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天皇天后

_2 余晓伟 (现代)
  至于说“事同政君”,其实根本不同。王政君虽说是刘奭父亲汉宣帝所赐,但她只是个宫女,而不是汉宣帝的小老婆。换句话说,汉宣帝送给儿子的就是一个丫头,而不是自己的妃子。此举和《红楼梦》中贾母把袭人送给宝玉属于同一性质。而武媚娘则是铁板钉钉的才人,是李世民的低级别小老婆。
  要说起草诏书的人就是牛,在关键问题上用“事同政君”一笔带过,没有花功夫论述李治立武媚娘是不是乱伦,而是直接给出结论,根本不给你质疑的机会——这可是诏书,你敢质疑吗?
  就这样,武媚娘从永徽元年的感业寺尼姑摇身一变成了高宗的皇后,大唐的国母。而这个过程,只不过短短六年的时间。这一年,武媚娘三十一岁。
  几家欢乐几家愁,武媚娘开心了,长孙无忌很不爽。同样不开心的还有当时极力劝阻李治的韩瑗和来济二人。长孙舅舅或许还并不需要特别担心自己的未来,可是和皇帝非亲非故的韩、来二人则免不了这层担忧。
  立后诏书下达两天后,李治笑眯眯地拿出一份奏章给韩瑗和来济。两人是边读边冒冷汗,最后直接磕头请求免除职务,宁愿回家种地。
  李治顿时变了脸:胡说什么呢?朕还要好好重用你们呢!此奏不准!
  可两位宰相却更加害怕起来。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份奏章?
  奏章来自皇后武氏,大意是说当初韩瑗和来济两人在准备册立自己为宸妃时持反对意见,甘冒杀头之险,实乃帝国大大的忠臣,请陛下对二人奖赏并重用。
第二章 通向皇后之路(8)
  李治的意思是想告诉两位,不必担心。瞧,皇后很赏识你们。
  可是在韩、来二人看来,这封信根本就是笑里藏刀。说是要奖赏,保不准哪天?给自己来个脑袋搬家了。算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凑合着过吧。
  新皇后的册立典礼结束后,这事儿也就暂告了一个段落。收获最大的无疑是武后。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她终于成为了大唐帝国的女主人,获得了所有女人梦寐以求的至高地位。那么李治呢?
  李治最终的想法和武媚娘是一致的,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放手做一回了。可是目标达成后,他却开始陷入茫然和失落,没有了对手,反而觉得有些索然无味。因为就生活的实质而言,王皇后那里他原本就不怎么去,萧淑妃那里去的也不多,陪伴他最多的女人只是头衔换了,人还是那一个。?每看到新皇后踌躇满志的笑容,他就会莫名其妙地想起这里原来的主人,以及那位曾经让他无比宠爱的淑妃。更何况,作为签发人,那份声称王、萧二人下毒的诏书中的水分含量,李治是再清楚不过的。或许,他也曾为参与陷害两人而感到内疚。而正是这份内疚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旧日感情的回味。
  王、萧二人虽已是庶民,但却并没有出宫,而是被囚禁在深宫的一个偏僻的院子里,成了实实在在的囚犯。
  一天,李治决定去看望这两个可怜的女人。
  到了院子后,他吃惊地发现自己根本进不去。因为所有的门窗都被层层封堵,密不透风,只在墙?留下了一个用来传递饭菜的小洞。
  看到两个原本雍容华贵,锦衣玉食的女人居然沦陷在这地牢般暗无天日的房间里,李治的怜悯之情油然而生。隔着厚厚的宫墙他大声呼喊:“皇后、淑妃,你们在么?”
  注意,这时李治喊的是“皇后”和“淑妃”,而不是“贱人”或是其他恶毒的话语,这表明他是念及旧情的,心中并没有完全放下二人。而也因为如此,他直接把二人送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听到了李治的呼喊,万般复杂的感情浮上了王皇后的心头:这个男人曾经是她相濡以沫了十几年的丈夫。虽然不敢说感情有多深,但自问一向恪守妇道?对丈夫也是一心一意。尽管曾经为他偏爱萧淑妃而苦恼,但那时自己的地位是稳固的,丈夫也尊重自己的意愿立了李忠为太子,一切都曾经是那么的美好。悔不该一时发昏让武氏这个蛇蝎女进了宫,从此自己噩梦连连,接二连三地被推到了犯罪嫌疑人的位置。丈夫的面是彻底见不到了,最后还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从后宫之主沦落为了连普通宫女都不如的贱婢。
  一旁的萧淑妃也是同样伤心:曾几何时,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女人,沐浴着三千宠爱,享受着天伦之乐。皇后虽然对自己不满,但也对自己无可奈何,那是何等意气风发!不料鹬蚌相争,便宜了武?这条毒蛇不说,自己还莫名其妙地沦落成了“意图毒害皇帝”的罪人,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真是天理何在?!
  责骂自己的,是这个男人;宠信武氏的,是这个男人;剥夺自己头衔的,还是这个男人。而现在站在墙外温柔呼唤“皇后”、“淑妃”的,居然还是这个男人!
  这个人,该痛骂一番吗?
  王皇后没有骂,只是和萧淑妃一起哭着告诉他:“我们已是带罪在身的贱婢,哪里还配得上如此尊贵的称号!”
  李治触景生情,唯有长叹。
  二人听出了李治对自己的情意,苦苦哀求道:“若陛下还念及过去的情意,愿意帮助我们重见天日,请将院子赐名为‘回心院’吧。”
  对于这个小小的请求,李治当即回答:“我马上就去处理(朕即有处置)。”
  李治走了,两个女人又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渴望。然而她们迎来的却是极为残酷的惩罚。
  关于这项惩罚的内容,《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所载略有不同,共同之处是: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各打一百大板,经过特殊处理后被扔进了酒缸。
  差异之处是:
  《旧唐书》对处理的描述是“截去手足”,即砍断手脚。
  《新唐书》对处理的描述是“剔其手足,反接”,即像武侠小说所描述地那样挑断手筋脚筋,再反接起来,以造成更大的痛苦。
  《资治通鉴》的描述和《旧唐书》相差无几,为“断去手足”。
  其实不管有没有反接筋脉,砍断手脚已非常人所能忍受,更何况还要把流血的伤口完全浸泡在酒里。每每想到这个,蜗牛总感觉不寒而栗。
  这件惨案,是武后一手促成。
  李治前脚离开院子,武后便已得到消息。她不允许李治对二人旧情复燃,更不允许李治“马上去处理”,让两人“重见天日”。在她看来,一个不小心让二人有机会再次迷惑住李治,再结合朝中长孙无忌等人,自己费尽力气得来的一切就有可能受到威胁。
  只有对王、萧二人实行物理性摧毁,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在她的软硬兼施下,李治下了那道对两人实行“最终处理”的诏书。武后在看到诏书后恶狠狠地骂道:“让这两个老太婆骨醉(令此二妪骨醉)!”
第二章 通向皇后之路(9)
  接到诏书时,王、萧二人的反应截然不同。
  王皇后明白自己已全盘皆输。一系列事件表明,很多时候姓武的女人比李治自己还要能够掌控“?治”此人的一举一动。现在的酷刑便是对自己所托非人的处罚。因此,她泰然自若地叩头接旨:“愿陛下万岁!昭仪永受皇恩!死是我分内之事!”
  萧淑妃则完全不同。她从来就不服武媚娘,更不愿接受彻底失败的事实。面对武氏接二连三的诬陷和迫害,她无力反抗,但骄傲如她宁死也要再拉个垫背的:“姓武的狐狸精居然妖媚惑主到如此地步!苍天有眼,愿我转世为猫,姓武的贱人转世为鼠,让我生生世世都能掐住她的喉咙!”
