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

张宏杰 (现代)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
第1节:一言难尽的日本(1)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有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我们才能更清晰地把握
  中国人国民性的演变过程和趋势
  国民性是由一个民族所生存的地理环境、历史遭遇和社会体制共同决定的。韩国和日本的国民性形成过程告诉我们:东亚文化遗产的作用是正面还是负面,取决于我们如何运用。小国可能变成大国,大国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小国。
  一言难尽的日本
  日本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太不认真。中国的事情往往是招牌一挂就算成功了,日本则不然,他们不像中国这样只是做戏似的。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到一起,倒霉是必然的。
  --鲁迅
  恐怕没有什么比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更加复杂、矛盾、难以表述了。提起日本人,大多数中国人的感觉都是如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国家,正如我们挂在嘴边的两句成语:同文同种,一衣带水。这个邻近国家生产的汽车、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乃至计算机源源不断地跨海而来,占据了我们的街道、房间和办公桌。每个中国人都会两句日语:"沙扬那拉"和"八格牙路"。前者使我们想起电视剧中的阿信、幸子、大岛茂,后者使我们想起了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想起了猪头小队长、冈村宁茨、山本五十六。
  这又是我们最陌生的一个民族,虽然有着几千年的交往,可我们还是对他们所知甚少,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他们屡屡让我们震惊。在天朝上国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焦头烂额受尽欺凌之时,我们身边这个一直不起眼的小国却在同样的挑战中迅速崛起,很快取得了和西方国家平起平坐的地位,让清朝上下大跌眼镜。崛起后的日本不仅轻易击败了清朝而且不久之后又把庞然大物俄罗斯放倒在地,再一次让全体中国人目瞪口呆。1945年,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好运终于到头了,日本列岛变成了一片瓦砾,像一条案板上的死鱼等待战胜国的宰割。可是仅仅二十多年后,它就在瓦砾堆中再度崛起,就像科幻电影《终结者》中那个打不死的超人,被压成碎片之后又慢慢聚拢,再度凝结成可怕的超人……这个民族体内一定有某种我们难以了解的特殊素质,谁都无法预言他们是否还会做出什么让世界再次震惊的举动。
  仇恨、友善、鄙视、尊敬、熟悉、陌生、钦佩、厌恶、羡慕、嫉妒……对这个国家我们张开口却说不出话。一方面,我们沿袭父辈的叫法称他们为"小日本儿",嘲笑他们的五短身材,嘲笑他们的弹丸小岛,我们开玩笑说中国人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把他们全淹了;可另一方面,老人们常常回忆,满洲国的时候,三两个日本人就能统治中国一个县,战场上日本军人那种不怕死的劲头确实可怕。一方面,日本人以他们爱美的天性把日本列岛治理得山清水碧,寸寸锦绣,让每个旅游者都心旷神怡赞叹不已;另一方面,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几十年前的那场大战中日本人表现出的野蛮残忍,那种肮脏、血腥的兽性表现绝对是整个人类的耻辱。一方面,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个屡次创造神话的民族的团结、努力、勤奋、敬业,对他们的效率和认真钦佩有加,我们不能不承认,大和民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优秀民族;可是另一方面,他们的小气、自大和自私让我们实在不敢恭维,而他们对那场战争至今为止依然模糊的态度让人们感觉到和这个民族无法真正沟通。
  实际上,整个世界都对日本人迷惑不解。他们不明白这个外表腼腆、不善言辞、动不动就九十度鞠躬的民族何以能如此富于创造力和活力,在经济战争中所向披靡。不明白这个经济上最为外向的大国,为什么在国际关系上却显得这样内向,到现在为止还不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吃那么单调难吃的日本菜还津津有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看那木偶戏似的古怪的"能乐"如醉如痴,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如同一个人那样高度协调一致。他们的"不明白"比中国人还多。本尼迪克特深有感触地说:"在美国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是最琢磨不透的。"而李光耀说得更为直接:"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很特别,有必要记住这一点。"
第2节:一言难尽的日本(2)
  也许,一言难尽是加在日本这个词汇前的最适合的定语。
  日本松本城堡,美丽的军事建筑
  一桀骜不驯的小邦
  上天眷佑,日本人获得了这样一群独特的岛屿,它背靠着世界上最宽阔的大洋,面对着世界上最繁荣的大陆。浩渺波涛给了他们两千年的安宁,海峡对面的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的幅射,又早早把日本人从蒙昧中唤醒。
  这个民族的学习热情在他们亮相于世界舞台之初就不可遏止地显露出来。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在学习外国时像他们那样热情,那样认真,那样到位。他们连续不断地派出遣唐使,把庞大的中国文明用他们那简陋的小船,分块装运,穿越海上的风涛,一点一点地,几乎完整无缺地运抵他们的小岛,然后再按图组装:政治制度、宫廷制度、租庸调制、建筑、宗教、文学、艺术……他们用借来的文化外壳漂亮地装饰起了自己,一夜之间,就在遍布荆棘的大和平原上建起了一座完全中国样式的首都,一个袖珍的"唐"在日本列岛出现了。
  中国也因此把日本列入属国的行列。在中国看来,这个汪洋大海中的岛国和它周围的任何一个小国一样,都是自己恭顺的学生。除了每年按惯例接受他们的"贡品",中国人对日本没有太多的关注。他们只知道,这个岛国上的人个子矮小,所以给他们起了一个别名叫"倭"。
  不过,随着日月流逝,日本人还是让中国多少感受了它的特别。早在唐宋时期,中国人就说日本使臣和别国使臣不同,说他们"妄自矜大,夸夸其谈"。这个小国有着别人所没有的傲慢天性,宋朝被蒙古人灭亡之后,它就不再进贡了。日本也许早就不愿再卑恭屈膝地表示自己的臣属地位了。宋朝的灭亡正好给了它中断这种关系的借口。征服了整个大陆的蒙古人勃然大怒,1274年和1281年,两度派遣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渡海远征军入侵日本,眼看日本人就要为了他们的倨傲而付出深重代价。然而也许是神欣赏日本人的勇气,突如其来的台风摧毁了忽必烈的十万水师。后来,朱元璋在大陆上恢复了汉人的统治,可日本人却无意再恢复朝贡的传统。面对朱元璋发出的武力威胁的诏书,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国在回信中居然针锋相对地叫板: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且何惧哉?
  朱元璋被这个桀骜不驯的岛国弄得火冒三丈,可是老谋深算的他才不肯为了口舌之争而兴师动众。他清楚地记得忽必烈的惨痛教训。他只好以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样子宣布不与这个小国一般计较,以此显示大国的胸襟气度。从此,汉文化圈中,日本正式取得了独一无二的不向自己的文化母国表示敬意的特权。
  丰臣秀吉像
  日本就是这样,他热诚地向你学习,却丝毫不影响他那极为强烈的自尊,而只是表明它的极为好强、不甘人下。事实上,他一丝不苟地向你学习,正是为了有朝一日超越你,把你甩在身后,甚至把你吞掉。甚至在羽翼未丰之际他们就已经多次尝试向中国这个庞然大物挑战了。公元663年,它就和唐帝国为争夺朝鲜半岛而进行过白江口之战。正是那次战争的失败,使日本人认识到唐帝国的先进和强大,激发了他们向中国学习的巨大热情。到了公元1542年,刚刚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自以为实力已具,又一次迫不急待地向亚洲大陆发动了进攻,准备吞并朝鲜,进窥中国。战争进行了六年,在中朝军队的联合抵抗之下,自不量力的他最终铩羽而归。
  中国对于日本的骚挠虽然有点气恼,可是并不为意,认为这不过是蛮夷之国未脱野性的表现。虽然桀骜不驯,可是小泥鳅掀不起大浪,就让它在茫茫大海中独自沉浮去吧。明清两代,中国全神贯注于同来自西北的马上民族打交道,忙于处理大陆上的兵戈纠纷,除了"倭寇"在沿海偶尔骚扰一下之外,几乎忘了日本的存在。
第3节:一言难尽的日本(3)
  甚至在十九世纪下半叶那场翻天覆地的文明大冲撞中日本化蛹为蝶,迅速崛起之后,中国对它还是没有给以足够的关注。中国人只是惊讶于日本人的成就,却没有想到不久之后,这个昔日的学生就加入了欺辱自己的强国行列,而且比其他列强更无情更凶残。
  即使是日本已经让我们吃尽了苦头的今天,我们对这个民族还是这样的缺乏了解。一提起这个民族,我们还是满足于"同文同种"、"一衣带水"的肤浅认识,还是不清楚日本人黄皮肤黑眼睛的外貌下面与众不同的精神内核。
  二可疑的相似
  跪坐的日本妇人
  是啊,中国和日本的相似之处太多了。从外表、文化到精神气质,好多地方都难分彼此。
  十九世纪以前,日本人完全生活在中国文化影响之下。
  引人注目的是,盛唐留给日本人的印象是如此之深,以致许多在中国早已演变了的古代风俗,却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原封不动地代代相传。比如和服,就是唐时衣装。席地而坐,榻榻米,也是唐时风俗。1903年梅景九到日本去留学,对此颇觉惊讶:"不过日本更有一种特别的情形,就是旅馆都是板屋席地,进门要先脱鞋的。出洋留学,本为维新;然而到了日本,第一先要复古。"
  两国更本质的相同点,是内在的精神气质。
  两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都是注重形象思维和直觉感悟。"禅宗"在中日两国都很流行,两国人在精神发展中都注重克己反省,注重静思默想。日本人在枯山水、日本画、茶道、插花中表现出的简约、淡远、别致和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取向完全一致。
  两国人的性格都偏于内向,"面子"哲学是两国人共同的处世哲学。为人处世讲究含蓄忍让,说话都习惯于拐弯抹角,"一切尽在不言中"。日本人还发明一个专门的词汇"腹艺",也就是说有些意思不用说出来仅仅通过感觉大家都能明白。
  两国人都注重集体主义,倾向于压抑个性。中国人说"出头的椽子先烂",而日本人有一个人人尽知的谚语:"出头的钉子要挨敲"。两国人在社会上都讲究论资排辈,这一点,在日本尤为明显,在公司的升迁基本上都是按年龄资历而不是能力。两国社会上都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宴会入席时,大家都会为入席的次序拉拉扯扯,争上老半天:不是争先,而是争后。
  直到现在,两国的社会机制也惊人地相似:家庭在社会上起着核心作用,三代同堂甚至数代同堂。家庭中都强调长幼尊卑,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大男子主义气息同样深厚。高考一样是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最严重关口。入学考试对两国学生同样是一场灾难。"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人只能照章办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高中教育主要是为了应付报考大学,而不是为了真正学习知识。例如语文课就是让学生认真准备考试中要遇到的那种复杂语法问题。"这种批评,中国人听起来准以为是在说自己的国家。
  相似性可以无休无止地罗列下去,涉及两国社会的每个方面。可是,这种罗列对解决我们的困惑丝毫没有帮助。如此相同的两个民族,为什么会在炮舰面前的反应截然不同?为什么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两个国家现在差距如此之大?为什么日本人学什么像什么,总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什么东西一到中国立刻会被中国特色熏染得面目全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思考得还很不够。想明白这些问题也许对我们这个民族至关重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几年以前,中国足球虽然冲不出亚洲,可是对日本队却从来都是信心十足,见一次灭一次。近几年来,中日两国不约而同同时重视起足球运动,同样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开展职业化,引进球员,聘请外国教练。几年之后的结果却判然相反,日本队由亚洲三流球队一跃成为顶尖球队,打遍亚洲无敌手,轻而易举地冲入世界杯,冲入奥运会,而且在奥运会上一鸣惊人,击败巴西队。而中国队十年来花巨资到巴西留学,请洋教练,换国产教练,再请洋教练,招术用尽,却依然屡战屡败,甚至比以前败得更惨。
第4节:一言难尽的日本(4)
