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管理]《危机管理》作者:平川

_2 平川(现代)
  ◎诺基亚:"危机是改进的机遇!"
  在火灾发生后的几天内,诺基亚的官员在芬兰就发现订货数量上不去,似乎感到事情有点不对。3月20日,诺基亚公司接到来自飞利浦方面的通知,飞利浦方面尽量把事情淡化,只是简单地说火灾引起某些晶元出了问题,只要一个星期就能恢复生产。这个信息传到诺基亚处理部件供应问题的首席管理人员考豪能那里,考豪能决定派两位诺基亚工程师到飞利浦的工厂去看看。但是飞利浦公司怕造成误会,婉言拒绝了诺基亚的要求。考豪能随即就把飞利浦公司供应的这几种芯片列在了特别需要监控的名单上,这种情况在诺基亚公司每年会出现几次,当时也没有人太在意。
  在随后的一个星期里,诺基亚开始每天询问飞利浦公司工厂恢复的情况,而得到的答复都含糊其辞。情况迅速反映到了诺基亚公司高层,诺基亚手机分部总裁马蒂·奥拉库塔在赫尔卢基会见飞利浦方面有关官员的时候,把原来的议题抛在一边,专门谈火灾问题,他还特别说了一句话:"现在是我们需要下很大的决心来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3月31日,也就是火灾发生两个星期以后,飞利浦公司正式通知诺基亚公司,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恢复生产。
  诺基亚发现由飞利浦公司生产的5种芯片当中,有一种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供应商,但是其他4种芯片只有飞利浦公司和飞利浦的一家承包商能生产。考豪能在得到这个坏消息几小时之后,召集了中国、芬兰和美国诺基亚分公司负责采购的工程师、芯片设计师和高层经理共同商讨怎样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一起讨论解决方案。
  考豪能还专门飞到飞利浦公司总部,十分激动地对飞利浦公司的CEO科尔·本斯特说:"诺基亚非常非常需要那些芯片,诺基亚公司不能接受目前的这种状况,即使是掘地三尺也要找出一个方案来"。此外,诺基亚公司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快速生产方案,准备一旦飞利浦工厂恢复正常以后,就可快速地生产芯片,把火灾造成的损失补回来。第23节:反应迟缓将会错失良机
  为了应急,诺基亚迅速地改变了芯片的设计,经过考豪能的不懈努力,他们找到了日本和美国的供应商,承担生产几百万个芯片的任务,而从接单到生产只有5天准备时间。
  ◎爱立信反应迟缓而错失良机
  与诺基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爱立信反应要迟缓得多,显然对问题的发生准备不足。爱立信公司几乎是和诺基亚公司同时收到火灾消息,但是爱立信公司投资关系部门的经理说,当时对爱立信来说,火灾就是火灾,没有人想到它会带来这么大的危害。当火灾发生的时候,很多高级经理们刚刚坐上新的位置,还不熟悉火灾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也没有什么应急措施。
  2000年7月,爱立信第一次公布火灾带来的损失时,股价在几小时内便跌了14%。此后,股价继续下跌不止。这时,爱立信公司才开始全面调整了零部件的采购方式,包括确保关键零部件由多家供应商提供。
  火灾后遗症在2001年1月26日达到了高潮,飞利浦公司的官员说:实在没有办法生产爱立信所急需的芯片,"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爱立信公司突然发现,生产跟不上了,几个非常重要的零件一下子断了来源。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爱立信公司为了节省成本简化了供应链,基本上排除了后备供应商。当时,爱立信只有飞利浦一家供应商提供这种无线电频率晶片,没有其他公司生产可替代的芯片。在市场需求最旺盛的时候,爱立信公司由于短缺数百万个芯片,一种非常重要的新型手机无法推出,眼睁睁地失去了市场。爱立信公司主管市场营销的总裁简·奥沃柏林说:"可惜的是,我们当时没有第二个可选择方案。"面对如此局面,爱立信公司只得宣布退出移动电话生产市场。
  诺基亚的努力没有白费,手机生产赶上了市场需求的高潮,生产按期完成。利用火灾给爱立信公司带来的困难,诺基亚公司奠定了在欧洲市场的主导地位,扩大了在全球手机市场的市场份额。当时,诺基亚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0%,而一年以前还只是27%,爱立信的市场份额为9%,一年以前则是17%。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场危机使诺基亚从爱立信的手中抢夺了3%的市场份额。
  一场意外的火灾竟然影响到了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危机影响之大,也说明了"蝴蝶效应"的厉害。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企业发生危机都可能引发相关企业的危机,企业如果没有很强的危机管理能力,很可能因为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危机而陷入困境。爱立信和诺基亚的供应链上同时拥有相同的企业--飞利浦芯片厂,飞利浦芯片厂发生火灾后,由于两家企业危机管理能力不同,导致了结局的差异。
  首先,两者的差异表现为供应链管理上的差异。
  爱立信为了节约成本,只有飞利浦一家供应商提供这种无线电频率晶片,没有其他公司生产可替代的芯片。这样的采购策略使爱立信面临很大的供应风险,如果飞利浦的芯片供应出现问题,就很可能引发爱立信的芯片供应危机,而诺基亚则有多个供应商,这使诺基亚公司有更强的供应危机预防能力。
  其次,两者在危机预警系统方面的差异。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爱立信的危机预警系统是不合理的。当飞利浦芯片厂发生火灾致使芯片供应不正常时,爱立信公司内部并没有对此发出警报,以引起高层管理者的重视。而诺基亚公司却大不一样,当飞利浦将火灾引发的问题告知诺基亚之前,一些诺基亚管理人员就注意到晶片供应出现了不正常情况,诺基亚处理部件供应问题的首席管理人员考豪能两周内就将30位诺基亚管理人士集中到总部,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当诺基亚公司接到来自飞利浦方面的正式通知后,考豪能立刻派两位诺基亚工程师到飞利浦的工厂去查看。遭到了婉言拒绝后,考豪能随即就把飞利浦公司供应的这几种芯片列在了特别需要监控的名单上。在随后的一个星期里,诺基亚开始每天询问飞利浦公司工厂恢复的情况,当得到的答复都含糊其辞时,情况就被迅速地反映到了诺基亚公司高层。诺基亚公司危机预警系统的作用在这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危机征兆出现时,危机预警系统就发出了警报,随着危机警报的加强,危机警报系统就向更高层的管理者发出警报,从而为诺基亚处理危机赢得了时间。
  第三,两者在危机管理措施上的差异。
  爱立信的危机反应和恢复工作同样是存在欠缺的,当危机出现时,公司几乎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是典型的坐等机会。事后爱立信公司主管市场营销的总裁说道:"可惜的是,我们当时没有第二个可选择方案。"说明爱立信在制定的危机反应和恢复计划时根本没有为供应危机准备相应的处理方案。
  诺基亚却不同,面对危机,诺基亚公司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向飞利浦公司表明芯片供应对诺基亚的重要性,随时了解飞利浦公司的供应能力;
  二、重新设计芯片,找到了日本和美国的供应商,让其承担生产几百万个芯片的任务;
  三、要求飞利浦公司发掘潜力或改变生产计划,尽可能减轻火灾造成的供应量减少;
  四、设计专门的快速生产计划,以便火灾恢复后,飞利浦公司能快速地生产芯片。
  由于危机反应的差异,诺基亚公司在供应危机中占据了主动权,使飞利浦公司在火灾恢复后优先保证了诺基亚的芯片供应,而且因为有其他供应商提供芯片,诺基亚公司受飞利浦公司火灾的影响明显要比爱立信小得多。第24节:人质是如何解救的成功的
  莫斯科"人质"与韩国地铁"纵火"
  2002年10月23日,莫斯科时间晚上9点左右,位于莫斯科东南方的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内有近千名观众正愉快地欣赏着文艺节目,突然,约40多名车臣恐怖分子持枪闯入剧院,他们身上绑满了子弹和炸药。这些恐怖分子命令观众不得轻举妄动,并宣布他们已被劫持为人质,人质中有不少妇女儿童,还有近70名外籍人士。这一危机事件立即震惊全世界,这是继巴厘岛爆炸事件后,国际恐怖分子在2002年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恐怖活动。普京总统连夜召开安全部门紧急会议,商讨如何处理危机。
  策划与指挥这起恐怖事件的是车臣非法武装"伊斯兰特种战团"马夫扎尔·巴拉耶夫,他是已故车臣著名匪首阿尔比·巴拉耶夫的侄子。阿尔比在2001年夏天被俄军击毙,马夫扎尔便接管叔父留下的事业,并发誓要为其报仇,他专门组织了一支由车臣匪徒遗孀组成的"寡妇"敢死队,因为她们对俄军有着刻骨之恨,所以,她们在这次恐怖事件中将生死置之度外。这些妇女身上都绑着炸药,声称要与人质同归于尽。恐怖分子向俄政府提出在7天之内结束车臣战争,并使俄军队撤出车臣,否则将杀死全部人质。
  2002年10月25日早上9时,恐怖分子释放了7名人质,一名国际红十字官员高举着白色标志旗,在俄特种部队的掩护下进入文化宫。中午,俄官方与恐怖分子就释放外籍人质的谈判宣告破裂。12点左右,恐怖分子又释放了8名儿童,他们先后在国际红十字会官员的护送下走出大厅。但整个局势仍处于僵持阶段,恐怖分子与俄官方的接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与此同时,普京总统发表了措辞强硬的讲话,他说,他不会答应恐怖分子停止战争的要求,"决不会向挑衅让步",他强调,目前首要的任务是保证人质的生命安全。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帕特鲁舍夫25日下午向媒体宣布,如果恐怖分子释放人质,俄当局将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然而,恐怖分子则威胁说如果俄当局不答应他们的条件,他们将于26日开始屠杀人质,情况已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
  2002年10月26日清晨,恐怖分子打死了两名人质,并将人质尸体抬出剧院大门,就在此时,俄特种部队突然开始向大门冲击,此举吸引了恐怖分子的注意力,千钧一发之际,早已分布在剧院各个入口和已潜伏在剧院内的特种兵如天兵而降,闪电般地出现在恐怖分子面前,恐怖分子还未来得及引爆绑在身上和分布在剧院各处的炸弹,就已被制服。此次行动在最少损失的前提下,解救了大部分人质。事后,俄内务部副部长公布消息说,在整个解救过程中,有750名人质获释,67名人质死亡,36名恐怖分子被击毙,还有少数恐怖分子隐藏在人质中流窜出去,俄内务部已向全俄通缉,并表示:如果这些恐怖分子在24小时之内投降,将保证他们的安全,否则将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最先知道此消息的现场人员无不为人质的成功获救而欢欣鼓舞,他们激动地将消息传向全世界。事后,国际舆论一致认为此次人质解救行动成功打击了恐怖分子的嚣张气焰,尽可能地避免了人员的伤亡,整个行动是"极其出色的"。
  在此次人质危机的过程中,俄罗斯当局立场坚定、布置严密、果断出击,最后取得人质解救的成功,在当前恐怖主义已对全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之时,他们的政府危机管理经验无疑有不少值得国际社会借鉴的地方。
  首先,俄罗斯当局对恐怖分子态度坚决。在恐怖分子提出要求之后,普京总统表示:"决不会向挑衅让步"。最终,特种部队经过周密的部署,一举击溃了恐怖分子。如果普京当时向恐怖分子妥协,满足他们的要求,这不仅会加剧车臣局势的混乱,引发俄政局动荡,更会助长全世界恐怖分子用恐怖手段达到自己目的的嚣张气焰,对国际反恐事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其次,必须肯定的就是俄罗斯当局布置严密、反应快速、行动果断。在恐怖事件发生的当晚,普京立即与安全部门领导人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讨论解决之策,并取消了次日与德国总理施罗德的会谈,同时还宣布不参加在墨西哥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晤,全天坚守在克里姆林宫办公室,时刻关注事态的发展,并指导解救工作的进行。而俄安全部门则立即加强全俄罗斯重要地点、交通设施的安全保卫工作,防止恐怖分子趁机再制造事端。此次人质事件涉及近千人的生命,而恐怖分子又提出几乎不可能答应的无理要求,大多数媒体及观察家对此事的解决表示悲观,普京也面临着上任后最严峻的一次考验。但普京总统镇定自若,果断决策,在4名人质遇害之时,果断下令特种部队出击,在最佳时机击溃恐怖分子,避免人员更大的伤亡。而俄罗斯特种部队的解救行动,不仅赢得了俄民众的信赖,也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
  读懂了俄罗斯成功解救人质的危机管理案例后,我们再来看一个政府危机管理失败的案例。虽然两者无法完全可比,但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政府危机管理中政府工作的得与失,盲点和重点。
  2003年2月18日上午9时50分,在韩国大邱市的地铁一号线上,1079号列车正向着市中心的中央路站飞驰。车厢里的乘客和往日一样,有看报纸的,有闭目养神的,年轻的恋人们在说着悄悄话,谁也没想到死神正在逼近他们。
