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角逐世界—布什

_10 布什(美)
5 月 5 日,穆贾迪迪认为自己的地位已经稳固,竟在记者招待会上宣 布,阿富汗人民要求他执政两年而不是两个月。拉巴尼和马苏德立即以
穆贾迪迪破坏白沙瓦协议的罪名,鸣鼓而攻之,威胁说如果穆贾迪迪不 按照白沙瓦协议在两个月期满后按时交权的话,伊斯兰促进会不惜以武 力驱除之。6
月中旬,穆贾迪迪在任期即将满时又突然提出,到时他可以 交权,但不是交给拉巴尼而是交给由他领导的一个有 64 人组成的委员
会。马苏德立即命令他的游击队处于戒备状态,拉巴尼则通过一个由 10 名游击队领导人组成的委员会宣布:穆贾迪迪 6 月 28 日任满,由伊斯兰
促进会主席拉巴尼出任临时政府总统。穆贾迪迪下台,八党联盟游击队 撤出喀布尔大部分地区后,伊斯兰促进会独掌喀布尔大权。伊斯兰党以
伊斯兰促进会勾结前共产党政权的武装的罪名,向美国告状。乔治·布 什指示美国中央情报局支持伊斯兰党及其游击队,反对执掌临时政府的 伊斯兰促进会。
伊斯兰党所代表的是阿富汗普什图族的利益。该族占阿富汗人口的 一半以上,一直是阿富汗的统治民族。现在政权落到了代表塔吉克族、
乌兹别克族利益的伊斯兰促进会手中,当然非夺回来不可了。然而,马 苏德的游击队由于收编了大部分前政府军,势力雄厚,也绝非昔日可比。
特别是杜斯塔姆民兵部队在喀布尔驻军一万多人,装备精良,战斗力强, 更使马苏德的游击队如虎添翼。希克马蒂亚尔的伊斯兰党游击队打着清
除共产党分子的旗号,猛烈攻击杜斯塔姆民兵部队,双方激战了两个月。 为了结束这场激战,在巴基斯坦外交部长的斡旋下,各派游击队组 织了一个 120
人的和平使命代表团进行了长达 10 天的调解,才使希克马 蒂亚尔与拉巴尼、马苏德勉强达成了停火协议。协议规定:双方从 8 月
29 日中午起停火;希克马蒂亚尔的游击队撤出可以用火箭弹袭击喀布尔 的前沿阵地,但马苏德的游击队不得进驻,由中立派游击队接管喀布尔
周围的战略据点,建立缓冲区。在美国中央情报局代表的压力下,拉巴 尼临时政府保证在一个星期内把杜斯塔姆民兵部队撤出喀布尔。停火后 公布的数字,共有
2.05 万人丧生,1 万多人受伤,喀布尔的居民中有不 少沦为难民。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2 年 11 月,拉巴尼乘各派游击队为权 力分配而争吵不休之机,宣布将自己的临时总统任期延长了 45 天;12
月,他又举行由接近伊斯兰促进会的各派游击队组成的“贤哲委员会” 会议,选举他为阿富汗总统,任期两年。希克马蒂亚尔这时也顾不得乔
治·布什的意识形态标准了,转而同八党联盟等六个主要游击队的领导 人建立攻守同盟,向拉巴尼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立即辞去阿富汗总统
职务,否则他们将血洗喀布尔。就在他们调兵遣将时,马苏德的游击队 先发制人,向喀布尔周围的希克马蒂亚尔游击队的据点大举进攻。恰好
这时,希克马蒂亚尔从南部根据地调来的精锐部队赶到,双方又是一场 血战。结果,希克马蒂亚尔的游击队不仅没有被赶走,反而推进到市区 的边缘地带,在距城区仅
2.5 公里的地方设置了新的火箭炮阵地。与此 同时,控制着首都西部一片城区的八党联盟游击队也加入了对伊斯兰促
进会游击队的战斗,从而使马苏德腹背受敌。希克马蒂亚尔的游击队一 度攻入东市区,占领了海关总署大楼,但不久被马苏德的坦克部队赶走。
希克马蒂亚尔的游击队再次用火箭弹对市区进行长达90分钟的地毯式轰 击,总统府、国防部、外交部均被击中,全城一片废墟,造成了六万多
人伤亡。联合国和各国驻喀布尔的机构纷纷撤走,这在阿富汗十几年内 战中还是第一次。
乔治·布什无力控制原来由共和党政府扶植起来的各派游击队之间 的残杀,受到了民主党的激烈批评。乔治·布什认为自己功不可没,但
亲民主党的新闻媒介却惊呼:阿富汗各派游击队用于购买美国军火的经 费来源——阿富汗海洛因已经大批输往国外,很可能也会大批走私到美
国;更可怕的是,一旦美国向阿富汗各派游击队提供的那 1000 枚毒刺式 防空导弹落入美国的对头手中,美国的飞机就会被这种世界上最先进的
肩携式防空导弹击落,而这 1000 枚毒刺式防空导弹中已有 300 枚下落不 明。
向阿富汗各派游击队提供这1000枚毒刺式防空导弹,原来是乔治·布 什的自豪之举。1981 年苏联在阿富汗的军队增加到 9.5 万,1982 年增加 到
10.5 万,1984 年又增加到 12 万。苏军在扼守主要城镇和确保交通线 安全的前提下,集中大批武装直升飞机,掩护坦克机械化部队对阿富汗
游击队的山区根据地实行重点进攻。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在 1984 年 10 月。当时苏军集中了 100 多架飞机、500 多辆坦克和装甲运兵车、2 万多
名官兵对马苏德的游击队根据地潘杰希尔谷地发动了第七次大规模攻 势。在攻势中,苏军的武装直升飞机显示了强大的低空攻击能力,发挥
了坦克和大炮所不能发挥的杀伤作用,一度给阿富汗游击队造成了重大 伤亡。罗纳德·里根和乔治·布什政府不甘示弱,1986 年向阿富汗游击
队提供了毒刺式防空导弹,很快就剥夺了苏军的空中优势。苏军封锁阿 富汗同巴基斯坦的边境,切断阿富汗游击队同自己在巴基斯坦的后勤补
给基地的联系的目标再也难以实现。此后,阿富汗战场陷入了僵持状态, 一直持续到 1989 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为止。但是,乔治·布什万万没有
想到,这些毒刺式防空导弹中已经有 300 枚流入了国际军火市场,甚至 在美国迈阿密军火黑市上出现。这真是木匠戴枷,自作自受。
第十七章 谋求连任
·指控利比亚制造了洛克比炸机案
·禁止伊拉克飞机在北纬 32 度以南地区飞行
·插手波黑内战
·波黑的崇山峻岭使布什望而生畏
·意军不服美国挟联合国号令自己
·出兵索马里,进入“死亡城市”
1992 年是美国总统选举年,也是乔治·布什竞选连任年。乔治·布 什这年 68 岁,比罗纳德·里根连任两届总统时要小。布什在罗纳德·里
根手下干过两届副总统,这时自然也想连任两届总统了。况且,乔治·布 什的政绩非罗纳德·里根能比,在他任期内连续发生了东欧剧变、海湾
战争、苏联解体这几件天惊地变的大事,美国随之成为世界惟一的超级 大国。乔治·布什认为,凭借这些政绩,自己竞选连任应该不成问题。
但是,令他心里不安的是,从 1991 年 11 月以来,美国老百姓对美 国军队在海湾战争中的武功的印象日益淡薄,对苏联走向解体可能给美
国造成的不利影响却日益担忧。美国各大新闻媒介进行的民意测验还表 明,美国老百姓对国内问题的关心程度要远远大于对国际问题的关心程
度。乔治·布什找来他的竞选连任顾问,商议对策。顾问们建议,制造
几个国际热点,把美国老百姓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国际问题上去。
1991 年 11 月 14 日,美国突然宣布:利比亚情报机关是洛克比炸机 案的惟一凶手,要求利比亚逮捕参与人员交美国和英国审判。
1988 年 12 月 21 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第 103 航班从马耳他经德 国和英国飞往美国。当飞机飞至苏格兰洛克比镇上空 9300
米高度时,机 内突然爆炸,飞机坠地后又引发了一场大火,259 名乘客和机组人员、11 名洛克比镇居民共 270 人不幸遇难。机上不幸遇难者中有 188
人是美国 人。美英两国调查人员在洛克比空难现场散落的 1.8 万多件残片中的一 片金属板上发现了少许痕迹,经鉴定认为是高性能塑胶炸弹爆炸后的残
留物。后来,美英两国调查人员又找到了两块金属碎片,一块在一只被 炸毁的皮箱内的一件残破衬衣的口袋里,一块在另一只皮箱中的东芝牌
收录机的残体中,它们被认为是塑胶炸弹的定时器中的集成电路碎片。 那么是谁把塑胶定时炸弹装到了这架飞机上去的呢?美国在世界上
到处称霸,欺负了不少国家,害得自己的国民屡屡遭人袭击,查找起凶 手来却十分困难。对洛克比炸机案,美国曾怀疑过它在中东和海湾地区
