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0120517050233506

_10 凯文·凯利 (美)
因:我用的不是真正的变色龙,而是一条变色蜥蜴,它可以改变的颜色种类比真正的变色龙少
多了。(真正的变色龙一条要花好几百美元,还要配一个专门的玻璃容器来饲养,我可不想
买。)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我所读过的为数不多的相关文献资料得知,除了根据背景颜色而相
应改变颜色外,变色蜥蜴变色还有别的原因。如同沃肖尔所说,它们为了应对恐惧也变色。它
们确实相当恐惧。变色蜥蜴不愿进入镜箱。在箱里显示出的绿色与它害怕时采用的颜色一样。
镜子上的变色龙可能仅仅是处于持续的恐惧状态--它自身的陌生感被放大并充斥着其所在的
周身环境。假如我在镜箱里,肯定也会抓狂。最后是观察者的问题:我只有把脸贴近镜箱,将
蓝眼睛和红鼻子深入变色蜥蜴的地盘,才能看到蜥蜴。这种行为骚扰了蜥蜴,却又无法避免。
可能要等到将来使用真正的变色龙,并进行更多的对比实验,才能真正破解这个谜题。但
.
75约翰
.霍兰德(John
Holland,1929.02.02~):复杂理论和非线性科学的先驱,遗传算法之父。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
心理学教授,麦克阿瑟研究奖获得者,麦克阿瑟协会及世界经济论坛的会员,圣塔菲研究所指导委员会主席之一。
我仍心存疑虑。真正的变色龙与变色蜥蜴一样,是身体硕大的动物,有不只一个改变颜色的理
由。镜子上的变色龙之谜恐怕最好仅作为思想实验来保持其理想化的形式。
即便从理论角度来考虑,“真正的”答案也取决于下述具体因素:比如变色龙颜色细胞的
反应时间,其对色调改变的敏感性以及是否有其他影响信号的因素。所有这些都是反馈回路中
常见的重要数值。如果有人能够改变变色龙身上的这些参数,就可以一一演示前文所述镜子上
的变色龙变色的种种可能。其实,工程师们正是这样设计控制电路以引导宇宙飞船或控制机器
人手臂的。通过调整滞后的长短、信号的敏感度、以及衰减率等参数,他们可以调整一个系统
使之达到一个广域的平衡态(比如将温度保持在华氏
68至
70度之间),或不断的变化,或某
个介于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点。
我们看到,这种情况也发生在网络化的市场活动中。毛衣生产商试图通过文化镜象来激发
消费者此消彼长的购买欲望,以销售多种款式的毛衣;而洗碗机制造商则力图将消费者行为的
反馈聚集在几个公约数上,即仅推出几款洗碗机,因为较之花样繁多的毛衣款式,推出多种洗
碗机的成本要高得多。反馈信号的数量和速度决定了市场的类型。
镜子上变色龙之谜的重要之处在于,蜥蜴与镜子形成了一个整体。
“蜥蜴属性”和“镜
子属性”融合为一种更复杂的属性——“蜥镜属性”——其行为方式与单一变色龙或单一镜子
的行为方式都有所不同。
中世纪的生活是极端抹杀个性的。普通人对自己的形像只有模糊的概念。他们对独立人格
和社会身份的认知是通过参与宗教仪式和遵循传统而达成的,不是通过行为反射。与此相反,
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了镜像的世界。我们有无处不在的电视摄像机、每天都在进行的民意调查
(如“百分之六十三的美国人离过婚”),将我们集体行为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反映给我
们。持续不断的纸面记录——帐单、评分、工资单、商品目录——帮助我们建立了个人的身份
标识。不远的将来,普及的数字化必将为我们提供更清晰、更快捷、更无所不在的镜子。每个
消费者都将成为反射镜像与反射体,既是因,也是果。
希腊哲学家痴迷于链式的因果关系,研究如何沿因果链条溯本追源,直至找到最初原因。
