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把时间当作朋友

_12 李笑来(当代)
搜索“成功”可以找到53879个结果..
随处可见的胡说八道大抵上没有什么区别,反正都是胡说。以下从某本书里摘录
的文字是还都不算是最过分的胡说八道:
中国,最奇妙的现实问题裁是讲“面子”,这种典型的例子不但在政治界经常可
以看到,在商业界更是多见。比如说,你想把商品 推销给客户时,另外一家公
司也在作同样的竞争,估计胜负情势是四比六,对我方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如
果你有一位支持者,而其“面子”能够通达客户的高层, 那么只需凭此人的一
句话就可转败为胜了。我们再举个例子,假如你想向公司提出一个方案,而意见
是不是能够被采纳,就要看公司里有多少人愿意帮你的忙,愿意 支持你,即可
大致估算出结果。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现实面。如此看来,“由支持者的多寡可以
判定是否为能干的生意人”的说法并不为过。事实上,被称为办事高手 或是能

干的人都具备一个共同的条件,就是在公司内外有许多人事“通道”,也就是说
他的人脉很广,“面子”很大。
一点点的文字里面,可以做到谬误连连其实也不是很容易。
..如果你有一位支持者,而其“面子”能够通达客户的高层,那么只需凭此人
的一句话就可转败为胜了。
除了“腐败”之外,在正常的世界里,这种情况可能发生么?
..假如你想向公司提出一个方案,而意见是不是能够被采纳,就要看公司里有
多少人愿意帮你的忙,愿意支持你,即可大致估算出结果。
意见是否可以被采纳,在正常的世界里,是不是应该看那个意见是否有足够的道
理?如果那个意见考虑的非常周全,有着明显的好处,会有那么多人反对么?
用“面子”就可以获得一切,想得美啊。
让我们细说从头。先动脑思考一下,你愿意与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从幼儿园开
始,每个人就都已经有一些选择朋友的原则——尽管并不自知。事实上,资源 分
布的不均匀,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依附关系。观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实:
幼儿园里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当作朋友。那么,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
最多么?答案并非肯定。
如果你像我一样有机会、也恰好愿意多花一点心思与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谈的
话,你也很快就会发现,在他的心目中,与所有成年人一样,朋友被划分为“真
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们姑且把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
强”。
当时我很好奇。耐心等待小强告诉我谁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终,他告诉我,
真正的朋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是男孩,另外一个是女孩。那我就问他,“为 什
么你认为那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 小强一秒钟都没犹豫,告诉我说,“他从
来都不抢我的玩具,他跟我换。”我又问他,“那,为什么你认为那女孩是你真
正的朋友?”这次小强犹豫了好一阵子,在 确定我会给他保密之后,磕磕巴巴
地说,“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给她..”我笑。过一会儿又问他,“她觉
得你好看么?” 小强愣了一下,满眼的无辜,“不知道..”我又问,“那她
现在手里的玩具是谁的?” 小强突然显得很紧张,“不是我的。”我决定不去
问那小女孩什么问题了。
基于种种原因,生活中总是只有少数人是大多数人想要结交的朋友。但是同样基
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那些少数的人是如何理解他们大多数人的行为的。
刚才小强说他那个“真正的朋友”从来都不“抢”他的玩具,而是“换”。注意
这两个词。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所谓的“心计”。确实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至少比另外一些
人更深,他们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就算想得出来也做不到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
的。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最普遍的情况。
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小强也许并没有意识
到,他所拥有的玩具数量,使得他从概率角度出发很难遇到“公平交换”,因 为
绝大多数孩子没有多少玩具,甚至干脆没有玩具,所以,那些孩子实际上没有机
会,也没有能力与他进行“公平交换”。对他来讲,不公平的交换,等同于“抢 ”,
没有人喜欢“被抢”。而与他“换”的那个男孩,让小强感受到公平。小强也有
自己想要的但是却不拥有的,所以,他也去“换”而不会去“抢,”因为他自己
就不喜欢“被抢”——把最新的玩具都给那女孩先玩..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
“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
“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这样的时候,所谓的
“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也有持续下去的时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
等待 下一次交换,以便实现“公平”。电影《教父》里,棺材铺的老板亚美利
哥.勃纳瑟拉决心找教父考利昂替他出气并为自己的女儿讨回公道的时候,亚美
利哥就是“ 索取方”。许多年后,教父考利昂终于在一个深夜敲开了亚美利哥
的门..
