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活用厚黑学

王凤荣 (现代)
第一章 厚黑学入门之论
从“厚黑”这两个字里根本看不出一种“脸厚心黑”的哲学,所以说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这也是一个成功人士常用的一种为人处世之道,也许对不同的人来说,会有不同的效果,对于一个用得好的人来说,就是成功之道;如果用不好,便会成为坑人之道。学会厚黑这门学问,才能够达到你想要的成功。
1.何谓厚黑
何谓“厚黑”?以简言之,“脸厚心黑”也;以详言之,喜怒哀乐的表情都不表现出来就叫做“厚”,一旦发泄出来而无所顾忌就叫做“黑”。一生二,二为一——若以互训观点来看“厚黑”二字,则:厚者,黑也,黑者,厚也;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考察,则:“辩证统一”也。盖“厚黑”乃一硬币之两面。“厚黑”的历史可称得上源远流长,依宗吾先生观点可分为三个时期:“上古民风淳朴,不厚不黑,忽有一人又黑又厚,众人为他所制服,他也独自占尽优势。于是大家见了,急忙相互效法,都是又厚又黑,你不能制服我,我不能制服你。此后又独有一人,不厚不黑,那这人必定被人多信仰,而独自占尽优势。”
厚黑当道,人将不人,国将不国。回想宗吾先生极力鼓吹厚黑之故事,方知其用心良苦,其嬉笑怒骂的潇洒洋溢中尽是苦涩悲愤之泪。厚者,脸皮厚也;黑者,黑心黑肠黑肝肺是了。“黑”者目光不短浅,没有不必要的同情心。他不问代价,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目标上。“黑”者有胆量面对失败,一个有效的行动总带着些失败的风险。比如说一个外科大夫,当他面对一位需要进行伴有潜伏在危手术的患者时,他知道对自己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别开刀,尽管病人有可能死亡,这位外科大夫不会受到什么指责;但要是他做手术,病人死了,他晓得自己所冒的风险,即是难应对这起死亡事故责任。
厚黑者,顾名思义也就是要会做人,会做好人,看似坏人,又似好人,好坏的权衡,乃在厚黑之道的运用。下面就来举个例子:
唐代皇帝李世民,他是一位贤明的君王,他身旁有个有名的忠臣魏徵,常常冒死直谏,就是常常说李世民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好,为什么魏徵要冒着生命危险进谏呢?真的因为他是一个贤臣吗?事实不是人们所想的那么简单。因为李世民还未当上皇帝时,作为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上有一个哥哥李建成,是太子,就是法定的继承人,李世民还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李元吉,那李世民呢?不论军功及才能,都比不上他的兄弟,所以不管再怎么轮,就是不会轮到李世民来当皇帝,但李世民呢?因为想当皇帝,就亲手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又叫他的手下射杀了弟弟李元吉,杀了他们之后,又马上赶到内宫去,逼唐高祖退位,而篡位了,这就是他心黑的地方。篡位之后,他并没有杀掉原太子身边的忠臣魏徵,反而让他做了大官,那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李世民在夺权之前,不仅才能、声名都不及太子李建成,甚至连李元吉都比他强,他一旦登上了皇位,百姓不会怀疑吗?所以他当上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让百姓们心服口服,所以他只有“厚着脸皮”来显示自己的宽厚仁慈,所以魏徵自然是杀不得的。否则,臣子百姓会怀疑他的德性,说他借机报复的事情都做得出来,杀兄篡位又怎会不可能呢?而魏徵心里也知道,自己归附了李世民,迟早会遭到毒手,只有拼死直谏来表现自己一心为民,李世民才会有所顾忌,因为李世民想做贤君,他肯定不能因为朝臣替天下百姓说话就杀掉大臣的,而李世民也真的为了显示自己的贤明和德性,不敢轻举妄动杀掉眠中钉魏徵了,相反的,还要厚起脸皮,说些违心之话,做些违心之事,这个呢?就是他脸厚的地方,所以李世民是一个把厚黑之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人,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那这个厚黑与组织行为有什么关系呢?这就与李世民一样,为了一己之私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不惜杀掉自己的亲兄弟,逼自己的父皇退位。就是因为他脸够厚,心够黑,因而他达成自己的目标。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权力和政治在某些方面能帮助组织。因为厚黑学讲究的是脸厚心黑,用人的方法在于权谋,所以,厚黑的权谋在统御部属时最为有效。比如说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在面对员工时,脸皮该厚时,就该放下身段听听员工的话,所以有人就报告过:“老板的话不一定是对的”。这就是厚字诀。心该黑时,就不会心软,该秉公处理就该公正,这就是“黑”字诀。因此,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只要能为我所用,又何必怕事业不成功呢?
在现今的社会里,人人都应有一套处世哲学,老板之于员工,员工之于老板,往来之道皆应用心经营。在人与人相处时,要如何才能让你的脸厚得够好,心黑得让人看不出来。把厚黑之术运用在人际关系上,让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又互相尊重,为共同目标及理想而努力,创造成功的契机,这就是本书所要表达的用意。
2.事物的两面性
人性是有善恶对错之分的,就像存在于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是一样的道理。
“厚”、“黑”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某人具有“厚”的力量,能够不理睬众人的责备和非议,这种力量同时也就是“黑”的源泉,它可以让人有效地使用这一利矛戳穿众人的无知和先入之见。
事物的两面性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如何用智慧来把握一个度的问题。把握得好,事物的有利一面便表现得出来,把握得不好,事物的不利一面就表现出来!我们无法漠视一个客观存在。正如运用“黑”不可能不运用“厚”一样,运用“厚”亦不可能不运用“黑”,“厚”、“黑”的实践者必须有能力无视于他人的责难、奚落和诽谤,同时还要能履行自己认为是正当的职责。在任何特定的时间内,他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运用更多的“厚”之力不用“黑”之力,或者根据当时的情形,反过来运用更多的“黑”,少用“厚”。
下面就列举一些名人的例子:
(1)爱迪生钻研科学技术非常刻苦,精力高度集中。他有坚强的毅力,百折不回;并且有创新精神,敢于也善于在科学技术上闯出新路来。这些显然是他的优点。可是,他在同朋友们一起游玩或者讨论与创造发明无关的问题的时候,常常漫不经心,无精打采,甚至倒头就睡。他睡觉懒得脱衣服,衣服常是脏的,甚至澡也不愿意洗。他常常不听多数人的话,常常同别人闹别扭。这些显然是他的缺点。可是,他的这些缺点,大都是由他的优点引起的。
