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思路决定出路

_2 郭海东(现代)
  巴尔扎克说:“第一个把女人比做花的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比喻的人就是庸才,第三个人则是傻子了。”
  现行的汽车防盗系统国内外已有不少,许多厂家使尽浑身解数仍然不尽如人意。总参某炮兵研究所青年工程师杨文昭在广泛吸取国内外同类产品优点的同时,大胆创新,另辟蹊径,运用双密码保险、抗强电磁干扰、无电源持续报警和声控自动熄火等新技术,研究出了汽车防盗系列产品,被定为首家“国际”产品。敢于向现行的成果和规则挑战,独闯新路,使杨文昭获得了机会,也获得了成功。
  3.学习他人,超越他人
  抱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盲目模仿他人的经验,并不能获得成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自己在观察事物、观察别人成功经验的同时,独创出自己之所见。
  4.别出心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这并非都是良策。例如,现在满天飞的广告词尽是“实行三包”、“世界首创”、“享誉天下”,但效果如何呢?美国一家打字机厂家的广告语“不打不相识”,一语双关,顾客纷至沓来。
  智慧语珠:
  真正有智慧的人重视经验,又不拘泥于经验。他一方面会用惯性的思维方式去处理一些小的简单的问题,另一方面他还能随时、主动地突破传统、挑战规则,为创新思维创造一个可以自由伸展的空间。
  挣脱“自我设限”
  思路导航:
  生活中的无数障碍,看似无法逾越,其实只不过因为你在内心中限制了自己,你要试着打破它。只要你能够突破自我的“设限”,你便可以超越困难,突破阻挠,完成自己的愿望。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跳蚤放在桌子上,然后一拍桌子,跳蚤条件反射地跳起来,跳得很高。然后科学家在桌子的上方放一块玻璃罩后,再拍桌子,跳蚤再跳撞到了玻璃。跳蚤发现有障碍,就开始调整自己的高度。科学家把玻璃罩往下压,然后再拍桌子;跳蚤再跳上去,再撞上去,再调整高度。就这样,科学家不断地调整玻璃罩的高度,跳蚤就不断地撞上去,不断地调整高度。直到玻璃罩与桌子高度几乎相平。这时,把玻璃罩拿开,再拍桌子,这时跳蚤已经不会跳了,变成了“爬蚤”。
  跳蚤之所以变成“爬蚤”,并非它已丧失了跳跃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使它学乖了。它为自己设了一个限,认为自己永远也跳不出去,而后来尽管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了,但玻璃罩已经“罩”在它的潜意识里,罩在心上,变得根深蒂固。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固定的心态扼杀了,它认为自己永远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设限”。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遭遇?生活中,一次次的受挫、碰壁后,奋发的热情、欲望就被“自我设限”压制、扼杀。对失败惶恐不安,却又习以为常,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养成了懦弱、犹豫、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的习惯,成为你内心的一种限制。
  一旦有了这样的习惯,你将畏首畏尾,不敢尝试和创新,随波逐流,与生俱来的成功火种也就随之熄灭了。
  要挣脱自我设限,关键在自己。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上帝只拯救能够自救的人。”成功属于愿意成功的人。如果你不想去突破,挣脱固有想法对你的限制,那么,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你。不论你过去怎样,只要你调整心态,明确目标,乐观积极地去行动,那么你就能够扭转劣势,更好地成长。
  丹尼斯加入某保险公司快一年了,他始终忘不了工作第一天打的第一个电话。当他热情地拨通电话,联络自己的第一个客户时,没想到他刚说明了自己的工作身份,对方就非常生硬地打断了他的话,不但拒绝了他的推销,更是将他骂了一顿,声称自己身体很好,不需要什么保险。从那以后,再打电话推销时,丹尼斯心中便有了阴影,说话没有任何立场,讲解吞吞吐吐,自然没有人愿意向他买保险。他心里的阴影越来越大,他甚至不再愿意去摸电话。工作近一年的时间,他一份保单都没有签成。他开始想,自己或许并不适合这份工作,自己的口才不好,没有打动别人的能力,他灰心极了。经理鼓励他要自己给自己机会,没有谁生来就注定成功,也没有人会一直失败。听了经理的话,丹尼斯鼓足勇气,决定搏一搏。丹尼斯找出一个曾经联系过却被拒绝的客户的资料,仔细研究他的需要,选择了一份适合他的险种。一切准备妥当后,他拨通了对方的电话,他的自信和真诚征服了那个客户,对方买下了他推销的保险。丹尼斯终于打破了自我设限,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第2章格局决定布局,布局决定结局(2)
更新时间2010-7-28 16:01:10 字数:5625
 其实,自我设限远远没有你想象得那样恐怖,更不是牢不可破的。只要你摒弃固有的想法,尝试着重新开始,你便会对以前的忧虑和消极的态度报以自嘲。
  思路突破:唤醒心中的巨人
  生活中,有无数人是在阅读一本激励人心的书或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励志美文时突然感到灵光一闪,蓦地发现了一个崭新的自我。如果没有这样的书或文章,他们可能会永远对自身的真实能力懵懂无知。任何能够使我们真正认识自己、能够唤醒我们的全部潜能的东西都是无价之宝。
  问题在于,我们中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被唤醒过,或者是直到晚年才真正认识自身的能力——但往往是为时已晚,再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了。因此,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年轻时就应当对自身的潜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有效地发掘生命的潜力,在最大意义上实现自我的价值。
  大多数人在撒手人寰、离开这个世界时,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潜能压根就没有被开发。他们只是使用了自身能力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其他更珍贵的能力财富却白白地闲置在那儿,原封未动。
  因此,最大化地开发一个人的潜能,已成为每个人一生要面对的重要命题。那如何才能让潜能淋漓尽致地开发出来呢?其实,潜能开发的途径有许多,但从成功学的角度而言,主要有4个方面,即“诱、逼、练、学”。
  1.“诱”就是引导
  寻求更大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是人生命意识里的根本需求。“这山望着那山高”、“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因此,具有主体自觉意识的自我,有理性的自我,是绝不愿意停留在任何一种狭小的、有限的状态之中的,而总是想要不断开拓以取得更大的发展和成功,从而更好地生存。这种炽热的、旺盛的发展需要,是成功渴望的表现,是潜能蓄势待发的前兆。只要对这种发展意识给予有益的暗示、引发、规划和培育,就能很好地激发、释放潜能。
  2.“逼”就是逼迫
  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既有求发展的需要,又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惰性。能够卧薪尝胆、自我警醒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需要的是鞭策和当头棒喝式的触动,而“逼”就是“最自然”的好办法。人们常说的“压力就是动力”,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被逼不是“无奈”,被逼是福。
  逼自己,就是战胜自己,必须比自己的过去更新;逼自己,就是超越竞争,必须比别人更新。别人想不到,我要想到;别人不敢想,我敢想;别人不敢做,我来做;别人认为做不到,我一定要做到。潜能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的潜能也遵循着“马太效应”,越开发使用就越多越强。
  3.“练”就是练习
  此处特指专家为开发人的潜能而专门设计的练习、题目、测验、训练,如脑筋急转弯、一分钟推理等,多做有益。另外,还包括“潜意识理论与暗示技术”、“自我形象理论与观想技术”,“成功原则和光明技术”、“情商理论与放松入静技术”等等。
  4.“学”就是学习
  学习是增加潜能基本储量及促使潜能发挥的最佳方法。知识丰富必然联想丰富,而智力水平正是取决于神经元之间信息连接的面和信息量。
  在认识了你的潜能之后,你就必须去开发、挖掘你的潜能。只要你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那么你就能够将这种潜能发挥到极致。
  智慧语珠:
  你的内心包含着巨大的潜能,它有着无限的力量。你必须唤醒心中这个酣睡的巨人,因为它比阿拉丁神灯的所有神灵更为有力——那些神灵都是虚构的,而你的潜能是真实的。
  废除无谓的执著
  思路导航:
  执著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有的时候也不一定好。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学会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会找到方法,才会获得一条捷径。
  创新,就是以变化自己为途径,通向成功。哲学家讲:“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想要改变环境,就必须改变自己。”
  种子落在土里长成树苗后最好不要轻易移动,一动就很难成活。而人就不同了,人有脑子,遇到了问题可以灵活地处理,用这个方法不成就换一个方法,总有一个方法是对的。做人做事要学会创新,不能太死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面已经是悬崖了,难道你还要跳下去吗?不要被经验束缚了头脑,要冲出惯性思维的樊篱。执著很重要,但盲目的执著是不可取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村庄里有一位对上帝非常虔诚的牧师,40年来,他照管着教区所有的人,施行洗礼,举办葬礼、婚礼,抚慰病人和孤寡老人,是一个典范的圣人。有一天下起雨来,倾盆大雨连续不停地下了20天,水位高涨,迫使老牧师爬上了教堂的屋顶。正当他在那里浑身颤抖时,突然有个人划船过来,对他说道:“神父,快上来,我把你带到高地。”
  牧师看了看他,回答道:“40年来,我一直按照上帝的旨意做事,我施行洗礼,举办葬礼,抚慰病人和孤寡老人,我一年只休一个星期的假期,而在这一个星期的假期中,你知道我干什么去了?我去了一家孤儿院帮助做饭。我真诚地相信上帝,因为我是上帝的仆人,因此你可以驾船离开,我将停留在这里,上帝会救我的。”
  那人划着船离去了。2天之后,水位涨得更高,老牧师紧紧地抱着教堂的塔顶,水在他的周围打着旋转。这时,一架直升机来了,飞行员对他喊道:“神父,快点,我放下吊架,你把吊带在身上绑好,我们将把你带到安全地带。”对此老牧师回答道:“不,不。”他又一次讲述了他一生的工作和他对上帝的信仰。这样,直升机也离去了,几个小时之后,老牧师被水冲走,淹死了。
  因为是一个好人,他直接升入天堂。他对自己最后的遭遇颇为生气,来到天堂时,情绪很不好。他气冲冲地在天堂中走着,突然间碰到了上帝,上帝惊讶地看着他,说道:“麦克唐纳神父!多令人惊奇!”对此,老牧师凝视着上帝,说:“哦!惊奇,是吧?40年来,我遵照你的旨意做事,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当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让我被淹死了。”
  上帝回望着他,迷惑不解地说:“你被淹死了?我不相信,我确信我给你派去了一条船和一架直升机。”
