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困境。
为了使公司能起死回生,经董事会几次开会的结果,决定向国外贷款。于是在1983年春,派董事长到英国交涉,但因计划过于空洞,使英国银行不敢信任他,最后只有无功而返。就在董事长出国期间,公司方面处于恶劣环境之下,关系企业乱开支票,向民间调度资金来维持,结果终于在1983年12月宣布破产。
产品任意涨价
现代的社会越来越现实,除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外,次要物质的需求范围日渐缩小。所以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对于产品的价格,除非不得已,不要任意调高售价。因为任意调整价格而引起消费者排斥,使业绩开始下降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谓“合理的价格调整”是指成本增高(如材料费、加工费等)时,按实际情况调整售价的意思。
譬如在全日本都有连锁店的牛肉饭专门店(吉野屋),一碗三百元日币的牛肉饭,在物价平稳的时期,突然莫名其妙地调高到一碗三百五十元,而使得每日销售量明显地减少,业绩在短短几个月中一落千丈,最后终于倒闭了。这就是因为没有理由的涨价,会惹起大众的反感,而寻找别家或改吃其他食物来代替。因此加价要慎重处理,让顾客心服口服,才不会把辛辛苦苦打出来的知名度,白白的破坏掉。
像汽车制造业,利用每次车型改变时,在合理的情况下,做小幅度的加价。比如说,新型车在机械构造上增加新机能,或设计上的改良时,让消费者认为新型车与旧型车相比,在性有上或操作上均有改良,就是贵一点也合理,因而于采购,这才是成功的加价法。
至于其他一般商品,大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下生存,所以在物价平稳中,如没有特殊的借口,而任意调高售价,则不但让竞争同业有机可乘,来打击销售网,并且业绩一旦下降,想要再扳回来,就相当困难了。
1983年8月,京都的一家著名的服装公司倒闭,从他的业绩来分析其倒闭原因:1980年,其营业额为日币45亿元,1981年为41亿元,1982年为39亿元,1983年为33亿元。由上述数字中,可以看出该公司业绩年年下降。
在日本的现代社会里,穿着传统式和服的青年男女日渐减少,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所以和服界的业绩下降,也可说是必然的结果。可是另一方面,造成大众对和服敬而远之的原因,当然与和服的昂贵价格有关。首先,从制造商到消费者手中,必须经过中间商的重重剥削;也就是说,中间商的利润太高,使得和服的价格越来越高。
因此,除了豪华昂贵的和服外,如果能开发出一种适合日本传统风俗,价格又大众化的衣服,也许能使和服行业东山再起,恢复往日繁荣。
不论任何物品,在现代社会里,都不难找到其代用品。如果任意涨价,消费者就可能一窝蜂地涌向其他代替品去。比如,每次国营铁路一涨价,乘客们都转到民营铁路车站去搭车,这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市场应变能力差
在现代社会中,没有竞争能力和抵抗力的企业,必然会被淘汰,或渐渐地消失。这是在
自由经济政策下,企业界最伤脑筋的问题。在日本,所有的企业,不分类别,都不允许有独占的情况发生,政府时时发布新的法规,或从国外进口商品来抵制垄断,因此,各种行业均有景气好与景气坏的时候。
以制造三合板著名的东京合板股份有限公司,于1940年创立于千叶县。三菱商事会社、
安宅建材会社、汤浅产业、日棉建材等大公司都是他的主要客户。在高峰时期,一九八○年
十一月期的营业额高达103亿日币。
但在房屋滞销所引起的后遗症下,合板的需要低迷,经营出现赤字。为了减轻负担,只好在1981年将东京工厂转让出去;翌年,又将船桥工厂顶让给别人经营,以达到减产的目的。另一方面,为降低合板成本,又在木更津市,积极兴建一座以电脑系统控制的现代化合板工厂。