所以,可以想象,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同样多或
者资源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更容易产 生。
事实上,生活里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哪怕在校园里,“交换”本质没有体现的
那么明显,但是,同样性质的行为并不鲜见。比如,某系公认的才子,会与另外
一个系里公认的另外一个才子会“机缘巧合”地邂逅而后成为“死党”。俗话常
说,“英雄所见略同”,可能就是他们一间如故的原因,所以,他们之间的谈话
以及 任何其他活动往往都会让他们觉得相互非常“投机”。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当15岁的沈南鹏和14岁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识时,这两个懵懂少年不会意识到
17年后他俩会联手创造一个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奇迹。在1982年第一届全国中学
生计算机竞赛上,这两个数学“神童”同时获奖。
不是因为他们两个要好,才各自变得优秀。而是因为他们各自都很优秀,才可能
非常要好,而后命运的碰撞产生绚丽的火花。
而反过来,这些被公认为优秀的人,事实上往往并不“低调”,也并不“平易近
人”。这并不是他们故意的。他们无意去惹恼身边那些在他们看来“平庸”的 人,
只不过无形中他们有这样的体会——“与这些人交流,沟通成本太高..”除非
有一天,这些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保护自己,因为有些误解根本没机会解释。
于是,他们开始“谦虚”,他们学会“低调”,他们显得“平易近人”。

好多年前,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当别人求助于我的时候,我内心往往非常抵触,
却又怕别人说我是所谓的“不够意思的人”,于是硬着头皮去做自己不喜欢做
的事情。有一次特别受伤的时候,突然一闪念,想明白,原来这种尴尬本质上并
不是来自于我没有“乐于助人”的品性,而是来自于我自己的精力并不足够旺盛,
没 有旺盛到处理自己的事情绰绰有余的同时,还有大把的时间精力用来帮别人
做事——事实上,我自己根本已经是正在过河的泥菩萨。后来,我开始怀疑,雷
锋的领导 是否太白痴,因为他没有给自己的下属分配足够的工作。——这是那
天晚上与我来讲非常惊喜的一件事儿,因为我发现我正在独立思考。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从我重新思考雷锋的领导那天开始,我
挣扎着去学习如何做事量力而行。说起来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过去竟然没 想
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难度的行为模式——1)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2) 不怕在
别人面前露怯;3) 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所以说,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并且正因为这些人随时随地都可
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他们 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
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说,“事多故人离”,是非常准确的观察。而
那些不优秀的人往往并不知道这样貌似简单的 道理,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
的状况只能使得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进而把自己的每一次“交换”都变
成“不公平交换”,最终更可能使交换落空——因为 谁都不喜欢“不公平交
换”;每次交换的落空,都进一步造成自己的损失,使得自己拥有的资源不是数
量减少,就是质量下降,进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沦为“索取者” ——恶性循环,
甚至可能永世不得翻身。
还有些人,过分急于建立所谓的人脉,并全然不顾自己的情况究竟如何。对于这
样的人,人们常用一些专门的词来描述他们,“谄媚”、“巴结”、“欺下媚 上”、
甚至“结党营私”等等。这样的人,往往也不是他们故意非要如此的。他们只是
朦胧地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过于渺小,所以,才希望能够借助其他的力 量。
而一个人越是渺小,越是衬得他的欲望无比强烈。这样的人特征非常明显,其中
一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有意无意地用亲密的方式提及大家仰望的人
物,无论他们与“大人物”是否真的存在私交密往。在中文语境里,他们就会只
说名字不说姓氏:李开复不叫“李开复”,在他们嘴里是“开复”;李彦宏不叫
“李 彦宏”在他们嘴里是“彦宏”,沈南鹏不叫“沈南鹏”,在他们嘴里就是
“南鹏”;最近我听到更恐怖、更另人毛发悚立的是,“小俞”(俞敏洪),“小
邓”(邓 峰),“大想”(理想)..
