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活用厚黑学

_7 王凤荣 (现代)
因此,对付小人,还是不要跟他们一般见识。同时,也不要刻意揭露他们的颜面,还是保持距离为妙。
另外,对于那些既不要脸,又不要命的小人,还是避一避为好。小人固然厉害,但你并不怕他,避开小人完全是因为你根本不值得把太多的精力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上。人人都认为脸面很重要,当与小人挑衅时,也需要灵活应对,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句“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真可谓是待人处世中与小人打交道的至理名言啊!
小人记仇,报复心极强,而且深深埋藏在心底,甚至深入骨髓,须臾不忘,等到机会已到,立刻跳出来,睚眦必报。看到、听到、读到的小说、故事、报道中皆有此结论。即使你对小人有恩,小人也认为你是应该的,合理的,自然的。小人的胃口大着呢,你对他的好处根本看不在眼里,更不放在心上。过后忘记那是必然的。假如你有一点没有满足小人的要求,报复不知何时就会落到你的头上。
君子坦荡荡,你可以拒绝他的要求,他微微一笑,知道你有难处,十分理解。君子有缺点,你指出来,他感谢不尽。与君子交朋友,可以袒露心扉,不用有戒心。对小人万万不可。虽然你不用像修长城那样把自己围起来,也不必用古代的盔甲把自己包装起来,但是一定要有一种保护自己的好办法,尽量不让小人接近你。
所以说,避开小人必须在行为界限上把握好,要识别小人,摸清他的喜好和忌讳;言行周密,有备无患,小心提防;关键时刻要多一个心眼,不要上小人的大当。
假如实在没办法必须与小人共事,必须记住:“待小人要宽,防小人要严。”少说多听,不轻易许诺,不轻易褒贬他人,对小人的缺点千万不要批评,没有事不要与小人交往,特别不要到小人家串门,也尽量不要让小人来自己家走动。对小人的要求,能办的一定要办,不能办的一定婉言谢绝,千万不要留下似是而非的话头。对小人要礼而敬之,敬而远之,不去招惹他,更不要与小人开玩笑。须知,小人会翻脸不认人,恼了小人把开玩笑的话当成真的,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不要与小人结仇,与小人结仇怨极不值得。“小人故当远,然亦不可显为仇敌。”知道谁是小人,就故意地疏远他,明显地回避他,言语中还带了不屑的语气,这有些过分。对小人的作为看不惯,就想“仗义执言”,就想“抱打不平”,就想做个维护正义的英模。这无疑与小人作了对头,把矛头直接揽到自己身上。本来,小人对大家这个群体还有些忌惮,不敢公开与一个群体作对,这可好,小人终于找到了可以泄私愤的对手。
自古有话:“恶人自有恶人磨。”自然,小人也有小人去治他,但需要过程。所以,不用你站出来与小人单挑。世上的事就是奇怪,再厉害的东西也有东西去治他。就如卤水点豆腐,长虫吸蛤蟆,一物降一物。庄稼怕下霜,霜雪怕太阳。小人当然也有怕的人,否则,世道岂不乱套?小人当道,还有正人君子好果子吃?
最终还是要防范小人,古人云:小人亦是天地所生,绝於尽灭之理,但当正己,令其自服。尤须虚心,令其自平。一涉矜激,便触出许多不肖来。须知,天下没有不好谀之人,所以谄术不穷。
说明白了,就是自己要正。正身、正己、正思想、正风气,正气凛然,就没有小人的立足之地。上梁正,下梁必正,那檩条、椽子各都归位,钉是钉,铆是铆,各忙各的,没有闲工夫说三道四。鸡蛋没有缝招不来下蛆的苍蝇。君子一身正气,小人没有施展伎俩的市场,他要么转变成君子,要么卷铺盖走人。
小人也是琢磨别人的专家,且还敢于为极小的恩怨付出他的一切代价的,因此在待人处世中如何与小人打交道,我们还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对付之策。对付和利用小人没有一套办法是不行的。怎么办呢?混世应变术认为: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与小人同等的地步,也不想与小人两败俱伤的话,那就睁只眼闭只眼,死活不理他;或者惹不起躲得起,尽量不与小人发生正面冲突。也就是说,如果不是非有必要时,就不要得罪小人。
在对付小人方面,古人的智慧为我们今天提供了有益的镜鉴。小人是琢磨别人的专家,敢于为小恩怨付出一切代价,因此,对付小人没有一套办法是不行的。
曾经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在待人处世中,还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混世高手。郭子仪与小人打交道的秘诀,就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功高权重的郭子仪这时也不居功自傲了,为防小人嫉妒,他反而比原来更加小心了。有一次,朝中有一个地位比自己低的官僚要来拜访郭子仪,此人乃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形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时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都不免掩口失笑。因家中侍女成群,郭子仪事先做了周密安排,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立即让身边人避到一旁不要露面,他独自凭几等待。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你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心存嫉恨,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郭子仪对这个官员太了解了,在与他打交道时做到小心谨慎。后来,这个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陷害掉,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没有动他一根毫毛。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仪对待小人的办法既周密又老练。
要想做到避开小人就必须了解小人,因为小人很厉害,但是我们不必怕他,不值得把太多的精力浪费在一些没有价值的争斗上。如果你一不小心把握不好自己的行为界限,得罪了小人,他就会想方设法来琢磨你,破坏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使你不能安心工作、学习和生活。所以说,对于那些小人我们还是尽量避开绕道而行。
当你在与小人打交道时务必考虑周全一点才好,最好不要与他发生正面的冲突。论实力,小人并不强大。但他们不择手段,什么下三滥的招数都可能使出来。如果冲突起来,纵使赢了小人,也会付出代价,惹得一身腥。俗话说“新鞋不踩臭狗屎”,还是能够躲得过的。
小人常常会给别人气受,甚至乐此不疲,主要原因就是他有所图报的。要么是为了损人利己,争得一些好处,要么纯粹是为了陷害别人,避免别人胜过自己,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从而可以看出,小人是有不同层次的。
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小人,他们的眼睛则是牢牢地盯着我们周围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准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令人防不胜防,他们平时或许能潜藏在团体内部在背地里做手脚,但是,他们猴子的尾巴终究是藏不住的,总有一天会败露出来的。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代的权臣,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口有蜜而腹有剑”而遗臭万年的大奸臣。他一度曾和张九龄共事,张九龄正直不阿,对唐玄宗后期的乱政经常是直言极谏,无所避讳,使得玄宗下不来台,而李林甫却总是顺着玄宗心意,处处和张九龄唱反调。
公元736年秋,唐玄宗在洛阳居住,因宫中发生怪异现象,所以很想回长安。
第二天,他便招来大臣商议此事。但是这时有两位宰相劝说皇上不要回去,理由是老百姓现在秋收正忙,沿途迎送,实在是不利秋收。皇上听了之后没有说什么,但是心中却是怏怏不快。
这时,刚刚拜相的李林甫却看透了皇上的心思。他虽然在大家面前不说话,但是心中早已打定主意。等到退朝之时,李林甫故意一瘸一拐地走到皇上面前。皇上发现后便问:“卿并无脚疾,为何走路一瘸一拐的?”李林甫说:“只想单独上奏。”李林甫的理由是:“洛阳、长安都是国都,也就是陛下的东西二宫。从东宫到西宫,哪里用得着选择时辰。刚才两位宰相说会影响农事,这很好解决,那就减免沿途的赋税不就行了。请陛下现在就宣布启程。”唐玄宗一听正合心愿,立即下令回长安。
从那以后,李林甫得到了皇上的宠信。事实上,李林甫也没有什么多大的才能,但是由于他非常善于拍马逢迎,所以自入朝以后,很快就掌握了大权。
又有一次,唐玄宗因为一个驻守边防的将领牛仙客能够节约开支,仓库充实,器械精良,很是赞赏,想加封他一个“尚书”的头衔,张九龄又不同意,说道:“这么做不大合适,这个职位,只有曾经担任过宰相的人,或者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担任,牛仙客本是一个边关小吏,一下子提拔到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位,会使人看轻朝廷的。”
唐玄宗退了一步,想赏牛仙客一个爵位,赐给他一部分土地,张九龄还是不同意:“爵位、土地,是用来奖励有功之臣的,牛仙客作为一个边将,充实仓库,修造器械,是他应尽的职责,算不了什么立功;如果认为他办事勤劳,赏他些金银绸缎足够了,封爵赐地是太过分了。”
唐玄宗沉默不语,李林甫看出皇帝又不高兴了,等张九龄退下去以后,他又表态说:“牛仙客是一个当宰相的材料,更何况一个尚书。张九龄是个书呆子,不识大体。”
玄宗看出李林甫事事处处支持他,对他更是满意,而张九龄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指出:“牛仙客这个边关小吏,大字不识,让这样的人担当大任,恐怕会让天下人失望。”因此,玄宗同他严重冲突起来,李林甫却散布说:“只要有才干便可当官,干吗非要有学问?天子用人还会有什么错误吗?”
