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管理七诫

_10 和仁 管家民(现代)
  作为一名领导,应设法让你的员工分享你现有的成果,别忘了,分享是对员工的最大激励。谁都喜欢晋级,谁都喜欢加薪。领导者这样,员工也如此。当领导者晋级加薪之时,别忘了为你打下江山的员工们,设法让他们也有所晋升,或得到一些奖励、保荐他们到更好的职位上,这才是对员工最大的关心。此可谓,己所欲,施于人。“一人升天,仙及鸡犬”,当你加官晋级时,同时也把你的成果与手下的员工分享,可以想像,员工会是何等的忠诚,这样的部门也必然是上下一心,齐心合力,动力十足,也就必然充满活力,效益不断上升。
  举个例子,某公司公关部主管陈先生,由于近日在与日商谈判中,大杀了日本人的威风,压低了所要价格,使公司节省了几十万元,也为公司扬眉吐气,大长了志气。因此总经理决定为陈先生加薪一级,同时将给他提成10%。陈先生获得加薪,自然没忘和自己一起奋战几昼夜商讨谈判方案的员工们,于是陈先生慷慨解囊,宴请诸员工,随后又请他们周末一起去度假。这样一来,陈先生不仅得到上司赏识,又倍得员工爱戴。其实宴请费用不多,却赢得了员工一片忠心,今后他们必然会卖力干活,那么下次再加薪晋级还会远吗?这就表明,让手下的员工分享你的成果,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也是自己再创佳绩的基础。
  因此,作为领导者要尽量做到:
  (1)当上司表扬时,不忘举荐手下员工之中的有功之臣,在上司面前赞扬他们。
  一句忠心的赞扬,不仅使上司感觉到本公司英才比比皆是,也会认为你不居功自傲,懂得体贴员工,无形中,对你的印象又加了十分,以后对你会更加关注。同时也使你的属下认为你待他恩重如山,因此必当犬马相报,不遗余力。
  (2)在员工面前,一定要谨慎谦虚,不可张扬。
  一旦有成绩便居功自傲,必然会被员工厌弃,不愿再为你拼命效力。分享是对员工的最大激励。领导者一定要牢记此训,把成果与员工共享,争取更好的业绩。
  其实,不要独享荣耀,说穿了就是不要威胁到别人的生存空间,因为你的荣耀会让别人变得暗淡,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而你表达出的感谢、与员工分享成果以及谦卑的性格正好让旁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人性就这么奇妙。
  作为一名领导,如果习惯独享荣耀,那么,总有一天会独享苦果。
   用责任激发员工热情
  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不仅能力相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成绩,而且能力差的人往往还可能比能力强的人工作得更好。为什么呢?这里就有一个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对下属的责任激励的问题。行为科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工作业绩不仅取决于他的工作能力,而且要看他的工作动机被激发的程度。在诸多的激励举措中,责任激励对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更为有效。因此,企业领导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责任激励艺术,往往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激励效果。
  相当多的企业领导只知道给下属交代责任,要求下属必须怎么做,却很少考虑自己应怎样赋予下属责任,怎样融激励于责任。这也是目前许多企业内部潜能难以开发,员工的创新力难以激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1.赋予下属责任,要善于把握时机,把交代责任作为实施责任激励的起点
  2.交代责任内容,要善于鼓舞士气,在明晰责任的过程中鼓足下属的勇气
  企业中的每一个工作目标都是具体的,分解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责任人的责任也都是具体的。作为领导,在赋予下属责任的时候,一定要明晰责任的具体事项,认真交代清楚责任内容。有些领导在这个工作层面上的认识往往有偏差,总以为只要把工作任务布置下去,下属应该知道责任,没有必要对责任内容做过多的强调。结果是,一些下属往往因责任界限不清而草率了事,更谈不上从中受到什么激励了。因此,你应把下属应做的事尽可能地讲清说细,说明具体责任并给予下属相当的能力肯定和相应的执行权力,增添责任人履行责任的自信,从而鼓足工作者的勇气。同时,你还应向下属交代清楚实现不了工作目标所要承担的责任和需追究的后果,给责任人必要的压力,迫使责任人不断提升责任感。
  3.陈述责任要点,要善于提升责任,以激发责任承担人的上进心
  企业领导是否能够善用责任激励,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你在交代责任的过程中是否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性,适当地提升责任。比如,有意识地放慢说话的速度,运用气平声沉的谈话语气提升责任,增加谈话的严肃性,使对方感受到你话语的重要性,从而认真掂量其所担职责的分量。再比如,谈话中注意运用理性分析来提升责任感,深刻阐述责任人所负之责对组织、对全局的影响和意义,让对方产生深受信任和被你所器重的感觉。这里的关键是“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你赋予他责任,最基本的就是要“信任”。信任既是对人价值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奖赏。责任人在得到充分信任后,便会产生荣誉感,激发责任感,增强事业感,从而迸发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为领导,在分解工作目标,责任到岗到人之后,你的任务不仅是要有步骤、有目的地检查责任的落实情况,还要善于把检查、督促的过程变成“二次激励”的过程。
  1.提供一个机会,在激励中检查下属的责任计划
  在下属进入责任岗位之前,作为领导要善于引导下属围绕工作目标进行全面思考,让下属把准工作目标,明了所负责任的意义,理清工作的思路。可找其进行个别谈话,一方面了解责任人对责任的理解程度、对承担该责任的真实态度以及基本的工作思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进一步的激励性引导,使其工作计划更趋完善;另一方面也可为你以后检查责任落实情况作进一步的思想准备。此外,还可以召开一定范围的誓师动员大会,为责任人提供一个表态发言的机会,在促使其提高认识、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当众作出承诺,“言必信,行必果”,这种承诺对责任人本身来说,无疑就是一种巨大的自我激励。
  2.施加一定压力,在鞭策中督促下属的责任进度
  要明确告诉责任人,你会组织人员定期对其责任的落实情况和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你要注意的是:(1)要按预先所定的时间进行检查,以便责任人将总体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目标,并合理安排好阶段性工作;(2)检查工作要注意科学性,要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检查手段,确保检查结果的说服力;(3)要及时将检查结果与责任人进行沟通,使其对自己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进一步安排好下步工作。这样做具有三大激励作用:一是可以通过对下属实施超前压力,使其从进入岗位之初就有一种将要接受检查的心理准备,心态上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会使其时时处于激奋的状态,在这种激奋的状态下往往就能创造出“奇迹”。二是阶段性的责任检查可以使责任人因倍受压力而加大努力程度,及时扭转不利局面。三是如果检查结果优良,则会使责任人深受鼓舞,增添下一阶段工作“更上一层楼”的勇气。
  3.授予一定权限,在关怀中激发下属的责任热情
  责任与权力总是相伴而行的。你赋予下属责任的过程,其实也是授予下属权力的过程。一个善于分解责任的领导,也一定是乐于并善于授权的领导。在这样的领导旗下,人人都有参与企业各种事务的机会,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对于已经被赋予责任的下属来说,承担责任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处于均等的竞争氛围里,担负责任唯有奋发向上,再无其他选择。当你阶段性地检查工作的时候,如果查出下属在岗位中存在某些问题,除非是渎职所致,一般不要急于追究责任,应本着引导的原则,耐心帮助下属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领导对下属的最大关怀莫过于工作上的支持,这种支持所带来的激励远远超过其他的关怀。当领导帮助下属解决问题时,就会使下属在体会备受关怀和温暖的同时,产生强烈的自愧感。由此会激发下属产生“不干出个样子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信心,从而焕发出高昂的责任热情。
   关爱给员工无形的激励