整体上来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的话,更重要的是他所
拥有的资源。有些资源很难瞬间获得,比如金钱、地位、名誉,尤其在这些资 源
的获得更多地依赖出身和运气的现实世界里。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
始,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才华也好学识也罢,是可以通过努力必然获得的
东 西。一个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
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
专家。努 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艰苦,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六个
小时”;耐心却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至少五年,长则
二十年” 。

许多年后的今天,我又发现另外一个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可能想明白或者预想
到的事情(当然我现在也依然智商平平,只是多了些智慧):当一个人身边都 是
优秀的人的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
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问题才被认为
是 优秀的。
如果,终于有一天,你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的有价
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将来自完全不同的层面, 来
自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而你自己也不再是过去一无是处的你,你不
再是“索取者”,你扮演的是“乐于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讨厌善意的帮助,
更何况你是被找来提供帮助的呢。
甚至,你会获得意外的帮助。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那么就会有
很多另外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为你提供帮助。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帮助往往 确
实是“无私”的。正如没有哪个医生做到救死扶伤之后仅仅因为酬劳太少而恼羞
成怒的一样,那些品质优秀到一定地步,境界豁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往往真的可
以 做到“施恩不图报”。因为对他们来讲,能够有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本
身就已经比什么都重要,并且可以令他们身心愉悦。然而真正有趣的现象是,被
帮助的你 也正因为并非寻常之辈,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的道理。最终皆大欢喜,只因为“沟通成本几近于零”,同时的效果自然是“交
流收益相对无穷 放大”。良性循环。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
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 的
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如果人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
么重要的话。事实上,我总觉得关于人脉导致成功的传说其实非常虚幻,只不过
是 不明真相的人只好臆造出来的幻象罢了。
我并不是说,从此就不用关心自己身边的任何人了,或者说从此就无需与任何人
打交道了。善于与人交往也是一种需要学习,并且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实践的 技
能。我只是提醒你,别高估自己,误以为自己有那么多足够的时间可以妥善地处
理好你与你身边所有人的关系。浏览一下你的手机通讯簿里的名字吧,有多少已
经 很久没有联系过了?这么多年,我只见过两三个人回答我说,“最长时间没
联系的,也不超过两个星期。”其中一个还是特别固执而特殊的人,他的手机通
讯簿里, 总计才有22个名字。
毕淑敏一次曾提到她自己的一件事:
. 我学心理学课程一事,纯属偶然。朋友XX摔断了腰椎骨,打了石膏裤,瘫躺
床上三月。我在自家墙上的挂历上写了一行字:”每周给XX打个电话。”我当
医生出 身,知道卧床不起的病人非常寂寞,希望能躺着聊聊天。后来我就按照
挂历上的提示,每周都给这个人打电话,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尽管我很忙,还
是会多磨成一 点时间,让她开心。后来有一次,她随口说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
教授林孟平到北师大带学生..我问,我能跟她学习么?朋友说,那可不知道。
后来感谢那位朋友 说,我能学心理学,多亏你摔断了腰。

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
时间。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当你把时间花费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 于
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哪管最终的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
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
的。所以最终,“真正的好朋友”谁都只有几个而已。
这实在是一个大到写两本书都可以的话题。以下是我的几个简单的,但实践起来
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建议:
.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
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05月 19, 2008 | 把时间当做朋友
留言/评论
共有2条留言
1. masi on 06月 21st, 2008
雷锋的那个。。。。
天,这想法也真是太Amazing。喜欢!
