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简明世界通史(上)

_3 李纯武、寿纪瑜等(现代)
爱琴文明  尽管施里曼认为他在迈锡尼找到了《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们的遗体,专家们却推断克里特和迈锡尼出土的文物所代表的时期早于荷马时代。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又称爱琴文明。它开希腊文明的先河。
根据考古发掘研究表明,爱琴文明首先产生于克里特岛。公元前 4500年到3000年间,这里已有居民,他们可能来自小亚细亚。公元前2000年开始,克里特进入青铜时代,出现一个个奴隶制城邦,筑起王宫,创造出初期的象形文字。公元前1700年前后王宫被毁,原因不明。但是克里特人又修建起更宏伟的宫殿,其中包括诺索斯的“迷宫”。以后三百年间,克里特的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相当发达。它成为地中海和爱琴海一带欧亚、欧非贸易的中间站。这是克里特文明的全盛时代,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就在这一时期称雄爱琴海上,甚至迫使雅典纳贡。克里特文化对希腊半岛有很大的影响。这个时期,克里特先后有过两种线形文字,后出现的那种与希腊本土皮洛斯和迈锡尼出土的泥版文字一致,已经释读成功。文字上的沟通说明公元前1450年左右迈锡尼等地的希腊人统治了诺索斯。又过了五十年,岛上宫殿再次被毁,是由于希腊人入侵还是由于反希腊的人民起义,或是其他原因,还不清楚。但是克里特文明从此由衰落而逐渐湮没。
公元前十五世纪,在南希腊的迈锡尼、太林斯、皮洛斯等地出现了奴隶制城邦,产生了青铜文化。创立迈锡尼文明的主要是阿凯亚人。他们是希腊人部落的一支。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部落的迁徙浪潮开始从北方①涌到爱琴海地区。希腊人部落主要分三支,即伊奥尼亚人、阿凯亚人和埃奥利亚人。他们迁移到了希腊半岛,伊奥尼亚人住在阿提卡。埃奥利亚人住在除阿提卡以外的中希腊和北希腊东部。阿凯亚人分布在大部分伯罗奔尼撒,这里土地肥沃而又比较接近克里特,他们的社会发展比其他希腊部落迅速得多。
从出土的泥版文书来看,迈锡尼等城邦的统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和奴隶,奴隶用于农业和手工业劳动。迈锡尼、太林斯出土的陶器花纹和克里特、希腊东部,甚至埃及陶器上的花纹相似,在埃及和迈锡尼都曾发现对方的文物,说明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互相影响。迈锡尼等地的希腊人曾经统治过诺索斯。公元前十二世纪初,迈锡尼等希腊城邦参加了特洛伊战争。就在这个世①一说来自小亚细亚。
纪,希腊人的另一支多利亚人从希腊半岛北部逐渐南下,迈锡尼等城邦灭亡。 第二节  希腊奴隶制城邦
荷马时代  多利亚人当时处在原始社会末期,他们一路摧毁城乡,征服大部分伯罗奔尼撒半岛、克里特等岛屿和小亚细亚的西南角。经过一次动乱,迈锡尼文明毁灭了,精巧的技艺和文字失传了。原有居民或是迁到小亚细亚沿海地带,或是移居边地山区,住在半岛南部的人大量遭受奴役。希腊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各地的社会经济关系比迈锡尼的社会经济关系要原始得多。各地分布着氏族公社。《荷马史诗》所反映的正是公元前十一到九世纪的希腊社会状况,而它本身又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遗产。因此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荷马时代”。
当时,青铜器已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铁已经广泛使用,不仅用于制造武器,还用来制造生产工具。人们在沿海的平原和盆地上种植大麦等农作物,在山地种植橄榄和葡萄,或者饲养山羊、绵羊、猪和牛等牲畜。手工业开始同农业分离,铁匠、瓦匠、皮革匠、木匠、陶工等许多专业手工业者都已经产生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氏族组织日趋瓦解,逐渐为农村公社所代替,出现阶级分化。贵族占有大群牲畜,占有大量土地;村社农民只能耕种一小块份地。有的农民失去份地,只好去当雇工,或者沦为乞丐。奴隶也出现了。奴隶主要来自战俘和被拐卖的人。史诗描写奥德修斯家里有五十名女奴隶,还有许多男奴隶。男奴隶主要从事放牧;女奴隶主要从事纺织。直接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奴隶还不多。
城邦的产生和海外殖民  从公元前八世纪开始,希腊社会进入了奴隶制形成的阶段。那时候希腊的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上应用了铁锄、装有铁铧的犁和其他铁制农具,耕作更加精细,大片荒地得到开垦。手工业已经同农业分离,一些手工业作坊开始使用奴隶劳动。商业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货币和商人阶层。希腊的海外贸易特别发达,橄榄油和葡萄酒大宗运销外地。希腊商船经常远航到地中海沿岸许多地方进行贸易,有的商船有三层桨,桨手近二百人。生产力的提高加速了社会分化。贵族侵占公社的土地和小农的份地,他们不仅把战俘当作自己的奴隶,而且强迫许多向他们借债而到期无法偿还的村社农民变成债务奴隶。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奴隶和奴隶主两个对立阶级。
公元前八到六世纪,在希腊产生了许多奴隶制城邦。这些城邦的领域一般都不大,通常都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若干村落。
这一时期,希腊大规模地向外殖民。一些失去土地、生活贫困的农民,在城市中处于无权地位的人,想寻求更多财富的商人,纷纷转向海外拓殖。希腊移民的主要方向是向北,向西。向北从爱琴海北岸到马尔马拉海周围,又到黑海沿岸,向西从西西里岛到意大利半岛南部,又到今天法国南部和西班牙东部沿海,都有希腊的殖民地;还有的殖民地建立在今天北非利比亚的东北海岸。希腊人的每一个殖民地都是一个城邦,重要的城邦有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高卢南部的马西利亚①、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拜占廷等。马西利亚有优良的港口,成为希腊与高卢和英格兰、爱尔兰之间的贸易要冲。希腊的殖民活动促进了商业发展,加强了文化交流,但是也给当地人民带来很大灾难。
斯巴达  希腊半岛上最强大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①即今天的马赛。
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南部,它的名字出现在《荷马史诗》里。但是早先那个城邦已在多利亚人南下之后消失。此处所说的斯巴达是多利亚人来到后在这里兴起的又一个城邦。
公元前800年前后,一支多利亚人在斯巴达定居下来,这里逐渐形成一个政治中心。居住在这里的多利亚人称为斯巴达人。大约公元前 800—730年间,斯巴达征服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地区。这期间,以斯巴达城为中心形成了斯巴达国家。接着斯巴达又征服半岛西南的美塞尼亚地区,从而控制了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南部,势力日渐强大。
斯巴达的居民分为斯巴达人、皮里阿西人和希洛人。斯巴达人是奴隶主阶级,是享有一切政治权利的全权公民。他们只有九千户左右,但是居于统治地位。国家分给每户斯巴达人一份土地和耕种土地的希洛人,土地和奴隶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不能买卖转让,但是可以传给后代。斯巴达人靠剥削奴隶劳动生活,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作战。皮里阿西人的含义是周围地区的居民,他们住在边区,约三万户。他们没有公民权,但是享有人身自由,可以自己管理内部事务。他们从事农业或手工业劳动,有的经商。他们必须向国家纳税,并服兵役。希洛人是被征服的居民,是斯巴达的国家奴隶。他们被分配给斯巴达人种地,每年必须把很大一部分收成交给主人;他们没有人身自由,战时随着出征,担负苦役。斯巴达人对希洛人严加防范,任意伤害。他们为了巩固统治,为了加强对希洛人的奴役,每年监察官上任,就屠杀一次希洛人,借以铲除可疑分子和在体力、能力方面秉赋较高的希洛人,防止他们造反。
斯巴达城名之为城,实际上并没有城墙。斯巴达人的重要任务是保持一支强大的军队,即筑起一堵“人墙”,以防止被统治者的反抗。斯巴达的一个当权者曾经说过:“一座有人墙代替砖墙的城市就是设防很好的城市。”他们在筑造“人墙”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孩子一生下来,就由长老检查,体弱有病的被抛弃,只有健康的才加以抚养。男孩从七岁起进入由国家开办的军事学校,集中住宿,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学习体操,学习使用武器,参加行军,自己做饭,有时也做苦工,从而养成强壮的体质和勇猛耐劳的精神。他们常常举行军事演习,在夜间突然袭击希洛人。二十岁开始服兵役,三十岁可以回家居住,一直到六十岁才退伍。这套军事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斯巴达随时都有一支军队可以有效地投入战斗。
斯巴达实行奴隶主贵族寡头政治,设置两个国王,分别由两个家族世袭,平时权力不大;战时一个国王带兵出征,一个国王留在国内。一些重大政务都由长老会议处理。长老会议由两个国王和二十八个长老组成,长老从六十岁以上的斯巴达贵族中选出,终身任职。三十岁以上的斯巴达男子都能参加公民大会,对长老会议的决议进行表决,但只能以呼声的高低来表示议案是否通过。斯巴达设有监察官五人,一年一选,他们的一大任务是镇压希洛人。
公元前六世纪,斯巴达以武力威胁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许多城邦同它缔结同盟,成为同盟的领导者。这个同盟叫做伯罗奔尼撒同盟,它的任务是支持各国的贵族寡头政治,镇压奴隶起义。
雅典  雅典位于阿提卡半岛上。荷马时代,阿提卡的居民分为四个部落,每个部落包括三个胞族,每个胞族包括三十个氏族。多利亚人南下时没有能占据阿提卡,但是其他地方的居民纷纷逃到这里,原来的各氏族成员也出现迁徙混居的情况。外来居民和脱离原来的氏族迁居的人,都处在氏族组 织之外。贫富分化在逐渐发展着。居民逐渐分成氏族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个等级,后两个等级没有政治权利,属于平民;还出现了奴隶。阿提卡各部落以雅典为中心逐渐走向联合。公元前八世纪末,雅典国家形成。
雅典政权掌握在执政官和贵族会议手里。执政官从贵族中选出,一年一任,公元前七世纪中期,人数共有九人,分别掌管内政、宗教、军事、司法①
等职务,卸任之后,就进入贵族会议。贵族会议掌握最高的审判权,监督官吏,有权推荐和制裁执政官,成员是终身职。雅典也有公民大会,凡能自备武装出征的人就能参加,权力不大,只能从贵族中选举官吏。
雅典贵族霸占了半岛上最好的土地,他们征收重租,放高利贷,剥削贫苦的劳动人民。农民生活十分困苦。贫苦农民租种贵族土地,必须用收成的六分之五交租,自己只留六分之一,因此被称为“六一汉”;如果交不起租,他们本人以及妻子儿女都要沦为奴 隶。有的贫民因为还不起债,甚至被债主卖到外邦去当奴隶。平民对贵族的不满日益加深,他们要求取消债务奴隶制度。