(2)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被选家录取了《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证明他并非整天整夜地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3)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一面,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一面,有个人哀愁的一面,也有热爱祖国的一面。
(4)拿破仑说过,一个人有时候应该像狮子一样勇猛,有时候像狐狸一样狡猾。这正是他给自己的性格所作的自画像。狮子相和狐狸相是他的两面,合起来是他的全貌,他自己也是如此。1805年拿破仑在他的军队打垮了奥地利军队的时候,奥国派代表求和,还想要拿破仑有所让步。拿破仑暴跳如雷,打碎了谈判桌上的花瓶,怒吼起来:我是叫你们来签字的,不是叫你们来提条件的!要知道,我是胜利者,你们是战败者。要么,你们就快签字;要么,我就命令军队前进!两年后,拿破仑的军队打垮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军队的时候,拿破仑却摆出了另一副面孔。他为了彻底拆散英俄同盟,同亚历山大一世进行了亲切的交谈,说是我们两英雄相聚,可以共同决定欧洲的命运。他要沙皇和他共同瓜分欧洲,沙皇也就答应一同对英作战。
事物的两面性之两面,在特殊条件下常常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这两面是,一方面会让人感到生不逢时,倒霉接着倒霉。譬如有的中年人常说,他们应该长身体的时候,遇上所谓“三年自然灾害”,饥馑伴随着童年;应该读书的时候,遇上文革的“停课闹革命”,学到的是打语录仗、闹派性的本领;应该就业挣钱养儿育女的时候,遇上了大范围的下岗,连子女上学都难上加难……一句话,没碰上好机会。但是,事情的另一面也异常不凡。这种好坏一齐来的现象,古代中国人有说法:什么愤怒出诗人啦,乱世出英雄啦,等等。
也许大家都听说过:“五行,它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是我们祖先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所具属性的高度哲学概括。”它绝不仅指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这五种物质,它更为贴切的内涵是一种对事物的描述和抽象概括。《尚书?洪范》中讲,“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由于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因而金、木、水、火、土都有阴阳之分,即,阳金阴金、阳木阴木、阳水阴水、阳火阴火和阳土阴土。
自然界万物都处在一个彼此依存,相互制约的体系中,因此,阴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克我两个方面。这在自然界中则代表着事物受益于其他因素,同时事物本身又对其他因素产生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些事物表现明显,容易被我们察觉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有些事物则不易被我们察觉,发现规律就更难了。这正如毛泽东曾经所说过的一句话:不管世界上的什么事物我们都要一分为二地去看问题,事物都有矛盾的两个方面。
3.厚黑的境界
厚黑学家李宗吾认为:厚黑可以分为三种境界。人的脸皮开始薄如纸,后经磨炼,渐渐变得厚如牛皮,最后再变得厚如城墙;人的心肝原是红的,历经沧桑,渐渐变成白色,继而又变灰、变黑,乃至黑如煤炭。然而,“厚如城墙、黑如煤炭”,却仅仅是初步,成不了大气候。因为城墙再厚,大炮可破之;心肝太黑,天下人皆识其面目,群起而攻之,终不得成大器。因此,要成大事,尚需些功夫。
有少数人苦练终于过了这一关,继续磨炼而进入到第二种境界:“脸皮厚,厚而硬;心肝黑,黑而亮。”但此类人虽可成一番大事,终会被天下先知先觉者识破其面目,继而唤起天下义士齐反之,因此业大而未可久守。历史上只有极少数人经苦心修炼,始得正果,进入第三种境界:“厚而无形,黑而透明。”“此乃厚黑之最高境界也!”李宗吾惊叹,“此种人尽管皮厚心黑至极,却无人能够识破。他害了人,但是被害的人还要对他感恩戴德,并且还称为他大恩人;坏事他可以做绝,天下人却以其为英雄豪杰,死后还要顶礼膜拜。”
为了论证“厚黑定律”,以三国人物为例。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刘备以脸皮厚为长,他曾投靠袁绍、服鹰吕布、寄篱于曹操……为了请到诸葛亮出山,不惜降低汉室宗胄之身份,撕破脸皮,三顾茅庐;为扩大地盘,不惜厚着脸皮“借”荆州,借而不还……但刘备心不够黑。曹操则以心肝黑而著称,他行刺董卓未遂,狼狈逃窜。路过一村,其父的结义兄弟伯奢家人好心杀猪来款待客人,而他却疑神疑鬼,以为村人要谋害他,干脆先来个下手为强,结果把人一家杀了八口。后来明知错杀了,为了灭口干脆将伯奢本人也杀了,并且还恶狠狠地说什么“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之类的话。曹操的心肝可以说是黑得不分颜色矣!然而曹操的最大弱点就是脸皮不够厚。至于孙权,脸皮厚虽比不上刘备,心肝黑却比不过曹操,然而却兼备了厚与黑两方面的一些特长。这就决定了,刘、曹、孙均不具有一统天下的能力,最后成为三国鼎立之势。到后来,司马懿父子集厚黑之大成,终究成就一番大事业。
最为惋惜的就是项羽,他拥有部下兵四十万,自己却偏偏被只有十万兵的刘邦所打败,为何?当初鸿门宴,他只要下狠心在已成瓮中之鳖的刘邦脖子上割上一刀,便不会发生后来的事情了,但他偏惜人怜才,放虎归山;垓下一战,虽吃了败仗,但如能暂且忍辱,渡过乌江保存实力,日后大可东山再起,然而他却“愧见江东父老”,脸皮不厚也。虽然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但在厚黑老将面前,他败得一塌糊涂。能够“威加海内”的,也就只有厚黑之徒刘邦了。
在《厚黑学》中,以心狠毒辣的语言,诙谐的笔调对当时社会的腐败进行了一番的讽刺与嘲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李氏将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几乎都刻画成厚黑之徒,把几千年的中国的历史写成了厚黑史,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但若说厚黑学尽是胡说八道,纯属“满纸荒唐言”,完全没有一点道理,却不尽然。《厚黑学》毕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阴暗的一面,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哈哈镜——虽然太夸张,但不乏真实的内容。
历史上厚黑之徒无不出于动乱、动乱又无不出于封建朝廷的腐败,其腐败的最终原因又无不是封建皇帝或朝廷显贵“废纲乱纪”,乃至朝政日非,人民生灵涂炭。无论是统治阶级内部倾轧,抑或庶民聚众造反,导致改朝换代,都可以从“废纲乱纪”和“腐败”中找到根源。废纲乱纪与腐败可以说是一对孪生物,先是废纲乱纪,接着腐败便不可避免。只要不从体制上解决问题,无论反腐败的决心有多大,措施有多得力,甚至拿一千个、一万个腐败分子去杀头、去关押,却都只能算是治标,而不是治本,腐败的势头仍难以遏制。腐败到一定程度,民众造反,最终以改朝换代进行化解矛盾。当然,按照厚黑大师李宗吾的说法,每次改朝换代,凡是厚黑之徒都是世上最大的赢家。
