令农民在颈上锁一块铅牌,标明住址,防止农民因抗交租税而逃亡。在阿拉伯帝国的封建制度下还有许多奴隶,有的是被奴役的战俘,有的是被掠卖的非洲人。几万奴隶集中在两河流域的出海口一带,用沉重的劳动为哈里发清除盐碱,开辟农田。
阿拔斯王朝的统治  帝国统治下的人民受到越来越深重的剥削,普遍存在反抗情绪。各地原来的封建主也反对阿拉伯人的统治。阿拉伯统治阶级内部又不断地争夺政权。几种矛盾交织在一起,造成社会动乱不安。747 年,在里海东南呼罗珊地区,奴隶出身的波斯人阿布穆苏里姆以减轻赋税为号①后来紧靠着弗斯塔特兴建了开罗。
召,发动起义。战斗进行了三年,哈里发的军队彻底失败。同时在帝国的中部、西部都爆发了人民起义。哈里发逃走了。贵族阿布阿拔斯利用人民斗争,夺取胜利果实,自己当了哈里发(750—754 年),建立起阿拔斯王朝。我国史称黑衣大食。阿拔斯反过来镇压起义,又把前朝哈里发的家族几乎满①
门杀灭。前朝后裔阿布德拉赫曼侥幸逃脱。756年据西班牙独立,929年宣布为哈里发国家,建都科尔多瓦。我国史称白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加强了专制统治。在最初的一百年左右,它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这时扩张停止,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是阿拉伯帝国的黄金时代。762 年,新首都巴格达在底格里斯河西岸开工兴建。这是一座圆城,围有城墙三道。城中央矗立着豪华的哈里发皇宫,金色宫门,绿色圆顶。哈里发向每个城市征调第一流的工匠约十万人,修了四年才告完成。宫内铺着华贵的地毯,挂着数万幅精美的帐幔,摆着金银器皿和宝石镶嵌的用具,装饰着精细的金银手工艺品。哈里发为了确保安全,只让达官贵人住在城内。普通老百姓都住在城外。
王朝初期,农业和手工业都取得显著的发展。农业是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受到哈里发的重视。他们鼓励全国各地整修农田,恢复生产,特别是在帝国中心地带两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新开了许多运河和干渠。肥沃的两河流域下游、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等地,水道纵横交错,灌溉便利,谷物水产丰饶,都成为鱼米之乡。手工业如丝绸棉毛纺织、刺绣、玻璃制造、宝石工艺、造纸等,都很著名。在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基础上,商业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巴格达很快就扩展到河流以东,发展为国际性的都市。在漫长的码头旁边,停泊着各式各样的船只。阿拉伯商人往来于亚欧非三大洲。中国的丝绸、瓷器和麝香,印度的香料、染料和宝石,非洲的黄金、象牙和奴隶等等,川流不断地运到巴格达。巴格达还专门设有中国货的市场。不少商人常来中国。在中国的广州、泉州、扬州和长安,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商人。
哈里发还延揽人才,奖励学术文艺。各地办起许多图书馆和学校,有的附设于清真寺,有的由国家或私人开办。文化兴旺发达。
工商业的繁荣为哈里发积聚了惊人的财富。他们渐渐不理政事,越来越迷醉在奢侈的宫廷生活里,在宴会、歌舞和游乐中消磨时日。他们挥金如土。九世纪初,一个哈里发和宰相女儿结婚时,据说把金盘里面托着的一千颗大珍珠撒在他们身上。许多麝香丸抛向皇亲国戚和高官显贵,丸内附有礼券,写着田地一份,或者奴隶一名,等等。哈里发完全变成了深居皇宫的专制君主。
阿拉伯帝国的分裂  阿拉伯帝国的繁荣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血汗上面的。在统治阶级的豪华生活背后,农民和奴隶的处境十分困苦。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在激化。816 年,阿塞拜疆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在巴贝克领导下举行三十万人的大起义,要求取消捐税,实行土地公有,坚持斗争达二十一年之久。869—883年,在两河流域东南部开垦土地、备受饥饿和劳役之苦的黑人掀起了震动帝国的黑人奴隶大起义。不久,又一次人民起义席卷了两河流域和波斯湾周围地区。
无数次人民起义打击了哈里发的统治。与此同时,各地的封建主逐渐扩①661—750年,统治阿拉伯的是倭马亚王朝。
