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金融的逻辑]

_4 陈志武 (当代)
军,而且华盛顿的大陆军没有任何战船。可以想象,这种不对称实力是如何打击华盛顿军队
的士气。好在那天,华盛顿得到第二届大陆会议宣布美国独立的消息,让其军队多少得到及
时的鼓舞。尽管如此,8月27日,皇家海军轻而易举夺下曼哈顿边上的长岛,大陆军惨败。
之后,华盛顿采取边退边打的游击战办法,开始了跟英军长达四年、辗转南北的拖延战术。
实际上,宣布独立不久的美国,最大的挑战并不在同英军作战的战场上,而在经费的来
源上。起初,第一届大陆会议考虑过在各州征税,但是,怎么能在当时美国的十三州征税呢?
美国独立的起因就是由于英国对他们征税失控,这一背景决定了美国独立战争以及之后政府
的开支不能靠大规模加税来弥补,试想:如果新成立的政府也要大量征税,那为什么还要独
立?
当时,十三个州的政府本身就很小,没什么税收,没有政府军队,更没有州政府财产或

者“国有企业”。美国中央政府又不存在,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所以,各届大陆会议只能靠
印纸币、借债,来找到财务支持。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从立国之初,就要靠金融和债务市场!
第23节:为什么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3)
但是,那时期美国不仅没有联邦政府,更没有收税机构或中央银行,“大陆币”、战争债
难以有市场。在1776至1788年间,大陆会议政府不断出现经费困难,几次让独立运动濒于
破产,差点使北美重回英国怀抱!
具体来说,独立战争开支主要依靠以下来源,第一是由政府发行“大陆币”,在1775
至1780年间共印了37次“大陆币”;第二,由大陆会议政府发行债券,尽管谁都不知道那
些债务将来靠什么偿还;第三,十三州的份子贡献,由各州自己发行战争债提供;第四,从
法国借来的贷款;再就是给士兵、供货商写欠条。
1775年6月3日,大陆会议授权发行首批公债,融资600万英镑,用于买军火。但是,
那时的独立运动激进派,主张以发行“大陆币”纸币为主要战争融资手段,他们的计划是,
如果钞票太多导致通货膨胀,大陆会议政府可以强行禁止民间涨价!——这种偏好很好理解,
如果开动印钞机就能有钱花,谁还去发债券融资?这种一边印纸币、一边禁止涨价的做法,
短期效果还可以,只是长期难以持续。
可是,仅发行“大陆币”还不行,由于当时的军火是从欧洲买进,欧洲不太认“大陆币”,
所以,独立运动必须有国际认可的通货才能买军火。为此,他们必须发债券融资。一般的做
法是,债券发行时以黄金、白银、英镑等国际通货购买,而后政府用“大陆币”或者“大陆
币”票据支付利息、偿还本金。
1776年10月3日,大陆会议政府发行第二批债券,年息4%,面值共500万“大陆币”。
为了发行这笔债券,他们在各州设立“大陆借款办公室”(Continental Loan Office),专门负
责政府债的销售和之后的利息支付服务。这等于是美国最早遍及全国的投资银行销售与服务
网,是现代证券市场的雏形。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推销。比如,1776年11月,十三州的大陆
借款办公室出售了大量彩票,中奖者得到的不是现金,而是一些年息4%、期限3年以上的
公债。通过彩票销售为独立战争借债融资,头几年很成功。
只是到1780年下半年,政府债已经没人买了;各州也弹尽粮绝,不愿再发债奉献了;
大多数士兵的服役期到年底就结束,不愿继续接收欠条作军饷。在战场上,华盛顿的军队到
那时,几乎看不到胜利的希望。眼看着大陆军要失败,几乎没人再愿意接受“大陆币”,多
印钞票已经不再是有出路。
独立运动快要告终之际,华盛顿派助理前往法国,成功说服法国国王再借250万法国金
