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左手挺经右手冰鉴

曾国藩(清)
左手挺经右手冰鉴
序和目录
序: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有着谜一般的人生。他以一介儒生,昂然崛起于湘楚之间,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不容抹杀的一笔。他持一定之规,为人、为官、为民、为国,处处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时人推崇的末世圣人,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毛泽东说他一生只服过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曾国藩。他在《致黎锦熙书》中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并称其为“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曾国藩是每个渴望成功的人应该学习的楷模。而学习曾国藩,他的两本书是必须研读的,其一是《挺经》,其二是《冰鉴》。
《挺经》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人生经验和成功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修身处世、居官治平的最高法则。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当今社会,人际关系与沟通和我们的生活事业息息相关,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既游刃从容,又不失真诚与仁爱;既立志于事业,又不失家庭的和谐?在《挺经》中,你能看到曾国藩顺境中的修养与知足,逆境中的坚挺与忍耐;做事的勇毅与勤廉,决策时的虚心与明强。
《挺经》是曾国藩的“压案之作”。如果说《挺经》是曾国藩为人、为官的典范之作,用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的话来说,《挺经》是曾国藩“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那么《冰鉴》则是一部鉴人识人之专著。
《冰鉴》集中国历代识人学之大成,是中国古代相术流派中“书房派”的代表作。冰鉴,取其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它和江湖上流传的相书不同之处就在于重神而兼形,特别强调人的精神和气质。据说曾国藩但凡用人,必要先看其相。《清史稿?曾国藩传》上说:“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冰鉴》一书对后世影响颇大,蒋介石的相人之法,就得益于《冰鉴》。他在安排重要人事时,也常常观察其相貌颜色,以决定用否。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该书被指定为学生的重要参考书。《冰鉴》曾在大陆绝迹几十年,近年被整理出版,受到读者青睐。
《挺经》和《冰鉴》这两本书本身就是一块冰、一面镜子。世人对照其中论述,皆可清晰看到自身的影子,也即看到自己有哪些优点可以获致成功,有哪些缺点可以导致失败。总之,作用可以归结为两点: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近百年来,曾国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曾国藩是一个谜,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的著述试图解开这个谜。本书以独特的视角,从阐述曾国藩《挺经》和《冰鉴》的智慧入手,走进曾国藩的心灵深处,解剖和展示曾国藩的内心世界,系统地阐述曾国藩的思想智慧,展示他的人生谋略,以资读者学习和借鉴。
序和目录 目录(1)
目录
上篇《挺经》
曾国藩的神秘不仅来自本身经历的坎坷曲折,也来自其人人的独行孤举,更来自他的人格魅力。他潜心治学砺志,使他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也正是由于他顺应潮流,首倡洋务,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曾国藩的一生,凭借一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历尽劫波,以坚韧无畏的精神而成就了“天下之大功”。
