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李立三之谜

_10 李思慎(现代)
  《决议》对中共中央的《六月决议》的态度一开始是模棱两可的——既没有明确指示李立三应该根据六月决议努力进行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亦没有加以明确的制止。恰恰相反,共产国际在对中国革命情势之估量(即革命高潮)及革命行动(即争取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方面,与立三路线却是完全一致的。
  《决议》一开始在估量中国革命运动的形势时就讲“中国革命运动的高潮”。指出:“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决议都认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的革命高潮。中国最近的事态已完全证实这些决议是正确的。中国革命的爆发,一天天的接近。同右倾机会主义的投降派、托派、陈独秀分子以及其他取消主义者的预言相反,中国革命运动的新高潮,已经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最近几个月来,革命解放斗争已经开始特别迅速而明显地发展起来。中国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和农民,在经受反动派的打击之后,恢复了元气,在土地革命、消灭帝国主义统治和推翻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口号下,再度奋起,投入了革命斗争。”这说明,共产国际对当时中共中央的领导是充分肯定的。共产国际进而预言:“最近事态的发展方向是,近期的革命形势,即使不能席卷全中国,无论如何也会波及到许多关键性的省份”。
  《决议》还为中共打气:“已经看得见新的革命高潮,在国际帝国主义和中国反革命联合力量打击之下,高精尖有部分的失败退却的可能……可是,土地革命受着无产阶级的领导,将要更加发展,而不可避免地要引导到对中国革命的全国高涨。”
  《决议》在谈到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时强调指出:“苏维埃运动向党提出了头等重要的任务,即成立中央苏维埃政府和组织好这个政府的工作。”共产国际要求中共中央“必须集中精力组建和加强红军,以期将来根据军事和政治形势,去夺取一个或数个工业中心和行政中心”,“在一切运动中……强调提出下列中心口号:没收地主土地并分给农民;同帝国主义者进行斗争,如果他们违犯中国苏维埃政权的法令,可径直把他们的企业收归国有,把他们的租界收回;中国要成为统一的、独立的苏维埃国家;推翻国民党政权,支持苏维埃运动,并把这个运动扩展到全中国”……共产国际还是坚持强调右倾乃是主要危险。它说:“党的任务是要同时加强两条战线的斗争,特别是要反对右倾,因为右倾对于顺利执行党所面临的各项任务来说,是一个主要危险。”
  《决议》要求中共中央“巩固和发展各苏维埃区,集中农民斗争的力量,加强无产阶级对于工农红军的直接领导,建立苏维埃根据地的临时中央政府,去组织革命的战争——争取一省几省的首先胜利。同时积极的扩大中心城市工人群众的鼓动和组织工作,发动并领导全国反动统治区域里面各种方式的群众革命斗争,争取极广大的劳动群众来积极准备武装暴动,以加强并巩固无产阶级对于农民战争的领导权——这样去坚决地为着全国苏维埃政权的胜利而斗争”。
  《决议》在谈到“无产阶级领导”时,要求“党应该加紧全部力量去发展政治罢工,准备一切或几个工业中心点的政治总罢工……凡在革命斗争发展的地方,要努力去把革命的职工运动从秘密状态之下公开出来”。
  共产国际这个指示,同李立三在7月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通告八十四号完全一致。李立三在通告中命令各省成立行动委员会,组织总同盟政治罢工,组织同一产业同盟罢工的行动委员会,建立赤色先锋队,扩大红军并建立工农革命委员会;组织中心城市产业区域周围以及沿交通路线的主要城市及工人区域的地方暴动;积极发展区域地方暴动,建立政权,深入土地革命;组织城市贫民闹米荒的骚动,与整个武装暴动的准备及组织总同盟罢工配合等等。
  不仅如此,当共产国际得知红军占领长沙城后,很快在8月6日的《真理报》上发表了“拥护中国苏维埃”的社论,对此胜利大加赞扬。共产国际提出:“拥护中国苏维埃,拥护中国的革命,于是便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义务。动员各资本主义国家内的工人群众起来拥护中国的苏维埃革命,乃是一切革命的工人组织,特别是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在每个工厂里面,每个作坊内,每个通商大埠都应该组织‘不许侵犯中国协会’,工人应该反对运兵运军火到中国去。应该在军队中,首先是要在那些被帝国主义政府派驻中国镇压中国革命的军队中,进行有力的革命工作。应该动员广大的工农群众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撤退在中国的海陆军。”
  社论赞扬说:“在远方的中国土地上正在进行着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事业的斗争。国际的无产阶级应该血肉相关地执行巴黎公社对农民所提出的口号:你们的事情便是我们的事情!国际无产阶级应该与殖民地的革命,在革命的肉搏中坚固地团结起来。”
  《真理报》社论号召“动员各资本主义国家内的工人群众起来拥护中国的苏维埃革命”,完全与向忠发在8月5日致共产国际的电报中提出的请求共产国际“立刻动员各国支部猛烈扩大保护中国革命运动,特别是与我们以实力的援助”相一致。
  很显然,这是共产国际对李立三组织的攻打大城市的行动以极大的鼓励,而并不是在加以阻止。
  直到8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作出的《关于远东局与中共政治局新的争论的决议》,否定了远东局代表关于中共中央六月决议是路线错误的意见,明确指出:“政治委员会认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但有个别错误,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决定在好几个城市中实行武装暴动。”这说明八月决议和七月决议内容一致。
  与此同时,共产国际东方部于8月又连续发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在职工运动中的任务提纲草案”、“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决议案”、“关于中国苏维埃问题的决议案”,还是强调要中共中央继续反对右倾。
  “关于中国共产党在职工运动中的任务提纲草案”一开头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分析还是充分肯定的。提纲指出:“国内经济及一般的政治危机的日益加紧,新的革命高潮,苏维埃区域之迅速地扩大与游击活动的发展……罢工,乃至斗争的高潮及其顶点的水平线之提高——这些便是中国目前状况的特征……准备总罢工问题也迫切起来了。”肯定中国“共产党与赤色工会,近来在罢工斗争中是有大的成绩的”。它甚至批评说:“可是直到现在,党与工会组织比较群众斗争的准备性还是落后的,在许多罢工斗争中,甚至于最近的时候,我们的同志还等待斗争的工作。”再一次指示中国共产党“要与机会主义、尾巴主义的一切表现作坚决的斗争,与那些在转到高度斗争之下,所发现出来的一切消极性或形式主义及机械式地来指挥群众组织的现象作坚决的斗争”,“中国党的中央,因此不能不在罢工的过程中,实行坚决地干涉与改正这种对改良主义的、机会主义的关系与罢工的领导的不坚定性”。总之,一句话,还是坚持要中共中央继续反右倾。
  这实际上是在给已经“左”倾的李立三鼓劲加油。
第四部分“立三路线”揭秘(11)
  之九、共产国际的态度突然发生变化。
  1990年5月24日,我们党的著名“秀才”胡乔木在一次谈话中曾指出:
  “立三路线时,党内并没有很大的争论。争论主要是在六届三中全会以后……李立三的所作所为,与共产国际的指导思想有关。因为,共产国际认为当时世界革命正处于高潮。李立三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并超过了共产国际,要立即夺取政权。李立三认为苏联不了解中国的情况,并要求苏联红军出兵,开到中国来帮助中共。后来会议材料转到共产国际,共产国际的领导人看了后很惊讶,很不满,说这是立三路线,是错误的。”
  可以想见,胡乔木是在充分研究了许多历史档案材料后说这番话的。而历史事实也正是这样。