相反,就在中国历史最繁荣,社会最稳定时期,却与严格的法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唐初时期假如没有相对完备的法制,没有严于执法的气概,很难想像会出现“贞观之治”。唐太宗说过:“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也。”一个封建统治者能有这样的认识,实在是难能可贵。唐初君臣都亲身经历了隋由盛到衰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因此能够比较深刻地反省这一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对隋末“宪章遐弃”,“益肆淫刑”造成“人不堪命”,“遂至于亡”的严重恶果更是刻骨铭心,所以特别重视法制建设,产生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法典——唐律,使我国唐代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样,清朝初期的法纪非常严明,从而就造就了“康熙之治”的盛世。在这样秩序井然、国泰民安的时代,其厚黑之徒很难再有显身的机会。
李宗吾先生的游戏之作《厚黑学》,它的核心内容就是脸厚心黑也。这一学科经过短短的几十年的发展,就已经被很多人和很多行业借用,且受益不小。房地产行业也不例外。
被誉为暴利行业之首的房地产业,其潜台词就在这个行业发了财的人脸厚心黑。当然,脸不厚心不黑肯定成不了名也发不了财的。
在这里的脸厚,又可以分为两种境界:
一是厚而有形。任凭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购房人怎么评说开发商,什么欺诈呀、逃税呀、炒作呀、行贿呀……罪名不少,但开发商依旧我行我素。其实购房人因为觉得这次上当受骗,在售楼处制造一些事情,即使游行、静坐、堵路,但开发商还是房子依然照卖,钱照赚。
二是厚而无形。想必无论哪一个人也看不见开发商的第二张脸,这张脸不喜不怒,深藏不露。针对消费纠纷,对购房人是一副面孔一套说辞,对前来解决纠纷的主管部门又是另一副面孔和另一套说辞。这样的人可以说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在这里的心黑,也可以分为两种境界:
一是黑而有形。某某开发商公开承认自己的利润显然是不低于40%,更有业内人报料,不少房地产项目利润率在70%以上。这个利润率只能让其他行业的人听着只流口水,其国外房地产开发利润率一般在8%左右,恐怕永远都是难望其项背。其心之黑,由此可见一斑。
更有甚者的是购房的人向开发商讨要说法,却遭到一些开发商指使的黑衣人对他们棍棒相加。这种心黑可以说肯定是变本加厉了。还有一些开发商根本不守承诺私改规划,利用广告、售楼书、合同欺诈消费者。
二是黑而无形。很多开发商赚了黑心钱,他们厚着脸却不承认。房价在不停上涨,开发商还在四处造谣,说房价不但要涨,而且还要涨很多。弄得购房人晕头转向,一个劲地掏腰包,四处借债。另外一些黑而无形的表现是,向政府官员大肆行贿,施工的建材以次充好,低价圈地高价倒卖,控制房源、囤积房子、放慢销售甚至拒绝销售,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方式,想办法把房价往更高的炒……
厚黑行为能在地产圈大放异彩是有一定的背景。首先,在我国现行制度的缺失给厚黑行为提供了机会;其次,市场发展的失衡为厚黑行为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再次,开发商自身对厚黑学的研究、修炼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最后,消费者的盲目与无知让厚黑行为的人活得快乐。
厚黑精神以“厚而无形,黑而无色”为人生最高境界。试想一下,在企业组织文化之中,真正老实能干的人只能忍气吞声、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愧他心就行了,这些人整天提心吊胆,人人皆自卫。而奸猾的人却会善于滥竽充数、邀功请赏、见风使舵,只要嘴巴甜、马屁拍得好、拍得妙,定会升官发财,内部则猜疑、谴责以及微妙和间接的勾心斗角与明争暗斗随处可见。这种企业最终是不会留下真正的人才的,留下的只会是一些马屁精。如果一个企业文化如此,那么开发及维护团队会如何,内部员工又会怎么做,可想而知!
4做脸厚心黑地地道道的实践者
现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在冥冥之中实践厚黑;厚黑贯穿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无一能够幸免,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厚黑的生物佐证。作为人,即使你暂时没有厚黑的行为表现,但你的心理是什么样的状态呢?难道就丁点没有与厚黑相关的思维吗?客观的存在不会因为你的否认而消失。所有的明言警句就是在教会你如何实践厚黑理论。如果你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厚黑的实践者,可能另有缘故,那就是你将“厚黑”完全理解成了贬义,为了生存而厚黑,理所当然是你的权利。你以你的厚黑去对付别人的厚黑,这是无可非议的。就像战争爆发后,你就会为保卫自己美丽的家园而勇敢地拿起枪杆子,为正义而战是一样的道理,这没有任何错。
在这个世界上,黑厚的人的确很多,有些人甚至是无师自通,随手捻来,但是重量级的厚黑可就难了,你得有积累,有学识,有过人的本领或能力,有出类拔萃的勇气和智慧,当今社会,你还得有深厚的社会背景作为依靠,人力财力,方方面面,不一而足。你的综合实力越大,你实施厚黑就越有本钱,因此,你实践厚黑得到的回报也就越丰厚。
我们这个社会,由千千万万个行业、部门、团体组成,社会最大的弊病之一就是行风不正。行业就像一艘船,谁是舵手呢?舵手不就是某人吗?一个行业的厚黑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舵手的厚黑功夫。
拿一个企业来说吧,做浮夸的宣传,夸张的广告,争夺各种徒有其名的首家、第一不就是厚颜无耻的厚吗?制假,售假,坑害消费者不就是心如碳黑的黑吗?其实,商业与企业的厚黑还只是停留在厚黑的第一层功夫上。因为他们的产品总会被使用和认识,人们轻而易举就能打破其厚,让其无法再黑或者迫使其不得不更换原有的厚黑模式,所以就用另外一种模式表现出来了,也就是变异的厚黑。不过,这些东西都是万变不离其宗。
还有,就医疗行业来说,是个很特殊的群体,因为特殊的原因,病人不是一般的商品消费者,你难以窥视其中的所有厚黑,华而不实的医药广告就是其厚的代表。浪费病人的钱财,坑害病人的利益就是该行业的黑。误人性命就无需多言了。
上面只是一些简单的事例而已,大家可以按照李宗吾先生的厚黑理论,按图索骥,对照自身和周围的事物,结论自然揭示昭然。
现代社会,厚黑已经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竞争手段了,你不厚黑,别人也不会心存仁慈,会对你不客气了,你将是竞争中的淘汰对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真理。
君子爱厚黑,实践厚黑有道!