但因新厂的生产量,无法达到原设计产量的标准,加上合板的消费市场不振,原木来源不足等原因,1983年11月期的营业额,大幅下降,只有78亿日元。营业亏损达63亿日元以上,经营更加困难。1984年初,由三菱商事、汤浅产业等八家主要客户,出面组织公司重建委员会,将14亿日币的负债先行冻结,以减轻负担,并在周转资金上,给予支援,使局面稍为稳定,后来因为小部分债权者的不合作,终于在同年九月宣布倒闭。
另外,如东京的日东工营公司于1983年8月宣布破产,其负债总额高达320亿日元。该公司是由三井农林出资38.8%,三井物产出资9%,三井建设出资9%所组成的。专门经营
预售房屋、营造业、不动产买卖、和建筑用钢铁材料的销售。1981年12月期的营造业绩,达265亿日元。
但因过去在不动产景气时,投资在地皮上的资金破套牢而无法动用;又因自建的公寓房屋在大众购买力低迷的情况下,使得1982年12月期的营业额,降至220亿日元,并造成3亿元日元的亏损。而建筑业景气低迷仍在持续中,因此,从1983年1月开始,出现每个月1亿元日元的经常赤字。
日东工营公司算来是第二家倒闭的三井关系企业了。主要原因,就是在景气变动中,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
过度减产伤元气
以前在经济景气时,大部分行业的生产率、出货率、销售率都快速成长,但是这种经济
状态,恐怕很难再出现了。经济学者称这种情况为“低成长”,以笔者长年经验来说,这种低成长经济,才是正常的经济体系。
如果盼望过去的低成长时期,能早日再出现的话,那只是一种幻想,因为那种时代再来临,可能要再过几十年。如果经营者脑子里排除不了这种幻想,必定会做出错误判断。
大阪的阿米答妮染料公司,在1980年2月,因金额高达12亿日元的订单未完成交货,而宣布破产。该公司创立于1934年,最近几年来,都以尼龙袜的染料为主要营业项目,并兼营一般颜料、助染剂、化学制品、脱臭剂等,年营业额约为18亿日元。
第一次能源危机发生后,染料界也跟着不景气,营业额一个月比一个月减少。为了减轻负担,该公司将不重要的地皮和房屋卖掉,并且以经营合理化为借口,裁减员工。甚至把分公司的房屋也卖掉,改用租借方式,以求经营上的改善。但到最后,还是免不了开出去的支票遭到退票的厄运。
在这个时候,该公司最大的原料供应商——长濑产业公司,仗义出面支援,合手出五千万元作为周转资金,以防止营业继续恶化。
虽然采取减产经营的措施是不得已,但也必须是适度的减产。比如说,某甲的身高为一百八十公分,体重有一百公斤,按理论来说,某甲的体重应该减少二十公斤,才是最理想的体格。又某乙的身高为一百六十公分,体重只有五十公斤,如果叫他再减肥二十公斤的话,反而会影响健康。
所以,中小企业在景气不振时,虽然有必要采取减产或缩小经营的相应对策,但不能超过界限,一超过了界限就影响企业健康了。
在一片裁员声中,董事长往往会留下几个有才干的优秀人才,继续为公司工作。但是中小企业界,常常都留不住这些有特殊才干的人才。因为他们眼光精锐,一旦认为公司有问题时,他们就会比别人抢先一步,另谋他就。
因此眼光短浅的经营者,常常会失掉优秀人才,而留下一大堆糊涂虫他身边工作。
卷入竞争漩涡
不论任何行业,如果没有竞争性的话,将是多么令人感到乐观与欣慰的事。但在日本没
有竞争性的行业,除了国营的公司以外,就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如果说,被卷入竞争的漩涡就是破产的前兆的话,那么所有行业的各个公司,就都有破产的危险了。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在于企业本身的实力和市场竞争的程度。
捷运货柜运输公司的主要营业项目,是从日本经过西伯利亚到欧洲各国的货柜运输业务。在最盛时期的营业额,高达100亿日元。可是在同业间发生激烈竞争之后,业绩逐月下降,承运货柜数量减到最盛期的一半;财务已陷入困境,周转资金也明显的短缺,而积欠俄罗斯速运货物公司的运费,高达美金600万元,终于被俄罗斯通运货物公司拒绝承运,使得业务陷入停顿状态。数日后支票开始跳票,事实上,已无可挽救了。在1984年1月宣布破产,负债总额约40亿日元。
