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角逐世界—布什

_11 布什(美)
不向美国总统低头屈服的人罢了!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还就建立 世界新秩序的问题,提出了同乔治·布什截然不同的主张。印度总统文
卡塔拉曼认为世界新秩序应该是民主的,真正多边的,建立在公平与公 正的基础之上的。印度尼西亚领导人强调世界新秩序应该以联合国宪章
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为基础,反对大国的侵略和干涉。非洲统一组织秘 书长萨利姆指出,世界新秩序必须保证而不是阻挠非洲国家根据自己的
国情选择民主的形式,必须反对而不是促使大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非 洲国家。叙利亚、伊朗等国还坚决反对乔治·布什借口建立世界新秩序,
而把美国军队留在波斯湾地区,坚持本地区秩序由本地区国家自己来建 立和维持。
德国对乔治·布什关于由美国来领导世界新秩序的计划也持异议, 它主张把世界新秩序分为两块,欧洲部分交给德国,其余则由美国支配。
德国《莱茵信使报》1990 年 7 月 20 日评论说:我们的总理科尔已经意识 到,德国必须在未来的世界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德国作为经济上的巨人
和政治上的侏儒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德国将来在欧洲的新力量均势的天 平上将占有最大的份量,将成为相对于美国而言的代表欧洲人意见的带
头人。而华盛顿也不得不像布什总统一年前奉承过我们的那样,承认我 们是一个领导伙伴。9 月 20 日德国外交部长根舍在联邦议院发表的政府
声明,证实了《莱茵信使报》等德国报刊的分析。根舍说:德国在经济 上和政治上所起的作用,以及德国所处的欧洲中心位置促使我们在欧洲
承担起确保全欧的统一、稳定和进步的义务,承担起为欧洲在建立世界 新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而义不容辞的特殊责任。德国基督教社会联盟驻欧
洲议会干事长英戈·弗里德里希的胃口更大,他在 1990 年 6 月 23 日的
《巴伐利亚信使报》上撰文说:欧洲的政治结构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德国迅速统一,中欧和东欧国家发生剧变,苏联走问衰败和混乱。这一
切郡标志看在本世纪末世界发展的前景将会使欧洲重新成为世界政治的 中心,将会使欧洲成为一个新的世界超级大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
重要的作用。德国人退到历史的角落,专注于生产和出口,而让美国人 来代表西方自己价值的时代已经彻底地过去了。
法国对乔治·布什的独霸世界计划更是持批评态度。法国外交部长 迪马说:当前的世界格局应当是多极化的,它不应该再由超级大国来主
宰国际事务,而应使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确定世界新秩序中发挥主导作 用。法国总统密特朗公开表示:世界新秩序不能把美国控制下的和平强
加于人。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中,欧洲应以欧洲邦联的形式构成一 极独立地发挥作用,成为世界上的一支平衡力量。法国还主张复活西欧
联盟,用它来同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竞争,并逐 渐取代后者,从而削弱美国的世界影响。1991 年 3 月 15 日法国《快报》
又提出了把美国的领导权限制在美洲的构想,说:作为真正的经济战争 的海湾战争将会显露和揭示出世界经济新秩序,从而留下长久的痕迹。
这种新秩序将以两种表面上相互矛盾但事实上彼此却有辩证关系的趋势 为基础。这两种趋势是:一方面是制度的世界化,另一方面是世界形成
内部越来越紧密的地区,特别是形成占统治地位的三极:欧洲及其卫星 国,美国执掌领导权的美洲,没人当头的亚太地区。
在国际事务中同美国有着传统的特殊关系的英国,也表示了对美国 独霸世界的新秩序计划的怀疑。英国《卫报》1991 年 2 月 28 日报道,英
国外交大臣赫德说:今天无论是谁说自己一个国家就可以决定一切,都 是不现实的,美国人要避免犯独揽海湾战争后的世界新秩序大权的错
误,更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按照自己预先构想的模式去建立战后秩序。 伦敦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的鲁宾斯认为:在美国比其他国家都强大的时
候,美国曾经试图充当世界警察,但最后都不得不放弃了这种作法,那 么现在更没有理由说明,它的这种作法能行得通。而英国前首相希思甚
至懒得对美国世界新秩序计划多发议论,直截了当地把它斥之为美国的
帝国主义计划。 日本作为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
一位的国家,对美国要单独领导世界新秩序更是表示了异议。乔治·布 什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日本打过仗的前海军航空兵飞行员、作为目
睹了日本对海湾战争的消极态度的美国总统,对日本的动态尤为注意。 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副理事长铃木淑夫在《东洋经济》周刊 1990 年
12 月 29 日号上撰文说:美国对世界秩序起作用的霸权体制有经济霸权、 政治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这四个方面,其中经济霸权是决定一切 的。90
年代美国的经济霸权所主导的旧经济秩序起码在以下几个区域发 生了重要的变化,形成了新的经济秩序:就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来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霸权体制已经崩溃,正在趋于建立无霸权国的 多边体制;就地区之间的关系来说,北美大陆领先的结构已经崩溃,西
欧势力和东亚势力将取而代之;就对立中心而言,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开 辟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和后发展起来的政府严重介入的开发市场经济的
对抗已经开始。这三种秩序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互动关系,比美国的 霸权体制那种以突出北美大陆为基础的、封锁老的共产党国家的旧经济
秩序要复杂许多。从大的趋势上看,90 年代的世界新经济秩序是在各种 文化和宗教的共存、民族的自决和协调中形成起来的,它将是三极结构,
即由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协定下的北美大陆和拉丁美洲组成的美国圈, 由统一的欧洲共同体和东欧组成的欧洲圈,由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和太
平洋组成的西太平洋圈。既然美国的霸权体制在经济方面已经开始崩 溃,那么它在包括政治、军事、文化在内的所有方面的霸权,也都迎来 了最后的阶段。所以,90
年代将是美国霸权沦丧的世界秩序大转换时期。 日本政治评论家长谷川庆太郎在 1991 年 4 月《东洋经济》周刊上撰