这种反向倒推的路径是西方逻辑的基础,即线性逻辑。而蜥蜴-镜子系统展示的是一种完全不同
的逻辑——一种网状的因果循环。在递归反射领域,事件并非由存在链所触发,而是由一系列
业因如奇趣屋般地反射、弯曲、彼此互映所致。与其说业因和控制是从其源头按直线发散,倒
不如说它是水平扩展,如同涌动的潮水,曲折、弥散地释放着影响力。浅水喧闹,深潭无波;
仿佛万物彼此间的关联颠覆了时空的概念。
计算机科学家丹尼.希利斯指出,计算——特别是网络计算——呈现了一种非线性的因果关
系域。他写道:
在物质世界中,一件事对另一件事的影响随两者之间的时间或空间距离的增大而衰减。因
此,我们在研究木星卫星的运行轨道时不去考虑水星的影响。这是物体和作用力这一对相互依
存的概念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作用力的局限性体现在光速是有限的,体现在场的平方反比定律
之中76,还体现在宏观统计效应上,如反应速度和音速等。
在计算领域中,或至少在计算领域的旧有模式中,一个随意的微小事件有可能、也往往会
造成任意的重大影响。比如,一段小程序可以抹去所有的内存;一条简单的指令可以使主机停
止运行。在计算科学中没有类似于距离这样的概念。没有哪个存储单元比别的存储单元更不易
受影响。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控制轨迹也呈发散状溶入因果关系的界域。控制不仅分散到空间中,还
随着时间而逐渐模糊。当变色龙爬到镜子上的时候,诱使其变色的业因便溶入到一个因果自循
环的界域中。事物的推演不像箭那样直线行进,而是像风一样四散开来。
.76场的平方反比定律:指物体或粒子间的场力(引力、电磁力等)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5.2生命之无法理喻之处
斯图尔特.伯兰德在斯坦福大学主修生物学,导师是人口生物学家保罗.埃尔利希77。埃尔利
希也执迷于难解的镜子上的变色龙之谜。而他是从蝴蝶与其宿主植物之间的关系中清楚地看到
了这一谜题的影子。那些狂热的蝴蝶收藏家们很早就知道,制作完美标本的最好方法就是将毛
毛虫和它要吃的植物一起装入盒子等它化茧。变身之后,蝴蝶会破茧而出,展现出完美无缺的
翅膀。这时迅速将它杀死,就能制成完美的标本。
这个办法要求蝴蝶收藏家们懂得蝴蝶要吃什么植物。为了得到完美的标本,他们可谓不遗
余力。其结果是积累了大量有关植物/蝴蝶群落的文献资料。简而言之,大多数蝴蝶幼虫只吃一
种特定的植物。举个例子,黑脉金斑蝶的幼虫就专吃马利筋,而马利筋似乎也只欢迎黑脉金斑
蝶前来就餐78。
埃尔利希注意到,从这个意义上说,蝴蝶的映像投入了植物,而植物的映像也投入了蝴
蝶。为了防止蝴蝶幼虫完全吞噬自己的茎叶,马利筋步步设防,迫使黑脉金斑蝶“改变颜色”
--想法子绕过植物的防线。这种相互投映仿佛两条贴着肚皮跳舞的变色龙。马利筋如此投入
地进行自我保护,以抗拒黑脉金斑蝶的侵袭,结果反而变得与蝴蝶难舍难分。反之亦然。任何
长期敌对的关系似乎都包容这样的相互依存。
1952年,关注机器如何学习的控制论专家罗斯
.
艾希比79写道:“[生物的基因模式]并没有具体规定小猫如何抓老鼠,但是提供了学习机制和
游戏的旨趣,因此是老鼠将捕鼠的要领教给了小猫。”
.
77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1854.03.14~1915.08.20):德国著名医学家,血液学和免疫学奠基人之一,1908年
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
.
78马利筋(milkweed):是一种蜜源植物,它的乳汁是有毒的。其花蕊的封闭式构造使其很难利用风力传粉。所以分泌花蜜
并通过蝴蝶的足肢沾染授粉器达到授粉目的。黑脉金斑蝶幼虫以马利筋嫩茎与叶为食,蜕蝶后以花蜜为食;它能将马利筋
的强心柑毒素累积在自己体内转为防御武器。
.
