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愣严经集注

_10 宋思坦(现代)
  孤山云。何那律陀云无灭。
  释要云。大论云得天眼人中最为第一者阿尼卢头。色界四大造色半头清净。佛眼四大造色遍头清净。陀罗云贤善。殑伽河名。云天堂来。骄梵钵提云牛相。
  熏闻云。下云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今取其舌似牛。故云异舌知味也。舜若多云虚空。然此六人。或是凡夫业报。或是小圣修得。斯皆妄力。尚不依根。小圣神通由修根本事禅而得。既不能知发本明耀。故皆属妄。实而言之。即如来少分之用。岂唯小圣。凡夫亦然。何况圆脱岂无互用。
  长水云。既为风质者。此约体不可见。故云元无。以佛力故故能暂现。亦显有定自在色无业色也。无色界天泪下如雨。正是此事。得灭尽定大小俱有。然修意不同。谓灭六全分尽七染分。
  释要云。留净分不断要持种。摩诃迦叶入鸡足山待弥勒佛。俱舍即云已入涅槃。余说入定。圣说谁尔。若例今经付嘱阿难。故知入定涅槃俱不可测。然上所说欲显真觉不假根尘。且引六人略以为比。于中有业报者。有修得者。有发真者。修得发真正是真用。业报所感以浅况深。俱是不由于根而觉。知无失耳。
  手鉴云。如亢仓子视听不用耳目。陀无足而行。鱼无耳而听。蝉无口而鸣。不食而味。吸风饮露而资。蚯蚓无舌而歌。
  熏闻云。诸灭尽定。即九次第定中灭受想定。久灭意根谓先曾得定故。圆明了知此约出定时说。不因心念还指曾灭意根。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苕溪云。真智如汤。妄境如冰。了妄即真。化成知觉。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辩。知觉是同。
  前明真觉不由于根。故举那律无目能见等。今示真觉不假于缘。故指世人暗中有辨。彼人即合眼之人。循体谓绕他人之体。知觉是同言暗中知觉与明中所见不殊。凡夫尚有不假缘而能有辨。况圣人真觉何藉缘发乎。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消。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先指妄。次显真。略示明暗。诸缘例尔。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世尊。如来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资中云。庵摩罗识白净无垢识。
  熏闻云。天台依摄大众说。庵摩罗识名无分别智光。即第九净识也。离倒圆成。鉴周万有名大圆镜智。地论云。大圆镜智离一切我我所执。乃至能现能生一切境界诸智影像。及一切身土影像。又云此智是诸如来第八净识也。问今七种名同在果位。体必无别。何故摄论以庵摩罗为第九。地论以大圆镜为第八耶。答第八有染净二分。总含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法。是故摄论开净分为第九。地论不开。即指净分明为镜智。问开与不开何者为善。答两论被物各随所宜。不可定计互相排斥。然据诸论所说。第八识若至我见永不起位。即舍梨耶之名。别受清净之称。是则果位名庵摩罗。天台所依摄大乘义取第九识者。非无深致。
  补遗云。光明玄文云。若依摄论如上染金之文。即是圆意。土即阿陀那。染即阿梨耶。金即庵摩罗。即圆说也。地摄二论立识互诤。天台虽欲息诤列十种三法。依摄论立庵摩罗为第九识。一者圆融文会。二者类通义便。
  孤山云。七名虽异其体元同。要其所归。秪是究竟所显一心三谛耳。无染无阙。故清净圆满。不迁不变。故体性坚凝。金刚王喻于坚义。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苕溪云。进思常果。退惟修因。及进思修因。退惟断灭。疑情宛转如循环然。
  补遗云。然阿难已闻根尘皆如来藏。何缘复疑是断灭法。又闻钟显闻性常。与宝手开合等显见性不动。其义大同。何重示此。今恐大众宜闻再演。又席间后集不闻前义。故使大权重结问势。如来慈力再有指陈。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补遗云。钟声为音。震物曰响。生法师曰。敲空作响。击木无声。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少选有顷。皆须臾也。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无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夫闻性离声。无生无灭。何因击钟而言其闻。既言其闻。何故再击又言其声。是知言闻不合谓声。言声不合谓闻。自语矫乱信不诬矣。
