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简明世界通史(上)

_4 李纯武、寿纪瑜等(现代)
屋大维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罗马帝国的疆界进一步扩大了。它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莱茵河和多瑙河。①
它的疆域这时已经大体奠定。
“罗马的和平”  从屋大维开始的大约二百年里,罗马帝国维持了比较稳定的统治,经历了它的极盛时期,这在历史上称为“罗马的和平”。这一时期罗马继续扩张,疆域达到它的最大规模;它在亚洲包括小亚细亚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直到西奈半岛一带;在非洲直抵北非西部;在欧洲伸入不列颠和多瑙河以北的达西亚等地。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湖。
这一时期也是帝国经济的繁荣时期。带轮的犁、割谷器械、水磨得到应用。埃及和北非一带改进了灌溉系统,开辟了新的耕地,农产丰饶,成为帝国的谷仓。高卢和西班牙盛产葡萄、橄榄。帝国的手工业也很发达。意大利的玻璃、金属制品,陶器,腓尼基的玻璃制品、紫红染料,小亚细亚的纺织品,埃及的纸草、精细麻纱,西班牙的金、银、铁、铅矿产,都是著名产品。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繁荣起来,成为仅次于罗马的重要城市。高卢和西班牙等地兴起了许多新城镇。帝国境内修起了纵横的道路,增辟了渠道和港口。许多地方修建了高架引水桥,把远处的泉水引入城市。海盗已被肃清,水陆交通便利,运输比较安全。大小商人往来贩销各地物产,许多精美制品运往莱茵河、多瑙河彼岸。帝国初期驶往印度的商船每年就大约有一百二十艘。中①“奥古斯都”是至尊至圣的意思。
②此后的罗马统治者都保有“元帅”(imperator)这称号。从此,imperator— 词演变为“皇帝”的意思。①北非西部部分地区这时尚未包括在内。
国丝绸辗转运到罗马,在共和国末期就已经成为上流社会的珍品。据《后汉书》记载,罗马使节曾在166年来到中国洛阳,赠送给汉桓帝象牙、犀角和玳瑁等珍贵物品。这里所说的使节实际上可能是远涉重洋的商人。
高架引水桥
劳动人民的创造,工农业的发展,国内外贸易的税收,为罗马帝国积累了大量财富。在意大利本土和各行省,展开了规模浩大的建筑工程。罗马城内兴建了许多豪华的大理石皇宫、神殿、别墅、会议厅、公共浴场①、剧场、竞技场和宽阔的广场。罗马圆形大
罗马圆形大剧场
罗马万神殿
剧场可以容纳约五万名观众。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些娱乐场所观看各种节目。在屋大维统治时期开始修建的万神殿,规模宏伟,先后用了一百五十多年方才建成。罗马的建筑物继承了希腊的格式,加上高大的拱门,显得更加庄严美观。一条条宽阔的驰道把许多城市同罗马联系起来。
罗马帝国时代,上层社会生活日趋腐化。暴戾愚昧的奴隶主把体力劳动和文化教育工作都交给奴隶去做,自己尽情享乐,竞尚豪华。富裕的罗马男子下午常把时光消磨在公共浴场里,先做健身运动,然后沐浴,这是一种舒适的享受,也是奴隶主的时尚。浴毕涂上香脂,躺在榻上闲谈消遣,直到晚餐时光方才回去。他们以美酒佳肴来显示阔绰,有时候甚至吃孔雀舌头。在奴隶主的宅院里,厅堂壁画,庭园池水,无不齐备。但是在大城市那些高楼大厦之间,就有整片的贫民区。贫民区的房子狭小、简陋,时刻有倒塌的危险。曲折狭窄的街面上,终年不见阳光。在屋大维统治时代,罗马城里约有二十万无业贫民依靠赈济度日。奴隶主的奢侈生活,建筑在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的痛苦上。
庞贝城遗址(另一幅见图版12)
(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该城被毁。)
隶农制  农业中除了奴隶劳动外,这时候越来越多地利用隶农耕种土地。隶农原来是指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或移民,后来又把佃耕小块土地的人,其中包括贫穷农民和奴隶,也称为隶农。这种隶农制在公元前后就已萌芽。那时候奴隶制已经出现危机。奴隶不堪虐待,仇视强迫性的劳动,一次次大规模的起义给予奴隶主沉重的打击。奴隶制大农庄越来越无利可图。随着奴隶逃亡、怠工、破坏工具、袭击农庄、杀死奴隶主等现象的日趋严重,大农庄更加难以维持;而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停止,海盗肃清,奴隶来源减少,奴隶价格昂贵的情况下,补充奴隶又很困难。奴隶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意大利的农业显得衰落,南部许多农庄改为牧场。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奴隶主开始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或破产的农民耕种,并向他们收租。实行这种办法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劳动兴趣,增加生产,保持奴隶主的剥削收①罗马公共浴场多半是复杂而华丽的建筑,兼作体育厅、图书馆和朋友的聚会场所。里面常有乐队演奏乐曲,有时候还有诗人或戏剧家朗诵作品。
入。隶农制越来越发展,在二世纪流行起来。
隶农租种奴隶主的小块土地。起初他们常用货币交租,后来改交实物,数量大约占收获物的三分之一,此外还要为奴隶主服一定的劳役。奴隶主经常违反规定,任意增加地租和劳役。很多隶农缺乏种子、农具或耕畜,被迫向奴隶主告贷。隶农本来有权在租期届满后退种土地,但是如果到期不能还债,就丧失了退种权利,被迫继续耕种那块土地。为了保证劳动人手,奴隶主实际上使隶农越来越固着在土地上。在转让土地时,隶农随同土地一起转让出去。隶农虽然不是奴隶,他们有自己微薄的经济,但是也不被认为是自由人。恩格斯称隶农为“中世纪农奴的前辈。”①
除隶农制以外,奴隶主还常把一部分其他产业,如店铺,作坊等交给奴隶经营,向他们收取一部分收入。这种措施也是为了提高奴隶的劳动积极性。释放奴隶的现象在增加。这一切都说明奴隶制度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它的危机正在日益加深。
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  基督教于公元一世纪初兴起于巴勒斯坦,它是在犹太教的基础上产生的。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要道上的巴勒斯坦,长期以来是强邻争夺的地方。埃及曾经征服巴勒斯坦。后来亚述、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又先后据有过这块地方。犹太人长期处在外族的统治下,饱经残杀、俘掳、放逐之苦。人们在绝望中盼望有一位“救世主”能够降临人间,拯救他们脱离苦难。一些“先知”开始在民间宣传“救世主”的降临。关于“救世主”的思想成为犹太教的中心信仰。
公元前63年,巴勒斯坦在庞培东征时沦为罗马属国。当时耶路撒冷有一万二千名犹太人遭到屠杀,又有大批犹太人被掳到罗马。罗马利用傀儡国王和祭司长进行统治。罗马上层人物在巴勒斯坦掠取金银财富,放高利贷,夺走犹太农民的土地。十年之后,犹太人起义反抗暴政,结果失败,三万名起义者被卖为奴隶。公元前4年和公元66年。犹太人又掀起大起义,都被镇压,许多起义者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或被卖作奴隶。广大奴隶、隶农、手工业者、破产商人都仇恨罗马统治者,也反对祭司长。而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他们感到没有出路,就把希望寄托在“救世主”的降临上。一世纪时候,在巴勒斯坦和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人中间出现了传道者,宣传这种信念。他们说,上帝之子耶稣在巴勒斯坦传道,教人忍受苦难,受苦的人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可是富人进入天堂却非常困难。传道者还说,耶稣后来被巴勒斯坦犹太贵族勾结罗马总督逮捕,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过了三天他又复活,然后升天,以后还要降临人间,在世上建立“千年王国”。关于他的传说起初只在信徒中间口头流传,公元二世纪时才被记录下来。①耶稣虽然是个宗教传说中的人物,但是这种说教反映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仇恨和摆脱困境的愿望,使人们求得幻想中的精神安慰,因此它在奴隶、被释奴隶、劳苦人民当中获得许多信徒。信徒们组成小宗教团体,一起讲道祈祷,互相帮助救济。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规的人,都可入教,因此这种信仰很快就由西亚传入埃及、希腊、罗马等地。希腊语称“救世主”为基督,这种宗教因而被称为基督教。宗教团体逐渐联合起来,形成有组织的基督教会。
早期基督教带有朴素的性质。信徒们反对罗马帝国的统治,仇视富人。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46页。
①《新约》中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恩格斯说“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罗马统治者把教徒看作叛逆,加以逮捕残杀,没收教会②
的财产。随着奴隶制经济的衰落,奴隶起义的不断爆发,奴隶主的统治发生动摇。一些感到前途渺茫的剥削者也向宗教寻求安慰,成为信徒。他们捐献财产,自己又具有文化知识,逐渐把持了教会的领导职务。这样,教会在成分上、组织上、性质上都渐渐发生了变化。
