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一寸山河一寸血

_7 关河五十州 (近代)
2军 李延年 92军 李仙洲 52军 关麟征 98军 张 刚
13军 张 轸 12军 孙桐萱 78军 张 再 72军 王陵基
29军 陈安宝 74军 俞济时 25军 王敬久 70军 李 觉
64军 李汉魂 66军 叶 肇 8军 李玉棠 4军 欧 震
18军 黄 维 32军 商 震
南北两军共计117个师,总兵力达110万余人,这些部队50%是徐州突围所保存下来的实力。
在日本这方面,在水淹七军之后,也于7月4日拟定了新的作战计划,他们的战斗序列是这样子的:总指挥官畑俊六,下辖新成立的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主力由安庆、九江溯江而上,冲着陈诚直杀而来。华北方面军第2军此时也加入了会战行列,由东久迩宫领军,从合肥朝大别山北麓指向李宗仁的防区。畑俊六还拥有5个直属师团、航空兵团、战机500架以及庞大的第三舰队,总兵力约35万余众。
武汉会战日军战斗序列
华中派遣军司令官 畑俊六
第11军司令官 冈村宁次 第2军司令官 东久迩宫
波田支队 波田重一 第 4旅团 小岛吉藏
第106师团 松浦淳六郎 第16师团 滕江惠辅
第101师团 伊东正喜 第13师团 荻洲立兵
第 27 师团 本间雅晴 第10师团 筱冢义男
第 9师团 吉住良辅 第 3师团 滕田进
第 6师团 稻叶四郎
畑俊六五个直属师团:
第116师团 清水喜重 第15师团 岩松义雄 第17师团 广野太吉
第 18 师团 牛岛贞雄 第22师团 土桥一次
为了发动这次会战,日军由国内调遣援军40万来华,并增拨军费32亿5千万日元(折合美金92000万元),这么大的投资,其目的何在呢?在日军大本营188号命令中,只有简单的几个字:攻占武汉,尽量消灭敌军。如此而已。
在淞沪、徐州一次又一次战略较量之后,日本人已不再提“三月亡华”、捕捉敌军主力一举歼灭······等等字眼了,显然,拿下武汉只是“大日本皇军”的面子问题。
武汉会战是中日交手以来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战争,双方不仅投注兵力惊人,战场范围也十分辽阔,以水路而言,东起鄱阳湖水域,西迄洞庭湖,蜿蜒其间的长江流域就达600公里之长。战区内湖泊密布,山峦起伏,尤以鄂赣接壤的幕阜山脉和鄂皖交界的大别山脉在这次战争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庇护功能,但对敌军的机械化部队来说,就不象黄淮平原那样所向披靡威风神勇了,他们只能靠优势的空军和海军舰炮助攻开路,这意味着日本陆军要面对的将是一场空前的恶战。
我军充分掌握了地理上的优势,调兵遣将,布下了天罗地网。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江北的五战区,这个时候李宗仁因为牙痛住了院,由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执掌兵符,他把部队背靠大别山分作三翼,山的东边由上而下分别是左翼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中翼廖磊的第21集团军;右翼则设在山的西侧,由李品仙的第4兵团驻守。
江南的九战区陈诚也把防区分为三个部分,武汉地区归卫戍总部,外围以鄱阳湖滨的德安为界,北,张发奎的第2兵团,南,是傍着幕阜山脉的薛岳的第1兵团。
部署停当,政府公告非战斗人员限8月15日以前全部撤离武汉地区,只留下委员长行营指挥作战。
6月12日,波田支队攻陷安庆,武汉大会战由此正式展开。
面对溯长江而上的日军,我海军将士与江防部队可谓首当其冲,为了坚守要塞基地,他们忠勇牺牲的事迹以前曾以专辑做过叙述,在这里我们谈的只属陆战部分。
话说冈村宁次的106师团和波田支队联手过香口、破马当、湖口,这一路足足打了一个月,到7月25日的半夜,九江终告陷落,当年曾在这条战线上作战的国军回忆说:
(43军26师)徐荣华:“我们香口香山有两个弹药库,就拿他的炮弹、飞机炸掉了,他从两部分来嘛,陆地上也来,海里也来嘛,他这边过来的就到湖口,湖口过来就到江西九江,这边就进鄱阳嘛,还有山嘛,鄱阳过来就看到庐山了,我们撤退到九江就到庐山了。”