  熏闻云。阿难报答无定义同于诈。而复错乱。实为大权之妙。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此以闻对声。正简妄闻以显真闻。知闻也。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此以声对闻。正简声尘。以显闻性。汝闻妄闻也。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阿难通疑六根离尘无体。如来别显闻性常者。诚欲发耳根圆通之机也。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来。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为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长水云。睡人六识归种。思觉不行。但任运闻。即真闻性。若唯约喻。睡人应无闻性。但约不随根起。非由作意。故是真闻。
  苕溪云。所举寐事验妄识至昏。而真性不昧。
  补遗云。惑砧杵声为钟鼓响。睡中昏想也。怪钟声是木石音。闻性不昧也。闻性不昏即见精不动。去真犹一间耳。若脱闻见。即真如体不即不离。意亦可见矣。
  谷响云。遄速也。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复恐惑者谓寐虽不昧死岂不灭耶。故重示尔。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苕溪云。通别二惑俱名尘垢。真以所证皆号法眼。此眼具五。方曰清明。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
卍新纂续藏经第 11 册 No. 0268 楞严经集注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
  一名中印土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大唐神龙元年岁次乙巳五月二十三日
  天竺沙门般剌密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
  乌苌国沙门弥迦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赵宋桐洲沙门思坦集注
  明石盂后学比丘慧基重校订
  明巡视漕河监察御史长安霍达参阅锓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孤山云。牒前二决定义。审详烦恼根本。同体无明品数至多。又迷境不一。故曰诸。生灭去来常在妄中。故曰俱。疟病隔日而发。通惑除如安日。别惑在如发日。涅槃哀叹品中。二乘白佛。亦举此喻。
  熏闻云。前云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斯则已明六根是结。而下文请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此有二义。一为钝根者重发起故。二虽疑所结意在于解。应作二义消此。一约阿难权证初果。俱生尚在。则与果内无明俱灭俱生。二约阿难实证初住。别惑未尽。则与界外无明俱灭俱生。若作阿难昔居初果今入初住。通叙二义者。见惑已断如安日。俱生未破如发日。又通惑先落如安日。别惑犹在如发日。隔日之喻不亦明乎。
  唯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诃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孤山云。六种震动。表破六根惑也。微尘如来光灌此佛。表同依此法得成正觉。由谈解结法门是修证的要。虽未即示耳根入处。以因此说生起后文。故兹现瑞而为表发。