  行动胜过语言,对下属的关爱实际上就是以行动表达对下属的关怀,这种关怀、信任、支持应体现在员工的工作、生活以及家庭等各个方面。只要你时刻抱着关爱下属的信念,你就会发觉,一切都可能是你获得员工信赖和支持的途径。
  1.信任促动员工上进
  信任就是力量,员工在得到信任后便会产生荣誉感、增强责任心,而且,信任往往是相互的。在信任的基础上,特别是当领导所给予的信任与员工个人的兴趣、爱好相吻合时,员工工作起来会更有干劲。
  如果你对员工是信任的,就要让他们知道。有两种方法可以表明你的信任,让你的手下更舒适、更充满自信地工作。一种是用语言表达出你的信任,只需要平实地告诉对方即可,无须过分地修饰。用“甜言蜜语”往往只会适得其反,削弱本来应有的效果。
  另一种方法就是让员工担任某一职位、承担某一责任、授权给他们做某事。这样你对他的信任就不言自明,这些接受了重要任务的员工感觉会很好,因为只有对可信任的员工,公司才会赋予这种任务。
  你的信任需要适时地表达出来,让你的员工体会并且相信,这样才能保证你的信任足以带动员工的热情,这样才能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工作,努力为你打拼。“盲目信任”是愚蠢的,深入了解才是明智的,这就对领导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2.支持让员工再接再厉
  支持员工可以使你得到员工更多的信任。在工作进程中,员工肯定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分歧或合作上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要支持员工,授权给他们,让他们有信心维护自己的立场,感觉你是支持他们的。
  想要有效的支持员工,你首先应当了解他们都在做什么。作为领导者,你应该鼓励员工随时向你报告工作的进展以及可预见到的问题和困难,尽量让自己与他们一起工作并保证工作的适当性,要肯定其立场,鼓励其努力。只有了解了这些工作,你才能够在出现分歧时支持他们。
  当然,如果一个人的立场是正确的,支持他就很容易,但是当一个人的立场是错误的,或者他们的主张并不是最佳解决方法时,在介入时,领导者就必须讲究策略。就如同父母教育孩子一样:首先告诉做了错事的孩子,你是爱他的,但是不赞同他的某个具体行为,这样的教育方法用在那些行为不当或立场错误的员工身上也同样有效。
  总之,支持员工要区分不同的情况,巧妙运用某些策略,效果会更好。
  3.关心员工就是关心企业
  关心员工、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方法。领导要善于摸情况,对于员工,尤其是生活较困难员工的个人、家庭情况要心中有数,时时给他们安慰、鼓励和帮助。特别是要把握几个重要时机,如员工出差了,你就要考虑是否要帮助安排好其家属子女的生活,必要的时候要派专人负责。员工或其家人生病了要及时探望、批假或适当减轻其工作负荷。不要认为这些都是小事情,你可以不重视。
  如果员工家庭遭受了不幸,领导者要予以救济缓解燃眉之急。在员工遇到灾难时,领导者不仅要自己关心施爱,而且还要发动大家给予帮助,解除员工后顾之忧。这样做不仅受关心者本人会感激不尽,生死效力,还会感染周围所有的人,有利于集体的团结。
  譬如:日本的公司除了对员工们的衣食住行给予全面、周到的照顾之外,还负责他们的婚姻大事。许多日本公司的领导都认为帮助公司员工缔结良缘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事情。
  现在,不少日本青年,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都不愿过早地解决婚事,他们往往到30岁左右才开始通过媒人与异性朋友约会。男女双方正式约会时媒人也会参加,周末在一些豪华饭店里,往往会看到许多由男女双方和媒人组成的“三人小组”。不少规模不大的公司领导自己就常常充当媒人的角色,他们十分了解自己下属各方面的条件,通过各种关系为下属安排约会。有些公司的领导还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面试”一些本公司员工的约会对象,看看对方是否适合自己的下属,其高度负责的态度令下属颇为感动。
  小公司如此,日本的一些大公司也同样对员工的生活予以周到的安排或帮助。在北美的高科技公司里,公司为其雇员在工作时提供免费的按摩服务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在安大略省的总部每星期四天提供按摩服务,所有的雇员都可以享受。按摩的费用包括在公司为雇员提供的福利待遇中。
  设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高科技公司BCT电讯公司在公司大楼内设立了健身中心,鼓励雇员健身,改良雇员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公司也获益匪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私营的高科技公司常通过免费按摩、帮助员工处理一些生活琐事以及其他的福利待遇来吸引雇员,降低雇员的跳槽率。多伦多的加拿大SAS公司除了为雇员提供按摩服务外,还为雇员提供牙医并购买了医疗保险,此外,雇员每年还有500加元的保健费用。
  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的支出,但相对于在这种关爱下员工积极地投入工作所创造的效益,它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况且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关爱员工使员工更加信赖公司,更激发了员工对公司的深厚感情,员工也更愿意为公司服务。因此,关爱员工,以实际行动来表达你对员工的信赖、支持和关心,是使员工乐于为企业打拼的重要因素。
  最后,需要提醒领导者注意的是,关怀鼓励非常重要,但与此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坚持相关的制度条例。“胡萝卜”要与“大棒”同行,二者缺一不可。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财产是什么?不是资金,也不是厂房设备,而是拥有忠心耿耿、精诚团结、不惜为企业打拼的员工。所有的财富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机器设备只有在人的运用之下才可能创造出“奇迹”。所以,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当我们越来越执迷于追求充足资金、先进设备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你最大的财富是你的员工。而你最需要做的就是用真诚的情感打动他们,激励他们努力为你打拼。当这笔财富真正被你所利用的时候,成功就已经在向你招手了。
   赞美是无价的奖赏
  你的太太也许身材臃肿肥胖,可是你告诉她,她的体态丰盈,是一种成熟的美,比苗条女郎更吸引你,也吸引别人,她对你一定会更加体贴。实际上,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赏识,无论是身居高位的人,还是地位卑微的人;无论是刚入企业上进心强的小青年,还是升迁无望即将退休的老人。即使是每天都板着脸的人,赞美他时,他的面部肌肉也是放松的。人们普遍能接受赞美他优点的人。
  美国年利润6亿美元的玛丽·凯化妆品公司经理玛丽·凯说:“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要--认可和赞美”。金钱可能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力工具,但赞美可能更有力,因为它唤起了员工的荣誉感、责任感、自尊心,他的价值得到了认可和重视,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工作,赞美的“成本”十分“低廉”,它不但是一种最好的,而且是花费最少收益最大的管理技巧。
  知道了赞美的巨大力量,你就不必吝惜赞美,不妨自然大方地赞美员工。只要发现工作突出的员工,可以不失时机地给予赞美,不见得非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如秘书小姐起草的报告、文件书写得非常潇洒漂亮,可以赞美她心灵手巧;看见车工师傅磨的车刀非常锋利,可以赞美他技巧超群;看见锅炉工拾煤渣,可以赞美他的勤俭作风;对提批评意见的员工,即使提的不正确,也可以赞美他对公司的责任感。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人们不少优点,都值得赞美。
  赞美时要注意,要以非常公开的方式对单独的一个人进行表扬。一位外国企业家说:“如果我看到一位员工杰出的工作,我会很兴奋。我会冲进大厅,让所有其他员工都看这个人的成果,并且告诉他们这件工作的杰出之处。”他的用意不只是告诉大家如何把工作做好,同时也想说明要想获得赞美只有把工作做好,给大家一个好的导向。很多企业专门开表彰会,也是起导向作用。
  另外,赞美要注意真诚和客观。要发自内心地赞美,语言、表情要严肃认真,不能给人造成虚假做作的感觉。也不能漫不经心,一边看报、喝茶,一边说几句赞美的话,那样恐怕员工以为是讽刺他或敷衍他。赞美本身虽是好意,但不着边际、不痛不痒的赞美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只有员工应该得到赞美的时候才赞美,员工心中才会感到无限的喜悦。当事人认为自己不值得赞美而被赞美时,是不会产生激励作用的。
  有些领导以为赞美员工会使他们自我陶醉、变得懒惰、不求上进,这是多余的担心,还是大胆赞美吧!