罗马帝国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三世纪的罗马帝国已经开始衰落,面临重重危机。奴隶制经济走向末路,大农庄和矿山以至一般作坊,更加难以维持,帝国的财政收入严重地受到影响。但是统治阶级却过惯了寄生享乐生活,大量消耗财富;为了维持帝国的统治,又不得不一再扩充军队;加上官吏贪污,节日庆典繁多,国家必须负担豪华的宫廷、臃肿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的开支。这些负担沉重地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增加了他们的痛苦。这时候,居住在帝国境外的日耳曼人又不时越境到农村进行抢劫,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国家经济衰退,城市衰落,民生困苦,人口下降,不堪捐税负担的贫民到处流亡,盗匪横行,这都引起政治上的动荡不安。军队纪律松弛,一天天丧失战斗力。越来越多的军人出身的人到官僚机构里任职。军官拥有实力,权势日重,高级将领为了争夺帝位互相混战。近卫军和外省兵团出于多分粮饷和其他的利益要求,往往自立皇帝,而贪图帝位的将领也往往以多发粮饷作为拉拢军队的手段。从235年起,五十年间,先后登位者有二十余人,大多数是将领,有时一年之内要换四个皇帝。一个人被某些军团拥立,另一部分军团往往另立他人,因此这些人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死于非命,局面一片混乱,更增加了工商业的凋敝和经济的衰退。
帝国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动乱使得劳动人民难以度日,人民起义连续爆发。三世纪时,在非洲发生了奴隶、隶农起义,牧人起义;在高卢发生了巴高达运动①,参加者主要是奴隶、隶农、贫民。他们有良好的军队,农民当步兵,牧人当骑兵。他们杀死豪门贵族,分掉其土地和财物,占领广大地区,并且选出自己的领袖,宣布脱离罗马帝国。罗马帝国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统治  284年,近卫军首领戴克里先当了皇帝,他暂时巩固了边防,镇压了高卢和非洲的起义,因而受到大土地所有者和贵族的支持。他建立起专制极力,把元首的称号正式改为君主。为了加强统治,他进行了一些改革。他把整个帝国分为四个部分,由四个统治者分别管理。他进一步增加军团数目,军队分为边防军和巡防军,分别用于防御外族入侵和镇压人民起义。他实行新的税制,农村居民要交人头税和土地说,城市居民要交人头税。为了保证税源,他禁止农业劳动人手脱离本业,奴隶、隶农、自由农民不得离开他们所耕种的土地,禁止手工业者离职改行。官吏也不能离开其职务。在他的高压政策下,帝国表面上暂时相对稳定,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挽救垂死的奴隶制度。305 年戴克里先因病退位,将领们经过一番争夺,最后君士坦丁当了皇帝(306—337年)。
君士坦丁废除了四个统治者分别管理的制度,扩充了官僚机构。当时帝国西部历经战乱,日益走向衰落,东部比较富裕,文化比较发达,又便于对东方领土进行控制,他在希腊旧城拜占廷建立新都,定名为君士坦丁堡,迁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25页。
① 巴高达是高卢语“战士”的意思。
都于此。他极力维护奴隶制度,重申主人有权处死奴隶,隶农及其后代必须固着在土地上,逃亡隶农必须加镣送回原主。他把隶农下降到类似奴隶的地位。
313 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给予基督教徒信仰自由,发还被没收的教会财产,教会有权接受赠产,教士免交赋税,免服劳役。君士坦丁采取承认基督教的政策,这是因为当时奴隶主的政权摇摇欲坠,需要利用基督教作为帝国的精神支柱。基督教关于消极忍受苦难、充当顺民的教义,正好迎合统治者的利益。而二、三百年来,基督教也在发生变化。富有的人以至皇族成员不断有人信教,有些基督教徒担任了一定的官职。教会上层逐渐成为权势集团。教会拥有巨额的财产,有自己的组织,它需要得到帝国的支持来谋求发展,因此它和奴隶主政权的结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从此以后,基督教会财富急剧增加,它继续接受了大量自皇帝到贵族以至其他信徒的赠产,成为拥有大片土地、财物、奴隶、隶农的社会力量。在政治上,基督教会也越来越取得更大的权势。
人民运动和外族入侵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改革并没有使帝国摆脱危机。从四世纪中期起,奴隶、隶农、贫民起义和日耳曼人的入侵以更加猛烈的声势从内部和外部冲击着帝国的统治,奴隶主的政权风雨飘摇。
帝国的专制统治和繁重赋税使广大劳动者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不列颠、西班牙都爆发了人民起义;在高卢,曾经遭到镇压的巴高达运动余焰复炽,规模更大,遍及整个高卢;在北非,兴起了阿哥尼斯特运动①,参加者有农民、隶农、奴隶。他们洗劫大农庄,烧毁奴隶名单和债券。四十年代,运动达到高潮,绵延不绝。罗马统治者几次镇压,都不能加以扑灭。帝国经济凋敝,饥馑严重,烽火遍地。在人民运动的冲击下,它正在迅速地走向崩溃。
正当罗马帝国日益衰落的时候,散布在它北部疆界外的日耳曼人——罗马人轻蔑地称他们为“蛮族”——不断地侵犯罗马边境,成为对罗马帝国的强大威胁。
日耳曼人很早就散布在多瑙河、莱茵河和维斯瓦河之间的广大地区。他们分成几个部分,主要有法兰克人、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盎格鲁人、萨克森人,伦巴德人等。他们长期过着半游牧的生活。公元一世纪末,日耳曼人已经相对定居下来,除了畜牧业以外,他们还从事农业,耕地定期分给各个家族使用。这时候,氏族公社制度已在开始解体。
此后,越来越多的日耳曼人来到罗马帝国境内,有的前来经商,有的作为战俘被安置在大农庄里劳动。
三世纪时候,日耳曼人已经形成许多部落联盟,其中比较强大的,有莱茵河流域的法兰克部落联盟、黑海北岸的东哥特部落联盟和西北岸的西哥特部落联盟。为了掠夺土地和财富,他们经常侵袭罗马边境,来势迅猛,使正在衰落下去的罗马帝国陷入困境,而奴隶和隶农却把这些“蛮族”看成是使自己摆脱奴役的解放者,群起欢迎,他们有的参加“蛮族”队伍,有的充当向导,配合日耳曼人并肩战斗。
四世纪后半期,亚洲的匈奴人进入欧洲,占领黑海北岸地区。东哥特人被匈奴人打败,被迫归附。西哥特人受到匈奴人的挤压进攻,就向罗马皇帝①“阿哥尼斯特 ”出自希腊语,是“战士”“斗士”的意思。
请求前来避难。罗马皇帝以西哥特人充当雇佣军为条件,答应拨给土地,供应粮食,允许他们入境。376 年,一群群的西哥特人乘着船只、木筏、挖空的树干,连日连夜地南渡多瑙河,徙居到黑海以西一带。但是罗马方面没有实现诺言,一些贪官污吏非但没有供应粮食,反而乘机拐卖西哥特人充当奴隶,强迫他们为罗马人种地,许多西哥特人只好出卖子女来换取少量的食物。罗马人甚至想谋杀西哥特人的首领。西哥特人忍无可忍,起来反抗。当地的奴隶和隶农纷纷投奔起义队伍,他们给西哥特人带路,同西哥特人并肩战斗。378 年,西哥特人和罗马人在阿德里亚堡展开决战,罗马军队惨败,皇帝瓦伦斯阵亡。后来,罗马答应让西哥特人定居在色雷斯、马其顿等地,保证供给粮食和牲口,分给土地,这样,起义才暂时平息下去。
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西哥特人起义平息不久,罗马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帝国在395年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帝国仍然以罗马为都城,东罗马帝国建,删都在君士坦丁堡。这时候,西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十分薄弱,主要依靠日耳曼人的雇佣军队来维持统治,军官也往往由日耳曼人的首领充任。
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分裂以后,西罗马帝国面临着规模空前的内忧外患。人民运动遍及各地,此伏彼起,日耳曼人象潮水一般地汹涌而来,两者汇合成为最后冲击西罗马帝国的洪流。五世纪初,西哥特人再度发动攻势,先洗劫了希腊,然后向西攻入意大利,奴隶和雇佣军纷纷加入他们的队伍。410 年,西哥特人围攻罗马,城里的奴隶在夜间打开城门。这个被罗马人夸耀为“永恒城”的罗马就这样陷入“蛮族”之手。西哥特人洗劫罗马三天三夜,接着折向意①
大利南部,后来北上转入高卢南部和西班牙,419年,建立起西哥特王国。
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
就在西哥特人进攻意大利的时候, 汪达尔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也突破了罗马帝国的北部边界。汪达尔人穿过高卢和西班牙,渡过海峡,攻入北非。北非的奴隶和隶农同渡海而来的汪达尔人结合起来,扫除了罗马的统治。439 年,汪达尔人在北非建立汪达尔王国。在高卢,“巴高达”运动再度高涨,起义者到处攻占大农庄。勃艮第人和法兰克人利用这个形势,顺利地进入高卢。457年,勃艮第人在高卢东南部建立勃艮第王国。
到五世纪中期,西罗马帝国的行省已经大部丧失,先后被日耳曼人占有。在意大利,西罗马的中央政权操纵在日耳曼雇佣军将领手里,皇帝也由他们随意废立。476 年,日耳曼雇佣军的将领奥多亚克废除了西罗马的最后一个皇帝罗慕洛。西罗马帝国在奴隶起义和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了,西欧①
的奴隶占有制度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复灭而崩溃了。
① 西部帝国皇帝害怕西哥特人,五世纪初驻跸于拉文纳,后因罗马残破不堪,迁都于此。
① 488年,东哥特人进入意大利,493年,奥多亚克被害,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和达 尔马提亚一带建立东哥特王国。