公元前七到六世纪,雅典的工商业发展起来,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他们依靠经营海外贸易、掠卖奴隶而发财致富。其中有许多人出身平民,在经济地位上,他们与下层平民不同,但是在政治上由于受到贵族的压迫和排挤,他们和平民的利害关系有一致的地方。随着经济力量的加强,他们要求掌握政权,为此,需要取得平民的支持,因此同意平民取消债务奴隶制的要求。公元前六世纪初,平民已经组织起来,正在酝酿暴动。在这种情况下,执政官梭伦进行了改革。
梭伦改革  梭伦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青年时代经营过工商业,在政治上倾向于工商业奴隶主,反对贵族专权。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即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颁布“解负令”,取消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度;因欠债而被卖到外邦的人,由国家赎回;永远禁止以自由民人身作为债务抵押。他鼓励工商业,发展橄榄油输出,禁止谷物外销。这一切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在政治上,梭伦按财产的多少把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每年从田产上收入五百斗①谷物或油、酒的公民,第二等级是收入三百斗的公民;第一和第二等级的人享有一切政治权利,可以担任国家最高官职。第三等级是收入二百斗的公民,他们只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是收入在二百斗以下的人,他们不能担任官职,只能参加公民大会,出席法庭当陪审员。当时的官吏都没有薪俸,穷人根本无法任职。劳动者也往往难于扔下工作去参加司法陪审。不过梭伦以财富而不是以出身来划分等级,这是对贵族的又一打击。梭伦还提高了公民大会的作用,除选举官吏外,公民大会还有权决定宣战和媾和等大事;另设置四百人会议,四个部落各从前三个等级中选一百人参加,会议负责审理要提交公民大会的提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
梭伦改革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打击了旧的氏族制度,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权,从而扩大了奴隶主的统治基础。这次改革是平民对贵族斗争的一次胜利,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但是梭伦没有满足下层平民重分土地的要求,也①执政官大约产生在公元前1000年到683年间,起先终身任职,后来任期十年,从公元前683年起一年一任。人数先为一人,后为三人,后增加到九人。
①一斗合52.3公升。
没有使他们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因此他的改革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在雅典,梭伦很有声誉。有人要他出来当终身独裁者,他说独裁统治“是一个美好的职位,但是没有道可以下来”。
克利斯提尼改革  梭伦改革以后,贵族企图恢复本集团的特权,平民认为没有彻底实现要求,因此双方都不满意,平民对贵族的斗争仍旧非常激烈。一个世纪之内,政局动荡,雅典出现了僭主政治。僭主庇西特拉图父子从公元前 560 年起若断若续专权达半世纪之久,但是总的来说仍旧执行梭伦立法,限制贵族权力,采取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的措施。他们之后,贵族一度夺回权力,遭到平民的反对。公元前509或508年,克利斯提尼作为平民领袖当权,又一次进行改革。
梭伦没有取消部落组织,贵族利用自己在其中的势力,可以操纵选举。克利斯提尼以十个地域部落代替原来四个血缘部落。阿提卡划分为三十个区,十个区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带,十个区在沿海,十个区在内地。每个地域部落包括以上三组区当中的各一个区,这就从组织上消除了氏族制度。克利斯提尼用五百人会议来代替梭伦的四百人会议,成员由十个地域部落各选五十人组成。公民大会仍然存在,年满二十岁以上的公民都是公民大会成员。五百人会议是最高的行政管理机构,它为公民大会准备提案,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管理财政和外交事宜。克利斯提尼还建立了“放逐制度”,经公民大会多数票决定,可以把任何一个有地位的人流放国外,为期十年。
大约公元前501年,雅典设立十将军委员会,由十个地域部落各选一人组成,任期一年。
经过一系列政治改革,雅典确立了奴隶主民主政治,成为一个奴隶制共和国。雅典所实行的那一套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没有很大变动,继续了近二百年。这时候雅典的阶级对立,已经不再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而是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对立了。
第三节  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希波战争的开始  公元前六世纪中期,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被波斯征服了。波斯扶植它所信任的希腊贵族,建立傀儡政权,向希腊人征收重税,强令服役当兵。希腊人仇恨波斯人和他们所任命的统治者。波斯国王大流士率军远征欧洲,想征服多瑙河下游的强悍游牧部落西徐亚人。征服的意图失败了,但是波斯人占据了色雷斯,截断了希腊与黑海的交通。希腊的生存和商业利益受到很大威胁。
小亚细亚的希腊人开始酝酿起义。公元前500年,起义首先在米利都爆发,接着迅速地扩大到小亚细亚其他希腊城邦。米利都向希腊半岛的城邦求援。只有雅典和优卑亚岛的爱勒特里亚答应帮助,派去战舰助战。波斯调动大军前去镇压。起义者顽强抵抗,但因力量悬殊,遭到失败。米利都被波斯军队占领,全城被烧成一片瓦砾场。男子大部分被屠杀。活下来的居民都被卖作奴隶。
大流士镇压了小亚细亚希腊人的起义之后,就把矛头指向希腊本土。公元前492年,波斯水陆两路大军沿色雷斯海岸开向希腊。舰队遇到风暴,陆军遭到色雷斯人攻击,损兵折舰,半途而还。大流士一面继续准备,一面派遣使者前往希腊半岛,要求各国向波斯奉献“土和水”,意思是要他们臣服。许多希腊国家害怕遭受米利都的命运,满足了大流士的要求。但是雅典人把波斯使者抛进深谷,斯巴达人把波斯使者扔进井里,叫他们自己去取土和水。
马拉松战役  公元前490年,波斯军队乘战舰横渡爱琴海,第二次进攻希腊。波斯军队先摧毁了优卑亚岛上的爱勒特里亚城,然后在阿提卡西北的马拉松平原登陆,直指雅典。雅典向斯巴达求援,遭到拒绝。雅典决定采取攻势,迅速组成一支一万人左右的队伍到马拉松应战。他们一无骑兵,二无射手,跑步冲向敌军,以巧妙的队形猛扑过去。仓促之间,波斯军队不能抵挡,只好撤退;战士有的伤亡,有的回船,有的落水。根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波斯有六千四百人死亡,而雅典只损失了一百九十二人。雅典战士在数量上远远不及波斯军队,他们以刚毅勇猛的斗志制胜。战斗结束,雅典将领立即派了一名战士奔赴雅典报捷。那个战士一口气跑完了从马拉松到雅典的路程,告诉人们“雅典得救了!”说罢倒地而死。雅典居民欣喜若①
狂,希腊人充满了战胜强敌的信心。从前臣服于波斯的城邦纷纷宣告独立。
李奥尼达石雕像
温泉关和萨拉米斯战役  马拉松大捷后,雅典一些有远见的政治人物认为应该加强海军力量。雅典建造了一百多艘有三层桨座的战舰,并且和斯巴达共同发起联合抗击波斯。希腊三十一个城邦结成以斯巴达为军事统率的同盟。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亲自率领战舰七、八百艘,军队十多万人,再次开向希腊。他命令工匠在赫勒斯滂海峡② ③的水面上架起两座浮桥,各用三百多只大船排成长列,上铺木板草席泥土,旁设屏障,供陆军和辎重①今天的马拉松赛跑就是为纪念这个历史事件而举行的。
②根据希罗多德记载,波斯舰队包括战舰1,207艘,另有辅助船只3,000艘; 战斗人员有2,641,610人。近世历史学家认为过于夸大,估计战舰大约七、八百艘,战 斗人员十多万人。
③即今达达尼尔海峡。
运行。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率领三百名斯巴达勇士开赴中希腊北部的温泉关迎敌,沿途陆续增添一些兵力,整个队伍不过七千来人。温泉关是个狭窄的隘口,形势险要。两军在此激战,一连几天波斯军队没有进展。最后由于奸细引路,波斯军队绕过山隘,抄袭希军后方。李奥尼达迅速调离主力部队,自己和三百名勇士扼守隘口,奋力厮杀,苦战到底,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后人为了铭记他们的光辉业绩,在温泉关他们的墓地上立碑为念,上面刻着:“异乡过客,请告诉拉栖第梦人①,我们忠于他们的嘱托,在这里长眠。”
温泉关失陷后,雅典采取应急措施。将军地米托克利说服雅典人放弃雅典城,将城内的老弱妇孺撤走,壮年男子参加海军。在地米托克利的坚决主张下,舰队开到狭窄的萨拉米斯海湾,诱敌来攻。波斯军队进入雅典城,大肆焚毁。接着,两军会战萨拉米斯海湾。薛西斯以为稳操胜算,命令在海边高地上放上黄金宝座,坐而观战。波斯战船高大笨重,在狭窄的海湾里调度不灵,不久就被打乱了队形,自相碰撞。希腊战舰轻快灵便,紧紧追逼。天黑下来,战斗结束,来不及撤退的波斯战舰全部覆没。
希波战争的结束  萨拉米斯战役是希波战争的转折点。波斯溃败之后,薛西斯只得把大部分陆军调回亚洲,只留下少数部队驻在希腊。公元前 479年,希腊同盟军在普拉提亚击溃了波斯部队的主力,把残余的波军全部赶出了希腊半岛。与此同时,希腊海军又在小亚细亚的米卡尔海角消灭波斯的残余舰队。此后,雅典转入攻势,战争断断续续地进行着。雅典拥有强大舰队,希腊军队的指挥权逐渐从斯巴达转移到雅典手里。斯巴达和伯罗奔尼撒的城邦于是退出反波斯同盟,同盟陷于瓦解。公元前478—477年的冬天,雅典和爱琴海岛屿、小亚细亚的许多希腊城邦重新组成同盟。这个同盟由雅典领导,叫做雅典同盟,同盟在提洛岛设有金库,因此又叫提洛同盟。②公元前 449年,同盟的军队在塞浦路斯岛大败波斯军队,对波斯的战争取得最后胜利。这一年,波斯同希腊缔结和约,承认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的独立。
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希波战争以后,希腊消除了外来威胁,城邦发展进入极盛时期,经济繁荣,奴隶数量大大增加。斯巴达和雅典都是奴隶最多的国家。
梭伦改革废除了雅典的债务奴隶制度,雅典不能任意奴役本国居民,就大量地奴役来自海外的奴隶。奴隶最主要的来源是战俘。在希波战争中,数以万计的波斯战俘被卖作奴隶。另一个来源是掠夺。希腊有许多专门的海盗组织,海盗们经常拦劫商船或者袭击沿海村落,劫掠人口出卖为奴。战俘和被掠来的人由商人买下来,带到市场上去出售。希腊有好几个奴隶市场。雅典的奴隶市场是当时希腊最大的市场之一。在进行买卖的时候,奴隶被迫跑步,俯卧,举重,让买主检查他的体格,以供挑选。
奴隶劳动被广泛使用于各个生产部门,在手工业发达的城市,例如雅典,手工业作坊里普遍使用奴隶劳动。雅典有多种多样的作坊,如制陶、冶铁、酿酒、造船、纺织、制革、制造武器作坊,等等。它们大多规模不大,使用三、四个到十几个奴隶;大一点的使用几十个到一百多个奴隶。矿山里使用的奴隶最多,在雅典国有的劳里翁银矿里有一万多名奴隶。有一个奴隶主把一千名奴隶租给矿山。矿山里的劳动时间最长,矿坑低矮狭小,奴隶直不起①即斯巴达人。
②公元前454年,金库由提洛岛移到雅典。
腰,只能屈着身子,空气污浊闷热,奴隶干不了多久就倒毙。由于奴隶价格低廉,补充容易,奴隶主听任奴隶死亡。
农业生产上也使用奴隶。斯巴达早已用希洛人耕种土地。其他一些城邦的贵族大地产上也役使比较多的奴隶。雅典农业主要由小农户经营,有的小农也占有一两个奴隶。还有一些奴隶充当厨师、舞女、乐师。奴隶主甚至把这些有特技的奴隶出租赚钱。在工商业发达的城邦还有一些国家奴隶。在雅典,他们守城,看门,在军队里担负运输,在铸币作坊里做工,充当官吏侍役,有的还担任文书,管理档案。