币给美国。贷款没到之前,这一消息让后来成为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先将其做抵押,通过贷款立即得到救命钱,让大陆军维系到1781年9月。最终,在法国海
军的支持下,大陆军于1781年9月在南方港口城市约克镇(Yorktown)打赢了关键一战,
迫使英军投降,从此扭转独立战争的局面。1783年9月3日,英国签署《巴黎条约》,承认
美国独立。一个年轻国家就这样靠举债存活下来。
由于美国独立运动的特殊背景,整个战争不能靠征税支持,各州政府又很穷,所以只能
靠借债。在连大陆会议政府、十三个州政府自己都不知道未来靠什么收入来还债的情况下,
独立运动居然能从1775至1780年的六年时间里连续发债,这当然是奇迹。如果没有美国本
土私人投资者、法国与西班牙国王、荷兰投资者的债务支持,今天我们熟悉的美国可能根本
就不会有,金融就是这样影响历史的。
第24节:为什么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4)

大量债务逼着美国发展资本市场
1783年独立战争正式结束,但是,建国的挑战却刚刚开始。中国以往改朝换代时,新
政权总能从原来的朝廷缴获藏在宫廷的金银财宝、地产,掠夺一些私人家产,或者没收地主、
资本家的财产,等等。可是,美国成立时,英国人没有留下任何财宝,新政府真穷。就在《美
国宪法》签署的1788年,也就是在清朝国库存银6000多万两银子的时候, 美国政府的外
债和内债是如此之多,不管从哪种意义讲,已是一个破产的国家。当时政府税收极少,维系
债务的唯一办法就是以新“借条”还老“借条”。
如果说今天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因美国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家庭写“借条”太多,
因此债务泛滥而产生的,那么,1788年时,美国货币、贷款、债券种类并不比今天少太多,
仅各类战争债、州政府债、社区债所用到的支付货币就五花八门,有以“老大陆币”、以“新
大陆币”、以墨西哥银元、以西班牙银元、以英镑为支付货币的,有的债券干脆就没注明以
什么货币支付。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乱,许多债券的价格不到其面值的10%,基本无人问
津,商品市场也难有秩序。这种乱局严重影响人们对美国前景的信心,挑战新合众国的命运。
怎么处理这些公债,让新合众国站起来呢?早在1781年,独立运动的第一位行政长官
——财务总长(Superintendent of Finance)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就做过努力,特
别是在那年9月大陆军打赢约克镇关键一战、迫使英军投降之后,他知道,如果大陆会议政
府不把这些战争债处理好,美国必然重新亡国。莫里斯当时研究过英格兰银行的兴起对英国
崛起的贡献,很熟悉债务可以变成通货、变成社会财富载体的道理。
关于如何处理战争债问题,当时的大陆会议议员中有两派。一派以保守的农场主为主,
他们认为,应该把这些战争债通过多印纸币一次还清,也就是,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推掉战争
时期欠下的公债,变相让老百姓、外国投资者一次分摊这些债务负担。当然,这样做的风险
是,老百姓和债券持有者会暴动,独立运动的命运会终结。
但是,莫里斯代表的一派不想这样,他认为,这么多的债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次付完,
而是通过政府持续征税、按季度付利息,将这些债券和票据长期延续下去。这样做的效果是,
让这些债权所代表的是获取未来定期的固定收入流的权利,让它们成为金融投资资产,也就
是让债权成为流动起来的资本。 在莫里斯看来,第一,为了每季度付利息,联邦政府必须
在各州征税,没有任何东西比经常性的税赋更能将各州凝聚在一起,筑起一个团结一心的新
