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当我们聊起日本时

房远(现代)
NO.1 前篇 爱情随着战火纷飞
要说到我在日本的生活,首先得从我爷爷奶奶说起。
爷爷是一个相当传奇的人,当过兵,杀过人,骗过官,还娶了个日本老婆。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以前在东北已经有很多日本人的殖民地了。其实这些殖民者大多数都不是自愿的。我奶奶一家就是被政府强制迁徙到了中国。
奶奶来自日本的福井县,和很多同来的日本老乡一样都没拿过锄头种过地,就被硬生生地塞在了中国东北的茫茫黑土地上。可想而知,这些初来乍到懵懵懂懂的日本平民的生活在那时是多么的窘迫。除了政府发放的救济以外,就眼巴巴地守着荒废的土地,紧衣缩食,变卖家当挨日子,指望着有一天能够回到在日本的故乡和亲人团聚。
爷爷家过去是地主。他到现在还说在哈尔滨巴彦县有他家的大院,虽然年年吵着要回去,但始终再也没回去过。他儿时被日军抓了去做劳工,后来跑了出来辗转逃逸,终于躲了去奶奶家做长工。
据他所说,那时候奶奶穿的和服拿出去卖了两个银大头,他就黑了一个。他还带了日本人去找窑姐儿。日本人刚进去,爷爷就叫了警察进来,乘机恐吓一顿。日本人窑姐儿没搂到,嫖资却就这么被三方平分了。
总之,外快是到处都有,他说那时候日本人很怕中国人,因为都是些背井离乡的普通百姓。爷爷就这么混了段日子,顺便着手泡起了我奶奶,终于在一次俄国人扫荡日本殖民地的时候带我奶奶私奔了,可见泡妞是只有手段高低,没有国界之分的。
接着他们俩也没结婚,却自然而然地成了夫妻。
我爷爷也很担当地一直过了下来,熬过“文革”,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华遗孤大返亲的时候就一起去了日本。其实这期间他们俩发生了很多事情,有浪漫的有悲伤的。想想在那么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对敌对国家的青年男女要走到一起得经历多少的磨难啊,他们却一直没有分开,直到现在。
由于这层原因,我就出生在了日本的大阪府吹田市。我就这样在吹田市长大,由于家庭里的事故,七岁那年随同爷爷回国,定居在华东一个二线城市里。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是一句中文也不会说的,然而大概在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可以和同学讨论《新白娘子传奇》的剧情了。
小时候常被说小日本小日本的,但是那时候也没什么概念,也不觉得什么,就这么一直混到了大学毕业。家里重提返日的事,就给我办了定居的签证。
这时我已经系统接受了咱们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个热血爱国的好青年。我就这样怀着复杂的感情重新踏上了这个已经陌生了的国家。
NO.2住房篇 厕所,厨房,还是环球梦想
当我再次踏上日本的土地后其实也没多大感觉,毕竟大家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他们待人也很亲切,完全没有到了另外一个国家的感觉。当然这也有日本人做人的一个比较有特点的地方,这个放在后面再说。
到了日本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干净,这个不用多说,还有一个就是房子太小了!真的感觉像是鸽笼一样。虽然奶奶在福井县有房子,也有亲人住在大阪,但是考虑到去学校比较近,就租了一个小房子,房租在三千五百块人民币左右。
可是当我踏进房间后就被震惊了!这是什么窝!还没我中国家里的厨房大,一共就十几个平方,真是塞不了什么家具,一张床一个桌子就几乎满当了。
在这里说一说日本人的住房。
日本人的住房概念和中国人真的很不一样。一般年轻人成年了都会搬出去单租一个小房子住。很多日本成年人都会有一栋类似小别墅的房子,就像《机器猫》里大雄家那样的,也像很多中国乡村里的自建楼,都是个人委托建筑公司建造的,所以设计自定,样子千奇百怪。
因为土地是私有的,所以这样一栋小楼就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只传给长子,其他的孩子都要自谋生路去。
不过很多长子也就义务性地作为家族的继承人放弃梦想,永远地留在了生他养他的那幢小楼里。我的一个叔叔当年就是为了继承家业,好端端的一个经济系大学毕业生却被逼做了老爸经营的神社里的神棍。
日本很少有像中国一样的大片大片开发的某某园某某庄某某小区,公寓楼都是在遍布城市的小别墅之间见缝插针,逢空就钻(有时候觉得中国人的传统意识总是躲藏得很精巧,就像在小区这样的概念里就躲着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子。就算在现代的城市中,大家还是得把房子围起来做个小村心里才踏实)。
其中有些是用来买卖的,但大多数是用来出租的。年轻人高中毕业去大学(日本的大学非常变态,难以忍受,痛心疾首的一点就是很少有大学是有宿舍的。哎,怀念中国大学宿舍里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的日子啊),只要不是离家很近都会租一套小公寓,十几平米那种。这种小公寓虽小但是五脏俱全,水、电、煤气、网络、声控、室内广播、摄像头、电梯都很完备,生活起来很方便,以至于我现在回国有时候都觉得不习惯。
年轻人大概从十八岁开始就要经历漫长的租房生涯了,等到工作结婚时就会租个比较大的两室一厅或者三室一厅的房子。
日本人很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结婚一定要买房子这个观念。年轻人结婚基本上都是租房子,钱多就租大点的,结了婚还住小窝的也是大有人在。好像房子从来都不是日本人恋爱结婚的障碍,有地方住就可以。
他们会把大把的钱用在吃饭、喝酒、泡夜店、买奢侈品、旅游等日常生活上,却很少听到他们讨论房子的问题。女孩子谈恋爱也很少是关心男孩子家里情况的,因为大多不是独生子女,所以家庭情况好坏和他们也就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这个男孩可不可靠、上不上进而已。
举个例子,我的姑姑家,姑父现在是日本一家大型化工企业驻在上海的总经理,年收入很不错,但是他们到现在都没有买过房子。随着工作的调动,他们都是在当地租房。房子有好有坏,以前在群马县的时候就是一个带花园的别墅;后来在东京就是一间两室一厅的小房;在上海则是在古北的一个三室两厅的公寓。当然都是公司出房租补贴。
前不久他们在上海郊区买了栋别墅,也是在同事怂恿下做的投资,平常完全不住。总的来说,日本人习惯了租房,当然也有很多有钱人有巨型的私家大屋,但普通百姓还是心安理得地过着他们租房搬家、搬家租房的小日子。
所以我常想,中国现在住房问题这么尖锐,涨幅超过宇宙膨胀速度的离奇房价自然是一个大因素(在大阪市比较好的公寓或者一栋小别墅也就在两三千万日元左右,而且长年不涨价),传统的住房观念,以及和婚姻这项人类的基本生存使命所挂钩(不让我有房子就是不让我结婚!不让我结婚就是要我断子绝孙啊!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题外话:前不久看到一家中国的旅游公司的一则广告很有意思。只要一个平米的价格,日韩新马泰都玩了一圈;几个平米的价格,欧美列国也回来了;下一步只好策划去埃及南非这些更为神奇的地方;几年下来,全世界你都玩遍,可能还没花完一个厨房的价钱。当然,少了厨房,可能房子已经不再是房子,但是那时候,你的世界观也变了。人生的财富不在于房子住得有多大,而在于经历得有多少。
