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角逐世界—布什

_9 布什(美)
5 月上旬先后邀请塔拉巴尼和马苏德到首都会谈,作 出了下述让步:(1)在北部五省实行库尔德人的民族区域自治。库尔德
族有权制定本区域的各种法律,设立自治所必需的立法、行政、司法机 关,有权与外国建立经济文化联系,但外交和国防权交给中央管理;(2)
库尔德族与国内各主体民族地位平等,可以在对外交往中使用自己的语 言和文字;(3)库尔德族自治区域不必向中央政府上交税收;(4)承
认库尔德族的各反政府党派为合法政党,吸收其领导人参加中央政府的 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5)库尔德族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并能够从
中央获得部分军饷;(6)和解协议一生效,政府立即释放所有库尔德族 政治犯;(7)中央政府承担帮助库乐德族重建家园的义务。伊拉克政府
还宣布对反政府武装过去的行为不予追究,欢迎逃到土耳其和伊朗的库 尔德族难民尽快回国,重建自己的家园。
这样,美国等三个列强的军队就不好在伊拉克北部再赖下去了。但 乔治·布什灵机一动,以对伊拉克北部实行国际监督和保证为名,提出
在三国军队所占领的那 9264 平方公里的地带上派驻联合国警察部队,以 便使伊拉克北部的一部分地区事实上脱离伊拉克的主权管辖。
乔治·布什在海湾战争结束后派三国军队进驻伊拉克北部的借口是 保护库尔德族的人权,可是当美国的盟国土耳其进攻库尔德人时,乔
治·布什却不吭声了。当时分属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叙利亚、阿塞 拜疆等国的库尔德人约有 2500 万,其中居住在土耳其境内的就有 1000 多万。
1979 年成立的土耳其库尔德工人党从 1984 年开始在东南部的
11 个省开展游击战争,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出没于土耳其、伊拉克、 伊朗三国交界处的山林里。土耳其政府军每年都要对库尔德工人党游击
队进行围剿,但由于当地居民掩护和支持游击队,结果是越剿越多,到
1991 年游击队发展到一万多人。1984 年土耳其曾经与伊拉克签署了一项 过境追击的协议,规定两国军队可以在对方境内纵深 10 公里的范围内围
剿各自的库尔德人武装。 1988 年该协议失效后,没有再续签。美国等 三个列强的军队在伊拉克北部开辟安全区后,土耳其政府以库尔德工人
党游击队绑架德国旅游者和袭击土伊边境哨所为理由,出动包括山地部 队、伞兵部队、特种部队在内的两万多军队,在陆军武装直升飞机部队
的掩护下,攻入伊拉克北部境内,向库尔德工人党游击队基地发动突击。 乔治·布什不但批准美国驻伊拉克北部占领军暗中给予帮助,而且指示
美国中央情报局向土耳其空军提供库尔德工人党游击队基地的卫星照 片。土耳其空军根据照片,连续派出百多架次的 F4 型和 F104 型战斗轰
炸机袭击这些基地,住在这些基地附近村庄里的大批库尔德族居民被炸 死。攻势结束后,土耳其军队又借口伊拉克已经暂时失去了对北部边境
地区的主权,驻下不走,继续对库尔德工人党游击队进行各种扫荡。
美国在伊拉克北部地区的军事存在离波斯湾毕竟还远了一些,它更 需要在伊拉克南部的附近国家中取得军事基地。为此,乔治·布什提出
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海湾地区新安全体系,其内容主要有:建立一个隶 属于美军中央司令部的海湾指挥部,其人员全部由美国军官组成;在海
湾地区派驻数千名美军,储备一个重型装甲师所需要的 600 辆坦克和装 甲运兵车、5000 辆卡车、数百门大炮、100 多架各种型号的直升飞机,
以便一旦发生危机,大批美军可以从美国本土迅速返回海湾地区;派出
1.5 万至 2 万名美国官兵同阿拉伯军队举行海陆空演习,这种联合演习每 次持续几周并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在波斯湾派驻美国的航空母舰战斗
群,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阿曼、巴林向美国等西方 国家的舰艇、飞机以及海军陆战队提供更多的港口、机场、演习场;由
美国轮训海湾国家的士兵,并扩大对海湾国家的军火销售。
但是,阿拉伯人民对美国在海湾地区保持军事存在的戒备感十分强 烈,亲美的阿拉伯国家中都存在着逊尼派穆斯林组织、什叶派穆斯林组
织、泛阿拉伯组织、左翼组织、反君主制组织,这些国家的政府如果亲 美色彩太浓,就很可能导致国内政局不稳。海湾六国由于处境不同、利
害不一而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的形式与规模看法各异。科威特欢 迎美国驻军其国内,但又不好公开宣扬;沙特阿拉伯则只需要美国向它
出售军火,它对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石油利益和战略目标而粗暴干涉别 国内政的劣迹,记忆犹新,心有余悸;埃及和叙利亚也不愿意美国继续
维持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因此,海湾战争一停火,参战的阿拉伯国
家埃及、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巴林和阿曼 随即召开外交部长会议,提出海湾地区的安全安排应该由有关阿拉伯国
家来组织,外国军队必须撤走。3 月初,这些国家的外交部长又发表“大 马士革宣言”,提出:八国将建立一支以埃及和叙利亚军队为主的阿拉
伯维持和平部队,其中埃及军队 10 万人,叙利亚军队 1.5 万人,部署在 沙伊边境和科伊边境的缓冲地带;由六个海湾国家组成的海湾合作委员
会为此建立一笔 80 亿美元的发展基金,援助埃及和叙利亚,其中埃及可 得 52 亿美元,叙利亚可得 28 亿美元,从而形成埃及、叙利亚、沙特阿
拉伯为轴心的八国军事、经济联盟。美国对阿拉伯八个参战国的主张很 不满意。
苏联也想通过参与海湾地区的战后安排来提高自己日益衰落的国际 地位,主张让包括海湾地区国家、其他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联合国安
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西欧国家、不结盟运动国家在内的一系列国家参 与海湾地区的战后安排,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应是海湾国家;由联合
国维持和平部队来监督和维护海湾地区的战后安全,外国的军事存在不 应超过 1990 年 8 月 1 日海湾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乔治·布什当然知道,
苏联的这一主张是不愿意让美国独揽海湾地区的战后事务,使苏联也能 从中分得一杯羹。
欧共体国家除了英国外,同美国的声音也有所不同。它们借口中东 离欧洲比美洲更近,中东的安全与秩序是欧洲安全的前提,反对美国独
揽和主宰海湾地区的战后事务,支持阿拉伯八个参战国的方案,主张所 有的外国军队撤出海湾地区。它们还主张海湾战争既然已经结束,那么
阿以争端就取代海湾问题上升为中东问题的当务之急,应该尽快召开中 东国际和平会议。
海湾大国伊朗利用海湾战争迅速恢复了元气,它作为美国战后所要 遏制的主要对象,坚决反对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海湾战争结束
后,伊朗虽然没有提出全面具体的和平方案,但多次要求参加海湾地区 的战后安排,要求外国军队撤出海湾地区,反对外国干涉海湾事务。伊
朗多次强调,海湾地区的安全是这个地区的各个国家自己的事情,不需 要美国再来插手;伊朗海岸线的长度等于海湾北部海岸线的一半,要真
正保护海湾与阿曼湾的安全,就不能把伊朗撇在一边。为了安抚伊朗, 沙特阿拉伯 1991 年 3 月 26 日主动与伊朗复交。与伊朗关系比较好的阿
曼、阿联酋,更是主张在海湾地区的战后安全问题上,伊朗是一个不容 忽视的因素。经过多次内部磋商,海湾合作委员会 1991 年 5 月 7 日专门