的一切对手和对它不驯服的国家。现在,它却突然认定把塑胶炸弹送上 飞机的人是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的代表阿里·迈格拉希和工
作人员拉明·弗希迈。理由是:美英两国调查人员查明了那件藏有计时 装置碎片的残破衬衣布料是马耳他一家工厂生产的,并找到了出售这种
衬衣和皮箱的马耳他商店,甚至查到了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 的上述两人曾经购买过这种皮箱。美国中央情报局确定这两个人都是利
比亚情报机关的特务,并声称已经查获拉明·弗希迈的一本日记,上面 载有“阿里已经收到苏黎世制造的定时器,定时炸弹已经送上飞往法兰
克福的班机”的内容。美国据此推断,塑胶炸弹和定时器是由利比亚航
空公司的班机运来马耳他,交给上述那两个利比亚情报机关的特务。他 们从商店买来衬衣和两只皮箱,将两枚塑胶炸弹分别装在东芝牌收录机
中和包在衬衣里,分两只皮箱装好,然后利用自己同马耳他国际机场工 作人员的关系,将这两只皮箱送上了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第 103 号航班 的飞机。
美国和英国声称,自己为找到洛克比炸机案的凶手,历时 1059 天, 耗资 1700 万英镑,调查范围涉及 50 多个国家,取得了 1.5 万份证词,
拍摄了 3.5 万套照片,并动用高科技手段对各种怀疑对象进行了持续的 窃听和窃照,结论是万无一失的,世界舆论不必对此有任何怀疑。
利比亚政府立即进行了调查,认为美国提出的证据中有许多纯属猜 测和臆造,况且马耳他国际机场早已在调查后声明该航班的所有行李物
品均有货主,也就是说所有的行李物品均系随主登机,并无无主物件上 机。美国对此难以提出有力的反驳,以致于它的联邦调查局局长在给乔
治·布什的一份内部报告中建议:把装有塑胶定时炸弹的皮箱送上第 103 号航班的地点由马耳他国际机场改作法兰克福国际机场,方式改作同货
主的两只同样的皮箱调了包为妥。然而,这么一改,岂不是又推翻了自 己前面提出的那一大串“证据”了吗?因此,乔治·布什没有采纳。
美国还提出了一些佐证,例如:1985 年利比亚曾经在瑞士某家电子 公司购买了 22 台塑胶炸弹定时器,1986 年多哥警方曾经从被逮捕的利比
亚人那里搜出过这种塑胶定时炸弹,1988 年塞内加尔警方也从两名利比 亚人身上搜出过同样型号的炸弹。美国宣称,由于它 1986 年派飞机轰炸
了利比亚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炸死了利比亚首脑人物卡扎菲的养女,因
此利比亚两年后策划了这场大恐怖主义案件对美国进行报复。 利比亚反语说:美国从罗纳德·里根上台起,连续施加武力逼迫利
比亚就范,都被利比亚顶住了,这恰恰是美国捕风捉影地把炸机案强扣
到利比亚身上来的深刻原因。 1991 年 11 月英国步入、美国准备步入竞 选高潮,在这个时候以反恐怖主义为名打击利比亚,可以达到一箭双雕
的目的,这是美国和英国捕风捉影地把炸机案强扣到利比亚身上来的直 接原因。
1991 年 11 月 15 日,美国和英国要求利比亚官方逮捕它们所指控的 炸机嫌疑犯,并把他们交给美国或者英国审判,否则它们将对利比亚采
取包括军事打击在内的报复行动。 11 月 16 日,法国总统密特朗下令发 布了 1989 年 9 月法国联合航空运输公司一架 DC10
型大型客机在尼日尔 上空爆炸、117 人遇难事件的调查报告,指控 4 名利比亚人是凶手,也要
求利比亚政府予以引渡。利比亚政府对此断然否认,认为密特朗之所为 不过是在帮助美国和英国往利比亚脸上抹黑,以佐证利比亚是一个恐怖 主义的国家。
1991 年 12 月 3 日,利比亚司法部门宣布已将美国和英国指控的两名 嫌疑犯拘留审查。 12 月 8 日,利比亚外事部门请意大利转告美国和英
国,利比亚法庭将审讯这两名嫌疑犯,如他们确实有罪,将被判处死刑。 利比亚还提出,利比亚法庭审讯他们时,美国和英国可以派员旁听;至
于引渡,事关一个主权国家的司法管辖权,不能让予,因为 1971 年通过 的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蒙特利尔公约规定:人犯所
在国有权调查起诉,作出判决。
乔治·布什和梅杰都表示派员旁听的建议不可接受。
1992 年 1 月 21 日,美国和英国促使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了第 731 号决议,要求利比亚在洛克比炸机案和尼日尔炸机案中同美国、英国和
法国合作。利比亚表示服从,但要求将它同美国和英国的分歧交国际法 庭裁决。如果国际法庭裁决它必须将那两名利比亚人交出,那么它立即
将他们交给联合国驻利比亚机构审理。如果美国和英国要在利比亚境外 审理那两名利比亚人,那么利比亚也可以把他们交给某个中立国、或者
阿拉伯国家联盟、或者联合国秘书长本人审理。这些建议遭到了美国、 英国、法国的拒绝。3 月 31 日,美国和英国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上提出 了第 748
号决议案,以利比亚拒绝交出洛克比炸机案嫌疑犯为由,要求 从 4 月 15 日起对利比亚实行航空封锁、武器封锁和外交封锁。美国、英 国、法国、俄罗斯等
10 国投票赞成,中国等 5 国投了弃权票,制裁决议 得以通过,而 4 月 15 日正是美国飞机 1986 年轰炸利比亚、炸死 41 名利
比亚人的日子。
利比亚在阿拉伯国家联盟的说服下,在制裁生效之前一直没有放弃 努力。4 月 9 日,利比亚提出将那两名涉嫌者交给突尼斯看管,然后等待
海牙国际法庭作出最终裁决。这个建议由联合国秘书长转告美国和英国 后,被乔治·布什和梅杰断然拒绝了。4 月 13 日,利比亚又提出将那两
名涉嫌者交给马耳他。为此,利比亚第二号领导人贾卢德 12 日夜里专门 访问了马耳他,同马耳他总理和外交部长磋商了此事。然而,这个建议
又被乔治·布什和梅杰断然拒绝了。
4 月 14 日,利比亚在一切努力和妥协都失败了的情况下,决心起来 抵抗美国和英国强加的制裁。这天凌晨,利比亚主动中断了一天与海外
的电讯和交通联系,以哀悼 1986 年 4 月 15 日在美国空袭中遇难的 41 名 利比亚人。
美国亲共和党的新闻媒介一起开动,赞扬乔治·布什在同国际恐怖 主义作斗争时的坚定立场。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都对美国等国对利比亚
的制裁表示不满。它们指出:美国、英国同利比亚就引渡问题发生争执, 听从海牙国际法庭的裁决有何不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英国军
舰在亚得里亚海触雷,英国诉诸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要求制裁阿尔巴尼 亚,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则让国际法庭受理。它们还指出:迄今没有足
够的证据表明利比亚应对洛克比空难事件负责,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却对 利比亚进行制裁,而美国海军在波斯湾击落过伊朗的大型民航客机,国
际社会却拿美国毫无办法,这说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谈论和执行国际法 时存在着双重标准。
1992 年 7 月,乔治·布什在竞选连任美国总统时,决定敲打敲打伊 拉克。
根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 687 号决议的规定,伊拉克必须无条件地 在国际监督下,销毁一切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以及一切研究、发展、资
助、制造这些武器的设施,销毁一切射程在 150 公里以上的弹道导弹以 及修理和生产设施。 1991 年 5 月联合国向伊拉克派出了第一批检查 组,7