  本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6.11决议案》之前,共产国际对中共日益“左”倾的政策是持欣赏态度的,因为中共的所作所为是与他们的多次指示,来信精神相符的。可是,《6.11决议案》后,中共“左”倾冒险主义达到了新境地,超出了共产国际允许的范围。特别是在10月共产国际得到了远东局的报告和中央政治局8月初各次会议的记录(向忠发、李立三及其他政治局委员在会上皆有对共产国际极为不恭之语)后,发现李立三竟然没有把共产国际放在眼里,公然批评共产国际“不了解目前革命发展的形势”,说什么“忠实于共产国际,遵守纪律是一回事,忠实于中国革命又是一回事。等占领武汉以后,再用另一种方式和国际说话”,甚至提出需要改变共产国际的路线,需要为此同共产国际作坚决的斗争。尤其是他竟敢“指挥”斯大林,要斯大林放弃五年计划准备战争,主张把苏联拖向与日本发生战争的境地(因为当时日本正虎视眈眈地准备吞并中国东北,若苏联境内华工在苏联支持下进入东北,势必使日本借口维护在东北权益而侵占东北,从而引起日苏间爆发战争),这不能不使斯大林“龙颜”大怒。李立三这一严重的对抗国际及其代表的行为,对于有权指挥各国党的共产国际来说,是绝对不可容忍的错误。所以,当斯大林看了中共的会议纪录和远东局的报告后,认定李立三等不执行国际指示已不是一般的认识问题和策略问题,而是对国际的藐视和与国际分庭抗礼。为此,斯大林授意共产国际致函中共中央,措辞严厉地指责中共形成了一条与共产国际相对立的路线(即立三路线),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共产国际《十月来信》。
  与此同时,共产国际不顾中共中央9月8日关于李立三暂不来共产国际的电报请求,立即给中共中央发电报,坚持要李立三速到莫斯科向共产国际作检讨。
  鉴于共产国际再次电催李立三去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检讨的强硬态度,中共中央在接到电报后,虽然还不知道有《十月来信》,但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下属支部,不得不遵命派李立三立即动身去莫斯科。
  共产国际紧紧咬住李立三不松口,李立三可倒了大霉,他必须亲自到莫斯科去向共产国际“交代”问题。而此时李立三的妻子李崇善正身怀六甲,李立三料想自己此去凶多吉少,短时不会回还,便对妻子说:“生下孩子,不论是男是女,都送人吧。”
  1930年底,李立三洒泪告别妻子女儿,匆匆奔赴苏联。他走后不久,其妻生下一个女孩,遂按李立三之嘱,将孩子送给了一位老工人,而李崇善不久就被捕入狱了 ……
  四、向忠发并非真傀儡
  在1931年1月7日由米夫操纵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几乎所有的原政治局领导成员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批评指责,并被要求退出政治局,就连周恩来也不能幸免。在米夫为全会拟定的改造政治局委员的名单上,李立三、瞿秋白、李维汉都被拿掉了,惟独“立三路线”的最高主持人向忠发岿然不动,仍然保住了总书记的宝座。
  当时,李立三在中央的职务是常委兼宣传部长和秘书长,总书记是向忠发,而李立三提出的一些建议和主张,多是在政治局会议上集体通过的,难道有了错误对身为党中央的总书记、总负责人向忠发来说就没有责任吗?
  之一、向忠发并非傀儡
  1925年7月21日,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授意下,工人出身的向忠发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兼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从此当上了中共中央第四任总书记职务,是中共中央惟一的一位工人出身的总书记,也是中共历任最高领导人中,惟一的一个被捕变节者。
  正因为向忠发是工人出身的总书记,长时间以来,把在向忠发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责任,特别是“立三路线”错误的责任,都一股脑儿地加在李立三一个人的头上,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不公正的。
  其实,向忠发并非像有人说的是个“大字不识”、“连文件都不会看”的大老粗,他还是很拿他这个“总书记”当回事的,遇事也极有自己的主见。比如说,有的史学工作者在文章中曾说:是李立三把中央常委、宣传部长蔡和森开除出中央政治局的。这个断言完全是出于偏见。其实,在六届一中全会选举时,李立三只不过是一名政治局候补委员,还不是常委,只分工负责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职务。把蔡和森开除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委员,完全是向忠发根据刘少奇和陈潭秋于1928年9月10日以顺直省委扩大会议的名义起草的“关于蔡和森所犯错误应予处分向中央的建议”而作出的。该建议的全文如下:
  中央:
  蔡和森同志前次代表中央巡视顺直,在工作上及主持召集改组会议上发生许多错误。如组织上的极端民主化,破坏党的集中制。引导同志与机会主义奋斗变成攻击个人,忽略政治路线之确定,对于一般同志之错误的倾向不独未予纠正,并从而助长之(如京东活动的同志会,议决农民五十人派一代表,工人一百人派一代表等,和森同志亦未及时纠正,而成立决议等)。因为和森同志以中央代表名义之指导错误,在顺直的党发生了极坏的结果,妨害顺直党的工作,至为巨大。扩大会议认为和生(森)同志,应依政治纪律予以处分。特向中央提出建议。
  顺直省扩大会议
  九月
  对于顺直省委的建议如何处置,对于当时还只是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李立三来说,显然还不能起主要作用。“大主意显然要向忠发来拿……向忠发毫不客气,断言顺直党的错误,大部分应由蔡和森负责,主张‘对他的处罚,同意本人的意见,即公布错误,退出政治局’。同时认为:‘此事不好好解决,新中央的生命就要断送一半。’”
  “上任伊始,向忠发做的第一件大事就使各位政治局委员侧目。他主持政治局会议,决定解除犯有‘左’倾错误、刚刚担任常委不到两个月的蔡和森的政治局常委和委员职务,并提议由李立三补任蔡和森之职。
  “接着,他又亲自起草和签发了洋洋近万言的《中共中央告全体同志书》……他对中国革命的策略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显然同共产国际的精神有差异,(但)是符合中国党的实际的,颇具见地的。
  “雄心勃勃的向忠发为了使新的中央尽快地做出成绩,又大胆地提出中央机关变革的设想……他甚至还提出由中央兼江苏省委,以利于‘中央深入群众’。”
  这说明向忠发虽然是工人出身,但并不完全是一个无能之辈。
第四部分“立三路线”揭秘(12)
  杨松奎在《向忠发到底是怎样一个中共总书记》一文中也写道:
  显然,这些事情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向忠发并不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只会人云亦云的人,远不是那种可以轻易做别人傀儡、当挂名总书记的人。不仅如此,他也确有一定的政治观察力,有相当程度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做事干脆决断,愿意思考,很想做出点成绩来。因此,政治局多数领导成员虽然是知识分子出身,对他也还是比较尊重的。即使是同样工人出身,同样不大藏得住火的项英,事实上也得让他三分。即使是对通常被后人视为向忠发的主心骨的李立三,他也一样不稍客气。
  1929年1月底,李立三起草过一个说明当时政治形势与党的主要任务的中央通告,公开提出了他几个月来一直宣传的一个观点,即认为,南京政府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而美国因为与英、日两国有矛盾,正在极力支持南京政府保持和平与稳定。因此,中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正趋于暂时稳定,军阀战争不会马上到来。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党必须把如何战胜改良主义的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对于李立三的这种看法,向忠发一直持有异议。因此,当即宣称:李立三的说法有很大的毛病。美国同样是帝国主义,不能说它与英、日有什么区别。中国资产阶级虽然有稳定的企图,却绝没有稳定的可能,即使暂时的稳定也不可能。虽然此一通告因其他领导人基本赞同,向忠发不能不批准下发,但他实际上并不服气。结果,两个月后,共产国际2月指示信对中共党内的这种观点,提出了明确的批评,使向忠发大受鼓舞。他自恃其观点与共产国际的指示一致,便立即大翻其案,批评李立三过高估计美帝国主义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右倾的危险,并且声称中国同志在政治分析上,普遍存在一种缺点,往往因为统治阶级修了一条马路,就对统治阶级作过高的估计,认为改良主义很厉害。