通过了关于与伊朗合作的原则宣言,同意伊朗从政治上参与未来的海湾 地区的安全安排。乔治·布什对此自然十分恼火,不断对海湾六国施压,
要求它们与伊朗保持距离。伊朗为了对付美国的军事、政治压力,加强 了军备建设。如果美国不能为在海湾地区保存兵力找到恰当的名分,伊
朗势必要用石油外汇购置更多的先进武器。
乔治·布什认为,美国军队既然通过打海湾战争挤进了海湾地区, 就决没有轻易离开的可能。为了对付各国把美国军队挤出海湾地区的活
动,他提出了两条对策:一是以贯彻执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 687 号决 议,监督伊拉克无条件地销毁一切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及其研究、发展、
制造设施,销毁一切射程在 150 公里以上的弹道导弹及其修理、生产设
施为理由,使美国的海空军力量继续在海湾地区保存下去;二是在伊拉 克北纬 36 度以北地区建立联合国“安全区”、由美军飞机经常巡逻,不
时制造一些紧张气氛,使各国不得不让美国海空军力量继续在海湾地区 以及在土耳其保存下去。
乔治·布什以阿拉伯八个参战国外交部长签署的“大马士革宣言” 中虽然提到以埃及和叙利亚军队为主体组建阿拉伯维持和平部队进驻沙
伊、科伊边境的缓冲地带,但并没有拒绝美国军队存在的内容为借口, 对科威特、沙特阿拉伯施加压力,终于迫使科威特政府出面邀请美国军
队比较长期地驻扎在科威特,迫使沙特阿拉伯政府发表声明不反对美国 海空军留在波斯湾地区。
然而,对阿拉伯八个参战国关于召开中东国际和平会议解决阿以争 端问题的要求,乔治·布什则一拖再拖。3 月 6 日,布什向美国国会发表
讲话时,提出了美国在中东面临着的四项挑战,阿以争端问题只排在第 三位。他虽然提到解决阿以争端要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 242 号决议和 第 338
号决议为基础,以用领土换和平为原则,但却回避了巴勒斯坦建 国问题,只字未提召开中东国际和平会议问题。一些阿拉伯国家立即指
出:乔治·布什这个讲话恰好印证了人们原来关于美国在对待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和对待以色列占领阿拉伯国家领土问题上实施了双重标准的批
评。尽管布什这个讲话中关于阿以争端的内容大致是对罗纳德·里根 1982 年 9 月建议的照搬,并没有什么新东西,但是以色列沙米尔政府却依然
表示不满,声明以色列决不屈服于外部压力,决不退出被占的阿拉伯领 土,弄得乔治·布什一时十分尴尬。
为了摆脱国内外舆论对自己的批评,乔治·布什派国务卿贝克四访 中东,以便找到一种压以色列小让步换取阿拉伯国家大让步的解决阿以
争端的办法。贝克来到以色列,要求以色列给美国一些面子。沙米尔却 对他说,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埃及以后,已经履行了联合国第 242 号 和第 338
号决议,不再存在以土地换和平的问题,现在需要的只是以和 平换和平了;以色列已经让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实行有
限自治,因此无所谓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巴勒斯坦人的独立的 民族国家的问题了。贝克回去向乔治·布什汇报后,乔治·布什认为阿
以争端也只能作如此解释,就放心地考虑起中东军备控制问题来了,把 它列为美国中东外交的首要问题。5 月 19 日,乔治·布什提出了一项中
东军备控制倡议:(1)禁止在中东地区扩散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其运载 工具地对地导弹;(2)对中东国家常规武器的过度膨胀实行限制,防止
军火交易失控。然而,在中东地区控制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 地对地导弹,直至把中东地区变成无核区,是阿拉伯人早在 1990 年 5 月
巴格达首脑会议上就提出的要求。海湾战争结束后,埃及等阿拉伯国家 曾经提出使中东成为无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地区的主张,遭到以色列的反
对。乔治·布什现在想禁止的除了伊拉克以外就是伊朗等伊斯兰国家, 而以色列不仅拥有一般性的毁灭性武器,还拥有 200 枚核弹头,其运载
工具能覆盖整个阿拉伯世界。因此,乔治·布什的提法是禁止扩散大规 模毁灭性武器而不是销毁它们。美国在这里搞的也是双重标准。
中东阿拉伯国家大量地从国外进口常规武器,除了相互之间的争端 外,主要也是为了对付以色列。要控制中东地区的常规军备,不召开中
东国际会议,解决阿以争端是不可能的。不过,美国作为中东的常规先 进武器销售大国,乔治·布什并不想真正地限制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常规
军备,只是想以此为借口,限制英国、法国、苏联向中东阿拉伯国家出 售武器。乔治·布什安慰以色列人说:美国卖给以色列的武器在质量上
总是高于卖给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武器,而美国卖给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武 器,其克星也都卖给了以色列,因此对以色列不构成威胁。现在只要把
苏联、英国、法国的武器出口控制住,以色列在常规军备方面就能以质 量胜数量。
由于阿拉伯各方对乔治·布什这个倡议反应冷淡,他只好重新打起 召开中东和平问题国际会议这个旗号,7 月中旬和 8 月初派贝克五访、六
访中东。阿拉伯国家强烈要求美国对以色列施加影响,使其停止在被占 阿拉伯领土上修建犹太移民定居点。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表示,只要以色
列停止在被占领土上建设犹太移民定居点,他们就以停止对以色列实行 长达 40 年之久的经济抵制作为交换条件。但是,以色列沙米尔政府对此 断然拒绝。
以色列沙米尔政府不愿意参加中东问题国际和会的做法,直接伤了 美国的面子,乔治·布什这才发表讲话,呼吁以色列对美国的建议做出
积极的答复。沙米尔这才买帐,但要求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不得单独组团 参加和会,处于约旦河西岸的东那路撤冷的巴勒斯坦居民也不得派代表
参加和会,东耶路撒冷的地位不容谈判,等等。
8 月 2 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提出了参加中东问题国际和会的五项条 件:(1)保证和会的目的是实施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 242 号和 338 号决
议,即以色列撤出 1967 年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包括耶路撒冷的阿拉伯部 分; (2)承认巴勒斯坦人民合法的民族权利,特别是自决权:(3)
参加和会纯属巴勒斯坦领导机构的权限,它将指定其代表而不受任何外 来干涉; (4)在解决问题的进程的各个阶段,不管在代表权方面还是
在问题的实质方面,都反对把耶路撤冷问题掩盖起来; (5)立即停止 在所有被占领土,特别是在耶路撒冷建立犹太人移民点。
贝克根据乔治·布什关于不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接触,不让它参加 中东问题国际和会、也不接受在被占领土上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指 示,8 月 2
日在耶路撒冷会见了侯赛尼、扎卡利亚、阿什拉维这三位被占 领土上的巴勒斯坦知名人士,让他们代表巴勒斯坦方面出席中东问题国 际和会,以使以色列政府满意。
以色列沙米尔政府既不想舍土地,又要兼得和平;虽然同意参加中 东问题国际和会,又怕同那么多的国家坐在一起处境孤立,因此坚持和
会开幕后即转为以色列同各有关国家一国一国地谈。当这个条件满足 后,沙米尔政府又以一些极右小党和宗教小党要退出内阁为由,想不参 加中东问题国际和会。9
