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高工资、高效率;
(7)企业是自我锻炼的场所;
(8)使工作与学习并进;
(9)对人要亲切,对工作要严格;
(10)公私要分明;
(11)管理者的人生蓝图应放在工作上面;
(12)管理者好比首领,要无微不至地关怀部属;
(13)管理者是推动部属工作的人;
(14)强将手下无弱兵;
(15)工作要迅速、正确、精简、经济。
2.有关数字的准则
(1)赤字是可悲的,必须重视利益;
(2)数字观念不强的企业无法盈利;
(3)所谓的商业用语是指“以具体的方式表达事物”。而所谓的“具体的方式”是指,能以数字表达的尽量以数字表达;〖ZK)〗
(4)管理者的行动是以目标为中心,而不是以时间为中心;
(5)工作时要谨记,不可浪费每一分每一秒的人事费;
(6)管理者在工作时应谨记,自己必须为公司赚取十倍工资的毛利;
(7)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是企业的通讯簿。工作时必须了解资产负债表(B/S)与损益表(P/L)的结构;
(8)要牢记同业界的经营指标;
(9)不管是黑猫白猫,能捉住老鼠便是好猫。
(10)管理部门必要的参考数字,登记在笔记本或备忘录上。
3.有关物品的准则
(1)要爱惜商品更胜于金钱;
(2)顾客至上;
(3)不要把整堆鸡蛋盛在同一个篮子里因为一旦失手掉下去便会全部破掉,商品构成以4∶3∶3为适当;
(4)No.1主义是求生存及获得利益的条件(在量及质方面要具备许多NO.1要素);
(5)攻击是最佳的防御;
(6)好店不改变客人,好客人不改变店;
(7)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8)战略8分,战术2分;
①厂商 制造何种商品?
②公司 有多少的销售量?
③零售店 在何处营销?
(9)营销时,物的重要性占30%,人的重要性占70%
(10)没有营销就没有事业,没有回收就没有营销。
自我认识
人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行为反应是有次序性且相当连贯的。这使得我们封自己的风格有脉络可循。自古以来,便有将人划分成几种不同类型的企图,希望找出一种简单且经济的方法来分析个性,所以不断有骨相学、人相学及近代的拆字相学产生不一而足。
1.心理类型论
对人类行为认识的最大的难题是分类的标准问题,心理学家荣格(C.G.Jang)的“心理类型论”,提出一套十分周严密的概念。荣格本人在从事此分类研究时,也不免遭到前述的难题,因此,在他发表了有关类型的研究之后,又持续做了许多修订,因为他发现,简单地把人划分成内向及外向,实在无法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完全包含在里面,因而,又费了近十年的功夫,将其类型理论予以扩充。他在新建立的类型理论中,以他的临床观察所得,化成日常口语的观念,而形成四个区分标准,即:内向性—外向性、辨认性—直觉性、感性—理性、熟思性—果断性。荣格所完成的新类型理论,其要点是:人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行为反应是有次序性且相当连贯的。这使得我们对自己的风格有脉络可循。
2.荣格的理论由来
我们所着重的世界 E外向型(EXTROVERCY)——着重外在的世界。I内向型(INTROVERCY)——着重内在的世界。我们认识外在世界的方法——S辨识型(SENSING)重实际、具体、事实的看法。N直觉性(INTUITION)——着重事件的可能性及关系我们如何下结论、作决定T理智型(THINKING)——较客观、分析、公平。F感性型(FEELING)——较主观、重视价值。我们处理事情的态度J决断型(JUDGING)——重次序、有计划性。熟思型(PERCEIVING)——重突发灵感及弹性处事。
3.个人风格的形成
为了找出个人一致反应形态,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荣格以“个人对外在世界的看法”为中心论点而完成他的理论。个人对外在世界的看法,可能是以直觉的方法,或是以辨识的方法来看这世界。前者可能只看到整体性,而后者较着重基本的事实。个人对一事件背后的意义,可以内向性、外向性来作分界。内向性风格强的人,较注重事情的内在变化;外向性强的人,则注重外在环境因素。而做决定时,个人可能依理智或情感来下判断,前者注重公平、客观及事情结果的圆满;相反的,若偏向依情感来作决定,则较重视主观的价值及人际情感。个人处理事情的方法,又可分为果断性与熟思性的特质。前者做任何事情均有一定的步骤及计划;后者较注重突发的灵感及弹性的作法。由此可以看出个人的反应形态是依一定的模式而行,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有独特而可预测的模式,这就是个人的风格。凭着这些不同的风格组合,每个人有其独特的反应形态,这种反应倾向不仅支配个人外在的行为,也塑造个人特有的经验。于是因为某一类行为的反应,导出了某一类的结果,而个人对此结果的看法及解释,又形成了影响行为反应的经验,如此完成个人风格的循环,荣格的八种不同风格每二个相对应的倾向,可看成是连续线上的两端,而不是相对的,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两种风格,但通常有较偏重的一端,这一端就突出了个人风格的面貌。
二、自我超越艺术
□ 自我激励
一般人都喜欢把目标订得很高,目标是个人的愿望,也是梦想。所以为了让它具体化,自己就必须不断的付出努力与接受挑战,而这也就是对自己的极限挑战。在此之前,不妨先看看自己现在是处于怎样的状况下。
(1)体力与气力都十分强的状态;
(2)体力已经到了极限,但气力还很强;
(3)气力已经到了极限,但体力还很强;
(4)体力与气力都已到了极限。
大致的情况是以上四种状态中的一种,但是大多数的人会呈现第四种状态,要如何才能使“气力充实”呢?首先,请检查下列三种状况。
(1)是否很渴望?