读曾国藩,就要读《挺经》。读《挺经》,即是读曾国藩。
第一章内诚自养,慎独自生——
“内圣”法
1.慎、敬、仁、诚修身要义
2.慎独自处,修炼“内圣”
第二章浑厚包容,“坚忍”自重——
“坚忍”法
1.世事胜负要靠“挺”
2.做官第一重要的是坚忍
3.该忍耐的要暂时忍耐
4.辱中求荣,挫中思奋
第三章不卑不亢,刚柔互济——
“刚柔”法
1.志向决定格局,态度决定高度
2.倔强是不败人生的根基
3.无刚不立,无柔不和
第四章淡泊利欲,勤求廉矩——
“廉矩”法
1.“礼遇”才能得众
2.做官以不爱钱为本
3.修身为官,以勤教为先
第五章见机而行,因势利导——
“诡道”法
1.诡智的最高境界是“不用巧”
2.兵无常势,见机而行
第六章守己无求,尽性知命——
“忠疑”法
1.为人一定要有胸襟
2.涉危蹈险,如履薄冰
3.“淡”字千金
4.不求十全十美,只求平稳道路
5.尽性知命,可为可不为
第七章能屈能伸,寂静藏锋——
“藏锋”法
1.深谙龙蛇曲伸之道
2.锋芒不可太露
第八章明理立德,积极乐观——
“励志”法
1.积极入世的人生观
2.读书是励志所需
3.做事持久是一大美德
第九章崇俭鄙奢,以和为本——
“家范”法
1.没有勤俭,居家必败
2.“和”为中心,八字家规
3.傲气不可盛,说话不可多
第十章不逞不妄,自修求强——
“明强”法
1.担当大事,须在明强上用心
2.以明补强,切忌刚愎
3.自立自强才能令人敬畏
第十一章知人知事,人才为定——
“英才”法
1.国家之强,以得人用人为强
2.打破框框会涌现奇特的人才
3.治国之策,以民为本
第十二章崇法护法,礼义并彰——
“峻法”法
1.礼法结合,以法为主
2.治军统兵,纪律严明
3.在宽严之间拿捏分寸
4.要想受人敬爱,首先
序和目录 目录(2)
下篇《冰鉴》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冰鉴,取其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冰鉴》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论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讲究均衡与对称、相称与相合、中和与适度、和谐与协调、主次与取舍等等,是我国古代专论文人的理论著述之一。
第一章以形观骨,以骨观德——
神骨鉴
1.考察人的精神
2.考察小心者与大胆者
3.通过骨色察相
第二章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刚柔鉴
1.辨人“内刚柔”之道
2.不同刚柔的三种人
第三章姿容相貌,尽观个性——
容貌鉴
1.善观容貌,可得任大事之人
2.考察仪容识别人
3.观察面相识别人
第四章相人之要,情态为先——
情态鉴
1.久注观精神,乍见观情态
2.观察人的恒态
3.观察人的时态
第五章早眉晚须,勿失于呆——
须眉鉴
1.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
2.眉为君,目为臣
3.观人之胡须
第六章以音观识,以声观形——
声音鉴
1.闻其声,听其音,知其人
2.听其声,识其人
3.听其音,识其人
第七章以气观志,以色观人——
气色鉴
1.面部如命,气色如运
2.人以气为主
3.人得“黄”色主贵
4.面色忌青、白二色
《挺经》:内诚自养,慎独自生 慎、敬、仁、诚修身要义
上篇《挺经》
曾国藩的神秘不仅来自本身经历的坎坷曲折,也来自其人人的独行孤举,更来自他的人格魅力。他潜心治学砺志,使他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也正是由于他顺应潮流,首倡洋务,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曾国藩的一生,凭借一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历尽劫波,以坚韧无畏的精神而成就了“天下之大功”。
读曾国藩,就要读《挺经》。读《挺经》,即是读曾国藩。
第一卷内诚自养,慎独自生——
“内圣”法
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
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
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歁,至诚相感,故神钦
1.慎、敬、仁、诚修身要义