合众国;第二,税赋能提醒每位公民,要关心国家公共事务、关心政治,因为这涉及他们自
己的切身利益;第三,债务一方面是负面的负担,是不好的,但另一面代表的则是“信用”,
代表着流动的价值(未来收入流的价值),所以,如果不付完这些公债,社会中的流动性不
是更多、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了吗?保留这些公债反而更有益。
莫里斯估算了一下,如果不一次还清战争债,大约每年需要付利息200万美元,按当时
的国民收入计算,这是一笔大钱。1782年7月29日,他向大陆会议提交一份议案,建议为
了支付这200万美元的年息,在各州推出四种税:进口税、土地税、人头税、饮酒税,各贡
献50万美元。可是,由于农场主派的反对,加上独立战争结束后政府再发债的必要性暂时
消失,更何况没有人愿意多加税,莫里斯的议案在大陆会议中拖了一年多也没通过。1784
年11月,莫里斯辞职从商。
第25节:为什么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5)
莫里斯1783年的议案未能通过后,债务负担一直困扰着美国。1788年各州签署《美国
宪法》,正式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国会选举华盛顿为第一任总统。随即,华盛顿任命亚历山
大?汉密尔顿为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他的首要任务是对付巨额公债。这种“穷政府”或说

“已破产政府”局面,使得华盛顿和汉密尔顿不可能表现出“权力傲慢”,而是必须讨好老
百姓、尊重民众权利、赢得金融市场的信任。
1790年1月,33岁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向国会递交一份债务重组计划,要求按面值
100%兑现在1788年宪法通过之前发行的所有公债,包括联邦与地方政府发的各种战争债、
独立战争军队签的各类借条,所有债务由联邦政府全额承担。为了实现承诺,联邦政府发行
三只新债券,头两只债券年息6%(一只于1791年1月开始付息,另一只到1801年才付息),
第三只债券只付年息3%。换言之,由这三只可以自由交易的债券取代原来五花八门的战争
债,大大简化新国家的债务局面。
今天来看,汉密尔顿的债务重组举措,好像只是一种简单的债务证券化运作,但是,他
的天才创新在于,这三只债券埋下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就是“华尔街”的种子,因为这些
债券从1790年10月上市交易后,加上次年由汉密尔顿推出的“美国银行”(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股票,立即将市场的关注聚焦在这四只证券上,强化价格发现机制,提升流动性,
集中展现市场活力。换句话说,原来的成百上千种债券、借款条即使能够换手交易,由于种
类太多、条款各异,无法形成证券市场气候,市场活力做不起来,证券价格自然不会高,流
动性也会差。但是,把市场注意力集中到四只证券上后,情况就大为不同。
比如,这样集中之后,更方便外国投资者认购。到1804年时,53%的美国政府公债是
由西欧投资者持有(所以,不只是今天的美国公债主要由中国、日本等外国投资者持有!),
美国银行62%的股份在外国投资者手中。
被称为“美国金融之父”的汉密尔顿继承了莫里斯的金融思路,他的创举的意义也在于,
让这三只债券成为反映美国未来前景的晴雨表,债券价格就是市场对美国未来的定价。——
汉密尔顿承认所有战争债的承诺,振奋了市场对美国未来的信心,使这些债券价格随即猛涨,
到1791年底债券市价甚至超过面值!从此,美国资本市场一发不可收拾,投资与投机交易
都很活跃。1803年,美国政府通过向国内外投资者发公债,融资买下路易斯安那,使美国
领土面积翻倍,等等。证券市场就这样为美国的成长服务,为之后的工业革命、科技创新融
资效劳!