希腊奴隶被认为是活的工具,是主人的财产,他们的子女也属于主人。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完全听任主人处置,无故地被鞭打,绞杀,吊起脚来,烧死,剥皮,折断关节,从鼻子里灌醋,在肚子上压砖,等等。在残酷的奴役之下,奴隶采取多种手段反抗压迫,他们经常怠工,逃亡,有时甚至杀死主人,举行武装起义。大约公元前464年,斯巴达发生地震,希洛人乘机发动起义。起义很快就席卷了斯巴达大部分领土。斯巴达向伯罗奔尼撒各城邦,甚至也向雅典求援,一连十年,仍然不能将起义者完全镇压下去,最后不得不同意他们携带子女作为自由人永远离开伯罗奔尼撒。
雅典的繁荣  雅典是爱琴海上的霸主,它的盟邦有的交纳盟费,有的为同盟制造战船。它利用自己的领导地位,干涉各邦内政,不许退盟,库金也由它随意支配。雅典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繁荣起来。
希腊黑花纹花瓶
(公元前560年,图饰是希腊人的婚礼场面)
雅典的手工业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手工业作坊象雨后春笋般地设立起来,门类繁多,分工精细,例如制陶,就分拌土、担水、运料、烧窑等粗工和塑型、制坯、绘饰、烧焙等细工,甚至制坯也有专门分工,如制瓶、制碟、制罐、制杯,等等。产品质量精美,光泽夺目。雅典商业十分发达,商人足迹遍及地中海和黑海沿岸许多地方。比雷埃夫斯港是个国际商港,商船云集,帆樯林立;码头和街市上可以看到各地区的商人,听到各种不同的语言,看到埃及、黑海北岸、西西里的粮食,黑海沿岸的牲畜和皮革,马其顿和色雷斯的木材,米利都的羊毛,等等。一条笔直宽阔的大道横贯在雅典城和比雷埃夫斯港之间,大道两旁筑有城墙,用来保证战时雅典同海上的联系。
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的经济发展和霸权地位处于极盛时期。
伯利克里的改革  伯利克里出身贵族,拥有大量地产,同时同工商业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他作为工商业奴隶主的代表人物积极活动于政治舞台。公元前443—429年,更连任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他把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推进到高度发展阶段。
伯利克里
伯利克里扩大了平民的权利。他规定由国家给予担任公职的人一定的津贴,使普通公民也可以任职。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内政、外交、战争、和平等重大问题。成年男性公民都能参加。五百人会议由十个部落用抽签的方式各选出五十人组成,仍旧是最高的行政机关。陪审法庭由每个部落在三十岁以上的公民中用抽签方式各选出六十人,共六千人组成, 是最高的司法机关,审理重大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判决采用投票方式。十将军由公民大会举手选出,是最高的政府官员,统率军队,掌握实权。
伯利克里用抽签代替了财产资格的限制,而且设立公职津贴制度,使更多的人能担任公职,因而扩大了平民的政治权利,但是能够享受这种权利的人却还是居民中的少数人。大约在公元前451年,公民大会就通过了伯利克里的提案,规定只有父母都是雅典公民的人才算是雅典公民,这就大大地限制了公民人数。奴隶、外邦人、妇女都没有公民权。十个将军没有薪俸,这个职位总是由工商业奴隶主所垄断,一般公民根本无法担任。许多靠劳动为生的人也不可能经常到雅典去参加公民大会。因此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仍然是奴隶主的民主政治,是为奴隶制经济服务的。
雅典卫城复原模型见图版(7)
雅典卫城遗址见图版(8)
在奴隶制发展的基础上,富裕的自由民有充分的条件来享受物质生活,也有充分的闲暇来从事文化艺术活动。伯利克里要使雅典不但成为政治中心,而且成为文化中心。他在雅典大兴土木,奖励学术,提倡文艺。作家学者纷纷来到雅典施展才能,艺术家为美化雅典贡献力量,一时雅典人才辈出,文化昌盛。伯利克里动用国库资财和雅典同盟的盟费,重新扩建雅典的卫城,①在那里修建了以帕德嫩神庙为中心的建筑群,树立起许多大理石和青铜的雕像,比雷埃夫斯港经过改建,设置了新的码头和防御设施。通向雅典的“长城”就建成于这个时期。经过整饰改建,雅典气象宏伟,分外壮丽。街头和广场上哲学家在发表演说,剧场里在上演戏剧家创作的剧本。为了笼络民心,在节日举行戏剧表演的时候,国家发给公民观剧津贴。
古代希腊文化  古代希腊,特别是在伯利克里时期,创造出辉煌的文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希腊戏剧起源于节日的歌舞演出。每年春天葡萄藤上长出新叶,秋天葡萄成熟,都要祭祀酒神。这时候合唱队载歌载舞,歌唱中间夹有道白。合唱队的表演逐渐演变为戏剧。剧本最初主要取材于神话传说,后来也反映人间的现实生活。许多城市建筑了专供演戏的露天大剧场。
希腊出现了许多戏剧家。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456年)、索福克利斯(约公元前496—406年)和幼里披底斯(约公元前485或480—406年)是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留下七部作品,最著名的悲剧是根据神话故事编写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从天上把火种偷到人间,使人类能够享受文明幸福的生活,因而触怒了统治宇宙的宙斯神。宙斯命令把普罗米修斯绑在悬崖上遭受折磨。但他英勇坚定,始终不屈。宙斯盛怒之下,用雷霆击毁悬崖,普罗米修斯壮烈地坠入深渊。埃斯库罗斯成功地塑造了普罗米修斯这个反抗暴力的英雄形象。索福克利斯也留下七部作品,最著名的是《奥狄普斯王》,描写奥狄普斯如何由于命运的摆布而在不知不觉中犯了罪,造成悲剧。幼里披底斯留下十八部作品,最著名的是《美狄亚》,刻画了被丈夫遗弃的美狄亚出于悲愤,杀死了丈夫的新妻和自己的孩子,成为悲剧。
希腊最杰出的喜剧作家是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50—385年),被称为“喜①雅典卫城原是一座古老的堡垒,公元前480年被波斯军队破坏。经过伯利克里的扩建,它成为雅典的宗教中心和艺术中心。
剧之父”,留下的有《云》《蛙》《马蜂》等十一部作品。他的喜剧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尖锐地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他谴责希腊各邦奴隶主的混战,嘲笑奴隶主的民主政治和民主派人物;他讥讽诡辩的哲学家,抨击贫富悬殊、妇女无权的社会不平等现象。笔调生动活泼,喜笑怒骂,逸趣横生,深受人民喜爱。
希腊文学作品除史诗和神话故事以外,流传下来的《伊索寓言》也有很大影响。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的一个奴隶伊索所作,许多故事,例如《狼①
和小羊》《农夫和蛇》《兔和乌龟》《狐狸和葡萄》等,寓意深刻,饱含哲理。故事短小精悍,比喻生动,至今仍旧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引用。
掷铁饼手
希腊人在建筑和雕刻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最堂皇的建筑物是雅典的帕德嫩神庙。神庙耸峙雅典卫城高处,呈长方形,四十六根高大的圆柱环绕四周,墙壁上装饰着许多精美的浮雕,庙里高高地矗立着一座雅典娜女神②的雕像。雕像用木刻成,周身镶着黄金和象牙,显得十分庄严富丽。这是雕刻大师菲狄亚斯的代表作。雕刻家们还创作了许多人像,在精神和体态方面都做到了维妙维肖。公元前五世纪中期另一位雕刻家迈伦善于表现运动时的人体姿态。他的杰作“掷铁饼手”表现了一个年轻运动员在掷出铁饼前一刹那间的姿势,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健康美。
古代希腊有许多哲学家。泰利斯(约公元前636—546年)认为万物始源于水,复归于水,否认万物为神所造。赫拉克利特(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到五世纪早期)认为,世界不是神或人创造的,它是一团永恒的火,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他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面的斗争,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他用河水来比喻事物的流动变化。他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就是说,当人们第二次踏进那条河时,遇到的已经是新的流水,而不是原来的流水了。他阐述了辩证法的思想。列宁认为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①
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370年)是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杰出代表。他认为宇宙间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无限的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原子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各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也就消灭。他还认为人的感觉和思想是由外界事物的影像引起的。在政治上,他支持奴隶主民主政治,反对贵族专制统治。
在希腊哲学领域里,有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也就有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399年)和柏拉图(约公元前427—347年)是唯心主义者的代表。苏格拉底反对认识客观世界,认为自然界是神的领域,只有神才能够真正认识。他只要求人们“认识自己”。在政治上,他反对奴隶主民主政治。最后他以危害民主制度、毒害青年的罪名被雅典当局处死。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反映,理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现①伊素之名见于希腊希罗多德和罗马普鲁塔克等人的作品。但是很难判断寓言是否都是伊秦所作,还是后代编者将许多寓言故事都汇编在伊索的名下。
②雅典娜是智慧之神,后来被奉为雅典的庇护神。
①见《列宁全集》第38卷,第390—391页。
实世界是不真实的存在,因而他完全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在政治上他拥护贵族奴隶主专政制度,他的理想共和国是斯巴达那样的国家,由富有知识的“贤哲”实行统治,勇敢的武士们进行保卫,安份守己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从事生产。