  如果我们正视一眼这个鲜明的对比,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距,也许我们的足球事业就有希望了。可惜,几乎从来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最近中国队经历了又一次的惨败之后,报纸电视上的评论声音铺天盖地,却没有一个人从中日足球的对比中寻找原因。中国足协智殚力竭,却从来没想过认真研究一下日本的经验。
  这真是个意味深长的象征。
  三饱经风霜的老人与新发于硎的青年
  中日两国的差异被相似性深深覆盖,但是挖掘出来之后,却又触目惊心。
  说到底,民族性格与个人性格是一样的,都是由先天条件和后天经历两方面决定。
  中国仰卧在亚洲大陆东端,体积庞大,邻居众多,漫长的历史中她经历的事太多了。她的内部展开过反反复复的惨烈争斗,王朝一个又一个频繁更替,历史一遍遍被刷新改写。她和四邻的关系错综复杂,经历过光荣的征服,也接受过多次屈辱的被征服,经历过无数次发现的喜悦,也经历过无数次痛苦的失败,经历过周围国家众星捧月的尊敬,经历过和周围蛮族无休无止的争逐,经历过最伟大的帝王和最昏愦的统治,经历过无数天灾人祸。这个民族什么都经历了,什么都见了,曾经沧海难为水,她已经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变得有些懈怠疲倦,反应迟钝。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难以改变她那迟缓拖沓的脚步,不论什么情况她都能从自己的记忆中找到应对的成例。
  日本民族性的特殊来自于地理条件的特殊。日本列岛孤独地漂浮在大洋之中,几千年里从来没有和外界有过直接接触。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日本人一样从来没有被异族侵略和征服过,能剧表演也没有哪个民族的构成成分像日本人一样血统纯正。没有任何国家能像日本一样,几千年来,天皇一直是一个姓氏,从没有发生过王朝的更迭。日本人虽然也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但这份历史好比一份简单的履历,一目了然。
  一系列的与众不同铸就了日本人独一无二的个性。他们就像一个未经世事的青年,锐气十足,锋芒未损。
  这个青年从小就是在忧患中长大,由于饱受风霜磨砺,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众所周知,日本列岛面积狭小,土地贫脊,自然环境相当恶劣,而且时时刻刻处在地震、海啸、火山的威胁之中。和地大物博的大陆国家相比,日本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只有通过努力拼搏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日本人的物质生活向来十分简朴,他们不重视享受而重视精神力量,重视保持刚健顽强的心态。二十世纪之初,许多中国人东渡日本,去寻找救中国的捷径。虽然那时的中国贫困已极而日本已走进富强,可是中国留学生最不能适应的却是日本人生活的清苦。
  "无论哪一个中国人,初到日本的几个月中,最感觉到苦痛的,当是饮食起居的不便。"
  "房子是那么矮小,睡觉是在铺地的席子上睡的,摆在四脚高盘里的菜蔬,不是一块烧鱼,就是几块同木片似的牛蒡。这是二三十年前我们初去日本念书的大概情形;大地震以后,都市西洋化了,建筑物当然改了旧观,饮食起居,和以前自然也是两样,可是在饮食浪费过度的中国人眼里,总觉得日本的一般国民生活,远没有中国那么舒服。但是住的再长一点,把初步的那些困难克服了以后,感觉马上就会大变起来;在中国社会里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得不到的那一种安稳之感,会使你把现实的物质上的痛苦忘掉,精神抖擞,心气和平,拼命地只想去搜求使智识开展的食粮。
  "若再在日本久住下去,滞留年限,到了三五年以上,则这岛国的粗茶淡饭,变得件件都令人怀恋;生活的刻苦,山水的秀丽,精神的饱满,秩序的井然,回想起来,真觉得那儿过的,是一段蓬莱岛上的仙境里的生涯。
  "而且正因为日本一般的国民生活是这么刻苦的结果,所以上下民众,都只向振作的一方面去精进。明治维新,到现在不过七八十年,而整个国家的进步,却尽可以和有千余年文化的英法德意比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话确是中日两国一盛一衰的病源脉案。"
第5节:一言难尽的日本(5)
  这是郁达夫对他日本生活的回忆与感想。他写此文之时,日本侵华尚未开始,他也绝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死于日本宪兵的暗杀。此时此地,他对日本充满了美好的印象。事实上,大多数留学日本的中国人都对日本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颇为欣赏。在日本留学多年的蒋介石回国后虽然位高权重,可是终生生活简朴,每餐只吃一小碗饭,生活起居极有规律,据说,这是在日本养成的习惯。蒋介石自己说,这样严格的自律,可以保持精神健旺,有助于培养自己的意志力。鲁迅和周作人回国后,也保留了许多留学时代的生活习惯,终生不改。
  这个青年的第二个特点是高度敏感。由于日本人一直独居一处,和其他民族很少直接接触,所以,他有点孤僻内向。同时,就像日本人普遍身材比较矮小一样,生活在中国身边的日本不论从国土面积还是文化发展上都
  1274年、1281年元朝对日本发动了两次战争
  显得先天不足。在日本人的经验中,外界一直是先进文明和潜在危胁的来源,和日本的生存息息相关,对外界,日本通常是既恐惧又羡慕。要不是灿烂辉煌的大陆文化的强大幅射力,日本人也许至今还生活在蒙昧之中;要不是1281年那股如同从天而降的神风,日本早已被蒙古帝国的铁蹄踏碎。所以,自古以来,日本人就保持着对外界的高度敏感,外部世界的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们神经绷得紧紧的。即使在闭关锁国只留长崎一地对外贸易的幕府时代,日本也一直在密切关注外界的一举一动。幕府当局在对外贸易中有这样一个特殊规定:凡是在长崎做生意的外国商人都必须向日本当局报告海外的各种消息,这种报告称作"风说书",其中来自中国商人的称作"唐风说书",荷兰商人的叫做"和兰风说书"。日本人向这些商人详细询问一切海外的新鲜事,大到各国的风土人情,小到各地的奇闻逸事,那热心的程度就像一个好打听家长里短的家庭妇女。日本人对外界持续了几百年的注意终于在鸦片战争时得到了报偿。鸦片战争不久,日本国内就出现了不少介绍鸦片战争的书籍,详细介绍了林则徐广东禁烟的经过和鸦片战争的场面以及英国的历史地理和现状。日本人立刻认识到,鸦片战争"虽为国外之事,但足为我国之戒"。认为日本"任何事情,均可置之不问,唯有全心全意致力武备耳"。正是这种充分的戒备心理,使日本有充分时间为后来美国的入侵做好心理准备并且采取正确的反应措施。
  这一点似乎是中日两国的最大差异。和日本相比,中国对外界几乎从来都是输出,很少取得。几千年不间断地领先世界,使中国形成了不可动摇的优越感,漠视来自外界的信息,只是埋头于内部事务之中。这种惯性积重难返,使中国在历史巨变中吃了大亏。直到今天,我们在现实中遇到什么问题,还是习惯于向历史而不是向外界寻找答案。
  这个青年的第三个特点是唯意志论者。日本人性格中有一种永不服输的倾向。日本从来也没有像朝鲜那样,心甘情愿地以小事大,做中国的忠顺属国。他对中国的臣服从来都是三心二意的。中国的周边国家中,国家元首都知趣地自称"国王",唯有日本自称"天皇",不但僭越了中央帝国"皇帝"的名号,而且比"皇帝"还要高一级。日本和中国一样,自称"神州",而且自称是"日出之国",在写给中央帝国的第一封国书中,开头写道:日出之国君主致日落之国君主。这个弹丸小国自尊心之强十分引人注目,事实上,正是由于他的自卑才导致他的高度自尊。生活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先进国家身边,日本没法不为自己的体型瘦小文化落后感到深深的自卑。不过,就像那些身材矮小的男人常常会把这种自卑当做动力,去使自己更加刻苦努力一样,日本人也从来没有被自卑压倒。相反,他"虽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正是这种先天不足,更激发了日本向先进国家学习的热情,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过自己的老师。日本的民间故事中许多都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主题,像从桃子里跳出来的桃太郎,手指尖那么大的一寸法师,五分高的五分次郎,都是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最后战胜了庞大的敌人。神话是一个民族集体潜意识的反映,实际上,整个日本民族一直都在梦想着有朝一日,超越自己,战胜中国。历史上那几次不成功的入侵大陆的尝试充分说明了日本人对此的急迫。
第6节:一言难尽的日本(6)
  日本武士刀
  面对自己的弱势,成功的唯一出路就在于不断完善自我,充分发挥意志力的作用。日本人在这方面几乎做到了极致。他们对自己要求极为严苛,甚至到了自我虐待的地步。日本人工作的勤奋是举世闻名的,"过劳死"就是产生于日本的词汇。平心而论,日本人的先天素质并不十分突出,他们的智商不如中国人出色,日本列岛从来没出现过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艺术家。由于血统过于单一,他们的体质也很一般。当中韩等国的体育运动普遍开展起来之后,日本在亚洲体坛的地位迅速滑落。日本人之所以取得今日的成就,几乎完全是因为他们不屈不挠的天性。还是以体育为例,当今日本在世界体坛的领先项目,几乎全都是以耐力意志取胜的项目,比如马拉松等等。正是靠着毅力,日本人充分调动起自己的全部潜能,反而取得了比那些先天条件优越的国家更大的成就。
  不可否认,日本人的这种意志力具有巨大的威力。回想一下甲午战争时的情形,当时的中国虽然贫弱,可是若论国土、资源和军力,还是远强于日本,北洋海军花巨资购建的"定远"、"镇远"两舰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数国家才能拥有的顶级战舰。然而,日本人坚定的意志必胜的决心和机动灵活的战术弥补了实力上的差距,轻而易举地把中国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彻底击溃。而几年后的日俄战争更是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较量,战争之初,几乎没有人相信日本会取胜,可是,日本人惊世骇俗卓绝不凡的表现终于让世人对这个小个子国家又一次刮目相看,最终是日本人凭借意志获得了又一次桃太郎式的胜利。可以说,日俄战争中,日本人主要是靠不要命的精神吓倒了俄罗斯。
  不过,也正是迷信意志力使日本人最终走向了失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人就是凭借意志狂热悍然和整个太平洋沿岸的邻居们开战。这场战争力量对比的悬殊大大超过以往,当时的日本,孤身与美、英、中、苏、法、荷、澳等26个国家作战,终于,和现实条件背离太远之后,唯意志论破产了,可是,日本人的意志狂热却依然让整个世界不寒而栗。在战场上,很少有被俘虏的日本兵,他们往往战斗到最后一刻也拒不放下武器。战败之后,日本曾涌过一阵"举国玉碎"--以全民族的生命为代价拼到最后一刻以抗拒投降的全民族的精神冲动。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想象的。而在战争结束之后,还有许多日本老兵拒不投降,独自一人在东南亚荒野中像野兽一样生活。小野田中尉甚至在菲律宾的一个荒岛上同美国部队孤身战斗达四分之一世纪之久。虽然力量悬殊的这场战争最后战败,可是日本并非没有胜机,这才是这个国家的可怕之处。
  和自卑感与唯意志论相联系的,是日本人的完美主义精神。在意识深处,日本人有一种很深的自卑感。他们把自己和中国之间的巨大差距理解成是自己先天不足。所以,日本人有着强烈的修正意识超越意识,总是努力地改善自己,总是竭尽全力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日本人一方面高度自尊,另一方面对外来的东西从不拒绝。这正是日本人的奇特之处。
  日本人为了完美可以付出任何代价。明治维新时,日本人雇用了大量的外国专家。为了聘用这些人才,他们花费了大量资金。当时,大政大臣的月薪是800日元,而一位英国专家的月薪却高达2000日元。这个数额和日本一般公务员比,更是天壤之别。当时地方教员的工资多在10日元以下,最少的仅为1日元。可是普通日本人对此却毫无怨言。正是这多达数万名的专家,帮助日本把西方文明全方位地搬运到日本,大到政治方针,小到行为习惯,整个日本从里到外迅速而彻底地变了样。
  日本人学习什么都非常认真投入,他们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总是试图用外来的先进的东西彻底取代自己体内落后的部分。他们学什么一定要彻底学透才算罢休,所以他们学什么像什么。而中国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总是喜欢挑毛病,总是不愿承认自己的落后,想对外来的东西修修补补,所以什么东西一旦进入中国,总是变得面目全非。
第7节:一言难尽的日本(7)
  在日本生活了多年的鲁迅对此深有感触。1932年鲁迅在辅仁大学讲演时说道:"日本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太不认真。中国的事情往往是招牌一挂就算成功了,日本则不然,他们不像中国这样只是做戏似的。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到一起,倒霉是必然的。"
  临终前,鲁迅还念念不忘这个话题:"我怀念日本。那些日本人有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气质。我是羡慕日本人这一点的。中国人没有这种气质。不管什么,总是用怎么都可以对付过去的。不改掉这'怎么都可以',是无论如何不能革新中国的。"
  四 孤独者的孤僻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日本民族的每个优点背面,都背负着一个同样突出的缺陷。