大权力,不服从中央的管辖。八世纪末到九世纪,从北非到中亚细亚,纷纷出现独立的封建政权。909 年,在突尼斯一带建立了法蒂玛王朝,统治者自称是穆罕默德女儿法蒂玛的后裔。法蒂玛王朝很快就占领整个北非,969 年占领埃及以后,立即兴建开罗城作为首都,我国史称绿衣大食。它继续扩张到巴勒斯坦、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西岸一带,一度成为北非和西亚的一个强国。①阿拔斯王朝只剩下巴格达周围的两河流域的一部分土地。1055 年,塞尔柱土耳其人占领巴格达,哈里发只保有宗教首领的地位,名存实亡。1258年,蒙古军队攻下巴格达,杀哈里发,阿拔斯王朝告终。
穆斯林学者在钻研学问
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帝国的辽阔土地包括不少古代文化的发祥地,又同中国、印度、东罗马等文化昌盛的大国接壤。在继承和交流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帝国境内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阿拉伯文明超过当时西欧若干世纪。
阿拉伯帝国的学者们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东罗马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们认真研究它们,还把许多古代作品例如希腊亚里斯多德、柏拉队欧几里得、阿基米德、托勒密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西欧在封建社会初期文化十分落后,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这些学术成就的。
阿拉伯人足迹遍于亚、非、欧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媒介。他们吸收了印度十个数字的记数法,把它介绍到欧洲,推动了欧洲数学的发展。由此产生“阿拉伯数字”的名称。他们把中国古代的技术传到西方。八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利用中国工匠的技术,在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建立造纸作坊。中国的造纸术后来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阿拉伯和西方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的罗盘针、印刷术、火药和火器,以及数学、化学、医学等科学知识也是通过阿拉伯人介绍给欧洲的。阿拉伯人把中国制造火药的主要成分硝石叫做“中国雪”,用于医疗和冶炼金银等方面。频繁来到中国的阿拉伯商人不但带来了伊斯兰教,也带来了阿拉伯的数学和天文等知识。
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穆罕默德伊本穆萨(约780—850年)是一位大数学家,编有《积分和方程计算法》,它是最早的关于代数学的著作,后来传到欧洲,直到十六世纪一直是欧洲的大学教材。巴格达等不少城市建筑了天文台,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阿拉伯的天文学家制造了相当精密的测天仪。他们还假定大地为球形,测量子午线一度的长度,推算地球的体积和圆周。阿拉伯的医学也很发达。阿拉伯人开办了药剂学校和药剂工厂,编制了药方集,设立了医院。拉齐(拉齐斯,约850—925年)是著名的化学家和医生,是巴格达医院的院长,著有许多关于炼丹术和医学的著作。前者当中最著名的是《秘典》,里面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后者当中最著名的是《医学集成》,吸取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的医学知识,并增加了新的内容,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又写了一篇《天花和麻疹》,其中记有关于天花的最早的临床记录。他的外科医术很有成就,串线法被认为是他发明的。根据阿拉伯文献的记载,他曾经把二世纪时的医①法蒂玛王朝的最后一个哈里发在1171年被萨拉丁(见“十字军东侵”章)所废,法蒂玛王朝告终。学家盖伦的一部医学著作用阿拉伯语口述给一位住在阿拉伯帝国的中国学者,由后者翻译成中文。大医学家阿维森纳(伊本西那,980—1037 年)学识渊博,他的著作保存下来的有一百多部,涉及哲学、科学和艺术等许多方面,他被誉为“医中之王”。他的《医典》采撷了各国的医药成就,探讨了传染病、寄生虫病、皮肤病、精神病等问题,记载了七百六十多种药物,被欧洲各大学用为医学教材,在世界上长期被视为著名医学权威。
阿拉伯人研究自然科学注重实验,从中积累事实资料,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由于阿拉伯文化的影响,现代欧洲语言中的一些科学名词,如英文的代数(algebra)、炼丹术(alchemy)、碱(alkali)等,都渊源于阿拉伯语。