(2)是否有竟争意识?
(3)人生目标是否订得太高?
其次,再检查“体力充实”的评分。
(1)是否以自我为中心?
(2)是否感觉到自己已有迟钝的地方?
(3)成功的经验是否浮现在脑海里?
不知你个人的情况如何?
根据实际经验显示,大部分的情形是渴望度不够,而且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出现了迟钝现象却没发觉到。
(1)意欲——渴望、希望、愿望;
(2)能力——达成力、持续力、创造发展力;
(3)运气——有所谓一提拔二运气三能力的说法。只要有能力,好运一定跟着来
这三项的组合,是决定事情成功的要素。此外还必须加上气力与体力,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目标。每个人都有其幸运或倒霉的事,虽然也有与生俱来的幸运,但是命运终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神话中有一位专门为人们带来幸运的“幸运女神”,虽然她是位女神,但是她的头发只长在前额,后脑勺是不长头发的。所以只要她一从你眼前经过,你再怎样想尽法子把她拉回来,那都不可能的事,因此幸运也是一种机遇(CHANCE)。由此得知,你必须养精蓄锐地等待幸运、机遇,当好运经过你身边时,就应该一把抓住它。所以你必须经常保持充裕的气力与体力。而且必须要有确确实实的时间管理与健康管理。“是否已决定在某些时间里,做点有益身体的事?”“一天二十四小时是否随便一晃就过了?”“是否一天一天地愈接近自己的梦想或愿望?”该做的事如果确实去做,好运一定会跟着来,而且肯定地说:“你的人生必定是个充满着:“GOOD LUCK”的人生!”
□ 自我解脱
当我们觉得自己是个无辜的牺牲者时,我们就无法运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因为我们所谓的“牺牲者”意味着自己毫无自主权,只是受控于别人的被动产物。
1.无力面对现实
“自己负责,自我挑战”,是一项值得倡导的价值观。人们逃避责任,无法真正面对问题的情况时,至少有下列三种反应形态。
(1)过度顺从型。
有些人对任何问题或情境不做反应也不做抉择,只是等待别人的指示,依赖他人,对于别人所提出的解决方式毫不考虑地接受,觉得自己能力不如别人,自信心不强,耽心自己犯错,而无法提出主见。
(2)自灭威风型。
每个人都有程度不等的无助感,但如果彻头彻尾觉得无助,整个生命被各种困扰所击溃而跌入万丈深渊,则很难自拔于复杂困境。许多人经常使自己陷入被动的情绪中,他们常对自己说:“我办不到”、“我无法应付”、“这行不通的”、“我试过,没有用的”、“太难了,毫无希望”、“不可能的事”等,这种自灭威风的内在谈话,可能来自过去失败的经验,也可能由于观察别人的挫折而阻碍自己的勇气,这种打击自信心的“台词”使我们在开始时,便陷入困境,因此无法自我突破。
(3)火山爆发型。
还有一部分人发生问题或面临困境时,总认为是别人的过错,经常不分清红皂白,便破口大骂或训诫别人,漫无节制地指责甚至攻击他人,毫无效率又缺乏理性。刚开始时或许想应该抑制自己的情绪,但往往情绪随即像洪水决堤般地爆发出来,无法自我控制,同时伤及他人,最后事情不但没有获得解决反而更加恶化。
2.自我挑战
另一种反应方式是“自我挑战型”,透过它我们可以发挥“自我效能”。自我挑战的生活态度具有以下的一些重要假设:
(1)如我愿意选择,事情就能够改变。
(2)我在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资源(能力)和发展的机会,多半要大于我自己所假设的程度。
(3)我本身和他人常常高估了我自己心理脆弱的程度。
(4)我的态度和行为在我面对它们之后,都能朝向我想要的方向改变。
