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天皇天后

余晓伟 (现代)
第一章 永徽时代(1)
李世民驾鹤西去,留下了李治和长孙无忌甥舅二人。此时,摆在他二人面前最紧迫的事,不是如何为李世民的一生做总结,而是各有各的烦恼。
虽说对父亲的离世早有准备,但事到临头李治在情绪上一时还很难接受,加之依赖和庇护感的丧失更是前所未有的强烈。年轻的他顿时不知所措起来,唯一想做的便是靠在长孙舅舅的肩膀失声痛哭。
长孙无忌想的远比他多。皇上病逝在行宫。对于亲历过玄武门之变的长孙无忌而言,现在的状况并不乐观。一旦皇上驾崩的消息传出,长安城中有异心者有可能会大肆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并借机轻松控制中央政府。若是再有武装部队的支持,煽动随行的护驾禁军,在行宫中将自己一网打尽,或许只需再造一份遗诏,一切可都完了。所以,当务之急应是封锁消息,一切等回了长安再说。
  看着身边已经哭得跟泪人似的外甥,长孙无忌心里突然升起了一股莫名的火气。想当年你老爸在你这个年纪早就拎着大刀率领军队上阵杀敌了,你倒好,一点气概都没有不说,还整天缠在舅舅身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到处乱抹,我这套新做的官服可算是糟蹋了。
  眼看外甥的眼泪没有止住的迹象,长孙无忌终于也烦了:“大行皇帝把江山社稷和你老李全家都交到了你手上,上为天下,下为全家才是你最重要的事情,怎么能像个无知小儿似得只知道哭呢!”
  一句话骂醒了李治。一行人立刻开始投入工作。
  首先是封锁消息。
  第二天,李治和李世民(躺在灵柩里,乘坐皇帝专轿)在禁军的护送下返回了长安。一切仪式如常。
  安全回到权力中枢后,“李世民”下诏:任命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东宫少詹事张行成为兼侍中兼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辅为兼中书令(侍中和中书令为门下省和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宰相级别)。
  见重要部门都已经换成了自己人,长孙无忌长出了口气。很快,朝廷对外发布了讣告,并公布了太宗遗诏:国家大事不能停止,令各有关单位继续做好本职工作。除了濮王李泰之外,其他在各地担任都督和刺史的各位亲王可回京师奔丧。同时停止征讨高句丽的所有准备工作。
  贞观二十三年农历六月一日,李治正式登基。
  仅仅三天之后,叠州都督李世勣接到了新的任命:特进(正二品)、检校洛州刺史,兼任洛阳宫留守。
  大家可莫要小看了这个头衔。须知这可是东都洛阳的行政长官,属于高级官员序列。
  此时距离他被贬,不过区区十八天。
  “皇恩”果然“浩荡”!
  李世勣不仅升了官,还被恩赐改了名。原来李世民在位时,考虑到“世”、“民”二字着实普遍,避讳起来麻烦甚多,特恩准只避讳二字连用。现在人死为大,新皇发布命令,“世”、“民”二字无论是否连用,均须避讳。于是乎,原先的民部成了户部,李世勣也要高高兴兴地改名为李勣(为保证行文的连贯性,蜗牛还将继续称他为李世勣,特此声明{/ o o /} 。
  没几日,洛州刺史李世勣又一次加官进爵,升为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非实质性职务)、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级别)。这还没完,很快老李又接到任命,升为尚书左仆射,再次与太尉长孙无忌成了亲密同事。
  经过这番折腾,李世勣的嘴巴更像是加了把锁,每日只是按时上下班,绝不再多说一个字。
  李世民落户昭陵后,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和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分别上疏,请求殉葬。李治倒也干脆:先皇早有旨意,一概不准。
  在长孙太尉的精心安排下,李治的屁股算是做稳当了。整个朝政走的是贞观时期的既定路线,除了提拔一些太子身边的旧臣外,大部分人事安排保持稳定。
  然而稳定并不代表无事。
  因为根基不深,李治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稳定四方局势。在他看来,见效最快的办法是加官进爵和提高待遇。他先是加封吐蕃赞普弃宗弄赞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以示安抚四方;接着又下令为之前夺嫡最积极的哥哥李泰重建王府。
  此时的李泰,虽说名义上是个王爷,但过的日子比个普通百姓还不如,一举一动都在严密监视之下,吃穿用度虽说还过得去,但根本没有自由可言,不能随意离开住所。除了几个贴身仆人,他能使唤得动的也就剩自己了。对于这么一位落魄皇族,监视他的人自然也不会给什么好脸,冷嘲热讽总是免不的。
  终于苦尽甘来。弟弟登基后立刻下令为他修建府邸,增加工作人员编制,而且各项待遇比一般王爷都要高一级,在物质上李泰总算是又重新富足了。
  李治和长孙无忌此举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已经无声地向外界传递了这样一则讯息:连李泰这种曾经觊觎皇位的对手都可以享受到新皇的恩惠,其他人的生活只会更好。大家好好干,好日子就在前方!
  一系列准备工作结束,人们在一片辞旧迎新声中迎来了一个新的年度,也永远地告别了贞观时代。
  公元650年正月初一,唐高宗李治宣布改年号为永徽,正式迈进了属于自己的新纪元。
  随即,李治的正妻、太子妃王氏被册封为皇后,老丈人王仁祐则被加封为特进(文官正二品,非领导职务),封魏国公。
  王皇后系出名门,是西魏大将、尚书仆射王思政的孙女,家世显赫,是当时数得上的大家族。加之王家在政治上始终和长孙无忌保持一致,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重臣?都是王氏的坚定拥护者。
  朝廷格局方面,也基本与贞观年间无异。李治虚心学习治国之道,长孙无忌等重臣也一力辅佐,君臣间倒也其乐融融。
  若硬要说差异,永徽元年和贞观元年最大的差异便在外交上。当年李世民初登基便遭遇渭水河边的一记敲诈,而永徽元年却是凯歌高奏:右骁卫郎将高侃灭东突厥,平定大漠全境。
  东突厥不是早就亡了么?
  此东突厥非彼东突厥,也不是唐朝政府下令重建的那个。
  当年颉利可汗被生擒,薛延陀接管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部分远处大漠,没有投降大唐的突厥部落便联合推选了当时的一位部落首领阿史那斛勃为新任大可汗。
第一章 永徽时代(2)  
阿史那斛勃“为人勇略,有谋略,颇为众附”。虽说接过了颉利的大旗,但手下也就那么一伙人、几匹马,实在是没啥实力,因此也不敢妄称大可汗,只是忍气吞声地向大漠新霸主薛延陀表示臣服。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点不假。阿史那斛勃本想韬光养晦几年,待羽翼丰满后再伺机改变现状,却不想因为自己的贤名,让隔壁大哥薛延陀失眠了。
  薛延陀的想法很直接:你既然让我睡不着,我就把你灭了,一劳永逸!
  得到消息,阿史那斛勃不安起来,坐以待毙肯定是死路一条,那赶紧的,三十六计走为上!
  薛延陀也不含糊,见招拆招,派了数千骑兵追击,结果居然被阿史那斛勃打了个漂亮的反击,薛延陀军大败。
  这一仗不仅打出了东突厥的生存权,也让原本陷入悲观泥潭的阿史那斛勃抓住了一线希望——原来自己还挺能打的。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向别人磕头了!
  趁热打铁,阿史那斛勃正式建立了汗国,自称乙注车鼻可汗。
  建国后,车鼻可汗不断与周边部落结盟,坚守自己势力范围的基础上还不时去薛延陀的地盘上拜访一下,难得的是居然还屡屡得手。
  势力扩张的同时,车鼻可汗很注意搞好与老大的关系。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他的儿子前来进贡,替老爸表达了对大唐皇帝陛下的仰慕以及想一睹圣颜的美好愿望。太宗大悦,本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精神,派云麾将军安?遮和右屯卫郎将韩华前往车鼻可汗驻地去迎接。
  事实上对于入朝朝拜一事,车鼻可汗只不过是说说而已,也就类似于两个陌生人见面寒暄几句“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之类,根本没打算真去。这可难为了韩华同志。本着“有困难要上,没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的原则,他打算来点真格的,把车鼻可汗架到长安去!