  首先是孤傲。也许是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风雨,他少年气盛,心浮气躁,有了一点成就之后就洋洋自得。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与中国一盛一衰,蒸蒸日上的日本看着中国在列强的欺凌下苦苦挣扎,心中涌起的不是同情而是蔑视。在他们眼里,昔日印象中聪明能干的中国人原来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他们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优秀民族,751年鉴真建造的唐招提寺这让一直生活在中国的大国阴影下的他们心中涌起一股恶毒的快意。他们称中国为支那,用这个意思暧昧的词来作为中国几千年前漫不经心地叫他们为"倭"的报复。甲午海战打败中国之后,这种蔑视又进一步发展为毫无道理的仇视。正如幸德秋水所说:"在对华战争时,日本人的爱国主义空前极端地发展起来了。他们蔑视中国人,骂中国人软弱无能,还痛恨中国人。而且这些不只是用言辞来表达:从白发老人直到幼童都对这四亿人满怀着血腥的敌意。"在东京的街头上,中国留学生往往因为衣着发辫而遭到顽童们的追逐嘲骂。民间的印刷品、传说和诗歌充满了对中国的污蔑之辞,说什么中国人是劣等民族,天性不思进取,懒惰退化,肮脏污秽,等等等等。更为荒唐的是,他们认为日本民族的一些缺点也都是从中国传染过来的,不是日本人本身所固有。这样荒唐幼稚的说法只能说明日本人性格的浅薄与不成熟。
  二战失败的挫折也没有给日本人太多的教训。战后经济的迅速崛起又使他们再度张狂自大起来。日本街头曾出现过这样一本畅销书:《再见,亚洲》,在这本书里,作者长谷川庆太郎把日本比作高耸入云的霞关大厦,而把其他亚洲国家比作东京湾里的垃圾岛,认为日本继续和亚洲国家打交道对日本已不再有什么好处,只会染上他们的缺点。他主张日本甩开亚洲的穷朋友,把投资重点转向欧美,这样才有利于日本自身的发展。甚至对欧美国家,日本也开始不恭敬起来。他认为英国人气质消沉,法国人过于轻佻,而美国的黑人、波多黎各人和黑西哥人降低了美国人的整体素质。马野修二甚至宣布:美国不过是一个由欧洲劣等的下层阶级后裔凑成的移民国家。日本人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确实高人一等,日本一些学者通过一系列独特的"研究"后宣布,日本人的大脑、语言、气质乃至风俗习惯都比世界上其他民族优秀高贵。日本开国以来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就是证明。
  日本人第二个突出的缺点是自私。由于自古以来很少和外界接触,日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孤僻性格。他们不懂得关心别人的感受,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一切都是从自己这个原点出发,只知道取,不知道予;只知道进,不知道退。每年八月,日本各地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悼念在原子弹灾难中广岛、长崎的死难者。全日本上下都沉浸在悲痛和激昂中。走进日本任何一家图书馆,人们总是可以发现关于那场灾难的纪实、回忆、资料数不胜数。日本人至今还要求追究美国滥杀无辜的责任。可是,面对自己在战争中给那么多国家造成的那么惨痛的灾难,面对旅顺屠城、济南惨案、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日本却总是支支吾吾,再三搪塞,不肯真诚道歉,甚至不肯承认。
  日本问题专家赖肖尔精辟地指出:"日本人对其他国家的态度犹如一个钟摆,晃动于自卑感和优越感之间。"无论如何,他们就是不会对人将心比心,平等相待。在日本眼里,世界是分成三六九等的。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对待中国劳工如同对待牲畜,肆意凌虐,毫无人道精神可言。他们对被征服地区的剥削达到了敲骨吸髓的地步,对那里人民的极端痛苦视若无睹。即使是现在,我们也经常能听到日本封了本国的山林,却到别的国家去进口木材,或者利用别国的贫困,向他们输送核废料的消息。
第8节:一言难尽的日本(8)
  江户时代京都景色
  现在,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日本,在亚洲却有着吝啬的名声。虽然他在二战中欠了邻居们很多的债,虽然现在他十分富有,可是却鲜有对他国的慷慨之举。他在亚洲没有交下一个朋友。甚至在世界上,他也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它至今也把握不好如何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与自己经济地位相称的作用。
  日本人第三个致命的弱点是缺乏绝对的价值标准。
  小个子日本总让人想起红与黑中那个野心勃勃的于连,为了达到目的不择任何手段。在战争中,日本人最擅长的就是偷袭。他们更像黑暗中的动物,在角落里默默盯着自己的猎物,选准时机,一扑而上。甲午战争是这样,日俄战争是这样,太平洋战争也是这样。日本海军长途奔袭珍珠港已经成为世界战争史上最深刻的记忆之一。正像山本五十六本人所承认的那样:"袭击珍珠港,是不宣而战,乘敌人熟睡之机,割人首级,不足为取,乃东洋武士精神不能容。"日本人一向乐于铤而走险,渴望走捷径得暴利。在这个民族温文尔雅的外貌后面,是一颗渴望冒险的赌徒的心。
  在本国相互间温文有礼的日本人,一旦到了外国,就变成了另一副模样。在日本时那个听话和善有礼貌的日本青年,随着部队到了中国的土地上,就变成了一头凶残的野兽,任由自己体内被压抑着的兽性恣意流淌。日本文化是耻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仁"这个最高价值,而在日本,人们却用"忠"取代了仁。只要是符合自己利益的,就可以做。只要没被人看见,就等于没有干过。这就是日本式的逻辑。
  日本就是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青年意味着活力,青年意味着闯劲,青年也意味着不成熟。日本已经为他的不成熟付出过代价,不知道这个代价付得够不够呢?
  五仅仅仇恨是没用的
  提到日本,每一个中国人头脑中第一个涌出来的词便是仇恨。中国人的仇日情结是这样的强固,以至于达到了偏执的程度。任何事物,只要和日本沾边,就有理由加以蔑视和怀疑。
  是的,中国人有太多的理由去仇视日本,不仅仅为了那不堪回首的过去,更为了日本不肯认错的现在。
  然而,"不共戴天"只能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不论何时,我们都不得不与这个国家同处一片天宇之下,不仅如此,还不得不与它"一衣带水",紧紧相依。因此,仅仅有仇恨是不够的。一个屡战屡败的拳手,躺在地上咒骂对他并没有任何帮助,研究对手和提高自己才是当务之急。
  可是,我们所做的,就像这个拳手。在大大小小的网站关于日本的讨论中,我们看到的是铺天盖地的咒骂,却很少有深入的反思。我们那种盲目的自大、精神胜利法在多次打击之后依然如故。
  在一次中日网民的对战中,一个日本人这样写道:"不管你们怎样破口大骂,我很高兴你没有骂我们大和民族懒惰,没能骂我们不认真,没有骂我们贫穷,没有骂我们官员贪污,没有骂我们忘记以前为国家利益献身的你们所谓战犯,没有骂我们的女人没有女人味,没有骂我们窝里斗。
  "我们大和民族不是因为骂人而崛起,我们是靠我们的勤奋,我们的认真,我们整个民族的团队精神。
  "我们的官员年年参拜靖国神社,因为我们不忘记先辈的牺牲,不管是不是杀过中国人。而你们的抗日战士,还有百姓记得每年纪念他们吗?就是你们被我们杀了的爷爷奶奶,你还记得祭奠他们吗?"
  这个日本人一定是新一代的"中国通",我想中国网民一定在这个帖子面前哑口无言。应该说,这个日本人做了一件好事:他提醒了我们。
  然而,一个要靠对手提醒的竞争者能有多大出息呢?
  只有当有一天我们把研究日本学习日本放到与仇恨同等重要的位置时,我们这个民族才算没有白白在对日战争死去几千万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中日关系的主动,才能化解两国冷静外表下的深刻敌视,才有可能与日本真正友好地相处于青天白日之下。
第9节:一言难尽的日本(9)
  六日本为什么会成功
  当西方人驾驶着蒸汽轮船出现在亚洲东部海岸时,使他们惊讶的事有两件:一件是传说中的强大帝国中国的反应迟钝,不堪一击;另一件是日本在危机面前表现出的明智和敏捷。
  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人那样迅速和成功地在西方的威胁面前做出反应。通过专心致志地学习西方,短短四十多年,它从一个蕞尔小国摇身一变为世界性大国。而老大帝国中国却陷入失败的泥沼,现代化进程经历了重重挫折和艰辛,直到一百年后的1949年才摆脱了政治上的混乱状态,而经济上仍处于前工业化时期。
  日本的成功和中国的失败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向日本学习在不久以后就成了中国人的共识。1898年,康有为对光绪皇帝说,日本与中国同文同种,国情相近,日本人能做到的,中国人当然也能做到。"故更新之法,不能舍日本而有异道。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
  德川家康像
  1907年,出使日本的大臣达寿对光绪的敌人慈禧也说了类似的话:"中国今日欲加改革,其形势与日本当日正复相似,故于各国得一借镜之资,实不啻于日本得一前车鉴,事半功倍,效验昭然。"孙中山在日本的横滨剪掉了辫子,起了日本名字,发誓要把中国变得和日本一样强大。至于留日学生蒋介石,更是终生不改在日本养成的生活习惯,包括早起和节食。及至中国再度打开国门的1980年代,介绍日本经济建设经验,号召中国人向日本学习的书籍更是连篇累牍,日本再度成为中国改革的头号老师。
  然而,百年学习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康有为的变法迅速失败,除了帮助光绪皇帝发布上百道空疏无用的诏书,对中国社会并无改变。慈禧皇太后学习日本的宪政,亦步亦趋,"期与日本比隆",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立宪运动最后成了一场闹剧。孙中山蒋介石两代人的努力,也并没有使中国真正统一和强大起来,反而在1945年以后,让中国再次陷入腐败和混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再度开始向西方学习,所走路线却与日本大相径庭,而是更接近美国。
  一系列的愿望与结果的擦肩而过,说明把日本经验嫁接移植到中国,技术难关还没有攻破。
  原因就在于中国和日本的水土条件并不相同。
  一提起日本,中国人脑海里习惯出现的词句就是"一衣带水"、"同文同种"。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日本是中国的学生,从中国搬去了长安城、搬去了四书五经,搬去了《三国志》、茶道与和服。所以,一百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一种错觉,以为中日两国国情相同,日本经验自然最容易学习掌握。
  其实大谬。
  日本人从来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他们似乎与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很大不同,而且这种不同并不是很容易表述。
  在西方人看来,日本像一个被复制的小型中国。事实上,开国前日本的社会结构与中国差别很大,而更接近于中世纪西欧。中国实行的是官僚统治,天下都是皇帝一人的私产。而日本则实行类似于西欧的庄园领主制。日本的长子继承制,世袭等级制,天皇和幕府两个权力中心制,武士制度这些特征,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封建时期的西欧惊人的相似,而与一衣带水的中国迥然不同。
  学术性的解释不那么直观,那么举几个例子就一目了然了。
  中国的皇帝握有全权,实行一言堂,一人说了算。而日本由幕府高员们进行权力共享和集体决策,将军所起的作用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日本的天皇则很可怜,只是名义上的最高首长,实际上连吃饭都靠别人。据说某一时代的天皇甚至穷得拿自己的字偷偷拿出去卖钱。(赖肖尔《日本人》)
  源义家,著名的武士领袖
  中国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专制,儒家思想成为控制每个社会成员的僵化教条。而日本的统治阶层是世袭的武士,他们多是读书不多的理性主义者,知识分子们主要是参谋和幕僚,所以整个社会注重实际。鸦片战争后,魏源写了《海国图志》,介绍外国形势。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僚对此书不加理睬,不久此书就在中国绝版,而日本人则视如珍宝,不断翻印。
第10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1)
  中国历代贪污腐败之风盛行。而日本统治阶层历来十分清廉,似乎根本不懂什么叫贪污。所以,日本人的现代化过程中从来没有遇到过腐败的困扰。
  中国人古来崇尚多子多福。而日本人没有拼命多生的习惯,他们在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前就自觉进行人口控制了。中国人极端重视家庭,而日本人更重视效忠集体。
  中国几千年来不变的小农经济使得政治制度越来越僵化,官僚高高在上,商人地位低下。日本的商品经济程度很高,商人们甚至在经济上控制了诸侯,影响到决策。所以,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经济很容易实现了转型,而中国小农经济的影响到现在依然根深蒂固。
  中国自古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对周围国家不屑一顾。而日本自古以来对外界的风吹草动非常敏感,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
  ……
  日本人能够迅速走上现代化的坦途,与这个国家的上述特殊性密切相关。由于社会结构与现代化前的西欧相似,它在进行现代化转型的时候,遇到的阻力远比中国要小。
  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习韩国?