  当地铁列车徐徐开进中央路站的时候,2号车厢里有位身着深蓝色运动装的中年汉子突然从自己的背包里拿出一个像是牛奶罐的东西,可是,他不是在喝奶而是拿打火机在罐口上点火。坐在身边的朴今泰等人以为他在玩打火机,于是劝他不要在车厢内玩火。可是,"咔嚓"、"咔嚓",这位玩火者的动作还在继续。朴今泰等觉得这个人的神情和动作有点儿不对劲,赶紧冲上去和他展开搏斗。在搏斗过程中,满罐的汽油洒在了这位"神秘"人身上和车厢座位上,打火机点燃了汽油。瞬间车厢变成了火的海洋……第25节:没有任何人愿意遭遇危机
  随之,地铁的电源被自动切断,车门也开不了,黑暗、燃烧的火光、为生存呼唤的惨叫声,人们在绝望中乱窜。火焰烧尽了化纤椅子,车厢里充满了滚滚的毒性浓烟,乘客们的呼唤声、惨叫声、痛哭声交织在一起,乘客们拼命往车门口跑,使出吃奶的力气,想打开车门,但车门紧闭……一个人、两个人,更多的人在车门前倒下、活活烧死。车厢变成了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
  两列地铁列车共挂有12节车厢。大火瞬间把所有车厢烧化,露出钢筋骨架。浓烟充满了整个车站,在漆黑的地下人们为找到出口而奔波,不少人窒息而倒下。MBC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带着防毒面具进入火灾现场,称在车厢内看到了数十具被烧焦了的尸体,有些遇难者被烧得只剩下身体的骨架,车厢内的座位已经被烧光,,情形惨不忍睹。地铁站的月台上到处散落着逃生者的鞋子和物品。
  地铁纵火案发生后,大邱市派出消防队员3000人和66辆消防车。由于地铁车站现场浓烟笼罩和高温,使抢救工作遇到了极大困难。经过6个多小时的抢救,150多人被送往各家医院进行抢救。根据韩国官方提供的数字,当时有198人死亡,146人受伤,另有318人下落不明。
  惨案发生后,韩国媒体对在这次事件中所暴露出的安全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大韩每日报》在2月19日一篇名为《麻痹导致惨案》的社论中指出,此次事故伤亡如此惨重,与有关方面对灾难缺乏有效的危机防范意识有很大关系。
  首先,事先没有防范火灾的措施。此次被烧毁的列车是1997年生产的,列车所用的各种材料一经燃烧就会散发出有毒气体。尤其是车厢内部的地板、顶篷和坐椅,基本都是用耐燃塑料制成的,在高温下会释放出大量有毒气体。而毒烟是造成大量乘客迅速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毒气体还造成大批救援人员无法及时进入现场。
  其次,地铁站内设备不完备,灭火装置不够,其通风设备被证明在火灾中毫无作用,大量的烟雾和有毒气体无法排放,使得千余名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束手无策。韩国地铁兼有民用防空的作用,一个人纵火已经造成如此大的惨剧,若战时遇到不测的话,后果简直难以想象。地铁站内还缺少必要的夜间照明装置。在此次纵火案中,因为列车起火后自动断电,地铁站内顿时一片漆黑,很多慌乱的乘客根本找不到逃生出口。其实,从地铁站内到地面出口,步行只需两分钟,如果有指明出口方向的夜光装置,乘客逃离时将会更加有序,得以逃生的人数将会更多。
  第三,工作人员过于疏忽大意、掉以轻心也是导致伤亡惨重的一个原因。大邱地铁的总控制室在9时55分就接到了警报,但当时的值班官员认为,这只是一起轻微事故,并指令另一列地铁列车开往中央站。第二辆列车进站后无法驶离已起火的站台,随即也被卷入火海。在126名遇难者中,有70多人就是第二辆列车上的乘客。
  此外,调度员在随后组织援救工作时犹豫不决,浪费了一些时间。正是这些人为的错误,导致这次火灾事故中伤亡惨重。
  上帝关了门,我们开了窗
  --危机和危机管理的特征和实质
  犹如没有人愿意得病那样,没有任何组织愿意遭遇危机。然而在社会的每个领域,危机不仅种类繁多、无所不在,而且几乎象病毒一样无法回避和防不胜防。危机是不可捉摸的,既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可能发生在竞争对手身上,还可能发生在全行业或全社会;危机又是难以判断的,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同时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这两者往往让个人和组织体验到"过山车"似的战略转折,优秀的个人会因此脱颖而出,优秀的的组织会因此而沉稳,而平庸的组织和个人生存的几率将会被剥夺殆尽,从某种意义上讲,危机是命运最后迎头击下的重锤。也许唯一能让组织和个人游走于危机边缘的解救之道就是危机管理。如果当危机在上帝的安排下关掉我们前进的大门时,我们不妨打开危机管理这扇窗,你会发现,窗外还有明亮的太阳。
  认识危机的面孔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发生在政府、企业及个人等各个领域的危机事件,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把危机和危机管理作为一种现象来阐述,为的是从危机事件中凝练出这样一种理念:危机无处不在,危机随时可以发生,是否具有科学的危机管理机制是决定组织和个人在危机中成功或失败的分水岭。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试图将危机管理的理论系统化、完整化。
  据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其幕僚和汉学家的指点之下,对中文的"危机"做了西方化的解释,颇具哲理,他说,汉语中的"危机"有两层意思组成:前一字表示"危险",后一字表示"机遇"。这一说法在危机研究领域非常盛行。
  危机管理学认为,那些能够预防的"危机",在一般情况下,都只能称之为"问题",是属于各级组织常规管理中的问题,而只有那些无法预知的、被忽视的、具有颠覆力以及对组织、社会和个人有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意外事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危机。
  ◎危机的分类
  按照危机涉及范围及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危机分为个人危机和组织危机两大类。个人危机有:健康危机、家庭危机、社会活动危机以及心理危机等。
  组织危机则主要包括三类:第26节:危机变化的轨迹
  一,经济危机。包括宏观经济危机和微观经济危机。宏观经济危机是指区域性的经济发展缓慢、停滞或衰退,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这往往是由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因素造成。微观经济危机多指企业危机,一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危机、财务危机、信誉危机、安全危机、人事危机、技术危机、质量危机、生产危机等。
  二,政治危机。一般涉及到政体、国体以及政府合法性、国家主权等领域。政治性危机事件主要包括战争、革命、政变、武装冲突、大规模的政治变革(如前苏联与东欧巨变等)、政府重要政策的变迁(国有经济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大规模恐怖主义活动、民族分裂主义活动以及其他政治骚乱等。
  三,社会危机。这类危机主要源于人们所持的不同信仰、价值和态度之间的冲突,以及人们对于现行社会行为规则和体制的认同性危机,还有各种反社会心理等。如社会不安、社会骚乱、罢工、游行示威、小规模的恐怖主义行动、对相关价值的认同危机,等等。社会性危机事件如果发展成为威胁政府的事件,它就转化成了政治性危机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性危机事件与政治性危机事件具有某种关联性。尽管如此,这两者之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仍然是互斥的:即政治性危机事件针对的对象是政府,而社会性危机事件针对的是社会。由于政府与社会并不相同,因此,政治性危机事件与社会性危机事件并不是一回事。
  政府和企业危机都属于组织危机。
  ◎危机的特点
  危机有三个最显著的特征:即危害性、意外性和紧急性。例如,2001年的美国"9.11事件"以及我们2003年刚刚经历、且深受其害的"SARS",无不具有这样三个特征。在这三大特征中,意外性为危机的起因性特征,紧急性是危机的实践性特征,危害性是危机的结果性特征。
  ◎危机变化的轨迹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一只母鸡发现自己所孵化的蛋里,有一只蛋的外观与其他蛋有明显的区别。母鸡心想:可能天生就是如此吧,所以就没把这件奇异的事放在心上。过了几天,她的孩子们开始破壳而出。那只外观不同的蛋钻出的小动物和其他的孩子们长相十分悬殊。但母鸡心想:可能他比较难看吧。一天天过去,孩子们慢慢长大了,而那只与众不同的动物也显出了本来的狰狞面目:那是一只老鹰。老鹰可是鸡的天敌,虽然母鸡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最终母鸡和她的孩子们都被母鸡自已孵出的鹰吃掉了。
  危机的演变与这只老鹰的孵化过程很像。从前几章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危机是在短时间内爆发的,但是危机的演变却有一个极长的过程。一般来说,危机在发展的过程中,将走过如下四个阶段:
  危机酝酿期:星星之火
  在这个阶段,各种不利的信息源正在形成,犹如星星之火,有各种征兆和苗头,一旦发现会很容易被扑灭,但遗憾的是,往往很容易被疏忽。
  危机爆发期:大火猛烈
  在这个阶段,危机信息开始传播,危机已经暴露,但是只要及时反应,采取果断正确的手段,还是可以控制住的。
  危机扩散期:火势蔓延
  此时火势顺风以燎原之势蔓延。由于媒介和公众的关注,危机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果此时沟通有误,公众和媒体将会出现信息"真空",谣言四起,危机爆炸式扩散,呈现失控状态。
  危机消失期:大火熄灭
  通过利用各种手段对事件进行处理,此时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披露,组织或个人逐渐走出了公众及媒介的视线。危机处理得当的从此走上复兴之路,而危机处理不力的,从此无力回天,走上衰亡之路。
  由于危机的发展有四个阶段,所以我们遭遇到危机时也不是没有缓和的余地,只要我们根据危机每个阶段的特点对症下药,再大的危机也是不能兴风作浪的。
  ◎现代危机演变的过程
  全球化的进展和各国联系的日益加强,使现在的危机具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首先,区域性危机事件减少,行业性、跨国性危机事件增多,以"非典"为例,本来是发生在中国广东的传染病,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全国,并迅速蔓延至世界20多个国家。前面提到的红牛饮料安全风暴,也是发生在瑞典,但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波及到世界各个公司。社会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危机的性质。
  现代危机的第二个变化就是,单一型的危机事件减少了,复合型的社会事件增多了。比如,阿根廷近年来的经济状况持续恶化,先后引发了债务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最终由单一型危机演化为复合型的社会危机。
  危机管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对于国人而言,天灾人祸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以往我们的政府或一些组织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并没有把它上升到危机管理的高度,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管理实践,而往往是就事论事。当问题出现以后,临时组织一个班子,根据情况来具体处置。这虽然也能够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处理危机的各方面成本很高,矛盾不少,而且往往还留下不少后遗症。
  相反,在西方一些国家,危机管理研究进行的比较早,当危机来临时,应对就显得从容得多,前面提到的纽约停电事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所以说,在危机来临之前建立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系统非常重要。第27节:"危机"的不确定性
  谈到危机管理,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危机管理。危机管理(Crisismanagement)是指组织或个人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控、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从而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它原本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术语,后被广泛地用于政府管理、公共关系等各行各业。
  从上面的概念中可以知道,危机管理的对象是危机,包括危机监测、危机预控、危机处理计划、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等几个环节。
  危机具有自己的特征,相应地,危机管理也有相似的特征。总体说来,危机管理一般有如下几个特征:
  危机管理的特征一:不确定性