   真爱无价的激励方式
  如何使你团队的成员有一种真正的归宿感呢?
  1.困难时伸给他们一只手
  1930年7月,日本政府采取了紧缩政策。财经界一天比一天萎缩,不景气的征兆更加明显。报纸每天都报道各工厂缩小或关闭的消息,员工减薪及解雇,产生了很多劳资纠纷。财经界的不稳定,带来了社会不安,情况愈来愈严重。
  松下电器也和其他产品一样,销售额剧减。
  为了应付销售额减少一半的危机,生产量也只好随着减少一半。不巧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当领导的松下又生病住院了。替松下看管工厂的是井植和武久,尽心尽力花了很多心思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为了打开目前的窘困状态,只好先裁减一半员工。当松下听到这个结论时,精神突然振奋起来,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松下告诉他们:“生产额立刻减半,但员工一个也不许解雇。工厂工作时间减为半天,但员工的薪金全额给付,不减薪。不过,员工们得全力销售库存。用这个方法,先渡过难关,静候时局转变。照这种方法行事,可以获得资金,免于倒闭。至于半天工资的损失,是个小问题。如何使员工们有’以工厂为家‘的观念,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任何员工都必须照旧雇用,不得解雇一个。”
  这个想法和作风,对松下电器全体员工而言,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体验,也是令他们对公司产生信心的最好机会。松下电器“任何事情,只要坚持到底,最后一定会成功”的强有力的企业理念,就是在此时培育出来的。“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是企业摆脱困境,走向成功的最大保障。
  2.不轻易解雇他们
  成功的华人企业家一般都不赞成用解雇员工的办法来渡过企业危机,也不会轻易解雇一个为公司服务多年的雇员。胡应湘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74年,地产建筑业大萧条,建筑工人大量失业,建筑师们也无事可做。各家建筑设计事务所纷纷辞退职员。但胡应湘却对工程师们说:“现在是困难时期,请大家原谅我不能加薪了。愿意另谋高就的,我不阻拦;没有更好的地方可去的,全部留下来,大家同舟共济,渡过难关。”建筑师们十分感激,认为领导虽在工作上严厉,但关键时刻,他善良、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完全地显现出来了。日后,这支忠心耿耿、实力雄厚的设计队伍,成为胡应湘事业发展的一支主力军。胡应湘认为,一个企业培养一个人很难,丢掉一个人却很容易。因此,他极力提倡“为企业终身服务”的思想,经常鼓励员工“要像一家人一样,为企业奋斗终身。”如有对工作不尽职的员工,他俨然是一位家长,责之甚严,但慈爱之心表露无疑,如果有员工要求辞职,他会反省自己,诚心挽留。
  为了保证高级职员的稳定性,许多华人企业家,比如蔡万霖,拿出公司的股份分给那些对公司的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使他们成为公司的股东。
  3.培养员工的主人翁精神
  如何在公司内部培育这种精神呢?
  (1)宽松政策由领导者来制定,详细的程序由员工来决定。
  (2)培养人人都是“主管”的感觉。
  (3)从小事上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是“自豪的主人”。
  (4)温暖的大家庭。
   激励要及时适度
  激励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是人们的利益取向和生理、心理特点。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某种有利、或避免某种不利,由此在生理和心理上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喜好和厌恶情绪。激励就是为了诱导人们共同的喜好和厌恶趋向,促进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前进。当然,这种趋向,不同的人们各有不同;诱导这种趋向的方式和做法,不同的人们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及时和适度。激励如果不及时、不适度,不仅会失信于民,挫伤积极性,而且还可能造成混乱,产生怨恨,取得完全相反的效果。因此,及时适度也是正确实施激励的一条重要原则。
  做到及时适度就应对这一词语有深刻的理解。及时适度应分开理解。如何理解及时呢?