政府穷民间富催生民主与法治
美国的起点是政府穷、民间富,逼着政府求助于金融债券、求助于民间税赋。西欧民主
国家的兴起也大致如此。除了法国等少数国家外,欧洲城邦历来没有强势、富有的政府。像
荷兰、意大利城邦国家,在经历中世纪后期连续不断的战争之后,城邦政府基本都负债累累,
是典型的“政府穷民间富”社会。那时期,政府的战争融资需要也是推动债券市场最先在意
大利城邦和荷兰发展的主因。
英国跟法国的经历形成极有意义的反差。虽然英国王室在17世纪英国革命前就逐渐出
售皇家土地,但是,即使到英国内战开始的1642年,皇家家产收入以及一直以来的税收还
是不少。但是,1642至1649年的长期内战消耗皇家资源,到1649年查理一世国王被送上
断头台、英国共和国成立后,皇家土地被没收并低价出售。等到查理二世国王于1660年回
到英国、重新登基时,皇家土地所剩无几,自己的收入已无法支持皇家日常开支,更无法供
养其军队,皇家很“穷”了!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议会通过法案,今后每年由议会从政府税
收中拨款120万英镑,供皇家自用,但是有几个条件,第一,政府征税权必须由议会控制,
国王无权决定;第二,议会有权每年审查皇家的开支情况,包括战争开支以及其他日常开支;
第三,皇家新增开支项目,必须经过议会的程序。这样,在皇家所代表的“国家”与议会之
间,有了相互制约的权力架构。
第26节:为什么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6)

有意思的是,尽管皇家的经费在1660年后受到议会的监督,到1680年代初,查理二世
的财务状况又出现膨胀。通过节约开支、改善收税机制,皇家金库照样能累计增长!1685
年查理二世去世,由其兄弟詹姆士二世继位。皇家财大气粗之后,王权又不断膨胀,詹姆士
二世国王随即解散议会,将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这就为1688年的“光荣革命”制造了前
提,当年,英国人求助于荷兰王子威廉三世,请求他与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回英
国,之后,他们来到英国,逼着詹姆士二世逃亡法国,威廉三世与玛丽此后登基为英国的国
王和王后。作为让威廉三世继承王位的条件,英国议会要求威廉三世签署《人权法案》 (Bill
of Rights),保证国王不会侵犯公民权利,也要求他签署其他法律,保证王室不会废除议会通
过的法律、征税权继续由议会掌握、皇家召集军队必须先经过议会、公民有权拥有枪支武器、
公民有言论自由,等等,这些法律奠定现代英国自由与民主制度的框架。
当然,还有就是,皇家的开支继续由议会支配。光荣革命之后,英国政府的开支增加,
而老百姓的税赋已经足够高。在皇家财产不多、税收增长又有限的情况下(“穷政府”),国
债成为英国发展的必需。1693年,英格兰银行成立,其核心任务是帮助政府发行国债,但
国债的决定权由下议院掌握,而不是由国王控制。 英国的自由、民主、法治,就这样跟“穷
政府”加国债金融市场相伴为孪生兄弟,同步发展。
法国的早期经历跟英国的相反。在光荣革命之前的一个多世纪,英国皇家不断出售土地,
使其自身越来越“穷”,随后被迫受制于议会的财务控制。法国的传统则不同,国王登基时,
必须宣誓无论如何不会出售皇家土地,于是,土地财产收入和税收加在一起,使法国王室从
14世纪到17世纪一直是欧洲最富有的王室。 也正因为王朝太富,不需要通过议会这样的
民意机构为其征税创收,跟同期其他西欧国家比,法国的议会制度在14世纪至16世纪发展
缓慢,以至于到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前,其王权专制程度胜过西欧其他国家。甚至到今天,
法国文化对政府集权的认同、向往程度仍然高于英国、荷兰甚至德国。
国富民穷必然威胁民间权利
从美国、西欧与政府富有的其他国家的不同经历中我们看到,自由、民主、法治跟财富
