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郑成功及其事业

_7 使命的召唤(醉罢君山)
  北线清军水师由安南将军达素、同安总镇施郎统率,兵分三路,分别由同安北港、同安南港、浔尾(集美)三个方向出击,横渡海峡,在厦门岛的赤山坪登陆。
  清军将汉兵置于第一梯队登陆,满兵置于第二梯队登陆,这个登陆点并不是十分理想,因为这里水浅泥深,不利于大部队的展开。
  驻守于此的部队是郑军前冲镇的翼将黄麟,他指挥所部反击,但清军人多势众,很快黄麟便抵挡不住,往后撤退,清军一拥而上。
  如果不能将清军阻挡在海滩这一个狭窄的地带,一旦越来越多的清军向纵深挺进,那么厦门岛将岌岌可危。
  此时陈璋指挥的殿兵镇也投入战斗,双方炮矢交攻,打得非常激烈,郑军坚守阵地,清军难以突破,双方战局陷入胶着状态。
  
  此时,清军的军队源源不断地登陆,而郑军在明确清军主攻方向后,也调集重兵堵御。郑军的王牌便是陈鹏所指挥的右虎卫镇,即郑军中的铁人部队,另一支铁人军左虎卫镇在南京之役中伤亡过半,其余众被编入右虎卫镇中。然而陈鹏自从南京之役后,对郑军的前景非常悲观,他私下串通清军,企图按兵不动,配合清军的进攻。
  五军戎政王秀奇严令右虎卫镇进兵,协助殿兵镇抵御清军,陈鹏没有办法,派右协陈蟒、领旗协刘雄率各自辖下的部队奔赴赤山坪。
  对于陈鹏的消极避战,右虎卫镇中的一些将领非常不满,前协万宏、领兵林雄力等人极力请求前往作战,陈鹏没有理由拒绝这些将领的要求,最后这支生力军才得以投入战斗。由于右虎卫镇的战斗力超强,他们的到来对于稳定战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军登陆的部队始终无法向厦门岛内挺进,被困于浅滩一带,没能突破郑军坚强的防线。此时前冲镇指挥官刘俊得知清军主攻方向在赤山坪,便率部来援,协助殿兵镇、右虎卫镇共同反击清军的登陆。
  战局的拖延使清军开始陷入被动,海水开始上涨,使得清军滞留于浅滩地带的登陆部队处境更加不利,半数以上的清军士兵陷入淤泥之中。
  
  在此次战役之初,林察指挥的郑军海军舰队表现不佳,并没能在海上拦截清军的水师,直到此时,海军舰队才发现清军舰队已经在赤土坪一带登陆,最先赶到的舰队是宣毅后镇,清军发现郑军舰队后,一部分战船调头与郑军展开对攻,海面上大炮轰鸣,又一场惊动动魄的大海战开始了。
  继宣毅后镇水师赶赴战场后,原停泊于高崎的后冲镇水师、新港的左冲镇水师都陆续抵达,清军先是在登陆战中受挫,侧翼又遭到郑军水师的猛烈袭击,开始觉得不支。
  林察指挥的主力舰队,终于珊珊来迟,他率中冲镇水师、宣毅前镇水师加入到这场海战的行列。这么一来,郑军开始控制战场的主动权,清军登陆部队在郑军在反攻之后,伤亡惨重,在滩头被击毙的清军士兵,大约占总登陆人数的七成,而水师在郑军围攻之下,也陆续被击沉多艘,安南将军达素一看大势不妙,也下令同安水师撤回港内,留下浔尾水师断后。
  到五月十三日,浔尾清军水师在中冲镇、宣毅前镇水师的打击下,也返回浔尾港。这次清军集数省力量发动的围剿厦门岛的进攻战,终于全线失败。
  (使命的召唤-146)
  
  粤东凶悍的海盗头目苏利、许龙也奉命率舰队出击,但是见南澳岛郑军早有防备,不敢轻举妄动,后来得悉围攻厦门岛的战斗失败,广东水师也识相地退回,南面的局势也稳定下来。
  厦门岛保卫战对郑成功而言,是一次生死决战。在南京战役、崇明战役失败之后,郑军上下弥漫着失败的氛围,连郑成功麾下最精锐的右虎卫镇,其将领陈鹏都私通清军,险些酿成大患。郑成功在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他没有动摇信心,充满自信地进行一场绝地反击,再次捍卫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并且以此光辉一役,挽回军心与士气。凭借此役的胜利,郑成功避免了遭到西南李定国全军覆没的命运,使得东南抗清旗帜屹立不倒。
  战后,郑成功严惩叛逆者,右虎卫镇的指挥官陈鹏私通清军,被处于凌迟之酷刑。右虎卫的协将陈蟒在厦门战役中表现杰出,被任命为右虎卫镇指挥官,同时组建新的左虎卫镇,由何义为指挥官。
  清军虽然在进攻厦门一役中伤亡惨重,但是对郑军的威胁仍然非常大,严防清军再度进犯,对郑成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郑成功仍然以他一惯的强人作风,写了一封信给清军安南将军达素与福建总督李率泰,约他们再打一战,以决胜负,并且还附上巾帼,称如果达素与李率泰不敢再战,则可收下巾帼。达素与李率泰也不与郑成功较真,收下了巾帼,并写了一封回信交给来使。
  达率与李率泰都意识到,想要渡海作战,彻底击败郑成功,并非短期内可以奏效。李率泰认为,对郑军必须采取封锁围围的战略,具体的措施,是将与厦门岛临近的同安排头、海澄方田八十八堡及海澄边境等地的居民全部迁移往内地。
  