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柏拉图的学生,学识十分渊博。在哲学观点上,他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他承认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不能离开个别而存在,例如不能说在个别房屋之外,还有什么一般的房屋。他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因而他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倾向。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但是他又把形式和质料割裂开来,认为形式居于首位,质料是消极被动的,而形式是积极主动的,质料必须靠形式的推动才能成为现实的东西,这就否认了事物本身的运动。他还提出一个一切事物运动的最终的根源,即所谓“纯形式”,实际上就是神。这使他陷入了唯心主义。在政治上,亚里斯多德拥护奴隶制,认为奴隶只是活的工具,在本性上就是从属于主人的。他认为奴隶主贵族人数太少,最好由中等奴隶主掌握政权,巩固对奴隶的专制统治。
在科学方面,希腊人吸收了埃及、巴比伦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成就,加以研究发展。许多哲学家同时又是科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 580—500 年)提出了著名的勾股定理,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圆锥体、角锥体和球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泰利斯曾准确地预测了公元前585年的日蚀。亚里斯多德除哲学以外,还研究政治、经济、文学、历史、语言以及医学、生理学、数学、物理等各方面。他是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
希腊人在史学方面很有贡献。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欧洲第一个大史学家,被誊为西方的“历史之父”。他曾游历小亚细亚、黑海沿岸、两河流域、叙利亚、腓尼基和埃及等地,采访民间传说,访问古迹,了解风土人情,后来移居雅典,与伯利克里和文人学者友善。所著《历史》共九卷,主要叙述希波战争,但是也有大量篇幅写到上述各地以及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历史状况,许多记述是他根据采访的材料写成的,包括大量珍贵的史料,当然也有一些不可信的传闻,有的地方甚至带有迷信色彩。这部著作卷轶浩繁,内容丰富,是一部系统地叙述历史的巨著。
第二个历史学家是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400年),他曾经被选为雅典将军,率领军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①中对斯巴达作战,后来因失败被解职,并且遭到放逐,战后回到雅典。他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共八卷,基本上用编年体写成,结构比较严谨,从战争的背景写到公元前411年,除战争过程外,还记载了不同政治集团和不同阶层之间的斗争,留下了大量的珍贵史料,迷信色彩也比较少。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继希罗多德的《历史》之后的又一巨著。
除了文化学术活动以外,希腊的体育运动也比较发展。许多希腊城邦都建有运动场、赛马场和角力场,举办体育竞赛。从公元前776年起,希腊人在伯罗奔尼撒的奥林匹亚地方举行全希腊性的体育竞赛会,每四年举行一次。竞赛期间,希腊全境不得进行军事行动。每次竞赛会开始前几个月,使①见第四节。
者前往希腊各邦,发出竞赛邀请。各邦都派使节和代表团参加竞赛会。成千上万的观众从希腊各地涌向奥林匹亚,他们在野地上扎营住宿,小贩们也纷纷前来出售饮食和供神物品,艺术家和诗人会聚到这里来进行表演,奥林匹亚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竞赛历时五天,项目有赛跑、跳远、角力、拳击、标枪、铁饼、战车竞赛等。所有的希腊公民都能参加比赛,优胜者得到用橄揽枝编成的桂冠,这被认为是莫大的荣誉。体育竞赛加强了希腊各邦的文化交流。近代从1896年起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导源于希腊。 第四节  希腊城邦的衰落
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的称霸和势力扩张不但引起参加同盟各邦的反对,也引起另一个强大城邦斯巴达的嫉视和恐慌。雅典和斯巴达都极力想把自己的政治制度推广到其他希腊城邦,雅典支持备邦的民主派,斯巴达支持贵族派,互相争雄。双方都想称霸全希腊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终于使大部分城邦都卷入了一场战争,历史上称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 431—404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同盟的重要成员科林斯是个工商业发达的城邦,不但向意大利和西西里经商,而且向爱琴海北岸扩张商业利益,因而同雅典发生了利害冲突。公元前433年,科林斯的殖民地科西拉因为同科林斯发生争执而与雅典结盟,科林斯的另一块殖民地帕提地亚又受到雅典的侵扰。科林斯积极地怂恿斯巴达向雅典宣战。伯利克里知道战争临近,索性割断雅典与斯巴达盟邦墨加拉之间的一切商业联系。斯巴达及其盟邦要雅典放逐伯利克里,解散雅典同盟,当然遭到拒绝。公元前431年,战争爆发。
雅典有强大的海军,但陆军不如斯巴达。开战不久,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军队侵入阿提卡。阿提卡居民纷纷躲进雅典城和比雷埃夫斯港避难。雅典城和港口城防坚固,伯罗奔尼撒同盟军攻取不下,加以围困。城里人口过度集中,发生瘟疫,居民大量死亡,伯利克里也在这时死于瘟疫。
雅典在海军方面占优势。雅典舰队不断袭击伯罗奔尼撒沿海地区,占领皮洛斯城。在雅典人的鼓动下,希洛人从斯巴达各地大批逃往皮洛斯。斯巴达的局势危急。斯巴达军队向希腊半岛北部进军,在色雷斯击败雅典军队。雅典的许多盟邦乘机同雅典脱离关系。
公元前421年,雅典同斯巴达都感到精疲力竭,双方经过谈判,签订了和约。
和约没有解决矛盾,不久战争又爆发了。公元前415年夏,雅典及其盟邦出动一百三十四艘战舰和大量的辅助船只远征西西里岛,围攻斯巴达盟邦叙拉古。斯巴达、科林斯和西西里一些城邦出兵援助叙拉古。雅典劳师远征,统率军队的将军又因受到怀疑而倒向斯巴达,军队大部分被歼,留下来的沦为西西里石矿场的奴隶。西西里战役失败后,雅典赶快动用剩下来的储金修造战舰,训练海军。但是在公元前413年,斯巴达军队又侵入阿提卡,破坏惨重。雅典两万名奴隶逃亡,许多矿场和手工业作坊倒闭。在雅典的许多盟邦里,贵族派纷纷夺取政权,推翻民主派的统治,投靠斯巴达。雅典同盟因此涣散。
为了击破雅典的海上优势,斯巴达以承认波斯对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统治为条件,换取波斯的援助,加强了海军,几次战胜雅典。公元前405年,斯巴达舰队在赫勒斯滂海峡进攻雅典舰队,雅典大败。第二年,斯巴达从海陆两方面紧紧围困雅典。雅典只得按照斯巴达提出的条件签订和约,同意拆毁“长城”,除十二艘警备舰以外,其余舰只全部交出,解散雅典同盟。长达二十七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了。斯巴达取得了希腊霸权。
战争结束以后,斯巴达干涉各邦的内政,迫害民主势力,扶植贵族建立寡头政治。它的蛮横统治引起各国的强烈不满。公元前四世纪早期,许多城邦起兵反抗,联合打败了斯巴达。伯罗奔尼撒同盟也趋于瓦解。接着,几个比较强大的城邦如底比斯、雅典又为争夺希腊霸权继续战争。公元前四世纪前半期,希腊境内战火不绝,各邦彼此消耗力量,削弱下去。
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公元前五到四世纪,也是希腊各城邦内部阶级斗争进一步激化的年代。旷日持久的战争给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带来苦难。战争又使大批战俘沦为奴隶,因此奴隶劳动比以前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公元前338年的时候,阿提卡的银矿里和其他处所有十五万成年男性奴隶。有的作坊里有一、二百个奴隶。希腊还出现了从事武器生产、大搞投机垄断活动的大商人。加以大奴隶主兼并土地,排挤农民,使小所有者纷纷破产,破坏了原来以小农和小手工业者为基础的经济。失地农民或者当了雇工,或者成了城市游民。据估计,雅典无产公民占雅典居民的半数以上。贫富分化在加剧发展着。自由民内部的矛盾、奴隶同奴隶主的矛盾日益尖锐。奴隶时常大规模地逃亡,破坏奴隶主的房屋财产。许多城邦发生贫民起义,奴隶常常参加在内,共同反抗大奴隶主。公元前399年,斯巴达的破产公民基那东号召希洛人、皮里阿西人、破产公民等被压迫群众起来暴动,由于密谋泄露,起义被扼杀了。公元前392年,科林斯的贫民向奴隶主贵族展开流血斗争。公元前373年,阿戈斯的贫民用棍棒武装起来,打死了许多奴隶主,瓜分了他们的财产。相似的斗争也在其他城邦发生着。风起云涌的起义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加速了希腊城邦的衰落。
第五节  马其顿和亚历山大帝国
马其顿的兴起  正当希腊各城邦日趋衰落的时候,希腊北面的马其顿国家日渐强盛起来。马其顿人同希腊人是近亲,但是希腊人认为他们近于蛮人。
马其顿境内大部分是山地,只在沿海有小块平原。马其顿社会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在希腊的后面。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国王腓力二世(公元前 359—336 年在位)当政。腓力年轻时曾经作为人质在希腊的一个城邦底比斯居留三年。他羡慕希腊的生活方式,学习了希腊人的作战艺术。腓力要做一个强有力的国王,要统一整个希腊,成为全希腊之王,并为此目的进行了很多改革。他削弱氏族贵族的权势,把国家的统治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他建立起正规的常备军,陆军手持长矛、盾牌,以密集的方阵行军和作战,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他还组织了舰队。这些改革使马其顿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在希腊各城邦因为内部的阶级斗争和各国间的征战而削弱下去的时候,马其顿占有了爱琴海北岸的广大地区,接着入侵希腊。对于腓力二世的南侵,希腊各个城邦有两种对立的意见,有些人把腓力二世当作统一希腊的救星,有些人把他看成自由的威胁。在雅典,领导反对腓力的是希腊大演说家狄摩斯提尼。他大声疾呼:“看吧,雅典人,那个家伙的傲慢已达到极点:他发出威胁的叫嚣,又夸夸其谈……他不会满足于已有的征服:他总是攫取得更多,当我们无所作为的时候,在我们周围到处撒网。雅典人,你们将在什么时候采取必要的行动?你们还在等待什么呢?”但是此时的雅典已非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了。公民们耽溺于安乐,弄钱比服务于城邦更重要。当雅典决定抵御时,时间已经晚了。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军队在中希腊击溃了由科林斯、底比斯、雅典等城邦组成的同盟军。第二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只有斯巴达没有参加。希腊城邦承认马其顿的领导地位,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停止城邦间的战争。腓力二世到处扶植贵族,建立寡头政治。他还准备远征东方,但是未及实行就被部下刺死。