牛仙客终于被封为陇西县公,赏赐三百户,后来的事实证明,牛仙客是一个十分庸碌的人,居官期间,毫无作为。
还有一件事,唐玄宗因受宠妃武惠妃的蛊惑,想要废黜太子及另外两个被封为王的儿子,并将此事通知了张九龄。张九龄劝阻道:“陛下即位三十年,太子和几位王爷都不曾离开过您,每天都接受您的教诲,如今都已长大成人,又没听说有什么大的过错,怎么能够因为一些毫无根据的流言蜚语,凭着一时的感情冲动,一下子都给废掉呢?”在力陈废掉太子可能带来的后患之后表示:“陛下一定要这样,臣不能从命。”
这使得玄宗老大的不快,李林甫看出,又是他讨好皇帝的时机了,便通过一个宦官头子递上话说:“这是皇上自己家中的事何必去问外人!”
就这样,张九龄对自己的意见敢于做决定,不迎奉,不苟合,使皇帝对他越来越疏远;这时,李林甫则事事向皇帝投其所好了,并不断地说张九龄的坏话,越来越赢得皇帝的欢心。结果是张九龄丢掉了相位,而李林甫却成为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祸害国家达十多年之久。
唐玄宗手下李林甫是常伴随其身边的一个奸臣,心胸极端狭窄,容不得别人得到唐玄宗的宠爱。唐玄宗有个喜好,他比较喜欢外表漂亮、一表人才、器宇轩昂的武将。有一次,唐玄宗在李林甫的伴同下正在花园里散步,远远看见一个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的武将走过去,便感叹了一句:“这位将军真漂亮!”便问身边的李林甫那位将军是谁,李林甫支吾着说不知道。此时他心里很慌张,生怕唐玄宗喜欢上那位将军。事后,李林甫暗地里指使人把那位受到唐玄宗赞扬的将军调到一个非常边远的地方,使他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唐玄宗,当然丧失了升迁的机会。小人的行为让人莫名其妙,其心眼很小,眼里容不得沙子,为一点小荣辱就会不惜一切,从而也就干出了损人利己的事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人都不愿和小人打交道,可是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与小人打交道。我们周围的小人眼睛始终牢牢地盯着我们所有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并会不惜一切代价准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令人防不胜防。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时,务必多留几个心眼。但即使你比他强大,也最好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仇视小人和与小人做正面斗争,足以显示出你的正义,但这不是保身之道。
在实际生活中,你的正义在与小人斗争时会显得不切实际。因为你的正义,公然暴露了这些小人的无耻和不义。再坏的人也不愿意被别人认为自己“很坏”。结果是,小人身在暗处,天天琢磨你,想方设法打击你,破坏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用各种手段要把你打倒,绝不会轻易罢手。你所有的理想、事业和一切努力可能因此付诸东流,而得不偿失。所以,不要得罪小人。面对小人时,最好的办法是满脸笑容,尊重他,糊涂了事。
5用小人之道对付小人
人们常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我们这个社会上,也难免会有一些小人,如果遭遇了小人抢功该怎么办?是忍气吞声呢,还是向老板澄清事实?是惹不起躲得起呢,还是联众与小人共同抗争呢?
先不说自己辛辛苦苦地干完活,老板看不到自己这样做已经让人感到很苦闷了,最可恶的恐怕就是被抢功者横插一杠,吃苦我去,功劳他享,转眼间小人便得了势,逐渐成了上司身边的红人,而埋头苦干者却只能在他的光环下继续黯淡地生活,心中越想越憋气,但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公司与一个小社会一样,形形色色的人都会存在。即使在团队合作精神盛行的今天,依然难免有个别藏私小人为求功劳而抢夺别人的辛苦果实。这个时候,如果直接向老板哭诉,可能并不能改变既定的局面,反而会被人怀疑搬弄是非;百般忍让只会更加助长小人的气焰;以牙还牙地互相报复换来的将是无休止的办公室风云。手足无措之际,不如用小人之道对付小人,待事过之后再陈述立场,或者将此经历默藏心中,日后多留一手,也可以及早进行提防。
任何一方都会有小人的存在,办公室也不例外。人最郁闷的事情之一就是眼看自己的辛苦付出就要得到回报,却莫名其妙被人摆了一刀,要么是功劳被人抢了,要不然就是自己辛辛苦苦的行动被别人破坏了,总之,有人就是不想让你得到自己应有的东西。这种人,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小人。
要很好地生存,就得与小人作斗争。被欺负了自然要先找老大——你的老板。老大不是白当的,只要有证据,谁忠谁奸自然就能辨清了。当然,如果事实确凿还偏袒小人的话,这样的“帮会”也没有混下去的必要了。其次,还要寻找盟友,对手势力太强,赶快联合同样受欺负的几个小帮派吧,“团结就是力量”,这是革命教会我们的真理。再有,就是要准备好以牙还牙,以毒攻毒,对付小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留心小人的弱点和把柄,抓住机会,瞅准他的屁股结结实实来一脚,但要注意的是,以牙还牙的对象必须是侵犯了自己利益的小人,千万不能用小人之道对付自己身边其他的一些人,那样自己也会变成小人。
小人本质是恶的,外貌是丑的,言行是卑劣的。古人云:“小人智虑险,平地本太行。”即小人用心险恶,表面温文尔雅,内心却像太行那样险恶。革命老人谢觉哉说:“小人得志连凶递凶”。小人得志了,更加凶狠。从当前反腐败斗争揭出的许多丑恶事件来看,小人不可怕,但小人的危害、能量绝不可低估。
要做一个真正的好人,有时就必须不择手段,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甚至是运用阴谋诡计、以毒攻毒、以牙还牙、厚黑之术;当然,这是应该用来对付小人、恶人而必然利用的手段,而且如将它们运用得恰当得体、公正廉明的话,则更能显示出此人乃是仁义无私、光明磊落的大善大德大好之人。
君子最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那就是“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对小人也过于宽容忍让,用君子对君子的办法对付小人,甚至还被小人制造的一些假象而迷惑。这就容易让小人乘虚而入,遭小人所害。小人的优势就在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他们看来,人人都是小人,所以对谁也用小人对小人的办法。他们做人的原则是为我所用,只求目的,不择手段,能大能小,能屈能伸,断不会为了守信而迂回、而放弃。不要认为小人只是那些偷鸡摸狗拔气门芯式的人物,亦或是无才无能、无根无底的泼皮无赖、草包饭桶之类。其中恐怕道貌岸然者有之,春风满面者有之,伶牙俐齿者有之,城府无边者有之,有权有势者亦有之。在这样的一群人中,哪个都不是一斗就爬下认输的主儿。小人们往往有很强的机遇意识,像很强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等等。他们的座右铭是:该做孙子时不做爷爷,该做爷爷时决不做孙子。平日里,他们表面看上去唯唯诺诺,和蔼可亲,一旦时来运转,便八面威风,不可一世。诚如《红楼梦》中所言:“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君子不与小人斗”明显是一种逃避现象,“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严重放纵。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根本也不该是君子所有的行为。那么,君子如何与小人斗呢?首先,在战略上要邈视小人,不能轻易地就被小人吓倒,畏缩不前。这是敢于与小人斗的问题。其次,在战术上要重视小人,对付小人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这是善于与小人斗的问题。所以,君子欲与小人斗,当审时度势,讲究方法和策略。君子不可近小人,但是却不能不研究小人,君子应守君子之道,也要懂得小人之道,吸收点小人的长处。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君子受害,“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还是君子受害。正确的做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待君子,就要用君子的风度,对小人则要用“小人”的手段。
