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从苏联到俄罗斯

_9 蓝英年(现代)
蓝英年:比罗比詹的噩梦(5)
  赫鲁晓夫也谈到米霍埃尔斯之死:“更独特的是对那个有教养的、犹太语戏剧最伟大的演员米霍埃尔斯的残酷惩罚。他们像野兽般地杀害了他。他们把他秘密处死。然后,谋杀者们得到了奖赏,他们的被害者则得到了厚葬。这真令人思想混乱!据宣布,米霍埃尔斯是被一辆卡车撞死的。实际上,他是被抛到卡车前面去的。这件事干得很巧妙,很有办法。是谁干的?斯大林干的,至少是根据他的指示干的。”
  国家安全部部长阿巴库莫夫被捕后供认:“当时已得知,米霍埃尔斯已同他的一位我记不得姓名的朋友一起到了明斯克。将此情况报告给斯大林时,他立即指示就在明斯克以不幸事故为借口干掉米霍埃尔斯,即让米霍埃尔斯及其同伴死于汽车轮下。”
  凡是见过米霍埃尔斯和戈鲁博夫尸体上没有被汽车撞出痕迹的人都被捕了。莫斯科还为米霍埃尔斯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但很多人仍不相信他是被汽车撞死的。“当天晚上家里来了很多人。”米霍埃尔斯的女儿在《我的父亲米霍埃尔斯》一书中写道,“我的好友尤利娅·卡冈诺维奇也来了,她是卡冈诺维奇的侄女。她把我带进浴室,两人单独在一起,悄悄对我说:‘叔叔向你们致意,吩咐我转告你们,任何时候不要向任何人问任何事。’我当时没明白她的意思。”
  这时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以色列于1948年5月在巴勒斯坦建国。苏联第一个承认以色列国,并向它提供武器抗击与其作战的阿拉伯人。斯大林希望以色列成为苏联在中东对抗美国的盟友,他认为以色列领导人多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自己的人”。以色列领导人却对斯大林友好的姿态反应谨慎。他们不想得罪斯大林,因为苏联尚有五百万犹太人,是以色列未来的公民。但也不想投靠苏联,他们来自苏联,对苏联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状况相当了解。他们同美国的关系比同苏联的关系密切得多。他们依赖美国,投入美国怀抱。斯大林想填补英国在中东留下的真空的打算落空了,于是改变了对以色列的态度,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苏联犹太人的身上。
  1948年9月,以色列首任驻苏公使梅厄夫人到莫斯科上任。梅厄夫人素有铁娘子之称,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曾任以色列总理。她生于基辅,十一岁移居美国。俄国给她留下饥饿和屈辱的印象,对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并无好感。梅厄夫人一到莫斯科便到犹太教堂做礼拜。“递交国书后的星期六是犹太教安息日,梅厄夫人率领使馆全体人员到犹太教堂去做礼拜。做礼拜的犹太人知道梅厄夫人的身份后,都热切地望着她。显然,以色列国——犹太民族自己的国家——引起他们的宗教的和民族的感情共鸣。礼拜结束后,梅厄夫人作了自我介绍,以她出色的口才,在这种场合下,几分钟便感染了周围的听众。他们把她当成以色列的化身,为她祈祷、祝福。”(《犹太名人传》政治家卷)
  梅厄夫人在莫斯科受到苏联犹太人欢迎的盛况,安全部立即向斯大林报告,斯大林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准备彻底解决苏联犹太人的问题,先拿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开刀。
  委员会成员、莫洛托夫妻子波林娜同梅厄夫人的会面更给斯大林的怒火上浇了一瓢油。为庆祝十月革命三十一周年,莫洛托夫为莫斯科驻外使团举行招待会。波林娜以轻工业部纺织总局局长身份参加了招待会,与梅厄夫人见了面。梅厄夫人在多年以后出版的自传中谈到这次会面:波林娜走到她跟前,表示很高兴同她认识,并用犹太语说想见见公使夫人的女儿,还问起以色列居民点建造的情况。“我们谈了半天,”梅厄夫人写道,“分手时波林娜说,如果你们那儿一切都好,那么全世界犹太人都会好。”斯大林马上知道了她们的谈话。斯大林为波林娜和梅厄夫人见面痛斥莫洛托夫,气愤地对他说:“你应该跟她离婚。”波林娜对此的反应是:“如果这是党的需要,我们就离婚。”不愧为受过多年党的教育的老布尔什维克。离婚手续于1948年末办好,1949年2月,波林娜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
蓝英年:比罗比詹的噩梦(6)
  莫洛托夫曾是斯大林的左膀右臂,同他平起平坐。游行群众并排举着他和斯大林的画像。战后,斯大林与莫洛托夫的关系发生变化,斯大林渐渐疏远他。但莫洛托夫对斯大林的愚忠至死不渝。斯大林则没有永远的战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为了维护个人的绝对权力,不断调整同战友们的关系。在1941年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会议上就借口波林娜工作疏忽,取消了她的中央候补委员的资格,莫洛托夫投了弃权票。二战结束后,1945年夏天,斯大林到南方休假,由莫洛托夫主持政府工作。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莫洛托夫说国内将发生一些变化,如将放宽新闻检查制度。美国记者在报道时加了几句话:莫洛托夫可能再度担任政府首脑,因为斯大林老了,身患疾病,不久将离开岗位。斯大林看了大怒,要把莫洛托夫开除出政治局。政治局委员为莫洛托夫求情,说莫洛托夫并没讲过那些话。莫洛托夫知道斯大林对他不满时伤心得落泪了。斯大林鄙视地说:“他是贵族小姐,还哭鼻子?”但没把他开除出政治局。莫洛托夫访美期间,美国人知道苏联领导人不同普通百姓同乘一节车厢,为了表示对苏联的尊重,给他单独提供一节车厢。斯大林认为提供单独车厢是便于进行秘密勾当,美国人收买了莫洛托夫。西蒙诺夫在回忆录中说,在第十九次党代会一中全会上听到斯大林痛斥莫洛托夫,骂他胆小、投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次是斯大林死前对莫洛托夫憎恶的一次大发泄。
  现在回过头来再谈谈斯大林因波林娜与梅厄夫人见面对她的惩处。斯大林不仅要在政治上压服波林娜,逼迫她承认自己是犹太复国主义者,还要在精神上摧毁她,即我们常说的把她搞臭。斯大林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邀请积极分子参加,作家法捷耶夫也参加了。法捷耶夫前妻格拉西莫娃回忆道:“不仅指责波林娜从事破坏活动,还揭发她同自己的秘书通奸。秘书是外国间谍,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概是美国的吧,安插在波林娜身边。波林娜利用她同莫洛托夫的关系,窃取国家机密,并通过秘书把机密交给我们的敌人。”(《尚未揭开的秘密》)法捷耶夫前妻的回忆有误,因为波林娜任纺织总局局长时,秘书是女人,她同自己的上司一起被捕。安全部部长阿巴库莫夫秉承斯大林的旨意,对总局的两名男干部严刑拷打,逼迫他们供认两人轮流同年过半百的女布尔什维克“上床”。安全部的揭发击毁了波林娜,她再无反抗之力。莫洛托夫参加了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亲耳听到下流无耻的诽谤,并举手赞成把波林娜开除出党,不敢弃权了。1955年,以色列共产党总书记在苏联养病期间在医院里遇见莫洛托夫,这时斯大林已经去世,问他:“您是政治局委员,为什么竟允许他们逮捕您的妻子?”莫洛托夫坦然回答道:“因为我是政治局委员,所以更应服从党的纪律,我服从了。”
  斯大林拿委员会开刀,还因为他的一块心病,不消灭委员会,他的心病就好不了。这是同委员会毫不相关的另一件事,同他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有关。娜杰日达1932年自杀后,斯大林1948年逮捕了她的姐姐安娜、嫂子叶夫根尼娅和侄女基拉。斯韦特兰娜在《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一书中有详细的叙述,但写得零散,我只能转述了。
  娜杰日达的哥哥帕维尔长期在国外工作,20世纪20年代末便担任苏联驻德国商务参赞的助手,嫂子也随他到德国。帕维尔不时托人给妹妹带些小礼物,香水、童装之类。斯大林对此极为不满,经常批评娜杰日达使用外国香水。1938年帕维尔调回苏联装甲兵局,这一年“因心脏骤然停止跳动,死在办公室里”。娜杰日达的姐姐安娜是位心地极为善良的美人儿,身上有一种原谅一切的基督精神,正是斯大林最憎恨的,说“她的善良比卑鄙更坏”。她丈夫雷登斯是波兰布尔什维克,捷尔任斯基的老战友,1938年被镇压。斯韦特兰娜在《仅仅一年》中写道:“过了几天,我获悉姨妈(安娜)和舅妈(叶夫根尼娅)被捕的消息。这两位上年纪的女人从不过问政治。不过我知道,安娜姨妈的回忆录让父亲震怒,对舅妈叶夫根尼娅再嫁,并且嫁给犹太人也极为不满。于是她们一起被捕。‘知道得越多,便说得越多,这对我们的敌人有利。’父亲这样给我解释她们被捕的原因。”
蓝英年:比罗比詹的噩梦(7)