冈村如果继续向西走,摆在阵前的瑞昌守军则为汤恩伯、关麟征和孙桐萱这几位徐州会战的赫赫名将以及近15个精锐师的重兵驻守,他脑袋有点发麻,于是便把矛头往南转,进了薛岳的防区,他本想轻取德安,迂回绕过瑞昌正面再向西打的,没想到却栽了个大筋斗。原来薛岳早在这里布下了倒八字阵,严阵以待的国军达16个师之多。
7月底,106师团悉数南下,薛岳把他的“八”字一合,团团围住了敌军,一时杀声四起战况激烈。参与是役的九战区守军回忆说:
(92军95师)黄佩芝:“激烈得是没办法形容了,那太···,激烈得不管他是谁了,你看看军长、师长都要···都到前方,都跟敌人,都肉搏上去了,你看看,那时间我们还有俄国顾问呢,我们师里还配属一个俄国顾问。”
(74军51师)郭万章:“张鼓山那一次有11天没有吃饭,吃水啊,吃那个水···,水里头蛆有这么长,那饭送不上来嘛,11天,饭送上来毛有这么深。”
黄佩芝:“那个时间江西流行打摆子啊,我打摆子,我排长叫我不要去,他说你在这儿留守,我说不行,我说我们平常喔,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到现在你让我留守,其实啊那个摆子啊就怕那个机枪,机枪一响摆子也没有了。”
8月20日,伊东的101师团渡鄱阳湖在星子县强行登陆,企图营救被困的友军,但又被叶肇和王敬久的部队紧紧咬住,自身难保。日军发觉情势不妙,便施放毒气挣扎突围。
事实上日军打从淞沪之役开始就一直做这种缺德的事,在武汉会战中则更为普遍,参与是役的国军战士指证说:
(167师)张福胜:“日本人打的,他不是完全用人打的,他先放毒气,那个毒气放的一阵晕晕乎乎的他就上来了。”
(75军6师)梁三才:“放的那个糜烂性毒气啊,中毒气那个脸上起那个水泡好大一个,我们中毒死好几个嘛。”
(67军150师)曾德富:“放那个毒气,我们这人的眼睛啊鼓得好像鸡蛋那么大咧,现在我们看眼睛这么一点,唉呀死啊,那些人都是死在德安啊,马路两边······”
梁三才:“那没有防毒面具嘛,那什么也没有,我们当兵,那一个班一个防毒面具还是铁桶子,那就是摘把草弄块手帕,水都没有就捂在脸上啊,防止啊。”
9月初,冈村宁次再派第9和第27两个师团火速驰援被困在庐山地区的部队,但还是被薛岳给堵住了,至此,第11军的主力几乎完全被困在庐山之下动弹不得。
9月24日,陈诚下达总攻击令围剿冈村,伊东师团部分日军拼了命突出重围向西流窜,想和本间师团会师,但又在万家岭地区碰上了俞济时和欧震部队迎面痛击,再度被围。日军为了要杀出一条血路,向我军藏匿的山头投掷烧夷弹,冯圣法的58师官兵被活活烧死于山头,全师伤亡殆尽。九死一生的贺松浦回忆当时的状况说:“团长第一个受伤了,第一个炮弹打在他这个地方(头部),他就受伤了,他是死都不退,他就讲···我一讲起来我就想流泪了,我们那个团长啊,实在太好了,我到现在都不会忘记他。”
10月7日,国军发动最后总攻击,日军终于遭到了“七七”以来最为惨烈的重创,这一仗不仅士兵伤亡累累,连各级官佐也折损无数,畑俊六只好派出运输机,从包围区上空空投官佐干部,目击者证实当时的状况说:
张福胜:“从飞机上降下来的,(传单降下来的?)人哪,降下来的人哪,不知是传令兵还是指挥官哪。”
这一条战线从九江开始打到现在整整两个半月,101、106两个师团3万多人尽遭国军歼灭,只逃掉1千多人。
万家岭之役结束了,时间是民国27年的国庆日。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北路的战况,当时日军是以3、13、10和16四个师团,也就是徐州会战的老班底,于8月下旬沿大别山北麓西进的,迎头就碰上了老冤家孙连仲的部队,从固始以东的前卫阵地到信阳,孙连仲布下了四道关卡和敌人进行消耗战,第一道,宋希濂等在富金山整整守了10天;第二道,日军在商城和小界岭的正面又碰到了守台儿庄的30军,这一役敌人伤亡共达1万余人;第三道,和张自忠的第33集团军在东潢川血拼了12昼夜,又是一场恶战;最后,由胡宗南的17军团和第22集团军把守罗山到信阳这一关,直到10月12日信阳终于失守。
这个时候,武汉保卫战已经整整打了四个月了,从徐州撤退算起,这一仗为国军争取到了五个月的宝贵时间,比陈诚的预估多了两个月。
9月29日,长江最后防线田家镇失守,10月22日鄂城沦敌,这一仗已经没有再打下去的必要了。蒋委员长于10月24日宣布放弃武汉。这天晚上当他与夫人起飞离地的同时,日军先头部队已开进武昌空城。