  长水云。从前至此。四度放光。今文诸佛同放仍又同说。盖初为说教破邪。次为拣妄显理。次为定见生智。今为入观成行。前三依教发解未能除障。今文观成破惑。正动无明。入法界理。故诸佛放光同示解结体无二源。故知说教破耶。显真拣妄。立信成解。皆为今日成行取证。故与前文异耳。补遗云。前第三番释迦放光照十方灌诸如来顶已旋至大众。此唯彼佛放光却灌今佛之顶。仍又同说者。前放心光则表佛佛证理是同。此事在彼。故放光唯彼。仍同显说六根结解。所以进破同体惑也。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长水云。觉明初起能所妄生。湛性既分六根成异。根尘偶对业性即生。轮转无穷生死长缚。斯六根为生死结缚之源也。一念无念能所都亡。根尘识心应时消落。无真可得。无妄可除。觉性圆明法眼清净。斯六根为自在解脱安乐妙常之源也。其犹冰水由气动移。虽有变异湿性常一。结解同贯亦复尔也。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苕溪云。根尘识三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曰同源。凡夫迷真故缚。圣人悟真故脱。迷悟虽殊始终理一。故曰无二。
  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苕溪云。同源必兼识性。虚妄必具根尘。犹织绮之法互现其文也。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尘相通指六境。知见略示二根。根境对论摄十二处。斯皆两法相涉。内无实性。故喻若交芦。经语巧妙。从宽至狭。上摄果义故三。此摄处义故二。下文又略其境单言其根。故云知见立知等。
  谷响云。至若三数已上言交者。并须如数明之。谓三交四交等。法华云有八交道是也。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孤山云。立知略见。无见略知。经文互影也。执知见实有名立知见。此即妄心。是生死轮回之本。达知见无性名无知见。此即真心安乐妙常。是则唯一真心更无别法。
  熏闻云。阿难请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如来开示阿难。现前知见若立知者即名为结。现前知见若无见者即名为解。无明涅槃乃结解之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熏闻云。证真云初半颂立有为是空。即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具足三支比量。量云。真性有为是有法。定空为宗。因云从缘生故。同喻如幻事。次半颂立无为无起灭不实若空华。亦具三支比量。若取义便。须移不实两字归上句。移无起灭三字归下句。以不实是宗中空义故。应立量云。真性无为是有法。定空为宗。因云无起灭故。同喻如空华。问下半颂无真性言。今何强添。答上真性言须通下转云云。论标四句。与此小异。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上卷广明前二句。下卷广明后二句。
  补遗云。三支即宗因喻也。现量缘境亲证。比量度义无谬。又宗镜曰。三支校量。理贯互明。以破立为宗。所以教无智而不圆。木非绳而靡直。比之可以生诚信。伏邪倒之疑心。量之可以定真诠。杜狂愚之妄说。故得正法之轮永转。唯识之旨广行。事有显理之功。言有定邦之力。
  长水云。泛论偈颂总有四种。一阿耨窣睹婆颂。不问长行并偈。但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偈。
  手鉴云。慈恩云。室卢迦。三十二字处中颂也。西方五种句。一短句。上五字下三字。四句为偈。二前句。唯六七字。还四句为偈。三中句八字成句。四后句。成九字乃至二十六字。五长句。从二十七字已上。不限之也。诸论指诸大乘经皆云若干偈。即是此也。如云华严十万偈等。其中结偈处极少。余悉是长行。故知十万之数即三十二字之颂也。二名伽陀。此云讽颂。讽即是颂。谓孤起偈。即下六解一亡等。或名直颂。谓以偈说法。非颂长行。三名祇夜。此云应颂。一与长行相应之颂。由于长行说未尽故。杂集云。不了义经应更颂释。二为后来应更颂故。涅槃云。佛昔为诸比丘说契经竟。尔时复有利根众生。为听法故后至佛所。即便问人。如来向者为说何事。佛时知已。即用本经以偈颂曰。我昔与汝等。不识四真谛。是故久轮转。生死大苦海。四名蕴陀南。此云集施颂。谓以少言摄集多义。施他诵持故。如云一切有为法等四句。即摄大般若八十余科二十万偈。为何意故经多立颂。略有八义。一少字摄多义故。二赞叹者多以偈颂故。三为钝根者重说故。四为后来之徒故。五随意乐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说故。八长行未说故。今此经内。于前四中二三所摄。八意之内正唯三七。兼二五八。然又长行偈颂相望。有五对立例。谓有无。广略。杂合。先后。隐显。又慈恩说偈颂有十。谓利钝。前后。曲直。难易。真俗。取舍。标释。智辨。解持。说行。此十义十对。每对皆上字是长行。下字是偈颂。一为利钝二根。二为前后二众生。三为曲(屈曲显示)直(直言其事)两乐。四为难易两解(难解者长行委曲而说。易解者偈颂撮略而说)五为真俗两随(真谓就理直言。俗谓随俗文饰)六为取舍两分(取善也舍恶也)七为标释二别(标列事理说释义味)八为智辨二殊。九为解持二界。十为说行二别。