有一些人的脸上老是挂着甜蜜的笑容,渴望别人把他认可为好人。事实上,绝大多数人一眼就看穿他们的笑容只不过是皮笑肉不笑。这些人不过是红漆马桶,徒有其表,内心极端软弱。
厚黑者不会自认公正善良,不会渴望心满意足,也不会谋求他人赞同,在行动时,迅捷、果断、不受感情左右;在退让时,泰然自若,依然故我,任凭他人品头论足。这样才能算是一位地地道道、名副其实的厚脸、黑心实践家。
韦小宝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的手不但能出人意料地取他人之命,而且还极会索钱。为了他美丽的情人,他设了一个陷阱让郑克塽陷进去,郑克塽挨了一通揍,自己又出面当好人,让郑克塽欠下了他一万两银子,这一万两银子翻来翻去,就变成了三百八十万两整。
韦小宝砍断郑克塽的指头逼他写下欠条,郑克塽一贫如洗。
韦小宝一掷千金毫不吝啬,可该出手时决不手软,可见心之黑。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是一个立嫡长子为太子的王位继承制。这个制度的好处就是可以减少皇位继承中皇权争夺问题,但坏处就在于继承皇权的人可能落到平庸的太子手中,产生了宫廷政变或王朝衰落的结果。
唐高宗李渊的几个儿子,二儿子李世民最有能力。可是,按照王位继承,只能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可是,李世民却发动玄武门之变,亲手诛杀太子,逼唐高祖李渊退位,并且自封为帝。
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朱棣,按照立长原则,他的侄子建文帝被隔代继承王位。可是,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把皇位夺走了。
清朝统治者则很好地把立长子的问题解决了。在历代皇帝钦定接班人的时候,不是看是否是长子,而是看智慧、能力以及手腕。正是废黜了立嫡长的继承问题,清朝前期所拥立的皇帝多是有智慧、有能力、有手腕的太子。也正是受这个原因的影响,不是嫡长的顺治、康熙、乾隆等有能力的皇帝得以继承大统,从而清朝政权得以长期稳定。
清朝时期,选太子的时候,具有厚黑手腕的往往被列为继承帝位的首选。这正是中国其他封建王朝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朱元璋明知建文帝在手腕方面不如他的叔叔朱棣,可是,朱元璋不能冲破立嫡长的王位制度的束缚,导致明王朝建国不久就出现争夺王位的纷争。而清朝有能力的王子继承王位的习惯,保证了大厚大黑的王子得以登上皇帝的位置。
在嘉庆十八年间,有一次,嘉庆皇帝到承德避暑山庄围猎。皇子旻宁在皇宫尚书房读书。一天,天理教的众教徒起事冲进皇宫。王子旻宁立即拿着火枪,拿着弓箭就狂奔了出来,一枪打死一个人,共打死2个人,这场事件就这样被平息了下去。嘉庆回到皇宫之后很高兴,于是,他就立这个皇次子旻宁为智亲王,并让他继承皇位。
封建时期,如果一个皇帝够厚黑、手段残忍,不仅可以震慑民间,而且可以震慑高层。在一个独裁社会,大厚大黑的人继承皇位,实质上起的就是一个震慑的作用。所以,为了王朝的安定,被指定的王位继承人往往最凶残、最厚黑之人。正如一个屠夫将军所说:“杀他20万保证20年的安定。”
一个专制王朝,要想王朝统治继续下去,帝王的厚黑和残忍是必不可少的。清朝之所以能够统治中国几百年,在接班人方面选择厚黑、残忍的帝王继承王位是一个重要原因。
李宗吾的《厚黑学》说:“厚”与“黑”都有等级,一开始,是小小的厚,小小黑心,这种厚黑之人看了让人觉得其猥琐卑劣,避而远之,这是小人物刚开始的厚黑之道。然后就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这种地步的厚黑,虽然仍然知道其是厚是黑,但因为其有用,故而人虽可能厌其厚,恶其黑,仍然会与其保持交往,使之为用。然后就是厚到无形,让旁人不知道你厚,不觉得你黑。到如此地步,人不但不会厌恶你之厚黑,还会乐意与这样的人交往,很多人都会投奔你。
拿曾国藩来说吧,他最多达到了厚之第二层而已,但在另一方面,他可以说已经达到那种“大厚无形”的地步了。那就是他标榜最多的诚信。在家书中,他经常教育兄弟子孙要以诚待人,号称要赤诚尽忠。但他招降韦昌辉之弟韦俊后,应承他种种好处,却在为求自保裁减湘军之时,“不得已”将韦俊所带之营拿来做杀一儆百之用。而他在招降忠王李秀成的时候,又宣称自己将会以诚相待,却为自己利益,在李秀成写下降书后就将其处死。实在让人发指。这与其自称所差何止十万八千里。但说起种种原因,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让周围的人不知从何指责,无可置词,这层境界,才真的是又黑又厚,这才是脸厚心黑地地道道的实践者。
厚黑之道没有人种肤色之分,也无宗教之别,就如地球引力法则一样,这一概念不偏爱谁,不拒绝谁,对大家一视同仁,然而它的确对那些适用这一原则的人们有裨益。
实践厚黑之道,你将渐渐地能够消除崇高的精神世界与谋生的世俗世界之间的冲突,并使两者趋于和谐,你的灵性力量将成为一种主宰日常挑战的必不可少的媒介物,从而使你取得这两个世界中最丰硕的成果。
第二章 厚黑就是智慧
“聪明人”的标志可以从“智慧”二字表现出来,当然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各方面的知识肯定都具备,无论是在做事方面还是与人相处方面都做得非常妙,达到既让别人称心,也让自己更满意的效果,灵活应变、见机行事、能屈能伸等等,这些都是他们智慧的表现。
1.凡事留有余地
俗话说:“凡事要留有余地,话不能说穿,势力不能倚尽,福气不能享尽。”在待人处世中,千万不可把事情做绝,要时时刻刻为自己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你一下子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调头就不容易了。所谓的“过头饭不吃,过头话不说”,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特别注意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在办任何事的时候,多使一点“太极推手”的功夫,永远保持一些能够回旋应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承诺别人,拒绝别人,批评别人,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凡事留余地
韩非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也,则事寡败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鼻子刻大,还可以修得小一点,如果鼻子刻小,就没有办法补救了;同样的道理,眼睛刻得小,还可以再加大,如果把眼睛刻得太大,就没法再缩小。做人处世亦如此,凡事都需要替自己留一点后路,否则会常遭失败。
为人处世不可做太绝,这个道理放诸四海而皆准。世上每个人都依赖众生才能够生存,只有在和谐平衡的情形下,方得以向前发展。
俗话说:“话不可说尽,事不可做尽,福不可享尽。”凡事都需要留有余地或者总是留下空间。在这个主动留出的空间里,人是可以随意的驰骋自己,可以进退有门,当然还可以随心所欲,但是这个空间里需要讲究一个“度”字。
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要讲究一个度。适可而止,它也是一种美的表现,那么这样的审美距离同时也决定了任何一件事情、一种情感,在人的把握之中所呈现出的美丽,有人称它为“距离美”——这应该是一语中的对于尺度或者余地的最恰当的诠释。
给自己留有一定的空间,其实也就是在给别人留有余地;换句话来说,给别人留有余地,也就是给自己留有余地。
先人给我们留下很多古训,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
这一祖训大意是说,不要把技巧使尽,以还造物主;不要把俸禄用尽,以还朝廷;不要把财物占尽,以留百姓;不要把富贵享尽,以留给后代子孙。或许老天爷也反对贪得无厌、做事太过分的人,因此做事太过分的人,没有不留下悔恨的。高景逸曾说:“遇到事只要让人一步,自然就有周旋的余地;办事只要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也就是说,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这一祖训其文化底蕴是丰富而又深厚的,它对于人们做事、对人、待物,都很有教益!它与“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知足之人心常乐”的观点异曲同工。它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不可急功近利、物极泽竭,与“无”处而竭力,与“有”处而留余,凡事若此,当与日日上、渐至佳境了!