  俗话说:“变则通,通则久!”所以在生活中,人应该学着变通,不能死钻牛角尖,此路不通就换条路,千万不能一条路走到黑,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也应该求新求变。
  记载商鞅思想言论的《商君书》中有一段名言:“聪明的人创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制裁;贤人改革礼制,而庸人受礼制的约束。”圣人创造“规矩”,开创未来,常人遵从“规矩”,重复历史。为什么孔子是圣人,而他的三千弟子不是?原因就在于思想是否解放,是否敢于创新,敢于自主地、实事求是地思考分析问题。
  许多成功人士一生不败,关键就在于用了为人处世的创新之道,进退之时,俯仰之间,都超人一等,让他人暗自佩服,以之为师。
  学会为人处世的创新之道不是“空头支票”,而是决定你能否从人群中脱颖而出的第一关键;凡不知为人处世的创新之道者,一定会在许多重要时刻碰得头破血流,跌入失败之境地。
  学会创新,是做人做事的诀窍。尤其是当你身处困境之时,灵活创新的能力能为你带来成功的机会。
  思路突破:换个角度去思考
  在生活和工作中,当我们遇到障碍,经过努力仍然没有进展的时候,就要想想是不是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能将你带到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不能只是盲目的执著,也不能只从问题的直观角度去思考,要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往往就会使问题出现新的转机。
  下面的这个故事就阐释了这个道理。
  杨亮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主管,他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也很喜欢工作带来的丰厚薪水——他的位置使他的薪水只增不减。但是,另一方面,他非常讨厌他的上司,经过多年的忍受,他发觉自己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在经过慎重思考之后,他决定去猎头公司重新谋求一个别的公司高级主管的职位。猎头公司告诉他,以他的条件,再找一个类似的职位并不费劲。
  回到家中,杨亮把这一切告诉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一个教师,那天刚刚教学生如何重新界定问题,也就是把你正在面对的问题换一个角度考虑。把正在面对的问题完全颠倒过来看——不仅要跟你以往看这问题的角度不同,也要和其他人看这问题的角度不同。她把上课的内容讲给了杨亮听,杨亮听了妻子的话后,一个大胆的主意在他脑中浮现了。
  第二天,他又来到猎头公司,这次他是请猎头公司替他的上司找工作。不久,杨亮的上司接到了猎头公司打来的电话,请他去别的公司高就。尽管他完全不知道这是他的下属和猎头公司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正好这位上司对于自己现在的工作也厌倦了,所以没有考虑多久,他就接受了这份新工作。
  这件事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上司接受了新的工作,结果他目前的位置就空出来了。杨亮申请了这个位置,于是他就坐上了以前他上司的位置。
  在这个故事中,杨亮本意是想替自己找份新工作,以躲开令自己讨厌的上司。但他的妻子让他懂得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结果,他不仅仍然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摆脱了令自己无法忍受的上司,还得到了意外的升迁。
  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现代人,我们应努力培养自己突破创新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不断搜集各种信息,对于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发掘一切机会,这样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上开创出一片新的局面。
  智慧语珠: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当某条路走不通时,不要再一味“坚持”,而要变换思路,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静止不前的,我们的思维要学会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摆脱思维定式
  思路导航:
  在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中,打破常规思维的惯性,是大脑思维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时,只要对问题改变一下设想,调整一下角度,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不期而至。
  思维定式即常规思维的惯性,它是一种人人皆有的思维状态。当它在支配常态生活时,还似乎有某种“习惯成自然”的便利,所以它对于人的思维也有好的一面。但是,当面对创新的事物时,如若仍受其约束,就会形成对创造力的障碍。
  大象能用鼻子轻松地将一吨重的物体抬起来,但我们在看马戏表演时却发现,这么巨大的动物,却安静地被拴在一根小铁桩上。
  因为它们自幼小无力时开始,就被沉重的铁链拴在无法动的铁桩上,当时不管它用多大的力气去拉,铁桩对幼象而言,是太沉重的东西,当然动也动不了。不久,幼象长大,力气也增加,但只要身边有桩,它总是不敢妄动。
  这就是思维定式。长大后的象,可以轻易将铁链拉断,但因幼时的经验一直留存至长大,所以它习惯地认为“绝对拉不断”,所以不再去拉扯。人类也是如此,虽被赋予称为“头脑”(无限能力)的最强大的武器,但因自以为是而不用武器,于是徒然浪费“宝物”。由此可知,不只是动物,人类也因未排除“固定观念”的偏差想法,而只能以常识性、否定性的眼光来看事物,自以为是地认为“我没有那样的才能”,终于白白浪费掉大好良机。除了这种静止地看待自己的形而上学的错误,用僵化和固定的观点认识外界的事物,有时也会带来危害。比如,通常我们都知道,海水是不能饮用的,可是如果抱定了这种观念,而不去尝试一下,也可能会犯下错误。
  一次,一艘远洋海轮不幸触礁,沉没在汪洋大海里,幸存下来的9位船员拼死登上一座孤岛,才得以幸存下来。
  但接下来的情形更加糟糕,岛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更为要命的是,在烈日的暴晒下,每个人口渴得冒烟,水成为了最珍贵的东西。
  尽管四周都是水——海水,可谁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又咸,根本不能用来解渴。现在9个人唯一的生存希望是老天爷下雨或等待其他的过往船只发现他们。
  但是,没有任何下雨的迹象,天际除了海水还是一望无边的海水,没有任何船只经过这个死一般寂静的岛。渐渐地,他们支撑不下去了。
  8个船员相继渴死,当最后一位船员快要渴死的时候,他实在忍受不住,扑进海水里,“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海水。船员喝完海水,一点儿也觉不出海水的苦涩味,相反觉得这海水非常甘甜,非常解渴。他想:也许这是自己渴死前的幻觉吧,便静静地躺在岛上,等着死神的降临。
  他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船员非常奇怪,于是他每天靠喝这岛边的海水度日,终于等来了救援的船只。
  后来人们化验这海水发现,由于有地下泉水的不断翻涌,所以,这里的海水实际上是可口的泉水。
  习以为常、耳熟能详、理所当然的事物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逐渐失去了对事物的热情和新鲜感。经验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存在的当然变成了合理的。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丰富,我们变得越来越循规蹈矩,越来越老成持重,于是创造力丧失了,想象力萎缩了,思维定式已经成为人类超越自我的一大障碍。
  标新立异者常常能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反常用计,在“奇”字上下工夫,拿出出奇的经营招数,赢得出奇的效果。
  亨利·兰德平日非常喜欢为女儿拍照,而每一次女儿都想立刻得到父亲为她拍摄的照片。于是有一次他就告诉女儿,照片必须全部拍完,等底片卷回,从照相机里拿下来后,再送到暗房用特殊的药品显影,而且,在副片完成之后,还要照射强光使之映在别的像纸上面,同时必须再经过药品处理,一张照片才告完成。兰德在向女儿做说明的同时,内心却问自己:“等等,难道没有可能制造出‘同时显影’的照相机吗?”对摄影稍有常识的人,在听了他的想法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哪儿会有可能。”并列举一打以上的理由说:“简直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梦。”但兰德却没有因此而退缩,以此为契机,兰德不畏艰难地研制出了“拉立得相机”。这种相机的功能完全依照女儿的希望,因而,兰德企业就此诞生了。
第2章格局决定布局,布局决定结局(3)
更新时间2010-7-28 16:02:14 字数:5577
 老观念不一定对,新想法不一定错,只要突破思维定式,你也会像兰德一样成功。
  思路突破:突破思维定式的3个步骤
  当你陷于惯性思维中时,除不质疑让自己改变的能力外,你必须质疑一切。解决惯性思维问题的方案有3个步骤,即发现、确信、改正。
  1.发现惯性思维
  你可能会在很晚的时候才发现你在进行惯性思维。当你在进行自己的创作时,也许你每天都念叨着自己的小说,每天都写作,一年后,你却发现有400页不知所云。你必须养成习惯,经常回顾自己所做的努力,看看自己已经做了什么,以及你将要做什么,并以此来确定你仍然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误入歧途。
  2.承认在进行惯性思维
  这一条做起来就比说出来难得多了。这需要承认你已经犯下了一个错误,但人们经常不愿意这样做。想一想你最近一次对某个问题思考得殚精竭虑的状况吧。你是否回头看看并承认了这个事实?你是否停了下来,等待情况改天出现好转?或者你是不是在不好的创意产生后,另外想出一个好的办法,试图让时间和单纯的努力得到回报?这种事情很难做到,并且具有讽刺性:你越是遵守死板规矩,那么你想阻止自己的损失、停止愚蠢做法的可能性就越小,结果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让你在思维的牛角尖里钻入得更深而已。
  3.从惯性思维中走出来
  一位美国学者说,一个普通的读完大学的学生,将经受2600次测试、测验和考试,于是寻求“标准答案”的想法在他的思想中变得根深蒂固。对某些数学问题而言,这或许是好的,因为那儿确实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困难在于,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不是这样的。生活是模棱两可的,有很多正确的答案。如果你认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当你找到一个时,你就会停止寻找。如果一个人在学校里一直受这种“唯一标准答案”的教育,那么他长大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时,当别人告诉他说“请你发明一种新的产品”,或者“请你开拓新的市场”,他将如何应付呢?这突然而来的“发挥创造力,搞创造性的东西”,在学校里根本没有人教过,他怎么会知道?呢?他当然就只能束手无策、面红耳赤地说不出话来了。
  富有创造力的人必然懂得,要变得更有创造力,一开始就得发现众多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都有成功的希望。有些习惯和行为有助于创造力发挥作用,有些则会严重破坏创造力。寻找唯一的答案就会遇到阻力,而寻找多种可能性则会推动有创造力的行动。
  智慧语珠:
  人的意念在一般情形下不会主动地去继续寻求更多的答案,而为求迅速解决,就省略了更多的想法。只有打破“唯一标准答案”的思维枷锁,才能使头脑真正开阔起来。
  甩掉“金科玉律”的束缚
  思路导航:
