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创新经营实战全书 杰克·韦尔奇

_3 H﹒奥特(美)
如果再细细地深入考察各个管理层内部的组织系统,管理层次更多。由于机构庞大、层次多,公司的力量很难凝聚,决策和贯彻过程复杂、历时长,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的需要。
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发现了很多的“墙壁”。他说:“我愈往通用的大单位走,就发现愈多的官僚,各式各样的阶层。这些可都不是友善的。他们都很严肃,各有各的地盘、圈圈。但做生意不应该是这样,做生意应该是有很多点子、很多乐趣、很多令人兴奋和值得庆祝的东西。”
据说,在韦尔奇接任总裁时,在通用电气公司的40万名职工中,有正式“经理”头衔的便多达25000人,平均算来他们每人直接负责7个方面的工作,在这个等级体系中,从生产的工厂到韦尔奇的办公室之间竟然隔着12个之多的层级,有130多名管理人员拥有副总裁以上的头衔。这一大群上司们基本没做什么事,只是紧盯下属罢了。
理论上来说,为了保证公司正常的经营运作,这种监督的行为是必要的。然而,实际情形却是,经理们花费过多的时间在填写例行的报告,同时向更资深的经理推荐他们的计划书。另外,由于需要“管理”,各级主管每天便忙着检查下属的工作情况,而各级管理人员却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撰写例行报告和对他的上司提出各种计划。
此外,通用电气在整个美国还设有8个地区副总裁或称“用户关系”副总裁,但这8个副总裁对销售却并不直接负责。当时的通用电气公司管理结构形成的官僚体制非常庞大--今天的通用电气规模比当时扩大6倍,但只增加了大约25%的副总裁,而经理人员数量比当时还有所减少,现在平均每名经理直接负责15项工作,在一般情况下,从生产车间到韦尔奇的CEO办公室之间仅隔了6个层级。由此可见,当时通用电气的管理已到了非变革不可的程度,如此庞大而臃肿的机构造成公司管理阶层官僚作风盛行,办事效率极其低下。
一次,一项由下层管理人员提出的一项非常好的建议报告呈放到了韦尔奇的面前,但是当他看到上面已经通过了将近20名中高级公司管理人员的签名时,心里的感慨可想而知:如此繁琐的程序,怎能抓得住商机?韦尔奇痛下决心一定要拆除这些“墙壁”。
主管零件制造的副总裁柏克生动地描述了那时的情形:“我当时是在涡轮机事业单位里任职,那也是我第一次参加策略规划工作。我们有一大群人一块儿完成了一本很厚的计划书。我们把它向上呈报,经过事业部行政主管、副董事长,最后送到琼斯手中。计划书包括3年、5年及10年的计划。记得在一次高级主管的会议上,有人问我对涡轮机事业前途的看法,我用了10分钟的时间,清楚地陈述了这个事业的策略规划内容。讲完后,有人说道,‘我想,你只须让我们看看有关这个事业的策略规划书就可以了’。我心里想,‘去你的,还真要啊!’接着我把那本厚厚的计划书捧给在那里的一伙官僚看。”
事实上,最初策略规划与层层管理的理念,听起来相当键全,当时层层管理并不是糟糕的字眼。按照自1976年起就成为通用电气董事的格曲德·密雪森的说法:“层层管理代表一个企业有组织、有纪律,你有上司,他有上司,别人也有上司,你通过一层一层不断往上报告,这便形成了一个有条不紊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
然而,杰克·韦尔奇对过去通用电气的每个阶层皆须进行策略规划非常不以为然,他强调:这个方法一点也不灵活,只会让事情进行得更慢,它无法让经理人很快发现问题所在。这种强调策略性规划、控制,与一切按手续来的方式,只会侵蚀像通用电气这类大型公司的企业精神。这正是韦尔奇最烦心的事。
当韦尔奇前任的两位总裁包士与琼斯,将通用电气的事业重组成43个策略性单位时,照理说命令控制功能应该大幅增强才对。但是,新加入的财务兼企划幕僚阶层,却导致了行政主管间彼此相互的命令与控制,反而没有时间去判断公司的绩效。
这就是说,“策略规划”后来偏离了琼斯的初衷,演变为重视形式甚于实质。结果是,不仅公司的决策形式化和复杂化,还扼杀了通用电气内部的企业家精神,各级经理似乎都把阅读和撰写“备忘录”看作自己每天最重要的工作。
如此的管理体系!也许吧,它似乎保证了通用电气按部就班的运行,但同时,也意味着管理人员整天应付堆积如山的“文件”和忙于向上级推销自己的报告和计划的“现实生活”。
杰克·韦尔奇认为,决策体系在最初引进公司的时候,十分富有活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决策体系的流程却变得越来越繁琐,他说:“我们聘用一名企划主管,之后,他再雇佣两名副主管和一名企划专员,于是企划报告越来越厚,内容越来越多,排版越来越复杂,插图也越来越精美。会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结果便是一团嘈杂之后,毫无结果的会议。想想看,16个人或是18个人坐在一块儿,谁能说上话?”
真是文件堆积如山,永无止境啊!于是,人们不再有时间去做全局性的思考。整个组织陷入严重的官僚主义的禁锢之中。写会议纪要成了通用电气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各级管理人员更是练就了一身“呈递纪要和报告”的高超本领,于是,上层领导除了错误地做出“自己只要读报告就可以了”的结论之外,别无选择。
组织扁平化
尽管通用电气的组织层级体系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有序执行和有据可查,但是这就足够了吗?杰克·韦尔奇下决心,坚决剔除层层繁复的管理层级。他把这个过程称之为“组织扁平化”。
其实,对于通用电气公司组织结构的这些弊端,公司内部早就有人察觉到,但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据说,在董事会讨论琼斯的接班人时,有的董事指出:“世界的变迁实在太快,超乎我们的想像。我们过去20年干得不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未来还能按照原先的步调。我们要做若干改变,才能适应新的环境。”
韦尔奇果然不负众望,他发现臃肿的办事机构是妨碍公司效率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便决心要压缩管理层次,消除事业单位与高级管理阶层之间的沟通障碍。一时之间,各种批评纷至沓来,诸如革除管理层级会降低通用电气命令—控制系统的威力,会使公司受到损失等等。面对舆论的指责和不理解,杰克·韦尔奇坦然处之。
“凭我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消灭通用电气多年固有的命令-控制系统。我们所想要做的,无非只是消除这个体系中的命令部分,却设法保住以往的控制效果而已。大企业中,特别容易滋生那些依附着官僚体系为生的人,这些人总是试图掩盖发生的情况和事实的真相,却从不勇于承担责任。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员工从这样的机制中解放出来,赋予他们足够的自由,以及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负责任的权力。只有这样,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难道你不觉得现在的通用电气毫无工作热情可言?一份让人压抑的工作难道会是个理想的工作!那些在官僚体系里游刃有余的某些人,一旦独立承担工作和责任,只会让大家看到他们原形毕露。”
韦尔奇按照产品的性质或地区分布,重新划分过去设置于事业群之中的64个事业部,于1984年组成38个战略经营单位,并于1987年进而合并成为14个产业集团。
通过这种改组,通用电气公司的每一个产业集团几乎都可以为用户提供成套产品。例如能源设备集团,可以提供从发电、输变电一直到控制设备的所有电站和变电站成套设备,因此成立产业集团,将工厂的销售业务集中到集团一级,就可以向用户提供成套设备、成套服务,方便用户。市场开发部门可以带着成套的产品去开发市场,同时向科研部门反馈信息,以便成套开发新产品。这样就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将产业集团内工厂的销售业务集中以后,可以集中销售力量,按市场划分,建立销售队伍,避免内部竞争,加强对外竞争的力量。也就不会出现前面说的发动机领域公司内部各部门互不通气,各吹各的调儿,不能形成合力而影响市场。
另外,产业集团将各生产厂的材料供应也集中管理,由材料采购和管理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在美国这样一个原材料买方市场的社会里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这不仅减少了采购人员及费用,更重要的是由于材料集中管理后,对材料生产厂来说就是一个大买主了。这样,在买方市场上就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的地位,因此对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带来好的影响。
同时,由于供、销集中在产业集团一级,工厂成了一个专管生产的成本中心,产业集团对工厂只考核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交货期,工厂的主要精力也用于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上,有利于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在调整后的组织结构中,企业集团也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工厂,下放的权力主要是与生产直接相联的权限,工厂由于具有一些相应的决策权,也努力于提高生产率与降低成本的活动。例如,在斯克内克塔迪的涡轮工厂,计时制工人抱怨他们所使用的铣床。很快,他们就赢得有关当局投资2000万美元更新机器的批文和说明书,他们自己测试和改进机器。结果,周转时间减少了80%,降低了库存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满足顾客需求的反应能力。
韦尔奇组织扁平化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纵向的高度集权与各管理层的独立决策同时并存,既能保证全公司的经济活动服从一个统一的战略方向,又能保证各管理层的自主决策,使各基层企业具有相应的权利和灵活性,以应付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的挑战。
这种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充分向下授权,使决策尽量由最了解有关情况的管理人员做出。有人曾担心,减少管理层次会破坏通用电气公司原来的那种指挥和控制系统。
韦尔奇满怀信心地认为:“我所做的不会危及本公司在财务上的指挥及控制系统。我们消除的是组织间不必要的指挥关系,但仍保持原来必要的控制程序。大公司不少幕僚人员平时的工作似乎与许多事业都有些关联,他们看起来很重要,也分享事业的成功。但事实上,如果没有他们,那些事业一样会运转得很好。相对地,他们如果没有和那些事业相关联,就会变得无所事事。这些人的工作,便是做些不必要的稽核、管理、控制工作。”
在韦尔奇大刀阔斧的裁撤下,通用电气的管理阶层从29层被削减到6层。被除去的都是中级经理人,或者说是为管事而管事的人。彼得斯说:“中级经理好像被煮熟的鹅。”韦尔奇可是煮了不少。
与此同时,韦尔奇抓住各种机会,趁机废除“事业群”这个管理层,让事业部门(即后来的“产业集团”)直接进行指挥和控制“事业单位”的任务。1984年年末,柏林甘退休,而由当时的执行副总裁兼服务及材料事业群的主管赖利填补他的位置。韦尔奇利用这一机会,宣布赖利所留出的服务及材料事业部门的空缺不再填补,从而也就废除了这个“事业群”。到1985年末,其他几个事业群的行政主管也相继退休后,韦尔奇便把整个“事业群”的管理层都废除了。
原来,“事业群”之下的各事业单位中,除了医疗系统和主要器具之外,其余都直接向胡德及赖利报告。1986年6月,通用电气公司完成并购美国无线电公司的行动后,又多了两个向韦尔奇直接报告的单位:国家广播公司及消费性电子事业。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组,通用电气公司的主要决策层由过去的五个层次减少到三个层次,形成了公司—→产业集团—→工厂这样三级管理体系。各个层次的管理权限和责任都很明确,分别是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使整个公司的指挥和运转系统灵活自如。
在压缩层次错综复杂的组织结构过程中,通用电气强制性地要求整个公司任何一个地方——从一线员工到总裁韦尔奇本人之间,不得超过五个层次。
就这样,原来那种高耸入云的宝塔型结构变得低平而坚实了:公司总裁—→事业总裁—→各职能总经理—→各地区、区域经理—→一线员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官僚主义及其弊端,提高了管理工件效率。
组织扁平化的直接效果是有效地控制了成本,此外,公司的管理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组织扁平化后,沟通的速度明显加快。本来就应该属于各个事业部的独立控制权和独立责任权也都得以“物归原主。”
在韦尔奇担任通用电气最高负责人之前,通用电气公司的大多数企业负责人要向一个集团负责人汇报,集团负责人又向一个部门负责人汇报,部门负责人再向业务最高负责人汇报。每一级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负责财务、推销和计划以及检查与复查每一个企业的情况。韦尔奇解散了这些集团和部门,清除了它们引起的组织上的障碍。现在,企业负责人与业务最高负责人之间没有任何阻隔,可以直接沟通。
更让人们惊叹不已的是,韦尔奇通过这种机构改革,把通用电气这个庞大的巨型公司行政管理人员,从1981年的1700人减少到1987年的1000人,到1992年更是减少到400人。这一事实本身就意味着公司总部的管理效率有多高,用杰克·韦尔奇的话来说:“我们管理得越少,却管得越好了。”
经过裁员之后,通用电气行政班子的干预大大减少了。过去,企业每月都要向总部提出一份财务报告——尽管没有任何人使用它。通用电气财务主任丹尼斯·戴默曼让各企业把每个月的数字留在他们自己的手里。他的财务班子则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改进“影响最终结果的事情”——如存货、应收账款、现金流动状况。财务班子不再是整天盯着几个小数点,而是用更多的时间来评估可能做成的生意。
此外,组织扁平化还带来两个巨大的好处。首先,最高管理层级的剔除,为整个公司树立了精炼、敏捷的最佳榜样;其次,通过组织扁平化这场运动,“使我们分辨出了那些不能够与我们共同分享价值观的领导人员,这些价值观包括直言不讳、面对现实、精炼与敏捷等等。组织扁平化这场运动使那些消极抵抗者逐一曝光,他们或许适合于上一年代,却绝不适合这个迎接世界级挑战的新时代。”
在治理通用电气严重的官僚主义多年之后,杰克·韦尔奇确信自己做对了。1997年,韦尔奇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当我们清除了那些过多的层级后,挡在我们之间的隔阂突然间消失了。这时,我们发现自己是如此地靠近事情的真相。多一个管理层级,就多一层麻烦。现在,一切是多么的不同。如果德里需要什么东西,直接给我发传真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
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扁平化最能将你的勇气发挥到极至。因为有时你不仅必须把办公室角落里的某位员工开除掉,而且,有时你还不得不拿起斧头挥向那些与你共事多年,跟你称兄道弟的同僚们。
韦尔奇用了整个的80年代来消灭通用电气多余的阶层。他说:“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削去了管理阶层的一层又一层,拆掉一个又一个分隔功能的“墙壁”,精简人员,开除了游手好闲到处聊天的人。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发现无论是在领导阶层还是下面的阶层,只要是获得工作空间的人,也就是被信任、被允许做决策的人,都更努力地工作,以确保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杰克·韦尔奇的扁平化战略的确效果明显。通用电气的管理变得越来越有效率,公司的生产力也随之逐步提高。到1987年,通用电气开始庆祝韦尔奇替公司摆脱了过分臃肿的官僚机构的伟大成就。《商业周刊》评论说:“无论喜不喜欢他,韦尔奇成功地把一家美国大公司过去的‘官僚赘肉’切除,并且将其家长式作风的企业文化转型成为以在市场上能够获胜为首要考虑的公司。无论喜不喜欢,愈来愈多的美国公司的管理风格将愈来愈像通用电气。”