  李率泰的战略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同,并将其作为不战而胜的一个基本方针。清军所采取的坚壁清野的战略,给郑成功制造了不少麻烦。为了打破清军的封锁政策,从七月到十二月,郑成功派遣军队,北至兴化、福清,南至潮阳,略地取粮,但是此时全国的局势已经对郑成功十分不利了。
  这一年的四月,吴三桂和清廷奏称“滇土虽收,滇局未结”,请求进兵缅甸,对永历帝、李定国发动最后的攻势。八月,清政府任命爱星阿为定西将军,会同吴三桂进攻李定国。西南局势已经明朗化,永历帝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这么一来,清军将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东南战局,郑成功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郑成功凭借海军的强大力量,仍然控制闽粤一些沿海地区与岛屿,但是清军的封锁政策遏制了郑军势力的扩张,而厦门基地虽然有海峡与大陆相隔,却并非无懈可击,狭窄的海峡使厦门一直处于清军水师的攻击范围,而在施郎、黄梧等郑军叛将的训练之下,清军水师的战斗力也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厦门岛面积太小,资源缺乏,难以提供十余万军队的粮食,郑军想要度过难关,必须寻找一个更可靠的基地,一个可以远避清军攻击、提供军队粮食、面积足够大、而且可能保障将士家属安全的新基地。
  郑成功在苦思冥想之后,他作出一个伟大的决定:进军台湾。这个决定,不仅是郑氏集团摆脱困境的重要一步,而且也使得郑成功以台湾的解放者、荷兰侵略军的终结者的身份,跨入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之列。
  (使命的召唤-147)
  
  二、收复台湾的决策
  
  荷兰人进入台湾的时间,是1624年。这一年是郑成功出生的那年,也是颜思齐与郑芝龙等人密谋推翻日本幕府未果而逃向台湾岛、并开始了台湾大拓荒的一年。郑芝龙被明政府招安后,他的活动范围渐渐转移到了福建沿海地区,但是对台湾仍然有很强的控制力,荷兰人曾试图打破郑芝龙在远东贸易的垄断地位,但是在料罗湾大海战中,荷兰人遭到空前的惨败。
  1644年满清入关后,中国政局陡转直下,郑芝龙降清,被挟持到北京,为清政府所软禁,在之后几年里,福建的郑军残余势力群龙无首,台湾与郑氏集团的联系渐渐减少。郑成功重振郑氏集团的雄风之后,主要精力都放在与精军的作战上,也未能腾出手解决台湾问题,荷兰人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独霸台湾,并将台湾作为其远东殖民地。
  荷兰人在台湾修筑两座坚固的城堡,分别是热兰遮城与普罗文查要塞,后者又称为赤嵌城。荷兰在岛上的驻军一般维持一千人到两千人之间,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在武器装备上非常精良。首先荷兰人的大型战船非常厉害,中国人称之为夹板船,每艘夹板船装备有二十五门以上的大炮,火炮威力要比中国军队强;其次荷兰军队基本上都使用欧洲制造最新、最先进的来复枪,而当时无论是郑军还是清军,虽然配备有火器,但两军对决时主要仍然以冷兵器制胜;荷兰人的军事城堡也与中国城池不同,面积不大,但是纯粹的军事用途,非常坚固,一般火炮对之无可奈何。
  
  1652年,台湾爆发郭怀一起义,起义军进攻荷兰据点赤嵌城,但是被装备精良的荷兰人击败,荷兰人大开杀戒,数千名中国同胞死于荷兰人的屠杀。荷兰人怀疑郭怀一起义是郑成功所策划,因而在台湾加派驻兵,并且对郑方来台的船只严格检查,多方刁难。郑成功大怒之下,在1655年,传令沿海各港口以及东西洋贸易国政府,不准与台湾的荷兰人通商,否则将受到郑方的严罚。
  经过两年的“禁台商令”,使荷兰人吃尽苦头,船只不通,物品不足而导致物价高涨,最后荷兰人受不了。1657年,荷兰驻台军事长官揆一派遣翻译何斌前往思明,向郑成功提出通商请求,并且表示每年愿意交纳给郑成功白银五千银、箭柸十万枝,硫磺千担。
  当时由于黄梧投降清廷,并供出郑成功安插在内地的商行,以致于这些商行很多遭到清政府的查抄与破坏,贸易陷入困境,对于荷兰人此时提出通商的请求,郑成功乐得顺水推舟,答应了下来。
  在南京战役失利后,西南的永历帝、李定国在清军的进逼之下,被迫退入缅甸,全国的抗清形势陷入低潮。虽然郑成功在厦门一役中绝地反击,挫败清军的进攻,但是郑军这支抗清力量何去何从呢?郑成功也焦虑不安。他曾经派遣兵官张光启前往日本请援兵,在此之前,日本幕府曾经派出一支小部队参加郑成功抗清战争,但是伤亡很大,因而幕府大将军拒绝再度出兵,只是象征性地提供了一些铜炮、鹿铳、盔甲、倭刀等武器。内无友军、外无援军,加之清廷加紧对厦门岛的封锁,郑成功必须要想方设法扭转困境,突破清军的封锁。
  正在郑成功陷入心烦意乱之际,台湾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翻译何斌不期而至,而且带来一张绝对珍贵的台湾地图。
  