文说:美国的世界警察作用仅限于解决工业不发达、武器弹药不能自给 自足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争端,因此是非常有限的,它并不具有足够的
国力介入世界上所有的地区性争端并用武力加以解决,其军事实力要用 来防止苏联内战也远远不够。而且,对于同石油毫无关系的地区性争端,
日本也不会积极地提供军费支持美国的军事行动,这样,美国也就更当
不成世界警察了。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副教授爪大三郎在《正论》1991 年 5 月号上认为: 所谓的一极世界秩序,指的是再没有仅次于它的第二位国家了。美国从
军事实力上说的确是当今世界惟一的一极,但是,美国本身没有能力单 独保持这一极的地位,如果没有日本等其他大国的支持,美国根本无法
发挥自己主导世界秩序的领袖地位。
日本世界经济研究协会理事长小岛清在《世界经济评论》月刊 1992 年 2 月号上把未来要建立的世界秩序分为纵向秩序和横向秩序两类,说:
尽管美国的实力在不断的衰退,但它仍想借助海湾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 义的衰败,来建立自己的世界霸权秩序。它可以称为“纵向秩序”,与
帝国主义如出一辙。而美国在经济上的自私自利并把它强加于别国则可 以称为美国想建立的“纵向秩序”的经济内容。美国不断利用关贸总协
定要求其他国家向它竞争力强的产业开放市场,上回东京回合是飞机市 场,这次乌拉圭回合则是农产品市场和知识产权、投资保护。而在其竞
争力弱的产业中,美国却利用双边而不是多边关系来解决问题,例如“纺
织品协定”、“自主限制出口”、“日美结构协商”等等。美国还与加、 墨结成北美自由贸易区,并试图把南美国家和东盟国家也纳入美国的势
力范围之内。而“横向秩序”则是要建立国际协调的和平体制,促进自 由贸易和资金流动,欧共体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建立横向秩序,缺点是它
企图建立地区壁垒。日本应该在亚洲形成一种横向秩序,使亚洲国家不 致成为美国霸权主义的工具,并说服美国,使它愿意和日本共同努力,
以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横向秩序,这就是日本首要的国际责任。
乔治·布什读了中央情报局关于上述文章的译文后,愤愤不平地说: 你们可以不听美国的话,但我以联合国的名义来号令你们,你们敢不听
吗?日本静冈县立大学教授中西辉政仿佛耳闻了乔治·布什这番话,在
《东洋经济》周刊上撰文说: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冷战已经结束,今 后世界各地必然会出现频繁的地区争端,为了解决这些争端,惟一的超
级大国美国将结合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社会,构成支配未来世界秩序 的主导力量。这显然是一个错误,因为美国虽然在海湾战争中获胜,但
其赖以解决地区争端的决心和物质基础却在削弱;联合国既然是各国谋 求政治利益的工具,那它就不可能作为构筑国际新秩序的机构而自立。
认为联合国统治下的国际秩序会因冷战结束而形成,并把各民族国家的 政策和安全寄希望于联合国,那将是危险的选择。冷战的结束不仅不会
加速国家之间的一体化,反而倒会加速国家之间以各自利益为轴心的分 散化趋势,国家利益至上将成为未来国际关系的主导性的行为准则。
乔治·布什有些紧张了,他紧紧注视着日本官方的反应。很快他就 发现,日本官方起初对这个问题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不敢像民间或者半
官方人士那样宣言不讳地对美国的世界领袖野心进行挑战,但是后来慢 慢的也就胆大了起来。1991 年 11 月 5 日宫泽喜一出任日本首相后,突然
提出了建立“世界和平秩序”的新概念。他还让日本经济企划厅政务次 官田中秀征 12 月 7 日在《东洋经济》上发表文章,着重阐释了他的“世
界和平秩序”同美国的“新的世界秩序”提法的不同:(1)“世界和平 秩序”有明确的目标、信念和价值,即它所力争实现的是一种和平的而
非战争的世界秩序;(2)“世界和平秩序”不偏向于政治和军事,而是 旨在建立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在内的综合性秩序。从中我们可
以看出一种明确无误的意图,这就是它力图摆脱“新的世界秩序”那个 概念中所带有的那种均势逻辑;(3)在“世界和平秩序”中,名副其实
地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联合国,而在“新的世界秩序”中,却是期望众所 周知的大国特别是美国肩负起过大的负担和发挥核心作用,而这是不现
实的。田中秀征强调说:“世界和平秩序”既不能请谁来建立,也不能 坐等它实现,而是要通过我们日本亲自发挥主导作用去建立。以联合国
为中心的“世界和平秩序”并不是在一国或者少数特定国家领导下确立 的秩序,我们日本所要争取建立的不是世界帝国,而是世界共和国。因
此,日本目前已处于历史的绝好地位上,它要把为建立这种新秩序作出 主导性的贡献作为日本国新外交政策的主要支柱。田中秀征还列举了“世
界和平秩序”的六大目标,其中第一项就是要求销毁核武器,实现全面 裁军。乔治·布什当然也知道其用意在于改变日本作为军事弱国特别是
没有核武器的卑下地位,这首先是针对美国而发的。 乔治·布什对日本自由民主党右翼的挑战更是心有余悸。他没有忘
记,自己执掌白宫之初,就看到了日本自由民主党众议员石原慎太郎与 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以对话的形式出版的《日本可以说“不”》这
本书。该书认为日本在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超过了美国以后,已经 没有必要像过去那样在美国的指挥棒下唯唯诺诺了。现在只有日本才能 生产装有 100
万条超集成线路而面积只有小指甲的 1/3 大小的硅片,不 管美国军事实力如何强大,只要日本停止向它出售这种计算机芯片,美
国的高科技武器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美国政治家直到现在仍然敢于恫 吓日本,除了为了拉选票外,从内因上说主要是日本自己太软弱了。日
本三菱重工业公司研制新一代战斗机的计划,就是在美国的压力下告吹 了。该书不否认日本在基础技术领域大量应用过美国的专利,但他们说
这恰恰是日本人的创造性之所在。美国人只会倒股票和证券,却在技术 应用和商业销售上缺乏创造性。美国人自认为是白种人创造了现代社
会,这正是他们不断地“敲打”日本的种族偏见根源,但也反映了他们 对美国即将夕阳西下,而日本却如旭日东升、喷薄直上这一趋势的焦躁 不安。
乔治·布什看了这本书的英文摘要后,立即指示五角大楼把这本书 译成英文。该书不但发给了白宫和五角大楼的每位官员,而且被美国国
会列为正式参考材料。美国新闻媒介被发动了起来,纷纷指责这本书是 日本新民族主义的强烈表现,是日本企图凭借其高科技优势称霸世界的
战略构想的大暴露,等等。
然而,石原慎太郎我行我素,1990 年 5 月同渡部升一与小川和久合 作推出了《日本就是敢说“不”》一书,以作为对美国方面指责的回击。
石原慎太郎首先攻击了日美战后关系的基础——《日本国宪法》和《日 美安全条约》,描述说:1945 年 8 月 15 日《纽约时报》曾经在醒目的位
置刊登了一幅漫画,画上一个美国大兵正在用钳子把画成怪物的日本的 牙齿拨掉。可是,美国拔掉了日本的牙齿后,又给它装上了两颗假牙,
这就是《日本国宪法》和《日美完全条约》。前者把日本变成了一个宦 官式的没有自立精神的国家,模糊了天皇的地位和身份,日本现在必须
抛弃美国强加给日本的这个宪法,为天皇正名,明确规定日本有自由的 国家元首,他就是天皇。后者把日本纳入了美国的世界战车,把日本变
