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金融的逻辑]

_8 陈志武 (当代)
宋庄作过一次调查,各地随机抽样300多人,这些地方的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当然是北
京最高,丹东市次之,徐水县第三,九连城、牛庄、宋庄最低。
许多家庭交往、社会交往呈现经济交易的内涵。比如,在现代社会中,送礼往往是象征
性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大礼”反而是有目的的。但在传统社会中,送礼是一件很认真
的事,而且要大,因为"礼尚往来"不只是为了“情”,更多的是一种借贷利益交换。村里人
遇到婚嫁、乔迁等大事时,都会大摆宴席,然后收受礼金,相当于帮助缓和大开支给主人带
来的困难;此后,等到对方也有类似大事时,再送去相应数量的礼金。
对六个地方的抽样调查结果是,北京人之间的借贷和礼物往来最少,丹东和徐水次之,
农村人之间的借贷和礼物往来最多。因此,前者已不是传统社会,但后者仍然是。特别是在
农村,借贷和礼物主要发生在亲戚之间,亲戚之外很少。由此可见,在农村,亲戚间的经济
利益关系很重,家庭、家族仍然是经济互助中心。
当问他们“你为什么要生小孩?”时,北京只有12%的人说“养子防老”,而三个村平
均有69%的人说“养子防老”,丹东和徐水在这两个极端之间。

当被问到“你是不是因为爱小孩而生孩子?”时,北京有55%的人说“是”,而三个村
平均只有16%的人说“是”,丹东和徐水仍然在两端之间。
通过对总样本的计量分析发现,收入越高同时又买了某种金融保险品种的城市人更容易
说“生儿育女是出于感情”,而不是为防老等经济目的。
第53节: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最终打倒“孔家店”(6)
这说明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有了满足生活需要的收入同时又利用保险品种、
投资基金等把夫妇未来的经济风险安排好之后,他们更多把“家”看成是感情交流、满足精
神需要的社会单元,原来由“家”胜任的经济功能逐渐由金融市场承担,“孝道”责任逐渐
由“爱”取代,经济与金融发展正在改变这些社会的文化。相比之下,在农村,家庭关系仍
然以经济交易当先,“养子”继续是规避未来风险的主要手段,而“家”的情感功能就弱,
那里更需要儒家伦理来维系隐性经济交易,于是,那里更保留了儒家价值观。
那么,中国未来的文化走向会是什么呢?是朝着像北京、上海等发达社区的文化发展,
还是要恢复儒家传统、走回传统乡村的价值体系呢?社会文化的走向是个人难以设计的,而
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
中国文化的出路
“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自由、民主、法治思想。回过头再看,当时的思想先驱至少
在两方面存在盲点,其一是私有产权,其二是发展金融与保险市场,这二者是实现自由、民
主、法治的经济基础。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自己的私有产权而是靠“领导批准”谋生,那么
个人就没有声张自己权利的财产基础,自由、民主、法治当然无从谈起;如果没有市场提供
的保险与金融品种让你去规避自己一辈子的生活风险,那么在你打倒“孔家店”、失去了“家”
这个传统的互助保障体系之后,你会对未来充满着不安,这时你也不会有底气去争取个人的
自由与民主权利。如果没有这两类经济基础,打倒“孔家店”之后,你又不得不重建“孔家
店”。也正因为80几年前的思想先驱以及后来者都缺乏这种认知,所以,那之后的政权还去
试过不同的制度安排,甚至走过与这两个基础要素完全相反的路,到最后当然就无法实现“五
四”民主自由理想。
这些认知盲点的确也跟中国学术历来轻“术”的传统有关,因为经济学、金融学都是太
低级的“术”,所以,看不到这些也不奇怪。遗憾的是,时下的新儒家学者还是不能走出用
文化来谈文化的圈圈,特别是以儒家文化来评价儒家文化,其结论当然不会是别的,用“四
书五经”来看“四书五经”,只能是越看越美。如果脱离传统儒家社会的实践现实,不去研
究特定文化背后的成因(特别是经济成因),不能看到儒家体系只是多种不同文化体系中的
一种,那么得出“以中华文明整合世界”这样的认识就不奇怪了。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文化重视家庭,而西方文化则不然。——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实际上
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传统中国的“家”侧重强制
性的经济交易功能,西方社会的“家”侧重基于自愿的感情交往功能。在处于温饱与饥饿之
间的农业社会里,生存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所以“家”的功能很难超出利益交易和保险互助,
温情脉脉会过于奢侈,这种社会可能必须要有“刚性”的家庭结构,要阉割个性,否则“家”
之内的经济交易就很难有确定性,这就是儒家以及任何传统农业文化的共性。在近代西方社
会的生产力上升、人们的收入超出温饱之后,“家”的经济功能逐渐由金融保险市场来胜任,