79罗斯.艾希比(Ross
Ashby,1903.09.06~1972.11.15):英国精神病学家,从事控制论和复杂系统研究的先驱。
1958年,穆德
80在《进化》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专性寄生生物与其宿主共同进
化的数学模型》。埃尔利希在这个标题中发现了一个可以用来形容这种贴身双人舞的词——
“共同进化(coevolution)”。与大多数生物学发现一样,共同进化这个概念并不新鲜。神奇
的达尔文在其
1859年的杰作《物种起源》中便曾提到过:“生物体彼此之间的共同适
应……”
约翰.汤普森81在《互相影响和共同进化》一书中对“共同进化”做了一个正式定义:“共
同进化是互相影响的物种间交互的进化演变。”实际上共同进化更像一曲探戈。马利筋与黑脉
金斑蝶肩并肩结成了一个单系统,互相影响共同进化。共同进化之路上的每一步都使这两个对
手缠绕得更加密不可分,直到一方完全依赖于另一方的对抗,从而合二为一。生物化学家詹姆
斯.洛夫洛克82就这种相拥状况写道:“物种的进化与其所处环境的演变密不可分。这两个进程
紧密结合,成为不可分割的单一进程。”
布兰德采用了这个术语,并创办了名为《共同进化季刊》的杂志,用于发表包罗万象的宏
论——阐述相互适应、相互创造、同时编织成为整体系统的生物学、社会学和科技等等。作为
发刊词,布兰德撰写了共同进化的定义:“进化就是不断适应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共同进
化,是更全面的进化观点,就是不断适应环境以满足彼此的需求。”
共同进化之“共同”是指向未来的路标。尽管有人抱怨人际关系的地位在持续降低,现代
人在生活中互相依赖的程度却日益增长,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目前,所有政治都意指全球政
治,而全球政治则意味着“共同”政治;在通讯网络基础上建立起的在线社区则是“共同”世
界。马歇尔.麦克卢汉83并非完全正确。我们共同打造的不是一个舒适的地球村;我们共同编织
.
80
C.
J.穆德(Charles
J.Mode):宾州费城德雷塞尔大学名誉数学教授,资深多产科学家。研究兴趣包括:生物统计
学、随机过程、人口统计学、传染病学、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统计推理与数据分析方法、马尔科夫链、不完全马尔科夫
过程、软件工程、蒙特卡罗模拟法等等。
.
81约翰.汤普森(John
Thompson):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盛顿-杰佛逊学院教授。
.
82詹姆斯
.洛夫洛克(JamesLovelock):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科学家,盖亚假说的提出者。在他的假说中,地球被视
为一个“超级有机体”。
.
83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著名哲学家及教育家,曾在大学教授英国文学、文学批判
及传播理论。他是现代传播理论的奠基人,其观点深远影响了人类对媒体的认知。在没有“互联网”这个字出现时,他已
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全球化蜂群——一个最具社会性的“共同”世界,一个镜状往复的“共
同”世界。在这种环境下,所有的进化,包括人造物的进化,都是共同进化。任何个体只有接
近自己变化中的邻居才能给自己带来变化。
自然界充斥着共同进化。每个有植物的角落都有寄生生物、共生生物在活动,时刻上演着
难解难分的双人舞。生物学家普莱斯84估计,今天物种的
50%都是寄生生物。(这个数字已经很
陈旧了,而且应该在不断增长。)而最新的说法是:自然界半数生物都共生共存!商业咨询师
们常常警告其客户,切不可陷入依赖于某个单一客户或供应商的共生处境。但是,据我所知,
许多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而他们所过的有利可图的日子,平均起来也并不比其他公司少。二十
世纪九十年代,大企业之间的结盟大潮——尤其在信息和网络产业当中——是世界经济日益增
长的共同进化的又一个侧面。与其吃掉对手或与之竞争,不如结成同盟——共生共栖。
共生关系中的各方行为不必对称或对等。事实上,生物学家发现自然界几乎所有的共栖同
盟在相互依存过程中都必然有一方受惠更多——这实际上暗示了某种寄生状态。尽管一方所得
就意味着另一方所失,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双方都是受益者,因此契约继续生效。
布兰德在他那本名为《共同进化》的杂志里开始收集各种各样共同进化的故事。以下是一
则自然界里最具说服力的结盟的实例:
墨西哥东部生长着各类金合欢属灌木和掠夺成性的蚂蚁。多数金合欢长有荆刺和苦味的叶
子以及其它抵御贪婪世界伤害的防护措施。其中一种“巨刺金合欢(即牛角相思树)”学会了
如何诱使一种蚂蚁为独占自己而杀死或驱赶其他的掠食者。诱饵渐渐囊括了可供蚂蚁居住的防
水的漂亮巨刺、现成的蜜露泉和专为蚂蚁准备的食物——叶尖嫩苞。蚂蚁的利益渐渐与合欢的
利益相融合。蚂蚁学会了在刺里安家,日夜为金合欢巡逻放哨,攻击一切贪吃金合欢的生物,
甚至剪除如藤萝、树苗之类可能遮挡住金合欢妈妈的入侵植物。金合欢不再依靠苦味的叶子、
尖尖的刺或是其它保护措施,如今它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这种金合欢蚂蚁的保护;而蚁群离开金
合欢也活不下去。它们组合起来就天下无敌。
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社会性与日俱增,共同进化的实例也愈来愈多。生物的社会行为越
预示互联网的誔生,“地球村”一词正是由他首先使用。
.