在1991年12月的《财富》杂志中,有一篇标题为《我希望美国企业在1992年做些什么》的文章,内容是邀请企业、政治、宗教及学术界的领导人对这个题目做简短评论。韦尔奇也是受邀发表评论者之一。他在评论中说:“我们在企业里必须把那些无形的隔阂或障碍都打破。然后,能使企业界更多的人把心思花在效率的增进上。”
“技术的突破固然是效率增进的重要因素,但毕竟是属于企业内极少数研究发展专家从事的工作。一般员工的效率增进,便是指工作流程的简化。办公室里的某些决策,原本需要六天的时间,但若合并、删减其中的步骤,其实可能只需要一天,这就是效率。工厂现场操作的工人,亦复如此。每一个员工都需要就自己每天进行的工作加以检讨,因为只有他们最清楚影响流程效率的问题在哪里。”
“管理阶层在这方面扮演的角色便是创造一个鼓励员工增进效率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资讯的充分供应与交流,也包括适度的激励。”
韦尔奇知道,尽管在80年代对通用电气的组织层次和官僚体制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的裁减,但按照“无边界”的要求,仍然有许多事情要做。他在1991年的年报中写到:“通用电气各事业的文件中,我们仍不难找到需要5个、10个或更多签名才能完成决策的情况。有的事业仍会看到在小地方便有过多的层级——锅炉操作员向领班报告,领班向设备经理报告,设备经理向工厂服务经理报告,最后再向厂长报告等。”
很明显,杰克·韦尔奇希望进一步减少组织层级,以真正符合“无边界”的标准。虽然这并不是什么难懂的高深理论,但韦尔奇还是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层级有隔绝的作用,它使得决策过程变慢,甚至于会曲解向上传达的讯息。高层级的领导者像在冷天穿了好几件毛衣的人,他们往往自己感到温暖舒适,却不能够察觉天气到底有多寒冷。”
当然,对于那些缺乏勇气的管理者而言,杰克·韦尔奇的组织扁平化战略实在让他们心惊肉跳。但是,如果你想成为一位成绩卓越的企业领导者,使你的公司提高竞争力,那你最好接受杰克·韦尔奇的观点:仔细地审视你的公司,观察所有的管理层级,然后决定:哪些层级应该剔除?怎样才能改善沟通,如何才能理顺从管理顶层直接到工厂员工的沟通渠道?……
分享好主意
杰克·韦尔奇认为,不论对于像通用电气这样的超大型公司来说,还是对于那些规模小得多的公司而言,要想经营成功,“成为无边界和壁垒的组织”,都将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正如韦尔奇对通用电气所发出的号召那样,彻底推倒公司中存在的任何壁垒。壁垒越少,人们之间的交流越充分。而交流越充分,员工们越有积极性,越有可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韦尔奇很担心经理们不愿与员工分享好主意,所以他很明确地说:“如果你控制两个人,仅仅让这两个人去做你所让他们做的事,那么我会开除你而留下其余两个人。既然有三个人,我就想要三种想法。而如果你只会发号施令,那么我就只能得到你的想法。我更愿意从三种想法里面选择,这就是通用电气的基本思路。”
杰克·韦尔奇大力推行的无边界和壁垒组织的最好实例,莫过于成立于1986年的公司执行委员会了。
在通用电气公司,公司执行委员会是董事会以下的最高决策层,由25至30人组成:杰克·韦尔奇,副总裁保罗·弗里斯科、约翰·奥佩和尤金·墨菲,12个事业部的领导,5名高级的公司官员以及17个公司高级顾问中的部分人员。有许多时候,基层主管也经常被要求列席执委会举行的会议,并向执委会汇报某件事情。
公司执委会委员们每季度有固定的三天时间举行集会,第一次是3月15日,另外三次一般是在每个季度结束之前,即6月、9月和12月中旬举行。这样安排可以使公司执行委员会成员在每个季度的经营结束前几周得以在会议上进行交流。
杰克·韦尔奇坚信,通用电气之所以能够一枝独秀,并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公司12个事业部门的领导之间充分的沟通和交流。韦尔奇总是兴致勃勃地向人们解释,老通用电气的混合集团公司的作风与90年代末期的新通用电气的工作方式之间的本质区别。他最喜欢用下面的例子来描述两者的区别:“在老通用电气的模式下,每个部门都有一位部门主管,而公司则有一位财务主管,他们之间从不见面,也从不交流任何想法。每个财务季度结束的时候,这些部门主管便会给那位财务主管打个电话,报告一下部门的业务数据。”而这,几乎就是老通用电气模式下的所有“合作”。
杰克·韦尔奇曾经很“得意”地告诉人们,现在的通用电气已完全不同。通过定期的公司执委会会议,各事业部门的主管们充分地交流和沟通,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只是死板地交代各项数据。从库存周转情况到新产品的研发计划,大家无所不谈。
杰克·韦尔奇很喜欢执委会会议那种轻松的氛围:执委会会议从来没有正规的会议议程。只是在会议举行之前,由某位高层官员给参加会议的所有人发出一个简短的备忘录,提醒大家,杰克·韦尔奇想在会上讨论的问题,例如,6σ质量管理战略等等。其实,执委会的宗旨很简单,主要包括三点:促使公司内部信息的有效交流;了解其他部门中存在的问题;吸收和借鉴其他部门的经验等。
20世纪80年代,杰克·韦尔奇通常会在康涅狄格州的费尔菲尔德的通用电气总部举行执委会会议。但是,韦尔奇却觉得,这个地方似乎太过于正规,显得很拘谨、死板。于是他开始寻找一个让人感觉很舒适、很放松的地方。
这样,自90年代初开始,通用电气执委会会议便转移到了克罗顿维尔,也就是通用电气的公司领导培训中心。杰克·韦尔奇相信,克罗顿维尔校园式的设施,及其非正式的氛围,必定能够促进各事业部门主管之间轻松地交流和沟通。
执委会会议在更换了地点之后,便像被施了魔法一般“活”了起来,让杰克·韦尔奇很是满意,他觉得在克罗顿维尔举行的执委会会议效果比以前好多了。
为了活跃气氛,韦尔奇不拘一格,他或者通过简单回顾几周前出席董事会的情况,或者重述一下最近视察某一事业部的情况,或者从美国或世界经济开始他的讲话。其后公司领导深入阐述各自部门的季度和年度经营预测,谈论可能带来的大订单或者在某次营销中成功或失败的细节,以及任何感兴趣的新技术发展、划时代的产品、新的家用电器、购并或裁决。
虽然所有这些都是很严肃的话题,但整个会议却在随便、非正式的气氛中进行。随着发言者对提问和评论的机智反应,彼此之间相互进行沟通和学习。
韦尔奇不强求会上的每一个好作法都全盘推广。他最关心的是他的高级主管们如何去想办法并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在1997年的一次公司执行委员会会议上,通用资本服务公司的领导加里·温特提到他的雇员正在进行全天候的6σ训练。韦尔奇喜欢这个主意,一些事业部领导也喜欢这个方法并准备运用到自己的事业部中去,也有一些事业部领导说他们不需要改变他们现有的培训计划。
如果商务管理或行政发展培训班刚刚完成,-项令公司执行委员会感兴趣的课题,韦尔奇和克罗顿维尔的主管会安排相关人员在公司执行委员会会议上就此题目作简短发言,他们可能谈及通用电气在东欧和拉丁美洲的商机,这些题目当然与公司执委会成员密切相关。
韦尔奇夸耀说,48小时后执委会成员从这儿离开时,他们虽然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可能是最博学的人。他说:“他们谈论所有有关的课题。中国发生了什么?这个 或那个事业部发生了什么?人们在48小时内分享信息,所有人都知道了一切……这就像一个家庭俱乐部。大家都很快乐。”
“学习——所有都与学习有关,大家坚守着这条原则。学习的想法在通用电气是非常真实而明确的。大多数公司在它们的会议上不讨论思想,不交流信息。为什么不呢?因为出席会议的每个人都来自同一业务领域。他们只是纵向地谈业务。而通用电气则不拘一格地谈补偿计划,谈到中国,谈到相关经验。”
在一些公司中,大家只是讨论出办法而后就散会了。在其后他们才不得不想怎样去应用这些办法。而韦尔奇则要求公司执委会成员马上思考这些主意的应用问题。因此通用电气不只是在倡导一种好学精神,它还提倡好学精神必须落到实处。
在1997年9月的公司执委会上,通用电气医用系统事业部的领导杰夫·伊梅尔特提到,通用交通事业部的“仪表板”客户追踪服务活动比本事业部做得更好。当伊梅尔特回到自己的总部时,马上打电话给通用交通事业部的首席执行官约翰·赖斯,说他想派一些人去学习赖斯的事业部如何搞“仪表板”活动的方案。
伊梅尔特回忆说:“它源于杰克,他的经营哲学是:‘我们永远不能做得像我们可能做的那样好。’当你在公司执委会时,你注意到每个人都在全力以赴,每个人都在尽其所能——尽管每个人都已经很吃苦耐劳。每次会议结束的时候,我都能带回几个可供我在工作中使用的好主意。”
公司执委会的意义在于提供一种学习和交流的场合、一个自由的论坛,在这里可以交流思想,而不是成为那种只能助长官僚主义作风的死气沉沉的会议。“它更像一所学院”,通用电力系统事业部的领导罗伯特·纳德利说,“这儿有一种真正的交流氛围。”
倡导好学精神已给通用电气的领导们带来了明显的压力。史蒂夫·科尔说,“有时这些领导对我说:‘我有一个最好的经验,杰克将要来考察,赶快帮我把这个好经验在公司内推广吧。’这说明,这个经理了解有一个好的主意并不够,只有当把它与大家共享时,才能得到嘉许。”
同时,这种好学精神也带来了内在的压力。所有不能参加会议的员工坐立不安地想着会议上会产生什么新的主意,他们的首席执行官明天将从会议上带来什么样的新主意来实施。他们都想成为“最佳经验”的创始人,他们不想被首席执行官告知其他的事业部已想出了重大的新思路。
精典案例解读:美国AMP公司——“全员参与是提高品质的绝佳途径”
由于美国AMP公司早于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进入全球市场,因此非常了解要想在未来获得成功,企业必须拥有世界级的品质水准的重要性。80年代末期,这个生产电器及电子连接产品及系统的世界级厂商,发现它的许多计划,包括1983年推出的品质计划,必须整合于一个更广大的计划下,也就是说,必须让全体员工参与,才能得到公司所追求的绩效。
自从1983年正式推出品质改善过程以后,AMP公司便致力于追求全面品质管理,并成为少数几家成绩斐然的美国企业之一。这就是为什么总裁哈德森经常说:“品质不再是拿来做广告。顾客认为品质是应该具备的,如果没有达到品质水准,供应商就会受惩罚。这是必然的。”
要想了解AMP何以如此成功,就必须首先了解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哈罗·麦克英斯的一番话:“如果你真的如我们一样相信,全员参与是品质改善的基础,且品质改善是所有顾客满意的必备条件,那么你就必须找出发动全员参与的方法。‘追求卓越’的计划就是能提供我们达成全员参与的绝佳途径。”
该公司于1990年2月推出“追求卓越”计划(1992年扩展至全球),该计划包括许多在80年代用来改善产品品质、生产力、配送、服务及产品发展的详细计划。董事长詹姆斯·马利鉴于在80年代,AMP推展生产力及品质改善的详细计划甚为成功,于是开始进行“追求卓越”的新计划。此次整合“追求卓越”的详细计划,更加强调全体员工参与及训练。追求卓越计划系依照该公司1988年首次申请的博德里奇国家品质奖的准则加以策划。该公司IC产品部于1993年入选博德里奇委员会进行实地访查的四大厂商之一,公司因此兴奋不已。
AMP公司从此次申请博德里奇品质奖得到的最大心得就是:他们在很多项目上表现良好,不过最需要加强的是进一步改善员工参与的环境。于是他们开始以很多方式来建立这种环境。“追求卓越”计划中关键的做法就是以产品导向或专案导向来建立团队小组,到了1992年已建立了500个以上的这种团队小组。该公司赞助每年的品质改善竞赛活动,以激励员工对品质的兴趣。到了1993年,有43个组织加入竞赛。有一次获胜者为日本的工厂——这是该公司第一个非美国厂获胜者。此外,哈德森还相信,大量投资于新产品发展及流程改善的尖端科技与设备,是促成员工广泛参与的重要因素。整个90年代,AMP公司每年花费在资本设备的改善都达3亿美元以上,其中三分之一的金额用于节省人力的新设备与新系统上。
此外,AMP也将训练视为全员参与投入的主要部分。1994年公司的目标是每年每人至少接受训练40小时。该公司应用一套七个步骤的“生产技巧存货系统”,来鼓励每个生产部门的员工都有个别的技巧评估及训练计划。为了确保这些准备、时间及努力都能达成效果,有二套不同的评估方法来追踪每个工厂的训练结果。这样的训练肯定有效果,因为AMP的生产员工每人都获得50到300项技术证明。除此之外,公司于1988年开始推展工程教育课程,其三大目标在于确认、发展及灌输最高级的工程知识与技巧。这二种训练课程,以及许多其他训练,包括全额供应员工到认可的学校及大学进修,使AMP能够底气十足地说:“这是你需要知道的,也是你期待学到的。”
当然,实施训练是要花时间的,一位深谙训练之道的工程师愿意对那些对训练持怀疑态度、不愿意尝试的经理人提供一些建议:“有些人说他们没有时间对员工实施训练及评估,不过,你惟一拥有的就是时间与员工。你必须在二者身上做一些投资。”
品质与员工参与是密不可分的,而员工参与则与训练相辅相成。哈德森将员工的技术与训练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是这样:“自从10年前开始改善训练规程以来,我们就清楚地了解,只有改善企业文化,持续投资于技术及训练,才能使员工拥有更大的个人自由与责任,并促成品质真正的改善。”
另外一个重点是顾客完全满意——也是品质努力的目标所在。哈德森强调,AMP必须将品质重点由最佳制造厂商转移至顾客和成长。他又进一步补充说:“面对一千个以上的竞争者,AMP最佳的成长途径就在于,将产品品质与顾客满意密切结合。”简而言之,他们已经采取针对顾客需求的品质行动。
AMP非常努力打破工厂工人与销售代表之间的藩篱。AMP的宾州威廉斯城及塔城二家工厂,采用了以产品区别分类的团队小组,在这两家姐妹工厂,四个销售工程师会为三班制的工厂工人烤肉,以感谢工厂工人制造更佳品质的产品,使他们的工作推展更容易。现在这已经成为每年的年度大事。这种直接的接触有助于振奋工人士气。有个工人就这样表示说:“我有时候觉得我们生产了千万个零件,而运出去以后,他们只是把这些零件丢到大海而已。现在,我终于知道零件到哪里去了。”
AMP的国外活动也同样强调顾客。该公司60%的收入来自30个国家。董事长詹姆斯·马利表示,AMP的海外厂与当地客户关系密切,外国客户有时候会说:“哦!我不知道AMP有美国子公司。”凑巧的是,AMP走向全球化还早于全球化成为时代主要趋势。它在1952年就在法国建立了第一家海外公司,1957年便在日本建立了市场领导地位。
AMP品质活动的成功关键之一,就是该公司一直致力于评估,评估的范围包括公司每个部门的数百个变数。每天,各个部门、事业部、事业单位及全公司的员工及管理人员,都会收到一些重要指标资料,这些资料指出公司的品质、出货、价值与服务,与顾客、供应商、内部作业与股东之间的关系。这些资讯系以品质矩阵方式表现,两轴分别有四个变数。资讯本身强调一项衡量品质努力有效的方法,也是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一项,那就是顾客因此而节省下来的时间。
AMP由于员工参与而带来的丰硕成果到处可见。以宏观角度而言,虽然它有超过1000个以上的竞争者,它仍是全球电子连接装置厂商的领导者,占有每年170至190亿美元全球市场份额的18%。业务量是最接近该公司竞争者的四倍,即使在日本或德国当地也还是超越日本与德国的竞争对手。自1986年至1991年,AMP在品质上的努力,协助全公司在产品与服务品质方面改善了10倍。
到了1993年底,AMP公司已经拥有将近60个管理系统,涵盖近90%的生产量,已达到ISO9000认证标准并且于1994年底,全部产量都达成了该标准。1999年AMP公司的产品品质更上一层楼——生产需求规划系统达到MRP第二级认证标准。
真正的成果显现于顾客的满意。过去七年来一项独立的美国顾客满意调查显示,AMP在不良率、出货、服务、产品知识及技术支持特性等方面的评价都很高,而且连续三年在整体顾客满意上公认表现最优(1991年为91%,1992年为92%,1993年为96%)。AMP公司始终强调:“品质是顾客满意的主要因素。事实上,依据顾客需求调查,品质的重要性已排在价格、出货及服务之上。杰克·韦尔奇对AMP的顾客服务技巧印象特别深刻,将AMP列为值得学习以改善自身管理事务的十二家企业之一。其他指名AMP为最佳、最优秀厂商的顾客包括AT&T、福特、IBM、北方电信、亚培大药厂、雷森、西门子等著名企业。