  长水云。此文正破无明法执。为无为有实体者。皆迷真性。一真法界本非对待。故此对破。即是解结之因也。应立量云。真性有为。元空不有。从缘生故。犹如幻事。真性无为。本来不实。无起灭故。犹如空华。第二量中先因后宗。译人语便。亦无所失。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苕溪云。长行但破于妄。今恐舍妄取真。故重遣之。
  孤山云。诸之也。语助耳。言根尘虚妄。则显涅槃真实。对妄说真。待对不绝。真亦成妄。故言二妄。龙树云。若法为待成。是法还成待。对妄说真。犹皆遣荡。云何更有妄中根境乎。犹非能遣也。真非真所遣也。非真即妄。见即是根。所见即境。中间下颂相见无性同于交芦。中间谓根境二法体中无性。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苕溪云。欲明解结泛举所因。所因者六根也。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孤山云。初二句重牒前喻令审观。言空则芦有外相。言有则芦中本空。以喻根境妄执似有其体元空。次二句颂知见立知及知见无见等。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二句为华巾结解张本。二句为诸圣圆通张本。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携李云。梵云阿陀那。义翻执持。即第八异名。以能执持种子根身等令不散坏故。且阿陀那识。真谛谓之第七者。盖别取第八染分立名。唯识百法谓之第八者。则通取染净和合为目。解深密经谓之第九者。乃别取第八净分言之。故摄论云。世尊说法凡有三种。一染污分。二清净分。三染污清净分。譬如金藏土中有三。一地界。二金。三土轮。以地譬依他性。具染净二分。(八识)以土譬分别性。为生死染分。(七识)以金譬真实性为涅槃净分。(九识)问陀那之名既通三识。何故携李释此颂文须云第八异名耶。答以顺现文名义便故。既云习气成暴流。又曰真非真恐迷。是则显有染净二分。虽解深密名为第九。不如唯识第八义亲。
  补遗云。吴兴以第八中具有三分。译人随取一义以立其名。果如此言。则使第七末那亦第八之异名耶。今黎耶外自有陀那。如何便指八中染分耶。以第七陀那本非异名。何须言及。但以今经陀那。与深密陀那在第九。论异名可也。今补遗云。斟酌陀那名义。有异乎吴兴之说也。携李曰。阿陀那义番执持。只就此名可以会通诸异也。若七识云执持者。盖执六识为外我。八识为内我。故名陀那。今经云陀那执持义。盖执持种子根身等令不散坏耳。若深密陀那执持者。盖取第九为诸识所依。故言执持。执持名通。故使经论立名有异。是则今楞严执持种子名陀那。乃第八异名。深密执持为诸识所依。乃第九异名。岂与夫执我之陀那为同年耶。由是言之。深密经中陀那。自指第九为暴流种子依持之处。与今楞严不同。乃用唯识百法第八异名。政由经中真非真之言通乎真妄第八之义也。
  长水云。阿陀那云执持。即第八识能执持种子起现行故。第八多名。此名最通。三位之中。相续执持位也。
  手鉴云。多名者。或名为心。或名阿陀那或名所知依。或名种子识。此等四名通一切位。次局名者。或名阿赖耶。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或名异熟识。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或名无垢识。此唯佛地。然通名中。唯阿陀那名义最宽。通因及果。所以不标余名也。三位者。一我爱执藏位。即一切异生及七地已前菩萨小乘前三果皆起我执。执第八见分为我。故第八识名阿赖耶。此言执藏。二善恶业果位。即通一切异生至十地满心二乘无学等位。由善恶因感无记果。果异于因。名异熟识。三相续执持位。即通因果一切位。以第八执持诸法种子等令不散失。故名阿陀那也。
  携李云。习气者谓薰习气。乃种子异名也。以第八识中无始习气微细生灭。流住不息。故如暴流。解深密经云。如暴流水生多波浪。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皆依此识。然彼经中别显染中净相。故离八外别说九识。理实陀那更无别体。佛于小乘经并大乘权教。不说此识。若说即真则生怖难信。若说为妄。又拨同断灭。故云恐迷不开演也。深密偈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补遗云。此与深密偈云我于凡愚不开演意则同。节疏曰凡谓凡夫。愚即二乘。盖由如来于小乘经部不诠八九。故有是言。约教则通。当教中亦不说也。而孤山吴兴并通别圆。恐有失意初心闻之起计。失之远矣。岂有圆人初心不如八识业用。何以为圆人乎。岂独圆人哉。别教初心通伏三惑。不八九。如何可论能造是佛性耶。