84
P.
W.普莱斯(P.
W.Price):生物学家。在加拿大和美国从事科学研究多年,2002年至今任北亚利桑那大学生物科学
系名誉教授。
丰富,就越有可能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同样,我们构建的经济和物质世界越是相互影响,共
同努力,我们越能见证到更多的共同进化的实例。
对于生命体而言,寄生行为本身就是一片安身立命的新天地。也正因此,我们发现寄生之
上还有寄生。生态学家约翰.汤普森注意到“正如丰富的社会行为能够促进与其他物种的共生关
系,某些共生关系也促成了新型社会行为的进化。”共同进化的真正含义是,共同进化孕育了
共同进化。
距今千百万年后,地球上的生命可能大都具有社会性,随处可见寄生物和共生体;而世界
经济也许会是一个拥挤的联盟网络。那么,当共同进化充斥了整个地球时又会发生什么呢?这
个由映射、回应、相互适应以及首尾相接循环不息的生命之链所组成的星球会做些什么呢?
蝴蝶和马利筋继续在彼此周围舞蹈着,无休无止的疯狂芭蕾使它们的形态大大改变,远远
不同于它们彼此处于平静状态时可能拥有的形态。镜子上不停翻腾的变色龙陷入了远非正常的
某种紊乱状态。二战之后的核军备竞赛让我们同样有种愚蠢地追赶自我倒影的感觉。共同进化
将事物推往荒唐的境地。蝴蝶和马利筋,虽然从某种角度来看是竞争对手,却又不能分开独立
存活。保罗.埃尔利希认为共同进化推动两个竞争对手进入“强制合作。”他写道:“除掉敌
人既损害了掠食者的利益,也损害了被掠食者的利益”。这显然不合乎常理,但又显然是一股
推动自然的力量。
当一个人的意识失去控制、钻入揽镜自顾的牛角尖时,或过于看重自己的敌人以至于对敌
人亦步亦趋时,我们会认为这种意识有些失常。然而,智力和意识本来就有一点失常——或者
说,一点失衡。从某种程度上说,即使是最简单的心智,也一定会顾影自怜。莫非任何意识都
非得固守其自我吗?
在布兰德向贝特森提出镜子上的变色龙之谜题后,有关意识的失衡性成为了谈话的重点,
两人转而顺着这个话题探讨了下去,最终得出了一个古怪的结论,相对于其他事物都有一个平
衡点来说,意识、生命、智力、共同进化都是失衡的、意外的、甚至是无法理喻的。我们之所
以看到智力和生命的不可捉摸之处,正是因为他们维持着一个远离平衡态的不稳定状态。较之
宇宙间其他事物,智力、意识乃至生命,都处于一个稳定的非稳态。
蝴蝶和马利筋,犹如立足笔尖的铅笔,依靠共同进化的递归动态而立得笔直。蝴蝶拉扯马
利筋,马利筋也拉扯蝴蝶,它们拉扯得越厉害,就越难以放手,直到整体的蝴蝶/马利筋逐渐形
成一个独特的存在——一个鲜活的昆虫/植物系统便自我生成。
共生并非只能成双成对。三个一组也可融合成一个渐进的、以共同进化方式连接的共生系
统。整个群落也可共同进化。实际上,任何生物,只要能适应其周边生物,就可以在某种程度
上起到间接的共同进化触媒的作用。既然所有的生物都相互适应,就意味着同一生态系统内所
有生物都能通过直接共生或间接相互影响的方式参与到一个共同进化的统一体里。共同进化的
力量由一个生物流向它最亲密的邻居,然后以较弱一级的波状向周边扩散,直至波及所有生
物。这样一来,地球家园中由亿万物种构成的松散网络就编结起来,成为不可拆分的共同进化
体系,其组成部分会自发提升至某种不可捉摸的、稳定之非稳态的群集状态。
地球上的生命网络,与所有分布式存在一样,超越了作为其组成成分的生命本身。然而强
悍的生命向更深处扎根,不但用它的网络将整个地球包裹起来,而且将没有生命的岩石和大气
也串连进它的共同进化的怪诞行动之中。
5.3.在持久的摇摇欲坠状态中保持平衡
三十年前,生物学家请
NASA(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将两个无人操纵的探测器发
射到最有可能找到地外生命的两个待选星球——火星和金星上,并用探针插入它们的土壤检测
是否有生命迹象。
NASA的生命探测器是一个相当复杂、精密而且昂贵的精巧装置,一旦着陆,就能从洒落
其上的尘土中找寻细菌生命的蛛丝马迹。说话温和的英国生物化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是
NASA
聘请的顾问之一。他发现了一个能够更好检测行星生命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要价值数百万美