  从以上不难看出,说向忠发是李立三的“傀儡”,并不符合实际。
  之二、向忠发是“立三路线”的始作俑者
  如前所述,李立三为中央起草的《通告》所持的观点,首先遭到向忠发的反对。向忠发认为“左”倾盲动倾向已不复存在,极力反对“在党内存在‘左’倾危险的观点”,特别是在接到共产国际(1929年)“十月来信”以后,更是公开批评李立三过高估计了美国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右倾的危险”。并声称这是中国同志在政治分析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缺点。
  向忠发的反右倾的观点,与共产国际1929年2月8日的指示信是一致的。在4月收到来信后,向忠发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进行了两次讨论,并于5月15日通过了《中央对于国际2月8日训令的决议》,接受国际的指导方针。
  向忠发在会议上宣称:中共六大强调的反对盲动主义的任务已经完结,中国党的盲动主义客观上已经失去基础,现在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消灭右倾危险了”。
  “尽管在构造革命宏伟蓝图方面,向忠发的想像力与李立三相比确实相形见绌,但在过高估计革命力量而不是过高估计敌人力量方面,向忠发从不后人。当李立三还在那里含糊其辞地说什么‘革命高潮一天一天接近来到我们面前’时,向忠发则直截了当地声称如果明天有几万人上街,就可说是革命高潮到了;当李立三还在那里主张要在文件上肯定存在着革命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以免下级发生‘左’倾时,向忠发则明确主张:取消‘斗争发展不平衡’一句,事实上到处都有胜利可能;当李立三强调现在实际上只是农村存在明显的革命高潮时,向忠发更是表示‘我绝对不同意’,称‘这样说足以使一般同志观念动摇,将革命分作两个东西,忽略城市无产阶级领导,只简单看见了几个枪杆子、赤卫队’。中国革命早已不是李自成、张献忠和洪秀全的时代,‘如果特别看重农村,那和洪秀全时代有何区别’?必须指出:‘农村与城市不是两个东西’。由于无产阶级斗争之兴起并正在发挥领导作用,因此,城市斗争更尖锐。向忠发和李立三究竟是谁走得更远,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由此看来,说向忠发为‘立三路线的始作俑者’,并不为过。”
  之三、向忠发带头和共产国际唱对台戏
  在“立三路线”形成和推行的过程中,向忠发的积极性比之李立三只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坚持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比李立三还起劲”。这集中体现在他们两人对待共产国际的态度上。
  1930年6月初,即“立三路线”基本形成。不想这时传来消息,说共产国际对中共设想的以进攻武汉为中心的暴动计划产生了怀疑,周恩来在莫斯科已经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在中国首先建立苏维埃根据地的思想。中共中央对此极为不满,紧急致电共产国际主席团,明确表示“不同意建立苏维埃根据地等类的割据观念”,要求共产国际批准中共中央的夺取全国政权的计划。随即于1930年6月11日通过了关于《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准备迅速动员全党展开夺权斗争。
  6月11日决议,受到共产国际远东局驻中共的代表坚决反对。李立三在负责与远东局代表进行交涉时明确表示:中国革命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要对国际负责,同时也要对中国革命负责”。向忠发声称远东局总是拿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来进行刁难,对于这种纯粹“强奸式的批评,我们绝不能接受”,“一定要来一个政治上抗议”,同时提出要写信给周恩来和共产国际说明情况。
  随后,向忠发很快写信给周恩来,大谈革命形势如何高涨,夺取全国政权的方针如何正确,严厉指责远东局当时在中国的临时负责人罗伯特“总是在许多细小的技术问题上吹毛求疵,搞得中央不胜其烦”。断言罗伯特“把一切力量集中于一省或几省来夺取政权的观点,是一种露骨的地方割据的观点,表面上很激进,但实际上是对客观情势估计不足”,“是一条极其错误的路线”。在现在这种革命形势下,如果不能坚决反对这样一条路线,“就是对革命的犯罪,就是阻挠革命”。向忠发要周恩来将中国革命的大好形势向斯大林等阐述清楚,以求得到国际和斯大林对中共组织全国暴动的支持。
  7月底,彭德怀带领中国红军攻下湖南省会长沙的消息传来,使中共中央欢欣鼓舞。
第四部分“立三路线”揭秘(13)
  向忠发在1930年7月30日的《红旗》第125期上发表了“庆祝红军占领长沙”的社论:
  “占领长沙的意义是非常伟大的,他表示着整个中国革命势力的发展已经到了更高的一个阶段,已经首先在湖南一省内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已经将夺取武汉与成立全国苏维埃政府的任务,提到了中国革命群众前面,成为今天的第一个议事日程。同时,占领长沙的事变,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过去一切策略路线的正确,他不但根本宣布陈独秀派机会主义之完全破产,并且给予一切右倾路线与估量革命形势不足的一个严重的打击。”
  向忠发进而发出号召:“尤其在上海、武汉、天津及全国各大城市中,必需很快的有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的总政治罢工,用全国一致的革命战线以更扩大湖南苏维埃的胜利”,“促进全国革命高潮之迅速的到来。”
  正当中共中央在欢庆长沙胜利的时候,接到共产国际发来的电报,断言中国革命主观力量太弱,全国暴动计划纯属盲动。中共中央自然难以接受,于8月1日和3日接连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情绪激昂,人人批评共产国际不能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李立三甚至气愤地说:“如果我们对总路线动摇了,对国际的来电是忠实了,但对于中国革命则是罪恶。”他明确主张:“国际必须迅速采取进攻的路线……否则,不能在中国革命中掀动全世界的大革命,作最后的阶级决战。这一问题非常严重,丝毫不能延缓。中国党应负起责任,求得国际了解”,“根据实际与国际力争”。
  向忠发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国际的几次来电都表现出“还不能了解中国实际情形”,国际事实上提出了一条与前不同的不正确的路线,这“证明国际的错误”,“证明我们不仅充分执行了国际的路线,并且给国际以很多的帮助”。向忠发还认为,“由于周恩来没有能够让国际切实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他在政治上也负有严重责任”,“暴露他右倾的危险”。向忠发坚持认为中央此前的路线是正确的,“如果中央机械地忠实地执行国际的电报,不仅是机会主义,而且使党成为敌人奴隶的党”,成为“革命的罪人”。
  李立三和向忠发作为共产国际下属一个支部的领导人,直言不讳地怀疑甚至批评共产国际,扬言要帮助共产国际,这无异于“犯上作乱”,惹下了大祸。只不过,远东局驻中共的领导人对于共产国际所欣赏的这位工人出身的总书记还不敢大张挞伐,只把矛头指向了有系统理论的知识分子出身的李立三。远东局代表在8月5日致中共中央的信中,声称李立三犯有反对共产国际的严重错误,并开始在下面找团中央和总工会的干部搜集反对李立三的材料。
  向忠发对于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这种做法,十分恼火,毫不含糊地挺身而出与远东局代表大吵,指责远东局在挑拨中国党的纠纷,破坏中国党的统一和团结。