  我们从小就会被教导不能做这,不能做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观念。这些观念成为了我们行走于社会的“金科玉律”,它们让我们少受挫折的同时,也常常阻碍着我们去开拓新的人生格局。这些观念禁锢着我们的大脑,侵蚀着我们的潜能。因此,要改变命运,我们就得先从改变观念开始。
  大家都记得这句金科玉律:“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就先怎样对待别人。”这可能是一句大家从小就学到且会拿来教导孩子的至理名言。
  遗憾的是,若把这句名言应用到组织问题上,问题可就大了。
  这句金科玉律的假定是,你喜欢的对待方式会跟其他人喜欢的对待方式一样。这就是“先怎样对待别人”的立论。把这种观点应用在解决组织问题时,就等于是说在协调冲突、决策和搜集信息上,你会跟大家的看法一致。
  很多人把这句名言当成个人生活的策略。我们也这样处理周遭发生的事。但把这句名言当成策略,很可能会陷入本位主义的泥潭。因为这句名言假定自己的看法就是他人的看法。因此,自己所想的,就是适当、正确的。如果你就是在这种金科玉律教导下长大的,难免会养成这种思考逻辑。不过,如果你以不同的观点思考,就能开启许多前所未有的成功之门。
  我们被自己对世界的偏见所蒙蔽,看不到个人见解的可笑和荒谬。这种狭隘的观念,直接影响了我们在处理变革引发的差异时,采取的决策和行动。
  如果你认为所有看待事情的观点是绝不相同的,那在处理变革差异的冲突及协商决策时,会相当危险。尤其在一意孤行地盲从自己的观点,不考虑他人时,情况便会更危险。
  要真正有效处理变革所引起的差异,就得具备求同存异的能力,适时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来看事情。要这么做就必须把先前的金科玉律改变一下,换成新版的:“以别人想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们。”其实,只要观念上稍微调整一下,变革的成效就有天壤之别。
  思路突破:挣脱世俗,自己的思路自己做主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应该”、“必须”等条条框框,它们编织了一个很大的误区,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网罗其中。而我们很多人往往习以为常、不假思索地照“章”行事。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因此,我们不可能是一个完全孤立的个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可能时时受到世俗的约束与制约。对于这些规则和方针,你也许不以为然,但同时又无法摆脱束缚,无法确定自己应该遵循哪些适用的规则和方针。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任何规则或法律都不能保证在各种场合均能适用,或取得最佳效果。相比之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应成为我们生活和行事的准则。然而,你可能会发现,违反一条不适用的规定或打破一种荒谬的传统观念都很困难,甚至不可能。顺应社会潮流有时的确不失为一种生存的手段,然而如果走向极端,这也会成为一种神经过敏症。在某些情况下,按条条框框办事甚至会使你情绪低落、忧心忡忡。
  林肯曾经说过:“我从来不为自己确定永远适用的政策。我只是在每一具体时刻争取做最合乎情理的事情。”他没有使自己成为某项具体政策的奴隶。即使对于普遍性政策,他也并不强求在各种情况下都加以实施。
  如果一种规定或规矩妨碍着人们的精神健康,阻碍着人们去积极生活,它就是不健康的。如果你知道这种规矩是消极而令人讨厌的,而你又一直遵守这项规矩,那你就陷入了人生的另一种误区——你放弃了自我选择的自由,让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生活中有两种类型的人,即外界控制型与内在控制型。认真分析一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这将有助于你进一步审视自己生活中的大量误区性条条框框。
  杰克是一位公司员工,他经常与妻子在家争吵,以至于发生婚姻危机。后来,他找到一位心理咨询专家,听了杰克的诉说后,专家给他提出了一条建议:“不要总是试图向你妻子表明她错了,你不妨只同她讨论而不去辩明谁对谁错。只要你不再强求她接受你的意见,你也就不必自寻烦恼,不必为证实自己是正确的而无休止地争吵了。”后来,杰克试着做了,果然很奏效。一旦遇到相反的观点和看法,他不再与妻子争论不休,要么与之讨论,要么回避不谈。一段时间以后,夫妻关系明显得到了改善。
  其实,各种是非观念都代表着一种“应该”框框。这些条条框框会妨碍你,当你的条条框框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尤其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一些优柔寡断之人,他们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难以做出决定。究其原因,人们之所以优柔寡断,因为他们总希望做出正确的选择,他们以为通过推迟选择的时间便可以避免犯错误,从而避免忧虑。有一位患者去求助心理医生,当医生问他是否很难做出决定时,他回答道:“嗯……这很难说。”
  你或许觉得自己在很多事情上也难以做出决定,甚至在小事上也是如此。这是习惯于以是非标准衡量事物的直接后果。如果当你要做出某些决定时,能抛开一些僵化的是非观念,而不顾忌什么是是非非,你将轻而易举地做出自己的决定。如果你在报考大学时竭力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则很可能不知所措,即使做出决定后,也还会担心自己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因此,你可以这样改变自己的思维方法:“所谓最好、最合适自己的大学是不存在的,每一所大学都有其利与弊。”这种选择谈不上对与错,仅仅是各有不同而已。
  衡量是否更适合生活的标准并不在于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在做出选择之后,控制情感的能力则更为明确地反映出自我抑制能力,因为一种所谓正确的标准包含着我们前面谈到的“条条框框”,而你应当努力打破这些条条框框。这里提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将在两个方面对你有所帮助:一方面,你将完全摆脱那些毫无意义的“应该”的标准;另一方面,在消除了是非观念误区之后,你便能够更加果断地做出各种决定。
  智慧语珠:
  生活是不断变化的,观念也要不断地更新。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成功的喜悦总是属于那些思路常新、不落俗套的人。因此,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敢做,往往会为我们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机遇。
  摧毁专家们的旧图画
  思路导航:
  生活中有很多权威和偶像,他们会禁锢你的头脑,束缚你的手脚。如果盲目地附和众议,就会丧失独立思考的习性;如果无原则地屈从他人,就会被剥夺自主行动的能力。
  任何知识都是相对的,它们具有先进性,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有些人虽然知识不多,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思想活跃,敢于奋力拼搏,反而增加了成功的希望。权威人士常因为头脑中有了定型的见解和习惯,甚至是自己苦心研究得到的有效成果,因而紧紧抱住不放,遇到同类事项总是以习惯为标准去衡量,而不愿去思考别人的意见,哪怕是更好更有效的办法。结果,曾经先进过的东西或习惯有时反而会成为创新的障碍。
  将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非常遗憾,错了。发现这一错误的是一个非洲中学生姆佩姆巴。
  1963年的一天,坦桑尼亚的马干马中学初三学生姆佩姆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惑不解,他立刻跑去请教老师。老师则认为,肯定是姆佩姆巴搞错了。姆佩姆巴只好再做一次试验,结果与上次完全相同。
  不久,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来到马干马中学。姆佩姆巴向奥斯玻恩博士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后来奥斯玻恩博士把姆佩姆巴的发现列为大学二年级物理课外研究课题。随后,许多新闻媒体把这个非洲中学生发现的物理现象,称为“姆佩姆巴效应”。
  很多人认为是正确的,并不一定就真的正确。像姆佩姆巴碰到的这个似乎是常识性的问题,我们稍不小心,便会像那位老师一样,做出自以为是的错误结论。
  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谈过那些从来没有发现他们自己的人。他说一般人只发展了10%的潜在能力。“他具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却习惯性地不懂得怎么去利用。”
  告诉自己: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最棒的,做最独特、最棒的自己才是我们的选择。
  洛威尔说:“茫茫尘世、芸芸众生,每个人必然都会有一份适合他的工作。”
  在个人成功的经验之中,保持自我的本色及以自身的创造性去赢得一个新天地,是最有意义的。
  思路突破:开辟自己的成功道路
  有一名酷爱文学的学生,苦心撰写了一篇小说,并请一位著名的作家指导。可是这位作家当时正好眼睛不适,于是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听。
  读完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结束了吗?”听语气似乎意犹未尽,渴望下文。这一问,可能写得不错,学生心中暗喜,马上回答说:“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构思叙述下去。
  又“念”了一会儿,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
  小说看来写得真不错,学生心中暗想着,于是他更兴奋,更激昂,更富于创作激情。他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续、接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
  有人打电话找作家有急事,作家匆匆准备出门。
  “那么,没读完的小说呢?”学生问。
  作家回答:“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没必要画蛇添足。看来,你仍然还没能把握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学生追悔莫及,自认性格过于受外界左右,作品难以把握,于是放弃了当作家的梦想。
  多年以后,这名年轻人遇到另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羞愧地谈及那段往事。谁知这位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捷,思维如此敏锐,编写故事的能力如此出众,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呀!假如能正确运用,你的作品一定能脱颖而出。”
  年轻人盲目迷信权威,结果白白辜负了自己的大好才华。可见,权威的意见固然有他的缘由所在,然而权威只能作为我们人生的参考,却不能取代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独立思考。权威可能今天是权威,不代表永远是权威。更何况,权威有很多,你是听信哪个呢?权威不代表真理!如果你多问几句,这是真的吗?如果你改变一下,这次不这样做,结果会是怎样?如果你说不,又会是怎样?不要害怕自己的决定会是错的,因为权威们也不知道真正的事实到底是什么,他们也是以自己的经验做判断。相信自己的决断是正确的,你也实现了自我突破。自我突破能使你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是面对权威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出路所在。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谈到科学家的胆魄时曾说:“当你老了,你会变得越来越习惯于舒服……因为一旦有了新想法,马上会想到一大堆永无休止的争论。而当你年轻力壮的时候,却可以到处寻找新的观念,大胆地面对挑战。”为什么有些大人物成名之后辉煌难再?其重要原因之一恐怕就在这里。反对研制飞机的那些科学大师们就是这样。因此,我们应该不向习惯低头,敢于挑战权威。
