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左手挺经右手冰鉴

_4 曾国藩(清)

明道德、教新民、办好事,这些都是我们分内的事。如果读书不能落实到自己身上,以为上面三项与自身毫不相干,那么读书有什么用?即使能写文章作诗篇,洋洋自得于自身的高雅渊博,其实也只算得认识几个字的放猪仔罢了,哪能称得上深明大理的有用之才呢?现今,国家依据科举文章的优劣选用人才,正是认为这些人既然能按照圣贤的意图立论写文章,当然也必能明白圣贤有益于社会的道理,从而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可以官居显位而不脱离百姓,鞠躬尽瘁地遵循常理办事。如果认为深明德行、教化民众是分外的事,那么虽能写诗作文,但对修养自身、治理国家的道理茫然无知,国家用这种人做官,和用放猪仔做官又有什么区别呢?

曾国藩讲求励志,并强调励志又必须通过读书来取得,不读书是难以励志的。志已立定,便要付诸实践。因此曾国藩自入翰林院任侍郎后,仍在不懈地努力读书。为此,他曾自立课程十二条,悉力以赴。同时,他还为自己编定了一个自修的课程:凡是读书的心得、人情的历练、自身的修养、诗文的创作,莫不分别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共分五类,命名为:茶余偶谈、过隙影、馈贫粮、诗文钞、诗文章。而且,从道光十九年(1839)起,他开始写日记。后来虽然略曾间断,但时间不多;从咸丰八年(1858)六月起,就不曾中断一天。即使行军、生病的时候,也照记不误,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为止。就此一端,已可看出曾国藩毅力的一斑了。一个做了高官的人,还要自己规定功课,按日施行,这种自律精神,不仅在今日很少见到,即在古人中,亦很难得。而这种自强不息的努力,恰是曾国藩成功的基本条件。经过一番苦读,曾国藩在学问上可以说颇有见地,自成一家之说了。
人生首先要的任务是做人,而做人的首要任务在于读书,正如吴兢在《贞观政要?崇儒学》中所说,虽然像大蛤本性含水,要等月光照射才喷出水来;木材本身包含火的因素,要靠发火的工具才能燃烧;人的本性中包含着聪明灵巧,要到学业完成时才能显现出美的本质,人不教化何以成人?人不学习何以做人?古往今来,看无数英雄,凡成大器者必要励志,必要读书。即使是一介草民,揭竿而起,夺取皇位,要治理好国家,也不得不再去读书。所以古代中国帝王中不少人都把读书视为治国之本,立国之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前者的“明明德”即彰显美好的德性,“新民”即革新民心,“止至善”即达到道德完善的境地。“明明德、新民、止至善”是儒家仁学思想的“三纲”,也就是三条基本原则。儒家思想认为:人人都具有美好的德性,只是入世以后,这些美好的德性被尘心蒙蔽,需要经过教育和自省,弃旧图新,去恶扬善,才能达到道德完善的境地。后者“日新”是从成汤沐浴的盘器上的铭文引申出来的,其意是说,如果你想自新,那么你天天都应该自新,不断进步。
明德、至善、日新,是一代又一代古圣先贤包括曾国藩在内立身处世的哲学思想和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在今天看来,它不仅是追求道德和品行的完善,也是对待一切人事应持的态度。
明德、至善、日新,这三者的关系应当是:明德是自新的方向,至善是自新的目标,日新是实现自新的方法。
《挺经》:明理立德,积极乐观 做事持久是一大美德
3.做事持久是一大美德

累月奔驰酬应,犹能不失常课,当可日进无已。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息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精进而不觉。言语迟钝,举止端重,则德进矣。作文有峥嵘雄快之气,则业进矣。