  激励及时的核心是一个“快”字。古人提倡“赏不愈时”、“罚不迁列”(见《司马迁·天子之义》)。意思是奖赏不能错过时机,惩罚不能等到士兵离开队伍的行列后才去执行。激励只有及时才能使人们迅速看到做好事的利益和做坏事的恶果,“赏一劝百,罚一警众”,产生震撼和轰动的效应,才能赏立信、罚立威。商鞅变法,为了使新法执行取信于民,表示按法赏罚的及时性和坚决性,立木柱城南,宣告谁将木柱搬到城北赏50金,有人这样做了,50金的赏赐立即兑现,在人们心中产生了赏信罚必的效果,新法畅行,秦国大治。可以说秦始皇后来能够统一六国,造就一代霸业,与商鞅变法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强盛立下了不朽的功业。变法在那个时代谈何容易,贵族阻拦,百姓无意,如何才能调动百姓,激发他们支持变法的热情呢?重赏固然重要,但遥遥无期的许诺就有可能成为空诺,为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商鞅采取了及时激励的原则,果然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开创了一代伟业。
  国家如此,军队激励更要及时。田穰苴被齐王委任司马前是一介穷儒,地位低下,军队中既有轻视之心,也有纪律松弛之状。领军时齐王派其亲信监军,监军依仗宠信迟到,违犯了军纪,田穰苴立即按纪斩首,这不仅立了威,而且肃了纪,军威大振,攻无不克。这都说明激励只有及时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如果拖拖沓沓,时过境迁,势必威信不立,军纪不行,人心离散,队伍解体。
  再看一下企业,现代企业提倡团队作战,这与军队有点类似,因而企业及时激励对于获取员工的信任和支持,提高绩效也是大有裨益的。激励及时,还应适势。及时不仅是适应个人心理和调动大家积极性的需要,也是形势的需要。如打仗时遇到障碍,敌人围困重重,士气不振,败象已露,如果对英勇杀敌者及时奖励,士气受到鼓舞,人人仿效,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就有可能转败为胜。又如,整顿治安,在各种罪犯嚣张之时,对少数罪大恶极者及时从重从快惩办,可起到震慑作用,尽快把罪犯气焰压下去。邪气下降,正气上升,治安形势才能迅速好转。这种针对形势及时使用激励的手段,可以起到克服时弊,扭转局面,巩固和发展形势的作用。
  及时激励并非单纯求快,它主要体现一种雷厉风行的作用和精神,而并不能机械地理解成不差时日的时限。及时的前提在于激励的正确、明确和准确。如果激励事实失误、性质不准,及时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可能带来不良后果。一般说来,“赏不愈时”执行起来副作用较小,即使赏得不准,容易纠正,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而“罚不迁列”一旦出错,则后果严重,有时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如杀错了人,不可能起死回生。因此,激励执行及时的原则,并非为快而快,必须严格控制在实事求是和慎重衡量的前提之下。
  及时和适度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适度原则的核心,是激励和功罪相一致。励大于功或小于功,罚大于罪或小于罪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适度下的及时和及时下的适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的作用和效应。
  凡事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掌握不好度,就有可能出现过犹不及或火候不到的结果,这二者都是我们在管理中所不愿发生的。激励适度原则主要应注意以下六点:一是不能无功而赏,无罪而罚。二是不能功大而小赏,罪大而小罚。三是不能功小而大赏,罪小而大罚。四是激励的数量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五是不能赏罪罚功。六是激励适度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机械地进行赏罚。
  激励始终与奖励和惩罚联系在一起。奖功罚罪,自古以来,概莫能变。但如何掌握适度原则,就涉及领导者和领导者的艺术问题了。有的领导深谙奖惩之道,员工在他的领导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试问这样的企业怎么能不所向披靡呢?
  如何掌握适度原则,也许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贤君名将身上得到启发。
  古人云: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敏锐地觉察和巧妙地运用“时机”,果断从事,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就会贻误大事,甚至酿成祸端。这一点在军事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孙子兵法中就有“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之说,这种兵贵神速的理论,至今仍被奉为圣典。不仅如此,在人类的高层次精神活动中,同样存在着某种“时机”,比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著名诗句“作诗火急追之捕,情景一失永难摹”,就十分生动地描绘了文学创作中的“时机”现象。既然诸多社会活动中都存在一个时机问题,那么,激励也不会例外。
  我们如此再三强调激励的及时原则,是因为激励的“时机”在具体把握上,是要与员工的获奖欲望最强烈的阶段相吻合,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激励效益。从激励的奖励方面来说,美国名将马歇尔认为,对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的部队,应予以迅速表彰。他指示说,嘉奖可立即办好,向新闻界宣布;文书工作可随后办理。因为要求填写各种报表造成的时间延误,会使激励的价值减到最低限度。那种认为“有了成绩跑不了,年终算账晚不了”的想法和做法,往往使奖励本有的激励作用随时机的贻误而丧失,造成奖励走过场的结局。
  企业是讲效益的,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而人的业绩的最大化,本身就是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基础。因而,领导者必须把握激励的及时原则,以使员工业绩最大化。这就需要领导者熟悉时机所具有的几个特点,以便能够随时随地识别并加以运用。一是时机具有隐蔽性。员工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欲求都暴露出来,往往会加以隐蔽,通过曲折途径和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反映到语言、行为、表情上,并为人所觉察。所以,要求领导者学会察言观色,洞察员工的心理。二是时机具有短暂性。人们的欲望,不是持久不变的,它必然随着人们需求的变更,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而改变。三是时机具有变易性。这一点与短时性有相通之处。比如,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对物质奖励更为重视,当其家庭经济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后,他的需要就会更多地转向精神即荣誉奖励。
  根据时机的三个特点,领导者可以较为轻松和较为准确地把握好及时激励原则。但无论是及时原则,还是适度原则,领导者应辩证地加以统一,及时不适度,激励效果不会好,而适度不及时,激励失去应有的意义。因而,一个好的领导者应是运用及时和适度激励原则的高手。企业的领导者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把握及时适度的原则,从而提高领导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业绩作出贡献。
   特殊激励技巧的运用
  激励手段因人而异,激励方式的选择也有一定的环境,有时候常规激励手段不能生效时采用特殊激励技巧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1.金钱