在《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人物,无赖小人牛二缠上了英雄杨志,杨志一躲再躲也躲不开,无奈之下只能把他杀了,但犯法的是杨志,不是牛二。小人用卑微的生命粘贴住一具高贵的生命,高贵的生命之所以高贵就在于受不得侮辱,但是,高贵的生命如果不想受侮辱,就得付出一些相应的代价,一旦付出代价后人们才发现生命的天平严重失衡。这种失衡又倒过来在社会上普及着新的恐惧:人们犯不着与小人较劲,中国社会上流行的那句俗语“我惹不起,总躲得起吧”,在这句话中,实则充满了多次失败后无奈的情绪。谁都明白,这句话所说的不是躲盗贼,不是躲灾害,而是躲小人。好人都躲着小人,久而久之,小人被一些无知者所羡慕,他们的队伍也开始逐渐地扩大了。
在文明的群落里,至少应该有这样一种共识:这是我们民族命运的暗疾和隐患,也是我们人生取向的分道所在,因此心理上就需要强悍起来,不再害怕我们害怕过的一切。不再害怕众口铄金,不再害怕招腥惹臭,不再害怕群蝇成阵,不再害怕阴沟暗道,同时也不再害怕那种时时企盼着新的整人运动的饥渴眼光,不再害怕几个很想成名的人长久地缠着你打所谓名人官司,不怕偷听,不怕狞笑,不怕恐吓,以更明确、更响亮的方式立身处世,在人品、人格上昭示着高贵和低贱两种不同的界限。经验证明,面对小人,越是退让,麻烦越多。那么,只好套用一句熟语了:我们死都不怕了,难道还会怕小人么?
鉴于小人对我们民族昨天和今天的严重荼毒,微薄如我们,能不能像莫里哀一样把小人的行为举止、心理方式用最普及的方法袒示于世,然后让人们略有所悟呢?既然小人已经纠缠了我们那么久,我们何不壮壮胆,也对着他们鼓噪几下呢?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小人,不仅从来恩将仇报,而且专会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但对付小人也不难,因为其另一特点是欺软怕硬:饶过一个,冒出一堆;收拾一个,老实一群。所以对付小人必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茶饭之德必赏,睚龇之怨必报。总之,对付小人必须用小人之道。
用君子之道对付小人是把眼药往肚里吞,这种方法只能使自己受害更深,而且永无出头之日。
6不要得罪太多人
无论做什么,首先要学会做人。不要无谓伤害自己,更不可以伤害别人。对人对事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一味退让。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处理好和每一个人的关系,任何一个成功的人背后必定有一个庞大的支持群体。不要轻易得罪人,也不要随便放弃一个朋友。
所谓“君子之交决不出恶声”,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与人亲密地交往时,固需诚意待人,纵使交恶断绝往来,也不要恶言伤人,说对方的不是。如果一个人真的有修养,无论持何种理由,即使中断往来,也不会口出恶声,诽谤对方。这也是因为:
首先,如果说了一些绝交者的坏话,等于承认自己识人不清,既然双方已经绝交,作为“陌路之人”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反目成仇呢?树敌过多,不仅会使人的生活迈不开步,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会遇到一些不应该有的麻烦。
在生活中,如果想要避免树敌,首先,就要养成一个这样的习惯,那就是绝不要去指责别人。指责是对人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只会促使对方站起来维护自己的荣誉,为自己辩解,即使当时不能,他也会记下这一箭之仇,日后寻找机会报复。
其次,如果别人有明显的谬误,你最好不要直接纠正,否则会好像故意要显得你高明,因而又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要记住,凡是非原则之争,要多多让对方取胜,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树敌,而且也许可使对方的某种“报复”得到满足,可以“以爱消恨”。对于原则性的错误,你最好也要尽量含蓄地表示。
在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国君设宴款待国内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不能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叫司马子期的人没有喝到羊肉羹,就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攻打中山国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到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里拿戈跟随着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是他的儿子。我们的父亲临死前嘱咐说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为代价来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过他们说的话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肉羹而失国矣。”给予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对别人来说是否重要。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中山国君因为一杯羊肉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这说明了人际关系是何等的微妙。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少许金钱,还不至于会发这么大的火;而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却非轻易就可弥补的。有时候,本来并无伤人之心,可是却会因一句无意的话伤害别人,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甚至还可能会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中山国王因一杯羊肉羹而失国,这个教训很深刻。
如果一个人一面提出自己的主张,一面又对所有不同的意见进行抨击,那这真是太不明智之举了。这近似于强迫自己孤立和就此停步不前。因为辩论而伤害别人的自尊心,结怨于人,既不利己,还有碍于人,真的是一个不足取的办法。
每一个人的性格几乎都是多维的。都有“善”和“恶”的成分存在。“恶”的成分只不过是深藏在他的潜意识里。问题在于你不能触发它则相安无事,如果你一旦触发了它,他都会寻找时机,突然出击,加害于你。物有物理,人有人性。世界上最难测知的就是人心。所以不要轻易树敌,更不要轻易得罪“小人”。
你不可能喜欢每一个人,所以也无法要求所有的人喜欢你。与不喜欢的人相处,要敬而不要树敌。而对喜欢的人则要尽量维护友谊,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敌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怨越久越深。要想有好人缘,必须能自己发现误会,及时消除误会,让对方忘记误会。
在这个社会上,人是靠彼此互助才得以生存,即便是流落荒岛的鲁宾逊也都要有一位名叫“星期五”的伙伴,更何况身处这一竞争激烈、社交往来频繁的我们?因此,“得罪人”也可以说是一种剥夺自己生存空间的行为。
(1)得罪一个人,也就是把自己的一条生路给堵住了。
虽然这个世界很大,但有时却会因得罪人而显得很小。
当然,也许你会这样想:人还不至于得罪了几个人就无法生存下去吧。但你要知道,世界虽然很大,但有时却会因得罪人而显得很小,甚至有时连走在路上都会有仇人相见,更何况同行、同事?同行有同行的交往圈子,得罪同行,延缓见面的机会就更大了,那多尴尬!而且多么不利!本来你可以和他合作获利,却因得罪他而失去机会,这样的话实在是太可惜了。
(2)得罪一个小人,就为自己埋下一颗不定时的炸弹
得罪一个君子大不了大家不说话,各干各的;但要是得罪小人,事情可没完没了。他不采取报复,也要在背后对你造谣中伤,为你制造许多恶舆论,即使你有理,也没办法说清楚,这吃了多大的亏啊。
上面所说的不要得罪太多人,当然也是有道理的。当事有不可忍时,当正义公理不能伸张时,还是要有雷霆之怒的,否则就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了。这种雷霆之怒有时会得罪人,固然有可能为自己堵住一条去路,但也有可能开出更多的康庄大道。除了这一点,还是尽量不要得罪太多人。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的利益被别人侵害了的时候,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时,请想想,勿轻易动气。此外,也切记不要气焰嚣张,盛气凌人,这种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的态度也很容易得罪人,而且这样的人往往也是一个不自知的人。