为可以满足美军在半个地球上作战所需石油的贮油库。可是,日本政府 每年编制预算时,却还要拨出专款,分担驻在日本的美军经费。如果加
上私有土地的地租、噪音赔偿费和国有土地的无偿使用费,日本国民负 担的美军费用高达 4000 亿日元,相当于驻日本的美军费用的 40%,日本
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美国国防部读了这本书后,反唇相讥说,驻日美军作为防止日本复 活军国主义的“制动器”,今后仍然要在日本存在下去,迫使日本继续
对美国说“是”。这自然是经过乔治·布什批准的。
1991 年 5 月,石原慎太郎又和江藤淳出版了《日本坚决敢说“不”》 一书,并冠以副标题:“战后日美关系的总结”,同美国对骂。该书说
美国在海湾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战争,其目的在于通过牢牢地控制石油 价格体系,继续统治世界。而日本政府轻信美国的谎言,毫无条件地向
它提供了巨额军费。实际上,日本即使作为美国的盟国也没有必要为其 提供军费,因为美国打赢了海湾战争,全靠了日本的电子技术。美国在
海湾战争中使用的高科技武器共装置了 93 种外国电子仪器,其中只有 1 件是英国生产的,其余 92 件全是日本生产的。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日
本的电子系统,就没有爱国者导弹,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就会大量击中 以色列,以色列就不得不进行报复。这样一来,叙利亚和埃及就会脱离
多国部队,海湾战争就会陷入泥潭,美军就会有很多人丢掉性命。
石原慎太郎他们强调说,日本已经具有了左右世界的巨大力量,解 决世界巨大难题的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在了日本身上,而美国的世界霸权
地位则已岌岌可危,现在轮到由日本来帮助美国治病了,因此日本绝对 没有必要再向美国说“是”。日本要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高技术
为后盾,走自己的路,建立起一种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新的世界文明和 秩序”。
以石原慎太郎为主撰写的这三“不”曲,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第一本书在日本再版了 30 多次,发行量达到 130 万册,后两本书也各印
刷了数十万册,都成为了日本当年的畅销书。
还使乔治·布什不安的是,日美经济摩擦愈演愈烈,日本政府的态 度也越来越强硬。随着美国的经济衰退的加剧,在美国的日资企业大批
解雇白种工人,引起了美国上下的不满。消息传到日本后,日本众议院 议长樱内义雄认为这是美国人懒惰、自我放纵、道德沦落、纪律松弛的
必然结果,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美国国会的一个参议员听说后,竟对记 者说,我建议你们在报纸上登张蘑菇云的照片,下面注明:它是在美国
制造,在日本试验的。这种用核武器来威胁日本的做法,在日本朝野激 起了更为激烈的反响,而日本右翼分子则要求日本研制核武器,同美国
的核保护伞分道扬镳的呼声更是甚嚣尘上。美军在日本的基地倍加动 摇,美国国内也普遍感到震动。1991 年春天,美国出版了一本题为《未
来的对日战争》的书,它预言,日本人民将支持复活军国主义,20 年内 日美之间将重新爆发战争。“问题的性质与 1941 年那时一模一样,日本
需要控制东南亚和印度洋盆地的矿产资源。它需要有一个能在政治上加 以主宰的出口市场。为了做到这一点,它必须迫使美国撤出西太平洋。 正如 30
年代那样,根据这一图景,紧张形势终将导致热战,美日之间将 在战争中决一胜负”。
1991 年 12 月 7 日是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也是太平洋战争爆发
50 周年纪念日,乔治·布什接受了自己的竞选顾问的建议,前往珍珠港 海军基地参加了纪念仪式。他向当年在日军偷袭中死难的美军官兵致
敬,表示美国决不会为自己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扔过原子弹而向日本道 歉。美国珍珠港事件幸存者协会也在夏威夷的谢拉顿一韦基基饭店举行
了盛大的纪念宴会。这家饭店并非是夏威夷的一流饭店,但这里的一流 饭店均已为日本人所有。50 年以前,日本人用飞机和潜艇袭击了驻扎在
这里的美国太平洋舰队;50 年以后,日本人又凭借着日元这种可怕的武 器卷土重来,在夏威夷州的资产中占了 81%。当然,日本厂商也害怕在
这个纪念日到来之际遭到攻击,纷纷把他们的广告从美国的报刊上撤了 下来。尽管如此,美国各大报刊仍然展开了对日本的抨击,例如美国《波 士顿环球报》12 月
6 日呼吁说:记住珍珠港事件不但是为了不忘记日本 对美国的这次卑怯的袭击——对于这次袭击,许多日本人正设法掩盖它
——而且是为了记住以下的事实:日本已经成为美国一个战后的对手,
已经胜过了我们,在我们以为自己至高无上的许多方面超过了我们。而 不公正的日本贸易做法加剧了这种情况。正因为有这些新的刺激因素,
珍珠港事件在今天才会变得举国注目。
第十九章 洛杉矶之火
·美国人的“美国梦”在逐渐破灭
·布什认为,共和党连续执掌白宫 12 年的基本经验就是代表上 层白人的利益
·50%的人认为美国的种族关系糟糕透了
·洛杉矶黑人示威游行要求警察局长下台
·洛杉矶之火蔓延到全美国
·一个黑人对坐在防弹轿车中的布什举起了伸出中指的双手
·印第安人苏族希望能作为完全独立的民族得到国际上的承认
·流浪汉克拉克主动要求在监狱中度过严冬
1992 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综合国力仍然位居世界之首,但是 由于乔治·布什连年对外扩张,国民经济已经疲惫不堪。90 年代初,美
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大外贸顺差国变成了最大的逆差国,外贸赤 字长期在 1000 亿美元徘徊,居高不下,又从战后最大的债权国沦为最大
的债务国,公私债务高达 10.6 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
5.4 万亿美元的两倍。美国税收基金会 1991 年 9 月发表的报告直接了当 地用《一个债务国》作为标题,披露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已经从 1980
年的 7430 亿美元上升到 1990 年的 2.5 万亿美元,各州和地方政府的债 务到 1990 年共达 6422 亿美元,非金融企业的债务已经从
1980 年的 1.4 亿美元上升到 1990 年的 3.5 万亿美元,包括各银行以抵押借款和消费信 贷在内的家庭债务已经从 1980 年的 1.43
万亿美元上升到 1990 年的 3.7 万亿美元。美联社就这份报告所发表的评论惊呼道:如果把这些公私债 务分摊到每个美国男女老少身上,人均负债额达到
4.2 万多美元,这个 数字比美国每个家庭的大多数成员一年的收入还要多。1980 年美国每个 消费美元中只有 7 个美分用于支付利息,而到 1990
年每个消费美元中却 有 10 个美分用于支付利息。其结果是美国人因忙于设法偿还利息和减少
债务总额,而导致用于结存或者开支的费用大大减少。所以,美联社评 论说:如果要用数据来考察美国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的话,那么最能说
明问题的可能就是压得美国喘不过气来的日益增加的公私债务了。