宋朝有一位名克勤的佛果圜悟禅师。他当年在舒州太平寺任主持的时候,其师五祖法演曾谓之曰:“住持此院,也就是给你自己的劝诚。”其师所指也就是“法演四戒”:
一是福不可受尽。
二是势不可使尽。
三是好话不可说尽。
四是规矩不可行尽。
获此戒的佛果圜悟禅师,获得上乘的智慧,终成为法演的心法弟子,成为临济宗十世法孙,并著有高深微妙的《碧岩录》一书,成为宋朝的大禅师。
法演四戒给了我们人生中很好的启发。
一是福不可受尽。
的确,我们经常会过于沉溺在上天赐给我们的幸福中,而这一点虽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你不知爱惜的话,这个幸福的泉源就会逐渐枯竭,同时,为你带来幸福的“缘丝”也会为之断绝。
二是势不可使尽。
人很容易顺着时势去做一些事情,但这正是危机。在最顺利运气最好的时候,不知不觉会埋下毁灭的种子,是因为人并不是在逆境中才开始不幸,而是在势盛时就播下了不幸的种子。
若能懂“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的哲理,便能使危机变转机,就不会使势行尽了。
三是好话不可说尽。
根据法演的解说是:“好话说尽,则人必以此为易。”所谓好,就比较广泛的意思来说,也就是“亲善”之意。善言、美辞,因能使你我之间的交情深厚,或引领人类走向真理。但不论怎么样的好话,如果过于详细的解说殆尽,则其味必减半,会给人一种平易的肤浅感。的确,过犹不及,而法演所说的是更深一层的意思。
以“好话不可说尽”,可以用来表示好事不能全部说出来,多少要保留一些。
四是规矩不可行尽。
如果过于拘泥于规矩的话,四周的人就受不了。换句话,守规矩是好事,但过于重视规矩就会惹人嫌了。
昔日的佛陀在森林中枯坐6年,以及当时见到的印度苦行外道的苦行情况,终不能证道。所以佛陀见其弊,终不从,后来才在菩提树下悟道、证道。后为众生讲经说法49年,渡化无数众生,是深知“规矩不可行尽”的大智者。所谓的花看半开,也就是教我们做事需要留有余地。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学会留有余地。话不可说尽,事不能做绝。留有余地,才有足够的回旋的空间。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就是说连上天都会为每个人留有转机,留有选择的余地。
2明哲方能保身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两句诗,原来是包含着赞美的。后来经过提炼概括为成语“明哲保身”,则是指为了维护个人利益而回避矛盾和斗争。
有这样一则故事:周宣王在位期间,朝廷有两位大臣,一位叫尹吉甫,一位叫仲山甫,他们辅佐周宣王,立下汗马功劳。尹吉甫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他曾领兵打退过西北方评优族的进攻,还曾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一带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仲山甫(一作父),因被封在樊(今陕西长安南)地,所以也称樊仲、樊穆仲。仲山甫很有见识,敢于直谏,受到大家的敬重。当时,鲁国诸侯鲁武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括,次子名戏。周宣王竟然武断地立戏为鲁国太子。这种废长立幼的做法,违背当时的规矩,很容易酿成内部的动乱。仲山甫极力谏阻,周宣王不听,坚持立戏为太子,后来戏继位为载公,鲁国人果然不服,不久就杀了鲁懿公。
周宣王为了防御西北各部族的进攻,命令仲山甫到齐地去筑城。这时,尹吉甫写了一首诗送给仲山甫,诗中赞美仲山甫的品德和才能,当然也对周宣王任贤使能,使周朝得以中兴作了一番歌颂。这首诗一共有八章,其中第四章有两句写道:“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它是赞美仲山甫优秀的品德和才能的。
晋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相信大家对他的仰慕,源自于他一手漂亮的书法。然而,你又知否,他还是一个明哲保身之人。
王羲之又名王右军,他小时候很受大将军王敦的喜爱,因此王将军经常安排他在自己的营帐睡觉。有一天,王右军睡着还没起来,王将军屏退左右,在营帐和钱凤商量军机大事,其间谈到了叛变谋反计划。此时王右军醒来,听到了他们的言论。他急中生智,用口水打湿枕头,装作睡得正熟的样子。王钱商议多时,王敦突然想起王右军还在帐内,为免暴露机密决定把王右军杀掉。但当他来到帐内,发现王右军睡在床上,口水流得满床都是,于是就认为王右军刚才肯定什么都没听到,便没有杀他。王右军即王羲之因此而保全了性命。
我们不得不赞叹王羲之的才智,联系到现代的社会,我们面临的危难非常的多。那么我们不妨学习王羲之的明哲保身,处乱不惊,选择有效的方法躲避灾祸。
神庙前的一棵大树
从前,一个木匠带着几个徒弟到齐国去。师徒一行走到山路的一个拐弯处,看见一座土地庙旁边有一棵高大无比的栎树。大到什么程度呢?它的树阴可以容纳几千头牛在树下休息;树干又粗又直,在几丈高之后才能见到分枝,而这些树枝粗到可以用来做造船材料的就有好几十枝。许多路人都在围观,连声称奇,只有这个木匠瞄了一眼,扭头就走。
徒弟们看过栎树之后,追上师父,问道:“生平从未见过这么高大华美的树木,师父怎么看都不看就走了呢?”
没想到徒弟眼中的奇树神木,在师父眼里竟然只是一文不值的朽木!他说:“这棵树没什么用。用来造船,船会沉;做棺材,棺材会腐烂;做器具,器具会破裂;做门窗,门窗会流出汁液;做柱子,柱子会被虫蛀。正是因为它没有用,才会这么长寿,这么高大。”
晚上,木匠梦见这棵大树对他说:“你怎么能说我没用呢?你想想看,那些所谓有用的橘树、梨树和柚树,在果实成熟时,就会被人拉扯攀折,树很快就会死掉。一切有用的东西无不如此。你眼中的无用,对我来说,正是大用。假如我像你所说的那样有用,岂不早就被砍了吗?”
木匠醒来,若有所悟。他把这个梦告诉了徒弟。徒弟问道:“它既然向往无用,为什么要长在土地庙旁边,引人注意呢?”
木匠答道;“如果它不是长在庙旁边,而是长在路中央,不也早就被人砍掉当柴烧了吗?”
在现实社会当中,当环境不利于生存时,许多人都想明哲保身,然而却不能。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即使想当一个“是非红尘不到我”的自在汉,想要明哲保身,也需要大智大勇。强出头、锋芒毕露,还妄想不遭人忌,那是不太可能的。然而,以无用之姿出现在世人面前,也要慎选环境,像故事里的栎树,长在神庙旁边,人们不敢在它身上动脑筋,反之,如果长在路中央,那么它将必死无疑。
3防患于未然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很难面对不如人的感受,每当面对比自己强的人,心里往往觉得很难受,特别是对于那些天生身居高位的人,嫉妒比仇恨更难化解。因此你就应该事先想好策略,提前筑好防护墙,防患于未然。
防患于未然的意思就是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
有一家人盖了一座新房子,但厨房没有安排好,烧火的土灶烟囱砌得太直,土灶旁边堆着一大堆柴草。
一天,这家主人请客。有位客人看到主人家厨房的情况,就对主人说:“你家的厨房应该整顿一下。”
主人问道:“为什么呢?”