  他忘了这可是东突厥人的地盘,你韩华势单力孤,又不熟悉地形,绑架行动八字还没一撇呢,消息便已走漏。
  车鼻可汗倒也不含糊,大手一挥,两位外交官员就这么为国捐躯了。
  消息传来,李世民大怒,当即决定出兵讨伐。?来为两位将军报仇,二来也可以加强对突厥的控制,巩固自己在北方大漠的统治权和影响力。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右骁卫郎将高侃奉命率领回纥、仆骨等部落军出击东突厥。
  这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见唐朝大军压境,突厥各部落纷纷弃械投降。具体有多顺利已不得而知,只知道一年内,大唐疆土又多了十一个州。
  永徽元年六月,高侃率军继续挺进,一退再退的车鼻可汗陷入绝境。他决定像当年建国那会般孤注一掷,召集所有人马与唐军决一死战。
  你有你的效仿对象,我也有我的。高侃也照搬当年李靖的做法,根本不给对手任何调整的机会,率骑兵紧追不舍,一路穷追猛打,终于在金山(今新疆阿尔泰山)将车鼻可汗等一干人生擒。
  车鼻可汗灰头土脸地被押到长安,封了个有名无实的左武卫将军。立下大功的高侃也被晋升为卫将军(蜗牛注:永徽年间并无此正式官衔,只有左右武卫将军、左右骁卫将军等,但史籍记载如此,蜗牛也不敢妄言。总之高侃是升官又发财了)。
  至此,贝加尔湖北部向南直到长城以北连绵两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成为了唐朝的直接管辖领土。李治专门设立了单于都护府和瀚海都护府负责管辖。
  这一年,人们仿佛又回到了贞观初年,朝野内外皆是蓬勃朝气。
  那年的李治,不过二十三岁,正处在精力最为旺盛的巅峰。朝政之外,他对美女也是倾注了同样的热情。
  后宫以皇后为尊,妃嫔和宫女可以有很多,但皇后只有一个。王皇后虽是六宫之主,但并不得宠。她最大的情敌是萧淑妃。
  萧淑妃乃南北朝时期南齐的皇族后裔,名门娇女。其实若要论相貌,王皇后应该并不逊色许多,因为当年在提及皇后人选时,大臣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两个条件:出身高贵且品貌端正。
  不过说到争宠,萧淑妃显然比王皇后有着更多的先天优势。
  王皇后和李治成亲最早,相处时间最长,在“新鲜感”不如萧淑妃;而且男人有个普遍心理,叫做“妻不如妾”,传统观点认为,“娶妻娶德,纳妾纳色”,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无怪乎萧淑妃步步领先。
  不过即使如此,比起王皇后,萧淑妃也无非就是能多留住李治几个晚上。王皇后在母仪天下的品行方面几乎无可挑剔,在朝中的支持也是压倒性的。并且王家世代公侯,名声显赫,父亲是公爵加特进不说,就连舅舅柳奭(读作shi,第四声,盛大的意思)也在永徽二年初被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宰相级别。第一重臣长孙无忌又世代与王家交好,在皇后的问题上简直就与王家合穿同?条裤子。而李治,是绝不会在立后问题上忤逆舅舅的意思,何况舅舅也没有妨碍自己找女人,犯不着用下半身来指挥上半身。
  而萧淑妃虽也是贵族之后,但作为亡国之君的后代,她家的势力早已不复往昔。大臣中除投机派外几乎很少有支持她的。而投机分子又是最最精明的,他们事态明朗前绝不会傻到不顾前途来为她出头。
  所以,王皇后的位子,除非她自己犯傻,否则萧淑妃也只能在梦中追寻她的理想。
  即使大奶的地位无虞,王皇后依然不爽,毕竟没有哪个女人愿意自己的丈夫被别的女人霸占。
  也不怪王皇后担心,当时的萧淑妃?有一项足以令她如芒刺在背的优势——孩子,尤其是儿子。
  王皇后没有一子半女,而萧淑妃已育有一子二女。如果自己一直无所出,萧淑妃的儿子便有可能被封为太子,到时候母以子贵,自己这个孤家寡人的日子着实堪忧。
  因此,王皇后觉得的确该做点什么了。
  可生儿子的事儿可不是一个人努力就可以的。当前最重要的是把李治拉回自己身边。
  怎么拉?
第一章 永徽时代(3)
  突然间美貌指数增加无数倍?要知道,王皇后不是仙女姐姐,没法穿越到千年后的高丽国做整形手术,恢复个一年半载再全新登场。
  那要不钻研房中术来吸引李治?淫荡!下流!这岂是堂堂皇后所为?与她所一贯接受的正统教育相背离,呸呸呸,此事休再提起!
  完了,没辙了!
  俗话说,办法总比问题多。这不,王皇后还是想出了办法:以美制美!为李治引进更多更好的美女,让李治从萧淑妃身边走开。
  接下来的事儿不说大家也都猜到了,武媚娘隆重亮相!
  武媚娘的漂亮是公认的,这也是当她还是一个懵懂小姑娘时就被选入宫中的原因。至于她是如何进入李治后宫的,史上众说纷纭。
  《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则天皇后本纪》中都说是因李治“复召入宫”,换句话说,武媚娘在太宗驾崩后入感业寺为尼,后来李治去进香,拜倒在了她的石榴裙下,于是便以皇帝之势将她召进了宫。
  《资治通鉴》则认为,二人早在太宗时期便已相识,至于是否相恋,司马光根本就不愿或者是不屑提。后来在李治进香时二人又“偶遇”,从此旧情复燃。
  从客观情况看,武媚娘确实有吸引李治的实力,而作为储君的李治,未来的皇帝,对武媚娘的吸引力肯定要比迟暮的太宗强。但蜗牛还是以为,这二位顶多也就是碰上了眉目传个情而已,借个胆给李治他也不敢真正下手勾搭父亲的女人,除非他既不想要江山也不想要命了。
  话说感业寺相遇后,李治心弦被撩起,但还没有真正想过要把“小妈妈”带入后宫。然而王皇后看出了李治的心思,暗中吩咐武媚娘蓄发,随后又不断在李治耳边吹风,力挺武媚娘进宫。
  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李治从感业寺回去后便陷入爱河无法自拔,套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李治当时“淫心顿起”。于是便有了把先皇的女人、一身直裰的尼姑招进宫中侍寝的壮举。
  以前的相关电视剧都把武媚娘入宫之后的生活写的十分美好,仿佛一步登天似的。但实际上武媚娘是以侍女身份重新入宫,属于既要干活又要陪睡的低级别宫人。
  自武媚娘入宫后,李治往萧淑妃那跑的频率明显降低,王皇后高兴了。可她没有想到,这位看似贤良淑德的武媚娘却是个志向远大的人,脱离青灯古佛只是她放飞梦想的开始。入宫后,她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李治的同时,还十分注意搞好人际关系。
  对于嫔妃们,武媚娘卑躬屈膝,礼貌有加。对于后宫地位最高贵的女人——王皇后,她更是竭尽所能地巴结,话捡好听的说,事拣漂亮的做,有事没事露露脸,漂亮的双瞳里写满了感激和忠诚。
  深处后宫,不谙人世险恶的王皇后哪里是她的对手,很快便把她视作知心人,不加防备,暗自庆幸计划得逞。她哪里想到,自己一手“栽培”的武媚娘才是一只披着羊皮的饿狼。
  武媚娘不仅善于迎合高位,还十分注重笼络人心。她用一种友好而平等的态度对待那些几乎不被“贵人”们正眼瞧的宫女和宦官,尽管受宠,却从不摆架子,一如既往地照顾那些底层的小人物们。
  她知道,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身上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尤其当他们死心塌地为你卖命的时候。
  于是,武媚娘的群众基础迅速扩大。遍布后宫的宫女和宦官们,都是她的耳目,每日宫中发生的大小事件,不出一个时辰便能传入她的耳中。这一点,恰是王皇后等“贵人”所无法比拟的。
  要说武媚娘还真是上天的宠儿,不但脸蛋争气,肚子更争气。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武媚娘为李治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李弘。
  不久,李治下旨,升武媚娘为昭仪,正二品。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唐代的后宫级别:皇后自然是老大,其次是贵妃、淑妃、德妃和贤妃,这四妃统称为“夫人”,夫人下面是昭仪、昭容等等,共九种称号,是为“九嫔”。而武媚娘初次进宫(太宗时期)时的封号“才人”,比九嫔中级别最低的“充媛”还要再低三级。
  而武媚娘在生李弘前只是个没名却有实的侍女,连个才人都不如,她的这一提拔还真是坐?火箭。
  武媚娘的异军突起令王皇后和萧淑妃都紧张起来:一个是没想到前门去虎后门进狼,自己给自己招来了一个更加厉害的对手;另一个则是敏锐地觉察到武氏远比王皇后的威胁更大,自己多年的苦心经营竟然在这个女人面前如此不堪一击。根据“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法则,王皇后和萧淑妃决定联手。
  可惜敌动我不动。武昭仪的礼节是越发到位起来,根本让人找不到空子。妒恨交加的两个女人只能抓住一切机会在李治耳边诋毁武昭仪。而此时李治正和武昭仪打得火热,对于这种酸溜溜的醋话,人家根本就不往心里去,一点儿积极的效果都没?。
第一章 永徽时代(4)
  说到底,王、萧二人都是大宅门里走出来的千金小姐,从来都没有意识到底层人民的作用。相较之下,这位命运多舛的武昭仪在地位有了火箭式提高后,依然以一贯平易近人的姿态去对待身边的宫女和宦官们,人心向背,可想而知。
  而此时的王皇后也是焦头烂额,子嗣问题始终是压在她心头的一抹阴霾,挥之不去。前有萧淑妃,后有武媚娘,二人又都有子嗣,唯独自己的肚子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傲人的平坦。看来即便没有萧武二人,自己也很难走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阴影。
  这事儿不光当事人着急,王皇后的家人同样也是如坐针毡。皇后若是一直没有男性子嗣,李治百年之后必然是由其他妃嫔的儿子来做皇帝,到时候她老王家的荣华富贵可就很难说了。
  可问题出在皇后那里,怎么办?