NO.3 学校篇 在回忆里你们变美了
我刚回到日本的时候,只会说些简单的儿童用语(我回中国的时候才七岁,最会说的话居然是“我要上厕所”!爆汗中),于是选择了先去语言学校恶补一年。回想起来那一年真的是无比开心。原因?因为每天定时上下课,清闲到爆,又有盼头,觉得前途一片光明。
从这里可以知道人要开心就得满足两点:第一,每天有事儿干;第二,干了事儿要有盼头,这才能无忧无虑。
我那时候上着学,又知道肯定能进大学院上研,可谓远近无忧。就好比一个人今天正吃着饭,又知道明天吃什么,那就不大操后天的心了。
可是等到我现在双待业了才知道人家说“人无近忧,必有远虑”的意思,这个远虑至少得推算到后天。
那时候一下课,大伙儿就都凑到学校外面聚众抽烟。烟酒伤人不假,但你不得不承认抽烟喝酒最能拉近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所谓情在烟中升华,爱在酒中酝酿。我到现在都玩得比较好的几个朋友,都是那个时候抽烟认识的。
学校里最多的自然是中国人,其次是阿拉伯人,再有就是韩国人,还有些美加、英法、芬兰、印度、蒙古、刚果、所罗门群岛人。
我想花些时间说说这些和日本没什么关系的外国人,毕竟这段回忆很美好。
羁绊总是出人意料 首先最有意思的是那个所罗门群岛人,说实话我一辈子都没有想过会认识一个所罗门群岛的朋友,不折不扣的一黑小伙儿,跳舞巨棒,不管是他们那里的民族舞(很像探索频道放的那些非洲黑人祈祷时候的舞),还是俱乐部舞,而且样子很鸟,有型。
但是最雷到我的是有天我在他家,他突然自爆猛料说他有个中国名字叫狼或朗!反正发音是lang,他说他的祖父是中国人。我当时就给雷呆了,他黑得如果晚上出现都绝对能自然隐形的,居然还说自己有中国血统! 他看到我下巴撞胸的样子后嘿嘿一笑,又说,我确实黑了点,因为我妈妈很黑……我爸爸可是很帅的。
我无语地看着这个憨厚的黑小伙,才发现除去肤色,他的五官长得确实很中国,尤其眼睛,简直就是关二爷的丹凤眼。不过听他口气里对祖父的崇拜,以及对中国的好感,我也莫名地感叹了一下有时候人和人的纽带居然是这么的神奇,国界之间的隔阂居然是这么的渺小。
真让人感慨。
我从未想过会认识你们 接下来再说说阿拉伯人。我又一次一辈子没有想到会认识沙特阿拉伯人,而且是这么一帮成群结队的阿拉伯人。
说实话我对阿拉伯人的印象就停留在伊斯兰教大胡子、本?拉登(这两个印象貌似有重叠),以及很多年前看过的一个叫《阿拉伯的劳伦斯》的电影里。而这帮阿拉伯人却和普通的年轻人一点区别都没有,长得也都很帅,像是美国的一些拉丁和黑人的混血。
他们整天抱团在一起,还干脆把我也给吸收了。我有段时间和他们住一起,吃手抓饭、抽水烟(一种阿拉伯的特殊香料,他们叫做shisha)、裹白头巾。唯一让我不大爽的是在他们那儿上完大大没有便纸,得用水来洗干净!这是个什么样的历练啊……而我就教他们中文。他们学会了就在学校入口对着每个中国女孩说,美女,我爱你!我还教会他们唱《橄榄树》(这是我唱歌唯一不跑调儿的曲子)。
他们一样听美国POP,看日本动画,还知道中国的伟大的墙……说真的,我又一次感慨了国与国之间的隔阂居然是这么的小。我们虽然生长在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环境里,却有说不完聊不尽的话题,真的有点世界文化大同的味道。
我有时候会想,世界各地我们这么大的年轻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到底有多大?我们都是看着一样的电视,听着一样的歌曲长大的,连泡妞的手段、被甩了后的发泄都差不了多少。有些人会大说思维方式不同,我也承认应该会有很多骨子里沉淀的传统文化上的不同,但又觉得其实只要能相互理解包容,真的没那么难沟通。
这里说两个小事,一个让我很有感触,一个很搞笑。
有次我去他们家发现他们弹尽粮绝了,打算伸出国际友爱的援手(我们有段时间花钱都不分彼此放一起用的)。那孩子居然从柜里掏出一包黑糊糊的类似中国黑糖(后来知道是枣泥)一样的东西告诉我,他打算以此度日……他看到我无比震惊的表情后,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他们的阿拉伯祖先(贝都因人)在以前石油还不能卖钱、物资极度缺乏的年代就是靠这个来艰难度日的。既然他的祖先可以,那么他也可以! 我当时彻底被震撼了,被点穴了!不得不承认一个人能这么以先人自豪的时候,形象是多么的光辉高大、伟岸雄奇,真的有点小感慨,现在写来也是佩服他。
再一个事情是我的英文名的来历,囧,居然和阿拉伯扯上关系。那时候我刚认识一个叫nasel的沙特朋友,我问他叫什么,他说他叫mohamed,咿咿呀呀中略nasel,超级难记。他问我叫什么,我告诉他我的中文名字。他记不住我的,我也记不住他的,他就说,好吧,你叫我rocky我叫你james!于是乎,那群阿拉伯人到现在都还在喊我double o seven。
真主的启示 说了这么多沙特阿拉伯人,最后说下有一点让我感觉微微有些害怕的地方。这些沙特的年轻人都是在国内通过报名然后抽签被分派到日本的,还有很多人被分派到美国、中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
他们不用担心生活费、学费,一切费用都由他们亲爱的国王负担。我想国内的在北京上学的朋友可能会接触到他们吧。
他们的唯一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当地的文化和语言。为了什么?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中东的石油资源已经日益枯竭了,现在沙特阿拉伯在全球各地动用石油财富收购当地的公司企业,然后?自然是分派当地的沙特留学生去管理公司。
其实是很聪明的经济转型、资本侵略的一种方式。
我们都不大看得起这些经济结构单一的中东富国,觉得他们一旦石油告罄就要重回石器时代了。可是他们也在为自己的将来计划,而且有条不紊地实施着。他们相信真主阿拉,追随着他到了那块不毛之地。在没有石油的时候就相信着,发现了的时候更坚信这是真主赐予他们的财富,没有石油了,他们依然会相信着真主会给他们新的启示。
看似幸福的事,多半是种考验 再追加介绍一些阿拉伯的情况。阿拉伯人的名字很长很长,一般都要从家族姓氏开始然后把曾祖父到父亲为止的名字都给加进去,然后才是自己的名字。
他们说他们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纪念先人,让先人在自己生命中继续存在着。他们也以以后自己的孩子们的名字会加入自己的名字而感到自豪。
其实各国纪念先人的方式各有不同。他们的方式也相当有人情味,就是有点考验我们的记忆力。不过他们一般都会有个短小的昵称。毕竟如果都用全名,那找他说话,喊完名字就基本忘了自己原来要说什么了。
有次我回国,问一个叫亚米的沙特朋友要给他的兄弟带些什么小礼物。结果他忙摇手拒绝,说要是给他兄弟姐妹都带小礼物,我行李箱都放不下。
原来他有二十个兄弟姐妹!二十个啊,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如果她的母亲从二十岁开始怀孕生子,每年孕期十个月,休息两个月,这样的活动要重复二十年,到四十岁才能完成这个极度传奇变态的任务,嗯,做女人很艰辛。顺便说一下阿拉伯的青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真是个既生机勃勃又潜伏危机的数字。
