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古代战争史

_10 (现代)
  楚国大将成得臣听了重耳的话,对成王说:“重耳语出不逊,将来一定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不如趁早把他杀死。”
  楚成王说:“重耳素有贤名,连上天都保佑他,我那敢违背上天的旨意呢!”
  重耳在楚国居住期间,晋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原来,晋惠公把太子姬圉抵押在秦国后,秦穆公想让太子国回晋做国君,就把女儿怀嬴嫁给了他。
  公元前六三八年,公子圉听说他的父亲病重,生怕别人抢了君位,也没跟秦穆公打个招呼,就偷偷跑回晋国去了。第二年晋惠公一死,太子圉做了国君,即是短命的晋怀公。怀公一上台,就和秦国断绝来往,秦穆公骂他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同时派出人打听公子重耳的下落。
  一天,楚成王对重耳说:“咱们楚晋两国,远隔万水千山。楚国要送你回国,困难很大,现在秦国派大将公孙枝来迎你入秦。秦晋相邻,只隔一水,是你最好的去处。”
  重耳对楚成王的这一安排,感激万分,于是便带着那一班谋臣,跟着公孙技到秦国去了。
  重耳到了秦国,拜会了秦穆公,穆公见到重耳后非常高兴,不仅热情款待,还提出要把女儿怀嬴改嫁给他,这下可把重耳难住了,一来,自己已经老了;二来,公子圉是自己的侄子,怎能娶侄媳妇呢?怀嬴也哭着不肯,说:“我是公子圉的妻子,还能改嫁给他的伯父吗?”
  秦夫人说:“只要两国和好,这有什么关系呢!”
  这门亲事就这样说成了。公子重耳稀里糊涂又一次当了新郎。
  就在这时,晋怀公害怕重耳复国,下了一道命令:凡是跟随重耳的人,限三个月返回晋国,过期不归,全家问斩。狐毛和狐偃的父亲狐突,也就是重耳的舅舅,不肯召儿子回来,被晋怀杀死了。
  公元前六三六年,秦穆公决定派兵护送重耳回晋国做国君。穆公和百里奚、公于絷、公孙枝等率领兵车四百多辆,一直送到了黄河边上,秦穆公分一半人马送公子过河,留一半人马在对岸接应。穆公夫妇向重耳挥泪告别说:“公子做了国君,可别忘了我们的女儿啊!”
  登船的时候,掌管行李与杂物的壶叔,把那些不值钱的破烂东西都搬到了船上。重耳见了说:“我要回去当国君了,还留这些东西干什么。”
  说完,他就要让手下的人们,把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扔到岸上,有的还丢到波浪涛涛的黄河里。
  狐偃和壶叔都十分难受,就手捧秦穆公临走时送给的白玉,跪到公子重耳面前,恭恭敬敬地呈了上去,说:“公子呀,现在就要渡河了,回老家,你就是晋国国君,那时内有大臣辅助,外有秦国支持,显然十分稳妥,我想继续留在秦国,做您的外臣。这块白玉是我的一点心意!”
  重耳听罢,忙问道:“我流浪在外全靠舅舅和你们兄弟二人协助,你们理应回去,为什么要留在秦国呢?”
  狐偃说:“我自知有三罪,所以不敢跟从公子回国,古人说:‘圣臣可使君主尊严,贤臣可以保君主安宁’。我没有作到这一点,使公子困在五鹿,这是一罪;后来咱们到了曹国、卫国,受到人家的歧视,这是二罪;趁公子酒醉,拉你离开齐国,这是三罪。过去,你在难中,我不敢辞去。今日重返晋国,我已精疲力尽了,好比这残羹剩饭不能再吃,又如这些破烂不能再用一样,留我无用,不如弃去好些。”
  重尔听后,流着眼泪发誓说:“这些事情都怪我不好,你们众人的功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让老天爷作证吧!”同时让人们把扔到岸上的东西,又全部都捡了回来。
  五、文公称霸
  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做了国君,这就是晋文公。在晋惠公手下当过大夫的吕省、隙芮,虽已投降重耳,但一起秘密策划要杀死重耳,另立别人做国君,又派人把捉拿过重耳的勃抵叫到家里,结成同盟。
  勃抵从吕家出来后,思前想后,来到狐偃家中。狐偃听了勃抵的话,便带着他来到晋宫门前,他先进去把勃抵求见的要求,报告了重耳。重耳说:“罪人勃抵,能有什么国家大事呢!想是惧怕当年杀我的事情,求你作个人情吧?”
  狐偃说:“古人说,即使是平民百姓的意见,君主也要很好考虑呀!何况国君新立,应该宽宏大量,不计较个人恩怨,举贤任能,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重耳不听狐偃的劝说,便打发卫兵到门外臭骂了勃抵一顿。勃抵听罢哈哈大笑,说:“君在外边逃难十九年,谁能看透世事呢?献公是你父亲,惠公是你兄弟,你们父子之间尚且相互残杀,何况外人呢?君如不见我,那就算哪。可是晋国就要大难临头了!”
  狐偃听出勃抵话中有话,再次向重耳进言说:“我想勃抵一定有机密大事。主公还是见他一面为好。”重耳这才勉强答应下来。
  勃抵走进宫来,没有向重耳谢不杀之恩,只是向文公道喜,重耳莫名其妙,说:“我即位多时了,你怎么今天才来道喜呢?”
  勃抵说:“君即位,是名正言顺的事情,有什么值得祝贺呢,今晚召见我,你的君位才稳定,才是可庆可贺啊!”
  勃抵把吕、隙准备焚宫造反的企图全部说了出来,重耳听罢,不寒而栗,连夜制定策略,粉碎了叛乱。
  晋文公平息吕、隙叛乱后,举行了复国封赏大典,原来跟随他逃难的人,一下子都加官进爵,成了晋国显赫一时的人物。那些同情过、接济过他的人,也都做了官儿,此外,投降归附的旧臣,也都做了适当安排。他还下令,特赦了吕、隙两族的家眷和随从。至此,晋国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在封赏中,不见有跟文公一齐出逃的介子推,介子推有个邻居名叫张解,听到此事,更是愤愤不平。一天他听说文公下令寻找那些该封赏而没有受到封赏的人,就连夜写下一篇寓意深长的诗文,挂到了朝门上。
  文公看后,想起了逃亡路上割股啖君的介子推,于是派人去寻找介子推,却没有找到。
  介子推是个性格耿直的人,回到绛都后,只朝见过一次文公,以后便托病在家,编织草鞋,伺候老母。晋文公论功行赏时,倒把他给忘记了,邻居张解听到这个消息,就劝他赶快去找重耳请赏,介子推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作声。他的老母亲听到这个消也劝他去找晋文公。介子推说:“我既不想官,又不想利,见他作什么呢!”
