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在北大讲易经

_7 殷旵 (现代)
  实际上这个里面是这样问的:他人性都变了,是不是佛性也跟着一起变了?这个问题怎么去答?你讲它还有,那又执著于为什么连人都不如?你讲它没有,又违背了佛教的教义。怎么去答?还是赵州老和尚回答得非常巧妙。
  "无"是什么意思?"无"是一个语气词, "无--。"他接着问者的口气来:"狗子也有佛性也无--?""无--。"寺院里早晨敲钟,"咚--",转而就为"无--"。我在寺院听了三十五天,早晨起来我们仔细听钟声"无--",你天天听它这个"无--"。参来参去还是找不到一个门。"无--",就是你去悟吧,天天"无--""--悟"你就开悟了,这就是参。
  怎么去参这个无门关?要以后天离坎之耳目,见先天父母之根性。见性,怎么去见?看后天的离坎之耳目。什么是后天耳目?离卦为目,坎卦为耳,看《易经》应该能够看得出来吧?实际上这个性如果有目的话,是为肝的,肝上有病是看眼睛,眼皮翻过来看看这个。那么耳朵?肾虚就耳鸣。这里面还是性与目连起来,耳目就是坎离。耳目是什么?这个里面炁就出来了。
  真阳之" "与五谷之"氣"
  孙悟空火眼金睛为目,为什么为目?他这个目--火眼金睛是哪来的?就是从炁里面来的,"炁"字我上次讲过,"炁"字上面是"旡"字,"旡"的甲骨文是一个人打喷嚏的样子,或者是打饱嗝这个样子,所以下面"灬"就是火,像一个茶壶放在炉子上烧开了,它打喷嚏。
  如果下面"灬"改成"心"字,这就是古代的"愛"字,以心为爱,你真正爱他也打喷嚏。爱到什么程度?爱到三天不见面就互相打喷嚏,这就是真正的爱,一种原始的爱,一种本来的爱。我们现在非要讲"我爱你",非要说出口。古代不用说"我爱你",那时候打喷嚏就行了。(众笑)火眼金睛在炁在里面。
  火眼金睛是哪里练出来的?是在八卦炉里面练出来的炁。这个炁从哪里来?八卦炉,这是真阳之气,三昧之火炼出真阳之气,在宇宙未开之前就有这个炁,无极阶段就是这个炁。无极以后到太极,一旦到了太极,"气之初也",那就是"氣"了。这个"氣"为什么加"米"字?一般这个氣是什么气?脾胃里五谷轮回产生的氣,那就要加"米"字旁,是五谷轮回之氣,是脾胃化五谷的这个氣。猪八戒,大耳朵--坎卦,大肚皮--五谷之气,耳朵和气,这个气产生是这个氣,它都有象征,都有说明。
  心为神之藏--悟空,中间是空的,虚的;精为体之能--悟能,中间就是能量,正因为是能量,能量一过急,他就控制不了自己,所以猪八戒就好色,戏嫦娥,而且好挑唆。能量是好东西,就像电,电是能量,电是好东西,但是危害性也极大,这是一样的东西。意为气之流--悟净,巽卦,为风。风是一种气流,风是一个和气,所以沙僧两边能讨好。
  金箍棒为坎中之金,金能生水,又藏于水。耳朵会不会聋?耳聋的原因是坎中之一阳已经虚了,还原为坤卦。还原为坤卦为什么不好呢?因为这个性是不能用的,成为先天之坤卦,一旦变成先天之坤卦,性为无为之体,就像那个电流,开关没开以前电流是不作为的,所以耳朵聋,它的这一阳爻不能补充它的耳目。
  目盲是因为什么呢?离卦中间一阴闭塞了,又还原于先天之乾卦,这个乾卦又是先天,先天又是不作为,所以这个里面有它的来历。虽然我们都不是在这个方面残疾,但是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耳和目出现一些小的毛病,这都是有的,那就是阴阳平衡的问题。这个阴阳平衡的问题要找哪个地方?还是肾上去找原因,不要找错了对象。找谁?找肾。
  我们刚才讲"见性",应该怎么见?"见",应该还有一层意思,是"现"。乾卦的九二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用九是"见群龙无首,吉"。在这里为"见",现了以后才能见,不现出来是见不到的。所以首先是现,如何现?这是一个过程。
  "耻"为什么是"恥"?
  除了"现",还有一个听。这里我要重点要讲一个东西,聪明的"聪",圣人的"聖",还有听话的"聽",上次都讲过,这里面还要讲一个东西--恥。古代的"耻"字原来是这样写的,是"恥"。这好像与耳朵有关系,耳朵是坎卦,为什么是坎卦?坎卦又连着一个肾,为什么?肾又是命--命门,这是什么东西?
第66节:第八讲 明心见性与创新境界(6)
  人的聪明不聪明在于耳朵,能不能成为圣人也决定于耳,有耳顺以后才能成为圣人,一个"聽"字你还必须要德,还要有内圣外王的这种历练和修为,而且圣人是"南面而听天下",不是"观"天下。"听"字有这么多,这些都是从好的方面说。
  再看"恥"字,难道与前面那几个字不是同义词吗?应该说是同义词。为什么?"知耻",如果叫"无耻",那就麻烦了,所以《论语·为政第二》里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现在讲"八荣八耻",就是来自这个里面。"道"就是引导,"道之以政",仅仅是一些政治层面的东西;或者"齐之以刑"--用刑法,那么老百姓是可以想办法避免的,但是没有耻辱。为什么?他明明知道他要去避免,绝对的不要触犯,为什么?他明明知道他不想犯法,但犯了法以后他不知道。经常看到有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最后违法了,他不知道,这个事怎么不允许做呢?这个事怎么是违法的?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做。
  在座的,有读过法律专业的吗?大部分没有,当然学法律的除外。我们不懂法条文律,但是我们从来不违法,原因是什么?有耻。你知耻比懂法律还关键,从小就有"耻"在心里面主宰着我们。这个耳-心,耳朵与心连起来,这个心与母亲心连心,从小母亲教你知耻。"耻"就是说,真正一个好孩子,他做了错事,脸红了,红到耳根上,是不是这个道理?红到耳根上来了,嗯,这是个好孩子--他知错了,他有善根。是不是这个来历?这些来历都在我们生活中。
  汉字连得都很好,这个"耻"字连得好,你用耳朵来听自己这个心,就能做到"止于至善",你用心就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这不是法律在规范我们,而是自己在规范自己,所以"自主管理"是最根本的管理。