阿拉伯学者留下了一些历史作品,有的是编年体,有的是纪传体,或记载阿拉伯人的战事,或叙述各地的历史。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写下了各地的见闻,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知识,给人们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和地理资料。他们关于非洲和亚洲的记录尤其可贵。早在九世纪,阿拉伯人就写了关于中国的游记。有关非洲的早期历史,许多资料来自阿拉伯人的作品。
阿拉伯的文学园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一译《天方夜谭》)以波斯、埃及、印度的民间传说为素材,经过许多人的辗转复述,在十二世纪加工成书,十六世纪最后定型。它透过一个美丽、机智的女子向横暴的国王叙述的娓娓动听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阿拉伯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各地的人情风貌,使人仿佛看到当时巴格达和开罗等城市的生活情景,看到阿拉伯人勇敢的航海生活。故事引人入胜,一直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第二节  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族早先居住在额尔古纳河的东部,后来逐渐向西扩展,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广大土地上。少数部落在北部和西部森林里以狩猎为生,多数部落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牧牛、羊、马和骆驼。牲畜公有,同部落的人共同游牧。每转换一处牧场,牧民们就支起毡帐。部落首领的毡帐居中,普通牧民的毡帐在四周围成圆圈。游牧部落自己修造车辆和帐篷,也用牲畜向邻近民族交换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他们从汉族输入铁器、布匹和茶叶等产品。蒙古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曾先后处在唐朝和辽、金的管辖之下。
大约十二世纪,牲畜开始转为私有,富裕的家族开始单独放牧,形成游牧贵族阶级。这些家族的代表人物建立起亲兵队伍,互相混战。他们夺取牲畜,霸占牧场,奴役被征服的部落和俘虏,强迫他们照管畜群,修剪羊毛,挤牛羊奶。那时候,蒙古各个部落互不相属,也没有巩固的部落联盟。
在部落的混战中,居住在斡难河上游一带①的一个部落,在首领铁木真(1162—1227年)的统率下联合一些部落攻打另一些部落,接着重新集结力量攻打原来的同盟者。他按十进制组织军队,设立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等军职,挑选忠于他的亲信担任千夫长和百夫长。铁木真特别吸收贵族子弟建立一支护卫军,作为自己的近卫和主力队伍。铁木真加强了力量,降服了蒙古各个主要部落。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召集各部落的贵族大会。贵族们推戴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①。统一的蒙古国家宣告成立。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把军事和行政组织结合起来。他推行“领户分封”制,能够抽出十人当兵的居民编成十户,上面逐级成立百户、千户和万户。大汗分封贵族亲信为万户长、千户长和百户长。他们领有封户,成为封建领主,有权在各级组织里统治牧民,支配牧场。法令禁止牧民从一个十户擅自迁入另一个十户。平时,牧民向大汗和贵族纳税,服役。捐税以牲畜为单位计征。战时,适龄男子都自备战马和武器,编入军队。成吉思汗实行军事独裁。他把护卫军扩充到一万人,作为独裁统治的有力保证。
蒙古帝国的建立  统一的蒙古国家的建立,制止了蒙古的部落混战,展开了蒙古社会发展的前景。但是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利用新建立的国家政权,把蒙古人民的力量投向侵略战争。蒙古骑兵踏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蒙古骑兵
1211到1216年,成吉思汗进攻衰朽的金国,1215年洗劫了金的首都中都①。成吉思汗在出征中看到金兵使用的火炮和石弩。他掳走汉族工匠,强迫他们以奴隶身分制造攻城武器。