第四节  罗马文化
罗马文化是在古代东方文化、伊达拉里亚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是境内各族人民的共同创造。共和国末期和帝国早期,罗马文化进入兴盛时期,屋大维统治时期被称为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
文学  维吉尔(公元前70—19年)是著名诗人,代表作品为《伊尼特》,体裁模仿《荷马史诗》, 叙述特洛伊的神话英雄伊尼斯在该城陷落后逃走,经过迦太基、西西里,漂流到意大利的经历。他把伊尼斯描写为牧羊人和女神所生,他的后裔就是罗马的建立者,以此歌颂恺撒和屋大维所出身的家族,颂扬屋大维是神的后代。诗人贺拉西(公元前65—8年)著有《颂歌》,歌颂农村优美舒适的生活,美化屋大维的统治。诗人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18年)的代表作品是以各种神话为主题的《变形记》。
史学  古代罗马留下比较多的史学著作。波里比阿(约公元前201—120年),著有《通史》四十卷,综述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前146年希腊、罗马和地中海东部各国的历史,但保留下来的主要只有前五卷。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年)著有《罗马史》一百四十二卷,叙述罗马城的建立、罗马的对外侵略直到公元前9年的历史,现仅存三十五卷。恺撒著有《高卢战记》七卷,除记载军事行动外,还描述了公元前一世纪日耳曼人的生活状况。塔西佗(约55—120年),著有《年代记》,记公元14—68年的历史,另著《历史》, 记公元69—96年的历史,这两部著作都已残缺;他的《日耳曼尼亚志》描述日耳曼人的晚期氏族公社生活,和恺撒的《高卢战记》都是有关日耳曼人早期历史的宝贵史料。普鲁塔克(约46—120年)著有《传记集》, 列入希腊、罗马的著名人物,收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阿庇安(公元二世纪)著有《罗马史》,记载自王政时代到二世纪初的罗马历史。该书也已残缺。
哲学  唯物论哲学家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55年)著有《论物性》,这是流传至今的系统阐述古代原子论的唯一著作。他认为,一切物体都是原子组成的,原子不能创造,不能消灭;它们具有一定的形式、重量,永恒地运动着,并且按一定的形式结合成万物。他还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其中有无数的世界在形成、发展和消灭。
科学  罗马人留下了几部农业著作,主要有加图(公元前234—149年)的《农业志》、瓦罗(公元前116—27年)的《论农业》和科路美拉(公元一世纪)的《农业论》。这些著作既是农业技术和经验的综述,也是关于农业生产组织的资料。
罗马科学承袭希腊人的成就。著名的数学、天文、地理学家托勒密(约90—168 年)出生于埃及的一个希腊化的城市。他在亚历山大城观察天象,将古代天文知识加以总结。他主张地心体系,认为地球居于宇宙中心不动,日月星辰都环绕地球运转。他的主要著作有《天文学大成》,一直是天文学家的必读书籍,直到一千多年以后哥白尼的日心体系学说成立之后,托勒密的地心体系论点才被推翻。
小亚细亚的希腊人盖伦(约129—199年)是个著名医生,先后在小亚细亚和罗马行医,著有大量论文,现存的医学论文即有八十余篇之多。他认为研究和治疗疾病应以解剖学和生理学为基础,曾经亲自解剖猴子等动物。他通过实地观察,丰富了关于动脉功能、大脑、脊髓、脉搏等方面的知识。他创立了医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的体系,为西方的解剖学、生理学和诊断学的发展奠立了基础。他的著作长期被医学界视为权威。
科学家普林尼(23—79年)学识渊博,留下来的著作有《自然史》三十七卷,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矿物、冶金、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他相信地圆说。他在海边观察,看到船只驶近时总是先见桅尖,后见船身,他认为由此可以证明地球表面呈圆弯形。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他前往救援和考察,中毒窒息而死。
中 世 纪 篇
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一些国家走出了奴隶社会,踏上了高一级的阶段——封建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世界各地通向封建社会的途径有各自的特点,各地的封建社会也有各自的面貌,但是在千差万别之中又有共同的基本内容,那就是,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在这个基础上,封建主奴役和剥削处于从属地位的农奴和其他劳动人民,但是不能完全地占有生产工作者。除封建所有制以外,封建社会还存在农民和手工业者以本身劳动为基础的个体所有制。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不断进行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
中国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进入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封建文明在世界历史上闪耀着光辉。大约一千年以后,西欧才在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的丧钟声里揭开封建时代的序幕。在世界范围内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中国一直走在前列。在西欧,法兰克国家的历史提供了封建化过程的基本情况。 第一章  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法兰克人原来住在莱茵河下游,分成几个部落,后来逐渐向南扩张。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候,他们已经散布到高卢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五世纪晚期,法兰克人的一个部落首领克洛维(481—511 年在位)联合其他法兰克人部落首领,大举进攻,扩大占领地区,486 年左右,他最后清除了西罗马帝国在高卢的残余统治势力。以后,他集中力量对付高卢的日耳曼人,势力一天天强大起来。克洛维是一个有才能的部落首领,但是他凶狠、残暴,在战争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有一次,克洛维的军队抢到一批战利品,其中有属于教堂的一只珍贵的广口瓶。主教派人来向他要求收回这只瓶子,当战士们在苏瓦松①分配战利品的时候,克洛维就要求战士们把瓶子让给他。但是按照部落习惯,军事首领只能用抽签的方法同普通战士分享战利品。这时,一个战士举起战斧,把瓶子打碎,说道:“除了你自己抽中的那份东西以外,这只瓶子你一点也拿不到手。”克洛维默不作声。第二年,在检阅军队的时候,克洛维走到那个战士面前,故意责备他武器保管得不好,随即举起战斧,猛然劈开他的头颅,说道:“你在苏瓦松的时候就是这样对待瓶子的。”在场的战士目瞪口呆,谁也不敢吭声。这表明,克洛维掌握的已经不只是原来部落首领的权力,它已经大大地增强了。
那时候,基督教会保持着强大的力量,对人民实行着精神统治。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克洛维在496年率领三千亲兵①皈依基督教。从此以后,他和教会联合起来,当时基督教的阿里乌斯教派已经流传到其他日耳曼人中间,它同罗马教会在教义上存在分歧,被教会视为“异端”,克洛维往往以此为借口去征讨他们。教会大力支持,称赞他的侵略行动是符合上帝意图的“可喜”行为。
六世纪初,法兰克人已经征服了大部分高卢。克洛维用阴狠的手段翦除其他法兰克部落首领,建立了统一的法兰克王国。奠定了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统治。
克洛维的子孙继续扩张领土,勃艮第王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莱茵河以东的图林根等地区,都并入法兰克的版图。
法兰克王国走向封建化  征服高卢前夕,法兰克人生活在氏族公社里,还不知道土地私有。长期的出征,不断的迁移,使原来的氏族组织互相混合。定居在新征服土地上的法兰克人,不再按照血缘关系结合成氏族公社,他们按照居住地域组成农村公社。农村公社起初实行土地公有,耕地分给各家世代使用,但是不能自由转让。六世纪末,耕地逐渐成为可以转让的私产,只有牧场、树林和河塘归公社成员共同使用。那时候,自由农民的农村公社是法兰克社会的基层组织。
在新征服的土地上,除了建立起农村公社以外,原来属于西罗马皇室的巨大地产,还有许多未开垦的土地,都被法兰克国王占为私有。国王把一部分土地赏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这些人继承了罗马统治阶级的大地产,沿① 在巴黎东北。
①亲兵是向军事首领或国王宣誓效忠,专门跟随他们从事作战和掠夺的人。
用原来那种剥削方式,他们在占有的地产上剥削隶农和残存的奴隶劳动。这样,在法兰克人中间出现了大土地私有制。
法兰克国王还把土地赏赐给基督教会。原来在高卢的不少罗 马大土地所有者也保留了下来。他们和法兰克上层人物逐渐合流。这些新兴的法兰克贵族和旧有的高卢—罗马贵族共同成为法兰克王国的统治阶级。