(5)我跟自己说话的方式形成了内在对话的生活剧本,它将导引我的生活方式,因此,改变我跟自己说话的方式,就会改变我的生活方式。
3.“概念”与“基模”的重建
心理学家麦肯鲍认为:一个人若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概念。概念重建(Reconceptualization)的目的,是要让人对事件重新界定,使他从中获得新的了解,并从中一拥有行为改变所必需的可控制感和成功的希望。另一位心理学家贝克(BECK)认为:一个人陷于无助或忧郁,是由于他持有负面的认知思考方式。他举出认知三元组的典型症候:
对外界的负面认知→依赖他人
对自己的负面认知→企图逃避
对未来的负面认知→心情忧郁
意志颓丧→自杀意念
他认为持有负面认知思考的人,会在情境中选择性地注意某些刺激,将之组成类型,构成 个人对此情境的了解。虽然不同的人会将同一情境构面不同的了解,但特定的一个人往往倾向于对相似的事件做相同的反应。对同类情境规则性做相同的解释。是因为个人拥有相当稳定的认知型态所致,贝克将这些稳定的认知型态称为“基模”。
4.自我改变的方法
了解自己的“概念模式”或“基模”,并使它们对事件产生正面意义,提升生活的满意度,下列方式值得尝试:
(1)减少武断推论(ARBITRARY INFERENCE):就是在没有证据、证据不足或证据予盾的情况下,停止负面的自运化思考。
(2)减少断章取义(SELECTIVE ABSTRACTION):更正自己的错误认知型态,抓住明显的讯息和情境脉络,忽略微不足道的片段资料。
(3)减少以偏概全(OVERGENERALIZATION):辨认自己错误的基本假设,并防止过度推论,少数的孤立事件,不能推导出普遍性规则,更不宜将之应用在其他情境中。
(4)减少错误的重要性评估(MAGNIFICATION AND MINIMIZATION):把不重要的事看成很有意义,或把很关键的事轻描淡写,都是会错误评估事情的真实意义。
(5)减少过度个我化(PERZONALIZATION):不要把外界无关的事,看成与自己非常有关而焦急紧张不已。
(6)减少绝对的二分法式思考(ABSOLUTIC DRCHOTONUS THINKING):不要常把事物分成绝对的两边,如黑白、好坏、高下……并且常把自己分到不好的一类。
(7)增加自我观察记录(SELF RECORD):包括自己的思考、感觉、生理反应和人际行为等,特别是对于不适应行为的自我观察。
(8)增加自我指引训练(INTERNAL TRAINING):以富有建设性的内在对话来解决语言和行为,取代原有的消极性的内在语言(INTERNAL DIALOGUE)和行为。
□ 自我改进
有一种哈佛经理无论在或不在办公室里,都不会影响工作的进展。就象空气一样,让人不觉得他的存在,但是这种哈佛经理无法领导公司的职员。所以一位哈佛经理只要静静地坐在椅子上,让公司的气氛略趋紧张就可以了。曾经有过这种事。某些渔民们在某村的湖里捕一些鱼,他们先将这些鱼装在养鱼槽中,然后分载于三辆卡车里,载到数里外的P市去卖,假设三辆卡车分别为A、B、C。当A与B车前往P市的途中,几乎所有的鱼都窒息死掉了。但不知为什么,在C车中,鱼却还活生生地游来游去,所以C车的鱼卖的最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A、B车的司机心存嫉妒,于是就偷偷地跑去看C车的养鱼槽。在C车的养鱼槽里装着什么东西呢?仔细一瞧,原来是一条“鲶鱼”。在养鱼槽里放鲶鱼,可让C车的鱼保持精力抵达P市。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C车的鱼一旦察觉到鲶鱼的存在就会小心行动,如果不谨慎的游动的话,一定会被他的大嘴巴咬到。