  比中国更中国的朝鲜
  李氏朝鲜太祖李成桂像
  日本经验只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对中国有效。和中国更相似的是韩国。
  很久以来,朝鲜就被中华帝国的文化光芒所深深吸引,以作为中国最忠诚的属邦为荣。它认为中国的一切都是完美的,一举一动都一丝不苟地向中国看齐,成了中国最教条的学生。韩鲜骄傲地自称"小中华"。朝鲜人长期看不起日本,原因就是日本天皇竟敢和中国
  皇帝一样自称为"皇",并且对中国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朝鲜学习中国是如此彻底,以至于它和中国的唯一区别是它比中国更顽固地坚持从中国学来的一切教条。
  朝鲜李朝开国太祖李成桂学习宋朝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篡夺了王位。为了一家一姓统治万代,他照搬中国皇帝的统治术,重文轻武,大力推行儒家思想专制。
  李朝也通过科举选拔官僚。朝鲜的科举和明朝一样,完全为束缚读书人的思想而设,规定读书人只能读四书五经,不许发表自己的见解。李朝的官僚们和中国的情况一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却垄断着政治权力、社会荣誉和物质财富。不劳而食既得利益使官僚们成为最保守的集团。"(尹保云:《儒教国家的现代化》)
  李朝的朝廷和明朝一样,不断陷入权臣、太后、外戚、太监们盘根错节的政治斗争中,形成一个又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李朝的官场和明朝一样腐败。人们做官就是为了发财,当官前拼命跑官买官,当了官后拼命搜刮。官场腐败一直蔓延到监狱。
  连朋党斗争都学得惟妙惟肖。官员们在朝廷上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像明朝的东林党和阉党的党争一样,朝鲜朝廷"东人"和"西人","老论"和"少论"之间的朋党斗争也是愈演愈烈。无论哪一派上台都要清洗另一派,动不动就是满门抄斩,斗得你死我活。明朝因为朋党斗争亡了国,朝鲜则因为朋党斗争,在16世纪日本入侵时也没有精力反抗。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束缚人民,把老百姓编成里甲,规定了路引制度,也就是通行证制度。普通百姓只要走出出生地百里之外,就得持有官府开具的通行证,否则就以逃犯论处。在大明天下做百姓有近乎囚徒的意味。而李朝做得更彻底,干脆就把老百姓当成了囚徒,实行号牌制度,每个人身上都得挂着号牌,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年龄、出身和住址,衙役们可以随时翻看行人的号牌。
  李朝和明朝一样,以稳定为最高目标,用官僚系统把社会控制得死死的,生怕出一点点乱子。为了怕老百姓集会妨碍社会稳定,李朝甚至不允许在首都之外有永久性的市场。李朝初期,"湖南"地区曾出现了由逃荒农民自发成立的永久性市场,朝廷认为是不安定因素,很快予以取缔。
  李朝的儒学大师李珥(1536-1584),也称李栗谷。李珥崇尚程朱理学,主张"事大以诚",维护以明朝为中心的"天朝礼治体系"。韩国把他印在钱币上,可见他在韩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第11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2)
  更值得一提的是朝鲜的思想专制。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和朝鲜民族的强硬性格,朝鲜读书人比中国的知识分子更加顽固不化地坚守程朱理学教条。他们类似于宗教中的原教旨主义者,不把中国的程朱理学作为一门哲学,而是作为万古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他们要求全朝鲜对程朱理学的贯彻必须一丝不苟,一点也不能走样。正如韩国学者黄秉泰所说,韩国儒学的"目的不是满足韩国社会制度和人民的文化需要,而是要求韩国社会制度和人民必须遵循的永恒而又普遍的道德、政治准则"。理学甚至在中国也没有受到这样崇高的礼遇。所以,朝鲜古代的知识分子比中国明朝的那些用礼教吃人的儒生更加走极端,更加不近人性。在他们主导下的朝廷的朋党斗争就比中国更加血腥,更加缺乏妥协。朝鲜统治阶级不遗余力地去追求思想上的绝对统一和专制,对任何异端邪说都毫不留情。朝鲜儒学将社会各个方面粘合焊接成一块铁板,对任何变迁的冲击,最基本的反应就是排斥。
  总而言之,朝鲜在统治集团"一切为了稳定","千年万代享福"的政治目标下,方方面面学习中国,形成了比中国还要牢固和保守的专制社会。这种制度成功地达到了稳定的目标,使李朝维持了近五百年。然而这种体制存在着严重的缺点,那就是很难做制度上的变革。
  在西方的冲击来临之前,朝鲜社会存在着一切中国社会存在的弊端。唯一不同的是,它的弊端更加深重和顽固。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所有文化基因,都被朝鲜拷贝过去,并且发育得更清晰。所以,在中国现代化路上,韩国无疑是一面最好的镜子。观察韩国是如何破除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了解韩国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与现代化变革的要求结合起来,借鉴韩国在化蛹为蝶过程中的悲欢苦乐,吸取她的经验,知道她的教训,对中国无疑是有益的。
  被冷落的韩国经验
  韩国的觉醒和当初日本人的崛起一样令人震惊。谁能想到,这个沉睡了几千年的"隐士的国度"竟然蕴藏着如此惊人的潜力,从1962到1995年间,韩国的人均产值由83美元增加到10037美元。1988年,韩国在迟发展国家中第一个举办奥运会,当时被普遍地认为是历来管理最好的一次奥运会。韩国经济实力达到了世界第十一位,他们急切地盼望进入世界前十,并且野心勃勃要在2010年之前成为"世界五强"(美、日、中、俄、韩),要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中心。
  韩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速度与经济发展一样快。经过比经济发展还要曲折激烈的过程。1997年,坐过十多年牢的73岁高龄的金大中击败所有的对手竞选总统获胜,成为韩国自1948年建国以来第一位在野党领导人当选的总统。韩国地方市民团体蓬勃发展。经过1987年的民主化斗争和1993年的地方自治选举,作为草根组织的地方市民团体大量出现,在与居民生活密切有关的地方自治、环境和地域发展方面,地方市民团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5年,一个美国研究机构发表报告称,韩国的政治自由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市民人权达到世界二类水平。引人注目的是,韩国从威权政治走向民主政治后,不仅没有使经济发展倒退,反而经济发展呈加速度的态势,因此,从韩国个案来看,不存在民主政治要为经济发展让路的问题。
  读了一系列有关韩国崛起过程的著作之后,我突然产生了这样一个感觉:小小的韩国在安享了中国文明几千年的照耀之后,现在对文化母国开始回报了。回报的方式就是展示了儒教社会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另一种可能。
  但是,虽然韩国人在社会发展上为我们做出了如此出色的榜样,冒着巨大风险为身边的文化母体做了一系列成功的试验,可是中国人却视而不见。从这一点上,我们又不得不怀疑中国人是不是真的与众不同。我们热心于学习美国,学习日本,闭着眼睛摸石头过河,却不愿意多看身边的韩国几眼。自1978年来的三十年来,中国也进行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积累了太多的问题。因此,韩国的经验无疑有巨大的借鉴价值。
第12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3)
  中国变革与韩国发展的差距,简单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韩国的发展是从根本入手,目光远大,政策坚定。韩国对教育极其重视,对科技极其重视,对环境极其重视。而中国的社会发展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发展,吃土地和重工业积累的老本,以牺牲教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在发展中,不断破坏着国家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仅以教育为例。韩国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发展的基础,立国之初就提出"教育先行",勒着肚皮抓教育,教育一直超前发展。长期以来,在发展中国家里,韩国政府的教育投入比例一直是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中国人均教育投入在世界上长期居落后水平,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甚至在发展中国家里,中国的政府教育投资比例也是最少的几个国家之一,甚至连穷国乌干达都比不上。据BBC驻联合国记者2003年9月20日报道,联合国官员对中国的教育状况进行了严厉批评,指出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公共教育经费最低的国家之一,而且在教育问题上还歧视贫困人口,向他们收取他们无力承担的高额学费。
  中国和韩国发展现代教育的起点相同。1945年,韩国的文盲率为78%,与中国不相上下。而在51年后的1996年,韩国人口中的大学生比例达37%,超过了美国和澳大利亚,上升为世界第一,一跃成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的这一数字不到5%,居世界排名下游,依然是世界上教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韩国较高的国民素质在其经济发展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造就了"汉江奇迹",并使韩国成为摆脱亚洲金融危机最快的国家。韩国在知识经济领域取得了越来越大的优势,韩国人均专利数在世界上仅次于日本,而我国越来越多的低学历人口给就业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韩国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而2001年,我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52%,就是说,在一半左右的初中生将直接参与就业竞争或者在家待业。年复一年的低素质人口积累,将给现在发展很快的中国经济戴上越来越重的枷锁。
  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社会发展中的急功近利、目光短浅。投资于工程建设收效立竿见影,而投资于教育则须多年之后才见成效。发展GDP可以立刻换来政绩,而教育则不是考核官员成绩的主要标准,这就是我们地方政府不肯投资于教育的原因。
  二是韩国政府在社会发展中有明确的规划和强有力的手段,对出现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农村问题,及时采取雷厉风行的措施,扭转了发展的偏差。而中国的发展是"摸石头过河"的,是拖延和积累问题的,因为政治纪律的松懈,造成了大量社会问题,并且积重难返。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总是积累到了极其严重,不得不管的程度,才开始着手弥补。三农问题如此,治理腐败如此,金融改革也如此。
  韩国人则缺乏中国人的耐心和从容。以农村问题为例。2002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首次突破3∶1,扩大到3?1∶1,远高于多数国家的1?5∶1的比例。农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农民在教育、医疗和其他公共物品占有上,受到严重不公平的待遇。但到现在为止,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依然拿不出强有力的措施。
  韩国也曾遇到农村问题。朴正熙上台后,工业发展一直大大快于农业。1962年,韩国农民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到1970年,降到了城市居民的61%。当时,韩国农村也面临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居住条件恶劣问题。当然,与中国目前状况相比,韩国当时的农村问题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由于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儒家思想影响,韩国社会对社会不公正现象非常敏感。朴正熙采取了韩国特色的搞"新村运动"的方式,下大力气来解决农村问题。"新村运动"一言以蔽之,就是政府把从工业上挣到的钱,投到农村去,切下一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给农民。从1972年到1978年,政府开支中农业所占的比例由4%上升到38%。当然,政府把从城市砍下来的钱投到农村时并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采用鼓励先进、惩戒落后的方式,来引导农民们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的改变。这是新村运动的精髓所在。由于历史上一直被压在社会最底层,韩国农民容易屈从现实,保守懦弱,听天由命。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缺乏主动性,被动地听从政权的调遣,不懂得自己的权利,缺乏公民意识。这是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新村运动"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农村启蒙"。朴正熙指出,村民们的实际参与、自力更生、合作、友谊和勤奋等精神是取得运动成功的保证。因此,政府在分配津贴时,一定要特别强调村民们改造村庄的信心和积极主动性。
第13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4)
  "新村运动"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的发展,1965-1969年间,城市居民平均收入增长为14?6%,而农户则为3?5%;而在1970-1976年间,这种情况颠倒过来了,城市居民平均年收入增长为4.6%,而农户为9.5%。韩国的城乡差距被大大缩小了。城市文化因素迅速渗入农村,有力地影响着农民的心理、观念和态度。韩国农民的落后、保守、愚昧逐渐被现代公民意识所取代。"由国家行政机构领导的种种'新村'工程以及各种出口目标的实现,在改变人民思想方式上起了一种决定的作用。"
  韩国在治理腐败方面同样表现了韩国人果断刚毅的特点。
  由于民族气质的原因,韩国人做事缺少温良恭俭让,缺少投鼠忌器,前瞻后顾,四平八稳,"稳步推进"。每一位总统上任之初都无一例外地掀起一次反腐败的社会运动。众所周知,对付腐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财产公开制度。金泳三以巨大的勇气在韩国拉开了这个潘多拉魔盒。他于1993年2月20日将自己和直系亲属的全部财产公开,于同年5月20日向临时国会提交并通过了以高级公务员财产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公职人员伦理法》修正案。此法于同年7月11日生效。
  这枚重磅反腐炸弹的拉响,首先伤及了金泳三政权自身。
  在高级公务员第一次财产公开后,金泳三政权的两个部长和汉城市市长即因为无法解释自己的财产来源而被迫辞职。同时,执政党议员与在野党议员在富裕程度上的明显差距被一目了然地揭示出来。执政党议员平均财产为25亿韩元,而在野党议员则为14亿。拥有100亿韩元以上财产的议员有8名,比在野党多了6名。