1219年,成吉思汗发兵西侵中亚细亚。当时中亚细亚最大的王国花刺子①斡难河即今石勒喀河和它的上游鄂嫩河。
①“成吉思”的意思,有人解释为海洋,有人解释为强盛。“汗”是蒙古最高统治者 的称号。①中都,今北京。由于蒙古军队的南下,金国已在1214年把首都迁到汴京(今河南开封)。 模②,辖有里海、咸海、帕米尔、波斯湾之间的地区,疆域广大,但是政权很不稳定。面临蒙古的入侵,花刺子模不能组织全国性的抗战。首都玉龙杰赤③的人民在围困中苦战半年,城破以后,还继续进行了七昼夜的巷战。蒙古军队在屠城以后,又掘开附近的堤防,放水淹城。其他地方的人民,尤其是工匠和城市贫民,也奋勇保卫自己的家乡,但是一城一地孤立的抵抗都失败了。蒙古贵族野蛮地屠杀人民,摧毁农田灌溉渠道和城市文明。他们把工匠掳走,单在撒马尔罕,就掳走了三万人之多。蒙古军队灭了花刺子模,追击花刺子模王族直到印度西北境内。
一支蒙古军队绕过里海南岸,越过高加索山,闯进南部罗斯草原。蒙古军队打败了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又打败了一些罗斯公国的联军。
1225年,成吉思汗回到蒙古,第二年,他又率兵南下,计划征服西夏和金。1227年,蒙古军灭西夏。西夏灭亡前夕,成吉思汗病死在六盘山。
二十年间,在东起海边,西到里海的土地上,成吉思汗乘各国的分裂和衰弱,凭借军事力量,建立了空前的军事封建大帝国。他把帝国分封给四个儿子。儿子越是年长,封地离蒙古本土越远。长子术赤得到咸海、里海以北之地,次子察合台得到天山地区和阿姆河以东之地,三子窝阔台得到鄂毕河上游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之地,四子拖雷按照习惯守护祖业,得到蒙古本部。
蒙古帝国的扩张和分裂  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继承大汗位(1229—1241年)。不久,蒙古继续发动侵略,征服了高丽,灭了金。1236年,术赤的儿子拔都统率大军远征欧洲。罗斯各公国顽强地抗击蒙古的侵略。梁赞、莫斯科、弗拉基米尔、基辅等许多城市被战火毁坏,人民经受了惨重的牺牲。拔都从罗斯分兵两路西进,一路攻到波兰西境,一路冲过匈牙利,把战火烧到亚得里亚海滨。整个欧洲都震惊了。但是罗斯和东欧其他各族人民的抵抗给予蒙古军队很大打击。1242年,窝阔台去世的消息传到军中。拔都停止了军事行动。在东起额尔齐斯河,南到高加索,西抵德涅斯特河,北至罗斯境内的广大土地上,建立了钦察汗国。他在伏尔加河下游建萨莱城,定都于此。
拖雷的儿子蒙哥做大汗的时候(1251—1259年),他的弟弟忽必烈进军云南、四川一带,攻占大理,并且进攻印度支那半岛的北部。蒙哥的另一个①
弟弟旭烈兀征服了波斯全境,侵入两河流域,1258年攻下巴格达,结束了哈里发的统治。城中一连七天遭到抢劫,数十万居民被屠杀,许多艺术品和宏伟建筑都被破坏。1260年,蒙古军队在叙利亚被埃及素丹②所败,停止西进。从此阿姆河、印度河以西包括两河流域一带,成为旭烈兀的封地,叫做伊儿汗国。
这样,到十三世纪五十年代,地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十分强大。在这个大国里,中央和地方政权都由蒙古贵族掌握。窝阔台在位时候,把贵族派到各地任地方长官,实行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蒙古贵族无情地剥削农民;把工匠或者掳到蒙古,或者编在各地的作坊里充当奴隶。历次远征中的俘虏大量沦为奴隶,被迫服最艰苦的劳役,参加最危险的战斗。各地人民不能容忍异族压迫和苛重的剥削,反抗斗争连年不断。许多农民离乡逃亡。十三到十四②花刺子模曾先后被阿拉伯人和塞尔柱上耳其人征服。十二世纪晚期独立。
③又译作兀笼格赤、乌尔鞬赤等。
①大理统治云南全境和四川的西南部。
②素丹是伊斯兰教国家统治者常使用的称号。1250年,阿尤布王朝告终,埃及进入马木路克素丹统治时期。 世纪,中亚细亚、波斯、阿塞拜疆等地都发生了大规模的起义,打击蒙古统治者和当地大封建主。
在蒙古帝国,商业受到特殊的重视。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就推广了中国的驿站制度,用大量汉族工人开山辟路,修桥梁,筑驿站。他还派人保护道路,颁布保护行商的法令,使东西交通出现畅通的局面。许多蒙古贵族都向商队投资,牟取厚利。在各地,尤其在中亚细亚,不少富商被选任官吏。但是蒙古帝国的商业大都是过境贸易,很少促进商路两侧的生产,因此也很少巩固帝国各部分的经济联系。
蒙哥以后,忽必烈称大汗(1260—1294 年),在中都东北郊营建新城,建都于此(1272年改称大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他受到南宋军民的长期抵抗,1279年才灭掉南宋,统一中国。就在忽必烈统治初年,蒙古帝国结束了短短几十年的统一。成吉思汗的其他子孙的封地这时已经扩大,分别成为实际上独立的窝阔台汗国①、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和钦察汗国,不再受大汗的节制;各汗国内部也四分五裂了。蒙古侵略者以少数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各地,往往处身于比蒙古社会发达得多的封建社会,逐渐为多数被征服者同化了。