  母子二人后来到了绵山隐居。
  这些情况,晋文公一概不知。他找不到介于推,就派人把邻居张解召到宫中,询问介子推的下落,并且说,谁能找到介于推,必有重赏。张解就把介子推逃封的前前后后说了一遍,并答应领路到绵山,晋文公封张解为下大夫,以张解为向导,亲自带领一班文臣武将,到绵山寻找介于推。
  晋文公派人找了好几天,也没有找到介子推,这时,有人建议说:“介子推最孝顺。如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老母亲跑出来。”
  文公便下令烧山,一连几天,大火才灭,可是,介于推始终没有出来,晋文公派军士搜山,只见他们母子二人相抱在一起,死于大树底下。文公后悔万分,就把介子推安葬在绵山之下,并为他建立祠庙一座,为了世世代代纪念介于推的功劳,晋文公还下令,把绵山改为“介休”,意思是介于推休息的地方,并把树根创了起来,命匠人做成二双木鞋,不时会在脚上,呼为“足下”,以表示对介于推的思念。
  烧山那天,正是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后来为了思念介子推,清明前一天禁烟止火,只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由。从此以后,我国北方各省,相沿成俗,年年都过寒食节,一直流传至今。
  公元前六三四年,就是晋文公即位的第二年春天,周天子使臣简师父突然来到晋国宣读诏命,诏命说,太叔(周襄王的弟弟)在狄兵的援助下,攻占了王宫,窃踞了王位。天子命晋、秦两国出兵讨伐太叔。
  晋文公听了诏命,立刻与文臣武将商量出兵事宜。狐偃说:“过去齐桓公能建立霸业,做了诸侯之首,是因为他尊敬周天子。今日我君新立,要图霸业,也必须这样。不然秦国要走到我们前边,可就不好办了。”
  晋文公又召太卜郭偃卜算凶吉,选定吉日良辰,亲自挂帅,率师开赴王都。
  太叔听说晋师所向披靡,就进驻温地(在今河南省),晋文公得知这个消息,便兵分两路:一路由右将军隙溱等围攻温地,一路由左将军赵衰等到郑地竹川(在今河南省)迎接周天子返京。温地的人们得知晋军救驾,大兵压镜,就开门献城,迎接晋军。太叔正准备乘车逃跑时,被晋将魏仇一刀杀死。晋军平息了太叔的叛乱,迎周天子还朝。
  天子周襄王为酬谢晋文公救驾之功,在宫殿里大摆宴席,款待晋文公和晋国有功将领,王都民众争相观看晋文公,都说:“胜似当年的齐桓公!”
  晋文公临告别时,周襄王还把温、原、阳樊、攒茅四个地方封给了他。晋文公为了收复这四处新的封地,把大军驻扎在太行山南的地方,让魏仇去平定阳樊,颠颉去接收攒茅,栾枝进驻温地,他和赵衰亲自前往原地。
  驻在原地的周朝卿土原伯贯,听说晋军要来,就传出谣言,说晋君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所到之处,烧来抢掠,无恶不作。城中百姓,都信以为真,誓死不降晋侯。当晋军来到城下,原城四门紧闭,不能进去。晋文公命令士兵只等三日,三日内不开城门,立刻解围退兵。可是,到了第三天晚间,城里就有人跑出来说:‘我们已探听到真实情况,晋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准备明天开门献城。”文公说:“我命令只等三日,明早自当离去。”
  一些谋臣对文公说:“城里人就要开门献城,我们多等一天不行吗?”
  文公严肃地回答:“民无信不立。信誉是立国的根本。如果我们贪图原城,而失去信用,以后民众还会信赖我们吗?”
  到第四天黎明,晋文公就率领大队人马离城回国。这时,城里居民纷纷出城,追赶晋军,一直追了三十多里。周朝卿士原伯贯也亲自作书,愿意投靠文公。在这种情况下,文公命令大队人马,就地驻扎。自己只带着几个近臣,返回原城,接受了百姓的欢迎,并以周朝的大礼接见了原伯贯。至此,原城百姓归顺了晋国,晋文公委任素有信用的赵衰留在原地,作了当地军政长官。
  六、城濮大战
  晋文公收复了新封的四个地方以后,不久,就收到宋成公求救的紧急文书。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居住在南方的楚国联合陈国(在今开封东)、蔡国(在今河南省上蔡一带)、郑国(在今河南省新郑县)、许国(在今河南省许昌市)四个小国的兵力,一同攻打宋国,先头部队已经包围了宋地缗城。宋国虽是个小国家,但它却是公国(一等诸候国),眼看就要亡国,宋成公想到了晋文公重耳,他当初曾在宋国避过难,于是便派司马公孙固前往晋国求救。
  晋文公接到求救文书后,立刻召来他时心腹大臣,商量对策。
  先轸说:“楚国国富民强,又曾经收留过我们,假若我们帮助宋国,必然得罪楚国,这是件难办的事情。”
  文公说:“宋国对我们有恩,怎能见危不救呢?”
  狐堰说:“卫国和曹国(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关系很好,又都依附了楚国,这两个国家都是晋国的仇敌,如果我们去攻打曹国和卫国,楚国一定要移兵解救,宋国不就可以解围了吗?”
  晋文公就把这一计策告诉宋国的使者公孙固,让宋成公好好坚守城池。
  公元前六三一年初,晋文公经过充分地准备,动身去攻打曹国和卫国。元帅隙觳献计说:“我们攻打曹国和卫国,是为了牵制楚国,以达到解救宋国的目的,如我们以攻打曹国为名,借道卫国,卫国必然不肯借道,这时,我军从南河(晋卫交界地)出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卫境,取卫而后乘胜破曹,必然大胜。”
  晋文公依计而行,先派人到卫国借道,卫国惧怕楚国、曹国的势力,果然不肯借道, 晋军南渡黄河,直捣卫地五鹿。
  晋军开到五鹿城下,城中守兵,纷纷逃窜,晋文公不失一兵一卒,便得了卫地五鹿。晋文公得意地说:“当年狐偃说‘得土吉利’,今天可终于实现了!”
  后来,晋军又联合齐军,力量更加强大。卫成公看到五鹿已失,感到卫都也守不住了,便让他的弟弟叔武代理国家大事,自己躲避到襄乐去了。晋军顺利地占领了卫国都城。
  晋文公一举灭了卫国后,紧接着便去攻打曹国。曹共公急忙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大夫僖负羁说:“晋军攻打我们,是报当年受辱之仇的,今晋军士气正旺,我军难以用武力取胜,我愿前往晋军营中说和,以救一国百姓。”
  大夫于朗听了僖负羁的话,怒不可遏,大声说道:“当年晋侯路经我国时,僖负羁私送饮食,如今又要请和,这是卖国之计。不杀僖负羁,哪能退晋兵!”