  当日(8月5日)向忠发就向共产国际主席团发去了署名电报:“觉得必须将现在严重的形势与党的路线报告你们,要求你们重新讨论”。在谈“现在革命高涨猛烈发展的形势”时指出:“现在红军猛烈发展,全国22个军计30余万人……第五军已……占领长沙;……第三、四两军即可攻克南昌、九江;第二、六两军已攻取沙市;第一军已截断京汉路;第八军已下大冶,都在向着武汉进攻;上海、武汉、广州、天津等处工人的罢工运动都在猛烈的发展……全国有组织的武装农民有500余万,有组织的群众3000余万……军阀军队极端动摇,到处哗变找寻党的领导与农民联合……我们觉得最近五个月来革命高涨的猛烈发展形势,未向国际报告,而前一电报又极简略,使国际无从明了实际情况,自然要反对现在组织武装暴动与总同盟罢工。所以再将现在革命发展的情形电告,请求国际批准中央的决定,并立刻动员各国支部猛烈扩大保护中国革命运动,特别是与我们以实力的援助。”
  8月6日,中共中央与远东局开联席会议。向忠发一上来就连珠炮般地发问:远东局是否认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仍然存在?是否承认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领导中国革命?是否认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政治上已经破产?如果承认,为什么要越过政治局在中国党内搞小动作,煽动其他党员反对政治局?如果不承认,那就干脆宣布停止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好了。
  远东局负责人罗伯特也不示弱,严厉批评李立三不应当与共产国际相对抗。指出,中共中央政治局任何重要决定都必须与共产国际共同作出,在共产国际新的指示到来之前,一切暴动计划必须推迟进行。
  向忠发越听越气。当远东局秘书杰克威胁说,共产国际可以开除任何像李立三这种敢于反对共产国际并试图削弱共产国际威信的人时,向忠发大发脾气,冲着杰克喊道:“这里没有你说话的资格!”双方当即吵了起来。向忠发立即站起来大声告诉远东局负责人罗伯特:“我是以国际执行委员和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资格来这里讨论工作的,不是来讨论这些无原则的争论的,更不是来听那些不负责同志的发言的。”并威胁说:“今天或者远东局宣布解散中央政治局并解散中共中央,否则我们还是要继续执行我们的计划,直到我们被停止工作为止。”会议不欢而散。
  在向忠发看来,远东局本来只是一个传达机构,并非指导机关,却总是在枝节问题上找麻烦,如今又提出中央反国际,并专门挑出李立三个人来进行攻击,甚至挑动中国党的干部反对党的领导,实在难以忍受。向忠发明确表示,中共中央向来是集体领导,绝不能同意远东局把李立三与政治局分开来批评。他提出:既然远东局不信任李立三,那么今后向远东局汇报工作的责任就改由邓中夏来担任。并在8月7日的政治局会议上,就此通过了正式决议,同时还通过了政治局致远东局的信、政治局复远东局8月5日信、关于李立三同志发言的材料等,为李立三辩护。
  由向忠发起草并署名的政治局决议称:“远东局来信所引立三同志在八一与八三两次政治局会议上说话,完全是断章取义,而且全非原意。”政治局严重抗议远东局的来信,“在政治上坚决反对说中国党有以冒险代替革命领导与有反国际斗争的危险的结论以及抛开政治局的集体指导指责政治局个人,破坏中央政治局两年来一贯集体指导的精神”。与此同时,向忠发为了缓和与远东局的紧张关系,在“要求远东局以后不应在枝节问题上吹毛求疵”时,也“要求远东局派人参加中央政治局的重要政治讨论的会议,以便在目前工作异常紧张和困难的环境中,与中共中央共同负担起政治上的责任”。
  向忠发特别劝说远东局联名急电共产国际,请其重新讨论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暴动计划,同时亲自写信给斯大林,仔细说明整个革命形势的进展情况和中共的暴动计划,说明尽管国际主席团已复电反对,但“我觉得国际主席团未得到中国最近革命猛烈发展的实际情况的详细报告,故有这样的指示。因此,除由中央将实际情形报告国际请示批准中央的决定外,特将目前严重形势告你,请求你的指示,并望在联共中央提出,予我们以切实的援助”。他特别强调:“这一严重形势不只是中国革命的关键,而且是异常严重的世界问题,请你迅速地答复”。
  在共产国际尚未得到中央政治局8月初的两次会议纪录前,共产国际的指示只是集中于说明建立苏维埃中央政权问题、肯定根据地和红军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革命发展不平衡的必然性,等等。不仅没有否认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政治路线,甚至没有根本否定中共中央关于以武汉为中心的暴动部署。所以,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在8月22日听了周恩来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后,认为“国际不是根本反对武汉、南京的暴动(计划),而是要我们更积极地准备武装暴动”。
  中共中央不仅没有把问题看得很严重,而且断定自己与国际之间的分歧,其实只是一些“误会”,现在已经解决了。所以,在六届三中全会上,向忠发的领导地位,包括李立三的政治局常务委员职务,均无任何改变。当远东局说明共产国际决定调李立三去莫斯科时,向忠发仍旧敢于表示反对:“不同意在目前工作中调立三同志去”,希望李立三继续留在上海帮助他工作。直到共产国际再来电报坚持,向忠发才不得不表示同意,但仍要求国际应让李立三在两个月后即赶回国内。
第四部分“立三路线”揭秘(14)
  之四、推卸责任 保住宝座
  10月,共产国际得到了远东局关于以李立三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反对国际的报告和中央政治局在8月初各次会议的纪录(向、李及其他政治局委员在会上皆有对共产国际极为不恭之语),斯大林阅后,不禁大怒,认定李立三等不执行国际指示已不是一般的认识和策略问题,而是对国际的藐视和与国际分庭抗礼。为此,斯大林授意共产国际致函中共中央,措辞严厉地指责中共形成了一条与共产国际相对立的路线(即立三路线),还决定派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米夫来华具体指导中共进行大换班。
  在共产国际电催下,李立三于10月初离开上海去莫斯科。
  11月17日,向忠发看到了共产国际的《十月来信》,此时方知对抗国际是闯了大祸。当他得知米夫即将来华,原先那股为李立三当坚强后盾的劲头即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在18日的会议上,他心情沉重地宣读了来信,在22日与团中央举行联席会议上,他被迫开始承认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但到12月6日,向忠发又开始畏畏缩缩地想把自己的责任推个干净,说什么“我缺乏理论,过去对立三错误不能说服他,不能与他争辩”,加上“我不能写,没有帮手,使我自己觉得立三不对也不能反抗,这是我过去的责任——助长立三路线”。
  直到12月16日,共产国际东方部负责人米夫在上海与向忠发谈话以后,向忠发才彻底老实了,提出:“中央政治局有改选的必要。因我工作能力不够,同时在立三路线时代我应负很重大的责任。对我个人,希望允许我到下层去做工作。我的态度也有很不好的地方,亦可影响到政治上去,并且我病体不能担任这一工作。”
  向忠发在1931年1月7日由米夫操纵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发言,刊登在1931年1月24日的《实话》刊物上,标题是:《如何去反对立三路线》,向忠发在作自我批评时竭尽推卸责任的能事,他把自己完全打扮成在中共中央处于从属的地位。他说:“当立三同志在会议上提出过的一切冒险政策的意见与办法,都是最后得到我的同意与赞成而通过的。某些问题我虽有不同的意见,然都未曾坚决反对他的主张,并且结果是同意了他的意见,而给了他的主张坚决执行的保障。”
  向忠发轻描淡写地把自己降于制定“立三路线”的次要地位,他说:“当我成了立三路线的拥护者和执行者以后,对于一些比较正确的意见,都被我视为右倾,给了一些无情的批评。这些事实都是给了立三路线的有力保障,是帮助了他那一贯的系统路线的形成与统治着党,这都是在政治上我所应负的责任。”
  在谈到对共产国际代表的态度时,向忠发说:“我确实也同样是犯了不尊重的严重错误。”但他马上把话音一转,把一切责任又推给了在莫斯科的瞿秋白。他说:“当我在立三路线统治时代,曾怀疑过国际代表是有右倾的危险。这里,中国党驻莫斯科代表秋白同志,确应负更大的责任。因为,他曾唤起过我要注意国际代表,这也是引起我们当时对国际代表不尊重以致在重要问题上没有接受他们指示的重要原因。”