于是鱼儿不会浪费精力游动,只是静观其变,而A与B车的鱼因为没有这种可怕的同类存在,所以他们悠哉悠哉地游来游去,结果只会耗尽精力,以致于无法撑到P市。这种现象称为“波及效果”。公司哈佛经理就如C市车中的鲶鱼,他的存在会让小鱼(属下或成员)觉得不能有无所谓的举动。因此我们可以说,哈佛经理就是那条“凶恶的鲶鱼”哈佛经理只要坐在主管的位子上,属下或成员的举止都会洋溢着紧张的感觉。只要他一不在位子上时,属下们就立刻出现一副松懈的表情。像这样制造工作岗位上的气氛,其实也是一位哈佛经理不可欠缺的能力之一。人类是感情的动物。有时候,人也会陷入苦恼之中,这时候不妨与属下聊一聊,这样可以让属下知道上司不为人所知的脆弱一面。偶尔表露自己的心事,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管怎样,最好能让属下或成员,随时感觉到领导的存在。当上司从外面回到公司时,如果询问属下或成员道:“喂!我不在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事情?”而他们却说“啊!经理!你刚才不在吗?”那可真是个悲剧。哈佛经理如果开朗的话,整个工作环境就会很活泼,哈佛经理若很忧郁,则气氛就变得阴沉。所以不但要让属下随时注意到哈佛经理的存在,而且哈佛经理本身也必须是一位开朗英明的人。
□ 自我完善理念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会选择面带笑容的医师为我们诊视。经常笑容可掬的医生本身就很健康,所以有能力使患者恢复健康。当然,医院的经营如果不善,医生恐怕不会展露笑颜。管理者情绪若经常不稳定,部属害怕受斥责,即使有重大事情也不敢提出来商量。
笑 容
(D·卡内基)不需资本,却能收到很大的利益施与者没有任何损失,收受者却有丰富的收获惊鸿一瞥,却能永久留在记忆深处纵然拥有万贯家财,没有它也将索然无味纵然一贫如洗,却能因它而富它能为商场带来暖意,为家庭带来幸福它能使疲惫者获得休息,使失意者获得光明它是悲哀者的太阳,苦恼者的解忧剂它不需用钱购买、不需强求、也不需盗取无条件的付出才能显出它的价值
三、自我改善理念
成长中的人会不断地以新面貌出现。当今,时代的变化非常激烈,日新月异已不足以形容这种狂飙的状态,甚至在每分每秒里,时代的脚步都飞快地往前狂奔。惟有能够应付变化的人,才能获取胜利,跟不上变化的人只有被淘汰于时代之外。
壳
脱去外壳,螃蟹也会做蜻蜓、知了也会做,人类更必须要这样做。树木有年轮、竹子有竹节、人类也必须有。这些大而无能的人类难免被螃蟹、蜻蜓、知了、树木、竹子所耻笑;万物之灵的人类啊!赶紧脱去你的外壳塑造年论及竹节,造就新的自我,开创新的世界
尝试去做
当你高举发怒的拳头,想想人生只此一回,请平静地放下来,当你急欲怒吼,想想人生只此一回,请你闭口安静,当你再也忍受不了,想想人生只此一回,请再忍耐一次,当你想多睡一会儿,想想人生只此一回,请一鼓作气而起,请试试看吧!你将渐渐领会到,人生的意义
认 真
只要认真,自己会变,世界也会变,如果一切不变,表示没有认真去做,啊!人生只有一回,请认真地,谈恋爱,做工作吧!
□ 积极行动
要认清管理者是身负重责的人,而不是了不起的人。把公司看做是人的身体,则管理者就好比心脏。他必须二十四小时不停地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管理者不可存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的念头,“时间到了”、“明天是休假日”,这些都不是管理者该说的话。管理者必须经常以目标及工作为中心而积极地行动。
努 力
蚯蚓这么小的动物都能靠自己的力量掘土前进,我们万物之灵的人类岂可恬不知耻地跟在别人的后面呢?