当然也有很多沙特阿拉伯人兄弟几十人是有几个母亲的。大家知道阿拉伯国家,或者说是伊斯兰地区是可以娶四个妻子的。
理由?很简单,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他们的先知穆罕默德就娶了四房太太。不过真的能娶四个妻子的阿拉伯人并不多,除去爱情的排他性,以及物质条件的承受力(阿拉伯女子是不工作的,同时不能驾驶),最主要最艰难,也让中国人难于理解和把握的是他们必须对自己的四个妻子保持同样的感情,以及一视同仁的态度。
如果稍有闪失会很受指责,妻子也可以以此为由休掉丈夫,囧。或许我们会觉得这种完全取决于个人自觉性以及极其容易腹黑的要求没有什么实质的约束性,但是阿拉伯是个信仰极其坚定的民族,他们是那么相信阿拉。他们告诉我,他们能感受到阿拉,虽然我不能理解(他们和基督徒非常不同的一点就是从来不给你灌输阿拉思想,也不会因为你不信而觉得你有什么不好)。
这种坚定的信仰约束了他们的行为。我的朋友很严肃地告诉我,他不会娶四个妻子,因为他做不到对她们有一样的感情。中国的男性也许会羡慕他们的这项婚姻制度,但我们却想不到,这种制度的存在又是多么考验着他们的信仰,让他们痛苦不堪。
活着还是死去?娶还是不娶?真是个问题…… 另一个世界 还有些听他们说的事情,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此。比如他们很爱他们的国王,因为国王更爱他们(沙特是一个完全的君主国家,国家管理层都是王室成员,所行法律也是国王根据《可兰经》教义指定发布的)。有时候想想一个国家元首
再比如他们那儿几乎没有酒吧夜店,因为喝酒是被禁止的。当然会有对外国旅游者开放的地方。
他们严禁同性恋,如果被警察发现会被当场刺死(他们的警察有佩刀),但是好像同性性行为又严禁不止。阿拉伯人貌似对这个相当乐此不疲,可能是阿拉伯男人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女人,没有相处、说话的机会,即使见面也只能看到眼睛,囧。
随便和阿拉伯女人说话好像是很危险的事情,如果有冒犯行为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女方的父兄会认为这是对他们家族的侮辱,追杀你至死……他们又好像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复仇行为,只要双方家族达成协议,复仇被杀的案件可以不经过司法系统。
当然了,这些都是沙特阿拉伯的情况,别的伊斯兰地区好像有所不同,因为他们和我说沙特人就会去叙利亚找女人和乐子,囧。想来大概是掌国的教派不同吧,沙特的国教是比较复古严厉的伊斯兰瓦哈比教派。
总之,感觉阿拉伯是一个和我们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希望有时间可以去利雅得当地看看。我曾经收到过一个无比诱惑的邀请:来沙特吧,但是不要带钱包,如果你带了,我会把它扔进大海。听沙特朋友说,如果是受到当地沙特人的邀请而去,那里的住宿餐饮是免费的。谁付?自然是他们亲爱的国王来付。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Fu*k American 国家与国家之间有时候真的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打打闹闹,吵吵和和,尤其住得相邻的总是不大能和睦相处。我相信大家居家吵嘴一定是在楼上楼下、邻里胡同里挑对手,很少有人会为吵个嘴还要开车坐地铁千里骂街去的。国家和国家之间好像也是如此,除了我们和日本嘴仗口水不断以外(当代),还有很多看似五好邻居的对门国家其实普通百姓之间居然是互相仇视,恨不得对方天天踩屎的! 英法大家比较熟悉,法国人要是想骂你就会说你是英国人,你们全家都是英国人!囧。毕竟他们打过百年战争,杯具里的百年陈酿啊!怪不得他们的酒酿得有底蕴……看不出来的是美国人和加拿大人的邻里关系居然很恶劣。
照说他们都经济一体化了,就和一家人的前院后院一样,可是我们学校里的美国人和加拿大人就是较劲,你死我活,势不两立。我有个很好的加拿大朋友,叫Troy(特洛伊,好传奇的名字),他除了上学以外,平常就玩音乐赚外快,职业的打碟技术,在大阪的各个pub里做DJ都小有名气。
他们加拿大人有个小音乐团体,经常会在小型的pub里做演出。我被拉去听过很多次,其实音乐感觉都差不多,说唱为主。我不专业,也听不出什么所以然,只是有个小小的细节却非常有意思。
他们的演出绝对是禁止美国人入场的,入门要查ID,美国人免进。能通融一下么?免谈!很有点继承当年在中国的外国租界,某某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味道。
其实如果有美国人混了进来那也是自取其辱,因为每次在演出结束的时候,算散场曲吧,总是都一个套路。一个说唱手带着大家起头:Fu*k~然后全场都欢声雷动,大喊:American!这样一唱一和地重复很多遍Fu*k~ American~乐此不彼……直到大家都喊累了才心情无比舒畅,欢天又喜地地回家睡觉。很囧。
又一个爱情故事 那个时候在学校里,他就是个爱情传奇,我们学校从学生到老师都在传颂着他的爱情传说。
他原来是加拿大北部一个偏僻小城里的机械工,嗯,打碟超鸟的机械工。他在那里邂逅了他后来的女朋友,一个日本人。
这个日本女孩去加拿大出差,在当地的pub里认识了跑去赚外快的特洛伊。特洛伊就这么神奇地被一个来自十万八千里外的东方女孩吸引了,短短的几天时间他带她游遍了小城里的边边角角。女孩也对这个表情很艾米纳姆,但是实际却害羞成性的加拿大男孩产生了好感。
于是,特洛伊做了一个改变了他一生的决定。他辞了工作,告别了家人朋友,和这个刚刚认识的陌生女孩飞跃了整个太平洋,来到了除了这个女孩以外一无所知的陌生国度。
他们在一起两年时间,特洛伊可以说是个完美的居家型好男人。也许你不相信一个在pub打碟的男人,但是,他打碟真的只是喜欢而已。
他每天总会在进pub前和女朋友聊几分钟,他说这样他就不会紧张。每次打完碟散场后他会拒绝所有跑来和他搭讪的女孩,骑着脚踏车回他们的出租房。
如果散场是在早晨,他总会很变态地拉着我去逛面包房,说要给她带早饭。是不是很美丽?但有时候爱情真的就这么美丽。
不过现在他们分手了,是不是很悲伤?但有时候生活真的就是这么悲伤。
原因他没有说,我们也没有问,就是陪着他连喝了好几晚上的酒。现在他在日本就职了,在一家很小的商贸公司做普普通通的职员,还兼一份英语教师的差,偶尔会去pub打碟,但已经很少了,因为白天得上班。
后来他的父亲得癌症去世,他回了一次加拿大,回来的时候给我带了包加拿大的红茶。他告诉我,他不会再回加拿大了,他在那里已经没什么好留恋的了。他要在日本努力地生活下去。
想想,一场相遇,一场爱情就这样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多不可思议啊。我相信他一定没有后悔,也一定没有遗憾。祝他一切都好。
冰雪世界让人悲伤 再说一对百姓互相仇视的国家,芬兰和俄罗斯。我那时候和一个叫玛贾(我们都背地里管她叫马甲,囧)的女孩子挺热乎。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看电影,我还记得是《十三罗汉》(就是那个《十一罗汉》的续集,我居然看睡着了)。我为了表达一下对她美貌的敬仰,和她说,你长得真像俄罗斯人,和洋娃娃一样。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俄罗斯女人挺美的,只要名字里带娃的就必定是霹雳娇娃级别。玛贾也很有俄罗斯人的味道,据说两国人种是接近的。