月 5 日,沙米尔政府又宣布,它的驻美国大使 6 日将正式向美国提出贷款申请,要求美国在未来 5 年内总共向它提供 100
亿美元的贷款,用来安置犹太新移民。在此前不久,以色列住房部长又 向以色列议会提交报告,提出在未来几年里还要在被占领土上建设数千
套住宅,扩大在东耶路撒冷的犹太移民点,使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的移 民点连成一片。这种做法,使乔治·布什十分尴尬,私下劝说以色列推
延一段时间,等到和会开过后再提出正式的贷款申请,以免激怒阿拉伯
国家。沙米尔政府断然拒绝,说安置苏联犹太新移民是尊重人权的做法, 如果得不到美国的援助是不可理解的。乔治·布什本想迁就,无奈叙利
亚等阿拉伯国家表示抗议,只好通知美国国会把讨论以色列贷款一事推 迟到中东问题国际和会开过以后。以色列立即做出强烈反应,表示要重
新考虑参加中东问题国际和会的承诺。
乔治·布什只好派贝克第七次出访中东,协调各方立场。他告诉贝 克,已经半生半熟的中东问题国际和会如果年内开不成或者彻底吹了,
那么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树立起来的威信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因此此会只 能开成而不能失败。
贝克想了一个招,在同叙利亚外交部长会谈后,让他在记者招待会 上声明:如果美国向以色列提供这笔 100 亿美元的贷款保证金,叙利亚
就视其为中东和平进程上的一大障碍。贝克以此来压以色列妥协,果然 一压就灵。同时,贝克也向沙米尔保证,美国不会对阿拉伯国家承诺不
让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继续兴建移民点。以色列要求将东耶路撒冷和戈 兰高地问题排除在中东问题国际和会之外,贝克表示美国反对分割耶路
撒冷,但其最后情况如何还有待和会上由各方讨论解决,美国到时会支 持以色列的立场;贝克承认戈兰高地是被占领的叙利亚领土,但同时向
沙米尔重申了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写给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密信中的内 容,即美国承认和重视戈兰高地对以色列安全的重要意义。贝克对于巴
勒斯坦代表权问题,依然坚持不让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作为代表,挑选由 出身在东耶路撒冷、而现在居住在约旦河西岸或者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
人,或者挑选有约旦护照的东耻路撒冷人参加和会。
10 月 7 日,沙米尔在以色列议会发表讲话时说,他不能保证预定于 本月召开的中东问题国际和会能如期召开,再次反对把联合国第 242 号 和第 338
号决议解释为要求以色列从 1967 年中东战争中所占领土上全部 撤走。当然,他没有把话说死,而是提出了以色列参加中东问题国际和
会的一系列条件,并且重申以色列不会停止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等 地修建定居点,安置苏联犹太移民。
10 月 15 日,乔治·布什派贝克八访中东,对中东问题国际和会作最 后安排。贝克同以色列外交部长就召开中东和会达成 17 点协议,主要内
容为:(1)中东和会无权作出决定和强加以色列某种解决方案; (2) 美国不打算让以色列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行对话或者谈判;(3)代表
团中的巴勒斯坦人将是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居民,任何一 方都不会强迫与它所不接受的方面坐在一起;(4)美国不支持建立独立 的巴勒斯坦国。10
月 18 日,贝克和苏联外交部长在耶路撒冷举行的联合 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中东问题国际和会将于本月 30 日在马德里举行。同
日,苏联外交部长和以色列外交部长在耶路撒冷正式签署文件,全面恢 复了两国外交关系。
10 月 30 日,中东问题国际和会终于在马德里召开,乔治·布什亲临 参加,出了风头。可是,这个和会只不过是使各方坐到了同一张谈判桌
旁罢了。各方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并无直接接触。第二阶段双边会谈在 马德里仅有了形式上的开始,即告停顿。因为以色列认为把和谈地点放
在马德里,意味着让国际社会干涉以色列,要求把地点改在以色列和阿 拉伯国家境内的城市轮流进行,其用意是要阿拉伯国家在谈判开始时就
在事实上承认以色列。这自然遭到了阿拉伯国家的拒绝。乔治·布什乘 双方争执不下时,提出把双方会谈改在华盛顿举行。12 月,阿拉伯有关
国家的代表团到达华盛顿后,以色列又坚持要求延迟原定时间,结果 12 月 4 日在华盛顿恢复的第二轮双边会谈,竟出现了阿拉伯方面无谈判对 手的场面。
以色列高度依赖美国,如果乔治·布什真的想解决中东问题,他是 可以通过对以色列施加压力来达到目的的。然而,乔治·布什并不想这
么做,他只想稍微压以色列变得温和一些,从而保持中东地区的战略平 衡。如果让阿拉伯国家的力量坐大,还有谁来请美国当家长呢?因此,
乔治·布什首先利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海湾战争中得罪了科威特和沙 特阿拉伯的被动局面,把它排斥于中东问题国际和会之外,迫使它同意
巴勒斯坦代表团只由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组成。接着, 美国又迫使巴勒斯坦代表团有条件地接受五年自治计划,即先不在约旦
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立国,而是在以色列的统治下进行自治,以色列到时 再撤出。巴勒斯坦谈判方面在乔治·布什动用各方力量施压后,逐渐向
以色列的立场退却,可是以色列仍然拒绝未来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家的前景,对于自治,也只是答应行政自治。
乔治·布什还帮助以色列压叙利亚在戈兰高地问题上作出让步。1967 年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突然袭击埃及、叙利亚、约旦三国,发动了
第三次中东战争,不但占领了包括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加沙地带 在内的巴勒斯坦全境,而且夺走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 共 6
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974 年以色列被迫把戈兰高地的一部分退还 叙利亚,但却继续占领着戈兰高地的其余 700 平方公里的土地。1978 年
以色列在美国主持下,以把西奈半岛归还埃及作为交换条件,使埃及同 它单独媾和。1981 年以色列乘叙利亚孤掌难鸣之际,宣布正式吞并戈兰
高地。这块高地既可以威胁以色列平原,更可以威胁叙利亚的首都大马 士革。原来叙利亚坚持把收回戈兰高地作为叙以和谈的前提,但是在乔
治·布什的压力下,它被迫有保留地接受了美国提出的在以色列从戈兰 高地撤军后,使戈兰高地非军事化,并让以色列分享戈兰高地的水资源
等条件。尽管如此,以色列在归还戈兰高地的问题上的立场仍很僵硬, 宣称戈兰高地已经由以色列议会以立法的形式将其并入自己的版图,这
个问题不容再作为和谈的内容。 在阿拉伯国家一致关注的耶路撒冷城问题上,以色列把它作为自己
“不可分割的永久首都”的立场丝毫没有松动。乔治·布什则闪烁其辞, 大谈什么耶路撒冷作为一个城市具有不可分割性。
以色列在乔治·布什的支持下,对它所占领的黎巴嫩南部的领土的 立场也丝毫没有松动。1982 年,以色列贝京政府提出了确保安全边界战
略。这个战略要求以色列离开传统的扩张范围,向两个新的地理区域进 行扩张:一是同以色列虽然不面对面,但是其军事力量的发展已经构成
对以色列“直接威胁”的国家;二是其政治方针或者战略构成对以色列 形成威胁性的国家。这个战略的实质是要建立一个把两个洲的一批国家