在国家与民间之间的配置结构有着很微妙的相互关系。也因此使得自由、民主、法治对金融
市场有明显的依赖。
第一,国库钱越多、朝廷银库越满,国王、皇帝肯定能专制,而且也会更专制,因为他
们不需要靠老百姓的钱养活,不需要向金融市场借钱;相反,越是朝廷或政府负债累累的国
家,其国王、政府就必然依赖老百姓交税,有求于百姓,财务约束最终能制约王权、促进民
主与规则的发展。所以,民主的国家不能拥有财产、拥有经营性企业,至少不能有太多国有
企业,而是让政府靠税收运作,政府靠每年的税收才能有钱花。那么,是不是征税越多越好
呢?当然不是,税要少到刚好能支持国家的经常性开支,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的基
本生活安全、保护私人财产、维护契约权益、维持市场秩序的开支的程度。那么,如果出现
天灾人祸、战争、经济危机等,这些非经常性、长期公共项目开支怎么办呢?这就需要金融
市场的支持。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特别公债,把这些非经常性开支平摊到未来许多年,由未
来每年的税收补充。
第27节:为什么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7)
也就是说,国富民穷必然迫使老百姓为了生存而求着政府,当饭碗都控制在政府手里,
民权与法治会只好让位给权力。由于朝廷富有,在这样的国度里,政府不需要发国债,金融
市场当然也没必要发展,这就是中国、印度这样的传统社会的过去。相反,如果是政府穷民
间富,政府有求于民间,政府权力只好让位于民间权利。由于在这样的国度里政府不富有,
所以,税收不够用时,就必然求助于金融借贷市场,包括债券市场。于是,金融债券市场是

民主法治的孪生兄弟,同在近代兴起,彼此相依。
第二,就如当年美国三只国债所表现的,国债的存在与交易给市场提供了评估政府政策
与制度优劣的具体工具,通过国债价格的上涨下跌,立即反映市场对国家未来的定价、对具
体政策与制度的评估。只要国家的负债足够高、只要继续发债的需要还在,国债价格的下跌
必然逼着政府对其政策或法律制度做出修正。公民投票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形式,但投票无法
天天进行,而证券市场对国家的监督、评估、定价却是每时每刻的!所以,公债市场对政府
权力的制衡既连续、又具体。美国和英国的兴起过程如此,其他西欧国家的经历要么也如此,
要么就被金融市场所教训!
关于自由、民主与法治的财产和金融基础,是“五四”以来的中文文献中所缺少的,从
人文社会、政治理念的角度谈自由、民主与法治当然重要,是基本启蒙,是社会觉醒的必要。
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从中国到美国、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又在将企业国
有化、强化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在这种时候,我们尤其有必要重新认识自由、民主、法治的
财产和金融基础。任何强化国富民穷局面的举措,显然是在民主法治的道路上开倒车。为了
中国的民主法治,国有资产应该被民有化、以平等分配的形式分回给全国公民,而不是利用
金融危机强化国家对各种财产和资源的所有权。
民富是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催生民主法治发展的格局包括许多方面,
一是“政府穷民间富”,另一个是国债金融市场。负债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
府。负债、债券市场、征税、纳税人,这些都是民主宪政的砖瓦。
第28节:为什么国有银行上市不能培植创新文化?(1)
为什么国有银行上市不能培植创新文化?