这时的“家”文化没必要那么“刚性”,也不必约束个人的自由,因为感情的交融是逼不出
的,只有基于个人权利、基于个人自由选择的“家”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交流才
是自愿真诚的,才不是出于“义务”责任感而为的。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儿女都会照顾父母老
人,只不过前者可能更多出于“义务”责任感,而后者是出自“爱”,差别即在此。

第54节: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最终打倒“孔家店”(7)
儒家学者说,中华文化比西方文化更侧重精神生活的境界。——这种结论很难站住脚。
儒家文化强调压抑个人世界、阉割个性,让你只知道你的名分,让你丝毫不能有质疑、挑战
长者或权威的动向,让你只能按照士大夫给你设定的麻木人生去过日子。相比之下,西方“家”
文化已经走出利益交易功能,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与自由,让你根据自己的偏好和世界观去
不受制约地最大化自己的精神世界。一种是被阉割个性的精神文明,另一种是个性自由被最
大化了的精神文明,哪种境界更高、更能丰富人生之体念?
从北京、丹东这样的大中城市的文化观念变化中,我们看到,随着经济和金融证券在中
国的快速发展,大中城市的“家”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经济功能也逐步由金融市场取
代,看到儿女时父母首先想到的不再是自己的投资和养老保障,也不再把儿女当成自己的财
产,“家”已主要是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地方。家庭生活不再死气沉沉,而是越来越有个
性,父母跟子女间的交往也日益平等,个人自由在中国终于有了更好的基础。这是中国主流
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从原始社会到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社会,人类的制度性文化总在随着生产力和金
融市场而演变,其整体方向是个人自由空间的最大化,发展就是使个人自由。最初在生产能
力低下时,人是迫不得已接受部落公有制,牺牲个人与家庭;一旦农业使人的独立生存能力
稍微提高,人们的基本生活单元就从部落归缩到宗族、家族,然后再归缩到离个人更近的
“家”;到了工业社会,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人的温饱需要,金融市场的发展又将经济互助交
易功能从家庭剥离出来,使个人从家庭的经济制约中得以解放,给他以最大自由追求自己精
神世界的最高境界,是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解放了个人。北京、丹东等大中城市文化观念的
变迁即证明人类追求自由的自然倾向,这一点不会因人种而异。因此,在今天的发展水平上,
儒家基于“三纲”的家文化和由此延伸的政治哲学可以休矣。
“用中华文明整合世界”的口号有意义吗?
当然,像前面谈到的“用中华文明整合世界”之类的呼吁已不是第一次。据袁伟时先生
在《告别中世纪》一书中所讲,早在1901年,也就是在鸦片战争败给英国、甲午战争输给
日本、义和团运动让中国败给八国联军之后,就在清朝廷被迫逃命到西安、中国自己身处亡
国危机的时候,辜鸿铭先生声称“……人类未来文明……依赖于中国文明的根基,或更确切
地讲依赖于远东民族可称为儒家文明的东西”。 以中华文明拯救世界的呼声在“五四”新文
化运动中进一步达到高潮,其中梁启超的言论尤为突出,“我希望我们可爱的年轻人,……
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充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
统。……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全人类都得到他的好处。……我们的年轻人啊,立正,开
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那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
他哩!”
前辈们的超脱和大公无私当然令人敬佩,但是这些勇敢背后可能难以找到学理基础。
1901年和1919年前后,都是中国自己国难当头、国家前景渺茫的时期,那时还主张拿让中
国走到那种亡国境界的文化体系去救他国的命,这的确需要超强的勇气。另外一种解释是,
中国传统学问存在根本性的“实证”盲点,让文人把中国过去一百多年的遭遇跟中国文化脱
离开来,认为那些落后挨打不是传统中华文化所致,而是由外国人所致。有意思的是,今天
的情况跟那时期正好相反,中国经济今天正在崛起,这时我们只愿意把成功归功于自己,归
结于中华文化,跟世界整体发展无关。也就是说,如果自己处境不好,那是别人强加于我的;
如果我们成功,那完全是自己的功劳。所以,无论如何,我们的文明似乎总是上等的。于是,
在中国经济今天处于崛起势头的时期,再次听到“用中华文明整合世界”,就不奇怪了。

但是,在我们对制度文化的成因有更深入了解之后,“用中华文明整合世界”的口号是
否还显得有意义呢?