为什么顾客对AMP公司如此满意呢?由于全员参与,使该公司每个月15万笔订单在承诺出货期间出货之比率,由1987年的65%提高为1993年的95%,这就是时效上的绩效。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顾客的服务,AMP公司现在对于顾客交货需求也加以追踪。它的成功率是80%,而目标则订在90%以上。顾客电话平均在三五秒内就会有人接听,如果有人按保留,总机的闪光灯就开始闪动。这些特别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就是员工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创新经营策略二:“合力促进”,免费使用员工的大脑
——一位通用电气资深员工这样说:“25年来,你们一直在为我的双手所完成的工作而支付报酬。而实际上,你们本来可以拥有我的大脑——而且不用支付任何工钱!”这就是韦尔奇为什么要全力推动“合力促进”的原因所在——免费使用员工的大脑。
杰克·韦尔奇在90年代的最主要创新经营思想,便是解放劳动力。如果你希望从员工那里获得最大的好处,那么,你就必须先彻底地解放他们——让他们参与到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中来。所以,你必须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并赋予他们自主决策的权力。
在1992年的公司年度报告中,杰克·韦尔奇进一步指出:“根据无边界和壁垒的理念,通用电气推出了一个全新的计划——‘合力促进’。该计划旨在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员工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并把其中有价值的建议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截止到1993年夏,无边界和壁垒的战略思想已成为通用电气的核心价值理念:“如果你是那种抱着本位主义态度的人,或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人,或者是那种不愿与别人分享资源的人,也或者是那种不积极吸收新思想的人,那么,你将不属于通用电气。无边界和壁垒的组织让人们相互之间自由地交流和沟通,并从中享受到乐趣。一旦有人开始保护自己的利益,那么人们之间也即将开始了人与人的倾轧大战。所以,一个有效的组织必须是非正式的、氛围轻松的,也是相互信任的。”
重新定义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员工劳动力的释放,能够给企业带来活力和生机。杰克·韦尔奇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思想,把构建无边界和壁垒的通用电气确立为自己经营战略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环境变革的脚步不断地前进,企业变革的方向也随之不断地调整和适应。现在,全球化早已不再是企业变革的目标了。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和区域界线概念的不断弱化,全球化的战略早已不再是什么制胜的法宝,而只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竞争的一个必备条件。为了保持我们‘赢’的企业文化,我们现在必须构建一个无边界和壁垒的通用电气。激烈的市场竞争已不容我们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翻越’那些部门之间或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和壁垒了。”
对于杰克·韦尔奇来说,构建无边界和壁垒的通用电气的最大意义,是在那种无边界和壁垒的组织中,人人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氛围,以及员工们由于充分授权而被充分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彻底清除组织内部的边界和壁垒,最终解放员工们的思想,赋予他们发表看法的权力,并保证上级领导们倾听下属意见与建议的义务和责任。这就是韦尔奇给人们所展望的无边界前景。
在这个勇于开拓创新的环境中,没有任何拘束和限制,所有员工都可以参与决策,并充分地获得决策所需要的重要信息。这在1998年或许已不是什么激进的思想,但韦尔奇在80年代首次引入这一观点时,确实对统治美国公司多年的命令—控制模式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韦尔奇解除了员工的各种束缚,让他们自由发挥,达到了无边界的地步。他说:“推行无边界不只是单纯地祛除官僚体系的作风,终极目标就是要重新定义老板与员工的关系……90年代的管理要奠基于工作的自由化上。假如你想让员工皆能有所贡献,你必须让他们能够自由发挥。”
杰克·韦尔奇曾经观察到每当他召开会议,一些主管都会花上无数的时间作准备,为的是能够回答他可能提出的问题。韦尔奇觉得,这种预先准备的资料代表了一种界限,一种施加于员工和老板之间的无形的界限。因此,韦尔奇告诉他们,自己不希望他们做这些准备,因为这样太浪费时间。
但是,即使韦尔奇说过这样的话之后,有些主管还是担心韦尔奇会问一些他们可能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于是,他们在会议厅外安排一个雇员,以备尽可能多地找到答案,而那个雇员就变成了另外一种界限,阻碍了主管与韦尔奇进行直接而坦率地交流。当韦尔奇发现了这种情况后,他及时制止了这种行为。
在一次会议上,杰克·韦尔奇向一位主管提出了一个他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主管不知所措地坦白说。韦尔奇马上带头鼓起掌来,称赞道:“这样很好,但是你必须确信你能找到答案,并且让我知道。”韦尔奇很是兴奋,他在员工与老板之间创造了一种无界限的氛围。这些员工将会从浪费更少的时间和做更少的无用功中获得回报。
在无边界的通用电气,员工与老板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更和谐了,人们更自由了。
通用电气消费者部门的主任保罗·奥登,曾经因为该部门主要商品的低品质、高价格与低利率而有过一场艰难的奋战。一天,奥登在走廊里遇见韦尔奇,韦尔奇很随意地问道:
“近来如何?事情进展的好吗?”
“需要一番奋战,杰克。”奥登坦诚地回答道。
“嘿,有没有我可以帮得上忙的地方吗?”韦尔奇问道。
奥登思忖了片刻:“对了!你可以停止把我的部门说成是‘化粪池’。”
“噢,那不行,我爱怎么称呼它是我的自由。”韦尔奇马上反击。
“好吧,谢谢你的帮助。”奥登有点不太高兴。
对此,韦尔奇说:“假如你是个封建主义者、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与他人分享及共同研究构想,你就不属于这里。消除彼此间的壁垒,让我们得以互相批评,但又不会伤到和气,当有人开始圆场时,我们会彼此挪揄。组织内部的成员必须是不拘礼节、轻松自在并且彼此信赖的。”
那么,简单来说,无边界和壁垒的组织又是怎样的组织呢?杰克·韦尔奇告诉我们说:“在无边界和壁垒的组织中,一切有可能阻碍员工内部沟通或员工与外界有效交流的边界和壁垒,都已被彻底清除。”一个无边界和壁垒的组织:
——彻底消除了各部门之间的壁垒。
——彻底消除了各管理层级之间的壁垒。
——彻底消除了各地区之间的壁垒。
——积极主动地接触和了解供应商,与供应商结为紧密的合作伙伴,双方“携手共进”,共同实现一个相同的目标:使客户满意。
杰克·韦尔奇认为,构建无边界和壁垒的通用电气,才是实现通用电气生产力目标的惟一途径。所以,在无边界和壁垒的组织里。没有了层层的管理,有的只是跨部门的合作团队;没有了各种头衔的管理人员,有的只是业务和团队的领导者;员工们不再被动地按照指令做事情,而是被充分地授权,并对自己的行为自主负责。
创造员工自由发言的空间
杰克·韦尔奇一向认为:“距离工作最近的人最了解工作,那些做第一线工作的人对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往往有一些很有分量的看法。”这或许正是他能够提出“合力促进”经营战略的原因之所在。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公司经营最准确的情况,充分发挥一线员工的积极性,韦尔奇除了自己经常深入基层,走到一线员工的面前,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建议,还要求各级管理人员都要尽量这样做。韦尔奇对管理人员们说:
“过去,一线工人只代表工时和劳动力,现在,他们的观点、他们的思想甚至他们的智慧,都变成了公司经营管理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工人们打开他们的心扉,畅谈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时,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感慨他们对自己工作的了解是如此的深入,以及管理层的自愧不如。”
然而,过去通用电气的员工们被控制和指挥得太久了,通用电气的员工们可说是“把思想停留在工厂的门口,然后再走进工厂的大门”去工作。现在韦尔奇则要告诉他们: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以前那种做法不但剥夺了你们独立自主的权力,而且也伤害了公司的利益。现在我们这个计划,就是想改变这一切!
杰克·韦尔奇认为,通过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会有助于强化通用电气的业务,同时业务的良性发展又是保障就业机会的最重要前提,他说:“要想利用员工们的力量就是保护他们,而不是坐在他们的头上,为他们松开束缚,解除他们的管理枷锁、官僚主义束缚和前进道路上的功能障碍。我想让每一个人都有发言权,因为通用电气需要每一个人的想法。现在,不再是某个人驾驶着这艘船,而是某个人与大家团结在一起,合力驾驶这艘船。”
因为杰克·韦尔奇曾经提到过,“彻底清除存在于通用电气中的任何障碍,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全体员工‘合力促进’”。所以,很自然,这一计划便被命名为“合力促进”。
杰克·韦尔奇想通过这种经营思想的转变,让员工们感觉到他们与公司的未来紧密相关,韦尔奇希望在通用电气的员工和业务之间注入一种共存精神。因此,韦尔奇为“合力促进”计划确定了四个目标:
1、增强员工对管理层的信任
——鼓励员工们敞开心扉,乐于与上级管理人员交谈
——鼓励员工坦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不必顾及被“炒鱿鱼”的危险
——管理层与员工坦诚以待的氛围,有利于员工发挥潜能,并更好地为公司做贡献
2、对员工充分授权
——具体从事某项工作的员工,将比他的上司更了解自己的工作
——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惟一办法,便是赋予员工更多的决策自主权
——与权力相对应,员工也将对自己的工作负有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3、减少不必要的工作
——提高生产力是公司追求的重要目标
——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和任务将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
——通过“合力促进”计划,人们找到了那些应该彻底清除的工作,这将使员工的工作量大为精简。
4、加速传播通用电气的企业文化
“合力促进”计划成功的前提,必须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员工有机会当面向上司提出意见和建议,员工的问题必须得到相应而及时的回答——最好是当场解答。
“合力促进”计划于1990年正式推出,当时韦尔奇这样对管理人员说:“我们希望能够激励员工的创造性,能够更多地倾听到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能够更多地把员工们的建议推广到全公司。让我们通过‘合力促进’计划来实现这一切吧。”
为了提高“合力促进”计划的效果,杰克·韦尔奇要求,通用电气的所有员工至少要参加一次当年的合力促进活动,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委。不过,为了缓解人们对合力促进的猜疑(诸如人们猜测合力促进究竟是不是另一次打着幌子的裁员行动等),杰克·韦尔奇在推出“合力促进”计划之初,采用了自愿参与的原则。
“合力促进”计划实施初期,杰克·韦尔奇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尽可能多的员工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如何发展和提炼合力促进经营战略的各种技巧。参与活动的员工们也可以自由地提出各种问题。后来,此项活动进一步改进为按专题举行,如降低成本、新产品引进等。
“合力促进”活动的秩序大概是这样:一旦活动的组织者确定了参与活动的人员名单,他们便会向被确定下来的参与者发出邀请信,信中将解释此次合力促进活动的内容和目的。至于被邀请者是否出席该项活动,则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意愿,因为第一年的合力促进活动已明确规定:以自愿参与为原则。
在得到参与者表示感兴趣的回馈之后,组织者将发出第二封信,告知参与者活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为了模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区别和界线,促进大家无拘无束地交流,活动要求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在参加“合力促进”活动时,一律穿便装,牛仔服、T恤衫都行。
“合力促进”的运作方式就如同新英格兰地区的城镇会议,每次大约有40~100名员工被邀请参加,他们完全可以放开谈论对公司的看法,讨论他们所看到的各种不合理行为,特别是在申请批复、报告、开会和检查中遇到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每次活动的主持人,都是聘请外面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以使员工们放心大胆、毫无顾忌地讲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通常情况下,一个典型的“合力促进”活动大约持续三天,活动开始首先是由来自某个事业部门的经理或者是代表该部门的某个高级主管向活动团队做报告,然后他就离开了。在老板不在场的情况下,外请的主持人启发和引导员工们进行讨论,并准备好在老板回来后向他反映的问题。
“合力促进”活动最不寻常之处,就在于韦尔奇明确规定了经理们必须对每一项意见都要当场作出决定,并且至少对75%的问题给予“是”或者“不是”的明确回答。即使有的问题不能当场解答,也必须在一个月之内给出答复。
杰克·韦尔奇在其最近的自传中,记录了他参加的一次令人终生难忘的活动。那是1990年韦尔奇参加家电业务部门组织的一次“合力促进”活动。活动是在肯塔基州列克星敦的假日饭店举行,参加的员工有30人。当时一个工人正在讲话,他认为可以对电冰箱门的生产工艺进行改造。为说明自己的想法,他开始描述第二层生产线的部分流程。
突然,工厂的车间主任跳起来打断了他的话。自己拿起一只笔,开始在写字板上演示自己的改进意见。韦尔奇还没太明白怎么回事时,他已经讲完了,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很快,他的解决方案被接受了。
看到两名工人为改进生产工艺进行的争论,韦尔奇心里很兴奋。他心想,那些刚刚从大学毕业出来的学生们如果面对这条生产线的话,他们肯定做不到这一点。而现在,富有经验的工人帮助公司把问题解决了。
渐渐地,人们开始忘记了自己的本来角色,他们开始大胆地讲话了。在后来的时间里,通用电气流传着千百个这样的故事。到1992年6、7月份的时候,已经有接近20万员工参加过这种活动。“合力促进”计划的意义,我们似乎可以用一位有着25年工龄的工人曾经作出的评论来进行总结,他说:“25年来,你们一直在为我的双手所完成的工作而支付报酬。而实际上,你们本来可以拥有我的大脑——而且不用支付任何工钱!”