  叶夫根尼娅和她女儿基拉被捕的原因是“叶夫根尼娅多年来经常在自己寓所会集反苏分子,并向他们恶毒诽谤苏联政府首脑”,即斯大林。几天后,又以同样的罪名逮捕了安娜。接着又以同样的罪名逮捕了老布尔什维克克拉西科夫的家庭成员、剧评家沙图诺夫斯卡娅。沙图诺夫斯卡娅由于家庭的关系,曾在滨河街公寓住过,认识叶夫根尼娅和安娜。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滨河街公寓。三十年前,我曾翻译过苏联作家特里丰诺夫的著名小说《滨河街公寓》,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内部读物出版。作家所描写的阴森恐怖的大厦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1990年,我在莫斯科穿过别尔谢涅夫大街时见到过这座大厦,但当时并不知道大厦中的一套住宅已开辟为纪念馆,没进去参观,至今后悔莫及。大厦共有五百零五套住宅,供给中央委员、政府部长、军队将帅和特殊人物居住。像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什维尔尼克和朱可夫元帅都在这里住过。叶夫根尼娅也住在这座大厦里。不少人被捕就是因为他们同她同住在一幢大厦里,有的还同住在一个门里。赫鲁廖夫大将的妻子被捕是因为她疏散时结识了叶夫根尼娅,战后到滨河街公寓看过她。雷达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乌格尔同叶夫根尼娅在一套住宅里住过,因此被捕。类似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斯大林怀疑高级领导干部的犹太妻子都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向外国犹太人传递情报,开始了大逮捕,连在他身边工作了二十多年、他不可缺少的秘书波斯克列贝舍夫的妻子也被逮捕。她同委员会毫无关系。阿利卢耶娃一家人又同委员会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并不是犹太人。问题出在沙图诺夫斯卡娅身上,她本人并不是犹太人,但她是剧评家,认识米霍埃尔斯,并时有往来。“于是一个蹩脚的剧本便编造出来了:以米霍埃尔斯为首的国际犹太复国主义者是一群下贱的走狗,盘踞在委员会里。他们通过沙图诺夫斯卡娅从阿利卢耶娃家庭成员那里获得诽谤伟大斯大林的机密情报。阿利卢耶娃家庭成员为娜杰日达和帕维尔的死向斯大林报复。委员会领导人把这些‘诽谤情报,交给美国间谍,至于美国间谍要这些情报有什么用,只有天知道……这种私人动机最能刺疼斯大林,对促使事件飞快转动起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尚未揭开的秘密》)谁是蹩脚剧本的编者,说不出准确的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来,但肯定在安全部里,并揣摩透了斯大林的心思。
  与阿利卢耶娃一家毫不相干的人都受到严厉惩处,何况娜杰日达的挚友波林娜!1932年在庆祝十月革命节十五周年的晚宴上,由于斯大林不得体的举止,娜杰日达愤然离席,随同她离开的就是波林娜。她们围着克里姆林宫绕了几圈,娜杰日达才渐渐平静下来。波林娜是娜杰日达自杀前最后见过她的人,单凭这一点,她也必然成为斯大林的牺牲品。
  1948年1月米霍埃尔斯被害后,便开始逮捕委员会的其他成员。1月26日,逮捕了“首犯”洛佐夫斯基,委员会的名义领导人,接着是全体成员,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不复存在。侦察员强迫他们互相揭发,非得揭发出对方是犹太复国主义地下组织的成员不可,否则动用重刑。费费尔大卖力气,以为自己是“佐林”——自己的人,但他的口供仍不能让侦察员满意,屡遭毒打。对质的时候,他先前的同事看他已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了。费费尔终于明白人家并没把他当成“佐林”,还将同委员会其他成员一起被枪毙。审讯用刑极为残忍。委员会的秘书索尔金,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活了下来。1954年5月,他讲述了受审的经过:“1948年从1月24日到2月22日,我被关在列福尔托沃监狱里,他们每天用橡皮棍打我,打遍全身,主要打屁股,打得伤口不能愈合,养了四个月才养好。六年后,医生发现臀部上还有许多星状疤痕。”(《尚未揭开的秘密》)
  委员会成员经过侦察员一次次审讯,在严刑拷打下,什么可怕的罪名都承认了,但一直没有结案,因为斯大林没发话。案子拖了将近四年,1952年8月才执行枪决。斯大林为什么不发话呢?有两个原因。由于斯大林的战友们权力斗争的结果,1950年发生了“列宁格勒案件”。斯大林的注意力转到那个案件上去了,因为牵扯的人的地位比委员会里的人高得多。安全部的侦察员也都投入那个案子中去了。“列宁格勒案件”简单说就是斯人林借口列宁格勒领导人不听中央的话,即他的话,处决了二战期间率领人民坚守城市的英雄库兹涅佐夫等人。这个案子在斯大林眼里比委员会的案子重要得多,所以先放下后者。第二个原因是安全部后院起火。大案要案侦察员留明中校向权倾天下的阿巴库莫夫部长发起突然袭击。留明和1918年刺杀德国大使米尔巴赫的布柳姆金都是凶残的同义词。安全部逮捕了著名的犹太医生埃廷格尔,罪名是犹太民族主义分子,并有反苏言论。这类罪犯在安全部总部卢比扬卡多如牛毛,并未引起阿巴库莫夫部长的注意。没想到埃廷格尔病死狱中。这在卢比扬卡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仍未引起阿巴库莫夫的注意。留明便利用埃廷格尔的死上书斯大林,状告阿巴库莫夫是怂恿图谋刺杀敬爱的斯大林同志和他的战友们的恐怖分子。埃廷格尔突然死亡是因为他知道的事太多,阿巴库莫夫怕他泄露出去杀人灭口。这封信如何到了斯大林手里,难以想象。一个中校的信不通过层层关卡决到不了斯大林手里,很可能某位大人物帮了留明的忙。斯大林看了信说:“瞧,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对安全部的职能理解得何等深刻,而部长却不清楚。”1951年7月,阿巴库莫夫被捕,而留明晋升为将军,并坐上安全部副部长的交椅。随着阿巴库莫夫的垮台,他的一批亲信也随之垮台,从昔日审讯犯人的侦察员变成今日受人审讯的犯人。审讯犹太复国主义分子的阿巴库莫夫变成犹太复国主义分子的总后台。委员会的案子移交给军事审判庭。主持军事审判庭审讯的是正直的切普佐夫中将。1951年8月15日,切普佐夫将军在致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朱可夫元帅的信中详细汇报了他接手这个案子后所发生的事。他认为犹太作家的作品中流露出民族主义倾向,应当受到批判;委员会要求克里米亚作为犹太人的迁居地并在那里建立犹太自治州是错误的,可以向他们解释,因为在远东比罗比詹已设立犹太自治州;经过多方调查,并不存在犹太复国主义地下组织,口供都是逼供出来的,案子应当重审。但将军的建议得不到支持。切普佐夫请求总检察长萨卡诺夫同他一起向党中央说清案件真相,遭后者拒绝,对他说:“你有中央政治局的指示,去执行吧。”最高法院主席沃林也不支持他。切普佐夫只得找最高苏维埃主席什维尔尼克,什维尔尼克建议他找中央书记马林科夫。马林科夫接见了他,并把留明也请来。马林科夫对他说的原话如下:“您想让我们在这些罪犯前下跪?这个案子是人民核准的,中央政治局讨论过三次,执行政治局的决议吧。”从马林科夫那里出来,留明把切普佐夫臭骂了一顿,扬言他再敢提重审委员会的案子,就准备逮捕他的材料。但留明飞扬跋扈的时间不长,一年后,他已经让斯大林讨厌了,看出他是蠢货,下令逮捕了他。
蓝英年:比罗比詹的噩梦(8)
  留明被捕前为斯大林出了个好主意,制造了医生杀人犯案件。消灭委员会和与此同时展开的反对世界主义运动,都是针对犹太人的,但在苏联普通人心里煽不起对犹太人的疯狂的仇恨,无法按斯大林的意愿最终“解决犹太人的问题”。只有医生案件能煽起广大群众对犹太人的仇恨,于是女医生季马舒克便应运而生了。她因“协助揭发医生杀人犯”而荣获列宁勋章。1953年1月,《真理报》发表题为《医生杀人犯》的社论,季马舒克揭发日丹诺夫和谢尔巴科夫都是犹太医生有意用不恰当的治疗方法害死的。按照斯大林赞同的留明设计的阴森恐怖的方案,事情应如此发展:大张旗鼓的宣传攻势后,便对医生案件公审,立即判处死刑,并在红场上执行。愤怒的人群从行刑队手中抢夺这些杀人犯,要把他们活活打死。但行刑队不允许群众这样做,他们要把医生杀人犯吊死在红场旧时的行刑台上。接着全国掀起排犹狂潮。之后先在《真理报》上刊登,然后由电台广播全国犹太知名人士致斯大林的公开信(实际上是《致〈真理报〉编辑部的信》),请求用把犹太人驱逐到远东比罗比詹的办法消解人民心头的万丈怒火,让他们到那里为自己民族的杀人犯和叛徒赎罪。斯大林仁慈地满足了犹太知名人士的请求。留明的方案不知为何只部分地实行了。医生们并未被处决,但致斯大林的公开信还是写了。公开信由明茨、米丁两位院士和塔斯社社长马里宁共同执笔。米丁是哲学家,他写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20世纪30年代由沈志远先生译成中文,在中国进步学生中很有影响。明茨是历史学家,他的著作是我上大学时的教材。他们起草的公开信让苏联各界知名知识分子签名,大多数人都被迫签名了,连作家格罗斯曼都签名了。但也有人找出各种借口拒不签名,如男低音歌唱家赖森和老作家卡维林。作家爱伦堡拒绝签名,马林科夫和卡冈诺维奇劝他签名,因为在犹太知名人士当中他影响最大。爱伦堡回答道:“我郑重声明,发表这封信会破坏世界和平运动。我有约里奥·居里等西方著名活动家的声明,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医生杀人犯案不是捏造的,他们将退出和平运动。我无法签名,因为党和斯大林同志委派我负责世界和平运动,我要对党和斯大林同志负责。”马林科夫建议他把拒绝签名的理由写信报告斯大林,并警告他后果极其危险。爱伦堡还是鼓起勇气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
  敬爱的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
  由于我遇到的问题极为严重,我自己无法解决,只得打搅您了。
  今天明茨同志和马里宁同志给我看了准备在《真理报》上发表的公开信,并让我签名。我认为同您交流我的疑虑是我的责任,并想听取您的忠告。
  我认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唯一彻底的办法是同化,即犹太血统的人同他们所居住地区的民族融合。我担心仅以种族属性联合在一起的俄苏文化代表的联名信会加剧民族主义危险的趋势。