  两个女人最终惨死在酒缸中,死后还被捞出砍下了头颅。
  这还不算,二人的家人也被勒令改姓:王家改姓“蟒?,萧家改姓“枭”。
  或许是萧淑妃的意愿过于凄厉,武后自此下令宫中不准养猫。
  都说人不能做亏心事。王萧二人的惨死还是不可避免地给武后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以后的日子,她时常梦见二个浑身散发着酒味的白衣女鬼拖着残破的四肢披着湿乎乎的散发,七窍流血,满脸狰狞,用可怕的声音向自己索命。惊醒后她立即找来“大仙”驱鬼,同时以最快的速度搬家到了蓬莱宫(即大明宫)。
  可是法事做了,家也搬了,女鬼还总是出现,搅得武后难以入眠。后来登基称帝后她依然决定迁都洛阳,一直到死也只回过一次长安。
  王、?二人的死充分表明作为皇帝的李治已经几乎完全被武后所掌控,已然失去了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自由。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会说,李治软弱无能,被老婆武则天随意摆弄,最后几乎丢了父亲传下来的江山。这种印象的产生,是源于武则天的强势和李治的相对懦弱。
  事实上李治并不比绝大部分帝王软弱。或许他没有秦皇汉武那样的鼎鼎威名,可是他同样开疆拓土,发动的对外战争比父亲只多不少,在政治上铲除异己时也丝毫不见心慈手软。具体事例后面会详细说到。
   事实上李治登基后,能够如此操控他的,也就武则天一人,别人是没?这个胆子也没有这个实力的。
  有观点认为李治有恋母情结,而武则天便充当了他依恋的对象。
  母亲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只有九岁。失去了母亲的关怀,虽然也被众人众星捧月地照顾着,他再也找不到那种温暖的感觉。而作为一国之君的父亲又总是政务缠身,和他相处的时间本来就少,即使召见他,更多的也是考察他的学习和健康状况,春天般的慈爱是很少能够感受到的。
  李治固执地追寻着母亲微笑着把自己抱在怀里的温暖,他拥有的女人虽多,但只有武媚娘能让他找到温暖的感觉。
  王皇后是大家闺秀,一举一动都遵循礼法,对?夫更是礼貌有加。但也因为如此,彼此之间缺乏足够的感情基础和吸引力。换句话说,王皇后是封建妇女楷模,这种人适合做朋友,不适合当自己的老婆。
  萧淑妃年轻貌美,善于撒娇弄痴,能讨李治欢心。她没有意识到李治虽然宠爱自己,但自己的吸引力也仅此为止。一旦有比她更年轻貌美的女人出现,李治的移情别恋在所难免。
  武媚娘十四岁进宫,二十六岁被迫出家。十几年的宫廷生活和尼姑庵内的寂寞难耐教会了她人生的哲学,更磨练了她的心性和忍耐力,使她更易洞察人心。或许一开始李治是纯粹迷恋她的美貌,但很快他就发现这个女人不?是他的情人,还是他的姐姐和母亲。只有她能够体贴地想到自己需要什么,能够顺利地为他化解忧愁和心事,能够在他举棋不定时帮他拿定主意。总之,李治希望从女人身上得到的,武媚娘都可以给他。
  在王皇后、萧淑妃等人看来,李治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无所不能,形象高大。自己只要靠在他的胸口,做只温顺的小猫就可以。对于李治心中最大的郁闷,她们一无所知。
  李治的郁闷主要来自长孙无忌等老臣。他们为官日久,手握大权,年轻的皇帝对他们而言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兼毛头小子。
  虽然他们鞠躬尽瘁,为国尽忠,但李治却一点?没有幸福的感觉。整天只是在老头子们拟好的文书上盖个章,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属于自己的事业,这对于李治这样一个在父亲丰功伟业的光环下成长起来的小伙子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因为这一切彷佛都在提醒自己一直都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只知道躺在父亲的功劳簿上享福而已。
  更让李治受不了的是,老头子们还动不动就拿“先帝”说事。先帝,应该放在庙里供起来,放在心里缅怀起来。至于我本人和你们,要面对的情况和先帝不一样,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要动不动就拿先帝说事。我不是先帝,我要做的是自己的事业,OK?
  可这种苦不能和别人说。大臣们不能说,不然会被烦死;王皇后不能说,她和长孙无忌是一派的;萧淑妃和其他嫔妃没法说,她们不懂;宫女和太监们就更没法说,他们听不懂也不敢听。只有武媚娘,永远站在自己一边,给自己鼓励,和自己并肩战斗。武昭仪被册立为皇后,是武媚娘的胜利,更是李治的胜利。武媚娘不仅是李治的爱人、姐姐和母亲,更是同志加亲密战友。
  李治从来不缺女人,但像武媚娘这样的女人,再想找出一个来只怕却是非常非常难了。
  可仅仅这些,足以解释李治对王萧二人态度的剧变么?
  还不至于。
  在这件事情上,武后肯定是下足了功夫的。例如,她可能告诉李治,王皇后是长孙无忌一派势力在后宫的代表,优待她就等于告诉那帮人,你们可以卷土重来,重新确立优势地位。也有可能她旧事重提,哭诉王皇后在小公主死亡事件和巫蛊案中的卑劣手段,重新燃气李治心中埋藏的怒火,顺带着举报萧淑妃和王皇后实际上是一伙的,绝不能惩处一个而放过另外一个。
  也正是在武后的不断吹风下,李治毅然决定牺牲两个女人来巩固自己和武后的关系。这正如《三国演义》中张飞打吕布丈人曹豹时说的:“我打你,便是打吕布!”,施展“隔山打牛”神功,借王萧二人之死来打击长孙无忌一派,巩固自己的权威。
第二章 通向皇后之路(10)
  至于那份诏书,蜗牛以为很有可能就是简单的赐死之类,因为即使已存着必死的心思,面对如此惨无人道的折磨任谁都难以从容,而作为传统教育产物的王皇后又如何能够安然说出“死,是我本分的事”呢?
  至于死刑的执行过程,应该是出自武后的授意。因为李治即使决定让二人去死,也不会带有如此大的仇恨。唯有一直视二人为眼中钉肉中刺的武后才会想到这么折磨人的招数。
  女人一旦狠下心来,再凶狠的男人也禁不住会浑身发抖。
  对付完了大人,下一个目标就是那个还没来得及品尝帝国接班人滋味的太子李忠了。
  这次跳出来的,又是许敬宗。此人人品虽不咋地,但做官的技巧却实在高明。
  按说以武后如今的地位,更换太子是迟早的事,一般人就等是等着投赞成票。
  但许敬宗从来不愿意从众。皇后之位确立后不久他便上疏李治,要求改封武后的儿子李弘为太子,并大义凛然地声称:“这是陛下的家事,臣等本不便干预。可唯独这件事,臣觉得即使是因此被煎成油膏,或是扔到大鼎里煮熟了,臣也要说,死而无悔!”
  瞧瞧,这才是做官的水平!
  永徽七年(公元656年)正月六日,李忠被废,改封为梁王、梁州刺史;年仅四岁的代王李弘被册封为太子。为了显示这一改封的重要性,第二天李治便下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显庆。
  历史上属于永徽七年的时间,仅短短六天。
第三章 剑指中亚细亚(1)
  当年东突厥的强盛,对唐朝和西突厥都是个不小的威胁,因此两家曾经联合对抗东突厥。虽算不上是多好的盟友,但多年来也是相安无事。可自打唐?西征高昌,双方在西域的斗法就再也没有停止过。
  贞观年间,西突厥一度分裂,后又统一,只是最后的胜利者不是本土人士,而是从东突厥逃亡而来的阿史那欲谷。这使得西突厥上层开了眼界:原来大可汗之位也没有多神圣,只要有实力,人人都当得!