而不是三四个阿拉伯国家包括进去的大以色列。为了实现这一战略,以 色列发动了第五次中东战争,一直打到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城下,尔后
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的一条宽 10 公里至 15 公里的狭长地带,其面积约
有 1000 多平方公里,在上面修了军事基地。在华盛顿双边谈判中,以色 列借口只有等到黎巴嫩军队能够确保黎以边界密不透风时,它才能执行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 425 号关于要它从黎巴嫩撤军的决议。由于这时黎 巴嫩中央政府基本上已经实现了除黎巴嫩南部以外的政令统一,以色列
怕黎巴嫩中央政府通过伊朗政府做工作,真的使真主党武装停止对以色 列的袭击,因此又提出反建议:如果要它的军队撤出黎巴嫩南部,那么
叙利亚在黎巴嫩其他地区的军队就必须先撤走。
由于以色列代表坚持己见,华盛顿双边谈判步履艰难,进退维谷。 阿拉伯有关国家万分愤慨,要求美国表态。贝克就此向乔治·布什请示,
乔治·布什断然拒绝。他心中那把尺子是分毫不差的:伊拉克是美国的 敌人,必须置于死地而后快;以色列是美国的盟友,不能伤了感情。他
告诉贝克:世界上那么多的事务需要美国去处理,美国在中东不能再压 以色列了,谈判的事情就让它慢慢地来吧
第十五章 大乱黑非洲
·布什批准了推翻索马里西亚德·巴雷政权的计划
·美国支持马里等国的政变
·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在美国施压下出走他国
·美国式民主成了黑非洲国家民族团结崩溃的代名词
·安哥拉遍燃战火,利比里亚三派割据
·布什给黑非洲带来的只是灾难 海湾战争后,美国要“处理”的事务首推在黑非洲推行美国的意识
形态和政治体制。因为东欧剧变、苏联衰败后,美国在欧洲已经稳操胜 券;巴拿马陷落、尼加拉瓜政权易手后,美国在中美洲也无后顾之忧;
海湾战争不但严重地削弱了伊拉克,而且对第三世界反美派起到了杀一 做百的作用。现在,乔治·布什要从中东挥师黑非洲,处理这一传统的
反美地区的问题了。 黑非洲原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比利时等欧洲列
强的殖民地,美国仅有利比里亚这一小块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剥 夺了德国在黑非洲的殖民统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意大利在黑非
洲的殖民统治历史,并极大地削弱了英国、法国、葡萄牙、比利时的统 治能力。50 年代至 60 年代,美国急欲在黑非洲建立自己的新殖民主义体
系,无奈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坚决做黑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后盾,美国 只在扎伊尔等国建立了亲美政权。70 年代后期,美国利用苏联在黑非洲
扩张势力范围的野心,同一些黑非洲国家的政府和许多黑非洲国家的反 对派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但是,美国花费了好几十亿美元的金钱,提
供了包括毒刺式导弹在内的先进武器,也没有建立起比较大片的势力范 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美国在黑非洲的战略态势才发生了改善。这不
仅是因为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恐惧不安的戈尔巴乔夫,迫切需要以让出 黑非洲作为交换条件,换取美国承认它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也是因为戈
尔巴乔夫“改革”的运作方向是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系趋同,这对于那 些亲苏的黑非洲国家来说,具有很强的导向力或者说是号召力。乔治·布
什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联合欧洲盟国,支持黑非洲各国的反对派向执 政党发动了多党制攻势,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则从外部施之以经济援助
的诱饵,果然颇有收获。这股政治体制西方化的浪潮从西非法语国家涌 出,先波及中非地区,而后蔓延到东非英语国家。乔治·布什对于那些
敢开顶潮船的政府,则毫不犹豫地支持其反对派通过各种暴力方式予以 推翻。
1991 年 1 月 27 日,索马里的西亚德·巴雷政权成了乔治·布什进军 黑非洲的第一个牺牲品。索马里位于非洲最东部,东濒印度洋,北临亚
丁湾,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1960 年,索马里的北部和南部地区先后摆 脱英国与意大利的殖民统治而独立,合并成立了索马里共和国。 1969
年西亚德·巴雷通过军事政变推翻了亲西方的埃加勒政府上台执政后, 改国名为索马里民主共和国。 70 年代后半期,美国为了牵制和削弱亲
苏的埃塞俄比亚,给了索马里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支持它向埃塞俄 比亚索要欧加登地区,两国为此发生过边界战争。西亚德政权执政初期
比较廉洁,很得民心。美援滚滚而来后,党政军官员迅速腐化,贪污成 风,管理混乱,经济政治决策接连失误,经济造血能力越来越糟,人均 年收入只有 90
美元,成为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80 年代后期,罗纳 德·里根和乔治·布什政府见不需要打西亚德牌了,就减少乃至切断了
对索马里的援助,一下子把它推进了经济崩溃的深渊,各种矛盾迅速激 化。
西亚德·巴雷出身于索马里南部的马列汉族,索马里政权的党政军 官员也大都来自于这个部族。北部的伊萨克族深为不满,曾经支持反对
派索马里民族运动党举事,但被政府镇压。 1988 年美国同西亚德·巴 雷政权的关系冷淡后,他被迫调整了对埃塞俄比亚政策,两国关系实现
了正常化。欧加登族视其为政府对自己利益的背叛。美国乘机介入后, 西亚德·巴雷担心发生政变,下令解除了欧加登族出身的国防部长的职 务。1989
年,索马里中部的哈威伊族又同政府反目,联合伊萨克族在英 国伦敦成立了索马里联合大会党。 1990 年 5 月,乔治·布什批准了国
务院和中央情报局的计划,由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出面,把索马里 各反对派组织联合起来,一方面发表宣言要求西亚德·巴雷政权下台,
实行多党制,另一方面组织反政府武装,发动了推翻西亚德·巴雷政权 的内战。
反对派武装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援助下,连胜几仗,进展很快。伊 萨克族的索马里民族运动党的军队占领了北部地区,欧加登族的索马里
爱国运动党的军队占领了中北部地区,哈威伊族的索马里联合大会党的 军队占领了中南部地区,并向首都摩加迪沙逼近。1990 年 12 月 30 日,
政府军与反政府军在首都郊区决战,结果政府军大败,反政府军进入首 都部分地区。1991 年 1 月 5 日,西亚德·巴雷发出停火呼吁,反政府军
不予理睬。20 日西亚德·巴雷起用伊萨克族出身的前外交部长为总理, 并改组政府,意在分化伊萨克族同哈威伊族的关系。可惜远水难救近火,
1 月 27 日联合大会党的军队攻入市区,占领了总统府,西亚德·巴雷躲 进一辆坦克冒着弹雨逃走,流亡国外。
西亚德·巴雷政权被推翻后,各反对派之间立即开始争权夺利。1991 年 5 月,索马里北部宣布独立,成立了索马里兰共和国;索马里南部则
出现山头众多、部族武装林立的局面。控制着中央政权的索马里联合大 会党也发生了分裂:率先攻入首都的联合大会党领导人阿里·迈赫迪·穆
罕默德抢先登上临时政府总统的宝座,只给了联合大会党主席穆罕默 德·法拉赫·艾迪德一个议会议长做,引起了后者的强烈不满。不久,