  所谓不确定性(uncertainty),一般是指人们不可能或无法对问题进行客观分类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对自己信念的置信度。而危机管理工作就是以这种主观概率为依据的。例如,如果你骑自行车时感觉到前面有危险,你马上会有一个反应--减慢速度,当你减慢速度时,你并不能确定前面一定有危险,但是你觉得危险的可能性比较大,为了安全起见,你就这样做了。
  危机管理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它们分别是:
  --管理对象的不确定性。
  --危机预测的不确定性。
  --危机预控的不确定性。
  --危机处理计划的不确定性。
  危机管理的特征二:应急性
  当意外事件发生时,政府、企业和个人陷于困境,所面临的公众压力处于极限状态,它们的公共关系亦处于应急状态。危机管理便是立足于应付政府、企业和个人突发的危机事件,通过有计划的专业处理系统将危机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成功的危机管理还能利用危机,使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危机过后树立更优秀的形象。
  综合而言,危机管理的应急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在爆发阶段,危机的危害每分每秒都在增大,必须以极快的节奏和不同于平时的方式进行管理,我们称之为应急管理。
  --在紧急状态中进行危机管理,要克服由于时间紧急和形势危险而造成的心理压力;要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要紧张而有秩序地实施各种危机处理措施。
  危机管理特征三:预防性
  任何危机都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我们在前面说过,这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评估和预测的。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预防。应该说,危机管理的最佳境界就是避免危机发生,可见危机管理中应该把预防放在首位。预防性是有效危机管理战略最重要的特征,对危机管理成效的影响最大。
  综合危机管理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危机管理的不确定性,不同的危机就有不同的管理艺术,在危机管理中,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危机管理的程序,而是懂得危机管理中的变通;由于危机管理的应急性,危机反应和处理速度始终是危机管理的核心部分,没有速度的危机管理肯定不是最理想的危机管理。由于危机管理具有预防性,所以危机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政府、企业或个人没有预防危机的意识,没有抵挡危机的预警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的政府、企业和个人面临的危机挑战将会越来越多,诸如:金融危机、贸易壁垒、类似SARS的大范围的传染病的流行、同行业的竞争、商业陷阱、企业偶尔的失误而导致传媒的恶意炒作、企业职员诚信度降低、有限职位的竞争、创业的艰难……这些危机给当今政府和企业的决策者及管理者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如果把危机作为"魔",那么科学的危机管理便是"道"了。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每时每刻在与危机这个"魔鬼"作较量,有多少政府的灾难、企业的破产、个人的失败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过硬的"道术"。所以,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请别忘了"危机管理"这门道术的修炼,因为在很多时候,它就是我们救命的稻草。危机管理的"肢体结构"
  危机管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前面我们说过,危机的发展可以分为潜伏生成期、显现与爆发期、持续演进期、消解减缓期和解除消失期五个阶段。如果将这些阶段与危机管理的程度结合起来,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危机管理的"肢体结构"有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危机的预防
  最高明的危机管理,不在于危机形成和爆发以后的干预,而在于排除可能导致危机的种种可能性,也就是危机的预防。要预防危机,首先要将所有可能的突发危机事件一一列举出来,考虑其可能发生的后果,并且估计预防所需的花费。这样做可能很费事,但却很必要。因为组织内的任何一个人、一个环节的失误或疏忽都可能将整个组织拖入危机。
  其次,谨慎和保密对于防范某些组织危机至关重要,比如由于在敏感的谈判中泄密而引起的危机。1993年马丁-玛丽埃塔公司与通用电气宇航公司(GeneralElectricAerospace)通过多轮磋商终于达成了30亿美元的收购案,这一秘密消息在高度紧张的日子中被封锁了27天,结果却在预定宣布前两小时泄露给了媒体,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要想保守秘密,就必须尽量使接触到它的人减到最少,在谈判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加入一些不确定因素(专家们称之为"噪音"),这会使窃密者真假难辨。即使做了这些,也应当有所防备,因为任何秘密都可能会泄露。第28节:迅速的反应防止危机扩大
  第二部分:为危机管理做准备
  危机就像死亡和纳税一样是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所以必须为危机做好多方面的准备,比如行动计划、通讯计划、建立重要关系等。应急方案要按最坏的情况设计,不能留下盲点。例如,美国在1991年发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一家危机公司为美国政府模拟了128种可能出现的危机,并逐一分析其发生的或然率,并制定了相应的危机预案,对发生几率高的状况更是格外重视。虽然其中有许多都没有发生,但可以想像,一旦发生,有一套完整的应急方案将会减少多少不必要的损失。
  另外在为危机做准备时,还要考虑到第二层的问题。例如,在1992年安德鲁飓风过后,电话公司管理者们发现,他们在南加利福尼亚州短缺的不是电线杆、电线或开关,而是日间托儿中心。因为,在这场灾难中,许多电话公司的野外工作人员都有孩子,需要日间托儿服务。当飓风将托儿中心摧毁之后,必须有人在家照看孩子,这就导致在最需要人手的时候工作人员反而减少了。最后公司招募了一些退休人员开办临时托儿中心,从而将父母们解脱出来,投入到电话网络的恢复工作中去。
  第三部分:危机的确认
  这个部分的任务是确认预想的危机是否是真的危机。有时候,管理者为他们假想的危机忙碌很长时间后才发现,真正的危机在别的地方,而不是他们正在忙碌的。
  以发生在1994年年底的英特尔公司奔腾芯片的事件为例,引发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英特尔将公共关系问题当成一个技术问题来处理了。随之而来的媒体报道简直是毁灭性的,不久之后,英特尔在其收益中损失了4.75亿美元。更可笑的是,当公司愿意更换芯片时,很少有用户肯接受。估计仅有大约1%到3%的个人用户更换了芯片。可见,人们并不真的要更换芯片,他们只要知道他们有权利换就行了。
  这个部分的危机管理通常是最富有挑战性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寻找危机发生的信息时,管理人员最好听听公司中各种人的看法,并与自己的看法相互印证。
  第四部分:危机的控制
  危机爆发时的破坏力最大,因此本阶段的危机管理也最重要。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遏制危机。这要求危机处理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并控制危机形势,将损失降至最低。
  在这个时候让一群人专职从事危机的控制工作,让其他人继续正常的工作,是一种非常明智的做法。
  第二步要做的是防止危机的蔓延,把危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一种途径是通过迅速有效的反应防止危机扩大,例如,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交通部紧急指示联邦航空局命令所有在空中的飞机降落,避免民航飞机继续被恐怖分子当作武器。另一种途径是加强媒体管理,在防止谣言流传的同时,把准确和权威的信息传递给危机的冲击者。事实上人们感兴趣的往往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管理层对事情的态度如何。
  在这一阶段,要注意对外发言的统一性,最好只指定一人作为对外的发言人,所有面向公众的发言都由他主讲。这个经验源自另一个法则:如果有过多的管理层相互重叠,那就肯定会发生灾难。
  第五部分:危机的解决
  在这个部分,速度是关键。危机不等人。2001年,连锁超市雄狮食品(FoodLion)突然间受到公众瞩目,原因是美国某电视台的直播节目指控它出售变质肉制品。结果公司股价暴跌。但是,雄狮食品公司迅速采取危机处理行动,他们邀请公众参观店堂,在肉制品制作区竖起玻璃墙供公众监督,改善照明条件,给工人换新制服,增加员工的培训,并大幅打折,通过这些措施把客户重新吸引回来,而且还吸引了很多新的客户。最终,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对它的检测结果是"优秀"。此后,销售额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与这一案例相似的是,当有消费者投诉百事可乐的软饮料罐中发现了注射器时,公司采取了类似的策略,迅速向公众演示,用事实证明这些异物只可能是由购买者放进去的,结果,公众的喧闹很快便平息了。
  第六部分:从危机中追求新的利益
  危机管理的最后一个部分其实就是总结经验教训。如果一个组织在危机管理的前五个部分处理得十分妥当的话,第六个部分就可以提供一个至少能弥补部分损失和纠正混乱的机会。
  前面所提到的强生公司对"泰诺"事件的处理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从商业角度看,"泰诺"危机虽然是一场悲剧,但悲剧过后,公司的声誉却明显得到了提高。
  其实,有时候公众可能对商业企业和政府的预期并不高,以至于公司和政府在做一件本应当做的事时却会受到热情洋溢的称赞。
  总之,当组织或个人面对危机时,应该以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利益为重,迅速做出适当反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主动地、有意识地以该事件为契机,变坏事为好事,因势利导,借题发挥。这样不但可以恢复组织和个人的信誉,而且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个优秀的组织和个人越是在危机的时刻,越能显示出它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一个成熟的、健康的组织或个人与其他组织或个人的区别就在于此。
  成功危机管理三要素
  危机发生后,不同的危机处理方式将会给组织和个人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对危机有足够的准备,组织和个人能够做到冷静应对、及时处理,通常能够化险为夷,甚至因祸得福。第29节:防止危机造成灾难性打击
  对于当代政府、企业来说,成功的危机管理是可以实现的,但前提是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关键因素:
  --制度化、系统化的危机管理组织和业务流程。
  --高层领导的重视和直接领导。
  --良好的信息系统支持。
  以下就这三个因素展开论述。
  危机管理制度化
  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内部应该有制度化、系统化的有关危机管理和灾难恢复方面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这些流程在业务正常时不起作用,但在危机发生时会及时启动并有效运转,对危机的处理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一来,一旦危机出现,各部门、机构、员工知道做什么、说什么,而不必依靠某一个关键人物的急中生智力挽狂澜。
  在危机发生时,一个政府和企业要照顾的方方面面何其多、要处理的工作何其繁杂,而这一切都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如果事前没有周全的计划、能够立即付诸实施的制度和流程、能够立即投入角色并展开工作的人员,可以预见,在危机发生时反应迟缓、内外部混乱都将无法避免。
  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大公司在危机发生时往往能够应付自如,关键之一是它们具有制度化的危机处理机制,从而在发生危机时可以快速启动相应机制,全面而井然有序地开展工作。在企业这方面,我们前面提到的强生公司面临"泰诺"危机事件时的沉着应对就是一个典型的危机处理成功范例。
  企业业务规模越大,政府的机构越复杂,危机造成的损失就可能越高,危机处理工作的难度也越大。因此大公司和大城市特别需要制定一整套全面、系统、可操作的危机管理制度和处理机制,以备不测之需。
  那么政府和企业如何做到危机管理制度化呢?