  曹共公念僖负羁有功于国,只罢免了他的官职。
  这时,晋军已兵临城下,曹共公和一些谋臣,不得已想出一个假投降的计策来。晋文公接到他们的降书后,信以为真,就要进驻曹都。
  先轸劝阻说:“我看曹国兵力未损,就要献城,恐怕是诡计。”
  为了试探虚实,黄昏时分,晋军派人身穿晋文公的衣服,乘坐君辇,在勃抵等一群将士的簇拥下,长驱直入曹都。行至城中,突然箭如飞蝗,可怜刺探虚实的三百名晋军,全部死于乱箭之下。
  曹君原以为杀死了晋文公,解除了心头大忌,等到天明,却发现是个假的,为了瓦解晋军,曹军又将晋军的所有尸首吊在城墙上。
  晋军一时没有攻下城都,士气受挫。晋文公召集文武大臣,商议破曹之计。有人建议说:“曹君吊我将士尸体,我为何不挖曹君的祖坟呢!”晋军真的这样办了。
  曹共公在城楼上看到晋军挖曹君先人的坟墓,急忙喊道:“不要挖我祖坟,今日要真的投降了。”
  晋军提出条件,让曹君把晋军尸体,全部装棺入殓,送出城来。
  三天以后,曹共公果然照晋军的条件,把所有晋军尸体装入棺材,送往城外,事先埋伏在城门外的晋军,一跃而起,冲进城去,杀死了曹共公和大将于朗,灭掉了曹国。
  晋军伐卫破曹,威名大震。各国围宋之兵,纷纷撤走,宋国也就转危为安了。
  晋文公率兵攻占曹国的都城后,立即清点曹国的文武官员,该捉拿的捉拿,该法办的法办。可是检点过三百多名官吏,也没有见当年他出逃这里时,给他帮助的僖负羁。于是,他派人到处察访,得知僖负羁因建议与晋和好,被曹共公革职了,文公听了,长叹一口气说:“曹国就只一个贤臣,还被革职,国家能不亡吗?”
  僖负羁的住宅在北门外附近,文公传令说:“要好好保护僖负羁,如有人敢于侵犯他家里的一草一木,定斩不饶。”
  晋国大将魏仇和颠颉,平素就居功自傲。魏仇见晋文公颁发了保护敌国大夫僖负羁的命令,便愤愤不平地对颠颉说:“我们南征北战,立下许多功劳,主公并无一句奖励的话,僖负羁给了他点小恩小惠,反倒念念不忘,真是轻重不分啊!”
  颠僖说:“此人若被我君封官赐爵,必然会在你我之上,不如趁乱一把火把他烧死,以除后患。”
  二人计议妥当后,到更深夜静时,便率领一些士兵,把僖负羁家围了个水泄不通,在前门、后门一起放起火来。魏仇跃上门楼,去寻找僖负羁。不料房檐被焚毁,一失足摔了下来,被一根大梁砸在胸脯上,顿时口吐鲜血,不省人事,抬上战车,送回营去。
  和文公居住在中军帐的狐偃、胥臣等人,远远看见北门一带烈火熊熊,急忙领着兵马前去救火。当他们扑灭大火后,只见僖负羁被大火烧得奄奄一息,躺在断壁残垣之中,只有僖负羁的妻子,怀抱五岁的孩子,躲在院中的水池中间,才幸免于难。
  狐偃等听说大火是魏仇和颠颉二人放的,便立刻将这一消息报告给晋文公。
  晋文公听了非常气愤,便驾车入城,见僖负羁去世,心里十分难过,当场封僖负羁的婴儿为大夫,赠送了大批银两,厚葬了僖负羁,并让人把孤儿寡母护送到晋国抚养。
  然后,文公与赵衰商量惩治纵火犯魏辇和颠颌。赵衰说:“魏、颉二将,都是我国的老臣,有十九年从亡奔走的功劳,这次伐卫破曹,又立新功,可以赦免。”
  晋文公驳斥道:“身为大将,带头违犯军令,不从严惩处,国家又怎能治理好?”
  赵衰回答说:“我君所讲有理。可是,魏仇是个勇敢无比的虎将,有谁能比得上他呢?杀了深为可错呀。主公可先叫我去看看他的伤势,再作处置。”
  文公同意后,赵衰便乘车来到魏仇住处。
  赵衰问:“将军伤势很重,还能起床吗?”
  魏仇说:“身体倒还可以。只是自知罪重,望老兄在主公面前,多说几句好话。”说完他便在地上跳了跳,表示他伤情不重,还可以驰骋疆场。
  赵衰返回中军后,便如实将情况报告了文公,并求文公宽恕魏仇,让他带罪立功。文公准了赵衰的请求,下令惩治颠颉。
  一会儿,把颠颉押到文公面前,文公骂道:“你身为大将,为何违犯军令,纵火杀人?!”
  颠颉诡辩说:“介子推割股奉君,亦遭焚死,僖负羁给了你一盘点心,不也应该烧死吗?”
  文公大怒,下令将他推出斩首示众,同时还革了魏仇右戎(即右军统帅)的职务。
  晋军见文公杀了一将,革了一职,纷纷感叹地说:“魏、颠二将,有追随主公十九年的功劳,违犯君命,一样处理。真是执法无私啊!”
  从此,晋军将土遵纪守法,勇敢善战,成为当时诸侯各国的劲旅之一,晋国更加强盛,文公威名更加传播了。
  晋文公是在楚国避过难的人,他同楚国本来不愿意打仗,可是楚国连连挑起纠纷,攻打晋国盟邦,因此使文公十分为难。
  在晋国击败曹、卫二国后,楚王派来了使者,对晋文公说:“楚国与曹国、卫国,正如晋国与宋国,是友好国家。若晋国能恢复曹、卫两国,楚国就从宋国撤军。”
  大将狐偃道:“你们还没有打下宋国,倒让我们恢复两个灭亡了的国家,有这种事吗?”
  晋国将领都不赞成与楚国讲和。于是,文公便下令拘留了楚国使者,并派人给逃跑了的曹、卫两国新君送信,让他们立刻宣布和楚国断交。
  楚国元帅成得臣知道晋国拘留了他的使者,又接连收到曹卫两国的绝交书,于是,他不顾楚成王的命令,约集陈、蔡、郑、许四国人马,率领大军离开宋国都城,直奔晋军营前挑战。
  晋国大将先轸等人,看到楚军漫山遍野冲杀过来,立即命令军队,准备迎战。
  狐偃见势急忙劝阻说:“当年,主公在楚国避难时说过,若是两国一旦打起仗来,晋军要退避三舍,现在楚军初到,就要迎战,岂不失掉主公的信用?”
  手下的不少将士反对这种主张,见敌人而逃退,是亡国的主张。
  狐偃说:“退避三舍,是我君不愿和楚国作战,表示友好的意思。如果晋军一退再退,楚兵一再追赶,说明楚国没有和谈的诚意,这样他们就输理了,人心向我,打起仗来还能不取胜吗?”