  何斌原为郑芝龙的部下,后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翻译,对荷兰人的底细知道得一清二楚。荷兰人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与暴政,激起他的强烈愤怒,他决心冒险渡海向郑成功献上台湾地图,并说服郑成功攻取台湾。
  由于荷兰人岛内的中国人控制很严,何斌想了一个逃离的办法。1661年(永历十五年)的除夕夜,正是中国传统喜庆节日,这天晚上到处张灯结彩,鞭炮烟花烘托出节日的气氛,何斌便邀请台湾总督、荷兰人揆一以及其他荷兰高级官员喝酒,暗地里却在附近的海边准备了一艘双帆船。酒席喝到夜半时,何斌估摸已经到了海水快要退潮的时候,他假装肚子疼,跑往厕所,乘荷兰人喝得醉薰薰之机,从后门溜走,然后到了海边,搭上帆船,借着退潮,将船驶向大海,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厦门岛。
  (使命的召唤-148)
  
  到了厦门岛后,何斌当即叩见郑成功,并说道:“台湾沃野千里,实霸王之区。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国;使人耕种,可以足其食。上至鸡笼(现基隆)、淡水,硝磺有焉。且横绝大海,肆通外国,置船兴贩,桅舵、铜铁不忧乏用。移诸镇兵士眷口其间,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而国可富、兵可强,进取退守,真足与满清抗衡也。”
  说罢何斌从袖中掏出一张台湾地图,只见台湾之山川地势险要之处,都历历如指掌。何斌又向郑成功陈说台湾百姓受荷兰人统治,不堪其苦,人人思念中国之军队,如果郑成功天威一指,台湾之地唾手可得。
  郑成功正在为建立新的基地而苦思冥想,何斌前来一番游说,使他如拔云见日,看到中兴之希望,心中大喜。只见何斌所带来的这张地图,标明荷兰人在台之军事据点,炮台之位置,凭借这张地图,便可以避开荷兰人所修筑的炮台,郑成功看着看着,那种感觉,就象六月天中暑后服了一剂凉茶,沁人心脾、整个人豁然开朗。他站起身上,抚着何斌之背说:“此殆天之使公授予也!自当重报。汝勿扬声,吾自有成算。”他将何斌留在厦门岛内,并且封锁消息,连郑成功麾下的大将也不知晓。
  其实郑成功早已有攻台的打算,只是上一年清军倾数省之兵力围攻厦门,兵情紧急,不得不暂且搁置,现在何斌冒死献上台湾地图,并且细述台湾荷兰人之守备情况,这使郑成功得以知己知彼,这样出兵攻台胜算就很大了。
  
  第二天,郑成功召集诸将,正式提出攻取台湾的计划,他对部将们说:“自攻江南一败,清朝欺我孤军势穷,遂会南北舟师合攻。幸赖诸君之力,虽然已败,但恐終不相忘。故每夜徘徊筹画,知附近无可措足;惟台湾一地离此不远,暂取之,並可以连金、厦而抚诸岛。然后广通外国,训练士卒,进则可战而恢复中兴,退则可守而无內顾之忧。诸君以为何如?”
  郑成功提出攻略台湾,大多数将领都沉默不语了。宣毅后镇将领吴豪站起身来,对郑成功一拱手道:“前日藩主曾以台湾下问,豪已经细稟;非豪之不用命,怎奈砲台利害、水路险恶,纵有奇谋而无所用,虽欲奋勇而不能施,是徒费其力也。”吴豪坚决反对攻取台湾,为什么他敢这样做呢?在郑军将领中,吴豪对台湾情形最为熟悉,他曾多次从台湾经过,见识过荷兰人威力巨大的火炮,以及坚固的防御工事,这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他认为攻取台湾的设想不现实。
  还有一些将领虽然没敢象吴豪那样明确表明反对的立场,但还是以委婉的方式表示对征台的担忧,黄廷站起身说道:“台湾地方闻甚广阔,实未曾到,不知情形。如吴豪所陈红毛砲火,果有其名。况船只又无別路可达,若必由砲台前而進,此所谓以兵与敌也。”这时黄廷还不知道郑成功已经获得何斌所献的台湾地图,这份珍贵的地图将可以让郑军在登陆时避开荷兰人的炮台。
  郑成功听了吴豪与黄廷的发言后,不以为然地说:“此乃常俗之见耳。”建威伯马信慨然说道:“藩主所虑者,诸岛难以久拒清朝,欲先固其根本,而后壮其枝叶,此乃如始万萬全至计。信,北人也,委实不知。但以人事而论,蜀有高山峻岭,尚可攀藤而上、捲氈而下;吴有铁缆橫江,尚可用火烧断。紅毛虽桀黠,布置周密,岂无别计可破?今乘將士闲暇,不如统一旅前往探望:倘可进取,则並力而攻;如果利害,再作相商,亦未为晚。此信之管见也。”郑成功听罢点了点头称许道:“此乃因時制宜,见机而动之论。”
  吴豪仍然不甘心,他又以台湾风土不可、水土多病等为由,反对攻台。参军陈永华发言道:“凡事必先尽之人,而后听之天。宣毅后鎮所言,是身经其地,细陈利害,乃守经之见;亦爱主也,未可为不是。如建威伯之论,大兴舟師前去,审势度時,乘虎虚觑便,此乃行权将略也。试行之以尽人力,悉在藩主裁之。”协理五军戎政杨朝栋也发言支持攻台计划。
  台湾虽然经过颜思齐、郑芝龙等人的开发,但在多数人看来,那是一片荆榛未开的荒蛮之地、化外之地,非英雄建功立业之所,这固然是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文化一直有一种内向性,象颜思齐这样勇于拓荒海外的英雄很少,而郑成功则欲步颜思齐之后尘,虽说是局势所迫,然其眼光不可不谓长远,其事业不可不谓伟大。
  最终郑成功力排众议,确立了攻取台湾的决心。
  (使命的召唤-149)
  