符一我特喜欢的话
think crazily , think out of the box
2. 鹏少 on 06月 8th, 2008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
的依附。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一个心智超活跃的人,往往容易意识到一些理性的东
西,但又总是摆拖不了一些不良的心理习惯,比如说敌视或者莫名其妙的
挑衅,似乎有的时候消极的情绪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一颗活跃的心必须要有很高的定位,只有大彻大悟之后才能得到宁静。
你说呢?

5.i 关于“成功学”的最后一点啰唆
啰唆了这么多,还需要补充啰唆的是,我个人不仅不反对,还格外崇尚“个人奋
斗”,因为一辈子是很长的过程,而心智开启之后,“进化之路”又确实“路漫
漫其修远”,值得我们为之“上下而求索”——我的理解是,可以为之上窜下跳,
奋不顾身,拼命挣扎,无畏追求。
布鲁诺当年奋不顾身地宣扬“日心说”的时候,并不像大多数人肤浅地理解的那
样,是仅仅为了与愚昧而腐败的教会抗争。事实上,布鲁诺从15岁就成为多 米
尼修道院的修道士,致死都是热爱他的上帝的人。注意,我这里用了“他的上帝”
这样一个措辞,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布鲁诺心目中的那个上帝与当时迫害他的
那些基督教信徒心目中的那个上帝并不完全相同,至少,是对同一个上帝的不同
理解。
布鲁诺不是要与上帝作对,也不是像我们今天想的那样是要“捍卫科学”。在那
个年代里,“科学”这个概念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完整——即便今天,“科学” 的
定义还在不停地修正,进步。更合理的解释是,布鲁诺这样对上帝无比忠诚的人,
容不得任何对上帝哪怕一点点的歪曲。布鲁诺与教会抗争,并不是与上帝作对。
而是,在布鲁诺眼里,当时的教会已经不配作为上帝的仆人,传播上帝的旨意,
所以,布鲁诺不惜自己被烧死,也要与教会死磕到底。
我个人显然没有布鲁诺那样的境界,所谓的“成功”也并非可以当作神圣不可侵
犯的“信仰”。然而,我对“成功学”啰唆这么多,来自于与布鲁诺差不多的 心
境。个人奋斗没错,尤其在这个自由和民主相对真实的时代。然而,在这谬误满
天飞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忍不住呐喊。尽管这样做最终的成效如何,
只 能静观其变。但是,我们也确实不忍心看到美好被扭曲,伟大被误解,现实
被拒绝,原本可以实现的梦想被弄得支离破碎。
05月 19, 2008 | 把时间当做朋友
留言/评论
共有2条留言
1. The Teaching Company | Pure Pleasure - Reborn on 05月 25th, 2008
[...] 前两年,在网上下了很多TTC的mp3资料,收获颇丰。这两天在网
上顺手查,发现很多TTC的课程都有了Video版本,并且很多都配备完整
的pdf教案,实在是大喜过望。最近正在看的或者在下载中的有: [...]
2. PBS 系列:Einstein Revealed | Pure Pleasure - Reborn on 05月 25th, 2008

[...] 去年年初的时候,在emule上找到很多The Teaching Company的
资源,非常受用。最近在emule上找到很多PBS的视频,好东西非常多。
今天看的是: [...]