  我特别担心,《致编辑部的公开信》将对我们深入而广泛展开的世界和平运动的努力是一次打击。每当在各种委员会和记者招待会上问我苏联犹太语学校、报纸为何消失的时候,我总理直气壮地回答,战后“犹太人居住区”已完全取消,犹太血统的新一代苏联公民不愿意同他们所居住地区的人民隔离开。公布这封由犹太学者、作家和作曲家联合签名的公开信,有使卑鄙的反苏运动复活的危险。
  对进步的德国人、意大利人或英国人来说,“犹太人”这个词不表示民族属性,而纯粹属于宗教属性,因此诽谤者会利用《致编辑部的公开信》达到自己卑鄙的目的。
  敬爱的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您明白我无法当即作出决定的原因,所以斗胆给您写信。问题涉及到重要的政治步骤,我恳求您委托某个人告诉我您对我拒绝在公开信上签名的态度。如果负责同志告诉我刊登这封公开信和我的签名将有益于保卫祖国和推动和平运动的话,那时我将在《致编辑部的公开信》上签名。
蓝英年:比罗比詹的噩梦(9)
  爱伦堡这封信是1953年2月底发出的。这时按照斯大林的部署,远东已搭建了许许多多连牲畜都不适合豢养的木棚。莫斯科各铁路备用线上停满了升火待发的铁闷罐子车,各大城市民警局已造好花名册,远东地区已收到接收犹太人的命令。斯大林准备把几百万犹太人,整个民族,从苏联各地迁移到比罗比詹,彻底解决犹太人的问题,像二战期间“解决”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和伏尔加河流域的德国人的问题一样。但爱伦堡的信发出后,斯大林的计划停顿下来。有人说爱伦堡的信对斯大林产生了影响,这未免过高估计爱伦堡的作用,对斯大林的性格完全不了解。是死神制止住斯大林,他3月6日去世,死前几天已失去知觉。
  我始终不明白斯大林为什么要干这种荒谬绝伦、伤天害理的事。苏联很多著名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国防工业设计师和工程师都是犹太人,他们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军力的增强起了巨大作用。他们唯一的原罪就是他们是犹太人。俄罗斯学者姆列钦也在探讨这个问题,他的看法开阔了我的思路,抄录如下:
  历史学家们试图弄清一个问题:斯大林为什么要这样做?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是长期对犹太人的仇恨心理的极端表现?是偏执狂还是神经错乱?
  所有这些因素都起了极端恶劣的作用,但仍不是主要原因。
  随着时间的流逝,“冷战”概念已失去可怕的内涵。但在当时,美苏两国在心理上处于战争状态。
  这种准备大约始于1946年。监视苏联犹太人,杀害米霍埃尔斯,审判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成员,逮捕“医生杀人犯”——这一切做法都因为斯大林认为所有犹太人都是美国间谍。他曾对安全部的侦察员们说过这样的话。
  他在1948年举行的政工会议上直截了当说,下一场战争的对手将是美国,而在美国是犹太人说了算。苏联的犹太人是第五纵队,未来的叛徒。他们现在已经为美国搜集情报并进行颠覆活动……
  多年来一直未能找到斯大林的原话。不久前有人发现主管机械制造业的部长会议副主席马雷舍夫的一本工作日志。日志详细记录了伟大领袖1952年12月1日在中央主席团会议上的一段讲话:“任何一个犹太人都是民族主义者,都是美国情报机关的间谍。犹太民族主义者认为,美国拯救了他们的民族……他们认为自己欠了美国人的情。医生当中有许多犹太民族主义者。”(《历届克格勃主席的命运》)
  斯大林断定苏联犹太人是美国的第五纵队,所以要消灭他们,要把他们赶到荒无人烟的远东原始林去。肃清国内敌人是准备同美国打仗。
  我们现在觉得,二战胜利后,苏联领导人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但愿不再爆发战争。其实这是错觉。斯大林想的完全是另一回事。他大大地扩展了苏联帝国的边界,关心在东欧建立社会主义体制。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阵营只有一个真正的敌人——美国。一旦战胜美国,将意味着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斯大林不惧怕战争。美国那时还没有那么多的核武器。还没有导弹,唯一的运载工具是重型轰炸机。将军们让斯大林相信,防空系统可以拦截大部分美国轰炸机。
  斯大林认为,美国人无法从空中摧毁苏联。核打击造成的损失当然是巨大的,但斯大林并不为此担心,因为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前驻西德大使、曾主管过国际事务的中央书记法林说:“也许有一天我们会从文件中看到,为了对付想象中的打击,我们在积蓄实力方面走得多远。根据我掌握的第二手材料,我只说一句:独裁者死得正是时候。”(《历届克格勃主席的命运》)
  汽车驶入伯力市区,伊琳娜转身对我说:“到伯力了,您睡着了吧?”我说:“睡着了,还做了一场噩梦。”
  (原载《收获》2003年第1期)
朱正:听局中人谈幕内事——读苏多普拉托夫回忆录(1)
  前苏联老资格特工领导人帕维尔·苏多普拉托夫的一本回忆录,中文译本用了《情报机关与克里姆林宫》作书名。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位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一辈子干的都是秘密工作,公开的活动都是用各种化名,如果用他那几乎不为公众知道的姓名出版回忆录,是很难引起读者注意的。中译本的这个书名,大体上反映出了这书的主要内容。
  这位出生于乌克兰的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十四岁就投身于情报行业,刚参加红军不久的他被调到一个师的特工处当了一名话务员和译电员,“从此就开始了我在全俄肃反委员会和克格勃的工作生涯”。他不断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职务也不断提升,最后做到了前苏联内务部第九局即特别行动局的局长,中将军衔。他做过的事情很多,知道的事情就更多了。就在这本回忆录里,他把许多过去属于绝密的材料清楚地写了出来。在卷首“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的话”中,他说: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一个时代毕竟已经过去。昨天还是国家机密的那些东西,由于国家历史的急转,正在丧失其独特性和保密性,成为渴望了解真相的人的共同财富。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曾经是前苏联的那些独立的军事和外交情报机构领导人之一的我,在写完这本书的时候,竟成为特工部门勾心斗角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克里姆林宫内外政策所经历的风云变幻的唯一见证人。
  在前苏联还存在的时候,我恪守军人誓言,保持沉默。在众所周知的1991年的事件以后,在前苏联的情报机构和外交政策的许多东西不再成为秘密,在我所忠诚效劳的一切停止存在以后,我不能也没有权利继续保持沉默。
  就这样,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写出了许多过去公众全不知道的内幕,给苏联历史提供了另一类解读。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书中说到的几件事情。
  例如基洛夫,长期以来一直说他是死于政治谋杀。斯大林曾经以此为由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整肃。后来赫鲁晓夫又说这次刺杀行动是根据斯大林的命令组织的。这本书指出:他的被杀,纯属个人原因。简单些说,事情是这样的:基洛夫非常喜欢女人,他在大剧院和列宁格勒剧院里都有很多情妇。在他举办的几次娱乐晚会上,他又看上了年轻貌美的服务员米尔达·德劳列。当她想要离婚的时候,她那嫉妒的丈夫尼古拉耶夫就把基洛夫杀了。像这样因为妻子有外遇丈夫杀情敌的刑事案件,中外古今都不少见。不巧的是这回的死者是一位重量级的政治人物,这就成了一次政治事件了。不但尼古拉耶夫、他的妻子和岳母都被枪毙,还给斯大林提供了大镇压的借口。
  书中有不少地方谈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在叶若夫和贝利亚时期,内务部增设了一个侦讯处,专门对被捕者刑讯逼供的机构。就用这种屈打成招的供词作为证据,在国家的中高级领导层发动了那一场大逮捕的运动。书中说:
  叶若夫实施了最残酷的镇压行动。1937年,他逮捕了内务人民委员部反间谍机关的所有领导人;1938年,迫害活动波及到国际处,我们的许多朋友都成为迫害对象,这些都是我们完全信赖的人,他们的忠诚可靠是无可置疑的。
  1938年12月,贝利亚取代叶若夫成了内务部的领导人,本书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的处境就更加恶化了。他由国际处的代理处长降职为处内西班牙科的副科长,而让负责审查干部的杰卡诺佐夫当上了国际处的新任处长。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回忆说:
  当我们的朋友被捕时,我们都以为他们是被误抓了。但随着杰卡诺佐夫的到来,我们开始明白,这不是误抓。是的,这是一个有目的的政治阴谋。领导者都由一些外行担任,而他们却可以随意发号施令。我们开始为自己的生死担忧,我们有可能成为牺牲品。
  不但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本人是这样,他的妻子也是在惶恐之中。书中回忆说:
  打那天之后,妻子老是提醒我,让我提防着点贝利亚。她估计我们的住所可能被监听,所以就给他取了个绰号,以免在家里谈话时提及他的名字。
朱正:听局中人谈幕内事——读苏多普拉托夫回忆录(2)
