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思路决定出路

_3 郭海东(现代)
  发明家固特异就是一位直觉能力很强的人。一天,他在实验室中同往常一样在努力做实验,他一不小心将实验用的橡胶掉到桌下的硫磺上。他遗憾地叹道:“花了好大的劲,白费了。”于是他一边发牢骚,一边尽力清除粘在橡胶上的硫磺。但硫磺已渗入橡胶内部,很难除掉。固特异想“干脆扔掉算了”,但又觉得好不容易做出来的东西弃之可惜,就随手放到桌边,碰巧桌旁的炉火烧得正旺。“今天算白干了!”沮丧的固特异说。然而,他无意中摸了一下放在桌边的橡胶,这一摸让他大吃一惊,橡胶居然有了前所未有的弹性。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件事具有重大意义。于是他冷静了一下,用两手把橡胶拉长,橡胶的异常特性使他更为吃惊,即使用两手拉也拉不断。相比之下,以前的橡胶如同年糕,一用力拉就断裂。就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具有优异弹性的橡胶被发明出来了。
  其实,直觉这种思维现象并不神秘,更不偶然。表面看来,直觉似乎是“偶然所得”,其实是“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由于长期研究、思考某一问题,搜集了大量资料,做了无数次的实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使得大脑因疲乏而处于抑制状态,思维变得迟钝。这时,如果放松一下,让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和调整,把注意力转移一下,大脑就会重新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动格外敏捷,就有可能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产生认识上的突破和飞跃。我们要善于捕捉直觉,当灵感闪现时及时抓住,将灵感和直觉带来的启示变为现实,为我们所用。
  思路突破: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
  灵感即来即去,如果不马上记下就会随风而逝,所以我们应随身准备好纸笔,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
  古时有位诗人,在寒冬之时,见到地上是一望无际的白雪,洁亮晶莹,遂有写诗的兴致,但是他没有立刻写出,他觉得现在时机尚未成熟。所以他自道:“吾将诗兴置于雪!”
  这位诗人将诗兴埋了几个月,仍然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等到春暖花开时,雪也被太阳融尽了,诗人也没有了写诗的灵感,便自叹道:“只怨烈日误我诗!”
  我们每天会有许多的念头起伏,就像海中的泡沫一样,一个破灭时,另一个又会升起。而灵感出现的状况也是如此,有如电动玩具中的打地鼠游戏,无时无刻不会在我们心中浮现,要是我们不能立刻记下,也许就会像那位诗人,从下雪到雪融,任凭灵感消失。
  所以我们应该培养记录灵感的习惯,只要有点子出现,就该立刻记下。这些最原始的想法,经过日积月累之后,就会变成我们创意的资料库。像台湾知名创作歌手陈升,就有随手记下乐谱的习惯,甚至是几个突然想到的旋律。陈升自己还透露,他曾经为了抄下几个绝佳的和弦,差点在十字路口被车撞,由此可见他是多么在乎随机产生的灵感。
  既然你已经注意到了灵感是这么容易消逝,也开始了灵感思考,下面该做的就是准确地把想到的灵感记录下来,否则就会像大多数人一样,还没开始执行就忘光了。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早晨一醒就冒出一个好点子,等你到了办公室,怎么也想不起来这点子是什么了。许多灵感是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的,一旦环境改变了,灵感也就不见了,所以要养成随手记录的好习惯。以下是一些记录创意常用的方法:
  (1)在床头或厨房里放一叠便笺。
  (2)在浴室里放一支笔。
  (3)在车里放一部小型录音机。
  (4)随时在口袋里准备着笔记本或便笺。
  (5)把点子记在每日必看的电视节目单上。
  (6)用增进记忆的方法——图画表述点子的主旨。
  (7)马上给自己打录音电话。
  (8)一时找不到纸就记在手腕上。
  (9)一定要随身带笔,如果忘了,就要开动脑筋,例如利用沙滩上的沙、浴室镜子上的雾,仪表盘上的积灰……
  智慧语珠:
  哲学家柏拉图曾指出,灵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种感觉,是人神沟通的媒介。灵感具有神奇的魔力,它向我们昭示潜意识中最本质的心灵趋向,引领我们迈向更新更好的生活。
  发散思维法
  思路导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发现,某些人的思维跨度很大,能够海阔天空地联想;而有些人只能在一个问题中绕来绕去,思路总是打不开。从创新的角度来说,思维的广度是必不可少的。在许多场合下,把思维广度扩展一些后,便会引出一连串的创意。这就需要发散式思维。
  发散思维是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向外散发,找出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有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
  发散思维要求人们的思维向四方扩散,无拘无束,海阔天空,甚至异想天开。通过思维的发散,寻找的结构、新的点子、新的思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提供一切新的东西。
  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是会发现一些共通的道理,这就是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福特汽车是美国最重要的汽车品牌之一,在全球的销售量名列前茅。在创立之时,创办人亨利·福特一直思考着,要如何大量生产,降低单位成本,并提高在市场的竞争力。
  有一天晚上,亨利·福特对小孩说完3头小猪如何对抗野狼的故事后,他突然有个想法,他可以去猪肉加工厂看看,或许有一些新的发现。他参观了几家猪肉加工厂后,发现里面的作业采用天花板滑车运送肉品的分工方式。每个工人都有固定的工作,自己的部分做完后,将肉品推到下一个关卡继续处理,肉品加工生产效率非常高。
  亨利·福特立刻想到,肉品的作业方式也可以运用在汽车制造上。他之后和研发小组设计出一套作业流程,采用输送带的方式运送汽车零件,每个作业员只要负责装配其中的某一部分,不用像过去那样每个作业员负责每部车的全部流程。亨利·福特所采用的分工作业,的确达到了他原先的要求,使得福特汽车成功地提高了全球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也变成日后不同车厂的作业标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些不相关的事物上,找到灵感的启发,这就是一种异中求同的归纳能力。当我们能在看来似乎毫无关联的对象中,找出更多的相同道理,也就代表着我们能发掘更多的创意题材。因为这些相通之处,往往是其他人没有发现的,这也正是我们的成功机会。
  猪肉和汽车,看似不具有相关性,但是猪肉加工厂的作业流程,却给了汽车工厂一个很好的工作模板。所以我们也可以常常将这种异中求同的技巧,运用在生活上。在我们的工作中,除了多观察同业的做法,异业也是值得观察和学习的对象。一位歌手,可以从一位老师身上,看到他在讲台上如何表现,这对自己的舞台表演一定会产生帮助。一位清洁员和一位大企业的董事长,有什么相通的地方?或许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很节省,或者他们的体力都很好。再仔细观察下去,原来董事长以前曾是清洁员,这无疑就是“英雄不怕出身低”的典范。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除了常问“这到底有什么关系”外,还可以尝试运用发散思维去看待事物,去联系事物,也可以试着找到“有什么关系”。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蕴藏着无限的可能。
  思路突破:与他人互相交换想法
  发散思维的实质就是要突破常规和定式,打破旧的框框和老套的限制,提供新思路、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因此,采取思想与思想相交流的方式,将有助于我们吸收新想法,迸发新思路。
  一位发明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家工厂的冲床因为操作不慎经常发生事故,以至于多名操作工手指致残。技术人员设计了许多方案,想要让冲床在操作工的手接近冲头时自动停车。他们先后采用过红外线超声波、电磁波构成的许多复杂的检测控制系统,都因为成本高或性能不可靠等原因而放弃了。
  正当技术人员一筹莫展时,他想到了交流,便带着自己的想法和工人们一块讨论。大家七嘴八舌,你一个点子,我一个想法,议论了半天,终于最后有一个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让工人坐在椅子上操作,在椅子两边扶手上各装一个开关,只有它们同时接通时,冲床才能启动。
  操作工两手都在按开关,怎么会发生事故呢?