亚历山大东侵  腓力死后,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公元前336—323年在位)继位,时年二十岁。亚历山大曾经拜亚里斯多德为师,自幼接受了希腊文化,即位之初,人们以为他年轻,不足以实行他父亲的东征计划,事实却证明他是一位军事天才。他慑服希腊城邦以后,于公元前334年率领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组成的步兵约三万人,骑兵约五千人大举东征,首当其冲的是波斯。当时波斯政治腐败,各族人民不满波斯统治,内部矛盾重重。亚历山大以快速的攻势轻易地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公元前333年,在伊苏斯大败波斯军队,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落荒而逃。亚历山大转而攻入非洲,占领埃及,公元前331年又从埃及回师亚洲,继续对波斯作战,先后攻占巴比伦、苏撒和波斯波利斯等都城,掳获财宝无算。根据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记载,驮运财宝的骡子就大约有两万头,骆驼约五千头。波斯军队全面溃败,大流士三世被杀。希腊—马其顿军队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领土。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建立起来。
伊苏斯之战(左为亚历山大)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侵入印度,占领印度河流域。他还企图征服恒河流域。但是经过多年远途苦战,兵士疲惫不堪。印度人民的顽强抵抗,疟疾的传染,毒蛇的伤害,都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兵士拒绝继续前进,要求 回家。亚历山大不得不放弃东进计划,公元前325年从印度撤兵。
亚历山大在东侵过程中,沿途建了许多新城,有好几座是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最著名的是埃及北部沿海的亚历山大城,它今天已经发展为埃及最大的海港。
离开印度以后,亚历山大建都巴比伦,部署入侵阿拉伯的规划。但是在公元前323年他发烧死去,他那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随之瓦解。
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  亚历山大一死,他的部将马上展开夺权斗争。经过长期混战,在原来帝国的版图内形成了几个独立的王国。其中以马其顿、埃及(由托勒密王朝统治)和塞琉古①三个王国领域最大。为了争夺地中海东部的霸权,它们继续竞争,彼此削弱。塞琉古王国的疆域一度西至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地区,东至中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的主要国家亚细亚。公元前三世纪中期,它的东部省分独立,形成帕提亚和巴克特里亚②两个王国。公元前二世纪初起,地中海西部新兴的罗马强国不断向东扩张,在一百多年里,先后吞并了马其顿、塞琉古和埃及。公元前二世纪中期,巴克特里亚遭受来自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人的入侵,后来也灭亡了。帕提亚王国却日益强盛,到公元前二世纪末成为亚洲西部的强国,同中国和罗马并列为当时世界上的三个大国。
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的主要国家
希腊化文化  历史学家们一般把亚历山大东侵以后希腊人的王朝所统治的国家称为希腊化国家,从那时起,到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兼并东部地中海地区为止的这一时期,称为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东侵把希腊文化传播到广阔的领域里,同时希腊文化也吸收了东方文化遗产,融合为希腊化文化。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成为希腊化文化的最大中心。
亚历山大的灯塔(想象画)
希腊化时期的许多国王花费大量金钱修饰宫室,奖励学术。新建的城市里矗立着希腊风格的亭台楼阁,庙宇剧场,点缀着园林和雕像。许多城市设有图书馆。亚历山大城里庞大的博物馆和图书馆最为著名。博物馆是一个研究教育中心,学者们会聚在这里举行讨论。图书馆里收藏着从各地收集来的手稿,藏书目录就多达一百二十册,作家的作品都附有注释。这些珍藏吸引着各处的亚历山大的灯塔(想象画)好学之士到这里来从事研究。城里还集中了各种动物,以便对动物学进行探讨。为了便利船只航行,在亚历山大港外的法罗斯岛上修筑了一座高大的灯塔。灯塔屹立海上,极为壮观,被认为是世界奇观之一,它在十四世纪毁于地震。
学者们进行着各种学术活动。他们缮写了一份份希腊著作,传授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等人的学说,研究语言,从事文艺批评,写作诗文剧本。这一时期的戏剧创作,已经不取材于神话传说,而以社会上的生活趣事为主题了。诗歌题材也以现实生活为主,有些诗歌专门颂扬王室显贵,有的崇尚雕琢词句,追求形式。
①塞琉古王国又称叙利亚王国,我国史书中称为条支。
②帕提亚兴起于今天伊朗东北部,我国史书中称为安息。巴克特里亚兴起于中亚,我国史书中称为大夏。 希腊化时期的雕刻艺术技巧熟练,造型逼真,体现内心活动精细入微。例如公元前一世纪埃吉山德鲁斯等三位艺术家合作的《拉奥孔》群像,把传说中的特洛伊祭司拉奥孔和两个儿子被两条巨蛇缠咬的形象雕塑出来。拉奥孔正在竭力挣扎,一只脚已经迈下祭坛,脸上痛苦的表情刻划得维妙维肖。
拉奥孔群像见图版(9)
在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继续存在。最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70年)。他继承并且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原子不仅形状、大小不同,而且重量不同;原子不仅有直线运动,而且有偏斜运动。他还认为人生应该避免痛苦,寻求正当的方法来取得快乐,因此人应该修身养性,做到心灵平静,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幸福。后人歪曲了他的原意,用“伊壁鸠鲁主义”这个词来表示享乐主义。
同伊壁鸠鲁相对立的是芝诺(约公元前334—262年)。他宣扬宿命论思想,认为人应该服从命运,顺应自然。芝诺在雅典市场的画廊讲学,画廊在希腊文中叫做斯多噶,因此相信他的论点的人被称为斯多噶派。
希腊化时期的最大文化成就在于科学。欧几里得(公元前四至三世纪之交)是当时最大的数学家。他总结了前人的生产经验和研究成果,著成《几何原本》,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公理化的数学著作,它的系统性、条理性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肯定,它的内容今天仍然在学校里讲授。这本书在中国明朝末年由徐光启等人译成中文。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是最著名的科学家。他发现了杠杆定律,发现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这就是阿基米德定律。他还确定许多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设计了许多机械,改进了灌溉农田的水车。
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公元前三世纪)指出,太阳比地球大得多;地球自转,并按轨道绕着太阳转动,太阳和其他恒星都不转动。埃拉托斯特尼(约公元前276—193年)是一位博学的学者,又是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他根据地球是球形的正确推断和埃及南北两地日倾角的差数,计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三万九千六百公里,十分接近实际约四万公里的长度。他还推测从西班牙绕过非洲南端可能航行到印度。这个设想要到大约一千七百年以后才实现。希帕卡斯(公元前二世纪)进行了复杂的天体观察,推算出一年的时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再减去1/300日。他编制了几个世纪之内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表,用来推算日蚀和月蚀。
第六章  古代罗马
第一节 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兴起和罗马的扩张
罗马的兴起  罗马发祥于意大利半岛,狭长的半岛三面环海,水源丰富,中间矗立着纵贯南北的亚平宁山脉。半岛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东部多山,适于畜牧,西部有肥沃的平原,宜于种植橄榄、葡萄和农作物。由于海上交通方便,因此居民很早就与外界往来。
半岛上发现过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和更多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居民很早就在半岛上过着渔猎生活。公元前三千年代,他们已经过渡到畜牧业。公元前二千年代初开始,一批批印欧人从东北进入意大利半岛,其中有一支拉丁人,定居在中部的拉丁平原,在这里发展起农业生产,建立起一些城市,其中最重要的是罗马。根据神话传说,罗马是由一个名叫罗慕洛的人于公元前753 年建立的;根据考古发掘的研究,一般认为罗马的出现约开始于公元前八至七世纪。进入半岛的其他部落中,伊达拉里亚人是比较重要的一支。①他们住在台伯河以西的地方,能够制造青铜器和陶器,主要从事农业劳动,也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他们也建立了一些城市,后来逐渐向北扩张到阿尔卑斯山南麓,向南扩张到拉丁平原及其以南的坎佩尼亚。
罗马城是以台伯河边距离西海岸不远的七座山丘上的村落为起点发展起来的。公元前一千年代初,山丘上陆续出现了原始村落,后来,山丘的坡地上和山下的沼泽旁边,也出现了房舍,这些村落为后来的罗马城奠定了基础,因此罗马又被称为“七丘之城”。公元前七世纪初,七座山丘上的村落形成了松散的同盟,公元前七世纪末开始,伊达拉里亚人逐渐占据了拉丁平原,包括罗马的所在地。在伊达拉里亚人统治罗马的大约一百年间,在这一带周围筑起城墙,排干了下面的沼泽,开辟了广场,添置了庙宇等新建筑,把它建成一个城市。这里的居民称为罗马人。
王政时期  根据传统的说法,罗马最初经历了一个“王政时期”,实际上那时罗马人处在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阶段。传说罗马有三百个氏族,十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称为库里亚,十个胞族组成一个部落,三个部落构成罗马人民整体。由氏族长组成的元老院有权处理公共事务,并且预先讨论向库里亚会议提出的重大问题,元老院还有权批准或否决库里亚会议的决议。库里亚会议是按胞族召开的人民大会,成年男子均可参加,每个库里亚有一票表决权。库里亚大会通过和否决一切法律,选举一切高级公职人员,包括所谓的“王”在内。王既是军事首长,又是最高祭司和审判长,但在当时还不是一个大权独揽的专制君主。
传说在这段时间里,先后有七个王统治罗马,其中最后三个王是伊达拉里亚人。“王政时期”正是罗马从原始公社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作为①