客人说:“你家烟囱砌得太直,柴草放得离火太近。你应将烟囱改砌得弯曲一些,柴草也要搬远一些,不然的话,容易发生火灾。”
主人听了,笑了笑,不以为然,没放在心上,不久就把这事忘到脑后去了。后来,这户人家果然失了火,左邻右舍立即赶来,有的浇水,有的撒土,有的搬东西,大家一起奋力扑救,大火终于被扑灭,除了将厨房里的东西烧了一小半外,总算没酿成大祸。为了酬谢大家的全力救助,主人杀牛备酒,办了酒席。席间,主人热情地请因帮忙而被烧伤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也按功劳大小依次入座,唯独没有请那个建议改修烟囱、搬走柴草的人。大家高高兴兴地吃着喝着。忽然有人提醒主人说:“要是当初您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改建烟囱,搬走柴草,就不会造成今天的损失,也用不着杀牛买酒来酬谢大家了。现在,您论功请客,怎么可以忘了那位事先提醒、劝告您的客人呢?难道提出防火的没有功,只有参加救火的人才算有功吗?我看哪,您应该把那位劝您的客人请来,并请他上坐才对呀!”
主人听了,这才恍然大悟,赶忙把那位客人请来,不但说了许多感激的话,还真的请他坐了上席,众人也都拍手称好。
事后,主人新建厨房时,就按那位客人的建议做了,把烟囱砌成弯曲的,柴草也放到安全的地方去了,因为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无论以后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预见性,假如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那么听听别人的建议也是好的,防患于未然总比出了险情再去补救要好得多。
4避免与别人正面冲突
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当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摩擦时,要力求在温和的氛围之中解决问题,而不要动辄剑拔弩张。在我们的身边就常有这样的例子:
在一家五星级酒店里,一位顾客大声喊着:“小姐,你过来!过来!”当那位服务员面带微笑地走过来时,那位顾客指着面前的杯子,冷若冰霜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坏了,把我的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服务员忙赔着不是,“我马上给您换一杯。”新的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碟子旁边仍然跟前一杯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
服务员轻轻地把它们放在刚才那位顾客的面前,然后又轻声说:“先生,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那位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快步走了出去。
有人笑着问那位服务员说:“明明是他老土,你为什么不直接点明呢?他那么粗鲁、自以为是,你完全可以对他还以颜色。”
那位服务员小姐微笑着说:“正因为他自以为是,所以要用婉转的方式对待;道理也很简单,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
毫无疑问,这位小姐是一位聪慧的女孩,因为她明白道理在自己这里,就没必要用气势来压人,道理不在自己这里,越是声高,反而越是洋相百出。
对于一个职场中人而言,办公室是呆得最久的地方,也是和同事、领导相处时间最长的地方。虽然这个小小的空间看似忙碌或平静,大家总是见面问好,笑脸相对,但是总有或多或少的潜在矛盾,也许是生活上的,也许是工作上的。我们都应该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一种真正宁和的办公氛围,需要适当地掌握办公室的生存之道。
如果事情与你有直接的关系,最好是采取低头方式去面对这场“战争”,对方脾气暴躁那么就让他去发泄吧,时时的记着千万不要与他对骂,而且还要避免直接与他摊牌。
如果真的要做一些报告的话,只将事情始末以白纸黑字呈报上级或老板,所有是与非任凭他去裁决。而你一定要保持一点风度,事后也要保持缄默,或者索性忘却整件事,只求记着对方的弱点就可以了。
一个人要想把聪明智慧放在内心里,首先必须要知道智慧不是一个戴在脸上的华丽面具,更不是始终挂在嘴上的口头禅,而是体现在踏踏实实的人生进程中。所以,我们在待人接物时,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尊重别人,不要动辄就口无遮拦地对别人品头论足、议论别人的美丑贤愚,不要一直揪住别人的小过失不放,须知一个人偶尔失足、犯了一些小过失,多半不是他的过错。假如我们不学会尊重各种各样的人,就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样,平日不可因追求一时的口舌之快而作意气之争,当然也更不可能因意气用事而得理不饶人。
人在职场之中,遇到竞争对手是常常避免不了的,也免不了遇到各种各样的冲突。正如有人所言:只要是有人在一起工作的地方,就会有冲突——这是一种很平常且不可避免的情况。在生活的过程之中,每个人都有他的敌人,即使没有遭遇到对手,也应该假想一个对手,以此来刺激自己的战斗力,激活自己的内在潜能。尤其是在办公室里,遭遇对手就像吃喝拉撒一样平常。那些一心一意想要得到绝对和谐的人,反而会因此变得不高兴。
当我们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应该就事论事地考虑一下当时的情况,当然我们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同事和老板都习惯于从我们处理冲突的态度来判断我们的能力。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对手,或者说如何学会与自己的对手相处是一门艺术和学问。处理不好的话也许就会碰得头破血流。为了防止与他人发生正面冲突,就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避免与别人发生冲突和争吵。在当今,只要与人接触,就避免不了发生矛盾,这无疑又会影响你的情绪。这就需要注意预防。当可能要与别人争吵时,最好你先退一步,忍一忍,防止正面对垒,使之冲突发生。有句老话:“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要牢记这一古训。
二、别对周围的人和事耿耿于怀。现在,不论单位还是社会上都有让人看不惯的事,而一时又解决不了,你大可不必为此跟自己过不去,郁闷不乐。试想,你自己生闷气也于事无补,所以千万别为不平之事生闷气,这样只能对健康带来影响。
三、学会给自己吃“宽心丸”。在社交中失意,或在购物时买了伪劣假冒商品,抑或被骗子蒙了。决不能老吃后悔药,权当交个学费,记取教训就完了,可不能三天不吃饭,十天睡不好觉,那样你就太傻了。
四、装出一份好心情。美国心理学家霍特举过一个例子:有一天,友人弗雷德感到意气消沉。他通常应付情绪低落的办法是避不见人,直到这种心情消散为止。但这天他要和上司举行重要会议,所以决定装出一副快乐的表情。他在会议上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装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蔼可亲的样子。令他惊奇的是,不久他发现自己果真不再抑郁不振了。弗雷德并不知道,他无意中采用了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新原理:装着有某种心情,往往能帮助他们真的获得这种感受——在困境中有自信心,在不如意时较为快乐。心理学家艾克曼的最新实验表明,一个人老是想像自己进入某种情境,感受某种情绪,结果这种情绪十之八九真会到来。一个故意装作愤怒的实验者,由于角色的影响,他的心率和体温会上升。心理研究的这个新发现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摆脱坏心情,其办法就是“心临美境”。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与自己的竞争对手发生正面冲突,永远是最愚蠢的做法,不仅会招致同事的看低,更会给上司带来对你的负面评价。
以针尖对麦芒之势对待竞争对手,也许会出一时之气,但你们的争执在同事眼里常常会变成一场闹剧或背后议论的话题。而这时你们的形象也不会被描述得很完美。别以为与竞争对手的争辩是在显示你的伶牙俐齿,尤其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大动肝火,会让人觉得你原来竟是如此重视自己的得失。如果一个人和某个同事吵过架,谁也不会怀疑什么,可如果这个人和所有的同事都吵过架,那不能不说明他有问题。也许天生敏感,也许性格有缺陷,也许没有也许有,但这也许会引起所有同事的不满,以致被孤立。
同时,发生正面冲突会使自己失去冷静和理智,从而暴露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事实证明,许多人都常常后悔自己在盛怒之下的所作所为。
因此选准时机,运用以退为进的战术才是真正的取胜之道。面对对手或光明或阴险的种种行径,你不妨耐心等待。当他们急着表现自己的时候,常常会暴露自己的弱点。这时你再调整竞争策略,既稳操胜券又光明磊落。何乐不为?同时,以委婉又不卑不亢的态度化解与对手的正面冲突,显示了你有极强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对于一个职场中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办公室的紧张压力本来就很容易使人变得猜忌、乖戾,那么这时你就要做好与其花费时间去贬低对手、急着跳出来来表现自己的优点,还不如冷静下来想一想怎样去编织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圆满地完成任务。
防止与别人正面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卡尔就在伦敦学到了一个极有价值的教训。有一天晚上,卡尔参加一次宴会。宴席中,坐在卡尔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笑话,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他说那句话出自《圣经》,他说错了。卡尔知道正确的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
为了表现出优越感,卡尔纠正了他。那人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他自信确定如此!