  当我们在前面讨论胡萝卜和大棒时,金钱作为一种激励因素是永远也不能忽视的。无论采取工资的形式,计件工资(按一定质量水平生产的件数所取得的报酬)或任何其他鼓励性报酬、奖金、优先认股权、公司支付的保险金,或因作出成绩而给予人们的其他东西等形式,金钱总是重要的因素。而且,金钱往往有比金钱本身更多的价值,它也可能意味着地位或权力。
  经济学家和绝大多数经理人倾向于把金钱放在高于其他激励因素的地位,而行为科学家则更倾向于把金钱放在次要地位。也许这两种看法都是不正确的。但如果要使金钱能够成为和应该成为一种激励因素,经理人则应当记住下面几件事。
  第一,金钱,对那些在扶养一个家庭的人来说要比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在金钱的需要方面已不再是那么迫切的人,要重要得多。金钱是获得最低生活标准的主要手段,显然这种最低标准随着人们日益富裕而有提高的趋势。例如,一个人过去曾满足于一套小住房和一辆廉价汽车,可能现在却要有一所又大又舒服的房子和一辆豪华的轿车才能使他得到同样的满足。即使在这些方面,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某些人来说,金钱总是极端重要的,而对另外一些人可能从来就不那么重要。
  第二,在大多数工商业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中,金钱实际上是用来作为保持一个组织机构配备足够人员的手段,而并不是主要的激励因素;各种公司在他们的行业和他们的地区范围内使工资和奖金具有竞争性,从而达到吸引和挽留他们员工的目的。
  第三,由于采取了确保一个公司内部各类主管人员薪金适当平衡的做法,金钱作为一种激励因素,往往多少有点减弱。
  第四,如果要使金钱成为一种有效的激励因素,在各种职业中的人们,即使级别相当,但给予他们的薪水和奖金也必须能反映出他们个人的工作业绩。否则公司即使支付了奖金,对员工也不会有很大的激励。要保证金钱作为完成任务的报酬和奖励,就要尽可能根据业绩进行报偿。
  金钱只有当预期得到的报酬与目前个人收入相比差距较大时,才能起到激励作用。问题是很多公司增加了工资和薪水,甚至支付了奖金,但没有达到激励这些接受者的程度。如果达不到足以使人感觉有相当大的差距,金钱便不会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激励因素。
  2.参与
  作为激励理论和研究的结果而受到强有力支持的一种方法,就是员工参与管理。这一方法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运用,因此,让员工恰当地参与管理,既能激励员工,又能为公司的成功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参与能满足归属感的需要和受人赞赏的需要。尤其是,它给人以一种成就感。但是鼓励员工参与管理不应该意味着主管人员削弱他们自己的职责。虽然他们鼓励下属人员参与一些对以后能有帮助的事情,虽然他们仔细地听取了下属的意见,但对那些需要他们来决策的事情,仍然必须由他们自己来决定。最好的下属人员不会以任何方式干预上级,并且几乎没有下属人员会对空洞乏味的上级产生尊敬。
  3.工作生活的质量
  一种最有趣的激励方法是工作生活的质量计划,它是一种职务设计的系统方法,而且在工作丰富化的广阔园地里,很有希望发展。它同社会技术系统管理方法的基础结合在一起。工作生活的质量不仅是一种很广泛的工作丰富化的方法,也是一种内部纪律方面的探究与活动,结合着工业的和组织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工业工程、组织理论与发展、激励与领导理论以及工业关系等。虽然工作生活的质量的理论仅在70年代才崭露头角,但现在已有数以百计的安全研究和实践规划,在美国、英国等一些国家已经成立了许多工作生活的质量中心。
  工作生活的质量已经从许多方面受到热烈的支持。主管人员认为它是处理生产停滞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特别在美国和欧洲更是如此。工人和工会代表们也认为它是改善工作条件和提高生产率的一种手段,并且是确定较高工资的一种恰当方法。工作生活的质量对政府机关也颇有吸引力,因为它可以作为提高生产率和降低通货膨胀的一种手段,并作为达到工业民主和使劳资争端减至最少程度的一种方法。
  无疑,工作生活的质量具有相当可观的效益,所以传播得十分迅速,尤其在一些较大的公司更是如此。采用工作生活质量计划的先驱,如通用汽车公司、普罗克特--甘布尔公司、美国铝业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都是这样一些管理良好的公司,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激励也要适度
  对组织来说,“激励”是维持其生命所必需的养分,如同水、空气、阳光和食品一样重要。没有“它”,组织活不下去;有太多的“它”,组织也会受不了。
  有人以为强化组织的体制,激励越多越好,组织在充分的激励下,必将成长得更为健康。其实不尽然。任何一样东西,“过”都是不好的,激励,自然也不例外。
  1.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春节前夕,某公司领导突然心血来潮,他指示总务部的小王,替每一位公司同仁准备一只烤鸭,并送到同仁家中,让大家都能过一个愉快的节日。心想:“今年公司经营得不错。春节嘛,大家要吃烤鸭,今年由公司请客啦!”
  第二天早上,领导发现他办公室的门口摔着两只烤鸭。他既诧异又迷惑,便问小王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王回答说:“他们俩嫌自己的烤鸭比别人的小,很生气,于是就……”
  激励,简单的定义是:领导者给员工奖赏和实惠,让员工觉得满意而更努力工作;员工因工作努力而得到奖励--如此促成良性循环。
  领导者有时不这么想。他认为:今天我心情不错,我来请客,每人一只烤鸭。反正是激励么,就是给员工一些好处,今天给大家一只烤鸭,不是很好吗?--好是好,只是明天有人会把烤鸭摔在你办公室门口!
  有时,领导者的想法太注重自己这一方了。他一厢情愿地认为:所谓激励就是我给员工什么。而员工想要什么,他就不管了。在这一点上,做领导者的人若不能彻底反醒,激励这项工作是不可能做好的。
  激励为什么要让员工满意呢?道理很简单,激励的“受者”是员工。对于“施者”赠送的东西,员工或认为不是他想要的,或比他想要的少,自然就不领情了。
  2.施者大方,受者实惠
  只有得到了员工满意的回馈,员工才会因激励而更努力地工作,员工因工作努力被肯定而继续保持其工作热情,这是有正面意义的。如果将激励演变成领导者一人满意,广大员工不满意那对企业来说就是得不偿失了。
  如何做到“施者大方、受者实惠”,这是身为领导必须要特别注意的。在平时,适时地给员工一个微笑、拍拍员工的肩膀……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员工的手段。并非任何的激励都要大张旗鼓、兴师动众的。但是千万不要见到任何员工都露齿微笑,他们会以为你是白痴;若不论男女都拍肩膀,你会被指控为性骚扰。
  有效的激励往往是出乎“受者”意料的,这一招汉高祖刘邦用得最多。有人来自荐,先不去理他,或一边洗脚一边见他。等到把对方惹毛了,气跑了或破口大骂时,再找人把他追回来,出乎意料,封他个司马或大将军。“受者”在失意之中,突然受到如此大的激励,此时此刻他诚惶诚恐,能不为刘邦卖命吗?
  有效的激励常常是“受者”所不敢奢望的,在实务上这一招用得很多。如某甲一直想买一台除湿机,因为最近天气不好,雨下得很多,家里又有了小孩,除湿机便显得越发重要了。此时,领导者给某甲一项任务,限定时间完成。完成后,除报请公司奖励外,领导者另附加一台除湿机作为奖品。在这样的安排之下,某甲能不全力以赴吗?
  激励的有效性,往往在于及时。当员工做得很好,或需要加倍努力才能完成任务时,给予一些激励是必要的。领导者不能为了自己高兴而随便给员工激励,应该是员工需要激励的时候,才给予。这样做,组织、领导者和员工三方都能受益,这才是一种正常合理的模式。
  3.给得好,不如给得巧
  太早的激励,会让员工忘了他的责任和他必须努力的目标,有时甚至会带来一种误解,以为这种激励是很随便很轻易即可获得的,员工不需要做太多的努力和花太多的时间。这不但破坏了激励的初衷,也会误导员工,是不可取的。
  太晚的激励,会让员工受到伤害,对公司及领导失去信心。他会想:这么努力工作,额外付出,竟然受不到上面的重视,得不到应有的激励,为何还要再努力?对领导者的公平、公正也失去了信心,于是在组织内部形成负面影响。最后激励虽然来了,但是负面的影响一时无法消除。对组织来说,姗姗来迟的激励也是不明智的。
  有个骑骡子的人,一只手拿着胡萝卜,另一只手提着棒子,往前赶路。首先,他让骡子清楚地看到,胡萝卜就在面前(激励因素),只要骡子往前走就可吃到;如果不走呢,他就用棒子(惩罚因素)打。于是骡子只得往前走,眼珠盯着胡萝卜,以为自己再走两步就可以吃到它。但是愈走愈不对劲,因为骡子在走,好像胡萝卜也在走……。
  正确的激励时机在哪儿呢?到了阶段性目的地时,就得松手,让胡萝卜掉下来,让骡子吃到它。否则,老玩这种看得着、吃不到的游戏,骡子也会罢工的!