  既然自己不能生,那就找个能生的来帮忙吧。
  可说得轻巧,后宫中哪个女人不想着母凭子贵,怎么会说让就让呢?
  可偏偏天下事儿就是这么奇妙,居然还真让王家人找到了一位。
  这个“幸运”的男孩便是李忠。
  说起来,李忠还是李治的长子,他出生时,李治刚刚被封为太子。为了庆祝大唐江山后继有人,太宗皇帝专门为他举行了庆生派对。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还是个孩子的李忠被封为陈王。
  王皇后等人之所以选中李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母亲。
  李忠的母亲姓刘,无名无分。当年刘小姐被李?看中,招来“侍寝”了一下(也可能是几下),便有了这个娃儿。可刘宫人的命不好,含辛茹苦十月,到头来什么都没有,还只是个宫人。
  后宫中有句话,叫母以子贵。
  后宫中还有句话,叫子以母贵。
  这两句话乍一看因果颠倒,却都是真理,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
  母以子贵,是说女人生了儿子就会受到提拔,至少待遇有所提高,武昭仪便是典型;而子以母贵就是说同样做儿子的,皇后的儿子做太子的可能性要远高于其他妃嫔的儿子。
  那么反过来看,刘宫人生了儿子却没有受到任何提拔,说明至少在李治看来,她生的这个禮子纯属意外,妈妈连带儿子都不是很讨自己喜欢。这样一来,李忠小朋友当太子的希望基本没有,刘宫人指望靠儿子飞黄腾达也几乎没有可能。运气好的话,儿子平平安安当一辈子王爷,自己这个王爷的老娘能够安享晚年,已是最大的幸福。
  然而命运女神似乎并不打算让她们母子就此谢幕。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出了个主意:刘宫人地位低微,李忠不怎么受待见,都属于郁闷一族。既然皇后生不出儿子,不如索性奏请皇上封李忠为太子,这样李忠和他娘都会感恩戴德,成为自己的人,以后大家再多多亲近,认李忠为干儿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保证自家有个光?的前途。
  王皇后也觉得可行,毕竟皇后无子,其他女人生出来的又都是庶子,那么依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立皇长子李忠为太子也无可厚非。
  当然,除王皇后本人外,其他大臣,尤其是长孙无忌等人也都表示同意。
  李治接到上疏后,也觉得颇有道理,毕竟理摆在那里,话也说得无懈可击。好,那就依卿所奏吧!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七月,皇长子陈王李忠被封为太子,大赦天下。
  虽说之前李治并不把李忠当回事儿,但封他做了太子后还是相当重视教育培养的。曾经做过李治师傅的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再次担负起培养皇帝接班人的重任,被封为太子少师,尚书右仆射张行成被封为太子少傅,侍中高季辅为太子太保。
  转眼已是永徽三年的岁末,家家张灯结彩,欢欢喜喜准备过年。李治也不例外,看着自己治下的国家繁荣昌盛,皇位继承人也定下来了,成就感油然而生,操劳了一年,是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可偏偏有人年关的日子不好过,他不好过还要拉上皇帝老爷一起难过。
  李治先后接到了两份奏章:一份是来自姐姐高阳公主,她指控大伯房遗直垂涎她的美色,欲用暴力染指她;另一份则来自犯罪嫌疑人房遗直,指控高阳公主和她的丈夫,也就是自己的弟弟房遗爱淫乱家门,陷害忠良,胡作非为,已经到了快要连累房家灭门的程度。
  高阳公主何许人?
  她曾经是太宗皇帝最为宠爱的女儿,后下嫁了房玄龄的二儿子、后来官拜散骑常侍(国家养活的高级闲官)的房遗爱。因为老婆是受宠的公主,老丈人在世时房遗爱的待遇也要高于一般的驸马爷。
  房遗直则是房玄龄的长子,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是房家的族长。在家族事务上,房遗爱虽贵为驸马,却也得听哥哥的。
  在从小呼风唤雨,颐指气使惯了的高阳公主看来,不要说房遗直,就是房玄龄老头子也得看自己的脸色。要自己和丈夫去征求房遗直的意见,她心里自然不会舒服。
  天之骄女的高阳公主从来就没有得不到的东西。她决定把房遗直挤掉,帮老公把公爵的位子给抢回来。于是她先是唆使房遗爱和哥哥分家,再吵着要皇帝父亲把公爵头衔转给房遗爱。为了达到目的,她暗中耍了不少自以为高明的小手段。
第一章 永徽时代(5)
  李世民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高阳的种种伎俩在他看来除了可笑没有任何其他意义。为了对得起老房,也为了显示自己不是一个溺爱女儿的昏君,李世民狠狠教育了高阳公主,要她安分守己、恪守妇道,至于她提出的无理要求,一概不许!
  高阳自出娘胎以来从未如此受挫,可父亲毕竟是皇帝,说一不二,强势惯了,既然不行,那她也只能把这股怨气暂时搁下。房家又暂时恢复了表面的平静。
  没多久,玄奘译经事业的重要参与者辩机和尚(他根据玄奘的口述著成了《大唐西域记》,并在《瑜珈师地论》的翻译工作中负重要责任)被牵连入一桩盗窃案。让人瞠目的是,在这位高僧的卧房中竟然搜出了皇家特供的珠宝枕头。
  出家人本该六根清静,何来此物?其中必有隐情!负责此案的御史先生顿时精神百倍——看来这桩盗窃案要成为大案,出人头地的机会终于来啦!
  经过严密审讯,辩机供认珠宝枕头是高阳公主赏的。
  接下来的供词更是让在场所有官员们冷汗不止。原来辩机曾经在高阳公主的封地上居住过,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结伴出猎的房遗爱夫妇。高阳公主十分仰慕器宇不凡且知识渊博的辩机和尚,霎那间欲从心头起,色向胆边生,当下支开手下人,并让老公房遗爱在门外望风(瀑布汗!),竟在禅房中与和尚共赴了巫山。
  欲望得到满足后,高阳公主没有忘记丈夫的忍辱负重和心胸开阔,赏赐了大量财物,还特地选了两位绝色美女来补偿他。从此,三人和平相处,各取所需,共创和谐家庭。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皇帝的家务事儿更是禁忌,即使偶然知道也要当做完全不知情。只是此事非同小可,直接牵涉到皇家和朝廷的脸面,更有可能严重误导社会善良风气,造成随意性行为的泛滥。就算官员们有心隐瞒,也无人敢承担后果。
  接到特别报告后,李世民大怒,当即下令将辩机腰斩于市,高阳公主的十多名奴婢也都被处死。对外则宣称:辩机淫心四起,勾引公主;众奴婢为虎作伥,非但不阻止,反而帮助二人幽会;公主本人已认错,目前正在家中反省思过……
  现在,威风凛凛的老爸已经死了,高阳那颗按耐不住的心又开始以一种癫狂的状态跳动起来,再次围绕爵位继承权问题在房家掀起了一场家庭大战。
  此时房遗直已贵为吏部尚书兼汴州刺史,但高阳公主的皇族身份和蛮横凶狠还是让他心有余悸。李治也觉得自己无力解决,索性来了个眼不见为净:调房遗爱为房州(湖北省房县)刺史,房遗直为隰州(山西隰县)刺史,哥俩远隔万水千山,让你想吵也吵不起来了。
  高阳折腾了半天,政治目的还是没有实现,不过私生活却是极大地丰富了:性趣广泛的她先后将几个和尚以及一个道士招来身边,早已将远在湖北的房遗爱抛到了九霄云外。
  常言道,饱暖思淫欲。高阳公主是淫欲思爵禄,男人玩得差不多了,突然又记起了未竟的事业,于是便有了前面提到的状告房遗直的奏章。
  对于这个姐姐,李治彻底无语。而房遗直的奏章写的却是情真意切,彷佛房家真的已到了濒临灭门的境地。为了先皇的老伙计房玄龄,的确该处理一下了。考虑到公主的特殊身份,一般人不宜出现调查。经过慎重考虑,李治决定由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长孙无忌负责此案。
第一章 永徽时代(6)
  长孙无忌出马,一个何止顶俩。说的不客气点,他才是真正的大BOSS,皇帝的想法也得和他的一致方能形成圣旨,且当今皇上一向对长孙舅舅言听计从。
  很快,在长孙无忌的细致观察和大胆推断下,一桩令多家豪门家破人亡的血腥大案便此上演。
  却说东征高句丽之后,李世勣出兵灭了薛延陀,猛将兄薛万彻作为副手一同出征,屡立战功。回国后作为嘉奖,官拜右武卫大将军的同时,还有幸迎娶了丹阳公主。
  薛万彻是个怪才。他是李世民当年钦点的三大将之一(另两位则分别是李世勣和李道宗)。二李场上发挥稳定,作战不会有出乎意料的大胜,也几乎没有令人匪夷所思的大败;唯有薛万彻,战果甚是雷人,不是完胜就是大败。
  此外,薛万彻还有个毛病,那就是眼睛长在脑门上,从来不拿正眼瞧人。
  作为将军,他的军事能力不容置疑,但是作为一支军队的主帅,仅仅靠骁勇善战是远远不够的。薛万彻的傲慢使他不经意间开罪了不少同僚,以至于远在长安的皇帝都收到了不少弹劾他的奏章。
  主将过于自负就容易坏事,关二哥就是前车之鉴。念及他往日的战功,李世民决定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是一份既有褒奖,又有斥责的诏书被送到了前线薛万彻的手中。
  换做其他人,都应该懂得诏书的用意:你有功朕是知道的,回来升官发财自然少不了;但骄傲自大万不可取,你当戒之。
  换做其他人,接下来要做的应该是连夜赶份奏章,诚惶诚恐地检讨自己的过失,表达改正的决心,然后再派人快马加鞭送回长安。
  然而薛万彻终究不是一般人,他非但没有检讨,反而不干不净骂咧起来。
  回到长安后,他的副手、右卫将军裴行方当即举报他口出怨言,心存怨望。
  检控双方当庭对质,裴行方有根有据,有条有理,薛万彻虽然打仗在行,撒谎抵赖却实在是幼稚园的水平,最后只好“辞屈”。罪名成立。
  说来也怪,一向低调寡语的李世勣突然站了出来,斥责薛万彻的狂妄,末了还大大地表了把忠心:“论公,薛万彻是大将军;论私,是陛下的女婿。可他面对皇上的好言相劝,非但没有反省,反而口出怨言,实在是罪不容诛!”