可结果马屁拍在马腿上了,她听了就俏眉一蹙,蹦出一句芬兰语,#.¥%……在我追问之下她才告诉我大概意思是,你才像俄罗斯人,你们全家都是俄罗斯人(看来骂人波及家属确实是一种非常有国际共通性的文化)。
后来她慢慢地告诉我,原来在“二战”的时候俄罗斯侵略过芬兰,他们的祖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说这个的时候她的泪水都快掉下来了,能看得出是发自内心的悲痛,连我看着都跟着很难过,自责到死。
说句题外话,我相信我们国家的年轻人也有类似的感受,或许更加刻骨铭心。但是我听到的多数是愤怒的声音,却很少听到这样发自内心的隐隐发颤的悲痛,也许是生在苦寒之地的人们性格上更悲情吧。
说到俄罗斯,我想多说两句。大家知道日本人最厌恶的国家是哪个么?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绝对不是中国,他们对中国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我想有崇敬,有害怕,也有些不理解,也有人有点看不上眼。我说的是总体的,排除了一些极端的人。
他们最讨厌的国家第一是俄罗斯,第二是朝鲜。朝鲜和日本一直有个拉致问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朝鲜曾派出工作船潜入日本沿海,绑架正在海边散步或约会的年青人,带回朝鲜。据说是去担任日语指导等工作,到底真正目的是什么,只有朝鲜知道了。
至于俄罗斯,我听过很多日本人这么形容它,世界上最肮脏的国家。因为很早之前日本和俄罗斯就有日俄战争,现在又有北方四岛问题。两个民族间的矛盾承传也不难理解了,这个问题还是打住为好。
我们和他们的尴尬 先说台湾人。大家都知道台湾人很哈日。他们的确很哈日,而且本身也很日化。台湾人几乎有条件都一定会去一次日本。台湾的公司也好像只优待留过美或者留过日的。
我说一些情况,希望大家不要生气。台湾人一般在外都一定会强调自己是台湾人,他们会说我们不是中国来的,我们是台湾来的。
台湾的历史课里有日据期这个说法,他们认为这段时期日本从某些角度上帮助了他们的经济发展,所以虽然是侵略史,但貌似他们仍然感激日本。
这个想法或许和英统后的印度人的想法有些相似。总之他们在感情上是更亲日一点的,比如棒球就是台湾地区区球。
顺便说一下,日本虽然对台湾有某种向心力,但却对自己的冲绳群岛(琉球群岛),以及阿伊族人没有吸引力。日本人都不愿承认冲绳人和他们是一国人,冲绳人也很不大喜欢日本人,算是一个不怎么让日本头疼的民族问题吧。
关于政治问题,有个台湾朋友和我说了些。他说他还是希望可以统一的(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友谊糊弄我),说台湾的政治气氛很差,尤其是选举前,几乎都不能睡安稳觉。天天都有高音喇叭在宣传拉票,出门就一定被抓住,强行被候选人拉去握手,被塞传单。想想民主有时候也挺扰民的。
支持国民党的都是些城市居民,普遍素质比较好,看问题很客观。民进党的势力就主要在南部的乡村。那里的居民很讲氏族关系,反正就是投你阿扁(那时候还是阿扁伯啦)。反正他们也不看新闻,政策如何也八竿子打不到他们,反正就是无条件支持。
民主的弊端啊。
总的来说我不是很喜欢台湾人,最直接的原因是受不了他们说话的感觉,能把你给腻死。而且在外人面前台湾人之间都说台湾话,听不明白更憋一肚子气。
有意思的是我的阿拉伯朋友也不喜欢台湾人,说他们鼻子太高(意思是有点傲)。不过可能是我有些先入为主的偏见,其实仔细想来他们也有很好的地方。
比如我有个朋友,他家是在台中经营食品业,有自主的品牌,卖些肉松、鱼松什么的。他家境不错,但是却很节省,每天都会记账,每笔花销都会来回比较合不合算。虽然有时候觉得太过精细了惹人厌烦,但是也算是懂得生活的。
这和很多大陆的学生就不大一样,而且难得的是他还打工。不是说大陆学生不打工,只不过他家里给他的生活费他都会用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去考察啦、旅游啦、看展啦什么的。台湾的年轻人比大陆的年轻人似乎更懂得去经营自己的未来,想得都很切实际,脚踏实地。
再说说文化。说实话,我不得不承认,台湾人比我们更懂得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个人观点),最痛心疾首的就是繁体字和注音。
繁体字不用多说,台湾注音不是像我们这样引进罗马字来注音,而是很传统的声韵注音,是国学家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先生曾担任同盟会在东京发行的《民报》的主笔)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注音法发明的一种注音法,符号都取自古汉字,比起我们用的罗马字注音更具备传统国学的精髓。
可以说台湾人的国语修养是普遍高出大陆地区的。以前看《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时候被吴宗宪的用词之形象传神给震惊了,当时怎么也不相信一个综艺艺人居然语言修养这么高。后来接触了很多台湾人之后才知道他们平常说话都是成语连篇、妙语连珠的。大家要是看台湾综艺节目就能感觉到,像小S这样的主持人都可能把鲁豫给憋无语了。
有很多日本人问到我中国的简体字的问题,语气都是很遗憾(他们很多都很崇拜中国文化)。我只有搪塞说是当时局势所迫。因为要在新中国尽快扫盲所以不得不做的必要牺牲,也只是权宜之策,以后一定会恢复的,囧。他们总是哦的一下,然后又喃喃地说,虽然有原因,但还是太可惜了。其实我有个小小的想法,只是个人的想法,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这三个世界上主要使用汉字的国家或地区(虽然韩国废除了汉字,但是近来好像又逐步在恢复了),虽然都使用汉字,大致相同,但日本汉字有很多我们看来的错别字,虽然看上去差不多,但是哪怕是细节的不同,追究下来就不得象形字的要旨,字理不通。
台湾汉字大致是繁体字,了解不全不好多说。中国的简体字问题大家都知道了,如果可以有一个权威的组织或者机关可以以古汉字为蓝本,做一下考据工作,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汉字系统,那该是一件多么有利于文化认同,有功于千秋后世的事情啊。
最后说一点台湾人尴尬的地方。毕竟台湾不是国家,所以处境还是很微妙的。我们有时候私下聊天都挤兑他们说我们不和没国籍的人打交道。仔细看中国台湾人的护照和中国大陆人的护照,会发现措辞有些微妙的不同。
中国台湾护照的用语(要求他国给予通行与保护的地方)很卑谦,有些近似于“求”的用词,再看中国大陆的护照,则写得堂堂正正,最多用到一个“请”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机会留意比较一下,我记不清具体用词了,但语气的差别印象很深刻,当时我还偷偷地乐了一把。
还有就是在一些奖学金的问题上台湾人也略显可怜,因为不是一个国家,大多数留学生可以申请的台湾人都是没有份的,见到最多的就是一张告示贴出来最后一行大字,台湾地区留学生除外……囧。