成年累月地奔走应酬,还能坚持学习,当然能大有长进,不会停息。人生惟有做事持之以恒是第一美德。我早年对于书法一道,也曾苦力探索,却终无成就,近日来天天摹写,从无间断,就觉得字有长进,可说日新月异。年龄无论大小,事情无论难易,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了,就像种树养禽一般,天天看它长大却感觉不到。尽力前进,坚持不懈,不过一二年工夫,自然有无形的长进。言语沉稳,举止端重,则品德性情有长进。文章有峥嵘雄骏之气,则学业有长进。

中国人向来推崇那种坚持不懈、奋斗不息的精神。古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籍《孟子》中便有“一曝十寒”的典故,意在告诫人们做事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中国先秦时期的杰出思想家荀子也在其著名的《劝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说,只要有恒心,平凡之才也可以创造出骄人的成绩,缺乏恒心,即使天纵英才也将一事无成。古今中外无数鲜活的事例都证明了“恒心”对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极端重要性。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不是那种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神童。有一天,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那个贼人在墙根底下等得不耐烦了,生起气来:“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篇,扬长而去。曾国藩被突然发生的事情惊呆了,等那小贼背完文章跑了,他才反应过来,哂然一笑,心想:这个人好厉害啊,听了几遍就能背熟,看来我还是用功不够啊,还需要继续苦读!
“勤能补拙”,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和恒心,曾国藩造就了自己的成功人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近代文化的开创者、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带头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创始人。
曾国藩在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夜致沅弟书中阐明了自己对“恒”的深刻认识:“凡人作一事,便领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懦弱者宜败,败就败在没有恒字上下工夫;强健者宜胜,即把一件事认认真真做到底,做出个结果来。
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摩尔根写《古代社会》花了40年;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花了36年;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大师。明代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写出了《物种起源》。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12年的实验,从几十吨的矿石中提取了几克的镭。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历经坎坷,长期处于逆境中。他却以“胜似闲庭信步”的态度,栖身于大西北的沙漠孤烟之中,收集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近千首西部民歌,受到人们的盛赞。
做事持久是一大美德,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持久的恒心。尤其是在经历千辛万苦后有了一点成功的曙光时,就更需要恒心了。王充曾说过:“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那么,你是否从现在开始就该培养自己的恒心呢?天必将垂青于自强不息者!有志者事竟成!有心人天不负!坚持就是胜利!
《挺经》:崇俭鄙奢,以和为本 没有勤俭,居家必败
崇俭鄙奢,以和为本——
“家范”法
1.没有勤俭,居家必败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不在多,亦不在深。
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天德者,约有四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颜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自恨少壮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惧,于古人心境,不能领取一二。反复寻思,叹喟无已。

自身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有四句话可终身适用而受益无穷,这就是“勤于政事,节俭治家,话语忠信可靠,行事诚恳无欺”。真话不在多少,也不在于多么深刻呀。
古往今来圣哲们的胸怀极为宽广,而可达至圣大德的,约有四种境界:诚恳谦恭,注重自我修养而生出聪明睿智,是二程的主张;精诚感动神灵而天生就有知识,是子思的遗训;安贫乐道而身体健康面无忧色,是孔子、颜回、曾子、孟子的要旨;欣赏大自然的美妙,吟诗作赋,而意志安适、精神愉悦,是陶渊明、白居易、苏轼、陆游的人生乐趣。我常自己悔恨少壮不知努力,而到老年往往多出悔惧之感,对于古代圣哲们的心境情趣,不能领略获取一二分。只能反复寻思,叹息感慨不已。