  听到这话,薛万彻更是一脸的迷惑不解。怪了,偶和你没啥利益冲突啊,非但没有,咱俩好像还是多年的战友呢,不记得曾经得罪过你啊,至于把人往死里整么?!
  干嘛?
  有时候向上爬,就得踩着别人上。
  最后,幸得太宗皇帝法外开恩,仅仅是剥夺了他的所有官职,流放到象州(广西象州县)去了。
  要说薛万彻的运气还真是不错,在象州没待上几天就遇上了大赦,重返长安后又被任命为宁州(甘肃宁县)刺史。
  对于这段遭遇,薛万彻心中甚是不满,经常指天恨地地抱怨。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一次赴京朝见,偶遇同为驸马的房遗爱。同为官场失意人的二人惺惺相惜,相约把酒骂苍天,居然成为了知心好友。
  在薛万彻看来,京城的达官显贵皆是酒囊饭袋,论真本事没有一个是自己的对手。而房遗爱因为沾了老爹的光,仕途上一帆风顺,自以为不比任何人差。一样的狂妄自大加上满腔怨恨,使得两人很快便达成了初步协议:一旦宫中有变就“行大事”,拥立李治的叔父——荆王李元景为帝。
  京中亲王甚多,李元景并非出类拔萃,为何要拥立他?
  其实要说李元景没啥本事可实在?委屈了人家。至少在忽悠方面,他比一般人还是要强很多的。
  如果有人说,他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一手抓着太阳,一手握着月亮。你什么反应?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嘲笑那人说:嘿,哥们,你真会做梦!
  可李元景的本事就在于他能够通过自己灵活生动的描述让对方觉得自己受命于天,必然会有一番大事业。被他成功忽悠的除房遗爱和薛万彻外,还有同样身为驸马爷的柴令武(李世民姐夫柴绍的儿子)等人。就这样,李元景、高阳公主夫妇、薛万彻、柴令武等便坐上了一条不归的漏船。
  更可笑的是这帮人也就是嘴上叫叫,除了?买了一个主管内宫监狱的宦官,打听后宫动静外基本没下过什么功夫。看样子他们是打算等哪天李治被雷劈死或是吃饭噎死之后再动手了。
第一章 永徽时代(7)
  顺着高阳案,长孙国舅很快便摸出了这伙人的阴谋。这些人既没有周密的计划和部署,也没有对付审讯的经验和能力,一落网,一审讯,眼看案情就要水落石出。
  身披重枷的房遗爱后悔不迭,再傻他也明白了,身背谋逆大罪肯定是活不成的。情急之下,他突然想起一个人来,当年此人也和自己一样身处绝境,但最终却逢凶化吉,实在是堪称天下罪人之楷模。
  房遗爱心中的偶像,便是纥干承基。
  当年纥干承基因李祐谋反案被牵连,情急之下爆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的猛料,最后非但被免于处罚,还被封了官晋了爵,实在是笔划算的买卖。有前车之鉴,房遗爱决定转作污点证人,用别人的命来换自己的命。
  可是咬谁呢?除了已经落水的那帮人,他不知道还有谁想谋反。随便拉一个人似也不妥,如果查出来是诬告,还要罪上加罪,划不来。
  怎么办?
  有了。长孙国舅的话堪比金口玉言,只要顺着他的意思说,他老人家一个高兴,说不定我的事儿就结了!
   一天,司空、安州都督吴王李恪的府邸突然被重兵包围。李恪同学蒙了,花了好久才弄明白:房遗爱供出自己是他的同谋!
  李恪曾经是太宗皇帝非常宠爱的儿子,行事颇有父亲当年的风范。李承乾被废后,曾经一度很有希望问鼎太子之位,因为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未果,这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儿了。但长孙无忌却始终没有忘记他。他知道李恪对自己定有许多的不满。加上这位吴王文武双全,在民间颇有声望。此人一朝不除,便犹如芒刺在背。
   房遗爱的供词无疑是给长孙无忌送上了一份大礼,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将李恪治罪,轻松除去一个政敌,还能博一个“铁面无私”的美名,何乐而不为呢?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李恪猝不及防,根本无力招架。眼看李恪已是瓮中之鳖,长孙无忌不禁暗自高兴。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决定扩大打击面,对素来与自己不和的高官们来一次彻底的大清洗。而他的武器,就是只有天知道从哪里来的口供。当然啦,作为唐代赫赫有名的法学家和《唐律》的主要起草人,长孙舅舅?是很注意法律程序的,他提供的每份口供上都盖有证人的指印。
  经过“周密”调查,房遗爱等人谋反罪名成立,宣判如下:
  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斩首;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和巴陵公主(柴令武之妻)念其皇族身份,可留全尸,特赐自尽。
  另外还有几位平时与长孙无忌不怎么对付的,也都受到了相应的处理:侍中(相当于人大委员会委员长)兼太子詹事宇文节、太常卿(主管祭祀礼乐的最高长官)江夏王李道宗和驸马左骁卫大将军执失思力因与房遗爱交往过密,被撤职流放岭南。
  蒙冤受辱的李恪悲愤交加,自知命运已无法?转,临终前他倾尽全力,向上天发出了凄厉的请求:“长孙老贼玩弄权术,陷害忠良,倘若神灵祖宗地下有知,你家势必不久就会被满门抄斩!”
  薛万彻也是一身豪气,对着监斩官大喝:“想我老薛乃大唐勇士,本该为国效力,至死方休。怎能受房遗爱小贼牵连!快快给我个痛快!”