6.a 关于效率
每个人都想提高效率。可是,奇怪的是那么多所谓的专家怎么会常常忽略一个很
简单又很明显的事实呢——事实上,就好像没有任何机器可以一直用100%的功
率运转一样,没有任何人可以100%有效率。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百地有效率。有些
时候,你会非常有效率,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维持;并且肯定的是,如果
你竟然强迫自己一定要如此做的话,你就会像那些用100%的功率运转的机器一
样,由于损耗太大而提前报废。
我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只做长达好几页的任务列表。这是在浪费时间,他们花了太
多的时间去计划根本完不成的事情。每个人的能力、效率都是存在一个上限的。
让我们看看柳比歇夫这样的一生有无数成就的人是怎么说的: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我一天
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 十一小时三十分。一般,我
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一九三
七年七月,我一个月工作了三百一十六小时,每日平均纯 工作时间是七小时。
当然,每个人每天都要睡觉,都要吃饭。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时间用在
标准活动上。工作经验表明,约有十二——十三小时可以用于非 标准活动,诸
如上班办公、学术工作、社会工作、娱乐,等等。”
所以,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第一,你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
事件发生,所以你要留些时间处理这些 意外事件;第二,你必须用适当的方法
休息、放松,以便恢复良好的状态去做更多的事情。除了工作、学习之外,一定
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其他正常生活活动。我常 常劝大学生一定要在大学毕业之
前一定要轰轰烈烈地爱一场,或者至少要偷偷摸摸地搞一回,就是这个道理。
要做一个正常人——这是每个人的权利。每日每夜,我们作为一个正常人都要做
很工作学习之外的事情。喝喝茶,或者喝点咖啡,甚至有些人是必须喝点酒 的;
读读报,看看闲书,当然更多的人喜欢看看电视或者看电影;散散步,爬爬山,
还有一些人会很规律地去健身房确保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男人看看姑娘、女人
瞄瞄帅哥,毫无疑问,对成年人来讲,保证规律而健康的两性交往对心理健康很
有帮助..

如果你把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工作和学习上,那你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如
果你把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享受欢乐上,那你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每个人
各不相同,有些人在工作学习上可以获得更多的乐趣,有的人在生活琐事中可以
获得更得的幸福。
所以,你需要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很多的时候,熊掌鱼翅确实不可兼得。再
次,你必须选择。而这样的理解会使你非常清楚一个简单的事实:选择意味着 放
弃。你做某件事情,可能就不能做另外一件事情;哪怕你觉得你可以两件事情可
以一块儿做,实际上,你也已经确定不可能做第三件事情了。
按照黄金分割定律,如果,一天你可以规划的时间有10个小时,那么,如果你
确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你就这样规划吧:大概用6.18个小时 去工
作学习,而用剩下的大约3.82个小时去享受欢乐——因为你毕竟是正常人。反
过来,如果你确定自己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你就这样规划吧:大概用 6.18
个小时去享受欢乐,而用剩下的大约3.82个小时去工作学习——因为你毕竟还
要想办法养活自己。
每个人专注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少数情况下,一个人可以专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看看那些几天几夜打麻将的人,或者看看那些每天除了吸毒什么都不做的 人,
抑或那些长时间坐在电脑面前打游戏的人就知道了。不过,这些都是负面的例子。
通过前面讲的那些道理,你可以知道这些人本质上应该是被自己的大脑控制的
人,而不是那些控制自己大脑的人。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的人心智
发育不是很健全,因为,他们太容易满足于并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感官刺激,而很
少甚 至无法感知那些需要通过复杂的操作才可以获得的那种心灵上的愉悦。
相信我,通过一定的练习,你肯定能做到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完全控制它;
或者至少能做到部分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有一些控制他的能力。你知 道
你能通过什么确信自己做到了或者至少部分做到了么?方法很简单,看看每天你
做的事儿里,有多少是尽管无趣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但却是不
重 要的。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