  这样一来,交换一下想法,复杂的事情就变得简单,发散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杨振宁教授说过,当代科学研究,不仅要充分挖掘个人智慧,而且还要积极倡导一种团队智慧,各学科、各门类的人才坐在一起,实行智慧的大融合、大交流、大碰撞,才能实现团队智慧成果的最优化。他的这种观点可谓一针见血。美国的硅谷聚集了那么多高科技企业,那么多科技精英,大家“扎堆”的目的就是近距离地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在信息大融合中,实现信息共享、智慧共享。
  许多人都知道库仑定律。据说库仑早年是巴黎的一位中学教师,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感兴趣,想找出它们的规律,但苦于无法测量这种微小的力。法国大革命时期,库仑为求安宁去乡下暂住,对农家的纺车发生了兴趣,看着用棉花纺的细细的纱线,觉得妙不可言。他随手抽断一根刚纺成的纱线拿到眼前细看,注意到纱的接头总是向相反的方向卷曲,拧得越紧,反卷的圈数就越多。库仑便和纺纱的农妇交谈起来。
  库仑从农妇那里突然联想到,根据纱线卷曲的程度可以测量扭力的大小,可以用同样的原理来测量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不久库仑回到巴黎,做出了一支利用细丝扭转角度测量力矩的极为灵敏的秤,精确测量了电荷的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电量的关系,发现了成为电学重要基础的库仑定律。
  科学家与普通人之间的差别,比人们想象的要小得多,两者的交流,只有行业和性质的差别。事实证明,不同行业的交流具有极大的互补性,当然,不同的人交换各自的想法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隔行不隔理”,同样可以相互启发。
  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一个人自锁书城,两豆塞耳,必然孤陋寡闻,难以成功。你有一个水果,我有一个水果,交换后仍旧是一人一个。但是人的想法却不是如此了,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交换后每人至少有两个想法,说不定还会由此联系到其他的想法。这不失为启发发散思维的好方法。
  智慧语珠:
  发散思维有着巨大的潜在能量,通过搜索所有的可能性,激发出一个全新的创意。成就突出的天才往往会绕开众人常用的思路,尝试多种角度的考虑方式,从他人意想不到的“点”去寻求问题的新解法。
  逆向思维法
  思路导航:
  很多时候,你只从一个角度去想事情,很可能让自己的想法进入死胡同,无法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有时问题非常棘手,从正面根本没法解决。这时,如果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或许你就会有出乎意料的惊喜。
  逆向思维是以悖逆常规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常常阻碍着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展开,逆向思维就是要冲破框框,从现有的思路返回,从与它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运用逆向思维在处理某些有缺陷或问题的对象时,往往具有很好的创新性。
  程颢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在担任扶沟知县时,曾经用逆向思维法很巧妙地治理过不法分子。
  扶沟县有条蔡河,沿岸有些不法分子专门干抢劫船上钱物的勾当,每年必然有十几只船被烧毁,以显示他们的威风,
  程颢担任扶沟知县不久,就抓到其中的一个,让他交代出他的同伙,然后一共逮捕了数十人。
  但是,程颢在对其进行严厉训斥的同时,鉴于其愿意改过自新,便不再追究他们过去的罪刑,而是让他们分开居住,以拉船为生,并且监督那些在河上作恶的人,假如有其他人作恶,就追究他们的责任。从此后,在程颢任职期间,扶沟县境内再也没有发生过烧船的事。
  这实际上是一种“改恶为善”的逆向应用方式,在企业经营或者技术发明的时候,同样可以运用逆向思维。
  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物理教授奥斯特,通过多次实验证实存在电流的磁效应。这一发现传到欧洲大陆后,吸引了许多人参加电磁学的研究。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怀着极大的兴趣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果然,只要导线通上电流,导线附近的磁针立即会发生偏转,他深深地被这种奇异现象所吸引。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已传入英国,法拉第受其影响,认为电和磁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并且能相互转化。他想既然电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也能产生电。
  为了使这种设想能够被证实,他从1821年开始做磁产生电的实验。几次实验都失败了,但他坚信,从反向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并继续坚持这一思维方式。
  10年后,法拉第设计了一种新的实验,他把一块条形磁铁插入一只缠着导线的空心圆筒里,结果导线两端连接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发生了微弱的转动!电流产生了!随后,他又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如两个线圈相对运动,磁作用力的变化同样也能产生电流。
第4章方法决定效果,思维决定成败(3)
更新时间2010-7-28 16:12:25 字数:5430
 法拉第10年不懈的努力并没有白费,1831年他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并根据这一定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装置。
  如今,他的定律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法拉第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定律,是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的一次重大胜利。
  实践证明,逆向思维是一重要的思考能力。拥有逆向思维能力,对于人们提高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思路突破:做一条反向游泳的鱼
  当你面对一个史无前例的问题,沿着某一固定方向思考而不得其解时,灵活地调整一下思维的方向,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路,甚至把事情整个反过来想一下,那么就有可能反中求胜,摘得成功的果实。
  宋神宗熙宁年间,越州(今浙江绍兴)闹蝗灾。蝗虫乌云般飞来,遮天蔽日,所到之处,禾苗全无,树木无叶,一片肃杀景象。当然,这年的庄稼颗粒无收。
  这时,素以多智、爱民著称的清官赵汴被任命为越州知州。赵汴一到任,首先面临的是救灾问题。越州不乏大户之家,他们有积年存粮。老百姓在青黄不接时,大都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而一旦遭灾,便缺大半年的口粮。灾荒之年,粮食比金银还贵重,哪家不想存粮活命?一时间,越州米价暴涨。
  面对此种情景,僚属们都沉不住气了,纷纷来找赵汴,求他拿出办法来。借此机会,赵汴召集僚属们来商议救灾对策。
  大家议论纷纷,但有一条是肯定的,就是依照惯例,由官府出告示,压制米价,以救百姓之命。僚属们七言八语,说附近某州某县已经出告示压米价了,我们倘若还不行动,米价天天上涨,老百姓将不堪其苦,会起事造反的。
  赵汴静听大家发言,沉吟良久,才不紧不慢地说:“今次救灾,我想反其道而行之,不出告示压米价,而出告示宣布米价可自由上涨。”众僚属一听,都目瞪口呆,先是怀疑知州大人在开玩笑,而后看知州大人认真的样子,又怀疑这位大人吃错了药,在胡言乱语。赵汴见大家不理解,笑了笑,胸有成竹地说:“就这么办。起草文告吧!”
  官令如山,赵汴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过,大家心里都直犯嘀咕:这次救灾肯定会失败,越州将饿殍遍野,越州百姓要遭殃了!这时,附近州县都纷纷贴出告示,严禁私增米价。若有违犯者,一经查出严惩不贷。揭发检举私增米价者,官府予以奖励。而越州则贴出不限米价的告示,于是,四面八方的米商闻讯而至。开始几天,米价确实涨了不少,但买米者看到上市的米太多,都观望不买。过了几天,米价开始下跌,并且一天比一天跌得快。米商们想不卖再运回去,但一则运费太贵,增加成本,二则别处又限米价,于是只好忍痛降价出售。这样,越州的米价虽然比别的州县略高点,但百姓有钱可买到米。而别的州县米价虽然压下来了,但百姓排半天队,却很难买到米。所以,这次大灾,越州饿死的人最少,受到朝廷的嘉奖。
  僚属们这才佩服了赵汴的计谋,纷纷请教其中原因。赵汴说:“市场之常性,物多则贱,物少则贵。我们这样一反常态,告示米商们可随意加价,米商们都蜂拥而来。吃米的还是那么多人,米价怎能涨上去呢?”