  从此,西突厥内部烽烟四起,可汗林立。为争取有利支援,不少人还向唐老大申请颁发可汗认证书,以此作为后盾。长安方面也乐得看到西突厥内耗,反正颁发几个空头职务又不用本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唐政府一方面扮作表面友好,一方面却不断在西域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大国之间可?搞博弈,玩均衡,却苦了中间夹缝中生存的小国。如果他们公然站在西突厥一边,定然会遭到唐军的攻击,国王被抓回长安也是家常便饭;可如果选择站在唐朝一边,西突厥的斥责和威胁也会如影随形。
  经过几番折腾,逐渐形成了这么一种态势:唐和西突厥一东一西,虎视眈眈,只有那些分别处于两大国有效保护之下的国家敢于表明政治立场,其他国家则是两不得罪,分别讨好。
  对于大唐来说,扶植一个亲唐势力来和牵制西突厥现有政权,投入小、收益大,是当前对付西突厥最为有效的办法。可巧,就在唐朝君臣们琢磨着选谁合适时,一位西突厥?族主动走进了他们的视。
  此人名叫阿史那贺鲁,地位相当于西突厥亲王,也算是一方霸主。因为原先效忠的阿史那欲谷被西突厥贵族联手赶下了台,原本呼风唤雨的他一下子就成了西突厥新任大当家——乙毗射匮可汗的眼中钉,讨伐他的大军滚滚而来,且连战连胜,眼看阿史那贺鲁就要完蛋了。
  而几乎就在同一时间——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年底,唐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担任主将,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和安西都护郭孝恪为副将,出兵讨伐仗西突厥庇佑下的龟兹王国。
  这本来是唐军在西域扩张势力,打击西突厥的一次军事行动,不想却意外地救了阿史那贺鲁的命。
  见自己无法和新任可汗对抗,阿史那贺鲁决定投降大唐。为表忠心,他率领几十名骑兵日夜兼程,不远千里前往长安觐见李世民,请求为大军攻击龟兹做向导。
  这种态度毫无疑问是要嘉奖的,但精明老练的李世民可不会轻易答应他的请求。作为曾经威震一方的前亲王,阿史那贺鲁的号召力非同一般,他只需振臂一呼,短期内就能集结大量人马。对于这种重量级人物,怎么赏赐都行,就是不能放虎归山。
  阿史那贺鲁心愿未遂,只能心有不甘地顶着大唐左骁卫将军兼瑶池都督的帽子回到了他的临时安置地。
  唐军西征龟兹大胜,龟兹国王和宰相被生擒到了长安。
  与此同时,阿史那贺鲁也没有闲着,他一刻不停地在积聚力量,麾下人口也越来越多。
  终于,天可汗李世民驾崩了,这个消息让阿史那贺鲁兴奋不已。机会终于来了!
  兵贵神速,阿史那贺鲁立即着手集结军力,打算就近进攻西州(新疆吐鲁番)和庭州(新疆吉尔萨木县)。行动前夕,阿史那贺鲁意外地迎来了一位客人——新皇李治的特使桥宝明。会谈后,阿史那贺鲁居然停止了一切军事准备,并将大儿子送往长安做了人质!
  当然,阿史那贺鲁可不是一时脑袋发晕,桥宝明也不是大忽悠。事实上,阿史那贺鲁之前的一举一动早由地方官报告给了中央,桥宝明此行正是谋定而后动,明确告诫他:我们早有防备,你最好还是老实地呆着,别找不自在!
  大公子一到长安便被任命为右骁卫中郎将。由于表现好,深得朝野上下的信任,很快又被遣返回了父亲身边。
  对此,长安方面可是胸有成竹:此人领略了我大唐盛况,了解了大唐的实力,断不会再有非分之想。放他回去,一方面可以让他老头子认清形势,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我大唐的广阔胸襟。
第三章 剑指中亚细亚(2)
  果然,团聚后父子俩一合计,决定作出战略调整。
  既然向东不行,不如西进,在原本就是自己的地盘上撒把欢!
  而目标,便是已经?在下坡路上的仇人——西突厥乙毗射匮大可汗!
  在唐军的庇护下休养生息了四年,阿史那贺鲁早已今非昔比。相较之下,和唐军在西域较量多年却节节败退的乙毗射匮可汗则显得积贫积弱,当年的强弱已完全颠覆。
  没多久,阿史那贺鲁就几乎夺取了乙毗射匮的全部控制区,自称为沙钵罗可汗,手握数十万人的庞大武装。
  在阿史那贺鲁扩张的整个过程中,唐政府一直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你们掐吧掐吧,同归于尽最好。
  不想最后的结局居然是自己亲手喂肥了一只狼,而且这只比原先那只更难对付,桀骜不驯溢于言表——身为大唐左卫将军、瑶池都督,却不听从中央号令,擅自掠城夺地,自立为王。
  不能再坐视不理了!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右屯卫大将军程知节(演义中的混世魔王程咬金,后改名知节)出人意料地被任命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出兵讨伐阿史那贺鲁。
  为何说出人意料呢?因为虽然程咬金如演义中所说的骁勇善战,但他最后一次挺枪跃马已是玄武门之变时的事儿了。如今的程知节已近62岁高龄,整整三十年未再上战场。突然被委以重任,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
  不过也难怪,谁让长孙国舅把能打的都灭了呢?放眼望去,一时也很难找出一个在威望和阅历上都足以统帅三军的大将。
  什么?还有李世勣?
  不行,李司空是朝廷栋梁,朕在军政方面还要多多依仗呢,走不得!顶多朕给程老将军多配点精锐部队,再加几个得力的助手好了。
  唐高宗李治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唐西征军在扫平了西突厥附属的外围部落后与西突厥主力遭遇。前锋苏定方奋勇出击,击败西突厥四万大军,缴获物资、牲畜若干。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苏定方同志也是信心满怀,打算像出击东突厥那样直捣黄龙。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内部却出了岔子。
  见属下如此强悍,副大总管王文度不舒服?。嫉妒心驱使他想出了一个堪称混蛋的主意。
  这个主意用一个词来概括,便是忽悠。
  先忽悠程咬金,再忽悠全军。
  忽悠程咬金部分:交战虽胜,我方亦有死伤(废话,打仗肯定要死人的)。我觉得,我们应该稳步前进,结成方阵,谨慎从事,方为上策。
  忽悠全军(包括程咬金)部分:我有皇上密旨,现在部队由我全权指挥。大家不准再追击敌军,只能慢慢前进!
  大部分人都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过既然副大总管有密旨,而大总管程知节也没有提出质疑,那就先听他的吧。
  此后,唐军便带着全部装备骑在?上,以步步为营的乌龟式风格行军。然而西陲十二月的气候恶劣异常,大量战马病死或累死,局面一天比一天不利。
  苏定方是当时极少数头脑清醒的人。他主动找到了主帅程知节,要求尽快改变目前的作战方针:大军此来为的是讨伐敌人,可现在却只知道守卫营寨。如此胆怯怎能建功立业?
  程知节不明确表态,只说一切听王文度处置。
  苏定方急了:“王文度的话不可信。皇上既然让您当统帅,又怎会再给他一份密旨?此事恐怕有诈!请立即逮捕王文度,并向皇上奏报此事!”
  遗憾的是,三十年的赋闲已经磨去了程知节当年的锐气?将他变成了一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凡人。对于苏定方的建议,他选择了沉默和不作为。
  在王文度的指挥下,唐军和西突厥进入了对峙状态,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虽然没有战果,但王大总管却没有让自己闲着。
  在怛笃城,一批胡人向唐军投诚。但王文度却主张将这些人悉数杀光,理由是这帮人靠不住,大军班师后仍有叛变的可能。
  苏定方极力反对。一番辩论后,王文度再次暴露出了他的短视和自私:杀了这些人,他们的珍宝便全是我们的了!
  对此,苏定方很是不屑:“我们的任务本是讨伐盗贼。如果去抢别人的珍?,与讨伐的盗贼又有何异?”
  可是在亮闪闪的珍宝面前,人的贪欲还是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王文度的命令被执行了,全军上下除了苏定方外都参与了珍宝的瓜分。
第三章 剑指中亚细亚(3)
  捞足油水后王文度直接下令班师回朝,不打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待他们的不是盛大的庆功晚宴,而是朝廷严厉的惩罚:王文度假传?旨,理当斩首,念其劳苦功高,特赦死罪,取消公务员资格;程知节停滞不前,贻误战机,本该死罪,顾念其多年来为大唐鞠躬尽瘁,特减罪一等,免除官职。苏定方,有见识、有胆识,堪当重任!