“挖掘员工的潜能和智慧,释放他们纯朴的自信心”
在韦尔奇接任通用电气CEO后,经过最初的整顿、关闭或者出售,尽管为通用电气准备了充足的“硬件设施”,但员工们却似乎被割断了与以往的联系。
员工们做事的参照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被调到新工厂工作,接受新老板的领导,甚至工作本身也是一份全新的工作。许多员工们多年奋斗得到的职位突然消失等等。于是,自然而然地,员工们对杰克·韦尔奇的“新”通用电气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
20世纪80年代末期,这一问题已演变得十分突出,杰克·韦尔奇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通过大量的裁员,以及某些工厂的出售和关闭,规模缩小了很多的通用电气似乎应该更具生产力。然而,整个通用电气却似乎还未摆脱裁员风暴的晕弦,生产力始终裹足不前。这与杰克·韦尔奇本人的要求相距甚远。因为韦尔奇希望自己不再增加职位,而留下来的员工能够发挥出更大的生产热情,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力。
希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让杰克·韦尔奇陷入了思考。在仔细观察之后,韦尔奇发现,生产力得不到改善的根本原因在于:员工们觉得机构精简之后,自己的工作负担变大了很多,于是便产生了很大的抵触心理。
必须找个办法,让员工们真正感觉到,公司并没有只把他们当做机器上的某个小齿轮,相反,公司尊敬员工,尊重员工为公司做出的贡献。必须让员工们感觉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杰克·韦尔奇下定了决心。
1988年秋天,经过初期的变革,通用电气的“硬件”已经比较完备,杰克·韦尔奇开始着手进行第二阶段的变革。此次变革的重点放在了权力下放,即将大量的决策权由管理人员手中下放到对工作具体负责的员工手里。
几年之后的1992年11月,杰克·韦尔奇在波士顿给新英格兰州州议会做报告。报告中杰克·韦尔奇概括了自己关于授权给员工的经营思想:
“为了更快速地行动,为了取得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为了立足于市场竞争,为了获得更强大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彻底解放员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和智慧,释放他们纯朴的自信心。要相信美国的‘工人阶级’仍然是全球最有生产力、最具创造性的一流员工。我所说的发挥员工的潜能,就是要尽力保护他们,而不是压榨他们。要放松对员工的管理,让他们自由地工作——消除那些没有必要的管理层级以及那些官僚主义的枷锁与妨碍人们有效沟通的壁垒和界限。”
此次变革前的通用电气,管理人员肩负着提高生产力的重任,而此次杰克·韦尔奇则把提高生产力的责任下放到了工厂车间的工人。杰克·韦尔奇给这一转变取了个名字,叫做“充分授权”,他说:“过去,我们的管理人员习惯于对员工指手画脚,指示他们做这做那。‘听话’的员工们按时按量地完成任务,但也不会自觉自愿地多做些什么。而现在情况是如此不同。我们常常惊讶于员工们主动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有那么多的事情,管理层甚至没有想到,但是我们的员工不仅替我们想到了,而且还‘悄无声息’地做完了、实现了。”
毫无疑问,通用电气的员工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对待他们的工作。
不过,“充分授权”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对于像通用电气这样的庞然大物,放弃对员工一贯的严密控制和指导是多么困难啊!
那些习惯了专制和命令的管理人员,现在要做的,恰恰就是将他们手中的决策权下放给生产线上的一线工人,由工人们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日常工作,并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因此,那种幻想管理人员和员工手拉手共同奋斗的愿望虽然美好,但是,毕竟只是个美丽的幻想而已。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是某种对抗。
1991年春天,有位员工就向杰克·韦尔奇“坦白”了他对基层管理工作的看法:“我们90%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与管理层的对抗上。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错,因为您的那些管理人员也花费了95%的精力来对付我们。”
在这种情况下,杰克·韦尔奇希望,通过对员工的充分授权,能够使员工感到工作的愉快,进而激发他们对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提高通用电气的生产力水平。
杰克·韦尔奇的“充分授权”方案简单明了:
1、依靠一线工人的力量,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日常问题。
2、让员工们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业绩与公司的未来息息相关。
3、为公司树立一个共同的目标,以引起外界的关注,特别是华尔街的那些观察家们的注意。
韦尔奇对各部门的领导者们说:“过去,我们看问题采用的是另一种方式。经理们各自掌管着一个企业,吆喝我们的员工,催逼他们拿出成绩来完成有关的指标。今天,我们不相信这种人能取得成功,不相信这种行为能够持久。你必须遵循我们的价值观,激发每一个人的才智,让每一个人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天这种全球竞争的环境里取胜。你再也不能简单地依靠那种陈旧的领导作风了。”
多年来,杰克·韦尔奇一直对华尔街当年曾经批评通用电气,不过是一堆没有统一目标、缺乏发展的重点的“大杂烩”十分恼火,他一直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经过长达7年的耐心等待之后,杰克·韦尔奇才开始实施他的“充分授权”经营战略。有时,杰克·韦尔奇自己也经常觉得有点遗憾,似乎应该早点儿赋予员工“自由”的权力,但是,理智告诉杰克·韦尔奇,“早点儿开始”恐怕并不现实。
因为在变革初期,不确定的因素实在太多了。而员工们的心理状态也仍然被不安全感所笼罩,每天快下班的时候,他们总是为明天是否还有手头的这份工作而惴惴不安。当时,杰克·韦尔奇很明显地感觉到了这一切:
“授权、解放、激励等等,要将这些思想灌输到一个已过度膨胀的官僚组织中,在刚开始的时候是很困难的。我们会造成员工思想的混乱,因为这些做法会吓到他们。我根本不能确定员工们是否能够接受这些思想,并信任他们的管理人员。”
直到1990年,诸多条件均成熟之后,杰克·韦尔奇才开始通用电气第二阶段的变革,杰克·韦尔奇把它叫做“合力促进”经营战略。“合力促进”的本质便在于,鼓励员工,树立员工的自信心,让员工们感受到自己的贡献与公司的总体目标息息相关。
当然,杰克·韦尔奇极力推行的“合力促进”经营战略,并不是说管理人员不如一线工人那样聪明,而是提倡一种信任员工的理念,把员工真正视为公司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韦尔奇认为,如果公司能够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得到的回报便会是员工们高效的生产力以及整个公司的兴旺发达。
精典案例解读:美国固特异轮胎公司——“惟有团结才能在全球市场有效竞争”
“我用‘同仁’这个字,而不用‘员工’,其意义不只在于词的替换。‘员工’的定义之一是‘受雇’,我想没有人希望受雇和受使唤的感觉。相反地,‘同仁’的定义则是共同参与。如果我们共同工作、组成工作团队,组织内的成员都感觉自己对企业有很大的贡献,就很容易营造出共同参与的感觉。”这是美国固特异轮胎公司(Goodyear)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史坦·果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经营成功的秘诀所在。
1970年中期,美国固特异轮胎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是太好。董事长查尔斯·匹里欧德二世深为轮胎工业的经理人与工会工人的对立关系、欧洲及亚洲进口辐射轮胎的威胁,以及日渐下降的利润所困扰。
十年后,固特异公司又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这次是受到来自英法同行的挑战。为了击退挑战者,固特异决定大幅改革,并准备关闭三个营运不佳的工厂。当然,关闭位于阿拉巴马州盖得斯登市并且有57年历史的工厂很容易,因为它的成本昂贵,损耗率高,而且消费者也偏好转向辐射轮胎,这一切都使它的最大生产线所生产的斜纹轮胎一败涂地。
为回应挑战,固异特决定在奥克拉荷马州罗顿市建立一个革命性的工厂,也就是固特异所谓的“变革孵化器”,匹里欧德于1977年宣布,固特异将至少花掉二亿一千六百万美元,在美国建立一个全新的轮胎工厂。不过,匹里欧德和几位高级生产部门的主管都知道,这肯定将引起激烈的变革。此外,这座新工厂将不加入工会,希望这种不同的权力结构有助于员工脑力开发与工作的伦理。
虽然首创的工作团队人员都是精挑细选而来的,但是传统的保守思想还是很难克服。公司设计了一套为期40天的训练课程,强力灌输员工自行投入工作,而不是由经理人员控制员工的新模式。此外,雇用员工也采用新的学经历及个人条件,包括有意愿成为工作团队的一员——这也是工厂成功的第一要件。
无论如何,进步并不容易达成。再来,经济不景气也使这个新投入的罗顿团队遭遇打击,结果1980年,这个工厂就被迫裁减了200名员工。
罗顿厂很辛苦地与逆境抗争,推出了各种应对策略,即建立管理技能及个人领导特质;改善沟通和信息系统以协助日常决策;发展半自主性的工作团队;经理人不再是老板,而是员工的资源支援者。1980年底,透过信息共享、经理人门户开放政策——欢迎任何人随时提供建议寻求解决问题等方式,员工在自己工作的范围内得到了完全自行决策的授权。
再回到盖得斯登厂,1986年该厂几乎濒临关闭的命运,幸好工厂与工会协商同意进行降低成本的改革,结果一连串改革措施为工厂节省了近3000万美元的成本,拯救该厂得已继续生存。但生存并不代表健康,由于斜纹轮胎的需求持续下跌,这家工厂在1986年到1989年间解雇了1000名员工,再加上1989年不景气的来临,工厂原来想让员工参与的计划也几乎难产。
接着,地方工会的新主席康粹盟上任,在一次极为感性的工会会议上,他说服会员认清现状,并且不论未来减薪还是被解雇,都必须投入员工参与计划,否则工厂只有关门一途。
员工参与计划的核心活动,就是由一负责解决问题的工作团队每周进行一小时或二小时的开会讨论。在工作之余所召开的会议,无论是讨论问题还是寻求解决方案,公司仍然付给薪水。以下就是该公司员工形容参与过程的模式:“这个模式有一个中间地带,通常称为‘影子架构’。影子架构是员工与经理用来形成共同意愿、目标及策略的基础,这个共同基础必须界定良好并且审慎实行。这是整个过程的关键所在……这个共同的基础被视为一个倒三角形的组织,亦即基层员工得到充分的授权。我们必须记住,上述双方合作成功的真正关键,就在于公司高层经理的哲学与承诺。”
此“影子架构”获得了首席执行官史坦·果特的大力支持,他相信这种形态的关系与合作,将是成功的关键。事实也确实如此,盖得斯登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不过,罗顿厂和盖得斯登厂并不代表公司整体,固特异在1991年又表现不佳,史坦·果特因此被要求推迟退休,以帮助公司重振业绩。当时公司的业绩也的确令人失望,自1986年开始,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负债高达37亿美元,营运成本很高,销售预测显示呈下跌趋势,裁减员工高达15000人,固异特员工的士气也降到历史最低点。
在这种情况下,果特认为有必要进行彻底改革,而且所有同仁必须能认识时限,完全投入,团结一致。以下是果特描述他当时的反应:“每个人都必须投入组织文化改革。我们必须同时作很多事,当我们陷于困境的时候,时间并不会为你停留。投入工作三十天后,我发觉自己并没有把公司未来的目标建立起来,因此我写下‘1990年成功经营固特异公司的十二个目标’,这十二个目标包括在成本、品质、顾客服务及创新方面。我对所有员工展示并且说明这些目标。我企盼组织里的每个人了解,为什么这些是我们的目标,这些目标对每个人的意义为何,以及如何使所有员工都纳入目标范畴。”
这就是果特对员工参与固特异公司改革的想法。十二个目标中的第十个就是所谓的“人力资源产能极大化”,虽然听起来可能有点枯燥无味,不过如果你仔细听听果特的想法,可能感觉就会完全 不一样:“并非一个人或两个人就能让材料管理与制造方面的表现有显著不同,惟有广纳建议并且以团队共同解决问题才有可能,而其前提就是我们尝试人力资源产能极大化。如果一个部门、一个机构或一家公司想要成长及成功,那么势必要结束在组织各层次实行独裁管理。”
工厂经理克雷克能认为罗顿厂的成果非常特别:“毋庸置疑地,罗顿厂是固特异历史上最成功的工厂,而且也可能是轮胎业历史上最成功的工厂。”1987年是罗顿厂关键的一年,当年罗顿厂为固特异赢得世界级竞争奖,获此奖不只表示罗顿厂的品质、生产力及成本等成就超过固特异其他工厂,而且也表示罗顿厂超越世界上其他竞争厂商。不过,也许客户的掌声对它更重要。罗顿厂还获得了克莱斯勒、福特及通用汽车所颁发的最佳供应商奖及其他品质奖。通用汽车所颁发的数个奖项,代表罗顿厂在品质、成本、运送、管理及技术等方面的持续及卓越的努力。
盖得斯登厂的工会成员及经理人,则喜欢强调参与过程的无形成果——信任与关系改善。1988年劳资双方发生纠纷达276件,到1993年仅有72起。一位工会成员表示,过去只要我们遇到问题,第一件事就是去诉讼,现在这变成了最后一件事。公司也因为员工参与而大获受益。自从1989年员工参与计划开始实施,时间损耗下降74%,生产力上升26%,材料损耗减少39%,能源用量减少22%。由于盖得斯登厂的改善,固特异自1991年再投资3500万美元于这座工厂,并且重新雇用原来被裁减的800名员工。
员工参与计划使全公司团结一致,果特异的十二个目标都有惊人的成就。负债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二,每年节省3.5亿美元的成本,在此过程中销售毛利则由6%提高到10%。1993年,每季纯利率增加40%,而全年3.8亿美元的纯利润,更是公司创立以来第二高的纪录。
员工参与计划所带来的成果不仅使果特欣喜,更使他高兴的是管理高层的认同:“过去一年来,大家的态度有显著的改变。一年前,固特异的总部是一个黑暗、忧虑、沮丧、绝望的地方,员工不喜欢工作。如今,员工会停下来告诉我,他们喜欢上班,而且非常乐于为固特异工作。”
并不是只有总裁提及员工的改变,联合橡胶工会总部的一位代表,对固特异的评价更高:“我们曾经和一些雇主成功地达成一些合作——不过,我们最大的成就就是固特异轮胎公司。固特异经验的最关键因素就在于,公司认识到惟有团结才能在全球市场有效竞争。他们很明智地采用员工参与作业的哲学与承诺……固特异显然认为现在是一个新纪元——需要崭新的思考方式,崭新的生产与经营方式。”
创新经营策略三:营造公司的学习文化
——“如果你想让列车时速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一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个组织的竞争优势最终将取决于该组织学习的能力,以及将学习到的知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通用电气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想法与学习气氛的地方,成千上万名员工同时扮演着老师与学生的角色。”
壳牌石油公司总裁曾经说:“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财富》杂志也有类似的话:“抛弃那些陈旧的领导观念吧!20世纪90年代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建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
20世纪末,全球企业正在形成一个共同学习的社会,以往那些在全球各行各业称雄的超大企业,一家独霸的局面已发生改变,例如IBM、柯达、宝洁、施乐等已不再独领风骚。特别是在制造业,新兴企业成长茁壮的例子愈来愈多。美国与欧洲的公司学习于日本公司、而日本公司又学习于韩国和欧洲的公司。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世界更息息相关、复杂多变,学习能力也需要增强,才能适应此一变局。任何企业都不能再只靠像福特、斯隆那样伟大的领导者一夫当关、运筹帷幄和指挥全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家,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人。
学习已经成为领导职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肯学习的领导者绝对不可能生存。今天的领导者必须同时领导和学习。这显然是一种必须面对的重大改变,也是重大的挑战。杰克·韦尔奇说:“一旦我停止学习新的事物,开始谈论过去多于未来时,我就会退休了。”
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表示:“我们对领导者的传统看法是,确定方向、做出关键性决定,并激励团队的特定人物。这种看法深深地根植于个人主观和非系统的世界观之中。特别是在西方世界,领导者等于是英雄,他们常常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我们对领导者的向往,仍然停留在骑兵队队长率领麾下部队冲锋陷阵、从印第安人手中救出移居者的印象。只要这种传奇存在一天,它们就会强化那种大刀阔斧式的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而不是去强调依靠制度的力量和集体的学习精神。”
英国管理学家贺森曾经分析过一些企业领导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旧式的领导方法和风格再也无法适应当今的局面。新时代的领导者必须同时作为教练、启蒙者以及问题解决者来为企业增加价值;必须让我们因为成败而接受奖励和承担责任;而且必须持续地评估并强化本身的领导角色。
按照专家的观点来衡量,如果要在全球评选一位这样的企业领导人的话,最能够高票当选的,就是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杰克·韦尔奇在领导通用电气的20年,始终在全力追求把通用电气这个百年企业巨人塑造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一个思想和智慧超越传统的新型企业。韦尔奇喜欢说,通用电气竞争力的核心在于通过商业活动,通过他所谓的“无界限的组织”共享好主意,他把公司看成一座大本营,共享思想、金融资源和管理人才。
“让创新的思想在公司内自由流动”
通用电气是一个多元化的机构,它制造发电机、灯泡、飞机发动机以及机车;通用资本服务公司是全美最成功的金融服务公司之一;通用电气麾下的NBC则是全美主要的电视网之一。很多分析家认为——在杰克·韦尔奇就任之前,鉴于通用电气高度的复杂性和其庞大的组织规模,通用电气将很难实施有效的管理。
1981年,当杰克·韦尔奇开始出任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的时候,他脑海中并没有在通用电气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念头。当时,韦尔奇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并不符合其标准的公司业务组合上,一旦在其硬件(例如重组、裁员、并购和“数一数二”)阶段进行了重要的改造以后,他就可以将注意力转向培育学习型组织的内部结构。
华尔街总是爱批评大的组织,说这些所谓散乱的集合体缺乏一致性。杰克·韦尔奇反对这种说法,他正告世人,通过营造一种“互相学习的公司文化”,通用电气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完全有可能转化为公司无可比拟的无形资产。
互相学习的文化,将促使通用电气的各个事业部门广泛地吸收来自通用电气内部(或是外部)的各种好点子、好主意,并将其中最优秀的想法付诸实践。
韦尔奇一直强调一种类似于“融合性多样化经营”的业务组合思想。就任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初期,杰克·韦尔奇便提出了这种观点。它有效地帮助通用电气进一步融合了其各种业务组合,或者说,它至少给人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大规模组织和多样化经营的组织仍然有它自身的价值。然而,仍有许多人怀疑这样一个拥有350个事业部的巨大公司怎么能够有效地交换信息。通用电气某一事业部的人如何从另一个迥然不同的事业部学到东西呢?