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言则笃实不歁,至诚相感,故神钦。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

仔细考察古人的工夫,其中成效特别明显的大约有四个方面:谨慎独处,则心胸安泰;端肃恭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则人们悦服;专守诚意,则神灵钦敬。慎独,就是说遏止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循理而行,时时刻刻都如此,内省而无愧,所以心里坦然。主敬,就是说外表整齐严肃,内心思虑静定专一,时时端恭庄严,所以身体强健。求仁,就是说从本体上讲,能保养心性,从运用上来说,有爱民惜物之胸怀,大公无私,所以人们悦服。思诚,就是说内心忠贞坚定,言语笃实无欺,以致诚与万物感应,所以神灵也钦服。如果真能达到上述四方面的修身功夫,这四种效验就自然而至。

一个人无论是读书从政,还是做工种田,亦或是经商做学问,都离不开他修身养性程度的高低和掌握的好坏。古往今来,凡是能够成就大事之人,无不具备一定的素质,因此要在修身方面下工夫。
慎独,就是一个人在无人独处的时候,对自己的行为要加以检束。
曾国藩在临死前两年,对儿子曾纪泽、曾纪鸿提出了全面的修身养性的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慎独。他说,慎独就会心安。自修之道,最难的就是养心。他还说,能够做到慎独,就可以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可以泰然处之,可以快乐、满足、欣慰、平静。慎独就是真诚,真诚就是快乐。难怪孟子说,反问自己是真诚的,就是最大的快乐;难怪荀子说,没有比真诚更好的养心方法了。
居敬,敬,就是严肃认真。曾国藩对敬字还有一番特别的体验。朱熹是居敬而穷理,曾国藩是主敬则身强。他认为,恭恭敬敬就能强身健体,他常常感到,一天不敬不静,就会疲劳困乏。他说,庄重恭敬日益强大,安逸放纵则日益减少,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无论人多人少,不管事大事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那么身体之强健,是毫无疑问的。
曾国藩从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知命”、“知礼”、“知言”“知仁”。曾国藩着重谈了“知仁”。仁,也就是恕,就是自己想立就应让人先立,自己想达就应让人先达。使别人有所立,足以使自己有所立;达,四方通达而不违背,远近信之,人心归之。正如《诗》中所说:“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恶不服。”《礼》所说:“推之四海而皆准,达之谓也。”曾国藩说:我欲足以自立,则不可使人无以自立;我欲四达不悖,则不可使人一步不行,此立人达人之义也。孔子所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皆恕也,仁也。知此,则识大量大,不知此则识小量小故吾于三知之外,更加“知仁”。
凡是一个严以律己的人,没有不待人忠恕的。人和人之间的冲突,不过是为了利害关系,一个严以律己的人,一定能把权利看得很轻,欲望看得很薄,在人与人交接中,他决不会待任何人有什么过度的苛求了。
忠诚,不仅对人,也对事。对人忠诚是有信,对事忠诚是有恒。朱熹说:“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真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学习的人)必以是(忠信)为主焉。”人只有诚,并且通过诚,才能认识自己的真实本性,也才能认识其他人的本性以及整个世界的本性。
曾国藩以大乘的“内圣”法行世,深得古代圣贤之精髓和开明君王的治世之道。以经时济世的儒家礼学为依托,他的人格修养、道德学问自有特殊的造诣,绝不是当时一般的汉学家、理学家、文学家所能比拟的。后来,他因战功闻名于世,被同时代的人称为“圣相”。
“居敬主诚”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认知问题,不能居敬主诚,既不能认识自己,也不能认识他人,更谈不上认识整个世界。人不能居敬主诚,也就只是一个平凡人,当然做不了曾国藩所说的“第一等人物”。
《挺经》:内诚自养,慎独自生 慎独自处,修炼“内圣(1)
2.慎独自处,修炼“内圣”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独知之地,慎之又慎。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曾说过“独”这个东西,是君子和小人共同感受到的。小人认为自己是独自一人时,会产生一个非分的念头,非分之想积聚多了就会任意妄为,由此欺人的坏事发生。君子忧惧自己是单独一人时,会生出真诚的意念。真诚念头积聚多了就会处事谨慎,由此对自己不满意的德行下功夫匡正。君子和小人都是独自处事,两者的差距却可由此得到评论。
自从《大学》穷究事物的原理并获得知识之后,过去的言论行为都可用作个人开阔眼界充实知识的资料,日常处理的琐事问题,更可深化个人的阅历见识。君子这样做了,他的心在遇到事情时,已能剖析公私的区别;他的心在联系道理时,又足以精辟地研究其得失。那么对于善事应当做,不善的坏毛病应去掉,早已经形象鲜明地认识到了。而那些小人们,却不能有实在的见识,去实行他所知道该做的事。于是办一件好事,唯恐别人不知道是自己干的,去办时迟疑不决。改正一件不好的毛病,侥幸别人可能窥视不到,改正得很不得力。背地里自己独处,虚假的情弊自然会产生,这就是欺骗啊!而君子,唯恐办一件善事不彻底,在晦暗中会产生堕落的行为;一个坏毛病不改正,就会像涓涓的流水长年犯错。暗室之中懔然不动邪念如同面对天神,主心骨坚硬如同金石。在自己主持工作的地方单独行事,一定要慎之又慎。这就是圣人遵奉的准则要点,也是后世贤人切实研究的问题呀!