  话音刚落,刽子手一刀下去,薛万彻的脖子顿时血肉横飞,但却并未立刻死去。薛万彻大怒,回过头来大声喝斥道:“干什么出工不出力!”又惊又怕的刽子手抡起又是两刀,才算了事。
  处理完政敌后,长孙无忌开始清除隐患:李恪的母亲杨妃和弟弟蜀王李愔?被剥夺了皇族身份,贬为庶民,发配巴州(四川巴中市);房遗直被贬为春州(广东省阳春市)铜陵县尉;薛万彻的弟弟薛万备则被贬到了交州(越南河内)。
  作为钦命的办案专员,长孙无忌确实表现出了不一般的能力和魄力。一桩大案被迅速侦破,犯人——无论什么来头都被依法处置。但同时,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他又显得心胸不够宽广,对于曾经与他有仇隙以及政见不合者,他伺机打击陷害,完全不考虑当事人是否冤屈,或曾经为国家做过重要贡献,一味依据个人的好恶来罗织罪名,清洗对手。他固然攀上了权力的巅峰,却也不知不觉将大部分人赶?了自己的对立面,为自己招来了一个愈加庞大的反对集团。因为人们发现,要么赶紧上前抱住长孙无忌的大腿,牢牢不放开,要么紧密联合以求自保,否则哪天长孙舅舅一个不高兴,自己很有可能就会走上一条不归路。
第二章 通向皇后之路(1)
  政治是个很微妙的东西。李治,这个原本舅舅眼中的乖孩子,正逐渐走向长孙无忌的对立面,毕竟他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而正在呼风唤雨的长孙无忌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长孙无忌更不会料到,一个此前他都几乎没有太过注意的女人很快将会左右他的命运。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武昭仪又为李治生下了一个粉雕玉琢的公主。对于这位天之骄女,李治倾注了十分的宠爱。
  按照传统,作为后宫之主,王皇后是所有皇帝子女的“大妈妈”,理当前往探望。
  王皇后虽然不得宠,但品行端庄,该做的事一件不拉。尽管她与武昭仪之间的利益冲突已接近水火,但两位女人还是很有礼貌地见了面,嘘寒问暖,倒也显得十分亲热。
  面对可爱无邪的小龙女,王皇后饶有趣味地逗弄了?会儿后离开了。没多久,李治驾到。可是当他抱起心爱的小女儿时,却惊讶地发现她已经没有了呼吸。
  太医们一阵手忙脚乱之后确认:小公主已经撒手人寰!
  戒备森严的皇宫后院,小公主居然无疾而终?这还了得!
  李治立刻命人将乳母、宫女等全部召集起来,仔细审问。
  大家都慌了,生怕皇上一动怒或自己说错一个字,脑袋就再也吃不了饭了。好在慌归慌,头脑还不糊涂,不至于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
  很快李治便得到了重要线索:王皇后来过;来之前小公主还是好好的;王皇后走后再也没人来过。
  武昭仪早已哭?了泪人,抱着女儿的尸体悲痛欲绝,撕心裂肺地向上天祈求用自己的性命换回女儿的重生。心烦意乱的李治更是怒火四起,暴跳如雷,咬牙切齿地骂道:“王氏这个贱人竟敢谋杀朕的女儿,真是胆大包天!”
   “皇上,你可要为我们娘儿俩做主啊!皇后早就看我不顺眼,说我妖媚惑主。她不害死我们母子是不会甘心的,可怜我一个小小的昭仪,无权无势,根本无力保护自己和孩子……”
  “够了!不要再说了!!朕……朕要废了这个贱人!!!”
  噩耗很快传遍后宫。作为当事人之一的王皇后当即一脸无辜和惊愕地来见李治,试图证明自己的清白。
  可是一切似乎都对她不利:她有作案时间(借着看孩子的时机下手)、作案动机(武昭仪受宠,彼此矛盾很深),还有宫女们提供的口供,都表明她极有可能是杀害小公主的元凶。
  可怜王皇后只是一个劲说:“我冤枉……”
  那有证据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吗?
  王皇后:……
  事实上,无论王皇后怎么解释,在李治心中,她早已是一个人面兽心、凶残狠毒的蛇蝎女。这种女人,还有什么资格统领后宫,做天下女子的表率?倒是那善解朕意,温柔娴淑的武昭仪更适合。
  但即便是这么想,李治也不能就这样随便下个诏书把皇后废了。因为哪怕是后来的锦衣卫和东厂,定罪前也得先取得口供,才能让自己的行为合法化。而现在没有切实的证据,只能说王皇后有重大做案嫌疑,却并不能确认她就是凶手,所以李治就算再恼火,也不能把皇后怎么样。
  关于这事儿,目前最流行的版本是武昭仪自己下狠心掐死了女儿,以此栽赃皇后。央视版《武则天》便是这一版本的积极实践者:王皇后走后,武昭仪突然生出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毒计,但她毕竟爱女情深,长久地注视着襁褓中可爱的女儿,眼中默默流下了两行泪水……
  《资治通鉴》和《新唐书》也采用的这一口径,一致认为是武昭仪为搏上位,下手杀死了亲生女儿。
  但《旧唐书》中却压根没有提及此事。
  到底哪一种说法更为可信呢?
  王皇后虽然政治智商不算高,但也绝非目光短浅的毒妇。如果真的是她借探望之际害死小公主,好处只有很可怜的一条:武昭仪的女儿死了,我可以暗自爽一把。
  但随之而来的全是对她的不利:首先杀死婴儿这种事要遭天谴,其次自己无法摆脱干系,所有人都会把怀疑的目光聚焦到自己身上,特别是那个已经根本离不开武昭仪的皇帝丈夫。为了出口恶气,给自己招来无穷的后患,以王皇后的家世和受教育程度,她应该还不至于如此愚蠢。
  而在李治看来,他愿意相信皇后有这么愚蠢。本着“一切可能都被排除后,无论多么不可能的事都是真实的”原则,他只能认定皇后是凶手。
  李治不会想到,孩子的生母也有作案的动机。他也绝对不会往这方面想,因为在他心中,武昭仪是那么的温柔贤淑,只恨世间的言语不能精准表达出朕心目中她的完美无暇。
 《旧唐书》的很多内容都是照搬唐朝史官的记载。武媚娘做了皇帝,自然不愿意在史书上留下这么不光彩的一笔,而她的后世子孙们为了皇室的体面也有可能故意掩盖事实。而宋代成书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则不会有此羁绊,倒可能会相对客观。
第二章 通向皇后之路(2)
  但如果下手的真的是武昭仪,作为唯一当事人的她,势必会守口如瓶。
  那么,别人又如何知晓呢?
  蜗牛看来,有两种可能:一是武则天后来与男宠相处时无意中说出来的,又或是睡梦中的呓语被别人给偷听了。
  可是后人又是怎么知道并写入正史的呢?
  除野史外,也就是推测或是抱着某种宣传目的地泼脏水了。没办法,谁让一个女人当上皇帝了呢?这可是对正统观念的极大嘲讽与颠覆。
  事实上,如果就事论事,小公主的死因不乏意外的因素,比如包裹的衣物太多导致窒息死亡,突发急症等等。毕竟当时医疗水平还不高,宫廷之中婴儿夭折也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这还真是个谜。但不是眼下的关键。
  关键在于现在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小公主死了;王皇后嫌疑最大;武昭仪地位更加稳固,距离皇后之位又稳稳地大踏步前进了一下下。
  武昭仪这里形势一片大好,但一切却还只是水中望月。首先皇后的“罪行”无法得到确认,废后理由不充分;朝中重臣,尤其是长孙无忌铁了心地支持王皇后,根本不给武昭仪任何进步的机会。
  李治很清楚,要想立武氏为后,长孙无忌这一关必须得过。于是李、武二人开始积极对长孙无忌展开公关。
  此时的长孙无忌刚刚成功清洗了朝中的反对势力,那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一天,他突然接到外甥李治的亲切通知:为进一步稳定领导核心,加强君臣沟通,朕将于某日亲往舅舅府上一叙。
  为了接驾,长孙府上顿时忙活开了,房子要粉刷,酒宴材料要准备,门口道路要清扫,家人也要接受严格的培训……
  约定的那天终于来了。只是李治并不是一个人前来,同行的居然还有武昭仪!
  来就来吧,反正多张嘴也就是多付筷子的事。
  酒宴的气氛十分融洽,李治一如既往地敬重舅舅,不时就大小事务向他请教;长孙无忌也尽足了臣子的礼节,回答恭顺有加;一旁的武昭仪也恪守外甥媳妇的本分,对舅舅一家礼貌有加。那场面归纳起来就一个词:和谐。
  和谐的外表下三人却都在暗自里盘算着。李治和武昭仪想的是如何劝说舅舅倒戈支持自己,长孙无忌似乎已经觉察到了李治的意图,也在积极思考着应对之策。
  很快,李治便找到了突破口:加封长孙舅舅的三个儿子为朝散大夫(没实权的闲官,享受正五品待遇,可作为“进步”的跳板);另考虑到此次造访给舅舅家在经济上造成了一定负担,特赏赐十车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无数。
  对此,长孙无忌一家欣然接受,当即叩谢皇恩。
  好,你开心了,那咱就切入正题吧!
  李治:舅舅,王氏为后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嗣……
  长孙无忌:咳咳,太子新立,皇后疼爱如同己出,皇上大可不必担心。
  李治:呃,舅舅看武昭仪如何?
  长孙无忌:好啊,温柔贤淑,又为皇上诞下皇子,实乃皇上之福!
  李治:比之皇后任何?
  长孙无忌:陛下,微臣觉得皇后、武昭仪和其他的妃嫔们都很好,后宫稳定,都是托了皇上的洪福啊!
  李治:不是,朕是说……
  长孙无忌:来来来,为皇上有此贤后,有此昭仪,干!
  李治:皇后的事……
  长孙无忌:皇上,今日既来了微臣家,微臣就要让您吃好喝好!来,请满饮此杯!