中国文化的西传  蒙古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中国同西方的交通。元朝同二十多国建立了通商关系。在元朝的军队和朝廷里,都有来自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人。欧洲基督教士衔着罗马教皇的使命,来到中国试图传教。
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在元朝得到忽必烈的任用。他游历过中国的许多省份,又在往返途中分别经过中亚细亚、南洋、印度等地。回国以后,他口述东方见闻,请人笔录成书,那就是《马可波罗行记》。他介绍了亚洲国家的风土人情,着重描绘了中国城市的繁华,叙述了元朝的朝政、宫廷生活和历史掌故。这部书在欧洲引起强烈的兴趣,很快被译成几种文字,广泛传抄流行,引起了好多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元朝大量印造纸币。十三世纪末,伊儿汗国的蒙古统治者仿效中国办法发行纸币,从此中国的刻版印刷术在波斯一带开始应用。后来,活字印刷术也从元朝向西方传播。关于制造火药和火器的技术也在这一时期西传。十三世纪,蒙古军队进攻阿拉伯帝国时用过火器。1260年,埃及素丹打败蒙古军队,许多蒙古士兵投降,为埃及素丹提供了制造火器的工匠。后来火器制造方法传入伊斯兰教各国,一直传到欧洲。
①窝阔台汗国在十四世纪初并入察合台汗国。
第三节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  奥斯曼土耳其人也是突厥人的一支,原来是中亚的游牧部落。当塞尔柱土耳其人向外扩张的时候,他们也从中亚的呼罗珊地区西迁。十一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塞尔柱土耳其帝国分裂,这时候在小亚细亚兴起了塞尔柱土耳其人的罗姆素丹国。奥斯曼土耳其部落就投附于这个国家,部落首领埃尔托格鲁尔从罗姆素丹手里得到一块封地。这块封地位于小亚细亚的西北部,与东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土相邻。蒙古军队西侵以后,罗姆素丹国家解体。埃尔托格鲁尔的儿子奥斯曼在位时(约1282—1326年)乘机扩张势力,取得独立。这个国家由于他而得名为奥斯曼土耳其。
土耳其骑兵
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实行军事采邑制度,领主向农民和牧民征税,实际上就是征收封建地租。军事封建贵族掠夺成性,为了夺取新的土地和战利品,他们不断率领部众发动对外侵略。奥斯曼土耳其国家从一开始就走上扩张的道路。
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合并原来罗姆素丹国的土地,又蚕食东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土。在他死后不久,小亚细亚的东罗马残余领土全部并入版图。接着,奥斯曼土耳其就把矛头指向海峡对岸的欧洲。首当其冲的是东罗马帝国。
十世纪的保加利亚
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六世纪时盛极一时的东罗马帝国,几百年来日益走向衰落。在长期动乱中,国力逐渐削弱下去。境外强邻先后兴起,形成对帝国的严重威胁,帝国的领土一块块地沦于邻国之手。七世纪初,西哥特人收复东罗马占领的西班牙南部的土地,萨珊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又夺取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地方,一直深入到小亚细亚。东罗马虽然在627—628年打败波斯军队,随即收复这些地方,但是不久之后阿拉伯人大举出征,上述这些地方以及北非其他地区又先后落到阿拉伯人手里。七世纪晚期,巴尔干半岛上形成了保加利亚国家。它的疆域起先不大,只限于多瑙河下游靠近黑海一带地方,后来逐渐向西南扩展,到十世纪初期已经成为巴尔干半岛的一个大国,并曾几次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虽然在十一世纪初保加利亚被东罗马征服,但是一度称盛的塞尔柱土耳其帝国接着又兴起于西亚,东罗马所属的小亚细亚大都为它所夺。十二世纪晚期,保加利亚复兴,塞尔维亚摆脱东罗马而独立。东罗马处在腹背受敌的地位。1204年,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国。未被十字军占领的东罗马的领土分裂为几个小国。其中最重要的是小亚细亚西部的尼西亚帝国。尼西亚帝国虽然在1261年收复了君士坦丁堡,灭掉了拉丁帝国,但是东罗马帝国已经一蹶不振,失去了过去的繁荣,在奥斯曼土耳其国家的侵略面前,完全无力应付,很快就失去了小亚细亚的全部领土。