  今天讲的"八荣八耻",好像是一个政治口号,我说不是。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发出的号召吗?这是一个政治口号吗?我说不是。是什么?是因为我们每一个善良人、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已经具备了,但是,自己经常有很好的善根、很好的美德往往是视而不见,自己这些优势、这些很好的东西,这些隐藏的宝藏,往往被忽略了,被随便地玷污了,你还不知道。所以,总书记像一家之家长、一家的母亲那样,以慈悲的胸怀提醒大家:"你们看看你们自身吧。"
  我是这么一个感受,作为一个老百姓,我是以一个百姓的心,去体验领袖的心,我认为这是慈母之心。所以,"八荣八耻"不是政治口号。什么是成熟的政治家?他成为一个慈悲的母亲,以一个母亲的胸怀,以天下百姓心为心,这样的领袖就是成熟的政治家,而不是看你玩的政治手腕有多么高明,不是。不知道大家认可不认可?(听众热烈掌声)
  "听"花
  这个心我们明没明?这个性我们见到没见到?我们的性是从哪里来的?这里有一朵花。去年我在泰国开会,刚刚下雨,等雨停,突然我在屋檐下看到这些花,每朵花都是这样卷起来的,这么一层一层地卷。看到这个我突然就想到《易经》里面孔子讲的一句话:"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我把《易经》里面参不透的话,经常装在脑海里,还要划一个大问号。突然看到这个以后--噢!圣人不是观天下,而是听天下。
  我一看这个花,卷呀、卷呀……卷了以后又展开、展开……它在运动,有运动就有声音。那个声音是我们的耳朵能听到的吗?我们再去听一听那种声音,这种声音绝对是一首美妙无比的音乐。花开得这么美,它的音乐一定是美的,我们用心去体验。如果经常用心去体验大自然,体验身边的事,你的悟性从哪里来?悟性就从这里来,只要心无旁骛,我确确实实都是用这个心。
  旅游的时候,人家看了这样看那样,看那些浮躁的东西,我没有。我观察那些细微的东西,对这些东西我是津津有味,时时再现。我女儿现在把这朵花做成了电脑桌面,我欣赏这个东西。这个里面有一个东西,我们如何真正做到有心人?我们的心要纯净,与大自然相融相通,与大众相通,与我们的民族、国家相息。
第67节:第八讲 明心见性与创新境界(7)
  从"作息"入手
  我们这个性--父母的根性,一朝分娩之际这是根性。一朝分娩以后,性又变成命,但是在孩提时代,性与命是混沌时期。但一旦涉入世俗以后,这性命又生情,又有情窦初开,在这种情况下,性就与命交上朋友了--性命、性情,性与情又是混沌时期了,又粘缚在一起,离不开了。当性情定型以后又成为性格,但是当人一旦有一定觉悟以后,从性情中看出了性相了,又看出情与性开始剥离了,到了开始觉悟的程度,回到日损,损之又损,就到了剥离阶段。到了这个时候,才是真正修心养性,修行真正开始了,那么离开悟已经不远了,回归于父母的性海了。
  那么,回归于父母的性海有门吗?没有门。门在哪个地方呢?无门关。无门关,它真的是无门关吗?刚才讲了无门关,我们现在就要来闯这个无门关。如何闯?从哪里开始?刚才讲了一个方法,从作息开始--养性、修身、作息。养性是为了修身,修身养性要颠倒过来。从修身开始,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养性,但是修身从哪里入手?从作息入手。"息"字上回讲了,"息"字上为鼻子,下为小心。作息就是三个东西,管好一把钥匙就能管好呼吸之道--管道,呼吸的管道就是这个。管好你的心锁就是息,守好你的命门就是小心。
  这三个东西怎么去讲它?从胎息讲起吧。胎儿时候有胎息。出生以后你睡不着觉,失眠要数息。坐禅要从数息开始,数息是数呼吸,数呼也好,数吸也好,一呼一吸,数的方法有好多种。数息的目的是为了调息,调好之后就守住它,就是守息。守好以后就能得到养,养好了就能听--听息,能听息。最后,说止就止--止息。
  那么,体验要从哪里入手?要从作息入手,作息要从"作"开始。刚才讲了一个过程,这里还有我们曾经一起参禅的,确有体会,但是我的体会没有他们深,所以我就不敢妄谈。真正想得到这个东西,我们还要到禅堂里去体验,但是我们不能天天坐禅堂,那我们要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变成禅堂,真正把宗教的禅、佛教的禅变成生活的禅。生活中如果能做到守息、调息、数息、养息、听息,然后能止息,那就能作息了。
  什么叫作息?上次讲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作息、饮食。这是古人的诗--尧诗,是尧舜时候一位八十岁的老者唱的一首歌。那么我这里给大家一个"起居有时,作息有常。饮食有节,刚柔有度。"管理也是刚柔。为什么?前面都讲过。"刚柔有度"有时候在生活中还是很关键的。日常生活中处理一个问题,处理一件事,经常是一个问题:刚和柔没有把握好,老是过了,或者是柔太过,或者是刚太过。如何保持刚柔的中庸?这是一件很难的事,而且是生活中一个大的课题。如何做到刚柔有度?现在我把这个空间留给大家。在我们的生活中间,大家能够体验到如何做到刚柔,也就是《系辞传》里面讲了一句话"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刚柔来断。这个事情该怎么做?是在刚和柔上来断,来决断,来选择,来判断这件事,是该用柔还是该用刚?用到怎样一个度?我是从理上讲一下,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去展开。
  如何做到有度?问问谁?问问我们的鼻祖吧。有人经常讲:"是鼻祖。""鼻"与"祖"连起来,为什么鼻与祖能连起来?鼻又称为祖。鼻是自己,那么,祖又是什么?鼻是上呼吸之道,祖在下,是什么?是先天。郭沫若先生、李敖先生,他们都特别喜欢这个"且"字,为什么?就是刚才展示的三十多米高的那个"阳元石","且"就是那个东西。翻开郭沫若先生和李敖先生的书,他们两位津津乐道的就是这个。为什么?古代人是生殖崇拜,祖先的生殖器崇拜,性的崇拜,那是非常崇高的。
  你会呼吸吗?