在新股上市停顿一年多之后,现在终于重新启动。特别是加上即将完成的股改,中国股
市应该比以前更像一个市场。遗憾的是,新股上市的机会仍然像以前一样,优先甚至只对国
有大企业开放。刚刚完成的中国银行A股上市,融资200亿元,这当然给中国股民和机构
投资者带来一份激动。接下来,工行还要再破纪录,计划在A股融资400多亿元,并且是
A+H股同步同价上市。这些天文数字的融资量的确说明中国股市的融资潜力很大。上市也
为银行等少数几个还没有改制的国有垄断行业提供了一个改变经营模式、提高效率的途径。
不过,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到目前中国股市还是一个基本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市场,这
不仅迫使证券监管部门和司法、执法权力机构继续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睁只眼闭只
眼,使它们无法作为独立的裁判和执法者出现在证券市场上,国家作为大股东有太多的相关
利益;而且从根本上使中国股市无法在激励创新、鼓励创业方面起到实质性作用。只要股市
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植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
和美国的资本市场。
中行工行上市和携程百度上市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中国银行A股上市从许多方面讲都产生极大的震动。第一,由于上证综合指数的特殊
计算方法,中行占该指数的权重高达20%,其价格波动对整个上证指数影响巨大,上市当
天,中行股价跳空高开就使上证指数上涨73点。其次,随着7月5日中行的上市,一场盼
望已久的新股发行重新启动的盛宴终于到来,让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反倒有一种新的失落感。
再者,对于流通市值才一万多亿元的A股市场来说,200亿元的融资占整个股市近2%。等
工行上市一完成,两家银行的融资额将达到整个市值的6%以上。对任何股市来说,这当然
是极大的事件。
但是坦率的讲,这些国有企业的上市盛宴实在没什么令人激动的。当然,这是整个银行
业改制过程中必要的举措,对中国经济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这些上市故事本身更多反映的

是中国股市乃至中国经济的畸形。本来,这种大公司的上市应该同时向我们带来许多传奇式
的个人创业故事、个人或团队创新精神,带来一个个活生生的财富故事,以此通过媒体的放
大效应激发整个中国社会的创新激情和创业文化。但是,中行、工行、中石化的上市不会带
来这些,对社会来说,它们更是抽象的故事。
相比之下,2004年的盛大上市,2005年的分众传媒、百度以及尚德的上市,这些不只
是一个个单一事件,而是在每个公司的背后还有一个或者多个个人化的创业故事,陈天桥、
江南春、李彦宏、施正荣,还有百度另外六位亿万富翁和一百多位千万美元富翁,还有当年
搜狐的张朝阳、携程的沈南鹏、新希望的刘永好,等等。这些人都不仅年轻,而且就像我们
中间的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不一定有特殊的家庭背景,他们的成功也不一定靠特殊关系。
看到他们的故事,我们每个年轻人甚至长者都可以有一种“我也可以像他那样创业!”的反
应,创业文化和创新精神在美国就是这样来的,只不过他们在过去150年里已有了千千万万
个这样的激发创新的公司上市故事。如果许多读者能像我一样幸运,也能有机会亲自与他们
这些创业者面对面交谈,你也会像我一样不得不欣赏、崇敬他们的创业才华与创新激情。这
些私人起家的企业,不只是一些成功的非人格化的公司法人,而且是代表中国未来的真实个
人。
可是,这些激动人心的上市故事不是来自中国股市,而是来自纳斯达克市场和香港联交
所。当国内股市基本只对国有企业开放时,中石化、中国银行、工行上市当然也轰动,但背
后没有一个活生生的创业故事,不会带动未来中国的任何精神,不管是创业精神,还是创新
精神。
也谈凯雷收购徐工
实际上,中国股市基本只对国有企业开放的负作用还不止于此,因为这意味着中国的金
融资源还继续被低效配置,钱还是重点用来帮助不断产生亏损的国有企业和制造呆坏账的国
有银行,而不是被投放到产生更多就业机会、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另外,这也
迫使中国民营企业无法融到足够资金参与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竞标,使国有企业的股权差
不多只能卖给外资。换言之,“中国企业卖给外资”是过去几十年经济制度与体制问题所造
成的代价的具体表现。
以时下炒得沸沸扬扬的凯雷收购徐工案为例,许多人把民营企业不能收购徐工的问题提
到民族主义、国家利益的层面上来谈,这当然大可不必。其实,大家都清楚,在大型国企改
制中民营企业之所以难以唱主角,除了一些政策歧视外,也是因中国金融市场对民企不开放
所致。像徐工这样的国企规模较大,民企必须在外部融资的支持下才有可能参与竞价。虽然