  这一结果引起了声势浩大的调查,执政党内设立了财产公开真相了解特别委员会。调查的结果是执政党的一位议长和两位议员辞职,一名议长和一名议员被开除出党,多名议员被公开警告。在政府中,5名高级官员被免职,10人受到其他处分,执政党在民众中声望大跌。
  虽然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但阳光法案的实施确实对韩国政坛的腐败特别是高层腐败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金泳三的反腐举措在韩国前无古人,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受伤害最重的是他自己。虽然金泳三在反腐中强调"清理上水",即强调"上梁正",并且他本人也确实做到了清正廉洁,生活非常简朴,但是他却终还是被韩国根深蒂固的腐败病所击倒:他的亲信和儿子都因腐败而被拘留,这对他的声望造成了毁灭性打击。金泳三的悲剧有力地证明韩国社会的腐败是何等难以根治。
  好在韩国人是以意志坚强闻名的,在金泳三因反腐伤及自身之后,继任的金大中并没有因此而稍停反腐的脚步。他继续在制度性反腐建设上投入巨大努力。他倡导制定了《防止腐败法案》,进一步扩大了财产登记及公开者的范围,加强了对财产公开的审查,增强了司法机构的独立性。他创造性地把市民团体纳入反腐败力量之中,鼓励市民对反腐的参与程度,一定数量的市民可以联名向上级机关申请监察。他强调中下级公务员腐败的清除,而不是只把眼光盯在高级官员,因为事实证明,中下级官员的腐败比高层腐败更严重、更普遍、对社会危害更大。
  金大中的反腐措施收效显著。1999年9月至2000年6月,共搜查了2246名腐败嫌犯,拘留810名。美国商务部在2000年发布的一份关于评价各国履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防止贿赂议定书》的状况的报告中,高度评价韩国政府为反腐败所作的努力,并介绍说,韩国是模范成员国之一。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韩国总统的反腐成果最终总是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虽然金大中本人是清廉的,并且他把前总统金泳三的儿子送进监狱,但是他的三个儿子中有两个同样因为腐败而锒铛入狱。次子金弘业受贿48亿韩元和逃税,被判入狱2年;三子金弘杰被控受贿35亿韩元,也被判入狱2年。头发斑白的金大中在执政的末尾为儿子的丑闻,五次向国民公开道歉。唯一令人口服心服的是,他们都是在金大中执政期间被指控被判刑。
第14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5)
  事实又一次证明韩国人要走的反腐之路是漫长的,不过韩国人也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不屈服的意志。据《检查日报》报道,韩国总统府青瓦台高级官员于2003年3月2日透露,为了防止卢武铉总统的亲属圈与腐败现象在染,有关方面将对总统的所有远近亲属实施24小时的监控措施。
  这位官员称,从现在开始,来自总统反腐委员会等部门的官员将与警方组成一个永久性的合作监督机制,共同完成任务。另外,总统府还将成立一个独立的机构,负责监督总统亲属及高级官员,避免他们出现腐败行为。
  几位反腐韩国总统的道德勇气实在令人钦佩。他们能跳出集团的利益和党派的利益,真正以民族国家为己任,勇于从最困难最富于挑战性的问题(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制、金融实名制)下手,敢于擒贼擒王挽弓挽强,虽然最终严重伤及了自己党派的利益(如金泳三),甚至在政治爆炸中炸掉自己的儿子(金泳三和金大中),也在所不惜。韩国领导人的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成为韩国社会进步的最要因素。
  三是由于强大的儒家传统,韩国社会发展中极其强调社会伦理价值,强调社会风气的纯洁,强调爱国主义,强调人的精神面貌。而中国则由改革开放前的极其强调变为忽视放弃,由此造成人们信仰空虚,道德失范,拜金主义和GDP成为唯一信仰。
  韩国社会保留了大量的旧传统。韩国是世界上保留了按古礼祭祀孔子的国家,长幼尊卑秩序在韩国社会上表现得很明显。"仁义忠孝"这些传统道德信条仍然被韩国人所信守。韩国人认为人的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知识水平,一个是伦理道德水平。韩国的社会风气、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远高于中国。爱国和民族主义成为韩国人最突出的民族特点。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东亚金融危机的时候韩国人的献金运动。一个民间团体号召韩国人把家里的黄金出售给国家,以帮助国家渡过金融危机。在韩币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卖掉黄金当然要承担绝大的风险,况且国家规定得一个月后才能取款。然而,有人登高一呼,韩国的银行里就天天排满了来出售黄金的人们。这里面有刚刚结婚的夫妇,也有失业的工人,有政府公务员,也有寺庙里的和尚。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来到住宅银行,把坎肩上的金纽扣拆下来,交给营业员,以表自己的微薄心愿。一个两岁的小孩子被大人抱来,向国家捐献自己的金项圈,这是长辈送给他的生日礼物。
  而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意识形态缺失阶段。计划经济时代的意识形态已经丧失了号召力,因而也就不再具有整合人心的功能。而孔孟之道、"温良恭俭让"经过一百多年来历次政治运动的有力摧毁,也只剩下了碎砖片瓦。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失去了信仰的中国人的道德良知也在迅速流失,整个社会遭遇空前的道德危机。除了"物质主义"、"金钱崇拜"之外,人们在精神上十分空虚。在缺乏民族主义粘合的情况下,中国社会就如同一个乱七八糟的家庭。家庭成员间缺乏彼此的关心照顾也缺乏对家庭的忠诚。这样的家庭能真正兴旺发达吗?
  当然,韩国也有一系列不如人意之处。而且,韩国的不如人意之处,也往往与中国有着高度的相似性:韩国也有造假,而且造得惊世骇俗。韩国也发生过桥梁倒塌事故,一样震惊世界。韩国的腐败也是世界闻名,难以根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不如人意之处的产生,与中韩两国共同的文化土壤有关。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韩国经验和韩国教训对我们的宝贵性。
  当然,最为中国人敏感的就是韩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这种"歧视"既有韩国人心直口快,口无遮拦的原因,又有一种"暴发户"对落后于他的邻居的歧视。从深层次看,这也是中韩两国共同拥有的东方文化中缺乏宽容所致。如果因为这种"歧视",影响我们向韩国学习,那么无疑只能反映出我们自己的不智。
  二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了点什么
  自行车
  (一)
第15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6)
  一个留日的中国人写的《我认识的鬼子兵》成了畅销书之后,书摊上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许多写"鬼子兵"的书,像什么《鬼子兵的兽行》、《军妓血泪》之类。翻开来一看,竟然从头到尾都是地摊文学式的粗俗描写,那些追求感官刺激的标题和细节描写分明透露着写它的人和读它的人某种不见天日的欲念。
  没有什么东西是中国人不能糟蹋的。这是一个性格里缺乏庄严气质的民族。
  没听见谁为此而义愤填膺。中国人都是实用主义者,这个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什么事都见过了,她已经没了火气,什么事都能容忍什么事都能接受。是啊,这个民族可以争夺从自己的民族英雄身上剐下来的肉,因为据说这种肉可以治病;可以忍受那么残暴的征服和统治,只要能勉强活下去。那么,拿自己祖宗的痛楚和耻辱来卖钱,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二)
  那一次回老家,和老一辈在土炕上闲扯,就聊到了自行车。族叔说,村里的第一台自行车是你远房二爷从县城骑回来的。骑回来那天全屯子都哄嚷动了,过节似的围着看。
  我问:我二爷是干什么的?
  翻译官。
  翻译官?给谁?
  日本人呗,那时候还有谁?
  我大吃一惊:那不是汉奸吗?
  族叔撇撇嘴表示不以为然:拿现在说是叫汉奸,那时候可正经风光过一阵,也没干过什么坏事。老百姓管给什么人办事,谁在上头给谁当差呗,什么时候不是混饭吃!
  我的心扑腾一下。这满炕的黝黑淳朴的庄家汉的面孔一瞬间在我眼前有点变形。
  我仿佛头一次想起,1945年以前,也就是老人们所说的"事变"以前,我故乡的这片土地,叫做"满洲国"。
  我的爷爷奶奶叔叔大爷,都曾经是日本人的顺民。就在我身边,这间房子的老式窗子上,就拴着一枚陈旧得乌黑发亮的满洲国硬币做划挡。
  话题从日本人身上蔓延开去,老人们纷纷谈起日本人是什么模样,曾经某某因为什么事被拉到县上,灌过辣椒水,灌得顺着头发根往外渗血。谈起日本人强迫农民种鸦片,谈起日本人投降撤退时,全屯子人都到路边去看汽车。
  我回过很多次老家,听过那么多的民间故事,听过那么多的"讲古",听过那么多四里八村的奇闻怪事,可还是头一回听到老人们讲起日本人。如果不是由自行车引起的话题,他们似乎已经把日本人忘了。
  为什么呢?
  也许是因为乡亲们都是些普普通通的过日子的人,日本人已经走了,看不着了,也不再回来了,还想着他干什么呢?这些老百姓,他们的生存似乎只是为了生存,只要能生存下去,他们不在乎别的什么。几千年来,一直是这样。
  我的这些质朴而又健忘的父兄啊!他们对伤害过他们的人是那样的大度,过去就过去了。他们只顾眼前的日子。
  智慧有许多种,据说最高一级的智慧是老子发明的,叫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水从来不坚持什么,它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可以被挤压成任何形状,可以接纳任何污秽,可以消磨任何棱角,所以它的生命力最顽强。
  据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像水。
  (三)
  可是就在我们身边,却有人牢牢记着日本人的罪行。他们说:可以宽恕,但不会忘记。
  韩国国会数年前通过一项决议,决定禁止所有参加过侵韩战争的日本老兵入境(不管身上带着多少金额的支票或现款),以此作为对日本拒不反省其战争罪行并发表不当言辞的反应措施。韩国国会并且向中国人大发出建议,希望中国也采取同样措施。
  2004年4月,日本又一次因为教科书问题激怒了中韩等国。中国政府通过发言人表示了例行的愤慨和遗憾,而韩国却断然召回了驻日大使,愤怒的韩国人焚毁了日本国旗,许多城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日示威。40多个社会团体呼吁人们抵制日本文化和日本商品。
第16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7)
  直到今天,普通韩国人提起日本人当年的暴行依然咬牙切齿,日据时期耻辱的痛苦记忆渗透在韩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浸透了韩国社会肌体的每一个细胞。耻辱感几十年来时时刻刻像烈火一样烧灼着每个韩国人。现代韩国人建设韩国的成功努力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集体潜意识:为了证明韩国人绝不是劣等民族。举一个例子,在东亚足球圈里,韩国队和日本队每一次相遇,都必定是一次针尖对麦芒的剧烈碰撞,非要撞个你死我活。韩国队可以输给世界上任何一支球队,就是不能输给日本队,输给日本队,全国人都不答应。过去,他们没能在战场上挡住日本人,现在,他们把球场当作战场的延续,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向日本人证明自己决不是懦夫!
  上一次东亚十强赛日韩之战前,在韩国国内电脑网"千里眼"中的《大家谈》栏目中,韩国球迷纷纷发表意见:
  "韩国队一定要取胜,才能对得起祖先。可恶的日本人夺去了我爷爷的命。"
  "日本人到现在还没有就侵略朝鲜一事进行过正式道歉,我们应该在球场上好好教训一下日本人。"
  这真是一个睚眦必报血性十足的民族。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宽容,那么多的大度,那么多复杂的智慧。他们的国旗虽然用的是老子的八卦图案,但他们的性格却一点也不像水,而是像岩石,寸步不让。
  在中国东北的许多城市里,都矗立着一些日式建筑,这是1945年前日本人的遗物。由于施工精良,大多数到现在还保存完好,还在继续发挥着余热,给城市的街头平添一些异国情调,有时甚至构成了城市一景。
  而在韩国,这个做了三十多年日本殖民地的国家里,你却很少看到这样尖顶修身的日式建筑,不是没有过,而是都被韩国人拆了,就像为了抹去身体上的疤痕。有选择再留下几座,是作为国耻纪念馆。
  意外的韩国
  (一)
  韩国原是东亚各国中的小兄弟。几千年来它就默默无闻地依偎在亚洲大陆的东北角,不声不响,很容易被人忽略。
  是啊,乍一看去,这个小国没什么特点,平庸而不显眼。由于汉文化的巨大辐射力,这个小国被熏染得和中国那样相似,它的独特之处被相似淹没了。清代结束以前,中国官员到朝鲜,不用带翻译,因为汉字是朝鲜的官方语言。就是在今天,韩国已废除汉字,但是韩国最大的报纸《朝鲜日报》和著名的大企业集团"现代"集团等的正式名称,都是用汉字书写的。韩国的民族服装,有着明显的唐宋遗风。韩国人的姓名也完全因袭中国。在世界各国中,中国人在韩国感受到的文化差异是最小的。
  可是这些表面上的相似,却掩盖了中韩民族性格的巨大差异。
  在漫长的过去,山高水长交通不便阻碍了人们发现这一差异。中国典籍中对朝鲜的记载不多,历代为数不多的造访过朝鲜的中国人只是注意到了这个小国的贫弱。
  清光绪年间,聂士成在他访朝后的笔记中记叙了这样的情景:
  "朝鲜民居,大都四合房屋,进门即席地坐。男子性惰,女子服役极苦。"
  "朝鲜人尚知求地利,但官民性习偷惰,恐难勤奋,可忧也。"(清:聂士成《东游纪程》)
  清朝末年,天朝大国的属国一个接一个地丧失,最后剩下一个朝鲜又被日本虎视眈眈,必欲吞之而后快。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居然提出这样一个设想:把朝鲜收为中国的一个省,置于中国的完全保护之下,以绝日人之念。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这个孱弱的民族。
  且不说这样的设想是多么缺乏现代外交常识,多么缺乏战略可行性。通过这个想法,就可以看出,人们对韩族是多么缺乏了解,对他们的性格是多么缺乏深刻的认识。在历史上,中国曾数次想吞并朝鲜。在中华帝国最为强大的隋唐盛世,隋炀帝和唐太宗这两个雄心勃勃的皇帝都曾提举国之兵东征朝鲜,结果都在这个海东小国的边城之下惨败而归。李鸿章好像忘了这一点,日本人也忘了这一点。
第17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8)
  这是一个不会被征服的民族。
  而现在,韩国人有了充分的理由让世界重新认识他们。
  (二)
  我对韩国的一点点了解,源于足球。
  源于中国足球的"恐韩症"。
  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泱泱大国,它的国家队几十年来却能安然接受总是在亚洲的二流球队中混日子的现实。数十年来,中国人在这项体育运动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可是进步始终就是那样若有若无。
  在所有的体育运动中,足球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巴西人华丽,法国人浪漫,英国人骠悍,泰国人顽强。足球场上,反映出了中国人什么性格呢?