第55节: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1)
最后的话: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金融技术、经济增长与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一般来说,关于金融的话题主要会讲
金融发展或者金融市场,而不是以“金融技术”来表述,更不会把文化和金融技术联系在一
起。在我看来,文化,尤其是家庭和社会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的金融技术发
展与否,或者说许多文化内容都是为了克服金融的不发展而产生并演变出来的。金融发展与
否也是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金融技术发展是经济增长、社会福利趋向合理化的必
要架构。
科学技术与金融技术
五四运动讨论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之中,赛先生在中国社会被接受的程度现在已经非常广
泛,关于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好处,我们大家都能够理解或者充分认识了。比如,1854
年容闳作为第一个留美中国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坐船从纽约回国共花了154天,经历近
半年时间的海上折磨才到家。而今天从纽约到北京只要坐13小时的飞机。现代运输技术显
然大大加快了跨地区贸易的速度,使人们在一年里能完成的交易次数上升十倍、百倍,运输
成本也大大降低了,使产品市场扩展到全世界,让我们的收入增长许多。越洋电话、email、
互联网技术就更不用说了,这些不仅使世界变得很小,也大大增加了人类生产力,使经济发
展上升到全新的高度。由此我们很容易看到信息和交通技术对人类的贡献,对GDP的贡献
是多么的巨大。那么金融技术呢?似乎我们都不曾想过这个问题。
按照我们熟悉的政治经济学,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也如此,总
觉得只有生产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制造实物,那才是真正在做事,在真正创造价值。
我们说金融的作用是帮助对资源进行配置、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境况的收入进行配置,也帮助
不同人之间进行资源配置,这些当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贡献。因而,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
当你说“华尔街公司和我们这些研究金融、经济学的人也给社会创造关键的价值”时,这是
我们中国人绝对不能理解、也不能够接受的。
如果长此以往,研究金融、经济学的人在社会里就只好是二等公民或者三等公民了。我
们怎么证明我们做的东西和那些搞工程、搞科学的人对社会做的贡献是可以相比的?要改变
人们传统的观念可能是非常长的一个过程,但是我们不妨试一试。因此,我今天要讲的就是
金融技术方面的变迁、创新和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实际上至少不应该低于电脑和科学技
术能给社会带来的贡献。
金融技术对个人生活的意义
我们先来看看金融技术发展对生活、对个人和家庭的实际影响可能是什么。有意思的是,
过去这些年当人们讲到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性时,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企业融资来讲的、是
围绕着宏观经济增长来讨论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观点是:为了企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去发
展金融和资本市场。但我要讲的是,抛开金融发展对企业、对整体经济本身的影响不管,那
怕只是针对老百姓的生活,金融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住房按揭贷款(mortgage loans)为例,这个金融品种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对老百姓
一辈子的生活幸福是影响非常、非常大的。为理解这一点,我们大致可把一个人的财富分为
两部分,一部分是流动性资产,比如存款、房地产和股票;另一部分是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就是未来工资和其它收入流的总折现值。但这两者是有差别的。举一个简单的例
子:张三今年28岁,今天拿到金融博士,假设他拿到金融博士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未来30

年里每年的收入预期为10万。这些未来收入的折现总值就是张三的人力资本。假设折现后
他的人力资本一共为200万元,那么即使张三今天没有流动性资产,他今天拥有的人力资本
财富是200万,他应该觉得已经很富有了。但,问题是这个财富毕竟是不能马上花的,如果
没有金融技术的帮助,对张三来说他依旧会感到很穷。
第56节: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2)
有了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有了金融工具的帮助,这200万的人力资本不仅能让张三心
理上感到很富,而且这200万财富中至少有一部分是他今天就能花的。住房抵押贷款正是这
样一种工具。如果没有住房按揭贷款,如果张三想在上海买一个100平方米、每平方米价格