武汉之战是抗战初期的一场重要战役,这一役我军歼敌10万余众,虽然国军伤亡人数也达22万余人,但比起淞沪的3·6比1已大有进步了。
由于我军在此役中几个战场的优异表现,足以说明敌人并非什么方的神圣,他是可以被击倒、被歼灭的。
10月25日武汉三镇虽然失守了,但日军10万伤亡的代价换来的却是易主动为被动,因为战时躲进山区的国军部队正虎视眈眈等待再一次交手的机会
寸河山一寸血(17)
热 血 歌
作词:吴崇海
作曲:黄 自
1937(民国26年)发表
热血滔滔
热血滔滔
像江里的浪
像海里的涛
常在我心头翻搅
只因为耻辱未雪
愤恨难消
四万万同胞啊
洒着你的热血
去除强暴
第十七集 战时文化
一个时代的文化活动往往是当代生活形态甚至内涵的一方缩影,后人当可以透过那个时代所留下的文字作品、画面与声音去感受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律动。历史的记录与文献也许会因为它的冷静与理性,当时日久远便会产生某种程度的距离感,但文艺作品却是浪漫的、感性的,所以更能教人感同身受而流传千古。
抗战期间的文化活动早在“九一八”之前就开始了,“柳条沟事件”之后更为蓬勃与壮阔。这一股澎湃汹涌的抗日浪潮不断扩散,终及于全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战实为全民抗战的最前锋,而这些活动在战时所发挥的无形力量更难以估算了。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两个月,当时任职上海音专的黄自便写下了抗战史上第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抗敌歌》。65年后,我们仍以这首歌作为纪录抗战史实节目的片尾曲,为求其全,现在摘录其中一段播出,让大家感受一下当时回荡于全国的声音:
中华锦绣江山
谁是主人翁?
我们四万万同胞
强虏入寇逞凶暴
快一致永久抗抵将仇报
家可破
国须保
身可杀
志不挠
一心一力团结牢
拼将头颅为国抛!
可惜,这位出身耶鲁音乐学院的20年代我国重要作曲家,竟于民国27年病逝于上海,年仅34岁,但他的《抗敌歌》与《旗正飘飘》等气壮山河的民族歌曲却一直鼓舞着中国人的心,直到战争结束。
第二首名曲为聂耳为《风云儿女》写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当时东北四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尽失,不敢沦为亡国奴的东北青年纷纷投向义勇军,以简陋的武器和敌人在冰天雪地中展开游击战,因此义勇军的义举便成为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们向往与崇敬的英雄形象。《义勇军进行曲》也成了全民抗日的进行曲了。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
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前进 前进 进!
聂耳写这首歌的时候年方21岁。民国24年他假道日本赴苏联留学,不幸在中途因海泳而溺毙于鹄诏海滨,当时才24岁。
《保卫黄河》
作词:张光年
作曲:冼星海
民国28年4月发表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岗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空军进行曲》
作曲:刘雪庵
尽瘁为空军
报国把志伸
遨游昆仑上空
俯看太平洋滨
看五岳三江雄关要塞
美丽的锦绣河山
辉映着无敌的机群
缅怀先烈
莫辜负创业艰辛
发扬光大有赖我空军之人
同志们努力、努力!
矢勇矢勤
国祚皇皇万世荣
在战争中,如何激励我军士气,瓦解敌人军心,本来就是决胜的关键因素,所谓“攻心为上,攻城次之”,所以民国27年,军事委员会便成立了政治部,其中的第三厅就是推动全国文宣工作的大本营。陶涤亚回忆说:“第三厅就是作文化宣传工作,它的对象不止是军队的官兵,也是所有的民众,因此第三厅下面就成立了很多文化宣传的单位,譬如数新闻方面,去办报纸。报纸呢在重庆有《扫荡报》,是个大报。在各战区里面哪有《阵中日报》,另外每个师里面有扫荡简报,扫荡简报大家都说是报馆一肩挑,什么叫报馆一肩挑呢?”