  有一位剪纸的专家,剪纸是她的绝招,她拿了一张纸以后,随手就剪,当堂送给我一张剪纸,这是中国的文化。她讲了她的奶奶,是农村妇女,一个大字不识,祖祖辈辈地传承。她奶奶在家里经常剪,她看了都不可思议,为什么?她剪出来的东西,往往是男女情爱的题材多。为什么?古代人不像现在,有电视看,有很多文化生活,还可以走出家门,古代妇女不能随便出门,而且还包了小脚,在家里呆着,经常思念丈夫,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去排解自己的思念之情呢?怎么去寄托情思呢?剪纸。拿着一把剪刀,随便一剪,就把自己的男女之情全剪出来了,剪出来的就是艺术品。
第68节:第八讲 明心见性与创新境界(8)
  她这么一讲,我服了,为什么?妇女思念丈夫,如果起淫心的话,她的剪子就拿不稳,就会颤抖,根本就剪不出这么细腻的活。这个剪纸绝了,这一点你们服不服?别看她思念丈夫,不是今天的人那个思念丈夫--男女之情,她那个心是那么清纯,而且心是那么稳,拿着剪刀很细腻地剪,剪呀剪,那种追求是什么样的追求?那种崇拜是什么样的崇拜?那是什么样的心态?我们今天有这种心态吗?坐得下来吗?手不发抖吗?不发颤吗?心不烦躁吗?她一点浮躁都没有,这样的心态,我们只能够用心去体验。我们还要做一回她的体验,如果不做一回,可能还体验不到。好厉害啊!鼻祖、鼻祖,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宗。
  庄子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息之以喉"是什么?这是今天要讲的主要东西--作息、呼吸,《黄帝内经》里面讲了好多,还有好多老中医的书都分析了我们今天的呼吸。为什么一般人的身体健康程度有一些打折扣?在哪个地方打了折扣?呼吸到中脘这个地方回来了,他是这个小心脘,就是这个脾胃的口的上面,呼吸就是这个。"息之以喉",为什么?这个里面有东西,我们再看这个比喻,就像一条鱼吸了水,再从鳃里面呼出去一样。
  "息之以踵",是不是从脚跟这个地方呢?不是,它是入命门而与祖气相接。祖气在哪个地方?就是父母连体的"小心"那个地方,两个肾中间是命门,命门为小心,元精、元气、元神都藏于此,这个地方是祖气。这个吸下去以后,一下子与祖气相接,就真正成为一息,这就是"息"了,不然的话,仅此是"吸"而已,很短,只有在这个地方才是息。所以,主持人、播音员,他练什么?
  刚才给我送花的这位女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主持人,她给我讲了这个故事。她怎么讲?前天晚上在我家里讲,我听得聚精会神,讲得太好了。她给我说,吸气的时候,腹部这个地方要崩紧。气吸下去以后,腹部是什么感觉?都有要求。尤其是早上要练这个功,你的气从下面起来,你的声音就有底气,底气就足,你的声音在下面,而不是外面。所以说,如果你老是气在喉部这里,你讲话的声音就是轻飘飘的(模仿)。如果底气吸下来以后,发出的声音那就是浑厚有力的(模仿)(大家掌声)。这个息下来以后与祖气相接。
  小道理与大道理
  经常有人讲,必须在空气新鲜的地方才能练深呼吸。这个是不错,但不是绝对的。为什么?这个地方虽然空气不新鲜,我们还可以做一些比较短的、比较浅一点的深呼吸,深呼吸还可以做。为什么?你真的正气到这个地方来,从这里吸取的大多是阴离子,吸取的是真阳气,污浊之气是吸不进来的。为什么?用肾呼吸自有分辨能力。
  这个里面有一个虹吸效应,它有选择,因为你的祖气里面是纯正之气,所以吸进来是纯正之气,通过喉咙,通过这个管吸气,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黄帝内经》里面讲,是肾在吸气,肺在呼气,所以要经常要练深呼吸。这里有个比喻--"如磁石吸铁而同类相亲","同类相亲"是什么意思?都是轻清之气,所以水为至阴--阴离子。
  原苏联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把小鼠放在一个有充分阴离子环境里面养,结果它的寿命延长了50%。阴离子是哪来的?就是说,真正深呼吸,与祖气相通,你才能真正吸阴离子,是不是这么回事?吸"水",我们能吸阴离子;但是呼"水",你只能呼出浊气。我们不仅仅要喝水,还要吸"水"。
  就像讲风水,在风水书上有几句话是怎么说的呢?"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有山无水,休要选地。"有山有龙脉,但没有水,你不要去选地,这里没有好地--没有水。看起来是龙脉,但是这龙脉是枯的,它没有水,为什么呢?因为龙要水来养,龙无水它怎么活呢?有生气吗?没有生气,所以水是很关键的,肾就是水。为什么肾为命门?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上次有位老先生说,我讲的东西是大预测,预测也在里面,生物也在里面,看风水也在里面,看面相也在里面,好像什么都在里面,实际上只要把握一个东西,把作息把握好了,把人身上的上太极,也就是外太极,和内太极,这两个太极搞清楚了,把鼻,就是"自",和"己"搞清楚了,把"息"搞清楚了,就是把握了一把锁,把握了一把钥匙,把这个东西搞清楚了,其他东西都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是可以融通的。
第69节:第九讲 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1)
  理是相通的,小道理归大道理管,把大道理搞清楚以后,其他的道理全"挂"在这个里面,一把钥匙管很多、很多的钥匙,那就可以开很多的锁。不是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好多学习班、培训班参加了很多次,回过头来还是不能靠岸。我总结了一下,为什么有人一直心里不踏实?因为心始终不能靠岸。
  你"靠岸"了吗?
  为什么不能靠岸?今天不知大家靠岸没靠岸?看看这个"爽"字。 "爽"字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爽,明也。""爽"的甲骨文正好是两腋之下,两腋清明、清爽就为爽。这个"明"字,我们从先天八卦来看,日月为明就是坎离为明,也是水火为明,也就是水火相济了。你的两个腋下很清爽,周身都清爽,是什么意思?真正在呼吸的时候,练到养息、守息、止息,练到那个程度的时候,不仅仅靠鼻子呼吸,周身的毛孔都在一张一弛,都在呼吸。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哎呀,我腰疼,很麻,很胀,在哪个地方有些酸?疼、麻、胀、酸,原因是什么?就是这一局部的毛孔没有张开,里面的污浊之气排不出去,在里面生胀、发麻,实际上不是大病,但是长期下去,就会形成大病,营卫之气嘛。营气在脉络里面,卫气在脉络外面,营气为轻清之气,卫气为浑浊之气,浑浊之气在脉络外面,也就是皮肤下面。如果你呼吸能调整得好,经常呼吸调整好了,能把浑浊之气通过毛孔的一张一收,把周身的浊气都排出了,每一个部位的浊气都排出了--周身就清爽。
  人逢喜事精神爽,实际上做好息了也能精神爽,一旦得到这个爽,那就是《心经》里面讲的:"揭谛,揭谛,般若揭谛,般若僧揭谛。"意思是说:到了,到了,彼岸到了,大家都到了。不知道大家到没到?(热烈掌声)
  明心见性的目的,就是要到彼岸。彼岸在哪里?彼岸就在此岸呀。还能到哪一个彼岸?彼岸就在此岸,只有在此岸来登彼岸,登上了彼岸再回头看,噢!自己。
  "自己"与谁相连?与母亲相连,所以第九讲是"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谁?母亲。自强不息是谁?父亲,但实际上还是自己。大家知道这也是一个大的课题,但是离不开今天的内容。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热烈鼓掌)
  第九讲 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
  "寻找"游戏
  今天是第九讲,也是这一个系列在北大的最后一讲。实际上在我的计划里面,在我多少年来的规划里面,它仅仅是一个开头。整个《太易自主管理》是一个大的系列,暂时在北大告一个段落。实际上,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还有心量和福报等,都在这个里面。
  第九讲"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关于这个题目大家并不陌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提到,使用频率也很高,但要找出它的来处,说得很清楚,这并不是我们平时都关心的课题,不是不知道,而是大家一般没有去关心,这里我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做一个沟通。
  有人认为,《易经》不是科学的,因为科学是分科的科学。那么我们看看,《易经》是不是科学的?我们现在就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看一看。
  我们首先要找来处。怎么去找?用现在的电脑很好查,但是用这种方式,我们还是不得其要。要查,我们还是用一种原始的、朴实的方式,穿过时间的隧道,走进老祖先的思维通道。这个中间就像一个迷宫,也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宫殿,进了这个大门去找,怎么找?你们可能以为,这个东西大概是很好找的,其实不然。
  北大的一个同学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他回家后,家里有一个长辈对他说:"你现在到北大上学了,我以后有事就到北大找你。"他说:"我留个地址给你吧,到时候你给我打电话,我去接你。"长辈说:"不用接我,那还不好找吗?我一到北京就去北大找你。"他说:"不好找。"长辈说:"那有什么不好找的?好找,不用接!"