  领导者所要激励的员工,当然比骡子聪明不止百倍。首先,对激励因素的设定要明确,对完成工作的程度,要做适度的说明。其次,激励的时机要及时--只要员工一完成工作,马上给予实质激励。
  4.酸萝卜问题
  激励一位员工,是简单的事。要同时激励两位或两位以上员工,问题就复杂了。员工正做比较的时候,他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当他发现自己的奖金比别人少时,第一反应是领导者偏心。为了证明他的假设是对的,便会千方百计寻找线索。不论是他以前曾听人说过,或是他自己联想,他会很容易地找到许多蛛丝马迹,来证明“领导者偏心”。最后在组织内造成的影响,这时就不只是激励是否公平的问题了。所有人际关系的负面因素都全面爆发了:造谣、欺骗、背信、负义、济私……,如洪水猛兽莫之能御。
  有一次,某研究所发放奖金,最后决定每人增发一个月薪水,但一线技术人员另外加发20%,于是行政人员大哗。他们认为:公司之所以赚钱是全体同仁之功。既然是发奖金,就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技术人员另外加发20%是不合理的,于是便派代表去质问领导者。领导者以技术人员对组织的贡献大为说词,又强调这一决定是经理大会的共识,但这一解释不被行政员工代表接受。于是,那位领导者十分无奈:“有很多事情,早在大学高考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了,为什么到现在还在吵?”(高考时,理科的分数比文科的分数,平均略高20%左右。)
  激励众多员工的方法,在实务上一般都趋向于效益挂钩制。所谓发放奖金,按大家平时业绩区分等级,千万不要在分发奖金的时候,再来一通儿额外的评考绩、分优劣,这容易造成纠纷和争执。发放奖金的一番美意,演变成员工分赃不均的内讧,这自然不是组织、领导者及员工三者所愿意看到的。
  5.过犹不及
  发奖金的时候,对一两个特别优秀的员工,如果真想给予重赏,你最好在私下进行,给他们大红包,或悄悄耳语给他一些升迁的承诺。此时你要再三地叮咛他,这件事不可外传。此人受宠若惊,日后自当加倍卖力。这种方法,领导经常采用。
  激励本是有风险的,不当的激励给组织及员工所带来的伤害,往往大于无任何激励。但若无任何激励,员工又会抱怨,认为没有激励的工作,做起来会令人“不爽快”!激励是基于组织、领导者及员工三方面的需要,不可草率行事或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临时决定。笔者不是反对激励,只是希望任何的激励行为,务必经过深思熟虑。
  6.要使员工有高绩效,还要有激励之外的东西
  罗宾和李汉几年前一起大学毕业,都获得了小学教师的工作。他们在不同的学校担任一年级的老师。罗宾在工作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多困难:班上有38人之多、教室狭小昏暗、设备不够。李汉的处境却完全不同。他的班上只有15名学生,还有一个每周工作15小时的助教,一个明亮的现代化教室,足够的教学设备,每个学生都有一台计算机,校长也高度支持他的工作。第一学年末,毫不奇怪,李汉被认为是比罗宾更优秀的教师。
  这段插曲说明了一个明显的,但常常被人忽略的事实:工作成功与否受支持性的工作环境的影响。不管一个员工多有干劲,如果没有一个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他的绩效必然会受到影响。
  考虑员工绩效常见的方法是将其看成能力和绩效相互作用的函数,也就是说,绩效:f(能力×激励)。能力或激励不是都会使绩效受到负面的影响。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一个勤奋的但能力一般的运动员,比另一个更有天赋但懒惰的对手成绩更好。但是,这忽略了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机会也应加到这个公式中去,即绩效=f(能力×激励×机会)。即使一个人愿意付出并且具有能力,也可能存在着妨碍绩效的不利因素。
  当你试图找出为什么一个员工没有达到你认为应该达到的绩效水平时,应该检查一下工作环境,看是否支持了员工的工作。员工有足够的工具、设备、材料和供给吗?员工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吗?是否具有乐于助人的同事、支持性的工作规则、决策需要的足够信息、做某项工作的充分时间等等。如果没有,绩效就会受影响。
   激励方式要富于变化
  为了加大激励的作用,使每一次激励都给员工带来新鲜感,领导要善于创造和运用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激励方式。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激励方式太陈旧、太单调、太传统,几十年一贯制,最流行的还是发张奖状给点奖金,效果不太理想,员工兴奋不起来。
  其实,只要领导开动脑筋,就会想出不少新颖的激励方式。如休假,组织优秀员工去旅游胜地休假,完成任务之后可在家全休等。给予适量自由,如某一科研单位规定,科研人员购买少量试验器材可以自己做决定,无须批准,科研人员实行弹性工作时间。特殊待遇,优秀员工可送去培训进修,每月增加图书补贴等。宣传,在内部报刊和电台上宣传优秀员工事迹,在厂宣传栏张贴优秀员工照片及表扬员工工作成绩的海报等。表彰,授予荣誉称号,颁发纪念品、证书、奖章,由领导亲自签署的贺信等。领导可根据企业情况推出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一个企业为了克服员工迟到早退的毛病,规定连续一个月准时上班的员工就有资格参加一项中奖率4%的抽奖,6个月以上准时上班的,可以参加一项奖品是电视机的抽奖,结果效果很好。
  许多国外的大企业都非常重视激励方式的新颖独特,力求给员工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公司美国IBM公司曾在新泽西州体育场举行了一次员工庆祝大会,100名成绩优秀的员工像马拉松运动员一样,一个个从场外沿通道跑进广场,这时看台上巨大的电子记分牌分别打出每个人的名字,公司的总裁、部门经理,成千上万名员工家属热烈鼓掌,大声喝彩。想想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优秀员工永远不会忘掉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的。
  美国最大的化妆品公司--玛丽·凯公司每年举行一次奖励晚会,8千名推销员沉醉在掌声、赞美中,从计算机到红色卡迪拉克小汽车的奖品中。数百名优秀的女推销员将在舞台上举行“红夹克”大游行,接受几千名同行的掌声和羡慕的目光,其中最优秀者将被封为“皇后”,接受总裁的花圈、权杖、钻石戒指。玛丽·凯认为,对一个女人而言,她在同行们面前崭露头角,其意义比收到一个昂贵的邮寄礼物而没有任何人知道要大得多。
  要想方式多样,倒不见得非得多花钱,花钱少照样可以创出新意。有家小企业条件不太好,年终奖给两名优秀员工的奖品一个是一套《资治通鉴》,一个是一付雅致的围棋。原来这两位员工一个爱看历史书,一个爱下围棋。他们非常愉快地接受了奖品,并称赞领导的体贴和关心。这和一些企业在生日时给员工送鲜花一样,花钱不多,格调高雅,形式新颖。
第八章 选择合适的人才
   确定合适的门槛
  用人的规则是如何用最小的成本换来最大的利润产出,使利益最大化。这是企业用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也是所有领导者选人的着眼点。
  1.选人门槛定多高
  本单位需要什么层次的人才?什么层次的人才能够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要回答需要什么层次的人才很难,而确认不需要什么样的人却相对容易得多。一般企业在招聘时都把“大专以上”学历作为录用人才的门槛,非大专以上学历莫入。企业招聘的管理人员、研发人员、营销人员要求有大专以上学历,文秘、行政人员要求有大专学历,甚至酒店招聘保洁人员也要求有大专以上学历。敏感之士惊呼:企业在人才招聘和使用上陷入高消费怪圈!