曾国藩说“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
宋朝司马光说:“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明朝周怡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享温饱矣。”
曾国藩也说:“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由俭入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奢入俭;由俭入奢人人都可承受,但由奢入俭却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一个人很少有这种幸运,从生到死不为生计愁,一辈子发达、亨通,一帆风顺;总有拮据的时候,总有艰难和困苦的时候。因此,人们就该理性地去生活,居安思危,从长计议,常将有日思无日。
事实上,不仅在“小农经济”的时代需要勤俭,就是在现代社会,首要的任务仍然该是节俭。没有一个成功的理财者说是靠“铺张浪费”而发家致富的。节俭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也可以说是使事业成功的因素。“勿以善小而不为。”节俭也是一样,不论大小。一旦事业开始,对天性节俭的人而言,其成功机会较才华相同者要多。而节俭的人,他知道只有减少开支和成本才有赚钱机会,而在今天高度竞争的市场里,即使在小方面去节俭,聚少成多,也是很可观的,甚至造成赚钱和赔钱的区别。除此之外,对一个有节俭习惯的人而言,他似乎永远有一笔积蓄,以防不时之需。这笔积蓄在必要时可使他渡过难关,或使他有扩张和改进的机会,而不必去借钱。聪明的人都知道,能做到“节俭再节俭”,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在生活中如果你能经常节俭,直到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你就会在事业上收到由这些为你带来的利益。
曾国藩说,一般人多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我不愿意子孙后代做大官,只想他们成为读书明理的正人君子。一般人之所以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是因为做大官有权有势,有显赫的门第,有丰厚的钱财;曾国藩之所以不愿做大官,是因为他看到了荣华富贵是暂时的,阅尽了盛极而衰后的艰难、悲惨和世态炎凉。
曾国藩真正愿意做的是读书明理的君子。何谓君子?勤劳节俭,自我修炼,吃苦耐劳,既能过舒适的生活,又能过艰难的日子,这就是君子。曾国藩为官几十年,不敢稍微沾染官僚习气。在饮食起居上仍然保持贫民的寒素家风,极其节俭也可以,略为丰富也可以,不过他始终不敢太奢华。不是他无力奢华,而是他不愿奢华!
曾国藩曾反复告诫曾家后代,一定要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以保持先人的老传统,千万不要沾染半点官场习气,他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或许还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他曾对儿子约法三章:不许坐轿,不许使唤奴婢做取水添茶的事情;拾柴收粪之类的事情,必须一件一件去做;插秧除草之类的事情,必须一件一件去学。这样才能避免骄奢淫逸,才算抓到了根本!
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无论是官家,还是农家,无论手工之家,还是商贾之家,如果勤苦俭约,就没有不兴旺的;如果骄奢倦怠,就没有不衰败的。
能俭能奢是一种境界,不俭不奢是一种境界,能俭不奢是一种境界,而且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
曾国藩说:“家败,离不得个'奢'字。”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曾国藩说:“观《汉书?霍光传》,而知大家所以速败之故。”霍光为前汉大将军,总揽朝政二十年,炙手可热,他的儿孙及女婿无不高官厚禄,起阴宅,缮阳宅,晏游无度,骄横无礼,最后被灭族,连坐者数千家。当初霍家奢侈之时,茂陵有个姓徐的书生预言道:“霍氏一定灭亡。他奢侈又不谦逊,不谦逊定轻怠了皇上,轻怠了皇上就背了礼。权倾朝野,妒忌他的人很多。天下人妒忌他,他言行又不注意怎能不亡!”徐生的话,不幸而言中。而与霍光同时代的另一位姓金的官员则相反。例如,他见长子与宫人淫乱,亲手杀之;皇帝赐给他宫女,他“不敢近,其笃慎如此”。曾国藩要求弟弟澄侯把以上这些正反事例“解示后辈”,意在要后辈戒奢戒骄。
所以,曾国藩在家训中,时时强调一个“俭”字。俭而不奢,家道恒兴;俭而不奢,居官清廉,这是中国的古训,也是曾国藩谆谆告诫子弟的重要方面之一。
俭朴同勤劳是分不开的,只知道俭朴还不行,还要勤劳,勤劳才能致富。
曾国藩说:“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又说:“天下百病,生于懒也。”“人不勤则万事俱废。”不懒不逸,就是勤,“勤者,逸之反也。”“勤所以儆惰也。”他深刻地指出:“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
对于内眷、女儿、儿媳等,曾国藩也从不姑息,同样严饬勤劳。他规定:“新妇始至吾家,教以勤俭。纺织以事缝纫,下厨以议酒食。此二者,妇职之最要者也。孝敬以奉长上,温和以待同辈。此二者,妇道之要者也。”同治七年(1868年)在金陵节署,他的女儿等早已是贵不可言的“千金小姐”了,但曾国藩却给她们制定了每天习劳的繁重功课单,并写了四句话:
家勤则兴,人勤则俭。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生长于一个勤俭孝友的家庭。及自己结婚生有子女,虽任侍郎,任总督,任大学士,一直到死,他的家庭生活仍然和过去一样,不稍改变,这是任何人都不易办到的。
《挺经》:崇俭鄙奢,以和为本 “和”为中心,八字家规
2.“和”为中心,八字家规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谨记祖父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旦。