美国经济的长期衰退使美国人的“美国梦”逐渐破灭。美国 1991 年 的失业人数达到了 1700 万,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人口超过了 3500 万。
加上美国以收买运动为中心的泡沫经济和共和党实行的为富人减税、削 减社会福利开支的政策,更使美国的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扩大。美国最富 裕的
1/5家庭的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占有的份额从 70年代的40%左右上 升到 45%左右;最贫困的 1/5 家庭的收入则从 5.4%左右下降为 4.6%左
右。美国全部收入增长中的 60%以上属于占人口 20%的富裕阶层,而人 口占 20%的最下层人民的收入在减少,40%的美国人的收入只有最小限
度的增加。美国经济的持续衰退,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降,不但使蓝领 阶层的失业人数日益增多,而且连从事金融业和管理业的白领阶层的失
业人数也与日俱增。据统计,具有中等收入水平的美国人所占的人口比 例,已经从 60 年代末的 71.2%减少到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
63%左右。 美国经济的持续衰退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美国犹他州大学经
济学副教授玛丽·默瓦和理查德,福尔斯通过研究发现,美国的失业率 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使美国死于心脏病的人数上升 5.6%,使死于中 风的人数上升
3.1%,使杀人犯增加 6.7%,使暴力犯罪增加 3.4%。换 句话说,这意味着美国每年死于心脏病的人数起码增加 1.7654 万人,死
于中风的人数起码增加 1.386 万人,杀人犯的人数起码增加 730 人,暴 力犯罪的人数起码增加 3.1304 万人,诸如抢劫和偷盗汽车这类财产犯罪
起码增加 1.1775 万起。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学教授布伦纳 的调查统计数字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认为:当美国的经济衰退促使
失业率和商业破产率上升而个人收入减少的时候,每年死于心脏病和中 风的人数将增加 1.78 万人,自杀的人数将增加 1170 人,被杀害的人数 也将增加
760 人。
由于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美国黑人受教育的机会比白人少 得多,又缺乏必要的职业技术训练,大多数从事低工资的非熟练劳动,
往往是最后受雇,最先解雇,失业率为白人的两倍。在黑人占全市人口 近 2/3 的华盛顿,1400 名大公司的董事中只有 25 名是黑人,1983 年以
前没有 1 个黑人担任过大公司、大银行、公共事业、保险公司、投资公 司以及名牌大学的董事长。在美国持续的经济衰退中,美国黑人和西班
牙后裔的生活水平更加江河日下。仅以 1989 年来说,在平均收入水平以 下生活的人,白人占 46.9%,黑人则多达 71.2%;美国的另一个少数民
族——西班牙人亦有多达 71.9%的人生活在平均收入水平以下。
由于贫困和社会地位低下,美国黑人的社会风险率远远高于白人。 美国《新闻周刊》1992 年 4 月 6 日以“美国黑人感到前景暗淡”为题公
布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美国黑人新生婴儿的死亡率比白人多 1 倍; 美国黑人子女生活在有父无母或有母无父的单亲家庭中的人数比白人高
3 倍;美国黑人儿童中的 43.2%生活贫困;虽然美国黑人人口仅占美国 人口总数的 12.1%,但是在美国的艾滋病患者中,黑人占 28.8%,在美
国女性艾滋病患者中,黑人占 52%,在美国的儿童艾滋病患者中,黑人 占 53%;在 13 岁至 34 岁的美国黑人的死亡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自
杀;在 15 岁至 34 岁的美国黑人男子中,有 1/5 的人被迫走上了犯罪道 路。
随着种族主义歧视的不断加深,美国黑人对社会的信心急剧下降。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波圣特强调说,由于美国具有长期的
种族关系紧张的历史,现在美国城市黑人青年又面临着如此严重的种族 不平等问题,难免他们的反抗情绪越来越“偏激”,也难免他们中有不
少的人甚至怀疑白人是否想把大多数黑人置于死地。美国《新闻周刊》 在民意测验中发现在成年黑人中,只有 24%的人还相信通过对政府施加
压力将会有助于改善黑人群众状况,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现在根本不愿 再相信乔治·布什了。
乔治·布什当然知道上述情况,但他相信有一个出任参谋长联席会 议主席的黑人鲍威尔,就算是满足了所有黑人的利益了。乔治·布什的
理由是:在他的主要内阁成员中,黑人占了 1/5,而黑人在美国人口中不 过占 12%多点。乔治·布什认为,共和党连续执掌白宫 12 年的基本经验
就是代表白人首先是上层白人的利益。
乔治·布什的这一立场,只能使在经济衰退中日益扩大的种族矛盾
迅速加剧。1992 年 3 月举行的美国全国性的电视调查结果表明:在 1170 名年龄在 15 岁至 34 岁的人中,68%的黑人和
52%的西班牙人后裔强调 说,美国政府对他们的种族歧视正在加深;60%的黑人青年要求制订向 少数民族提供特别就业的计划,而
65%的白人青年则坚决反对这样的计 划。电视调查还发现,50%的人认为美国的种族关系糟糕透了,而且前
景暗淡;55%的人表示他们在同其他种族的人打交道的时候心里总会有 不安的感觉。所以,负责这次调查的克罗普悲叹说:“我们今天发表的
这份材料向所有的美国人发出了一个令人寒心的信息:我们的国家已经 是一个分裂的国家!”然而,这怪谁呢?只能怪美国统治阶级的种族歧
视政策。美国国情调查还表明,黑人占美国总人口的 12.1%,但个人收 入额却仅占全国个人收入总额的 7.8%。在美国白人眼中,黑人的出现就
意味着抢劫和盗窃的降临。洛杉矶市警察局的黑人文职雇员安德鲁斯
1992 年 5 月 31 日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一段遭遇:
一天早晨,22 岁的安德鲁斯和一个朋友来到位于洛杉矶托兰斯购物 中心附近的一家比利时烘饼店吃早点。他们要了两份烘饼,坐下吃了起
来。这时老板走出门叫来了一个保安人员,让他站在现金出纳机旁。当 安德鲁斯和朋友吃完早点并付了帐后,那位保安人员又尾随他们出了店
门。安德鲁斯指出:发生这种情况的惟一原因是,我们作为黑人男青年 是天生的罪犯。
乔治·布什也清楚,这种现象在美国是司空见惯的。黑人男青年只 要一离开黑人居住区,便会处处感到种族歧视和社会偏见。白人妇女看
见他们便会紧紧地捂住钱包,司机见到他们便会按下汽车里的自动锁门 装置,超级市场的工作人员在接受一位黑人男青年的支票前先要检查他
的身份证。黑人驾车在街上行驶,往往受到毫无道理的检查。黑人大学 生约翰逊告诉记者说:一天晚上他驾驶着母亲的奔驰车去赴一次聚会,
车刚刚停好,就遭到了一个白人警察持枪逼问,怀疑这辆高级轿车是他 偷来的。更令人莫名其妙和无比羞辱的是,白人警察在公共场所往往当
着许多人的面,无端地盘问和带走黑人男青年。纽约昆斯学院白人政治 学教授安德鲁·哈克在《两个民族:白人和黑人》一书中指出:生活在
白人世界中的美国黑人太累了,他们几乎每天都处于极度紧张状态,都 要压抑自己的愤怒。怪不得高血压病在美国黑人特别是黑人男青年中发