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得罪人会变成一种习惯,老是压不住怒气,改不了个性,便会说“反正我就这样”,那就只能自己将自己推向狭窄的死胡同了。
7刚柔并济
在三国时代,群雄争霸,更多的是以刚克刚,彼此以实力碰撞,但那些掌握刚柔韬略的势力,则发展迅速,所向无敌。如果敌对的双方旗鼓相当,不相上下,那么刚柔韬略的运用则更为重要。因为刚强而无柔韧,其中的一方战斗力势必丧失殆尽。当然,纯柔纯弱,则其势必削。只有能柔能刚,不柔不刚,刚不可折。柔不可卷,才能真正达到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的效果。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只有做到刚柔相济,才能优势互补。曹操迎接汉献帝,进而以此为政治资本,是刚中带柔,柔中藏刚。网罗群英,任其所长,不被个人的喜怒而左右,是藏刚露柔;而赏罚分明,御之以道,是柔中寓刚。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言辞中刚柔相杂,促使孙权下定了主战的决心。南征孟获,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刚柔并重,效果很显著。孙权对曹魏的政策,内强则刚,内弱则柔,作为调节器,用于同蜀汉的外交斗争。司马懿对付曹爽集团,外柔内刚,先柔后刚,刚以柔为用,柔以刚为体,在权利的斗争中,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另外,还可以以柔克刚,这也是一个取胜之道。三国韬略家所辅佐的集团,大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寡到众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往往面对极其险恶的形势、强大的对手、难以逾越的障碍。从而,如何战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就成了最紧急的任务。严峻的形势,促使了对刚柔韬略的研究,促进了对以柔克刚原则的探索。以柔克刚最先为老子韬略思想的精华和核心。从大量自然界的现象中,老子观察到了这些结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只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在三国时期,一些韬略家们积极寻求军事实力以外的途径,发展自己,并且逐步交其转化为自己的实力,从而将以柔克刚的原理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法则。克刚之柔的内涵,被三国韬略家们诠释为传统观念,如王权至高无上的思想,仁义道德的理想等。柔的内涵被赋予了新的政治模式,如太平道、五斗米道的政治纲领。柔的内涵被理解为软性的、妥协的、和平的方式,如联盟的思想、统一战线的思想。另外,柔的内涵还被确认成一种文化的内涵,如以汉族文化吸引周边少数民族的思想等等。从形式上来看,与军事抗衡相对的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活动的频繁开展,也可以看作是对柔的内涵的一种拓展,总之,三国时代的韬略家们以其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将古代难以实际运用的以柔克刚韬略理论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还有一种方法,取之以刚,守之以柔。韬略家都这样认为:攻城掠地、克敌制胜,无不以刚为主,以柔为辅。而激烈的争夺一旦结束,则刚退柔进,柔主刚逼。董卓以刚继刚,刘彰柔而又柔,袁绍刚柔错位,刘表刚柔无适……最后也都失败了,没能成就自己的霸业。曹魏篡汉,司马氏代魏,均取之以刚、守之以柔。民众并不呼啸反对,社会也并没有因此而有什么动乱,关键就在于其所制定的政策、方针不是以暴代暴,而是以柔克刚。孙权的继承者们,尤其是孙皓,守之以刚,守之以暴,从而加速灭亡。
在诸葛亮的兵法中这样说过:“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理想性格的最佳状态就是刚柔并济,但是要做到刚柔适度是很不容易,而在为人处世上要立于不败之地,又必须学会能刚且柔的人生哲学,确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锻炼及淬炼,才会达到几分火候。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男人要刚强,女人须柔弱,大丈夫似乎和(柔)扯不上边。事实上,男人和女人的身体里都存在着刚柔两种特质,只是刚和柔的表现何者为多而已。诸葛亮指出,一个人必须该刚时要坚强无比,该柔时可以委曲求全,并依据需要,该刚则刚,该柔则柔,而且要达到应付自如。
在一家公司内,培娟是一级女主管,作风强悍颇有大将之风,但是不管她是否能力出众或是提出具创意的企划案,每次有任务或工作要执行时,属下总是会杯葛她。刚开始的时候,培娟不以为意,但时间一久总有无力感,后来,有人点醒她,耿直作风虽赢得“小钢炮”的外号,凡事皆不假辞色,却不懂得以柔克刚的道理,有些吃过亏的人,便以不配合的态度把心中的不满表达出来。可见,身为一个领导人物并非只要有专业能力即可,在指挥方面,还要有一定的才能和修养。
想要使自己变成一个杰出的领导人物,博学多才、聪慧过人并不能保证便可成就一番事业,重点是,要知道何时该强、何时该弱、何时该进、何时该退的处世哲学。
如果能够做到性格刚强却不固执己见,温和柔顺但不软弱。刚柔并济是一个领导人物必备的性格,既要不柔不刚也要能柔能刚,这才是一个杰出人物所应有的最佳状态。
章鱼的身体灵活,柔韧,身体各部分的屈张伸缩,能够做到自动自发,能柔能刚。需要时,它可以柔若无骨(它的确没有脊椎骨),也可以让肌肉变硬,身体又表现出刚。章鱼凭借它能刚能柔的身段,适应了恶劣的环境,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了胜利。
曾国藩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在40岁以前也是因为过于刚硬,而处处不顺,处处受阻。但他40岁之后,他开始全面检讨,悟到了“至柔无柔,至刚无刚”的道理。开始调整自己的身段,学会能屈能伸,能柔能刚,以柔克刚,随机应变。
我国历史上慈禧太后专政,特务组织更是其须臾不可离的控制文武大臣的工具。所以,当时曾国藩的日记与家书,写得都是一些养猪农作物的家务琐事,与其说是给家人子弟看的,不如说是写给西太后看的,其目的自然是为了消除慈禧的疑心,表示自己不过是一个求田问舍、胸无大志的乡巴佬形象。
现在再看一下曾国藩的一生,始终是以“内用黄老,外用儒术”为其总则,亦即“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杯”。在他对付最高统治集团的时候,用的是柔术;当他镇压太平天国时,就显得刚强之至,毫不心慈手软。他训练出来的湘军子弟兵,都是骄兵悍将,攻克南京后,他纵兵烧杀,以至“秦淮河尸首如麻”,“子女玉帛悉入湘军”,致使“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的南京人财为之一空。特别是他的弟弟曾国荃,把太平天国宫中的财宝全部侵吞,以致引起了左宗棠等人的不满。不过清政府对曾国藩的烧杀抢劫倒不怎么放在心上,惟一提防的只是曾国藩会不会用手中的军权谋反。他第一次攻陷武汉后,消息传到北京后,咸丰大为高兴,情不自禁地对曾国藩赞扬了几句,当时身边的近臣就说:“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未必是国家之福吧!”咸丰听了,脸上的笑容立刻就消失了,长时间沉默不语。
眼看着这种大祸即将临头的局面,曾国藩立即又打了一套漂亮的“太极拳”。他首先用“御”劲退出一部分军权,并裁减四万湘军;又用“封”劲把南京的防务让给旗兵,由他发全饷;用抢来的钱财建筑贡院,提拔江南士人,一下子就把朝野铄金之口封住了。此计一出,朝廷上下果然都对其交口称赞。曾国藩不但没招致祸患,反而更加取得了清廷的信任,赐一等侯爵,双眼花翎。至此,曾国藩荣宠一时。他从下到上,一一拜访湖南各路官员,还拜访过以前不和的对手,主动交好,最大限度地团结人,最后终于成就自己的大业。
某些“怀才不遇的天才”,在职场处处碰壁受阻,总埋怨周围的环境,埋怨别人不给他发挥机会,还处处与他为难,其实他没有反思自己,这都是他的身段缺乏灵活性所致啊。天才们平常恃才傲物,横冲直撞惯了,喜欢直来直去,刚来刚去,以至于常常碰壁受伤。
如果天才们拥有章鱼的身段,能屈能伸,能柔能刚,自动自发做到了这一点,加上他们的才干,还有什么不能干成的事情呢?