  总结许多国际大城市和大企业的成功经验,如下几点特别值得借鉴,即成文的危机管理制度、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和具有危机意识的防范理念。
  危机属于非常事件,组织无法按照现有制度来应对,必须事先拟订成文的有关危机事件的处理程序与应对计划,从而保证在危机发生时全体员工遵守共同的处理原则和方法,避免发生管理混乱。
  危机管理需要有效的组织保障,即确保组织内信息通道畅通、信息能得到及时反馈、各部门及人员责权清晰、有专门的危机反应机构和专门授权,一旦发生任何危机先兆均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妥善的处理。而在危机处理时这种组织保障的有效性将更加明显。
  就拿企业来说,在业务流程方面,企业可以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流程"再造"。例如德勤咨询曾经协助北美一家大型汽车公司对90个业务流程进行危机相关分析,对其中的30个"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可能发生的重大危险进行重新设计,使这些流程不仅能满足企业正常运作时的要求,而且能够承受可能发生的一些重大危机,或者可以在危机发生时进行快速灾难恢复。
  企业在资源方面也应进行相应储备以进行危机处理准备,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不仅需要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保证,还需要借助外脑进行危机处理,包括公关顾问、管理顾问、财务顾问、政府官员等等。如果不提前对此进行准备,在危机发生时很难找到合适人员,甚至可能严重影响危机处理效果。
  相比较而言,政府也是一样。只不过"业务流程"变成了"权利分配",即在危机来临时,各个政府部门需要明确职责,协调配合。
  当然,以上这些制度化的先进经验都需要组织具有"危机意识"。在当今这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世界,危机可能随时发生,并可能对一个组织产生致命影响,只要看看美国的"9·11"和SARS就知道这不是危言耸听。因此好的政府和企业应该在其政府意识和企业文化中注入一定的危机感,使工作人员对危机有合理的心理准备。这种心理准备可以通过系统化的培训、研讨会和危机处理演习等来逐步培养。
  高层的重视与直接参与
  无论是危机预防还是处理,政府和企业最高领导对危机的重视和直接参与都极其重要,如果领导人意识不到其重要性,一旦危机发生很有可能会对组织造成灾难性的打击。
  这一点在我国的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由于我们的企业更多趋向于人治,企业高层的不重视往往直接导致整个企业对危机麻木不仁、反应迟缓。这首先表现在这种企业缺乏良好的预防措施和手段,因而不能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危机;其次危机发生时,企业各部门反应迟钝,延误战机。
  企业高层的直接参与和领导是有效解决危机的关键。担任危机领导小组组长(或称为"首席危机官")的一般应该是企业一把手,或者是具备足够决策权的高层领导。因为危机处理工作通常是跨部门、跨地域的,不仅会对许多正常的业务流程和企业政策进行改动,还要及时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调拨分配。这种跨部门的工作是任何一个部门性管理人员都无法胜任的,而必须由能够支配协调各个部门的领导出面才能够"摆平"。
  2003年的"非典"处理由国家领导人亲自负责指挥之后才逐渐走上正轨,正是因为"非典"的危机处理涉及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仅仅依靠少数相关部门的权限是根本不够的。
  危机处理工作对内涉及到从后勤、生产、营销到财务、法律、人事等各个部门,对外不仅需要与政府与媒体打交道,还要与消费者、客户、供应商、渠道商、股东、债权银行、工会等方方面面进行沟通。如果没有企业高层领导的统一指挥协调,很难想象这么多部门能够做到口径一致、步调一致、协作支持并快速行动。
  信息系统日益重要第30节:打造高效的危机管理团队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被应用于政府和企业管理,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危机管理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信息系统作为预警机制的重要工具,能帮助在苗头出现早期及时识别和发现危机,并快速果断地进行处理,从而防患于未然。在危机处理时信息系统有助于有效诊断危机原因、及时汇总和传达相关信息,并有助于政府或者企业的各个部门统一口径,协调作业。
  以美国政府为例,良好的信息系统为美国有效控制SARS立下汗马功劳。2003年3月初,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发布"非典"警报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利用其信息系统在美国各政府部门、各级地方卫生机构、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间实现信息的即时传递、收集和整理,快速完成对疫情的全面评估,并迅速提供给国家领导人作为决策依据。美国还利用信息系统将药品制造、运输、销售和医院相联,从而保证了医药供应链的畅通,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药品送到病人手中。
  由此可见,良好的、畅通的信息系统可以帮助政府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猜测和谣言带来的社会不稳定,保证关键物资的充足供应,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造成的危害。
  2003年的"非典"危机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信息技术对企业在面临危机时的重大支持作用。
  以鞋业巨头耐克为例,其90%的鞋在亚洲生产,而其中38%在中国制造。在2003年"非典"疫情加重、到中国的旅行受到限制之时,耐克的生产工厂却基本没受影响,因为耐克通过现代化的通信设施进行遥控式管理。总部的设计师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发新鞋样,然后通过网络将之传给亚洲的加工厂,或通过快递公司把鞋样发给生产商。同时,耐克总部的设计师、检测师与大洋彼岸的加工商可以通过可视电话进行直接的交流,以保证生产出的产品式样和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类似地,由于"非典"原因导致商务旅行受到限制,而很多具备良好信息系统的政府和企业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和可视电话等实现远程办公、远程客户服务和客户访问,从而将"非典"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这个角度来看,2003年的这次"非典"灾难有助于推动我国政府和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发展。打造一只高效的危机管理团队要想使危机公关发挥最大效应,势必要加强危机公关的协调指挥工作,其中发挥作用最大的是危机公关的核心领导机构--危机管理小组,它的决策水平和预见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危机处理进程和结果。当危机管理小组的成员熟悉了他们的角色并知道了如何在一起合作时,危机的类型就不是最重要的了。
  如何建立一支高效的危机管理团队,是我们下面要阐述的问题。
  对于一个具有高度危机意识的企业,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首要的一点就是应该由一名具有足够权威的高级官员专门负责危机,而且这一官员需要具有足够的协调能力和指挥能力,并且获得足够的授权。然而在具体分工中,许多组织习惯于按照原有的组织结构来分配危机管理的职责。这虽然可以和各部门原先所具有管理职能相配合,但是,由于各部门往往从各自部门利益出发,并因为想法不同、经验差异而造成扯皮现象的发生。当负责人将几个部门的领导找来一起开会讨论时,本意是想对危机进行评估,结果却往往是各部门的领导在会上争论起谁的部门最有能力或者是最有责任来管理危机。这显然无助于危机的管理。有效的团队应当做到在一个人的领导下由一个声音说话。
  在企业危机中,为了统一声音,提高危机管理效率,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职位,而且是专门为危机管理设置的,这就是CCO--"首席危机官"(ChiefCrisisOfficial)。
  "首席危机官"是一种危机发生时专门成立的以克服危机为目标的项目式组织制度,它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称号。尽管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职位名称,但是首席危机官的提出,还是反映了企业和各类组织对危机管理的重视。
  首席危机官制度,除了他本人之外,实际上还应该有他领导的三个管理团队,这三个小组分别是:紧急应对小组,解救最紧迫受害者;危机处理小组,最大可能消除危机的影响;营运持续执行督导小组,保证正常的组织行为持续。
  建立了危机管理体系的组织都有一份危机管理计划书的文本,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规定发生哪种类型级别危机由谁出任首席危机官,承担危机管理的领导责任。
  危机管理计划书是非常必要的文件,因为它指定了何种情况下由谁来担当首席危机官的职责。如果缺乏这样的文本和预警机制,组织内部很可能自乱阵脚。
  首席危机官一经确认,他(她)要立刻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调动内外部资源,制定危机管理的各种决策;二是代表组织形象,开展危机公关。
  对于重大的危机,担任首席危机官这个角色的往往是组织的一把手,也可能是其他的高层管理人员。但不管由谁担任,一定要在处理问题前指定处理危机的最高指挥官,对危机的处理负总责,这是首席危机官制度的首要原则。如果责任人的位置缺失,危机的后果肯定会越来越严重。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石油公司(Exxon)的亚克隆·瓦尔迪兹号(TheExxonValdez)油轮触礁并泄出267000桶共1100万加仑的原油,油污进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在事故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既没有埃克森石油公司的人负责,也没有阿拉斯加州政府出面,海岸巡警也没有立即开展行动。责任人的缺位,导致了有史以来最惨重的一次环境灾害--25万只海鸟、2000多只海獭和至少22只鲸鱼死亡。事后,埃克森公司付出了20亿美元的清理费,并被处以50亿美元的高额罚款。第31节:将灾害减少到最小程度
  国内的企业出现危机后首席危机官缺位的例子可能更多,一些企业在危机时刻,往往是铁将军把门,或者是由两个保安用手封堵记者镜头,万般无奈,则会让一两个无关紧要的人物出场,一律是"无可奉告"之类的不合作言辞。这样的危机管理和公关能力不但不能化解危机,往往还使得危机加剧。
  不仅是企业,政府也是一样,在日常的危机管理计划中,每一个行政单位应该设立自己的危机管理负责人,这样在危机到来时,才不会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从而引起恐慌。
  不论怎么说,在危机发生以前,每一个组织就应该建立一支危机处理团队。而且这支团队在危机没有发生之前,就应该有一个危机管理负责人,确定各自的职权范围和负责领域,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和磨合。
  危机管理团队应该包括所有与公众打交道的部门,而不仅仅是负责危机管理的人员。它既要利用重要的内部资源(如组织内部的各种人才),也要利用外部资源(如医疗机构和其他方面的专业人员)。在危机管理的团队中,必须要有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工作人员的参与,因为在每一次危机中,人们除了受到物质和身体方面实质性的伤害以外,心理的恐慌和创伤往往更为严重。危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当危机管理人员不得不在处境不利的情况下面对无数听众、回答无数问题时,他们需要了解组织行为、组织沟通、道德伦理、战略方针以及公共关系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这些都需要平时就加以培养。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危机管理团队的成员首先要以有关危险程度的准确信息作为基础,想到最糟糕的结果,比如人员伤亡、经济状况受损或组织声誉受到影响等情况,再根据最糟糕的结果来确定这些意外事故的可能危害程度,根据预定计划,通过与专家们的协作,调动各方面资源,将灾害减少到最小程度。
  在刀尖上舞蹈
  --企业危机管理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而信息的透明化与经济的全球化,更使危机的个性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我们的企业就像一个个在刀尖上不断跳跃的舞者。稍有不慎,不管你是百年老店还是时代先驱,统统只能是在劫难逃--安然的崩溃、八百伴的没落、巴林的倒台、罗氏的折戟……危机狰狞的面目无不让人为之不寒而栗。
  然而路终究还是要走的,无论你面对的是死亡还是重重的困难。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些企业在危机当中成功地去"危"而存"机",在死神面前硬闯出一条生路来,而在他们的脚下铺着的是失败者的残骸。他们是如何轰然倒下的?他们又是如何死地复生的?在这里,我们给你一个最好的答案。
  危机管理:理念的较量
  前面我们举了不少成功的、失败的案例来阐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说到底,危机与管理之间的较量是落实在理念上的,它不但包括危机防范意识,更重要的是指企业的经营理念。在这一章的一开始就提出这一点,是因为它是危机管理的关键和根本,如果没有正确的经营理念,危机的发生几率会加大,而且当危机发生时,会产生错误的指导理念,如此一来,企业只会遭到更大的打击。