东京芙蓉产业于1984年12月发生支票跳票,负债额为15亿日元。该公司的主要营业项目包括各种健康机器、按摩机器、运动器具、杀虫剂等。它通过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体做广告,并以电话订购或邮递销售做为基本营业方式。1983年的营业额为12亿日元,1984年的业绩急速成长,营业额达27亿日元。
可是在激烈竞争下,该公司改为采用薄利多销政策,如此一来,广告和宣传费也随之增加,使利润减低。经营者又转向开发海外市场,因为出口业的广告宣传费用比较低,主要的出口产品是旅馆及休闲俱乐部用的照明灯。但因为故障率高,接到很多要求解约的订单,而不得不结束了业务;不久,就传出支票跳票,接着宣布破产。
福冈市筑前纺织品公司,于1984年5月宣布破产,负债额为33亿元。以批发众多织品为主的筑前公司,近年来因博多织销路不畅,市面上仿冒品充斥,而且价格比正规品便宜很多,造成市场不稳的情况,公司业绩日渐衰退。为了面对这种恶劣挑战,及挽回过去业绩,于是和三菱人造纤维公司,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利用电脑控制配色系统的新技术,开发出一种名叫“豪华袋带”的新产品,发售后颇受消费者欢迎,曾经有一段时期,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好景不长,市场上又出现仿造品了,以低价竞争,把价格又搞乱了。为了收拾这种纷乱的局面,公司又推出一种叫做“雅带”的织品来平稳市场。结果,1981年的营业额,达35亿日元,“雅带”就占了其中的九亿。可是,1983年总营业额的26亿中,“雅带”的营业额就降到5亿日元而已,原因是遇到仿冒品的激烈竞争。短短两年后,公司就宣布破产了。
□ 企业经营不景气
从日本“会社四季报”上的公司概况资料篇里,很容易可以看出,赤字公司(指营业上
有亏损的公司)都集中在特定的行业中。如果某一种行业中,营业净利出现赤字的公司比别种行业公司多,就称它为“不景气行业”。因为营业环境恶劣,除了别人的援助以外,自已再努力也无法摆脱困境的公司,就称之为不景气行业中的公司。
海运业,是不景气的行业之一,这一行业的赤字公司和宣布破产的公司都比其他行业多。 1984年6月,日本来岛海运公司的关系企业——东京海事公司宣布破产。其致命伤除了
海运业的全面性不景气外,就是来岛海运公司的支援行动中断,而使财务问题更加严重终致
倒闭。
东京海事公司的最大股东,本来是日本海运公司,但在1978年时,日本海运公司将其持有的东京海运事所股份,让渡给来岛海运公司。此后,来岛海运公司,将东京海事公司纳为关系企业之一,在营业上和财务上,不断给予支援。
东京海事公司的主要航线,是以不定期船次运航于中东、台湾、菲律宾等地区,将日本出口的钢铁,机器运往目的地,再从东南亚运回柳安原木。但因为经济不景气,承运量也随着渐渐减少,财务危机更加严重,来岛海运公司又在周转资金高度困难下,中止了支援,最后京海事公司终于惨遭倒闭。
日荣建设公司在1984年2月,因支票大量跳票,结果宣布破产,负债总额是8亿日元。
该公司创业于1965年,当时,以兴建公寓大厦、办理分期付款而闻名一时,最盛时期(1981年)的营业额,高达7000亿日元。
由于1982年兴建的大型公寓大厦,在景气低迷中销售率很低,资金被冻结在不动产中,
1983年5月期的营业额,下降至53亿日元。最后,虽计划着手兴建面积较小(一房一厅或二房一厅)的公寓大厦,但因市场上全面性房屋滞销、预订户迟迟未达计划数量, 而不敢开工,财务困难就更加严重,而终致破产。
以制作高级长短袖和服著名的“江户屋”,每年的营业额都在30亿元左右,可是自从1975年创造了该公司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营业额高达71亿日元以后,业绩就开始下降了。虽然采取了裁员及结束珠宝部门的营业等对策,期待业绩能恢复旧观,可是,因持续低迷不振的不景气,终于破产倒闭了。
产品积压严重
有几十年历史、而且股票也上市的三马雨靴公司,在1983年宣布破产。为什么呢?综合
而言,是因为现代社会上,穿传统的雨靴的人已寥寥无几,所以难怪这家公司会倒闭。