病率特别高,而随着羞辱和愤怒的交替俱增,他们最后的结论只能是: 在白人当道的美国,没有黑人的立足之地!在黑人中积压已久的不满, 导致了 1992
年洛杉矶暴动,这刘乔治·布什的竞选连任无疑是雪上加霜。 洛杉矶暴动还得从 1991 年 3 月 3 日讲起。这天晚上,25 岁的黑人男青年
罗德尼·金驾车行驶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高速公路上。由于超速,洛杉矶 市公路警察出动了几辆警车和直升机追赶这个“黑鬼”,终于在洛杉矶
市郊区把他堵住。四个白人警察一拥而上,其中一个用 5 万伏高压的电 枪将他击倒在地,另外三人在直升飞机探照灯的照射下,轮流用皮鞋猛
踢,用警棍毒打。罗德尼·金被打得不能动弹了,他们仍不罢休。金向 他们苦苦哀求,可是这些打手却哈哈大笑,边笑边用皮鞋踢他。住在附
近的一位业余摄影师乔治·霍德利恰好刚买了一架摄像机,正在屋外试 镜头,就把这段白人警察对黑人青年施暴的经过录了下来,并把录像带
提供给了当地的电视台。这段 2 分钟的录像带播出后,全国舆论大哗,
洛杉矶市连续几天爆发游行示威,强烈要求洛杉矶市警察局长盖茨下 台。当局迫于黑人群众的压力,将那四个白人警察逮捕,并由洛杉矶检
察官对他们正式提起公诉。此后,当局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故意 将开庭时间拖延了将近一年,直到 1992 年 2 月才正式审理此案。由于审 理此案的
12 人陪审团中没有一个是黑人,因此审至 4 月 29 日法庭竟然 宣布凶手无罪释放。
这种袒护白人罪犯的裁决传出来后,当天下午洛杉矶弗蒙特街区的 数千名黑人居民就一起涌向洛杉矶市警察局抗议和示威。在“没有正义
就没有和平”的口号声中,熊熊烈火腾空而起,17 公里长的弗蒙特大街 浓烟弥漫,火光冲天,大批商店被洗劫一空,大批建筑物和街上停放的
汽车被付之一炬。当天晚上,暴力冲突进一步升级。示威者一见到白人 驾驶或者乘坐的汽车,均予以拦截和烧毁,并将车中的白人拖下来乱打。
乔治·布什得到报告后,立即指示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威尔逊和洛杉 矶市市长布雷德利采取紧急措施,进行镇压。4 月 29 日下午,威尔逊宣
布洛杉矶市处于紧急状态,派遣加利福尼亚州的 2000 名国民警卫队队员 开赴洛杉矶市以加强那里的警察力量。当晚,布雷德利也宣布在洛杉矶
市实行宵禁,并要求市民们全部呆在家中,这意味着已经下令前往镇压
的国民警卫队可以向群众开枪。
然而,4 月 30 日洛杉矶暴动仍在继续,并且迅速蔓延到整个美国。 旧金山、亚特兰大、波士顿、费城、圣何塞、克利夫兰、坦帕、堪萨斯
城等十几个大中城市相继发生了抗议示威和暴力冲突。美国历史上继
1968 年 4 月 4 日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被谋杀之后最大的一场黑 人抗议种族歧视政策的运动爆发了。
5 月 1 日清晨,乔治·布什紧急召见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 司法部长巴尔、白宫办公厅主任斯金纳,国防部副部长阿特伍德、联邦
调查局局长塞申斯等军政大员,商量对策。乔治·布什说:洛杉矶事态 表明,必须动用联邦军队了。他把头转向鲍威尔说:派军队去,指挥官
由白人担任不好,这件事就交给你了。会后,白宫发言人宣布,乔治·布 什总统应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和洛杉矶市市长的请求,决定派 3000 名正规
陆军、1500 名海军陆战队队员、1000 名执法官和数千名国民警卫队队员 进驻洛杉矶市弹压骚乱,并委派鲍威尔将军亲临现场指挥。
这时,美国政府在洛杉矶市的武装力量已经达到了 2.1 万余人,其 中那 1500 名海军陆战队队员是经过海湾战争的“锻炼”的。他们开到后,
立即向暴动者开枪,一共打死 58 人,大部分是黑人青年。另外,还有 2383 人受伤,1.1824 万人被捕。这场持续了 3 天 3
夜的暴动与镇压,共严重 烧坏或者烧毁了 5273 幢建筑物,财产损失达 10 亿美元。洛杉矶城有几 百所学校停课,25 座图书馆关闭,10
多所邮局停业,民航飞机、火车、 公共汽车全部停开,银行、商店全部关门。
美国其他城市的抗议示威在 5 月初持续了几天:在亚特兰大,黑人 们在马丁·路德·金的墓前举行的集会变成了暴力行动,成群的黑人青
年冲入闹市区同警察搏斗。他们扔石块,砸玻璃,推翻汽车然后点火焚 烧,先后有 300 多人被捕。在佛罗里达州的坦帕,示威者用石块和瓶子
同警察搏斗,还有持枪者同警察进行了枪战。在费城,示威者聚集在警 察总部外面的大街上,举行了游行示威。在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示威
者捣毁了市政厅旁边的一个警车库。在波士顿,500 名示威者从闹市区的 州议会向大学区走了几英里,然后到市政厅,抗议洛杉矶市无罪开释 4
个白人警察。在印第安纳州的加里,黑人示威者在大街上烧轮胎作路障。 在俄亥俄州的托菜多,黑人示威者在同警察的冲突中烧了两辆警车和几
座空房子。在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也发生了示威者用石块和空瓶 子同警察搏斗的事件。在搏斗中,他们还点燃了白人的空房子。冲突最
为厉害的是旧金山,那里也宣布实行了紧急状态和宵禁。在国民警卫队 和警察的镇压中,那里至少有 1000 名示威者被捕。
乔治·布什派重兵镇压了洛杉矶暴动后,下令美国司法部对在暴动 期间犯有“罪行”的人提出最正式的起诉。5 月 7 日,乔治·布什又在几
十辆警车和摩托车警卫的保护下,视察洛杉矶,以安抚民心。但是联邦 调查局和白宫特工处都向乔治·布什提出报告,说那里可能有人企图谋
杀他。于是,乔治·布什在洛杉矶所经之地,前有国民警卫队军车开道, 道路两边有正规军布防,如临大敌。当乔治·布什的车队经过受破坏最
严重的克伦肖区时,一个黑人对坐在防弹轿车中的乔治·布什举起了伸 出中指的双手,表示蔑视。乔治·布什在洛杉矶对新闻媒介发表了讲话,
反驳了民主党关于共和党政府的政策种下了种族骚乱的种子的批评,并 保证联邦政府将帮助洛杉矶重建。黑人社会活动家威廉斯对记者评论
说:“乔治·布什绝不会为黑人和西班牙人做什么事。你看,再过一年 左右,甚至用不了一年,我们这座城市的年轻人将再次行动起来,他们
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感到懊丧。”
就在乔治·布什四处游说的时候,那四个毒打罗德尼·金的白人警 察中的一个叫作斯塔西·科恩的人,写了一本书,大肆鼓吹白人警察中
的“白人集团文化”,鼓吹狂热的种族主义情绪和暴力意识。他说:“我 毒打金那个黑鬼的场面被录下来了,这真是太好了!它使我变得家喻户
晓,我在这个事件中会成为明星的。”他表示,毒打黑人对他来说早已 成为家常便饭。例如,他曾经数次枪击一名持枪黑人的手臂、大腿和身
体,直到他的黑皮肤变得灰白为止;他曾经猛踢一个嫌疑犯的腹股沟, 一直踢得他昏死过去。他说,这些场面也像毒打金的场面那样被他们摄
录了下来,以作为一种教学片向新招来的警察进行播放。而 1991 年 3 月 用摄像机拍下警察毒打罗德尼·金的录像资料的乔治·霍德利,则收到
了不少恐吓信和电话,他的妻子吓得远避阿根廷。1992 年 9 月,美国黑 人导演派克·李在拍摄影片《马尔科姆·X》的时候,用了这段录像资料。
乔治·霍德利被迫向法院起诉李侵犯了自己的版权,要求他从影片中删 去这些有损于白人警察形象的镜头。
日本共同社记者 5 月 6 日评论说:洛杉矶的大规模暴力冲突使以种 族歧视问题为代表的美国社会矛盾爆发了出来,一方面,共和党政府在
70 年代以来的经济停滞不前和财政赤字剧增的压力下,对解决黑人问题 态度消极;另一方面,被称为“非洲中心主义”的思想正迅速地在黑人