  就在郑成功决定攻取台湾时,这年的正月七日,顺治帝病逝于北京,年仅八岁的康熙继位。清朝新君初立,封建王朝每当权力交接之时,总是多事之秋,清政府内部权力重新分配,在这么一种情形下,清军暂时不会对东南大举用兵,这对郑成功是攻取台湾的一个良机。
  郑成功下令修葺船只,并在二月移师金门,整顿军队,准备粮草与武器,积极为攻台之战作准备。参加攻台之役的部队多是郑成功麾下最精锐的部队,包括亲军镇、右武卫镇、左虎卫镇、右虎卫镇、提督骁骑镇、左先锋镇、中冲镇、后冲镇、宣毅前镇、宣毅后镇、礼武镇、援剿后镇等,总兵力二万多人。
  三月初十,郑军舰队在金门料罗湾集结,当时军队内部谣言不断,很多士兵对这次跨海作战没有信心,心怀畏惧,不断有人逃跑,郑成功不得不派人将逃兵捉回来。大军尚未出征,军队就开始出现骚动,这在郑军以往的历史中是未曾出现的,这也可看出征台之战,从一开始就内部分歧极大,这对郑成功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艰巨考验。
  是真英雄,便不会因为挫折而失去进取之心。
  三月二十三日,终于迎来天时霁静的日子。征台舰队终于开航,数百艘战舰浩浩荡荡,向东驶去,很多人对台湾根本没有什么概念,只认为那是一块海外荒蛮之洲。这一天的航行非常顺利,次日,郑军舰队抵这澎湖列岛。
  
  郑军在澎湖列岛停泊三天,准备等侯顺风时启程,在这段时间里,郑成功巡视了诸岛,并对诸将说:“台湾若得,则此为门户保障。”三月二十七日,郑军舰队继续向东航行,但是遇到逆风,不得已退回澎湖岛。这时郑军遇到了一个麻烦,当时何斌跟郑成功说,只要到了台湾,不愁没有粮食,所以各军只携带了数日的粮食,没想到途中受阻于风,粮食供应开始紧张了。
  郑成功下令在澎湖诸岛取粮,但这些小岛因面积狭小,没有田园可种水稻,只有一些蕃薯、大麦等,而且数量很少,总计只收罗到百余石,只够二万多人的军队一餐之用。这种情况是郑成功始料不及的,他大吃一惊,便于三月三十日晚,下令舰队必须启航。然而此时风向不顺,而且风雨交加,海面上还有雾气,诸将请求等风雨过后再启航,郑成功答道:“冰坚可蹈,天意有在。天意若付我平定台湾,今晚开驾后,自然风恬浪静矣。”
  舰队驶出澎湖列岛后,风雨开始减弱,但是海上的波浪仍然很大,加上天色很暗,一路上险情环生,但是郑成功不为动摇,坚持继续航行。三更之后,云收雨散,天气清朗,郑军舰队总算有惊无险,数百艘战船向台湾的方向开进。
  