  对于此次军事行动,有观点认为是李治和武后主导的一场政治阴谋,目的在于进一步肃清朝中的功勋旧臣。通过“贬”程知节,来达到“震”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老家伙的目的。王文度则是具体操作人员,因为他假传圣旨居然没有吃到死罪。
  但这也只是猜测。最大的疑点就在于整个方案付出的代价太过沉重。
  要实现政治目的,栽赃嫁祸是最常见?最为有效的手段。但如果故意搞砸对外的军事行动,付出的代价很可能就是上万将士们的身价性命、巨大的物质损失(军费和军用物资的极大浪费),乃至整个国家的威望。如果说这是个买卖,那必定也是一笔亏本到家的买卖。
  另外,从后来程知节被重新起用担任刺史一事来看,李治夫妇未必是要把他一棍子打死。
  所以说这是一个政治阴谋未免有些牵强,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当时朝廷内部几种力量正在互相争斗,弄得人们有些无所适从。这才有了王文度看似胆大包天的抢班夺权和程知节貌似窝囊的不作为。
  李治并不是糊涂蛋,他明白不?内部争斗如何,绝不能让对外的军事行动受到干扰。所以他把政治挂帅放到一边,提拔了以苏定方为代表的专门军事人才来负责对付西突厥。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新的西征军组建完毕。苏定方任伊丽道行军大总管,作为西征主将,率唐国防军和回纥部落军从北面向阿史那贺鲁发起攻击。
  唐军首先在金山(新疆阿尔泰山)之北击败并收服了依附西突厥的处木昆部落军。在对他们好言安抚后,苏定方从降兵中挑选了一千多名精锐骑兵随军西进。
  得到战报后,坐镇王庭的阿史那贺鲁不敢怠慢,立即组织了下属十大部落联军前来迎击。双方在额尔齐斯河畔相遇。
  当时唐军兵力约一万余人,西突厥军近十万。
  见己方人多势众,阿史那贺鲁开始踌躇满志起来。他下令全军前进,把唐军团团包围起来。
  经过仔细观察,苏定方迅速作出反应:按兵种进行职能划分,所有步兵在战场的南部列成方阵,手持长矛,矛头对外;自己则亲率骑兵在北部做好出击的准备。
  见唐军如此列阵,阿史那贺鲁很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作出的判断是:北边的唐朝骑兵看来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不可小视,虽然自己兵力强盛,但硬拼估计也要损失不少;相比之下,南边的步兵明显有些胆怯,所以才龟缩至一处,可以作为打击的首选目标。
  于是西突厥全军得到命令:主力向唐步兵发起攻击,其他人等密切观察唐骑兵的动向,切断对方协同作战的企图。
  很可惜,阿史那贺鲁纵横沙场多年,居然没有看出唐步兵不是不敢动弹,而是奉命原地待命;如果他再努力点学习历史的话,他就会知道有一种东西叫阵法。
  当然了,苏定方排出的方阵远没有欧洲人的方阵复杂(欧洲方阵如马其顿方阵包括重步兵、轻装盾兵、辅助兵和骑兵)。但唐军的方阵拥有一个极大的优势,那就是不管敌人从哪方冲来,全都有密集的长矛伺候。整个长矛长3-6米,整个阵?如同一只浑身长满了刺的刺猬,一时间很难找到破绽。
  这个方阵唯一的缺点在于不能移动,可在阿史那贺鲁的眼里那便是不敢移动。知己不知彼,在战场上是会要命的。
  西突厥骑兵直到冲到了方阵前面才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前进,否则就会像烤肉串一样被串在长矛上。回头更不可能,会被后面冲上来的战友践踏而死。唐军方阵俨然成了西突厥士兵眼中的死神,堆积在阵前的尸体增加了一层又一层,但方阵却纹丝不动。
  阿史那贺鲁火了,他下令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也要尽快冲破这个怪阵。但是连接三次冲锋都在扔下一大堆尸体后无功而返。
  西突厥军阵脚大乱,渐渐失去了进攻的勇气。
  趁西突厥军士气不振,苏定方率领骑兵突破了重重包围如劈波斩浪般冲杀而来,锐不可当。而步兵也在调整了阵型后由守转攻,在长矛的掩护下向敌阵推进。
  士气低下的西突厥各部落联军此时也暴露出了训练不足、纪律不强的弱点,在唐军的集中攻势下四散逃逸。
  苏定方率军一口气追杀了三十余里,斩首数万。
  经过这场大败,西突厥各部落开始人心思变。第二天与唐军的对阵,居然有五个部落首领率众直接举起了白旗。
  阿史那贺鲁兵败如山倒,只能带着几百个亲信和继续?于他的酋长们向根据地落荒而逃。
  有了跟随李靖平定东突厥的经验,苏定方决定对穷寇猛追不舍。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可老天偏偏给他出了道难题:天降大雪,平地积雪有两尺厚,给行军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第三章 剑指中亚细亚(4)
  面对下属提出的暂停追击的请求,苏定方果断做出了决定:全军全速出击,不能给阿史那贺鲁任何逃逸的机会!
  尽管怨声载道,士兵们还是决执行了命令。的确,如果让这老小子跑了,后面大家还要吃苦受累的来对付他,不如多艰苦奋斗几天,以免功败垂成。
  这一路上,除了爬冰卧雪,唐军还遇到了不少成群结队逃难的西突厥平民。苏定方对他们一概好言抚慰,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如果有愿意的,都就地编入战斗序列。
  就这样,唐军一路西进,在双河(博尔塔拉河)与两支已经归顺唐朝的西突厥军队会师,随即向两百里外驻扎的阿史那贺鲁御帐发起了突袭。
  阿史那贺鲁果然轻敌了。此时的他正和一群部下在外打猎,整个御帐周边完全没有防备。
  结果可想而知。?无防备的西突厥军被砺兵秣马多日的唐军打得一败涂地,阿史那贺鲁的嫡系要么被杀要么被俘,损失上万;可汗的大旗和巨鼓也沦为了唐军的战利品。阿史那贺鲁在儿子和女婿的拼命保护下杀出了一条血路,仓惶逃往石国(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苏定方也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大军就地安营扎寨,着实放松了几天。他自己则从最高军事长官摇身变为政府首脑,天天忙着接待和安抚前来归附的西突厥人,为各部落划分界限,指定聚居地,再有就是礼葬阵亡的双方战士,巩固社会的安定和秩序。
  为了日后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些新领地,苏定方?将建立官道和驿站纳入了工作的重心。
  军事行动方面,苏定方指派燕然副都护萧嗣业继续追击阿史那贺鲁。
  却说阿史那贺鲁逃到石国北部苏咄城时已是人困马乏,亟需休整。考虑到西域一带多马匹,他命人带着钱财去城中买马,数量不限,多多益善。
  石国多年来政局安定,边境小城突然涌入一群外乡人,还要大量购入马匹,这可是件大大的新闻。于是立时消息便传到了城主的耳朵里。
  派人一打听,嗬,原来竟是西突厥大可汗一行。大可汗因与唐军交战失利,遁逃至此,现正在城外休息。
  消息确认后,城主立刻下令准备好?好肉,盛大迎接大可汗一行。
  阿史那贺鲁没想到这偏远小国居然这么给面子。盛情难却,他得意洋洋地跟使者进了城。
  他更没有想到,那十里之外都能闻到的酒肉香气,他却连见的机会都没有。
  一进城,厚厚的城门随即关闭。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城内冲出的几十名彪型大汉已将他牢牢压住,捆成了个大粽子。萧嗣业要做的只是把粽子带回去而已。
  要说阿史那贺鲁也确实是条汉子。五花大绑的他,面对萧嗣业时并没有畏死乞降,而是镇定地说道:“我本是个亡命之徒,是先帝救了我,又给予了厚重的待遇。可我却忘恩负义,惹得上?发怒,令我失败。对此,我心服口服。听说汉人杀人,一定要推到闹市斩首。而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够死在太宗皇帝的昭陵前,以此向先帝赎罪。请务必把我的请求转告当今万岁!”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按部就班了:安定好新征服的领土后苏定方班师回朝。长安方面派出了光禄卿(宫廷饮食部长)卢承庆前往西域,设立濛池、昆陵两个新都护府,分别授予两位归附唐朝的突厥贵族以可汗称号,各赐帛十万匹,命其担任新成立都护府的都护,分管原西突厥的东西两部分。同时,为巩固统治,在西域全境设立州县,隶属西域最高行政机构——安西都护府管辖。
?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阿史那贺鲁被押解到了长安。
  这一天,唐高宗李治起驾临朝,百官肃立在两旁。在传令官的吆喝声中,一身戎装的苏定方大踏步走上殿来,向一脸严肃的皇帝进献了战利品:前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
  既然阿史那贺鲁已经臣服,李治也不想再造杀孽。他下令在昭陵前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同时也向世界宣告自己这个天可汗之子并非徒有其名。
  战俘的日子并不好过。不久,身心俱疲的阿史那贺鲁就在极度郁闷中结束了长安的囚禁生活。他的尸骨被恩准埋葬在了东突厥颉利可汗的坟墓旁。
  消灭了西突厥汗国后,唐朝在中亚的控制范围直接与当时雄踞西亚的波斯王国接壤,今天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国的大部和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国的全部以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一部分都成了中国的疆土,新增的国土面积接近四百万平方公里!