  那十一条代表中国足球最高水平的汉子,在韩国人充满霸气的冲击之下,看上去总有些脚底发飘,心里发毛,领先一个球就患得患失,不思进取,一味龟缩防守,不管场面多难看,死乞白赖想要保住这个球拉倒。落后时同样提不起神,毫无斗志,一点也不着急,似乎输嬴与他们无关。
  输了一次,两次,三次,直到十二次。
  差在哪呢?听听那个富态的韩国老头崔殷泽的解释吧,对中国和韩国足球都有比较深的感受的这位前韩国国家队教练说,中国队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他所说的"精神力"。他说,韩国运动员是为荣誉而踢球,职业球员把足球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赢球死在球场上都可以。而中国队缺乏的就是必胜的信念和坚持到底的决心。
  在球场上,虽然我们倾尽全力,也能打出些像样的配合,也能在某些局部形成优势。可是,每场比赛,总是要一不留神几下,总是要失误几回。保持90分钟的注意力,似乎是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这位韩国老头对此感慨良多。他说,中国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基础在亚洲都是一流的。他就是不明白他们在训练中为什么不愿意全心全意投入,在比赛场上为什么那么不思进取。他们不是职业球员吗?
  这个韩国老头不明白,他们是职业球员不假,可中国的职业球员不会为一场球去拼命。在中国人眼里,足球毕竟是足球,值得为之拼命吗?
  中国人为了什么能拼命呢?
  就像这个韩国老头一样,所有的韩国人和中国人相比,好像都有点不通达,不世故,有点天真。
  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生命的独特总结,是中国人独特的生存智慧。
  相比之下,韩国人显得太认死理,钻牛角尖,事事较真儿。这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最不受欢迎的性格,有这样一个人,周围的人都觉得不舒服。一个中国运动员输了球,也会难过(其中包括对奖金的惋惜),但是一宿过去,就想开了,就平静了。谁没输过球呢?巴西队也照样输过球嘛!这样一想,心里就平衡了。
  可韩国人会睡不着觉,因为羞耻而流泪。
  就是因此,这个人口只有中国三十分之一,土地仅有中国一百分之一的小国在球场上一次次击败中国队。
  不仅仅是足球。这个不起眼的小国在奥运会、冬奥会乃至各项锦标赛上的表现常常令人刮目相看。它可以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国。韩国选手的韧劲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常常会给他们的对手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亚洲,在几乎所有体育项目上,这个国民身体素质并不突出的小国却都能和中国相抗衡。
  这里面,有一种精神。
  六十年代的一次世界杯预选赛,韩国队飞赴日本进行比赛。临行前,韩国总统亲自接见了全体队员,总统简短地讲了一番话,结尾说:"如果输掉了,你们就不要再过大韩海峡(即日本海峡)了!"
  那意思就是说,如果输掉了你们就全部蹈海自杀以谢国人吧!
  中国人绝不会这样做。真是太气盛了,太不周密了,太不稳重了,太不老成了,何苦呢?真是不够智慧,不够高明。一个堂堂国家领导人,值得为一个足球这样一种游戏这样小题大做吗?脑子里国际关系世界影响国家大局那去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高风格不讲了吗?虽然那时日韩两队之间韩国队实力占优,但足球是圆的,万一韩国队真输了呢?
第18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9)
  事实上,这位总统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根本没想到韩国队会输,尤其是会在日本输球。这个民族就是有这么一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劲,这个民族就是这样视荣誉重于生命,所以才有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拼劲。这个民族身体里,流淌着的是年轻而热烈的未受污染的血液。
  (三)
  摆脱了日本人的榨取,韩国人在战后的废墟上,开始了他们的经济建设。1967年,衣不遮体的韩国人要在稻田上建立自己的汽车工业。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本彻听说了现代集团的这一设想说:现代集团如果能造出汽车,我将用手指把腊烛点着。二十年后的今天,本彻的话言犹在耳,现代集团已傲然成为世界汽车业的巨头。
  短短几十年间,几千年来一直积贫积弱被人漠视的旧朝鲜不见了,人均国民收入92美元转眼成为过去。韩国已经化蛹为蝶,到处是挺拔林立的大厦和滚滚不息的车流,用金属的色泽和霓虹的闪烁向世界强烈地显示自己的存在。
  中国人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接触到韩国这个国家。渐渐地,现代、大宇开始奔跑在中国大中城市的街头,南韩料的服装陈列在店铺商场,韩国料理的霓虹开始在中国城市的夜空闪烁。韩国在现代化的路上做了中国的榜样。
  现在,中国也正在满腔热情在奔向现代化。现代化是个多么诱人的字眼啊!现代化几乎等同于一次进化,从猿到人的那种。然而,在我们身边,现代化却似乎意味着从地球上抹去北京的四合院,江浙的白墙黑瓦的小镇,福建的土楼,云南的吊脚楼,而一律代之以城市的玻璃幕墙大厦;意味着餐桌上的稀饭小菜和茶换成麦当劳、汉堡包、可口可乐、冰淇淋……
  当思绪缠绕在"中国"这个地理意义和人文意义的综合载体上时,我们总是要陷入迷惑。这个民族真是让人难以捉摸。就在不远的过去,她曾像一个固执的老人那样顽强地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在亡国亡种的关头也不愿做丝毫改变,大有宁可亡国亡种不可亡文化的文化至上主义精神。而仅仅几十年后,她又变成了世界上对本国文化遗产最为漠视的国家之一,文化独特性在她似乎变成了落后和不合群的标志,她有意无意的总在尽量抹去,就像一个刚刚进城的农村妇女急着换下土气的乡下土布衣服一样。
  在所有方面,我们一律以最积极最合作的态度向世界看齐,极其轻松地放弃自己的一切特点。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最热闹的节日是圣诞节,虽然不少人根本就不知道圣诞是怎么一回事;无数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建筑被无声无息地废弃被拆毁无人过问;世界各国中数量最为浩瀚的古代典籍文物沉睡在中国的图书馆里,似是人们有意回避,好像那是些祖上留下的破鞋子烂袜子,不登大雅之堂。我们这个国家今天在世界上二等公民的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似乎是这些无能的祖宗们的不争气,所以这些东西更显得无足轻重,甚至几乎是一块不光彩的疤痕,像阿Q头上那种。
  这实在不像是一个经历了几千年沧桑的民族应有的做法。
  在现代化的韩国,你处处可以见到对历史的尊重和珍视。在大厦、大型企业、高速公路之间,还刻意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东西--从建筑到生活方式。甚至历史上汉文化圈的某些独特的文化生态,现在还活生生地生存在韩国。最初知道这些的时候,我又惊讶又感动。
  中国学者彭林在一篇访韩笔记中,记载了他访问韩国时在几位韩国学者家中见到的令他惊讶的情景。
  彭林造访了对韩国传统文化造诣颇深的金兑仁家。这位中国学者他在笔记中有点惊讶地记叙到,金先生的家在庆尚南道一个叫"桂八"的偏僻山村,像古代的隐士一样,耕读为业,一个人亲自耕作六十亩农田。金府外屋门的上方,写着"小学世家"四个大字,原来金先生的祖上是韩国名儒,对中国小学颇有研究。旁边又有金先生亲自题写的"用因堂"一匾,这是取自《孝经》"用天因地"之义。
第19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10)
  主人用韩国风味的家宴招待了彭林先生。饭后,宾主谈起古代文化,甚为相得。金夫人专门为中国客人用古法吟唱了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这种唱法在中国可能已经失传了吧,"歌声时而婉转,时而激越,有一泻千里之势,一气唱完,博得满堂彩。在国内我从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吟唱。"接着,金夫人又吟唱了朱熹的《小学序》,而这位来自中国的学者,在这样的场合下,只能以一首中国民歌应付场面。
  彭林先生拜访的另一位学者叫河有楫。这位先生在现代的韩国社会里还依照古礼生活,日常起居,交友待客,祭祖敬宗,无不如此。母亲去世时,他按古礼守孝三年。彭林到河氏府上时,正是中秋。中秋与端午、春节是韩国的三大节日,在韩非常受重视,也是绝大多数家庭祭祖的日子。祭祀前一天,河先生斋戒沐浴,次日清晨,只见家里上下一片忙碌,在河先生的主持下,全家人按辈分跪列在祖宗神位之前,祭祀的过程与向生人敬献酒食完全相同。他的长子顺序为祖先献酒荐饭,时间和生人吃饭所用时间相当,长达一个多小时。这就是孔子说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河有楫先生是知名的礼仪专家,每年春秋两季,韩国的一些书院举行传统的祭享时,都请他去指导。在那一天,他头戴儒冠,身穿黑色祭服,指挥若定。韩国学生在他的指挥下,毕恭毕敬,向孔孟像行礼。
  在韩国,现在还有完全按传统方式教学的学院。比如京畿道南扬州市的"泰东古典研究所"。这个学校的课程以四书五经为主,学生必须像古时的书生那样在第一年内背诵"四书","四书"中孟子最长,可分两次背完,一次四小时左右,其他的都必须一次背完。这里的读书方式完全是古代的,背诵时,即用"诵"的方式来背,抑扬顿挫,有声有调。据说,只有这种方式才能保证学生扎实地掌握古典。
  这里的学生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到这里来学习的,各个专业都有。比如有一位叫申承容的汉城大学经济系的学生,问他为什么来学古代典籍,他说:"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极其复杂,而古代典籍含有很高深的哲理,可以提高我的洞察力。"
  在韩国,至今的社会共同道德,仍然是中国宋代提出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韩国人重视家谱,中秋节全国放假三天,所有的人都要回家祭祖,感谢祖先带来丰收。
  这些这并不是政府的有意提倡,而完全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现象。
  西方强势文化在当今世界无疑保持着压倒性的优势,它正以全盛之态横扫全球,把物质主义的世界观连同其副产品虚无主义一并输入不同肤色的人的大脑。在西方文化生机勃勃的挑战面前,其他的文化生态显得那么孱弱而不堪一击,如一丛丛残花败草迅速萎顿:这是否也是一种文化生态平衡的令人痛心的破坏?而韩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对本国文化的信任令人尊重。
  韩国人并不是故作姿态,并不是出于文化叛逆心态的哗众取宠。这些韩国文化人的举动是因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自信,是因于他们性格中的天真质朴和坐言立行执著不移的行事作风。在参天大厦高速繁殖高速公路的触角四处蔓延的背景下,他们的坚持有着一种尊贵的意味。
  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日本天皇访问英国的新闻片断,在欢迎仪式上,主人用用古老的四轮马车载着来自东方的客人,皇家卫兵穿着传统的英格兰军服。在白金汉宫门前的换防仪式,几百年来保持不变。印度人在外交仪式上用自己独特的象群来欢迎客人,韩国人和日本人在传统节日都穿民族服装,印尼人出现在外交场合总是戴着那种黑色小筒帽,如果你在电视上看到非洲国家来访,他们大抵都穿着那种古怪的袍子……也许这些非洲人平时在自己的国家并不穿这些东西,可是出现在世界面前,他们却非要庄重地穿上不可,这里面,无非是要表现那么一种精神。
  毛主席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同样,一个民族,更是要有点精神的。
第20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11)
  我们比韩国人少什么
  (一)
  韩国六十年代还遍地秃山,现在全部都已绿化。在韩国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是干干净净,极少见到乱扔垃圾的现象。
  韩国人高度重视环保,饭店里用的是淀粉制造的绿色牙签,无论多豪华的宾馆都没有一次性牙刷、牙膏和拖鞋。在韩国购物,没有人会提供你塑料袋,你得自己购买纸袋。韩国人像爱护自己的客厅一样爱护国土。
  在中国旅游,沿铁路公路你会看到一条白色垃圾带,塑料袋快餐盒迤逦不绝。中国北方道路两边,秃山多于青山。
  中国人喜欢看美国大片,近年来韩国电影电视风靡中国。《泰坦尼克号》上演之际,在中国创了电影票价的历史纪录,这部电影比任何一部影片赚的钱都多。然而当时在韩国居然有成千上万的人抵制观看《泰坦尼克号》,理由很简单,如果有300万韩国人看这部电影,那么韩国大量的外汇储备都会流到美国去。电影学家还分析说:"韩国人在一定程度上,相对于好莱坞和欧洲片,他们对本国影片更为偏好。"
  不止是电影。韩国人提倡身土不二,以用国货为荣。而中国人则更喜欢进口货。
  中国人从小教育孩子不要吃亏。在中国的大学食堂,打饭时学生们总是挤做一团。然而留学韩国的中国人却发现,韩国学生自动排队,饭票都是自己扔在盒子里,无人监视。到韩国生活的中国人发现,韩国公园里陌生的小朋友之间也会互相分给对方一些正在吃的零食,"初来时我有点不习惯,不敢让孩子接受。时间长了,我也慢慢教育自己的孩子分一些零食给其他小朋友吃。"
  足球就不用比较了,可以对比一下球迷。韩日世界杯期间,韩国球迷的表现给全世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在场上服装统一、用具统一、口号统一,数万人掀起红色巨浪,高呼"大韩民国",让人感觉到强烈的震撼。而中国球迷人数也不少,可是都是四五十人各自为战,从服装到口号,五花八门,形不成合力,只感到杂乱。比完赛,韩国球迷都要收拾好身边的杂物再走。可是中国球迷所到之处,垃圾遍地,其中竟有许许多多的小五星红旗!