两人各自统领的军队便在摩加迪沙打了起来。 11 月 30 日,双方在激战 中使用了大炮,给摩加迪沙居民造成了惨重伤亡。其他地方的割据势力
也相互火拼,死伤上万人。加上索马里百年不遇的大旱,1991 年和 1992 年两年里,据国际红十字会人员估计,人口为 700 万的索马里已经有 30
万人死于饥荒、瘟疫和战争,200 万人流离失所,100 万人沦为难民。
1991 年 3 月,马里政局也急剧动荡,首都巴马科出现动乱,造成人 员伤亡。总统特拉奥雷决定在巴马科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实行紧急状态和
宵禁,但无法遏制美国中央情报局支持的反对派的步步进逼。3 月 25 日 深夜,反对派策动以杜尔中校为首的一批中级军官发动军事政变,逮捕
了特拉奥雷等政府领导人。26 日政变部队宣布由马里全国和解委员会接
管国家政权,中止宪法,解散政府和惟一的政党马里人民民主联盟。后 来,新政权又将特拉奥雷和前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军队总参谋长判处
死刑。在马里政变的前后时期里,莫桑比克、乍得、马达加斯加、科特 迪瓦、科摩罗、塞拉利昂也都发生过军事政变,背后都有美国等西方国 家的介入。
埃塞俄比亚的门格斯图总统似乎比西亚德和特拉奥雷要聪明些。苏 联不再同埃塞俄比亚续签军事、经济协定后,他就积极地向美国等西方 国家靠拢。埃塞俄比亚
1990 年宣布改行混合经济体制,1991 年 4 月通过 了实行多党制的法律;在海湾战争期间,埃塞俄比亚不遗余力地支持美
国为首的反伊拉克联盟。不曾想,他没有想到,自己十几年的反美历史 不可能使乔治·布什大发慈悲,改变支持各反对党用武力推翻他的政策。
对乔治·布什来说,埃塞俄比亚对美国经营中东和海湾地区太重要 了。埃塞俄比亚位于扼红海出口的非洲东部,面积 123 万平方公里,人 口约 5000
万。全国有 50 多个部族,属于底格莱族的厄立特里亚人同埃 塞俄比亚的历届政权打了 30 年内战。厄立特里亚面积 12.3 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长
1113 公里,扼曼德海峡这一红海咽喉。厄立特里亚在历史上是 埃塞俄比亚的一部分,后来曾经先后被奥斯曼、埃及、英国和意大利占 领过。1950
年底,联合国通过决议,规定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组成 联邦,但英国暗中策动厄立特里亚独立。1962 年海尔·塞拉西皇帝在美
国的支持下,将厄立特里亚变为一个省,致使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 成立并开展了武装斗争。不久,毗邻厄立特里亚的提格雷省也成立了人
民解放阵线,要求独立,受到海尔·塞拉西皇帝的镇压后也转入游击战 争。1974 年埃塞俄比亚的君主制被军事政变推翻后,历届政府都坚持厄
立特里亚是埃塞俄比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政府的官员大都来自于 占全国人口 30%的阿姆哈拉族,其他部族的政治经济利益没有得到满足
和保障。美国等西方国家乘机插手,致使埃全国出现了 17 个部族的反政 府组织和游击队;在外部,美国等西方国家出钱出军火支持索马里同埃
塞俄比亚打欧加登战争,弄得埃塞俄比亚财政崩溃、经济残破,人均年 收入不足 120 美元。1984 年至 1985 年大旱灾袭来时,全国有 100
多万人
饿死,大批平民流落他国成为难民。
1989 年 5 月,门格斯图政府第一次主动表示,愿意在美国的监督下, 同反政府武装举行无条件和谈。9 月和 11 月,和谈先后在美国的亚特兰
大和肯尼亚的内罗毕举行。由于双方分歧太大,美国国务院又在中间作 梗,和谈未获任何结果。1990 年上半年,乔治·布什批准向反政府武装
提供大批军火,使其装备大大改善,甚至拥有了几个坦克师。厄立特里 亚人民解放阵线的军队占领了全国第二大城市、厄立特里亚的省会阿斯
马拉,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的军队则控制了提格雷全省。这时,埃塞俄 比亚政府宣布改行混合经济体制。乔治·布什认为这不过是门格斯图在
苏联衰落的情况下的缓兵之计,指示美国国务院和中央情报局帮助提格 雷人民解放阵线同几个比较小的反政府部族组织联合成立埃塞俄比亚人
民革命民主阵线,使其具有了全国性政党的规模,以彻底推翻门格斯图。
1991 年 2 月以后,民主阵线的军队在美国军费和军火的援助下,接 连夺取了六七个省,迅速向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推进;厄立特里亚人民解
放阵线的军队则沿着红海海岸向南进攻,打下了阿萨布这一重要的港口
和工业城市。埃塞俄比亚政府宣布实行多党制,呼吁同反政府武装举行 和谈,并请美国出面调解。乔治·布什指示不予理睬。但是,埃塞俄比
亚政府军主力未被歼灭,他们退缩到亚的斯亚贝巴郊区,在空军的支援 下拼命抵抗,竟同反政府武装打成僵局。于是,乔治·布什让美国国务
院出面呼吁双方停火,接受美国的调停。然而,美国的调停不过是压门 格斯图离开埃塞俄比亚,放弃总统职务,到国外去当寓公,以此作为美
国主持双方和谈的先决条件。5 月 21 日,门格斯图放弃总统职务,赴津 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埃塞俄比亚代总统立即与反政府武装在伦敦举行和
谈,指望依靠美国的调停成立联合政府,实现和平。万万没有想到,民 主阵线的军队利用政府军寄希望于和谈而斗志松懈之机,突然发起全面
进攻,突破政府军的防线攻入市区。5 月 27 日,充当调停人的美国助理 国务卿科恩宣布,埃塞俄比亚政府已经同意停火,建议民主阵线的军队
开进亚的斯亚贝巴维持秩序。这实际上是美国在强迫埃塞俄比亚政府接 受投降的选择。5 月 28 日,民主阵线的军队开进首都主要地区,经过战
斗占领了总统府等国家机关和要害部门。埃塞俄比亚代总统不知去向, 政府军大部分不战自降,小部分乘坐坦克和装甲运兵车逃入邻国,20 多 架军用飞机和 10
多架民用客机飞往吉布提,10 多艘海军舰只逃往也门港 口。
民主阵线在美国的支持下成立了埃塞俄比亚临时政府,极力排挤厄 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和奥罗莫解放阵线等部族力量。5 月 29 日,厄立
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见分享中央政权无望,遂宣告厄立特里亚临时政府 成立。奥罗莫解放阵线则宣称自己是埃塞俄比亚多数人民利益的代表
者,不惜为真正的自由而战。民主阵线为了削弱新反对派的冲击力,同 意厄立特里亚在两年内通过公民投票来决定自己的命运。1993 年 7 月,
厄立特里亚履行了这道手续后宣告独立。从此,埃塞俄比亚失去了红海 通道,裂变为内陆国家,这又为国内反对派的进攻提供了契机。由于乔 治·布什从 1992
年开始采取支持厄立特里亚独立的政策,因此美国的战 略利益并无损失。
埃塞俄比亚民主阵线政府为了不使邻国成为前政权流亡人员骚扰国 内的基地,大力改善同吉布提等邻国的关系,并保证不允许任何人在埃
塞俄比亚从事反对邻国的活动。吉布提等国自然十分高兴,但吉布提领 导人没有料到,吉布提北方的阿法尔族却在流入吉布提的埃塞俄比亚的
阿法尔族的帮助下,展开了要求分立的战争。而这又引起了美国国务院 的莫大兴趣。
中非小国卢旺达和布隆迪也未能躲开战乱。卢旺达由胡图部族的人 当政,图西部族的爱国阵线利用黑非洲政局大动荡之机,从邻国乌干达
打了回来。这场内战一口气打了 22 个月,才暂时停火。布隆迪由图西部 族的人掌权,自然暗中给予卢旺达爱国阵线的军队以支持。卢旺达则推
动布隆迪境内的胡图部族建立解放阵线,进行反政府活动。美国国务院 和中央情报局则同各方各派都保持联系,以便随时从中渔利。
黑非洲国家不论原来打什么旗帜,80 年代后期都已基本上纳入资本 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可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并不以此为满足,强行在那