  在他的印象中,北大是什么呢?可能就像山村里的一个小学,一进大门,迎面是办公室,两边就是两排教室,反正问一问也就到了。当时我听这个同学讲的时候,他对这个长辈确确实实是好笑,不敢笑,但是这说明了一个时代差异。差了多少代?差了多少年?现在改革开放才二十多年,但我们与我们的老祖先到底隔了多长时间?如果把《易经》也比作北大这所大学殿堂,我们现在走一走,走进去,是不是问一问就到了?我们走进去看一看。
第70节:第九讲 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2)
  一进《易经》的大门我们就问一问"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这两个词的出处。人家说,你们要找的这两个词,他们两个一个住在北门,一个住在南门。"厚德载物"要到北门去找,"自强不息"要到南门去找。为什么?先天八卦,乾卦在南,坤卦在北,自强不息是乾卦里面的,厚德载物是坤卦里面的。
  那么,先找乾卦吧,到乾卦里去找"自强不息"。这又要分类,这个必须到《易传》里面去找。整个《易经》有两个大部门,一个是《易经》部门,还有一个是《易传》部门。《易经》分了上、下,《易传》也分上、下。到了《易传》里面,还要到《易传·上》去找,部门分得这么细。
  找到了《易传》以后,问你找什么,你说:"我要找'自强不息'。"一查,说:"哎呀,你还要到《象辞》里面去找。"于是又找到《象辞》这个部门。为什么呢?因为《易传》有"十翼","十翼"就是有十个部门,有《彖辞》、《象辞》、《系辞传》、《说卦传》、《杂卦传》,还有《文言》,有这么多部门。到了《象辞》一问,他讲:"我这里还有"大象"和"小象",你到底找哪个?"自强不息"是在"大象"里面。好!到"大象"里面找,找到了。
  "大象"是什么?"大象"是解释卦象的,"小象"是描述爻象的。整个乾卦有六个爻,整个卦象都是纯阳爻,这是它的象。里面有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看,哦!查到了,它的出处在这个地方。费了这么多周折,终于找到了"自强不息"。
  再找"厚德载物",出来后又走到北门,找到坤卦,在坤卦里面找。还要到《易传》里面找,又找到"大象",在"大象"里面找"厚德载物"。这个词的真正的来处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家对这两个词的来历是不是有一个印象?它分门别类,分得非常细,分到最后它是大象里面的,大象是描述卦象的。王树人教授讲"象思维",这就是"象思维"。
  "牧人"人--母亲
  我们今天要先讲"厚德载物",后讲"自强不息"。为什么?先讲母亲,后讲父亲。
  有人一直在辩论:"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的设想是:先有蛋。蛋是什么?蛋是谁下的?是母鸡下的。那么,是先有母鸡还是先有蛋?我们还是从三十多亿年前,从第一个单细胞产生的时候来追溯起。这里就不多讲,我想还是先从母亲讲起。
  中国母亲,这是很大的一个课题,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我们中国母亲,只能是从历史的和从卦上来初步体验一下。这里提一个问题,也是大家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或者说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哪个地方?"是不是在这个里面也能找到一个差异?这个差异是多方面的,这个是不是也是其中之一?