  就这一件小事也可见人们的恐惧有多深了。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闭幕那天作的秘密报告中谴责了斯大林对无辜者的大规模镇压。这本书中提供的材料表明,在这件事情上,赫鲁晓夫本人同样是负有罪责的。那时赫鲁晓夫是乌克兰共产党中央书记,他把乌斯片斯基从莫斯科带去,当了乌克兰内务部的头头。这本书中指出:
  1938年,乌斯片斯基在乌克兰搞肃反运动,其结果是,乌克兰共产党中央一百多名老资格的中央委员中只有三人没有被逮捕。……乌斯片斯基要对发生在乌克兰的逼供拷问和大规模迫害负责,至于赫鲁晓夫,他同乌斯片斯基一道,亲自参加了对被捕者的审讯。在政治局委员中,像赫鲁晓夫这样做的人不多。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后来运动的打击对象扩大到肃反工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的时候,“乌斯片斯基企图逃往国外。他随身携带了几本空白护照,藏了下来,制造了跳河自杀的假象,但是‘溺死者’的尸体没有被发现。赫鲁晓夫张皇失措,赶忙去找斯大林和贝利亚,请求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乌斯片斯基。”逃到了鄂木斯克市的乌斯片斯基发现有人跟踪他,就向当局投案自首了。他自首三天之后,他的妻子被捕,以帮助丈夫逃跑的罪名判处死刑。她递交了赦免请求书。赫鲁晓夫马上进行干预,建议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拒绝接受她的赦免请求。这也可见赫鲁晓夫当年在肃反运动中的态度了。
  至于斯大林在肃反运动中的责任,本书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倒是持一种宽容和谅解的态度。书中说:
  我认为,他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是错误的,但这些错误都是由叶若夫、阿巴库莫夫、伊格拉季也夫以及他们的帮凶的冒险主义和外行所造成的。
  过去的英勇而悲壮的事件、人员的损失甚至大规模的迫害——所有这一切在战胜希特勒的伟大胜利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在书中详细记下了斯大林几次召见他的情况。斯大林每一次召见他,都是给他布置一项任务。第一次是要他去暗杀科诺瓦列茨。这人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联盟”的首领。本书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是乌克兰人,曾经奉命以反苏的面目打入过这个敌对组织,同科诺瓦列茨有过直接的交往。
  叶若夫把本书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带到了斯大林的跟前。斯大林向他们说了必须除掉科诺瓦列茨的理由:“我们的目的是使乌克兰法西斯组织在战争爆发前群龙无首,并且让这些匪徒们为争夺权力而自相残杀。”接着,斯大林问:“科诺瓦列茨有什么癖好、弱点,对什么感兴趣?要尽可能地加以利用。”本书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回答说:“科诺瓦列茨非常喜欢巧克力糖,无论我跟他到什么地方,他的第一件事总是要买一盒包装考究的糖块。”
  就从这里制定出了实施的方案。1938年5月23日,他们在约定的鹿特丹的“大西洋”饭店会面了。本书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把他的礼物——一盒特制的“巧克力糖”送上。当这名杀手离开不久,炸弹爆炸了:完成了任务。
  为了除掉托洛茨基,斯大林又召见本书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了。这一回是贝利亚带他去的。斯大林对他们说,“托派运动中除了托洛茨基本人外,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政治人物。如果结果了托洛茨基,对共产国际的威胁也就随之而消除。”他提出了一年之内必须解决托洛茨基的任务。
  为了执行这一任务,成立了两个小组,一个小组的领导人是墨西哥美术家西克罗斯,代号为“骏马”。另一小组以卡里达德为组长,她的儿子拉蒙也在这小组,小组的代号为“母亲”。两个小组之间没有联系,互相之间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这两个小组都在本书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和他的助手艾廷贡指挥之下活动。他们弄到了一张托洛茨基住所各个房间的平面图,还让一名特工和托洛茨基的一名保镖哈特交上了朋友。
  1940年5月23日,趁着哈特当班,西克罗斯小组冲进了托洛茨基的住所,用自动枪向房间内扫射,托洛茨基躲到床下才免于一死。哈特当然是被干掉了,免得他供出熟识的特工来。
朱正:听局中人谈幕内事——读苏多普拉托夫回忆录(3)
  在收到现场指挥艾廷贡关于行动失败的电报之后,本书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即向斯大林作了汇报。斯大林回答说:“应着手实施另一套方案,不要在乎西克罗斯的失败,给艾廷贡发个电报,转达我们对他的充分信任。”
  这“另一套方案”是1940年8月20日由拉蒙去完成的。整个过程是这样:这天,托洛茨基正在全神贯注地阅读拉蒙写的一篇为他辩护的文章,站在旁边的拉蒙悄悄地拿出藏在雨衣里的小凿冰斧砍过去。正好这时候托洛茨基略微转了一下头,改变了受打击的部位,这样,他受了重伤却没有立时死亡,还大声呼救,他是第二天才死在医院里的。
  拉蒙被当场捉住。他的口供是事先拟定好的,杀人的动机完全是出于私怨,一个字也不涉及苏联的情报机关。他在墨西哥坐了二十年的牢,回到苏联,获得了苏联英雄的勋章。
  暗杀是情报机关的一项经常性的业务。为了杀人之后不留下痕迹,内务部有一个直属部长领导的毒理学研究室,在官方正式文件中被称为“X——实验室”。他们研制出了一种致命的针剂。用这种针剂处死的人,有拒绝和苏联情报机关合作的瑞典.外交家劳尔·瓦伦贝格,有乌克兰合并派教会大主教罗姆扎,有乌克兰民族主义领导人舒姆斯基……
  杀死米霍埃尔斯的经过要复杂一些。战争时期,苏联成立了一个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以获取国外犹太人对苏联的支持。米霍埃尔斯,这位犹太国家剧院的总导演、著名演员,被安排为委员会的主席。1943年他奉命到美国活动。书中说,“去美前贝利亚将米霍埃尔斯叫到卢比扬卡,指示他怎么样着手跟美国犹太人建立联系。我们的计划是,预先取得美国社会的支持,获取对发展我国冶金和煤炭工业所必需的资金”。他的美国之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却没有想到犯了斯大林的忌。到战后发动反犹太人运动的时候,米霍埃尔斯的死期就到了:
  显然,斯大林担心米霍埃尔斯巨大的个人声望会被国际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利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米霍埃尔斯拥有世界知名度,这样的人无疑也一定有异乎寻常的强烈个性,因此在那个时代,不可能通过法院审判这块遮羞布对他按常规方式进行逮捕和审讯。
  1948年1月,通过所谓的特别程序米霍埃尔斯被杀害。……有关这次处决的详情直到1953年4月我才知道。……在见一下白俄罗斯主要演员的借口下,米霍埃尔斯和陪同他的戈卢博夫被诱骗到察纳瓦的别墅,在那里给他注射了剧毒后,将他抛在载重卡车的车轮下,伪造成在明斯克郊外大街上被歹徒撞死的假象。实际上驾驶汽车的是国家安全部白俄罗斯铁路运输处的工作人员。
  书中还写到了一些后来没有执行的暗杀计划。例如,“1943年,斯大林放弃了自己最初的谋杀希特勒的计划。因为他担心希特勒一旦被干掉,那么纳粹分子们和军界就会企图与同盟国缔结没有苏联参与的秘密和平条约”。这当然是一种十分现实的政治考虑。此外还曾经有过刺杀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退役将军卡普斯强斯基的考虑,有过刺杀原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的考虑,后来反复权衡利弊得失,放弃了这种考虑。
  值得一提的是暗杀铁托的计划。1953年2月底,斯大林最后一次召见本书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将一份别人拟定的刺杀铁托的计划拿给他看,让他对此发表意见。斯大林对他说:“这项任务对于巩固我们在东欧的地位和扩大我们在巴尔干半岛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定要绝对有把握地对待此事,要避免失败。千万不要再发生像1942年在土耳其谋杀德国大使冯·巴本没有成功的事情。”本书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认为这份计划没有现实的可行性,是拿行刺的特工白白去送死。正在情报机关具体研究怎样完善这个实施方案的时候,斯大林死了。高层领导立即进入紧张的权力角逐之中,没有人过问这事了。
  书中另一项十分引人注目的内容,是苏联情报机关盗窃美国原子弹机密的活动。书中说,“1943年至1944年,我们利用了各种途径去接近美国的原子秘密。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橡树岭工厂和伯克利核研究实验室。我们还试图打进订购原子武器的工业公司”。
朱正:听局中人谈幕内事——读苏多普拉托夫回忆录(4)