  智慧语珠:
  崇拜权威,他们会禁锢你的头脑,束缚你的手脚。不要照搬权威的意见,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坚持并创造出一条权威之外的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第3章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1)
更新时间2010-7-28 16:04:31 字数:5328
 不断创新,成功就会降临
  思路导航: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是可悲的人,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人是缺少希望的人。一个人若想改变当前的境遇,必须不断创新。只有锐意创新,成功才会降临到你头上。
  不断创新,成功才会降临到你的头上。如果你一直守成不变,那你就永远也不可能成功。
  日本有一家高脑力公司。公司上层发现员工一个个萎靡不振,面色憔悴。经咨询多方专家后,他们采纳了一个最简单而别致的治疗方法——在公司后院中用圆滑光润的800个小石子铺成一条石子小道。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别抽出15分钟时间,让员工脱掉鞋在石子小道上随意行走散步。起初,员工们觉得很好笑,更有许多人觉得在众人面前赤足很难为情,但时间一久,人们便发现了它的好处,原来这是极具医学原理的物理疗法,起到了一种按摩的作用。
  一个年轻人看了这则故事,便开始着手进行他的生意。他请专业人士指点,选取了一种略带弹性的塑胶垫,将其截成长方形,然后带着它回到老家。老家的小河滩上全是光洁漂亮的小石子。在石料厂将这些拣选好的小石子一分为二,一粒粒稀疏有致地粘满胶垫,干透后,他先上去反复试验感觉,反复修改了好几次后,确定了样品,然后就在家乡批量生产。后来,他又把它们分为好几个规格。产品一生产出来,他便尽快将产品鉴定书等手续一应办齐,然后在一周之内就把能代销的商店全部上了货。将产品送进商店只完成了销售工作的一半,另一半则是要把这些产品送进顾客手里。随后的半个月内,他每天都派人去做免费推介员。商店的代销稳定后,他又开拓了一项上门服务:为大型公司在后院中铺设石子小道;为幼儿园、小学在操场边铺设石子乐园;为家庭装铺室内石子过道、石子浴室地板、石子健身阳台等。一块本不起眼的地方,一经装饰便成了一块小小的乐园。
  紧接着,他将单一的石子变换为多种多样的材料,如七彩的塑料、珍贵的玉石,以满足不同人士的需要。
  800粒小石子就此铺就了一个人的成功之路。
  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创新能力,慧能和尚说:“下下人有上上智。”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激发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的。它是人类共有的可开发的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并非为哪个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所专有。
  因此,人人都能创新。
  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多一些想法,多一些创造。那么成功迟早会来临。
  思路突破:培育创新能力
  培育创新能力要克服创新障碍,更要懂得方法。该如何培育创新能力呢?下面的4个步骤将给你提供帮助。
  1.全面深入地探讨创新环境
  创新不是在真空中产生,而是来自艰苦的工作、学习和实践的。如果你正为一项工作绞尽脑汁,想在这个具体的问题上有所建树,那么,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对其关键的问题和环节做深入的了解,对这项工作进行批判的思考,通过与他人讨论来搜集各种各样的观点,思考你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经验。总之,要全面深入地探讨创新环境,为创新准备“土壤”。
  2.让脑力资源处于最佳状态
  在对创新环境有了全面的认识之后,就可以把你的精力投入到手头的工作上来了。要为你的工作专门腾出一些时间,这样你就能不受干扰,专注于你的工作了。当人们专注于创新的这个阶段时,他们一般就完全意识不到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也没有了时间的概念。当你的思维处于这种最理想的状态时,你就会竭尽全力地做好你的工作,挖掘以前尚未开发的脑力资源——一种深入的、“大脑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的创新思路。
  让脑力资源处于最佳状态,对于“思想做好准备”是很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做到让脑力资源处于最佳状态。
  (1)调节。当我们进入教堂,我们就会使自己适应这里的气氛,表现出专注和认真。你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调节你在学习环境中的注意力,在选择学习环境时,要考虑到它是否有利于你专心。
  (2)心理习惯。每个人都具有大量的习惯性的行为,有的行为是积极的,有的则是消极的,大多数则居于两者之间。学习需要全身心地集中和投入,这意味着你要改掉影响全身心投入的坏习惯,如同时总想做好几件事,或用有限的时间去完成很重要的任务。同时,要使脑力资源处于最佳状态,还包括要养成新的心理习惯: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调配足够的时间,以及进行认真的和有创意的思考。这些新的习惯可能需要你付出更大的努力,耗费更大的心血,但是,这些行为很快就会成为你自然的和本能的一部分。
  (3)冥想。大脑充斥着思想、感情、记忆、计划——所有这一切都在竞争,想引起你的注意。在你整日沉浸于来自方方面面的刺激,需要从身心上做出反应时,这种大脑“吵架”的现象更为严重。为了专注于从事创新,你需要净化和清理你的大脑。做到这一点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冥想练习。
  3.运用技巧促使新思维产生
  创新的思考要求你的大脑松弛下来,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寻找联系,从而产生不同寻常的可能性。为了把自己调整到创新的状态上来,你必须从你熟悉的思考模式,以及对某事的固定成见中摆脱出来。为了用新的观点看问题,你必须能打破看问题的习惯方式。为了避免习惯的束缚,你可以用以下几种技巧来活跃你的思维。
  (1)群策攻关法。群策攻关法是艾利克斯·奥斯伯恩于1963年提出的一种方法:与他人一起工作从而产生独特的思想,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一个典型的群策攻关期间,一般是一组人在一起工作,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思想。提出了思想和观点以后,并不对它们进行判断和评价,因为这样做会抑制思想自由流动,阻碍人们提出建议。批判的评价可推迟到后一个阶段。应鼓励人们在创造性地思考时,善于借鉴他人的观点,因为创造性的观点往往是多种思想交互作用的结果。你也可以通过运用你思想的无意识的流动,以及你大脑自然的联想力,来迸发出你自己的思想火花。
  (2)创造“大脑图”。“大脑图”是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工具,它既可用来提出观点,也可用来表示不同观点之间的多种联系。你可以这样来开始你的“大脑图”:在一张纸的中间写下你主要的专题,然后记录下所有你能够与这个专题有联系的观点,并用连线把它们连起来。让你的大脑自由地运转,跟随这种建立联系的活动。你应该尽可能快地思考,不要担心次序或结构,让其自然地呈现出结构,要反映出你的大脑自然地建立联系和组织信息的方式。一旦完成了这个过程,你能够很容易地在新的信息和你不断加深理解的基础上,修改其结构或组织。
  4.留出充裕的酝酿时间
  把精力专注于你的工作任务之后,创新的下一个阶段就是停止你的工作,为创新思想留出酝酿时间。虽然你的大脑已经停止了积极的活动,但是,你的大脑仍在继续运转——处理信息,使信息条理化,最终产生创新的思想和办法。这个过程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酝酿成熟”的阶段,因为它反映了创新思维的诞生过程。当你在从事你的工作时,你从事创新的大脑仍在运转着,直到豁然开朗的那一刻,酝酿成熟的思想最终会喷薄而出,出现在你大脑意识层的表面上。最常见的情况是这样的,当参加一些与某项工作完全无关的活动时,这个豁然开朗的时刻常常会来临。
  智慧语珠:
  创新并不神秘,但它的力量却异常强大和神奇。为了在现代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断地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换一个角度,换一片天地
  思路导航: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这句话很经典,它引导我们学会解脱,而解脱的最好方式是面对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思路去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因为事物都是多面性的,视角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同。
  有这样一则故事:
  人们听说有位大师花费几十年来练就了移山大法,于是有人找到这位大师,央求他当众表演一下。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说表演完了。众人大惑不解。大师微微一笑,说道:“事实上,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移山大法,唯一能够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有时候,人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思路,人生的前景、工作的效率就会大为改观。
  当人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会这样鼓励自己:“坚持就是胜利。”有时候,这会让我们陷入一种误区:一意孤行,不撞南墙不回头。因此,当我们的努力迟迟得不到结果的时候,就要学会放弃,要学会改变一下思路。其实细想一下,适时地放弃不也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吗?改变一下方向又有什么难的呢?
  一位中国商人在谈到卖豆子时,显示出了一种了不起的激情和智慧。
  他说:如果豆子卖得动,直接赚钱好了。如果豆子滞销,分3种办法处理:
  第一,将豆干沤成豆瓣,卖豆瓣。
  如果豆瓣卖不动,腌了,卖豆豉;如果豆豉还卖不动,加水发酵,改卖酱油。
  第二,将豆子做成豆腐,卖豆腐。
  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改卖豆腐干;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稀了,改卖豆腐花;如果实在太稀了,改卖豆浆。如果豆腐卖不动,放几天,改卖臭豆腐;如果还卖不动,让它长毛彻底腐烂后,改卖腐乳。
  第三,让豆子发芽,改卖豆芽。
  如果豆芽还滞销,再让它长大点,改卖豆苗;如果豆苗还卖不动,再让它长大点,干脆当盆栽卖,命名为“豆蔻年华”,到城市里的各间大中小学门口摆摊和到白领公寓区开产品发布会,记住这次卖的是文化而非食品。如果还卖不动,建议拿到适当的闹市区进行一次行为艺术创作,题目是“豆蔻年华的枯萎”,记住以旁观者身份给各个报社写个报道,如成功可用豆子的代价迅速成为行为艺术家,并完成另一种意义上的资本回收,同时还可以拿点报道稿费。如果行为艺术没人看,报道的稿费也拿不到,赶紧找块地,把豆苗种下去,灌溉施肥,3个月后,收成豆子,再拿去卖。
  如上所述,循环一次。经过若干次循环,即使没赚到钱,豆子的囤积相信不成问题,那时候,想卖豆子就卖豆子,想做豆腐就做豆腐!