  我们暂且不去争论人才高消费的利与弊,使我们感兴趣的倒是为什么人才高消费会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什么因素支撑着整个社会的人才高消费?某书店原来招聘高中毕业生作理货员,后来由于求职者太多,于是挑肥拣瘦,把门槛由高中毕业改为大专毕业。试想高中生和大专生的待遇几乎没有区别,而大专生的学识和产出要远远大于高中生,书店有什么理由弃大专生不用而用高中生?水涨船高,在中初级人才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人才高消费在所难免。
  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盛水能力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的长度,最低的那块木板如果很长,与其他木板接近,那么整个木桶盛水就多,如果木桶最低那块木板很短,与其他木板相差悬殊,纵使其他木板很长,整个木桶可容纳的水量也非常有限。
  2.用生手抑或熟手
  企业用人时都喜欢熟手,这种心态在各种招聘广告中暴露无遗,企业要求岗位招聘对象有2年或4年不等的工作经验,甚至招聘一般文秘人员也要求其有几年的工作经历。
  偏爱熟手反映了企业拿来主义情结:我不想培养人才,也不想在培训上下工夫,最好其他企业或社会代我培养,等你培养好了以后再为我所用。由于企业的这种普遍的懒惰心理和竞相抢夺,炒热了熟手的身价,同时贬低了生手的身价。一个优秀的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当他怯生生地敲开公司大门时,企业给出1000元的薪水就可以令他激动不已;而对一个素质平平但有两年工作经历的跳槽员工,2000元的薪水却难以使他忘我工作。而两者之间的工作经验的差别,优秀毕业生一个月时间的实践就可以填平;两者创造力的差别,素质平平的有经验者穷其一生也难于拉齐。
  从选拔优秀人才和节省人力成本角度看,选择生手比选择熟手更可取。生手要价低,企业由此可以节约一大笔用人成本;生手不被人注意,里边沉淀着优秀选手,这些人稍经培训开发,就会成长为对企业忠诚度极高的优秀人才。难怪一些优秀企业特别是外企青睐高校,每年到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在赞助高校奖学金上慷慨解囊、一掷千金。
  在信息爆炸、知识日新月异的新经济时代,经历、经验开始贬值,持续的创新能力才是企业对员工的最本质要求。
  3.用最合适的人胜过用最好的人
  就创造价值的能力讲,高中生要优于初中生,本科生要优于大专生,研究生要优于本科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用人也有最合适的问题,并不是学历越高越好,用管理学界的口头禅说就是“用最合适的人,而不是用最好的人”。
  大材小用、用非所学,对人才个人来说是资源浪费,对企业来说则意味着资金浪费。20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盲目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设备引入后无人能用,结果让先进的设备躺在车间里睡大觉,几年折旧期一过,先进的设备变成一堆废铁。企业人才的大材小用如同盲目引进先进设备一样,只不过有形的设备损失我们能看到,无形的智力资源的损失我们看不到。
  一些公司在聘用不同学历员工时明码标价,比如大专月薪1000元,本科月薪1500元,硕士月薪2000元,博士月薪3000元。从表面看,不同的薪水似乎对应的是不同的学历,实际上薪水真正对应的应该是价值,不同的创造价值的能力对应不同的薪水。
  如果工作本身价值有限,不值得聘用高学历的人,而企业却偏偏聘用高学历的人才;或虽聘用了高学历的人,而高学历的人却不能创造出相应的高价值,企业用人时就会陷入边际效应递减的怪圈:用人成本不断增加,而员工创利水平却在下滑。
  从学士、硕士受欢迎,博士、博士后大多企业不敢问津的事实可以推断:博士是很多企业有意或无意判断的边际效应递减区,也许是企业工作本身价值有限,容不下高层次人才;或者博士的期望薪水与其创利能力不相称,企业宁可花硕士或本科的薪水聘用与其能力名实相称的人才。
   选人的六种基本
  选人是用人的第一步。我国封建时代选人靠科举考试。现代西方选人一般靠广告招聘。要想从中物色合适人选,就要想办法。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选人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笔试法
  这是通过考试来测检人才水平高低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论文式笔试和测验式笔试。论文式笔试,是以长篇文章的论述测试应试者对某种问题的看法,以及所具有的知识、才能和观念等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是可以测知候选人的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像力和联想力;它的不足之处,是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命题范围不够广泛。测验式笔试,是以问答题、选择题、填空题或改错题等来考验其记忆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是评分公正,抽样较广,免去模棱两可的答案,可测出人的记忆力,试卷易评阅;它的缺点是,不能测出应试者的推理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选人时,应按工作性质来确定哪种笔试法。
  2.面谈法
  “不知言,无以知人。”面对面交谈,能使总经理对考察对象产生直接的亲身感受和较深的体验,从中窥见其思想水平高低,见识深浅,了解其工作经历、受教育情况、专长、兴趣、志向、气质以及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等。如,欲考察其学识,可问他各种知识;欲考察其应对能力,可问他各种机敏性问题;欲考察其社会成熟度或性格的稳定性,可采取压迫式的面谈。压迫式面谈是有意地施加压力,使对方焦虑不安,以探究在这种压迫情况下,对方到底如何应付。有效的面试是成功的选人之法,但面谈取人的明显缺点是,主试者与面谈对象容易串通作弊。为此,可采用笔试与面谈相结合来综合测试人才。
  3.招聘法
  招聘作为一种求才的方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战国时燕昭王设的“黄金台”,三国曹操发布的“招贤令”,诸葛亮设的“招贤台”,均收到了发现人才、广聚人才的效果。当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采用登广告招聘的方式,使被埋没的人才得以重用。但是,在实行招聘人才的同时,应更有效地利用本地区、本单位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4.动态考察法
  总经理将被考察者置于动态情景之中,运用多种评价技术,观察被考察者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急能力,称为动态考察法。这种方法西方称为“情景模拟法”。其主要方式是:
  (1)公文测验:主试人给被试者一些日常工作必须处理的公文,包括电话记录、命令、备忘录、请求报告、各种函件等,并限时处理完。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要求被试者在3小时内处理25件公文。这些文件数量多,需分轻重缓急,有的必须亲自处理,有的必须请示上级,有的可授权下属。通过动态中的表演,可以观察被试者是否抓住了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处理问题是否果断,是否善于发现问题,通过一番限时紧张的表演,被试者能力的优劣自然就见分晓。
  (2)无总经理小组讨论:将6~12个被试者组成一个小组,不明确召集人,要他们讨论一项业务或人事安排问题。通过讨论,可以看出谁具有决策能力并驾驭整个会议,说服他人达成一致决议,从而对每个被试者的决策能力与说服能力作出评价。为了考察被试者的决策能力,还可特意设置一个情景压力场面,如:每隔20分钟就发出市场价格和成本变化的信息,有时甚至等他们刚作出决策时就告诉他们又发生了某种变化,迫使他们快速做出应变反应,改变原方案并进行新的决策。在紧张压力下,有的显得焦躁不安,甚至可能大发脾气;有的沉着灵活,应付自如。通过这样的测试,谁有才干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5.试用考察法