鸟儿都能自己筑巢,海猩都能自建堰堤,我们人类也该筑起自己的城堡。
蚕儿都会自己吐丝,珠母都会自制珍珠,我们人类也该提出有意义的建议,做些对社会有贡献的工作。
香鱼及狮鱼在成长的过程中使用各种不同的名字,我们人类也应该不断地变更职衔,朝最高阶层迈进。
野兔及雷鸟会改变自己的毛色来适应自然,变色龙会随时变幻肤色以求生存,我们人类也应该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努力,世上没有办不到的事。
□ 提高干劲
人最重要的便是要有干劲。尤其是管理者,干劲对他更是重要的。为了提高自己的干劲,希望你们能记取这方面的座右铭。这篇“培养干劲”的文章请各位参考一下,相信对你定会有俾益。
干 劲
有一棵树叫“干劲”,它把名叫“根性”的根,牢牢地伸入泥土里,吸收一种叫“坚毅”的肥料后,终于成长得相当雄壮,从大气中大量吸入“认真”的气体,使树干变得坚强无比,并伸展枝叶,随着时间的到来,名叫“一鼓作气”的叶子长满了一树,收获的时节,整棵树结满了“成果”与“确实”的果实
□ 专业意识
成为管理者后,必须有强烈的专业意识。一个名符其实的管理者,应该谨记下列的“专业十训”。经常浏览并暗诵“专业十训”,行动才会具有专家的风范。
(1)所谓的专业是指,把生命赌注于工作的人。
(2)所谓的专业是指,对自己的工作觉得自豪的人。
(3)所谓的专业是指,工作时能掌握先机的人。
(4)所谓的专业是指,工作稳重的人。
(5)所谓的专业是指,工作时以目标为中心而不是以时间为中心的人。
(6)所谓的专业是指,朝高目标迈进的人。
(7)所谓的专业是指,对结果负责任的人。
(8)所谓的专业是指,所得的报酬依成果而定的人。
(9)所谓的专业是指,认真工作的人。
(10)所谓的专业是指,经常自我提高能力的人。
□ 自我勉励
当我们遇到挫折或气馁时,如果有金玉良言在旁鼓励,一定能挺直腰杆,重新出发。一句话可以振奋人心,也可以使干劲消失,它的威力比麻药还要可怕。希望各位认真地去体会下列的训言,并亲身实践。
(1)工作要自己去开创,不应等别人来指示。
(2)工作要主动去推动,不应等上司来摧促。
(3)规模小的工作只会使自己退步,要积极从事规模大的工作。
(4)勇于面对棘手的工作并设法克服,如此才能得到进步。
(5)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即使困难重重也不轻言放弃。
(6)引导周围的人及被周围的人诱导,这是事物的均衡之理。
(7)面对长期计划,惟有付出忍耐、智慧及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8)对工作没信心,则成绩必定不可观。
(9)脑筋要转得快,处理任何事情应小心谨慎,不可有任何的疏忽。
(10)摩擦是进步之母,积极处事之原动力,千万别逃避它。
□ 敬业精神
这是一个愈来愈重视服务的时代。所谓的“服务”是指,“付出特别的努力,以提高工作本身的价值”。下列的服务十训便是以此为前提拟定出来的,希望各位好好地加强自己的工作,以便争取更大的价值。
(1)所谓的服务是指,查知对方真正的需求,并提供给对方。
(2)服务的基本条件是,无微不至地关心与照顾。
(3)要以真诚的行动来表示并确实地实践。
(4)要贡献比工资高上好几倍的力量来回报公司。
(5)以“迅速、正确、节约、方便”为理念,来提高工作的质量。
(6)工作时不但要确实、谨慎,同时也应付出100%的努力。
(7)平时努力收集信息,以便在必要时能提供必要的信息。
(8)提高本身的技能及技术,工作成果才能有所提高。
(9)努力进修,使自己成为值得托负重任的人。
(10)只要有自己存在,就能带给周围的人喜悦的心情。
□ 品质管理
有些公司采取质量管理制度后,成果不佳而中止这项行动。下表是质量管理活动十训,各位不防参考一下:
(1)这个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2)工作进度快不快?有没有更快速的方法?
(3)有没有失误?是否有更正确的方法?
(4)实现目的的手段是否适当?有没有更经济的方法?
(5)会不会发生浪费的现象?是否有更具效率的方法?
(6)作业会不会复杂?是否有更简单的方法?
(7)有没有人为的疏忽?是否有更标准化的方法?
(8)生产量如何?能不能发挥更大的成果?
(9)公司内的气氛如何?能不能造成更和谐的气氛?
(10)是否轻易妥协?有没有更具创意的构思?
经 典 案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