味着说,你已经完全摆脱了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你的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在这一点上——其实这世间的绝大多数事情都一样的——你不见得一定要做到
极致才可以。有一个简单的算法:如果满分是100分,还是可以按照黄金分割 定
律,61.8分是恰好的。因为61.8分以上的成绩,意味着说你必须放弃很多才可
以获的。不信你看看那些参加奥运的冠军们就知道了,他们很少不带伤的。 当
然更多人已经伤到你不可能认识的地步——因为你认识的都是那些坚持到底的
冠军。我这里说的坚持到底不是指他们的毅力,而是指他们的运气。要知道,那
些因 受伤不得不提前退役的人也都有着超强的毅力。就算是那些冠军,也很可
能根本就是在透支。另外,要知道他们也不可能一辈子保持那种状态。
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目标设得太高了,而与此同时,又对达成那
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并无清楚地认识。我常常觉得自己的很多快乐建立在
我自己的自知之明之上。我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缺点究竟
是什么,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不大可能做白日梦。比如我去当英语老师——我

Figure 1
知道 我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老师,但我也知道我自己的某些局限使得我不会在这
个领域中成为俞敏洪或者之类的人物。可是,那又怎么样呢?我一样过得很好。
平庸的人也 有权利快乐。
我去健身房锻炼身体,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基因其实原本很好。我只要稍加锻炼,
就可以使肌肉非常饱满。但我知道我自己要的是什么。我不会想把自己练成健 美
教练那样。因为练成健美教练那样,需要每天练两次,每次至少前后消耗150
分钟以上,并且,要一天至少五餐,睡眠不能低于9个小时;而这样做的一个直
接 结果就是,健身教练往往收入并不高。于是,我想不能用我的时间和收入换
取健美教练一样的身材。但是,我又何必一定要100分呢?61.8分就是我现在
这样 子,一米七二的身高,体重维持在75到80公斤的体重,腰围控制在两尺
四左右——挺好。
讲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以前你读过很多时间管理书籍,却最终竟然一无所
获的原因了吧?之所以你觉得那些书没什么作用,其实不见得是那些书上写的
道理不正确(当然,不排除那些书里面大多数确实是垃圾——精品永远是少数)。
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你竟然每一次都给自己定下100分的目标!就算书上的
方法是正确的,你实践的方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当然,你读过很多时间管理之外
的其他原本应该特别有用的书,可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你的收获并不多..
再次拿出你的纸和笔,罗列一下那些尽管无趣、但实际上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事
情。如果你是学生,那件事儿可能是背英语单词;如果你是老师,那件事儿可 能
是给学生批改作文;如果你是程序员,那件事儿可能是给你的代码写详尽注释;
如果你是业务经理,那件事儿可能是给你那挑剔的上司写下一年度的预算..
不管怎样,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儿。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在未来的
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与这件事儿2个小时。当然,如 果
你能做到专注3个小时更好。相信我,大多情况下,2个小时就已经基本足够。
如果,需要你每天专注4个小时的事儿你竟然坚持做完了,那你肯定会被你身边

的 人羡慕的。相信我,更重要的是,你会因此赢得尊重——因为他们知道他们
自己做不到,尽管你并没有、也没必要提醒他们。
实际上,我敢打赌,在你自己不喜欢的事儿上专注2个小时,未经训练的你肯定
做不到——因为没有任何人不经训练就可以做到。
你可以参照所谓的时间分割法。比如,你需要在这件事儿上专注2个小时,即
120分钟。那你应该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6块,而每一块用20分钟完成。你 把
20分钟当作你专注的基本时间单位,而每个时间单位过后,休息5分钟,想办
法犒劳一下自己——喝杯咖啡或者牛奶,不怕健康有问题那就抽一颗烟,或者给
你 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打个电话说点儿肉麻的话..在属于休息时间的5分钟之
内的最后一分钟,重新振作,尝试着恢复状态之后,进入下一个基本时间单位——
另一个 20分钟。
于是,在你规划你的时间的时候,你应该明白为了能够完全专注120分钟,你最
终需要规划出差不多150分钟左右的时间开销。这个方法非常简单,但非 常有
效。而因为它简单而有效,所以会很容易体会到效果。于是,你应该很容易坚持。
当然,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分割时间的方法对你来说就没什么必要了。因 为,
你终究可以比较自如地专注在你应该做的、非常重要的事儿上——无论这事儿有
趣还是无趣。
05月 19, 2008 | 把时间当做朋友
留言/评论
共有2条留言
1. 周 on 06月 11th, 2008
量力而行真的是一个成熟的人必须知道的
2. yezi on 06月 6th, 2008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