  时下,国内媒体热衷于谈危机公关,一些出了问题的企业更是利用一切机会搞危机公关。但是这种公关大多是想尽办法为自己遮丑,却不愿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内不少出了危机的企业不是因为产品质量有问题,就是宣传的功效作用过于夸大,还有就是对待消费者态度与服务质量太差。面对危机,企业不是真诚地解决问题,而是文过饰非,结果可想而知,只能是火上浇油。这样的危机公关,只能引来公众更多的批评,危机公关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
  明智的企业一开始就会端正经营理念与服务态度,真诚对待消费者,不搞虚假广告宣传,把好产品质量关、销售关、宣传关与服务关。否则,如果是企业自身真的出了问题,向新闻媒体扔再多的公关钱也是无济于事的。
  ◎"长沙水"的四面楚歌
  1998年夏天抗洪救灾期间,湖南省水利厅购买了13万瓶由湖南中康长沙水有限公司生产的"长沙水"送往抗洪一线。谁知,不到半天,塔山英雄旅八连来人报告,喝了"长沙水"的战士中,有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连队领导随即把剩余的22箱"长沙水"打开,结果发现,除3瓶没有沉淀物外,其余近500瓶均有小碎片、青苔和悬浮状物质。事情发生后,战士们非常愤怒,决定投诉湖南省水利厅。
  湖南省水利厅接到投诉后,立即与中康公司联系,协商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协商会上,中康公司董事长非但没有就"长沙水"质量问题给战士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反而盛气凌人,当众打开一瓶有悬浮物的"长沙水"一饮而尽。随后声称,他喝了一瓶这样的"长沙水",却什么事也没有。面对该董事长的荒诞表演,干部战士无不目瞪口呆,协商会不欢而散。
  1998年10月28日,湖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对"长沙水"进行质量检验后宣布:"长沙水"为不合格产品。至此,新闻媒体纷纷开始披露"长沙水"喝倒了"抗洪英雄"的内幕,中康公司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在这起危机事件中,中康公司的表现用拙劣两字一点也不过份,事件也从深层次上反映出了企业错误的经营理念和危机管理理念。第32节:"碧绿液"的绝地反弹
  天天出现在北大西门的时候,我的身体一下子就变得紧张了起来。虽然很多次看过他的相片,但现实中的他还是给了我新鲜的感觉,他比相片上看起来更有魅力,高高的个子,很有气质,也很有文化的样子。他笑着朝我走来,那笑容暧昧而温暖,仿佛他注定就是我的情人,我一点也没有对他产生陌生感。他很大胆,一靠近我就抱住了我。他笑着说没想到我敢来赴这次约会。我笑了,装出坦然的神情对他说我不害怕他。于是他沉默地看着我的身体,他夸我比相片上还好看。很久没有听见男人对我说这样的话了,我都忘了自己上一次和男人约会是在什么时候了。他拉着我的手走进了北大,北大很美,比我想像中还要完美,置身于那样的环境下,我的情绪立刻灿烂了起来,我拉着天天的手在校园里散步,有时候还旁若无人地靠在他怀里。我真的感觉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了。
  天天似乎并不急于得到我,他肯定是个老练的男人,很懂得给女人制造浪漫情调。后来我们绕着北大走了一圈后,他拉我去他们学校的图书馆看电影。我现在都忘了那天演的是什么片子,太紧张的缘故。电影一开演的时候,天天的吻就把我全部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他的身上。他的吻很温柔,很细腻,我的身体随着那缓慢的亲吻而变得失去了主张,任由他的双手在我身上游走。我来不及问自己是怎么了,怎么能容忍和一个见面不到两个小时的男人在我身上乱摸,我当时真的乱了,也想过拒绝,但是很无力,我的身体在说要,那欲望似乎很强烈。
  没等电影演完,天天就拉我离开了电影室,他说他要马上看到我的身体,我没拒绝,我当时是真的迷恋上了这种放纵的快乐了。我安慰自己说,投入地去放纵一次吧,我荒芜太久了,对自己好一点。的确如此,我现在仍然认为放纵是对自己的一种善举,我没有男朋友,孤身一人在这个大城市里漂泊,何苦要让自己过那么干瘪的生活,给自己一些灿烂和快感难道有什么过分的吗?以前的我从未这样想过,但是我现在就是这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也许,这是网络给我带来的改变。
  再后来,我和天天很自然地发生了那件事。走出电影室他把我带到了他学校附近的一个旅馆,那个旅馆条件不是很好,很老式的那种。我说为什么不去好点的酒店开房间,钱可以由我来出。天天有点不高兴了,他说自己没什么钱,但是他习惯了自己为自己的快乐买单。天天说这话的时候,我有些惊讶。的确,自己为自己的快乐买单,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我很喜欢天天这种洒脱的性格。其实,这种事情也的确没有别人说的那么严重,真的是仅仅为了快乐而已。
  那天我们没有在旅店过夜,完事之后我们一起去了一个小酒馆喝酒。有过亲密的身体接触之后,我对天天更有了一种亲切感。似乎天天看出了我前后神情的变化,于是他很严肃地问我是不是爱上了他,如果不是就最好了。他说这只是一夜情,只是为了快乐的放纵,千万别把轻松的关系处理得复杂了。我笑着听天天的"教训"。男人就是很会为自己开脱的。不过当时我的心里也是轻松的,没有想过要他承担什么责任。后来,我们喝了不少酒,天天跟我说了很多他自己的事情,他说再过几个月他就要结婚了,他女朋友在他老家,是他的初中同学,他们相爱多年。他说虽然他和女朋友关系很好,可是他还是惧怕婚姻,所以他选择了放纵,他说放纵之后他就会很想念远在远方的女友。他希望自己能在结婚前多尝试一些女人,结婚后就可以安心地做一个好丈夫了。后来天天问我的生活状况,我没有说几句实话,实在是不想别人了解我什么,大家都是各自坚持自己的生活,和一个陌生人说得太多又有什么用?在和天天聊天的时候,我才感觉到他其实只是一个陌生人而已,虽然自己刚才还和他在床上温存过,但是他就是他,不可能在我的生活中停留多久的一个陌生人而已。后来,我们喝完酒之后就挥手告别了,天天说想送送我,我拒绝了,我想早点回家,好好地睡上一觉。
  奇怪的是,对于和天天的一夜放纵,我后来并没有产生什么不好的感觉,真的觉得快乐,没有什么罪恶感。从那以后,我习惯了分裂地看待感情和性,性就是性,可以是和感情无关的。我知道很多女人都口口声声地说不可能和一个没有感情的男人上床,但是我不一样。也许我的性格里有偏激的一面,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可以说,以前的我还是比较淑女的,对于性也比较淡漠;现在的我则比较放纵,放纵得很彻底,唯一的底线只是要求对方是能让我产生好感的,除此之外,我不排斥和网友见面,也不排斥一夜情。不过,我的生活并未因此而发生什么质的变化,我还是以前那个我,并没有因为放纵而变得颓废或者堕落,我不化浓妆,除了见网友之外,我不穿暴露的衣服,不抽烟,也不酗酒。据说女人在放纵之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变得有些堕落,可是我没有,除了喜欢在夜里见一些陌生的男人之外,我的生活中没有发生什么不好的迹象,我还是一个积极的人,也还是对生命充满了渴望,甚至是比以前更积极更有生命力了,有过放纵的生活体验之后,我更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我感到了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快乐在等待自己,哪怕那仅仅是一个陌生的男人,陌生的夜晚而已。第33节:危机,企业成长的"伙伴"
  任何时候,企业一定不要忘记:度过危机仅仅意味着新一轮服务的开始,它需要企业兢兢业业做好每一天的工作,须知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但是,企业理念说起来容易,要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可就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企业上下的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落实顾客满意战略。如果我们不能杜绝外在的危险,那么就应在企业内部构筑起一道强大有效的危机预防机制的屏障。
  危机,企业成长的"伙伴"
  美国《危机管理》一书的作者菲克普曾经对《财富》杂志排名前500强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进行过一次专门调查。调查显示:
  80%的被调查者同意,现代企业面对危机,就如同人们必然面对死亡一样,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57%的人确信,过去一年在企业内潜伏的危机最近有爆发的可能;38%的人则表示,过去一年企业内潜伏的危机已经爆发了;
  14%的人承认,危机爆发时,他们正任现职,危机损及了他们的名誉。
  国内著名调查机构零点调查对京沪两地企业危机管理现状的研究也显示,如果将正面临1-2种危机的企业界定为一般危机状态企业,将正面临3-4种危机的企业界定为中度危机状态企业,将正面临5种以上危机的企业界定为高度危机状态企业,那么目前有超过半数的被访企业处于中高度危机状态之中(其中40.4%处于中度危机状态,14.4%处于高度危机状态),仅有45.2%的企业处于一般危机状态。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列举了许多真实的企业危机案例,通过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一个企业的性质、类型、规模如何,也不管它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情况怎样,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免不了出现危机,这甚至是无法避免的。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诸多见诸媒体的危机事件更直观地感受到。
  如果说"企业危机"一词对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比较陌生的话,那么对"消费者问题"、"新闻曝光"、"政府禁令"、"商业窃秘"、"行政监管"和"罢工"等词一定不陌生。事实上,它们就是对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面临危机的描述。几乎每个企业都曾经或正在经受着这些问题的困扰。
  没有经历过危机的企业不是成熟的企业,在这个意义上,危机是一块试金石,测试的结果是,企业要么在危机中再生,要么在危机中消失。
  中国企业对于品牌管理的知识并不缺乏,相当多企业家本人就是一流的品牌专家,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品牌奇迹,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突然一夜间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品牌,但同时我们又经常看到一个闻名品牌可以在一夜间"壮烈牺牲","荣华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94年,荣华鸡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分店,并声称:"肯德基开到哪里,我就开到哪儿!"当时荣华鸡快餐公司已成立3年,北到黑龙江,南到江西,都有红底白字的"荣华鸡"分店。开业头两年,公司的累计营业额达1500万元,最高日营业额11.9万元。国内外许多地区向它发出邀请。
  当荣华鸡向"肯德基"扬起挑战大旗之时,在一些地段,生意确实超过了洋快餐,但是,到了2000年,随着"荣华鸡"快餐店从北京安定门的撤出,荣华鸡闯荡京城的生涯也划上了一个不太圆满的句号。
  荣华鸡失败以后,创立荣华鸡的上海新亚集团领导层进行了一番反思,他们发现,产品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在产品背后有很多深层的管理方面的东西,肯德基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在于其产品背后的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竞争的优势归根结底是管理的优势。
  同样是面对危机,有准备的企业会从中发现转机,借机成长。上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家具厂就是利用一场莫名其妙的信誉危机,借机扬名。1998年5月,上海《新民晚报》刊发了一则《宏丰厂,你在哪里?》的批评报道。原来,一对年过花甲的老人乔迁新居后,花了一万多元买了一套宏丰家具厂生产的聚脂家具,谁知不到一年,好几件家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开裂。老人找到销售家具的商场,商场推说厂家早已撤出商场,给了两位老人一个厂家的电话和地址,让他们自己去交涉。老俩口在连续打电话不通的情况下,只好找上门去,谁想坐了3个多小时的车,好不容易在浦东找到厂家,却见大门紧闭,一打听,才知道厂家已搬迁多时。两位无助的老人叹息之余找到报社,希望记者帮他们讨回公道。记者非常同情老人的遭遇,在多次查询未果的情况下,写了这篇文章。
  批评报道刊出后,座落在龙吴路上的宏丰家具有限公司一下子开了锅,工人们议论纷纷,厂长室、销售科电话铃声不断。不少经销商、代销商要求暂缓提货,一些客户提出退货,甚至一些已经把家具买回家的消费者也要求退货,一场突发的危机严重地威胁着宏丰家具厂。
  在厂里招开的紧急会议上,众人普遍认为,只有尽快在报上刊登《严正声明》,尽快促使报社纠正错误,才有可能度过危机。但是企业顾问却冷静地提出了一套别出心裁的反弹方案,令厂长和与会干部们眼前一亮。
  第二天下午,宏丰厂将投诉的两位老人、写批评报道的记者、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人员、区消费者协会的工作人员以及宏丰厂的主管单位领导等请到会议室,厂长简短地介绍了一下批评报道见报前后企业的生产情况后,便引导宾客去参观生产车间和成品仓库,让"当事人"亲眼看到,此宏丰非彼宏丰,进而让当事人感到此"宏丰"代彼"宏丰"受过面临的困境。接着厂长郑重宣布:在那家宏丰企业未找到或不敢露面的情况下,他们决定代人受理投诉。厂里将派出由副厂长带领的技术小组去老人家中查看家具的情况,如果可以修复,就免费为老人服务;如果不能修复,就向老人赠送一套本厂生产的优质原木家具,并且保修10年。他们还要运回那套出了问题的聚脂家具,长期地置放在生产车间,让干部、工人把它作为一面镜子、一架警钟。第34节:企业危机的面孔
  见面会后第三天,《新民晚报》以《此宏丰非彼宏丰》为题,用比批评报道更大的篇幅,报道了宏丰家具有限公司从"代人受过"到"代人受理"的感人事迹。几天以后,销售趋旺的好消息源源不断地传到宏丰公司厂长室,莫名的危机得以顺利化解。
  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借机反弹的危机管理案例,面对毫无防备的危机,企业不是消极等待负面因素的自然消减,而是利用机会展示企业形象,可以说是一石三鸟:一是树立了企业为消费者负责的良好形象;二是融洽了与政府有关机构、新闻媒体的关系,赢得了他们的支持;三是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被安抚的消费者肯定会对企业感恩戴德的,消费者之间的口碑传播效果会让企业受用无穷,这种企业行为的直接与间接效果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