  看一看母亲,从姓氏上来看中国母亲,中国姓氏和西方姓氏之间本身就有差异。
  中国的姓氏,首先是姓母,是母姓,而不是父姓。查《百家姓》中带女字的,除了姜、姬、嬴、姚这四个以外,其它的都没有:神农氏--"姜"姓,轩辕氏(黄帝)--"姬"姓,少昊帝--"嬴"姓,虞舜帝--"姚"姓。这些都带"女"字,这就是母系血统,而不是父系血统。
  大家知道,原始社会到旧石器时期的末期、新石器时期的开始,母系氏族社会已经形成了。当时男人的作用主要是狩猎、捕鱼,担负一些安全工作,很多的工作女人真正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养育子女、繁衍后代,同时还担负了家庭事务。你们到大地湾文化遗址一看就知道,一进门有火塘,火塘有一个洞,洞里面有一个火种罐,女人在家里守着的就是这个火种罐。
  女人还要做其他很多的事,特别是要带一班孩子,因为那时候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亲身边要带着一个很大的家族。《说文解字》里面解释"母"字:"母,牧也。"牧羊人呀,母亲是叫"牧人"人,就是一个放牧的,带着一大群孩子。这个"牧"字,有些专家津津乐道,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讲,著《说文解字》的那个许慎先生,这一句太形象了。当初母系社会是那一种形态,母亲拖儿带小的,不但有女儿,还有女婿,不但有儿子,还有媳妇,她全部带上了,这一大串子亲戚,她就像放牧群一样,这个太形象了。
第71节:第九讲 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3)
  《红楼梦》里面的贾母,她后面是一大串,是不是?这个大家庭里,最高的长者、最权威的就是贾母。为什么?"每"字。甲骨文里"每"字上面就加了一个头饰,这个头饰是什么东西呢?这个头饰像一个什么?古代人喜欢把荷叶往头上一戴,往两边一披的这个东西,有点像这个。"每"字与"美"字的音是相近的,戴上这个也是为了美丽,同时也是为了遮太阳。但是以后,成了"每"一个,因为这个"每",正是因为她是一个群体,就要一个、一个地分。只有谁能分?只有母亲能分得开这种直系系统,其他人分不开,只有母亲分得开。
  寻找"母亲"的踪迹
  看一下后天八卦。后天八卦很有意思,东边是震卦,震卦为雷;西边是兑卦,兑卦为泽,泽就是江河湖海,合起来正好是雷泽。先天八卦合起来是日月,后天八卦合起来是雷泽,雷泽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要把这个提出来?我们看一下历史。
  "太皥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氏于成纪。"燧人氏的母亲是华胥氏,华胥氏也是在天水。胥是什么意思?当时有一种叫庖,也叫瓠的果子,就像现在我们见到的丝瓜,是很长的瓠子,华胥氏就把那个瓜做成酱,"胥"就是酱,这个酱很好吃,它是一种发明。当时华胥氏也许是少女,也许是中女,但是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现在是一夫一妻,那时候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履大人迹于雷泽",现在大家都在争,雷泽是在天水,在山东,还是在河南?因为生伏羲的地方是在雷泽。由于华胥氏这个年轻的女子,追求燧人氏这个男子,所以就寻着他的脚印去找,找到了丛林里面,于是就生了伏羲,生在成纪县,就是现在的秦安县,就是我们上次祭女娲那个县--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文化遗址也是在秦安县。这是《史记·三皇本纪》里面记载的。
  再看看女娲。华胥氏生了伏羲,又生了女娲,他们是兄妹,以后又成为夫妻。这幅照片是女娲祠,在过去的成纪县,也就是现在的秦安县,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女娲祠。女娲祠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诸葛亮失街亭的那个地方,上次祭女娲就是在街亭旁边。女娲祠门口铺上红地毯,既有公祭,又有民间的祭祀。
  这个女娲像,女娲到底是不是这个样子?经过比较,我发现一个问题,有一个特点:到伏羲庙里去看,伏羲是火眼金睛地瞪着个大眼睛;这里呢?女娲也是瞪着大眼睛。我又作了一个对比,与什么对比呢?从印度传过来的佛像、菩萨像,他们都没有打开眼睛,因为他们是竖着耳朵听,是听音。在这个里面去比较,文化差异也还是有的,因为塑像就有不同。
  这幅照片是女娲洞,2003年我们进去过。女娲洞的洞口不大,但是里面很大,里面一直穿得很长、很长,这个里面呈葫芦状,它是一个葫芦又套一个葫芦,刚刚钻过一个瓶颈,突然又一下子展开了一个葫芦斗,又钻进一个很窄的地方,一下子又很豁亮,就像一个大厅似的,始终是钻来钻去,始终是这个葫芦状。在不开放的情况下,洞口一般就堵起来了,因为附近的孩子在里面玩,出现过问题,所以暂时把它堵起来了。
  看了女娲,我们又突然一下子跨越到春秋时期,也许这个跨越幅度是太大了,实际上也不大。这是颜母祠,3月25日在北大开始讲《太易自主管理》以前,我就曾去看过那里,我认为这次讲座的前后,缘份特别地好。在讲这个课以前,3月18日,我和我女儿一起到曲阜,因为我们杂志要出一期孔子专刊,要到那里采点,我们就直奔尼山。
  尼山是当年孔子的母亲颜氏求子的地方,不是颜回的母亲,这是孔子的母亲颜氏。她在尼山求子,以后又在那个地方生下了孔子。我们那一次特地赶到颜母庄去看颜母祠,颜母祠这个祠堂不大,但是门上锁了,生了锈,进不去。有一位村民对我们说,旁边有个洞能进去,旁边的墙已经打穿了,我们钻了进去。钻进去一看,是这种景象,这是"文化大革命"时被糟蹋的景象,一直还没有恢复。
第72节:第九讲 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4)
  这幅照片是当时拍的,回来电脑上才发现。这是当时的颜母祠后面供颜母像的墙壁,墙壁上是古代那种白浆,这种白浆本来是非常牢固的,但是现在却成了这个样子。这是自然脱落的,非常清楚。你们看像什么?像老虎,这上面两个眼珠子非常清楚,那个模样和真的老虎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巧合。这一点是肯定的,不是人为的,完全是自然的,但是这个又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现象?这是两个眼珠子,还有鼻子,显现得清清楚楚,这是青砖和青砖之间显现出来的鼻子。
  圣人是怎样教育出来的?
  下面我们要领略一下颜母的风采,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三母,第一讲就讲了,今天是最后一讲,我们又要回到这个问题上。中国为什么会出孔子?为什么联合国的教育基金奖设为"孔子教育基金奖",这是唯一的,为什么?为什么孔子在世界上排名,无论是哪次,都是在圣人、伟人之列?为什么他是一个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千古不朽?
  孔子三岁丧父,他的父亲是在六十六岁时娶他的母亲的,当时他母亲才十六岁,当时是奇迹,但又不是奇迹,差五十岁不是奇迹,今天可以说已经打破这个记录了。(众笑)从这个里面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我为什么直奔尼山?就是为这个去的。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没有家庭的启蒙,孔子可能不是这个孔子。因为他三岁丧父以后,他的母亲就迁居到了曲阜。
  曲阜是什么环境?简单地介绍一下,曲阜是当时鲁国的国都。在春秋时期,在周王朝的时候,鲁国的国都是什么地位?用王宫舞蹈的仪规来说明。当时周王朝可以在宫廷里表演八佾舞,八佾就是一行八个人,排成八行--八佾舞。但是,诸侯国只能演六佾,贵族家里只能演四佾,否则就是越制,但是鲁国可以演八佾。这就说,在众多诸侯国中,鲁国可以说是很特殊的。它的特殊,不是由于它的国力特殊,而是因为它的文化。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易经》爻辞就是周公写的,可见曲阜城当时的文化氛围。
  孔子的母亲迁居在曲阜城里,是郊区吗?不是,住在阙里。阙里是什么地方?王宫门楼前面的那一条街,就叫阙里街,这里可以说是中心的中心。孟母为了教育孟子,要三迁才到位;颜母为了教孔子,一迁就到位,这就是了不起的一件事。
  颜母配不配教育出这么大一个圣人?她配不配?我们从下面几点看。
  第一个,孔子的父亲原来有一个妻子--正妻,生了九个女儿。在中国古代,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男人就可以休妻,可以把妻子送走。以后孔子的父亲又娶了第二个妻子,第二个妻子生了一个儿子,但是这个儿子的腿是跛的,是残疾呀,这还不能继承,所以他到六十六岁不得不向颜府求亲。颜府有三个女儿,但是大女儿和二女儿看到他是一个老头子,就不肯出嫁,这个时候他父亲很为难。
  当时他的三女儿颜征在,才十六岁,她对父亲说:"女儿在家随父,父亲决定,那我就去吧。"她嫁给孔府了。孔子的母亲出嫁以后生了孔子,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了,颜母迁居到曲阜城里时。她丈夫的二夫人已经去世了,只剩下一个瘸腿的儿子。颜母把她的儿子同样带上,视同己出,像待自己的儿子一样,依赖纺线,为他人做小工,洗衣服,用这些来养活两个儿子,并将瘸腿的大儿子一样送去读书。是不是德?