  文公认为狐偃的话说得有理,便命晋军从住地先退一舍(一舍为三十里),以回避楚军。后来,他望见楚军还在向晋军进迫,又下令退了一舍。没多久,楚军又追上来了,文公又下令再退避一舍,先后三次,总共退了九十里,到了城濮(卫地,今河南省濮阳县南),才驻扎下来。恰在这时,秦国、齐国援宋的军队,也先后到达,与晋军会合一处,准备共战楚军。
  成得臣率领楚军,一路追杀,眼见晋军连退三舍,以为晋国帅将士卒都是贪生怕死之辈,越发趾高气扬起来。
  楚国副将斗勃对成得臣说:“晋国的国君不愿跟楚国打仗,一躲再躲。咱们应该及时退兵,一来保持了面子,二来也好向楚君交账。如果执意与晋军交战,因小失大,可就不好说了。”成得臣哪里肯听,他驱兵直入,一下追到晋军门外。
  这时战场形势是;一边是晋、齐、秦、宋四国军队,一边是楚、陈、蔡、郑、许五国军队,
  双方齐集十多万兵马,准备决一胜负。
  晋文公与各国盟军统领,经过了周密的部署后,便同赵衰等大臣到有莘山上观战。一开始,楚军元帅成得臣骄傲自大,不把晋军放在眼里,见晋军元帅先轸诈败,就率领大军,直扑晋军,光轸且走且战,到了伏兵的地方,晋军、齐军、秦军、宋军一齐杀出,把 楚军先后截成几节,切断了他们的归路,大败楚军。
  晋文公思念楚王的恩惠,吩咐追兵不要深入楚境,从免伤尽两国和气。
  晋国打败了楚国,周天子襄王非常高兴,立刻派出天使,去慰劳晋军。他踢给晋文公以方伯(诸侯首领)的服饰、刀、箭等许多珍贵礼品。
  从此,晋文公就成为春秋时代的”“五霸”之一,他还召开了有十来个诸侯参加的大会,共立中原盟约,辅佐周天子,并决心保卫中原各国的安全。
  
人物篇 太公--吕尚
  吕尚,姓姜(因此也称姜尚、俗称姜子牙),名望,字子牙。东海人。生于商朝末年。周文王时,官封太师。后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对吕尚的谋略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有一段概括评价:“……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涉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这就十分清楚地指出,吕尚的一生是足智多谋,长于用兵,工于奇计的一生,难怪被历代兵家和谋略家奉为始祖。唐玄宗时下令在长安、洛阳和诸州为吕尚立庙。追谥吕尚为,“武成王”,与受封为“文宣王”的孔子并驾齐驱,成为我国古代一文一武的两尊偶像。
  屠牛卖饮 渭水垂钓
  吕尚生逢乱世,遭遇曲折,致使一生染上浓厚的传奇色彩。据传说,他的祖先是神农氏后裔,在虞舜时曾任四岳,因辅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今河南南阳)。后以封地为氏,故称吕尚。虽说是出身贵族,但传至吕尚一代,家道已经中落。年轻时,吕尚家居朝歌(商朝陪都,今河南省淇县),以屠牛为业,后又在黄河之滨的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做卖酒生意。他生逢乱世,但勤苦向学,孜孜不倦地探究古今政治演变和军事斗争的成败得失,加之因他从上流社会沦落下来,饱尝民间饥苦,对世事洞若观火,终于锤炼成满腹经纶的一代奇才。怎奈生不逢时,报国无门,潦倒半生。
  吕尚晚年,正值商纣王统治时期。当时,作为东方大国的殷商王朝已经走上下坡路,社会无比黑暗,政治极度腐败,奴隶与奴隶主贵族间的阶级矛盾、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以及各方国、各部落之间的矛盾都异常尖锐。以纣王为首的商朝奴隶主贵族骄奢淫逸,不惜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男女相杂其间,为长夜之饮。纣王又十分暴虐无道,重用刑辟,脯醢大臣,役使诸侯,残害百姓。因此,大臣离心离德,诸侯时有背叛者,而奴隶主和下层民众也忍无可忍,争相铤而走险,反抗斗争方兴未艾。四海风雨飘摇,预示着商王朝的末日即将来临。
  正当商王朝日薄西山,摇摇欲坠的时候,渭水流域兴起了一个叫周的部落。周的祖先姓姬,历史很悠久。据说他们的远祖后稷在尧的时候担任农师,以后世世代代承袭这个职务,管理农业方面的事情。夏朝末年,政治腐败,农业衰落,周的祖先就西迁到豳,现在的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一带),自己了组成了部落。他们在部落首领古父直父的率领下,建庐舍,围豕牢,分种土地。本想在豳地安家立业,却常常遭受西北方的戎族和狄族的侵扰。于是,他们又迁徙到岐山脚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居住。在那里,他们建筑城郭宫室,开垦荒地,设置官吏,逐渐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奴隶制国家。到古父直父的儿子季历在位时,周的势力已强大起来,巩固了渭水中游地区的统治。后来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胁,就杀害了季历,从此周与商结下了不解之仇。
  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又称西伯昌,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他以农为本,发展生产,施行裕民政策,禁止百姓饮酒打猎,鼓励人民多养牛羊,多种粮食。文王本人则待人宽厚,尊老爱幼,布衣素食,勤政于民,所以深受百姓的拥戴。一时间,许多有本领的人都纷纷来投奔他。
  商纣王看到周的势力越来越强,十分害怕。恰巧纣王宠臣崇侯虎探知西伯昌对纣王的炮烙大臣暗中叹息,于是便将此情密告纣王,并诬告西伯昌笼络民心密谋反商。纣王闻言大怒,便借诸侯朝贡之际将西伯昌骗来,囚禁在梄里(今河南汤阴县西北),一关就是七年。周的臣子为了搭救西伯昌,搜罗了美女、好马和珍宝献给纣王,并买通商朝的大臣,代为求情。贪婪荒淫的纣王果然中计,不久便将西伯昌放了。
  西伯昌回到周国,决心治理好国家,以便寻找机会,推翻商朝,报仇血恨。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将,可是却缺少一个文武兼备能够统筹全局的人,帮助他筹划灭商大计。因此,他经常留心寻访这样的大贤人。
  再说吕尚虽然屠牛卖饮,潦倒半生,但仍壮心不已。当他获悉周国立志兴邦、求贤若渴的情况后,便不顾晚景坎坷,决定追随西伯昌以展平生所学。于是,就在纣王放走西伯昌不久,便悄悄地逃出朝歌,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息于潘溪,垂钓于兹泉。
  这一天,吕尚闲着没事,就到潘溪去钓鱼。正巧碰上西伯昌外出打猎,经过这里。于是,他一边轻抬鱼杆,一边不断地叨念:“快上钩呀快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西伯昌一行人循声望去,见溪边有一老人须发斑白,看上去有七八十岁了。奇怪的是,声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面也没有鱼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走过去与老人攀谈起谈话中,西伯昌发现吕尚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