  次日拂晓,舰队抵达台湾岛外沙线,天亮时,驶抵鹿耳门。
  能否赢得攻台战争的胜利,首先是郑军能否顺利完成登陆。
  当时荷兰人盘踞在台湾西南的赤嵌城与热兰遮城,在西部有一系列的小岛屿,进入的航道主要有两条,一条为北航道,又称为鹿耳门港道,这条港道水文条件十分复杂,港道曲折迂回,且水深较浅,大船难以进入,根据《台湾县志》的纪载:“水底皆沙,纵横布列,舟不可犯,就其稍深处觅港出入,港路窄狭,仅容两艘。”另一条为南航道,又称为大港道,入口处狭窄,水深可进出大船,但是荷兰人在此修筑有热兰遮城,所以南航道处于荷兰人的炮火打击范围。
  为了避开荷兰人的炮台,郑成功选择由鹿耳门港道登陆。这条港道自然条件不够理想,郑军的向导何斌是个有心人,他曾细细勘察过鹿耳门的水道,绘制在地图中,而且亲自为郑军导航。虽然如此,郑军数百艘战船能否顺利通过,特别是一些大型船只是否会搁浅?谁也没有把握,所以郑成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
  在舰队出发前,郑成功曾对部将们说:“本藩矢志恢复,念切中兴。前者出师北讨,恨尺土之未得;既而舳舻南还,恐孤岛之难居。故冒波涛,欲辟不服之区,暂寄军旅,养晦待时;非为贪恋海外,苟延安乐。自当竭诚祷告皇天并达列祖,假我潮水,行我舟师。”能否顺利通这个浅水航道,则要看涨潮时海面能上升多少。
  郑成功乘上小哨船,在何斌等人的引导下,先行入港。郑军选择的时机也恰到好处,由于这一天是初一,正值大潮,到了中午时,海水涨潮,海面上升数尺,郑军中的大船居然也可以顺利入港。
  郑军之所以能这么顺利成功登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郑军的军事行动相当保密,从舰队出发到成功登陆,荷兰人均没有发觉。这支二万五千人、数百艘战船的庞大军队,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已经钻到荷兰人的眼皮底下了。荷兰人对郑成功攻取台湾并非全无准备,但是郑军选择在风向不利于航行的季节突然挺进台湾,这是荷兰人没有料想到的,而在郑军登陆前一夜,海面上还风雨交加,荷兰人更没有料到这支英勇的舰队战胜风雨与波涛,奇迹般地出现在台湾岛西部。
  在荷兰人修筑的赤嵌城外,有一赤嵌街,乃是百姓之聚集地与市集,其地在现今台湾之台南市内,当地百姓对郑军的到来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并给郑军提供大量的帮助。郑成功发动的攻台之战,从一开始,便是一场正义之战。
  (使命的召唤-150)
  
  三、克复赤嵌城
  
  郑成功的二万五千名士兵出其不意地在鹿耳门登陆成功,令荷兰人大跌眼镜。
  荷兰人在当时是世界海上霸主之一,虽然其在台湾的总兵力不到二千人,还不到郑军人数的十分之一,但也是一支久经沙场之师,更凭恃火器上的巨大优势,不把郑军放在眼中。赤嵌城的荷兰军事长官雅各布•猫难实叮(Jacobus Valenfijn)迅速作出反应,就在郑军登陆的这一晚,他率部炮击郑军营地,并且焚烧附近的一些马厩、米仓,企图让郑军人马陷入无粮之困境。
  郑成功当机立断,派出军队进驻赤嵌街,保护这里百姓的草房与米仓,防止荷兰人焚毁。由于荷军在人数上居于劣势,猫难实叮未敢继续深入。
  
  荷兰人自从占据台湾岛之后,凭借此坚船利炮,镇压台湾人民的起义,由于台湾人民既缺乏大陆的支援,武器又非常落后,所以不是手持精锐武器的荷兰人的对手。久而久之,荷兰人对中国人有一种轻视之心,以台湾总督弗雷德里克•揆一(Frederick Coyett)的话说:“在福摩萨(台湾)的中国人就被荷兰人看作不堪一击,以为他们都是文弱怯懦,不能打仗的。据荷兰人估计,二十五个中国人合在一起还抵不上一个荷兰兵。他们对整个中国民族都是这样的看法:不分农民和士兵,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一个不是胆小和不耐久战的,这已经成为我方战士不可推翻的结论。”
  显然,荷兰人将身经百战的郑军官兵视同手无寸铁的寻常百姓,在他们看来,击败郑军就会象当年击败郭怀一起义一样的轻而易举。
  荷军决心先反击驻守于北线尾屿的郑军。北线尾屿与鹿耳门南北相接,是控制南北航道的入口处,战略地位显著,郑成功安排宣毅前毅的官兵驻扎于此,约有兵力一千五百人至二千人,指挥官是陈泽。因为这是个岛屿,一旦交锋,郑军主力要前往救援也不太容易,所以荷军在首战地点选择在此。
  