《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古代,“慎独”是一种流行的内圣修养方法。内圣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动,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坚持慎独就是要每时每刻都不能放松在“隐”和“圣”上下工夫,即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允许有任何邪恶性的念头萌发,才能防微杜渐,使自己的道德品质高尚。慎独修养的方法,实质就是提倡高度的自觉性。
除了工作和其他群体活动,人在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独处,他的心理活动基本上属于他一个人,与人交心谈心的时候是极少的,况且人在交谈时除了他所要表达的,还有他没有表达的,这没有表达的就是他自己的内心活动,“顾左右而言他”,可见说的与想的常常并不是一码事。所以人的内心世界是极隐秘的,难于觉察的,有些想法他不告诉别人,别人是无法知道的。交谈是如此,何况一个人独处呢?说人心叵测道理就在于此:人的心理简而言之就处于一种独处的状态。正是因为人的心理具有这种隐秘性,《大学》才讲“诚意”,有诚意才能交流、共事或生活,不然的话,就只能伪饰或欺骗。然而,在生活中谁都不承认自己是不诚实的,即使他真的在欺骗别人,他也要显得是真诚的。他能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自己,他是自己真诚的惟一的审判者,所以君子才要慎其独也。曾国藩又认为,“慎独”是立诚主静的集中表现。只有自慎无欲,才能静,故“慎独则心安”。
《挺经》:内诚自养,慎独自生 慎独自处,修炼“内圣(2)
春秋时候,有一天,卫国国君卫灵公正与夫人夜坐闲聊,听到宫外车声阵阵由远而近,车行到宫殿门前的宫阙,声音就停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又有辚辚车声渐行渐远。
灵公问夫人:“你能猜出门外乘车而过的是谁的车队吗?”
夫人回答:“想必是蘧伯玉的车队。”
灵公很奇怪:“为什么一定是他的车队呢?”
夫人解释说:“按照礼的规定,经过君王之门应该下车,见到国君乘坐的马车应凭轼行礼,以免惊扰国君,这是为了多方面显示尊敬之心。真正的君子不会因是白天,众目睽睽之下张扬节操,也不会因天色昏暗就败坏品行。我听说蘧伯玉是卫国有名的贤大夫,仁义而聪慧,事奉国君十分谨慎,这样的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所以我猜必是蘧伯玉。”
灵公派人出去探个究竟,果然不出夫人所料,这个人正是蘧伯玉。
蘧伯玉的言行赢得国君的承认和尊重。而他这种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还严格按照规矩办事的处世原则也影响了后人。
关于“慎独”,《后汉书?杨震传》中也记载了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
东汉名臣杨震为人非常正直,而且从小就以博学闻名。因不愿意与州郡官员同流合污,所以50岁时才出仕。后来,大将军邓骘听到他的贤名,举荐他为秀才。从此,杨震的才学得以发挥,经过多次升迁,做到了荆州刺史,又转为东莱太守。在去东莱赴任的时候,途经昌邑,正巧昌邑的县令王密是杨震在荆州时候举荐的秀才。
王密见是老熟人,就在夜里去驿馆拜见杨震,一见面便拿出十斤金子表示感谢。
杨震不悦,质问道:“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这句的意思是,我们是老朋友,我了解你所以才举荐你,你为什么不了解我呢?
王密打圆场说:“暮夜无知者。”
岂料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王密无言以对,只好惭愧地离开了。
王密送给杨震金子,并不是贿赂,只不过是为了感谢过去的知遇之恩。王密说的“暮夜无知者”,其含义是“晚上,四周没有人,所以不会有人知道,接受了我的礼物也不会有损您的清名”,可是杨震义正词严地提出了有名的“四知”,表示根本不存在无人知道的事情,至少,天、神和当事者本人是知道的。
“四知”使杨震做到俯仰无愧的境界。杨震本人也被称为“慎独”的典范。“暮夜无知”这一典故也世代流传。
清代的思想家吕坤从这则故事中引申说:“'暮夜无知',这四个字是百恶之根。”大部分的恶念都是从“反正别人也不会知道”这种侥幸心理中催生的,而无数人的一生都毁于此。
综观曾国藩的一生,他的“克己慎独之学”从不稍懈,坚持终身。这也使他在困窘潦倒时坚而不拔,在功成名就时谦而不傲;使他经受了阶级斗争的风暴,越过了满汉矛盾的险滩,走出了同僚倾轧的隘巷;使他学识渊博,为人清正,终身廉洁,晚节纯粹。
态度谦虚,言行谨慎,是个人修养的一方面。古语讲“论言如汗”,汗指说出的话绝无挽回的余地,就像身体流出的汗一样,一旦流出来了,就不可能再回到体内。正因如此,做人必须修炼内圣之法,谨言慎行。就像从前,当周公的儿子伯禽受封为鲁国国王时,周公曾告诫他:“我身为宰相,碰到有人来访时,即使是正在进餐也得赶紧中断,尽量不要对客人太失礼。尽管如此,仍然担心有不周到的地方,或是疏忽了优秀的人才,现在你到鲁国去,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也绝不能有任何骄傲失礼的地方。”这种谦虚的态度对于一个欲有所作为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挺经》:浑厚包容,“坚忍”自重 世事胜负要靠“挺”
浑厚包容,“坚忍”自重——
“坚忍”法
1.世事胜负要靠“挺”

久战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四字。力则指将士精力言之,势则指大局大计及粮饷之接续。贼以坚忍死拒,我亦当以坚忍胜之。