月 2 日销毁了 12 枚飞毛腿弹道导弹,几天后又销毁了 51 枚侯赛因 式弹道导弹、9 枚法赫德式地对空导弹、1 枚飞毛腿式弹道导弹。到 1992
年 7 月,联合国向伊拉克派出了 41 个检查小组,往往是这个小组尚未离
开,那个小组又坐飞机来了。7 月 5 日,美国人卡琳·贾森率领的第 39 个检查小组,视察了伊拉克生产和储存化学武器、弹道导弹的一些基地
后,准备离开巴格达。这时,美国中央情报局电告该检查组,让它向伊 拉克方面提出检查伊拉克农业部大楼的要求。伊拉克方面拒绝了这一突
然而来的要求,说农业部是政府的经济部门,与第 687 号决议的规定无 关,希望检查组不要损害伊拉克的主权。检查组说农业部大楼中藏有与
毁灭性武器有关的文件,非进去检查一番不可。该检查组在农业部大楼 门口被阻拦后,在农业部大楼各个出入口处设岗,日夜加以监视。从 14
日起,大批伊拉克群众到农业部大楼前示威,抗议检查组侵犯伊拉克主 权。被激怒的示威群众高举反美标语,高呼反美口号,在检查组面前烧
毁美国国旗和美国总统的模拟像。双方一度发生厮打,一名检查组成员 被打伤。检查组坚持不住了,留下两人继续监视大楼,其余人撤回下榻 的饭店。22
日,留下监视的那两个检查组成员也撤离了。长达 17 天的对 农业部大楼的围困监视解除了。
7 月 23 日,乔治·布什宣布暂时中断自己的竞选演说,返回白宫召 开内阁会议,准备用空中轰炸的方式打击伊拉克。7 月 24 日,萨达姆也
召集执政党地区负责人和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委员开会,一致认为美 国有意制造事端是为了配合乔治·布什竞选连任总统,伊拉克在这个时
候同美国硬顶,正好上了乔治·布什用空袭伊拉克以壮竞选声势的当。 因此,7 月 25 日伊拉克政府指令其驻联合国的代表安巴里同联合国秘书
长会晤,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另派在海湾战争中没有参与同伊拉克作战 的国家的人员组成新的检查组为条件,同意让联合国负责销毁伊拉克毁
灭性武器特别委员会检查组检查其农业部大楼。乔治·布什重启战端的 计划只好暂时搁置。
7 月 29 日,新组成的检查组结束了对伊拉克农业部大楼的检查,结 果是一无所获。国际上的一些新闻媒介对美国提出批评,乔治·布什感 到伤了面子。
当然,敲打伊拉克的计划并没有就此了结。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延 长了对伊拉克的制裁后,8 月 6 日乔治·布什在科罗拉多州进行竞选演说
时,让他的新闻发言人菲茨沃特宣布,联合国派往伊拉克的检查人员, 有权进入包括伊拉克政府各部在内的任何地方进行核查。8 月 20 日,美
国总统安全事务特别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又宣布:由于伊拉克政府没有遵 守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 688 号决议,继续用飞机轰炸其南部沼泽地带的
什叶派穆斯林反政府武装,因此美国、英国和法国已经商定禁止伊拉克 飞机在北纬 32 度线以南地区的上空飞行,否则立即予以击落。8 月 26
日,在总统竞选中的支持率每况愈下的乔治·布什亲自在白宫记者招待 会上宣布:美国、英国、法国已经正式通知伊拉克,其南部北纬 32 度线
以南地区为禁飞区,美英法三国空军从 8 月 27 日开始在这一地区上空巡 逻,击落一切敢于进入禁飞区的伊拉克飞机。
美国在 1991 年 5 月已经在伊拉克北部的北纬 36 度以北地区建立了 联合国“安全区”,现在又要在占伊拉克面积 1/3、包括了伊拉克第二大
城市巴士拉在内的地区建立禁飞区,显然是对伊拉克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的严重侵犯。乔治·布什对此并不隐晦。五角大楼官员更是公开对记者
说:美国打算通过建立禁飞区的行动,最终把伊拉克肢解成北部库尔德
人、中部逊尼派穆斯林、南部什叶派穆斯林这三个国家。他们企图通过 公布美国战略意图的做法,激起美国选民在海湾战争时的那种狂热。
伊拉克获悉斯考克罗夫特的讲话后,立即召开执政党地区负责人和 革命指挥委员会委员的联席会议,商议对策。第二天伊拉克政府发表声
明,指出美国的禁飞区计划同联合国就海湾战争通过的有关决议毫无关 系,伊拉克予以断然拒绝。8 月 22 日,萨达姆召开了包括空军司令哈桑
在内的高级军官会议,研究了军事反击措施。同日,伊拉克总理祖拜迪 发表讲话说:伊拉克政府将动员一切力量挫败美国的禁飞区计划。 26
日,美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约见了伊拉克驻联合国大 使,向他递交了一份关于禁飞区的声明。 27 日,伊拉克政府再次发表
声明,说美国、英国、法国等关于禁飞区的决定是帝国主义霸道的危险 形式,是对世界上所有自由人民的主权和独立的威胁,伊拉克决不向这
一决定屈服,并保留在适当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对这个侵略性的决定作 出反应的权力。 30 日,萨达姆发表告人民书,抨击禁飞区计划旨在消
除伊拉克的历史作用,分裂伊拉克并攫取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他再次重 申:伊拉克将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予以回击。连日来,巴格达、巴士拉
等伊拉克大中城市都爆发了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抗议西方国家这一行 动。
但是,乔治·布什对此等闲视之。因为从军事实力上说,伊拉克军 队同驻在海湾地区和东地中海地区的美国、英国、法国的军队相比,除
了陆军以外都处于明显的劣势。
伊拉克为了阻止美国等西方国家实施禁飞区计划,向阿拉伯国家发 出呼吁。萨达姆还专门致信阿曼、巴林、卡塔尔、阿联酋的领导人,寻 求支持,并决定 9 月
10 日邀请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前往巴士拉参加大 型联欢节。许多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等西方大国不经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
同意,就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军事行动,并开按教派划分国家之恶例, 都深表担心。约旦新闻大臣指出:在伊拉克南部制造军事对抗的目的是
为了分割这个国家,这不符合该地区的长远安全利益,我们反对分裂伊 拉克的行为。埃及外交部长的声明一方面要求伊拉克政府认清目前局势
的危险性,尊重国内所有派别的权利,另一方面呼吁西方国家无论采取 何种措施,都不应损害伊拉克人民的利益与保持国家领土完整的固有权
利。叙利亚外交部长说:早在海湾战争期间,叙利亚就向伊拉克的周边 国家多次表示,必须维护伊拉克的领土完整和统一,现在叙利亚依然坚
决反对任何旨在肢解伊拉克、损害伊拉克人民利益和领土完整的企图。 支持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的伊朗政府也表示:伊朗关注伊拉克的领土完
整,反对外国尤其是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存在。沙特阿拉伯也表示,它支 持伊拉克人民的团结和领土完整。连不属于阿拉伯国家的印度政府也发
表声明说:印度认为联合国决议应该得到执行,但伊拉克的领土完整和 主权同样应该得到保证,印度对此深为关切。
然而,对于乔治·布什来说,建立禁飞区,肢解伊拉克,制造海湾 地区的紧张局势,既是使美国军队得以在那里长期驻扎下去的必要条
件,又是他竞选连任的重要条件,岂能轻易更改?