  开疆拓土的主将苏定方被晋升为左骁卫大将军,封邢国公;儿子苏庆节沾了父亲的光,被封为武邑县公。
第四章 元老派的彻底失败(1)
  将士们在边疆抛头颅洒热血的同时,长安城内也在时刻上演着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因投机成功而飞黄腾达的李义府,官儿越做越大,皇帝的恩宠也越来越深。此人本就没有青史留名的伟大理想,想做的也就是为所欲为,畅意人生罢了。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洛州(河南洛阳市)的犯妇淳于氏被拘禁入大理狱(最高法院附属监狱)。这事本来和李义府是一点干系都没有,可偏偏他却主动给大理寺丞(最高法院法官)毕正义打来了招呼,请他帮忙将淳于氏无罪释放。
  毕正义不解,心想这女人的背景我知道啊,和李大人没啥亲戚关系的。一过堂,他恍然大悟。
  原来,这女人竟是个美人胚子,虽然身着囚服,面容憔悴,却越发显得较弱无力,楚楚动人。
  而李义府要恢?她的自由身,为的便是将她纳入房中,慢慢享用。
  毕正义做人很够意思,做事却不够老道。
  不久,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段宝玄在检查工作时发现案件有问题。考虑到事情的严重性,他迅速将这一问题汇报给了最高长官李治。
  李治很在意。他下令拘捕犯罪嫌疑人毕正义,同时令监察官员立案调查此案。
  见一个女人居然引出了这么大的动静,李义府着实惊出了一身冷汗。眼见事情要败露,李义府狗急跳墙,痛下杀手,逼迫毕正义在牢中自尽,给专案组来了个死无对证。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监察官(侍御史)王义方还?顺藤摸瓜地找到了李义府,并向皇帝李治提出了弹劾案。
  可让王义方和李义府都没有想到的是,李治根本不打算调查李义府,反而斥责王义方出言不逊,侮辱和诋毁国家高级官员,并将他贬到莱州(山东莱州市)做了司户(户籍官)。
  此后,李义府官运更加亨通: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升任中书省最高长官——中书令(宰相级别);兼任检校御史大夫(兼任监察部长)、太子宾客;封爵河间郡公。同时,由朝廷出钱为他建造了豪宅。李义府家还在襁褓中的婴儿也被授予了官职,就连过世的老爸李德晟也被追封为魏州刺史。
  面对这些荣誉和权力,李义府看得十分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够飞黄腾达,靠的是当年对皇帝和昭仪的那份支持;而要想保住这一切,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不遗余力地服务好皇帝和皇后。
  哼哼,谁让我的恩人们不爽,我就让谁更不爽!
  李义府联合许敬宗共同上疏,举报侍中韩瑗和中书令来济蒙蔽圣听,将同党褚遂良调任为桂州(广西桂林市)都督。桂州素来为军事重地,安排罪臣前往,显然有不轨的意图!
  事实上这个理由既不充分,也不合理。就算韩瑗、来济等人想谋反,桂州距离长安万水千山,对京城的动向更是鞭长莫及,倒不如就近搞定京城禁卫军的一个小头目更有效率。
  但对于李治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以借题发挥,再次施展隔山打牛的神功!
第四章 元老派的彻底失败(2)
  于是,韩瑗被贬为振州(海南三亚市)刺史(这辈子就要在天涯海角混了);来济被贬为台州(浙江临海市)刺史,终身不得以任何理由再进京。另外,加贬褚遂良为爱州(越南清化)刺史,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为象州(广西象州县)刺史。
  至此长孙无忌派已基本全军覆灭,孤掌难鸣的他正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
  褚遂良被贬后,心有不甘,于是便给李治写了封信。信中大段篇幅描述的都是当年自己如何立挺李治为太子,先帝驾崩后如何安慰李治的场景。无疑他希望借此软化李治,有朝一日能重返京城。
  褚遂良适合做书法家,而不是政客。对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黑暗,他显然认识不足。他天真地以为李治只是个人感情已不再依赖自己,殊不知至高无上的皇权具有极强的排他性,急于独立施展拳脚的李治又怎会容得下这班位高权重又颇有些倚老卖老的老臣呢?此时说起当年的青涩往事只会让他越发得尴尬和恼怒。
  还好,李治倒也没有再难为他。一年后的显庆三年(公元658年),褚遂良在孤独中带着无尽的凄凉病逝于爱州,年六十三岁。
  李义府自打躲过毕正义一案的牵连后,非但没有收敛,反而越发狂妄起来。不仅在朝中广结党羽,连带老娘和老婆等家人也都跟着下海经商,主营买官卖官、兼营包打官司,打出的广告是“见效付款”,很快钱财便滚滚而至。
  当时与他一并担任中书令的还有杜正伦。杜先生是隋文帝杨坚仁?年间的秀才,先后辅佐过五位皇帝,自视甚高。这样的人,自然看不上李义府这等中了狗屎运的宵小。对这个整天拿资历说事的老头儿,李义府自然也不买帐,两人经常当着李治的面儿就口沫横飞起来。
  吵多了,李治受不了了。索性趁耳朵还没起茧子之前把二人统统赶走,来个耳根清静:杜正伦被派往横州(广西横县)做刺史,李义府则被发配到了普州(四川省安岳县)。杜正伦年事已高,没多久就病死在了任上;而李义府则要幸运的多,虽然贬官在外,但武后还是一直惦记着他的好,准备找机会把他重新召回中央。
  李义府被贬后不久,吏部尚书?临提出人事变动案:建议任命许祎为江南道巡察使,张伦为剑南道巡察使。
  这道任命看似普通,实则另有玄机:许祎是时任台州刺史来济的朋友,而张伦则和普州刺史李义府不对付。也就是说让来济的朋友去考核来济,让李义府的仇家去考核李义府。
  如果这道任命得到执行,或许李义府的人生将会再次迎来重大的转折。但武后干预了。于是倒霉的人变成了唐临:他被免去了吏部尚书的职务。李义府也就此逃过了一劫。
  收拾完了次要人物,正主就该登场了。
  该来的总要来。当前武后最大的敌人只剩下长孙无忌了。想当年这个臭老头?了我的重礼却不肯尽心为我办事,不断在我封后的路上摆设羁绊,实在可恶。
  与她持同样想法的还有许敬宗。当年他曾多次劝说长孙无忌支持武昭仪,却每每被当面呵斥。现在他接替李义府和杜正伦继任中书令,手中握有权力后自然要想着一雪前耻。
  于是宫内宫外两双眼睛便盯上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头上笼罩着的乌云越积越厚,虽然他也有所感觉,却无力改变。他只能寄希望于外甥李治,相信他是个宅心仁厚、尊崇孝道的好孩子。可惜他千算万算,忘了算上武后的政治能量。
  也是命中注定,这时一个叫李奉节的洛阳人前来京城御状,指控太子洗马韦季方勾结监察御史李巢,图谋不轨(也有说法这事全是许敬宗的安排)。
  但凡涉及国家(内外)安全的上访,都会在第一时间被上报。很快最高长官李治便做出了批示:由中书令许敬宗和侍中辛茂组成专案组共同负责审理此案。
  要说许敬宗的脑子确实好使,很快他便完成了一个三段论的推论:
  谋反肯定是要杀头的;
  皇后想要长孙无忌的头;
  如果把长孙无忌牵连进来,就能杀他的头。
  推论完成,下面就是具体实施。
  事实上他要做的很简单,让韦季方供认长孙无忌是他们一伙的。
? 或许冥冥中正有报应,当年长孙无忌除掉吴王李恪也是用的这一招!
  许敬宗是文人,当然先来软的。他承诺韦季方:只要你供出长孙无忌,不仅当场释放,还能升官发财。
  可傻瓜都知道谋反是板上钉钉的死罪,咬人出来除了多拉个垫背的,对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好处
  这一点韦季方很清楚,所以他不说。
  既然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看是你的身子骨硬,还是我的鞭子硬!
  不过,韦季方的骨头还确实够硬,无论怎么拷打,他就是不让许敬宗如愿。
  那就给我往死里打!