  吕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西伯昌的心里,西伯昌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他向吕尚深施一礼,高兴地说道:“我的先君太公(指西伯昌的祖父古公直父)在世的时候就曾说过:“将来当会有圣人到周地来,帮助我们部落兴旺发达。”您就是这位圣人吧!我的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所以吕尚又被称作“太公望”,又有此而有吕望、姜望、太公、姜太公等称呼)于是,西伯昌带着吕尚同车而归,并拜他为国、师,后又升为国相,总管全国的政治和军事,让他辅助自己,去完成兴国灭商的大业。
  辅王翦商 孟津观兵
  西伯昌依吕尚之计,动员全国力量,积极备战。他一面派人游说诸侯,离间与商王的关系,一面又派人混进朝歌,诈言有人反叛,引起纣王对大臣的怀疑。但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农事上。不久,便储备下充足的粮草,并组织国民练兵习武,不断加快兴邦强国的步伐。这一年,西伯昌采纳了吕尚“率殷之叛国以事纣”的策略,即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表面上共同尊事商纣王,实际上是削弱、孤立殷王朝。当时,虞(今山西平陆县东北)、芮(今山西芮城西)两国为争夺土地而发生纠纷。西伯昌巧用“仁让”现身示范,妥善地解决了两国的争讼,使之成为周的与国。从此,河东地区的众多小国更加信赖西伯昌,纷纷归附于周。就在“断虞、芮之讼”这一年,西伯昌称王,是为周文王。
  商纣王对此却毫无察觉。他让周国来的工匠为他修建新的游乐场所;看着周国新献来的美女,淫笑不止;听着西伯昌经常祭祀商祖的呈报,不免对当初曾抱怨他释放西伯昌的一班大臣产生忌恨。由于反叛日多,他在宫中炮烙不息。纣王的暴虐,把整个朝歌弄得乌烟瘴气。这一天,纣王忽然接到东夷反叛的急报,便派太师闻仲率20万大军东征夷人。此时的朝歌城便空虚了。
  吕尚得知这一军情后,当即奏请西伯昌对商用兵。西伯昌便派吕尚率周军,先征服、了西北方的西戎、混夷(今陕西歧山、邻县一带)和泾水上游的密须、阮(今甘肃泾川东南)、共(今甘肃泾川北)等国,然后挥师东进。
  按照吕尚的计划,周军首先攻打黎国。西伯昌不无忧虑地问道:“太师,我们在东方尚无立足之地,就将大军开到商国门口,岂不太危险了吗?”吕尚答道:“不然。攻打黎国,是实中有虚,霍中有实。若商国来救,我即收兵,此谓攻商为虚;若商国坐视不救,我即回兵伐崇,断商之咽喉,此谓攻商为实。”西伯昌连连点头称是。
  果然不出吕尚所料,黎国投降周国,并未引起纣王的注意。于是,周军又灭了邗国(今河南沁阳一带)。然后,吕尚信心十足地对西伯昌说:现在可以破崇攻商了。西伯昌一听,不由想起被囚商牢、强食子肉的深仇大恨,急盼早日发兵。
  这一天,吕尚率兵来到崇国城下,指挥兵士日夜攻城。崇国国君崇侯虎是纣王的亲信,当年就是这个崇侯虎将西伯昌长子伯邑考的肉汤送给西伯昌的。激战两天,虽然崇城尚未攻下,但崇侯虎已力渐不支,自知已身处绝境,不免胆战心惊。他站在城头上见周军营寨连绵,把自己围得水泄不通,不由暗暗叫苦。以后几日,吕尚指挥周军昼夜呐喊,却并不真的攻城,弄得崇军个个如惊弓之鸟,疲惫不堪。崇侯虎寻思,城中粮草已所剩无几,不如出城突围。谁知早被吕尚料到,崇军刚一出城,便被周军杀回。
  这时,城外的周军突然刀枪不兴,弓弩不张,只是齐声呐喊:“崇侯虎罪恶昭著,恶贯满盈,与众军士无关,只要将崇侯虎献出,定有重赏!”崇侯虎听了,又气又怕,严令全城将士一齐突围。谁知话音未落,早有数十名军士持刀向崇侯虎扑来。城头顿时一片大乱,城门大开。崇军内讧,周军乘势蜂拥而人,活捉了崇侯虎。西伯昌命将崇侯虎斩首,将首级挂于城头,全城百姓争相观看,无不拍手称快。
  至此,吕尚率周军灭掉了拥有较强兵势的崇国,为周文王西伯昌进军朝歌扫清了道路。与军事上步步进取的同时,西伯昌与吕尚等人商定,在崇城新修祖庙,扩建王宫,把政治重心东移,意在同纣王争雄天下。不久,又将位于沣水西岸的崇城改名丰京(今陕西西安西北)。这样,周国背靠较为稳定的西部后方,其势力东达江、淮之间,南及江、汉流域,西南人于巴、蜀,成为足以与殷商对峙而立的奴隶制强国。对于这一时期形势的发展及吕尚的功绩,司马迁评论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这绝非夸大之词。在周文王“翦商”事业中,吕尚的功绩确实是首屈一指的。
  周文王西伯昌迁都丰京后,躇踌满志,正要依靠吕尚大展宏图的时候,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不久便死去了。他称王在位7年(一说9年;另说10年);这期间,已奠定了周灭商的坚实基础。
  文王死后,太子姬发即位,这就是周武王。武王尊称吕尚为“师尚父”,让他辅佐自己完成文王未竟的灭商大业。
  武王即位时,东至嵩高(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南及江汉,北上太原,西到巴蜀,这广大范围内的所有邦国和大部分少数民族部落,都已归附于周。据说当时周的势力范围,已经达到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其他地区“殷之叛国”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东夷诸部的叛离情况更为严重。在这种形势下,周武王又在沣水东兴建镐京,作为新的都城,积极进行灭商准备。
  武王九年(大约公元前1059年)夏天,周军东进,到达黄河南岸的孟津。吕尚左杖黄钺,右持白旄,率领三军驾船沿黄河顺流而下。他严申军法,号令将士:“冲向对岸,后至者斩!”霎时间,周军将士奋勇争先,千舟竞渡,浪花飞溅。前来助战的各路诸侯以为真要过河击商,谁知周军刚渡到对岸,便马上返了回来。原来这是一次军事演习。接着,周武王在此举行了誓师仪式,发表了声讨商纣王的檄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津观兵”(或“孟津之誓”)。这次观兵的目的,是武王和吕尚要实测一下各路诸侯的动向。孟津之后,诸侯皆说:“商纣可伐!”但武王和吕尚认为,当时商朝统治区虽成土崩之势,但内部尚无瓦解之兆,时机还不成熟。于是,周军断然班师回朝。
  这次行动是周灭殷商前的一次政治、军事预演,也是对天下人心向背的一次实测。有此一举,又吸引了更多的诸侯听命于周。
  牧野鏖战 开国首功

  孟津观兵之后不满两年,即周武王十一年,商朝统治集团的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和分裂,大贵族王子比干被纣王杀害,箕子被囚为奴,微子启惧祸出逃,太师疵、少师强怀抱礼乐重器投降了周武王。国人见商纣王无可救药,均侧目而视,缄口不言。商朝面临土崩瓦解的绝境。
  这一年,适逢周境遭遇饥荒,民众争欲外出作战,借机掠取敌国粮食物资,以度灾年。眼见灭商时机业已成熟,武王忙询问吕尚:“殷大臣或死或逃,纣王可伐否?”吕尚知周已得天时、地利、人和,毅然答道:“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且天下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武王闻言大喜,决意兴兵伐纣。出师前,武王命卜祝占卜吉凶,本想得个吉兆,以鼓舞土气,不料却是大凶的卦象。一向迷信的贵族、兵士尽皆失色,十分恐惧。吕尚偏重人事,而轻枯草朽骨(占卜用此二物)之验,力劝武王勿失良机。只见他突然站起,用衣袖把那些占卜用的龟壳、蓍草尽拂于地,说道:“枯草朽骨,知什么吉凶!顺天之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凶。若失人事,则三军败亡。且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智(者)将不(以为)法,愚(者)将拘(泥)之。若乃好贤而能用,举贤而得时,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借)卜筮而事吉,不祷祀而福从。快出兵,奠耽误了大事。”武王奋然而起,遍告群臣:“殷有重罪,不可不伐!”于是,武王以吕尚为主帅,统兵车300乘,虎贲(猛土)3000员,甲士4.5万人,挥师东进。