8 月 27 日伊拉克巴格达时间下午 5 点 15 分,美军两个战斗轰炸机群 分别从独立号航空母舰和沙特阿拉伯的宰赫兰军用机场起飞,掩护 E2 型
电子侦察机飞入伊拉克南部,实施禁飞区计划。英国皇家空军的 6 架旋 风式战斗机和法国空军的 10 架幻影 2000 型战斗机也随即参加了美国空
军的禁飞行动。到 9 月 4 日,美国、英国、法国已在伊拉克南部禁飞区 上空出动了数百架次的飞机,实施 24 小时不间断的巡逻。美国 U2 型高
空侦察机还多次进入不在禁飞区范围之内的伊拉克中部,进行侦察摄 影。9 月 12 日,美国见伊拉克没有抵抗,胆子更加大了,竟派飞机低空
飞行撒发传单,要求禁飞区内的伊军撤走。
与此同时,乔治·布什不顾伊拉克大批婴儿因缺乏奶粉而饿死、许 多病人因药品缺乏而死亡的严重情况,加紧对伊拉克的经济封锁。美国
除了不断地对约旦施压强迫它严格封锁约伊边界外,还向亚喀巴湾增派 军舰,严格检查进入约旦亚喀巴港的船只。美国不断敦促联合国负责销
毁伊拉克毁灭性武器特别委员会加强对伊拉克的检查,从而使伊拉克因 为自己的主权被不断侵害而动怒。美国在连续向海湾地区增派军舰和飞
机的同时,又同科威特军队举行针对伊拉克的联合军事演习。美国国务 卿还首次在华盛顿召见伊拉克各反政府力量的领导人,公开支持他们去 推翻萨达姆政权。
为了竞选连任成功,乔治·布什还接受了顾问们的建议,让美国介 入了波黑内战。
1991 年当南斯拉夫内战在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个共和国境内进 行时,乔治·布什的态度消极,只是考虑到欧洲盟国的面子,才采取了 一些行动。该年 7
月 8 日,美国宣布对南斯拉夫实行武器禁运,并暂时 中止帮助南斯拉夫训练军官的计划。11 月 8 日,欧共体宣布一个星期后
开始对南斯拉夫实行经济制裁,9 日美国也宣布届时对南斯拉夫实行类似 于欧共体的制裁。但是,德国 12 月 23 日、欧共体其余 11 国 1992 年
1 月 15 月宣布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这两个共和国独立时,美国却没 有采取相应的行动。乔治·布什的算盘是:随着东欧剧变、华沙条约组
织解散,苏联趋于解体,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不再需 要把南斯拉夫视为自己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时的一块可以移动的、从而
不能掉以轻心的“灰色地区”。当然,乔治·布什也不喜欢由原南斯拉 夫共产主义者同盟改名的社会党执政的塞尔维亚,不喜欢这个由塞尔维
亚占主导地位的南斯拉夫,但他认为在南斯拉夫剩余的两个共和国中消 除共产党的政权,已经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不必以拆散南斯拉夫为代价。
1990年以来美国经济衰退日益严重,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仅为0.9
%,公私债务达到 10.6 万亿美元,为同年国民生产总值 5.4 万亿美元的 近两倍;失业率达到 5.5%,通货膨胀率达到 5.4%。1991
年上半年这种 不景气的势头仍在发展,美国国内的不干涉主义的呼声日益高涨,使美 国政府暂时不敢再为南斯拉夫内战耗费大批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而通
过保留南斯拉夫来维持巴尔干半岛的力量平衡,显然是符合美国在冷战 后的欧洲战略利益的。因此,乔治·布什在 1991 年不但不愿介入南斯拉
夫内战,而且希望它能够分散自己的欧洲盟国的力量,使它们在中东和 谈问题和在波斯湾继续打击伊拉克问题上同自己步调一致。可是,1991 年 12 月 26
日苏联解体后,前苏联地区暂时没有出现乔治·布什原来所 担心的爆发大规模内战和核武器失控的局面,使乔治·布什感到原来把
美国在欧洲的注意力都集中于苏联,不但小心过度而且得不偿失;中东
和会虽然开幕,但双方分歧甚大,一时难以有比较大的进展;伊拉克的 萨达姆政府在美国的一再施压下,虽然困难异常,但却激起了国内人民
的爱国主义热情,反而使美国更加难以赶他下台。在这种形势下,乔治·布 什转而打算在波黑内战问题上有所建树,以利于自己竞选连任。
1992 年 3 月 18 日,波黑共和国的三个民族政党对共和国的前途达成 了原则协议,一致表示维持现有领土和边界的完整,决定像瑞士那样按
照划分民族语区的办法来解决相互争端,使未来的波黑成为一个由三个 不同民族语区组成的主权国家。就在这时,乔治·布什突然表示了美国
支持波黑共和国独立的立场,使波黑三方达成的协议成为一张废纸。乔 治·布什还对欧共体的其他国家施加压力,终于促使它们放弃了对波黑 三方的调解工作。4 月
6 日、7 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宣布承认波黑共和 国脱离南斯拉夫独立,引起塞尔维亚族的强烈不满,塞族重新决定脱离 波黑共和国而独立,冲突重新加剧起来。
乔治·布什指示国务卿贝克,进一步加强美国干涉波黑局势的力度。
4 月 15 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德国外交部长通过电话磋商后宣布,如果 塞尔维亚族军队 4 月 29 日之前不停火的话,美德就联合要求欧安会驱逐
南斯拉夫的代表。4 月 16 日,欧安会经过彻夜讨论后,发表声明谴责塞 尔维亚族非正规军和南斯拉夫人民军破坏波黑共和国的独立、领土完整
和侵犯人权。这种偏袒一方压制另一方的行为,只能使被偏袒的一方有 恃无恐,使被压制的另一方愤怒无比,从而使波黑内战升级,战火迅速
地从萨拉热窝蔓延到全国各地。
1992 年 4 月 27 日,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宣布组成南斯拉夫 联盟共和国,即第三个南斯拉夫。然而,乔治·布什却不承认南斯拉夫
联盟共和国的合法性,更不承认它有权继承原南斯拉夫的国际地位。乔 治·布什牵强附会地把波黑内战的扩大归咎于新南斯拉夫的成立,在西
方国家中率先对它实行制裁,规定:美国驻南斯拉夫大使不返回贝尔格 莱德,大量削减美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人员,中断美国与南斯拉夫的军
事联系,关闭南斯拉夫在美国旧金山和纽约的两个总领事馆。5 月 22 日,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提议下,联合国接纳波黑共和国为成员国。5 月 30
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促进下,通过了全面制裁南 斯拉夫的第 755 号决议。同日,美国即迫不及待地宣布冻结南斯拉夫在
美国的各种财产。接着,美国向亚得里亚海派出了航空母舰战斗群,对 南斯拉夫形成了军事威胁和进行海空监视。8 月 7 日,美国与波黑、斯洛
文尼亚、克罗地亚建立外交关系,以此对南斯拉夫形成更大的压力。8 月 13 日,美国又推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了关于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
障对波黑共和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第 770 号决议,获得了对波黑塞尔 维亚族军队实施有限军事打击的权力。9 月 19 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又
在美国为首的一批西方国家的提议下,通过了把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驱 逐出联合国的决议。美国这一系列举动,为和平解决波黑内战增添了重
重困难,使波黑共和国陷入了全面内战。
到 1992 年 8 月至 9 月间,波黑内战各方已经动用了包括火箭、导弹、 大炮、坦克、飞机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常规重型武器,战区遍及整个波斯
尼亚。随着战火的蔓延,波黑共和国已有上万人死亡、近 200 万人流离 失所、损失财产上千亿美元。尤其是萨拉热窝,在穆斯林族军队与塞尔
维亚族军队的反复争夺下,几乎变成了一座到处是废墟的死城。这座城 市的许多地区缺水断电,缺药少粮,居民食品要靠联合国空运,但一旦
战事激化,机场关闭,就只能坐以待毙,因此大批居民不得不设法逃离 这座城市,成为难民。