  荷军上尉托马斯•贝德尔(Thomas Pedal,郑军译为“拔鬼仔”)是个心高气傲的军官,他显然对对手的实力一无所知,在他看来,只要放一阵枪,这群中国人便会吓得四散逃跑,就象荷兰人所征服的其他地区的军队那样不堪一击。
  四月初三,贝德尔上尉率二百四十名士兵,在北线尾屿的南端登陆,以十二人以一排,共计二十排的方阵,逼近郑军的驻地,宣毅前镇指挥官陈泽下令郑军士兵做好迎战准备。当贝德尔的荷军靠近郑军时,荷兰人连放了三排枪,他估计郑军应该很快就作鸟兽散了。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郑军非但没有后退半步,反而以密集的箭雨还击,在箭雨过后,郑军开始向前推进,前面的士兵一手持着盾牌,一手持刀,后面跟进的士兵则不断地以弓箭还击。
  由于双方的距离非常近,前一刻还信心满满、自以为英勇无比的荷兰人突然间惊呆了,这种情况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根本没有迎战对手进攻的心理准备。郑军密集的箭雨威力并不逊色于荷军的枪支,而且当锐利的箭镞刺穿身体时,比枪伤更令人感到恐怖。
  对于郑军来说,也确实没有把这两百多人的荷兰军队放在眼中,他们经历了无数比这更加残酷的战争,而且习惯了战场的厮杀与血腥。郑军士兵的勇敢让荷兰人大为震憾,他们不顾一切地向前冲锋,没有在枪林弹雨中表现出一丝的犹豫。
  中国战士的英勇表现令这些荷兰士兵大开眼界,当然,对于绝大多数的荷兰人来说,这也是生命中最后一次开眼界了。后来荷兰人写道:“如果说战斗前他们是英勇无畏,想要仿效吉迪翁的行径,那么他们的勇气则完全为恐惧所代替,许多人甚至还没有向敌人开火便把枪丢掉了。他们抱头鼠窜,落荒而逃,可耻地遗弃了他们英勇的队长和同胞。”
  正当荷兰人为郑军的冲锋目瞪口呆之时,郑军另一路的军队抄截荷兰人的后路,这是郑军在作战中惯用的战术。荷兰人陷入到腹背受敌的困境中,除了贝德尔上尉还故作镇静之外,多数的荷兰人开始逃跑,他们跳入海中逃生,郑军士兵杀入敌阵,与荷军肉捕战。
  荷兰人本来在人数上就吃亏,在肉搏战的本领比郑军又要逊色,一阵砍杀之后,没有跳海的荷兰人被全部歼灭,总计一百一十八人,包括那位颇为狂傲的贝德尔上尉。跳入海中逃生的一百二十余人中,又有四十多人淹死,还有八十人总算手脚快,侥幸捡回一条命。
  (使命的召唤-151)
  
  对于这次战斗,曾在郑成功麾下担任户都事的杨英在回忆录中只是轻描淡写道:“夷长揆一城上见我北线尾官兵未备,遣战将拔鬼仔率鸟铳兵数百前来冲杀,被宣毅前镇督率向敌,一鼓而歼。夷将拔鬼仔战死阵中,余夷被杀殆尽。”
  战斗的结果远远出乎荷兰人的意料之外,郑军仅仅用几十分钟,便赢得了战斗的彻底胜利。
  在贝德尔在北线尾屿发动进攻的同时,另一路荷兰军大约二百人,在阿尔普多上尉的率领下,正打算在士美村阻止郑军的后续船队的登陆,此时得悉贝德尔部队覆灭的消息,大惊失色,看来郑军的实力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此时郑成功的部队已经完成对赤嵌城的包围,这支荷兰小分队转而走海路前往增援赤嵌城,约有六十人进入赤嵌城,其余的人退回热兰遮城。
  
  同样在这一天,赤嵌城的荷兰军事长官猫难实叮的弟弟与弟媳二人,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赤嵌城已经岌岌可危,他们二人还饶有兴致地出城堡去游玩,结果被郑军士兵逮个正着,押解到郑成功的帐前。郑成功没有为难他们二人,反先以礼相待,送他们返回赤嵌城内,并要他们转告猫难实叮,赤嵌城已陷入包围之中,只要投降,郑军将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
  当时赤嵌城内的荷兰军队,有的资料说是四百余人,有的说是六、七百人,反正与城外郑军二万人相比,是少得可怜。更要命的是,城堡人的粮食储备很少,显然郑成功二万多大军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出现在台湾岛,这使赤嵌城的荷兰人根本没有时间来储备更多的粮食。不仅粮食缺乏,城内的淡水供应也非常紧张,火药也不多,甚至难以抵挡郑军一次进攻。
  台湾总督揆一在热兰遮城举行军事会议,决定与郑成功进行谈判。荷兰人决定支付一笔赔款,交给郑成功,以换取郑成功的军队退出台湾;如果郑成功拒不退出台湾,荷兰人还准备了作出必要的让步,只要郑成功同意荷兰人可以自由进出台湾的港口,谈判还是可以接受的。显然,荷兰人已经意识到国姓爷的威名并非浪得虚名,对这位东亚海上贸易的霸主,荷兰人已经作好妥协的准备。
  
  然而令荷兰人没有想到的,是郑成功拒绝了他们的要求,郑成功大义凛然地表示:“这个岛是属于中国的,在中国人不需要它的时候,可以允许荷兰人暂时借居。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来自远方的荷兰人,自应把它交还原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郑成功表示,只要荷兰人撤离台湾岛,可以把两座城堡内的所有财物全部带走,郑军的目的并不是要与荷兰人打战,但是收复台湾的决心是不会动摇的。如果荷兰人一意孤行、负隅顽抗,那么郑军将不得不采取武力手段,强行驱逐出境。
  台湾总督揆一见谈判未成,决心要固守热兰遮城,与郑成功对抗到底。但是对另一座城堡赤嵌城而言,根本不具备固守的条件,猫难实叮心里很明白,只要郑军围困数日,赤嵌城将陷入灾难之中。除了与郑军谈判,他别无选择。郑成功命令士兵每人收集一束草,围屯在赤嵌城外,然后派翻译官吴迈、李仲二人入赤嵌城,劝降猫难实叮,并威胁说:“如不降,周围放火焚之。”
  四月初四,垂头丧气的赤嵌城守将猫难实叮终于献出城堡,向郑成功投降,赤嵌城的荷兰守军数百人,悉数成为郑军的俘虏。
  荷兰人在台湾的两大军事据点之一的赤嵌城,尚未经过激烈战斗,就这样拱手而降,这使得郑军士气大振,而龟缩在热兰遮城的荷兰人则未免胆战心惊。
  (使命的召唤-152)
  