那位先生坐在右首,卡尔的老朋友弗兰克?格蒙在他左首,他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他们俩都同意向格蒙请教。格蒙听了,在桌下踢了卡尔一下,然后说:“卡尔,这位先生没说错,《圣经》里有这句话。”
在回家的路上,卡尔对格蒙说:“弗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是的,当然,”他回答,“《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卡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留点面子?他并没问你的意见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跟他抬杠?应该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
永远不要与别人发生正面冲突的现象。说这句话的人已经谢世了,但卡尔受到的这个教训依然长存不灭。那是卡尔最深刻的教训,因为卡尔是个积重难返的杠子头。小时候他和哥哥为天底下任何事物都抬杠。进入大学,卡尔又选修逻辑学和辩论术,也经常参加辩论赛。从那次之后,卡尔听过、看过、参加过、也批评过数以千次的争论。这一切的结果,使他得到一个结论: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那就是避免争论。避免争论,这就如同你避免响尾蛇和地震一般。
某家人寿保险公司曾有一项这样的规定:“不要争论!”真正的推销精神不是争论,甚至最不露痕迹的争论也是要不得的。人的意愿也不会是由于争论方面的原因就可以改变的。
有位名叫欧?哈里的爱尔兰人,他一生之中受的教育并不多,但是在他身上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总爱抬杠。他当过人家的汽车司机,后来因为推销卡车不成功而来求助于经理。经理听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发现他老是跟顾客争辩。如果对方挑剔他的车子,他立刻会涨红脸大声强辩。欧?哈里承认,他在口头上赢得了不少的辩论,但并没能赢得顾客。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对经理说这样的话:“在走出人家的办公室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总算整了那混蛋一次。我的确整了他一次,可是我什么都没能卖给他。”
经理的第一个难题根本不在于怎样去教欧?哈里说话,经理着手要做的是训练他怎样进行自制,避免一些口角问题。
欧?哈里现在已成为纽约怀德汽车公司的明星推销员。他是怎么走向成功的?显然这是他的推销策略:“如果我现在走进顾客的办公室,而对方说:‘什么?怀德卡车?不好!你要送我都不要,我要的是何赛的卡车。’我会说:‘老兄,何赛的货色的确不错啊!买他们的卡车绝对没错,何赛的车是优良产品。’”
“也许这样他就没有理由可讲了,如果他说何赛的车子是最好的,我说没错,他只有住嘴了。他总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以后,还说一下午的‘何赛车子最好’。接着就不再谈何赛,然而这时我就开始介绍怀德的优点。”
如果在当年他听到那些话,或许早就气得脸红脖子粗的,当然他也会挑何赛的一些毛病,而他越挑剔别的车子如何的不好,对方就与你作对说它的好处。也许争辩越激烈,对方就越喜欢我竞争对手的产品。
这正如头脑明智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一句话:“假如你一直抬杠、反驳,也许偶尔可以获得胜利,然而那只是空洞的胜利,这是由于你永远也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所以,你自己也要做一下衡量,你是宁愿要一种表面上的胜利,还是要别人对你的一些好感呢?也许你是有道理,但是假如你要想在争论之中改变别人的主意,这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
威尔逊总统任内的财政部长威廉?麦肯罗以多年政治生涯获得了几点经验,过后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完全靠一些辩论显然是不可能使无知的人服气的。”“无知的人?”麦肯罗说得也太保守、太片面话了,不管对方的才智是怎样的,都不可能靠辩论改变他的想法。
拿破仑的家务总管康斯坦在《拿破仑私生活拾遗》中曾写到,他经常与约瑟芬打台球:“虽然我的技术比较好,但我一直都是让她赢,这样她会显得非常的高兴。”
我们可以从康斯坦的话里得到一个这样的教训:让我们的顾客、朋友、丈夫、妻子,在琐碎的争论上赢过我们吧。
释迦说:“恨不消恨,端赖爱止。”争强疾辩显然也是不可能消除一些误会的,这只能靠我们的一些技巧、协调、宽容以及用同情的眼光去改变别人的一些观点。
尽量避免与别人争吵,争吵不仅仅没有一点益处,而且还会带来不良后果,那么我们又何必要办这种傻事、蠢事呢?一旦发生可能要争吵的情况,能否聪明一点解决争执呢?能!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和别人发生争执,永远不要和别人争吵。在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无意义无价值的问题上,就是有理也不要与人争辩,因为这只能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只能给别人留下谈资和笑料。作家余秋雨在岳麓书院演讲时说过一句话:“就像有人在路上硬说你长尾巴,我不能当面脱裤子给他看,即使证明了确实没有尾巴,但当众脱裤子的动作比有尾巴还要难看。所以我不愿自辩。”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争吵只会造成双方全输。有些人在与同事相处共事中,缺乏耐心和自制,始终喜欢在一些事情上与别人抬杠、争执、争吵,非要争出个我是你非,我赢你输不可。有句话说:“争吵,是一项很奇怪的游戏,最后没有一个人能赢”。你如果在争吵中词锋不利,气势虚弱,辩不过人家,争着争着无话可说,那你自然就输了。如果你赢了,还是输了。为什么?因为就算你现在赢了,把他驳得体无完肤,招架不住,对方的观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根本不是你的对手,可那又怎么样?你会觉得洋洋得意,但他呢,他会感到自惭或相形见绌,你伤了他的自尊心和情面,他会怨恨你。而且,一个人即使口服,但心里也未必服,而且以后可能会在别的问题上找你的碴儿,和你作对,这不也是输了吗?总之,与人争执、争吵结果只能是双方皆输,两败俱伤。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与他人发生正面冲突。
5给人留面子
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面子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人人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小则翻脸,大则闹出一些人命;如果你是个对面子冷感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面子,却不考虑到别人面子的人,那么终有一天你肯定要吃暗亏的。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位很有名的大侠张某。一次,洛阳的一个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张某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张某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张某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张某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技巧的处理方法。