  苏联特工努力去建立同原子科学家的关系。奥本海默是美国制造原子弹工程技术方面的负责人,就是苏联特工的一个大目标。这人思想本来就“左”倾,特别是他的妻子凯特琳,更是向往苏联和共产主义理想,她给了丈夫很大的影响。奥本海默,以及费米、玻尔、西拉德这些科学家,都给苏联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情报,对于苏联研制原子弹帮了大忙。
  苏联做到了这一点,不仅仅是,或者应该说主要的并不是用了通常的情报工作的那些手段。对于这些大科学家来说,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甚至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书中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给苏联情报机关工作的莫里斯·科恩结婚了,他想吸收新婚的妻子洛娜也来搞情报工作。洛娜拒绝了,认为丈夫是背叛,但是丈夫说服她,他们的行动是为实现崇高的正义事业,而不是什么背叛。就这样,她就乐意为苏联情报机关工作了。第一颗原子弹投到广岛以后,她带着这颗原子弹的设计图和详细说明书机智地通过了严密检查的关口。这可是至关重要的情报。书中详细记下了她这次应付惊险场面的从容和沉着,可以按原样搬到电视剧或者电影里面去。
  这书中说:“我们在英美的情报提供者和情报机构共获取了二百八十六件有关原子能的秘密科学资料和非公开出版物。”这些技术情报起了多大的作用呢?库尔恰托夫(他在苏联就相当于美国的奥本海默)在1943年3月写给上级的信中说:
  获取的情况资料对我们国家和科学事业具有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价值。……可能让我们省去许多研究铀问题的异常困难的阶段,掌握解决这一问题的新的科技途径。……看来,从技术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时间将比在我们科学家了解国外这一问题研究进展之前所预料的可能会大大缩短。
  实际情况也同这信中所预言的一样。在原子弹研制成功之后,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回顾说:“原子弹在苏联制造出来仅用了四年时间。情报资料无疑加快了我们制造原子武器的进程。”
  书中还谈到了“罗森堡夫妇案”。这对美国夫妇是被控为苏联窃取原子武器机密而被执行死刑的。我还依稀记得当年的《人民日报》称他们为和平烈士。现在出版的《辞海》里有这一案件的词条,可是没有烈士的头衔了。真实的情况,本书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说:
  罗森堡夫妇是1938年由奥瓦基米扬和谢苗诺夫吸收同我们情报机关合作的。由于命运的戏弄,罗森堡夫妇在报界被美国人和我们自己宣传成为苏联搞原子间谍活动的关键人物。实际上他们发挥的作用并没有这么重要。他们绝对与由专门情报机关协调的原子弹情报的主要提供者没有联系。
  情报渗透和接近我们感兴趣的设施的价值取决于情报提供者的工作性质。罗森堡夫妇只不过是我们在美国原子弹研制设施进行外围活动中的并不起眼的一个环节。罗森堡夫妇及其亲属格林格拉斯所提供的资料并不是属于重要的情报。罗森堡夫妇是真诚的,他们怀着共产主义信念,对我们忠贞不渝,准备在所有方面与我们合作,但是他们的活动对获取美国原子秘密并不具有重要意义。
  被外国处死的苏联间谍,这本书中还写了1944年被日本人绞死的佐尔格。后来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的佐尔格这人在中国的知名度颇高,有关他的书,翻译出版了不止一种。在德国入侵苏联前后,他发回去了好些有关德国和日本动向的重要情报。这书中说,“佐尔格的悲剧在于他所提供的情报没有被我们的指挥机关利用”,“因为这种专职间谍向来不受信任,所有的特工机关都要经常对其进行反复考验”。对佐尔格的最终结局,书中写了令人深思的一段:
  佐尔格被日本当局逮捕后在审讯中的表现引起了莫斯科强烈的愤慨。他违背了苏联情报机关的主要原则:任何时候也不要承认以任何方式为苏联做过间谍工作。……情报局的领导鉴于佐尔格已向日本人坦白,因此没有提起交换的问题。
朱正:听局中人谈幕内事——读苏多普拉托夫回忆录(5)
  当一名间谍,是多么艰难的行当呀。
  当本书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成了一名高级情报官员之后,有条件从近处观察到最高领导层的派别斗争。在“斯大林执政的最后岁月”这一章里,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说:在斯大林周围的力量分布是这样的:贝利亚、马林科夫与别尔乌辛、萨布罗夫两位主管经济的人结成了统一战线。他们都属于同一个集团的人,他们把自己的人提拔到了政府中一些有影响的岗位。赫鲁晓夫同贝利亚、马林科夫集团关系十分密切。另一个就是后来被称为“列宁格勒集团”的派别,其成员包括: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沃兹涅先斯基,党中央第二书记、主管意识形态的日丹诺夫,负责包括国家安全机关在内的人事工作的苏共中央书记库兹涅佐夫,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主席罗季奥诺夫,负责轻工业和财政工作的部长会议副主席柯西金等。这两派斗得很厉害。书中说:
  斯大林鼓励这种派别斗争,因为他明白,这对于他的政权没有丝毫损害。除此之外,斯大林意识到,他们之间彼此勾心斗角、追名逐利的权力斗争,给斯大林提供了极其难得的罢免他们的机会。他总是起用没有上层斗争经验的年轻的党务工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来替换他们。
  日丹诺夫于1948年死去,第二年就制造出了一个“列宁格勒案件”,沃兹涅先斯基被处死。权力斗争的继续导致了所谓的“医生案件”,克里姆林宫一大批保健医生被捕,想以此为突破口对元老派进行清洗。本书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认为,“很明显,贝利亚是斯大林清单上第一个要消灭的人。”斯大林一死,这“案件”也中止了,被捕的医生也就放了出来。
  斯大林死后,高层权力斗争出现了全新的格局。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说,这时,“赫鲁晓夫便抓住机会向他觊觎的权力顶峰爬去。”本书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同赫鲁晓夫有过直接的交往,对此人的印象很不好,说他“善于投机钻营、玩弄阴谋诡计”。“为达此目的,他(赫鲁晓夫)必须摧毁马林科夫—贝利亚同盟”。这一点,他有步骤地做到了。6月,他让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这时马林科夫已将党中央书记的职务让给赫鲁晓夫了)签发了逮捕贝利亚的命令。这以后,就是一步一步地来收拾马林科夫了。书中说:“在国家领导人中,不存在任何贝利亚阴谋,而有的是整贝利亚的阴谋。”“不论贝利亚在1953年4月至6月间是出于何种动机,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有关撤销劳动改造管理总局、释放政治犯、改善同南斯拉夫关系的主张中已经包含了赫鲁晓夫在‘解冻’时期所实行的‘消除个人迷信后果’的基本措施。”
  在我看来,这可以算是一本研究苏联历史的重要参考书。书中有不少论点,很有助于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这里随手举几个例:
  在雅尔塔协议中,美国、英国和苏联对战后世界进行了划分。无论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但是这一协议是以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为前提的。
  斯大林与日丹诺夫开始了“同世界主义者斗争”的运动,目的是加强与外界的隔绝并在知识分子中清除任何外来意识形态的影响。斯大林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想巩固苏联在东欧的地位,并在那里建立起苏联那样的社会制度。
  党的高层领导发动反对“世界主义”和反对“个人迷信”的一次次运动,就是为了铲除前进路上的对手和向他们提反对意见的人。
  在向读者介绍了这本大可一读的书之后,不得不附带说几句对译文的意见。几位译者不辞辛劳译出了这部三十多万字的大书,他们的劳绩是应该受到感谢的。只是如果能够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就更好了。一个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书中的众多人名,没有采用流行已久的规范的译法。例如,“墨索里尼政府外交部长基亚诺”(138页)通译为齐亚诺;曾任苏联外交部长和驻美大使的利特维诺夫(261页等多处)通译为李维诺夫;苏联驻瑞典大使科洛思泰(310页)通译为柯伦泰;以色列政治家梅耶尔(347页)通译为梅厄;匈牙利的政治家伊姆拉·纳侍(416页)通译为伊姆雷·纳吉。
朱正:听局中人谈幕内事——读苏多普拉托夫回忆录(6)
  更不可理解的是就在同一本书中同一个人的译名也有不统一的。例如:朗纳·科恩(203页)后面又译为洛娜·科恩(217页);布尔加林(274页)后面又译为布尔加宁(360页);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的姓苏多普拉托夫有一处被印成了苏多普拉多夫(384页);书中多次出现的梅尔库洛夫有一处被印成了梅利库洛夫了(465页)。
  有些是校对的问题,例如基洛夫死于1934年,有一处印成1937年了(51页)。