  换个思路,换个角度,变通一下,总会有新的方向和市场。一条路走到黑只会是头破血流,不妨绕道而行,自己的状况也会取得突破。
  思路突破:拓展思维的新视角
  对于每个人来说,思维定式使头脑忽略了定式之外的事物和观念。而根据社会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来看,思维定式似乎是难以避免的。不过经实验证明,人类通过科学的训练还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思维定式的强度的,那么,这种训练方法是什么呢?答案是:尽可能多地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拓展思维的空间。
  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是“头脑风暴法”的发明人。为了促进人们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提出更多的创造性设想,奥斯本提出著名的思想原则,以激励人们形成“激烈涌现、自由奔放”的创造性风格。
  1.自由畅想原则
  指思维不受限制,已有的知识、规则、常识等种种限定都要打破,使思维自由驰骋。破除常规,使心灵保持自由的状态,对于创造性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从事机械行业的人习惯于用车床切割金属。在车床上直接切割的部件是车刀,它当然要比被切割的金属坚硬。那么,切割世界上已知最硬的东西该怎么办呢?显然无法制出更硬的车刀,于是,善于进行自由畅想的技师发明了电焊切割技术。
  2.延迟评判原则
  指在创造性设想阶段,避免任何打断创造性构思过程的判断和评价。日本一家企业的管理者在给下属布置任务时指出:只要是有关业务的合理性建议,一律欢迎,不管多么可笑,想说就说出来。但他强调,绝不允许批评别人的建议。虽然开始大家有些拘谨,但后来气氛越来越活跃。结果,征集到了100多条合理性建议,企业的发展因此出现了大幅度的飞跃。
  3.数量保障质量原则
  指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一定的数量要求,会给设想的人造成心理上的适当压力,往往会减少因为评判、害怕而造成的分心,提出更多的创造性设想。在实践中,奥斯本发现,创造性设想提的越多,有价值的、独特的创造性设想也越多,创造性设想的数量与创造性设想的质量之间是有联系的。数量保障质量原则就是利用了这一规律。
  4.综合完善原则
  指对于提出的大量的不完善的创造性设想,要进行综合和进一步加工完善的工作,以使创造性设想更加完善和能够实施。
  奥斯本的4项原则,虽然是用于小组创造活动的,但是,这4条原则保障创造性设想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对于个人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启发是巨大的。
  智慧语珠:
  要解决一切困难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但任何一个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只要在矛盾之中,尝试着拓展思路去看问题,寻找到一个合适的矛盾介点,就可以迎来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局面。
  善于打破游戏规则
  思路导航:
  我们知道很多的游戏规则是我们自己制订的,结果这些规则反而使我们丧失了创造力。因此,你一定要记住:做任何事,没有规则不行,但过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也不行,要善于改变众人所遵循的规则,开辟出新的蹊径,去创造辉煌的人生。
第3章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2)
更新时间2010-7-28 16:05:34 字数:5228
 研究营销管理的专家们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竞争会造成限制。这个意思是说,传统上一般人习惯用“硬碰硬”的方式与人正面竞争,但是这种短兵相接的方式并不见得是最有效的制胜之道。因为当你正面去竞争的时候,等于你完全认同这个游戏,并愿意遵守某些固定的规则与观念,你的思想就会受制于某一个框框,反而阻碍你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绝大多数人宁愿相信,遵守既定规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否则,如果人人都想打破规矩,岂不是天下大乱?然而,管理专家强调,这只是一种鼓励突破思考的方法,让你更精确、有效地达到目标。换句话说:“要打破的是规则,而不是法律。”
  通常情况下,具有突破性思维的人,他们和行业规则格格不入,对每件事都产生质疑,不喜欢墨守成规,偏爱自由闯荡。
  专门从事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克利杰在他的著作《改变游戏规则》中指出:“在运动场上,很多运动同创造的佳绩,都是因为打破了传统的比赛方法。”杰出的运动员普遍具有这种“改变游戏规则”的特征。
  根据罗伯特·克利杰的结论:突破思考是一种心态,可以鼓励人不断学习,不停地创造。所以,如果你想改变习惯,尝试新的挑战,那就突破规则,改变游戏方法吧!
  所谓改变游戏规则,就是要掌握主控权。要改变规则不难,关键在于有没有求变的决心。一般人遇到没有把握的状况常常会犹豫,所以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通常情况下,你决定“变”还是“不变”的标准是,如果你从以前的经验中找不到任何成功的例子,你就做最坏的打算——可以赔多少?只要赔得起你就做,更何况你可能会赢。
  是否求变,还有一个规则:越是有许多人说不,就越该改变。在1993年美国大选中,克林顿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要改变游戏规则!”而老布什总统却说:“我有丰富的经验!”也许老布什落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输在“往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思路突破:开辟新蹊径
  这个世界里充满了追随者、依附者、模仿者,他们喜欢遵循旧的轨道,喜欢以他人之思想为思想。但是社会所需要的却是那些有创新精神的人,能够抛弃走熟了的途径,而闯入新天地的人——那些离开了先例旧方而医治病人的医师,那些用别出心裁的方法办理讼案的律师,那些把新的理想、新的方法带进教室的教师等等。
  不要害怕你自己成为“创始人”。不仅仅要做一个人,还要做一个新的人,独立的人,不要老想仿效你的祖父、你的父亲、你的邻居。要知道,没有人能够因仿效他人而得到成功。成功是不能从抄袭、模仿中得来的。成功是个人的创造,是由创始的力量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要勇于去做成功路上的创始者。
  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是这样一位富有智慧、善于洞察未来的成功人物。每当人们问及他成功的秘诀时,他总是淡淡一笑,说:“靠的是比别人稍微走得快了一点。”1917年,松下幸之助在确立自己事业的方向上,靠的就是在自己智慧基础上形成强烈的超前意识。严格地讲,松下幸之助能同电器结下不解之缘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他的祖上经营土地,父亲从事米行,而他进入社会首先是涉足商业,所有这些都与电器制造业相隔甚远,况且有关电的行业在当时是凤毛麟角的。然而,松下深信电作为一种新式能源,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需求。灿烂的电气时代如同电灯一样将会照亮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投身电器制造,也一定会前途灿烂。尽管在创业伊始,他就受到挫折和打击。然而,这种超前意识使松下有了坚强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正是由于“稍微走得快了一点”,“松下电器”从无到有,从小变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又恢复了和平。遭受战争创伤的人民,在新的和平环境里又重新燃起生活和工作的热情。松下幸之助看到“新文明”将带来世界性的家电热。对于“松下电器”,既是一次发展壮大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艰巨而又严峻的挑战。松下幸之助正是凭借着“稍微走得快了一点”,大刀阔斧地进行机构调整和技术改革,从而使“松下电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松下幸之助第一次访问美国和西欧时发现:欧美强大的生产主要基于民主的体制和现代的科技,尽管日本在上述方面还相当落后,然而这一趋势将是历史的必然。松下幸之助正是把握住了这一超前趋势,在日本产业界率先进行了民主体制改革。管理上给予产业充分的自主权,建立了合理的劳资体制和劳资关系。经济上他改革了日本的低工资制,使员工工资超过欧洲,接近美国水平,并建立了必要的退休金,使员工的物质利益得到充分满足。劳动制度上实现每周5天工作日,这在当时的日本还是第一家。松下幸之助认为:这一改革并非单纯增加一天休息,而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产品的质量,好的工作成就产生愉快的假日;愉快的假日情绪会导致更出色的工作效率。只有这样,生产才能突飞猛进,效益才能日新月异。
  “时势造英雄”,被改变了的环境就是一种新的时势,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地理环境、交际环境,还是职业环境、人文环境,每一次改变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
  智慧语珠:
  世界上的每种职业、每种业务,都有可以改进的余地。有创新力量的人,永远不患无人欢迎,不患无用武之地。我们应努力成为有思想、有创新能力、有推陈出新的方法和主张的人。
  创新思维是创造活动的前提
  思路导航:
  创新是21世纪最热门的话题,各行各业都在大力倡导创新。创新决定发展,不创新就意味着淘汰出局。而所有的创新都源于思维:没有灵活的头脑,一切创新都无从谈起。因此,提升头脑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每一个现代人都无法回避的当务之急。
  千百年来,人类正是凭借着创新思维在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新思维给人类前进和创造财富提供了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是创新思维的物化。古往今来,人们赞美创造,崇尚科学发明,敬仰策划大师,但对人类这种创新思维的本质、物化及其发展等问题,却了解甚少。
  人一般都具有正常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形式,但一般的思维不一定能产生创造。创新思维与一般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大不相同。
  创新思维指的是开拓、认识新领域的一种思维。简单地说,创新思维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是人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更深一步地找出新点子、寻求新答案的思维。
  创新思维是潜伏在你头脑中的金矿,它绝不是什么天才之类的独特力量和神秘天赋。运用创新思维,你可以顺利解决大到宏伟的计划,小到日常纠纷中的难题。
  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举个例子,一个艺人举着一块价值9美元的铜板叫卖:价值28万美元。人们不了解,就问他怎么回事。他解释说:“这块价值9美元的铜板,如果制成门柄,价值就增为21美元;如果制成工艺品,价值就变成300美元;如果制成纪念碑,价值就应该达到28万美元。”他的创意打动了华尔街的一位金融家,结果,那块铜板最终被制成了一尊优美的雕像——一位成功人士的纪念像,最终价值为30万美元。从9美元到30万美元,这就是人的创新思维的功劳。
  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在现有知识、经验之内的思维活动,虽然有时候它可以导致一些发现、发明,但是,它们一般都拘泥于已学过的知识,只是在某个范围内按照已知的规律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一些结论。