  第二个,因为颜氏的父亲是知书识礼的,她在家里就识字,所以孔子小时候的识字教育,就是她的母亲做启蒙教师的。
  第三个,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当时孔子在曲阜城里面经常接触的是祭祀活动,因为当时的祭祀活动和一些大的国事活动很多,他经常去看那些祭祀仪式,看得如醉如痴,回到家还要把家里的家具全部摆出来,按照祭祀仪规,自己去演,自己去模仿。他母亲不但不阻挠,不但不骂他,相反还到街市上去买很多的玩具让他摆,把自己家里院子都摆满了,在那里演绎。就这样,孔子从三岁开始就接触这些祭祀仪规,而且亲自实践,从小就在家里如醉如痴地来进行演绎,你们想一想,这是什么教育?比较一下我们今天的教育,今天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许从中能得到一些启发。
第73节:第九讲 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5)
  《论语》与算盘的关系
  为什么孔子到二十岁第一次做官--管仓库,就管得那么出色;第二次叫他做乘田吏--管牛羊,他也做得那么出色;所以第三次又升官--管人口,全国的人口归他管,一年就管得鲁国人丁兴旺起来,也同样管得那么出色?所以说,孔子不仅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管理学家。
  他周游列国,就是想把自己的管理理念告诉这些诸侯,用这些方法去管理天下。但是诸侯们不能采纳,最后孔子只好开坛讲学,传授给弟子。孔子的这些弟子都是做什么的呢?以后都是做管理的,有管理地方的,有管理国家的,也有经商的,都是做管理工作的。
  "日本现代企业之父"叫涩泽荣一,人们为他修了一尊铜像,铜像一手托算盘,一手托《论语》。为什么会这样?《论语》为什么与算盘并列?为什么与企业挂钩?日本人为什么会把《论语》看得这么重?从这尊铜像我们可以想象,《论语》里面讲的是管理理念。从这个《论语》就可以推想到,颜母这个启蒙老师太伟大了,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相比不在其下,而在其上。但是这位伟大的母亲,她的事迹鲜为人知,为了这个,我们还要去实地多做一些访问。
  体验中国母亲
  这是孔圣人出生的山洞--夫子洞。这个洞不是很高,稍稍弯一点腰就能钻进去,里面也不是很大。有多大呢?现在的一部小轿车能开进去,就这么大,能开进去,但是出不来。(众笑)因为当时孔子的父母要求子,求子就要许愿,还要还三次愿。最后快要分娩了,但第三次愿还没有还,还要去还愿,要去尼山还愿,还愿时突然要分娩,找到这个洞,就在这个洞里面生下了孔子。这位圣人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
  我一到曲阜,一下火车,几个小时就到了这个地方,然后再去颜母庄拜访颜母祠。我最喜欢到这些真实的地方,虽然看不到什么东西,但是可以体验,可以去想象。我们要多一些想象,这些想象对我们今天来说太重要了,我们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字上、书本上、书斋里,真正是要体验这些东西。
  还有一个论证。大家知道,慧能大师一个大字不识,他和我们伏羲大帝一样,一个大字不识,都是天下第一大文盲。我们可以想一想,慧能大师是一个樵夫,听了《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听了这一句就开悟了?难道说是突然的吗?有一句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难道是突然滋生?他没有读过书,一下子就开悟了?我认为,这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慧能大师的家庭教育是谁?还是他的母亲。慧能大师的父亲也是在他生下来以后就不在了,他父亲是一个官员,被贬到岭南去了。我们可以想象,这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想一想我们中国的母亲,看一看中国的母亲。今天在座有好几位年龄都是在四十岁、五十岁以上的,即使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也同样能够想象到,如果是来自农村的,就知道还有很多母亲是文盲。在我的人生体验中就非常多,特别是我自己的母亲。她们是真正的文盲,但就是她们承载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她们是真正的传播者。为什么?厚德载物。什么为厚?厚者,时间的积累,历史的沉淀为厚,这个"厚"我们要搞清楚。当然,这要谁来传承呢?这个传承男人只占一半,女人要占一半。但是在中国,女人占的不仅仅是一半,而是占了一大半,为什么?
  中国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谁主天下?那时候的天下是谁主沉浮?是母亲主沉浮。农耕生活起源于母系社会时期,翻开历史,这里有很多学历史的同学,那个时候为什么是母亲当家?因为她们是农耕文化的主宰,是她们在起作用,播种也好,收获也好,这都是她们承担,都是女人承担,农耕形成了文化。
  工业文明、工业革命以后,所产生的是哪些东西?工业文明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是它的副作用远远超过了正面作用;但是,我们农耕文化有多少副作用?它的副产品有多少?首先农耕文化无污染,对自然的破坏作用没有。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是我们的母亲,是她们在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现在中国的很多边远地区,在农村地区,还有许多文盲女人,她们真正是在承载,你真要去看看就知道,她们非常伟大,她们身上有非常朴实的东西。
第74节:第九讲 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6)
  为什么菩萨像到了中国都是女人像?是什么原因?佛像到了美国,全部像美国人。有人对净空法师讲:"师父,美国人学佛把佛像改成像美国人。"净空法师讲:"好啊,像美国人,美国人感到亲切呀。他们都去拜嘛。"哎呀,好亲切!但是到了中国,菩萨像全是女人像。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除了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之外,都是女人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还有大势至菩萨,都是女人像,为什么是女人像?不是说那些菩萨是女人,女人像即慈悲相。我们中国还有一句话,父为严父,母为慈母。无论是在谱系里面,在墓碑上,还是在牌位上,都是这么说的,严父慈母--母为慈,这都是一种传承。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还有老子说的"上善若水,以柔克刚",这都是赞扬母亲的。前面两句都是坤卦里面的,后一句是《老子》里面的。
  学习母亲的厚德
  我为我们的母亲--中国的母亲,简单地列一下她们的母德:勤劳、节俭、朴素、温柔、和顺、宽容、奉献、任劳任怨……特别是母亲,在家里和睦家庭,要与丈夫和好,与公婆和好,与子女和好,还要与邻里和好。这些都是我们母亲的厚德,是她们的德性--母德。这个里面有时间的厚,时间的厚是上下八千年的文明;还有空间的厚--中国人口众多,民族众多,这是空间的厚。我们起码有五千年的文明,西方不承认。我讲我们有八千年的文明,谁作证?大地湾文化遗址作证。