克洛维以后,法兰克王国的土地所有制继续发生变化。克洛维的子孙连年混战,捐税繁多。农民负担兵役长期出征,贻误农时。军队沿途焚烧抢劫,弄得土地荒芜,长年歉收,威胁着农村公社里广大农民的生存。既然这时土地已经可以转让,大土地所有者就乘人之危,把贫苦农民的土地兼并到自己的手里。教会也利用宗教迷信或伪造文件等欺骗手段,把农民的土地攫取过来。许多农民不堪官吏和豪强的勒索压迫,不得不把土地“献给”附近的贵族或教会,请求给予“庇护”,并且以交地租和服劳役为条件,再请求把那块土地“发给”自己耕种。这种做法叫做“委身式”,从此,农民变成教俗贵族的“人”,失去了土地所有权,也失去了人身自由,沦为依附于主人、固着在土地上、受主人剥削奴役的农奴。同时,原来的隶农和残存下来的奴隶也逐渐转化成农奴。
法兰克的自由农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随着大地产的不断增长,自由农民却一天天减少,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受到很大影响。为了应付这种局面,八世纪中期,法兰克国家推行一种采邑制度。国王不再无条件地赏赐土地,而是把土地作为采邑,连同耕种土地的农民,一起分封给亲近的贵族。受封的贵族必须向国王宣誓效忠,打仗的时候,他要率领部下,骑着自备的战马,带着自备的武器,听候调遣。采邑不得世袭,受封者如果不履行兵役,即须①
归还采邑。由于农民是随同土地一起被分封的,因此随着采邑制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民被推向农奴的境地。
查理曼帝国  克洛维死后,法兰克王国被他的四个儿子瓜分。以后,他的子孙分据各地为王,能作全王国国王的不多。而且,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沉溺安乐,无所作为,大权逐渐落到宫相手里。751年宫相丕平(即矮子丕平)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加洛林王朝取代了墨洛温王朝。继承丕平的查理是法兰克国家最著名的国王,在他统治期间(768—814 年),国势空前强盛。他在位四十六年,发动了五十多次战争。为了侵占更多的土地,奴役更多的农民,即位不久,他就进攻住在莱茵河下游和易北河之间的一支日耳曼人——萨克森人。萨克森人英勇抵抗,顽强地保卫自己的自由。查理虽然几次打败萨克森人,但是法兰克部队刚一撤走,那里就又爆发新的起义。为了粉碎萨克森人的反抗,查理兼用暴力镇压和宗教的手段,一面残酷烧杀,实行严刑峻法,一面强行推行基督教,对拒不接受基督教,闯入教堂抢劫或行窃者,处以死刑。这样断断续续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772—804年),查理才征服萨克森人。
查理铜像
萨克森人被迫接受洗礼见图版(14)
在萨克森战争期间,查理还征服伦巴德王国,①把意大利北部并入版图。①后来这项规定逐渐松弛,九世纪后半期,采邑事实上变成了世袭领地。
①伦巴德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555年,东哥特王国被东罗马所灭,568年,伦巴德人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伦 他又两次越过比利牛斯山脉,进军西班牙,夺取了西班牙东北部的一片土地。向东,他的势力扩张到多瑙河的上游和中游。经过一连串的战争,法兰克王国的版图西南达到西班牙的厄布罗河,北邻北海,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意大利的大片土地,幅员广阔,盛极一时。800 年,罗马教皇授予查理“罗马人的皇帝”的称号,借以象征他继承了西欧的罗马帝国。历史上因此称查理为查理曼,意思是查理大帝。他统治的国家被称为查理曼帝国或查理大帝帝国,首都亚琛。
教皇为查理加冕见图版(15)
查理把战争中所夺取的土地大部分分给亲兵和臣属,采邑制度也在日渐推广,加上豪强贵族和教会的掠夺,到九世纪,组成法兰克农村公社的自由农民几乎已经消失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了统治地位。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查理曼帝国是依靠军事力量建立起来的,不具备实行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各地区缺乏经济联系,庄园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市和商业不发达,都成了帝国分裂的因素。查理死后,帝位由儿子路易(814—840 年)继承。这时大封建主势力强大,不再服从统治。路易的儿子们彼此争权夺地,对父亲发动了战争,随后他们相互间又挑起混战。路易死后,他的三个儿子于 843 年在凡尔登缔结条约 ,把帝国分割为三部分,大体说来,查理(绰号秃头查理)得到些耳德河、索恩河和罗讷河以西的土地,这就是西法兰克王国;路易(绰号日耳曼人路易)得到莱茵河以东的土地,这就是东法兰克王国;长子罗退耳得到东、西法兰克王国之间的地带和在意大利的领土,并且承袭皇帝称号。这三部分是后来西欧的三个主要国家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的雏形。在德意志和意大利,加洛林王朝的政权在十世纪初即已丧失;在法兰西保持到了十世纪末。当时,欧洲封建割据盛极一时,大大小小的封建王公在各地称王称霸。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英吉利王国的形成  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不列颠岛上,很早就有人在那里生活。公元一世纪中期,罗马军队侵入不列颠。罗马在这里派驻军团,修筑碉堡,统治当地人民。罗马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亲自到过不列颠,在英格兰北部修筑起一道横贯全岛的防御长城,它的残迹今天依然可见。罗马所控制的地方包括不列颠岛的南部和中部,它的势力一直维持到五世纪初。到那时候,日耳曼人大举入侵罗马帝国,罗马为了保卫帝国边境,只好逐渐撤回驻扎在不列颠的军团。五世纪中期,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萨克森、朱特等部落渡海来到不列颠,但是他们遇到当地居民的猛烈反抗。经①
过大约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他们才征服了不列颠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盎格鲁萨克森人等来到不列颠后,建立起许多小王国,各王国不断战争,互相兼并,七世纪初,合并为七个小王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大约在这同时,罗马基督教在盎格鲁萨克森人等日耳曼人中间扎下了根。
罗马在不列颠所筑的长城遗址
和欧洲大陆所发生的情况一样,盎格鲁萨克森人等在征服和国家形成巴德王国。
① 合称盎格鲁萨克森人。
的过程中,氏族制度逐渐解体,农村公社代之而起。封建制度在各个王国逐渐形成起来。
八世纪末,诺曼人②的一支丹麦人入侵不列颠岛,在抵抗丹麦人的过程中,英格兰七国中的威塞克斯在九世纪早期把各王国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在后来抵抗丹麦人的斗争中,英王阿尔弗烈德(871—899 年)成为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诺曼人的入侵  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今天的丹麦一带,居住着诺曼人。八、九世纪时,他们还处在氏族社会阶段,主要过着捕鱼和打猎的生活。诺曼人善于造船和航海,他们常常乘着船头饰有木龙的大木船,在军事首领的率领下,成群结队地扬帆出航,有时飘洋过海,有时溯流而上,到其他地方去从事贸易活动,用本地出产的干鱼和毛皮换取粮食、葡萄酒和武器,或者去进行海盗式的掠夺。他们经常侵袭不列颠、爱尔兰、法兰西等地方,甚至到伦敦和巴黎骚扰抢劫。886年,他们围困巴黎达八个月之久。
诺曼人的船
诺曼人迁入西欧的一些地区,逐渐在那里定居下来。九世纪初,诺曼人在英格兰东北部建立丹麦区。十世纪初,西法兰克国王迫不得已把西北部的①
一片地方让给了诺曼人,诺曼人的首领作为国王的臣属,以公爵的身分领有其地。这块地方因此得名为诺曼底,这就是诺曼底公国的由来。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要求英国王位,带兵渡过海峡,侵入英国。哈斯丁斯附近一战,威廉击败了英王哈罗德的军队,随后进入伦敦,于同年 12 月登上了英国土位。他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征服者威廉。此后,诺曼人大量涌入,成为英国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世纪初,诺曼人由海路进入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十二世纪在这里建立两西西里王国。诺曼人在这些地方定居下来之后,逐渐地与当地居民融合。
②意即北方人。
① 到十世纪初,诺曼人丧失了对丹麦区的控制。
第二节  西欧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开始确立  由于土地所有制的改变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形成,九世纪时候,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度开始在西欧确立。国王、贵族、教会上层人物掌握了土地所有权,也掌握了政治权力,他们构成封建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农民被剥夺了土地所有权和人身自由,成为农奴,受封建主的剥削和奴役,他们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的被统治阶级。