  在一片推杯换盏的声音中,李治根本无法继续这个话题。一旁武昭仪的脸色也是微微一颤:好你个长孙老儿,实在奸诈狡猾!打过去的糖衣炮弹你是把糖衣吃掉,再把炮弹尽数扔了回来!得了好处还装糊涂!实在是可恶至极!
  酒过若干洵,拉长着脸的李治和武昭仪匆匆移驾回宫。跪送他们的是一群恭恭敬敬的大小长孙们。
  眼见长孙无忌等人一副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李治着实觉得对不住心爱的女人,琢磨着要重新给武昭仪一个名分。这个名分虽说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但在后宫也就仅次于皇后。
  这个名分叫“宸妃”。
第二章 通向皇后之路(3)
  “宸”本意指房屋,还有个意思是北极星的位置,并被进一步引申为皇位和帝王的代称,宸妃的地位可想而知。
  这个位置显然是专为武媚娘?设。
  消息一出,朝野哗然。没等长孙无忌亲自出马,早有另两位宰相侍中韩瑗和中书令来济上疏,明白无误地告诉李治:“妃嫔有数,今别立号,有违礼数,不可!”
  这二位在当时并不是长孙无忌集团的成员,而是代表了朝中大部分的中间势力。这一上疏,李治算是看出来了:立宸妃之事已不可能在群臣中获得通过。中间势力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王皇后的铁杆粉丝长孙舅舅了。
  虽然离皇后的宝座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武昭仪这个有着非同寻常经历和抱负的女人并没有就此放弃。度过了短暂的失望期后,她开始更加耐心地寻找机会。而上天似?也更爱眷顾有准备的人,很快,机会便来了。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夏天,李治接到了一份特别报告,彻底摧毁了王皇后母仪天下的基础。
  报告指控王皇后和她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在宫中玩弄旁门左道之术,诅咒与自己有矛盾的人。
  一个施行妖法的女人,还有何颜目统领后宫,做天下女性的表率?
  报告的落款处,赫然署着武氏昭仪的名字。
   对于这份报告,成书于宋代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认为是武昭仪的陷害。唯独《旧唐书》认为确有其事,并称王皇后这样做,只是希望皇上能够恢复对自己的宠爱,目的并不在害人。
  想王皇后早已被李治冷落,小公主意外死亡事件后,李治对她更是厌恶至极,压根不会再去皇后宫中看望。与此同时,那个托了她的福才得以进宫服侍的武昭仪却是炙手可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渴望重新夺回丈夫的爱,为他生下一男半女,看来已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走投无路的王皇后如溺水之人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是可以理解的,她的母亲魏国夫人又是法术的崇拜者,出此计策也不难理解。于是,两个政治头脑简单的女人一时脑袋发热,想出了这个昏招。毕竟她们想的只是发展夫妻感情,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即使被人举报,理由也不算不正当。因此蜗牛认为《旧唐书》所载不无道理。
  可惜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武昭仪遍布后宫的情报网很快便向她汇报了这一情况。武昭仪大喜:蠢女人!这可是你自己送上门来的,休要怪我不客气了!
  于是便有了李治龙案上的那份报告。只是报告中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就很难说了。
  果然,如武昭仪所料,李治再一次勃然大怒。接着王皇后便受到了相当严厉的责问。
  巫蛊这东西,你要证明它发生很难,而要证明它没有发生,更难。可怜的女人,根本无法提供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并无恶意。与上次小公主事件不同的是,在李治看来,此次的巫蛊事件已经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后宫,对准了与她有隙的其他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制裁方案很快出台。首先是直接当事人之一、王皇后的母亲柳氏被勒令禁止进宫。
  紧接着,吏部尚书柳奭也受外甥女不轨行为的牵连,被外放到遂州(今四川省遂宁市)做刺史。对此,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也是无可奈何,毕竟行巫蛊之术在后宫是个禁忌,无法掩饰。
  这些都还不算。眼看王皇后境地越来越糟,一些嗅觉敏感之人精确地把握住了政治新动向,纷纷忙不迭地向王家人身上猛踩一脚,以迎合皇帝的心思。
  这不,柳奭还在前往遂州的路上时,岐州(陕西省凤翔县)长史于承素的弹劾奏章已经送到了李治面前:柳奭在途经岐州时出言不逊,擅自泄露了政府高层的机密谈话。
  这事的直接后果就是柳奭尚未到任,就再一次遭贬,被发配到了更为偏远的荣州(四川省荣县)。
  至此,王家的政治基础已经被削弱殆尽。
  应该说,于承素同志的积极主动性是不错的,不过他并没有实质性捞到多少好处。另有那么几位,抓住了机遇,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第一位站出来的是李义府。
  李义府,饶阳(河北省饶阳县)人,外貌端正且才华出众,属于美貌与智慧并重的人才。正因为如此,原本一介平民的他被大将军李大亮相中,推荐为官,直接从地方调进了中央政府。而后同样因为文采不凡,被已经跻身高官的刘洎和马周推荐给了太宗皇帝。
  这是李义府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得到皇帝赏识的他随即被派往晋王府当差。可以说,没有这一步,李义府这辈子恐怕也只能在朝中苦熬资历了。
  李治成功登上太子宝座后,李义府也一夜间拥有了“崇贤馆直学士”的头衔,成为了当时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与此同时,他在文学界的地位也越发重要,和时任司议郎的来济并称为文学界的标志性人物,人称“来李”。
  那么李义府的文学水平到底如何呢?请看他的诗作——《和边城秋气早》
  金微凝素节,玉律应清葭。边马秋声急,征鸿晓阵斜。
  关树凋凉叶,塞草落寒花。雾暗长川景,云昏大漠沙。
  溪深路难越,川平望超忽。极望断烟飘,遥落惊蓬没。
  霜结龙城吹,水照龟林月。日色夏犹冷,霜华春未歇。
  睿作高紫宸,分明映玄阙。
第二章 通向皇后之路(4)
  除了五言律诗,李义府还擅长其他形式的文学创作。据载,他曾经向李治进献过一篇文章,李治读完后命人精心装裱,并重赏了李义府四十匹帛。
  有出众的才干,又有未来皇帝的欣赏和提携,李义府自然是踌躇满志,平日里时常憧憬着自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美好未来。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转眼到了永徽年间,当年与他齐名的来济已经官拜中书令,而他李义府虽说是多年的太子跟班,却只混了个中书舍人,区区五品官而已。同样是满肚子学问,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问题主要出在长孙无忌的身上。
  长孙无忌权倾朝野,官员的提拔和任命基本都需要得到他的首肯。从之前他的种种行为来看,用人方面虽说有些任人唯亲,排除异己,但他拒绝提拔李义府的原因却很是迎合当时大多?人的心声。
  原来,李义府虽然容貌端庄,貌似忠厚,对任何人都笑容可掬,内心却工于心计,表面笑眯眯,背地里捅刀子,实乃“笑里藏刀”的最好注解。了解他的人便给他起了两个绰号, “笑中刀”和“李猫”。长孙无忌混迹官场这么多年,对于这种两面三刀的人很是不屑。一句话,这种人即便再有才干也甭想在我的眼皮子底下蹦跶
  见自己满腹文章无人识,每次热脸贴上去换来的都是长孙国舅的冷屁股,李义府自然是郁闷至极。永徽六年是他人生中的最低谷,这一年长孙无忌决定将他贬为壁州(四川省通江县)司马,相关公文都已拟好,只待发出。
   得知这一消息后,李义府一筹莫展起来,倘若真被贬到那边远之所,自己这辈子可就再无翻身之日了。
  万般无奈之下,李义府向同为中书舍人的王德俭吐露了自己的困境。王德俭算是李义府极少数还能被称作“朋友”的人,他同时还有一个身份——卫尉卿许敬宗的外甥。根据他对当前局势的判断,他给李义府支了个招。
  “以我之见,长孙大人将你贬到外地已是箭在弦上,只差诏书了。普天之下唯一能改变这一决定的唯有当今圣上。”
  “哎,圣上又怎会为了我和长孙大人唱反调呢?我跟了他多年,如果他老人家真是心中有我?我也不至于混到这步田地!””
  “呵呵,圣上自不会为你和他舅父翻脸。但如果是为了另一个人,我看倒非常有可能!”
   “哦?此话怎讲?”
   “现下武昭仪势头正盛,傻子都看得出来,圣上有心立她为后。怎奈长孙大人就是死活不同意,朝中也无人肯公开站出来支持圣上。你反正要被赶出长安了,不如放手一搏!成了则咸鱼翻身,败了也无非是贬得再远些,怕什么!”
  “贤弟一席话点醒梦中人,受教了!”