  似乎还偶有译错的地方。例如这一句:“没有贝利亚及其第一副手叶若夫的签字,逮捕令则不能生效。”(55页)只要通读了这书就可以知道,叶若夫从来也不是贝利亚的副手,恐怕是把原意弄反了。又如这一句:“当时,日本人已占领了华中、华北及满洲里。”(87页)这个“里”字似应删去。能够和华中、华北这两大块领土相提并论,只能是满洲那一大块领土,而不是一个不大的城市满洲里。又如这一句:“菲舍尔奉命向我们报告了美国向中国民族主义者们提供军用物资的情况。当时,美国人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得难解难分。”(279页)人们都知道,当时同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得难解难分的,是美国人支持(出钱出枪)的国民党军队,而不是美国人自己。由此猜想:中国民族主义者是不是中国国民党的误译呢。因为文章已经够长,不多举例了。总之,尽管译文还未尽完善,这本书还是大可一读的。
  (原载《随笔》2006年第4期)
蓝英年:利季娅打官司(一)(1)
  利季娅·丘科夫斯卡娅(简称利季娅)是苏联作家,是苏联著名作家科尔涅伊·丘科夫斯基之女,她的哥哥尼古拉和女儿叶莲娜也是作家,一家三代人都是作家。这样的家庭在苏联并不多见。老丘科夫斯基20世纪初便已成名,交游甚广,同时代的文化名人,他几乎没有不认识的。他既同高尔基交往,也同古米廖夫、曼德尔施塔姆和苔菲往来。他同列宾同住在芬兰湾小城库奥卡拉(今改名列宾诺),两人交往甚密。夏里亚宾曾专程到库奥卡拉看望他。他在文学领域是多面手,写童话故事、散文随笔、俄国作家和诗人评论及文学回忆录。他精通英语,翻译过莎士比亚诗剧。老丘科夫斯基写的儿童故事《唉呀疼医生》和《洗呀洗干净》,20世纪50年代初期便译成中文。他在苏联文坛处境一直不佳,重要作品均未译成中文,所以在中国远不如法捷耶夫等人知名。
  中国读者更不知道利季娅了,因为她的作品没有一篇译成中文。我也是1989年才知道她的。一天晚上,我在俄国朋友家看电视,从美国来的白俄时代老太太尼娜·别尔别罗娃身旁坐着一位老太太,她把放大镜贴在眼睛上看字条。我问俄国朋友那个视力差的老太太是谁,他们惊讶地回答:“她是利季娅·丘科夫斯卡娅。你怎么连她都不知道?”我自惭形秽,在国内怎么没听说过?自此,我开始注意利季娅。1990年读了她的《开除经过》,极为震撼,对她的胆识和才华敬佩不已。1997年又读了她的《与阿赫玛托娃交往札记》,更加敬佩她了。前年,我把她的小说《索菲娅·彼得罗夫娜》译成中文。对这篇作品,我就不多说了,还是让她自己说吧。我只指出一点,这篇小说写于1939年11月至1940年2月,即她丈夫刚刚被镇压之后。那时,大清洗阴森恐怖的气氛仍笼罩着全国,她在阴森恐怖的气氛中写出这篇纪实小说。
  利季娅写道:“我在小说中想写出谎言对社会毒害到何等程度,如同军队使用的毒瓦斯一样。我没选择姐妹、妻子、恋人和朋友做主人公,而选择象征忠诚的母亲。我的索菲娅·彼得罗夫娜失去独子。在有意识地歪曲的现实中,她所有的感情都被歪曲,甚至母亲的感情——这便是我的构思。她是寡妇,儿子是她的生命。儿子科利亚被捕,判处劳改,宣布他是人民的敌人。她相信报纸和官方人士超过相信自己。她相信检察官的话,仿佛儿子‘供认了自己的罪行’,应判十年劳改。但索菲娅·彼得罗夫娜心里清楚,儿子什么罪也没犯,也不可能犯罪。她知道儿子绝对忠于党,忠于自己的工厂,忠于斯大林同志。如果相信自己而不相信检察官,不相信报纸,必将天塌地陷,她生活和工作中仅有的一点慰藉将一扫而光。于是她想既相信检察官又相信儿子,终于神经错乱。我这本书想写的是神经错乱的社会。可怜的索菲娅·彼得罗夫娜发疯了。她绝非抒情主人公。她是我所塑造的所有相信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和正义的人的综合形象。‘我国不会平白无故关押人’,不相信这点便无法活下去,只好上吊。索菲娅·彼得罗夫娜无力概括自己所感受的一切,不能因此而责备她。因为一个普通人的脑子无法抵御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向她灌输的一切荒谬的东西,她怎能理解这种有意制造出来的混乱?况且独自一人:恐惧像一堵墙,把每个有同样感受的人隔开。”接着,利季娅不无骄傲地写道:“这篇写1937年的小说是我两年探询亲人消息后立即写出来的。我至今(1974年)仍未见到一本在这里、在那时写1937年的小说。”
  利季娅的小说用紫墨水写在一个厚笔记本上。自己家里自然无法保存,她的家已被搜查过三次了,全部财产被没收。她请朋友替她保存笔记本。这是极端危险的事,但朋友答应了。战争爆发后,利季娅疏散到塔什干,她在那里得知,在列宁格勒围困时期,朋友饿死了。临死前,这个朋友把笔记本交给妹妹,对她说:“如果你们两人都能活下来,把笔记本还给她。”这样,利季娅的小说被保存下来。苏共二十大后,利季娅把小说打了几份,分送给朋友们看。1962年9月,她把小说寄给苏联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看了非常赞赏。立即同利季娅签订合同,1963年1月,预付了60%的稿酬。3月排出清样,配好插图,马上便要开印。总编辑卡尔波娃和社长列休切夫斯基一致肯定小说的价值。但1963年,形势急转直下,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上面”改变了路线,对文学过分“深入”个人迷信的后果表示不满,要求多写成绩,别再写“错误”,因为党的二十大和二十二大的决议把一切都说清楚了,都改正了。活下来的已从劳改营和监狱中释放回家,并给他们提供住处,甚至还安排工作;死了的给家属颁发恢复名誉证书,还需要什么?何必往伤口上撒盐?个人迷信的后果已经消除,大家忘记吧,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蓝英年:利季娅打官司(一)(2)
  1963年3月,利季娅被叫到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辑对她说,小说虽已排好,并预支了60%的稿酬,但仍不能出版。编辑用犹豫的口吻说出明确的决定。利季娅感到编辑们都热切地希望她的小说出版,“但编辑部决定不了什么该出版什么不该出版。”利季娅写道。“命令就是命令,禁止的题材就是禁止的题材。过了一段时间,我去找出版社总编辑——夸奖过我的小说的卡尔波娃。我对她说:‘揭发个人迷信后果仿佛描写卫国战争,三个短篇、三个中篇和三个长篇外加三首长诗就足够了。’‘别往伤口上撒盐’,可每个家庭都有人被害,或父亲,或丈夫,或兄弟,或儿子,而有时一家四口通通被害,亲人们沉痛怀念被害者。战争只进行了四年,可个人迷信持续了三十年。有时全家未留下任何痕迹。战争是骇人听闻的事,但它的原因和危害容易理解。可个人迷信以及与其相关的一切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就难理解得多。任何一份文件对后代和研究者都十分珍贵。其中也包括我的小说。”“我一开始就对您说”,卡尔波娃厚着脸皮说,“您的小说思想上是有害的。个人迷信及其后果,党的文件已经讲得相当清楚了,赫鲁晓夫同志的发言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知识分子的会见更进一步地阐述清楚了。我从未看错您的有害的立场。”“您真不害臊!”利季娅反而不知所措了。“您还要感谢出版社呢”,卡尔波娃说,“我们还没让您退稿费呢。国家在您的小说上白白地浪费了不少钱。”“钱?”利季娅反问道,站起来,“您无权让我退稿费。对签订合同的作品,你们应付全部稿酬。我将通过法院索取。”
  文学界都知道卡尔波娃是撒谎能手,所以在作家当中有句名言:“像卡尔波娃那样撒谎。”我不知道卡尔波娃写过什么作品,但知道她长期担任苏联作家出版社的总编辑。总编辑必然同作家打交道,免不了得罪作家。应当为卡尔波娃说句公道话:她并非天生爱撒谎,上面政策变了,她不得不紧跟。称赞利季娅小说是一个时期,认定她作品有害则是另一个时期。她不能不服从上面的指示,又无法向作家说明改变观点的原因(有党的纪律),就只好经常说谎了。作家兄弟们怎么这么不理解总编辑的苦衷呢?
  利季娅向莫斯科斯维尔德洛夫区法院上告苏联作家出版社,1965年4月24日开庭。被告法人代表未出庭,由律师代表。出版社的律师指出,编辑们在二十大和二十二大的形势下脑子发热,没看出小说的错误,现在学习了党的一系列新决议,用另一种眼光看小说,便发现了问题。律师接着说:“并非我们自己理解了这类题材的危害性,而是党向我们指出:共产党员不应出版这类题材的作品,因为没有必要,主要是没有益处。”利季娅的律师则强调合同的严肃性,毁约一方应承担全部责任。双方律师辩论后,法庭请原告利季娅发言。利季娅说,以往的暴行所以发生,难道同报刊不敢刊登人民充满哭号和呻吟的投诉信无关?当然,当时发表这类信不亚于给自己判死刑。难道现在仍然如此?仍然让所有报刊、出版社听从一根指挥棒?这是不是以往发生暴行的原因之一?她的小说不过记录了过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片断,这对那些有意反思过去的人仍有裨益。被告律师没再发言。法庭判决利季娅胜诉,出版社应支付她全部稿酬。
  前面说过,利季娅的小说《索菲娅·彼得罗夫娜》打印了几份,在朋友当中传阅,但不知怎么被地下出版社印刷了,并很快流传到国外。但利季娅从未想在国外发表作品,她是为苏联读者写小说,希望小说帮助人民认识过去,反思过去。如人民都认清过去,那么过去很难重返。稍有重返的迹象,便会引起人民的警惕。然而自此,利季娅便成为作协的眼中钉,以后她所遭受的种种打击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蓝英年:利季娅打官司(二)(1)
  1965年开始了竭力遗忘个人迷信的后果并颂扬这一时期成绩的过程。所有出版物不再披露历史真相,采用逐渐减少最终缄口的手法。先披露一半,后披露四分之一,再后披露十分之一,最终什么也不披露了。新的一代对过去将一无所知,无法从父辈和祖辈的血迹中吸取任何教训。
  请看1965年以后出版的书籍。