  逆向思维不迷信原有的传统观念和经典信条,对既定事物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体现的是一种叛逆精神。这种思维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合情理甚至是荒谬的,但正是因为采取这种思维,思考者才得以摆脱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向着新的成果跃进,创造出新的观念和理论来,导致新旧理论的更替和生活面貌的改变。
  智慧语珠:
  逆向思维本身就是灵感的源泉。遇到问题,我们不妨多想一下,能否从反方向考虑一下解决的办法。反其道而行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当别人都在努力向前时,你不妨倒回去,做一条反向游泳的鱼,去寻找属于你的“终南捷径”。
  纵向思维法
  思路导航:
  纵向思维是深入思维,是一种递进推理的思维,同时,也是一种互为原因、互为结果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引领我们沿着已知的思路去推知、寻找新的发现与成果。
  纵向思维是指将思考对象从纵的发展方向上,依照其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思考,从而设想、推断出进一步的发展趋向的思维。
  纵向思维的思维过程一般表现为向纵深发展的特点,即:能从一般人认为不值一谈的小事,或无须做进一步探讨的定论中,发现更深一层的被现象掩盖的事物本质。其思维形式的特点为,从现象入手,从一般定论入手,做纵深发展式的剖析。加强纵深思维的训练,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养成“深入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思维方法。
  纵向思维技巧是综观事物的发展历史,立足于事物现有的弊端,研究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人们对事物当前形态的不满足和新的要求。纵向思维的结果是引起事物的质变,从而在事物发展史上呈现不同的发展阶段。
  希尔顿就是一位善于纵向思考的人。当年希尔顿创建希尔顿酒店帝国时,曾指天发誓:“我要使每一寸土地都生长出黄金来。”
  无疑他是杰出者,杰出人士特有的目光使他从不忽略任何一次生财的机会,任何一寸他所辖的土地都不会休闲静睡。
  70年前,希尔顿以700万美元买下华尔道夫—阿斯托里亚大酒店的控制权之后,他以极快的速度接手管理了这家纽约著名的宾馆。一切欣欣向荣,开始进入正常的最佳营运状态。在所有的经理们都已认为充分利用了一切生财手段、再无遗漏可寻时,希尔顿依旧像园丁一样,一言不发地查找着可能被疏忽闲置的缝隙。
  人们注意到,他的脚步时常在酒店前台有所停顿,他的眼光像鹰一样,注视着大厅中央巨大的通天圆柱。当他一次次在这些圆柱周围徘徊时,侍者们都意识到,又有什么旁人意想不到的高招儿闪现在他的大脑里了。
  希尔顿推敲过这些柱子的构造后发现,这4根空心圆柱在建筑结构上没有支撑天花板的力学价值。那么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美观吗?但没有实用价值的装饰,无异于空间的一种浪费。希尔顿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一箭只射一雕。
  于是,他叫人把它们迅速改造成4根透明玻璃柱,并在其中设置了漂亮的玻璃展箱。这时,这4根圆柱就不仅仅是装饰性的了,在广告竞争激烈的时代,它们便从上到下充满了商业意义。没有几天,纽约那些精明的珠宝商和香水制造厂家便把它们全部包租下来,纷纷把自己琳琅满目的产品摆了进去。而希尔顿坐享其成,每年都由此净收4000美元租金,折合成现在的金额,便是20万美元。
  显而易见,纵向思维法是立足于事物目前的状态,展望事物发展的思维方法。纵向思维常常能够化虚为实,导致事物的质变,进而在事物发展史上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经常按照纵的方向来思考问题,有助于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思路突破: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段时间内,某个大企业的经营没有任何异常,但其中一个大股东在某一天却突然卖掉了持有的该公司的所有股票。这个果断撤资的方式在当时企业经营状况较好的情况下,令很多股东感到不解。但奇怪的是,过不了多久,这家企业的业绩直线下滑,濒临破产。
  事后,其他股东问及那位果断撤资的股东,为什么会有这种先知先觉?那位股东说,他在开会时,每次都发现董事长的指甲修得很漂亮。这位管理者把太多的时间放在美甲上,当然不会用更多的时间来经营公司,也不会用更多的时间来考虑股东的权益。
  日常生活中,我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的假象所蒙蔽,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让你无往而不利。就像那位及时撤资的股东,虽然表面上看来,公司的运营正常有序,但是一叶知秋,从董事长修指甲这一细微之处所反映出的本质问题,却被他抓住了,因此果断地做出了判断和行动,将自己可能遇到的危机化解于无形。
  有一次,丰田汽车公司的一台生产配件的机器在生产期间突然停止了运行。管理者将大家召集起来,就此事举行了一场讨论会,并通过一系列提问来洞悉问题的实质。
  问:机器为什么不转动了?
  答:因为保险丝断了。
  问:保险丝为什么会断?
  答:因为超负荷而造成电流太大。
  问:为什么会超负荷?
  答:因为轴承枯涩不够润滑。
  问:为什么轴承不够润滑?
  答:因为油泵吸不上来润滑油。
  问:为什么油泵吸不上来油?
  答:因为油泵产生了严重的磨损。
  问:为什么油泵会产生严重磨损?
  答:因为油泵未装过滤器而使铁屑混入。
  上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管理者连续用了6个“为什么”,使问题的本质得以揭示。试想,如果当第一个“为什么”得以解决后就停止了追问,认为问题就出在保险丝上,只要更换新的保险丝就行了,那么可以预见,不久保险丝还会烧断,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所以切记,当你就一个问题探寻其原因时,一定要追根溯源,深入探查问题的核心,而不要满足于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多问几个为什么”,虽说是老话重提,于我们从表象推向问题的深层本质却是行之有效的纵向思考方式。
  培养纵向思维能力,绝对不能局限于表面,表面的东西往往是空洞而有所欠缺的。但另一方面,本质的东西又往往依靠于表面呈现的东西而作用,没有完全脱离表面的内在。
  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当中,我们切不可就事论事,而要善于“由表及里,由外至内”地纵深思考。运用纵向思维,你就会发现自己将比他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筹码。
  智慧语珠:
  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思考。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思考无时无刻不在左右人的行为,影响人的人生轨迹。一个不善于进行理性思考的人,往往就会在行动中失去方向,走上歧途;而只有在纵深思考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拥有思考带来的益处。
  换位思维法
  思路导航:
  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地将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上,从对方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是一种非常有益又十分实用的思维方式。
  你曾经被人误解过吗?尤其是当你的好心被别人“当成驴肝肺”时,你是否心灰意冷、万分沮丧?你是否会恨恨地说:真是好心得不到好报。或者暗自里抱怨好人难当呢?
  你的委屈可以得到理解和同情,但你知道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吗?
  事实上,你之所以交际或交流受阻,关键在于你对你的交际对象并不了解,尽管他们是你朝夕相处的朋友或者同事。
  你能知道你的朋友在想什么吗?你知道同事或上司刚刚所说的话的深层含义吗?你了解父母为你含辛茹苦是为什么吗?坦率地说,你可能似懂非懂,表面懂而实际不懂,有时为了面子还要不懂装懂。
  为什么会这样?其主要原因在于你总是站在自我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并想当然地去理解他人。这种理解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的,但实质是隔靴搔痒,或用一句俗语来表示叫做:木头眼镜——看不透。
  要想正确洞悉他人的想法,你必须换位思考。所谓的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切身感受出发来考虑问题。从理论上说,换位思考不算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态度,它能使你“善解人意”,让你在交往中赢得他人的好感。
  有一个警察叫杰克,每周都会去拜访一个拥有豪华别墅,但却孤苦伶仃的老绅士。每当他来访时,老人都会请他喝茶,他们坐着闲聊,或者就在花园里散一会儿步。有一次的会面令人悲伤,老人泪流满面地告诉杰克,他的健康状况已经很差,他必须卖掉他漂亮的房子,搬到疗养院去。
  霎时,杰克忽然产生一个疯狂的念头:用一种创造性方法买下这巨宅!
  困难太大了,老人想以300万美元的价格将这栋房子卖掉,但罗伊手中只有4万美元,那么他能否以4万美元的价格买下这座美丽气派的别墅呢?
  杰克开始动起脑筋来。
  这时,杰克想起一个老师说的话——站在对方的角度,找出卖方真正想要的东西给他。
  他寻思许久,终于找到答案:老人最牵挂的事就是将不能再在花园中散步了。
  杰克就跟老人商量说:“要是您把房子卖给我,我们将共同拥有这个地方,我们还会像往常一样共同散步、喝茶、聊天,您看这样好吗?”
  听了这话,老人那张皱纹纵横的老脸,绽开了灿烂的笑容,笑容中,充满爱和惊喜。当即,老人就和杰克签订了房产转让契约。
  杰克不可思议地赢得经济上的胜利,真正的赢家却是快乐的老人和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换位思维人人都可以做到,它不是一种复杂的技巧,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做到。
  思路突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你做错了一件事,或是遇到挫折时,你是期望你的朋友说一些安慰、鼓励的话,还是希望他们泼冷水呢?也许你会说:“这不是废话吗,谁会希望别人泼冷水呢?”可是,当你对别人泼冷水时,可曾注意了别人的想法?事实上很多人都没有注意。
  美国《读者文摘》上发表过一篇名为《第六枚戒指》的故事可以很形象地说明换位思考给我们心灵带来的震动。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一位姑娘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店里来了一个30岁左右的男性顾客,他衣着破旧,满脸哀愁,用一种羡慕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这时,姑娘去接电话,一不小心把一个碟子碰翻,6枚精美绝伦的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去捡,却只找到了5枚,第6枚戒指怎么也找不着。这时,她看到那个30岁左右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意识到戒指是被他拿去了。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把手时,她柔声叫道:“对不起,先生!”
第4章方法决定效果,思维决定成败(4)
更新时间2010-7-28 16:18:09 字数:5600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有几十秒。
  “什么事?”男人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再次问,“什么事?”
  “先生,这是我头一份工作,现在找个工作很难,想必您也深有体会,是不是?”
  男子久久地审视着她,终于一丝微笑浮现在他的脸上。他说:“是的,确实如此。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我可以为你祝福吗?”
  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姑娘。
  “谢谢你的祝福。”姑娘也伸出手,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姑娘用十分柔和的声音说:“我也祝你好运!”