   李义府说干就干。当天夜里本该王德俭当班,李义府主动要求和他换班,趁着夜深人静,文思如泉涌,激昂澎湃地完成了一篇漂亮的奏章。
  接下来的日子,他只能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度过。
  大家应该已经猜到,李义府的奏章无非是阐述各种道理,支持废王(皇后)立武(媚娘),末了还无耻地代表全体人民向领导表示:这是天下百姓的共同愿望。
  尽管文章写得马屁飞扬,唾沫横飞,打动李治应该不是问题,但李义府仍然觉得这是一场豪赌。七位宰相级别的高官中有六位对于立武昭仪为后持反对意见,他李义府一个小小的中书舍人,政治能量比起任何一位宰相都差了十万八千里,就算叫得再响亮,恐怕也难以从整体上改变朝臣们的态度,帮不了李治多大的忙。
  不过李治看到奏章后却是非常高兴,当即召见了李义府,就废王立武的合理性、合法性与必要性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此外,李义府还大发了一笔横财——李治赏赐给他整整一斗珍珠。
  当然,那份贬李义府为壁州司马的公文再也不会发出来了。
  李义府终于迎来了好日子。除了成功留京外,后宫第一红人武昭仪也暗中派人向他表示了感谢,同时郑重地告诉他:好好跟着我干,有我的,就少不了你的!
  果不其然,没几天,中书舍人李义府就被越级提拔为中书侍郎,成了副宰相级别的官员。
  这立后的事儿八字还没有一撇呢,怎么就给了他这么多好处呢?
  其实,那天夜里投出奏章后李义府所担心的,也正是李治所需要的。
  虽然宰相们是一边倒的反对,但李治并没有灰心,他真正担心的是朝中无人认同他的想法。他作为皇帝必须考虑宰相们的意见,而宰相们也必须尊重大部分朝臣的看法。如果李治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下诏,而不必去一个个地征求宰相的意见。李义府的奏章,给了李治和武昭仪极大的鼓舞:原来朝中还是有人支持我们的啊!嗬,理由还这么充分!
  而且,让李义府升官发财,无异于向所有人做了个广告:凡是支持当今圣上的,便可以享受同样的待遇,不必担心宰相们的打击!
  这无疑可以立竿见影地吸引一大批中间派,组建起一条强大的挺武统一战线。
  李义府的买卖做对了!
第二章 通向皇后之路(5)
  很快,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监察部长)崔义玄和他的副手御史中丞袁公瑜都站到李治武昭仪一边。
  有了朝臣的支持,李治的胆气开始?了,他准备不再遮遮掩掩,而是直接挑明。
  一日退朝后,李治单独召集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世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和中书令褚遂良等四位宰相入殿议事。接到通知后,这几位高官决定私下里先商量一下,通个气。
  不用说,今天多半是要讨论立武昭仪为皇后的事。该来的总要来的。
  长孙无忌眉头紧皱,李世勣和于志宁都是一言不发,唯有褚遂良大义凛然:“今日召见,怕是要明确提出立武氏为后了。如果圣上心意已定,忤逆圣意很可能会血溅当场。太尉大人是皇上舅父,司空大人是开国功臣。只有我出身一般,又没什么功劳,蒙先帝重?,时常感到惭愧。为了不让皇上背负杀舅父和杀功臣的恶名,二位大人今日不必首先开口,一切有我!”
  话音刚落,李世勣突然一脸痛苦状:“哎呀,我老毛病又犯了,疼得厉害,得先回家休息,各位实在对不住,失陪了。”
  李世勣是边说边扶墙往外走,留下面面相觑的三个人。
  显然,李世勣的病是装的,但他也只能这样做。
  按照李世勣的习惯,除了自己所擅长的军事领域,坚决不做出头鸟。看样子今天是要撕下脸皮争锋相对了,如果帮着同僚,皇帝会不爽;可如果顺着皇帝的意思说,又显然要得罪同僚。可如果去,又容不得自?一言不发。思来想去,还是脚底抹油比较划算。
  哼,走就走吧,少了你又如何!剩下的三位宰相依旨进了宫。
  果不其然,李治开门见山:“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罪莫大过于断绝香火。这些都是庶民皆知的道理。皇后没有子嗣,武昭仪却为朕生儿育女,延续血脉。而今皇后品行败坏,居然以巫蛊之术祸乱后宫。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打算废掉王氏,改立武昭仪为后,爱卿们意下如何?”
  话音刚落,褚遂良已抢上一步,说道:“王皇后血统高贵,乃名门之后,又是先帝钦定。先帝弥留之际,亲手将陛下的手交到微臣的手中,叮嘱道:‘我的?儿子和好儿媳妇,现在就交给你了!’这些话至今还时常在微臣的耳边回荡。况且皇后温柔贤淑,天下皆知,恪守妇道,为后宫之楷模。今虽有不利传言也都未经证实,怎能轻言废黜?今日即使是冒犯圣颜,臣也万不敢有违先帝之遗命!”
  话说到这份儿上,实在是大大地出乎李治的意料。憋了一肚子气的他当即宣布散会,拂袖而去。
  第二天李治再一次提出了这个话题,这次他点名要舅舅长孙无忌先发言。
  此前武昭仪的母亲杨氏曾多次拜访过长孙无忌,请求他在后宫问题上站在女儿一边。长孙无忌尽管每次都以礼相待,却从未松过口。而先?许敬宗同志也曾就这事儿劝说过他,得到的只是劈头盖脸的一阵痛骂。
  不难看出,对于废后改立,长孙无忌的态度是很明确的。但此时的他也清楚地意识到原先那个百依百顺、唯舅舅马首是瞻的外甥已经长大,开始有明确的主见,不再是那个可以随便教训和糊弄的小孩子了。在立后的事情上,他似乎主意已定,出言反对无异于公然与他对抗,搞不好会埋下祸根;若是褚遂良惹怒了李治,自己也好出面相救。因此,他打定主意,不再多说,只一句话:“自贞观二十三年后,先帝将这些事务都托付给了褚遂良,希望陛下能够多多听取他的意见。”
  什么?褚遂良那家伙昨天那么激烈地反对,我能听他的么?!
  但既然舅舅都这么说了,总要给他和大家一个面子,姑且听听他还有什么要说的。
  李治没有想到,褚遂良这次说出来居然比昨天的还要难听,不过开头那句倒是很顺耳。
  “臣以为,陛下如果一定要更换皇后,也不是不行。””
  听了这话,李治心里顿觉舒坦了许多:哈,过了一天这人居然开窍了?
  “但是即使要换皇后,也应该在天下的名门世族中甄选贤良淑德者,未必是那武氏。想那武氏,原本侍奉先帝,天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岂能随意糊弄?如立此等女子为后,?下先不说,后世之人又将如何评论?望陛下三思!今天冒犯天颜,臣罪该万死!”
  看到李治已经被气得浑身发抖,褚遂良却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反而放下手中的笏板,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臣素无德行,还忝居官位,今日又大胆冲撞皇上,请允许臣归还笏板,辞职回乡!”
  也难怪李治生气。褚遂良这话根本就是指着鼻子骂他乱伦,睡了父亲的女人不说,居然还想着把这个女人扶上皇后的宝座。居然还敢文人最常用的手段来恐吓自己。末了,还要放出狠话,那意思就说反正我把话撂这儿了,顶多你杀了我,但要我认可武氏当皇后,门都没有!
? 这边褚遂良已是磕得头破血流,仍没有停止的意思。无疑他认为自己是在履行对先帝的承诺,同时也是对现任皇帝的尽忠。
  可作为当事人的李治,感觉却完全不同:这帮老东西,左一句“先帝”,右一句“先帝”,置我这个“现帝”于何处?我做皇帝的尊严和权利何在?现在居然还要摆出一副随时准备丢官杀头的样子给我看,莫非当我真的怕你,不敢杀你么?!
  当然,李治并不是那种一动怒就要杀人的主儿。但对于褚遂良的这种过激行为,他无法忍受也无法接受,于是喝令武士将他拖出殿去。
  突然一旁挂着的珠帘后面发出了凄厉的女柳:“为什么不杀了这个南蛮子(何不扑杀此獠)!”
  在场的几乎所有人都懵了,但很快也都反应了过来:这不是别人,正是他们口中的皇后人选——武媚娘。
第二章 通向皇后之路(6)
  这里,蜗牛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武媚娘口中的“獠”字。
  獠本意是“暴露在最外面的长牙”,从字形看不像啥好字,而事实上的确也只在“面獠牙”等词中才偶然见到。后来发展成为北方人对南方人的特定贬称。褚遂良原籍河南,出生于关中,但因其先祖是在西晋末年由河南迁居丹阳郡(江苏省南京市),因此气急败坏之下武媚娘才斥称他为南蛮。
  也难怪她动怒,褚遂良虽没有正面对她进行评价,但句句也都没离开她的事。说李治乱伦也就等于说武媚娘不知羞耻,陪老子睡了还想当儿子的皇后,不是皇后的合适人选。
  长孙无忌也火了,他火的倒不是李治的态度,而是皇帝和大臣们谈话时,珠帘后面居然还躲着一个女人,居然还敢公开发难。
  只是碍于现在的局面,他无法公然?出来指责这个无耻的女人,也不便向皇帝发难。因此,他冷冷地说了一句:“褚遂良乃先帝钦定的顾命大臣,地位非同一般。即使有什么罪过也不便上刑!”