  1965年,斯拉文出版了《肖像与札记》,其中谈到苏联驻法西斯意大利著名记者维克多·金:“在那些年代,金说过,他将活到人民起义绞死墨索里尼的那一天。金的预言实现了,但他没活到那一天。他无法预见自己出了骇人听闻的事。”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没说出是什么骇人听闻的事:金1937年被处决。1972年,发表了回忆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州第一书记贝塔尔的文章,文章中有一段感人的话:“男孩子和女孩子在纳尔奇克(州府)的街道上奔跑……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爷爷奶奶们时常来到广场上贝塔尔的纪念碑前,望着贝塔尔的铜像抹眼泪。”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应当告诉孩子们,爷爷奶奶之所以望着贝塔尔铜像落泪,是因为他们怀念这位1937年被处决的书记。是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不敢写他被害还是编辑根据指示删去了?在1973年出版的由苏联著名文学理论家和语言学家巴赫金著的《诗学与文学史问题》一书中,序言是这样介绍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生平的:“巴赫金出版了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专著后便迁移到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交界处的库斯塔奈市。”巴赫金为什么从资料丰富的列宁格勒迁往偏僻的小城库斯塔奈呢?难道那里反而比列宁格勒的研究条件更好?实际上,巴赫金因在研究中发表了独创见解而被流放到那里,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不敢挑明。最可笑的是对诗人曼德尔施塔姆的介绍了。1973年,诗人文库出版了《曼德尔施塔姆卷》,序言介绍了曼德尔施塔姆的生平。他一会儿住在克里木,一会儿住在莫斯科,又住在彼得格勒,然后又回到克里木,接着又到第比里斯、埃里温、罗斯托夫、彼尔姆、阿布哈兹,最后来到沃罗涅日,创作道路至此中断。序言给读者的印象是曼德尔施塔姆酷爱旅行,像果戈理一样,只有在旅途中才有灵感,但序言偏偏漏掉曼德尔施塔姆旅行的终点海参崴。其实曼德尔施塔姆不是到各地旅行,而是被流放到各地,1938年病死在海参崴劳改营转运站。招致杀身之祸的是那首《我们活着,感觉不到国家的存在》。这些序言,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都只字不提。不掩饰他的生平,诗集便无法出版,这也算为出版诗集所付出的代价吧。
  利季娅是苏联作家,也写过迎合政策的文章。她坦率承认:“说起来,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谎言的制造者,对社会真相保持沉默。对每个人来说,总有一天真理会扼住他喉咙,并永远钻入他灵魂。对我来说,这一天是在我亲爱的城市血流成河时来临的。我睁开眼睛是不是太晚了?当然晚了。农业集体化时我未睁开眼睛,但我一睁开眼睛便写了《索菲娅·彼得罗夫娜》。我并非为了发表,只想记下丧失理智社会的一个方面。二十大和二十二大后,我同很多人一样,萌生了发表的希望,但我的希望落空了。一旦我明白我国又开始剥夺记忆,我彻悟了:不论给我任何财富,我也决不出让我用痛苦酿造出来的成果。可以永远不印我写的一行字,就让我的创作构思永远无法实现。我也不允许从我著作中删除牺牲者的名字。”利季娅作出决定,但实行起来谈何容易。不出书收不到稿费,难以维持生计,因此很多作家都作了这样或那样的让步。他们戏称这种让步为贴邮票,贴上邮票信才能邮走。利季娅也贴过邮票。1955年,她写过一篇评论日特科夫创作的文章《隐藏的遗产》。日特科夫是1905年革命的参加者,写过不少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维克多·瓦维奇》,但他通常被视为儿童文学作家。利季娅却认为《维克多·瓦维奇》才是他最重要的作品。《文学报》准备介绍《隐藏的遗产》,但提出两个条件:一,不提《维克多·瓦维奇》,因为法捷耶夫否定了这部小说;二,把标题改为《走进成人国度》。这篇文章便算作日特科夫作品集的序言。为了能使日特科夫作品集出版,利季娅接受了《文学报》的条件。后来她写道:“我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是否只做过这一次让步呢?回想起来万分惭愧。我在1951年出版的《十二月革命党人——西伯利亚的研究》一书中,竟然歌颂斯大林宪法和斯大林对西伯利亚的工业改造,尽管那时我十分清楚宪法和工业改造的代价,但我仍屈从公认的贴邮票理论。”
蓝英年:利季娅打官司(二)(2)
  1966年,法院审判作家西尼亚夫斯基和达尼埃尔,两人都判了刑。六十二位作家联名致信苏共二十三大主席团,认为量刑过重,要求减刑。肖洛霍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却说:“这两个黑心的坏小子要是落到难忘的二十年代就好了,那时并不按刑法典严格划分的条款判决,而是遵从‘革命的法治意识’判决,哎呀,这两个变身有术的妖怪恐怕不会判得这么轻。”为此,利季娅写了《致肖洛霍夫的公开信》,投寄作协罗斯托夫分会理事会、俄罗斯联邦作协理事会、苏联作协理事会、《真理报》、《消息报》、《锤子报》、《文学俄罗斯》和《文学报》。利季娅公开谴责肖洛霍夫那些不负责任的话。她投寄作协和各报刊,公开表态,并准备承担责任,这在1966年算得上壮举。但没有一家报刊敢刊登她的公开信。肖洛霍夫是碰不得的。尽管肖洛霍夫看不起勃列日涅夫,但勃列日涅夫不允许批评肖洛霍夫。当时地下出版社大量印发这封信,造成极大影响。利季娅同作协的关系更加恶化,并且双方都不再妥协。几乎丧失视力并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女作家同强大的作协对立,结果可想而知。
  1966年10月,即《公开信》流传后,利季娅写了一篇回忆马尔夏克的文章,纪念他逝世两周年。她认识马尔夏克四十年,一起工作过九年,当然有值得写的东西。她把文章拿给儿童文学出版社,可编辑连看都不看。令她感到意外的是,作家出版社采用了。稿子发排前,编辑部打来电话,请利季娅删去两小段。第一段:“1937年至1939年,马尔夏克的几个朋友被捕失踪,他为受迫害者申辩,有时居然成功。”第二段:“岁月流逝,斯大林死后人们开始返回城市并获得新生。1955年,格尔曼在《文学报》上著文称赞三十年代马尔夏克所领导的‘列宁格勒’编辑部。马尔夏克读后对我说:‘仿佛打开砌死的门。”利季娅拒绝删除。稿子没有发表。
  1966年,儿童文学出版社请利季娅为米尔奇克小说集写序。这是一部讲述童年的小说,故事发生在沙皇时代,是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米尔奇克是位老同志,十月革命时期任工兵苏维埃代表,参加过左派社会革命党。米尔奇克30年代发表小说时,责编正是利季娅,所以她是写序最合适的人选。米尔奇克的儿子也请她写序,写写渐渐被人遗忘的父亲。利季娅碍于情面答应了。序写好后,出版社社长看了极为满意,但要求删去下面的一段话:“1938年米尔奇克被捕。马尔夏克的编辑部被捣毁,有的编辑被逮捕,有的被撤职。”社长说:“我们是儿童出版社,何必让沉重的过去给他们的生活蒙上阴影呢?”利季娅拒绝删除,序无法使用,影响了小说集的出版。利季娅不仅得罪了出版社,也得罪了米尔奇克的儿子。同年4月28日,利季娅收到出版社的一封信:“作为责编,我很痛心,您不肯删去序言中的一段话。我知道您的指导思想,但您也应为读者想想。您的拒绝使读者无法阅读同小说如此和谐的序言。祝您和令尊五一节快乐,春天和欢乐的节日快乐!”最后这句话使利季娅十分恼火。什么“春天和欢乐的节日快乐”?她回了一封不客气的信,摘译如下:“您隐瞒了我们争吵的真正原因,因为您的信是用公文纸写的。印着出版社印章的公文纸既无法坦诚地谈论恐怖期间的牺牲品,也不敢提到您必须遵从的删除它们的指令。我则用普通信纸以私人身份回信。没必要隐瞒问题的实质。我同出版社的争论并非有关‘一段话或一个句子’,而是有关人的鲜血和人的言论自由。您预定出版的小说集的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米尔奇克是位卓越的作家和我的挚友,一位老工人和两次革命的参加者,在斯大林暴政时期同千百万无辜的人一样被杀害。下一代人,被害者的子辈和孙辈该不该知道这一切?我坚信应该知道。对暴行不仅应抽象地讲述,还应通过具体人的命运来讲述。这是活下来的人的光荣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利季娅的拒绝引起很多人的不满,其中包括米尔奇克的家属。“他们向我解释,如保留您的序言,对很多人来说便保留了这个人的生动形象。您拒绝删除,出版社只能用简介代替序言,读者便看不到他的形象了。只要在括号中标出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的生卒年月,删掉这段话读者也能猜到发生了什么事。”利季娅毫不动摇,因为她知道没有她的序言,书仍然能出版。同日特科夫的书不同,没有她的序言书未必能出版,所以那时利季娅只好妥协。
蓝英年:利季娅打官司(二)(3)
  1967年,《索菲娅·彼得罗夫娜》和《致肖洛霍夫的公开信》在国外发表,上面有人下达指示:禁止再版利季娅的旧著和发表她的新作。1968年斯大林逝世十五周年之际,利季娅写了一篇题为《不是处决,而是思想,而是言论》的文章,投寄《消息报》。文章自然没登出来。文章较长,只能摘译其中的一段:“我想一个螺丝一个螺丝地研究这架机器如何把充满活力的活生生的人变成冰冷的尸体。必须对这架机器作出判决,并大声喊出。不能销账,在上面心安理得地打上‘销账’,而要解开其原因和后果的线团,严肃认真地、一环接一环地加以分析……千百万农民被划入‘富农’或‘准富农’一栏,被驱赶到荒无人烟的北方,驱向死亡。千百万城市居民被划入‘间谍、破坏分子和人民敌人’一栏,被关进监狱或劳改营。整个民族被指定为叛徒,从他们祖居地驱赶到异邦。是什么把我们引入前所未有的灾难?国家机器为何扑向无还手之力的人呢?为什么国家安全机构同负有维护法律尊严的检察机构融为一体?为什么以声张正义为宗旨的全国报纸都有计划地、机械化地、千篇一律地诽谤受迫害者,对所谓被揭发出来的、出卖给外国情报机构的死不悔改的人民敌人说了数不清的假话?”