金的精巧玩意儿,甚至都不需要发射火箭。
洛夫洛克是现代科学研究领域罕见的奇才。他在英格兰康沃尔郡乡下一个灌木篱笆墙围绕
的石头库房内从事科学研究,仿佛一位独行侠。他保持着无可挑剔的科学声望,却不隶属于任
何正规的科研机构,这在动辄就需要大笔资金的科学界实属罕见。他那鲜明的独立性滋养了自
由思想,也离不开自由思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洛夫洛克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建议,让
NASA探索团队的其他成员都感到不痛快。他们是真想向外星发射探测器,而他却说不必找这个
麻烦。
洛夫洛克告诉他们,只需通过一架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他就能确定某行星是否有生命。
他可以通过测量该行星大气层的光谱来确定其气体的成分。包裹着行星的大气组成就能揭秘星
球是否存在过生命体。因此,用不着投掷一个昂贵的罐罐穿越太阳系去查明真相。答案他早就
知道了。
1967年,洛夫洛克写了两篇论文,预言说,根据他对星球大气光谱的解读,火星上面没有
生命。十年后,NASA发射了环火星轨道航天器,再十年后的数次壮观的火星软着陆
85探测终于
.
85火星登陆探测:在发射了“水手”号探测器的基础上,美国实施“海盗”号火星着陆探测计划,共研制了两个“海盗”号
火星探测器。1975年
8月
20日发射“海盗”1号,1976年
6月
19日探测器进入了火星轨道,7月
20日降落装置在火星
表面软着陆成功,进行了大量拍照和考察,在火星上工作时间达
6年,于
1982年
11月停止发回信息。1975年
9月
9日
“海盗”2号发射上天,1976年
8月
7日进入火星轨道,9月
3日降落装置在火星表面软着陆成功,在火星上的考察至
1978年
7月停止。这两个探测器专门对火星上有无生命存在进行了
4次检查和重要的试验。
明白地告诉世人,火星确实如洛夫洛克预测的那样死气沉沉。对金星进行的类似探测带回来同
样的坏消息:太阳系里除地球之外一片贫瘠。
洛夫洛克是怎样知道的呢?
是通过对化学反应和共同进化的研究。火星大气和土壤中的成分被太阳射线赋予能量,被
火星核心加热,再被火星引力吸附,历经数百万年进入动态平衡。懂得了化学反应的一般规
则,科学家就可以将星球当作一个大烧瓶里的物质来对它们的复杂反应作计算。化学家得出火
星、金星以及其他行星的近似反应方程式之后,等号两边基本持平:能量、吸入成分;能量、
逸出成分。通过天文望远镜、以及后来的实地采样获得的结果都符合反应方程式的预测。
地球却不同。地球大气中气体混合的路数不循常。经洛夫洛克查明,它们的不循常,是共
同进化累积形成的有趣效果。
以氧气为例,它占地球大气的
21%,造成地球大气的不稳定。氧气是高活性气体,能在我
们称之为火或燃烧的激烈化学反应中与许多元素化合。从热力学角度来看,由于大气氧化了固
体表面,地球大气中氧气的高含量理应快速下降才对。其他活性示踪气体86,如一氧化二氮、碘
甲烷也处于异常爬升的水平。氧气虽与甲烷共存,却根本不相容,更确切地说,它们太融洽
了,以致于会相互引爆。令人费解的是,二氧化碳理应像在其他行星那样成为大气的主要成
分,却仅仅是一种示踪气体。除大气之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及碱度也处于异乎寻常的水平。整
个地球表面似乎是一个巨大、不稳定的化学变异。
在洛夫洛克看来,似乎有一种看不见的能量,一只看不见的手,将互动的化学反应推至某
个高点,似乎随时都会回落至平衡状态。火星和金星上的化学反应犹如元素周期表那般稳定,
那般死气沉沉。以化学元素表来衡量,地球的化学性质是不正常的,完全失去了平衡,却充满
活力。由此,洛夫洛克得出结论,任何有生命的星球,都会展现奇特的不稳定的化学性质。有
益生命的大气层不一定富含氧气,但应该突破规范的平衡。
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共同进化的生命。
共同进化中的生命拥有非凡的生成稳定的非稳态的能力,将地球大气的化学循环推至一个
.