  男子转过身,走向门口。姑娘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到柜台,把手中的第6枚戒指放回原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说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可以说,任何一种真诚而博大的爱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在我们进行换位思考的时候,当我们真诚地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和需求而多一分理解和宽容时,意想不到的回报便会悄然而至。
  智慧语珠:
  世界上存在的事物总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只是我们很少对它们细心观察。有时,试着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和帮助。
  整体思维法
  思路导航:
  有的时候,思维的要素太多太杂也会扰乱我们正常的思路,把各个要素整合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可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体思维也叫系统思维,是人们用系统眼光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重新审视多样化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进行整体思维就容易遭受挫折或造成损失,而善于着眼于系统就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整体思维,就是在考虑解决某一问题时,不是把它当做一个孤立的、分割的问题来处理,而是当做一个有机的关联的整体来处理。
  整体思维的核心就是利用前人已有的创新成果进行综合,这种综合,如果出现了前所未闻的新奇效果,当然就成了更新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发明创造就是综合的艺术。
  整体思维是创造发明的基础,它大量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之中,有材料组合、方法组合、功能组合、单元组合等多种形式。徐悲鸿大师的名作《奔马》,运笔狂放、栩栩如生,既有中国水墨画的写意传统,又有西洋油画的透视精髓,它是中国画和油画技法的组合。我们买来的一件件成衣,是衣料、线、扣子等的组合。钢筋混凝土是钢筋和水泥的组合体。集团公司的产生、股份制的形成、连锁店的出现,都是综合的结晶。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总指挥韦伯指出:“当今世界,没有什么东西不是通过综合而创造的。”阿波罗庞大的计划中就没有一项新发现的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都是现有技术的运用,关键在于综合。
  由综合而创造,是日本技术腾飞的成功之路。20世纪60年代,日本从奥地利引进氧气顶吹炼钢技术;从法国引进高炉顶吹重油技术;从美国、前苏联引进高炉、高温、高压技术;从原西德引进炼钢脱氧技术;从瑞士引进连续铸钢技术,以及从美国引进轧钢技术。他们通过对这6大技术的综合,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流的钢铁技术,并进一步改进,创造出转炉未燃气回收技术,到70年代转而作为技术专利向国外出口。又比如,日本松下彩色电视机共有400多项技术,都是世界各国已有的,但经过综合,创造出的彩色电视机却为其他国家所没有。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性质和功能。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告诉我们:整体与要素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离不开要素,但要素只有在整体中才能成为要素。从性能、地位和作用看,整体起着主导、统帅的作用。因此,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把整体的功能和效益作为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系统有系统效应。1+1=2,但有时却大于2,这就是系统效应。许多自然现象显示: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一起,根部会相互缠绕,土质会因此改善,植物比单独生长更为茂盛;两块砖头所能承受的力量大于单独承受力量的总和。比如,两个大企业的联合,它的效应就超过两个大企业,可以顶3个或4个大企业。因为它们的整体效应提高了,力量增强了。
  1+1可以大于2,综合创造也是整体性思维的运用。整体的优势大于个体,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一定要充分学习并利用综合的整体性思维,以使自己更加优秀、杰出。
  思路突破: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要运用好整体思维,就要学会从全局整体把握事物及其进展情况,重视部分与整体的联系,才能很好地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伦敦英美后勤司令部的墙上,醒目地写着一首古老的歌谣:
  因为一枚铁钉,毁了一只马掌;
  因为一只马掌,损了一匹战马;
  因为一匹战马,失去一位骑手;
  因为一位骑手,输了一次战斗;
  因为一次战斗,丢掉一场战役;
  因为一场战役,亡了一个帝国。
  这一切,全部是因为一枚马蹄铁钉引起的。
  这首歌谣质朴而形象地说明了整体的重要性,精确地点出了要素与系统、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必须将问题当做一个系统,从整体出发看待问题,分析系统的内部关联,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
  有一年,稻田里一片金黄,稻浪随风起伏,一派丰收景象。令人奇怪的是,就在这片稻浪中,有一块地的水稻稀稀落落,黄矮瘦小,与大片齐刷刷的田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田地的主人急于用钱,于是这块面积为1768平方米的田地被他挖去30厘米深的表土,卖给了砖瓦厂,得了1000元。由于表面熟土被挖,有机质含量锐减,夏熟麦子收成每平方米还不足250千克。水稻栽上后,尽管下足了基肥,施足了化肥,可是水稻长势仍不见好。
  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夏熟麦子少收500多千克,损失400元,而秋熟大减产已成定局,损失更大。今后即使加倍施用有机肥,要想这块地恢复元气,至少需要5年时间,其经济损失至少在2万元以上。这么一算,这块农田的主人叫苦不迭,后悔地说:“早知道这样,当初真不应该赚这块良田的黑心钱。”
  这位农地主人原本只是用土换钱,并没有看到表土与庄稼之间的关系,本以为是将无用的东西换成金钱,结果却让他失去更多,需要花费更多的钱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就是缺乏系统眼光和思维的结果。
  问题的内部不仅存在关联,与外部环境也同样产生作用。我们必须将其分开进行观察,然后再将其按照系统的模式来进行分析。
  整体思维作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你寻找其他一切想找的东西。而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在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能够以一个整体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你就能够更容易地把握和处理问题了。
  智慧语珠:
  如果说人在与动物的单项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的话,那么,“整体”才能体现出人类的优势和特点。人类已经进入整体时代,运用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方法,已在解决许多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迂回思维法
  思路导航:
  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中,其思路绝不能永远直线前进。事物或问题的复杂性也不容许这样,必须通过一切迂回曲折的道路去探索其中的依次发展阶段,才能透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出其内在规律性。
  迂回思维是指在我们在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用直接的方法得不到解决,就必须相应地采取间接迂回的方法,设法避开障碍,取得成功。
  当一个人的思路受到牵绊时,往往不能非常清楚地找到问题的根源。要想找到根源,就要冲破习惯上的枷锁,避开思路上的限制,尝试将问题转换一下。
  问题转换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主要有以下3种:
  一是将不能办到的问题转化为可以办到的问题。
  西汉时,一个乡下农民进城,不小心在慌乱中碰翻了一个油炸丸子的摊儿,丸子掉在地上,大部分都摔裂了,地上有多少个丸子,已没法数清。
  农民认赔50个丸子的钱,可卖丸子的坚持不干,说他的丸子有300个左右,赔50个,他岂不是太亏了吗?二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但毫无结果。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没有一个能想出解决纠纷的办法。
  一位叫孙宝的官员正好打此经过,大家便请他来处理。孙宝叫手下人取来一个丸子,称了重量,然后又叫手下人把地上的碎丸子都收起来,称出它们的重量。他用这些碎丸子的总重量除以一个的重量,得出了丸子个数,最后叫农民按这个数目赔偿。
  孙宝对这件事的处理真可谓公平合理,众人无不称赞,卖丸子的小贩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孙宝利用的就是将不可能查清的“丸子个数”问题,转换成了“称丸子重量”的可以办到的问题,使纠纷圆满解决。
  二是将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简单的问题。
  阿普顿毕业于美国一所大学数学系,曾担任爱迪生的助手,一次爱迪生让他测量一个电灯泡的容积。
  阿普顿对着灯泡量了又算,算了又量,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这位大学生满头是汗仍“只算好了一半”。
  爱迪生轻松地说道:“根本用不着这么费劲,只要你往灯泡里注满水,然后把水倒进量杯,不就可以测出灯泡的容积了吗?”
  阿普顿恍然大悟,如梦初醒,按照爱迪生所说的方法,很快就测量出灯泡的容积。
  三是把自己生疏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问题。
  19世纪末,法国园艺家莫尼哀想设计制作一种牢固坚实的花坛。
  但是对于如何设计制作花坛,他一点儿也不懂。作为园艺家,莫尼哀对植物却了如指掌。于是,他将花坛的构造转换为自己熟知的“植物根系”来思考:盘根错节的植物根系,因为牢牢地和土壤结合在一起,才使植物枝繁叶茂,茁壮成长。他把土壤转化为水泥,植物的根系转换成钢筋,通过反复演练,不仅制成了坚实牢固的新型花坛,而且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也由这个对建筑业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发明了出来。
  思路一换天地宽,将问题转换一下,巧妙运用迂回思维法转换思考问题的方式,能帮助你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让你在工作的过程中体会到运用迂回思维的乐趣。
  思路突破:走不通时绕个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条直线,具有灵活思维的人能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迂回发展的规律,通过迂回应变,达到既定的目标。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王朝迁都北京以后,摄政王多尔衮便着手进行武力统一全国的战略部署。当时的军事形势是:农民军李自成部和张献忠部共有兵力40余万;刚建立起来的南明弘光政权,汇集江淮以南各镇兵力,也不下50万人,并雄踞长江天险。而清军不过20万人。如果在辽阔的中原腹地同诸多对手作战,清军兵力明显不足,况且迁都之初,人心不稳,弄不好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
  多尔衮审时度势,机智灵活地采取了以迂为直的策略,先稳住南明政权,集中力量攻击农民军。南明当局果然放松了对清的警惕,不但不再抵抗清兵,反而派使臣携带大量金银财物,到北京与清廷谈判,向清求和。这样一来,多尔衮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取得了主动地位。顺治元年七月,多尔衮对农民军的进攻取得了很大进展,后方亦趋稳固。此时,多尔衮认为消灭明朝残余势力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发起了对南明的进攻。当清军在南方的高压政策和暴行受阻时,多尔衮又施以迂为直之术,派明朝降将、汉人大学士洪承畴招抚江南。顺治五年,多尔衮以他的谋略和气魄,基本上完成了清朝在全国的统一。
  此路不通绕个圈,迂回思维就是灵活地掌握事物发展的局面,赢得主动与成功。
  多尔衮的做法,让我们学到一件事,就是“山不转水转,路不转人转”。目前形势不好,可以绕道而行,或是另辟新径。
  就像在一个广告中,女主角的一支高跟鞋断了鞋跟,是不是就要丢了呢?其实未必,可以把另一支高跟鞋的鞋跟也扯断,变成平底鞋后,反而更好走。
  眼前的路不顺利,未必是件坏事。迂回地想一想,重新反思眼前的处境,多方考虑不同的出路,往往会有新的答案,比原先设定的路径更加光明。如果这世界所有道路都畅行无阻,没有任何阻碍,相信我们一定会少了许多艺术家、伟人和英雄!