为5000元的房子,那么他在未来10年里每年要存50000元才能买到这房子。在这种情况下,
张三的储蓄压力是很大的,而且要等上10年才能买到自己的房子。其结果会如何呢?第一,
在他28岁最能享受自己房子的时候,他却不能买房;而等他年纪大了享受房子和其它消费
的能力不那么高的时候,他偏偏有房子。第二,如果张三这时候在谈恋爱,或许会因为今天
买不到房子使他女朋友跟他分手了。第三,也许张三的单位能分给他房子,但条件是他必须
先结婚;于是,为了得到房子,他不得不勉强提前结婚,或许留下终生遗憾。
如果有住房按揭贷款,那么由于张三未来的收入流很好,今天可很容易得到按揭贷款,
让他马上就能买到自己的房子,刚才讲到的这些问题就都没有了。所以,金融发展对于每个
人的生活有着很具体的含义,让张三李四们不必提前结婚就能在年轻时有自己的房子。
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假设张三可以按30年还贷4%的利率借到50万元,那么在今天买
房以后他每个月只要支付2300块钱,一年支付27600元,和之前每年50000元的存款相比,
他的储蓄压力就会小很多。张三由此每个月少存的1700块钱又可以供他用于其它消费,让
他在最能消费的年轻时候有更多的钱花,提高他一辈子的幸福。对整个经济而言,这会促进
整体消费需求的增加,使经济增长得更快。如果整个社会都如此,到最后又会反过来增进人
们未来的收入机会,让张三的未来收入预期不再是一年10万,而是更多。
说到这里,我也可谈谈自己的感受。回想起来,在二十几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如果那
时每天能多一块钱的消费,那么那时每天一块钱的消费带给我的满足可能要大大高于今天我
每天多花1000块钱的满足感。还有就是,最近我跑过世界许多国家,这要是在二十年前,
我会幸福得不得了。在那时候,我要是知道在一个月后有机会去北京或者上海的话,我会非
常激动,要激动一个月。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我很年轻啊,那是通过花钱能带来的享受是
最多的时候,也是最有能力花钱的时候。可遗憾的是,那时却是我最没钱的时候。现在让我
去北京、去如何一个地方的话,给我的效用绝对是负效用,不再是享受而是累的感觉;而在
20年前,绝对是提前几个月就很激动了,得到的效用绝对是正的。我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
呢?我恰恰要说明,有没有金融市场的发展,最后就会决定是不是在你最能花钱、最想花钱
的时候反而是你最没钱的时候,而你通过花钱得到的效用最小的时候又恰恰是你钱最多的时
候。
住房按揭贷款的效果是如此,很多其他金融证券发展的效果也会如此,都可帮助我们把
一辈子中不同时期的收入流做些更好的安排,使我们不至于在最能、也最需要花钱的时候没
钱花,而等到年老不想花钱也不需要花钱的时候又偏偏钱很多。金融证券发展的好处是帮助
我们摊平一辈子的消费水平,让我们不至于一会儿饿得要死、一会儿钱多得无处花。金融证
券能提高我们整个人生的总体幸福水平,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福利。
第57节: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3)

金融技术的发展与家庭、社会文化
金融发展与否对个人、对家庭的幸福和不幸福的意义到底还在哪里?在现代金融经济学
模型中,我们一般都假设已经有很多的证券品种,可随便供你选择,你需要考虑的只是怎么
组合搭配这些证券品种,由此安排退休养老、规避未来收入风险、防范未来不测之灾。过去
两年我一直在思考,在美国确实有很多证券产品可供选择,金融证券市场已很发达,你需要
做的真的只是做数理分析,为最优组合求解。但是,在传统社会里,你没有什么金融证券产
品可供选择,那么在古代或者在现在中国的农村,人们是不是就不需要安排这个消费与投资
组合、规避未来风险呢?如果需要,他们又是如何去实现呢?
实际上,自古以来,不管有没有完备的金融证券市场,人们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针对退休
养老、针对未来收入风险、针对未来不测之灾而提前进行规避,也就是要面对我们在经济学
中讲的消费与投资组合问题。为什么呢?有一个很抽象的架构,比如从今年到明年,我可能
运气很好,赚很多钱,也可能是运气不好,亏很多钱,后年也同样是这个样子,由此一年又
一年地让命运带着走。在任何一个社会和时代,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到工作、到晚年都会面对
很多的不确定性。传统社会没有汽车,也就没有汽车保险,但会有水灾、旱灾、火灾、地震,
或者生病,防老等需要。这些都是从出生开始都不可避免的问题,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每
个人都会有风险规避的自然要求。
但问题是,在传统社会里,没有股票,没有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也没有退休金和住房
按揭贷款,他们是怎么去规避未来风险、安排不同年龄时的生活需要呢?他们靠的是后代,
靠的是家族、宗族。如果按照现代金融理论的角度去理解,家庭的后代就是他们的股票、退
休金、保险、信贷,这些证券被人格化地表现在后代的身上,后代是这些证券工具的具体替
代。养子防老就是一个投资的概念,而且不仅仅是一个投资的概念,还是一个保险、信贷的
概念。我今天把钱花在儿子身上,他到时候都要还回来;我今天把所有的保都投到他身上,
但是等我老了要靠他。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过去传统社会里的证券并非不存在,而恰恰是
以人格化的形式被具体地表现在后代身上。
我们今天讨论的公司治理、股东权益保障问题,强调的是要用外部性的法律、法院和行
政手段去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如果我们把这些概念套在传统的家庭理念上,那会怎么样呢?