如果你被击败,不要埋怨环境,责怪别人,只需检讨自己,立即调整身段,尝试尝试再尝试。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调整,永不放弃,成功就是必然结果!
第六章 真话反说
生活当中,太过于“正直”的人往往成为社会淘汰的对象,因此要学会正话反说,硬话软说,学会让自己的舌头打个弯。少说一些直言,暂且把一些不中听的真话搁住,以免对方生厌。要学会活用厚黑之道,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因直言而使自己获得好处,这也是成功人士处世的经验之谈。
1头脑要灵活
人人都有隐私,谁也不想叫别人揭破。但是一些人以此为好,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在我们做人时,要做头脑灵活的人。
封建君主不少是平民出身,甚至是无赖,当他们夺取政权后,他们的出身往往成了一块心病。于是手下的狗腿子趁机溜须献媚,或制造帝王是“神物”的神话,出生之时就是神仙投胎、自神转化而来,证明君权神授,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子;或从古代的圣君、帝王血统中寻根,以证明君主血统的高贵。
刘邦在做皇帝以前本是沛县的农家子弟,没有一点可资吹嘘的贵族血统。而且,刘邦在起义前只不过是一个横行乡里的地痞无赖,劣迹斑斑。而在夺取帝位后,张良、萧何等下属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苦心孤诣地编造出了许多荒诞的神话,以抬高刘邦的身价,维护他的权威,愚弄百姓。
刘邦生于沛县,排行老三,所以字季(即老三),与长兄伯(老大)、二兄仲(老二)均是俗不可耐的名字,说明刘家并无多少文化。史书上也没有留下刘家父母的姓名,只是称“老头子”(太公)和“刘老婆子”(刘媪)。刘邦出生时,与别人大有不同。一日,刘老太婆有事外出,路过一条大深沟,感到脚力疲劳,十分困乏,就坐在沟边小憩 片刻。
哪知就在她闭目养神、似寐非寐、非梦非醒时刻,突然看见一个身穿金甲的神人,自天而降,站立在她的身旁。刘媪哪见过这等世面、这样的人物,吓得尖叫一声,竟惊得晕过去。
刘太公在家,看见老妻出去好半天还没有回来,颇为担心。刚要出门寻找,突然只见天上乌云密布,黑幕重重,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而下。
太公更为焦急,忙带上雨具,三脚两步,寻找至大沟泽旁,只见岸上睡着一个人,好像是自己的老妻却又不敢肯定。此时,只见半空中有云雾笼罩,回环浮动,隐约露出鳞甲,像有蛟龙往来。太公非常害怕,不敢近前,等到云收雾散,天日复明,才敢上前审视,一见果然是老妻刘氏。
刘氏被大公叫醒,欠身欲起,状态朦胧,对外面发生的奇异一无知觉。太公见他处暴雨如注,此处无一丝雨滴,更觉惊诧莫名。等到老妻睡眼惺忪,说是刚才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见一身穿金甲的神人钻入怀中,并昏晕过去。知道此事断非寻常。过不多久,刘媪知悉又有身孕,等到10月期满,产下一子,生得长颈高鼻,左股长着密密麻麻的72颗黑痣,与寻常人大不相同。刘太公给这个晚来的儿子取名邦,俗字老三。
刘老三少小无赖,不务正业,四处游荡,骗吃骗喝,打架斗殴,无恶不作,很令老父老母头疼。后来,刘邦仗着胆大、不服管教,就被委任为泗上亭长(乡长)一职,专管催征纳粮、抓丁捕盗之事。
公元前210年,刘邦接沛县令指示,要他带几个人押送十几名囚徒往骊山,帮助修筑始皇陵墓,走至丰乡大泽附近,十几个囚犯一哄而散,刘邦一下目瞪口呆,怅然失落。此番回去,失去人犯,定然难以交差,肯定要吃罪;若是逃奔,家有妻儿老小,定受牵累,况且前途又很渺茫,何去何从,实在是难以定夺。穷途末路,刘邦束手无策。
刘邦思量再三,决定还是偷偷回家,与父母、妻子商量商量。因此,领着押解的几个人不敢走官家大道,只得从人迹罕至的小道中昼宿夜行,往家急赶。
一日深夜时分,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火把照明,仍是急急赶路,走着走着,忽然前边领头的一人吓得惊慌失措掉头就往回跑,说前边有一条巨蟒挡道,长约数丈,这回大家是死定了。
刘邦听后,不以为然,说:“壮士行路,岂畏蛇虫?”说完,一个人昂首阔步,仗剑前行,到达一水沟,果然只听哗哗直响,一条巨蟒横架沟中,全然不避众人。
刘邦一见,也不答话,走近蛇旁,手起剑落,就将大蛇劈作两段。然后拨开蛇身,继续昂然前行,到达一僻静地方,就地打卧,鼾然入睡,众人始则大惊失色,继则凛然佩服,都称刘邦乃是神人。
第二天黎明,众人醒来,刚要动身赶路,忽见一个自称是老乡的人赶来对刘邦说:“怪事,怪事,真是怪事!”刘邦问道:“有何怪事?”