  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相比,不同点主要在于它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及突破逻辑思维的严谨性。与逻辑思维不同,创新思维要突破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局限,常常是在看来不合逻辑的地方发现突破口。创新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光凭逻辑思维是不能使一个人产生新思想的。有人说:“对科学行动与积累进行逻辑分析实在是科学发展的一大障碍;科学家越推崇逻辑,他们推理的科学价值就越低,这样说是绝对不过分的。逻辑学所关心的是正确性与确实性,与创新思维完全无关。”这些论述虽有一些局限性,但却进一步说明了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不同的。
  创新思维本质上就是各种不同思维形式的对立统一,它是一种辩证的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头脑中的创新思维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新思维。
  有人说创新思维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物中更深一步地找出新点子,寻求新答案的思维;也有人说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还有人说创新思维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不管是哪种解释,总之一句话,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因此,我们要学好、用好创新思维,融会贯通,充分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美国心理学家邓克尔通过研究发现,人们的心理活动常常会受到一种所谓“心理固着效果”的束缚,即容易只把已存在的看成是合理的、可行的,因而在看待某些事物,思考某种问题时,很容易沿着原有的旧思路延伸,受到传统模式的严重羁绊而无法突破创新。
  要想培养创新思维,必先打破这种“心理固着效果”,勇敢地冲破传统的看事物想问题的模式,通过全新的思路来考察和分析问题,才有可能产生大的突破。
  思路突破:磨砺创新的能力
  创新就是看到别人所还未看到的,想到别人还未想到的,站在上升、前进和发展的立场上,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思维状态,突破思维的定式,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促进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实现事物的发展。
  缺乏创新思维往往是由于自我设限造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亲身经历的各种现象和事件,一个个都进入到我们的头脑中而构成了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指引我们快速而有效地应对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问题,然而另一方面,它却无法摆脱时间和空间所造成的局限性,让人难以走出那无形的边框而始终在这个模式的范围内打转转。创新对于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在生活中不断训练和深化自己的创新思维。但是培养创新思维也是有条件的,我们在此之前还必须得具备两种能力。
  第一,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在风风雨雨的事业之路上闯出一片天地。独立思考是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素质,做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且在所进行的创造中获得无穷的乐趣!一位学者指出:“人们只有在好奇的引导下,才会去探索被表面所遮盖的事物的本来面貌。”好奇,可以说是创造的基础、动力。创造性思维构想的事物有如火花般闪现一瞬,稍纵即逝,这种稍纵即逝的思维的火花就是灵感。所以我们在工作中一旦发现有利于事业发展的意念、灵感,就要赶快抓住。
  第二,敢于付诸行动的能力。具有创造性的员工,绝不会仅仅是个空想者,如果你拥有了创新的观点,必须立刻付诸行动。马上去做,放手去做,你就会有力量,可以克服眼前的困难,克服恐惧,达到全新的境界。如果员工总给老板提意见,而不去勤奋刻苦地工作,也不敢尝试新的方法,就会因恐惧失败而不敢迈向成功的高峰。
  总之,创新是成功的牵引力,它牵引着你的梦想之旅,促使你踏上成功之路、快乐之途,创造出双赢的局面。
  智慧语珠: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新时代吹响的号角,是当代竞争所产生的必然要求。谁没有创新能力,谁就没有新的进展;谁忽视创新,谁就无法突破事业发展的瓶颈。
  思想超前方能无中生有
  思路导航:
  昨天的努力,今天的奋斗,都是为了赢得明天的辉煌。明天是未知的,是不可猜测的,但我们却可以利用超前思维预知和把握未来。综观无数成功案例,杰出人士就是靠超前思维拨开了现实的层层迷雾,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重重障碍,最终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思想超前,用中国一句古话来形容就是未雨绸缪,以长远的眼光,对未来早做谋划。思想超前的人,能够洞悉种种隐匿未现的机遇,从而早做准备,果断出击,实现“无中生有”的目标。
  要走无中生有的路,就要运用超前思维以“见人所未见”,“为人所未为”。套用鲁迅名言:“无路处本来就是创新的路。”要走无中生有的路,就要有魄力、有决心、有方法,搭别人的车走自己的路,或借用别人的路,行自己的车。要走无中生有的路,还要有很高的心理素质。
  思想超前的人,能高瞻远瞩地看清时代的发展方向,所以能引领时代的潮流。青年时期的比尔·盖茨就是个具有超前思维的人物,下面我们来看看比尔·盖茨的成长经历。
  比尔·盖茨中学毕业后如愿以偿地被哈佛大学录取。但是程序员的工作和计算机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他,他每日和保罗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的技能和知识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希望。
第3章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3)
更新时间2010-7-28 16:06:11 字数:4630
 比尔·盖茨一边在哈佛大学读书,一边想着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而且把主要的心思用在了计算机上。而他的好友保罗则是一旦发现计算机在国际领域的新动向,就跑来告诉比尔·盖茨。有一次,保罗在一份杂志上见到了一台微型计算机照片,就拿着它来找比尔·盖茨。比尔·盖茨见说明中写着:“世界上第一部微型计算机,可与商用型号的计算机相匹敌。”比尔·盖茨超前的思维能力使他有意识地对保罗说:“看来计算机像电视机一样普及的时代就要到来了。”两个人为此兴奋不已。他们在朦胧中看到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这两个天才少年用他们的兴趣和天才的头脑,预见到了一个庞大的新兴科技领域的出现,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希望。
  比尔·盖茨和保罗在喜出望外之后,下决心大干一番。他们决定为新诞生的微型计算机编制语言,也就是系统软件。他们超前的思维已经意识到,如果没有便于应用的程序,计算机就毫无价值可言。比尔·盖茨和保罗抓住这个的机会,立即进了哈佛大学的计算机中心。两个孩子昼夜奋战,一刻不停地干起来。经过连续8个星期的奋战,他们为微型计算机设计了一个取名为“登上月球”的游戏程序。在实验后,他们认为可以让这个程序工作了,于是,保罗带着这个刚刚诞生的程序,乘飞机到新墨西哥州微型计算机诞生的公司去试用。结果是,第一次实验就获得了成功。
  在这个时候,比尔·盖茨已经意识到,一个大好的商机已经来临了。为此,他决定离开哈佛,和保罗一起开办软件开发公司。这样,比尔·盖茨没有毕业就离开了哈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75年7月,比尔·盖茨和保罗在亚帕克基市创立微软公司。最初名字为Microsoft,不久其中间的连字符即被去掉,“微软”之名出自“微电脑软件”之意。虽然,比尔·盖茨并不认为构思一个名字就是一项成就,但是他对这个由他亲自替公司起的名称感到十分得意。他认为,“微软”之名用于一个专门开发微电脑软件的公司最合适了,何况,整个电脑软件行业目前只有唯一的一家微软公司。
  他们创办公司的宗旨是:要为各种各样的微电脑开发软件。当时,比尔·盖茨还不到20岁。
  比尔·盖茨的经历只是一个特别的个案,但是他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极其深远的。他少年时期的超前思维以及前瞻性的眼光,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及影响。我们也应向比尔·盖茨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超前思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希望,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思路突破:“无中生有”,要不畏惧失败
  创新意味着机会,同时也意味着风险。要走无中生有的路,要想做出无米之炊,没有点胆量、气魄是万万不能的,因此,谁要想走出前人所未走之路,谁要想成人所未成之功,谁就要不畏惧失败,要勇于承受风险。
  威尔士是美国东北部哈特福德城的一位牙科医生,是西方世界医学领域对人体进行麻醉手术的最早试验者。在威尔士以前,西方医学界还没有找到麻醉人体之法,外科手术都是在极残酷的情况下进行的。
  后来,在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笑气(氧化亚氮)以后,1844年,美国化学家考尔顿考察了笑气对人体的作用,带着笑气到各地做旅行演讲,并做笑气“催眠”的示范表演。这天他来到美国东北部哈特福特城进行表演,不想在表演中发生了意外。在表演者吸入笑气之后,由于开始的兴奋作用,病人突然从半昏睡中一跃而起,神志错乱地大叫大闹着,从围栏上跳出去追逐观众。在追逐中,由于他神志错乱,动作混乱,大腿根部一下子被围栏划破了个大口子,鲜血涌泉般地流淌不止,在他走过的地上留下一道殷红的血印。围观的观众早被表演者的神经错乱所惊呆,这时又见表演者不顾伤痛向他们追来,更是惊吓不已,都惊叫着向四周奔去,表演就这样匆匆收了场。
  这场表演虽结束了,但表演者在追逐观众时腿部受伤而丝毫没有疼痛的现象,却给现场的牙科医生威尔士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于是他立即开始了对氧化亚氮的麻醉作用进行实验研究。
  1845年1月,威尔士在实验成功之后,来到波士顿一家医院公开进行无痛拔牙表演。表演开始,威尔士先让病人吸入氧化亚氮,使病人进入昏迷状态,随后便做起了拔牙手术。但不巧,由于病人吸入氧化亚氮气体不足,麻醉程度不够,威尔士的钳子夹住病人的牙齿刚刚往外一拔,便痛得那位病人“啊呀”一声大叫起来。众人见之先是一惊,随之都对威尔士投去轻蔑的眼光,指责他是个骗子,把他赶出了医院。
  威尔士的表演失败了,他的精神也崩溃了。他转而认为手术疼痛是“神的意志”,于是他放弃了对麻醉药物的研究。
  可是他的助手摩顿与其不同,摩顿开始了自己的探索。1846年10月,摩顿在威尔士表演失败的波士顿医院当众再做麻醉手术实验。结果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获得了成功。
  “无中生有”是需要气魄、胆识和毅力的,在“无中生有”的创新之路上,往往有失败和风险同行。成功属于能够不畏艰险,善于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并坚持到底的人。
  智慧语珠:
  失败往往是促进进步,产生创新的良方。一次失利并不等于最终失败,惧怕失败而不敢创新的人,就如同害怕跌倒而停步不前的人一样。要开辟一条“无中生有”的创新之路,首先得准备接受失败的打击,把它看做成功创新的必经之路。
  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思路导航:
  如何保持创新思维,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事业成败,因为只有创新才能激活自己全身的能量,才能更好地投入到事业中去。
  邹衡教授说过:“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能拯救自己,始终陷入痛苦的挣扎中呢?就是因为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却无健康的大脑,没有认真思考的能力,完全不能根据自身条件和时机寻找一条有创意的道路。创新思考是你在百般无奈时、沉思默想时意外的发现,是一种细致的观察,是一种才智的爆发!”