君士坦丁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起一支舰队,在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进行骚扰抢劫。十四世纪下半期,他们开始侵入欧洲大陆,1362年占 领阿德里亚堡,不久以后迁都于此。君士坦堡丁堡处于包围之中,与巴尔干①
半岛隔断,只有海路相通。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接着占领色雷斯的东部,掳获大批战俘,把他们运往小亚细亚充当奴隶。
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
1389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在科索沃打败巴尔干各国的联军,征服塞尔维亚,然后继续进军,四年之后征服保加利亚,使整个西欧都感到震惊。匈牙利的处境尤其岌岌可危,国王西吉斯蒙德呼吁组织力量抵御土耳其的进攻,他取得教皇的支持和
尼科堡战役后土耳其要求战败的基督教徒交赎身税
欧洲几个国家的骑士的响应。1396年,他亲自率领欧洲封建主的联军在多瑙河边的尼科堡附近与土耳其军队会战,结果大败。巴尔干大部分土地沦陷。东罗马主要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城一隅之地和部分伯罗奔尼撒半岛,加以政治腐败,统治集团长期内江,国力更加衰落。1422年,土军围困君士坦丁堡,第二年侵入伯罗奔尼撒,大肆蹂躏。东罗马皇帝只好同奥斯曼土耳其素丹在
1424年订立条约,同意交纳贡赋,帝国才得以苟延残喘下来。
1453年,土耳其素丹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在位)统率大军约十五万人,船只约三百艘,再次进攻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勉强凑集了由热那亚人、威尼斯人和希腊人组成的队伍约八千人同土耳其的大军抗衡。4月6日,土耳其军队的重型铜炮开始从西面轰城,一枚枚约半吨重的石弹射向城墙。由于城防坚固,城市北面的金角湾又有铁链封锁,土耳其人一时未能取胜。后来土耳其人与金角湾对岸加拉太区的热那亚商人串通,土耳其人答应保留热那亚人在加拉太区的商业特权,以此换取对方同意让土耳其战船过境进入海湾。土军在加拉太用木板铺了一条路,上涂油脂,使它滑润,然后把七、八十艘船拉过涂油滑板,运进金角湾。土军很快就在金角湾上架起一道浮桥,使君士坦丁堡面临来自海陆两方面的炮火。土耳其军队在5月29日发起总攻,打破城墙,涌入城内。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1449—1453年在位)在战乱中身亡。经过七、八个星期的苦战之后,君士坦丁堡陷落了。入城土军连续三天屠杀掳掠,抢劫皇宫、教堂、修道院和居民住宅,破坏大量艺术品和手稿,残杀无数老幼妇孺,掳走大批居民去当奴隶。往日名城顿时一片萧条。穆罕默德二世举行了隆重的入城式,然后从小亚细亚和希腊某些地方迁来居民,加以重修,随即迁都于此,改称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教堂改为清真寺。①
这样,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将近一千年,东罗马帝国也灭亡了。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继续扩张  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继续扩张。十五世纪后半期,土耳其已经几乎占领整个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还攻占了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汗国。截至十六世纪五十年代,土耳其军队在亚洲占领外高加索、两河流域、叙利亚、巴勒斯坦以及麦加、麦地那和阿拉伯半岛西部的沿海地带;在非洲占领由埃及到阿尔及利亚的大片地区;在欧洲,土耳其攻下贝尔格莱德,几次进兵匈牙利,匈牙利大部分土地沦陷。1547年,匈牙利被迫同意向土耳其素丹交纳年贡。奥斯曼土耳其国家①原来建都于小亚细亚的布鲁萨。
①1930年土耳其政府正式宣布改名。