  两天后,郑军与荷兰人展开了一次小规模的海战。
  这次海战,两方纪录的时间有所差异。杨英回忆录中纪载日期为四月初六,是郑军收复赤嵌城的第三天;而荷方纪录则是在贝德尔上尉出击北线尾屿的同一天,其日期为四月初二。
  当时荷兰人停泊在港口的军舰主要有两艘大型夹板船,分别是赫克托号与斯•格拉弗兰号,还有两艘较小的船只白鹭号与马利亚号。郑成功决定消灭掉荷兰人的海上力量,他派遣宣毅前镇、侍卫镇、左虎卫镇各一部分,组成一支进攻舰队,由陈广、陈冲等将领指挥,围剿荷兰人的战舰。
  从船只的性能上看,荷兰人的战船要远远优于郑军舰船。荷兰夹板船比郑军的主力战船体积要大三倍,高大坚固,船上有五个桅杆,航行速度快,受风向的影响较小,船上装备有二十五门以上的大炮,火炮威力巨大,射程远,精度高。荷兰这个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在海军的装备与实力上,都堪称是世界一流,那也是荷兰人称雄世界的年代。在二十八年前的1633年,荷兰与大明帝国在料罗湾等海域激战,为郑芝龙为主力的大明舰队所击败,共被击毁大型夹板船五艘,遭到前所未有的惨败,然而二十八年后,荷兰人在战舰的性能上,已经远非当时所可比,欧洲的大航海时代使得船只的性能与火力的进步神速,到十七世纪末,即荷兰人从台湾撤离后的三十年后,荷兰舰队的主力舰只拥有七十四门火炮,有些舰只甚至拥有九十门火炮,可见其发展进步之迅速。
  反观郑军一方,虽然郑成功舰队的力量并不逊色于郑芝龙时代,但是清军入关后,中国的船只发展实际上已陷入停滞状态。郑成功的舰只一般只配置二门火炮,在航行上也受风向影响很大,这个我们从以往郑军舰队的活动中已经清晰可见。由是可得出一个结论,当时中国战舰相对于荷兰战舰,处于非常明显的劣势,这也是许多郑军将领对攻台之战持反对态度的一个原因所在。但是郑成功也有优势,其一是他的战船数量远远多于对手;其二是他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英勇水师。
  
  根据荷兰人的记载,郑军参战的船只多达六十艘,战船数量的对比是十二比一,从四面八方向荷兰战船发动进攻,荷兰的主力舰赫克托号遭到数十艘郑军船只的围攻,双方相互炮击,海面上激起一阵阵的水柱,天空间响荡着刺耳的轰鸣声。勇敢的郑军舰队中的有五、六艘载满硫磺、焰硝的船只,冒着荷兰人猛烈的炮火,冲到赫克托号旁,然后水兵点燃了船上的易燃物,熊熊烈火腾空而起,直窜上赫克托号,赫克托号很快燃烧起来,只听得一阵响雷般的巨响,赫克托号内的火药仓因为大火而被引爆,几分钟后,这艘以古代特洛伊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所命名的巨大战舰,连同舰上约一百名的士兵,一同沉入海底。
  赫克托号的沉没,使荷兰人陷入一阵恐惧之中。另一艘大战船格拉弗兰号也被郑军船只所围困,郑军一些士兵甚至爬上敌舰中,砍断舰上的绳索,如果不是舰长反应快、赶紧下令逃跑的话,格拉弗兰号可能就成为郑军的战利品了。其他两艘荷兰战船也不敢恋战,其中白鹭号与格拉弗兰号向北行驶,逃往日本,另一艘马利亚号则向南逃窜,驶向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亚洲基地巴达维亚(现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这次海战又被称为大员湾海战,郑军以优势兵力取得了海战的胜利。
  从郑军登陆台湾,短短几天的时间,连续取得北线尾屿战斗、大员湾海战、收复赤嵌城的胜利,其余的荷兰人一千多人,被困在热兰遮城,已成孤军之势,攻台之战进行得非常顺利。台湾总督揆一一方面企图以热兰遮坚固的城堡固守,另一方面则寄希望于巴达维亚殖民当局的援兵。
  只要攻陷热兰遮城,就可以清除台湾的荷兰人势力,郑成功调兵遣将,兵临热兰遮城下,准备一鼓作气,解决台湾战事。
  (使命的召唤-153)
  
  四、“开辟荆榛逐荷夷”
  