  (二)
  觉得韩国存有古风。韩国人崇尚传统的道义文化,而所谓的道义文化的内容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和节气。中国社会曾是最提倡忠义节气的,但是很久以来,忠义节气似乎就已是改朝换代时个别孤臣义士血淋淋的专利,是对普通大众之浑浑噩噩的极端反弹,或者是评书演义中的故事传说,再或者退化成流氓无赖们在酒桌上虚张声势的誓言。普通老百姓早已自觉自愿地抛弃这种漂亮但是不实用的精神装饰品,一心一意为了那点口粮而投入全部努力。我总觉得,也许是中国人经历的沧桑太多,苦难太多,虚伪太多,欺骗太多。像一张纸,经过的揉搓太多,已经不再如当初的洁白挺括;像一条河,经历的地方太多,污染太多,渐渐辨不出原来的颜色。
  写到这里,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文中说:
  "看先秦故事,总觉得那时候的中国人活得豪放刚烈,特别像一个真正的人,便疑心东方文化曾有一种春秋精神,春秋人格。
  "这人格的特点之一是:自尊、知耻、忘我、利他。
  "这种精神在当代中国人那里已很少见了。"
  文章的作者也提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韩国人的表现,最后他问:
  "莫非春秋精神已然东渐乎?"
  并非东渐,而是这种精神曾为中韩两国人民所共有,而在长白山南的几千年相对封闭的三千里清洁质朴的山河中保存下了本色。
  中国人,你什么时候能恢复本色?
  三 从韩国人的变化看如何改变国民性
  中国人国民性格演变轨迹
  (一)
  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过,民族性格却不断变迁。翻开《春秋列国传》,你会发现,那时的中国人特别有血性。赵氏孤儿、七百壮士、聂政刺侠累、荆轲刺秦王,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演绎了那个时代男人们的壮烈与决绝,告诉后代什么叫轻生重义、生死相许。
第21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12)
  读春秋故事,你会惊异于他们的单纯和透明。春秋战国时的中国人,活得有声有色,死得爽快清白。在后人看来,他们也许有点稚拙,有点简单,但却像少年人一样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挺拔和亮丽。
  在周边民族还处于沉睡中时,中国人已经开始了思想启蒙。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思想活跃,智慧奔放。智者辈出,学说林立。进入思想青春期的他们充满了创造的冲动和诉说的欲望,在早期中国文明史的天空中喷发成一道道绚丽的朝霞。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一个叫嬴政的外表孱弱内心冷酷的男子挥剑过早结束了中国的青春期。秦始皇的过错不在于他统一天下,也不在于他修长城,而在于他视天下人为自己的猎物。他的老师韩非子告诉他,人是一种本性卑劣的动物,他们渴望的只有利益而惧怕的只有暴力,所以,人不值得尊重也不能相信。统治天下的方法就是"执长鞭以御宇内",用法、术、势来束缚和操纵,就像对待拴在车子前面的牲畜一样。
  这个历来被中国人视为雄才大略的人确立了一整套暴力基础上的统治方法,把所有人都变成了为他驾车的牲畜。他"焚书坑儒"、"以吏为师"、"以愚黔首",取消了民众的自尊和思想,终于达到"偶语者弃市,腹诽者诛,道路以目"的程度。中国人的群体人格第一次受到了粗暴摧残,不择手段的实用主义者开始更能适应这个严酷的社会。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楚汉战争中,刘邦被杀得大败,带着一对儿女和谋士滕公坐着一辆大车逃跑。为了让车子跑得快点,刘邦好几次把两个孩子推下车,都被滕公又拉了上来,气得刘邦"欲斩之者十余"。项羽威胁刘邦要杀了他的父亲做肉酱,刘邦却一副嘻皮笑脸,告诉项羽做成了肉酱别忘了分他一杯尝尝。
  古代朝鲜私塾图
  史书记载,"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他极富亲和力,看门的和大头兵与他都能一见如故,然而一转脸又能忘恩负义,刚刚坐定了天下就开始杀戮那些为自己卖过命的战友。这个满嘴粗话的地痞的胜利,宣告了中国人精神上的第一次劣化。他证明,项羽式的高贵、矜持、理想主义已经不适于秦始皇之后的中国。
  好在秦王朝的寿命不长,崇尚黄老的汉王朝通过无为而治渐渐恢复民族的元气,得以驱逐匈奴,扬我大汉天威。中国被安置进一套日趋成熟的"王霸杂用"的统治制度中,中国人民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保留了上古社会一脉相传的质拙单纯。中华文明遥遥领先于四邻,中国人民充满了泱泱大国的自豪和自信。这种自信在盛唐时达到顶峰。
  盛唐是中国人永远的回忆。那个时候,中国是全世界最富强的国家,中华文明的灿烂光华一直辐射到欧洲。中国的四邻纷纷向中国表示由衷的敬意,毫无保留地向中国学习。长安的大街上,陈列着欧亚大陆各国的货物,随处可见来自各国肤色各异的商人和求学者。那时候中国人的人格基调是阳刚、开放、乐观、健康、进取。他们还没有学会裹小脚、谈道学、立牌坊,没有发明出那么多莫名其妙的清规戒律。女子丧夫可以再嫁,夫妻不合可以离婚,文人用华美的辞赋公开歌颂性爱,诗人们用清新的诗歌表达生命的热情。中国历史上人格最健康的皇帝唐太宗出现在那个时候,他为人理智而又富于人情味,雄才大略又懂得尊重民众。最伟大的诗人李白也出现在盛唐,并且也只可能出现在盛唐,他飘逸豪放的诗风充分表达了那个时代的胸襟和气魄。
  (二)
  然而,多灾多难一直是中国的宿命。唐朝之后的一千年间,中国大地上政权不断更迭,外族屡次入侵,给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改朝换代"这个词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也许和其他任何民族不同。中国道德的根基就是"忠"和"孝"。君存与存,君亡与亡,此乾坤之大义。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事二主,改朝换代对每个人特别是每个士大夫来说都是一个考验。改朝换代就像一个巨大的刑具,每隔一二百年,中华民族就要被缚上去,生割活剥,从一个家族的权力骨架上剥下来,移植到另一具骨架上。虽然每一次都会有无数的人"投井"、"堕城"、"阖家自焚",然而,大多数人最终还是得选择屈辱地活下来。这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人格受挫和自我否定的过程。
第22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13)
  不幸的是,中国的皇位实在太诱人了,历代皇帝都为保住皇位绞尽脑汁,然而改朝换代之频繁还是独一无二。不要说没有日本那样的万年一系,甚至也远不如朝鲜王朝那样稳定。自唐亡之后,朝鲜只经历了高丽和李朝两个王朝,而中国却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仅仅唐宋之间短短的54年,中国北方就换了梁唐晋汉周五个王朝。其中最短的后汉只存在了四年。
  再好的钢材,你反复弯折它也会金属疲劳。再质朴的民族,在这样不断的尴尬面前也会变得冷漠。中国人的自尊和自信,本来是建立在忠孝为本的道德之上。然而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对"忠义"的摧残,都是对"投降"的奖励。"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次摧折。走马灯式的攘夺皇位,使血性一次次被嘲讽,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坚持、相信和认真。中国人的单纯和刚烈在这一次次弯折中渐渐消失,维系这个社会的道德纲常日渐被架空,人们越来越油条。不管从哪个方向来的大兵进城,他们都熟练地插上顺民的牌子,摆上香案,跪在城门两边迎接。
  然而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宋朝之后,跪迎大军的中国人两度发现马上的征服者居然是浑身腥膻的异族。对于习惯于改朝换代的中国人来说,这又是一次新的巨大的心理打击。在蒙古人野蛮的屠城面前,原来的天朝大国的子民只得接受被列为"末等公民"的耻辱,忍受长达百年的蒙古人暴政。满洲人南下,中国人的境遇更为难堪。每个人都得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头发剃去,只留下头顶铜钱大一块,梳成一根小辫儿,叫"金钱鼠尾"式。
  忍辱偷生的生存状态下人格健康无从谈起。元朝和清朝两代被异族奴役的经历,使中国人性格中的自尊自信受到毁灭性打击。宋元之间,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又一次出现了显著劣化。宋朝虽然衰弱,却出现了岳飞、杨家将、文天祥这样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民众的抗争风起云涌。在此之后,铁骨铮铮的中国人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灵魂和身体的分裂。他们越来越熟练地把大道理和实际行动分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动物式的生存方式。越来越多的中国式智慧发展起来,比如"好死不如赖活着",比如"唾面自干",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比如"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如果说春秋时的中国人像一张挺括的白纸,干净爽利的话,那么几千年来这张白纸经受了太多的揉搓,已经变得软沓沓脏兮兮,看不出当初面貌了。
  (三)
  和改朝换代、异族入侵交错相伴的,是专制统治的日趋严密。
  从秦始皇开始,几乎每一代皇帝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保证皇位永远不让他人染指?