在今天,几乎每条路面都铺上了柏油,使行车更为安稳。虽然没有像欧美先进国家那样,达到100%的程度,但每年道路铺设率也不断地增加。
在都市生活的人,因为交通发达,走路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住在郊外的人,差不多每家都有交通工具,穿雨靴已很少见,甚至连小学生都不穿雨靴了。如果穿一双长统雨靴在街上走,那很容易引人侧目,如果没有相当的勇气,谁敢穿一双长统雨靴在办公大楼进出?现在,唯一能看到有人穿长统雨靴的地方,大概就是钓鱼池边,或农田里了。
企业界如果不紧跟着时代的脚步走,不管是名牌、或几十年的老店,总有没落的一天。例如以制造牛奶糖和长统雨靴是最明显的例子,所以过份的保守不合时代的产业和既存商品,虽然不会像先锋企业那样突然的倒闭,可是迟早也会因业绩慢慢地衰退而遭到淘汰,尤其是年龄较长的企业,倒闭的倾向最大。
这类企业在不景气的环境下会倒闭,在金融不景气的情况下也可能倒闭。银行界对于迟早必定会被淘汰的生产企业,相信一定不敢盲目地答应贷款给他,因为银行家总是最现实的.凡是不合时代潮流的过时产品,一旦被时代淘汰,或出现更多、更新式、更好的代替品时,则企业迟早会被迫转业,不然只有关门一条。
虽然如此,但也并不是说所有的一切旧型态的商品或食品,都一定会遭到淘汰,这还得看国情和风俗民情而定。比如说,在日本,只有年纪大的老人们比较喜欢日本风味的古式点心及饼干类食品,但在法国的巴黎,日式点心已渐渐地被当地人喜爱,而且业绩正在稳定地成长中。
所以一味紧抱着过时的产品不放,又不开发新产品的企业,迟早必定会出危险。
投资外行项目
在以往经济高度成长的时期,大家都说:“要向企业多元化经营迈进,才是经营企业的
基本方针。”因此走向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为数不少。
经营多元化的典型方向是,投资房地产、高尔夫球场或保龄球馆等。在经济繁荣时期,本业的盈余都很高,所以对所投资的新兴事业,虽然稍觉不合算或是获利率稍低,也不会太计较,因为从本业所得来的利益,尚可弥补关系企业的亏损。
可是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能源危机后,景气开始下降,连本业都在恶劣环境下挣扎求生,只要不赔本,就是侥幸的了,当然更不敢奢望多元化经营所投资设立的新兴事业能替本业赚钱。
在那一段时期,为了多角化经营而将资金大量投资于新兴事业,最后反而被子公司拖垮的大型企业,不胜枚举。但是像“好立地保龄球馆”的母公司,一见情况不对,当机立断,马上把保球馆改为超级市场来经营,结果反而成功的例子也有。不过大部分情形都是,资金被地皮等不动产冻结,造成资金周转不灵,而发生危机。
所以投资与本行不相干的外行事业,可说是一件很冒险的事,除非研究出了套完整的计划,并确实能实现计划里的技术与专业知识,同时有充分的资金来源(例如可利用银行利率时申请融资)之后,才可以进行。中山恒三郎商店于1984年12月宣布破产,负债总额高
达225亿日元。
该商店为拥有160年历史的酒类大批发商,在神奈川县,可以说是著名的大型企业。1984
年四月期的营业额为250亿日元。可是被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积欠的金额也相当高,在经济低迷中,货款回收缓慢,呆帐增加,加上以高信用为背景而设立的不动产投资公司,又遭到不景气的牵连,营运情况不佳,造成严重亏损,而影响母公司的财务调度。
首先关系企业的“林屋”先倒闭,接着“久保田酒店”(川畸市)也倒了,所以多元化经营失败了,公司破产,然后关系企业发生连锁倒闭,这一连串的现象会像公式般的进行。理化工业,也犯了同样的毛病。理化工业是以家用缝衣机为主要产品,再以制造电调理器,、微波电炉等家用电器为副,1983年3月期的营业额达到590亿日元。1984年同月期的营业额同稍下降,但也在575亿日元。
可是问题在于,理化工业将巨资投入经营与其完全外行的旅馆业,而种下了资金负担过重的祸因,而同年期旅馆方面的结算书上,出现了8亿元日元的赤字,这才是真正最大的致命伤!