  另外,最关键的一德是教子。不知道你们承认不承认,不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我们人生第一位启蒙老师,是不是我们的母亲?我是深有感触的。我母亲一个大字不识,我父亲是读古书的,虽然在许多方面,我不是贬低我的父亲,但是我绝对崇拜我的母亲,我母亲在很多地方超过了我的父亲。我父亲读书,虽然字写得还不错,但是读书的人啊,由于经验方面,他有很多谋略的东西。我母亲呢?她就不是,她就很实在,从我姥姥那里遗传下来的实在,很朴实的,没有变,她没有一种虚伪的东西。
  最后有一件事,能盖棺定论地说明我母亲一生。我深有感触的就是,我们村子里有一个常年要饭的,身体有残疾,家里很贫穷,只有哥哥嫂子。每一次要了饭回家,都要从我家门口过,都要和我母亲说说话,但他说又说不清楚。这里我给大家道个歉,当时我的心态不是那么好,还有我的弟弟、妹妹,包括我父亲也一样。这个人几乎每次都赶上我们吃中饭。吃饭的时候,他本身是一年也不洗澡,从来没洗过澡,而且鼻涕和痰常流着,讲话也不清楚,身上有味,是很难形容的。但是,他每次跟我母亲说话,我母亲是一边吃饭一边跟他说话,我那时简直是难以忍受,(众笑)但是我母亲就是很平常,她还经常给他洗被子,为他补衣服。
  按照辈分来说,我应称他为叔叔。这位叔叔在我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每天围着棺材哭一次,到他自己去世前,他还经常到我母亲的墓地去哭,讨到的东西还要送到我母亲墓前。这是一点。
  第二点,我父亲前面有两位妻子,我母亲是第三位。第一位当时是抱养过来的童养媳,第二位结婚一年后就逝世了。我母亲把她们两位的母亲当作自己的亲母亲一样看待。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要接三家的舅舅,我要跪三次,我自家的舅舅自动退后:"你先接他们。"邻里都夸赞,为什么?这是不是一种德?所以我认为,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如何延长我们的寿命?
  前两天有一位女士问我一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她问:"人行善能不能延长寿命?"我当时回答:"能。"但是有一句话:"好人命不长。"这个话怎么说?这个世间上很多事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好人行善是能使寿命延长的,但是这个寿命我们怎么理解?一个是身体发肤的寿命,还有一个是精神的寿命。
  大家知道,雷锋的寿命,发肤的寿命只有二十多岁,但是他精神的寿命还在延续,只举这一个例子就知道。这种精神的寿命是不是我们就不重视?精神的寿命与我们没关系,人都死了还管那么多?如果连这个都不看重的话,那就是说,既然不看重这个精神的寿命,那么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虽然是一条生命,虽然寿命尚在,但生命的意义和光环已经是黯然失色了,是不是这么回事?从这就能看到,我们的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我们的母亲为什么能够承载这么大的文明--中华文明?
第75节:第九讲 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7)
  当然,也不否定我们的男性,但是有一个东西我们要考虑到,一旦到父系社会以后,就开始有战争了,在原始社会里的战争就不是那么回事,那时要温和得多。
  如何延长我们的寿命?有一种说法是"好人不长寿",但是有一种好人也在加寿,这可以肯定,我岳父就是非常明显的。算命先生说他寿命只有五十九,他现在已经是七十多了,他还健在。他自己就认为他是行善的,是做好事的。
  以上讲的是"厚德载物",以中华母性为例。
  谁是"大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阳刚之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利见大人"就是一种精神,不要只看"飞龙在天",就忽略一个"利见大人"。"利见大人",先利于大众,才能得利于大众。"大人"这个解释,凡是在易学著作里面,通常解释成大人物、贵人、有道德修养的人、有权威的人,有很多这种解释,但是对这些解释我都没有采纳,我一直在寻找一种现代人能接受的解释。最后我是怎么解释的?我想用"大众"和"众人"这样的解释。
  当然,这样解释要有理由,不能没有理由,理由就是:在尧要禅位的时候,他对大臣们说:"我们这一次不一定非要在皇宫里面找,我们可以到平常百姓里面去寻找。"结果大臣们都推荐了舜。
  舜是当时的一个平民百姓,他的继母和继母生的弟弟,对他相当的恶劣,但是舜不是以怨抱怨,而是以德抱怨,不但没有跟他的继母和他的弟弟闹任何矛盾,而且把这个家庭团结得非常地和谐,所以远近闻名,于是就"利见大人"。这时尧也说:"我也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好啊。"他把自己两位公主出嫁给舜,最后把自己的帝位也禅让给舜。
  舜是先有利于哪一位大人呢?是不是他身边的众人?是不是他身边的大众呢?如果没有身边的大众给他传颂,他能见到尧这个大人吗?能自己也成为大人吗?这是一。
  第二个,曹操做官不是通过考试的,他是举孝廉。那时候有一种制度,一千个孝子里面推选一位,结果推选到他,是由民众来选举的,是民众互相传颂的。
  谁是"大人"?你讲是一个大人物,是哪个大人物?谁是大人物?搞不清楚。贵人?天天在家里等着贵人来,或者到大路上守株待兔,去等一位贵人?这些都不对。你讲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但是现代人怎么修养呢?好像也没有一个模式。
  我想,我们应该如何团结我们身边的人,要像舜那样,要有这么一种心态。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也能像舜一样。当初是"六亿神州尽舜尧",今天是十三亿神州尽舜尧。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坤卦的象辞,"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是坤卦六二爻爻辞,上次讲过,今天又讲一次,从这个层面来点评一下。
  "直",上次解释成圆,今天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解读。"直",堂堂正正做人,但是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个堂堂正正与能屈能伸不矛盾。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自强不息与中庸有没有矛盾?如何既做到中庸,又做到自强不息?有没有矛盾?
  "方",规规矩矩、方方正正做事,处事可方可圆。处事的时候怎么样做到可方可圆?内要方,外要圆。内要方,就是对自己要求要严格,要有原则;外要圆,就是对他人要随和一些,多看人家的优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对他人要圆,对自己要方。
  "大",过大日子。大日子是怎么过?平平安安过日子才是叫大日子,并不是有钱才叫大日子。前年回老家有人给我介绍说,我的一个堂弟盖了一幢新楼房,他让我讲句话。我只讲了一句话:"楼房盖起来一年旧一年,培养人才一代胜一代。"现在老家把我这句话流传下来了。我们老家前几年确确实实是很少出大学生,近些年是捷报频传,为什么呢?觉得我这句话有道理。你盖楼房,盖起来后它就是往旧的这个方向发展,你培养的人才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是不是这个道理?这是一点就破的东西。如何过大日子?大日子要从小日子过起,小日子要如何过好?这里有文章,到后面我讲一下我自己的经历。
第76节:第九讲 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8)
  现在讲"自强不息",我想从我个人的问题、个人的经历上来讲。我讲"自主",最后不讲自己似乎有一种坐而论道,当然时间有限,只能是给大家一个提示,不知道可不可以?讲自己是不是可以?