请称呼我做B 我对韩国人的感情也很复杂。因为受强大舆论影响,我并不喜欢韩国人,但是又有两个很好的韩国朋友。
拣一个来说,因为她的名字实在很囧。她叫郑恩飞,名字挺不错吧。嗯,这是中国汉字的韩国名,如果用韩语来读就超级窘迫了,叫B!大概是飞字的韩语发音,或者是个爱称什么的,总之她就坚持让我们叫她B。
你想想啊,她不觉得有什么,但是我们中国人,整天喊一个大姑娘B有多尴尬。嗨,B,你今天吃了么?嗨,B,你好美啊。呃,囧。
这里说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其实绝大多数汉字都是有日文发音的,所以中国人到了日本就把他的名字译成日语的读法,比如你姓王就叫ou,姓郭就是kaku。也许是日本人的舌头打不了卷吧。
紧急插叙一段日本人的发音问题,很搞。他们的发音系统里没有卷舌音,发不出中国的是(shi)、日(ri)这些读音,所以对日本人来说学习汉语的最大障碍不在于语法而在于发音。
还有就是众所周知日本人说英语全世界最难听,主要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卷舌音,还有就是要强行对照日文五十音图。我相信一个日式英语是任何一个英语国家人都听不明白的。
举几个例子,kingkong(《金刚》),2008年的很红的电影。那时候我一个大学院的同学问我有没有看过,我死活也没听明白她说的是什么电影,因为她说的是kinggu Konggu,也就是说所有不发音的g他们一定要发出一个gu(古)音。shopping就是shopping~gu,talking就是talking~gu,狂汗。他们也发不出R、L这样的音,他们读R做alu,多发成la;读L作elu。比如说drive,就读作do lai ba drink,囧。大家或许知道大阪有个很潮的时装牌子—福神evisu,其实就是大阪人信仰的财神,在日语里读ai bi si,他们就弄了个英文名,可以看出他们v是读做bi的。说了一大堆,文字大概不好表现,大家试着读读就会觉得笑到喷饭了,要是听到日本人说就更极品了。建议大家以后有机会和日本朋友聊天,一定要骗他们读一读kingkong这个词,绝对能笑一笑十年少。
继续回到韩国人的话题。上面说到中国人可以接受日语发音的本国名字,包括欧美人也能接受被日本读糟蹋了的英文名,日本人也很喜欢打听他们的名字用中文是怎么读的,唯独韩国人绝对不接受! 他们一定要日本人按照韩国的发音来读他们的名字,比如郑恩飞就一定要大家都叫她B!这个独特的现象其实深究起来很有意思。和日本朋友聊天后我们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就是韩国这个民族自卑情结很严重(只代表个人观点,仙后们请容忍言论自由)。
我对韩国历史没有深究,但是总的来说他们国家的历史整个儿就是一部极其杯具的被侵略史,或者说被揍史、被欺负史。
我只是大概知道一点,就看出韩国(历史上的整个朝鲜半岛)就是在被中国和日本轮番强奸中度过了千百年。我想是长期地居人之下,低眉顺目造就了他们民族内心深处的自卑感。然而越是自卑的、苦难的民族就越是珍视自己的文化,来增强民族凝聚力,就像犹太人那样,囧。
所以韩国人才要废除汉字,用圈圈方方图,才会在七八十年代经济腾飞后不断意淫以弥补那份心里的自卑。
前几天有报道说在安阳发现了曹操的墓穴,还有个日本朋友和我打趣:听说曹操被意淫成韩国人啦(三国在日本超级有人气,几乎每个日本人都知道曹操,曹操也常被用来和织田信长做比较)。可见大家都挺知道韩国人喜欢意淫的,也没什么人当真,大概就当他们是自娱自乐吧。
说一段我听过的最牛×的韩国意淫,是一个二十八岁、有些木讷的韩国兄和我说的,还一脸严肃,貌似在传授我历史知识:“你知道,其实中国的绝大多数领土以前都是韩国的。”我真不知道。他又一本正经地说:“可是我们的领土太大,战线拉得太长,才逐渐被逼到了朝鲜半岛。”我和在场的几个朋友都哦了一声,也没人和他较真。
关于长幼强弱 韩国人的长幼关系非常严格,年纪小的一定要尊敬年纪大的,这不以社会地位而改变。他们在长辈面前是不会抽烟的,即使长辈让他们抽,他们也会侧过头吐烟,绝不会让烟喷到长辈的脸上。
那时候学校里的韩国人比我小很多,他们见到我都会停住,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一个躬,说早上好(感觉受得很爽)。
这大概是他们从小受的教育,如果对方年纪比你大,你尊敬他他是会很开心的。其实我觉得这点很好,我觉得现在中国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人和人之间有些缺乏尊重,很让人难受,有点礼坏乐崩的感觉。
说到这里又有个让我们全校人看了笑话的小事件。那时候有个韩国留学生,年纪很大了,大概有三十岁,头大大的,看上去很憨厚、弱弱的感觉。
有个台湾孩子每天就拿他寻开心。虽然这个韩国人确实不像很有能力的人,但是其他的比他小的韩国人,至少表面上都是很尊重他的。你想想他怎么能忍受一个台湾孩子天天和他没大没小,老在他面前做头被卡住的恶作剧表情。
有一天他终于爆发了,明知打不过也要流着泪扭打那个台湾孩子,可见心里的创伤啊!我们这些闲人本身就不大喜欢台湾人,又抓住了机会,就名正言顺地一起把那台湾孩子给收拾得鼻青脸肿,让他当面赔礼道歉。偶尔耍耍坏还是很心旷神怡的。
撒旦频繁出没的地方? 韩国人普遍信仰基督教,据他们牧师说韩国国民有一半人都是基督徒。加上韩国的移民众多,所以在日本韩国的基督教会就有很多很多,几乎蔓延到所有的小巷大道上。
这些教会发展教徒的方法之一就是去寻找刚到日本、精神上缺乏寄托的人。他们会定期地到我们学校来传教,开始是拉你去吃饭,并承诺给你找份零工赚外快(对很多刚到日本的留学生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然后就逐渐地给你传输基督思想。
其实教会里的人都很友善,不过这种友善之中有些许可怕的地方。因为他们的友善只对那些有可能去信仰基督的,以及已经信仰了基督的人,如果你冥顽不灵,打死不信,你就会被判作撒旦魔鬼的同党了,囧,被敌我关系了。所以我时常觉得这是个很驳论的爱世人精神。
我曾经有段时间常去教会讨饭吃,就和他们讨论这方面问题。他们定期作宣传册,我还记得有期里面有个很雷的新闻,说国外科学家在太空中发现发金色光芒的人体形飞行物,说这些是有天使的科学论据……总之最后我被悲惨地定性为无可救药的被撒旦深度控制了的人,再去就会觉得身边的眼神很诡异了。
说到我对教会的反感,还不是因为这些思想啊、信仰啊上的问题,而是我有次参加他们的祈祷会被吓到了。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感。
他们提倡如果你从内心里呼喊基督的名,基督的灵就会充满你。
他们在一个教室大小的房间里,打上忽蓝忽绿的光,然后放着圣歌(圣歌的内容我也有些不大能接受,主要都是极度尊崇上帝,极度贬低人性的。什么在你面前我们连虫都不如,请你施舍你的灵之类,极尽卑微奉承之能事。我虽然也很反感把人抬到太高太中心的位置,但这样极度地贬低也难以让人忍受)。然后大家都在默默祈祷,过了一会儿就有人低声哭泣,再一会儿就满屋的痛哭悲呼,还有人伸出手来,就像武侠里传功那样,要把上帝的灵传给你。
我在被人摇晃着的同时看到的是一屋子扭曲的身体、扭曲的脸、扭曲的悲鸣……真的没有比这个更让人害怕的场面了。我当时就有一种感觉,难道这是地狱么?实在是受不了后也管不了大家会不会仇视我就挣开拉扯夺门而出了。