元老的氏族长通常是各氏族由某一个家族中选出的,这反映了家族间的财产分化,也使这些家族处于特殊地位。元老是罗马最初的显贵,他们和他们的亲属逐渐变成氏族贵族。同时,随着生产的逐渐提高,特别是公元前七世纪铁器的普遍使用,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有些家族富裕起来,也上升为氏①关于伊达拉里亚人的来源,希罗多德记载来自小亚细亚,但史学界有不同看法。
①一说第六个王不是伊达拉里亚人。
族贵族。氏族中间的贫富分化在不断发展着。原来,土地属于氏族,叫做公有地,定期分配给各个家族使用。公元前七世纪时候,氏族贵族利用权势,开始霸占氏族财产和公有地,贫穷破产的氏族成员只好接受贵族的“保护”,从贵族那里取得一小块耕地,被迫为贵族服役,战时随同出征。
除了被保护人以外,罗马还出现了平民。他们起源于外来的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具有自由人的身分,但不属于罗马氏族公社,没有氏族权利,也不能分享公有地。一些原来接受贵族“保护”,后来由于贵族家族没落而又取得经济独立的“被保护人”,也列入平民的行列。平民主要从事个体农业劳动,有的经营手工业和小商业。他们负有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许多平民向贵族租地,借债,常常因为还不起债沦为奴隶。债主还有权将欠债的人卖到外地去当奴隶,甚至将他处死。同时,罗马已经有了战俘奴隶。当时奴隶主要用于家内劳动。
由于阶级分化的加剧,由于平民在数量上的增长和经济地位的提高,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起来。据说罗马第六个王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进行了重大改革。他把全体居民,不分贵族平民,按财产多少分为五个等级,五等以下的称为“无产者”,每个等级按规定提供不同数目的军事百人团,“无产者”出一个百人团。在百人团的基础上,罗马设立了百人团会议,服兵役者都能参加,会议可以选举官吏,每团有一票表决权,它取代了库里亚会议的职权。百人团会议总共有一百九十三票表决权,第一等级占了其中的九十八票,即掌握了多数票,因此富人总是处于掌权地位。此外,原来按氏族组织的三个部落也被按地域划分的四个部落所代替。这样,一个新的、以地域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国家制度在罗马产生了。
第七个王塔克文相传是个暴君,大约在公元前509年,罗马爆发了反对伊拉达里亚人统治的斗争,驱逐了塔克文,建立了共和国。
罗马奴隶制共和国  罗马的王被废除以后,百人团会议每年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掌握行政权力,两个执政官权力相等,协议处理政事。遇有战事,执政官要负责统率军队。遇到危急关头,可以选出“狄克推多”即独裁者对付紧急局势。独裁者由元老院提名,由一名执政官正式任命,任期半年。罗马实际上把持大权的是元老院,元老院由贵族和退任的执政官组成,终身任职。由于执政官每年改选,而元老院是常设机构,因此元老院的作用越来越大。它有权决定内外政策,批准或否决百人团会议的决议,监督执政官的行动,自然地成为维护贵族利益的工具。百人团会议只能就元老院审查过的议案进行表决,不能讨论。
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奴隶制共和国。平民在政治上仍旧处于无权地位,在经济上继续受贵族的剥削。平民构成军队的主力,但是不能参与公有地的分配,主要依靠他们而征服的新土地,又落到贵族的手里。在共和国早期的对外战争中负担重税和频繁兵役的平民,因交不起税和田园荒芜而大量负债,沦为债务奴隶。债务奴隶制对平民造成了严重威胁。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共和国早期的历史贯穿着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这个斗争是围绕着土地和债务问题进行的。
平民对贵族的斗争  大约在公元前494年,罗马面临着周围外族压境的威胁。这时候平民拒绝作战,带着武器离开罗马。这种斗争方式叫做“分离运动”。罗马兵力因而锐减。贵族迫于形势,只好让步。平民取得选举保民官和举行平民会议的权利。保民官由平民会议选出,有权否决行政官吏侵犯 平民利益的决定。保民官神圣不可侵犯,凡用暴力危害保民官的人,要处死刑。以后平民继续以“分离运动”和其他方式进行斗争。大约公元前450年,罗马制订了十二铜表法。①法律保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承认债务奴隶制度,但是也对高利贷的利息作了限制;法律编订成明确条文,量刑定罪就有了准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因此制订十二铜表法多少具有进步意义。公元前445年,取消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罗马制②
订了几个法案,规定平民所欠的债务一律停止付息,已付部分折作本金,尚欠部分分三年偿还;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五百犹格;两名执政官中须有③
一名由平民担任。公元前326年取消了以人身抵债的制度,平民因此免除了因还不起债而被奴役的威胁。此后,平民还取得了担任其他高级官职的权利。同时,在二百多年里,平民曾分到过少量土地,平民会议也逐渐取得了立法权。公元前287年,法案正式规定平民会议决议不须经元老院批准即对全体公民具有法律效力。
经过长期斗争,平民取得很大胜利,但是这时的罗马共和国仍然是贵族奴隶主的共和国。平民远远没有得到真正的平等地位。在经济上,平民的土地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在政治上,广大平民并没有真正平等担任公职的机会。当时罗马的官职都没有薪俸,只有富裕的平民才有条件担任。他们通过做官,与贵族联姻,卸任后进入元老院,跻身于罗马的统治集团,成为新贵。此后,所谓贵族指的是由原有的贵族和富裕平民构成的新的统治阶层。氏族贵族的概念消失了。平民的概念也起了变化,以后的平民指的是城市和农村的下层自由居民。由于债务奴隶制的废除,罗马奴隶主不能再奴役本国的自由民,随着一系列的对外征服,罗马走上了大量奴役外籍奴隶的道路。
罗马统一意大利半  岛共和国早期,大多数罗马居民是农民。为了取得更多的土地,为了消除邻邦的威胁并扩大本身的势力,罗马一步步地统一了意大利。
建立共和国的时候,罗马还是台伯河畔的一个不大的城邦,北有萨宾人和伊达拉里亚人,南有拉丁人的城邦和萨莫奈部落,半岛南部沿海地带则是希腊人的殖民地,还有一些其他部落住在沿海或夹居在上述地域之间。罗马人兼用结盟和作战的手法,逐步推进。它同一些拉丁城邦结为同盟,又打败伊达拉里亚人,到公元前400年前后,罗马已经在意大利中部居于领导地位。这时候,北边的高卢人越过阿尔卑斯山,来到波河流域。他们时时南下抢劫,伊达拉里亚人的一些城邦陷落到他们手里。大约公元前390年,高卢人攻入罗马城,焚烧洗劫之后,接受赎金退去。罗马人重建了城市,修起了更坚固的城墙,在以后的一百多年内,在南边战胜萨莫奈人,摧毁了希腊殖民势力,在北边扩充到波河流域以南。到公元前三世纪早期,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的一大强国。
罗马对意大利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法,对不同地区的居民或给予罗马公民权,或给予部分罗马公民权,或完全不给罗马公民权。
布匿战争  统一意大利之后,罗马就把扩张矛头转向西地中海地区,首当其冲的是迦太基。
①这些法律条文刻在十二个铜表上,因此得名为十二铜表法。
②一说公元前437年。
③犹格是罗马面积单位,一犹格约合3.75亩。
迦太基原来是腓尼基的推罗城邦建立的殖民地,位于今天北非的突尼斯,商业发达。非洲北部的农作物,中部的象牙、金砂、奴隶都由这里出口,不列颠的锡,西班牙的金、银、铅等矿产也在这里集散。它拥有强大的海军,垄断了西地中海的贸易。当腓尼基先后被新巴比伦王国和波斯统治时,迦太基同母邦断绝政治联系,这时它已经发展为一个富庶的强大国家。迦太基不断向外围和海外拓殖,到公元前三世纪,已经占有北非西部沿海、西班牙南部沿海、西西里的大部、科西嘉、撒丁、巴利阿里群岛等地,成为罗马向海外扩张的劲敌。公元前264到146年,罗马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为布匿,因此这次战争称为布匿战争。
公元前264年,罗马同迦太基因争夺西西里发生冲突。这是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在西西里岛上取得一些胜利,但是迦太基在海上居于优势地位。罗马以一艘搁浅的迦太基战舰为样板,利用希腊技师的协助,赶造船舰,第一批就造了一百多艘,其中有一百艘是当时第一流的战舰。罗马人又设计一种搭有尖钩的活动吊桥,将它从自己的船上钩到对方战舰的甲板上,士兵们从桥上冲上战舰,展开进攻,用肉搏战克服本身在航海技术上处于劣势的缺陷。罗马人取得几次胜利。公元前241年,迦太基不得不求和,交付大宗赔款,割让西西里。西西里成了罗马的第一个行省。
第一次布匿战争以后,罗马继续扩张,先后占领科西嘉岛、撒丁岛、波河流域到阿尔卑斯山以南之地。在那里设置了几个行省。罗马还借口清剿海盗,入侵亚得里亚海东岸的伊利里亚。与此同时,迦太基也把势力伸入西班牙,在那里营建反击罗马的基地。
公元前218年,爆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年轻的将领汉尼拔率领步兵、骑兵,带着战象,经过艰苦的行军考验,出其不意地越过阿尔卑斯山南下,从北面攻入意大利,他在波河南北先后打败罗马军队,然后在北部过冬,于第二年春天长驱直入。他在意大利纵横驰骋了十几年,以巧妙的战术屡败罗马军队。面对危急局面,罗马统帅费比乌斯①采用消耗战术,避免同汉尼拔的军队决战,只进行局部袭击,逐渐削弱对方力量,消灭粮食储备,造成对方的补给困难。这种战术在历史上称为费边战术,曾引起当时罗马人的不满。罗马当局急于决战,公元前216年,在意大利的东海岸发生了著名的康奈战役。汉尼拔把精锐的骑兵和最强的步兵布置在两翼,包抄罗马军队,大获全胜。罗马统治下的各族纷纷叛离,一些旧希腊殖民地也想摆脱罗马控制,西西里的重要城邦叙拉古也投附迦太基。汉尼拔的最后胜利似乎在望了。罗马当局在此以后稳扎稳打,实际上还是采用了费边战术。罗马尽量把迦太基军队限制在意大利南部,毁坏南部的田地和物产,以断绝对方的给养;同时大力扩军,恢复实力,逐步收复南部城市。公元前211年,汉尼拔的军队冲向罗马城下,也没有能够将罗马军队引离他们所包围的卡普亚而保住这个城市。在此期间,罗马逐渐把战争中心转向西西里和西班牙,公元前213年,围困西西里的叙拉古城。叙拉古人利用阿基米德设计的作战器械奋力固守,两年以后,城市陷落。进入西班牙的罗马军队占领了迦太基在这里的基地。
第二次布匿战争
①全名为克温图斯费比乌斯马克西穆斯(QuintusFabiusMaximus)。费边(Fabian)是从费比乌斯一词变来的形容词。
汉尼拔一代军事将才,有勇有谋,但长期在国外作战,力量不断消耗。来自西班牙的增援又被罗马消灭了。公元前204年,罗马军队攻入非洲,汉尼拔被召回国。公元前202年,两军会战于迦太基西南的扎马。迦太基战败,第二年被迫求和。根据条约规定,迦太基交出全部战舰和战象,交纳大宗赔款,丧失全部海外属地,不经罗马同意,迦太基不得进行对外战争。
从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开始,罗马把侵略矛头指向东方。到公元前二世纪中期,它已先后征服了马其顿、希腊、伊利里亚和小亚细亚西部。这时候,迦太基也从战争创伤中复苏过来。罗马从称霸地中海的目的出发,决心彻底消灭迦太基。元老加图每次在元老院发言,不论讨论什么问题,最后一句话总是说:“迦太基必须被毁灭。”他的口头禅反映了罗马统治阶级同迦太基不共戴天的意志。公元前149年,罗马军队攻入北非。迦太基城遭到围困,全城居民动员起来,加固城防,置办武器,英勇地抵抗了三年。最后罗马人切断了农村与城市的联系,迦太基人断粮,罗马军队破城而入。大约有八万五千迦太基人奋战至死,余下约五万人都被卖为奴隶。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所属地区成为罗马的阿非利加省。
这样,到公元前二世纪,罗马在地中海确立了霸权地位。