那人说:“我刚才遇着一个老太婆,在前面远处荒坡上嚎哭不止,我问她为何如此悲伤?她指着身边的死蛇,呜咽着说,我儿子是白帝之子,化蛇挡道,现在被赤帝之子杀死了,说完又泪流满面。我想这个老妇人真是疯疯癫癫,把蛇当作自己的儿子,刚要转身离开,却突然发现老妇与蛇已经不见了。你说这是不是怪事?”刘邦骇然不答,众人一听,顿时惊觉刘邦还真是有些来历,从此死心塌地,追随着他。
史书还记载说,刘邦无论走到哪里,头上总有一股云气盖着,刘邦家人与众将便由此寻找他的下落,保证十拿九稳。
历史上不少帝皇的出身并不好,这也就需要臣下用灵活头脑为他们编造光荣的家史。
和珅也是一个头脑灵活,会见风使舵的人。在他任内务府总管之前,这个主管皇家事务的机构经常入不敷出,常常亏空,和珅做了总管之后,内务府不仅不亏空,而且还略有盈余;他不仅善于从各省封疆大吏、盐政织造及富商大贾那里聚敛钱财献给皇上,而且还首倡在朝廷施行“议罪银”,收入所得,全部并入内务府特别收入,以满足乾隆骄奢淫逸和好事铺张的生活需要,这点深得乾隆皇帝嘉许。乾隆自称儒雅皇帝,和珅相貌俊俏且精通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平时巧答应对、处理政务干练决断,都甚合乾隆心思,是乾隆晚年不可多得的助手。从这一点上看,和珅受宠不仅仅是靠溜须拍马,而且是确实有一些真本事,不然他也不会做到清朝文武兼备的一等侯爵。当然,只靠本事还是不行的,和珅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对乾隆的耿耿忠心和善于揣摩乾隆的思想意图,他“以帝心为心”,处处变着法儿哄乾隆高兴,可谓乾隆的心腹密臣。
乾隆爱好黄金,他就建议乾隆建造万佛楼,让王公大臣和各级文武官员献金佛给皇上,借以敛财;乾隆喜欢谈文论史,自誉无所不知,他就在编纂二十四史时在明显的地方故意抄错几个字,让乾隆一一指出来,以示天子的英明和学识渊博,借以满足乾隆的虚荣心(这是一个奇妙的方法,这样做显示出乾隆学问深比当面奉承他学问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皇帝改定的书稿,别人就不能再动了,但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于是,这些错误就传了下来,今天见到的殿版书中常有讹处,有不少就是这样形成的。);另外和珅在乾隆面前不失时机地表现自己的忠心,比如即便他成了一等侯爵,在乾隆面前仍然自称“奴才”,而不是像别的大臣那样自称“臣”或“老臣”,有时碰上皇帝咳嗽,他也总是亲自“以溺器进之”,时时处处都给乾隆留下是自己人的感觉,这在个人感情上对于取得乾隆的信任绝对是必要的。当然他的这些手段都没有白费,皇帝的信任换来了和珅仕途上的光辉前程,也造就了一个权倾朝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窃国大盗”。
和珅工于心计,头脑机敏,善于捕捉乾隆的心理,总是选取恰当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欢心。他还对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进行细心观察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乾隆的脾气、爱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么,不等乾隆开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虑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因此,他很受乾隆的宠爱。
和珅在这一点上就是用灵活的头脑赢得皇上的宠爱,而后成为最富有的人。他能让对方浑然不觉却全身舒坦,因为他做得无声无息,不着痕迹。据说和珅被抄家时,统计家有良田八千多公顷,当铺、银号、古玩店、洋行店遍布全国各地,总计家财8亿多两白银,相当于清朝当时5年的财政总收入。他算得上最成功的厚黑之人。
唐朝天子姓李,于是有人追根溯源说李氏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的后裔,以至于唐朝初年道教(创始人为老子)大盛。刘备本是一个一文不名的贩夫,发迹后竟也和汉朝宗室攀亲,莫名其妙地成了“刘皇叔”,其实,这个冒牌货充其量也只是祖上姓刘而已。曹操的父亲本是一名宦官的养子,按理说本无可资炫耀的家族史,但等到曹丕称帝后,竟有曹氏原是古代某宗室贵胄后裔的荒唐结论。
权贵显宦喜欢涂脂抹粉,自然有人大拍其马屁。但若有人不知趣,揭其老底,轻则丢官,重则丢命。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老朋友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的少时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才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们俩一块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你忘了吗?”
朱元璋听到这里,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
“为尊者讳”,这是官场的一条规矩。一个人,无论他原来的出身多么低贱,有过多么不光彩的经历,一旦当上了大官,爬上了高位,他身上便罩上了灵光,变得神圣起来。往昔那见不得人的一切,要么一笔勾销,永不许再提;要么重新改造,重新解释,赋予新的含义。这位仁兄哪懂得这一点,自以为与朱元璋有旧交,居然当众揭了皇帝的老底,这也是他自找倒霉。
唐朝初年,有个多事的和尚当着唐太宗的面竟不知趣地奢谈唐室宗族乃是陇西李氏,非但与李耳毫无瓜葛,甚至连纯种的汉人也算不上。和尚言之凿凿,唐太宗无可辩驳,盛怒之下竟以杀头相要挟,逼迫和尚改变观点。其实,唐太宗心里很明白,和尚说的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他不该当众揭短,皇帝作为一国之君,他的颜面何在呢。
有句古话说“伴君如伴虎”。如有一句话说的不慎,就有可能会使人头落地,因此,聪明的臣下总是真话不说,说话时要头脸灵活,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我们生活中,有时你与上司说话时,就要头脑灵活的真话反说了。
2掌握好厚脸说话的分寸
俗话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乱邦”。所以,老于世故的人,对人总是唯唯诺诺,可以不开口的,就尽可能做到三缄其口。比如,某君有不可告人的隐私,你说话时偏偏在无意中说到他的隐私,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会认为你是有意跟他过不去,从此对你恨之入骨。
当他做的事是别有用心,且还是极力掩饰让人不知道的,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对你非常不利。如果你与对方非常熟悉,绝对不能向他表明,你绝不泄密,那将会自找麻烦。惟一可行的办法,也只有假装不知,若无其事了。
他有阴谋诡计,你却参与其事,代为决策,帮他执行,从乐观的方面来说,你是他的心腹。而从悲观的方面来说,你是他的心腹之患。你虽然谨守秘密,从来不提及这件事,不料另有人识破机关,对外宣告,那么你无法逃掉泄露的嫌疑。这时,你只有多多亲近他,表示自己并无二心,同时设法侦察泄露这个秘密的人。
万一对方对你并不十分信任,你却极力讨好他,为其出谋划策,假如他采用你的话,而试行的结果并不好,一定会疑心你在有意捉弄他,使他上当。即使试行结果很好,他对你也未必增加好感,认为你只是偶然发现,不能算你的功劳。所以,你在这个时候还是不说话为好。
对方获得了成功是由于采纳了你的计策,而他又是你的上司,那么他必然会怕好名声被你抢去,内心惴惴不安。你知道这一情况后,就应该到处宣扬,逢人便说,极力表示这是上司的计谋,是上司的远见,一点也不要透露你曾经出了什么力。
你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你有失意的事,应该和失意的人谈。说话时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和火候,不然的话,一定会碰一鼻子灰,不但目的达不到,而遭冷遇、受申斥也是意料中的事。有些奸佞小人,巧妙地利用了别人在说话时机、场合上的失误,拿他人当枪使,以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
人们有句常说的话:“祸从口出”,也就是在为人处世中一定要把好口风,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可信,什么话不可信都要在脑子里多绕几个弯子,心里有个底。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旦中了小人的圈套为其利用,后悔也就晚了。
战国时期的张仪,学了一套“纵横术”,带了几位同乡跑到楚国去求富贵。因找不到登龙途径,在楚国穷困潦倒,生活异常困难,同去的人挨不下去了,便怨气冲天地嚷着要回家去。
张仪就说:“你们是不是因为穷了,享受不到什么就要回去?那根本不成问题。这样吧,再等几天,不是我夸口,只要见楚王之后,我包管大家吃穿不尽,否则的话,你们可敲碎我张仪的门牙!”
那时候,楚王正宠爱着两个美人,一个是南后,一个是郑袖。
张仪那天见到了楚王,楚王十分不悦。
张仪就说:“我到这里相当久了,大王还没有给我一点事做,如果大王真的不想用我的话,请准我离开这里,去晋国跑一趟,到那边碰碰运气!”
“好吧,你只管去吧!”楚王巴不得他快些离开,便一口答应。
“当然,不管那边有没有机会,我还是要回来一次的。”张仪说。“但请问大王,需要从晋国带些什么?譬如那边的土特产,您若喜欢我可顺便带一些回来!”
楚王冷眼向他扫一扫,淡淡地说:“金银珠宝,象牙犀角,本国多的是,对于晋国的东西没什么可稀罕的。”
“大王就不喜欢那边的美女吗?”
这句话像电流一样,楚王一感染,肌肉立即放松,眼一亮,连忙问:“什么?你说什么?”
“我说的是晋国的美女。”张仪假装正经地说,还做起手势向楚王解释,“哦,那真是妙呀!漂亮极了!晋国的女人,哪一个不似仙女一样?粉红的脸蛋儿,雪白的肌肤,头发黑得发亮,走起路来如风吹杨柳,说话娇娇滴滴,简直比银铃还清脆,正所谓比花花枯谢,对月月无光,云鬓压衡岳,裙带系湘江……”
这一席话引起楚王的眼珠一直跟着张仪的手势转,连嘴巴也合不拢了,说:“对对对!本国是一个荒僻地区,我从未见过晋国的那些小娃们,你不说,我倒忘了,那你就给我去办,多带些这样的名贵土特产回来吧!”