(扫荡简报工作者)张万熙:“油印机啊,什么纸张,什么东西都是用···自己挑着走的啦,走到哪里就写钢板交油印,自己有一架收音机。那么收音机来收听新闻啦,就马上写钢板,发给这个部队的士兵。”
在这里,我们想从现代文书的列印方式来怀念一下“油印”,因为它对于一个60年次以后的人而言是十分陌生的,所谓“油印”,可以分为制版和印刷两个部分来谈。
制版是用铁笔在底下垫着钢板的纤维蜡纸上刻划而成的。至于印刷,则使用一个蘸上油墨的滚筒在蜡纸模板上輾过,便告完成。
战时缺乏油墨,用锅灰调上桐油也可以凑合。誊写油印的技术于1881年由匈牙利人发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却为我国重要的文宣工具。
张万熙:“三战区那个时候的政治部也办了一个报纸,叫做‘前线日报’那个时候前线日报的社长就是现在的马树礼。“
(前线日报社长)马树礼:“1838年的夏天到第三战区去从事文化新闻工作,我最先是在皖南,皖南的屯溪办了份前线日报,办在前线,报名就叫‘前线日报’。第二年,前线日报就跟随司令长官部迁移到赣东,滇西公路的上饶。我们在那里发展得很快,那时候东南五省军中与民间普遍都读我们的报纸。我们的报纸随着司令长官部转移,在7年之内迁移过5次之多,从江西到福建,又回江西,再到建瓯再到上海为止,中间没有一天停摆过。在浙赣之役当中,我们光在那天早上把当天的报印好了,以后才随前线的守军撤退,就在上饶撤退的那天,我在闽赣交界的公路上被敌人飞机俯冲轰炸,把公路上的泥土击到车子里面来,真可以说,这是咫尺之差留下我这一条命。过了两天我们在撤退的中途站,在崇安的城里面,那里面住了有几十个我们的同仁,在一天早晨被敌人5架飞机来投弹轰炸,我们有几个中途站正中了弹,我们的同仁当场被炸死的有17个人,有两个人啊完全尸首都找不到。”
对一个新闻工作者而言,他们深知有战争的地方便有新闻,所以出生入死,和战士没有什么两样。象当时新闻界的龙头老大“中央社”汉口分社主任李尧卿、第三战区上饶长官部报务员刘柏生都是因公殉职的新闻斗士。
战时,由于通讯设备的窳陋,消息传达是十分困难的,但困难总会有办法来克服。(战时专栏作家)卜少夫回忆说:“象中央社派到外面的他们都要带一个发报机去,那司令部里面,因为他要同长官,要同上级联络,他一定也有通讯的关系,我们有时候利用他那个东西,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比方我们要写稿子,你要描写这个情况,要写3千字、2千字的东西,那不能用那个了。那么我们因为有军邮,我们利用军邮把我们带到大都市啊带到后方。”
抗战期间,所有资源几乎都集中于军事,因此政治部第三厅变成了文化人才荟萃的阵营,由于早期周恩来与郭沫若的掌权,而使这个阵营充满了左倾的色彩。(战时中影厂演员)王珏回忆说:“当时呢,就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政治部长是陈诚先生,副部长是周恩来,主管三厅文艺业务的是郭沫若、阳翰笙,那么大家也许都晓得文化大革命被斗的那几个嘛,田汉哪,什么洪琛,这都是几个处长。当时我记得是周恩来跟我们讲过一句话,就是说国民党不了解文艺的重要,也不晓得如何运用文艺,看我们的。这句话老实讲今天还在我的耳根子里头绕。”
虽然文化活动一直由军方掌舵,但在民间还是有不少人士与社团自动投入抗日文宣的工作。民国27年,全国文艺界人士更在汉口成立了“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执笔从戎,当时文协的发起人有97位,可惜大多皆已凋零,我们寻访到了其中的三位:
(大公报 )陈纪滢:“我讲大公报的历史,先从东北讲起,我没有抗战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从东北到西北,那边吃的不好,什么五谷杂粮都混在一块儿吃。”
(作家)苏雪林:那个文艺界对日本的暴行,这个好象让文字把···这个自由的思想的份子当时恨死了日本,但是这个反党国主战的人呢却巴不得日本人来,因为那个延安的共党那个时候一阵子危险得很,就要消灭了。“
(专栏作家)胡秋原:“这抗战一起来,他们就感觉到非要我们人支持不可,那就有中国抗敌文艺协会的成立,这个领袖人物可以说是老舍,老舍原来并不是左派,那后来你晓得,他很可怜哪,后来共产党把他···他跑到了美国去,共产党把他弄回去,他就捧共产党啊,自称‘歌德派’啊,歌功颂德啊,最后是自杀而死。”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