  几轮拷打下来,韦季方已几乎不成人六。意识到自己已无活下去的可能,他趁看守不备寻了短,可是还没到阎王爷跟前就又被拉了回来。
  这下最高兴的人莫过于许敬宗了。虽然韦季方没有承认,但他的自杀却正好帮助许敬宗完成了案卷的“口供”。哎,早这样多好,省得多少皮肉之苦呢!
  案卷整理完毕,许敬宗向李治做了汇报:“长孙无忌勾结韦季方,陷害忠良,企图重掌大权,篡夺皇位!韦季方胆小,见罪行败露,企图畏罪自尽。不过,臣没有让他如愿。此等大逆之人应该受到大唐律的严惩!”
第四章 元老派的彻底失败(3)
  李治很是吃惊:“会有这种事?舅父和朕之间被卑劣小人离间,猜忌或许有,但还不至于谋反吧?”
  许敬宗何等精明,立刻作出铁面无?状:“臣对此案的来龙去脉已经做了深入的调查,证据确凿。陛下因不忍心而迟迟不做决断,恐怕不是社稷之福啊!”
  此时李治已是泪流满面(看来他是准备好人做到底了):“唉!李家家门不幸,先是高阳公主,现在又是朕的亲舅舅。朕治家无方,愧对天下!咳咳,事到如今,卿说该怎么办?”
  这话算是问对人了。许敬宗进一步开导李治说:“房遗爱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高阳公主一介女流,搞不出多大名堂。长孙无忌则不然,他跟随先帝多年,智谋和声望天下闻名,也为大唐做过不少贡献。这种人一旦谋反,破坏力与他的声望一六惊人,谁能抵挡?幸好有祖宗的在天之灵保佑,让微臣及时查出了这一重大阴谋!现在证据确凿,还望皇上能当机立断!”
  见李治依然眉头紧锁,一声不吭,他决定再加最后一把火:“远的不说,当年杨广对宇文家也是宠信无比,又结亲又升官,最后还不是惨遭宇文化及毒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望陛下能当机立断,以绝后患!”
  许敬宗说完了,李治还是沉默。
  许久,他终于开了口:“再去核实,工作要精细。”
  离开后许敬宗并没有再去查找新的线索,而是直接回了家。
  第二天,睡觉睡到自然醒的许敬宗精神抖擞地向李治报告:“皇上英明!昨晚臣夜审韦季方,韦贼已向臣供认了长孙大人谋反的原因。”
  见李治微微点头,许敬宗顿时信心百倍,一口气把打了N遍的腹稿倒了出来:“长孙无忌、柳奭、褚遂良等人原先支持梁王李忠。现在梁王被废黜了太子之位,褚遂良和韩瑗等人都被流放。长孙无忌担心自己不得善终,就打算靠政变来自救。现在有人证物证,事实确凿。请陛下准许微臣按律对涉案嫌疑人实施逮捕,并依法处理!”
  李治再次痛哭流涕:“即使舅舅真的做了,朕也不忍心让他去死。他对朕恩重如山,如再生父母,如果朕杀了他,天下人将如何看??后世又将如何看朕?”
  靠!这小子,比他老子还会装!不过既然你要演戏,那我做臣子的也只能陪你演下去了。你不就想杀人,又不背负恶名么?这个好办。
  “陛下,遥想当年汉文帝的舅舅,辅佐汉文帝继承皇位,劳苦功高,后来却因不慎杀人被依律问斩。汉文帝也被后世奉为一代贤君,为历代君王所效仿。现在长孙无忌背信弃义在先,置两代君王的知遇之恩于不顾,罪行之恶劣远甚汉文帝的舅舅,如此品行恶劣之人不斩不足以服众。臣以为,陛下应以大义为重,不徇私情。古人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长孙无忌便是那王莽、司马懿之流,如今日陛下手下留情,只怕会后悔莫及啊!”
  又是一阵沉默。半晌李治终于憋出了一句:“唉,那就依法办理吧!”
  从以上对话来看,李治似乎十分顾及亲情,即使舅舅已是罪行确凿,也不忍对他进行惩罚。
  但细心的读者一定已经发现,其实他并不是个出色的演员。
  他最大的破绽就在于,整个过程只有他和许敬宗的一问一答。当事人长孙舅舅,在整个案件处理中连亲外甥的面都不曾见过,更不用说君臣之间的询问或沟通了。明摆着不打算给长孙无忌辩解的机会。
  李治的目的很明显:他要找个让天下信服的理由除掉长孙无?,彻底清洗朝中的老派势力,以便自己能够全方位掌握李家王朝。
  虽然不能确定帮李治下决心的是不是武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李治的魄力和狠毒程度并不逊色于他的父亲(当然,武后面前无效)。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遇事便六神无主的少年,多年的宫廷历练已将他培养成了一个精通厚黑学的杰出政治家兼阴谋家。
  这段日子,长孙国舅过得的确很艰难:原先的盟友一个个离自己而去,自己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而无能为力。没有战友的支持,没有消息来源,完全被架空。他仅有的是与皇帝之间的血缘以及多年积攒的威望。
第四章 元老派的彻底失败(4)
  可惜,亲情无法与利益抗争,而威望也抗不过帝王的威严。
  有了皇帝的首肯,长孙无忌一党很快就被一网打尽。
  可怜长孙无忌位列三公(太尉),元老重臣兼皇帝的亲舅舅,未经任何审讯和对质,就被安上了个“勾结奸党,密谋篡位”的罪名,降为扬州都督。
  扬州都督虽不如太尉,可也是一方诸侯,在富庶的江南一带也是相当有头有脸的人物。
  可惜,诏书上写的内容和实际情况差异极大。
  长孙舅舅的实际工作地点在黔州(重庆彭水县,当时属蛮荒地带),具体工作是接受软禁,生活待遇方面,依旧以一品官员的标准供应。
  如果这便是处置的话,倒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结果:皇帝外甥彻底掌握了朝政,反贼舅舅得以平安退休,高标准生活颐养天年。
  假如李治还是十年前那个青涩少年的话,这个结果很可能出现。可是对于一个在腥风血雨中摸打滚爬了十年的帝王来说,斩草不除根无疑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流放和软禁只是第一步,它代表着皇帝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全体官员的一记投石问路——我这样对待长孙无忌,大家有什么意见?还有没有他的同党?
  投石问路的结果是集体噤声!
  很难想象长孙无忌的人缘会这么差,居然连为他说话的人都没有。噤声或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已经不敢再畅所欲言。王义方弹劾李义府不成反被赶出了京城,这让大部分官员都看明白了:和皇帝对着干是不行滴,指望靠叙旧来感化皇帝更是痴人说梦。当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低头走路,埋头做事。
  而且,长孙无忌的铁杆盟友已先后被清除出了政治中枢,只剩他形单影只,无法再向他人施加有效的影响。
  此外,他的出身也使得他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长孙无忌出生士族,这使得他在人数居多的中下层官员中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加之先前在李恪案件的处理上公报私仇、扩大打击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终于酿成了他今日的苦果。
  既然没人为你说话,姑且不论是不敢、不愿或是不屑,总之你已经不足为惧了。
  许敬宗趁热打铁,向李治报告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长孙无忌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还有褚遂良、柳奭和韩瑗等人。对了,那个外表忠厚老实的于志宁也是他们一伙的,应负连带责任。
  有了这份调查报告,李治顺理成章地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罚:
  1、剥夺已经死去的褚遂良的一切官职和爵位,褚遂良之子褚彦甫和褚彦冲流放爱州(两人死于流放的途中,均系非正常死亡);
  2、取消柳奭和韩瑗的公务员身份;
  3、罢免于志宁的官职;
  4、取消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等人的公务员身份,流放岭南;
  上述涉案人员的亲属,由各部门参照诏书分别处理。
第四章 元老派的彻底失败(5)
  如果上级对下级有决定性影响力,下级的反应往往会比上级更加积极。因此,皇帝要对付的人,在哪怕是一个一辈子几乎都无法见到龙颜的小小县令看来,都是十恶不赦的。
  长孙铨,长孙无忌的堂弟,在这次大清洗中被流放巂州(四川西昌市)。可怜他还没来得及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便被当地县令下令乱棒打死。
  中央的许敬宗也没有闲着。为了杜绝后患,他又不辞辛苦地对涉案人员的亲友进行逐一排查。嘿,还真有点收获。
  这位有幸被许大人挑出来的人物叫赵持满。
  赵持满时任凉州(甘肃威武市)刺史。凉州地处河西走廊,毗邻吐谷浑和吐蕃,是国家重要的军事基地。作为凉州地方最高长官,赵持满文武双全,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更难得的是,他为人侠义,礼贤下士,深受地方百姓的爱戴。
  按说,这种人做凉州刺史再合适不过。可是,他的身份却很难让领导放心:他的姨妈是韩瑗的妻子;而他的舅父,便是惨死棒下的长孙铨。
  让这样一个危险人物控制着边境重镇,万一他来个“路见不平一声吼”,在凉州发动兵变,为他的姨夫和舅父报仇,那可是个大大的麻烦。若他再引狼入室,招来吐谷浑和吐蕃军队,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无论如何,赵持满不能留。
  可是,直接派人去抓也不现实。万一打草惊蛇,他不反也被逼反了。
  于是,许敬宗提出建议,赵持满有心作乱,是个危险分子,建议以朝廷的名义召他进京,再行处理。
  赵持满不可能不知道朝中的剧变,但他自信偌大一个长安城,一定有可以说理的地方。
  他终究还是很傻很天真。
  赵持满一到京城就直接进了牢房,大刑轮番伺候,目的只有一个:逼他供认与长孙无忌是同谋!