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但是农奴毕竟不同于奴隶,他们虽然没有人身自由,却有自己的简单的生产工具,有自己微薄的家业,因此他们对劳动有一些兴趣。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劳动生产,创造财富。
封建庄园和自然经济  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建立起来,布满西欧各地,代替了原来的农村公社,成为社会的细胞。
庄园的全部土地属于封建主。田地通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封建主的自用地,由封建主的管家监督农奴在上面耕作,收获物全部归封建主所有;一部分是农奴的份地,由封建主派给各个农奴家庭使用。两种田地各不相连成片,都分成许多小条,分别作为领主自用地和农奴份地,互相错开。因此一个农奴的份地分散在庄园的不同地段,农奴往返耕种要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耕地一般实行三区轮耕制,那就是将耕地分为三大部分,每年轮流用于春播、秋播和休闲。农奴在土地上播种什么,有严格的规定,不得变动。除了耕地以外,还有树林,用来提供木料和柴薪;有池塘,用来养鱼;有草地,用来放牧牲畜。庄稼收割以后的土地或休耕地,也可以用来放牧。
西欧典型的封建庄园
庄园里还设有制造武器、农具、马鞍、织物等的各种作坊,在里面劳动的都是农奴。
庄园里需要的一切,从封建主的生活享用到农奴家庭的粮食、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几乎都由本庄园的农奴生产。只有本庄园无法生产的盐、铁等必需品,从东方国家运来供给封建主的少数精良武器,香料、丝绸和珠宝一类的奢侈品,才从外来商人那里购买。那时候,农业生产的效率很低。手工业同农业紧紧结合在一起,也很不发展,因此农奴没有什么剩余产品可以向外面出卖。这种自给自足,很少商品交换的经济叫做自然经济,它使封建庄园成为各自孤立的、闭塞的小圈子。
封建主的堡垒
封建主和农奴  大封建主拥有好多个庄园。庄园里矗立着封建主的宅邸。大封建主的庄园往往建有堡垒。堡垒通常修筑在天然的山岩或人工堆成的土岗上,四周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外面环绕着宽阔的壕沟,只有通过吊桥才能进入堡垒。堡垒的高处是堡楼,这是利于防御的建筑物,封建主和家属就住在堡楼或其他精美舒适的住所里。堡垒里有仓库,里面堆着粮食和武器;也有阴森森的地牢,里面关着敢于反抗的农奴。封建主混战时抓到的俘虏,也扣押在那里,等待别人来赎。封建主借深沟高垒保卫自己,也从那里出来抢劫。
封建主的庄园往往散处各地,当时交通运输非常不便,封建主就带着家属和随从人员经常从一个庄园转移到另一个庄园,就地享用庄园里的产品。
骑士比武见图版(16)
封建主大都是文盲,他们粗野无知,鄙视生产劳动,认为做一个骑马的武士——骑士是莫大的光荣。骑士非常爱好比武和打猎,常常身披铠甲,头套重盔,颈挂盾牌,手持长矛或剑,耀武扬威,在观众的面前骑在马上比武,优胜者获得奖赏。封建主还到田野里打猎,放肆地践踏庄稼。遇到真正的战争,他们却往往乱不成军。
骑士出去打猎
农奴住在矮小、黑暗、烟尘扑面的茅屋里。这些茅屋一般是用木条和烂泥修成的,屋顶上覆盖着茅草。屋里陈设简陋,一家人都挤在一张床上,甚至牲畜也住在同一间屋子里。
农奴劳动
封建主和农民的生活对比见图版(17)
农民在封建主的城堡外劳动见图版(18)
法律禁止农奴自由离开所耕种的土地。农奴每星期要抽出大约三天的时间,用自备的农具和耕畜,在封建主管家的监视下,无代价地替封建主耕种或收割。农忙季节,还要增加服劳役的天数。他们还必须替封建主砍伐树木,建造城堡,修桥,筑路,磨面,酿酒,或者服其他的劳役。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把自己份地上或者家庭里的一部分产品,例如谷物、家禽、蛋、葡萄酒、蜂蜜、鱼、织物等交给封建主。农奴磨麦,榨油,烤面包,榨葡萄,规定必须使用庄园里的水磨、榨油器、烘炉和榨酒器,因此又要向封建主交税。农奴结婚,继承遗产,摆渡,过桥也要交税。甚至过去属于全公社所有的牧场、树林、池塘,也被封建主所占有,农奴交税才能使用。封建主还有权在农奴的份地上打猎,不许农奴捕杀伤害他们的庄稼的猎物,违者处以重刑。对教会,农奴另外要拿出收获物的十分之一左右交纳,叫做什一税。这样,农民终年操劳,可是一年到头只能以粥、黑面包、干酪和品种不多的蔬菜为主要食物,很少能吃到肉。他们日子穷苦,生活单调,长年被禁闭在狭隘的小天地里。
封建主用暴力保证经济剥削,他们掌握着武器和法庭。封建主如果认为农奴没有为他好好种地,或者违反了庄园的规矩,就有权在庄园法庭里审判他。法庭由封建主本人或是他的管事主持。封建主对农奴可以课以罚金,可以没收财产,这笔钱照例归封建主所有。因此封建主的法庭不仅是压制农奴的工具,也是增加收入的手段。
从封建制度形成的时候起,农奴就不断反抗封建主的压迫。农奴逃亡是经常的事情。有的农奴出没在森林里,伺机袭击封建主。英吉利民歌中深受人们喜爱的豪侠罗宾汉,就是传说中的敢于反抗权贵、专门为老百姓打抱不平的绿林英雄。有时候,农奴反抗封建主的斗争爆发为武装起义。
封建金字塔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封建主的内部形成了一套等级制度。国王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较小的封建主,较小的封建主又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下面的封建主。国王和每一个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一批骑士,作为自己的战斗队伍。这样层层受封,形成公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不同等级的封建主,等级越低,人数越多, 骑士为数最多。这些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他们组成一座以国王为首的金字塔,它沉重地压在广大农奴的身上。
在封建金字塔内部,每一层的上下级之间都是领主(封主)和附庸(封臣)的关系,彼此负有义务。领主要负责保护附庸,附庸要向领主宣誓效忠,他要自备武器和战马,随同领主临阵作战。遇到领主被俘需要赎金,或是遇到领主把自己的长子封为骑士,领主的长女婚嫁等情况,附庸都要为领主提供款项。这样,领主能够保持一支为自己作战的武装力量,附庸则得到领主的保护。但是每个领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管辖附庸的附庸,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西欧大陆封建社会的一条常规。而实际上,每一个封建主等于是一个小国君,他们往往依仗自己的武装力量,割据一方,各自为政,彼此之间勾心斗角,互相冲突,只要有一定的力量,附庸也常常反对自己的领主。广大的土地上长期混战不休,战火迷漫,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其严重的危害。因此西欧封建社会早期,政治混乱,文化落后,有人称之为“黑暗时代”。
基督教会成为封建制度的支柱  基督教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组织,它把自己势力所达到的地区划分成许多主教管区,①四、五世纪,罗马主教逐渐加强地位,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他成为西欧教会的首脑,后来更自称为教皇。教会在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拥有不少土地,加上法兰克诸王的大量施赠、虔信者的捐献和教会本身的巧取豪夺,它的土地迅速地扩大到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左右,成为一个大土地占有者。
教会派遣传教士到各地去传教,他们深入日耳曼各族。由于人们带有迷信思想,再加上国王们的支持,基督教信仰广泛地传播开来。
八世纪中期,法兰克国王进军意大利,把意大利中部包括罗马在内的地区交给教皇,这块地方成为教皇领地。从此在西欧出现了一个以教皇为首的封建国家——教皇国。②
教会创设了许多修道院,借以扩大它的宗教影响。一批修道士在里面闭居隐修。他们从事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劳动,读经祈祷,抄录《圣经》和古代作家的著作,过着与外界隔离的生活。有些古代作品因此保存下来,但是也有许多作品反而从羊皮纸(当时的书写材料)上被刮去,或是因为要在上面抄写《圣经》和适应教会需要的其他内容,或是因为某些内容不合教义,以致使一些著作被毁。
修道士在抄书
修道院也拥有大量土地。查理曼在位时,巴黎附近的一所修道院地产广布四周,上面住着二千七百多户人家,德意志的一所修道院拥有一万五千处地产。此外,修道士的生产劳动,如开垦、耕种、经营葡萄园等,又给修道院带来巨大收益。修道院筑起大城堡,深沟高垒,十分森严。
教会财富迅速增加,教会也越来越腐化。上层人物大都过着穷奢极欲的①主教为该管区的首脑,掌握宗教事务,包括宗教审判和教会财政。
②当时法兰克国王是丕平(751—768年在位),即查理的父亲。他由教皇加冕为国王,取代了克洛维的后裔。为了酬答教皇,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向伦巴德人作战,并把夺取到的包括拉文纳和罗马在内的地区交给教皇。
生活,他们酗酒、荒淫、赌博、打猎,从事投机买卖。有人看到担任神职有利可图,就不择手段地谋求教会职务,甚至出高价贿买。为了抢夺位置,他们彼此排挤,互相攻击,甚至斗殴,造成伤亡。