乔治·布什由对南斯拉夫内战的不干涉主义急剧转向对波黑内战的 干涉主义,而且这种干涉主义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十分狂热。乔治·布什
怕自己由于在波黑内战问题上不够狂热而败在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克林顿 的手下。乔治·布什竞选连任总统的主要资本是美国的对外战略,克林
顿为了削弱海湾战争在美国选民心目中的影响,集中火力攻击乔治·布 什对南斯拉夫内战干涉不力,损害了美国的外部形象。支持民主党的美
国各大电视台反复播放被塞尔维亚族武装人员所关押的那些穆斯林囚民 的悲惨状况,影射乔治·布什根本不重视人权问题。乔治·布什为了保
住可能失去的这一部分选票,不但对波黑内战的干预态度日益强烈,向 亚得里亚海派出了美国舰队,而且宣布不排除派美国地面部队到波黑共
和国去制止塞尔维亚族军队的进攻的可能性。
当然,乔治·布什也知道波黑共和国不同于伊拉克和科威特,那里 到处是崇山峻岭,道路崎岖,森林茂密,既不利于发挥美国空军高科技
武器的优势,更不利于美军坦克机械化部队的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德国占领军为了清剿游击队,在波黑驻扎了近 20 个师的兵力,也只
控制住了大中城市,非但没有能够消灭或者赶走游击队,自己反而伤亡 惨重。况且波黑内战三方阵地犬牙交错,也不像海湾战争时那样有明确
的敌我战线,美国空军如果大规模地出动轰炸,即使是精确制导的炸弹 和导弹也可能落到非塞尔维亚族军队的头上。特别使乔治·布什担心的
是,如果美国地面部队出师波黑,不仅不能速战速决,反而死伤累累, 那么对选民的负效应将会急剧增加,势必反过来帮了克林顿的忙。因此,
乔治·布什决定在派地面部队去波黑的问题上虚张声势,一方面厉声宣 布他准备派地面部队去波黑共和国打击塞尔维亚族军队,另一方面却派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等人游说参众两院,并动员支持共和党的新 闻媒介向选民作解释工作,接着就把球踢回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企图
通过它来为自己火中取栗。
在美国的提议下,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10 月 9 日以 14 票赞成的多数 通过了在波黑共和国建立禁飞区、禁止塞尔维亚军用飞机协助其地面部
队作战的决议。但由于法国等国要求“谨慎行事”,安全理事会的决议 没有马上写上在禁飞区实行空中巡逻和击落违禁起飞的塞尔维亚飞机的
内容。只是说:如果发生了违反禁令的情况,安全理事会将紧接着考虑 采取实施禁令所必需的进一步措施。这个决议标志着安全理事会第一次
决定在联合国的成员国内建立禁飞区。美国还支持波黑共和国的代表向 安全理事会提出的立即授权对塞尔维亚飞机采取军事行动的要求。在安
全理事会就波黑共和国代表的要求所作的进一步讨论中,法国代表强调 说:现在立即实行空中巡逻和击落起飞的塞尔维亚族飞机,只能导致主
要由法国人和英国人组成的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与救援物资护送队遭到 塞尔维亚人的袭击,如果美国要一意孤行的话,法国不得不撤走它在波
黑的部队。美国代表只好作罢,但这样从美国选民那里多少为乔治·布 什争回了一些面子。
11 月 13 日,德国正式宣布同波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成为继丹麦 之后第二个同波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欧共体国家。这个消息对美国
仿佛是一个推动力,促使它 11 月 17 日提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了对 南斯拉夫实行包括多瑙河在内的海上封锁决议。美国承担的义务是,命
令其在亚得里亚海的舰船和飞机执行“实质性而不是象征性”的任务, 并用卫星和飞机对多瑙河进行封锁性监视,以断绝南斯拉夫从多瑙河获
得国外物资。乔治·布什获悉美国未参加的西欧联盟将于 11 月 20 日在 罗马开会以商定该联盟驻亚得里亚海舰队执行海上封锁令事宜的消息,
连忙指示美国代表要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于同日在布鲁塞尔发表声 明,向亚得里亚海派出北约舰队,并在声明中专门写明:“北大西洋公
约理事会商定,北约海军部队可以在亚得里亚海的西欧联盟部队的配合 下开始执行禁运行动。”在美国的要求下,西欧联盟宣布将与北大西洋 公约组织于 11 月
23 日举行联席会议,以协调这两个军事组织的行动。
12 月 20 日,乔治·布什又向来访的英国首相梅杰施加压力,促使英国与 美国达成协议,联合要求安全理事会授权在波黑共和国上空实施禁飞区
计划,并威胁要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实行包括切断国际电讯、关闭其 边境和实行外交孤立等进一步的制裁措施。
乔治·布什极力推行波黑禁飞区计划,不但引起了盟国的不满,而 且也遭到了克林顿和民主党的批评。乔治·布什为了显示美国地面部队
并非只能派往沙漠地带,又决定向丘陵地带的索马里南部派出美国地面 部队。
10 月底 11 月初,乔治·布什指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以索马里内战进 一步扩大、摩加迪沙的机场和港口处于完全瘫痪的状态、驻在那里的联
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已不堪重负为由,数次主动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提 出,组成以 2.8 万名美军为主力的多国部队出兵索马里。12 月 3 日,联
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 794 号决议,决定派多国部队赴索马里以保护人 道主义物资的运送和分配。乔治·布什立即要求各国出兵,交由美国军
队来组编和指挥,派往索马里部署。
12 月 9 日,由 1800 名美国海军陆战队组成的先遣部队在摩加迪沙登 陆,占领了机场和港口。接着,第一批人数为 200 名的法国士兵也从吉
布提抵达摩加迪沙。意大利等国也派兵参加,英国则托辞拒绝了美国的 邀请。索马里南部原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意大利政府对美国挟联合国号
令自己很不高兴,它派出的部队指挥官不听美军司令调遣,凡事均预先 请示本国政府。
美军司令官指挥的多国部队气势汹汹地远道而来,显然是要对不听 美国的话的人来个下马威。索马里部族武装对这一锋芒不能不避。同时,
已经控制了索马里南部三分之二地区的艾迪德派还看到,大批美军远道 而来,后勤补给全靠国外运输,美国军费开支又捉襟见肘,大批美军不
可能长驻索马里,因此宜用持久策略应付。 12 月 11 日,在首都摩加迪 沙开战的艾迪德派与迈赫迪派宣布停火,发表公报赞同停止暴力冲突。
12 月 16 日,美国和法国军队开入有“死亡城市”之称的拜多阿,接收了 一批被扣押的联合国救援物资。 12 月 20 日,美国和比利时的军队又占
领了索马里的另一港口城市马尤。1993 年 1 月 4 日,美国以联合国的名 义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了有14个索马里政治派别参加的
索马里和平预备会议。由于艾迪德派曾经反对过美军进驻索马里,美国 决定不再支持该派。在美国的策动下,一些比较小的政治派别出来支持
迈赫迪派,攻击艾迪德派阻挠和平进程。艾迪德不服,指责美国拉一派 打一派,并认为立即讨论何时在索马里举行全国和平会议还为时太早。
当天,艾迪德派武装同迈赫迪派武装在摩加迪沙西北郊区发生了持续 40 分钟的武装冲突,这实际上是艾迪德派抗议美国偏袒迈赫迪派的举动。
1 月 6 日,美军借口它的车队傍晚遭到艾迪德派在摩加迪沙的一个基 地的枪击,命令该基地的艾迪德派武装向美军缴械投降。该基地的艾迪
德派武装否定了美军的指控,要求进行核实,美军不予理睬。7 日清晨, 美军大批眼镜蛇式武装直升飞机突然呼啸而至,向这个基地发射了冰雹
般的火箭弹。随后,大批美军坦克和装甲战斗车向这个基地发动了进攻。 经过 40 分钟的激战,美军攻占了这个基地。美军还四处出动进行扫荡,
起获了一批艾迪德派的军火仓库。1 月 9 日,艾迪德派武装同迈赫德派 武装在摩加迪沙发生了流血冲突,美军出动坦克和武装直升飞机,以制
止冲突为名袭击艾迪德派武装,打死打伤该派人员多人。美军的动武, 终于迫使在亚的斯亚贝巴谈判的艾迪德派作出让步,同意把手中的重型