  尽管向忠发在“立三路线”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但是在由米夫操纵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1931年1月7日)上向忠发仗着他工人出身的金字招牌,仍然保住了总书记的位置。米夫直截了当地说:向忠发“是工人同志”,“决不让他们滚蛋,就连屁股也不用打。什么叫真正的反立三路线?就是要吸引工人干部,提高他的政治水平,教育他训练他,到指导机关为党工作,这才是真正的反立三路线”。结果,新选的政治局委员“十六人中十人是工人出身”。
  五、王明与李立三的老账新仇
  在说到“立三路线”时,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不能不提及。这就是曾长期欺压在李立三头上,并让他为之付出过惨重政治代价的王明。
  是什么原因造成王明一直与李立三过不去呢?简单地说,除了王明的领袖欲作祟外,就是他始终不忘对李立三报仇。李立三对王明来说,既有1930年在上海时期的老账要算,又有1935年在莫斯科发生的新仇要报。
  先说1930年在上海时期的老账。
  之一、无冕之王
  巴维尔·米夫,原是共产国际东方部中国局的局长,负责中国事务,还是莫斯科中山大学副校长,此人可说是中国共产党的“太上皇”。
  王明,原名陈绍禹,是1925年由中国共产党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首届学员,由于他善于钻营,深受米夫青睐。1927年学习毕业后,被米夫留在中山大学担任翻译工作,同时协助米夫研究中共送给共产国际的报告和文件。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期间,米夫指定王明为自己的助手,协助组织大会,在斯大林与中共领导人会谈时,王明充当翻译。
  1928年底,米夫在中山大学搞反托派斗争扩大化,拉拢王明等29人,把他们封为国际派“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把其他1000多名同学打成托派、托派嫌疑、调和派等,搞得中山大学办不下去了。由于王明等人整人有功,深得米夫的器重,即被派回到中国。米夫有意扶植亲信,原本是想让王明回国夺取中共领导权,替代李立三,挑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担。所以,当时王明被公认为“无冕之王”。
  之二、怀才不遇
  1929年3月上旬,25岁的王明作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无冕之王”,带着米夫改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厚望,被米夫以共产国际东方部的名义派回国。米夫对王明回国作了周到安排。在王明动身之前,米夫就以共产国际东方部的名义打电报给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中央对王明的工作给予妥善安排。
  中共中央对东方部打来的电报给予高度重视,主持中央工作的李立三与当时担任中央组织部秘书长的康生商量后,并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安排王明等人的工作问题。鉴于王明是一位从学校门到学校门,毫无国内斗争经验的留苏学生,并没有像王明和米夫想像的那样得到器重,而是决定按照中央历来对回国留学生的安排规定:凡从苏联回国的留学生,由于他们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一般不直接安排到中共中央机关,而是安排他们到基层工作,锻炼一个时期后,再根据他们在基层工作表现的能力,考虑调到中央或地方领导机关工作。由康生把“中央决定,让你到上海南洋烟厂担任支部书记”的通知告诉了王明。中央这个决定,太出乎自认为有靠山、有来头的王明的意料了。领袖和一个基层单位的支部书记,简直有天壤之别。前程似锦的美梦,刹那间化为乌有。他暗自咬牙切齿,耿耿于怀,这一剑之仇,迟早要报。
  王明到烟厂去了几天,害怕白色恐怖,提出不愿在基层工作,就被调到上海沪西区委做宣传工作,其任务是每日到处去秘密散发张贴党和赤色工会的传单标语。
第四部分“立三路线”揭秘(15)
  7月底,王明被调到中共沪东区委任宣传干事,兼《红旗》报通讯员。首先的工作是深入基层到工厂群众当中了解情况和进行革命宣传鼓动。但是,王明却借口没有基层工作经验而不愿到基层接近群众,他很少深入工厂和群众当中去了解情况。他对这项工作职位深感不称心。王明认为,中央这样安排他的工作,简直是把共产国际极端器重的人冷落起来,对他是有才不用,浪费人才,对区委分配给他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而对既漂亮又有派头的同乡姑娘孟庆树发起了猛攻,不能很好地完成区委交给的任务,因而在区委会上经常受到同志们的批评。王明转向当时担任中宣部秘书的潘文郁求救,1929年11月即通过潘文郁把他调到《红旗》报工作。
  《红旗》报创刊于1928年11月20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归中共中央宣传部直接领导。当时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由李立三兼任,副部长是罗绮园,秘书长恽代英,秘书先后有李求实、潘文郁,编辑有谢觉哉、李求实。王明调去担任编辑和采访员。
  王明调到《红旗》报后,在不到半年时间先后以“韶玉”、“石”、“慕石”等笔名,在《布尔什维克》、《红旗》上发表了35篇文章。其思想大都来自共产国际,用共产国际的思想,论述国内政治斗争,主要是鼓吹“城市中心论”等不切实际的工人武装暴动,强调中国革命的危险是右倾,不是“左”倾。
  之三、向米夫告黑状
  1930年1月12日上午10时,王明在上海英租界垃圾桥附近出席工联召开的布置年关斗争的会议。10时20分左右,中外巡捕10多人冲入会场,大喊“莫动”,接着进行搜查,搜出《上海报》、《红旗》报、《布尔什维克》、苏联画报和煤业、药业、制衣业等斗争纲领数百份以及会议记录、签到簿等,装了两大篓。然后把在场的20多人全部赶到囚车上,押解到老闸捕房。1月22日上午又把他们押解到提篮桥监狱的特犯间。2月4日下午5时,英租界当局宣布将王明等人引渡到国民党的上海警察局。
  由于王明被捕时是工人打扮,监狱没有发现他的真实身份,一个印度人巡捕对他说:“只要你想办法搞点钱来,买通关节就可以出去。”王明听了高兴地说:“钱不成问题,如果你们有人同我一道去,我能找到出钱的人。”这位巡捕不敢答应放他出去,只答应替王明送信。于是王明立即给他的挚友、在中山大学的同学,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的潘文郁写了一封简短的信,交给这位巡捕。信的大意是“我已被捕,请设法营救”。
  王明为了自己早日获释,让巡捕到中央秘密机关送信,不惜暴露党的秘密机关,严重违背了党的纪律,影响了党的秘密机关的安全,致使一些机关被迫转移,因而受到李立三的严厉批评。康生慷慨激昂地说:“这种贪生怕死的人,应该给以严厉的处分。平时那么狂妄,在敌人面前,骨头又那么软。”在党组织积极营救下,2月18日,王明得以出狱。王明出狱后,对同学王逸常说:“这个监狱有些资产阶级味道。他们看我是个小个子,看不起我,认为我不像一个革命的共产党员样子,就把我放了。”
  王明出狱后,写了两封信。
  一封信是王明出狱第三天,即1930年2月21日写给中共中央的,共29页。他向党中央汇报了一些情况,也轻描淡写地承认自己有“错误或疏忽”,但没有诚恳地检讨自己的错误,极力为自己开脱罪责。
  3月16日,党中央给王明写了一封信,指出他这次所犯的重大错误是:
  1.供出中央秘密机关的地址,“影响机关安全”,“给一般同志以极坏的影响”;
  2.让“巡捕送信到中央秘密机关”,违背了纪律;
  3.“躲避自己的错误”,“没有在错误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错误的决心”;
  4.还说什么“中央解决你的问题不要给取消派借口”,表现着你完全不接受中央批评的精神。
  中央决定给王明以党内警告处分,撤换他在中央宣传部及《红旗》报的工作职务,希望他能虚心接受批评,勇敢改正错误。
  王明受处分后,党中央与李立三原准备让王明随许继慎、熊寿暄去鄂皖苏区工作,接受锻炼,但最后还是决定将他调到全国总工会工作,任全总党团秘书和《劳动》三日刊编辑。
  王明写的第二封信是给米夫的,他向米夫状告中共中央。在信中他说,回国后,中共不拿他当人看,让他到危险的斗争前沿。他被捕后遭到毒打,但自己表现很顽强等,抱怨中共中央抛下他不管。
  米夫见到王明的信很不痛快,大发雷霆。一面夸王明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典范,一面指责李立三对王明不重用,并写信给李立三,向李立三陈述了他的态度。
  之四、摇旗呐喊 鼓吹暴动