教会模仿封建等级制度,也逐渐建立起一套教阶制度。教皇之下有大主教、主教、神父(神甫)等。他们各有辖区,分别管辖城乡居民。教会通过它的各级组织和神职人员的活动,对人们维持着精神统治。当时人们大都不识字,教会垄断了教育,推行愚民政策。只有教会有权解释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教士通过读经讲道,向人们灌输迷信思想,宣传虔诚、禁欲、恭顺、服从,这样死后就能升入天堂。凡一切背离教会的说教,不合乎罗马教廷正统教义的思想,都被教会斥为“异端”,而在教会看来,一切罪恶莫过于此。十三世纪,教会设立了宗教裁判所,严刑秘密审讯“异端”论者。被审问者一经判罪,就被处以罚款、监禁,或者在火刑柱上烧死。
这样,基督教会成为欧洲强大的封建势力。它和封建国家勾结起来,共同维护封建制度。
第三节  东罗马帝国
君士坦丁堡  罗马帝国的东部地区,在历史上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方。395年,罗马帝国分裂,这部分最富庶和文明的地区归入东罗马帝国的版图。首都君士坦丁堡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将原来的拜占廷扩建而成的城市,因此东罗马帝国在欧洲历史上通称拜占廷帝国。它的版图主要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两河流域上游、叙利亚、巴勒斯坦、爱琴海诸岛、北非东部一带。在东罗马的农业生产中,隶农制比较普遍,奴隶劳动不占主要地位,国内还保留着相当多的自由农民,因此东罗马并没有经受象西罗马那样的奴隶制危机。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了,当西方的城市走向没落的时候,东罗马帝国却比较稳定,一些大城市里手工业和商业都很繁荣。
君士坦丁堡三面环海,形势险要,便于据守。城市周围建有城墙,西面城防坚固,墙上堡垒林立,墙外护以深沟,形成一道牢固的屏障。它又地处东西交通要冲,因此它不但是东罗马的政治生活中心,又是工商业的中心,在东西方经济交流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它的港口里,商船密集。帝国境内的玻璃制品、金属制品、呢绒刺绣等远销海外。丝绸、香料、象牙、地毯及其他奢侈品也源源从中国、东南亚、印度、波斯等地运到帝国境内。君士坦丁堡以丝织品、玻璃制品、武器等产品著称,被称为“奢侈品的大作坊”。帝国的其他城市里也有许多作坊。
君士坦丁堡的街道两旁,矗立着华丽的宫殿、教堂,还有图书馆、学校、戏院、公共浴场等建筑物。在巨大的竞技场里上演精彩的节目,观众非常欣赏套着四匹马的车子竞赛。
皇帝和劳动人民  东罗马皇帝掌握着专制权力,除享有世俗权力外,还控制东部的教会。皇帝住在奢侈豪华的皇宫里,仆役簇拥侍候。大臣朝见皇帝必须下跪。宫廷里实行一套繁琐的仪节,以显示皇帝的威风。
帝国维持着庞大的官僚机构,拥有大批的雇佣军,用来保卫边境,进行对外侵略,镇压人民起义。
东罗马帝国浩繁的宫廷费用,巨额的行政、军费开支以及修建用款,都落在居民身上。繁荣的工商业给帝国带来大量的税收,政府又独占粮食买卖,经营武器制造,开采矿藏,聚敛了大笔财富。除工商业税收以外,土地税是一笔巨大收入。五世纪前后,东罗马的奴隶占有制度没有达到西罗马那样的规模,奴隶也分得一些农具和一小块份地,有自己的家室,其地位和隶农很接近。隶农制却比西罗马普遍。隶农使用土地,必须交纳收获物的五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把实物运到国家仓库,这是一种非常沉重的负担。为了把粮食转运到帝国的港口,隶农长途跋涉,疲劳不堪,许多妇女儿童死在路上。
东罗马农村里还有许多自由的小农。他们以连环保的方式结成公社,向国家纳税和提供劳役。由于捐税和劳役的负担沉重,有的农民不得不把土地转让给有势力的人物以求庇护,自己丧失人身自由,成为处于依附地位的佃农。
查士丁尼的统治  查士丁尼一世(527—565 年在位)时期,东罗马帝国一度呈现强盛的景象。为了巩固对奴隶和隶农的统治,他即位不久就组织了一个委员会,编纂历代皇帝的诏令和元老院的决议,删除其中业已失效或互相矛盾的部分。529 年编纂工作完成,产生了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共十卷。以后编成《法理汇要》,包括历代法学家对法律的解释;《法学总纲》,简要说明法学原理;《法令新编》,汇集534年以后查士丁尼颁布的法令;这四部分合称《民法大全》。法典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大肆美化君权神授,宣扬皇帝直接得到“天惠”,“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不服从皇帝者应受严惩;君主的首要任务则是“确立信仰,使全体人民敬拜唯一的天主”。法典强调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对逃亡的奴隶、隶农严加惩治。由于奴隶制度已经没有多少利益可图,《法令新编》又允许释放奴隶,而隶农却必须固着在土地上。《查士丁尼法典》是历代罗马法的总结,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对以后欧洲的立法有很大影响。
查士丁尼总在梦想恢复统一的罗马帝国,他一面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一面扩充军备,准备消灭在原来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日耳曼人的国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集中力量向西方进军,查士丁尼向多年与之交战的波斯国王交纳了大量的黄金,双方媾和。533 年,他派大将贝利撒留率领步兵一万人、骑兵六千人远征北非,利用汪达尔王国统治阶级的内讧和当地居民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于534年消灭了汪达尔王国。汪达尔国王被押解到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举行凯旋式,为贝利撒留庆功。535 年,贝利撒留在西西里登陆,占领该岛之后,第二年进军意大利,年底占领罗马。540年,东罗马军队占领东哥特王国首都拉文纳。东哥特人继续抵抗,经过反复争夺,直到555年,东哥特才被东罗马大将纳尔塞斯所破,国家灭亡。东哥特国王也被押解到君士坦丁堡。
查士丁尼的对外侵略
意大利战事进行期间,东罗马军队又侵入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由于遇到坚决抵抗,只占领了西班牙南部,另外还占领了科西嘉、撒丁等岛屿。这样,东罗马帝国的疆域从幼发拉底河上游一直延伸到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差不多变成了它的内湖。查士丁尼统治末年,东罗马帝国一时似乎“复兴”了罗马帝国的声势。
在侵略战争中,东罗马军队到处烧杀抢劫,北非和意大利长年战火不熄,满目荒凉,蔓延着饥馑和瘟疫。罗马城被反复争夺五次,许多建筑物化为废墟,居民减少了十分之九。查士丁尼到处复辟奴隶制度,他在554年颁布“国务诏书”,恢复旧罗马帝国的统治机构,恢复罗马贵族的财产和特权;凡已擅自离开原来土地的隶农要追回,已经获得自由的奴隶仍旧归属原主。查士丁尼无情搜括意大利的珍宝财富,重税盘剥居民,更加重了当地人民的苦难。
查士丁尼所取得的这些战果表面上虽然威震一时,却给人民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也消耗了东罗马的人力物力。查士丁尼不但未能完全恢复原来罗马帝国的版图,就是在所占领的地区,也不能维持巩固的统治。尤其是当查士丁尼全力注视着西方的时候,却忽略了东方的边防。东罗马军队西征期间,波斯方面撕毁和约,入侵叙利亚和亚美尼亚,造成很大破坏。565 年,查士丁尼在内外交困中死去。568 年,伦巴德人侵入意大利北部,在这里建立伦巴德王国。接着,西哥特人又陆续恢复了被东罗马所占领的西班牙南部的土地。在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奴隶、隶农和农民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原来住在多瑙河以北的斯拉夫人又大量地南下进入巴尔干半岛,逐渐散布到广大的地区,定居下来。奴隶、隶农和农民的革命运动以及斯拉夫人的 入侵沉重地打击了东罗马帝国。许多奴隶制庄园被摧毁,奴隶主贵族有的被杀,有的逃走,剩下来的也不得不逐渐改变剥削形式,采用出租土地的方式来经营大地产。斯拉夫人建立起自由农民公社。这一切使东罗马的社会发生变化,为封建制度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从七世纪开始,封建制度逐渐发展,到十一世纪末确立起来。查士丁尼所梦想的奴隶制大帝国终于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一去不返。
东罗马文化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没有遭到破坏,它的商业和手工业保持繁荣不衰,文化也远远超过当时西欧的水平。东罗马有许多文化发达的古代城市,如雅典、亚历山大、安条克等。在这些城市里,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保存下来。除了古代希腊、罗马色彩以外,东罗马文化的宗教色彩也很浓厚。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见图版(19)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花了五年时间修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今天依然矗立在伊斯坦布尔,它是建筑艺术的结晶。中央是一个巨大的穹顶,直径约三十①
一米,高出地面约五十六米,支架在
少年和驴(宫廷地面镶嵌画)四座大型拱门之上,穹顶底部是四十个大玻璃窗。教堂内部宽敞明亮,旁边是上下双层大理石圆柱,壁面上装饰着用精美的细大理石和彩色玻璃制成的镶嵌画面,图景逼真,宏伟壮观,使访问者赞美不止。它的建筑风格对以后欧洲的教堂建筑有很大的影响。整个教堂以及公共场所的大量雕像,用金属和宝石制成的杯、瓶和精美的装饰品,使东罗马艺术工匠们的精工巧技驰名于世。