  翻一下成功企业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家都曾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危机,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是伴随着危机长大的。雀巢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20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抵制雀巢产品"的运动,当时,雀巢公司只是一味地为自己辩护,结果遭到新闻媒体更猛烈的抨击。整个危机持续了10年,直到1984年,雀巢公司承认并实施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法规,才摆平了危机。2002年5月,雀巢公司又遇到了几乎同样的危机,这一次,雀巢公司快速启动危机公关管理机制,调配社会资源,与媒体紧密沟通,对消费者做出解释,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正面反应,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危机潜在的巨大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可以肯定地说,雀巢可以在第二次危机中迅速找准方向,与第一次危机的教训是分不开的。
  企业危机的面孔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变数越来越多,企业所面临的危机类型也越来越多。有的危机只是特定企业所特有的,有的危机却困扰着很多企业。当前企业最经常面临的直接危机依次是人力资源危机、行业危机、产品和服务危机;非直接关联性危机有媒体危机、工作事故危机、天灾人祸危机、诉讼危机等。在这些危机当中,直接危机是我们企业最需要关注的。
  人力资源危机
  案例一:2004年4月19日,所有的供应商都收到一封发自欧倍德中国区总部的传真,通知其华东区采购中心10多名员工集体"离职",欧倍德和这些供应商业务上的往来都将不再通过这些员工来完成。事实上华东区采购中心全部员工人总数也就20余人。值得关注的是,仅仅在45天前,这家全球第三大建材超市连锁商,曾公布了其中国区总裁李凤江被德国总部解职的消息,有人猜测,这次人事变故与其有直接关系。
  案例二:2003年春节过后,广东华润万佳在原总经理徐刚宣布辞职近百天以后,原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原采购部助理总经理、原广州公司副总经理、原华源万佳的财务部副总经理、原华东财务经理相继辞职,引起华润万佳内部激烈的管理震荡。
  很明显,以上两个企业发生了人力资源危机。在企业危机中,这种危机的重要程度应该排在首位,特别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外离职,有时会给企业带来非常直接和巨大的损失,因为他们熟悉本企业的运作模式,拥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而且离职后只要不改换行业,投奔的往往是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势必会给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
  行业危机
  为了更好地解释行业危机,我们先对造纸行业在2003年~2004年的行业状态作个分析。
  2003年年底,造纸原材料大幅涨价,最高涨幅超过5成,当时,每吨纸价格已攀升到6000元。成本不断上涨,各大生产厂都感到有些吃不消,但几大生产厂却不敢提价。纸业人士都表示,虽然大家都想提价,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提价可能丧失市场,谁也不敢冒这个风险,只有硬挺着。大厂咬牙坚持不提价,一部分小厂自然无法提价,最后,由于实在无法消化高价原材料,只好限产或者转向。
  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造纸行业由原料资源危机引发了行业危机,这个危机只是演绎了行业危机一个普遍的规律:行业危机的危害是整体性的,有时不论你是大厂还是小厂。
  导致行业危机的因素是很多的,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产品原材料出现问题。如上述的纸业原材料紧缺,价格上涨就是其中一种。又如禽畜发生大范围的病灾,那么与此相关联的产业就将会受到危害。
  --行业标准和专利权悬于别人之手。这在我国的电信产业和电脑行业体现的尤为明显。如微软控制着计算机的桌面系统,高通公司在电信网络的架构上拥有绝对的决定权,如果你要想在这方面发展必然受到他们的限制。他们如果想治裁你,你的生存将变得很艰难。
  --龙头企业进行自相残杀式的洗牌活动。如我国彩电大王"长虹"为了夺取市场,曾经大幅下调彩电的价格,从而引发了彩电行业的震动,很多小彩电厂在这场震动中都壮烈"牺牲"了。
  --技术更新和消费者观念的改变。如曾经风光一时的VCD行业就受到DVD产品的冲击,有许多VCD厂家还来不及更新技术就被市场淘汰了。
  --大的社会事件。如"9.11"就造成了美国甚至是世界各个行业格局的重新调整。
  对于行业危机,企业尤其不可小觑,它的出现有时不仅仅依靠自身的实力就可解决的。所以,预防最重要,其次是在预防的前提下努力更新产品技术、加快产品转型、开发新的行业领域等等。
  产品和服务危机第35节:危机产生的信号
  2003年2月份,南京的个别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的中电通信CECT928手机屏幕上出现一句特别的问候语"HelloChow",翻译成中文意思是"你好,中国种的狗",消费者随即向新闻媒体反映。此事经媒体曝光后,立刻掀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认为这是对民族尊严的伤害,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众多此手机的用户利用网络、电话和报纸等媒体一致向厂家表达自己的激愤之情。中电通信知道此事后,立即向消费者解释说,这句英文实际表达的是另外的意思,即"可爱的宠物狗",没想到引起了消费者的误解。澄清事实后,他们停止了此种手机的销售,并给已经购买该手机的顾客重新改变了问候语,这场风波才渐告平息。事实上,这句问候语是一句俚语,分不同的场合具有上述的两个意思,但厂家没有意识到消费者的心是敏感的,他们不可能按厂家的思路去走。中电通信这一疏忽几乎一下子断送CECT928手机的市场前景,就是事实澄清后,CECT928也从火爆的销售状态逐渐沦落为市场的弃儿。
  我们再来看一则案例:
  娃哈哈在中国儿童饮料市场纵横驰骋了18年,连续四年排名中国饮料企业第一名,长期以来雄居中国儿童饮料行业霸主的地位,在儿童饮料市场有着难以撼动的品牌地位和影响力。2002年8月,娃哈哈突然大力宣传上马童装,并宣称要在2002年年底在全国将专卖店开到2000家,以增强娃哈哈童装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实力。可是市场是残酷的,不会仅仅为了谁的豪言壮语就实现他的心愿。娃哈哈进军童装的第一炮并没有打响,其专卖店最终只开设了800家,距离娃哈哈集团的最初战略目标差了一大截。而且,更令娃哈哈集团的管理层感到沮丧的是,尽管他们随后展开了一系列的产品宣传和市场公关活动,可是其"健康童装"品牌对市场依旧未形成杀伤力,不但消费者漫不经心,就连经销商也显得有些三心二意。
  以上两个厂家都是出现了产品和服务危机。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的灵魂,当企业出现产品和服务危机时,如果处理不当,往往还会引发媒体危机、客户危机、经济抵制、索赔、诉讼等诸多危机。如果处理得当,则有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进一步提升。
  通过上面对危机种类的论述来看,引发企业危机的因素大致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企业要生存发展,首先必然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但如果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突发性、致命性的,企业就会措手不及,还来不及做出反应就已经陷入危机。有时即使有时间做出反应,但由于受管理机制和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结果也会使企业陷入危机。
  不过,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一定必然导致危机。因为一个企业作为有组织生命体,如果具有有效的企业管理,本身就具有反馈和应变机能。出色的企业管理可以预测和监控危机的产生和发展,使濒临绝境的企业起死回生,但是无能的管理面对危机则会束手无策,即使是前途无量的企业也会被断送掉。美国的Dunhe和Bradstreet在一份报告中曾对美国1969年以后的破产企业作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由于管理无能(表现为管理思想落后,管理体制不健全;决策失误,扩张过度引起的资产结构比例失调;扩张不力、技术工艺落后,产品品种、质量都不适应市场需求,竞争力很弱;存货过多,资金运转调度失灵等)而破产的企业数量几乎占到美国总破产企业的90%。所以无论是人力资源危机、行业危机,还是服务和产品危机,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危机,是企业内部管理出现了问题。只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危机产生的信号
  危机管理中有一条"海恩法则",大意是指,在每一次危机发生之前,必然有数十次轻微事故和若干起未遂先兆,如果能及早洞察和读懂这些征兆,就有可能避免最终的危机。这就相当于在大地震降临之前一样,会出现许多异常的情况,如井水喷出地面、天空闪过蓝光、动物发出哀鸣,其实这些都是在地震、山崩等自然灾难之前,大自然以它的语言传递出的某些信号。
  一般来说,危机在出现前,会发出以下几种危机信号:
  --企业管理者成为热点新闻人物,开始被媒体竞相追逐;
  --企业被媒体频繁做负面报道;企业高管人员大量流失;
  --企业扩张速度长期超过销售增长速度;
  --企业负债过高长期依赖银行贷款;
  --企业销售额连续下降;
  --企业连续发不出工资;
  --企业连续5年以上亏损;
  --企业受到大客户倒闭的牵连。
  危机征兆一旦出现了,它的危害会慢慢释放出来,将一个欣欣向荣的企业拖入衰退的境地。我国保健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海王就是因为没有发现危机来临前的征兆而陷入这种境地。
  1999年年中,海王生物的税后利润是2700万元,到2001年年中形成4200万的高峰后,2002年年中一下子跌到了1200万,幅度之大令人惊诧。
  海王2002年的税后利润下降得那么厉害是突然发生的吗?显然不是,其实从2001年度起,海王的经营危机苗头就已经凸现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对海王的内外部环境稍作分析便可知晓。
  在内部环境上,海王的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比1999年增长125.11%,主营业务利润比上年度增长130.85%。到了2001年度,海王的生产规模比上一年几乎翻了一番,它的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284.49%,主营业务利润也比上年度增长235.89%,但这只是整体利润,并不是净利润。事实上,虽然海王生物2000~2001年度主营业务的发展非常迅速,但2001年的净利润只比上年增长29.72%。第36节:不要继续在歧路上奔跑
  净利润增长比率没有能够按照规模扩大的比率相应增长,反而下跌明显。这就说明了主营业务的增长不是企业销售率的增长,而是主要依赖生产规模的扩大。通过这番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得知,海王已经出现了上述危机信号当中的一个:企业扩张速度长期超过销售增长速度。
  此外,海王的净资产收益率也是一年不如一年,首先是因为从1999年到2001年净资产由每股1.25元上升到2001的每股7.5元,极大地稀释掉了它的净资产收益率,到2002年第三季度结束,虽然每股净资产下降到了4.9元左右,但净资产收益率却没能够相应地跟上来,只有1.22%,这比起2001年每股7.5元净资产的时候4.79%的收益率,还是呈下降趋势。因此,尽管2002年的资产总额比2001年增加了,但从整体效益来看,在2001年中海王的规模增长并没有带来利润上的增长,这表明企业的销售率没有上涨。现在看来,这其实也是海王内部经营上第二次发出"企业扩张速度长期超过销售增长速度"的信号。
  2001年期间还出现了另一种危机信号。
  2000年,和以往许多以广告轰炸一夜声名鼎沸的企业一样,海王凭借着大规模生产和大面积的广告轰炸,使海王的市场声誉徒然上升,如果满分100,它绝对在90分以上,而且基本没有什么糟糕的市场舆论。
  但自2001年年报出来以后,海王的市场声誉值就几乎开始直线下降了。某报刊上的一篇名为《海王生物,欺诈成就未来》的文章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别的报纸相继发表了相关的评论。在当时,种种质疑、指责,蜂拥而至,不一而足,有说它弄虚作假的,有说它关联交易太多的,也有说它是只会"讲故事"骗人的骗子,一时间,"海王靠什么成就未来"倒比它的广告"健康成就未来"更火,传播率更高了;随即证监会对它立案调查,更是当头一棒。海王的声誉开始打起了折扣,而且这个折扣是越打越大。就当时来说,它的声誉至少掉到了50分以下。至于海王是否真的作了假,有欺诈或者违规行为,证监会自然会作定论。但就危机而言,这其实就是海王经营危机的第二种信号:企业管理者成为热点新闻人物,开始被媒体竞相追逐。
  从对海王经营危机的分析也让我们明白,很多企业危机的出现是有"信号"可查的,一旦企业危机信号产生了,聪明的企业会立即着手危机的解决,而愚蠢的企业总是浑然无知,继续在歧路上奔跑,结果栽了大跟头。
  认识自身的危机管理能力
  法国巴拉昂县一位年青的媒体大亨,以推销装饰肖像画起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迅速跻身于法国50大富豪之列。1998年,他因前列腺癌在法国博比尼医院去世。临终前,他留下遗嘱,将其4.6亿法郎的股份捐献给博比尼医院用于前列腺癌的研究,另有100万作为奖金,奖给揭开穷人之谜的人。