知识分子里占了上风,他们向起源于欧洲的美国文化举起了造反的旗 帜。而他们拒绝接受欧洲的文化遗产,主张回归非洲文化,是因为他们
对统一的美国的信念产生了危机感。对于把“自由与平等”作为统一国 家的原则的美国,却将占总人口 12%的黑人大部分置于社会的底层,不
能不导致自我分裂和否定的危机,而这只能说是一种莫大的历史讽刺。
因此,美国这个多种族国家的未来,甚至可以说将取决于能否找到解决 种族歧视问题,特别是大城市中心地区的黑人贫困问题的办法,否则冷
战的胜利者美国最终也将像苏联那样分崩离析,走向分裂的深渊。
其实,美国的种族歧视对象又何止于黑人和西班牙人后裔,印第安 人在美国所受到的种族歧视并不亚于黑人。1990 年,美国的印第安人从
1960 年的 50 万增加到 200 万,共有 510 个部族,住在 278 块保留地里。
他们在美国根本没有政治地位,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印第安人能在州或 联邦政府中担任公职,他们中间发生的比较大的民事和刑事案件也须交 白人的法庭审理。直到
1978 年,美国有关法律还规定在印第安人保留地 犯罪的非印第安人,不得交印第安人自己的法庭起诉和判决,这实际上
是一种“治外法权”。印第安人不但是北美的原始主人,而且他们为美 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古老的印第安语言纳瓦霍语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是美国使用的惟一没有被日本人破译出来的密码,但现在美国 政府却想禁止一些印第安人学校重新教授这种语言。有 17 万人口的纳瓦
霍族原来居住在比较富饶的地区,后来被白人用武力驱赶到了不毛之 地,却还要向白人政府付一笔买地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块不毛之
地下面发现了油气田、铀矿、金矿和银矿,但随之而来的开采这些矿藏 资源的美国公司却拿走了 90%的利润。
印第安人的部族委员会曾经向美国联邦政府提出过下述要求:确保 其对自己的保留地下面的自然资源的开采权;归还联邦政府在“征服西
部”的过程中从他们手中夺去的土地;尊重他们的传统和宗教习俗;通 过印第安教师来普及印第安语言教育,并提高印第安年轻人的入学率;
废除当年签订的条约,实行印第安人自治。但是这些要求均遭乔治·布 什政府拒绝。现在,印第安人各部族懂得了要恢复自己的社会地位,决
不能再寄希望于白人政府了。七个苏族部族成立了拉科塔协商委员会, 并同切延内部族、因努部族和米克马克部族一起组成了四方领导委员
会,作为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的非政府性咨询组织在联合国登记 了。拉科塔协商委员会还向许多欧洲国家派驻了“大使”,它希望苏族
能作为完全独立的民族得到国际上的承认。在乔治·布什政府大砍社会 福利经费以用于国外开支的同时,大批白人无产者也像黑人无产者那样
流落于街头。美国报纸曾竞相报道过下面这则新闻:1991 年 10 月 25 日, 美国圣迭戈的天气已经寒气逼人了,流浪汉克拉克掏出袋里所有的钱,
在一家小酒店接连喝了三瓶麦芽酒。顿时,他身子暖和起来了,胆子也 仿佛变大了。他在美国联合银行圣迭戈分行门前徘徊了几个来回,牙齿
一咬,终于走了进去。他在柜台前,把一只被雨水打湿了的褐色纸袋对 准一名出纳员,说:“我有手枪!”然后又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给我 40 或者 50 美元!”出纳员是位女士,她盯着那只褐色纸袋直发 抖,手也抬不起来了。克拉克安慰她说:“你给我 40 或者 50 美元,我
就会走出银行等候警察来逮捕我。”出纳员听了这番话,丈二和尚摸不 着头脑,手慢慢地能动弹了,她拿出 40 美元递给这位莫名其妙的抢劫者。
这时,银行的保安人员已经围拢过来了,克拉克请他们不要动武,一起 出去谈,并把自己手上的那只褐色纸袋扔给他们,原来这是只装着杂物
的纸袋,里面根本没有什么手枪。走到银行门外,克拉克平静地对保安 人员说:“我已经犯了抢劫银行罪,请您们去把警察叫来。”过了一会
儿,警车来了,把克拉克带到了警察局。经查,克拉克原是个焊工,51 岁。因未受过中等教育,在经济衰退中尽管埋头苦干,两年前仍被老板
解雇了。此后,他走遍了大大小小的职业介绍所,一直未能找到一份比 较固定的工作。苦闷之余,他借酒浇愁,没想到以酒浇愁愁更愁,反而
养成了酗酒的习惯。他的妻子把他赶出了家门后,他变成了流浪汉。此 后,他白天推着小车,在垃圾堆里拣破烂卖,晚上则在胡同里头被人抛
弃了的破汽车里过夜。夏天好过,冬天难熬。去年冬天几乎把他冻僵了, 今年冬天为了找个“住所”,就选择了抢劫。当局满足了他的要求,以
抢劫银行罪把他关在圣迭戈闹市区的一个监狱的单人牢房中。赶来采访 的记者问他:“难道你不会为自己失去自由而感到惋惜吗?”他笑了笑
回答:“自由能值几个钱?能换面包还是能换被子?我不是在发牢骚。 我现在至少一夭有三餐饭吃,用不着在大街上讨饭;我现在终于有了住
处,用不着流浪街头再睡破汽车了。”
乔治·布什自诩为富人减税就能振兴美国经济,结果到 1991 年,美 国有 440 万个家庭靠救济生活,这个数字为美国历年来的最高数字;美 国有
2310 万人领取食品补助券,也创美国历年来的最高纪录;美国每六 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必须依赖某种形式的公共救济。其中情况最糟糕的是
新英格兰地区,该地区领取救济的家庭 1991 年比 1989 年增加了 37%。 同时,随着大批年轻工人、新雇佣的工人、服务行业的雇员、没有技术
的雇员、挣最少工资的雇员被解雇,社会对失业救济金的需求更加迫切。 但由于乔治·布什政府大砍社会福利经费,美国的失业救济金却降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百分比。1975 年经济危机时美国还有 75%的工 人能够领到失业救济金,而在 1991 年却只有 37%的工人能够领到这种救
济金了。1990年乔治·布什政府公布的四口之家的贫困线为年收入1.3359 万美元。如果将其中的 2/3 用于住房、交通等各项开支,还有 1/3 用于
购买食品,那么该家庭每人每天平均只有 3.41 美元,平均每餐只有 1.13 美元,只够买一块面包夹泥肠。因此,不少美国报刊惊呼,饥饿已经再
次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穷人已经越来越难以得到足够的食品。美国 的低收入就业者的生活状况尚且如此,那就更不用说失业救济金的领取 者了。
所以,当乔治·布什踌躇满志地第二次向白宫迈进时,他的脚底下 的道路已经开始向下滑坡了。
第二十章 唇枪舌剑
·克林顿提出:“一个强大的美国始于国内。”
·布什在大批拥护者的尾随下,在连接密歇根州上半部和下半 部的麦基诺大桥上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步行通过仪式
·克林顿用激将法来对付布什的缓兵之计
·佩罗重新参加竞选
·布什挖苦克林顿:“我无法想象未来的美国军队总司令会由 一个参加过学生反战运动的人来担任。”
·布什每次都想捎带着攻击克林顿的人品问题
·布什对记者说:“我会战胜克林顿的,因为我有从后往前赶 的功夫。”
·布什向克林顿作最后的反击
1992 年 7 月,乔治·布什与克林顿争夺美国下一届总统的竟选战正 式拉开了帷幕。这时,乔治·布什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他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中为美国打过仗,先后获得过著名的飞行十字勋章和三枚空勤奖 章,战后毕业于著名的耶鲁大学,先后担任过得克萨斯州的美国众议员、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中央情报局局长、副总统、 总统,可谓资历齐全、实力雄厚。他 1989 年出任美国总统后,1989 年促