父母亲作为投资方,作为保险的购买者,他们以后的利益,或者说传统社会中父母投在后代
身上的养老金、保险金、信贷等,靠什么机制来保证呢?靠什么机制保证父母亲作为投资者
能有所回报呢?传统社会里没有可靠的法院,你不可能要求法官来维护你的合法权益,你可
以投诉到县太爷,但那些县太爷没有工夫搭理你。
后代作为父母养老金、保险金、信贷的替身,这些都是隐形金融合约,它们的执行机制
不是靠法官、检察院、警察,也不靠县太爷,而是靠文化。也就是说,社会与家庭文化的内
容必须作相应的发展,以此来保证这些隐形金融合约的执行,文化是一个因经济需要而内生
的隐形合约执行机制。
比如,中国家庭里,老子说话时,孩子不可以还嘴。你从小就得养成这个习惯,每个父
母亲在孩子出生之后就有责任给他们灌输这个概念:你要孝敬,要听话,哪怕这话是不合理
的,你也只能听,不能还嘴。否则的话,等你长大之后你不是要无法无天、要随意犯上了吗?
那不是让那些隐形金融合约未来难以执行了吗?—— 这些隐形的金融合约都是靠内疚来执
行的,靠后代的内疚感来保证对上一代人的经济利益回报,而后代能不能有内疚感又恰恰是
文化的东西。也就是说,父母必须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对每一个违背长辈意愿的言行都感到
很内疚。如果能达到这个效果的话,等孩子长大以后父母就不用太担心自己的投资者权益了。
我们从小吸收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为了确保隐形金融合约的执行而来的。
第58节: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4)

还比如,《三字经》里说,“父母在,不远游”。父母的未来都砸在孩子身上了,如果我
的孩子随便远行,那我的投资利益就很难有保障了,我作为“股东”的权益就可能要受侵犯
了。传统文化必须为了克服金融的不发展而内生。
那么,这种文化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呢?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
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
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老了以后也是
很不幸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可能看着父母亲时会想:“他怎么还这么健康,我
还要养他”。如果有两个孩子,他们看着年老的父母就会互相推诿。那么,作父母亲的就在
想:“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要靠他们的施舍来给我生存的保证?”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
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不管是这些年还
是在很久以前,报纸上和我们生活周围都充满了这类不幸故事。我不是说不鼓励孝敬,孝敬
应该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是一种美德,但不应该是老年人的唯一养老途径。
在很多美国家庭里,父母和孩子往往是一个平等交流的关系,是一种以感情为主线的关
系。因为,美国的父母亲自己已经有很多的经济保障,他们不需要把孩子看作是未来的保障,
他们已通过金融产品的组合安排好了自己未来的方方面面,没必要把孩子培养得对自己言听
计从,没必要把孩子训制得对每一个违背长辈意愿的言行都感到很内疚。因此,他们没必要
背上传统中国家庭文化这种包袱。
两年前,我在耶鲁带的一个朝鲜族博士生,跑来跟我说,他必须搬回洛杉矶陪他父亲,
因为他母亲死了两年以后,他父亲已经没法和他妹妹过了。我就问他,“你有没有意识到传
统亚洲文化给你造成了什么影响?因为等你几年以后回来读这个博士学位,就没有什么老师
愿意带你了,因为你随时可能跑掉”。这个学生的潜力是非常强的,但由于他父亲要他必须
回去,那就意味着他未来的职业发展肯定不会是最优的了。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
那么以后我这个博士生也会这么要求他的孩子,一代代下去都会如此。长此以往,每一代人
的职业追求和他们的潜能发挥肯定都不会最优了,这是传统亚洲社会的共同特点,是金融不
发展造成的后果之一。由此可见,美国的金融发展也从这个角度使其整个社会效率那么高,
因为在金融市场发达以后,父母亲不需要为了自己未来的保障而要求孩子无条件地和自己生
活在一起,不会因为经济的原因要求孩子“父母在,不远游”。在美国家庭里,父母会支持
孩子去任何一个最有利于孩子自身发展的地方,让他最好地发挥自己的职业潜能。
这样看来,金融证券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
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个人尊严。金