武器交给美军,同意在美军的监督下解除自己民兵的武装。事情至此, 似乎为乔治·布什出兵索马里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然而,索马里的问题远没有就此了结。美军在索马里任意动武,直 至发展到同艾迪德派武装在摩加迪沙全面开战,最终导致了美军特种部 队在 1993 年 10
月 3 日袭击艾迪德派指挥部的行动惨败,三架武装直升 飞机被击落,美军地面增援部队被伏击,一批美军官兵被俘虏,迫使新
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下令从索马里撤军。
第十八章 “世界新秩序”
·母校教授著的《大国的兴衰》让布什大为光火
·《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的看法同布什相同
·布热津斯基说:真正的世界新秩序对美国来说还很遥远
·德国主张把世界新秩序分为两块,日本的三“不”曲
·日本向美国“进军”
争霸世界进而独霸世界,既是罗纳德·里根和乔治·布什政府制定 的美国对外战略,也是乔治·布什执掌白宫时期的得意之处,自然容不 得别人批评。早在 1988
年,乔治·布什就为自己母校的教授保罗·肯尼 迪出版的《大国的兴衰》这本书感到恼火。这本书认为:美国同它以前
的其他大国一样,主要是靠经济成就走向世界霸主的宝座的。为了保住 自己的霸主地位,美国不得不像过去的那些霸主一样把越来越多的钱用
于军费开支,从而由于过度扩张而使经济实力下降。而经济的衰败迟早 要导致军事与政治力量的衰败,因此美苏两极秩序的前景不是美国一家
独揽世界霸权,而是逐渐形成美国、苏联、欧洲、日本、中国五极国际 政治格局。
幸好,有许多憧憬于大美国主义时代到来的美国学者出来批驳这本 书的观点,才使乔治·布什一解胸中的闷气。例如,约翰·奈斯比特和 帕特里夏·阿伯迪妮在
1990 年出版的《2000 年大趋势》这本书中就批驳 保罗·肯尼迪说:
第一,美国并没有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增加军费开支,目前 美国的国防开支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6%,而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时期却 占了
10%。美国有越南战争的教训,对帝国过度扩张深有体会,也不会 重蹈覆辙。而 90 年代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欧洲和日本将会承担更多的
国防开支,从而大大降低美国的军费负担。
第二,美国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从 50 年代的 50
%下降到目前的 25%也不足为奇。当时美国所占的比例那么高,是因为 欧洲和日本惨遭破坏,而随着欧洲和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美国的比
例下降是正常的。何况,美国工业产值虽然只占世界的 25%,但它的人 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 5%。
第三,所谓的日本人正在“购买美国”的问题也不值得可怕。到 1987 年年底,外国人在美国的直接投资总额为 2500 亿美元,其中英国的比例 最大,占
28%;荷兰居第二,占 21%;日本居第三,占 12%。日本 1987 年在美国的投资为 74 亿美元,创其对美国投资的历史记录,但不及英国
在美国投资的一半。 1988 年英国在美国的投资由 1987 年的 151 亿美元 增加到 215 亿美元,日本由 74 亿美元增加到 142
亿美元,尽管增长幅度 很大,但在美国的巨额经济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仍然是微乎其微的。而日 本人发现在美国投资比在日本投资更为有利,这正是美国优越于日本的
表现。
第四,美国的人口优势无可匹敌。日本是一个单一文化、单一历史、 单一种族的国家,其国民素质固然很好,但其条件有限,而美国却具有 人口来源的多样性。
1988 年美国批准了 64.3 万的合法移民,比其他各
国接收的移民总和还要多。他们都是些最有进取心、创新精神和坚强意 志的亚洲人和拉丁美洲人,为了去美国,他们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再 往远一些看,自从
1970 年以来,美国接收的合法移民就多于其他各国的 总和。因此,美国出了 188 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而日本只出了 5 名。
此外,移民还弥补了美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缺陷。欧洲国家不但人口出 生率比美国更低,而且移民政策也不如美国。欧洲人口平均年龄最高的
国家是德国,其次是荷兰,再次是北欧各国,但它们却有世界上最严格 的移民法。日本的人口在迅速老化,但它也不准任何外国随意移民日本。 这样在 90
年代,美国将比它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日本和欧洲,拥有 平均年龄更小的人口,从而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
第五,美国人对双赤字问题的担忧,实为凡夫俗子的危言耸听所造 成的后果。因为同过去的 40 年相比,美国目前的预算赤字在国民收入中
所占的比例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下降,也并非远远大于其他西方国家。
1989 年美国的预算赤字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 2.6%,比 1982 年减少了一半以上。如果再把美国各州、县的预算结余加进去,美国联
邦政府的赤字要远远低于日本、法国和德国。按美元不变价格计算,1986 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实际上下降了 57%,这个赤字在国民生
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在世界上是最低的。如果我们把各种数字都统计进 去,美国对日本或其他国家实际上不存在贸易赤字。人们在计算美国所
谓的贸易赤字时,只限于海关官员在进口港查验登记的货物,即工厂生 产的有形产品。可是,当日本买了美国人写的书的版权,在日本予以翻
译出版,美国作者不仅得到了版权费,还能收到版税,但这些钱却一分 也没有算进美日贸易中去,而美国公民同外国人的这种交易每年要进行
上百万次。美国的建筑、工程和咨询公司每年从世界各国收取几十亿美 元的费用,也都没有用于填补所谓的贸易赤字。1986 年美国的一些公司
在日本生产又就地销售给日本公民的产品和劳务达到 810 亿美元,而日 本公司同年在美国就地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所获得的收入只有 130 亿美元。
1986 年,美国公司在国外的分公司销售了价值 7200 亿美元的 商品,相当于当年美国外贸赤字的 7 倍,而在美国进口的商品中,就有
20%是美国公司的国外分公司生产的。
第六,与预算赤字相关的是美国 1987 年 10 月 19 日股市大崩盘所引 起的美国人恐慌,这也是杞人忧天。因为股市经济是赌场经济,同国家
的实际经济状况无关。预算赤字的上升和下降,都可能导致股票价格的 上涨。 1987 年大崩盘前夕,美国的预算赤字一直在大幅度下降,华尔
街的老板们把市场炒得过热,才导致了大崩盘。与所谓的贸易赤字相关 的是一些人所宣扬的美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其实,这些债务
中有一半是外国人持有的美国公司的股票。在一个已经没有什么美国经 济的全球性经济中,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10%的股票,由曼彻斯特的一位
英国人持有,或由威奇托的一位美国银行家持有,又有什么真正的区别 呢?因此,美国人实在是可不必为此而感到担心。
乔治·布什对美国国务院前助理国务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 的《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颇感兴趣,因为该书也尖锐地抨击了
保罗·肯尼迪的美国衰落论观点。