中国人存在银行的钱很多,股市现在也有再融资的机会,但由于银行贷款和股市融资机会都
为国企服务,民企无法融到这些钱,所以他们难以参与国企重组过程中的竞争。因此,在本
国金融不发达、融资体系对民企歧视的情况下,外资差不多是可行的主要选择。这不是民族
主义问题,也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经济政策问题。
第29节:为什么国有银行上市不能培植创新文化?(2)
从表面上看,中国在1978年后的高速经济增长使中国重新崛起,似乎使过去100年里
没完没了的战争、政治运动、国家垄断金融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代价顿时烟消云散,可实际
上没那么快,也没那么容易。从工业技术角度看,本来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使中国的
现代工业化进程不亚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但1911年后的革命与多年内战,再加上从1930
年代开始加快的经济国有化运动,此后的抗日战争和内战,1966年开始的文革,这一系列
的战争和政治运动令中国痛失良机,中断了宝贵的工业化进程。而1978年前的80、90年恰
恰是世界工业技术,特别是汽车和电子类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但中国却在忙着那些战争和

运动。
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上,从中国第一个现代股份制公司——轮船招商局——的股份于
1872年公开交易开始,到1950年证券市场全面停止时,中国已经有过长达78年的证券市
场发展经验,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已培植了相当规模的证券公司与其它金融中介,金融从业
人员数量已不少,并发展出了运作得有条不紊的各类证券和金融行业自律公会。但是,这些
金融发展在1950年到1980年代之间则完全停止,完全丢失积累了78年的证券经验与知识。
虽然在1990年后重新恢复证券市场的发展,但中国的证券市场和银行业到今天还完全由国
家垄断,使它们难以显出这些市场应有的本性。结果是,一方面中国的证券市场与银行基本
只为国企服务,另一方面在有钱的投资者和需要资本的企业间仍然有多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因此,在过去100年、特别是过去50年中国在工业技术和证券技术上丧失的发展机会、
耽误的发展时间,这些都是有代价的。遗憾的是,这些代价不能自然消失,而是要今天的中
国社会来一一付出。为还清这些代价,其付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说,由于中国自己的
资本市场不发达,所以国企改制时基本只能靠出售股权给外资,因为外资能找到大量资本;
为了赶上现代技术,中国企业不得不靠进口核心部件、进口核心生产设备,等等;或者,干
脆以市场换技术。这些都是在具体为过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的代价埋单,也是为过去几十年
的国有企业制度、为国家垄断金融埋单。过去的代价自身是不会凭空消失的。
当然,中国也可以选择什么都由自己慢慢发展出来,比如,资本市场靠自主发展,核心
技术也靠自主发展,要等多少年就等多少年。但,那样会使中国经济长久无竞争力、长久落
后,长久处于不安全状态之中。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与品牌反而能缩短中国建设竞争力的时
间。直接引进已经成为发展的捷径。
为了激发未来中国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也为了减少未来发生像凯雷收购徐工这样的
争议,我们现在应该做的首先是把国内股市、国内金融业对民营企业真正全面开放,让民营
企业也能像中国银行、工商银行那样在A股上市,让A股市场也产生出一个个搜狐、携程、
分众、百度、尚德这样的故事,民营企业家也应该能像国企那样从银行融资,也能进入金融
业。如果20年后的中国证券市场还是由国有垄断并主要为国企服务,那么那时的中国经济
还会过分依赖外资。
为什么消费驱动模式不会改变?
2005年,大卫?拉普卡从耶鲁大学读完MBA,在康州的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找到工作,
年薪12万美元。他知道,他未来的收入和财富前景很好,今后的年收入会更高。只是他当
下的现金财富非常有限。小时候,他立志要自立,要靠自己的收入养活自己,以此换得最大
化的个人空间。读大学时,为了减少学费给父母的负担,他借了学生助学贷款3万美元,读
MBA时再借了3万美元助学贷款。所以,到2005年又开始工作时,大卫共欠债6万,但是,
那时,他必须要买辆车,这又要花2万美元,同时,他又刚刚跟多年的女朋友结婚,要花
17万美元买栋房子。
第30节:为什么国有银行上市不能培植创新文化?(3)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