  王明对因被捕事件中的错误离开中共中央机关,一直不满。到全总宣传部后,一直不好好工作,认为他是被大材小用了。一次他向全总党团书记罗章龙炫耀说“东方部派我回国不是做普通工作,而是要做领导工作的。我们是国际直接派来的,你要认识这一点”。不等罗章龙开口王明又说:“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以来,不懂马列,十分幼稚,一贯右倾,需要从上到下加以改造。”罗章龙批评他,要他虚心点。王明强辩:“这不是我的意思,是共产国际的意思。”
  王明在全总工作期间,一方面对李立三和党中央不满,一方面又先后发表了19篇文章,竭力鼓吹暴动。比如:
  王明在1930年5月15日出版的《布尔什维克》第3卷第4、5期合刊上发表了“目前军阀战争与党的任务”一文。
  文章在分析了当时正在进行的“军阀战争的结果与前途”后,在第四部分提出了“武装暴动夺取政权是变军阀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的具体内容”,“我们不是反对战争中的某一派军阀,而是反对整个军阀;我们不是为‘暂时的和平主义’或‘虚伪的人道主义’而反对军阀战争,而是要根本消灭军阀战争;我们不仅要消灭军阀战争,而是要彻底消灭军阀战争的一切社会政治经济基础;我们不是空喊‘打倒帝国主义’和‘打倒国民党’,而是以工农兵武装暴动根本推翻现在政权而代之以苏维埃的统治。”接着,他又提出了“加紧进行反对各种右倾倾向及对右倾采取调和态度的调和倾向,是目前党的主要任务之一。”他指出了当时党内存在的主要危险——右倾倾向的十种表现:“一是对于目前国际革命形势及中国革命形势的日益完备高潮条件的怀疑与动摇;二是在群众斗争中党的尾巴主义;三是职工运动中的黄色倾向与对于赤色工会建立的忽视;四是农村中的富农路线的领导和对反富农斗争的犹豫和不坚决;五是地方观念,保守观念和一般的农民意识;六是对于士兵运动的忽视与对于兵变的取消倾向;七是对于争取公开工作路线的怀疑与不坚决;八是对于红军、游击队及苏维埃区在一般革命运动中的比重成分估计得不够;九是对于‘中小商人’及一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不正确估计和‘幻想’;最后,非常危险的是对于党的本身力量估计得太过分薄弱。”“这一切倾向都是与党的目前根本任务不能兼容的,都是动摇、妨碍、破坏以至反对党实行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策略,都是使党不能实现变军阀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的根本战术”。“为加速地和顺利地进行反军阀战争的根本战术起见,加紧反对各种右倾倾向及对右倾采取调和态度的调和倾向,是目前党的最主要任务之一。”
  由于王明为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摇旗呐喊,积极讨好李立三。因此,不久李立三又把王明调出全总,重新安排到中共中央宣传部任秘书。
第四部分“立三路线”揭秘(16)
  之五、发起进攻 受到处分
  1930年6月1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宣传部长李立三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标志着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路线在党中央占了统治地位。以何孟雄为代表的一些同志勇敢地站出来与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进行斗争。
  一开始,王明并没有把何孟雄等人的反对意见放在心上,然而当他了解到共产国际远东局驻上海的代表罗伯特反对李立三的主张时,立即决定调转枪口,再把矛头对准李立三。
  后来,当他得知李立三要在7月9日召开政治讨论会,讨论《决议》执行的事宜,便与“中大”回国的同学王稼祥、何子述、博古等,私下开了碰头会,交换看法,四人不谋而合,决定在政治讨论会上对李立三大举进攻。
  7月9日会议一开始,李立三讲了会议宗旨,谈了如何贯彻《决议》等等。李立三话音未落,何孟雄便站起来,慷慨激昂地反对李立三的发言及《决议》。何的发言,使会议气氛紧张起来。何发言后,王明给博古一递眼神,博古便起身发言,也反对《决议》。接着王稼祥,何子述也向李立三开火。这时,早已憋了一肚子火的王明慷慨激昂、手舞足蹈地发表了长篇讲演,引经据典,一条一款对《决议》进行批驳,当场拿出马列著作和李立三、向忠发等展开激烈的辩论。
  李立三、向忠发对王明的如此行为十分意外和恼火。他们虽是中共最高首脑,谈起马列主义理论时,却不如王明等人,但不肯向王明等人低头。争论不过,李、向遂动用手中的权力,把“右倾”、“小组织者”的帽子扣到了王明、博古等人的头上。向忠发还当即宣布撤销王明的中宣部秘书职务。
  王明自恃有共产国际撑腰,自信是共产国际正确路线的代表,知道共产国际不支持李立三,便没有把李立三、向忠发放在眼里,7月10日又写信给中共中央,再次陈述他反对《决议》的意见。信中指责李立三犯了躲在“左”倾词句之下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托洛茨基主义、陈独秀主义及布郎基主义的混合物。对比王明与李立三的主张,其实王明意见的“左”倾盲动程度比李立三表现得更为严重。
  王明的“万言书”使李立三、向忠发更加压不住心中怒火。在康生提出的“反李立三就是反党,应该给王明这个反党分子应有的处分”的建议下,他们便以中共中央的名义给王明六个月的留党察看处分,并把王稼祥调往香港,何子述调往天津。这就成为王明对李立三终生不忘的积怨。
  之六、韬光养晦 以屈求伸
  当时,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是李维汉,宣传部长是夏曦,秘书是李初梨。王明被分配到李初梨手下任干事。为进一步打击王明的气焰,李立三专门到了江苏省委,向李维汉、李初梨等交代要对王明进行思想帮助。王明对来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自然很恼怒,但他心中有数。王明看到他在与李立三这第一个回合的较量中,暂还不具备批倒李立三的力量。在受到中央的处分后,他马上又给党中央写信,声称:“我虽然对中央这一决议有不同意见,但坚决拥护它。”实际上,王明在等待时机,准备进行新的较量。在推行李立三的“左”倾盲动中,王明干得很积极,编写快板,起草传单,印刷标语等,宣传部领导对王明的工作很满意,认为他很能干。
  9月24日至28日,在瞿秋白、周恩来主持下,六届三中全会在上海召开,批判了李立三的错误,停止了武装暴动和进攻中心城市的计划,恢复了党、团、工会的日常工作,李立三检讨了自己的错误,接着就离开了中共中央的领导岗位,按照共产国际的电召,当即启程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检讨错误。
  当时,受到留党察看六个月处分,下放到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的王明,听到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传达后,表示同意全会的报告。党中央决定派他到江西中央苏区参加实际工作,他也表示接受,并准备前往,从那时起就离开江苏省委宣传部,搬到斗鸡桥去了。他向中央表示“在目前紧张的局势下,任何争论和争辩是不必要的,并且已经用不着任何争论。”对六届三中全会后的新中央表示出一种拥护态度。
  之七、获尚方宝剑 便带头作乱
  1930年10月,共产国际发出了《共产国际执委给中共中央关于立三路线问题的信》(即国际十月来信),明确指出立三的错误是政治路线问题。共产国际不仅指责立三的错误是路线问题,而且批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抹煞这条路线的原则上的区别……那就不仅是遗害无穷,而且一定会潜伏着将来又重复这些错误的极大危险。”
  远离莫斯科的中共中央,对共产国际态度的这一突然变化毫无所知,然而,尚在莫斯科的沈泽民、何凯丰、陈昌浩、李竹声等从共产国际和米夫那里及时知道了共产国际对李立三错误的态度转变,于10下旬陆续回到上海。
  这些人一回到中国就成了反“立三路线”的主力。他们没有按组织程序首先向党中央报告,而是先告诉了王明。王明得知后,欢欣鼓舞,扬眉吐气,立刻在他的那一帮人中相互转告,四处串通。在党中央不知底细,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他们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向中共中央开展进攻,与中央唱对台戏。
  王明原来曾经表示拥护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并接受中央分配他去中央苏区的任务。获知《国际十月来信》的基本精神后,他突然改变态度,拒绝去中央苏区。据黄理文证实:“我碰着王明、博古、陈昌浩,还有一人,在兆丰公园开秘密会议,研究不去苏区问题。这事是当时博古向我讲的”。