被多角经营拖累
虽然投资与本业有关连的新兴事业很好,但有时也会产生如前面所说的情况,而拖累了
本业。
例如1983年,神户市著名的“吾西屋工业公司”宣布破产,负债总额为40亿日元。该
公司创立于1917年,在1964年时,将电机部门改为吾西屋工业公司。1965年,由国外引入最新式织布机的制造技术,加上努力研究,终于开发出使用在制造尼龙裤袜和胸罩时必须用到的“松紧带自动织机”,而轰动了企业界。1982年,公司业绩高达34亿日元。
使其破产的最大原因,是第一次能源危机之后,经济萧条,业绩下降;为了突破困境,该公司积极的展开多角化经营计划。虽然都是与本行有关连的行业,但属下的关系企业就有十家之多,全部综合营业高达日元130亿元。
但因业界间的竞争激烈,虽然营业额高,可是决算书上却出现了赤字;换句话说,母公司和每家子公司都亏本。另外因吾西屋工业公司的倒闭,使受牵连的“日本住宅建设公司”也在负债30亿元的情况下宣布破产,这个公司是吾西屋工业公司向“优你地加公司”顶让过来的关系企业之一。
因此,在进行多角化的经营战略时,虽然选择与本行业有关连的行业,才投资设立关系企业,但如果这行业已被某大企业团体所控制时,就该慎重考虑,经营上是否有突破相应对策?这是很重要的关键。
森下产业是1960年创立的建设投资公司,该公司在东京的山手区投资兴建高级住宅
城,每栋房屋的价格为日元15亿元至35亿元不等。之后,又在静冈县兴建“下
田城”的高级住宅。不久,又在西伊豆区兴建“大淹乐园”的儿童游乐园。在琦玉县也兴建一座钓鱼中心,由该公司直接经营。如此的扩大观光事业,勇敢地迈向多角化的经营方针。 1983年9月期的营业额虽然达日元40亿元,但因多角化经营所投下的巨资与收购地皮
的资金太庞大,使这些资金都被冻结。而在房屋销售方面,又因经济低迷,形成滞销现象,财务更加恶化,跟着倒闭,负债总额为日元70亿元。
闻名世界的丰田汽车,其知名度,并不是靠创业时的主力产品——织布机打出来的;而是由后来设立的“丰田汽车公司”所打出来的知名度。所以,关系企业如果能把握时机,不断的努力,在贤明的经营者领导下,充分发挥经营战略,是可以创出知名度来的。
盲目拓展业务
连锁式经营和向海外进军,都是拓展业务的重要步骤;并不能断定这就是破产前兆。只
能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缺点,像缺乏技术、专业知识、专业人才,不足以应付营运上的需要及资金来源有问题等等,只要发生其中一项,那就会出现危险信号了。
东京有名的肉类批发商“宝屋”,在1982的1月因支票大量跳票,而宣布破产,负债总额为日元16亿元。该公司属大型肉类批发商,自开业以来,经营得法,开展顺利。后来因业务上需要,一家接一家的设立了好几十家连锁店,业绩也一天比一天上升。1981年9月期的年营业总额高达日元31亿元。但在1981年6月至12月底之间,在三家大客户滞留了日元3000万元。同年9月间,与猪肉供应商(进口商)磋商付款不成,供应商断然采取措施,停止供应,而使营业全面陷入停顿状态。因为连锁店太多,主力供应商突然停止送货,就变成了僧多粥少的情况,最后不得不结束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