当一切都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听说这件事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然而却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不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这就需要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做他们完成这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人都是很爱面子的,你给他面子那么就是给他一份厚礼。如果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那么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的话。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全部精义所在。
人们一直都是竭尽全力的来保持自己的颜面,为了面子问题,可以做出常理之外的事。有句歌词非常流行,“若是某些记忆使你痛苦,何不轻易地去遗忘它。”然而,这谈何容易!在知道人们是怎样注重面子的同时,还必须尽量避免在公众的场合内使你的对手难堪,必须时刻都要提醒着自己一定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他人颜面的事情。
永远记住这样的一个物理反应:一种行为必然引起相对的反应行为。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处处给人留面子,那么你将会获得更大的面子。
在帮别人忙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事项:第一,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第二,要做得自自然然,也就是说在当时对方或许无法强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体会出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步是最理想的;第三,帮忙时要高高兴兴,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你在帮忙的时候,觉得很勉强,意识里存在着“这是为对方而做”的观念,假如对方对你的帮助毫无反应,你一定大为生气,认为“我这样辛苦地帮你忙,你还不知感激,太不识好歹了!”切记这样的态度甚至想法都不应该表现出来。
假如对方也是一个能替别人考虑的人,那么你为他帮忙的种种好处,显然不会像打出去的子弹一样一去不复返,他一定会用别的一些方式来回报你。对于这种知恩图报的人,应该经常给他一些帮助。
总而言之,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帮忙同时也是相互彼此的,且不可像做生意那样赤裸裸地,一口一个“有事吗”、“你帮了我的忙,那么下次我一定会帮你的”。如果忽视了感情上的交流,那么就会让人兴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维持不了多长的时间。一定要讲究自然一点为好,不故意“打埋伏”,以免被别人想:“和他做朋友,假如没用处的话,不用考虑绝对会被一脚踢开的!”
其实在社交场合中,也许谁都有可能不小心出点小差错。例如念错了字,讲了一些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职务,礼节有些失当,等等;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必对此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变得显眼起来。更不应抱着讥讽的态度,以为“这回可抓住笑柄啦”,来个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这样做真的对你的社交形象不利,很容易使别人觉得你为人非常刻薄,在今后的交往中就会对你敬而远之,产生戒心。
某单位有一位男士,非常喜欢在业余时间打扑克,经常玩到深更半夜。妻子对丈夫的这种行为非常愤怒,下决心要给他“扭扭这个弯儿”!一天晚上,正值丈夫与同事们在一起打牌,玩到兴头上,她来叫丈夫了。丈夫答应马上回去,让她先走,妻子不从,一定要叫他立即回家,并动手拖他走。丈夫觉得妻子在家里管这管那,现在管到外边来了,当众使他丢失了脸面,回家以后,这件事令他越想越气,就打了妻子一个巴掌。这位丈夫为何如此大动肝火?不用说,是因为他的妻子使他当众丢了面子,下不了台阶。
顾及老板的面子
常言说:“人要脸,树要皮。”脸面代表了一个人的形象和自尊,所以正常人没有不在乎自己面子的。在职场中,其实良好的形象非常有利于一个人获得成功,因此在职场中,人更容易看重自己的脸面。
一个公司内,一个人的地位有多高,关系到他面子上的问题。因此,老板比员工更看重自己的脸面。正当老板处于极端尴尬、甚至脸面行将不保的紧急关头时,如果你能帮助老板保全面子的话,这比你完成老板交给你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功劳;反之,如果在本来能够帮助老板避免丢面子的前提下,你却束手无策,目击老板颜面丢尽,老板就可能迁罪于你,即使嘴上不说,但也会怀恨在心。无论你工作多么出色,一想起自己的“屈辱”,老板就会情不自禁地找借口贬低你,让你永无出头之日,甚至将你扫出门外。
作为老板,有时他也有丢丑的时候,对于员工而言,一般情况下,老板都比较沉着、稳重,当然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似乎不应该有大意失荆州的事情发生。但老板也是人,也有考虑不周的时候,也会碰见突发事件,所以,老板有时候丢丑,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们常见的老板丢丑,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在重要的场合口误;
二是被客户不留情面地批评;
三是被生意场上的对手围攻;
四是误入竞争对手设下的圈套,在突发事件面前一时反应不过来。
当你与老板面对以上情况时,你一定要沉着冷静积极地去处理问题,尽自己的最大努力避免老板当众丢面子,从而也保全老板的面子。假如你无动于衷的话,或者是惊慌失措,眼睁睁地看着老板颜面不保,那么就可能成为老板手中的把柄。结果可想而知,你也就别指望在公司里有所发展了。
让老板感激你,当老板口误的时候,你要及时跟老板传递信息,让老板自我改正。一是冲老板使眼色,提醒老板他刚才发生严重口误了。如果老板跟你心有灵犀,就会从你的眼神里领会到你要表达的意思,马上回味刚才说的话,找出错在哪里,然后及时改正。二是举手提示。如果老板照着文稿讲话,你可以先举手,然后站起身说:“刚才那个地方,是不是文稿打印错了?”老板借机更正后,就会很感激你,自然想着你的好。
当老板遭到不敢得罪的大客户批评时,你要做的就是赶快离开。假如你还有不识相的同事愣在那儿的话,你要向同事使一些眼色。如果他不能反应过来的话,那么你就找个理由把他支开。老板自然会很感激你的做法。
在突发事件面前,如果你能挺身而出,避免了老板丢丑,甚至是免遭皮肉之苦,那么老板自然就对你感恩不尽。
在一家酒店里,有一个叫桑克的服务员。一天中午他上班时,有几个人消费完离开酒店不久后又返回来,说他们感到身体不适,怀疑饭菜有问题,要求赔偿,而且非要见老板。吧台的值班人员让他们拿出证据来,对方却拿不出来,于是,几个人就争执起来。眼看就要动起手来,老板从楼上下来,看见这边情况就走过去,问怎么一回事。吧台人员看看老板,又看看那几个凶神恶煞的顾客,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时,桑克就冷冷地对老板说:“这件事与你无关,请走远一点为好。”
下一页 尾页 共1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