  智慧语珠:
  同一件事,不同的做法会有不同的结果。做事之前,不妨先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有没有区别于固定思路的做法。当然,你一旦找到这个方法,就会事半功倍了。
  简单思维法
  思路导航:
  在很多的时候,我们都会陷入一个误区,即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事实上,简单的往往是最好的,简单的往往也是最美妙的。人为的复杂化只会带来许多麻烦,并且难以达到如愿的境地。
  简单思维,就是用最简便的方式,直奔问题的实质;就是对原事物结构的简化设计,使其更能满足功能的要求;就是尽可能地撇开非主要因素,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使复杂问题的解决简单易行。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简单便是聪明,复杂便是愚蠢。”科学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简化的过程。
  不管任何一个产品、一项课题、一种技术,要发展要创新,简化便是一个突破方向。20世纪前20年代,驱动汽车的发动机一直沿用往复活塞式内燃机,其结构的主体构件为机械原理中介绍过的曲柄滑块结构以及进、排汽阀门结构。20世纪50年代,德国工程师沃克尔设计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旋转活塞式发动机,只有两个运动构件,即三角形转子和通往齿轮箱的曲轴。它不需要汽化器和若干个火花塞以及复杂的阀门控制机构,从而使该发动机的重量比传统发动机轻1/4,而且价格便宜。
第4章方法决定效果,思维决定成败(5)
更新时间2010-7-28 16:19:52 字数:5550
 从发明创造的角度来说,简洁是区别平庸与天才的一把标尺。化繁为简,将复杂的问题变简单,将事物中繁琐的、陈旧的和无足轻重的部件去掉,使重点更加突出、功能鲜明、结构精悍、性能优化是发明创造的一条捷径。
  我国发明家张文海认为旋转变压器的补偿方法需要简化,由此发明了“旋转变压器快速最佳补偿”;多极旋转变压器机械理论角的计算需要简化,由此发明了“多极旋转变压器机械理论角的简化计算”;零点标记打点需要简化,由此发明了“旋转变压器零位标记的简易光刻”。
  张文海运用简比原则,在一个领域连砍三刀,推陈出新的发明实践,彰显了化繁就简的创新魅力。
  科学规律的认识总有这样一个特点,金矿不会埋在一个地方,只要有金子就会发光。英国著名哲学家威廉·奥卡姆也发现了删繁就简的奥秘,倡导运用“奥卡姆剃刀”去标新立异。
  所谓“奥卡姆剃刀”,是指奥卡姆的格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如果对某一事物的解释不需要假设这种或那种实体,那么就没有理由去假设它。
  “奥卡姆剃刀”作为人们创新的一种思维武器,曾受到哲学家罗素的高度评价,被认为在逻辑分析中是一项卓有成效的原则,后来爱因斯坦又将其引申为简单性原则。爱因斯坦运用简单性原则提出的相对论,构造非常简单,但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却是那么精深。
  “奥卡姆剃刀”剃掉的是思维杂质,产生的是创新成果,留下的是简洁精美。与自然简单性原则相适宜,标准化、规范化、简洁化的科学公式,假设前提简单性科学体系,既简单又优美。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2,示天下之规律,表万物之联系,既简单明了,又丰富隽永。科学公式越简单,其理论概括性越强,适用性越普遍。正如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我的智慧变成了一种把大量个别事实化为一般规律的机制。”
  不仅科学的发展如此,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学习中,简单也是辟开人生繁杂忧愁的思维方法,简单便是聪明。“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奥卡姆剃刀”剔去了事物的现象,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反映了事物的规律,浓缩了宇宙的精华,使人们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不断提高。运用“奥卡姆剃刀”和简化原则,不仅能揭示自然规律,而且能创造文学美、艺术美、社会美以及和平发展的人类文明。
  思路突破:不要将事情复杂化
  简单思维要求我们简单地看待问题。然而当我们真正面对问题时,却难以做到简单处理,总是将事情人为的复杂化。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把一个简单的问题设想为有千奇百怪的答案,搞得离真实越来越远。
  某单位招聘。面试时考官出了这样一道算术题:10减1等于几?
  有的应试者说:“你想让它等于几,它就等于几。”还有的人自作聪明地说:“10减1等于9,那是消费;10减1等于12,那是经营;10减1等于15,那是贸易;10减1等于20,那就是金融;10减1等于100,那是贿赂。”
  只有一个应试者回答等于9,还有点犹犹豫豫。问他为什么?这位应试者说:“我怕照实说,会显得自己很愚蠢,智商低。”然后,他又小声地补充了一句:“对获得一份好工作来说,诚实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没用的武器。”
  这个老实人被录用了。
  本来一件简单的事,几经反复,却变得复杂起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聪明的做法;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愚蠢的做法。
  餐桌上,七八个人为打开一个恼人的酒瓶软木塞几乎败了酒兴。
  经过他们轮流折腾,那个软木塞非但起不出,反而朝瓶内陷下去半厘米。有人提议应该用剪刀挑,有人则否定,认为木质疏松,不易成功。有人提出最好用一只螺丝钉旋进木塞,然后用力拔出;还是有人否定,认为即使稍微朝下用点力木塞也会掉进瓶内。又有人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用锥子对着木塞朝瓶颈壁的方向用劲插入,然后可望将木塞随锥子一起拔出。大家说主意虽好,可惜眼前找不到这种工具。
  再次折腾的结果是软木塞没有取出,却掉进了酒瓶内。他们在惋惜后发现了事情的结果——酒能倒出来了。
  在走了许多弯路之后,人们往往发现原来最不愿意走的那条路竟是最好的路。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本来很简单,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不能很好地运用简单思维,反而使事情变得复杂,这岂不是一种悲哀吗?