  生活中,思维创新更是不可缺少的。以求职为例,职业的多样性,给每个求职者提供了可能。那种认为只有一种职业适合自己的观点,肯定是错误的,因为它本来就缺少创意,仅仅是一种不愿努力改变自身被动状态的懒惰心理而已。
  “唯有工作改变才能创新人生。这就是说,现代人试图改变人生的方法就是把智慧用在工作的创新中,力戒一种工作适合于自己的观点。用不同的工作挑战自我,就是最大的创新!”
  而这些,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实现。想成功就要开动大脑,思考自己的未来,才会有所突破,你的人生才会多姿多彩。
  一位教授说过:“考试的时候,你们把我讲的内容全部复述出来,最多也只能得‘良’,我要的是你们自己的思想。”这种学术上的包容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影响到他们的学生时代,而且对他们日后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都是一个启迪、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
  如果你想成功,一定要养成思考创新的习惯,因为它是成大事的催化剂。你要不停地思考,在学习前人优秀的东西的同时,要用创新思考的习惯,突破前人的束缚,突破那张网。
  18世纪化学界流行“燃素学”。这种认为物体能燃烧是由于物体内含有燃素的错误学说,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许多科学家都去积极寻找燃素,没有一个人对此表示怀疑。瑞典化学家舍勒也是热衷于寻找燃素的人,他从硝酸盐、碳酸盐的实验中,得到了一种气体,实际上就是氧气。但他却以为自己找到了燃素,命名为“火气”,并解释为火与热是火气与燃素结合的产物。舍勒如果不受燃素说的影响,当时就得到了氧气的发现权。英国人普利斯特在实验中也得到了氧气,可是也因为笃信燃素说,而把氧气说成“脱燃素的空气”,遭到了和舍勒同样的命运。
  后来,普利斯特把加热氧化汞取得“脱燃素的空气”的实验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却未从众,他不受“燃素说”的束缚,大胆地提出怀疑,经过分析,终于获得了氧气的发现权,使化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要善于思考、敢于否定前人,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不能完全依靠老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应勇于质疑。勇于提出问题,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也是创造的萌芽。由于知识的继承性,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些经验与这一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就开始产生,问题也开始出现。而人们摆脱“惊奇”和消除疑问的愿望,便构成了创新的最初冲动,因此“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重要前提。
  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创新而向历史发出了挑战,或许人们已经把他们的容貌淡忘了,但他们的精神,他们对历史做出的贡献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你应把创新作为自己思考的特质之一,努力成就自己的事业。
  思路突破:思维创新的5个阶段
  知识改变命运,创新成就未来。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乃至我们的国家就不可能赢得未来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我们将不得不处处受制于人。因此,自主创新之路,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我们要学会创新,善于创新。我们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创新的工作,完成创新的使命。
  创新活动共分5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最初的观念。
  你有一个问题要解决或有一件事要做,你想找一个更好的工作,你的房子需要重新装修一下,你想把你们公司里的废料做成有用的副产品等等,这些都属于最初的观念。
  第二个阶段:准备阶段。
  现在你要寻找一个发展这个处在萌芽状态下的观念的所有可能的方法。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资料,阅读有关书籍,记笔记,和别人交谈,提出问题。要善于接受新东西。这些都是开动我们想象力的跳板。
  第三个阶段:酝酿阶段。
  可让你的潜意识活动起来。散散步、小睡一会儿、洗个澡、做做其他的工作或娱乐一会儿,把问题留到以后再解决。正如作家埃德娜·弗伯说过的:“一个故事,要在它自己的汁液里慢慢炖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成熟。”
  第四个阶段:开窍阶段。
  这是创新过程的最高阶段。思维豁然开朗,一切东西都突然变得井井有条。达尔文一直在为写作《进化论》收集材料,直到有一天,当他坐在马车里旅行时,这些材料突然一下子融为一体了。达尔文写道:“当解决问题的思想令人愉快地跳进我脑子里的时候,我的马车驶过的那个地方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开窍是创新过程中最令人兴奋和愉快的阶段。
  第五个阶段:核实阶段。
  不管你的见识多么高明,但开窍时得到的启示可能是根本靠不住的,这时便要发挥理智和判断的作用。你的预感或灵感都要经过逻辑推理加以验证。你要回过头来尽可能客观地看待你的设想。你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对这出色的设想加以修正,使之趋于完善;而且,经过核实,你往往会得出更新、更好的见解。
  为帮助你进行创新活动,这里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首先你必须激发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一个强烈的愿望。最好的主意往往出自那些渴望成功的人。爱迪生为了能继续工作,就以拼命多赚钱来激励自己。在成了百万富翁以后,他说:“任何不能卖钱的东西我都是不会发明的。”
  其次你还必须为自己制造一种紧迫感,戒除拖延的恶习。给自己规定一个期限以提出新的思想。期限规定不但要合理,而且要有鞭策性,以造成必要的压力。期限规定后要坚决贯彻执行。
  智慧语珠:
  成功者总是走在别人前面。有时,你比别人多想一点,比别人多走一些,就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机会。因此,养成创新的习惯,将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捕捉机遇,使我们拥有一个更广阔的人生。
第4章方法决定效果,思维决定成败(1)
更新时间2010-7-28 16:09:26 字数:5484
 联想思维法
  思路导航:
  联想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掌握联想思维的方法的人,处理问题时点子新、办法多、心眼活、效果好。
  人们知识的获得、经验的积累、对事物理解的生成都是联想的形成。普通心理学认为,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许多新的创造都来自于人们的联想。
  我国春秋时期的能工巧匠鲁班,有一次上山伐木时,手被路旁的一棵野草划破,鲜血直流。
  为什么野草能划破皮肉呢?他仔细观察了野草之后,发现其叶片的两边长有许多小细齿。鲁班想,如果用铁条做成带小齿的工具,是否也可将树划破呢?
  他依着这个思路往下走,锯子被发明了。
  1941年,工程师乔治·达·米路在森林中打猎时,他的衣服被芒刺的种子粘满。同时,他的猎犬也因粘了一身同样的芒刺种子而叫个不停。
  乔治深感好奇,为什么这微小的芒刺竟可以粘在衣服和动物的毛皮上而难以甩掉呢?这个问题困扰了他一路。回到家,他着手用显微镜来观察这种现象。
  在显微镜下,他发现这些种子的壳上有很多细小的钩,这些细小的钩能够紧扣衣服纤维,产生很强的粘贴力。根据这种原理,他发明了魔术贴。魔术贴避免了衣服拉链坏掉的狼狈现象。
  联想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等特点。加强联想思维的训练,有助于我们培养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思考角度的能力,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摆脱惯性思维的约束。
  你是不是经常在看到一件东西时,就会想到另一件东西?例如,由“速度”这个概念,人们头脑中会闪现出呼啸而过的飞机、奔驰的列车、自由下落的重物等,随之还会产生“战争”、“爆炸”、“粉碎”等一系列其他形象。
  再比如,当你看到叶子,你可能会想到美丽的山川、河流、小溪和相爱的情人结伴出游等信息。
  不错,这就是联想。鲁班和乔治两个人的思考方式都是属于联想思维。它是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是一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
  一成不变的常规性指导思想,是一种扼杀天才的思维。它虽然可以保证多数没有天分的人能够不把事情做错,但也同样造成了一大弊端:所有人照着这样的常规做法行动,都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当常规主义的思维扼杀了天才,我们自然就不会有什么创造力,更不要说把普通的事情做得精彩,把平凡的事情做得非凡了。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和重视运用由此及彼的联想式思维,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
  要培养联想思维,最重要的,不是想着如何去与众不同,而是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最细微之处培养自己打破常规的能力。比如,你发现熟悉的道路有不同的走法,熟悉的菜肴有不同的做法,每天都看的晚报有新的信息……你就会慢慢发现,你的眼光变得与众不同,能够发现别人的眼光看不到的潜在可能性,能够走一条不同于常人的路。
  思路突破:扩大思维的视角
  扩大思维的视角,也就意味着思维在数量上的增加,像增加可供思考的对象,或者得出一个问题的多种答案等等。从实际的思维结果上看,数量上的“多”能够引出质量上的“好”,因为数量越大,可供挑选的余地也就越大,其中产生好创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所想出的第一个点子,肯定是最好的点子。
  从思维对象方面来看,由于它具有无穷多种属性,因而使得我们的思维广度可以无穷地扩展,而永远不能达到“尽头”。扩展一种事物的用途,常常会导致一项新创意的出现。比如,小小的拉链,最早的发明者仅仅用它来代替鞋带,后来有家服装店的老板把拉链用在钱包和衣服上,从此,拉链的用途逐渐扩大。
  扩大思维的视角,也可以将不同的视角相加,就比如:
  饼干+钙片=补钙食品
  日历+唐诗=唐诗日历
  剪刀+开瓶装置=多用剪刀
  这就是加法视角。
  加法是最重要的组合方式。加法视角就是将双眼射向各种事物,努力思考哪几种可以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功能。环顾办公室的用品、住宅里的用具,纯粹单要素的物件很少,大部分是复合物。社会的进步,永远离不开加法视角。