  补遗云。此下颂文重示前结解法体耳。前云知见立知。未知法体是何。此中明为指无始八识妄执也。自心下二句即结相也。不取下三句解相也。是名下四句示解结之体。乃三止也。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约能解亦如幻。故下文云如幻三摩。
  补遗云。上自心指陀那妄心。下自心指如来藏心。众生妄心。乃于如来藏中少分起计。盖指能取之根。非幻成幻法则指所取六尘。指六尘也。本是妙明心体。故曰非幻。由妄取故成诸幻境。即上知见立知也。意言由取知见生出境界。不取无非幻者。若不取着皆如来藏性。亦非幻之名尚无。况有幻境可得。此示知见无见也。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孤山云。中道妙法不染二边。如世莲华不着泥水。真空荡相。若金刚宝所拟皆碎。妙有礼虚。况幻术事其象无实。初阿难以三止为请。今如来还以三义为叹。弹指超无学显三止之功也。若入地住则超小乘阿罗汉位。纵入相似亦超无学。以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又纵有观行亦超无学。如太子处胎贵压群臣。频伽在鷇声逾众鸟。
  补遗云。若作超入之超。则应以地住佛果为无学。无学举登地住。此显速疾能至大觉。然至觉时。亦无自果可为所得。故云超无学耳。准天台意。超入无学有分满也。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孤山云。阿毗达磨此云无比法。即指前法无以比喻。十力如来皆依此法入证涅槃。涅槃是果。三止是因。因能入果。喻之以门。
  资中云。薄伽梵具足六义。所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阿难合掌顶礼白佛。
  苕溪云。祇夜云应颂。又云重颂。即颂上长行。伽陀云讽颂。亦略云偈。不因长行但训美而颂之。二颂合明。故曰杂糅精莹。此指能诠也。
  熏闻云。孤山云前四偈是重颂。后五偈是孤起(从解结因次第已下)今谓。前四偈中言妄显诸真等四句。亦是孤起。后五偈中自心等五句亦是重颂。若然。则杂糅精莹于义惟明。妙理清彻。此为所诠也。
  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唯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沈垢。
  长水云。由偈云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故此疑之。
  熏闻云。性净等二句。当以所诠能诠分之。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真际云。涅槃僧此方裙号。僧伽梨大衣也。
  兴福云。劫波罗天即髑髅天。四天王太子奉如来巾。
  长水云。劫波云时分。巾是彼天所奉。谷响云。叠即布名字。或作氎。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秪为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苕溪云。同谓一真之性。理本无差。譬巾之体也。异谓六根之精事用有别。如巾之结也。次第所结之巾。本是一巾造作六结耳。真如之理常住不变。毕竟同也。众生妄想确乎不拔。毕竟异也。以真显妄言妄难除也。异兼一六。故吴兴以六根之精同为巾结也。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谷响云。酒德颂曰陈说礼法锋起。如剑戟之锋刃相竞逐而起。
  长水云。此中应云。欲得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佛意云。汝意嫌此六根妄隔乐成一体。有何方便而得成一。答意若解此六亦不成一。以一对六而立。六若不生则无所对。故无一义。