  智慧语珠:
  现实生活中,提高效率往往是从简化程序开始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事情就会办得又快又好。
  质疑思维法
  思路导航:
  看似习以为常的事情难道就真的没有问题么?那可不一定。要突破,要创新,就要对前人的想法加以质疑,发现他人的不足之处,才能够产生自己的新东西。
  要解决任何一件事情,首先就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才能解决问题。但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解决不了问题,而是发现不了问题。
  “质疑”是什么?是人类头脑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当然需要一个行为的主体。从“质疑”这种行为的存在,便能够推断出“正在质疑的我”这种主体的存在;而“质疑”就是思考、思索。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孟子有句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是做学问要有一点质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哥白尼之所以在科学史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创立地动学说,就是从质疑托勒密的天动学说开始的。王志刚先生在《质疑与学问》一文中精辟地论述了治学要有质疑精神这一论断。因质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因辨别而创新。没有质疑精神就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也就谈不上创新能力。人们不会相信一个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人会有创新能力。
  可是要质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哥白尼就是一个敢于质疑的天才,以严肃的态度去思考当时天文学的问题。套用他自己的话,他总觉得当时盛行的“天体运行”理论不太对劲。他写道:“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思考天文学传统中的困惑。造物主这个最有系统的绝佳‘艺术家’,为我们创造了这个世界,但我对于哲学家至今仍无法找出世界的运转方式感到无奈。”
  这其中让他特别不能释怀的,就是推算地球本身不动而被其他星球环绕的复杂几何问题,其实有多处矛盾。他凭直觉认为,用来解释“地心论”世界观的蹩脚数学推算不可能是正确的,因此他开始推敲地球也会动的可能性,即使这个想法乍听之下非常荒谬,也违反了教会的教义。
  哥白尼热切地希望能为这大胆的新观点找到支持的论点。他博览群书,希望能“重读他手上的所有哲学家作品,从中找出任何曾经质疑过天体的运行并不同于数学理论派观点的看法,以供援引”。哥白尼的研究终于获得成功。他从少数几位哲学家的作品中,找到地球会动的论点,但这些前辈并没有对地球的运行提出正确的解释。
  哥白尼了解,徒有如此具有革命性的理论却没有证据,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他着手进行支持这理论的论证,他利用当时手边可得到的最佳技术,以最新发展出来的透视法,将观察星球运行的结果,制成当时叹为观止的观测图表。经过28年的漫长研究,他的质疑终于成立了。
  古人云:“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人来说,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鼓励自己和他人大胆提出疑问,敢于否定以前的权威性的观点,敢于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人们的创新思维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思路突破:敢于提出质疑
  敢于质疑,是培育和开发质疑思维的前提。质疑是创新思维的现实起点和开端。质疑,就是对现有事物持科学的质疑态度,以促使自己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研究、改进和创新。质疑思维,是一种以审视的目光、科学的态度、求真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的科学思维方法。
  质疑,是人类创新的出发点,创新常常从“问号”起步。一个个不平凡的问号,为人们画出一条条创新成功的起跑线。因此,质疑思维中孕育着创新和突破。
  世上少不了权威,因为人们需要导师、顾问与教练。尊重各个领域的权威是理所当然的,但迷信权威不可取,因为这种心态会扼杀人的创新精神。
  有一次,大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台下多数是研究部门的学者。罗素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问题:“2+2=?”接着向听众征求答案。
  会场上静静无声,台下的学者们暗暗琢磨:这绝不是简单的算术题……
  尽管罗素一再希望有人将答案告诉他,但仍无人敢贸然作答。当罗素请前台一位先生谈谈自己的答案时,这位先生支支吾吾声称自己尚未考虑成熟。
  罗素见状笑着说:“二加二就等于四嘛!”
  这一轶闻,幽默地告诫人们:过于崇拜权威会使人思想僵化。在权威面前连简单的事实也不敢承认,哪里还谈得上质疑权威,开拓创新?
  许多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敢于质疑权威的某些观点或理论,实乃难能可贵的品质。
  智慧语珠:
  要创新,就要对前人的想法加以质疑,从前人的定论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才能够发现他的不足之处,才能产生自己的新东西。
  归纳思维法
  思路导航:
  我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其实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用的就是归纳思维法。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做错事是在所难免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错误是让你灰心丧气,还是让你找到错误的原因,并最终成为你到达胜利彼岸的桥梁。
  归纳思维就是通过考察某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并掌握对象和某种属性的必然联系,特别是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期望自己事业成功,需要具备必需的社会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教育方式是你得首先犯错,然后从中吸取教训。大多数人由于缺乏归纳思维,不知道从错误中悟出道理,所以只是一味地逃避错误,从而一错再错。他们却不知道,这种行为本身已铸成大错,还有一些人犯了错误却没能从中吸取教训。这些都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总是循环往复地犯着自己以前曾经犯过错误的原因,他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归纳思维,不知道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学校,你可能会因为没犯错误而被认为是聪明的学生;而在生活中,你的智慧恰恰是因为你犯过错误,并且能从中吸取教训。如果一个人真正从所犯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那么他的生活就会发生改变,他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经验,而是智慧了。
  通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斯隆就这样说过:“人生本来便是一种充满试验和错误的过程,那些一生从来没有犯过错误的人,必定也是一生毫无成就的人。”
  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够正确地对待错误。不必感到沮丧、彷徨、烦躁、郁闷,而应把精力用来寻找自己出错的原因,并进行归纳总结,制订一项明确的计划,重新起步。那样,就算你一时失败了,也最终会获得成功。
  思路突破:积累自己的社会经验
  社会经验是通过长时期的社会生活得来的,它需要人们在社会中摸索,在生活中感悟,需要人们发挥归纳思维,通过长时期一点一滴的归纳积累,形成自己的社会经验。
  丰富的社会经验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因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常常能够总结出自身的优点和弱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社会经验不足的人往往不能看清事物的关键所在以及事物的变化趋势。人们年轻时常容易感情冲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逐渐变得从容,体现出一种涵养,这正是社会经验由浅薄变为丰富的一种结果。
  三毛的社会经验可谓丰富多彩,这为她成为一名优秀作家提供了条件。
  获得丰富的社会经验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同时,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并不利于一个人产生丰富的阅历。恰恰相反,挫折和失败却常常有助于社会经验的积累。这一点对于三毛来说是再恰当不过的。
  三毛在台湾文化学院哲学系就读期间,爱上了本校戏剧系的学生梁光明。可是这次恋爱并不成功,三毛经受了一次失恋的沉重打击。为了摆脱爱情的痛苦,三毛只身奔赴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哲学系留学。
  感情的挫折没有吓倒三毛,也正是因为这次挫折,三毛才开始了她的天涯之旅。在世界各地的游历使她明白了人为什么生活,应该怎样生活。
  1972年,三毛27岁。她认识了一位在台北一所大学教书的德国人。两个人很是投机,他们互敬互爱,这位德国人为人正派,年过不惑,对爱情也懂得珍惜。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这位德国人在一个星光闪烁的夜晚向三毛提出了求婚,三毛答应下来。于是两人十分快乐地为结婚做着必要的准备,他们都沉醉在爱情的甜蜜之中。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两个人即将完婚的前一天晚上,三毛的未婚夫因心脏病发作,猝死在三毛的怀中。
  这时的三毛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郁闷和伤感,她不知道上帝为什么总爱捉弄她,为什么将这么多的磨难降临到她身上。在这样愁苦的情绪中,她挥笔写了《橄榄树》这首歌的歌词,后来这首歌成为台湾电影《欢颜》的主题曲,一时间风靡东南亚,经久不衰。
  在三毛的情感世界中,最大的一次挫折是丈夫荷西的去世。
  丈夫的丧生对于三毛的生活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不幸,可是对于她的文学创作来说或许有所助益。在荷西死后的一段时间里,三毛没有发表作品,但是丈夫的去世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文学创作素材,她也需要通过自己的著作来表达对丈夫的爱。1981年,她的两部作品集《梦里花落知多少》和《背影》由皇冠出版社出版,这里边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记录她和荷西的生活的。
  事实上,我们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才能进行很好的归纳思维,并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找到很好的解决困难的方法。
  智慧语珠:
  一个人的经历往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正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如果能从经历中开掘出现实的指导价值来,对于人生是大有好处的。
第5章心态决定状态(1)
更新时间2010-7-28 16:22:45 字数:5435
 冲动是生活中的隐形地雷
  思路导航:
  每个人都有冲动的时候,尽管冲动是一种很难控制的情绪。但不管怎样,你一定要牢牢控制住它。否则一点细小的疏忽,就可能贻害无穷。
  培根说:“冲动,就像地雷,碰到任何东西都一同毁灭。”如果你不注意培养自己冷静理智、心平气和的性情,培养交往中必需的沉着,一旦碰到“导火线”就暴跳如雷,情绪失控,就会把你最好的人生全都炸掉,最后让自己陷入自戕的囹圄。
  南南的爸爸妈妈大吵了一架,起因是妈妈放在自己外套里的300元钱不见了,妈妈认定是爸爸拿的,爸爸却不承认。下班后,爸爸直接去保姆家接南南,保姆一边帮南南穿衣服,一边说:“昨天我给南南洗衣服,从她口袋里找出300元钱,都被我洗湿了,晾在……”没等保姆把话说完,爸爸立刻就把南南拽了过去,狠狠打了她两个耳光,南南的嘴角立刻流血了。“你竟敢偷钱!害得我和你妈妈大吵了一架,这样坏的孩子不要算了!”他丢下南南掉头就走了。南南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脸很痛,就哭了起来。保姆对南南妈妈说:“你家先生也太急躁了,不等我把话说完就打孩子,这么小的孩子哪知道偷钱啊!300元钱对她来说就是张花纸,一定是她拿着玩时顺手放到口袋里的。”南南被妈妈抱回家,但却总是不停哭闹,妈妈只好带她去医院做检查。
  检查结果让夫妻俩完全呆住了:孩子的左耳完全失去听力,右耳只有一点听力,将来得带助听器生活。由于失去听力,孩子的平衡感会很差,同时她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南南爸爸痛不欲生,他一时冲动打出的两个巴掌竟然毁了女儿的一生,他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并将终生背负着对女儿的愧疚。
  冲动的行为害人害己,这个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冲动是生活中的隐形地雷,我们应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冲动所带来的不利后果。
  生活中,大多数成功者,都是对情绪能够收放自如的人。这时,情绪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更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智慧。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随心所欲,就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情绪控制得好,则可以让你化险为夷。
  所以,你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会审时度势,千万不能放纵自己。每个人都有冲动的时候,尽管冲动是一种很难控制的情绪。但不管怎样,你一定要牢牢控制住它。否则一点细小的疏忽,就可能贻害无穷。
  思路突破:冷静安详修正果
  许多人因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能时刻保持冷静沉着,情绪因为毫无节制而躁动不安,因为不加控制而浮沉波动,因为焦虑和怀疑而饱受摧残。
  只有冷静的人,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才可以“修成正果”。
  禅师正在打坐,这时来了一个人。他猛地推开门,又“砰”地关上门。他的心情不好,所以就踢掉鞋子走了进来。
  禅师说:“等一下!你先不要进来,先去请求门和鞋子的宽恕。”
  那人说:“你说些什么呀?我听说这些禅宗的人都是疯子,看来这话不假。你的话太荒唐了!我干吗要请求门和鞋子的宽恕啊?这真叫人难堪……那双鞋子是我自己的!”