  总经理在正式任用所选人才之前,最好给他一段试用考察期,经过试用确实称职者方可正式录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由于被考察者的巧妙伪装而造成的主观判断失误;也可以使其他下属口服心服,便于将来合作;还可以使被选用者熟悉工作,获得经验,以便在正式录用后工作更得心应手。
  6.综合选拔法
  这种办法主要用来选拔高一级总经理人才。它包括上述各种方法,从而克服单一方法的缺点,吸收上述方法的优点。全面考察选拔人才,实行层层遴选、优中选优、逐轮竞争淘汰,大体分为以下步骤:
  (1)通过测试式笔试和论文式笔试,择取知识面广、记忆力强、具有较高判断力、推理力者,参加下一轮竞争。
  (2)将第一轮产生的优胜者,置于动态情景之中,现场考察,对于周围的环境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限定时间,写出长篇对策,以观察被试者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中选出优胜者参加第三轮竞争。
  (3)优胜者参加公开的答辩竞选。主持人提出一系列包括理论和实际工作遇到的难度大的问题,要求被试者立即答出,以观察被试者的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考察被试者的气质、风度及对听众的反应。通过答辩竞选排出被试者名次,对前几名,由人事部门再全面考察权衡,最后确定人选。
  (4)试用期能圆满完成任务确实称职者,则可正式予以任用。
   灵活把握选人标准
  1.不片面追求文化程度
  近年来企业公司招聘人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仔细想一想,这种人才“高消费”的做法未必合适。往往有这样一些现象,一些企业招聘了一批又一批人员,经过一段时间才发现,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留存人数很少。只好继续招聘,周而复始地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很大损失。
  早在20世纪50年代,松下幸之助就认识到,公司应招募适用的人才,程度过高,不见得就合用。松下指出:各公司的情况有所不同,程度过高,不见得一定有用,“适当”这两个字是很要紧的。
  20世纪60年代,盛田昭夫的《让学历见鬼去吧》可谓一鸣惊人。因为,当时的日本还沉浸在一种过于重视文凭的氛围中,盛田昭夫的这一创新使得索尼人才济济。
  索尼公司不仅拥有众多的科技人才,还特别重视选拔和配备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经理班子。在选拔高级管理人员这个问题上,索尼从不雇佣那些仅仅能胜任某一个具体职位的人,而是乐于启用那些拥有多种不同经历、喜欢标新立异的实干家。索尼公司也从不把人固定在一个岗位上,而是让他们不断地合理流动,为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提供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索尼人特别乐于承担那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个个积极进取,人人奋勇争先,整个企业始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几十年来的辉煌历程清晰地表明,索尼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源泉正是--索尼人。
  2.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必须认识到,知识分子常自陷于自己知识的格局内,以至于无法成大功立大业。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越好的技术人员,越不敢活用知识。”
  福特是在企业经营上屡次发现增产方法的人。他为了增产的事和他的技术人员研商时,他的技师往往说:“董事长那太难了,没有办法的,从理论上着眼,也是行不通的。”而技术越好的人,越有这种消极的个性。因此令福特大伤脑筋。
  福特的那句话实在说出了一种真理。
  在日本,常听人说“白领阶级是弱者”这句话。其实仔细想一下,所谓“白领阶级是弱者”这句话是可笑的,学历良好,有丰富知识的人,不可能是弱者。实际上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准的话,办不了的事着实很多。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说知识阶级是弱者呢?这是由于他们自陷于自己的知识格局内,而不能活用的关系。
  在面对一个工作时,一个人如果对有关知识了解不深,他会说:“做做看。”于是着手埋头苦干,拼命地下工夫,结果往往能完成相当困难的工作。
  但是有知识的人,常会一开头就说:“这是困难的,看起来无法做。”这实在是面地自限,且不能自拔的现象。所以有:“知识阶级是弱者”的说法。
  今日的年轻人,多受过高中、大学的教育,所以有相当的学问和知识。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分工很细,公司的工作项目也愈来愈繁杂,所以年轻人具备高程度的学问知识,在一方面来说,是必要而且是很好的事。但重要的是不要被知识所限制,也不要只用头脑考虑太多,要决心去做实际的工作,然后在处理工作当中,充分运用所具备的知识,这样的话,学问和知识才会成为巨大的力量。
  尤其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最容易被知识所限制,所以要十分留心这一点,发挥知识的力量,而不是显示掌握了知识后的弱点。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可以发现,一些工程技术人员虽然学历不高,却往往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相反,一些高学历人员,虽然各方面都表现不错,却没有强烈的个性,与他们谈话留下的印象不深。一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的高低,并不能单从学历或应聘时笔试、面试的成绩,就可以看得出来的。具有了实际工作经验,也未见得能力就强,创造性就高。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在人员招聘中提出要注重实际能力,特别是选拔事业开发型人才时主要看他的综合基础能力,就像挑选运动员苗子一样,关键看他是不是一块好材料,有没有发展潜力。所以,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在招聘过程中更应注重招聘那些高能力的人才。
  3.人格比专业知识更重要
  美克德公司是一家经营唱片和音响的企业集团,在战前,声誉显赫。可是由于战争的影响,使这家拥有一流人才和高超技术的公司,迟迟不能展开重建的工作。最后,因种种的原因,由松下电器公司接管。为了使它从战败的挫折中复兴起来,松下非常慎重地思考经理的人选。最后,决定把这个重担,托付给野村吉三郎先生。
  野村先生和松下同是和歌山县人,不仅是松下的长辈,也和松下维持很好的私人交情,是松下一生中,最敬佩的人格最高尚的伟大人物。战后,松下正为美克德公司的主持人选伤脑筋。当松下想到自美国归来的野村先生时,就认识到如果能请这位德高望重具有高尚人格的野村先生来出任中心领导者,做公司的精神支柱,那么美克德公司的重建工作,就指日可待了。
  于是,松下非常坦率地把心中的想法告诉他,并请他务必接受邀请。想不到野村先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且说:“我对经营事业一点也没经验,但我唯一的长处,就是了解用人。诚如你说的,美克德公司拥有许多一流的人才,那么我的工作,就是要尽快促使那批优秀人才,发挥他们的潜力。”这个看法,和松下心中所想的不谋而合,于是人选很快就定案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