  补遗云。晓喻意华巾之体。本无六一之名。真性也。结绾成六。六根也。望巾本一。涅槃也。若解结已。六名既废一名亦无。对彼六结得一巾名耳。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苕溪云。六根之精元是一真之性。以随缘故。在眼曰见精。在耳曰声精等。此皆如第二月捏所成故。若能随根脱黏内伏。六既融一。一亦斯亡。如解结已巾亦无用。次取不用巾为一亡也。良由如来藏心本非六一。二乘空之强名为一。故曰六解一亡。知见发妄此属能见之相。劳见发尘即对所见之境。唯妄与劳五住备矣。次双喻其义。次示尘劳之相。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补遗云。若按二决定义。五浊六根无非刹那。故知今言结者。须指现前生灭妄心为六根要结心也。偏掣况不得解结之要也。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苕溪云。既令解结当于结心。欲使选根而修圆行。故示佛法从因缘王。反显若无因缘佛法无由而生也。如前文云。譬如琴瑟。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是则圆修定慧是今因缘。若三藏中事六度等。皆是世间粗和合相。
  长水云。中道正观如幻三昧。能解无始无明根结。能于弹指超证无学。能起无方不思议用。此名佛法从因缘生。岂同世间所说粗相。以佛无明永尽得一切种智。故能知此结解因由。非余境界。
  孤山云。世谓六凡。出世谓四圣。知此十界皆因于心。随无明之染缘则出九界。随教行之净缘则出佛界。故法华云。佛种随缘起。准法华疏。以中道正因为佛种。今知其本因皆因于心。心即佛种也。然而法华正指真心。此中正指妄心。虽真妄体同。理须甄别。
  涅槃云。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则得炽然三菩提灯。
  苕溪云。如是下。谓佛有权实二智。实智冥理。权智鉴物。权实一念佛理同时。理则照穷正性。物则察其本末。肇论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上云发明世出世法。乃至知其现前种种元由者。昔权知所鉴也。既于情无情等照了不昧。显今所谓解结之法及选根之义。悉是鉴物宜然。固无差谬矣。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长水云。前云若能于此悟圆通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故令选择。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苕溪云。绾巾成结虽有次第。黏湛成根必无伦绪。不可以喻而难乎法。盖言见闻觉知六用差别。如次第绾生耳。选择六根随于一根发观。如次第解也。悫师云。意明六根不可齐观。但依一根入证自然消六。斯会经意。
  补遗云。就法言之。观一根。此根脱黏。余五圆。据一根居先。故云次第。终非约喻必次第解也。此正同天台止观去尺就寸之义。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苕溪云。小乘析观乃是作意。先破人执次破法执。然后会入空平等理。
  熏闻云。毗昙人空法不空。成实人法俱空。会入空平等理。谓偏真涅槃也。此涅槃亦空。名平等空。大乘体观。人法无殊。空非前后。衍门三教皆名体观。通教但破界内二执。不破界外二执。别教先内次外。圆教内外顿融。今言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亦犹前文如澄浊水沙土自沉。盖任运而然也。应知人空是破五阴假名。即见惑也。法空是破五阴实法。即思惑也。乃至破涅槃净法。即无明也。俱空不生即平等空。所空既尽能空亦灭。如前火木然诸薪已亦复自然。如是三空。皆以中道而为观体。从所空言之。则有人法平等之异。故分三空。就能空言之。秪一真如空耳。空前知见立知。故特先言人空也。一空一切空。其法执等任运自空。故曰空性圆明等。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孤山云。迷真常性如失家乡。飘流生死喻以旅泊。无真常智如失父母。独守迷妄喻以孤露。我本无心思虑希望。而不期为佛兄弟也。故以失乳等为况。禀言达理了迷非迷。故云还同本悟。既昔本无迷。故今亦无悟。迷悟性一本自常然。则闻后之性与未闻性无有差别。圆通本根。佛若不说余莫能解。故称秘严。五时教极。示灭非久。故此宣说名为最后。作是下口说身礼显请既毕。而唯以内心默念为机。故云退藏密机。冀佛冥授谓望佛冥鉴密机而授其要道也。