“不过,大王——”
“那还用说,货款是需要的。”楚王立即给了张仪很多银子,叫他从速去办。
张仪又故意把这消息传开,直传到南后和郑袖的耳朵里。两人听了,大为恐慌,连忙派人去向张仪疏通,告诉他说:“我们听说张先生奉楚王之命到晋国去买土特产,特地送上盘缠,给先生做路费!”因此,张仪又捞了一把。
张仪要向楚王辞行了,装出依依不舍的样子,说:“我这一次到晋国去,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不知哪一天可以回来,请大王赐我几杯酒,给我壮壮胆吧。”
“行,行!”楚王客气地叫人赐酒给张仪。
张仪饮了几杯,脸红起来。又装模作样地再拜请楚王,说:“这里没有别的人,敢请大王特别开恩,叫最信得过的人出来,亲手再赐我几杯,给我更大的鼓励和勇气。”
“可以,不成问题,只要你能早日完成任务!”
楚王看在“土特产”分上,特别把最宠爱的南后和郑袖请了出来,轮流给张仪敬酒。
张仪一见,连酒都不敢饮了,“扑通”一声跪在楚王面前,说:“请大王把我杀了吧,我欺骗大王了。”
“为什么?”楚王惊讶不已。
张仪说:“我走遍天下,从未遇见有哪个女人长得比大王这两位贵妃漂亮的。过去我对大王说过要去找‘土特产’,那是没有见过贵妃之故,现在见了,觉得已把大王欺骗了,真是罪该万死!”
楚王松了口气,对张仪说:“我以为什么呢!那你不必启程了,也不必介意。我明白,天下间就根本没有谁比得上我的爱妃的,是不是?”又连忙向左右贵妃献上殷勤,做了个怪样。
南后和郑袖同时眨两下眼,嘴一撇:“嗯!”
从此,楚王改变了对张仪的态度,张仪也落得岁岁平安。
张仪的成功就是他顺应了楚王的心理,一方面是楚王的好色心理,这从他极端宠幸南后和郑袖上可以揣摩出来,另一方面是楚王的虚荣心理。男人总希望自己所拥有的女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从楚王宠幸南后和郑袖的程度上来看,无疑认为她们是天下最美丽的,先满足第一心理,再满足第二心理,前后呼应,绝妙至极。
3正话反说,少直言
在我们平时的待人处世中,直言直语是一把伤人伤己的双面利刃。喜欢直言直语的人通常都具有正义倾向的性格,言语有很强的爆发力和杀伤力,所以有时候这种人会被别人当枪用。对人方面,少直言指出他人处世不当,或纠正他人性格上的弱点。生活中很多的事实都证明,这不是爱之深责之切,而是好像故意找他难看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堡垒,自我缩藏在里面。你的直言直语恰好把他的堡垒攻破,把人家从里面揪出来。因此,不能讲的就不要讲,要讲就拐个弯,点到为止。另外,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对事不对人”。正所谓“对事不对人”,这只是说说而已。事是人计划的、人做的,把事批评一番也就等于是批评人了。
所以,请记住,待人处世中,一定要正话反说,硬话要软说,让自己的舌头打个弯。还是将那些直言、不中听的真话暂且搁住,以免让对方产生厌烦的情绪。
嘲弄自己的人表面上谦虚,其实骨子里自视清高。说自己是个傻帽,用意在别人是傻帽;说自己没心没肺,别人更是没心没肺。这种正话反说,用自己的短处把别人的长处贬得一无是处,不能不称其为是说话的艺术。
其实,正话反说是一种实际运用上的意思,跟表面的意思正好相反的话进行论辩的方法。
在古代,庄宗爱好打猎。一天,来到某县围猎,大队人马乱踩民田,当地县官闻讯赶来,拦马劝谏。庄宗火冒三丈怒斥县官,把县官吓得当即就逃窜了。这时,一个叫敬新磨的优伶,急忙率领同伴穷追,把那县官抓了回来,捋袖摩拳地痛骂道:
“你身为地方的县官,难道不知道我们的天子喜欢打猎吗?你为何要唆使老百姓种田而向皇上交租税呢?难道你不能把这里的老百姓都饿死,而使这里的田地都空出来,供给我们的皇上驰骋打猎用吗?你这个人真是罪该万死啊!”
敬新磨说完话以后,请求庄宗立即把那县官处死。庄宗听了以后,不由大笑,放了县官,并下令所有的人马一律不得再践踏农田了。
在庄宗火冒三丈之际,敬新磨顺着庄宗的意思,要求县官把老百姓都饿死,空出土地让国王打猎。正话反说,反而使庄宗认识了错误,最后返回去了。
在使用正话反说的说话技巧时,如果同时使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将某个事理加以放大,这更能显示其荒谬性,等于给人敲响了警钟。
楚王是一个特别喜爱马的人。他的马穿的是锦绣衣服,住的是华丽的宫殿,睡的是精致的床铺,吃的是枣脯。由于条件太优越,他的马越来越肥,有一匹竟因太肥而死去。为此,楚庄王难过至极,下令满朝文武大臣为马举哀,要把马装进棺材用埋葬大夫的礼节来埋葬。左右大臣纷纷劝阻大王。大王一概不众,并传下令来,如果有谁再劝阻,有谁还敢来劝阻的,格杀勿论!
当时他们国家有一个叫优孟的人,听说这件事后,他闯进王宫,仰天大哭,哭得死去活来。楚庄王大吃一惊,问他哭什么。优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说请楚了事情的原委:
“马是大王最心爱的东西,在我们这个堂堂大国之内,要什么有什么,而仅仅用埋葬大夫的礼节埋葬,对这匹马来说实在是太委屈了,有失我们楚国的体面。依我看,还是用埋葬国王的礼节才更好,用洁白的玉石雕刻一具内层棺材,用花纹很美的梓木做外层棺材,调遣大批士卒挖墓坑,把京城的男女老幼都发动起来挑土堆坟。出丧那天,让齐国、赵国的国君在前面引幡招魂,韩国、魏国的国君在后面护送,然后再为马修一座富丽堂皇的祠堂,用整牛整羊来长年供奉它的牌位,还要追封它为万户侯!这样,让天下各国的人们知道,我们大王是把人看得很下贱,而马却是何等的高贵!”
楚庄王听完了优孟说的话,不觉感到羞愧满面,他问:“我的过失难道会有这么严重吗?那么我现在究竟该怎么办才好呢?”