里嫁接自己的政治体制,结果是以部族或者宗派为基础的党派纷纷破土 而出,一个国家往往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党派。例如,扎伊尔人口
3400 万,政党多达 300 多个;刚果人口 200 万,政党多达 100 多个;马 里人口 700 万,1991 年 8
月政变当局召开全国会议时,已经有 42 个政党 和 700 个团体参加。部族主义死灰复燃,不但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而
且致使民族团结崩溃,甚至导致部族战争和国家分裂。乍得、多哥、马 里、尼日利亚等国均是如此。难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些政治家也承认,
他们的民主对黑非洲来说是一种代价十分昂贵的奢侈品;黑非洲的许多 政治家则认为,美国式的民主对他们的国家而言只不过是原有的民族团
结崩溃的代名词,其结果是小国林立,甚至每一个部族都有权利建立一 个国家。在扎伊尔,蒙博托 1965 年 11 月上台执政后,美国一直通过大
量的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影响着扎伊尔的内政外交。1973 年蒙博托宣布 同以色列断交,引起美国的不满。 1975 年 6 月,美国在扎伊尔发动未
遂政变,结果其大使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驱逐出境。第二次沙巴战争 爆发后,美国出动空军运输机运送法国、比利时伞兵支援扎伊尔;战后
又以扎伊尔接受美国的财政监督为条件,重新向扎伊尔提供经济援助, 再次控制了蒙博托政府。从 1977 年以来,美国在扎伊尔派驻了和平队 350
人。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扎伊尔一直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中部 非洲的战略支柱。罗纳德·里根和乔治·布什执掌白宫时,对扎伊尔实
行的人民革命运动一党专政并没有什么批评。苏联衰败后,乔治·布什 对蒙博托政府不再感兴趣。他知道,一党制的国家即使很亲西方,但由
于内部没有竞争者,难保不产生对西方的离心力;两党制或者多党制的 国家由于内部政争不断,各党都需要寻求外国支持,则会对西方产生向 心力。所以,从
1989 年开始,乔治·布什指示国务院出面联合西方国家 不断地对蒙博托政府施加各种压力,迫使其在 1990 年 4 月宣布实行三党 制,10 月 6
日又宣布实行全面的多党制。11 月,美国让扎伊尔八个主要 的反对党在华盛顿的一所大学里举办关于扎伊尔民主化进程的“国际讨
论会”,号召为实现没有蒙博托的民主而斗争。国内,卢本巴希大学发 生了大规模的反政府学潮,导致流血冲突,并在金沙萨、基桑加尼等城
市的大学中引起连锁反应。此后,工人罢工、教师罢教、公务员罢工、 医生罢医连绵不断,社会持续动荡。年底,支持蒙博托政府的军队与金
沙萨、马塔迪的学生发生大规模的冲突,社会不良分子乘机抢劫商店, 社会秩序大乱。这年,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削减援助,扎伊尔经
济也濒临崩溃的边缘,财政收入持续恶化,通货膨胀严重,货币大幅度 贬值,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下降。
乔治·布什认为把蒙博托及其执政党搞下台的机会已经成熟,指示 美国国务院公开支持社会进步和民主联盟逼蒙博托及其人民革命运动交
权。但是蒙博托不肯就范。1991 年 9 月,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的反对派 逼宫风声日紧。蒙博托一方面表示愿意向一位责任内阁总理交权,另一
方面与军方领导人暗中加紧准备。9 月 23 日,金沙萨以及扎伊尔的其他 大中城市突然发生兵变,枪声接连不断,大批商店被洗劫一空。兵变持 续了三天,打死
117 人,最后经蒙博托出面做工作才告结束。
在乔治·布什的施压下,蒙博托 10 月任命社会进步和民主联盟领导 人齐塞克迪为责任内阁总理。齐塞克迪认为蒙博托已经屈服于美国的压
力,积极向蒙博托争权,没想到月底即被蒙博托解职。反对派控制的国 民会议再次提名齐塞克迪为责任内阁总理,与蒙博托对抗,并发动支持
者上街示威。于是,卢本巴希的驻军突然哗变,商店纷纷关门,全市秩 序大乱。蒙博托出来讲话,驻军哗变即告结束。然后,蒙博托任命蒙古
尔—迪卡亚为新总理。乔治·布什大为恼火,遂指使法国和比利时出面 施加压力。 10 月底至 11 月初,法国和比利时宣布中断与扎伊尔的合
作,为反对派打气。 12 月 6 日,反对派再度在金沙萨举行大规模的抗 议示威,蒙博托出动军队镇压。 1992 年 1 月 19
日,蒙博托又让内阁发 布命令,以国民会议的一些决定可能引发政治冲突为理由,暂停国民会 议的工作。1 月 22
日,美国动员欧共体出面宣布暂时停止对扎伊尔的经 济援助,对蒙博托施加更大的压力。然而,蒙博托直到 4 月才宣布恢复 国民会议的工作。8 月 15
日,扎伊尔国民会议选举齐塞克迪为责任内阁 总理,蒙博托迫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四天后勉强批准了这项任命。 可是,12 月 2
日蒙博托又因同齐塞克迪发生重大政争,签署命令解散了 齐塞克迪内阁。齐塞克迪拒绝服从,下令内阁开会商议对策。然而,部
长们到达会场时,却发现会场所在的内阁大厦已经被蒙博托派来的坦 克、装甲车包围了。 12 月 6 日,由反对派控制的国民会议任期结束,
但反对派不肯解散,成立了一个共和国最高委员会来监督总统。 1993 年新年伊始,蒙博托同齐塞克迪互相指责。这时,乔治·布什的任期将
满,蒙博托有恃无恐,于 2 月 7 日,再次解除齐塞克迪的总理职务。乔 治·布什对此十分恼怒,疾呼不要对蒙博托手软,威胁说要没收蒙博托
在美国境内的财产。蒙博托却对记者说:“我喜欢别人提建议,但是我 这里不是殖民地,发号施令绝对不行!”
安哥拉也是在乔治·布什的压力下,改行多党制的原一党制的黑非 洲国家。
1975 年安哥拉独立前后,三派分裂: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宣布成立 安哥拉人民共和国,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等则成立安哥拉人民民主
共和国与之对抗。安哥拉人民民主共和国被摧毁后,萨文比领导的安盟 退入山区,以国内剽悍的奥万博部族为基础,开展反政府的游击战争。 在此后的 14
年里,安盟得到了美国包括毒刺式防空导弹在内的大量军 事、财政援助,南非甚至派军队帮助安盟游击队同政府军和古巴志愿军 打仗。1988
年,在安哥拉、古巴、南非、美国签署关于西南非洲和平协 议前后,萨文比也多次表示愿意同政府举行和谈,分享权力,实现国内
停战与和平。在非洲国家的调解下,萨文比 1989 年 6 月 22 日与政府总 统多斯桑托斯会晤。政府同意在安哥拉实行多党制,给安盟 3 个部长、4
个省长和一些军队领导人的职务,安盟则承认多斯桑托斯政府为安哥拉 的合法政府。
乔治·布什原来认为共产党国家一搞多党制就会垮台,没想到安盟 成为合法政党后,并没能促使政府迅速解体。 1990 年安盟转而诉诸武
力,同政府开战。安盟军队先胜后败,损失惨重。幸亏乔治·布什出面 干涉,迫使多斯桑托斯停止进攻,才使安盟保住了一块根据地。1991 年
5 月 31 日,乔治·布什联合一些西方国家干涉安哥拉内政,压多斯桑托 斯总统同萨文比正式订立了《安哥拉和平协定》,并宣布立即生效。协
定规定:双方在联合国监督下实现停火;安盟作为政党自由参加大选和 国家政治生活;政府军和安盟武装合并为统一的新军队;1992 年 9 月至
11 月间举行大选;由双方代表成立联合政治军事委员会,负责停火至大
选期间的所有问题,美国等国派观察员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协定签字 以后,联合政治军事委员会随即宣布就职,多斯桑托斯和萨文比握手言 好,和谈再告成功。
多斯桑托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下被迫让步后,实行全党动员 与安盟竞选。