  禅师又说:“你出去吧,永远不要回来,你既然能对鞋子发火,为什么不能请它们宽恕你呢?你发火的时候一点也没有想到对鞋子发火是多么的愚蠢。如果你能同冲动相联系,为什么不能同爱相联系呢?关系就是关系,冲动是一种关系。当你满怀怒火地关上门时,你便与门发生了关系,你的行为是错误的,是不道德的,那扇门并没有对你干什么事。你先出去,否则就不要进来。”
  禅师的话像一道闪电,那人开始领悟了。
  于是,他先出去了。也许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他抚摸着那扇门,泪水夺眶而出,他抑制不住涌出的眼泪。当他向自己的鞋子鞠躬时,他的身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禅师的话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的确,没有平和的心态,一味的冲动是无法走向成功的。冲动是指在理性不完整的状况下的心理状态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恶性行为,冲动的正面是冷静,冷静的本质又是理智,只有理智的人才能真正驾驭自己的人生。一个人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拥有平安稳定的一生。
  智慧语珠:
  冷静是智慧美丽的珍宝,它来自长期耐心的自我控制;冷静是一种成熟的经历,来自于对事物规律不同寻常的了解。一个冷静的人不会在任何事情面前大惊小怪,而在大风大浪中仍然如岩石般屹立于海岸,岿然不动。保持冷静,就能拥有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人生。
  浮躁断送美好前程
  思路导航:
  生活的快节奏、工作的压力容易使人心境失衡,患得患失。生活中,无论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还是声名显赫的企业家,都很容易在浮躁的心理下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动,最终半途而废。所以我们一定要戒除浮躁心理,才能练就每个人各自的“仙丹”。
  浮躁,乃轻浮急躁之意。一个人如果有轻浮急躁的缺点,那么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人犯浮躁的毛病。他们做事情往往既无准备,又无计划,只凭脑子一热、兴头一来就动手去干。他们不是循序渐进地稳步向前,而是恨不得一锹挖出一眼井、一口吃成胖子。结果呢,必然是事与愿违、欲速不达。
  古时候有兄弟二人,很有孝心,每日上山砍柴卖钱为母亲治病。神仙为了帮助他们,便教他们二人,可用4月的小麦、8月的高粱、9月的稻、10月的豆、腊月的雪,放在千年泥做成的大缸内密封49天,待鸡叫三遍后取出,汁水可卖钱。兄弟二人各按神仙教的办法做了一缸。待到49天鸡叫二遍时,老大耐不住性子打开缸,一看里面是又臭又黑的水,便生气地将水洒在地上。老二坚持等到鸡叫三遍后才揭开缸盖,里边是又香又醇的酒,所以“酒”与“洒”字差了一小横。
  当然,酒字的来历未必是这样的,但这个故事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成功与失败,平凡与伟大,往往没有多大的距离,就在一步之间。咬紧牙关向前迈一步就成功了;停住了,泄气了,只能是前功尽弃。这一步就是韧劲的较量,是意志力的较量。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想学剑法。于是,他就找到一位当时武术界最有名气的老者拜师学艺。老者把一套剑法传授与他,并叮嘱他要刻苦练习。一天,年轻人问老者:“我照这样练习,需要多久才能够成功呢?”老者答:“3个月。”年轻人又问:“我晚上不睡觉来练习,需要多久才能够成功?”老者答:“3年。”年轻人吃了一惊,继续问道:“如果我白天黑夜都练剑,吃饭走路也想着练剑,又需要多久才能成功?”老者微微笑道:“30年。”年轻人愕然……
  年轻人练剑如此,我们生活中要做的许多事情同样如此。切勿浮躁,遇事除了要用心用力去做,还应顺其自然,才能够成功。
  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重要秘诀就在于,他们将全部的精力、心力放在同一目标上。许多人虽然很聪明,但心存浮躁,做事不专一,缺乏意志和恒心,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你越是急躁,便会在错误的思路中陷得越深,也越难摆脱痛苦。
  思路突破:水温够了茶自香
  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都为外物所遮蔽、掩饰,浮躁占据了我们的整颗心,因此在人生中留下许多遗憾。在学业上,由于我们还不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所以盲目地选择了别人为我们选定的、他们认为最有潜力与前景的专业;在事业上,我们故意不去关注内心的声音,在一哄而起的热潮中,我们也去选择那些最为众人看好的热门职业;在爱情上,我们常因外界的作用扭曲了内心的声音,因经济、地位等非爱情因素而错误地选择了伴侣……我们都是现代人,现代人惯于为自己做各种周密而细致的盘算,权衡着可能有的各种收益与损失,但是,我们唯一忽视的,便是去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位长者问他的学生:“你心目中的人生美事为何?”学生列出“清单”一张:健康、才能、美丽、爱情、名誉、财富……谁料老师不以为然地说:“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项——心灵的宁静,没有它,上述种种都会给你带来可怕的痛苦!”
  唯有拥有宁静的心灵,才会不眼热权势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厢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剧心力的浮躁,而与豁达快乐无缘。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觉得在工作单位很没面子,单位领导并没有让他去重要的岗位锻炼,也没有提拔他的迹象。于是他决定外出寻求指点。他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名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地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末了才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不一会儿,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叶静静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用温水沏茶?”
  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了一口,不由得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呢。”
  释圆说:“这可是闽地名茶铁观音啊。”
  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
  又过了一会儿,小和尚提着一壶冒着浓浓白汽的沸水进来。释圆起身,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年轻人欲端杯,释圆作势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里弥漫开来。释圆这样注了5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
  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
  释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也和沏茶是同一个道理,也就相当于沏茶的水温度不够,想要沏出散发诱人香味的茶水不可能。你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想处处得力、事事顺心自然很难。要想摆脱失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苦练内功,提高自己的能力。”
  年轻人茅塞顿开,回去后刻苦学习,虚心向人求教,不久就引起了单位领导的重视。
  水温够了茶自然香,功夫到了自然成。历史上凡有所建树的人,往往都是不浮不躁、踏实严谨的人。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和努力分不开的,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根本于事无补,要想成功,必须得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干。只要我们功夫做到家,自然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智慧语珠: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这一出自宋代陆九渊《鹅湖和教授兄韵》的诗句劝喻人们: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就能形成苍茫大海;拳头大的石头累积起来,就能形成泰山和华山那样的巍巍高山。只要我们戒骄戒躁,勤勉努力,持之以恒,不论自身条件与客观条件如何,都能走上成才建业之路。
  摆脱焦虑的绳索
  思路导航:
  焦虑是人生的毒药,是滋生无数罪孽和悲惨不幸的温床。有时我们可能已经极度失望,挣扎在痛苦中寻求一些幸福的希望,那么为什么还要纵容焦虑来扰乱我们的心灵呢?只有告别焦虑,你才能开创新生活。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升学就业、职位升降、事业发展、恋爱婚姻、名誉地位,种种事情使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焦虑情绪,造成心神不宁、焦躁不安,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焦虑的原因有时候匪夷所思、出人意料。
  1.守规焦虑
  遵纪守法、照章办事,理所当然,又有什么好焦虑的呢?但是在某些“老实人吃亏”的场合,守规焦虑就在所难免。
  我们不妨先看两个例子:一是“人行道焦虑”——过马路走人行道,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吧?但当很多人都不走人行道,一窝蜂跨栏杆而过时,你甘心多绕些路去走人行道吗?当奔驰的车辆对人行道上的行人并不礼让,朝你直冲过来时,你敢走人行道吗?二是“排队焦虑”——当你老老实实地排着长队,等着购物、购票、分房子、评职称时,有人却在前面夹塞、在后门另排小队,也许你等上大半天甚至大半辈子都在候补之列,也许轮到你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你心里紧张不紧张?