  赵持满真是条汉子。面对骇人听闻的酷刑,他一一咬牙忍受,只说“身可诛杀,口供不改!”
  发现赵持满的嘴撬不开,办案人员决定改用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造了一份“口供”,配上赵持满的指印,不就齐了么。
  在李治的认可下,赵持满罪证确凿,被斩首于闹市。
 ?不就,李治又收到密报:一个自称是罪人赵持满朋友的人把尸体领走并埋了。此人还一个劲嘀咕“在下的人不失道义,在上的人不失仁爱”云云,行迹可疑。
  这位朋友姓王,名方翼,是前皇后王氏的堂兄。他原本是安定(甘肃泾川)县令,因母亲过世正卸职在家守孝。
  如此公然与朝廷(皇帝)对抗的行为,李治竟然出乎意料地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反而他对此人还感叹不已,并下令不得为难。
  这里,我们要记住这位王方翼兄弟。他重情义,有胆识,更重要的是日后他将在西域建功立业,威震西陲,成为一方名将。
  刑场上血流满地,?朝堂之中的清洗还在继续。
  连杀数人后,朝野上下依旧没有什么大的动静,这无疑鼓励了清洗者的信心。接下来的就是更加残酷的加罚。李治下令将高州(广东高州)刺史长孙恩(长孙无忌的堂弟)、象州刺史柳奭和振州刺史韩瑗以及长孙无忌本人押回了京城,并处没收全部财产。
  同时由李世勣和许敬宗等人组成特别调查组,重新调查长孙无忌谋反一案。
  这简直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到了这个时候,傻子都看出来皇帝想干什么了。
  许敬宗果然不负重望:逆臣长孙无忌畏罪自杀。
  不难想象,在“自杀”前,长孙无忌定然见识了不少原先只闻其名,未知其详的刑罚。而老战友和亲戚们的悲惨遭遇,更是彻底击垮了他的心理防线,使他丧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这年,长孙无忌六十二岁。
  覆巢之下,再无完卵。
  李治决定再接再励,彻底清除长孙余党。
  原本要押解回京的柳奭和韩瑗被改为就地处斩。因韩瑗已死,只柳奭被杀。恪尽职守的特派员愣是不放心,直到把韩瑗的坟扒了,开棺验明正身才算完事;
  常州刺史长孙祥因与反贼长孙无忌有通信联络,被处以绞刑;
  长孙恩流放檀州(北京密云县);
  长孙、柳和韩三家财产全部没收,家人流放岭南——男子为奴,女子为婢;
  其他长孙、柳姓官员则分别视情况被处以了不同程度的降职。
  长孙无忌,李世民曾称赞他“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位列凌烟阁第一功臣。但恕我直言,此话未免有些言过。
  纵览整个贞观时期,未见长孙无忌多少突出的功绩。他对于李世民的意义,一是在玄武门之变前积极主张先下手为强,为李世民成功登基指明了道路;二是作为李世民最信任的人,参与了贞观后期诸如废立太子、临终托孤等一系列重要事件,直接影响了帝国皇位的传承。
  从魏征墓碑被推倒,李世勣被猜忌等事件看来,李世民用人并不是完全看才能。长孙无忌的受宠并不是因为他能力最强,而是因为他与李氏皇族特别是李世民本人关系亲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换句话说,皇帝最信任的不是能人,而是与自己最亲密的人。
第四章 元老派的彻底失败(6)
  长孙无忌虽然未见得有多大的安邦定国之才,但贞观之治的成功已经为国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他只要方向正确不偏离就可以。所以在继承人问题上他看好李治,因为李治听话又孝顺,登基后尊他为太尉,并且“以元舅辅政,凡有所言,上无不嘉纳”。
  因为一切都太顺利了,长孙无忌开始忘乎所以,杀高阳公主,杀李恪,杀薛万彻,流放李道宗。这一系列事件让几乎所有人瞠目,对这位已被权势熏黑了眼的国舅爷敬而远之,更把很多人赶到了他的对立面,其中就包括他最大的政治资本——李治。
  长孙无忌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这都是为了大唐社稷,为了皇上。再说,我把脏活累活都干完了,让皇帝陛下您安享清福,不好么?
  他忘了,大多数皇帝追求的是无拘无束的至高境界,喜欢高高在上生杀予夺的极度快感。如果事事都要听老臣的意见,和橡皮图章又有何异?
  后来又来了个叛逆心理极强的武媚娘。在这个女人温柔的鼓励下,李治开始鼓起勇气向老臣们夺权。而老臣们却依然用老眼光老方法来对待李治,这只会让他更加恼怒,在决绝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就这点而言,长孙无忌一派实在是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处理复杂事件的灵活性。
  诸葛亮可以接受刘备的托孤,以“相父”之名一直做到鞠躬尽瘁。然而,对于后人来说,他永远只是个传说,能够接近,却始终无法到达。
  五丈原之后,世间再无诸葛亮。
  说了这许多,有一点也是一定要提的。那便是长孙无忌为中国法学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贞观元年,李世民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以公平性、可操作性和统一性为原则,对当时在用的《武德律》进行修订。经过十年的反复完善,《贞观律》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正式施行,奠定了整个唐代的法律体系基础。
  永徽元年,长孙无忌、李世勣和于志宁等再次奉命修订《永徽律》,并于次年完成。永徽三年,长孙无忌等人又着手对《永徽律》中的条文进行逐条的辨析和司法解释,形成了《律疏》。《永徽律》和《律疏》也被后世合称为《唐律疏议》。
  这《唐律疏议》到底有多牛,咱就不细说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写的也不是法学论文。但有些情况还是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的:
  宋朝法律基本就是《唐律疏议》的翻版;
  日本国文武天皇所制订的《大宝律令》,其条目与《唐律疏议》非常相近;
  《高丽律》的篇目体系与《唐律疏议》相同,大量条款类似;
  在西方,《唐律疏议》受到法学家的大量关注,被认为是与现代大陆法系的开山鼻祖——《罗马法》齐名的重要文献。
  有此大作流传后世,长孙兄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
第四章 元老派的彻底失败(7)
  从来都是只见新人笑,哪听旧人哭。在处死柳奭等人的诏书发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李义府大摇大摆地回到了长安。这次,他的头衔是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级)。
  之前李义府得势时,许多李姓之人争先恐后地与他攀亲。有个叫李崇德的给事中,为了攀李义府这棵大树,把他列进了自家的家谱。后来见李义府被贬,又立即忙不迭地从家谱中把他的名字删去。
  现在李义府东山再起了,随便找了个借口便将李崇德逮捕入狱。这回李崇德聪明了,对自己的未来终于也看清楚了,没等李义府发话,自己主动去阎王那里报到了。
  长孙派清除殆尽,李义府也重归中央,李治终于完全掌握了皇权,问鼎了梦寐以求的权力巅峰。
  然而,做皇帝必然会有很多挥之不去的烦恼。
  这不,李治在去洛阳巡视的途中得到边疆的紧急报告:西域思结部落首领都曼裹挟数个西域小国叛乱,在大唐边疆制造事端。
  苏定方被任命为安抚使,负责处理此事。
  虽然名为安抚使,但在苏定方看来,处理叛乱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结结实实打一顿再说。于是他带领军队抄起家伙就杀了过去。
  听说唐朝大军驾到,都曼不敢怠慢,亲自率部据守马头川(今地不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击败敌人,首先得了解敌人