家中兄弟子侄,应当牢记祖父训戒的八个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当谨记祖父的三不信:“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我日记中又讲到八本的说法,是:“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怒为本。立身以诚信为本,居家以早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本,都是我亲身经历、行之有效的经验之谈,弟弟们应当教育众子侄谨记实行。

强劲的欧风美雨,曾将中华古老帝国的儒家殿堂冲刷得斑驳淋漓,对个人自由的崇尚与追求,至今仍是一种时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信条仿佛成了褪色的古董。而当西方病态社会引起人们对文化反思的时候,“儒家的复兴”在世界范围内竟形成一股思潮。作为儒家忠实信徒的曾国藩,他的治家理论也就格外引人注目。
曾国藩的齐家理论自成体系,至今在民间仍享誉甚广,可以说它是家庭教育的范本。曾国藩的齐家理论以“和”字为中心,铺陈开来,总结出了八个“本”字格言,八字家规。尤其是他反对奢侈,主张勤俭持家,反对给子女留下大批遗产,培养子女自立精神,还说子女不指出长辈之错也是不孝行为等等。这些真知灼见在今天仍熠熠生辉。它已经突破了儒家的狭隘圈子,吸收了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
曾国藩说:家和则福自生。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哥哥所说的话弟弟没有不听从的,弟弟所求的事哥哥没有不应承的,一家人融洽相处,和气蒸蒸,像这样的家庭不兴旺发达,从没有过。相反,兄弟之间相互争斗,婆媳之间彼此扯皮,夫妻之间两相计较,像这样的家庭不衰败,也从没有过。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三口之家,因此家庭关系远比曾国藩那个时代的家庭关系单纯,一般说来,家庭关系越单纯,彼此之间也就越好相处,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矛盾随之消隐。相反,这种矛盾以一种更精细、更微妙的形式存在着,只要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况且,现代家庭关系始终保持着人类家庭关系的基本结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和父子关系。家庭的矛盾和冲突就基本存在于这几种结构之中。
家庭矛盾并不可怕,产生一点家庭矛盾也很正常。即使是一个人,也有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时候,唇齿之间,也有不睦的时刻,更何况是年年月月生活在一起的另外一个或几个人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兴趣、观念和独立性,这是矛盾产生的根源。解决家庭矛盾的惟一办法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和”。深受曾国藩影响的左宗棠讲,“家庭之间,以和顺为贵。”这个和,就是看你是否尊重他人的独立性,是否理解并宽容他人的性格、兴趣和观念。这个和,不是说你应在矛盾产生时才讲,而是在你平常的生活中就自然而然这样做。
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是最核心的关系,这种关系处理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其他关系,夫妻不睦,往往导致婆媳不和,父子反目。那么该如何对待夫妻关系呢?当然你首先得爱她、关心她、体贴她,不要计较她的小错,爱情是最脆弱的,你越计较,爱情就越稀少;在家庭中,你创造的爱越多,你获得的爱也将愈多;你越吝啬你的爱,你获得的爱心就越少。
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读者购买正版图书。
首页 上一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