  2.付账焦虑
  在中国,当几个熟人一起坐车、聚餐时,大家抢着购票、付账是司空见惯的景观。但是,这种争先恐后恐怕有真有假,有些场合是出于真情实意,心甘情愿地要为他人付账;有些场合则多少有点虚情假意,只是不得不做做样子。虽说AA制现在在青年中已流行开来,但一般人还是不习惯这种“分得太清”的方式,觉得既然是“熟人”,就不能太“生分”,为了表示热情主动、不分彼此,就该抢先付账,否则显得不够交情,甚至有爱占别人便宜之嫌。但如果“抢付”成功,内心又不免有点担忧:这份人情,别人会及时还吗?因此,抢付时不免“进亦忧,退亦忧”,心里面紧张一番。
  3.催账焦虑
  如果请你想象一下催账人、讨债人的形象,十有八九在你的脑海中绝不会浮现出一个和蔼可亲的面目,而极有可能联想到《白毛女》一类的电影中地主逼租的镜头。其实,向人讨账并非“黄世仁”、“南霸天”的专利,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恐怕也难免遇到需要向人催账的事情,但是“催账焦虑”也许最终使你没能开口。
第5章心态决定状态(2)
更新时间2010-7-28 16:23:53 字数:5663
 4.点钱焦虑
  有些人一碰到钱,就显得很马虎大意,从别人手中接钱时(如领工资、取买东西找回的余款),尤其是从熟人、好友手中接钱时往往看都不看,一把塞进口袋里。待回家查点对不上数,便只好自认倒霉或者闹出不小的矛盾。其实,在这种“马虎”的背后,有一种“点钱焦虑”在作怪:不点不放心,点又显得太多心。当面一五一十地核点,似乎太不信任对方,两人都不免有点难堪,朋友之间说不定还会因此影响交情;不当面点清,一旦有差错,事后再查就说不清、道不明了。点也不是,不点也不是,自然免不了一番焦虑。
  5.诚信焦虑
  中国民间流传的告诫人们如何为人处世的人生格言非常多,但在它们中间又有不少相互矛盾的说法。例如,一方面提倡“以诚待人”、“以心换心”,另一方面又鼓吹“防人之心不可无”、“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如果人们同时接受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格言,在实际生活中就难免产生“诚信焦虑”——不信任别人,不以诚相待,就会感到一种道德压力,反之,又担心被人利用。
  形形色色的焦虑充斥人们的生活,不胜枚举,它们像细菌一样侵蚀人们的灵魂和机体,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走向生活,应该从拒绝焦虑开始。
  思路突破:超越焦虑,把握人生
  古时候,残忍的将军要折磨俘虏时,常常把俘虏的手脚绑起来,放在一个不停往下滴水的袋子下面,水滴着……滴着……夜以继日,最后,这些不停滴落在头上的水,变成好像是用槌子敲击的声音,使俘虏精神失常。这种折磨人的方法,以前西班牙宗教法庭和希特勒手下的纳粹集中营都曾经使用过。
  焦虑就像不停往下滴的水,而那不停地往下滴的焦虑,通常会使人神智失常,使人生变得灰暗。
  有一个已到知天命之年的老人刘宋玲(化名)得了一种怪病——她一听到“饿”字,马上就“饿得前胸贴后背”,即使2小时前她刚吃过饭。她一天吃10多顿饭,但依然感觉饥肠辘辘。
  刘宋玲退休后不久,就陷入饥饿感中。“感到饿就吃,才吃一点马上就不饿了,过一会儿,又感到饿。”刘宋玲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加强。“吃完饭不到2个小时,就又饿得心慌,一听到别人说饿,马上就觉得自己腹中空空,就是晚上,也要爬起来吃上三四顿饭。”刘宋玲痛苦极了。
  刘宋玲四处求医,有医生认为她患了胃溃疡,但检查结果是一切正常。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宋玲的饥饿感越来越强烈,已经达到了只要别人一说“饿”字,她就会焦虑得“头发都竖立起来”的状态。她到心理医生那里看病时,还随身携带了大量的方便面、方便粉丝等食品,只要一饿,马上就吃。这一天她吃了13顿饭。
  经过心理专家诊断,刘宋玲患的是非常严重的焦虑障碍,主要是对“饿”很敏感,产生了焦虑心理。这也与她一饿就吃,一吃就饱,每次食量只有一点点有关。
  确诊后,心理卫生中心的专家用特殊治疗方案对她进行治疗。一周后,刘宋玲的饥饿感不再那么强烈;两周后,饥饿感得到初步缓解;到了第三周,刘宋玲和“饥肠辘辘”的日子彻底拜拜了。
  专家指出,这种病是心理原因所致,因此,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
  其实,你没有理由焦虑,因为痛苦和沮丧对你而言并不是一种甜蜜的享受。所以今天就下决心与焦虑决裂吧。彻底消除生活中的焦虑,会使你获得一种全新的自由感受。
  战胜焦虑的方法之一是客观冷静地分析评估你所处的境遇,确定和估计一下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通过分析,你会发现最坏的结果并没有糟到山崩地裂、地球爆炸的程度,而如果坏事一旦真的发生,你也可以承受它。有意思的是,我们预先担忧的事通常不会发生。就算不幸真的发生了,也往往没有预计中的可怕,损失也并不那么惨重。其实大灾大祸在你身上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人们总是习惯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担忧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生的事,其实这真是杞人忧天,完全没有必要的。如果你能冷静接受你所遭遇的每一件事,你就没有必要去焦虑。
  智慧语珠:
  焦虑是摧毁一切的恶魔,走出焦虑,势在必行。学会去承受发生在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这是达到心境平和的唯一方法。你真的没有必要去焦虑,因为你完全能够应付任何事情。
  恐惧是心灵的鬼魅
  思路导航:
  人生的道路是充满风雨和泥泞的。在这条路上,有无数潜藏的危机,因此,生活中有许多人开始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害怕成了让人不能释怀的情结。而恐惧产生的结果多是自我伤害,它不仅让你丧失自信心或战斗力,还能使人被根本不存在的危险伤害。因此,只有战胜恐惧,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美好平和。
  恐惧是一种带有强迫性质的,不以人自身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情绪。
  恐惧能摧残一个人的意志和生命,它能影响人的胃,伤害人的修养,减少人的生理与精神的活力,进而破坏人的健康。它能打破人的希望、消退人的志气,而使人的心力“衰弱”至不能创造或从事任何事业。
  许多人简直对一切都怀着恐惧之心:他们怕风,怕受寒;他们吃东西时怕有毒,经营商业时怕赔钱;他们怕人言,怕舆论;他们怕困苦的到来,怕贫穷,怕失败,怕收获不佳,怕雷电,怕暴风……他们的生命,充满了怕、怕、怕!
  恐惧能摧残人的创造精神,足以杀灭个性而使人的精神功能趋于衰弱。大事业不是在恐惧的心情下可做成的。一旦心怀恐惧,充满不祥的预感,则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有效率。恐惧代表着、指示着人的无能与胆怯。这个恶魔,从古到今,都是人类最可怕的敌人,是人类文明事业的破坏者。
  最坏的一种恐惧,就是常常预感着某种不祥之事的来临。这种不祥的预感,会笼罩一个人的生命,像云雾笼罩着爆发之前的火山一样。
  恐惧是人生命情感中难解的症结之一。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命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平安无事的,总会遭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挫折、失败和痛苦。当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这种不愉快情绪,并为此紧张不安、忧虑、烦恼、担心、恐惧,程度从轻微的忧虑一直到惊慌失措。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经历某种困难或危险的处境,体验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作为一种生命情感的痛苦体验,是一种心理折磨。人们往往并不为已经到来的,或正在经历的事感到惧怕,而是对未知的结果产生恐慌,人们害怕无助、害怕排斥、害怕孤独、害怕伤害、害怕死亡的突然降临,同时人们也害怕丢官、害怕失职、害怕失恋、害怕丧亲、害怕声誉的瞬息失落。
  马克·富莱顿说:“人的内心隐藏任何一点恐惧,都会使他受魔鬼的利用。”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循着哲人们的脚步,聆听他们智慧的声音,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恐惧的呢?
  思路突破:破解恐惧的密码
  恐惧是大脑的一种非正常状态,它是由于人本身的经历的扭曲或伤害引起的。它产生的原因已经为大部分人所遗忘。我们不希望承认自己恐惧,这种恐惧感被我们沉埋在心底,犹如一个毒瘤。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