在东罗马的学校里学习古代希腊和希腊化时期的著作。学者们认真地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科学、文学、哲学知识。历史学家普洛科比曾以秘书身分随同贝利撒留出征,著有《战争史》和《秘史》等书,前者记述查士丁尼对波斯人、汪达尔人、哥特人的战争,后者主要描写宫廷见闻,并且反映了广大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批评查士丁尼政府的政策。这些著作是东罗马历史的珍贵资料。
东西教会的分裂  基督教兴起于罗马帝国的东部,当初的经文用希腊文写成,信徒用希腊语举行宗教仪式。后来基督教传播到欧洲,被罗马皇帝定为国教。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的西派。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帝国两大部分在政治上各自为政,在文化上存在差异,在宗教上也反映出分歧。罗马教会和君士坦丁堡教会长期争权夺利。九至十世纪,罗马教会向西北欧和中欧扩张势力,君士坦丁堡教会也向东南欧和基辅公国扩充力量,它的传教活动遭到要想取得最高统治权的罗马教皇的反对。九世纪中,双方为了信仰原则问题发生争执,而在它的背后,却是政治势力之争。六十年代,在君士坦丁堡出现了两派争夺大主教席位的问题。863 年,教皇尼古拉一世出面干涉,宣布将新上台的大主教革除神职,后者置之不理。同时,由于教皇利用德意志传教士向保加利亚扩张势力,更激起后者的不满。867 年,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宣布将尼古拉一世①1930年君士坦丁堡正式改名伊断坦布尔。
革除教籍,谴责他对东方教会事务进行干涉为不合法。这些事件扩大了双方之间的裂痕。后来东西方的教会虽然表面上恢复了和平关系,但是矛盾却在不断加深。
十一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迈克尔凯鲁拉里和罗马教皇利奥九世又因争夺意大利南部的教会权力发生矛盾。1054 年,双方互相革除教籍。从此以后,东西部教会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自称“正教”(即东正教),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教会称为“公教”(即天主教)。 第四节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在西罗马帝国崩溃的过程里,西欧的生产和文化受到严重的破坏。虽然在城市里还有商业活动,地中海沿岸的地方如马赛和意大利等地仍旧与海外维持着贸易关系,但是一般说来,罗马帝国旧有的城市一天天地没落下去。到了阿拉伯人征服北非和西班牙以后,他们逐渐控制了地中海,垄断商业,使高卢的贸易活动受到阻碍。随着封建制度在西欧的形成,自然经济占了统治地位,在西欧一个个闭塞的庄园里,农奴同时生产粮食和日用必需品,很少人专门从事手工业,也很少把产品拿到庄园外去交易。城市主要作为设防地点,或者作为封建主或主教的驻地而存在。除了高卢北部、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和南部的一些地方与海外保持着贸易活动,阿拉伯统治下的西班牙有繁荣的城市以外,西欧城市已经不是工商业活动的中心了。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农奴以艰苦的劳动缓慢地推动了西欧的农业生产。十到十一世纪,西欧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二圃制,特别是三圃制,①已经代替烧荒和歇荒休耕的原始耕作方法。人们逐渐懂得施用粪肥提高地力,广泛使用铁犁深耕土地,起先用公牛拉犁,后来用马拉犁,而且给马钉上铁掌,使它便于在夹有石块的泥土上行走。由于人口增加,需要增多,人们砍倒树木,排干沼泽,筑起堤坝,把林地和沼泽开辟为良田或果园。封建主往往驱使农奴去开垦属于自己的荒地。这样,耕地的面积扩大了,谷物和鲜果增产了,庄园里积聚起剩余的农产品。各地、各庄园之间的交换不仅需要,而且可能。
农奴也逐渐改善了手工业技术。采矿,熔炼、金属和木料加工等技术不断改进。随着农产品的增多,庄园里开始有一些农奴专门从事手工业,成为有熟练手艺的铁匠、木匠、武器匠、皮革匠、织呢匠、陶工等等。他们的身分还是农奴,他们不得不用手工业品向封建主交租。后来他们接受了外来的定货,定货多了,他们就一天比一天希望摆脱封建庄园对他们的限制,独立经营生产。他们逃出庄园,在废弃了的罗马城市的旧址,在城堡或者教堂附近,在水陆交通方便的地点,筑起围墙或者栅档,聚居起来进行生产。这些地方大多是设防的,比较安全,定居或往来的人口也比较多,容易销售制品。他们把手工业品卖给农村,买进农村的粮食和原料。手工业从庄园农业分离出来了。结果,在他们聚居的地方渐渐形成集市。世俗或教会封建主热衷于举办每周一、二次的集市,以便增加税收。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不断成长起来。
封建主看到城市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商品,又自认为有权向在自己的土地上兴起的城市征收货币租税,因此许多封建主招引从其他庄园逃亡的农奴手工业者到自己的土地上来操业。贪婪的封建主把城市看成自己的财源,但是他们对城市的热衷却有利于农奴脱离庄园,有利于城市的成长。
九到十一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首先活跃起来,最著名的有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这些城市对内对外贸易都很发达。十一、十二世纪,欧洲各地普遍重新兴起城市。法国的马赛和巴黎、英国的伦敦、德意志的科伦、捷克的布拉格都很著名。不少新的工商业中心是在罗马城市的旧址上成①二圃制把田地划分为两部分,轮流进行耕作和休闲。三圃制把农田划分为三部分,轮流进行春播、秋播和休闲。
长起来的,也有许多新兴城市。
中世纪晚期的德意志城市纽伦堡
城市的外貌  当时的城市规模都不大。多数城市不过几千人民有两万人的就算大城市。十四世纪的伦敦约有四万人口,巴黎约有六万人口,在当时都是很大的城市。城市都有城墙,城墙上高耸着守望塔。城墙以内街道交错。由于地面有限,街道都很狭窄,房屋的上层尽量向外延伸,街道两旁的房屋的房檐几乎相碰。只有一线阳光投到街上。但是城市里也有些巨大的公共建筑,如教堂、市政厅、行会会所等等。城市的街道布满商店和一个个小作坊。同行业的作坊通常集中在一条街上,形成铜匠街、皮革匠街、首饰匠街等等。城中央是集市的场地,市场附近有教堂。很多手工业者兼顾农业,饲养家畜家禽。他们在城外或城内有自己的土地、菜园。每天早晨,城上吹起号角,城门打开,人们把猪、羊、奶牛、鹅等放到街上或者赶到城外去放牧。作坊里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每逢集市,市场上摆开货摊,农村来的货车向那里集中,市声嘈杂喧嚷。傍晚,作坊里停止了劳动,市场寂静下来,各家把家畜家禽赶回去。城门紧闭,街口还锁上栅栏。夜间没有街灯,满城漆黑,没有什么人在门外走动。
行会  经济独立的手工业匠师置备工具,购买原料,开设作坊。作坊主亲自同家属和几个学徒、帮工一起劳动。学徒向作坊主交纳一定的款项,从师期间,由作坊主供给衣食住宿,一面学艺,一面为作坊主做家务。帮工有一定的收入,但是工作艰苦,也受作坊主的剥削。狭小的作坊和简单的手工工具长期很少变动,作坊主把这些财产传给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
行会会长鉴定学徒或帮工的技术
同一个城里不同行业的作坊主分别组成行会。行会禁止会员以外的手工业者在本城开设作坊或出售产品。行会规定作坊主可以留用的学徒和帮工的人数,规定学徒必须经过一定年限才可升为帮工,帮工必须工作几年,直到有了一定积蓄,并证明手艺纯熟时才可以独立开设作坊。行会对作坊设备、劳动时间、帮工收入、生产工序、产品规格等等都有规定,由选举产生的会长加以监督,处罚违反规定的会员。例如,巴黎的锁匠行会曾经把质量低劣的箱锁毁掉,面包师行会曾经把偷工减料的面包挂在告示牌上让同业嘲笑。行会的种种措施,目的在于防止外来的或者会员之间的竞争,保证本城手工业生产的稳定。行会征收会费,募集款项,用公积金接济困难的会员和会员家属。行会会员还组织自卫队,协力担任城市的防卫。
随着技术的发展,手工业的行业区分越来越细。在有些城市里,皮革制造部门的皮鞋匠、皮带匠、皮包匠各有各的行会;刀剑制造部门也有刀刃匠行会和刀柄匠行会。普通城市里的行会有几十个,十四世纪初,巴黎的行会多到三百个以上。
城市贵族  起初,手工业者自己销售产品,后来,商业成为独立的职业。商人在市场上活动,往往依靠投机发财。由于各国甚至各城市都铸造货币,货币十分庞杂,这样就产生了经管兑换货币的钱商。为了减少商人携带大宗金钱的麻烦和危险,钱商办起汇兑,接着又增加了存款和贷款业务,放高利贷成为钱商致富的重要手段。钱商里产生了银行家。他们在意大利各城市最早取得巨大的势力。
城市里还出现了依靠房地产收入过寄生生活的富人。一些骑士也住进了城市。富商、高利贷者、房地产主、骑士等不从事生产,但是有钱有势。这些上层分子构成城市贵族。
城市自治运动和城市内部的斗争  封建主认为城市居民是自己的农奴,不断地向城市居民勒索租税和徭役。城市越富庶,勒索也越苛重。他们甚至冲进城市,抢劫店铺。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欧洲城市展开了反抗封建主、争取自治的运动。
法国北部的琅城是一个富庶的城市,统治它的封建主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主教。琅城人民募集了金钱,赎买了自治权,建立了叫做公社的自治机构。主教很快就耗光了赎金,于是背弃诺言,取消琅城的自治权。1112年,琅城人民群众在“公社!公社!”的呼喊声里,冲进主教住宅,把他杀死,尸体扔到街上。法国国王和琅城附近的封建主派军队洗劫了城市,在城里恢复了封建统治,琅城人民继续斗争了十几年,终于赢得了自治。