  因为眼前这一幕实在是惊心动魄,以至于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完全没了声音。或许是吓傻了,又或许是大智若愚在装傻,反正他是一言不发,神情木讷。这位先后担任三届太子(李承乾、李治和李忠)老师的老先生虽然为人正派且资历深厚,却缺乏政治家的果敢与决断,不是一个一言九鼎之人。对于他,李治也只能苦笑。
  这一次的君臣谈判,又是不欢而散。
  虽然没有会议纪要,也没有任?决议,但很快朝臣们还是得到了消息。侍中韩瑗和中书令来济先后上疏,恳请李治再三考虑。
  要说高水平的人进谏就是不一般,处处引经据典。这两份奏章不遗余力地向李治介绍了苏妲己、褒姒、西施和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的光荣事迹,阐述了后宫对于一个王朝兴衰的巨大影响力,希望李治能够充分吸取前朝亡国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可惜,此时的李治根本就是武昭仪的裙下俘虏,他压根不认为武媚娘和苏妲己是同类。
  在这一点上,李治确比长孙等人看的透彻。事实上,武媚娘的确不是红颜祸水,相反在政治上她比当时的许多男人都要强?虽然当时的李治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几次三番的努力都毫无效果,反而还被人狠狠地羞辱了两顿,李治不由十分火大。贵为皇帝,却连选大老婆的权力都没有,还不如普通百姓过得自由快活。但生气归生气,他还是片刻没有停止过思考。
  终于有一天,李治意识到,只要有一个人是支持自己的,那么其他人的想法可以先放在一边。
  问:什么人具有如此强大的能量呢?
  答:毛主席说,枪杆子里出政权。
  只要获得了军方的支持,那些老臣顶多也就是写写文章骂骂人罢了,无法对自己形成实质性的威胁。
  而此时军方势?的代表便是司空大人李世勣。
  一次两人的单独会唔中,李治向他抛出了皇后废立的问题。
  李世勣的回答无异于给李治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皇后虽然母仪天下,但说白了就是皇上的老婆。皇上想让谁当大老婆,谁当小老婆,那都是陛下自己的家事,何必去问外人?”
  李世勣这话几乎就是明白地告诉李治:大唐军队忠于陛下,不干预政治,更不干涉陛下的家事。陛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军方永远跟着您走。
  有了军方的支持,李治顿觉腰杆硬了,胆气壮了。而左右侍从们的一句话,更是促使他最终下定了决心。
  这句话的思大概是:种地的庄稼汉多收十斗小麦还打算换个老婆,何况皇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想要换个皇后有何不可?真不知道那些人天天讨论皇后的事情有啥意思!
  现在看来,这个比喻很有些不恰当,怎么听都有暴发户的味道,可是在当时的李治听来,却足以令他精神百倍:是啊,一个种地的发了财都可以换老婆,我贵为皇帝为什么不行!
  这话虽是由侍从们的口说中,但却不是出自他们的原创,著作权实应归属许敬宗。
  许敬宗的仕途颇有些坎坷。早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他已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并列秦王府“十八学士”,只是他后来?能拜相封侯,只做了个从事文书工作的国史编撰员。李治即位后他一度当上了礼部尚书,却又因嫁女儿时向男方索要的彩礼过多遭到弹劾,被踢出京城当了个郑州刺史。好不容易回到长安,他因公开支持武昭仪才得以重新官拜礼部尚书。经过一番官场的风云变幻,许敬宗由衷地发现跟着武昭仪有肉吃!
  永徽六年九月,李治第一次独立行使了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力:罢免中书令褚遂良,外放为潭州(湖南长沙)都督。
  这无疑是对长孙无忌等人的一记重大打击。其集团的骨干成员、堂堂宰相仅仅因为在皇后人选问题上言辞激烈便遭到实质性流放,这不仅?重削弱了长孙派的实力,也极大地鼓舞了反对派的信心。而此时的长孙无忌等人却也只能干瞪眼。
  这又是为什么呢?
  只因为他们没有可以和李治叫板的实力——军队。
  前面说过,长孙无忌过于追求巩固己方的权力,甚至不惜向对手栽赃。战功赫赫的名将薛万彻和李道宗等或是被杀或是被逐,均不得善终。而作为二人战友的李世勣自然兔死狐悲。虽然他不能直接把长孙无忌怎样,但在关键时刻将长孙无忌一军还是可以的。
  中国历代王朝大多是由文官把持的,在他们看来,武将们根本就是老粗,只会打打杀杀,缺乏内涵和修养,与自?不在同一层次上。在这一点上,长孙无忌等人也不例外。
  然而,当发现自己说话需要足够的底气时,长孙无忌们才意识到,真要讲究实力,拳头永远比笔头成效快。
第二章 通向皇后之路(7)
  初次动用权威就很见成效,李治十分宽慰。武昭仪的皇后之路也已基本打通,前景更是一片光明。
  除王皇后,武媚娘还将曾经的对手萧淑妃?列入打击目标的行列。
  具体她做了哪些工作,现在已很难考证,但结果很明确:她成功了。
  在褚遂良被贬一个月后,李治下诏:王皇后和萧淑妃密谋毒害朕,触犯大唐刑律,剥夺其称号和一切待遇,贬为庶人。她们的家人需承担连带责任,免除职务,全部流放岭南。
  细看诏书,很有些地方不太靠谱:指责王萧二人企图谋害皇帝,却丝毫不提证据,直接定了性;可是如果这两个女人真的想害皇帝,又岂止是触犯刑律,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杀头都是轻的,怎么一句“贬为庶人”就了事了?更何况大逆之罪,满门抄斩也不为过,王萧二人的家人?怎会如此从轻发落?
  然而此时已无人再敢从中挑刺儿。原本忠厚仁爱的皇帝俨然已经真正成为了这个帝国的主人,手握生杀大权的最高统治者。连长孙国舅都不说话,还有谁敢没事找事?
  李治的诏书只是处理了活着的人,而政治敏感性极强的许敬宗却连死人都刨了出来:“前皇后王氏的父亲、特进并追赠司空头衔的王仁祐老贼仍握有委任状,其后代可凭此状要求为官(即所谓“萌官”,指高官的子孙可以依仗先人的官位直接做官)。请陛下尽快撤销其待遇。”
  对于这种主动想领导所想的建议,李治自然是大字两个:准奏。
  虽然立氏为后的外部障碍已基本清除,但李治和武媚娘心中却仍有一个疙瘩无法解开,而这也正是当时褚遂良批判的重点:武媚娘是先帝的才人,立她为后无法堵住悠悠众口。
  须知,要防止一种舆论的出现,最好的办法就是抢先用另一种舆论来引导。因此,要想证明立武媚娘为后既不违反人伦,也完全遵从道义的话,就得给出一个足够合理的理由。
  这显然不易。但当政治需要时,从来不愁找不到理论家。很快,人们便见识到了理论家的威力。
  李治收到百官的联名上书,请求立武氏为后。见“民意”如此,李治顺水推舟地下达了立后诏书。诏书堪称完美,既说明了武媚娘的身份,也注解了立武氏为后的合理和合法性,具体内容如下:
  1、武家乃天下名门大族,武媚娘出身高贵: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武家门庭显赫,功勋彪炳);
  2、武媚娘德、才、色兼备:往以才行,选入后庭(后宫),誉重椒闱,德光兰掖(就是说武媚娘进宫后得到了无数的荣誉和好评,非常强大);
  3、李治为太子时行为举止端正:朕昔在储贰(当太子时),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由于先帝的恩典常常能在身边侍候,日夜不离)。宫壶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那意思是说,我当年?天陪在先帝身边,阅女无数,定力极佳,而且很会做人,从没有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当然,武媚娘也同样言行端正,从未出过差错)。
  4、武媚娘可立为皇后:圣情鉴悉(先帝了解每一件事情),每垂赏叹(对我的行为赞叹不已),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这“事同政君”说的是当年西汉王朝,汉宣帝的太子刘奭因为宠爱的司马良娣病死,不愿再亲近其他女人。他老爸急了,选了五个宫女让他挑。他便随便指了下王政君。就这样,刘奭即位后,老爸赏赐的女人王政君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后。
  诏书说的是有鼻子有眼的,可是前面基本都是吹嘘。武媚娘之父武士彟是李渊的老部下,太原起兵的功臣之一。说武媚娘是名门之后,出身高贵,也还算过得去。但什么“誉重椒闱”、“德光兰掖”云云不实,否则这么一位先进工作者怎么可能十一年内都没能稍稍进步一点点呢:她在贞观年间一直只是个才人。
下一页 尾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