优孟说:“这很简单,请大王以六畜的礼节来埋葬它:用炉灶做它的外层棺材,用铜锅做它的内层棺材,用姜葱木兰等香料给它陪葬,用大米饭做祭品,用火光做他的衣服,用大家的肚肠来做它的坟墓,这样把它埋葬就行了。”
于是,楚庄王就让人把马剖开煮熟吃掉了。
优孟使用正是正话反说的方法,同时兼用极度夸张,将楚庄王的错误放大,充分显示了楚庄王做法的荒谬性,终于使他如醍醐灌顶,突然醒悟。
为了避免尴尬,有些话是绝对不能说出来的,这时,可以从其反面说起。须知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反面的话稍加引申,就可能会走向正面。
楚庄王非常喜欢的一匹马死了,他非常伤心,下令以上等棺木,行大夫礼节厚葬。文臣武将纷纷劝阻也无济于事,最后楚庄王还下决心说:“谁敢再劝阻,一定要杀死他。”
这很明显,无论从哪个地方改头换面,只要说一声“不”,必是自取其辱。优孟知道了,直入宫门,仰天大哭,倒把庄王弄得异常纳闷,迫不及待地问他是怎么回事。优孟说:“那马是大王最喜欢的,却要以大夫的礼节安葬它,太寒酸了,请用君王的礼节吧!”听到这里,楚庄王就更想知道理由了,优孟继续说:“请以美玉雕成棺……让各国使节共同举哀,以最高的礼仪祭祀它。让各国诸侯听到后,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啊。”听到这里,楚庄王终于恍然大悟了,赶紧请教优孟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终于将马付于庖厨,烹而食之。
其实,以优孟地位之微,如果直接说明楚庄王的不对,凛然赴义,固然令人肃然起敬。然而他正话反说,力挽狂澜,所作所为更令人佩服。
在语言艺术中,反语是迂回术,是更为极端的迂回术。正话反说便是以彻底的委婉,欲擒故纵,取得合适的发话角度,达到的效果比直言陈述要好得多。
还有一个例子:汉武帝刘彻的乳母曾经在宫外犯了罪,武帝知道后,就打算依法处置她,乳母想起了能言善辩的东方朔,请他搭救。东方朔对她说:“这不是唇舌之争,如果你想找到解救的办法,就在将抓走你的时候,不断地回头看着汉武帝就行了,但千万不要说一句话,这样做,可能还会有一线希望。”当传讯这位乳母时,这位乳母有意走到武帝面前,要向他辞行。当时东方朔正在旁边侍坐。只见乳母面带愁容地不停地看着汉武帝。于是,东方朔就对乳母说:“你也太痴了,皇帝现在已经长大了,再也用不着你的乳汁养活了?”武帝听出东方朔话中有话,面部顿时露出凄然难堪之色,立刻就把乳母的罪过赦免了。
说反话的效果源于它的“显微镜”作用,荒谬之上再加上更荒谬,则荒谬就无处躲藏,很容易就能被人们看出来。
4实话不实说
在日常交流中,双方都需要给对方留点面子。礼貌原则按布朗和列文森的解释,是一个面子问题。要给对方留面子,要使话语协调进行,会话双方除了遵守合作原则外,更要注意礼貌原则,在合作的原则上互作退让。礼貌原则要求对于一些敏感性,刺激性话题,尽量不要直言不讳。所以那些看似在拐弯抹角、声东击西,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实则是在给对方留点面子。
在一家公司内,阿强是一个中级职员,他的心地是公认的“好”,可是一直升不了职。和他同年龄、同时进公司的同事,不是独当一面,就是成了他的上司。另外,别人虽然都称赞他“好”,但他的朋友却并不多,不但下了班没有“应酬”,在公司里也常独来独往,不太受欢迎。
并不因为他的实力差,他也有相当好的观察、分析能力,问题是,他说话太直了,总是直言直语,语言不加一点修饰,所以,无论是间接还是直接地,都对他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其实,“直言直语”在人性中是一种很可爱、很值得珍惜的东西,因为也惟有这种直言直语的人,是非分明,正义邪恶分明,美和丑分明,优点和缺点也很分明。
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直言直语”却是一种致命伤,因为:喜欢“直言直语”的人说话时,只看到现成问题,往往也只考虑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不去考虑别人的立场、观念、性格。他的话可能是一派胡言,但也有可能鞭辟入里。一派胡言的“直言直语”,对方明知是在说自己,却又不好发作,只有闷在心里;鞭辟入里的直言直语因为直指核心,让当事人不得不反唇相讥,如果不能招架住,可能就会怀恨在心了。所以,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于是人际关系就出现了阻碍,别人宁可离你远远的,免得一不小心就要承受你的直言直语;不能远离你的,就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你赶得远远的,干脆耳不听为静。
喜欢实话实说的人,一般说话都不会打弯,让人很难接受,所以有时候这种人也会变成别人利用的对象,被鼓动去揭发某事的不法,去攻击某人的不公。不管成效如何,这种人往往都会成为牺牲品,因为成效好,鼓动你的人坐享战果,你分享不到多少;成效不好,你必成为别人的眼中钉,是排名第一的报复对象。所以,有这种个性的人应深思,并且要在心中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如果是对事方面,少去批评其中的不当,因为批评“事”也就批评了人,所谓“对事不对人”,这只是一种说法,不能认真的。除非你力量够大、地位够高,否则直言直语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如果能改变事实,制造“麻烦”倒还值得;如果不能,还是好好地把嘴巴闭上吧。
直言直语有两种情况,要么是一针见血,要么是胡言乱语。一针见血地指出别人的毛病,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其杀伤力很强,很容易让别人下不来台。如果可以用婉转一点的方式提醒别人,其效果远远好于直言直语。
胡言乱语则会让人恼羞成怒,甚至怀恨在心,导致你人缘极差。这样的人,别人要么对你敬而远之,要么对你嗤之以鼻。
说话不加修饰,只会直言直语,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有些善意的东西,如果能够婉转表达,别人会产生感激的心情。如果自己一味地直言不讳,别人会认为是与其过不去。
所以,在与别人交往谈话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实话实说”,说话要学会委婉一点,以一种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5真话假话能办大事
封建时代,上级和部下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买卖关系:上级出售权力,属下以其才智武力去交换。上级视部下付出才智武力之多少而分配给其份额不等的权力,而部下如同任何一位精明的顾客一样,总希望花费最小的代价,去取得更大的报酬。因此,他要悉心去研究这位权力拥有者,如果拥有者是精明的,他们会规矩一些、收敛一些;如果拥有者是昏庸的、怠惰的、幼弱的,他们便会肆无忌惮地去窃取、去抢夺。因此,一个部下对上司并不存在什么忠爱之情,他无非是想从上司权力的汤锅里分到更多的羹。
而一个上司,面临着那么多部下精明的心,窥伺的眼,攫取的手,纵然他是一个千眼千手的神仙,也难以应付,这就给部下的欺骗留下了余地。
而那些会拍马的部下大多是连骗带哄的家伙。或者说欺骗像厚黑里的拍马术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内容。真话假说:完全的撒谎,如老板不升你职或不加你薪水,不管是为了安抚你或希望往后大家好相处,随便丢个理由给你,例如:“公司今年没有这个空缺”、“公司今年不赚钱”。这虽然也是实情,但是真正不升你职或不加你薪水却并不是这个原因。这种真话假说是美丽的谎言的一部分,往往受骗的人并不知道。
裴延龄是唐德宗时掌管财政的大臣,其实他对财政一窍不通,可为了显示他的能干,给德宗皇帝一个好形象,他就任之初,便上书皇帝说:“我通过清账查库,发现有20万贯的钱没有入账,请将这笔钱放在另外一个钱库中贮存起来,以供陛下随时取用,永无匮乏。”
不久他又上书皇帝说:“朝廷仓库收藏的钱物多有失落,最近我在粪土中收得银钱13万两,丝绸及其他物品又有100多万,这些钱物也都没有入账,应当算作节余,也该转移到别的仓库收藏,以供陛下支用。”
唐德宗这个人本来就十分贪财,一得知裴延龄意外地发现了这么多的钱物,他那奢侈的欲望便迅速膨胀起来,今日修这个,明日建那个,都伸手朝裴延龄要钱,其实,裴延龄所说的那些意外之财,全都是子虚乌有,是他为了炫耀自己能干,讨好皇帝而瞎编出来的。可面对着皇帝越来越多的索取,他又不敢暴露真情,只好加紧了对百姓的勒索和巧取豪夺。有一次,德宗要建造一所寺庙,需用一根长五十尺的松木而无处可得,裴延龄却说:“我最近在同州发现一座山谷长满树木,大约有数千株,长度都在八十尺左右。”
德宗听了十分惊异,说:“听说开元、天宝年间在附近一带要找五六十尺长的树木都没有,不得不到远方采购,如今怎么会在近处出现这么多的大树?”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