我不想说也不敢确定这是不是某种心理暗示所造成的场面,也许也有可能他们当时真的被上帝的灵充满了,但是这个灵却让我极度恐惧。也有可能我心里真的被撒旦占据了? 要申明一下,这个教会只是众多教派的一个,并不是所有的教会都是这样的。我有个信教的台湾朋友说他信的长老会就温和很多……长老,一听就很温和,囧。
最后说件有意思的事情。我记得那个教会的牧师的妻子和我说过的一段话:“你知道为什么日本这么多变态,这么多身体残疾扭曲的人么(暂且不说变态,日本确实能看到很多身体残疾或者智力发育不完全的人,但我想这正是人与人之间有尊重造成的,残疾人不会自卑地待在家里而是勇敢地走向街头,走向社会)?”她接着说:“韩国就没有,因为我们国家有一半人都信基督,而日本人只有百分之一。”我一脸懵懂,不知道她说的重点是什么。她就蹦出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日本是世界上撒旦活动最频繁的国家!”囧。
爱,上帝的女孩 在日本的中国人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中国的朝鲜族人,大多来自北方像延边这样的城市。
他们生来就会说两种语言,汉语和朝鲜语。
关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潭水很深的话题,我就不给自己找麻烦了,直接说说他们的生活。
朝鲜族人在日本的生活不大好,他们来到日本都是背负着巨额的债务来的。很多黑户,每天几乎都是从早到晚地打零工,很抱团,一般都能找到朝鲜族的小团体。
其实他们也很尴尬,和中国汉族人有明显的隔阂。韩国人自然也不怎么当他们是同胞。大概因为缺乏归属感吧,所以他们很多人都信了教,在韩国的教会里帮助传教。
说起他们,是因为当年试图感化拯救我灵魂的就是这样一个朝鲜族女孩,她的名字叫爱。她没有谈恋爱,说自己唯一的爱人是耶稣基督。她总是向教友们讲着她的故事。
她说以前在国内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打算跳桥了之。她说她坐在桥上就听到一个声音不断地告诉她,你活下去没有希望了,跳吧,这是魔鬼的声音,囧。就在她要跳下去的一刹那,一股力量神奇地把她拉了回来,那是基督的灵在拯救她。再囧,她就这么信了教。
我对她的故事说不上来相信还是不相信,总之她自己坚信不疑。她很努力,传教很努力,工作也很努力。她说她的一生就是要侍奉上帝的。现在她已经被韩国的教会总部派到美国教区工作了。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确实是上帝改变了她的一生。
祝她在大洋彼岸一切都好。
读哈利波特很痛苦 中国的留学生,现在几乎已经成为世界各个教育发达国家争取创汇的首选目标了。日本已经完成了十年前制订的十万留学生计划,开始打出了新的三十万留学生计划。是因为中国学生的素质优秀,还是想吸收中国的人才劳力?你要说是,那我就要喷饭了。
三十万留学生的背后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财政收入啊,稍微粗略地计算一下,平均一个留学生在日本上学五年,一年语言学校四年大学,每年学费统算在八十万日元,生活费算在一百万日元,一个学生五年在日本的消费就是九百万日元(当然会有奖学金补助,但只是很小一部分人可以享受到。还有实际净花销没有这么大,因为很多人都打零工)。三十万留学生就是两千七百亿日元!相当于一百九十亿人民币!这只是一个粗略的计算,仅供参考。
这只是日本一个国家,还不包括英、美、澳、新、法、德这些其他的留学热门国家。对于这些教育先进国,它们当然开心,因为它们看到的不是漂洋过海来寻找未来的年轻人,而是一个个黄光灿灿的中国金元宝。
那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喜是忧? 喜忧参半吧。喜的是很多国内的年轻人可以到世界各地看看其他地区的情况,开阔了思维方式,增长了知识。忧的是他们到底开阔了怎么样的思维方式,增长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呢?这个一会儿再来讨论。我想先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说起(虽然这个问题大概已经被无数人开过无数会探讨过了)。
我觉得中国教育体制几千年来一直都是领先世界的。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平民教育的国家,而科举制度又把平民教育彻底地发扬光大了。这本来该是一件值得我们自豪的事情,但是现在很多人去崇拜西方式的精英教育了。
大家大概都看过抨击中国教育体制的文章,“应试”这两个字我也是从小学就一直听到现在。到底什么是应试教育呢?我想,字表其意,就是应付考试。应付考试为了什么?为了上学。说到底就是单一的学校教育,它撇除了学校教育以外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也就是自己开发自己,比如喜欢读历史的却没时间作考证,喜欢化学的却没时间做实验)。
上的学校越好越是精英。国外的学校自然比国内的好,那上不了国内名校,上了国外的学校也算精英吧。又加上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是必须要上大学,不上大学就不是精英(当然现在上了大学也不是),于是千方百计地都要把孩子们送进大学。他们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负责任的做法。孩子们到这个阶段为止似乎都是没有什么选择余地。
我想如果有个孩子和家人说,我想去学做面包,家长一定要气到吐血,除非是孩子实在学习太差,家里又没有什么门路才会送到新东方厨师学校去。
在日本或者其他国家或许不同,小孩子在高中的时候基本都会自己决定去做什么了,是上大学,还是去职业学校,还有些人选择直接去工作。
他们在这个年龄都对自己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已经懂得了去安排自己的未来了,为什么呢?因为有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
也许会有人不高兴,但是还是要说日本的孩子比中国的孩子经历的磨炼更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会从高中开始打零工,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的可能性,不像中国孩子一样很空洞地说要当记者或者要当艺术家(我小时候更夸张,全班的小朋友都要当天文学家)。
说几个例子。我认识一个日本的高中女生,她平常业余时间很少,打很多零工,一个月可以有一万多人民币的收入。她告诉我这是在攒明年上大学后的电车费(日本电车费是很贵的)。她要上的大学是一所类似国内大专一样性质的学校,是社会服务专业。她就是想做一个介护人,帮助老年人或残疾人打理日常生活。为此她也常去医院或者社区举办的介护讲座旁听。
还有一个吃饭闲聊时候认识的男生,大学一年级,平常在搬家公司打零工。虽然说是零工,他却干得很认真,已经是个小组长了,手下还管理着一批比他大很多的人。虽然也许他的这份零工对他以后不一定有什么帮助(他是文学系的,囧,文艺壮汉),但是在打零工时培养的对工作的态度,以及管理的气质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表现吧。