对此,杰克·韦尔奇说,这些事业部之间互相学习非常简单。即通用电气的各个事业部门来分享各自所拥有的知识。这样,知识共享将有可能赋予公司强大的竞争优势,并最终带来年增长率的大幅度攀升。韦尔奇力劝雇员不要把事情搞复杂。当然,韦尔奇心里明白,庞大的、多样的公司本质上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不仅需要强有力的业务之间的融合,更需要强有力的多样化业务组合的个体,才能够实现整个组织的有效运作。只有这样,或者说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整个组织的运作有效性优于各个业务部门运作有效性的简单相加。
韦尔奇一直提倡好学精神,不过早些年里他使用“协调的多样化”的概念,把它描述为“消除了部门之间的界限,思想可以在公司内流动”:通过共享思想,寻求先进技术的多种应用方式,和在事业部间保持人员流动以开发新见解、拓宽经验,从而把通用电气各个事业部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协调后的多样化使我们的公司比各部分单纯的叠加更为强大。
杰克·韦尔奇经常提到,通用电气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具有好学精神的多元化企业,这使它的多元化成为竞争优势,而不是相互牵制。“必须强制分享和运用那些新主意。这种无界限的好学精神否定了通用之路是惟一的道路、甚至是最好的道路的观点。如今,-个重要的假设是,别的人,别的地方,会有更好的办法;一个迫切的压力是找到谁有好主意,学到它,并将它讨诸实践——而且要快。”
杰克·韦尔奇经过仔细的观察,发现只有在多样化经营组合的各个组成要素——即通用电气的各个业务部门本身具有强大的实力时,融合性的多样化经营组合才能够奏效。杰克·韦尔奇对华尔街声称,这便是自己为什么在80年代大力提倡各个业务部门自身必须成为业界强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韦尔奇解释说:“有许多公司在多样化经营方面做得很好,而同样也有许多公司在业务的融合上十分出色,但是却只有为数很少的公司意识到融合性多样化经营的真正价值所在,那就是建立真正有效的互相学习的企业文化。”
对于营造企业的学习气氛,杰克·韦尔奇的评价很高,认为它至少能够从以下多个方面有效地促进公司业绩的提高:
1、毛利率的有效提高。在过去近百年的时间里,通用电气的年毛利率都少于10%,1999年,这一数字提高到17.3%。2000年第一季度,通用电气毛利率水平首次突破18%大关,同年第二季度,该数字继续攀升,首次超过了20%。
2、库存周转率的有效提高。库存周转率是衡量公司资产运作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通用电气的年周转率只能达到3次或4次的水平,而1999年,这一数字被提高到每年8次。
3、公司总收入的有效提高。在整个80年代,公司总收入只能达到个位数的增长,但自1992年起,公司总收入开始获得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90年代初,杰克·韦尔奇提出了“合力促进”计划,标志着通用电气开始张开它渴求新思想、好主意的巨大胃口。“合力促进”计划最核心的理念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之上,即不仅仅只有高层管理人员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选择。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说的:“无边界的互相学习的文化,杜绝了人们‘通用电气就是最好、最佳’的主观思想。当今剧烈变革的市场环境下,现实而客观的看法是,我们必须接受和承认某个其他地方、某个其他个人,他们拥有比通用电气更好的主意、更好的办法。所以,对我们来说,现实的做法就是力图找到这些优秀思想的发源地,学习它,并把它付诸行动,而且是快速地付诸行动。作为企业领导者,特别是像通用电气这样的超大企业的领导者,一定要知道,想法的质量并非与人的地位高低成正比,好的主意存在于任何地方。所以我们说,让我们搜寻世界的各个角落,并获得好的主意。我们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更希望从别人的知识中汲取营养。我们将建造一个知识共享的‘酒廊’,在那里,我们相互交流和沟通,并在品尝美酒的同时共同分享知识和信息。”
通过“合力促进”计划的推动,通用电气掀起了一场公司上上下下、各个层级之间的广泛的知识共享运动。“合力促进”计划的最佳运行状态是一种无边界、无壁垒的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就像杰克·韦尔奇所大力倡导的那样:不仅是通用电气公司内部思想的自由交流,而且是通用电气公司和其他公司之间自由的沟通。
“我们的确把通用电气和它的各个事业部看做是一系列的实验室,在那里,大家充分而自由地交流思想,共享财务资源,并接受相同的领导和管理理念。不论是家用电器事业部,还是照明事业部,或者是塑胶材料事业部及其他,它们的成功都离不开三个最基本的要素,那就是:建立良好的团队,广泛交流信息,并给予行动所必要的资源——就这些!”
谈到公司内思想的自由流通,杰克·韦尔奇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通用电气各个事业部门之间充分的资源共享——技术、设计方案、人事报酬制度、考评制度、制造工艺、用户以及本地化的信息等等各种资源,都是通用电气各个部门共享的对象。而像燃气涡轮事业部与飞行器引擎事业部共享制造的相关技术,或是发动机事业部与交通系统事业部联手研制火车头推进系统,以及照明事业部与医疗仪器事业部合作改进X射线管的工艺等等相互学习和知识共享的实例,在通用电气早已屡见不鲜。为此,通用电气特地成立了通用金融事业部,以资助各事业部之间的创新与合作项目。
通用金融为通用电气的快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与其说它是一个金融部门,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信息和资源的集散与分配中心:通用金融首先得到来自电力系统事业部的市场情报。由于身处公用事业行业,所以该部门提供的市场情报翔实地反应了电力发电站的行业情况。然后从该市场情报中,通用金融了解到,电力系统事业部在系统控制操作方面遇到了麻烦。于是,由通用金融牵头,一个新的、专门针对电力系统操作控制产品的事业部门正式成立。
90年代中期,杰克·韦尔奇开始向通用电气的所有员工灌输一种相互学习以及向外学习的责任意识。“总体而言,通用电气的核心竞争能力就是各个事业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以及一种无边界、无障碍的、自由的知识共享体系。”这句话,差不多成了杰克·韦尔奇的口头禅。他希望,通用电气能够真正把自己看做是一系列的实验室,在那里,大家充分而自由地交流思想,共享财务资源,并接受相同的领导和管理理念。
1999年底,韦尔奇在年度管理会议上这样说:“我们很快发现,开放和相互学习对于一个多样化经营的组织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人们能够从很多途径学习知识,譬如说向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学习,或是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管理实践和市场推广的理论中汲取营养等等方式。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单纯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务必做到融会贯通,并把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
2000年4月,杰克·韦尔奇对通用电气股东大会发表演说,再次强调了贯彻相互学习的企业文化的决心。“我们坚信学习的力量,于是我们采用了组织扁平化的策略,并打破了组织结构中存在的各种本位主义壁垒,构建了一个无边界、无壁垒、能够促进知识自由流通的组织形式。我们试图使得无私的思想交流和永无止境的对新思想的追求成为公司所有员工的本能行为。我们彻底清除了那些传统的‘防疫’措施,而开创了一个开放的、对信息和知识‘贪得无厌’的全新的公司风格。这一工作进行得非常艰苦,直到因特网的出现。现在,通过因特网无所不在的触角,信息的传播变得快速而畅通。在新兴的因特网时代,那些不积极搜寻新思想的公司,不采取对外开放思想的公司,注定将落伍于时代,最终将被时代的脚步所淘汰。”
当杰克·韦尔奇注意到通用电气已经培养起他期待已久的、独特的学习气氛时,他由衷地感到欣慰。当然,让杰克·韦尔奇最为自豪的,不是通用电气拥有众多的市场领导型的业务,也不是通用电气非凡的多样化经营组合。通用电气——全美惟一的,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多样化业务组合的同时,还具有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杰出企业,这,才是杰克·韦尔奇的骄傲。
对杰克·韦尔奇来说,主意是有价值的,但如果没有被实施,那么它就一文不值。必须确保那些最优秀的思想精髓真正地贯彻和实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通用电气之所以能够出人头地,能够有别于其他的公司,就在于公司具有这样一种文化氛围:我们把公司多样化经营的舞台当做了学习的无限机会,当做思想的仓库,在这里,人们不分地位和贫富,自由地交流与沟通。这种学习的企业文化的本质便是要求人们真正地理解:一个组织最终、最持久的竞争能力,就在于该组织学习的能力,在整个公司范围内推广所学习到的知识的能力,以及快速地消化吸收并应用到实践的能力。因为,如果找到了那些最有价值的思想,而就此罢手不加以应用,最优秀的思想也会生锈,也会散失它应有的价值。”
“正大光明地剽窃”
在韦尔奇上任之前,通用电气被《财富》500强执行官选为美国最优秀的公司。韦尔奇的前任雷格·琼斯在同一次调查中被选为顶级首席执行官。通用电气的逻辑就是:如果公司能够获得所有这些荣誉,那么一定有其很好的理由。假如通用电气不能知道答案,那么任何人也不可能知道。
这种回避现实的自满自大是学习型文化的对立面,因为他的领导层竟然弥漫着这种“我知道一切”、“我就是老大”的氛围!杰克·韦尔奇坚决反对这种盲目自大的态度,他认为,真正的真理其实是:你总能够从别人那里学习到有用的东西。“一个主意的好坏与它的出处无关……好立意可以来自任何地方。我们必须四处寻找。我们同别人分享我们的所知,同时得到别人的所知。我们希望不断达到新的高度,只有不断地同别人交流才能做到这一点。”
然而,杰克·韦尔奇在上任之初,并未着力于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因为他知道,萎缩的业务以及官僚主义正困扰着通用电气,学习型文化不会在一个自大而逐步萎缩的组织中建立。因此,要在通用电气建立一种学习型文化,必须首先解决通用电气自身的问题。
韦尔奇将一个官僚习气浓厚、等级森严、以命令和操纵为主的组织转变为无界限的、开放的、学习氛围浓厚的组织,这是他创新经营最具开创性的成就之一。
在通用电气,一个员工可以获取他想知道的重要信息,并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办法。韦尔奇致力消除通用电气的界限并塑造一个相互信任和协作的氛围。在通用电气,信息是属于大家的,是可以分享和获取的。韦尔奇说:“每次得到一个想法,我们就追不及待地把它宣扬出去。有些想法宣传太早了点,最终没有淘出金来。不过,当我们看到一个想法真的为我们所喜欢,它就会被提交到博卡的会议进行讨论。”
在一个学习型的文化中,学习被置于企业的中心。韦尔奇从没有停止谈论学习以及新思想的重要性。他通过投资于学习,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为促进员工坚持不懈地分享各自的最好思想,通用电气建立了一个公司行动集团,即业务招展部。这是惟一一个经韦尔奇批准可以扩大人员编制的公司部门。
1991年,韦尔奇聘用了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加里·雷纳担任业务拓展部的总负责人,将该部门的主要任务从收购、兼并转变为促进各种好思想在公司内的流动。加里的集团由20名左右的MBA管理人员组成,这些人已经做了三到五年的咨询工作,他们都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加里·雷纳的公司行动集团并不仅仅传播思想,他们也会创造自己的思想。加里发现,通用电气的销售价格每年下降1%,而进货成本却在持续上升。他用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来说明这个趋势,这个图表被称为“怪物图表”。之所以说它是个怪物,是因为销售价格和进货成本之间的差额日益减小。自然,利润也就越来越低。
加里把他的这一分析结果提交到9月份的公司会议上。在10月份的执行官会议和1993年1月份的博卡会议上,通用电气两名最优秀的主管物资供应的领导参加了会议,他们在会上提出了如何降低进货成本的方案。
在随后的4年里,各部门负责物资供应的领导每个季度都要到费尔菲尔德参加物资供应季度会议,每次会议都有一位副董事长或者韦尔奇本人出席,大家在会议上一起分享各个公司最好的物资供应管理办法。
按照杰克·韦尔奇的想法,学习型文化的关键点之一是不仅要鼓励从竞争对手那里“剽窃”最好的思想,还要确信员工们知道挖掘伟大的思想是他们的责任。
在以前的通用公司,一直倡导一种称为“NIIH”(“不是土生土长的”)的理念。假如某种想法不是产生于通用电气内部,那么公司便不会对它感兴趣。
如此的自大与韦尔奇的想法背道而驰,他觉得在一个学习型组织中,思想是至高无上的。韦尔奇实施了自己的无边界规则来鼓励员工们汲取最好的思想,而不必在意它们来自哪里。
韦尔奇说:“最重要的假设是某些人、某些地方有更好的想法”。通用电气核心价值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对来自任何地方的思想进行开放”,这是通用电气学习型文化的根基。
杰克·韦尔奇推翻了那种认为最好的思想只来源于公司内部的狭隘观点,要求各部门领导应使员工都意识到,应该把目光放眼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并从中汲取最优秀的思想精髓。
杰克·韦尔奇鼓励他的“部队”经常地、快速地扫描公司的各个角落,以搜寻那些有借鉴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研究,最后把其中有用的部分应用到公司的经营活动中。韦尔奇为这种积极吸收外界思想的行为取了个专门的名字,叫做“合法的剽窃”,并鼓励员工“正大光明地进行剽窃”。即积极采纳那些最优秀的思想——而不必考虑它来自何处。
这看起来似乎很奇怪,杰克·韦尔奇怎么会要求他的员工从外界“剽窃”信息和思想呢?通用电气难道不是全美最强大的公司吗?而多年来,令整个商界的领导者们趋之若鹜的,不正是通用电气的战略和战术吗?难道通用电气不正是教导别人“什么是经营”的最佳人选?