融市场的发展,可以解放我们的个人发展空间。现在想起来,五四主张的“打倒孔家店”以
及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这些愿望当然很好,但是如果没有金融市场的发达,那你实现这些愿
望的工具就不存在。你“打倒孔家店”之后,回到家里还得面对如何规避未来不确定性的需
要,结果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我们还得重建“孔家店”。
第59节: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5)
我简单地看了一下,美国也好,其它国家也好,到底是个人主义盛行还是集体主义盛行,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那么它即使
想鼓励个人主义,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没有相配的金融市场的支持。可以想象,之所以
那么多的传统社会都推崇集体主义文化,那也是没得选择之举。只有推崇集体主义文化让每
个人都忘了自我,才能让那些人格化了的隐形金融合约有得以实现的基础。
研究公司金融的人有时会把企业的外部资本市场和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做一个区分。在缺

乏外部资本市场所需要的制度机制的这些国家里,企业往往更多地依赖其内部资本市场,这
就出现集团公司等结构,在集团内的子公司之间调配资金,其资本成本毕竟要低得多。其实,
在家庭层面也是这样的,当整个社会的外部金融证券市场不发达的时候,家族和宗族作为一
个内部金融证券市场就至关重要。宗族是一个无形的金融交易市场,交易的内容往往是看不
见摸不着的隐形许诺。这些许诺当然可以很值钱,也可以一文不值,关键取决于双方是否互
相信任,使这些承诺被当成一回事。而家族中的血缘关系恰恰可帮助这些承诺更好地在家族
这个小范围之内执行。
在我老家那个地方,当家族里有哪家娶媳妇或者盖房子等这类一次性的大额开支出现
时,其亲戚就会觉得应该尽最大可能借给那家钱,帮助他摊平这种大额开支所带来的短期财
务冲击。但,这样做有一个前提,就是等我盖房子的时候他也会借钱给我。另外,这个钱他
当然是会还的,因为他还有很多地方要依靠我们。有了血缘关系和相配的家族文化,家族的
内部金融市场就有了比较可靠的金融合约执行架构。但是,超出家族之外诚信就成了很大的
问题。
从清华大学秦晖教授所收集的资料看,近代沿海地区的宗族发达程度是最高的,而中原
等内地却很低。我的一个解释是,沿海地区由于比较早的介入对外贸易,经济比较发达,很
早就出现了融资以及规避经济风险的需求。但是,以前,外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又没有(甚
至到今天也不发达),因此他们都转向家族内部的金融市场,到家族内部找资金,这就促使
其家族结构的发展。发达的家族结构又反过来使他们的风险规避能力和融资能力进一步发
展,使沿海地区的经济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这个过程长此以往下去,其结果是不仅沿海地
区的经济远胜于内地,而且其家族结构也更发达。
以前我做金融数学模型的研究,当初以为这些模型和理论对中国的情况不适用,但后来
又发现并不是这些抽象的理论对中国没有意义,只是我们所讲的金融证券的表现形式在传统
社会与现代社会是不一样的。在现代金融理论里我们研究的是一些外部化了的证券品种,但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这些证券以一种人格化了的隐性形式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这些人格化
了的证券所能够提供的效用和产生的效果是很差的。比如说,不管哪个家族、宗族有多大,
宗族内的隐性相互保险市场所能够达到的风险配置效果是很有局限性的,不可能达到在更大
范围内的保险市场所能取得的风险配置效果,所以效率会很低。只有以全社会为基础的外部
金融市场才能实现最大化的金融配置效果,而外部金融交易又要求有可靠的、独立的外部法
治架构,以内疚为契约执行方式的文化是已经不够用了。
第60节: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6)
发展证券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因金融证券的不发达而带来的负面后果还远非如此。例如,正因为证券金融不发达,我
们中国人赚到钱后,恨不得每一分钱都存下来。我们总认为这是中国人勤俭节约的美德。我
要说的是,这个美德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过分地强调勤俭节约,一个是不能
让我们的资本和证券市场得到发展,另外呢,还带来很多其它后果。
喜欢存钱是一回事,但把积蓄的财富放到哪里呢?在证券市场不发达时,我们只能把储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