罗马征服的后果  为了控制被征服的地区,罗马向各行省派驻总督,加紧敛取财富,镇压人民。总督任期一年,独揽当地大权。
每个总督都在任内恣意搜括。行省居民要向国家交纳捐税,还要维持当地的行政和军费开支。罗马还在行省中实行包税制度,把行省的税收包给某些富商,这些包税人在征税时擅自加码,乘机中饱。
他们还靠承包意大利的公共工程、贩运奴隶、经营高利贷和饯币兑换牟取暴利。罗马对行省的压榨使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
意大利本土遭受的破坏更加严重。公元前三世纪,罗马农业还以小农为主体。经过一连串的战争,特别是第二次布匿战争,农村惨遭蹂躏,大批生命财产毁于战火。许多农民参加军队,弄得家破人亡。加上几次瘟疫,意大利人口减少,有的土地已经无人耕种,荒芜下来。另一方面,公有地的数量却在猛增,其中包括被弃置的耕地、被没收的曾经倒向汉尼拔的动摇者的土地、被征服地区的大片土地。这些土地纷纷落到权贵们和靠经营军用物资等商品而发财的商人们的手里。在土地大量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而农业劳动人手已见减少的情况下,奴隶劳动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广泛地被使用,以奴隶劳动为基础、占地几百到几千犹格的大农庄大量涌现。由于大农庄的盛行,高利贷的发展,西西里和非洲廉价粮食的输入,小农经济受到排挤,难于立足。农民大量破产,他们只好流入城市。少数人转入手工业,或者做工糊口,但是这些行业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劳动人手,大多数人只得沦为无业游民。贫富分化加速发展着。
第二节  奴隶起义和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奴隶制度的发展  在长期战争中,大量奴隶流入罗马。罗马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罗马多次将占领地区的居民卖为奴隶。意大利南部的卡普亚城,因曾经倒向汉尼拔,全城居民悉数被卖为奴。公元前176年,罗马镇压了起来反抗罗马统治的撒丁人,接着就将八万撒丁居民卖为奴隶。公元前167年,罗马占领希腊西北部的伊皮鲁斯,又把十五万人卖为奴隶。迦太基陷落后,又有五万人沦为奴隶。奴隶贩子常常随军出发,就地收买战俘。另一种情况是债务奴隶。罗马虽然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但是意大利的许多居民和行省的居民不享受罗马公民权,不受债奴法的保护。他们不堪包税商和高利贷者的盘剥,很多人成为债务奴隶。横行于地中海的海盗也常在各地拐骗人口,卖作奴隶。罗马各大中心城市差不多都有奴隶市场,提洛岛更是奴隶买卖的中心。据说有的时候岛上一天成交的奴隶就达到一万人。奴隶数量之多,价格之低,在古代世界是空前的。
奴隶的境遇十分悲惨。奴隶主把奴隶看作是一种工具。他们认为:马车是哑巴工具,牛是半哑巴工具,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承担各种苦役,终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为了防止奴隶逃跑,奴隶白天带着脚镣干活,夜间被关在象牢房一样的板栏或地窖里。为了防止饥饿的奴隶在磨面粉时偷吃,奴隶主在奴隶的脖子上套上沉重的大木枷。奴隶主对奴隶任意拳打、鞭抽、铁烙,或者将他们钉死在十字架上。当奴隶已经被榨尽血汗,病弱衰老的时候,奴隶主就把他们象农庄上的老牛、废铁、破车一样抛弃,任其死亡。
矿山里的奴隶劳动条件尤其恶劣。他们终日采掘矿产,冶炼金属,劳动极度紧张,加上监工的无情鞭打,奴隶成批地死去。
很多奴隶在奴隶主家里充当仆役,为奴隶主看门,做饭,打扫,理发,等等。来自希腊和东方各地的有文化教养的奴隶给奴隶主充当歌手、乐工、医生、教师。还有一些强壮的奴隶被强行训练成角斗士,被迫在剧场上互相角斗,互相残杀,或者同饥饿的老虎、狮子等猛兽搏斗,供灭绝人性的奴隶主哄笑取乐。
西西里奴隶起义  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非常尖锐,奴隶多次起义。公元前137年,西西里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西西里盛产谷物,有许多大农①
庄。奴隶主对奴隶非常苛刻,有一个奴隶主竟然不管衣食,让奴隶到外边去抢劫。叙利亚籍奴隶优努斯在恩纳城首先发动起义,奴隶们砸开锁链,冲开作坊,起先大约有四百人,后来迅速扩展,其他城市的奴隶群起响应。恩纳的起义奴隶同阿格利根坦的另一支起义奴隶汇合,队伍发展到二十万人,占领了好几个城市。起义者在恩纳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并且开始自制武器,镇压凶残的奴隶主,破坏大农庄,保护小农庄和小农经济。公元前132年,罗马执政官率领军队到西西里镇压起义。起义者英勇保卫城市。由于各地起义队伍联系不够,又由于叛变者的破坏,恩纳经过奋战之后陷落。优努斯被擒后死在狱中,很多起义者被处死。这次起义影响很大,意大利半岛和希腊等地接着发生了好几起起义。
格拉古兄弟的改革  与奴隶起义同时,意大利的失地农民展开了争取土地的运动。这些被迫离开土地的劳动者本来已经难以谋生,西西里的起义又①一说公元前135或134年。
影响了粮食生产,造成粮价上涨,他们的生活更加困难。失地农民反对土地兼并,要求恢复耕地,重建家园。房屋的墙壁上,碑石上,出现了许多要求分配土地的标语。罗马统治阶级惶恐不安。小农破产不仅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而且由于财产条件同服兵役有直接的关系,破产者越多,能够服兵役的人就越少,军队的战斗力必然越低。这样,国家势必走向没落。于是统治阶级当中一部分比较有远见的人主张改革。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提比略格拉古和盖约格拉古兄弟二人。
格拉古兄弟出身贵族。提比略格拉古认为保民官最便于提出土地改革方案。公元前134年,他竞选下一年度的保民官,获得成功。公元前133年,他提出土地法案:任何人占有公有地不得超过五百犹格,成年儿子每人可以占地二百五十犹格,但每家的占地总数不得超过一千犹格;凡超过者,其余的土地由国家收回,划分为每块三十犹格的份地,拨给无地农民;农民得到的土地不得出卖转让,防止新的土地兼并。他还建议成立三人委员会来执行法案。法案提出以后,受到广大平民的支持,农民从意大利各地来到罗马,参加投票。但是元老院的绝大多数贵族极力反对。这些贵族都拥有大量的土地,不肯放弃既得利益。他们开始攻击提比略,并且串通另一名保民官屋大维在平民会议上否决这项提案。于是提比略向平民会议提出,既然屋大维不能履行保护平民利益的职责,应该罢免他的职务。提议被通过了。屋大维去职后,新任的保民官支持提比略的法案,表决获得通过。提比略和他的弟弟、他的岳父被选入三人委员会。元老院大为震怒,故意尅扣委员会的费用,加以阻挠。委员会的工作遇到很大困难,又缺乏必要的基金来进行调查和安置农民。为了使法案得以贯彻,提比略提出连任下一届的保民官。于是贵族抓住这件事诬蔑提比略有政治野心。在选举的那天他们发起暴动,打死了提比略和他的三百名拥护者,尸体投入台伯河中。第二年,元老院又授权执政官主持审理所谓提比略的“阴谋”,又处死、流放了许多人。
贵族们虽然杀害了提比略,但是土地问题依旧存在。几年以后,农民争取土地的运动又趋活跃。公元前124年,提比略的弟弟盖约格拉古竞选下一届的保民官成功,第二年又当选。他在两年任期之内恢复了提比略的法案,又实行了一些其他法案。一项重要法案是粮食法,规定国家每月按低于市价的价格卖给罗马城的居民一定数量的粮食。他还提议从意大利向迦太基移民六千人,每人可以获得二百犹格的土地。为了取得更多的支持者,他提出给过去被征服的意大利人公民权的法案。对于这个法案,罗马商业金融贵族担心意大利商人的竞争,平民唯恐意大利人分享土地,都不赞成。盖约的力量削弱了,他竞选公元前121年的保民官失败。事后反对派向盖约和他的拥护者挑战,双方发生战斗。盖约在反对者的追迫下,为了免于被擒,让一个仆人把他刺死了。大约有三千名他的拥护者被杀害。
一个向城市走去的民农见图版(10)
格拉古兄弟力图解决农民的土地,但在当时奴隶制度、货币经济和高利贷加速发展的趋势下,小农的经济分化和破产已经不可避免。格拉古兄弟遇害以后,他们的法案也被取消了。
民主派同贵族派的斗争  从格拉古兄弟改革的时候起,罗马社会进入一个大约一百年的政治动乱时期。改革失败以后,奴隶主内部的夺权斗争日益严重。斗争在以元老为首的贵族派和以商业金融贵族为首、以贫民为主力的民主派之间进行。商业金融贵族是后起的社会上层集团,经济力量雄厚,但是没有实权。他们不满意元老院大权在握,要求掌握实际权力,取消元老特权,并且也主张扩大公民权,进行海外掠夺。由于海盗骚扰,边境不宁,行省叛乱,军事频繁,一些对外用兵和镇压动乱的军人成为有势力的人物。两派都寻求他们的支持来增加自己的力量。军人出身的马略是民主派的支持者。公元前107—100年间,马略六次当选为执政官。他在执政期间进行了军事改革。
由于小农破产而造成的军力衰落,使罗马无法顺利地进行战争,而且军队已经十分腐败,受贿现象严重。马略放弃过去按财产条件征召公民编人军团的办法,改为募兵制,凡适合服役条件而自愿入伍者均可应募;入伍后必须服役十六年,由国家发饷并提供武器,士兵要经过严格训练,服从军纪,退伍后由国家拨给土地,这样,流入城市的广大游民都能入伍,从而解决了兵源问题,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是也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职业化的军队长期追随统帅,抱有政治野心的统帅可以利用部下的常备军来为自己争权夺势,这为后来罗马奴隶主的军事独裁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苏拉是贵族派的支持者,站在马略的对立面。公元前88年,元老院提名苏拉为执政官。苏拉宣布元老院为最高权力机关,扩大元老名额,把自己的支持者三百人补充进元老院,规定一切法案必须取得元老院的批准,取消保民官的否决权。平民长期斗争所争得的许多权利在他统治期间都丧失了。民主派不甘心失败,继续同贵族派斗争,两派兵戎相见,经过反复斗争,贵族派又取得胜利,公元前82年,苏拉以独裁者统治罗马,直到公元前79年。这段期间,两派互相杀戮,一派上台,就残杀另一派的支持者,取消另一派的改革措施。意大利土地上血流成河,动荡不安。只是在斯巴达克起义大规模爆发之后,两派的斗争才暂时有所缓和。
斯巴达克起义  奴隶制发展的结果,不但奴隶增加,破产的自由民也越来越多。他们对奴隶主的愤恨与日俱增,奴隶的反抗斗争也不断高涨。公元前73年,爆发了罗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
斯巴达克起义
斯巴达克原是色雷斯人,同罗马作战时被俘,被卖为奴,并且被送到卡普亚一所专门训练角斗士的学校受训。角斗士的境遇十分悲惨,经常遭受拷打,而且等待着他们的命运是惨死在角斗场上。他们对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忍无可忍。公元前73年,有二百人密谋逃亡,由于密谋泄露,结果只有七十八名奴隶及时拿了莱刀和铁叉等武器潜逃成功,来到维苏威火山上造反。他们推出三名领袖,斯巴达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起义奴隶从这里不断袭击附近的大农庄,一再打击从卡普亚城里出来的队伍,夺到很多武器。附近的奴隶和破产农民纷纷投奔前来,队伍很快壮大到一万人。罗马元老院派遣精锐部队包围维苏威火山,占据了通往山顶的唯一小路。起义者用野葡萄藤编成绳梯,在夜间缒下悬崖,把武器抛到山下,迂迴到敌后,将敌人击溃。接着,斯巴达克又打垮了另一支罗马军队。
在起义者的胜利鼓舞下,意大利南部遍地燃起了起义的烽火。斯巴达克整编了队伍,组织了骑兵队和步兵队,加强了队伍的纪律,规定所有的战利品一律平分,共同享用,禁止起义者占有金银,不许触犯小农,骚扰人民,征集军需品必须按值偿付。起义军的纪律严明,越战越强,公元前72年已经扩大到十二万人。