“事实绝非如此”,杰克·韦尔奇正告世人,“我们千万不要被这些愚蠢的念头所蒙蔽。你们为什么会主观地认为我,杰克·韦尔奇,就知道如何经营呢?我自己从不认为自己通晓经营的秘密,相信我,我真的不知道。”
杰克·韦尔奇还认为剽窃点子并不可耻。通用电气采用过克莱斯勒和佳能公司的新产品研发技巧;从通用汽车和丰田汽车学会了有效利用资源的技巧;从摩托罗拉公司学到了品质提升的方法。韦尔奇说:“撷取好点子,加以利用,不管来源是哪里,这才是真正的荣誉象征,本质上没有错。确实,这该是一种美德。”
对于杰克·韦尔奇而言,能够吸取外界的养分,并付诸实践,而不考虑它的出处,是件很光荣的事情。从本质上讲,这绝对没有任何错误。相反,这正好是个难得的优点。
1991年10月,沃尔玛公司的老板萨姆邀请韦尔奇去阿肯色州的本顿维尔出席沃尔玛的高级经理会议。早在1987年纳什维尔举行的一次沃尔玛公司地区经理会议上,韦尔奇就认识了萨姆。
在参加本顿维尔会议的那天,韦尔奇“剽窃”到了一个他最喜欢的“沃尔玛理念”。
每个星期一,本顿维尔的沃尔玛各个地区经理都要飞回自己的负责区域。在随后的4天里,他们要巡视自己的商店,考察竞争对手的各种经营情况。星期四晚上他们要飞回本顿维尔,星期五上午他们要与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开会,向他们汇报自己从基层得到的各种信息。
如果某个地区经理发现某家商店或者某个地区商品卖得特别火,总部就会从其他商店调剂一批库存过去以补充销售缺口。在那次本顿维尔会议上,沃尔玛的经理们报告说,天气在中西部已经非常暖和,但在东部还很冷。他们的防冻剂在一个地方出现过剩,但在另一个地方却很短缺。沃尔玛的与会人员当场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最基层水平上的用户、在每一家商店柜台旁的消费者的脉搏随时都会被沃尔玛的最高管理层准确地感受到。来自业务一线的经理对市场高度敏感,负责信息管理的人员则拥有高科技,将两者完美结合正是沃尔玛成功的秘诀之一。
作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个大型商业连锁销售公司,沃尔玛拥有非常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本顿维尔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一线的销售经理们,一个接一个地讲述各个基层单位的销售情况。出席会议的公司信息系统的高科技人员则随时对地区经理的各种要求做出反应。
从本顿维尔回来后,杰克·韦尔奇非常兴奋,他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学习沃尔玛的做法,如何在通用电气公司应用沃尔玛的这种做法。在萨姆的同意下,韦尔奇安排了通用电气公司的管理团队到本顿维尔,出席沃尔玛周五的会议。
这种将对市场的敏感和高科技的信息管理结合起来的做法,深深吸引了通用电气公司的管理人员。他们把这种理念移植过来,将其融入到通用电气的企业文化中。
他们每周都要跟一线的销售团队联系。除了CEO,公司的营销、销售、制造等部门的高级经理都要接听电话,这样他们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并立即做出反应——不管是运输、价格还是产品质量方面的。
这种被韦尔奇称为“快速市场信息”的做法,已经在通用电气广泛展开。这一做法非常有效,它拉近了管理领导人员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这种做法能在现场解决产品的适用性纠纷,并能发现一些产品质量问题;如果不是通过这种做法,这些问题一般要经过很长时间以后才能被发现。
向员工学习
真正的好学精神要求不放过任何一块可能蕴育着新知识的园地。然而,领导者通常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智慧源泉——他们自己的员工。他们总是错误地以为,关于公司的经营方略,员工是最不具发言权的。
杰克·韦尔奇的想法恰恰相反。他对员工集体智慧的信任,使他做出决策时往往倚重于此,有时甚至取决于员工的判断。当然,韦尔奇并非随意地到工厂或办公室的员工中间去道听途说地搜集零散的信息。他的做法缜密而且系统。韦尔奇深知,运用专业的调查技巧可以使他通过对一定比例的员工进行大规模地广泛调研,深入了解每一年度员工们的意见和建议。
在韦尔奇眼里,员工们是智慧的源泉。在一次调查中,员工提出通用电气该改进质量,韦尔奇当即完完全全地采纳了员工们的建议。他深信,员工是公司完善经营和发展业务的基石。
自1994年以来,每年4月份的第一个星期,韦尔奇都要对通用电气的全体员工发放被称为首席执行官问卷的调查表,以征询员工对于公司整体经营策略的意见。杰克·韦尔奇运用此项调查来征求普通员工对于公司各项举措的接纳程度,了解公司为贯彻各项举措是否需要增加人员和资金的投入。
韦尔奇进行问卷调查的初衷是为了印证他本人的经营思路和创意是否与公司实践一致。逐渐地他意识到,问卷调查的价值决不仅仅局限于实践检验:它实际上已成为韦尔奇所极力推动的学习精神的一部分。通过民意调查,韦尔奇领导下的通用电气可以及时纠正其经营策略。
自80年代,杰克·韦尔奇便开始大力推行他的无边界、无壁垒的通用电气战略,以及他的开放的、非正式组织的通用电气的思想,之后,杰克·韦尔奇便开始着手创建自己心目中的新型的通用电气。
90年代末期,杰克·韦尔奇更是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习文化在通用电气的广泛传播和深刻理解。
韦尔奇为学习型文化奠定了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我们并不能知道所有的答案。”在通用电气的历史上,只有发明创造者而非工作者才被奉为英雄。托玛斯·爱迪生不是一个很好的商人,是摩根在1892年使他崭露头角。但很显然,是爱迪生而不是摩根成为通用电气公司19世纪90年代的英雄。然而今天的通用电气,不仅可以靠发明,而且可以通过想出一个好主意,并在你的部门中应用而成为英雄。已经成为通用电气员工心目中“圣人”的杰克·韦尔奇清楚地知道,如果通用电气的一切决策都依赖于一个“杰克·韦尔奇”的话,苦笑着说:
“那么,通用电气这艘航空母舰将在一小时内沉没。我只知道,我们必须变得更具竞争力。而获取更多竞争力的惟一途径便是发挥组织中每位成员的智慧。让所有的员工更多地参与到公司的经营中来,不再有人是旁观者了。”
像通用电气这样大型的企业,其触角遍布全球,其信息和新思想的来源也是全球性的。但是,要把这些信息和思想转变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则只有惟一的一种方法,那就是开发出一种被杰克·韦尔奇称为“广泛传播、对新思想求贤若渴”的企业文化。此外,还应该建立一种机制,要求组织内的所有员工进行信息的有效交流和共享,以及对新思想的快速的实践应用。
然而,要想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谈何容易,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说,通用电气善于调动人力和物力。但是,调动思想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曾担任过克罗顿维尔领导中心负责人的史蒂夫·科尔,这样向人们描述了杰克·韦尔奇所营造的学习氛围,他说:“杰克·韦尔奇告诉我们,调动思想其实很简单。一旦你的思维被打开,你的脑子里就会不断地出现这样的念头,‘为什么不向塑胶部门学习呢?’杰克·韦尔奇让人们相信,有一些最好的经验值得你去学习,而如果你没有发现这些值得学习的东西时,你便会感到十分遗憾。”
杰克·韦尔奇最为得意的有关“学习型文化”应用实践的例子,当属医疗仪器事业部研制的远程控制型CT扫描仪技术。该技术使得远程的在线检测和维护成为现实。这一特性也使得通用电气的客户服务水平大为提高,往往在客户自己尚未发现设备的潜在故障时,通用电气已经通过远程的监控,排除了故障。
医疗仪器事业部奉献出这项技术,与其他各事业部进行分享,例如喷气式引擎事业部、火车头事业部、发动机与工业系统事业部以及电力系统事业部等。应用这项技术研制出的各类新一代产品普遍增加了远程监控的功能,例如喷气式引擎在飞行中的监控,火车头负载运行中的监控,发动机在造纸厂的工作状态的监控,涡轮发动机在用户发电站的工作情况的监控等等。
有人曾经问杰克·韦尔奇,他是如何来保证信息在各个事业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杰克·韦尔奇解释道,在通用电气,每个季度都会在克罗顿维尔举行一个由30名高层领导人员参加的、为期两天的商谈会议。来自各个部门的领导,如网络部门总经理、电力系统部门总经理等聚集一堂,就某个特定的领域出主意,想办法。
“48小时之后,会议结束,大家纷纷离开克罗顿维尔。此时,我们不敢说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但是,我们却自信,此时此刻,我们将是世界上最了解某个相关领域情况的团队,因为在过去的48小时里,我们深刻地探讨和交流了对该领域的看法。中国在发生着什么变化?这个行业或那个行业有些什么新情况?48小时里,人们自由地交流看法,每个人都了解了世界上正在发生着的、有意义的事情。克罗顿维尔就像一个家庭俱乐部,而我所要做的,就只是坐在某个角落里,促使并维护眼前的这一切顺利进行。”
“学习,一切都取决于学习,这是我们信奉的原则。而一个相互学习的组织已在通用电气实现。大多数的组织并不渴求利用开会来得到什么新鲜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出席会议的每个人都来自相同的部门,他们谈论的一切,都只与一个领域相关。而我们则不同,我们热烈地讨论各个部门的互补计划,谈论兴起的中国,谈论某个新奇的经历……”
看起来似乎轻轻松松地学习型企业文化,实际上让通用电气各部门的管理层感到了莫大的压力。正如史蒂夫·科尔所描述的那样:“有时,一些管理人员对我说他想到了一个‘极佳的主意’,接着,杰克·韦尔奇便会亲自来看看这个‘极佳的主意’。之后,他还将继续帮助我把这个‘极佳的主意’推广到整个公司。而杰克·韦尔奇的到来,使我放弃了独自享用这个‘极佳的主意’的任何想法。”
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明白,在通用电气,只是想出好的办法或点子是没有任何奖励的,只有无私地与别人共同分享这些好的思想,才会受到奖励。
在杰克·韦尔奇的大力推动和领导下,通用电气各事业部之间共享了很多东西,包括技术、设计、人员补偿和评价系统、生产以及顾客的地区信息。例如,汽轮机事业部分享了通用飞机发动机事业部的制造技术,通用发动机事业部和通用交通事业部一起致力于新的机车推进系统,照明事业部和医用系统事业部合作改进X菅,通用资本事业部为各事业部提供革新的财务计划等等。
好学精神已成为通用人思维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照明事业部负责人卡尔霍恩对此颇有同感。“在这儿工作很有意思,”卡尔霍恩说,“最难的就是坐在你自己的办公室里全凭自己去构思一个新主意。现在我们可以走出去学习然后实施。现在会有很多主意,你只需从中筛选你想要的就行了。”
通用电器事业部无论在产品质量还是在经营品质上做得都十分出色,但它在质量计划上的进取心和关注程度不如其他事业部。该事业部的负责人花了两周时间带着他的全部人员考察全美,并带回了最好的经验。两个月后,电器事业部在经营品质上已名列前茅了。
该部负责人说:“在集团中处于中游的位置将是使人沮丧的。继续向前的压力、不断学习的压力是巨大的。你永远不能坐下来说,‘可以歇一会儿了。’实行一种最佳方案并把它不断改进、提升到一种更高的层次,将使人有一种高度的自豪感。”
通用雇员调查显示,87%的人认为他们的主意很重要,如果20年前,这个数字可能仅为5%。韦尔奇很高兴地看到他的雇员们能自觉地接受这种好学精神。
1997年夏,通用电器事业部派了一个2人小组去另一个通用部门学习经验。那是他们最有活力的计划。他们将汇集所有的好主意并在8月底会面,研究下一步能做什么。这是截然不同的思路。如果一个机构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去寻找更好的办法,那么它就能够自我完善。
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韦尔奇所倡导的学习精神已渗入通用的企业文化之中。这种好学精神反映了公司的开放原则,鼓励组织中各阶层交换想法,这种无界限行为超出了通用电气本身。因为韦尔奇鼓励员工不仅在公司内部而且可同其他公司之间交流思想。
韦尔奇在1993年给股东的信中坦率地承认,通用电气大量借鉴并得益于其他公司的好主意。尤其令韦尔奇得意和自豪的是,通用电气的质量计划不是自己发明的,是摩托罗拉公司首先发明了它,而后通用电气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运用的。
韦尔奇在1997年夏天说,“如今人们到处寻找好的想法,如果我从摩托罗拉或其他什么地方那里学习到东西,这是一种勇气的象征。而在过去这通常是一种无能的象征。职位和官衔并不重要,如果这主意可使我们获胜,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
有人认为通用电气的成就主要依赖于它独特的企业文化,尤其是杰克·韦尔奇所全力推动的学习气氛。梅里尔·林奇的两位分析师,第一副总裁珍妮·D·特里尔和助理副总裁卡罗尔·萨巴格写到:
“我们认为通用电气是一个大型的、有吸引力的、低技术的美国公司,它本来可能因其久远的资历而自命不凡。但它没有。它的产品可能不会使它伟大,因为在今天他们必须有品质的创新。NBC不顶用,灯泡、机车以及家用电器都不是持续增长的产业。即使通用中最令人振奋的部分工业——发电、医疗器械和飞机发动机——也受到了竞争对手强劲的压力。看起来没有什么实在的浪潮能推动整个通用前进。
英特尔公司赶上了潮流,迪斯尼、耐克、微软等公司也是如此。然而,通用,不管是在好日子还是坏日子,总能盈利、而且表现出色。看来这只能归功于经营管理艺术了……像16世纪的英国,虽然气候很差,但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艺术、探险活动并带来了经济增长。在通用虽然产品有时销路不畅、环境不利,但令人赞叹的经营管理艺术总能使它有所发展。公司可能像又大又老的古木,但通用的经营管理绝不是这样。”
分析师们整理出来的这些东西也可称之为杰克·韦尔奇因素。特里尔和萨巴格指出的“令人赞叹的经营管理艺术”就是由杰克·韦尔奇创造的。
的确如此,学习型企业文化使杰克·韦尔奇及其通用电气走向令人瞩目的成功。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通用电气在全公司范围内传播其智慧和价值的学习氛围,也许就永远没有杰克·韦尔奇传奇般的成功。
精典案例解读:美国理梅工程公司——机械行业中的“凯迪拉克”
要想在企业中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必须强调对员工的训练。的确如此,“训练”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界的流行用语之一。对训练员工的重要性,美国理梅工程公司(Remmele Engineering)人力资源处长麦克·贝斯这样说:“要经营企业,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持续不断地质疑自己是否已提供足够的训练给员工。员工是否具备足够的技能将影响到公司的企业宗旨和策略。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我们所从事的是知识密集产业,因此我们于员工技能上做投资,就如同我们投资于资本设备一样。”
那么训练必要吗?它代表什么?这只是一时的流行,还是有持久的实质意义?