1992 年 9 月 29 日至 30 日,安哥拉首次举行了有 18 个政党参加的总 统和议会选举。乔治·布什事先指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对此做了认真的
安排,让联合国派出了 350 名军事观察员、400 名选举监督员和 90 名警 察监督员到安哥拉临场监督。10 月 5
日,80%的选票已经统计出来了, 多斯桑托斯的人运得票率为 51. 54%,而萨文比的安盟的得票率只有
39%。萨文比向全国宣布安盟军队退出在选举前与政府军组成的联合部 队,他自己也离开罗安达返回安盟的根据地万博省。接着安盟领导人纷
纷撤离首都罗安达,外省的两万多安盟军队迅即调动和集结。 10 月 11 日,内战再度爆发。战至 11 月 2 日,已经造成 1500
名士兵和平民死亡, 第二轮选举有告吹之势。
这时,全部选举结果已经统计出来。在 223 个议会席位的选举中, 人运得票率为 53. 74%,安盟得票率为 34.1%。但是,在总统选举中,
多斯桑托斯得票率为 49. 51%,萨文比得票率为 40. 07%。根据大选 法,由于两人的选票都没有超过半数,还有待于举行第二轮选举再见分
晓。所以,由美国、俄罗斯等国组成的联合国特别使团以及南非外交部 长赶来斡旋。他们一方面施加压力,要求多斯桑托斯同意举行第二轮总
统选举,另一方面又劝萨文比在第二轮选举中再同多斯桑托斯一决雌 雄。萨文比接受了这一劝说,出来表示安盟愿意尊重未来的选举结果,
安盟军队也不再撤离双方的联合部队。
第二轮选举揭晓后,多斯桑托斯最终取胜。尽管新成立的安哥拉政 府为安盟保留了若干职位,但远远不是安盟所要求的平分权力。况且,
萨文比在政见上同多斯桑托斯相去甚远,也不可能同他共组联合政府, 于是内战战端再启。经过激战,安盟军队在罗安达惨败,遂转入外省发 动军事攻势,到 12
月 4 日先后攻占了三个省的地盘。人运政府现在是经 过多党制竞选产生的,美国、南非尽管厌恶它,但一时也没有推翻它的 良策。12 月 4
日,多斯桑托斯措辞强硬地说:政府同安盟举行对话的真 诚和善意快要达到极限了,如果安盟还不接受大选失败的现实,那将意 味着自杀。
这时,乔治·布什虽然不便公开支持安盟,但他对安盟的援助并没 有中断。美国还通过南非向安盟军队提供了大量补给。1993 年 1 月 3 日,
双方在南部威拉省的省会卢班戈发生激战,战火迅速蔓延到西中部、南 部、中东部等地。9 日,政府军攻占了安盟总部所在地万博市,安盟领导 人向美国紧急求救。
乔治·布什这时即将卸任,但仍利用手中的职权指示美国驻安哥拉 的代表联合葡萄牙以及联合国驻安哥拉的代表进行干预。1 月 28 日,政
府代表团和安盟代表团的秘密会谈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 行。虽然这次会谈没有什么结果,但却为安盟军队争取到了喘息的时机。
2 月 4 日以后,安盟军队夺回了万博市,又在其他地区同政府军展开激 战。在这新一轮内战中,双方死伤惨重,交战一年仅战场伤亡就达 25 万
人之多;安哥拉的许多城市被炮火毁坏,大批居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难民人数多达 300 万人,几近全国总人口的 1/3;全国 90%左右的农田
和种植园被毁,城镇基础设施均遭破坏,900 万个地雷遍布城乡,国民经 济瘫痪,饥饿阴影笼罩全国,各种传染病到处肆虐。
1992 年 10 月,美国在黑非洲的前殖民地利比里亚也爆发了内战,形 成了三方割据的局面。美国也插手其间,结果是各方伤亡惨重,人民财 产损失巨大。
乔治·布什在黑非洲推行的美国式新秩序,燃起了遍地战火。它不 但严重地破坏了各国的经济设施,而且大量地消耗了本来用于发展经济
特别是农业的人力和财力。连年内战使许许多多的青壮年或者弃农弃工 从军作战,或者沦为四处逃难的灾民。兵祸连接加重了非洲东部和南部 的 20 个国家
1992 年遭受的百年不遇的大旱灾的灾难,使黑非洲的难民 和灾民的人数高达 4000 万人,其中 2000 万人濒于饿死的绝境。 1992
年非洲的粮食自给率已经由 60 年代的自给有余、70 年代的自给 85%下 降到自给 70%。1992 年非洲的经济增长率仅为
1.9%,是近年来最低的 经济增长率,远远低于非洲 3%的人口增长率。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非洲 人达 2 亿之多,占非洲总人口的
1/3。法国《费加罗报》指出:全世界缺 粮和发生饥荒的国家约有 41 个,其中非洲国家占了 28 个。 52 个非洲 国家中,有 32
个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的国家,约占世界穷国总数的 70
%。1992 年黑非洲的外债总额已经达到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 120%, 索马里等国外债更居国内生产总值的 200%以上。战乱使原来就在经济低
谷中徘徊的黑非洲国家遭受着更深重的灾难。
第十六章 中亚烽火
·中亚五国地缘政治的重要性
·贝克出访中亚五国和阿塞拜疆
·厄扎尔宣称 21 世纪将会变成突厥人的世纪
·伊朗海军司令不理睬美国那一套
·纳吉布拉难觅归宿
·希克马蒂亚尔游击队突然用火箭弹向首都发动了长达 90 分钟 的地毯式轰击
·美国提供给阿富汗游击队的 300 多枚毒刺式导弹下落不明 苏联解体后,乔治·布什十分关注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
塔吉克、土库曼这五个中亚共和国。中亚五国都是内陆国家,同西方国 家没有多少经济贸易关系。它们对俄罗斯的经济依赖性很大:出口总额
的 90%输往俄罗斯,进口总额的 83%来自俄罗斯,财政上也需要俄罗斯 的支持。它们一度也想在苏联不复存在后实现自己的地区联合。1991 年
12 月 19 日,它们各派一名副总理到土库曼首都阿什哈巴德举行会谈,签 署了协调相互之间经济政策的一系列文件,并决定成立五国社会经济发
展协调委员会。它们打算通过相互供货和协调价格来加强相互之间的经 济联系,进而成立五国银行,共同兴建铁路等基础设施,共同使用哈萨
克和土库曼的里海港口等等。然而,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财力十分 不足,它们发展经济有相当大的困难。
乔治·布什对中亚五国的地缘政治位置的重要性了如指掌。中亚五 国处于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伊朗之间的亚洲腹地
和欧亚中东的结合部,既是伊斯兰国家提高自己国际地位的重要力量, 又是它们向北发展的桥梁,还是它们加强地区经济政治联合与结盟的纽
带。特别是当美国利用欧洲冷战结束之机,囤积重兵于波斯湾的时候, 中亚五国的地缘政治位置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美国中央情报局报告,伊朗继 1991 年底先后派出外交部长、能源部 长、交通部长、矿业部长出访中亚五国和阿塞拜疆,并在这些国家开设
大使馆和领事馆之后,又于 1992 年 2 月在德黑兰发起召开伊斯兰国家的 经济合作组织首脑会议,准备接纳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为成员国,接纳哈
萨克为观察员国。报告还说,伊朗打算以它所拥有的雄厚的石油美元, 与哈萨克联合开发恩巴河油气田,与土库曼联合开发卡拉库姆油气田,
修建伊朗至土库曼、至乌兹别克、至塔吉克的铁路,架设哈萨克至土库 曼、至伊朗的输电线路,开通从塔吉克首都杜尚别至德黑兰的直接航班,
并与土库曼、乌兹别克、土耳其联合修建从伊斯坦布尔至德黑兰、阿什 哈巴德和塔什干的高速公路。伊朗政府拨出 10 亿美元作为同中亚五国和
阿塞拜疆发展关系的经费,表示:“这些共和国希望的一切,我们都将 给予支持。”伊朗还向中亚五国和阿塞拜疆派出了几万名传教士和教师,
帮助它们修建了几千座清真寺,拨专款接受它们派来的学生在德黑兰、 库姆、马什哈德学习伊斯兰教义。当塔吉克宣布波斯语为国语时,伊朗
又承担了为塔吉克印刷所有学校课本的义务。
乔治·布什大为不安,指示国务卿贝克 1992 年 2 月 10 日至 16 日出
访中亚五国和阿塞拜疆,去扼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这些国家的“扩 散”,特别是不能让伊朗从这些国家取得铀矿和核技术。乔治·布什告