  时值严冬,寒风凛冽,大军行至中途,突遇狂风暴雨,把军中大旗的旗杆刮成两截。大臣散宜生惊问吕尚:“这莫非是不祥之兆?”吕尚若无其事地说:“不过是风把旗杆刮断而已,放心走吧!”队伍沿着上次观兵的路线,继续前行。
  时当天下鼎沸之际,遇有一方发难,便有八方响应。周军东进途中,各路诸侯纷纷云集。周军前歌后舞,士气高昂。于十二月到达黄河岸边,队伍踏冰过河,于第二年的二月初,到达了仅距朝歌70里的商郊牧野(今河南汲县)。在这里,武王召集各路诸侯,举行誓师大会,历数纣王听信妇言、不祭祖宗、不任亲族、招集四方罪人和逃亡奴隶等罪行,这就是垂于史册的所谓“牧誓”。此举意在激起入神共愤,召唤从征各国同仇敌忾。且说暴君纣王杀了比干,囚禁了箕子,朝中再无人敢来劝谏。每日恣意淫乐,经常醉得几日不醒,以至周军渡过黄河,他竟毫无察觉。当周军开到牧野、兵逼朝歌城下时,他才如梦方醒,顿时慌了手脚。急召心腹大臣恶来、费仲、尤浑商议退兵之策。然而,太师闻仲以倾国之师正征讨东南方的夷人,远水难救近渴,城中兵士无几,众大臣思前想后,仍束手无策。最后还是尤浑献计,将奴隶、囚徒和战俘武装起来,前往迎敌。纣王连声称好,一夜之间竟组织起70余万人,连夜开往牧野。
  次日凌晨,两军在牧野遭遇。周军早就憋足了劲,急不可待她想冲杀过去,怎奈武王和太师吕尚站在最前面的战车上,维持着事先排好的阵势。
  一场厮杀就要开始了。就在这紧要关头,商军前面的兵士突然掉转矛头,朝后面冲去。原来,纣王将那些囚徒、奴隶和战俘武装起来,又对他们不放心,便把他们编排在前队打头阵,而让他信得过的士兵在后面督战。这些奴隶、囚徒和战俘早就对纣王恨之入骨,怎肯为他卖命厮杀!一见周军,他们如同见了救星,便不约而同地回身杀将过去。商军前队倒戈,顿时大乱,顷刻间土崩瓦解。周军趁机长驱直入,杀得商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商纣王正在朝歌城里等待胜利的消息,谁知却将潮水般的周军等来了。他想闭门守城,但城中已乱作一团。深知性命难逃,作孽深重,便只身带着无数珍宝,惶惶然爬上鹿台,蒙衣自焚而死,从此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500余年(一说600余年)的奴隶制国家,至此灭亡。
  《诗经·大雅》颂扬了吕尚在这场大战中的作用:“牧野洋洋,(牧野战场多宽广),檀车煌煌(兵车鲜明而堂皇),维师尚父(我们的统帅师尚父),时维鹰扬(真像苍鹰在飞翔)。”
  商纣王死后的第二天,周武王与吕尚等大臣召集祝捷大会,将伐纣义举上告天神。然后,散鹿台所积之钱,发钜桥所囤之粮,用以赈济百姓;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表商容之间(巷门),用以取悦殷商贵族;斩纣王宠妃妲己,放后宫妇女,以示曲体民心。在取得军事上的决定性胜利之后,又接连展开这般强大的政治攻势,足令殷商臣民心悦诚服地归顺周王;人们奔走相告,欣喜地赞颂道:“周王对于仁人、死者尚能封树其墓,何况对于生者!周王对于贤人,逃者尚能表彰其闾,何况对于存者!周王对于财物,早先积聚起来的还要散发下去,岂能重行征敛!周王对于女色,已人宫的都要归送于父母,岂能再事搜选!”
  同年四月,周武王班师回镐京,正式建立了周王朝。
  受封齐国 专征专伐
  统一全国以后,周武王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采取了“封邦建国”的措施,大封同姓、亲戚为公侯,使之建立并治理自己的邦国,作为王室的屏藩。吕尚因在东征灭殷的战争中,功劳卓著,首得封赏,受封海、岱之间(今山东东部)广大地区,定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建立齐国。齐国的疆域东抵海滨,西及黄河,南达穆陵(今山东沂水县,北有穆陵关),北至无棣(今山东无棣县北)。周武王传命吕尚:“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从此,齐国享有专擅征伐的特权。
  分封完毕,一些诸侯陆续离开镐京,前往封地。但武王却闷闷不乐,因为周室初建,百事草创,政务繁忙,他希望几个心腹重臣不要离开。按说吕尚应当留下辅佐武王,而且武王也有留他的意思,不料吕尚执意要走。原来吕尚正为分封的事生气呢!吕尚年事已高,不愿到远离王都的边荒去,觉得武王亏待了他。于是,草草整点了一下车马,带上随从匆匆上路了。一路之上,游山观景,竞走了两个多月,也没到达齐地。这天,他去一奇峰之巅观景归来,正欲歇息,忽见一位林泉高士走近身边,攀谈之中,来人说道:“常言道,时难得而易失。贵客寝食甚安,恐怕不像就国之人。”吕尚骤然领悟:事关邦国命运,岂容片刻玩忽!于是,他急忙将随从们叫起,披星戴月,日夜兼程,飞驰而东,再也顾不上游山玩水了。
  几天后,他们来到齐地,正赶上莱侯兴师犯境,与齐争夺营丘。吕尚倒吸了一口凉气,心想:若不是择善而从,快马加鞭,早到几日,险些遭到误国的厄运。于是,立即抖擞精神,组织力量迎敌。经过几次交战,终于击退了莱侯兵马的进犯。局势稳定之后,他连日出巡,四处察看。他猛然发现,这里虽比不上中原的土地肥沃,但还不是自己原来想象中的不毛之地。于是,他根据齐国土地辽阔、物产丰盈的自然环境,以及生产水平相对先进和异族势力较为雄厚的经济、政治条件,及时确立了治齐的重大策略原则。他教育手下的官吏,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简化周公制订的那些礼仪,向齐人传授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并鼓舞人们开发渔盐之利,从事工商,互通有无。为此,创建“修道术,募贤智,尚有功”,前后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把齐国治理成了一个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东方强国。这时,他当初对武王的气自然也就消了。第二年,吕尚去镐京朝拜武王时,就又留在了京都,重新在朝中辅佐起武王来。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周公受封于商、奄之地,建立鲁国,由其子伯禽前往统治。鲁国分有祝、宗、卜、史,具备周王室的各种文物制度,是享有最高特权的东方大国。但伯禽受封后,3年才报政于周公。周公问:“为何这么迟缓?”伯禽答道:“变其俗,革其礼,丧3年然后除之,故迟。”对照齐国的为政,饶有经验的周公当即感叹鲁国的失策,说道:“呜呼,鲁国将来必定会听命于齐国呀!为政不简便易行,实难为民众接受。平易近民,老百姓才能顺服。”历史证实了周公的预见。其后,鲁国如江河日下,最终远远地落后于齐国。
  受封治齐国,充分表现了吕尚的惊人胆略和远见卓识,以及不拘形式,务求实际,得时勿急的开国创业精神。由于吕尚注重发挥治国之士的聪明才智,较多地保留了东方的习俗和传统文化,全面发展农工商各业,结果,远近人民相率归心,齐国迅速强盛起来,创造出具有“涣涣乎大国之风”的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货殖列传》中评价吕尚的功绩时写道:“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低洼盐碱),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尽)技巧,通渔盐,则人物归之,襁至(接连而来)而辐辏(如车辐条集中于车轴),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整理衣袖前往朝拜)焉。”