  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巴拉昂逝世周年纪念日,律师和代理人按巴拉昂生前的交代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打开了那只保险箱,揭开了谜底:认识自己的能力,赚钱的能力。
  一个人认识不到自己的赚钱能力可能一辈子都贫穷,而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认识不到自己在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命运可能比贫穷还悲惨,那就是倒闭。
  国内许多企业尚处于建立品牌、树立声誉的阶段,或者近期内还没有品牌建设的计划,求生存是当前重任。大部分管理者都认为:既然没有多少人知道我的企业,也就谈不上在公众面前的形象问题,谈"危机管理"似乎为时过早。
  其实这是对危机管理一个片面的误解。首先,被定义为"干扰(企业)事务自然流程的任何事件"的危机,可大可小,甚至会随时发生;其次,再不起眼的企业都有客户。在企业有"状况"时,例如,某一批货物质量出了问题、不能及时付款、企业高层出现人事变动、管理产生震荡、被辞退的员工有意在客户面前诋毁公司等等,都需要有人给个"说法"。
  对危机的有效管理有助于企业在行业内、客户和员工面前树立稳定、可信、可依赖等重要形象。下面的问题可以帮助企业检查自身的危机管理能力。
  --如果在非办公时间出现危机,公司有什么样的内部沟通系统?例如,如果我们星期天上午9:00遇到危机,需要多长时间把消息传达到每一位相关责任人?
  --公司有什么样的危机管理计划?这项计划最后一次更新是什么时候?以前有没有使用过?它是否有效?它与公司其他的反应计划是否匹配?
  --公司有什么内部问题或者弱点?一旦曝光后会对公司的经营造成怎样的损害?如果某一个心怀不满的员工或股东的诉讼案、政府调查或者新闻调查被公之于众,公众的反应将会怎样?企业将如何做出解释以降低事件对公司经营和公司财务的影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把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如果出现危机,谁将是最佳的发言人?或者由谁去向大家沟通?如果发言人不在或者不适合这样的场合,由谁替代?他们应对记者尖锐问题的能力如何?对他们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公司有多大的信心?在没有危机的时候,谁是指定的发言人?
  --如果公司发生了危机,发言人应该向公众沟通多少信息?由谁来决定沟通的内容?决定的过程如何?由谁来决定?
  --公司如何跟管理队伍和员工沟通,使他们首先从公司内部而不是新闻媒体或者客户等外部渠道获得公司消息?公司的顾客、供应商和其他重要听众如何沟通?公司应该如何做?用多长时间去做?第37节:学会赢得时间对战危机
  --公司的竞争对手在过去几年有什么危机被"曝光"?他们是如何处理危机的?用了多少管理时间?到目前为止,他们为此付出了多少成本、业务损失多少?他们被起诉和政府调查的前景如何?甩掉这样的麻烦用了多长时间?如果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公司身上,公司会怎么做?从他们的经历中,公司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办法比他们做的更好?
  对上述的疑问,我们每一个公司自己能够回答多少,自己又能够做到多少,已经做的又有多少?疑问后面还是疑问,而对这些疑问的正确把握能力则是企业认识自己的一种简单的测验,当然,我们的企业在平时的生产运营中,对自己的认识还要更深刻一些,因为没有一个糊涂的企业可以经受住严峻的、长久的考验。
  下雨前要买的伞
  "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这是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的名言。如果把危机比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预防就是我们企业事先要买的雨伞。可以说,未雨绸缪,超前预防潜在的危机本身就是最好的公关。
  对于企业而言,预防危机的难度在于危机的先兆可能很细小,非常容易被忽略,也可能出现的频率很高,以致麻痹了决策者的神经,还可能从先兆出现到危机爆发的时间极短,企业无暇顾及。因此,危机的预防机制和危机意识的培养要从企业创办的那一天起就着手进行,伴随企业的经营而长期坚持不懈,那种危机出现后才急着去寻找解决的途径,把危机管理当作一种临时性措施和权宜之计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对于企业组织来说,没有危机意识,单纯的"硬性危机防预体系"是无力的,超前的、无形的、全面的危机意识才是企业危机防范中最坚固的防线。
  在企业经营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会关注企业存在的危机,但在企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居安思危则并非易事,可是,危机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到来。所以,企业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个"危机"氛围,使企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危机感,让他们认识到企业随时可能有危机,人力资源、行业、产品和服务等各方面随时可能有危机。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拼搏,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其次,树立危机意识,不仅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而且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这就要对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危机教育和培训。这既包括对职工进行普及性的教育如安全教育、居安思危的观念教育,也包括具体应对措施的培训。这种培训可以结合工作岗位对职工进行培训,使职工掌握与自己岗位有关的危机管理的专业知识,明确危机一旦发生,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这样既可以增强职工应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又可以为企业及时处理危机赢得时间。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危机是"防不胜防"的。此时企业的第二道防线应及时发挥作用,即果断采取措施,把潜伏的危机消除在萌芽阶段。一般而言,除了一些自然灾害、火灾等非人为危机外,大多数危机都有一个演进过程,先是由失误而形成危机隐患,由隐患而形成为危机"苗头",由"苗头"而发展演变为危机。优秀的管理者和公关人员不会坐视危机恶化发展,等危机爆发出来后才着手消除工作,而是着眼于消除隐患,将熄灭危机"苗头"作为危机管理的首选之责。
  熄灭危机"苗头"需要企业有一双能够发现危机的"火眼金睛",在现代企业中,这双"火眼金睛"就是是危机预警系统。
  危机预警系统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数进行分析,并在可能发生危机的警源上设置警情指标,及时捕捉警讯,随时对企业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对危害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进行事先预测和分析,以达到防止和控制危机爆发的目的。
  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危机监测。即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危机的表象进行严密的监测,搜集有关企业危机发生的信息,及时掌握企业危机变化的第一手材料。
  二是危机预测和预报。指对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使其更有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危机的变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危机监测与预报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企业进行危机预控和处理危机的基础与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收集和整理信息,选择适宜的方法作出判断,以赢得危机处理的时间。
  三是危机预控。指企业应针对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和制定各种危机预案,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危机预警的各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前一部分的工作都是后一部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旦有了危机预警系统,企业就可以很快地发现企业中可能存在的隐患,但是光发现还不行,"眼疾"还须"手快","手快"就是解决问题,至于具体解决的办法我们会在后面的危机处理中详细讲解,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一个企业在预防危机管理时必须养成"手快"的习惯,这样一旦危机来临,也不至于萎萎缩缩,像狗咬刺猬那样无处下口。
  那么究竟怎样培养"手快"的习惯呢?第38节:计划就得赶得上变化
  第一步,成立危机管理小组。
  成立危机管理小组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是顺利处理危机、协调各方面关系的组织保障。委员会成员一般是兼职的,由企业的领导人、公关部、安全、生产、后勤、人事、销售等部门人员组成。其职责有:
  --全面、清晰地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预测;
  --为处理危机制定有关策略和计划;
  --监督有关方针和步骤的正确实施;
  --在危机切实发生时,应该有人就危机处理给予全面的工作指导和咨询。
  第二步,制定危机管理计划。
  企业应根据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危机制定一整套危机管理计划,明确怎样防止危机爆发,一旦危机爆发应如何立即做出针对性反应等。事先拟定的危机管理计划应包括:
  --任命危机控制和检查专案小组;
  --确定可能受到影响的公众以及与自己有关联的企业;
  --为最大限度减少危机对企业声誉的破坏,建立有效的传播渠道;
  --在制定危机应急计划时,可倾听外部专家的意见;
  --把有关计划落实成文字,形成规章制度;
  --对有关计划进行不断演习;
  --为确保有一群专业人员处理危机,平时应对人员进行特殊训练等。
  第三步,做好危机传播方案。
  公关专家帕金森认为,危机中传播失误所造成的真空,会很快被颠倒黑白、胡说八道的流言所占据,"无可奉告"的答复尤其会产生此类问题。过时的消息会引起人们猜疑,并导致不正确的报道,使公众怀疑企业对某些信息采取了掩盖手段。因此,有效的传播管理是有效危机管理的基础。危机传播方案包括:
  --时刻准备在危机发生时,将公众利益置于首位;
  --掌握对外报道的主动权,以组织单位为第一消息发布源;
  --确定信息传播所需要的媒介;
  --除媒介外,确定信息传播所需针对的其他重要的外部公众;
  --准备好组织的背景材料,并不断根据最新情况予以充实;
  --建立新闻办公室,作为新闻发布会和媒介索取最新材料的场所;
  --在危机期间为新闻记者准备好通讯所需设备;
  --确保危机期间组织的电话总机人员能知道谁可能会打来电话,应接通至何部门;
  --确保组织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人员来应付媒介及其他外部公众打来的电话;
  --准备一份应急新闻稿,留出空白,以便危机发生时可直接充实并发出等。
  第四步,建立处理危机的联络网。
  在这一步里,企业根据自身可能发生的危机,与处理危机的有关单位建立良好的联系,形成一种能够相互及时联系的网络,以便危机出现后能及时有效地沟通和合作。这些单位可能包括:新闻媒介、医院、消防、公安部门、邻近驻军、相关科研机构、保险公司、兄弟单位等。事先让他们了解可能出现的危机以及可能寻求的帮助,在危机发生时就可以快速获得支援。
  计划赶得上变化
  如果愿意的话,大家可以去验证这样一件事:在一次飓风中所用的避免灾难的方法,与在一次暴风雨或是其他任何事件中所采用的方法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危机事件是千差万别的,但可以用一套危机管理程序和必要的措施加以应对。
  危机管理的计划主要涉及的方面有:危机管理的组织架构、人员构成、工作地点、处理危机的工作程序、信息发布授权、通信联络保障、与相关方面的协调措施等等。具体说来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计划的建立:
  步骤一:成立危机沟通小组
  应该选派高层管理者组成危机沟通小组。最理想的组合是,由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领队,并由公关经理和法律顾问作为助手。如果公司内部的公关经理不具备足够的危机沟通方面的专业知识,公司可以找一个代理者或者独立的顾问。小组其他成员应该是公司主要部门的负责人,涵盖财务、人力资源和运营部门,这样可保持行动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步骤二:选定发言人
  形象沟通常常和事实沟通一样强有力。因此,是否具有沟通技巧和把握大局的能力是选择发言人的首要标准之一。在危机沟通小组里,应该有专门在危机时期代表公司发言的人。首席执行官可以是发言人之一,但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因为,一些首席执行官是很出色的管理者,但并不健谈。
  步骤三:大力培训发言人
  为了避免公众对企业发布的信息产生误会或者曲解,传达信息第一要务就是尽可能地避免误解的发生,这就需要企业的发言人有较高的素质和沉稳从容的办事风格。对发言人的培训,就是能让发言人学会如何妥善应对媒体,最大可能地使公众的说法或分析家的评论与公司的预期方向一致。
  步骤四:建立信息沟通规则
  公司任何职员都可能是最先获取危机相关信息的人,最先发现问题的也许是看门人、销售人员,也可能是出差在外的经理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发现问题后该通知谁。所以,公司应该提前告诉公司所有的人,发现问题后应该通知谁?如何找到他们?