  补遗云。身口请已。更以虚心密扣故曰密机。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孤山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此下二十五圣观十八界及以七大。乃是开合之殊耳。识大合于六识。根大则合于六根。余之五大则总收六境。以六境之体不出地水火风及空故也。但言十八则已摄七。文云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又此十八秪是六根。以各开根境识三故。是则言其六根其义亦周。此亦是证佛所说三科七大皆如来藏心义也。补遗云。楞严行法中所论正行。祇是初心二决定义因地发心止观二法也。详审根本烦恼。所破惑相也。秪以六根是烦恼之本。根根内伏则法法圆通。故佛问大众圆通之门。于是二十五圣各从一根一尘。则证前根尘结解同体无谬矣。至下文殊唯取耳根者。乃别顺此土机宜。非谓圆通独在耳根也。佛问大众。具有二途。一谓证前六解一亡遍通根尘随一而入。此通意也。二为生起顺土当机唯在耳根。此意别也。应知通处常别。如他土以音声为利。则陈那为所取之别矣。别处常通。观音之耳根。若望他土。亦在所陈之例。非别而通也。由是言之。佛欲显十八界虽俱圆通。顺土则别。须显门门是别。顺土义也。门门皆圆。通义也。宗极岂识此意乎。
  孤山云。初观六尘悟道云云。此由无始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六尘流转。今知常住真心一体无二。故随观一尘悉得悟道。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
  苕溪云。憍陈那姓也。此翻火器。其先事火故。阿若多。名也此云无知。谓知无生之理故。又翻为解。故曰我初称解等。大哀经具云解本际。
  携李云。初太子逾城栖隐山谷。父王净饭。乃命家族三人。一阿湿婆。二提。三摩诃男拘利。舅氏二人。一憍陈那。二十力迦叶。往彼营卫。彼时舍去。及太子成道。先为五人三转四谛法轮。佛问解耶。憍陈那最初答解。净居诸天亦言其解。故以为名。熏闻云。中阿含云。佛灭度后。诸上德比丘皆住鸡园。竦疏引智论云。昔有野火烧林。林中有雉。入水渍羽以救其焚。纂要云即鸡头摩寺。二说未审。
  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孤山云。妙音密圆者密悟圆理也。或曰。涅槃说身因而皆小圣。净名入不二则俱大士。唯此二十五圣大小相参。而云方便多门归元无二。且陈那身子近悟偏空。普贤弥勒久证圆理。久近两异。偏圆二殊。安得圆通其归一拨。对曰。涅槃叙昔则小无大分。净名方等则大隔小乘。其谈所证岂得相混。至若今经二乘作佛与法华同涂。阐提有性将涅槃共辙。教以开显偏即圆融。故使鹿苑之所证同成一乘之顿理。切乎普贤谅无惭德。此约实行声闻也。若乃内秘大道外现小乘。则鹿苑以来何尝非大。既经发迹一揆何疑。此约权行声闻也。悟理既同。谁拘远近。以此观之。则小大相参之说怡然理顺。远近偏圆之惑涣然冰释。
  补遗云。此下叙二十五圣圆通。大小难判。如陈那等试云在小。今问圆通试云在大。叙昔之义。岂得已大。二说互有不同。观孤山之说。所得多矣。但以妙音密圆以为悟。而吴兴立义多有违戾。一者此经明十八界皆圆通门。引诸圣所入为证。若所入大小真中有别。何以明圆通义齐耶。前解结之法。左右偏掣乃非解法。岂有圆通仍存小解。况圆通之名实从大立。固不可用偏真以定斯目。二此经已闻法华开显。故诸圣不问大小并入圆通。开权非一。如云汝诸声闻乘入菩萨乘。又曰定性声闻皆获一乘寂灭场地。故谓诸圣。吴兴反责孤山以菩萨二乘檀自开权。是何言与。三法华已闻师弟之本迹。故此经大小不妨并从本地明圆通意。如身子等直叙本地。并云从旷劫来等。而吴兴犹欲从迹曲说。今补遗曰。二十五圣。章章必有多段。初叙昔所证。或大或小也。次叙圆通。从开显故一概从大。如陈那章初叙昔证。在小也。妙音密圆去。叙圆通也。昔虽在小。今已开显。乃悟昔日音声实圆通门也。故曰妙音密圆也。我于音声得阿罗汉者。若作小果。则于密圆取其少分。故昔证小果。此中叙圆通。犹带言昔证。彰密圆中含容小果耳。此从小说。若作大消。则从今日悟圆通后。入地住之无学也。已上并从实行而论。若从本地久悟圆通所得无学。殆非今日之比。身子空生富楼那三章。直叙旷劫。不可犹将区区尘苑之小以为商搉也。
  释要云。了唯声法门。离声更无一法。一切法趣声也。余皆仿此。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
  既云观佛最初成道。故知观不净相正是小乘无漏行法。言悟诸色性者。斯乃声闻悟性念处。南岳师云。观五阴理性念处。
  熏闻云。谓观色不净。观受是苦。观识无常。观想行无我。故杂心论偈云。是身不净相。真实性常定。诸受及心法。亦复如是说。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者。由多贪故修对治法。成就九想。一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漫想。五脓烂想。六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发真破惑即坏法罗汉也。备如次第禅门。