  吕尚为齐国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使之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一直突飞猛进,遥遥领先于其他诸侯国家和地区。西周时期,齐国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最重要支柱。到了春秋中期,周王室衰微,齐国最先崛起,成为纵横中原、左右天下局势的“五霸”之首。直到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之后,齐国依然跻身“七雄”行列。后世所谓“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其中的一层意思就是齐国之所以发展,首先应归功于齐国的始祖吕尚。
  有关吕尚的传说很多,战国时有人托名吕尚辑成《六韬》(分为文、武、龙、虎、豹、犬六韬,亦即用兵的六种谋略)兵书一部,共计60篇,2万余言。其后,另有许多关于吕尚行世的传说(如《鬻子》、《太平御览》、《金匮》、《搜神记》等书),已逐渐将其加以神化,至《封神演义》而达于极致。人们把姜太公奉若神明,顶礼膜拜,甚至说他代天封神,这些都反映子他的政治、军事建树对后人的影响,以及后人对他的钦慕之情。
  
人物篇 春秋首霸 齐桓公
  五霸之首--齐桓公
  春秋时代由于周朝皇帝的势力越来越弱,各地的诸侯互相争夺领土和利益,强者就成为诸侯的盟主。在当时,一共出了五位盟主:就是齐桓(huan2)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mu4)公和宋襄(xiang1)公这五位。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在春秋五霸之中,齐桓公是第一位霸主,也是最受赞扬的一位霸主。他一共“称霸”四十年,召集过二十六次和平会议,出动军队二十八次。齐桓公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真正霸主。
  每次召集会议或者出兵,聪明的齐桓公都以“尊王攘(rang3)夷(yi2)”(意思是尊奉周王,抵抗野蛮民族)为号召。碍于周王的面子,各诸侯便不得不乖乖听从他的命令了。至于“攘夷”方面,齐桓公的成就可以归纳成下列三项:
  一、帮燕国击退北方的山戎(rong2)族。
  二、狄(di2)族攻占卫国后,齐桓公帮卫国人复国。
  三、和南方的强国楚国达致协议,制止楚国向北进攻。
  齐桓公之所以能称霸诸侯,并且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主要是靠贤臣管仲的辅助。
  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
  管仲还在世的时候,发生过这么一件事:齐桓公曾经对亲信易牙说他还没有尝试过人肉的滋味。易牙竟然将自己那三岁的儿子杀了,煮熟给齐桓公吃。这使齐桓公非常感动。管仲知道这事,对齐桓公说,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生儿女都下得了毒手,他怎么会爱别人?齐桓公听了也不在乎。
  管仲在去世前,再三忠告齐桓公,决不可以重用易牙、竖刁(diao1)和卫开方这三个小人。可惜齐桓公却将管仲的话当作耳边风。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竖刁和易牙乘机杀死太子姜昭,拥护齐桓公的另一个儿子当太子。其他三位公子跟着起来争夺太子的位置。大家都不顾齐桓公的死活。
  齐桓公死了许多天都没人理,以致尸体腐烂,蛆(ju1)虫到处乱爬……
  谁能想到,春秋时代最威风的霸主,竟落得这么一个下场!
  
人物篇 以变求强——秦穆公
  秦穆公 嬴任好 (?-前前621)
  秦僻處西陲,周初為附庸小國,春秋初年因秦襄公助平王東遷才被封為諸侯,並承平王賜給岐山以西之地,後定都於雍(今陝西鳳翔南)。到了秦穆公(前六五九年 -- 前六二一年執政)時,國勢逐漸強大起來。秦穆公名任好,贏姓,秦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內修國政,外圖霸業,統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開始了秦國的崛起。
  秦國原是居住在秦亭(今甘肅張家川)周圍的一個贏姓部落。秦襄公因護送平王東遷(見周幽王)有功,封為諸侯,賜給歧以西地,正式建國。經文、寧、武、德、宣諸公,秦的疆土不斷東移,到穆公繼位時, 已佔有大半個關中。
  秦穆公繼位當年(前659年),就親自帶兵討伐茅津(今山西芮城東)的戎人,開始了擴張疆土的事業。秦穆公娶晉太子申生的姊姊穆姬為妻。穆公五年(前655年),晉獻公滅虞,俘虜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就將他們作為穆姬的媵人(隨嫁的人)陪嫁到秦國。百里奚不願忍受奴隸的生活,逃到宛(今河南南陽),被楚國人捉去。
  秦穆公胸懷大志,卻苦於無賢才輔佐。有人告訴他,穆姬媵人百里奚是不可多得的人材,他喜出望外,急忙去請,卻得知百里奚已經逃到楚國。秦穆公願以重金贖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給。於是派使者到楚,說:「中國的媵奴百里奚逃到貴國,請允許我方用五張公羊皮將他贖回。」楚國一看此人如此不值錢,也就答應了秦的要求。當七十餘歲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國時,秦穆公親自為他打開桎梏,與他商談國事。百里奚說:「我是亡國之臣,哪裏值得君公垂詢!」穆公說:「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擄,並不是你的過錯。」堅持向百里奚討教,兩人一直談了三天,穆公十分高興,以百里奚為國相。由於百里奚是用五張公羊皮贖回來的,所以人稱其為「五羖大夫」。百里奚辭讓道:「我不如我的朋友蹇叔。蹇叔賢能而不為世人了解。當年我在外漫遊受困於齊,不得已向別人乞討,是蹇叔收留了我。我因此想到齊君無知那兒做事,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倖免與無知一起被殺。我到周地,見王子頹喜歡牛,就以養牛去接近他。後來,王子頹想用我,又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免於被誅。我到虞君手下做事,蹇叔又阻止我。我也知道虞君不會信用我,只是為了那一份俸祿和爵位,暫時留下來,想不到就當了俘虜。從這三件事,我深知蹇叔的賢能。」秦穆公於是用很重的禮品,將蹇叔請來秦國,任命他為上大夫。