86示踪气体:是在研究空气运动中,一种气体能与空气混合,而且本身不发生任何改变,并在很低的浓度时就能被测出的气
体总称。其它示踪气体包括:氟仿、过氧乙酰硝酸酯、二氧化氯、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氡、汞。由于示踪气体的总量非
常小,因此它们的变化幅度可以非常大。目前空气成分变化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工业化开始后其浓度增加了约
40%。
洛夫洛克所称的“持久的非均衡态”。大气中的氧含量应该随时都会下降,但数百万年来它就
是不降下来。既然绝大多数的微生物生命都需要高浓度的氧,既然微生物化石都已存在亿万年
了,那么,这种奇特的不和谐的和谐状态算得上是相当持久而稳定的了。
地球大气寻求稳定的氧含量,与恒温器寻求稳定的温度非常相似。它碰巧使得氧气的平均
浓度为
20%,按一位科学家的说法“纯属偶然”。低于这个水平是贫氧,高于这个水平就易
燃。多伦多大学的乔治.R.威廉斯这样写道:“20%左右的氧含量似乎能够保证某种平衡,在洋
流近乎彻底循环的同时,又不会招致毒性物质或可燃性有机物的聚集而产生更大危害。”那
么,地球的传感器和温控机制在哪儿呢?那个加热用的炉子又在哪儿呢?
无生命星球通过地质轮回来达到平衡。气体,如二氧化碳,溶入液体并经沉淀析出固体。
溶入定量的气体之后达到自然饱和。固体在火山活动中经加热或加压,会将气体释放回大气
层。沉降、风化、隆起——所有巨大的地质力量——也如强大的化学作用那样,打断或合成物
质的分子链。热力学的熵变将所有化学反应拉到它们的最低能量值87。臆想的炉子垮塌了。无生
命星球上的平衡不太象恒温控制下的平衡,它更像碗里的水,处在等高的水平;当不能降得更
低时就干脆处在同一个水平上。
而地球则是一个恒温器。相互纠缠共同进化的生命提供了一个自主循环的回路,引导地球
的化学物质趋向上升的势能。大概要等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寂灭之后,地球的大气才会回降至
持久的平衡态,变得像火星和金星那样单调乏味。但是,只要生命的分布式之手仍占主导地
位,它就能保持地球的化学物质脱离四平八稳的状态。
但失衡本身却是自主平衡的。共同进化的生命产生的持久失衡,自有其稳定之道。洛夫洛
克一直致力于寻找这种持久失衡的存在。据我们所知,地球大气中
20%左右的氧含量已保持了
亿万年之久。大气层像一个高空悬索上摇摇摆摆的杂技演员,而且几百万年来一直保持着那个
欲跌还休的姿势。她永不坠落,也永远摆脱不了坠落的趋势,始终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
洛夫洛克认为这持久的摇摇欲坠状态是生命的显著特征。近来复杂性理论的研究人士也已
意识到,任何活系统:经济体、自然生态系统、复杂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共同
.
87热力学的熵增定律:大多数自发化学反应趋向于系统混乱度增大的方向,即熵增方向。伴随着系统熵的增加,反应体内
的能量相应减少。
进化系统,都具有摇摇欲坠的显著特征。当它们保持着埃舍尔式88的平衡态——处在总在下行却
永远未曾降低过的状态时,都具有那种似是而非的最佳特性——在塌落中平衡。
戴维.雷泽尔89在他的科普性书籍《宇宙发生说》中辩称,“生命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它繁殖
的不变性,而在于它繁殖的不稳定性。”生命的密钥在于略微失调地繁衍,而不是中规中矩地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