  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补遗云。此章先叙昔证成无学道。在小也。从色尘既尽去。叙圆通。又曰得阿罗汉者。知与前成无学道有异途矣。今叙圆通以妙色密圆。我于昔日少分取证。显圆通中含容大小耳。下香严中得阿罗汉。既为妙香密圆。亦是大含小义。所指先小后大其义然。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
  携李云。宴安息也。晦宴寂也。清静之室谓之清斋。
  资中云。非木等者观性空也。凡言性空必推四性。今当以木为自。烟火为他。和合为共。空为无因。此似衍门观幻有即空之相。下诸声闻亦多是小乘观实有灭空之义。
  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苕溪云。前云香严童子。则从菩萨受称。今云得阿罗汉。盖叙昔日所证。如下文月光童子。初得小果。后于佛所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
  孤山云。苦酢等是六味也。众味共成名和合味。直尔采用名俱生味。循炼炮炙名变异味。
  苕溪云。由事佛故必闻正法。即于味性了生无生。空有谓味尘也身心谓舌识也。以味从合中知。故相对言之。味非空故。非离身心。味非有故非即身心。中道之性于是乎显。
  补遗云。金五色皆金。石白瑛紫瑛石膏钟乳石脂五石。锻炼药皆金石也。
  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今得无学。彼佛名我陀婆罗。
  孤山云。陀婆罗此云贤守。自守护贤德。复护众生。或云贤首。以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
  熏闻云。古翻菩萨为开士。开士始士也。开谓心初开故。始谓始发心故。
  资中云。准法华经有二万亿威音王佛前后出世。最初佛像法中。此陀等为增上慢。毁常不轻故。千劫堕阿鼻狱。罪毕值佛后出家。
  苕溪云。水因谓所触之因也。尘体。即能触之缘也。尘本无染。体亦常净。能所如幻。二边皆空。故中间觉触之心。安然契性矣。
  孤山云。得等觉分果也。
  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
  长水云。摩诃迦叶翻大饮光氏。紫金光尼在家时妇。
  孤山云。即九次第定中第九灭受想定也。今迦叶于鸡足山。尚能入定以待弥勒。头陀新云杜多。此翻抖擞。
  熏闻云。九次第定。谓四禅四空灭受想也。
  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补遗云。此叙圆通。准前应云妙法密圆。我于法尘得成罗汉。今只云妙法开明。语略意周也。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呵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孤山云。二观五根悟道云云。此由无始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六根流转。今知常住真心一体无二。故随观一根悉得悟道。
  孤山云。阿那律此云如意。或曰无贪此人过去以一食施辟支佛。天上人间如意受乐。故名如意。尔来无所乏短。故名无贫。诃我为畜生。增一阿含云佛在给孤园为众说法。阿那律于中眠睡。佛说偈诃曰。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那律于是达晓不眠。眼根便失。因是修禅。得四大净色。半头而见。观三千界犹如掌果。今云金刚三昧。见十方精真。而与昔异者。此经开显。故约内秘以谈昔。引物机。乃约现小而说。
  苕溪云。阿含云修禅。盖总略而示。今云金刚三昧。则别显其名。非谓金刚唯喻大定。(地论云二乘得金刚喻定)如阿难入电火三昧。此喻小乘无漏之智耳。智论云。那律天眼四大造色半头清净。佛天眼。四大造色遍头清净。天台智者云。三藏佛全头天眼彻见无碍。故知全半之名但约分满相望。不以大小为异也。下文善现天尚云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况今罗汉发真无漏岂不得云真精洞然耶。
  长水云。多乐睡眠。如来诃云。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故诃云畜生类。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