和中国有所不同,日本的大学教育基本属于兴趣爱好教育,大家尽情地享受教育给自己带来的提高,然而当到选择职业的时候,并不一定选择自己本专业的职业。对他们来说专业是爱好,工作是工作。
当然日本的企业招聘除了专业性非常强的研究工作以外都是面向全专业的,比方说电视台就不会只要电视传媒专业的学生。因为在日本一个人在经历家庭教育、个人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之后,还将迎来他的职业教育。
一般企业有自己的一套培养人才的方式,他们更乐意招收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他们不在乎这个学生之前是学什么的,那是他自己的爱好,到了公司之后才开始真正学习在工作中所要运用到的知识。他们就这样自己培养改造人才,既获得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又增强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凝聚力。所以日本人在就职以后基本上相当稳定的,很少有跳槽转行的人。
这里发表一点个人观点儿,钱对于认识社会的重要性是很大的。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一定可以自主支配的钱大概是不容易真正接触到社会的。日本的高中生很多人一个月打零工可以赚到几千到一万人民币,这就让他们有了初步涉足社会的能力。
总之一个学生要进大学,而且要上好大学才可以算基本成功,上不了国内的就上国外的。于是很多很多家长就倾尽所能送孩子们出国。这些同学懵懵懂懂地就踏上了飞往外国的飞机,梦想着在国外上了大学就迈入了精英行列。
可是在国外等着他们的却是众多想要圈钱的三四流大学,而那些精英大学对他们来说还是一场镜花水月。其实虽然说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而哪里的大学不是应试的呢?可以说好的精英大学都是要考试的。
因为高中教育就是基础的全才式教育。能在高中阶段做到全才的通常就两种人,一种是智商比较好,一种是特别用功。而且不得不承认,拥有这两种优势的人确实是比较容易成才的。
稍有不同的是,这些好的大学在入试中加入了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个人教育的内容来督促学生接受比较完整的教育。
举个我表妹的例子啦,她的成绩原本是申请不上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但是她在高中的时候就一直做义务社工,还写过一篇关于社会福利的论文,在学校里也积极参加活动,结果学校很重视这些方面的成绩,也就接受了她。(其实她的成绩比起大多数人已经很优秀了。她属于特别用功型,那时候在上海上中学,每天只有五个小时的觉可以睡,因为功课很多,社会实践也很多。我前年暑假去她家,她唯一的课余活动就是看看《哈利?波特》,还是英文版的。我开始看她拿着本大书一边看一边皱眉头又一边翻字典,还以为是在做功课,结果走近一看才知道是看哈利。我想我表妹看哈利时的表情是罗琳大婶写这本书的时候绝不想带给读者的吧。我在她家的最后一天,她拉着我去逛街,说她这样才能说服自己去放松一下。可见还是有付出才有回报啦。至于她的目标,好像和我的主题有点驳论。囧,想去联合国。我们这个暑假可以见面啦。希望她恋爱谈得好。) 投资长线还是短线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叫教育投资。网媒、报纸都在说,鼓励大家进行教育投资。什么叫投资呢?投资自然就是投入后希望有回报的。
我不反对这种说法啦。但是要看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如果是希望投入一笔钱,然后回收一份好工作,可能很多家长是要亏本了,不如直接把钱花在刀刃上。
因为教育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并不一致。我的想法可能有些朴素,或者说不切合实际,不够现实(现实这个词很有意思,有时候贬义有时候褒义,很微妙的。一个女孩子甩你有时候就用你不够现实为理由,有时候又用你太现实了。囧,分寸啊)。
我觉得教育投资最主要的是能让我们享受教育,塑造自己。有句小时候爷爷劝我读书的话虽然质朴我却记到现在,我相信大家可能也听过(家长的糖衣炮弹都是这个样子的?):读书读好了是自己的,别人抢也抢不去。我觉得很有道理。我们学习那么多难道不是应该塑造一个知识丰富、修养良好的人么?工作只是生活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我们还要谈恋爱花前月下,还要交朋友聊天说地,而我们学习得来的回报会出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把到对象,交到朋友。
从我表妹开始就啰里啰唆的好像写跑题了,其实我就是想说,很多留学生做了教育投资去国外打算接受精英教育,但是国外好的大学都是要应试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嘛(其实……日本是有免费午餐的,这个在社会篇流浪汉章里再说了。很有意思)。所以以这种投资留学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的想法其实挺毁灭的,也造成了现在大批海龟搁浅海滩,成片海带滞涩海面的惨烈景象,囧。用教育投资来找工作有点像股市里的短线,而用这笔投资来积累、丰富自己就有点像是长线。
记得我陪姑妈去证券交易所地时候,姑妈语重心长地教育我:“股神巴菲特说:‘我几十年来见过很多做长线的人赢利颇丰,却没有见过哪个炒短线的可以最终获利。’”(囧!现在股市大妈们居然都这么学院派!)都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我想我们不是给一两个工作机会做准备,而是给充满了工作机会的人生在做准备。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把大家绕晕了,反正我自己有点晕~大概意思啦!就是!留学的目的应该建立在享受教育、提高自己的基础上,至于会有什么好事发生,那还是放一颗平常心,拭目以待,相信付出会有回报,冬去就会春来比较舒心(除非出国前目的很明确,或者是和有关工作部门达成协议了的)。
如果梦想着在外留学就可以一步登天,从此一切都好~那我想……出国是梦想开始的地方,留学是逐渐梦醒的过程。
好黑暗,囧。
毫无喜感的话题 说到这里,可以回来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这个不是很喜感的话题。
中国的留学生分为两个部分,一种是精英留学生,他们就是奔着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家可能觉得日本最好的大学是东大还有早稻田,其实京都大学虽然低调,但是在日本人心中却是唯一可以和东京大学齐名的学校)来的,一般在国内学习过很长时间的日语,英文和基础课也相当的出色。听说在沈阳还是哪里有一个叫东北育才的学校,专门培养这样的学生送去日本或者美国。我想他们的前途是比较光明的。