“势穷力竭”是打持久战最忌讳的四个字。力,是指将士的精力而言;势,是指战略大局、全盘作战计划及粮饷的补充。敌人以坚忍之气抵抗,我也要以坚忍之气抗衡,直至胜利。

“挺”字,是通向大成的代名词。所谓“挺”,就是遇到逆境,遇到困难,不低头,不趴下,而是挺直腰杆,一定要赢定局面。
曾国藩在谈到“人须有自立自强和'挺'字精神”时说:势利之天下,强凌弱之天下,此岂今日始哉?盖从古已然矣。
曾国藩的一生确实深得“挺”字诀。他多少次抗旨不遵,多少次自杀不遂,多少次打脱牙和血吞,都是用的“挺”字诀。挺是刚直,是执理不迷,是临难不苟,是泰山压顶不弯腰。有了挺,人生有一种境界,就不会趋炎附势,就不会为五斗米丢弃士大夫的脊梁,就不会失掉为官应负国家大责的良知。
综观曾国藩的奋斗史和发家史,也可以看出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曾国藩也曾因兵败几次都想自杀,也曾因压力过大,跑回湖南老家再也不愿出来,也曾心力憔悴,几次都想放弃已几欲成功的事业,但是他最终还是凭着自己立下的这个座右铭坚强地挺过来了,并不懈奋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成就了书写史册的霸业,留下了永远传诵的史话。
仔细思考,也的确是这个样子,看看那些成功人士,谁的背后不是一番奋斗的血泪史?一个人如果不能忍不能挺就不会有日后的成就。成功的道路各不相同,但是成功的规律都是相同的,一番风顺的爆发户时代早已成了历史,现代的生存和成功需要考验的是我们的意志品质,需要考验我们的打脱牙和血吞的精神和气概!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看看我们周边的人们,有多少人在唉声叹气,有多少人踯躅不前,有多少人因为压力过大而失去了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成就和荣誉?我们或许会因为生命坎坷而苦恼,或许因为生活困难而退缩,或许因为前景暗淡而惆怅,但是太阳依然会升起,路还是要走下去,生命还要延续下去。
生活本身就充满了坎坷,生命本来就充满了磨难,一帆风顺的事情根本就不会存在,那些期望生活一帆风顺的人不是傻瓜就是疯子。正是有了困难,我们才有了超越困难的勇气,才会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也才从中感受到生活给予我们的无限乐趣。如果真没有了困难和磨难,真的什么事情都可以不操心不费力,什么东西都伸手可及的话,那么这个世界还会有创造吗?还会有新的食物出现吗?所以在一定意义上,顺利代表着妥协和倒退!
困难面前人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打脱牙和血吞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代表着卧薪尝胆的忍耐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忍耐不是懦弱,更不是自甘堕落,而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多一些努力,多一些思考,在努力中等待时机,在时机到来的时候不忘记抓住,这才是打脱牙和血吞的真实内涵。
人的一生是要经历很多磨难的,风雨中历练过的人生才是值得回味和骄傲的,没有超越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不求名垂史册,但求实现自我,在困难中寻求价值的所在,不惧怕困难,也要耐得住寂寞和不公,在遭遇不公时,要有一种和血吞的忍耐力,你忍住了,或许机会就来了,你没有忍住,你就把到手的机会拱手让给了别人。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地会遇到一些不平事,或多或少地遭遇一些困难和不理解,但是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竞争决定生存的世界,是一个实力者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没有实力,没有过硬的本领,遭到别人的白眼,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应该认真对待,不可感情用事,更不可过激。激化矛盾,最后吃亏的肯定还是自己,或者走人,或者被请走,这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白了事情的发展规律和规则,我们需要耐心一点,需要努力一点,以打脱牙和血吞的精神和气概对待生活和工作,对待人际关系。
世事胜负要靠“挺”,人生,挺得住才精彩!
《挺经》:浑厚包容,“坚忍”自重 做官第一重要的是坚忍(1)
2.做官第一重要的是坚忍

昔耿恭简公谓,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带勇亦然。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迪安妙在全不识世态,其腹中虽也怀些不合时宜,却一味浑含,永不发露。我兄弟则时时发露,终非载福之道。雪琴与我兄弟最相似,亦所寡合也。弟当以我为戒,一味浑厚,绝不发露。将来养得纯熟,身体也健旺,子孙也受用,无惯习机械变诈,恐愈久而愈薄耳。

从前,耿恭简公说过,做官要把保持坚忍作为最重要的,即使是心中怀有奋勇之气,也应该是这样。在官场中应酬,我们兄弟的毛病都在稍稍了解世态而又有满肚子的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显得孤立。迪安的好处在全然不识世态,他虽然也常常不合时宜,但却一味浑厚,永不外露。我们兄弟则常常外露,总不是带来福气的办法。雪琴与我们兄弟最相像,也到处少有投合的人。弟应当以我为戒,保持浑厚,永不外露。将来把这一性格养得纯熟,身体也会健康,子孙也能获益,不要沉湎于官场机变诈伪,恐怕越久德行就越浅薄。

下一页 尾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