宏观而言,训练对于企业的成长非常有益!由于美国经济越来越依赖知识,因此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新知识和新方法来创造价值,教育和训练员工也将变得重要起来。
据美国制造业联合协会的一项调查,当时美国大部分公司的员工,都是在敷衍工作,只求及格,因此,公司只能获得员工60%的工作效率,幸运一点的,也许可以获得员工80%至90%的工作效率。如果只要投资一点点训练费用,就可以提升员工效率,那又何乐而不为呢?杰克·韦尔奇认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市场上,员工只发挥60%或者90%的潜能,是无法致胜的,惟有让员工百分之分发挥潜能,才能真正成为业界霸主。
遗憾的是,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具备佛雷德·理梅——一位德裔工具及模具制造商——所具有的长远眼光:“就像好的工具一样,工匠也需要用心栽培。”理梅的用心,不仅造就出全美最佳的实习计划之一,而且还带来企业的巨大成功。
1960年,位于圣保罗的理梅工程公司做了一个公司未来发展的评估调查,结果发现,公司持续成长的最大障碍,竟然是无法找到足够技能的员工。因此,公司开始从事正式并且大规模的员工训练。
理梅这样说:“如果技能不足的员工将成为公司成长的限制,那么就让我们自己来帮助他们成长。”于是,理梅公司从1968年开始实施员工实习制度,并将实习制度作为整个员工培训制度的重要一环。
为了找到适当的实习人员,理梅1973年在公司外成立了自己的训练中心。这个中心运作了将近11年,在这11年中,公司决定依靠正规的职业学校来供应实习人员。鼎盛时期,理梅共有70名机械专业实习工,是明尼苏达州的最高纪录。
现在,所有参加公司正式实习制度的人,都是二年机械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而且,依人力资源处长麦克·贝斯所强调的:“我们在雇用人才方面是很挑剔的。”他们对侯选人测试各种技能,进行面谈,并在决定人选前带他们参观各种设备。对贝斯而言,挑剔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我们持续雇用好的员工,两件事将会发生:理梅将持续成功,而员工也会成功。这不是零和的结果,而是双赢的局面。”最后几年来,理梅工程公司每年都挑选近20名幸运的人选。
这个制度推动着整个公司的人。在1990年初,理梅查觉应该在不同事业部门提供不同种类的技能训练,因此又重新调整了实习制度,使实习制度在理梅公司的五个工厂各实习一段相同的时间,前后共需二至四年。
理梅所实施的训练非常严格。钻孔专家需要6000小时的训练;师傅级的工人及精密的工具制造工人,各需要8000~10000小时的训练,这都需要很多的时间和金钱的支出。因此,马上就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与金钱来训练这些随时都会离职的人员呢?
理梅的观点是,首先他们不会失去很多人员。实习后留职率达90%以上,这说明此项制度的品质。贝斯又说:“我们会担心他们跑到竞争者那里工作吗?不会的,如果他们真想这么做,那就这么做吧。就像有的实习生也可能在明天就被货车撞死,这样就代表投资回收率不佳吗?其实我们也是有投资要领的。”
不过,训练一个员工长达四年的成本又如何呢?董事长比尔·梭尔说道:“长期而言,实习制度不会增加成本。我们可以发现员工实习一年后,成本就可以收回,因为他们的工作成果更好。”
一般机械部门的副总裁汤姆·多力杰对实习制度的最终价值作了如下的结论:“当员工经历了实习制度后,他们学会了训练就是生活方式。”
1988年,理梅开始推展另一个训练制度——将训练工作与重点工厂的新作法结合起来。公司决定,生产部门必须重组为重点工厂,他们希望自我管理团队能自行负起责任,以推动工作团队制度。这种自我负责的形态,需要很多技能,因此需要训练。所需要的技能涵盖范围相当广,例如测量、计算等技术性技能,还有各团体间、客户间、与供应商间等人际交往技能等。
理梅认为,这个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员工是否一开始就参与。前任人力资源处长表示:“我们会考虑员工的意见,我们了解他们对公司的投资,我们的使命在成为最好的企业,而员工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些观念。”
训练是必修课与自选课的组合。重点工厂的每个人都必须在工作时间内修完八门主要课程。这些课程大约需要花费90~100小时才能完成,课程内容主要在建立一些基本技能。对主管而言,他们尚需面临一些挑战,因为对一些员工来说,若想藉此课程而达到对工作有所帮助的程度,尚须基本数学及基本生产管理。这些课程是工作之余提供的,但公司发觉对员工的帮助很大。
那么员工会不会不去上这些基础课程,甚至造成员工程度差距拉大呢?麦克·贝斯对此疑问有一个最简单的回答——信任他们。亚当·鲍林在担任第三十号工厂经理时,就曾证明信任的功效。当三十号工厂引进重点工厂概念时,公司就对员工简介完成工作的必备程度,然后举办熟练度测试。虽然公司并未强制员工一定参加,但结果却是,应该参加测试的人全都参加了。而且他们都参加工作所需的数学训练。以下就是参加数学实习课程员工的最典型评论:“数学课程对我非常有用,当我从事统计制程控制和制图时,我能真正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不再害怕数学方程式。”
这段评论说明了这种信任关系的结果。“在这里,我们拥有高度支持的文化,员工都了解,而且因训练而成长卓壮。每当我开办限制10人或15人参加的训练班时,通常会获得一排长龙的等待名单,他们都非常有学习的热诚。”
理梅对训练员工的完全投入,可以从下列数字得知。公司每年花费的训练经费等于员工薪资总数3.3%,高于当时全美平均数的二倍。生产工人参加各种训练(实习、在职培训和教室上课)的时间大约占所有工作时间的25%。
麦克·贝斯认为,训练并不能视为改革的主要发动器,这个角色应该由经理人来担任。经理人并且要做两件重要的事:首先,必须提供员工足以顺利完成工作所需之工具与技能;其次,必须放弃对决策过程的控制,而将控制权交给员工。有趣的是,前任工厂经理鲍林发觉,重点工厂最难推行的活动,就是让经理人放弃控制权。
理梅的努力得到了极佳的成绩,尤其在产品的品质方面更是卓越,从以下数字即可证明其所取得的成绩。
首先是增长。1973年,理梅公司一年的营业额只有500万美元,1993年营业额达7000万美元,2000年更是超过1亿美元。公司每两年做一次的调查,结果显示90%的客户对理梅公司的服务表示满意。
重点工厂实施后的效果令人颇为心动:顾客价格下降达22%;瑕疵品、损坏品降低25%;每日运送取代了过去的每周一次,保证了及时供货;每百万件产品只有三到四件瑕疵品,基本达到了6σ的标准。
达路斯技术学院的教授麦克·柯皮协助说明理想梅公司的训练如何产生高效益:“理梅是机械行业中的凯迪拉克。他们有高水准的实习制度,更值得赞赏的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自满,他们会持续改善。”
一般来说,所有表现优良的企业,都与员工的高投入与高士气有关。如果你想了解理梅的训练为何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只要看看雪莉·艾瑞克森的例子即可得知。1987年,她刚进入理梅公司工作时,对机械厂一点概念也没有。经过密集训练,她现在负责操作电脑数控机床。除此之外,她也检查产品品质、安装工具,并且向供应商以及时供货的方式采购所需零件。她也负责工具的采购、例行的机械维修,并协调交货作业。这位32岁的妈妈说:“我觉得自己好像拥有公司的一部分”。当然,她对工作五年后,薪水是初进时的二倍,感到非常满意。
理梅公司的大部分员工对薪水都很满意。参加实习后继续留下来的技工,最后通常可获得5万美元以上的年薪。除此之外,许多实习生还都升到了经理阶层。
对理梅公司而言,良好的训练无疑是吸引优秀人才的最好方法。麦克·贝斯表示:“很少企业提供正式实习制度,这使得理梅在招聘员工时拥有很强的优势。当我们寻求优秀人才时,训练制度对应招者构成强大的诱因。”训练也帮助他们持续拥有优秀的员工。比尔·梭尔指出:“从经验得知,优秀的员工不常换工作,提供他们满意的条件和工作环境,他们就会把时间完全投注于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上。”
贝斯又说:“我们的目标是达成最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我所谓的心理上的归属感,具体来说也就是使他们得以掌控自己的工作。”
根据贝斯的说法,也许理梅公司训练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严格、密集的过程,让公司的营运状况变得更好,“训练与发展活动是一种投资,而不是花费,因此不论时机好坏,你都必须持续进行。我的信念就是,当你在正确的时机,把优秀的人才放在适合他们的位置时,公司的营运状况就会变得比较好。”
四 韦尔奇创新经营核心:以人为本,投资于人
『杰克·韦尔奇创新经营妙语』
每一天,每一年,我总觉得花在人身上的时间不够。对我来说,人就是一切。我总是不断提醒我们的经理:不管是在哪一个级别上的人,都必须分享我对人的激情。今天,我在他们面前是“大人物”;他们回到公司后,在员工们看来,他们就是事实上的“大人物”。他们必须把同样的活力、献身精神和责任心传递给员工们,传递给那些远离杰克·韦尔奇的人们。我的前妻卡罗琳总是提醒我——我曾经在这家公司工作了10年而不知道董事长是谁。我要求每一个通用公司经理都要记住的重要一条是:在其员工所关心的范围内,“他们就是CEO”。
在杰克·韦尔奇任职通用电气公司CEO的最初几年里,他几乎把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公司翻了个“底朝天”。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韦尔奇裁减了差不多四分之一、总数达11.8万名员工,弄得公司上上下下人人自危,不知道自己明天的命运将会如何?
人们实在不理解,这个韦尔奇究竟要把爱迪生一手创办起来的通用电气搞成什么样。然而,让人们更无法理解的是,韦尔奇竟然在大肆出售企业、裁员员工的同时,却投巨资在公司总部修建豪华的健身中心、宾馆和会议中心,并且还计划着要把位于克罗顿维尔的管理发展中心升格。
虽然没有谁能够理解韦尔奇的所作所为,但韦尔奇心里却很清楚,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出自于“以人为本,投资于人”的经营理念。
创新经营策略一:“尊重人才,把人才当作竞争成功的最大筹码”
——韦尔奇说:“你最宝贵的东西不是你的资产,而是在公司替你工作的人,是他们头脑里所有的想法和他们一起工作的能力。我的全部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我不会设计发动机,我只能把赌注押在人身上。”
试问,你听到过多少公司董事长宣称:“人是他们公司最重要的资源?”我想肯定不会少。但是如果再追问一句:“有多少人是真心的?有多少人把这个真正付诸日常行动上?”恐怕你很难回答,因为不会太多。
对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教授这样说:“当他们升到董事长的时候,那时可能一心只想生存和赚钱。他们只管资金市场和股东等等。即使他们想到或者尝试以人为本,投资于人,可是财务危机永远是他们最为在意的事。”
然而,杰克·韦尔奇却似乎与他们不一样,因为他认为:“人才即是一切,有人才就是最大的赢家。公司的组成要素就是活生生的人,公司不是建筑物———这是我们的特点。每个老板的首要职责便是使员工独立地开展工作、为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遇。让他们多尝试,多发现,既在事业方面得到发展,又在个人生活方面过得愉快。 ”
1999年9月,杰克·韦尔奇在上海出席“99《财富》全球论坛”期间,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专访时,对他的经营管理思想做了概括性的说明:“一個是‘让每個人发表意见’;另一個是‘尊重人格’。通用电气的经营管理精髓就是这两点。它理解每个员工的想法,尊重每個人。员工也用积极的工作去回报公司。”
的确如此,在韦尔奇任职通用电气CEO的20年里,人始终是他经营管理风格的必备要件,人是最为要紧的,或者说他们已被养成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感觉。韦尔奇说:“我们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我们的人上面,我们授权他们、给他们资源、照他们的方法去做。”
花时间与员工交流
杰克·韦尔奇认为,公司领导不是在真空中领导,必须透过在组织内外与人沟通,来帮助其他人发挥他们的潜能。“发现优秀人才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但我一直相信:‘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另一场面试。”因此,最好的CEO应该时刻记着一句话:沟通、沟通、再沟通!