  11月13日,王明和博古联名给党中央写信,批评三中全会的错误,指责“三中全会的最大缺点就是对与国际路线完全相反的立三同志的路线没有充分地揭露其机会主义实质;没有使全党同志了解过去领导的差错而实行迅速的转变。三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没有采取必要的方法迅速传达国际路线到下级干部中去。”“这些错误不是偶然的,而是过去李立三同志为领导的路线,在某种程度上某种意义上的继续。立三同志的路线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反列宁主义的路线,是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的混合物。立三同志的路线和国际路线是不能并容的。立三同志路线的发展,必然要走到脱离共产国际、反对共产国际的地位上去。”
  王明对三中全会进行否定之后,开始以“正确路线代表”的口气发号施令了:“中央要以布尔什维克的勇敢和自我批评来承认错误,以避免争论”,“并且迅速地纠正目前的各种策略上分析上的错误,将这些错误教育全党同志”。
第四部分“立三路线”揭秘(17)
  之八、中央茫然 被动应付
  虽然共产国际的十月来信是1930年10月写成发出的,但在中共中央尚未接到正式文本以前,对十月来信的内容和消息一无所知,所以对王明、博古突然向中共中央写的联名信件的内容感到茫然。直到11月16日中共中央收到十月来信后,才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情。中央极为重视。正在商议如何传达贯彻共产国际的十月来信时,11月17日,王明、博古再次联名给党中央写信,声称“立三路线”是“托洛茨基主义反列宁主义的路线”,是“反共产国际的路线”。声称他们则是“一贯反立三路线”的,他们的政治意见书是“绝对正确的”、“符合于共产国际的列宁主义的路线”,宣称他们要“为拥护共产国际路线和反对立三路线而斗争到底”。
  他们向党中央提出三条要求:“1、正式公开宣布立三路线的实质,教育全党;2、正式公开在各种会议上及党报上宣布我们与立三同志争论的真相,撤销对我们的处罚;3、禁止任何同志在任何会议上继续对我们的诬蔑和造谣!”
  很明显,他们这封信的目的,就是逼迫中央表态,承认他们反“立三路线”活动的正确,承认他们是反“立三路线”的正确路线的代表。
  中共中央连续于11月18日和22日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国际来信,检讨三中全会和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
  从这两次会议中可看出,中共中央在接受十月来信基本精神的同时,仍在维护三中全会所制定的路线,对王明等人的宗派活动仍然持批评态度。比如:
  11月18日的会议,一方面承认三中全会存在调和态度没有揭露“立三路线的错误”;另一方面又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下,这个问题不宜扩大讨论,以免妨碍正在进行的实际工作转变并造成党的分裂。周恩来在发言中还针对王明等人的宗派活动,特别强调指出:“已经知道国际来信的同志(如新由莫回国的),必须召集一次会议,要他们站在巩固党、帮助中央领导的立场上来做工作,不允许不经过组织而走到分裂党的方式上去。”
  11月22日的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最近国际来信的决议》,按照国际十月来信精神表示:“完全同意国际执委的这一封信”。“三中全会没有把和国际路线相矛盾的立三同志的半托洛茨基路线彻底地揭发出来,亦还没有对于立三同志路线的影响占着优势的时期里面政治局的工作,给以正确的估量。立三同志的路线,是用‘左’倾的空谈,掩盖实际工作上的机会主义,掩盖对于真正革命的组织群众领导群众斗争的任务的机会主义消极态度,而在实际上领导党走向盲动冒险主义的道路”。“这种对于立三同志路线显然不充分的揭发,包含着对于‘左’倾错误的调和态度。在过去,这种调和态度帮助了立三同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三中全会没有揭发立三同志的路线,这就使执行国际路线的主要任务,没有能彻底解决。”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在决议中又指出:“三中全会一般地已经接受了国际的路线,立三同志在三中全会已经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次决议是补充三中全会的决议”。“反对把三中全会和国际路线对立起来的企图”。《决议》还针对王明等人力图在党内挑起公开争论的目的,特别强调指出:“立三同志以及赞成过他的同志已经承认错误,党的领导机关和共产国际执委完全同意,这些事实使政治局认为在党内实行‘公开辩论’立三同志路线问题是不适宜的——现在对于党正是很困难的时候,这种讨论,只能使党的力量离开不可迟缓的很重要实际任务,因此决定:关于立三同志路线只限于解释工作。”
  瞿秋白在11月22日的会议上,针对王明等人先于中央知道国际十月来信的内容,又不向中央报告和请示,却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向党发难的错误做法提出严厉的批评:“沈泽民的方式与精神是离开政治局的领导……他们知(道)有国际来信,但不公开说已知国际来信,请求政治局如何办,反而突然在工作会议中提出来,这可使一般同志很惊奇与发生其他倾向”,“使同志们惊慌不明”。这“不是帮助中央,而是进攻中央”。
  12月1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人员会议上作报告,对王明和博古拒绝党中央分配他们去苏区工作的错误行为,也进行了尖锐批评:“尤其要对有小组织倾向的同志们的超组织活动,在过去与伯山(即李立三)同志争论的四个同志在不平衡革命高潮等问题上是对的,但陈韶玉(即王明)、秦邦宪(即博古)等同志则借此扩大发展他们拥护国际路线的影响,这是不应当的。在韶禹同志‘开始在主要几省甚至一省建立中国苏维埃政府问题’的文章里面也曾经写道:‘夺取武汉这一可能的前途,成为不远将来的事实’,‘夺取武汉的胜利,有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并且是中国现阶段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的正式开始’。他这样的观点,与伯山同志是同样错误的。这证明韶玉同志对于这些问题也没有弄清楚”。
  王明等人反六届三中全会及其中央的活动,虽然遭到党中央的批评和抵制但却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因此,反六届三中全会的浪潮愈演愈烈。
  王明于11月下旬向中共中央抛出了《两条路线》意见书,他没有批判李立三“左”倾错误,反而批判立三路线“一贯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实际是他阐发自己“左”倾思想与纲领的宣言书。紧接着在12月14日又在《实话》上发表了《立三路线与战后资本主义第三时期》的论文,在党的刊物上首先捅出“立三路线”并上了文章标题。他指责三中全会及其中央“对立三路线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未加以丝毫揭破和打击”,是“对立三路线采取调和态度的调和派”,“实际上不过是懦弱的立三主义者”。指责第96号通告没有看出“右倾依然是目前党内的主要危险”,大批瞿秋白和三中全会的调和错误,公开了他们反对六届三中全会及其中央的行动。因此,使党中央的威信骤然下降,不能对全党实行有效的领导,造成当时党内严重的领导危机。
  之九、米夫出马 改造中共
  本来早在1929年3月王明由苏联回国后没有得到当时由李立三主持的中共中央的信任,被分配到基层工作锻炼,没有担任领导职务,这是共产国际,特别是亲自培养和扶植王明的米夫所不愿看到的。更使共产国际和米夫恼火的是,王明等人不但没有得到李立三等中央领导人的重用,反而受到批评和留党察看六个月处分。而三中全会不但没有把王明提到中央领导岗位,甚至连李立三中央给王明的严重处分也没有撤销,而且还要把他下放到中央苏区去工作,这些新账旧账都是共产国际和米夫所不能容忍的。
  为了确保中共完全忠于共产国际,共产国际决定派米夫以共产国际全权代表的身份,于1930年12月中旬秘密抵华,主要使命是贯彻国际路线,扶植王明等人上台,对中共中央加以改组,实现中共“布尔什维克化”。
  在米夫的压力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2月14日开会,接受米夫的建议,决定将计划召开的紧急会议改为召开六届四中全会。