通过同样的斗争,法国的康布雷、博韦、亚眠等不少城市建立了自治公社。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佛罗伦萨等城市还控制了城郊的农村,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另外一些欧洲城市靠赎买获得了自治。城市居民也从农奴地位获得了人身自由。一个常例逐渐得到公认:农奴逃进城市住上一年零一天,就摆脱农奴身分。
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依靠人民群众,首先依靠手工业者取得胜利,但是胜利以后,城市贵族利用财势独占了城市政权,反过来向手工业者征收重税。手工业者以行会为斗争组织,起来夺取城市政权。十三到十五世纪,行会斗争的浪潮冲击了欧洲各地的城市。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政权掌握在封建贵族手中,行会夺取政权以后,从各行会,主要是大行会的代表中选出了市议会,颁布了法规,规定凡未加入行会者,无权参加城市的政治生活。在德意志的科伦,行会经过几十年的斗争,也掌握了政权。全城的行会结成二十二个团体,由它们选举市议会和议长来管理城市。行会斗争在不少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取得了胜利,但是在手工业不发达的城市遭到了失败。
手工业者的贫富分化扩大了。一些作坊主富裕起来,他们把持了行会,制订出种种规章,借以加强对学徒、帮工的剥削。他们随意延长学徒学艺的年限,在英国,学艺年限长达七年。他们加重帮工的劳动,压低帮工工资,特别阻挠帮工独立生产。帮工必须制造一件花钱多、难度大的“杰作”,证明手艺熟练,然后必须设盛宴招待行会会员,才能独立开设作坊,加入行会。许多帮工无法达到要求,因而成为长期雇佣工人,受大作坊主的剥削。十四、十五世纪,帮工结成兄弟会,实行互助,向大作坊主要求缩短工时,增加工资。他们常常罢工,在斗争中总是同城市里的短工、杂工和无业的流浪贫民联合起来。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在欧洲形成了中世纪的市民阶层。①但是市民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上面已经看到,从市民中间,一方面分化出有钱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另一方面形成了大批的城市平民阶层,包括帮工、学徒和破产的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城市贫民。那些有钱的商人和银行家后来发展①市民(B(rger)一词由德文城市(Burg)一字而来,法语的中世纪市民、资产者(Bourgeois)也由此而来。随着市民的分化,不再把一般市民都称作B(rger,而仅用来称呼富有的市民。“资产阶级”一词就是这样演变来的。
为资产阶级。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又导致了新的剥削方式即资本主义的萌芽。
第五节  十字军东侵
十字军东侵前夕的西欧社会  十一世纪末,罗马天主教会和西欧封建主向地中海东岸各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许多社会阶层都被卷入。战争断断续续历时约两个世纪,历史上叫做十字军东侵。
那时候,随着西欧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封建主对城市商品,特别是东方奢侈品的欲望越来越大,他们日益感到领地上的收入不能满足需要,那些小封建主尤其如此。当时西欧盛行长子继承制,封建主的遗产全部传给长子。在那些没有领地的封建主的子弟中,一代接着一代,产生了许多小骑士。他们无权继承地产,却继承了封建主愚昧、贪婪的习性。他们靠服军役和打劫商旅为生,有很多人又债务累累。这些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希望到东方去寻找新的富源,而东方的富庶正是成群结队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人和商人所目睹的。
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支柱。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兴起和基督教会分裂以后,罗马教皇时时梦想恢复大一统的宗教权威。九到十一世纪,他们积极参与或者赞助意大利城市和法国南部沿海地区抵制阿拉伯势力骚扰的斗争,并取得了一定的优势,然后他们就把目光转向东方,等待时机控制东方的东正教,并且迫使那里的穆斯林改宗。
西欧城市,特别是意大利的热那亚、威尼斯、比萨等,商业发达,势力日盛。它们在地中海西部在与阿拉伯人斗争占了一定优势之后,商人们就希望到地中海东部夺取港口,建立商站,排挤东罗马和阿拉伯商人的商业势力,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
当时,西欧农民的处境在继续恶化。十一世纪,农民大部分已经沦为农奴。苛捐杂税繁重,封建混战仍在无休止地进行,伴随着饥荒和瘟疫。天灾人祸双重袭击下的农民渴望获得土地,摆脱贫困。
就在西欧封建社会出现这些矛盾的时候,教会找到了东侵的机会和借口。
塞尔柱土耳其帝国的兴起  七世纪中期以后,阿拉伯穆斯林占有巴勒斯坦,包括耶路撒冷。他们同基督教徒和犹太人信仰不同,如果后者纳税并且服从规定,仍旧可以住在巴勒斯坦,可以信自己的宗教。基督教徒朝拜他们的圣地很少遇到干涉。欧洲的商人一般仍能在那里从事商业活动。
全盛时期的塞尔柱土耳其帝国
十一世纪,亚洲西部兴起了塞尔柱土耳其帝国。塞尔柱土耳其人是突厥①
人的一支,原来住在中亚北部,过着游牧生活。1000年前后向西迁徙,接受伊斯兰教。几十年内,他们先后打败巴格达哈里发国家和东罗马,占领两河流域、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大部分小亚细亚。基督教的“圣地”、保存着据称是耶稣“圣墓”的耶路撒冷也落到他们的手里。一个从兴都库什山到地中海东岸的封建帝国建立起来。面对这支突起的对手,东罗马帝国节节失利,君士坦丁堡面临威胁,朝圣者也抱怨战争给旅行带来困难。在这个紧急的关头,塞尔柱土耳其帝国恰好在1092年以后因内讧而分裂。东罗马皇帝趁机向①塞尔柱土耳其人即塞尔柱突厥人。英语土耳其(Turkey)的名称即由突厥一词音译转来。这支人在向锡尔河下游一带西迁时的首领叫塞尔柱,因此得名。
教皇求援,甚至表示愿意将东正教重新归于罗马教皇的统治下,这正中教皇的下怀。
第一次十字军东侵  1095年11月,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莱蒙召开宗教会议。教士、封建主、广大群众大批地聚集在城郊,听教皇的演说。教皇大肆渲染天主教的“东方兄弟”在“异教徒”手下所受到的迫害,用基督的名义号召发动战争,解放“圣墓”。他向可能战死的人约许升入“天国”,同时赤裸裸地煽动听众去谋求现实的利益,他说东方国家“遍地是蜜和乳”,愁苦穷困的人到那里就能当富翁。顿时,封建主们如醉如狂,蠢蠢欲动,农民也信以为真地发动起来。人们把红色十字架缝在衣服上。就这样,不同阶层的人在宗教信念和不同动机的驱使下开始组织起十字军。
许多渴望改变贫困命运的农民匆匆集合成“穷人十字军”,1096年春从法国和德意志动身,沿着莱茵河、多瑙河向东方蜿蜒前进。壮年男子带着妻儿老小,有的步行,有的坐着牛车;有的带着棍棒、镰刀、钉耙,有的赤手空拳。许多人不知道征途有多远。每到一个城市,就有人问:“这是不是耶路撒冷?”队伍没有给养,靠抢劫和乞讨得到粮食,受到沿路人民的反击。许多人没有走出欧洲就被打死。到达小亚细亚以后,塞尔柱土耳其人一战歼灭了他们的大多数,其余的人侥幸逃回欧洲。“穷人十字军”悲惨地当了第一批牺牲者。这是封建主出征的前奏。
1096年秋,开始了封建主的第一次十字军行动。队伍分别从法国、德意志和意大利出发,一面抢劫,一面东进。在小亚细亚,十字军攻下尼西亚。塞尔柱土耳其人用轻骑兵迎击,又实行坚壁清野,十字军得不到粮食和水,受不了酷暑的炎热,不断有人马倒毙在路上。有人只好徒步前进,改用羊和狗来驮运行李。直到1098年,十字军才好不容易陆续占领两河流域上游的埃德萨和地中海东岸的安条克。
那时候,意大利北部城市的商人,为了利用十字军的武力奠定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商业独占地位,开始插手十字军的侵略活动。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人给十字军运去了制造攻城器需用的木材。1099年7月,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城市受到血洗。单在一所伊斯兰教寺院里,就有约一万名避难者惨遭屠①
戮。十字军一个头目写给教皇的信里说,他骑马走过尸体狼籍的地方,血染马腿到膝。寺院、宫殿和民间的金银财物被抢劫一空。这场屠杀以后,十字军到“圣墓”前去举行宗教仪式,随后又投入了新的烧杀虏掠。
西亚的十字军国家
十字军国家  在富饶的西亚土地上,出现了几个十字军国家,其中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国,此外还有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和埃德萨伯国。十字军首领们把西欧的封建制度移植过来。封建主逐级分封土地。封臣服兵役,向封主效忠。当地农民沦为庄园里的农奴。在沿海的几个商业繁荣的城市,意大利商人占有特区,控制着这里的行政权,操纵着东西方贸易。
在十字军国家里,西欧统治者只占人口的极少数,他们惴惴不安地生活在满怀仇恨的人民的包围之中。除了集中在沿海城市,他们只得蜷缩在各地的堡垒里。十字军国家又经常受到塞尔柱土耳其人的威胁,始终处在风雨飘摇的局面里。
①1098年,开罗哈里发国家从塞尔柱土耳其人手里夺取了耶路撒冷。
十字军的堡垒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