成了以波兰、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剧变;1990 年底 1991 年初打了空前的 海湾战争,战后初期赢得了美国 90%的支持率;1991 年底又迎来了美国
的老对手、世界上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的解体。从年龄上说,他 1992 年 为 68 岁,不算太老,对于美国总统这一职位而言也可以说是属于年富力
强之列。而与他竞选总统的美国民主党候选人克林顿只有 46 岁,属于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那一代人。他虽然先后就读于
美国乔治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耶鲁法学院,先后担任过法律学 校教授、阿肯色州司法部长、阿肯色州州长等职务,但同乔治·布什相
比,资历显得嫩多了。况且,克林顿在 60 年代不但逃避到越南战场服兵 役,而且先后在美国和英国参加过学生反对越南战争的示威活动。
与克林顿一起同乔治·布什竟选总统的,还有 61 岁的得克萨斯州亿 万富商佩罗,他是 3 月 18 日作为独立候选人参加竟选的。由于佩罗的竟
选纲领与克林顿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他对乔治·布什的威胁不仅不大, 反而有利于分散克林顿的选票,使乔治·布什坐收渔人之利。然而,7 月 16
日佩罗忽然宣布退出竞选,结果使反对乔治·布什的选票一下子都 集中到了克林顿那里。7 月 18 日,克林顿的支持率由两天前的 28%猛增 到
54%,超过乔治·布什近 20 个百分点;7 月 30 日,美国选民最多的 加利福尼亚州的民意测验表明,克林顿的支持率领先乔治·布什 34 个百
分点。克林顿的竞选伙伴戈尔的支持率也超过了乔治·布什的竞选伙伴 奎尔约 33 个百分点。
7 月 16 日,民主党的经济理论家、哈佛大学教授赖克在《纽约时报》 上发表了题为《克林顿:刺激增长》的文章。他认为美国目前的经济状 况是 30
年代以来最糟糕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乔治·布什政府所奉行的供 应学派经济学已经失败。而将取其而代之的克林顿的经济政策是放弃依
靠资本缓缓注入经济的滴入理论,通过削减国防开支来大幅度增加基础 设施投资,通过加快经济增长来减少巨额财政赤字。8 月初,克林顿抓住 美国 1992 年
6 月份的失业率已经高达 7.8%,失业人口已达到 1700 万 人,成为 8 年来的最高记录这一数据,提出“变革美国”和“重建美国”
的口号,呼吁:“世界需要一个强大的美国,而一个强大的美国始于国 内!”8 月 14 日,克林顿第一次向乔治·布什的经济政策提出系统的挑
战,指责它使美国经济走上了下坡路,使小企业和老百姓承受了沉重的 经济负担;美国人的平均收入从 10 年前居世界第一位跌到了第 13 位, 从 10
年前婴儿夭折率极低的状况变为居世界第 21 位。 1980 年以来, 美国政府对教育、培训、儿童保健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减少了 1/3,而他如
果执政,就将在 4 年内增加政府投资 2195 亿美元,其中一半用于保证婴 儿和儿童的健康、设立高质量的学校,另一半用于修建连结各大城市的
高速铁路、修建智能信息公路;他还将在未来的 4 年内使现政府的 4000 亿美元的赤字减少一半以上,并且每年为美国经济吸收 5000 亿美元的新
投资;筹集 2950 亿美元的资金,除了用于减少赤字、扩大投资外,还将 用于对中产阶级的税收减免。克林顿还向选民们提出了颇有吸引力的五
大目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奖励劳动力以杜绝现行福利制度的漏洞; 支持终生教育制;提供人民能负担得起的高质量的医疗保险;改革政府 管理体制。
7 月底,克林顿还向乔治·布什最为得意的对外领域发动了进攻,要 求美国带头谋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授权空袭波黑共和国的塞尔维亚族军
队,并以塞尔维亚族军队的战俘营侵犯人权来影射乔治·布什不向那里 派出美国地面部队是一大失策。克林顿见乔治·布什还击无力,又乘胜
攻击他的海湾政策,说他在海湾战争前惯坏了萨达姆,而在海湾战争后 又纵容了萨达姆,结果使什叶派穆斯林和库尔德人遭到了镇压,萨达姆
的统治地位却变得越来越巩固。
乔治·布什在克林顿的连连打击下,晕头转向,直到 9 月初才组织 好力量开始反击。9 月 7 日清晨,他在大批拥护者的尾随下,在连接密歇
根州上半部和下半部的麦基诺大桥上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步行通过仪式, 以象征他再次问鼎白宫之旅的开始。三天后他在底特律经济俱乐部发表
了经济竞选演说。他断然否认美国正在走下坡路,说美国只是存在着一 些忧虑,美国完全有能力迎接 90 年代的挑战,使自己成为超级军事大国、
超级出口大国和超级经济大国。他把球踢向了由民主党控制的美国国 会,说:如果国会同意他提出来的削减开支 1300 亿美元左右的计划,那
么光是由此节省下来的钱就可以为 1%的企业全面减税、为把小企业税率 从 15%减少到 10%、为减少资本收益税等提供资金;如果国会把它的活 动经费削减
1/3,那么他就可以同时把白宫的活动经费减少 1/3。乔治·布 什坚持供应学派的滴入式经济政策,即政府将财政津贴交给大企业,再
由大企业缓缓滴入小企业和消费者,而不是直接交给福利部门。这些说 法更加引起了中小企业主和消费者的不满,使乔治·布什的支持率没有 什么提高。
不过,克林顿还是怕乔治·布什的四处游说把一些动摇不定的选民 拉走,要求尽快举行他同乔治。布什的电视辩论。乔治·布什则反其道 而行之,使辩论委员会原定于
9 月 22 日、9 月 29 日和 10 月 4 日举行的
三次辩论计划向后顺延。乔治·布什知道,在电视辩论之前,选民的态 度处于某种等等看再说的状态,而一旦确定了电视辩论的时间,他们就
会等待观看电视辩论而不愿再去听乔治·布什的单方面演说了。
克林顿则用激将法来对付乔治·布什的缓兵之计。他的支持者经常 在乔治·布什的竟选演说中大声责问乔治·布什为什么不敢同克林顿举
行电视辩论,并穿着象征胆怯的小鸡服饰来羞辱乔治·布什。克林顿见 乔治·布什还不肯上当,索性让自己的竞选主任出来宣布:“我们希望
进行辩论,并认为美国人民也希望而且应该看到辩论。但是如果乔治·布 什继续避免辩论,就很有可能不进行辩论了。”乔治·布什只好于 9 月
29 日宣布应战,利用从 10 月 11 日至 11 月 3 日期间的星期天进行辩论。
10 月 1 日,两个多月前退出总统竞选的佩罗又突然宣布重新参加竞 选。尽管他知道自己当选的希望很小,但他可以用这种方式迫使未来的
美国总统采纳他的部分经济要求,从而有利于他的企业的发展;作为独 立候选人参加竞选,虽然要花费不少金钱,但也为他和他的企业带来了
巨大的和具有全世界影响的广告效应。他的复出,对乔治·布什利大于 弊,对克林顿则不太有利,因为他会拉走克林顿的一部分选民。但是,
克林顿的顾问建议他,在这个关键时刻决不能为佩罗所分心,仍然要集 中火力猛烈轰击乔治·布什。
10 月 11 日,三方的第一次电视辩论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举行。辩 论前一个星期,乔治·布什放弃了到戴维营度周末的惯例,在白宫闭门
不出进行演练。他还举行了一次模拟辩论,由预算局局长达曼扮演克林 顿,前白宫办公厅主任苏努努扮演佩罗。演练的结果是,乔治·布什避