  这个问题是秦朝之后历代王朝的全部焦虑所在。每一个皇帝都为此夜不安枕。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千方百计扼杀民众的活力,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社会稳定。为此,就要防止人们独立思考,阻止人们自发组织,消灭任何能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势力。
  不论统治者在整个社会中所占的人口比多么微小,然而只要他掌握了绝对权力,社会就会不可避免地向着他所希望的指向发展。不管这个方向是多么荒谬,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合理。于是,二千年间,中国社会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向越来越严密的专制和越来越死寂的僵化。
  继秦始皇创立了大一统制度以后,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推行思想专制。唐太宗通过科举制度,把全社会的智力资源集中到功名利禄这一个指向,有效地防止了智力活动的多极多向发展。元朝皇帝们强化里甲和连坐制度,不许汉人使用兵器,甚至不许用菜刀。文盲皇帝朱元璋则取消了丞相制,凭借小农本能,把中国社会退变成了一个大村子,他自己充当事事都要管的村长。全国老百姓穿什么样的衣服、住什么样的房子、房后种什么树、院子里养几只鸡都得由他一人规定。清代干脆连内阁也取消,彻底把天下变成一个人的天下。为了不让人们乱说乱动,清代最伟大的三代帝王康熙雍正乾隆更是把文字狱推向极峰。一个道士提出人是用大脑思考而不是用心思考,被康熙认为是"危险人物"处决。精神病患者发病时自称皇帝,被乾隆凌迟处死。文字狱的盛行甚至使朝廷的大臣们之间都不敢相互通信,不敢写日记,生怕被人抓住把柄。
第23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14)
  皇帝们的智力接力,使得中国的专制制度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中国社会终于融成了铁板一块。这个社会的本质特性就是超稳定,对任何改革的愿望都给以毫不留情的打击。由于不惜代价以换取稳定,千余年下来积累了无数的弊病,然而想要改变一点,却几乎不可能。数亿人的智力被牢牢禁锢,活力被有效扼杀,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如同带着沉重镣铐的囚徒,就像清朝末年的外国观察家所说的那样,极端麻木然而又极端富于忍耐力。
  中国历史越往后翻检,人文气息就越淡,高贵、仁慈、宽容、尊重这些美好的字眼越来越稀少,代之而起的是越来越重的猜疑、自私、残忍和卑鄙下流。中国文化在高度成熟之后散发出腐烂的霉味儿。政治家一个比一个多疑、阴毒、残忍,士大夫的骨头一天比一天软,文学艺术作品一篇比一篇气质委靡,缺乏创造力。普通老百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他们在极端穷困的物质环境中越来越富于忍耐。
  (四)
  上述分析当然是粗线条、感性化、不成熟不周密不严谨不全面的。然而,有一点是不证自明的:正如任何一种性状背后都有基因的决定一样,中国国民性的所有负面表现都可以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找到原因。
  中国人富于忍耐力和麻木是因为几千年的历史告诉他们,反抗是没有用的。
  曾经有无数热血沸腾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这个社会的重重弊端,挺身而出进行改革。然而从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到康有为维新,几乎所有改革家的下场都是身败名裂。
  在暴力和专制面前,中国人进行过壮烈的抗争。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次轰轰烈烈的大起义,掀翻过一个又一个专制王朝。蒙古人征服欧亚过程中遇到的最顽强的对手是中国人。满洲人入关之初颁布剃发令,无数南方城市奋起反抗。然而,不论反抗多么顽强多么壮烈,中国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被异族征服的命运。无数次的揭竿而起,以血流成河人口减半的代价,并没有换来人民权利的伸张,反而使专制制度越来越严密。
  几千年的经验教训终于让中国人意识到,要改变中国社会中的任何一点都是几乎不可能的。就像一个屡次越狱屡次失败的犯人,除了安守狱规之外,他还能做什么呢?所以,鸦片战争后来到中国的西方观察家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这种忍耐力导致了在中国所看见的最悲惨的景象:富人的食物多得吃不完,很容易夺取,然而近处却有成千的人默默地饿死了。对这种古怪现象,中国人已经习以为常。"外国人奇怪的是,灾荒年月那些饥饿绝望的难民,"却不团结起来,向地方官员要求一些救助"。外国人反复地询问这些灾民,得到的回答是:"不敢"。
  中国人表里不一,没有原则,是因为原则在很多时候是生存的障碍。由于统治者放弃一切地追求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合理的制度得不到及时调整改革,社会制度越来越僵化越来越行不通。于是,在表面制度之下,出现了一种不能公开却行之有效的潜规则。那些坚守原则的人成了"道学家"、"傻子",被社会竞争无情地淘汰,而那些把道德口号喊得山响,在实际行动中却完全遵守利益原则的人却轻易成功。所以中国人讲究中庸、圆融。只有没有棱角的人才能在这个规矩畸形的社会里如鱼得水吃得开。
  中国人缺乏坚定信仰,是因为整个中国几千年来就是个劣性竞争的大舞台,越是心狠手辣背信弃义表里不一如刘邦朱元璋慈禧太后者越有可能取得成功,当然他们必须有足够的演员素质,能装得仁义无比;而越是天真仁慈的人越遭到惨败,比如那个好面子的项羽和圣贤之书读得很好的建文皇帝朱允炆。由于帝王们的无耻表演和破坏性使用,仁义道德三纲五常的效用实际上很早就部分破产了。中国人在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欺骗,所以他们早就不信任何东西,并且也不相互相信。所以有了那句著名的流行语: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
  至于中国人没有公德心,中国人脏乱差,这更容易在历史上找到解释。正如鲁迅所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种时代,一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另一种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中国人从来没有过当家作主的感觉,这个国家只是别人的私产。他不过是别人的奴隶,所以没有必要替别人去珍惜什么东西。中国人只会爱惜自己院墙之内的东西,对院墙之外的东西,他们有着旺盛的破坏欲。路灯虽然并不碍自己的事,但是一定要打坏;漂亮的广场,可以毫不心疼地弄脏;虽然一家只得到了一块砖,但雷峰塔也一定要倒掉。
第24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15)
  中国人残酷,缺乏同情心,是因为中国人的生活环境过于残酷,自己被生活所虐待。中国没有照顾残疾人的习惯,中国人对生活中的残酷现象习以为常,甚至有时候,中国人乐于从虐待他人中得一点心理补偿。
  徒劳的"改造国民性"
  在来到中国前,西方人的头脑里装满了关于中国的美好想象。伏尔泰说,中国人"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应该置中国于所有民族之上"。凭借流传到欧洲的中国书籍,他们想象中的中国物质丰富,文化发达,由贤明的皇帝进行着有效的治理,人们彬彬有礼,道德高尚。
  然而,随着鸦片战争的舰船来到中国的西方人却看到了与书本记载反差极大的景象。他们看到的中国城市肮脏污秽,看到的中国人麻木呆滞。这些中国人如同带着镣铐的犯人,"脑力衰弱","缺乏创造力","利己心强","因循守旧","理智混乱","没有时间观念","含糊对付","没有同情心","爱撒谎","不守信用","表里不一"……
  对中国人性格进行过深入研究的传教士明恩溥在和中国人接触三十年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多方面的需要,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迫切的需要--人格与良心。"
  随着中国国门的逐渐打开,越来越多先知先觉的中国人意识到了国民性的问题。他们反观自我,感觉到的痛楚失望比外国人要痛切得多,所以分析和批判也较外国人激烈锋利得多。从严复、梁启超、孙中山到鲁迅、胡适再到柏杨、龙应台,人们连篇累牍地列举分析、一代一代地痛心疾首。他们不约而同地擎起"改造国民性"的大旗,在先改造制度或先改造人的选择面前,大部分人认同了后者。人所公认的旗手鲁迅在1925年说了这样著名的话:"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造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在那一代人眼里,中国人国民性中的劣根性是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只有中国人全体都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中国才有可能推行现代化的各种制度,中国才能复兴和强大。否则,不论什么好东西,一到中国,立刻就变了样。
  那么怎么样才能脱胎换骨呢?传教士明恩溥提出的对策是引进基督教,帮助中国人建立真诚品质和利他精神,建立起坚定的信仰。梁启超这样的老派改革家则提出"新民说",靠每个人的意志力来涤荡自己头脑中积累的千年污垢。鲁迅、陈独秀等激进主义者则提出全盘扫荡传统文化,"不读中国书",以破坏民族性赖以产生的文化基础。他们的学生毛泽东最彻底地贯彻了他们的主张。
  毛泽东是改造国民性运动中最决绝的斗士。与其说毛泽东一生的奋斗是为了推翻旧中国,建设新社会,不如说是为彻底改造中国国民性更为恰当。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认定只有彻底改造国民性,才能救中国。他说:
  国人积弊太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吾国思想与道德,可以伪而不真、虚而不实之两言概括之。五千年流传到今,种根期深,非有大力不易摧陷廓清。
  他提出中国的出路在于,"有大气量人","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毛泽东一生都在努力做这样的"大气量人"。在四个伟大中,他只喜欢"伟大导师"这一称号。毛泽东一生根深蒂固的理念是思想意识决定一切,因此一切建设都应该从改造思想入手。他以摧枯拉朽般的宏大气魄掀起了一场摧毁传统文化的社会运动,通过揭发批斗等手段,破四旧,立四新,进行文化大革命,力图彻底清除中国人头脑中盘踞了数千年的封建文化,代之以崭新的共产主义情操,使中国人"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一变而成为共产主义新人。
  然而,将近百年的轰轰烈烈的改造国民性运动,取得的成效却似乎并不令人心慰。梁启超临死时看到的中国,比他出生时更令人失望。鲁迅则是带着对改造国民性的灰心绝望去世。而毛泽东对中国人的改造,在他死后被发现似乎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反右"、"文化大革命",似乎进一步摧毁了人们互信的能力,空前发展了相互猜忌、相互提防,使人们对理想、崇高、纯洁这些字眼敬而远之。中国人的道德素质在"文革"中出现了有中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滑坡。
第25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16)
  改革开放后现代化路途上中国遇到的核心问题,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和民族性相关:国民素质、官员素质、信仰危机、道德危机、诚信危机、贪渎习惯、公德缺乏、内耗争斗、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虽然经济增长速度骄人,虽然中国的外表日新月异,虽然中国的部分地区已经宣布完成"现代化",然而许多中国人的头脑并不比1911年以前清醒多少。到现在,装了抽水马桶的中国公厕还是臭味冲天,出了国的中国人还是随地吐痰,被外国警察抓住罚款。一些中国人的所作所为让人想起中世纪:
  据2002年8月31日《齐鲁晚报》消息,某县一包工头李某开着小货车将一老者撞成重伤。李某下车把老人扔进沟中,任其死去,而车上10名民工对此竟无动于衷。《生活日报》报道,9月2日,湖南浏阳一16岁少年在网吧被5少年乱刀砍死,在整个砍杀过程中,旁观的数十人如同在看暴力片一样投入,居然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报警!
  沈阳市慕马大案案发后,沈阳人并不恨这些贪官,他们认为拿钱办事的贪官比不办事的还是要好一些。"他们虽然犯了罪,却也为沈阳人民干了些事情"。甚至有人认为他们还不算特别贪,在官员里尚属比较清廉,只是不幸撞上了"枪口"。
  当这样的消息经常进入你的视线时,你当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鲁迅当年谈到的"看客心理"。现在的看客们,居然比鲁迅当年批评的要更加冷漠。如果客观地评价当下中国人的整体道德素质,我们只能说比鲁迅当年是更加恶化了。所以,才有了报纸杂志上痛到绝望的批评,才有了前面所引的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种种负面看法。
  积累了一百年的失望,形成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人的劣根性是天下最顽固的事物。每个中国人一生下来,身上已经携带了"过滤性病毒",并且终生无法治愈。
  自我放弃、妄自菲薄经常出现在流行的话语中,不论是海内还是海外。
  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有这样的描写:
  有一天黄昏,和一位瑞典朋友去看淡水的落日。河水低潮的时候,密密麻麻的垃圾在黑色油腻的污泥中暴露出来。好不容易找到一块离垃圾远一点的地方,刚坐下来,就看到这个毛毛头,五岁大的小男孩盯着我们,转身对抱着布娃娃、更小的小孩,用很稚嫩的声音说:
  "妹妹,我会听英文,这个外国人在说我们台湾很不进步……"
  我愣住了--因为我的金发朋友一句话也没有说。这个小毛头在捏造故事,可是他捏造了怎么样的放弃啊!中国民族的自卑感已经这么深了吗?
  一样又不一样的韩国人
  在青海的龙羊峡我第一次见到了上游黄河。流了一千多里的黄河仍然清澈见底,这让我惊讶不已。原来,黄河也有过少年一样的清纯。只不过越到下游,遭遇的土地越贫瘠,汇入的支流越多,终于混浊不堪,成了举世闻名的浊流。中华民族也如它的象征物黄河一样,漫长的历史使它憔悴,许多东西不再分明。
  韩国人曾截取了一脉上游黄河,注入鸭绿江。由于水短流直,地处偏僻,鸭绿江大部分水身保持着清澈碧绿,直到入海才有一点轻微污染。和韩国人接触久了,你会觉得,韩国人身上有着中国春秋时代人物的气质,他们简单、直爽、刚强、轻生重义,他们的本性没有受太多污染。
  (一)
  朝鲜历史的源头与中国纠缠难分。
  传说因为殷纣王昏庸无道,他的叔父箕子一气之下,远走朝鲜,建立国家。这是朝鲜半岛第一次出现国家。
  秦汉更迭时期,数万名燕人避战乱进入朝鲜。其中一个叫卫满的燕人头目赶走了箕子的后代,建立了卫氏朝鲜。
  汉朝征服朝鲜,把朝鲜变成了汉朝的四个郡。
  汉朝灭亡,三国争雄,朝鲜渐渐脱离中国,获得独立。不过,朝鲜与历代中原王朝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宗藩关系,在文化上受到中国的强烈辐射。唐朝时期,许多朝鲜读书人千里迢迢到中国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就在中国当官。宋元时期,朱熹理学在中国流行,朝鲜也把朱子学说作为本国人的道德准绳。明朝中国出现了大儒王阳明,朝鲜读书人也开始研究阳明学。朝鲜也因为自己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而十分自豪,认为自己是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的第二个文明国家,自称为"小中华"。
第26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17)
  英祖至行王李礽的画像。朝鲜国王的衣冠样式和明朝皇帝极为相似,只是颜色不同。
  同质的社会、一样的文化,两国的民族性当然会有太多的共同点。朝鲜国王很好地学习了中国皇帝的统治术,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们的专制统治比中国还要严密。朱元璋要求老百姓无故不许外出,要出门百里就要开通行证。而朝鲜干脆给所有老百姓都挂上胸牌,上边写上自己的姓名、年龄、出身和住址,官府衙役可以随时翻看行人的号牌。朝鲜一样实行科举制,一样表彰"节妇"、"烈女",官员一样贪污腐化,读书人一样保守顽固。宫廷中充满了血腥和残忍,承平之日,大臣们也全神贯注于窝里斗,"东人"、"西人"、"老论"、"少论"掐得你死我活。韩国人和中国人一样地崇拜权威、官本位。在经济起飞前,韩国人的脏乱差比中国还甚。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