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苏里曼一世在位时(1520—1566年)是土耳其帝国的全盛时期。帝国疆域辽阔,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首都已经重现繁荣。苏里曼一世奖励文学,提倡学术。他本人就擅长写诗,还写了一本历史日记,这本日记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苏里曼还组织编纂法典,建造寺院。清真寺里设有学校,传播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
土耳其是军事封建专制国家。素丹掌握军事、政治、宗教大权,又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素丹自己拥有大面积的肥沃土地,其余土地一小部分赐给功臣,大部分以服军役为条件,封给封建贵族。农民领有小块土地,可以世袭使用,但是不经领主许可,不能离开。穆斯林农民要交纳各种收获物的十分之一,非穆斯林农民负担更重,有时要交纳一半收成,另外还要交人头税。除纳税外,农民还必须服各种劳役。
土耳其军队在战争中掳到很多奴隶,有的用于农业劳动,有的用于采矿,有的用作桨手,有的用作宫廷奴仆,或者充当太监、姬妾,处境悲惨。还有许多十几岁的青年战俘和基督教家庭的子弟被挑选去补充战斗队伍,称为“雅内萨里”,意思是新军。他们必须接受伊斯兰教,过集体的生活,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其中绝大部分成为战士,一小部分接受特殊培训以后,被录用为军事、行政官吏。“雅内萨里”待遇优厚,但是一旦被认为失职或不忠诚,就随时有被革除的危险,甚至丧失生命。
土耳其征服的后果和帝国的衰落  土耳其的扩张产生了重要后果。它控制了东地中海,特别是控制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土耳其在那些地方设立重重关卡,征收货物过境税。土耳其舰队时常出没于地中海和黑海,侵袭意大利和西班牙海岸。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受到阻碍,西欧国家因此急切地去探寻到达东方的新航路。土耳其对被征服的地区实行残酷掠夺,当地的大部分财富流入君士坦丁堡,给人民带来了贫困和死亡。例如希腊海岛上的居民,三分之二被迁往君士坦丁堡去补充那里的人口,相当一部分被掳去作为奴隶,只有体力衰弱的人才留在原来的地方种地。手工业生产首先是为了供应宫廷和军队的需要,价格都由政府规定。劳动人民处在外族统治者和本地封建主的双重压迫下,生活困苦。土耳其的统治延缓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它们长期处在落后状态。
从十六世纪后半期起,土耳其帝国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人民所负担的捐税繁重,而且随着军事和行政开支的增加,名目越来越多。税吏营私舞弊,从中渔利,封建贵族兼并土地,弄得民不聊生,反抗情绪越来越大。十五、十六世纪小亚细亚多次爆发人民起义,反对苛捐杂税,要求归还封建主霸占的土地。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到十六世纪末已经变得更加广泛,更加激烈。争取摆脱土耳其统治的起义此伏彼起。1608年,叙利亚一带燃起了独立斗争的火焰,宣布脱离帝国,结果被素丹残酷地镇压下去,据说被屠杀者达十万人。统治集团内部时常为了继承问题造成宫廷流血事件,新素丹即位时,往往要翦除自己的兄弟,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封建贵族一方面把封地作为私有财产,一方面却逃避军役,成为一支离心力量。官场腐朽,贪污盛行,买卖官职是习以为常的现象。“雅内萨里”原来只从非穆斯林当中征调,由于待遇优裕,后来穆斯林也可以入伍,甚至政府官吏也把自己的子弟塞进去,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变成世袭职务。他们享受既得利益,成为一个特权集团,而且人数众多,掌握实力,因此常常不听中央命令,制造骚乱,参与政治斗争,甚至推翻一个素丹,拥立另一个素丹。作为战斗队伍来说,它的力量已经削弱;但是作为加剧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却起着很大作用。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土耳其帝国衰落下去。从十六世纪后半期起,土耳其在对外战争中已是多次失败。到十七世纪末,它的军事强国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欧洲国家不再担心土耳其扩张的威胁。随着它们本身的强大,反而把拥有广袤土地的土耳其看作能够从中捞取利益的逐鹿之地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