  公司需要事先建立突发事件通信"树状结构图",并分发给每一个职员,该图可以准确说明面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每个人的具体职责是什么,危机一旦发生首先应该与谁联络。除了有合适的主管人员之外,危机沟通小组中至少要有一名成员和一名候补成员,在突发事件联络表中应该留下他们的办公室及家庭电话、手机号码等快速联系方式。第39节:建立危机计划的重要性
  步骤五:确认和了解公司的听众
  事先明确哪些听众与你的公司相关也非常重要。对大多数公司来说,主要是媒体、顾客和潜在消费者,个人投资者也可能包括在内。作为上市公司,还必须遵守股票交易信息规则,并要接受地方或国家法制机构的质询。这就要求企业要掌握他们完整的联系方式,如邮寄地址、传真和电话号码簿,以便在危机发生时期与之迅速地联络。此外,企业还要评估每个人希望寻求什么样的信息,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消息传递给他们。
  步骤六:预先演练
  如果企业想抢先行动、未雨绸缪,那么就要把危机沟通小组集中起来,预先讨论如何应对所有潜在的危机。这种做法有两个直接的好处。首先,企业可能会意识到,完全可以通过对现有运营方式加以改动,来避免一些危机的发生。第二,企业能够思考应对措施,做好最好和最坏的打算等等。总之,有备而战总比被动应付要好得多。
  以上六个步骤是危机管理中的预防阶段,也是基础阶段。只有事先做好了这六步,才有可能实施下面的步骤。
  当然,在一些情况下,企业很清楚危机正在来临,因为企业正在有意引发危机--比如,公司裁员或者进行大规模收购。要是这样的话,企业可以在危机发生前就直接进行以下第七至第十步。
  步骤七:对危机进行评估
  这一步是在前六步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果你已经首先完成了以上六个步骤,你的危机沟通小组就很容易成为信息的接收端,进而就可以决定做出适当的处理措施。
  在这一步中,沟通小组首先要确定可能会发生哪些危机,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同时还要确定它们的具体位置。待这些问题确定后,还需要评估两个因素,即危机的大小及发展趋势及频率,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对危机的影响力和发展方向有了准确的评估,才可能制定正确的应对方案。
  步骤八:确定关键讯息
  关键的讯息是指导危机处理的指南。在危机管理中,辨别哪些是重要的信息,哪些是虚假的信息是很重要的。想要把关键的讯息找出来并不容易,但有一点你必须要做到,那就是保持沟通网络的畅通,这其中包括公司内容的沟通网络,也包括公司要与各种媒体,以及政府随时保持联系,形成呼应。
  步骤九:决定信息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对于解决危机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公司的职员、客户、潜在的主顾和投资者,你可以亲自向他们简要介绍情况,也可以将讯息以邮件、通讯或者传真的方式发送给他们,但是以主要负责人口吻向他们沟通是最好的。
  对于媒体,要向其提供新闻稿和解释信,或者让其参加公司举行的一对一的情况介绍会或新闻发布会。选择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因此,公司里必须有一个专家熟知每一种方式的优缺点。
  步骤十:安全渡过难关
  无论危机的性质如何,无论消息是好还是坏,也无论你准备得如何认真、做出的应对如何谨慎,总有一些人的反应与你的愿望背道而驰。该怎么办呢?很简单:
  客观看待这些负面的反应。是你的错吗?还是他们一厢情愿的理解?了解这些疑问以后,判断再进行一次沟通是否有意义,是会让他们改善对公司的印象还是会加深对公司的恶感。根据判断寻找一种让企业渡过难关的最佳方式。
  以上这些工作都是沟通计划的一部分。缺乏计划,会导致控制损失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增至两倍或者三倍。延迟也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害。相反的是,建立应对未来危机情况的模式和运作基础,只需要好好计划一次,并且不断稍加更新即可。换句话来说,危机沟通计划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的办法,它可以避免将来花费更高的代价和面对更大的烦恼。
  附:某国际大型轮胎公司的危机处理计划
  建立危机处理指挥中心·
  --建立指挥中心的组织机构,安排人员及确定职责,立即展开工作
  --招募必要的专业顾问,例如法律顾问、公关顾问、管理顾问、财务顾问等·对危机发展的可能情形进行预测,计划并制定相应对策
  --指挥各相关业务部门展开危机处理:生产计划、财务、销售与市场、制造、采购与后勤、法律、人事等
  --指挥公共关系和企业形象管理工作
  制定全面的沟通计划并立即执行,沟通的领域包括:
  --媒体沟通(媒体关系管理、新闻发布渠道、新闻材料准备、信息收集与跟踪等)
  --政府沟通(联邦政府运输部、联邦议会、各州政府、消费者保护机构、国际相关机构等)
  --员工沟通/工会沟通/投资者、股民沟通
  --业务伙伴沟通(供应商、汽车制造商、贷款银行、运输商、经销商等)
  --法律事务沟通
  保证业务运营的连续性,及时展开灾难恢复工作
  --战略规划与预测:历史数据已经无法用于业务预测,需要调整企业计划;过去的预算制定方法与结果都需要调整
  --生产计划:危机发生时生产体系的灵活性是关键,不应追求设备利用率
  --库存调整:需要快速处理当前的大量库存以保障生产资金;绩效管理体系需要调整,成本控制暂时让位于按时供货
  --风险管理:发现可能的风险并制定相应政策及时处理
  政府与监管方面的风险
  --债务和欺诈风险第40节:在危机中得到提升
  --媒体和公共形象风险
  --各种业务风险(财务、广告、制造、供应链等)
  关于问题轮胎召回方面的后勤处理
  --发现并确认有问题的轮胎
  --退货与替换
  --回收轮胎的销毁处理
  --发货与运输
  --财务处理
  --发现并避免欺诈
  原则为先
  如何处理危机是一个综合性、多极化的复杂问题,企业在进行危机处理时,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危机处理原则。那么在处理危机时,应该遵从哪些原则呢?
  第一时间原则
  处理危机时,如果你没有极快的反应速度,不论你有多强的实力,都会招致灾难。这是因为危机的危害是逐步加深的。就拿危机的不当信息传播危害来说,在危机出现的最初12~24小时内,消息会象病毒一样,以裂变方式高速传播。而在这时候,充斥着各种谣言和猜测,真实的消息往往不多。公司此时的一举一动将是外界评判公司如何处理这次危机的主要根据。媒体、公众及政府都密切注视公司发出的第一份声明。对于公司在处理危机方面的做法和立场,舆论赞成与否往往都会立刻见于传媒报道。如果公司在信息沟通上慢了一步,公众的舆论就会置你于死地。因此公司必须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决行动,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迅速控制事态,否则会扩大突发危机的范围,甚至可能失去对全局的控制。危机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危机的重中之重。
  1993年7月,美国百事可乐公司突然陷入一场灾难。美国的各个角落都在传说,在罐装百事可乐内接连出现了注射器和针头。甚至有人活灵活现地描述针头如何刺破了消费者的嘴唇和喉咙。与此同时,在艾滋病蔓延的美国,人们立刻又把此事与传染艾滋病联系起来。霎时间,许多超级市场纷纷把百事可乐从货架上撤走。
  为了避免更大的危机发生,百事可乐公司及时、迅速、果断地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通过新闻界向投诉的消费者道歉,并感谢他们对百事可乐的信任,还给予其一笔可观的奖金以示安慰,同时邀请他们到生产线上参观,使其确信百事可乐质量可靠。另一方面百事可乐公司不惜代价买下美国所有电视、广播公司的黄金时段和非黄金时段反复进行辟谣宣传,并播放百事可乐罐装生产线和生产流程录像,使人们看到饮料注入之前,空罐个个口朝下,从高温蒸汽和热水冲击消毒到立即注入百事可乐饮料,再到封口,整个过程只有数秒钟。通过录像,消费者认识到任何雇员要在数秒钟之内将注射器和针头置于罐中都是不可能的。
  随后百事可乐公司还通过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密切合作,请该局出面揭穿这是件诈骗案,由于政府部门主管官员和公司领导人共同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事实最终得以澄清。
  由于百事可乐公司对这场危机有迅速的反应,及时地把真相告知公众,其声誉很快地得到恢复,公众对其产品也就更加信赖,百事可乐不仅没有在危机中毁灭,相反在危机中更得到了提升。
  全局性原则
  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必须具有全局意识,绝不可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化害为利。
  危机管理的整体运作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保持清醒、以静制动
  危机会使人处于焦燥或恐惧之中,令人心神不安。所以企业高层在处理中应保持清醒,以"冷"对"热"、以"静"制"动",镇定自若,以减轻企业员工的心理压力,给外界一个坚强干练的形象。
  --统一观点,形成共识
  在企业内部迅速统一观点,对危机形成一致的认识,包括好的和坏的方面。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员工的无端猜测,从而稳住阵脚,万众一心,共同抵抗危机。
  --组建团队,各负其责
  一般情况下,危机公关小组的组成由企业的公关部成员和企业中涉及危机的高层领导直接组成。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高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对外口径一致,使公众对企业处理危机的诚意感到可以信赖。
  --谨慎决策,迅速实施
  由于危机瞬息万变,即使信息匮乏。危机决策也要迅速,任何模糊的决策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企业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决策使用资源,迅速做出决策,系统部署,付诸实施。
  --利用资源,借助外力
  当危机来临,企业不要把自己看作是唯一可以挽救自己的救世主,而是应该和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同行企业及新闻媒体充分配合,联手对付危机,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同时,增强公信力、影响力。
  --标本兼治,消除危机
  要真正彻底地消除危机,需要在控制事态后,及时准确地找到危机的症结,对症下药,谋求治"本"。如果仅仅停留在治标阶段,就会前功尽弃,甚至引发新的危机。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