  苏定方对敌的分析是这样的:都曼不算是西域的大人物,能指挥得动的也就是那几个小的可怜的国家。而这些国家之间并不齐心,大多不过是想捞点好处,指望其万众一心是不可能的。
  于是,苏定方决定采取奇袭战术,率领由一万步兵和三千骑兵组成的特混军团在24小时内奔袭三百里,于天亮前抵达了马头川城下。其他部队在后面跟进。
  都曼做梦都没想到留给自己的反应时间如此仓促。面对着兵临城下的对手,为了鼓舞士气,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和作战能力,他只能选择出城迎战。
  刚刚横扫西域不久的苏定方轻描淡写间取得了胜利,都曼大败而归,剩下的便只能是死守了。
  事实证明死守也没有出路。唐军的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将整个城池围了个水泄不通。
  城里叛军本就不齐心,很快便方寸大乱,都曼也无可奈何。
  最后,都曼选择了投降,条件只有一个:饶自己不死。
  对于这个“条件”,苏定方爽快地答应了。
  西域动乱就此平定。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正月,苏定方在洛阳乾阳殿向皇帝献俘。
  这本是件开心的事儿。可是在战俘处理的问题上,有人提出了异议。
  提出异议的,确切地说不是某个人,而是“有关部门”。
  该部门认为,都曼作为西域部落酋长,大唐的子民,造反作乱,按律当处以死刑。而且都曼不是国家首脑,不?用优待政策。
  面对专业人士援引法条的滔滔不绝,苏定方只说了一句:“他之所以投降,是因为我对他有承诺。此人固然犯下重罪,但恳请陛下能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饶他一命。”
  在这件事情上,李治采用了“人治”代替了“法治”,成全了苏定方的承诺。
  虽然有完备的法律,但领导的一声令下却可以作为法外处理。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而李治,也绝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事实上,这种做法对于具体执法者也是有利的。简单来说,一个基层执法者A的职责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果不称职,年终考核就过不?关,年终奖也势必要缩水。但如果事出有因,例如得到了高层的授意,那就另当别论了。负责考核的是高层,“上面”自然不会不认账(当然偶尔背背黑锅也是要的,但要充分相信,有领导艺术的“上头”是不会让你白白受委屈的)。况且授意的领导层次越高,风险就越小,对仕途反而会越有利。
  不过,在普通百姓看来,A就是个尸位素餐的家伙,水平太低且不作为,于是咒骂声不绝于耳。不过有了领导的支持,民间的看法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毕竟,怎么做都无法令所有人都满意嘛。再说了A的升迁又不是由老百姓所决定的,怕什么?
  这或许就是?场现象吧。
第五章 谁才是东亚的老大?(1)
  休息了两个月后,苏定方再次接到任命:出任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大军十万,水陆并进,出征朝鲜半岛。
  这次他们的对手不是高句丽,而是百济。
  朝鲜半岛上,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呈“品”字状分布,高句丽在北部,百济在南部的西侧,新罗在南部的东侧。其中,新罗因为坚定地跟着唐老大混,经常被百济和高句丽联合夹击。
  高句丽自从上次被修理后,极少再直接出面,而是改为幕后活动。
  新罗还是一如既往的抵抗不住,再度向唐老大发来求救信号。这才有了苏定方的出动。而新罗国王金春秋被任命为嵎夷道行军总管,负责配合苏定方。
  苏定方率军从山东出发,搭载水军舰队横渡黄海直扑朝鲜半岛,登陆地点选在了百济的熊津江(今韩国锦江)江口。
  面对大唐的远征军,百济早有准备,他们在江口处集结了大量部队,阻止远征军登陆。
  某天,百济熊津江口。
  百济守兵眼中惊现一幕:海平线上先是出现了一个小点,接着围绕着那个小点又出现了N个小点。小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逐渐在海平线上形成了一条粗粗的黑线。没多久,原本晴空万里的海天之交开始变暗,而小点的轮廓也开始显现,一艘、两艘……十艘、二十艘……一百艘……天哪!不计其数的高大战船正乘风破浪向海岸驶来,它们的风帆遮天蔽日,连太阳也感到害怕起来,躲进了船帆的影子里。岸上的人心里变得拔凉拔凉的。虽然看不清船上到底有多少人,但百济人明白,这些船绝不是吓唬人的摆设。
  惊恐过后,百济军立刻进入战斗状态,准备趁唐军登陆立足未稳时发起攻击,把他们再赶回海里去。
  算盘打得不错。可是,当敌人真正冲到眼前时,他们才发现自己错了。
  首先唐军的斗志让他们胆寒。没等船停稳唐兵们已纷纷跳下水来,或游或趟,向着滩头发起冲击。虽然不断有人倒下,但很快更多的人又补冲了上来,高涨的气势完全压倒了百济军队。
  其次是远程投送武器的能力。百济不乏弓弩手,并配备有抛石器,无奈唐军的海船又高又厚,弓箭根本无效,抛石器的作用也不是很大。相较之下,船上的唐军则有着居高临下的优势,弓箭和石块像雨点般欢快砸向百济军的滩头阵地。
  心理上的畏惧加上地形上的劣势,百济军防线崩溃,没能阻止唐远征军不说,还付出了阵亡数千人的代价。
  登陆成功后唐军稍作休整后立即投入了战斗,向百济首都泗泚城(韩国扶馀市)挺进。
  在离泗泚城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唐军遭遇了百济倾全国之力动员而来的军队。十万唐军与数目不详的百济军发生了一场大战:百济军大败,被杀一万人以上。获胜后唐军顺利进入了泗泚外城。
  眼看首都即将完蛋,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仓惶逃往北方边境。偏偏此时,百济内部又出现了问题。
  王子扶余泰突然宣布:因为父亲和哥哥逃亡,无法继续领导国家,自己“不得已”暂时接管朝政。
  扶余泰本想坚守城池,可太子扶余隆的儿子,王位的第三代继承人意识到即使能打退唐军,自己也无法在叔叔的统治下保全性命。于是一番思想斗争,他选择了向唐军投降。
  王太孙投降了,百济军士气低下。不少官员们也都纷纷追随他投降了唐军,其中不乏大批守城的官兵。
  转眼间,唐朝的大旗已经插在了百济城头。
  转眼间扶余泰成了孤家寡人,无奈之下他只能缴械投降。随后他的前国王父亲和前太子哥哥以及各地守将也都纷纷放下了武器,打开了城门。
  此时距离唐军熊锦江登陆还不到短短十日。
  李治大喜,一面下令犒赏全体将士,一面下诏在百济的疆土上设立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和德安五个都督府,实施军政统治。
  百济王国在走过了687年后于风雨飘摇中亡国。
第五章 谁才是东亚的老大?(2)
  却说这李义府回归中央后,除了整死了李崇德,还把一位叫刘仁轨的给事中(监察官)给一脚踢出了京城,赶到了青州(山东青州)做刺史。
  刘仁轨何人?
  这又得回到当年的那桩风流案。逼死毕正义后,刘仁轨奉命继续调查。虽然此案最后李义府是毫发未损,但刘仁轨在调查过程中秉公办案的态度还是给李义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哼,居然不给我面子,有我在中央一日,你就给我有多远滚多远!
  百济一战,青州刺史刘仁轨任军需后勤总管,主要负责海路运送给养。可就是这差事,却差点让他白白丢了性命。
  战争时期的后勤工作不同于和平时期。一次小小的延误就可能酿成巨大的损失。得知刘仁轨负责海运工作后,李义府敏锐地意识到复仇的机会来了。
  其实李义府所指的机会很简单:寻个气候恶劣、狂风大作的天气,借口前方战事吃紧逼迫刘仁轨出海。此行必然不顺,轻则物资受损,重则整个船队完蛋。哼哼,你刘仁轨就算不淹死在海里,也难逃失职的罪名!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