  在我们所举的例子中,大部分是实物相加,奶瓶上加温度计,手表上加指南针……都是一件实物加上另一件实物。加法手段多种多样,请看:
  在香港市场上,中国、泰国、澳大利亚的大米声誉都不错。中国大米香,泰国大米嫩,澳大利亚大米软。三者各有特色,各具优势。但奇怪的是,三者都销路平平,不见红火。或许是特色太突出而难以吊人胃口吧。米商很发愁,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一天,米商突发奇想,将三种米混合起来如何?他在自家试着煮着吃,味道好极了。他如法炮制,自己“加工”出“三合米”,谁知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赢得了一片好评。人们说,这种米去掉3种大米过量的特色,又兼有3种大米共同的优点。
  三米合一,十分简单,却耐人寻味。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共生共存,取长补短——三优相加长更长,三短相接短变长;三者杂处,长处互见,短处互补。
  由此推衍开去,我们可以想到鸡尾酒,想到酱醋辣的三味合一的调味品,想到农业上的复合肥,想到医药上的复方药……
  阿基米得看到水溢出澡盆,而找到鉴定王冠的方法。那是因为他一直在思索“怎样鉴定王冠”这个难题。这个难题就形成了他头脑中的一个视角,并把这个单一的视角加以“泛化”,使他在感知任何外界事物和现象时,都纳入这个视角之下,或者说,都与“鉴定王冠”联系起来。阿基米得从而能够用与普通人不同的视角,来观察“澡盆溢水”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
  让思维的视角不断地扩大,让联想思维在你脑中自由地“驰骋”,你的思路自然就会发生变化。
  智慧语珠:
  联想思维具有惊人的力量,许多人成功的事实表明,他们往往能抓住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产生丰富的联想,构筑艺术作品或进行科学技术发明等。因此,积极训练联想思维能力,将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想象思维法
  思路导航:
  如果将人生比做一条长河,那么想象就是长河中的朵朵浪花。荒诞不经的想法,大胆的猜测,标新立异的假说,这些形象思维的利剑,往往能劈开传统观念的枷锁,帮助你创新,并成就非凡的事业。
  想象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形象思维的一种,人们经常会由一个事物的形象引出新的形象来。所谓想象就是由保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出发,把这些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使其产生新思想、新方案、新办法,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许多天才人物对自己的命运往往抱有这样的想法,他们相信有比现在更重要、更美好、更有前途的事业,并相信自己是“带着使命到世上”以完成这些事情的人。并且他们能够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充分发挥想象以完成自己的想法与“使命”。
  古生物学家根据一具古生物化石,就能凭借想象去推测出古生物的原有形态;建筑工程师看到设计图纸,就能想象出它是一座什么样的建筑;侦察人员听到犯罪现场目击者提供的某些情况,便能想象出罪犯的身高、体重和模样等等。
  19世纪,物理学家们都知道,在一个原子里,既存在着带正电的粒子,也有带负电的粒子。而这两种粒子在原子内部究竟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人们却始终弄不清楚。因为这靠逻辑推理是演绎不出来的,而在当时的条件下,也不可能通过实验来证明。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物理学家曾做过各种各样的想象,并将这些想象物化为直观的“模型”。经过比较,大家一致认为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提出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和出生于新西兰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的“太阳系模型”较为合理。
  汤姆森是这样想象并设计模型的:带负电的粒子,像葡萄干一样,镶嵌在由带正电的粒子所构成的像面包一样的没有空隙的球状实体里。
  卢瑟福想象的则是:带负电的电子像太阳系的行星那样,围绕着占原子质量绝大部分的带正电的原子核旋转。
  这两个模型的重要区别就是原子内部有无空隙。卢瑟福的模型标出原子内部有空隙,后来的实验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实际上,这两位物理学家和别人一样,对于带正电的粒子和带负电的粒子到底是以一种什么关系构成原子的,也弄不清楚,只是根据自己有关的知识、经验和形象积累,做出了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具体情景的想象,以填补和充实对原子内部结构认识上的不足和缺陷。
  这种想象过程的进行和所起的作用,就是将人们认识事物的“认识链条”上所存在的“缺环”进行了充填和补充,使之完整地连为一体。
  充填想象离不开模型。模型作为原型的替代物,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运用想象对其残缺的部分进行扎实填补,才能完整、形象和逼真。
  思路突破:不要忽视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想更好地培养并训练你的想象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千万不要忽视自己头脑中的“想法”。这些“想法”很可能就是你想象的源泉。
  1879年,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结束了人类“黑暗”的历史。人们在欢呼、庆祝这一伟大发明的时候,富有远见的科学家已经看到了白炽灯明显的不足之处:它只利用电能的10%~20%,其余的80%~90%的电能以热损耗的形式被浪费掉了。
  “白炽灯靠电流加热,使热能转换为光能,这种电能利用形式太浪费电能了,能不能开辟一条电能利用的新途径呢?”有的科学家提出了新的想法。
  美国的黑维特就是持这种想法的科学家之一。在实验里,他将耐热玻璃制成灯管,抽出灯管内的空气。然后往灯管内充入各种金属和气体,反复进行比较。
  1902年,黑维特发明了水银灯。
  但是,水银灯会放射出大量紫外线,而大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且水银灯光线太亮、太刺眼,因此它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早在1852年,英国物理学家斯托克斯发现了一种碰到光就能产生另一种光的荧光物质,并且经过这种荧光物质转换后的光的波长远比外来光的波长要长。
  科学家马上联想到水银灯的弊端,这可是个极有价值的推测。它意味着大量有害的紫外线将变成可见光。
  然而,科学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屡屡失败。
  经过认真分析与探讨,科学家认定原来的推测没有错,关键问题是技术上没有过关,也就是说,水银灯的启动装置不理想。
  1910年,法国科学家克劳特注意到莫尔在1895年做的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莫尔在抽掉空气的玻璃灯管中,充入少量的二氧化碳,然后给以高压,使它放电,结果灯管发出白光。克劳特根据莫尔的实验,在抽掉空气的玻璃灯管中,分别充入氖、氩、氦等惰性气体。他发现,充入氖气,灯管会发出红橙色的光;充入氖和氩的混合气,灯管会发出蓝色的光;充入氖和水银的混合气,灯管会发出绿色的光;充入氦气,灯管会发出金黄色的光。如果在管内壁涂不同荧光物质,灯光的色彩将更丰富。
  “这是多么奇妙的现象啊!”克劳特惊喜万分。
  克劳特根据这种灯光的特殊性能,制作了一幅宣传广告:红色的花朵,绿色的叶子,黄色的文字。他把这个广告挂在法国巴黎的闹市区。在夜晚,这个广告发出五彩缤纷的灯光,显得格外醒目。
  克劳特获得了霓虹灯的发明专利,并成立了“克劳特霓虹灯公司”,结果发了大财。直到1932年,克劳特专利权到期,世界各地才开始广泛生产霓虹灯。
  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是人类照明史上划时代的发明。白炽灯的光芒也吸引了无数发明者的目光,大家围绕着白炽灯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想法。黑维特看到了白炽灯“浪费电能”的缺点,发明了水银灯;莫尔看到了水银灯的缺陷,产生了新想法;克劳特根据新想法发明了霓虹灯。我们注意到:上述灯具的发明都是靠发明家某种“想法”推动的。“想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来源于发明家和科学家审慎的思考。“想法”是向导,引领着发明确定方向。一种“想法”,一种选择,一种结局。围绕着白炽灯的改进性发明,有“想法”的人不只上面提到的3人,也不仅仅就这3种“想法”,只因这些想法切合了他们每人发明的实际,导向正确,所以,他们取得了各自的成就。
  智慧语珠:
  想象,是人类大脑中孕育智慧潜能的超级宝藏。想象力,能使思维充满创造活力。在诗人眼里:“人类所有才能中,与神最接近的就是想象力。”
  灵感顿悟思维法
  思路导航:
  灵感思维是思维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能导致艺术、科学、技术创新的构思和观念的产生或实现。了解灵感顿悟的思维方式,对我们人生将是大有裨益的。
  灵感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和精神现象,常具有瞬间突发性与偶然巧合性的特征。灵感是知识、信息等要素,经过大脑潜意识思维激活后,瞬间产生出目标所需的答案信息,并由潜意识向显意识闪电式飞跃,形成创新思维。
  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在面对别人也能遇到的启示时,他们能捕捉到灵感的火花,而别人却依旧茫然。
  人们总认为只有诗人、发明家等才具有创造性的灵感。其实,我们做每一件事时,我们的灵感都是创造性的。其中的原因在哪儿?所有的伟大思想家都无法解答,但他们都承认这一事实,而且能善加利用。灵感这种天赋,是人类活动的最大源泉,也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毁坏了这种天赋,人类将停滞在野蛮的状态中。所以说,一个人一生事业的辉煌成就,完全归功于他能建设性地、积极地利用灵感。
第4章方法决定效果,思维决定成败(2)
更新时间2010-7-28 16:11:08 字数:5389
 灵感与人的直觉是密不可分的,直觉是人的先天能力,往往可以成为创意的源泉。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其实是靠直觉处理事情的。任何时候人都会有预感,只是我们时常忽视它,或将其当做非理性的无用之物。
  直觉较为丰富的人应具有以下特点:相信有超感应这回事;曾有过事前预测某事的经验;碰到重大问题,内心会有强烈的触动:所做成的事大都是凭感觉做的;早在别人发现问题前就觉得该问题存在;曾有过心灵感应的事;曾梦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总是很幸运地做成看似不可能的事;在大家都支持一个观念时,能够持反对意见而又找不到原因,等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