  “这样的事是何时发生的和怎样发生的?毫无疑问,这是学者们至今所知道的最可怕的化合物。为什么能够化合?研究它们不仅是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艰巨任务,而且首先是作家的任务。这是今天主要的工作,并且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应当号召人民,年老的和年轻的,勇敢地反思过去,认识过去,那时未来的道路才会清晰。如果我们工作做得及时,今天便不会审判言论了。”这篇文章不胫而走,并很快流传到国外。
  利季娅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中。作协党组书记瓦西里耶夫(曾是契卡分子),1969年10月提出开除利季娅作协会籍的建议,但隔了四年,他的建议才得以满足。利季娅暂时只受到警告处分,但从此,官方不仅不准出版她的作品,连她的姓名也禁止在出版物上出现。
  1967年,列宁格勒报刊书籍出版社决定出版阿赫玛托娃的文集《诗歌与散文》。这是女诗人逝世后出版的第一个集子。利季娅是阿赫玛托娃多年的朋友,详细记录了她同阿赫玛托娃每次的接触。她不仅了解阿赫玛托娃的创作构思,也知道许多技术上的细节。如某诗写于何年何地,阿赫玛托娃本人反而会弄错。出版社请利季娅作注释,她父亲老丘科夫斯基作序,当然都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他们同编纂诗人丛书《阿赫玛托娃卷》的日尔蒙斯基院士交换意见,一起确认编辑过程中发现的新材料。出版社责编德鲁扬从列宁格勒来到莫斯科,利季娅同德鲁扬发生争执。如德鲁扬要求删去《最后的玫瑰》的被奉献者的名字——布罗茨基,即后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那时,布罗茨基在苏联名声很坏,被称为寄生虫。为保存这首诗,利季娅同意删去布罗茨基的名字。利季娅作完注释送给日尔蒙斯基院士审阅。院士看了大为赞赏,并写了极高的评语。1968年6月,利季娅看完清样,1969年2月看完三校样,书马上就要发排了。这时,责编德鲁扬从列宁格勒打来电话:“书停印,开印日期未定。书稿尚未审批。”为什么停印?谁尚未审批?无人回答。连日尔蒙斯基院士也问不出所以然来。利季娅知道,书稿不能发排是因为她,如印出来将出现:利季娅注释,而她的姓名是不准出现的。出版社不仅退了她作的注释,也退了老丘科夫斯基写的序言,但都付了稿酬。父亲沾了女儿的光。
  1969年10月,老丘科夫斯基病逝。作协已无顾忌,可以放手收拾利季娅了。像丘科夫斯基那样著名的老作家逝世都要成立文学遗产委员会,利季娅却被排除在委员会之外。丘科夫斯基住院时完成了他最后的一篇文章《一个老说故事人的坦言》,《文学俄罗斯报》决定发表这篇文章。利季娅在朋友的帮助下整理出文稿,但过了一个月,文章仍未发表。利季娅觉得蹊跷。这时,她收到报社总编辑的电话。利季娅问他为什么不发表,总编辑回答道:“我们乐意发表,可是很遗憾,我们无法发表。文章下脚注明:利季娅整理。”利季娅说她乐意删去自己罪恶的名字,只要文章尽快登出来。总编辑回答道:“口头允诺不行,必须出具书面声明。”利季娅万般无奈,不得不写书面声明:“得知我所整理的我父亲的文章《一个老说故事人的坦言》由于文章下脚提到我的名字而无法发表,我声明同意发表时删除我的名字。”报纸收到她的声明后,文章马上发表了。
蓝英年:利季娅打官司(二)(4)
  利季娅同父亲感情很深,并深受其影响,自然想写点怀念父亲的文字。丘科夫斯基活了八十七岁,经历过很多事。利季娅只选择了自己的童年:父亲如何教孩子们划船,教他们英语,在海里向他们朗诵巴拉丁斯基的诗。内容绝无问题。但在《文学俄罗斯报》的事发生后,利季娅不再抱向报刊投稿的幻想。利季娅记得《文学俄罗斯报》总编辑对她说的话:“共产党员的良心迫使我不允许您的名字出现在我们报纸上。上面没有任何人指示我们。”《家庭与学校》的编辑伊万诺娃大概同文学界有些隔膜,不知利季娅的名字已成禁忌,竟想看她写的回忆父亲的文章,看后大为赞赏。利季娅共写了十五节,但只建议伊万诺娃发表丘科夫斯基在海里给孩子们朗诵诗的那一节。伊万诺娃不知天高地厚,要发表十五节。利季娅不想坑害这位好心人,坚持只发表一节。两人竟讨价还价起来。最后商定发表七节,三期登完。1973年《家庭与学校》第九期以《在海岸边》为标题发表了第一节,结尾处印着“待续”。刊物上不仅出现了利季娅的姓名,还刊登了一幅1915年马雅可夫斯基为利季娅画的肖像。伊万诺娃胆子太大了。但第十期只登了几个段落便“全文完”了。伊万诺娃显然为自己的大胆或粗心大意付出了代价。
  以后,所有回忆丘科夫斯基的文章中都没有出现利季娅的名字。比如写到客人来了,利季娅去开门。朋友们在客厅谈话,利季娅在一旁作陪,TXT图书下载网www.bookdown.com.cn就把“利季娅”改成“某人”。但这样改也不行,因为“某人开门”、“某人在一旁作陪”太滑稽了。最后,只好把有利季娅的句子通通删掉,于是利季娅没去开门,利季娅没作陪,利季娅不存在了。
蓝英年:利季娅被开除出作协(1)
  从1973年8月末开始,苏联国内所有报纸一齐攻击作家索尔仁尼琴和核物理学家萨哈罗夫。手法还是老一套:或把他们说的话的意思颠倒过来,比如他们说拥护和平,那一定是渴望战争;或是他们把自己出卖给外国情报部门。“大众传媒工具掌握在同样的一伙人手中”,利季娅写道,“给毒瓦斯进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人们每天从每页报纸上都吸入毒气,怎能不中谎言的毒?怎能不恨索尔仁尼琴和萨哈罗夫?”1973年萨哈罗夫成立人权委员会后,更被报纸骂得狗血喷头,把和平斗士变成战争贩子。让利季娅痛心的是科尔莫戈罗夫院士、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艾特玛托夫和贝科夫两位作家也加入迫害者的行列。他们都是知名人士,在自己的领域中作出过卓越贡献,有的还受到过斯大林的迫害。他们并非是在拷打或威逼下才说谎的。他们本应挺身而出,声援索尔仁尼琴和萨哈罗夫,然而相反,却诬蔑他们。但人民相信他们,因而也就相信了谎言。他们的表现令利季娅震惊,于是她写了《人民的愤怒》,戳穿谎言,并亲手把文章交给美国记者。《人民的愤怒》很快便在美国之音广播了。文章指出,铺天盖地的谎言蒙蔽了人民的眼睛,使他们丧失了辨别事物的能力。报纸上刊登成千上万的农庄庄员和各行业的工人对这两个人的抗议信,但他们谁也没读过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也不了解萨哈罗夫主张销毁核武器的真正意义,却按着报纸的调子辱骂他们。利季娅举了一个例子。1958年围攻帕斯捷尔纳克时,她乘坐出租汽车外出。司机座旁放着一份谴责帕斯捷尔纳克的《真理报》。年轻的司机对利季娅说:“您知道吗,揭发出大坏蛋帕斯捷尔。”利季娅告诉司机,他不姓帕斯捷尔,而姓帕斯捷尔纳克。帕斯捷尔纳克是俄国伟大诗人,不是祖国叛徒。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司机火了:“不管姓帕斯捷尔还是姓帕斯捷尔纳克,还不都一样。您是有文化的人,怎么不看报,竟说这种话?”司机气得连小费也不要了。被谎言毒害的百姓又能怎样想呢?
  利季娅以往流传到国外的作品都非出自自己的意愿,只有《人民的愤怒》是她主动交给外国记者的。《人民的愤怒》激起作协极大的愤怒,于是1973年12月28日利季娅被召到作协莫斯科分会。分会理事会书记斯特列赫宁在办公室接见她,儿童文学作家梅德尼科夫在座。理事会书记传达了十天前儿童文学部会议的决议,六名与会作家一致要求莫斯科分会理事会开除利季娅作家协会会籍,接着念了每位作家的发言记录。发言水平不高,没触及利季娅的“要害”——在国外发表《人民的愤怒》,反而更多地谈论她的家庭。如有人说利季娅同父亲关系不好,因为性格太坏。利季娅对不邀请她参加会议提出抗议,并一一驳斥了那些作家的发言。
  这次谈话是作协的一次演习。理事会书记仍希望利季娅承认错误,写出检查。没想到利季娅态度如此强硬,讨论开除她的理事会就不能不召开了。利季娅接到通知,1974年1月9日到作协第八会议室开会。这是开除作家的地方,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就是在这间会议室里被开除的。一群朋友陪同利季娅来到第八会议室门前,他们也都是作协会员,但守门人不许他们进门。他们向主持会议的诗人纳罗夫恰托夫请求旁听,但遭主持人拒绝。朋友们请求允许进去一个人陪同利季娅,因为利季娅是半残疾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视力极差,他可以照顾她,但仍遭拒绝。于是利季娅抱着夹着一摞白纸的木板夹、放大镜和泡沫塑料吸水笔走进第八会议室。指定她坐的位置光线很暗,她拿着放大镜仍不能看不能写。她只好转移到光线充足的窗台上,把随身带的东西也摊在窗台上。
  出席会议的有二十至二十五名理事,他们精神抖擞地坐在主席台周围,做好战斗的准备。主持会议的诗人宣布开会。先由理事会书记斯特列赫宁介绍利季娅的情况。他通报了去年12月18日儿童文学部通过开除利季娅会籍的建议。接着介绍了12月28日他和梅德尼科夫同利季娅的谈话经过。他说利季娅承认《人民的愤怒》是她亲手交给外国记者的。他罗列利季娅的罪状:
蓝英年:利季娅被开除出作协(2)
  1966年支持西尼亚夫斯基和达尼埃尔两位作家;
  1967年写出《致肖洛霍夫的公开信》,该信被外国电台多次广播;
  1968年著文投寄《文学报》——反驳抨击索尔仁尼琴的文章;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