该书说:毫无疑问,美国在 20 世纪末已经不再像本世纪中叶那样强
大了,连最保守的统计也表明美国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已经由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的 1/3 强下降到了 80 年代的 1/5 略强,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经
济的衰落,这只不过是“二战效应”的作用。美国与其他大国不同,它 是由于战争而强盛起来的。它没有遭到轰炸和入侵,却建立了强大的军
事力量和雄厚的工业基础,而卷入大战的其他国家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 击。因此,50 年代美国的经济优势显得特别突出。然而,美国就像一个
在其他孩子患流行性感冒时在街上称王称霸的男孩子一样,当其他国家 的经济恢复健康时,美国的优势就势必要逐渐消失。美国为了遏制苏联
的扩张政策,也必须使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复苏。这表明,美国在 50 年代 后出现的相对衰落现象,很多都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人为效应向正
常情况的转变。因此,美国竞争委员会发现,从 70 年代中期开始,美国 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的百分比一直保持在 23%,而且 80 年代美国在主要
西方工业国家的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实际上还略有增长。美国中央情报 局也根据反映不同货币购买力的数字得出结论说:美国在世界总产量中 所占的百分比由
1975 年的 25%略增到了 1988 年的 26%。这些与美国正 在急剧衰落或者持续衰落的观点大相径庭的研究结果证明,“二战效应” 持续了大约
25 年以后消失了,美国的衰落在 70 年代中期开始稳定下来 了,不再下降了。
该书就此抨击了保罗·肯尼迪等人的观点,说保罗·肯尼迪在他的 畅销书《大国的兴衰》中认为:军事投资过多曾经影响过菲利普二世的
西班牙、尼古拉的俄国和希特勒的德国,当代类似情况的国家所遇到的 困难只不过是历史的重演而已。这种历史类推的目的在于暗示美国的对
外政策应该做出重大的调整,减少自己所承担的国际义务。而政治学家 戴维·卡列奥则把美国的财政赤字归咎于军费开支相对庞大,建议美国
从欧洲撤军,有选择地把核武器扩散到盟国手中去。这种历史类推不但 有失偏颇,而且结论也是错误的。美国实行收缩政策还为时过早。具有
讽刺意味的是,实行这类政策本来是为了避免美国力量的削弱,却反而 会导致美国力量的削弱。因为减少美国的国际义务一方面会削弱美国在
海外的影响,另一方面却不见得能使美国国内经济得到加强。况且,世 界各国的关系如今已经变得如此密不可分,美国要想从中抽身将是十分 困难的。
那么,美国在 90 年代能否领导世界呢?该书的回答同乔治·布什是 一样的。该书写道:根据霸权演变和帝国过度扩张的理论,强国的削弱
主要是由于保护其铺得太宽的利益范围所致。在国际上承担的义务榨取 了其在国内的实力,而崛起的挑战者却由于公共秩序、全球经济增长和
霸权国家的技术扩散而大受裨益。霸权国家将逐渐被某个崛起的挑战者 所取代,这个挑战者可能是一个军事对手,也可能是它以前的盟友。然
而,这类理论以及伴随着这类理论提出来的一般性历史推论,并没有准 确地刻画出美国在 20 世纪末所拥有的强大力量对比: (1)从基础资
源力量上看,虽然中国在人口方面居世界第一,美国居第四;中国在领 土上居世界第三,美国也居第四,但是由于中国的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
比较低,要想充分调动蕴藏在这些基础资源中的潜力还需很长的时间。
(2)从军事力量的角度看,在核武器、军费开支总额以及将大规模的军 事力量部署到遥远的地区去的能力方面,美国仍然占主导地位。现在太
空中有近一半的商用卫星是美国的,其余的卫星中大多数属于深受美国 影响的国际卫星组织。如果像某些观察家所认为的那样:“一个国家对
空间的有效控制将导致国际范围内的霸权主义”,那么,美国在空间资 源方面的领先地位对于建立美国对世界的领导权来说就显得意义重大 了。
(3)在经济实力资源方面,美国面临着的主要挑战是日本的崛起。 按照官方的汇率,日元由于比值升高而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
国,并使日本在人均收入方面显得比美国还富有。但是如果按在不同国 家中的硬通货的购买力来进行比价兑换,那么日本的人均收入只是美国 的 80%,德国的
94%,它所超过的国家只是法国和英国。(4)在技术 资源方面,美国、日本和欧洲扮演着主要的角色。1986 年美国在高技术
出口方面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比重的 21%;日本居第二,占 20%;联 邦德国居第三,占 16%;英国居第四,占 9%;法国居第五,占 8%。 (5)
从传统力量资源总体上看,在人口、领土、国民生产总值、制造业技术、 高技术出口、商品出口、核武器、军费开支、兵员这九个方面,美国在
国民生产总值、制造业技术、高技术出口、商品出口、核武器这五个方 面均居于第一。而日本和欧洲在基础资源和军事资源上不可能名列前
茅,中国在经济和技术的力量资源上未名列前茅,而苏联则处于一种令 人捉摸不定的状况之中。(6)美国的文化也是一种力量资源。如果一个
国家的文化具有吸引力,其他国家就会自愿地接受其价值观和选择。美 国因为使用英语、在科学和艺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以及对外国人相对开放
而受益匪浅。这点可以被来美国受训的外国学生的数量,为寻求蔽护而 流入的资金,以及每年进入美国的 50 多万合法移民的情况所证明。(7)
国际性机构和准则是另一种潜在的实力来源,特别是当它们以符合占主 导地位国家的意愿的方式来规定别国的选择时更是如此。美国加入了许
多国际性机构,这些机构的规定和准则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在美国主导下 制定的,因而是在帮助美国的价值观念的传播和推行。在布雷顿森林会
议机构这样一些国际机构中,美国所拥有的投票权仍足以使它行使否决 权。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美国拥有正式赋予的否决权。虽然近些年
来美国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左右其他国家意志的能力已减弱,但是这 一机构还是常常在迎合美国的意愿,否则美国就会行使否决权。 (8)
结盟是另一种十分重要的机构性资源。西欧联盟是在不平等的基础上构 成的,在与其盟国的关系上,美国又处于中心地位,这一点使美国尝到
了不少甜头。如果美国能够继续领导自己的盟国为美国的边疆政策提供 前沿防御,并通过综合其军事和经济力量资源来增强威慑效果,它们就
会为美国领导世界发挥重要的作用。
然而,美国民主党的国际战略理论家布热津斯基在美国《外交》季 刊 1991 年秋季号上发表的《美国在全球性的重点地区应作出的努力》的
长文,却大煞乔治·布什的风景。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没有足够的实 力去领导冷战后的世界体系,未来全球也不可能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和
平”。因此,美国不要去反对欧洲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实行更大程度 的联合。既然两德统一已经大大地推动了西欧经济、政治和军事一体化
的时间进程,既然北约的安全半径所划的范围已经开始包括波兰、捷克 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那么出现欧洲式的门罗主义反而是符合
美国的愿望的。美国也不应促使苏联解体,而应当帮助苏联变成一个松
散的邦联,使现有的苏联军队变成编制很小的职业军队,使其各共和国 的政治经济力量与西方挂钩,并拥有类似于美国的国民警卫队那样的常
规力量。邦联控制苏联原有的战略力量,各共和国参与动用它们的决策。 一旦把苏联巨大的核武器库同它的常规力量分开,西方就可以高枕无忧
了。美国的各种力量在继续留在亚洲的同时,要让日本在军事上发挥更 大的作用,还要建立一种能把中国拉进来并拴住它的安全体系。不论苏