开经济问题得胜系数最大。因此,在电视辩论的自我陈述阶段,乔治·布 什极力吹嘘他的对外政策,说:“我认为美国已经大大地改变了世界。
这一点稍后我会谈到,而就世界和平而言,变化更是惊人的,现在儿童 夜里上床时再不用担心核战争降临了。”克林顿则打出了改革的旗号,
说:“我在这次竞选中最重要的特点是我代表了改革,即摆脱滴入式经 济理论,摆脱征税与花钱的经济学而进行投资和获得增长。”他在自我
陈述后猛烈抨击乔治·布什说:“今晚我要告诉布什先生,12 年来你们 一直按照你们的方式治理国家。你们有机会,但你们的方法没有用。该
是改变的时候了。”佩罗也讽刺乔治·布什说:“我没有积累起 4 亿美 元债务的经验,我也没有在臃肿、扯皮的政府中任职的经验。在这样的
政府中什么事情都没有人负责,人人都只会指责别人。”乔治·布什也 专打克林顿,说他无法想像未来的美国军队的总司令会由一个当美国士
兵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时,逃避服兵役并且参加反战运动的人来担任。 克林顿则反唇相讥说:乔治·布什忘记了自己的父亲也曾经参加过反战
活动。然后他强调:老布什做得对,因为反战活动是一种爱国行动;我 反对那场战争,但我爱我的美国。克林顿巧妙地躲开了乔治·布什泼来
的污水,把当时的自己描绘成一个爱国者。
首场电视辩论结束后举行的民意测验表明,克林顿的支持率仍然高 于乔治·布什 10 至 15 个百分点。
三方第二场电视辩论于 10 月 15 日晚在弗吉尼亚州举行。这次辩论 由美国广播公司的卡罗·辛普森主持,所要辩论的问题由 209 名尚未表
态将要投谁的票的选民来提出。乔治·布什原计划在这次辩论中抓住克
林顿的人品问题不放,猛烈攻击他逃避兵役、婚外恋情、脾气暴躁等等, 以打掉选民对他的信任感,但万万没有想到在场的选民对这些问题寡然
无味。他们表示,自己早已对各方相互间的品格攻击感到厌倦了,现在 非常想听听各方关于解决经济、就业、保健、教育和犯罪等问题的看法。
乔治·布什的方寸大乱,回答这些问题时显得十分笼统,却每次都想捎 带着攻击克林顿的人品问题,但又由于无法尽情发挥而弄得有点情绪不
振,竟在辩论中多次不耐烦地看手表。而克林顿对选民提出的问题则如 鱼得水,对每个问题都能滔滔不绝地加以回答,给人以胸有成竹的印象。
他说:“我曾经请许多人来审核过我的经济方案,其中有 9 位诺贝尔奖 的获得者、500 多位经济学家和企业界人士,还有共和党人士。他们都说,
应该采纳我的经济计划。”克林顿也不失时机地攻击乔治·布什说:“我 认为不能单单以赤字来评判一位总统。我们今天要举行的是选举,你们
在四年当中可以评判我,如果认为我的表现差劲,就不要选我连任。” 克林顿的潜台词是:乔治·布什在四年总统任期内表现差劲,诸位选民
不要再选他连任了。但由于克林顿这段话不是指名道姓地攻击乔治·布 什,乔治·布什一时竟想不出合适的词语来反诘克林顿。
这次电视辩论结束后,全国性民意测验表明,克林顿的支持率继续 遥遥领先,53%的人认为他赢得了这次辩论,认为乔治·布什获胜的人 只有
25%。乔治·布什的发迹地得克萨斯州的民意调查也表明,认为克 林顿获胜的人比认为乔治·布什获胜的人多出 28 个百分点。
三方最后一次电视辩论于 10 月 19 日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举行。辩论 的形式同上两场有所不同,上半场由主持人提问并可以追问后续问题,
下半场由三位记者提问但不可以追问后续问题。布什指责克林顿如果当 选,为了实现他那巨大的投资计划,势必要狠狠地打击中产阶级。克林
顿用大量的数字证明狠狠打击了中产阶级的人恰恰是乔治·布什,说:
“尽管在过去 12 年里,中产阶级的收入减少了,但他们却是 80 年代惟 一的税负增加了的阶层。最富有的美国人的税负最轻,但他们的收入却
在增加。”乔治·布什又指责克林顿逃避服兵役这件事表明他不诚实, 而不诚实的人是没有资格担任美国军队的总司令的。克林顿表示自己如
果当选美国总统,完全有能力履行美国军队的总司令的职责,他举了前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克劳等 22 名美国将领对他的支持声明作为论据。布
什又攻击克林顿在担任阿肯色州州长时,政绩平平,以此事来论证他不 具备担任美国总统的能力和资格。没想到克林顿早已有了准备,拿出了
一堆自己设计的数据,来证明自己治理下的阿肯色州很出色,甚至堪为 美国的楷模。一鼓盛,二鼓衰,三鼓竭,乔治·布什三攻克林顿不下, 只好收兵了。
这次电视辩论后的民意测验表明,克林顿的支持率仍然领先乔治·布 什 17 个百分点。10 月 8 日,美国 556 名经济学家联合发表声明,支持克
林顿的经济政策。10 月 11 日,对美国舆论有相当大影响力的《华盛顿邮 报》发表社论支持克林顿,这是它第一次表态支持象驴之争中的一方。
它的社论说:“国家正处于放任自流和衰竭的地步,亟需补充能量,亟 需指出新的方向。比尔·克林顿是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惟一候选人。”
“布什总统早已失去了他曾经有过的对国家领导人的要求。他的竞选运 动不是毫无目标就是暗箭伤人,已经证明他缺乏远见和见解。美国现在
的衰弱部分就是他自身的写照。”接着,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大报《纽约 时报》也发表社论支持克林顿,说:“布什总统一直是美国外交利益的
一位朋智的管家,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现在他却由于需要有人领导这 个国家摆脱经济呆滞和精神忧虑而不知所措了。”“历史和环境使得 1992
年的选举成为一次关键的选举。它可能标志着国家的一个转折点:民主 党的胜利会给华盛顿带来一个没有分裂的政府。而且它肯定标志着全球
的一个转折点:这是在恐怖平衡结束之后的第一次选举。”美国这两大 报纸的公开表态,对美国选民进一步倒向克林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 用。
自 10 月份以来,民意测验也对乔治·布什越来越不利。10 月 7 日,
《洛杉矾时报》的民意测验结果表明:克林顿的支持率为 48%,而布什 的支持率为 34%。10 月 12 日,盖普洛民意测验的结果表明:克林顿的
支持率与乔治·布什的支持率以 48%对 33%而领先 15 个百分点。10 月
22 日,美国广播公司的民意测验结果表明:克林顿的支持率与乔治·布 什的支持率以 48%对 29%而领先 19 个百分点。
但是,乔治·布什仍然相信自己能反败为胜,因为美国上层社会支 持他连任总统。10 月 8 日,美国商界的主要领导人表态支持乔治·布什
竞选胜利。由美国商界上层人士组成的美国企业家理事会执行委员、南 加利福尼亚州爱迪生公司董事长艾伦说:如果乔治·布什当选,今后四
至八年美国在贸易、通货膨胀、政府开支、经济、就业和其他方面的情 况都会比较好;反之,如果克林顿当选,就会带来更多的管制和税收。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韦尔奇说:如果乔治·布什再当上总统,我对 贸易问题会更加放心,对降低通货膨胀率会更加放心,对资本的消费会
更加放心。美华银行总经理希晋利说:我认为乔治·布什是我们拥有的 自由贸易的最有力的拥护者,当你失去了这种有力的支持,你的生意就 会出现严重的下降。
乔治·布什对此感到欢欣鼓舞,他对记者说:我会战胜克林顿的, 因为我有从后往前赶的功夫,1988 年我也落后于杜卡基斯,但最后入主
白宫的不是他而是我。乔治·布什坐着火车在全国各地奔波,每到一处 都要大谈特谈他的治理经验、他的没有政治“污点”的人格,都要大肆
攻击克林顿当年逃避兵役和参加学生反战运动,攻击克林顿在阿肯色州 州长职位上的记录,攻击克林顿在墨西哥自由贸易协定问题上的含糊态 度。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