不过不知道为何他们总是感觉自己高人一等,很有点瞧不起人的味道。不单是对其他学生们,对老师们也是一样。当然他们也不会和我们这些人一起抽烟聊天,也许在他们看来太浪费时间,或者是实在没有共同语言。对学校的日语老师们他们也不搭理。我的班级就有一个这样的学生。我听到过他对老师说,我只是暂时在这里而已,我是要去东大的,你有能力管我么?我的成绩还不够好么?因为他的成绩确实很好,老师们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而已。
他们自己的团体之间好像也互不理睬。也许是因为都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吧。他们每天都是独自去食堂,独自去图书馆,独自回家,独自在通往东大、京大的道路上奋斗着。也许是我不理解他们,也可能是他们不要求别人理解,总之他们的目标很高,高得看不见周围的人群了。希望他们都能如愿地一直顺利下去,因为实在不知道他们孤单的背影能承担得起多大的挫折,祝他们好运。
话是这么说!但是他对老师那个态度我还是很不爽的!这里自我忏悔一件小事情。
那天听到他对老师说那样的话后,我买了杯咖啡,热情地冲到他身边想打个招呼,结果脚下一踉跄,于是乎整杯咖啡就这么洒在他白白的衬衫上了。真的是故意的…… 比起这些少数精英学生来说,大多数来到日本的,说得坦白一点就是在国内高考一失足了的同学们来弥补千古恨的。他们来到日本给了自己第二次机会,希望家人的教育投资有所回报。但是来到日本之后才发现,日本的好大学也是不好考的(战略情报工作没有做好哎),也很少有人能申请到奖学金。于是乎随着希望逐渐变小也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开始把精力大都放在了打零工上面。
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外国的刷碗传说。刚到日本的中国学生去打零工,因为语言问题,基本上都是要去刷碗的。当然不是说刷碗不好,毕竟打零工是很锻炼人毅力的事情,问题是通过打零工到底要获得什么。
如果是增加了和当地社会的交流那当然是好事,但是更多的人看到的是一成不变、永不开口的枯燥工作和银行卡上不断增加的数字而已,因为他们大多还是涉世未深的孩子。
由于不愿意和当地人交流,渐渐地,身边只剩下了中国自己人(插说一下,在日本有大面积的汉字,而且所有公共设施基本上都标注了中文,哪怕你一句日语也不会说,基本生活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也因为每天打很长时间的零工,失去了社交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孤僻,整天就与盘子和电脑为伍。生活中只有盘子撞盘子的叮当声和手指敲键盘的噼啪声,却少了和人交往的欢笑声。
我接触的很多在日本的中国人都过得很不开心,寂寞、孤独,忙碌却又不充实,对未来迷茫着。还有很多人是举债来日的,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家庭的期盼,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也许他们回国的时候会光鲜亮丽、惹人注目,但是谁又知道他们在另一个国度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呢? 很多男孩女孩为了排遣寂寞也为了节省费用,同居在一起。他们在日本共同承担着生活的压力,回国时又各奔东西,相忘江湖。
很多女孩子为了较高的收入,在夜店里工作,每晚陪着陌生的客人强颜欢笑,身心疲惫(中国女孩做陪酒的很多很多,这个话题还是放在夜生活篇里再细说),迷失在夜晚的灯酒霓裳中,只能用一个又一个的名牌包来填补内心的空洞。
如果他们坚强,他们可以得到很好的磨炼,就像炼狱之后是天堂一样,会有美好的未来。但为此错过了很多年轻人该享受的生活,学习的乐趣。虽然大多数人都能大学毕业,但是现在的用人单位却越来越理性,国外不是很好的大学就业也很困难。他们在这里用青春换来了一个实际上已经派不上多大用途的文凭和可能的一笔存款,却荒废了在国内建立人际关系、逐级发展的机会。
教育投资就像被股市套牢一样,等也不是抛也不是。在日本仍旧不能融入社会,回到国内却又发现居然变得如此陌生,成了在海里会窒息,上了陆地又会渴死的变异海龟。
所以我觉得,如果有人想要留学的话,就一定要铁铁地做好心理准备,有目标有计划,永不放弃,有了这样的决心和信心以后才能把留学变成自己的财富。
纪念考试 来小插叙一下日本的考试。我没有经历过日本的高中和大学,这方面不大理解,不能乱说,只说说研究生和博士生考试。
首先要说的是研究生和博士生在日本算是小庙里的菩萨,没有香火的。日本人比较现实,不大看重象牙塔,再加上学费又高,除了特别专业需要以外很少人会去考虑升学。
大家都不希望二十五六了还和高中生一起打着零工去学校上学嘛。而且大学生毕业的工资和研究生毕业的工资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一般日本大学生的第一份工资都在十九万日元到二十二万日元之间,也就是一万五千人民币上下。
研究生大概就是在此基础上高五千日元到一万日元!高二十分之一!摆明了就是意思意思嘛。稍微说点题外话,大学刚毕业就有一万五人民币!但是,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日本的物价就我看大体有国内的五倍左右,折算一下,工资就就相当于三千块了,顿时杯具啊,所以说普通日本人平时的吃用和中国大众是势均力敌的。
举个小例子,夏天的时候和国内的朋友视频,看着他们每晚一个西瓜打牙祭,顿时那个嫉妒,那个羡慕,那个吃不到西瓜讲西瓜酸啊!在这里一个个头儿比足球大点的西瓜要一百到两百人民币!算是高级奢侈水果,囧。但是平心而论,高工资高消费还是有很多优势的,因为只要节省一下就能出来比较客观的盈余和储蓄了。所以大家看一个地区的发达程度,不仅要看日常生活的水平,更要看非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力,尤其是奢侈品的购买力(现在很多中国人的奢侈品购买力好强大)。
唯一让我不解的是经常看到电视上的非洲国家的孩子~他们穿的居然都是耐克、阿迪~是援助品,还是和谐镜头? 回过头来说考试。
由于上述各方面原因,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相对冷门(但是和国内一样,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也逐渐热门起来)。
日本的硕博招生试题都是各校自主的,所以相当的随意。但是必然会有面试(他们好像相当地重视面试,如果面试表现好的话都可以无视笔试成绩的。按他们的说法是,不管资料多齐全,但是要认识一个人就必须要面对面)。
我记得我考硕士的时候第一个内容是一个小论文,一千两百字(一千两百字~对于接受过中国变态作文教育,在周记里写过从让座给老太太到扶老爷爷过马路之类一切好人好事,并且总是在最后看着红领巾会心一笑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信手拈来!随便搞搞~囧),比较起来中国考研号称要写废两支圆珠笔来说真的很轻松。接着是一篇大概和专业联系比较紧的英文小文。然后就是面试了,感觉气氛很轻松,大家等待的时候还能聊聊天喝喝茶~最主要的是面试和笔试都是一天进行的,我觉得这能比较完整地看到一个人,也给了笔试没考好的人一个翻盘的机会(和我同期的一个同学就爆料说他的英文考试交了白卷,但是依然考上了)。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