联的局势将来怎么演变,美国与日本的共同安全利益都不可能缓解双方 愈来愈严重的经济冲突,因此美国必须设法调整并建立自己同日本的真
正的伙伴关系。美国还应该下决心推进中东的和平进程,竭力造成一种 政治和解与地区安全的框架,来换取欧亚大国的支持。虽然苏联已经不
再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竞争者和对手,使美国能够腾出手来同伊拉克作 战,但是军事上的胜利却使美国在中东地区陷得很深、甚至有可能陷于
持久的政治和军事危机中不能自拔,这是非常危险的,美国政府对此不 能掉以轻心。
布热津斯基不否认美国作为冷战后的惟一超级大国,具有在欧洲、 苏联、亚太、中东这四个涉及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全球性重点地区进行
干预的能力,也具有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极大地影响世界 局势的能力,但是美国的这些能力无时不受到国内种种麻烦问题的威
胁。除非美国努力克服国内的各种弱点,否则联合起来的欧洲和经济上 日益强大的日本,必然会在下个世纪分走美国越来越多的军事和政治责
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美国必须在承担全球性义务、实行地区性 收缩和恢复美国自身的实力这几个方面锐意求得平衡,不要过于分散实 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布热津斯基的分析结论是:真正的世界新秩序对美国来说还很遥 远,现在使用这个词充其量不过是提出一个口号,其实质内容还有待于
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之后才能确定。因此,未来的全球体系不可能建立 在美国称霸的基础之上,也不可能从真正的和谐环境中产生。尽管美国
是世界公认的惟一超级大国,但是由于世界如此之复杂,美国自己的问 题如此之多,因此不可能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和平与秩序。
乔治·布什当然不会理睬民主党方面的批评与建议了。海湾战争后, 他挟此威势,向世界各国倡导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新秩序。然而,从世界
上尚处于有序状态的国家和地区的态度看,也是持异议的多,持认同立 场的少;持怀疑态度的多,持相信态度的少,使乔治·布什十分尴尬。
中国认为乔治·布什的世界新秩序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贩卖的依然 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那一套。针对乔治·布什充当世界霸主的企图,
中国提出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内容应当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 是相互平等和独立自主的。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
富欺贫,国际事务不得由一个大国来垄断,而应由各国平等参加和协商 解决。针对乔治·布什打着人权的旗号,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价值观念、
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模式,推行全球资本主义化的企图,中国强调对于 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首要的人权是人民的生存权和独立权。没有生存
权,其他一切人权均无从谈起,而国家不能独立,人民的生存就没有保 障。如果想尊重人权,首先就必须尊重各国人民根据本国的国情,独立
自主地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得干涉
与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不同的国家的内政。针对乔 治·布什企图以世界宪兵自居,使用武力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中国重
申应该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基础,国际争端 应当通过和平谈判来合理解决,反对诉诸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反对
用战争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各国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 整,任何国家都无权以任何理由直接或者间接地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外
交,都无权使用或者鼓励使用各种手段胁迫他国屈服,都无权组织、协 助、制造、资助、煽动意在以暴力手段推翻另外一个国家政权的活动与
内乱。针对乔治·布什挟“天子”以号令“诸侯”,在联合国安全理事 会的旗号下推行自己独霸世界的战略,中国多次重申了联合国宪章第二
条第七款关于“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 国内管辖之事项”的规定,重申了联合国通过的《关于各国内政不容干
涉及其独立与主权之保护宣言》、《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 系及合作之国际法之原则之宣言》、《不容干涉和干预别国内政宣言》
中的有关精神,要求联合国注意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违背国 际法和国际准则的行动,要求对此实行国际保护,真正实行联合国的基 本原则和宗旨。
中国还针对乔治·布什极力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做法,强调发展 权也是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权的概念及其内
涵也在不断地发展。人权既是一项个人权利,同时也是一项集体的权利。 现在世界上贫富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庞大,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
展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的三分之一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他们的生 存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权利,应优先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国际社会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消除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不公正 和不合理的现象,切实改善国际经济环境,缓解和逐步消除制约发展中
国家发展的不利因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努力消除种族主义、殖民 主义、霸权主义、外国侵略、占领、干涉等影响发展权的因素,为缩小
南北差距,实现发展权,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虽然各自情况不同,但绝大多数国家都对乔治·布 什关于美国领导世界新秩序的计划表示了反对。玻利维亚总统帕斯把乔
治·布什到处兜售的世界新秩序称为美国霸权计划,指出:在现时期由 美国来把自己的新秩序强加到各国头上是违背历史潮流的,世界民主力
量能够制止美国通过建立单极世界来搞霸权的做法。叙利亚的政治评论 家说:所谓的世界新秩序是美国一家的专利,是利用中央情报局干涉别
国内政的美国总统的工具。《墨西哥日报》指出:乔治·布什喋喋不休 地鼓吹自己的新秩序是公正的,其实这种公正的内容不过是要反对任何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