目前企业界都已认识到响应速度对于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的重要性,而响应速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有无畅通的沟通机制。没有顺畅的沟通就谈不上敏锐的应变,韦尔奇说:“我们希望人们勇于表达反对的意见,呈现出所有的事实面,并尊重不同的观点。这是我们化解矛盾的方法。良好的沟通就是让每个人对事实都有相同的意见,进而能够为他们的组织制定计划。真实的沟通是一种态度与环境,它在所有过程中最具互动性,其目的在于创造一致性。”
韦尔奇以人为本,投资于人的第一步,就是舍得花时间与人相处,与员工沟通。据统计,在他每天日理万机的工作日程表上,他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与通用电气公司的员工相处上。韦尔奇认识他们,与他们谈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在他们表现很差的时候痛骂他们。据韦尔奇的助手说,世界各地许多分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差不多超过一千个人的名字,韦尔奇不仅能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而且还相当了解他们的职责所在。
韦尔奇最成功的地方,是他在通用电气公司建立起一种非正式沟通的企业文化。公司上下,包括韦尔奇的司机和秘书,以及工厂的工人都亲切地叫他“杰克”。韦尔奇最擅长的就是提起笔来写便条和亲自打电话。他每周都突击视察工厂和办公室,匆匆安排与他低好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韦尔奇极为重视领导人的表率作用,他总是不失时机地让人感觉到他的存在。
曾经有一个在韦尔奇手下低几级的经理人比尔,因为不愿女儿换学校而拒绝韦尔奇对其调职和升官。韦尔奇知道后写了一张便条给他:“比尔,你有很多原因被我看中,其中一点就是你与众不同。你今天的决定更证明了这点……祝你合家安康,并能继续保持生涯规划的优先次序。”你想当比尔收到公司大老板的亲笔信时,有什么感想?韦尔奇对员工的关怀,已从主管和下属的关系,升华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非正式的沟通,实在是最好的沟通。
另外,杰克·韦尔奇还常常“微服出游”和总部外的员工见面。他最常引用的例子,就是要大家拿出开“杂货店”的心态来经营通用电气,杂货店的特色是顾客第一,要的货都有,价钱公道,店员没架子,随到随见,没那么多繁文缛节,这些就是韦尔奇奉行的非正式沟通的精髓所在。
在通用电气,任何人都可能收到韦尔奇的电子邮件。韦尔奇会把公司最新的精神通过电子邮件传给所有员工,他以此打破官僚主义。以前,韦尔奇是写便条,他便条式的管理举世闻名,但自从他学会发电子邮件以后,他更喜欢给员工发电子邮件。问问通用电气的员工,有谁没有收到过杰克·韦尔奇的邮件呢?
韦尔奇之所以要这样做,乃是因为他对人类潜能的了解,他说:“人类精神的思想交流绝对是毫无限制的,你只管去交流就对了。我不喜欢效率这个词,我喜欢创新。我确信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韦尔奇要最好的人才,他要聘请并留住他们,因为他们才是公司最大的财富。韦尔奇曾多次对人说:“事实上,除了一群‘甲级’的人才之外,我们根本拿不出任何东西。什么是‘甲级’呢?对公司的领导阶层而言,甲级就是一种远见、而且能够将这个远见传达给员工的人,这种传达必须非常详尽而且强有力,直到真正深入他们的内心为止。一个甲级的公司经理有很多的个人能量,而且还能帮助其他的人充电,让他们能全力发挥,通常是在全球的基础上。一个甲级的领袖要有胆识,要有做困难抉择的本能和勇气,而且要公平和有绝对的操守。”
很明显,韦尔奇是想通过与人的相处和沟通,发现并起用他所需要的“甲级”人才。
杰克·韦尔奇坚持奖惩办法必须将个人的成就和公司的利益挂起钩来,确保所有奖励都是仔细核实,并且根据不同的个人业绩而有所不同。韦尔奇这样做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每一个员工的利益都与公司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你赢,我们全部都赢。
另外,杰克·韦尔奇除了精通沟通的艺术外,还特别关心体贴下属。很多年前,有一位通用电气的中层主管在韦尔奇面前第一次主持简报,由于太紧张,两腿发起抖来。这位经理坦白地告诉韦尔奇:“我太太跟我说,如果这次简报砸了锅,你就不要回来算了。”
在回程的飞机上,韦尔奇叫人送一瓶最高级的香槟和一打红玫瑰给这位经理的太太。韦尔奇的便条写到:“你先生的简报非常成功,我们非常抱歉害得他在最近几个星期忙得一塌糊涂。”
任何一个好的领导人,都应该懂得用“棒子和胡萝卜”原理去获得一个好的结果。在这方面,韦尔奇可谓顶尖高手。
走到一线员工的面前,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合力促进”活动刚开始的时候,管理人员与员工们的交流并不顺利。在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似乎高高矗立着一道无形的墙壁,严重地妨碍了双方之间的有效沟通。虽然这里有传统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员工们缺乏向上司提建议的经验。过去,他们很少向上司谈及如何改善部门的经营,而公司也从没有任何现实的激励措施促使员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
慢慢地,员工们逐渐了解了“合力促进”的概念,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之后,韦尔奇所期望的事情发生了:终于有员工鼓起勇气开口了。
有位电工在参加合力促进活动时,表示自己很乐于面对自己的老板,开诚布公地提出意见和建议:“20年来,你一直被告知要保持沉默。而现在,有人告诉你,你可以毫无顾忌地讲出心里的话。我想,这确实是个好机会,我有很多建议想跟老板谈谈。”
僵局一旦被打破,员工的思想就犹如决堤的洪水一样,他们一个接一个,悄悄地举起了要求提问的手。接下来的情况可想而知,活动现场呈现出积极踊跃的热烈气氛。
阿曼德·劳森是某次合力促进活动的管理层代表。本次合力促进活动的参与者来自通用电气位于麻萨诸塞州林恩市(LYNN)的通用飞机发动机制造厂。阿曼德·劳森永远都忘不了当他第三天,也就是活动的最后一天走进活动现场时的情形:
员工们是如此活跃,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扑面而来,等待阿曼德·劳森作出回答:行、不行或是一个月后答复。
阿曼德·劳森计算了一下,当天共有108项意见和建议需要自己回答,其范围涉及广泛,从具有提高士气意义的工厂服务标志的设计计划,到锡制品车间的兴建等等。
阿曼德·劳森对108项建议中的100项当场拍板同意。在这些被采纳的建议中,其中一项便是同意林恩的员工与某供应商就一种新型的磨床保护罩进行公开竞标。林恩工厂的一位计时工人在一个棕色的纸袋上,设计出了一种非常好的磨床保护罩。
最终,林恩工厂以16000美元的价格赢得了这次竞标,而且其价格远远低于供应商的报价——96000美元。这项磨床保护罩竞标的建议也成了“合力促进”活动的成功典范:不仅为通用电气节约了资金,还为林恩的工厂开辟了一种新的产品。
一位年轻的女职员负责发行一份很受员工们欢迎的工厂内部报刊,但是,在发行报刊的过程中,她却发现自己的工作中竟有如此多的官僚障碍。
按照通用电气公司的政策规定,每个月出版该报刊之前,她都必须得到7个人的签名批准才能出版。在一次合力促进活动的会议上,这位女职员激动地对她的老板讲述了自己的困惑:“大家都很喜欢这份报刊,从来没有人说它不好,相反,这份报刊还获得过很多的奖励。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个月都需要得到7个人的签名批准,才可以发行这样一份很受欢迎的报刊呢?”
听完这位女职员的讲述之后,她的老板十分惊讶地看着她:“真是疯了,我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
“事情就是这样。”女职员回答道。
“没问题了,”老板干脆地回答道:“从现在开始,所有的审批手续一律取消。以后再也不用任何人签名了。”
女职员开心地笑了。
另一名工人这样对他的老板说:“我已经为通用电气工作20年了,我有一个很好的工作记录,我还得过管理奖,我爱这家公司,它已经让我的孩子能够读完大学,也给了我一个相当不错的生活标准,但是仍然有一些愚蠢的事我不得不指出。”
这个工人负责操作一台价值昂贵的设备,在操作时他必须戴上手套。然而,手套每个月都要破几次,在操作过程中为了领取手套,他只好叫另一位空闲的操作工来顶替自己。但是如果没人的时候,他就不得不把设备关掉,走相当长的距离到位于另一座楼上的供应室,填一个表格,然后还必须到处寻找一个具体负责的管理员签字,再回到供应室领取手套,为此经常使他有一个多小时不能工作。
“我认为这是愚蠢的。”
“我也这样认为。”老板说:“我们为什么要那样做呢?”这时,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都想听到原因。过了好一会儿,房间后面才传来答案:“在1973年时我们丢过一盒手套。”
“立即把手套盒子放在设备附近的地板上。”老板下达了命令,又一个问题被解决了。这一年,工人们的建议不仅为该部门节约了近20万美元,同时也节约了很多的工作。
总之,合力促进活动不仅促进了各种问题的纷纷曝光,同时也激励员工出主意、想办法,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通用电气公司,通过“合力促进”活动,到底收集和采纳了员工多少好的建议,恐怕很难说出个准确的数字,但肯定不会少,因为这一活动时至今日已成了通用电气公司的最佳招牌经营策略之一。
杰克·韦尔奇为合力促进计划的成功欣喜若狂,他坚信,合力促进计划将是发挥员工创造性的最佳途径之一。“合力促进是一个完整的计划,它包涵很多的内容:会议、团队、培训等等。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一种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下,人们的思想和创造性思维得到认可与尊重;员工参与管理受到鼓励;而管理风格则是领导型而非控制型,指导型而非指令型。合力促进计划也是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潜伏于员工身上的创造能力得到挖掘,生产力得到提高。”
1997年夏天,杰克·韦尔奇像十年前一样,再次发出响亮的号角,号召和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寻找、尊重和培养员工的尊严和自由。你最终会发现这一环节是如此的重要。因为一旦你给予了员工自由发言的权力和尊严,并鼓励他们参与到管理中来,让他们感觉到工作的充实,使他们乐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你确保同样乐于接受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此时,一切经营活动都将会顺利地进行。”
直到2000年秋天,通用电气仍然如期举行合力促进活动,只不过现在的合力促进经过了1999年下半年的调整,已经赋予了新的涵义。就像一位高层领导所说的那样,现在的合力促进计划,“以扫除官僚主义及其造成的浪费、铺张为目标,以集体的判断为依据,采取聆听和行动的方法,力图找出做事情的更好途径,并利用网络技术广泛推广,以期提高公司的生产力。”
杰克·韦尔奇的合力促进计划也让通用电气的管理人员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合力促进计划刚刚提出来的时候,公司的许多管理人员都以一种不相信、甚至是怀疑的态度来看待该计划。而管理高层却发现,想要用言语来表达出培养员工的尊严和自信的重要性来,又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合力促进计划对于员工来说,也同样极富挑战意义。因为从表面上看,合力促进活动开展得越有效率,人员过剩的可能性越高,员工面临解雇的危险也就越大。
不过,事实证明,大家的担心多余了。通用电气上下,随着对话活动的迅速展开,人们似乎忘却了此前的疑虑和担忧,每个人都积极地参与到了合力促进的活动中。
尽管人们无法量化地衡量合力促进计划给通用电气带来的财务收益,但是,却没有任何人怀疑合力促进在杰克·韦尔奇的创新经营变革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正是它,把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紧紧地结合到了一起,将员工的参与精神以及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出来。
精典案例解读:罗德公司——把权力交给基层员工
“美国企业之所以保持很长时间的高发展速度,就在于尊重个人、不限制员工的创造力。尊重的对象遍及各阶层——包括产业工人、中层管理人员、高层主管,以及公司各事业部门最高执行官。”根据杰克·韦尔奇的经营理念,真正最需要尊重的是第一线员工,因为他们才是最了解问题所在的人,也就是最了解机会所在的人。在这方面,韦尔奇很欣赏一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公司——罗德公司(Lord)的做法。
这是一家坐落在俄亥俄州戴顿市第七十五号州际公路以北的一座金属建筑物。它不像微软或其他光彩照人的高技术公司,能在短短的十年间发迹窜升;也不像美国通用汽车或美国钢铁等工业巨头。事实上,罗德公司本身并不耀眼,也不著名,甚至过去几年来也没有什么大幅度增长。但在它那里发生的一场“革命”却引起了韦尔奇的关注。
工厂经理戴维·李曲享格形容1986年以前,尚未实施授权员工的情形:“我们遭遇很大的亏损,一年损失100万美元,当时公司已经处于失血状态。产品的品质低劣不堪,员工不仅没有尽心尽量在工作,而且只为自己着想。由于工作环境使然,员工士气非常低落。第一线员工不信赖管理人员。那段时间员工流动率非常高,1985年这个小工厂流动率竟然高达50%。由于任意裁员,厂方信誉非常糟糕。当我走到生产线上时,老实说,我真担心有人会向我丢东西,因为当时,那里充满了仇恨。”
麦克·斯梅德里是罗德公司的老员工,他形容尚未实施授权以前的情形:“我刚来上班的时候,我们有经理、副理、组长。我们若想订购一个工具,必须经过层层批准,大概必须经过5个人吧!你对自己的工作一点控制权都没有。士气非常低落,员工并不想一起工作,大家互相攻击,令人非常沮丧。”
实施授权后,戴维·李曲享格形容说:“十次中有九次,员工会作出完全正确的决策。虽然有时候难免会犯错,但我们仍然继续下去。由于绩效改善,以及员工的工作态度改善。我知道的,工厂的员工也都知道,我不喜欢隐瞒一些秘密。我喜欢一切光明正大,没有秘密的工作环境。公开一切吧,它会使明年更好。”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这家工厂又是如何创造现代工业的奇迹呢?原来,追根求源,发生巨变的原因就是授权。这是一个典型的、充满勇气与决心的美国真实故事。通过授权,所有糟糕的难题全都迎刃而解。
1986年1月,工厂由戴维和麦克领导,戴维·李曲享格刚刚接掌工厂经理职务。他和麦克·罗吉斯都有共同的感想:我们不想再过十年悲惨的日子,我们决定迈向快乐。这不是来自任何一本教科书,或是哈佛管理课程中的个案研讨,但却是步向授权的最好理由。
戴维很坦诚地说出改革的动力,他们现在的位置让他们有权力可以改变过去所受到的压迫;而员工也抱怨这个工厂是一个可怕的工作场所。“这二个‘动力’使我们尝试去与员工沟通,而沟通也使我们得以除去这二个令人厌恶的事。”
这就是答案!这就是实施授权的成功秘诀。他们开始与员工沟通,沟通促成了授权。
戴维与麦克邀请6到10名员工来,然后让他们各抒心声。一组人员结束后,戴维与麦克相互交换一下体会,然后再请下一组员工。有时候一整天都进行这种沟通,而一周则可能进行三天或四天,甚至五天,一共持续了6个月。戴维形容说:“一旦员工开始说,就好像水坝泄洪,而且大都是令人听不进去的话。”戴维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
“当我们开始与员工沟通,就发现问题出在管理方式。问题不在于:‘戴维,我们需要新工具;戴维,我们需要新机器’;而在于:‘戴维,你必须解除我们的负担,而你并不了解’;‘如果你到了那里,你就不会再作任何假设’;‘戴维,这个……”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