  我讲自己,讲我的自强要从我的自卑讲起。我有很多的自卑,到现在还有自卑。我的自卑,首先第一个自卑--体弱。我出生后我没有喝过母亲的奶,但是要饭的奶喝了不少。只要来了要饭的她有奶,我母亲就用白米饭供养人家。我体弱,一岁到九岁天天有病。从十岁到三十六岁,是年年有大病,而且非常有规律。是什么规律?暑假闹病。我是教书的,但是哪一年暑假要是有公益活动,或者县里通知我去参加写作,我是喜欢动笔的人,当时我父亲还没有平反,但是我在我们县还很有名气,有一些烈士事迹,还有写戏剧啊,搞通讯员报道啊,只要有这些活动,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绝对是不生病。再一个是身上生疖子,身上的疤子就像身经战场的战士一样斑痕累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到四十四岁以后就开始不折腾我,向好的方向转变了。
  我三十岁的时候,我们的一位领导讲我,他怎么讲?"三十岁的年龄,六十岁的身体。"他回过头来讲我们另外一位同事:"你是三十岁的年纪,六十岁的性格。"为什么把我们俩做对比?我们俩是同学,他待人很温和,非常的谨慎。我们俩同年,但是我没有他谨慎,做事的时候有一种风风火火,还最喜欢出风头。我从小学到中学每一年的成绩单上,特别是小学成绩单上,优点很多,缺点只有四个字:骄傲自满。(大家笑声)
  但我有我的自卑,又有我的自傲,这是一种双重矛盾。我的自卑是因为我的身体不好。在我们殷家大屋,我家是第一个盖新房的,因为我父亲在外面工作,我们家从河南面迁到河北面,是一家独居。所以河那面的一大群孩子老是欺负我,这一欺负我就产生自卑。
  第二个是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因为我父亲是"历史反革命"。那个时候你们知道,地、富、反、坏、右属黑五类分子,那时只准老老实实,不准乱说乱动。"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那时候我初中毕业,喊的口号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所以说,我的自卑是从"打地洞"的自卑开始的。这个自卑对我来说有很长时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十年中间,我在第一讲就提了一下,我在学校读书应该说是很优秀的,我上小学时六个年级--六个大班,那是我在中心小学,每次县里来了检查组,或是外面又来了参观团,如果只有一个学生代表讲话,那绝对是我。我那时候三年级、四年级就出类拔萃。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间,靠推荐上大学,靠推荐招工、招干、当兵,这些都没有我的份。你们想一想,那时年轻,十几岁、二十岁,正当要前途的时候,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同学、一个个同伴走了--飞黄腾达,特别是他们回家过春节的时候,那一种的炫耀,那一种的得意。我是一次又一次地泪往心里流,你们可以想一想,每一次我能得到的是我母亲的安慰。最后父亲离休,拿到离休证跟我说了一句话:"你现在要闯一闯,就大胆地闯吧,我相信你的人格,我以我离休的资格为你担保,大胆闯吧。"他知道我要释放,但是这种自卑不是一下子能克服的东西。为什么?
  尽管我的学历不高,一直到现在我是初中毕业,无论什么人问我,我都说是初中毕业,为什么?那时候我没法上高中,我的大学梦从此破灭。从初中回家的第二天,早上起来,看着我那一堆书我痛哭一场。心里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再也没有机会上学了。为什么?只因为"老鼠生儿打地洞"。痛哭以后,我母亲劝我。等我父亲干活回家,我就要求给我一间房子,把家里推磨的那个房打扫出来给我。我从那一天自学就开始了,我在拼命了,我这个命是拼出来的,你们到我家乡就知道。
  家乡人还在传说我妻子为我洗脚的故事,我在洗脚时看书,冬天洗脚水冷了我不知道,每次都是妻子为我洗脚、穿上鞋。我走路看书,过桥看书,上厕所看书,躺在病床上还是看书。我的女儿出生,我坐在床边上,靠着我夫人,手上还捧着一本书,书的名字叫《珍泉》,我的女儿名字就叫珍泉!(大家热烈鼓掌)
第77节:第九讲 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9)
  我听了这样的掌声,每次得到大家的鼓励,每天得到读者的来信或来电,我认为这是我再生的父母,我感激不尽。我什么时候能够证明自己?所以我说:"心里有多大的社会,社会就会给你多大的空间。"这是我人生的体验。我没有去抱怨这个社会,我也没有为我的学历不高而去买假学历。有人提议过,我说我不必要。我非常羡慕你们,非常羡慕你们有文凭,羡慕你们上了大学。第一次走进北京大学的那种心态我一直保持到现在,我没有淡忘,每一次都一样,因为我的大学梦对我是刻骨铭心,这个就不多讲。(大家热烈鼓掌)
  我的自强建立在自学,我的自学首先是一种精神,我的精神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呢?每一次看到我的同伴、我的同学飞黄腾达、远走高飞的时候,我暗暗地告诫自己:留给我的唯一一条路只有自学。我如果连自学都放弃了,就一无是处,一事无成了。我每一次都是这样告诫自己的,并不是说我不优秀,并不是说我没有这个条件,并不是说我不想为这个社会做一点贡献,也许是历史在考验我,这是我的精神。
  同时,我不是埋怨我的父亲,不是抱怨我的父亲,我的父亲非常伟大,但是那时候,我在自学,他在阻拦。这不能怪他,因为他就是吃了读书的亏,他不读书就不会做官,不做官就不会成为"历史反革命",他是这样一个因果推理。回到我身上,我一写毛笔字他就吓得不得了,甚至动员其他人劝我不要在家里写字,不要舞文弄墨。要我去学缝纫,学木工,到处给我找人去学手艺,连教书都不让我教,非常害怕我走了他这条路。我不怪我的父亲,我认为我的父亲有他的苦衷,也是为我好。倒是我母亲给了我精神,为什么呢?母亲身体不好,每一次我在房间里看书,她非常想我帮她一把的时候,她走到门口望一下,看到我在那里写或者是读书,马上就回去了,她把所有的重活一个人顶着。我现在还历历在目,非常后悔。为什么?我知道母亲体弱多病,想我去帮一把,为什么不去帮?想起这些我非常后悔。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