  秦國要發展,首當其衝的是其東鄰晉國。在百里奚和蹇叔的輔佐下,秦穆公將注意力集中於晉。 晉獻公晚年,驪姬之亂,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穆公九年(前651年)晉獻公死,驢姬子奚齊繼位, 旋即被其臣里克殺死。秦穆公派百里奚帶兵送夷吾回國繼位,為晉惠公。夷吾事先答應將河西八城割給秦作為謝禮,但繼位後卻毀約。晉臣丕豹逃到秦國,受到穆公重用。十二年(前648年)晉國旱 災,秦穆公運了大量粟米給晉。十四年(前646年),秦國發生饑荒,晉國不僅不給秦國糧食救災,反而乘機出兵,於次年攻秦。雙方在韓原大戰,秦軍最終生俘晉惠公。在周襄王和穆姬的請求下,秦穆公與晉惠公結盟後,將其放回。晉惠公送太子圉到秦國為質子,並將黃河以西的地方獻給秦國, 秦的東部疆界擴至龍門。二十三年(前637年),晉惠公死,其子子圉逃回國繼位,為懷公,繼續迫害逃亡的公子重耳。秦穆公於是將重耳從楚國迎來,以極為隆重的禮節接待,將女兒文嬴及四位宗女嫁其為妻,然後於次年送重耳回國為君,是為晉文公。晉文公殺死子圉,在秦的參與下,尊王攘夷,敗楚城濮,成為霸主。三十年(前630年),秦又出兵幫助晉文公圍鄭。鄭老臣燭之武夜裏從圍城中繩出,見秦穆公說:「鄭國滅亡,於秦不利。晉人這次開拓了東邊的領土,下次就會向西邊的秦國用兵。大君何必損害自己國家的利益,共幫助晉國呢?」秦穆公於是與鄭結盟,留杞子、逢孫、楊孫戍守,罷兵而還。
  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年)冬,晉文公死。這時,杞子從鄭國派人送信回國,說:「鄭人將北門的鑰匙交給了我,如果悄悄地派軍隊來,鄭國就能得到。」秦穆公問蹇叔和百里奚,兩人回答道:「經過幾個國家幾千里路去襲擊別人,很少有成功的。我軍的行動鄭國一定會知道,不能去!」秦穆公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倆不必再說。」於是派遣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乞丙三將帶兵出發。百里奚和蹇叔哭著為軍隊送行,秦穆公很生氣,說:「我出兵,你們卻哭著沮喪我軍的士氣,這是為什麼?」二老答道:「我們並不敢沮喪士氣。只是我們年紀大了,兒子要出征,怕以後再也見不看了!」二老對其兒子說:「你們的軍隊一定會吃敗仗,晉人將在崤山阻擊。」三十三年(前627年)春,秦軍東去,經過成周北門時,車左、車右都脫去頭盔下車致敬,隨即跳上車去的有三百輛戰車的將士。王孫滿看了以後說:「秦軍輕挑而無禮,一定會失敗!」秦軍經過滑國時,鄭國的商人弦高正販了牛準備到周去賣,見秦軍,就將所帶的十二頭牛全部迭給秦軍,說:「聽說大國將要誅滅鄭,鄭君已經作好迎戰的準備,派我先迭十二頭牛犒勞貴軍士卒。」秦軍三位將軍商量道:「鄭國已經知道我軍要去襲擊,去了也沒有用。」於是滅了滑國,往回撤兵。滑是晉國的同姓之國。當時,晉文公還沒有下葬。太子襄公憤怒地說:「秦國欺侮我喪父,乘機攻滅我的同姓之國。」於是, 將喪服染成黑色,出兵在崤山阻擊,大敗秦軍,將三位秦將全部俘獲。
  晉文公的夫人文贏,是秦穆公的女兒,她對襄公說:「這三人挑撥我們兩國國君的關係,穆公對三人恨入骨髓。你何必自己去殺他們呢?不如放他們回去,讓穆公去將他們煮死!」晉襄公同意了。秦穆公穿了素服,哭看到郊外迎接孟明視等人,說:「我不聽從百里奚和蹇叔的話,使你們三位遭受恥辱,你們有什麼錯?你們要專心謀劃報仇雪恥,不可懈怠!」恢復了三人的官職,對他們更加信任 了。三十四年(前62前6年),秦穆公又派孟明視等帶兵東向,與晉軍戰於彭衙(今陝西白水東北),秦 軍再次失敗。兩次較量,秦東進的路被晉牢牢地扼住,只得轉而向西發展。
  當峙,在今陝甘寧一帶,生活著許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國,如隴山以西有昆戎、綿諸、翟,涇北有義渠、烏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陸渾之戎。他們生產落後,披髮衣皮, 各有君長,不相統一。他們常常突襲秦的邊地,搶掠糧食、牲畜,擄奪子女,給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難。秦穆公向西發展,採取了比較謹慎的策略,先強後弱,次第征服。當時,西戎諸部落中較強的是綿諸(在今甘肅天水市東)、義渠(在今甘肅寧縣北)和大荔(今陝西大荔東)。其中,綿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與秦疆土相接。正好,綿諸王聽說秦穆公賢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國。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國壯麗的宮室和豐裕的積儲,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勢。又用內史廖的策略,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時,給綿諸王送去女樂二八。動聽美妙的秦國音樂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終日飲酒享樂,不理政事,國內大批牛馬死亡,也不加過問。等到綿諸國內政事一塌糊塗,秦穆公這才讓由余回國。由余的勸諫,受到戎王的拒絕。在秦人的規勸下,由余終於歸向秦國。秦穆公以賓客之禮接待由余,和他討論統一西方戎族的策略。
  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秦穆公親自率兵討伐晉國,渡過黃河以後,將渡船全部焚毀,表示誓死克敵的決心。秦軍奪得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郊。晉軍不敢出戰,秦軍從茅津渡過黃河,到南岸崤地,在當年的戰場為戰死的將士堆土樹立標記,然後回國。三十七年(前623年),秦軍出征西 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秦穆公乘勝前進,二十多個戎 狄小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國闢地千里,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寧夏鹽池),東到黃河,史稱「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過帶了金鼓送給秦穆公,以表示祝賀。
  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於雍(今陝西鳳翔東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 其中包括子輿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鍼虎。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國人對此悲痛萬分,賦《黃鳥》之詩,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麼將這麼善良的人給殉葬了?如果可以贖命,我們寧願出一百條命將他們換回來!
  
人物篇 学霸不成--宋襄公
  齐桓公四十三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
  世,由于他生前没有妥善解决即位问题,齐国发生
  了诸公子争位的内乱。宋襄公帮助太子昭打败诸公
  子,夺取了君位。襄公平定齐乱,产生称霸诸侯之
  心,欲乘吕原无霸主之机登上霸主之位。宋国公子
  目夷以为,小国争当霸主是灾祸,宋国将自取灭亡。
  宋襄公刚愎自用,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于楚成王
  约定此年秋天只乘坐国君普通的车辆而不带兵前往
  相会。秋楚成王召集宋、陈、蔡、郑、许、曹等国
  诸侯在盂(今河南睢县境)相会,宋襄公准备乘车
  前往,公子目夷进谏说,楚国兵力强盛而又诡计多
  端,还是让兵车护送前往为上策。宋襄公以为,既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