正当起义军顺利发展的时候,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斯巴达克代表外籍奴隶,主张冲过阿尔卑斯山,摆脱罗马奴隶主的奴役,分别返回自己的家乡。参加起义的破产农民不愿意离开自己的乡土,他们拥护另一个领袖克里克斯,要求进攻罗马。意见分歧导致起义队伍的分裂。克里克斯带领一万人独立行动,不久被罗马军队击溃,克里克斯战死。斯巴达克带领主力部队向北挺进,所向披靡,一路上击败了罗马军队的前堵后追,到达波河流域。起义者受到胜利的鼓舞,但是越过阿尔卑斯山却有不少困难。斯巴达克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挥师南下。面对这支驰骋于意大利的起义队伍,罗马统治集团惊慌失措,没有人敢竞选执政宫。元老院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最后选任大奴隶主克拉苏(公元前115?—53年)为狄克推多,统率大军,镇压起义。克拉苏在军中恢复了残酷的什一法,逃亡士兵每十人中用抽签方法抽出一人处死,即使这样,也仍然无法阻止斯巴达克的南下。斯巴达克认为进攻罗马的时机还没有成熟,带领起义队伍直下意大利南端的海峡。他决定从那里渡海去西西里岛,希望得到岛上奴隶的响应,壮大斗争声势。由于没有船只,渡海计划成为泡影。克拉苏尾随着斯巴达克南下。他在意大利半岛最狭窄的部分构筑了横贯半岛的壕沟和土垒,企图把起义者围困在半岛南端,用饥饿制服他们。斯巴达克激励部下突围。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起义军突破防线,向东海岸挺进。斯巴达克打算带领部队由东岸渡海,经伊利里亚到达色雷斯。这时起义军中旧有的分裂再度爆发,又有一部分人不愿意离开意大利,他们脱离了主力,被克拉苏消灭。公元前71年,在布林底西港附近发生了决定性的会战。起义军在数量上比罗马军队少得多,他们仍然英勇战斗。斯巴达克身先士卒,骑在马上左冲右突,杀死两名罗马军官,他决心杀死克拉苏,但是由于大腿受了重伤,他只好在地上屈着一条腿继续战斗。在罗马军队的疯狂围攻下,六万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也壮烈牺牲。克拉苏把六千名被俘的起义者钉死在从卡普亚到罗马沿途的十字架上。但是起义军并没有全部被消灭。残存的起义者继续斗争了十年之久。
斯巴达克起义是古代被压迫阶级争取解放的一次最光辉的斗争。斯巴达克在起义中表现了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列宁称颂他是“大约两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①
前三头同盟  斯巴达克起义以后,民主派同贵族派的斗争又趋剧烈。民主派的声势强大,原来拥护苏拉的克拉苏和另一个年轻将领、曾经参与镇压上述六千名起义者的庞培(公元前106—48年)也投向民主派一边。庞培并且表明准备恢复被苏拉剥夺的民主派的权利,以换取他们的支持。结果庞培和克拉苏当选为公元前70年的执政官。他们执政期间,恢复了苏拉以前的制度,清洗了元老院中苏拉的拥护者,恢复了保民官的权力。庞培卸任以后,又接受了许多重要任命。他以三个月的时间平定了地中海上的海盗,又接受东征的任务,镇压了小亚细亚的反抗,接着征服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在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建立新的行省。庞培把东方的税款交给包税商去征收,并且答应分给退伍战士份地。他返回意大利时,罗马情况混乱,有人以为他会利用已经取得的声势,凭借军队的力量成为另一个苏拉,但是他按照惯例,到了意大利就解散部队。元老院对庞培怀有戒心,拒不批准他在东方所采取的措施。庞培十分不满。
①《列宁选集》第4卷,第50页。
这时民主派中出现一个新的强有力的人物恺撒(公元前101—44年),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同马略有亲属关系。恺撒能言善辩,具有军事才能,又抱有政治野心。公元前60年,庞培、克拉苏和恺撒达成秘密协议,组成了历史上所谓的“前三头同盟”。他们结合起来实际上是要互相利用,形成一股势力,以便左右局面,达到分据要职的目的。结果恺撒当上了公元前59年的执政官。他批准了庞培在东方的措施,把土地分给退伍军人。恺撒任满以后,出任高卢①总督,为期五年。公元前56年,三人又达成新的协议:庞培和克拉苏将出任下一届执政官,任满之后,庞培为西班牙总督,克拉苏为叙利亚总督,恺撒在高卢的权力延长五年。那些年,三头同盟实际上支配着罗马政府。
恺撒之所以期望在高卢延长任期,是因为他认为这里有募集军队和建立军威的广阔地盘。恺撒统治高卢期间,权势不断增长,大大地充实了他实现政治野心的资本。他初任总督时,罗马在高卢的统治范围除今天意大利北部的内高卢之外,在阿尔卑斯山的另一边,只包括从它的西麓直到比利牛斯山的东段一带,即今天法国南部的一片土地。他以此为基地,从公元前 58 到51年,征服了从莱茵河到比利牛斯山之间的全部高卢土地,严厉地镇压了当地部落的反抗,并且在公元前55、54年两次侵入不列颠。恺撒经过多年经营,训练出一支听命于他的军队。他不但军权在握,而且财力雄厚。在高卢搜括的财富大量流入罗马,又提高了他在统治阶级中的声望。就在那几年里,叙利亚总督克拉苏于公元前53年在东征帕提亚的战争中阵亡,而庞培并没有到西班牙就任总督,只派副将前往,自己却留在罗马控制政局。三头本来各有所图,同床异梦,现在一人已死,只剩两人。随着各自权力的增长,庞培和恺撒之间的矛盾日益公开化了。恺撒作为民主派的首领,作为有实力的统帅,深遭元老院的猜忌。庞培和元老贵族出于共同嫉视、反对恺撒而趋向于一致。元老院授予庞培镇压民主派的大极,同时命令恺撒
恺撒
必须于公元前49年3月任满时解散军队,返回罗马。这对恺撒来说,正是关键时刻。他拒绝服从命令,决定先发制人,于公元前49年1月,挥师来到卢比康河边。在那里,他碰上元老院派来的信使。信使告诉他,如果他带兵渡河,就要宣布他为叛逆。恺撒犹豫了片刻,决心带着军队渡河,直驱罗马。①沿途城市开门归附。罗马城中的反对派纷纷弃城而逃。庞培逃亡希腊。恺撒占领罗马,取得政权,随后进军西班牙,先使那里的庞培部队投降,然后进军希腊,打败庞培。庞培逃亡埃及,刚到那里,就被埃及国王派人杀死。到公元前45年,恺撒完全消灭了庞培在西方、东方和非洲的势力,回到罗马。
恺撒的独裁  恺撒攫取了罗马的政权,从公元前48年起多次被选为执政官,并且被宣布为狄克推多,公元前44年,更成为终身狄克推多,又兼任监察官和终身保民官,集大权于一身,成为没有君主名义的君主。恺撒利用平民的支持当上了独裁者,但是掌权之后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利益。平民①古代高卢包括现在的法国、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北部,以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荷兰和瑞士的各一部分。其中意大利北部自阿尔卑斯山以南到卢比康河,称为内高卢。莱茵河、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西段之间的地带,称为外高卢。13
①在欧洲,从这里产生了“波过卢比康河”的成语,即“破釜沉舟”或“一不做,二不休”的意思。 最关心土地和债务问题,但是士兵的土地分配进行缓慢,债务只免除了四分之一。原来罗马有许多无业游民依靠国家免费供应粮食,恺撒把他们的数目由原来的三十二万人减少到十五万人,把一部分人移置到各个行省中去。另一方面,恺撒把元老院的名额扩充为九百人,把自己的许多亲信、军官、意大利的商业金融贵族和行省中的支持者都安插进去。他给行省中的上层人物以公民权,提高了意大利城市的自治权,扩大了奴隶主的统治基础。元老院变成咨询机关。
恺撒还改进了行省管理制度,修筑了贯通意大利全境的大道。过去罗马用太阴历,恺撒下令采用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希腊天文学家在埃及历法的基础上所制订的太阳历,每年365天,四年一闰,闰年为366天。这个历法称为儒略历,它是现今大多数国家所通用的历法的前身①。
恺撒虽然没有消灭元老贵族,却把自己凌驾于元老院之上。元老贵族不甘心于失败。他们以“恢复共和”为号召,暗中密谋消灭恺撒。公元前 44年3月,恺撒在元老院会议上被反对派刺死。
后三头同盟  贵族派曾想以谋刺恺撒来恢复自己的政治优势。但是情况不如所料,他们没有博得社会上的支持。恺撒在民主派中还有广泛的影响。等待分配土地的老兵、多年跟随他的军队,都对恺撒表示同情。贫民当中虽然对恺撒有不满情绪,但是元老贵族却早已更为群众所憎恨。恺撒被刺之后,他那派的力量仍旧控制着局面。继之而起的是曾与恺撒共任执政官的安东尼、恺撒的甥孙屋大维(公元前63—公元14年,他被恺撒收为义子)和恺撒部下的骑兵长官雷比达。他们经过一番纷争之后,在公元前43年结成“后三头同盟”。他们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在意大利搜杀政敌,没收他们的财产和土地,一则为了翦除对手,二则为了把他们的土地钱财分给士兵。公元前40年,他们划分势力范围。安东尼管辖东方行省,屋大维管辖西方行省,雷比达管辖非洲。但是他们也和前三头的情况一样,都各有打算,因而很快就发生了矛盾,特别是屋大维和安东尼两人,势力比较强大,权力之争也更激烈。他们在各自管辖的势力范围之内蓄积力量,准备争夺最高权力。屋大维先联合雷比达于公元前36年消灭了庞培的儿子在西西里一带的势力,随后就剥夺了雷比达的军权,接收他的军队,并且同元老贵族和解。这时候屋大维的实力和声势大为增长,他独揽西部的大权,接着就把目标转移到安东尼所管辖的东方。
安东尼在富庶的东方经过一番经营之后,同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勾结起来。公元前36年,他进攻帕提亚失败,损失重大,然后转入埃及去建立他的势力。他把罗马在东方侵略的土地以及并未征服的帕提亚分赠给克里奥帕特拉及其子女。屋大维以这些事情为借口,对安东尼大肆攻击,并向克里奥帕特拉宣战。安东尼的舰队向西出动。公元前31年,屋大维和安东尼会战于希腊西北部的阿克兴海角。安东尼兵败逃往埃及,第二年屋大维追踪而至。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先后自尽。埃及被并入罗马版图。
①恺撒的拉丁文名称为IuliusCaesar。Iulius(英文Julius)曾译为儒略,历 法由此得名。按照儒略历,一年平均比回归年长11分14秒。到1582年,已出现十天 的误差。当时的教皇格雷戈里十三世令人在儒略历的基础上作了一些修订,成为现在 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
第三节  罗马帝国
屋大维的元首政治  屋大维战胜安东尼,结束了罗马的长期内战,也结束了罗马共和国的历史。屋大维成为罗马唯一的统治者。元老院接二连三地授予他荣誉和特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确立了绝对专制的元首制度。元老院授给他“奥古斯都”的称号,要求全国象敬神一样地敬奉他。他一身兼任①
元首、元帅,多年连任执政官,又被赋予终身保民官的职权,有了这项权力,②
他就可以提出或者否决提案。他总揽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罗马高级官职的任选和重要政策的制订权力完全归他掌握。经过清洗的元老院添进许多被提拔的新贵,变成屋大维的御用工具。行省的实际控制权也集中到他的手里。屋大维继续扩大统治基础。从事商业、高利贷、承包地方税收而发财的奴隶主,大量充任重要的官职和军职。行省的上层人物更加广泛地取得罗马公民权,参与国家政治。屋大维依靠奴隶主阶级加强对奴隶的统治。元首制的建立标志着罗马奴隶制共和国历史的结束。
屋大维
罗马行省人民向收税官纳税见图版(11)
罗马共和政体是在城邦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罗马的疆域大幅度地扩充,海外领地大量增加,奴隶制度广泛发展,阶级矛盾加剧的时候,共和政体已经不能适应整个国家奴隶主集团的阶级利益。代表罗马城邦奴隶主利益的机构必然要被代表整个地中海区域奴隶主利益的机构所取代。罗马历史进入奴隶制帝国时期,屋大维实际上是这个帝国的第一个皇帝。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