第四部分“立三路线”揭秘(18)
  12月16日,中央政治局又在米夫的压力下,发出了《关于取消陈韶玉、秦邦宪、王稼祥、何子述四同志的处分问题的决议》,正式取消对他们的处分。同时给王明戴上共产国际正确路线代表的“桂冠”,谁反对王明,就是反对共产国际。这就为确立王明等人上台扫清了道路。
  米夫为使王明等人上台,还得否定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中央。只有逼迫中共中央领导人承认犯了路线错误,才能使他们让出领导岗位,进一步为王明上台扫清道路。
  在米夫的压力下,12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发出《中央紧急通告》第96号,进一步承认六届三中全会有“调和主义”的错误,承认“三中全会的路线仍然成为立三路线的继续”。同日,中共中央又任命王明为江南省委(习惯上仍称江苏省委)代理书记,25日又任命其为书记。
  为了确保王明上台,米夫还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召开六届四中全会,而且限定只开一天。其目的就是不让他们讨论问题,只是走走形式,让大家举手通过由他起草的《中共四中全会决议》,选举王明上台。
  会议于1931年1月7日在上海武定路修德坊6号秘密召开。米夫主持会议,先作报告,强调要彻底改造党的领导机构,反对调和主义的以瞿秋白为首的三中全会后的新中央。王明作了长篇发言,指责六届三中全会继续“立三路线”,点名批判瞿秋白,宣称必须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彻底地改造党。米夫拿出了在会前拟定的以远东局和中央政治局名义提出的补选中央委员和改组政治局的名单。在会议进行表决时,遭到罗章龙、何孟雄等一批人的反对。但是,米夫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强调这是共产国际远东局提出的名单,按照共产国际组织纪律,理应为大家所接受和通过。他在向大家做工作时说:“你们对国际推举王明任政治局委员想不通,但王明是马列主义水平很高的布尔什维克,你们要信任他的领导,中国党才能实行新的路线。”
  改选的结果是:王明原来连中央委员都不是,一步登天,既成为中央委员,又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不久后又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虽然名义上还是向忠发任总书记,但实际上是由王明在掌握党的最高领导权。康生因反戈一击有功,当上了中央组织部长,沈泽民是宣传部长,周恩来是军事部长,张闻天当上了农民部长,王稼祥是中央党报编委主任,博古是团中央书记。而李立三、瞿秋白、李维汉都退出了中央政治局。
  由此,米夫扶植王明上台的目的终于实现。也由此开始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之十、王明出国  遥控指挥
  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由于王明推行“进攻路线”,组织各种罢工、罢课、罢市,召开“飞行集会”,上街游行示威,使党组织不断被破坏,大批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被杀。1931年4月下旬,党中央分管交通、情报和特科的政治局候补委员顾顺章被捕叛变;6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
  向忠发的被捕,把王明吓得魂不附体。他与米夫商量后,决定去莫斯科负责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指派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声、康生、陈云等为临时党中央,分批转移到中央苏区,由博古负总责。
  1931年10月18日,王明带着老婆孟庆树跟着米夫秘密离开上海。
  11月7日,王明到达莫斯科后,中共中央陆续又派康生、林仲丹、杨松(吴平)、张浩(林育英)、周和森(高自立)、孔原、梁朴、欧阳生、赵毅敏等前往,组成了以王明为首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还担任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主席团委员、执行委员会书记处委员,不仅直接参加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问题的研究和决策,而且成为共产国际领导世界革命运动的成员。从此,开始了中共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王明就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按照共产国际的指令,以电台遥控,坐在莫斯科发号施令,博古为“总负责”的中共中央在国内贯彻执行。这种极不正常的领导方式,必然导致中国革命的失败。
第五部分落难苏联的十五载春秋(1)
  在王明手下的七年,是不堪回首的七年……
  一个偶然的机缘,一个名叫丽扎的俄罗斯姑娘
  走进了李立三的生活 ;
  从此,他们开始了数十年的患难与共……
  一、王明利用一切机会“批判”李立三
  根据共产国际的通知,李立三于1930年10月下旬到达莫斯科。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局随即召开了一系列针对李立三的批判会。在这些批判会上,李立三态度诚恳,反复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他的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态度,获得当时在共产国际任职的大多数人的好评和赞许。如萨活洛夫在发言中评论说:“立三先在东方部承认并忏悔了错误,第二次进了几步,今天到了最高点。”库西宁当即表态说:“立三在这里很勇敢地实行自我批评,这是很好的……我应当说,立三的自我批评是给我一个很好的感想,这里的确没有两面派的手段。”
  但有匈牙利的列宁之称的伯拉昆,在发言中却表示不相信李立三已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他讥讽李立三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曾那么轰轰烈烈地反共产国际,如今又表现出这么忠诚地拥护共产国际,一夜之间,判若两人!他以自己为例,追述他从前犯过错误,经过好几年的深思熟虑,才有相当的了解。他要求李立三作深刻的反省,不只口头承认错误就算。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曼努依斯基对李立三的检讨做了这样的结论:“尽管李立三自我批评精神很好,但他还是一个很坏的布尔什维克。为着惩罚立三同志起见,要他在这里进一进布尔什维克的学校,要他了解自己错误的实质,不是随随便便的速成,而是在日常工作中去学习。我想(中共)中央虽然只叫他来做报告,可是现在他不用回中国去。立三同志应当在这里留这么几个月,同着共产国际纠正自己的错误。”
  至此,共产国际对李立三的批判宣告结束。李立三遵照共产国际的决定,留在莫斯科,以研究生的资格进入列宁学院学习。
  但是,靠反对“立三路线”起家的王明,在时过一年抵达莫斯科以后,仍不放过对李立三的批判。因为对李立三的继续批判,一则可以借以抬高他自己,二则可以对其他持不同意见者以恫吓,可谓一箭双雕。
  王明以他的特殊地位,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共代表团和共产国际东方部等处,没完没了地继续召开批判李立三和“立三路线”的会议。即使是其他内容的会议,也要在开始时加一段批判李立三的内容作为前导。
  本来王明在1930年11月下旬在国内赶写的《两条路线》意见书,没有批判李立三的“左”倾错误,而是批判李立三“一贯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大批瞿秋白和六届三中全会的调和主义错误,提出了新的“左”倾路线的理论与纲领的,为了批判李立三的需要,王明到莫斯科后不久——1932年3月把《两条路线》改名为《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加以出版,补充了反“立三路线”和反罗章龙的斗争内容。同年11月7日又再次加以翻印。继之,又在《革命的东方》刊物上发表了《反对中共党内的李立三主义的斗争》。
  图07:1931年,李立三在苏联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