诉贝克,他已经同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首脑通了电话,向他们陈 述了这些国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化的危险,要他们为争取这些国家出钱
出力,支持这些国家成为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成员并加入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1992 年 2 月,乔治·布什邀请土耳其总理德米雷尔访问美国。土耳 其既是世俗化了的伊斯兰国家,又实行了西方议会制度,这对于那些对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尚存戒备感的中亚五国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土 耳其还是中亚五国通往西方的桥梁,它位于欧洲的东侧亚洲的西部,是
中亚五国进入西欧的出海口,这种地理位置使它更易于对中亚五国发挥 影响。德米雷尔到达华盛顿后,向乔治·布什提出了援助中亚五国和阿 塞拜疆的 13
点计划,包括:向这些国家提供数百万美元的贷款;投资 1000 多万美元为这些国家培训银行家、外交官和军官,建立中亚技术大学, 并接纳 6000
名留学生到土耳其学习;与这些国家设立在通讯、化工、日 用品等方面的合作项目;向这些国家播放土耳其的电视节目,向它们赠 送 1
万台土耳其的打字机和各种土耳其文的教科书,并为它们承印土耳 其文图书。乔治·布什对这个计划表示满意。
伊朗在德黑兰召开的伊斯兰国家经济合作组织会议期间,宣布与哈 萨克、土库曼、阿塞拜疆、俄罗斯组成里海经济区,把不是里海国家的
土耳其排除在外。土耳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建立黑海合作区的计划,把 不是黑海国家的伊朗排除在外。当伊朗同塔吉克等国建立波斯语协会,
以语言文化为纽带联合讲波斯语的国家时,土耳其又宣布建立突厥语国 家联盟,与之抗衡,并在安卡拉召开有哈萨克、吉尔吉斯、土库曼、乌
兹别克、阿塞拜疆、土耳其的总统参加的突厥语族六国首脑会议。会上, 土耳其提出在六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地区性投资开发银行的建议, 并宣布对与会五国提供
12 亿美元的贷款。会议通过的《安卡拉宣言》强 调:我们六国具有特殊的共同历史、语言和文化,有必要使我们的文化
的共同因素恢复活力,并规定这种首脑会议以后每年举行一次。因此, 土耳其总统厄扎尔在会上兴奋地说:21 世纪将会变成突厥人的世纪。
与德米雷尔访问美国、贝克出访中亚五国和阿塞拜疆同月,沙特阿 拉伯国王应乔治·布什的要求,派外交大臣出访中亚各国。他每到一国
就签订一个援助协定,总额达到 15 亿美元,后来又追加了 7.5 亿美元。 沙特阿拉伯还提出由它出钱帮助这些国家修建清真寺和古兰经学校。不
久,科威特也向中亚五国提供了 10 亿美元的贷款。埃及除了向中亚五国 低价出售食品和服装外,还为中亚五国进修古兰经教师、邀请中亚阿訇
访问埃及等提供方便。1992 年 2 月,巴基斯坦也宣布:同中亚伊斯兰诸 国在所有的领域中发展双边关系是它的外交政策的基石之一,因为巴基
斯坦与它们同属于统一的伊斯兰文化区。 乔治·布什仍不放心,指示美国中央情报局密切监视伊朗同中亚五
国的来往,特别是在高科技武器装备方面的来往。 1992 年 10 月情报来 了:11 月伊朗将向俄罗斯购买一艘现代化的常规潜艇。这是波斯湾国家
的海军拥有的第一艘现代化潜艇,它将结束美国军舰在波斯湾不受水下 威胁的历史。乔治·布什下令五角大楼作出强烈反应,派遣一支分舰队
进入波斯湾向伊朗示威,并联合一批西方大国公开指责伊朗此举破坏了 海湾地区的稳定。
然而,伊朗并不害怕美国。它的海军司令穆赫塔杰海军少将公开反 驳说:伊朗向国外购买潜艇是自己的事情,不允许外国横加干涉。他还
宣布:伊朗除了这艘已经编入舰队服役的价值 4. 5 亿美元的潜艇外,还 将向俄罗斯再购买两艘同样价钱的潜艇。乔治·布什见无法阻止伊朗买
到潜艇,就邀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在波恩开秘 密会议,制订了一项限制对伊朗出口高科技的政策。由于西方国家早已
经对伊朗实行了武器禁运,因此这项新限制的对象将包括各种民用高科 技。1992 年,另一个中亚国家阿富汗的局势也使乔治·布什头疼。早在
1991 年 3 月,乔治·布什就给了阿富汗反政府游击队一大批海湾战争剩 余的重型武器,使其一举攻克阿富汗边境重镇霍斯特,取得了自苏军撤
出阿富汗以来的首次重大胜利,增加了压阿富汗政府交权的份量。5 月, 乔治·布什指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展开活动,促使联合国秘书长提出了
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五点建议。接着,乔治·布什利用苏联形势恶化、 急于向美国求助之机,同戈尔巴乔夫达成了美苏停止援助阿富汗对立双 方的协议。
1992 年 3 月,阿富汗总统纳吉布拉对前途失去信心,表示 愿意向由各方力量组成的联合政府交权,导致内部离心离德。反政府游
击队乘机大举进攻,很快兵临首都喀布尔城下。4 月 16 日凌晨,纳吉布 拉弃职出逃印度,但在机场被民兵部队截住,折回后躲入联合国驻喀布 尔办事处。
21 日,阿富汗代总统哈蒂夫宣布向反政府游击队交权,美 国支持的阿富汗反政府游击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可是,阿富汗反政府
游击队派系众多,山头林立,早在夺取政权之前就多次相互火并。现在, 乔治·布什想让各派游击队都坐下来,共同组建政府时,他们却不听乔
治·布什的话了。为了防止他们之间爆发内战,为了使新的阿富汗政府 中保持几派并立、互相牵制的局面,乔治·布什坚持要联合国秘书长出 面斡旋。4 月 24
日,各派游击队的领导人在联合国秘书长特使主持下, 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经过 7 天的谈判,达成暂时妥协,决定成立一个由
51 人组成的临时委员会前往喀布尔接管政权。该委员会由原游击队临时 政府总统穆贾迪迪领导,执政两个月后,把政权移交给以伊斯兰促进会
主席拉巴尼为总统的伊斯兰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执政四个月后,举行大 选,然后向新政府移交权力。
与此同时,各派游击队利用政府军放弃抵抗之机,迅速向喀布尔推 进,力求在白沙瓦协议签订之前多占地盘。从北部塔吉克、乌兹别克等
少数民族地区发动进攻的伊斯兰促进会游击队,在倒戈的政府民兵的帮 助下,轻而易举地控制了北部九省,先后占领了战 略要地马扎里沙里
夫和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进入喀布尔市郊。从东部发动进攻的伊斯兰党 游击队,攻占了阿富汗第二大城市贾拉拉巴德后也逼近了喀布尔,并同
伊斯兰促进会游击队为争夺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发生战斗。以伊朗为基地 的伊斯兰什叶派的八党联盟游击队从西部向首都推进,先后占领了赫拉
特城和信丹德空军基地。乔治·布什对八党联盟游击队心存厌恶,决心 不让它分享阿富汗政权。
然而,这时伊斯兰促进会游击队和伊斯兰党游击队都无心根据乔 治·布什的指示,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来自伊朗的八党联盟游击队。他们
乘以穆贾迪迪为首的临时委员会尚未到达喀布尔之机,先行进入喀布 尔,以抢占各要害部门和战略要地,因而发生了激战。很快,战火蔓延 到喀布尔各处。
穆贾迪迪到喀布尔接管政权时,见马苏德的游击队已经控制了首 都,就让他担任临时委员会的国防部长。不过,穆贾迪迪也不甘于受马
苏德的掣肘。他执政后,与八党联盟游击队建立了联盟,以牵制马苏德 的力量。乔治·布什于是下令支持伊斯兰促进会把穆贾迪迪搞下台。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