  郑成功解放台湾之役之所以进行得非常顺利,乃是得益于台湾人民之支持。
  在决心收复台湾之前,郑氏将领中很多人是持反对意见,可是事实证明了郑成功复台之役是高瞻远瞩,而且遇到的困难也远比想象的要少,这是因为台湾同胞视郑军为解放者,他们拒绝为荷兰人卖力,并且给郑军提供了大量的支援与帮助,并且自发组织暴动,以终结荷兰人的统治。
  赤嵌城与热兰遮城附近的乡社土藩头目对郑军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情愿归附郑成功,南北两路的其他乡社接踵而至,郑成功对这些乡社头领均有赏赐,荷兰人在此的统治确实不得人心,当郑成功抵达汶港(又称北港、笨港)时,这里是汉族移民最先到达且开拓之地,所有的居民对汉族军队的到来欢欣鼓舞,男女老少,壶浆相迎,这也使郑成功对开拓台湾更怀坚定的信心。
  不过郑军的军纪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士兵乘机搜掠百姓的银两,或者擅自私藏粮食。郑成功认为这种行为将大失民心,下令严加整肃,一批犯法的士兵被无情地处决,将领也未能幸免。首先遭殃的将领,便是当时反对攻台最卖力的吴豪,他是宣毅后镇的指挥官,对于他的罪行,史书上没有详细的纪载,因此真正原因有可能是他一直反对郑成功的经略台湾的计划;另一位遭到处分的将领是左虎卫镇的陈蟒,被捆责革职。
  
  对于台湾总督揆一所据守的热兰遮城,郑成功仍然希望能和平解决,他又一次派遣使者试图说服荷兰人放弃抵抗,但是遭到荷兰人顽强的拒绝。既然和平方式不可行,那么只能诉诸武力了。
  赤兰遮城的荷兰守军约一千一百人,这座城堡修建于砂丘之上,三面环海,以砖石砌成,是典型的欧式城堡,正面城墙厚度可达六英尺,侧面墙厚度达四英尺,外围还有围墙,高三英尺,厚十八英寸。城堡四角都置有炮台,布置有二十门大炮。热兰遮城内,无论是粮食还是火药,都很充裕,所以荷兰人准备凭借火炮的威力,来坚守这座城堡。
  为了迅速攻克热兰遮城,郑成功作了半个月的精心准备。
  四月二十四日,郑军数十门大炮开始发出怒吼声,炮弹向赤兰遮城倾泄,造成一些荷兰人的伤亡,并且使城墙遭到一些损坏。显然,此时郑军的官兵低估了他们的对手,郑军大炮架设在旷地之上,没有掩体的保护,许多士兵都从防御工事里走出来,兴高采烈地看着己方的大炮猛轰敌军的城堡。
  荷兰人虽然受到一些损失,但是他们的大炮却丝毫未损,并耐心地等待着反击的时机。当郑军士兵以为这座城堡已经是唾手可得之时,荷兰人的大炮开始发威,威力巨大的炮弹纷纷落在这些暴露在旷地上的士兵身旁,很多人被炸得粉身碎骨,一些大炮也被荷兰人所摧毁。郑军将领、礼武镇的指挥官林福也被荷兰人的来复枪所伤。这次进攻,使郑军士兵见识了红夷大炮的厉害,那崩山裂石的威力,令人吃惊。
  第一次进攻热兰遮城以失利而告终。
  (使命的召唤-154)
  
  郑军自从起兵以来,攻城战一直是其最大的弱项,虽然郑军曾经收复许多城池,但绝大多数都是不战而降,真正以攻坚战的方式赢得的城邑并不多。但是并不能说郑军在攻打城堡上一点经验也没有,虽然不能攻坚取胜,但可以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只要时间足够长,城内的守军最终会被困死,除非投降。
  郑成功曾经围困漳州城五个月,最后因清军援军赶到而最终失败;后来在南京城外的围困战也以失败告终,现在轮到热兰遮城,这次围困战能否成功呢?
  热兰遮虽然是一座孤城,然而也是荷兰在远东的一个重要据点,还是可能得到来自荷兰巴达维亚殖民当局的军事援助。郑成功多次写信给台湾总督揆一,劝他投降,但是揆一无一例外地拒绝,与此同时,分布在台湾其他地方的荷兰人纷纷向郑成功投降,人数大约有一百二十多人。郑成功劝揆一认清形势,并且表示即便荷兰坚守十年,郑军仍然会以无比的耐心等待最后的胜利。
  对台湾总督揆一而言,另一大麻烦,是他与巴达维亚殖民官员之间存在很深的矛盾。在郑成功发动攻台之役前,荷兰殖民当局错误判断台湾战事不会爆发,因此准备进攻澳门的葡萄牙人,以夺取澳门这个重要贸易港口,但是揆一却认为郑军随时可能发动进攻,荷兰人在台湾的军事力量不够强大,反对在此时贸然出兵进攻澳门。巴达维亚当局对揆一非常不满,决定将他撤职,改派东印度检察长克伦克出任台湾总督。
  克伦克率两艘舰船出发后,在大员湾海战中狼狈而逃的马利亚号快艇逃回到巴达维亚,并向巴达维亚殖民当局确认郑成功的军队已经发动征台战争,这下巴达维亚当局慌了手脚,组建一支七百名士兵、十艘战船的增援部队,由雅科布•考乌率领,前往增援热兰遮城。
  
  先期抵达台湾的克伦克及其两艘战舰,惊谔地发现迎接他的不是掌声与鲜花,而是严阵以待的郑军士兵,他居然吓得不敢下船登岸,在逗留几天后,索性将船驶向日本去了。
  西历8月12日,由考乌率领的荷兰增援舰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终于抵达台湾。然而考乌与克伦克是一路货色,看到郑军的阵容强大,他心里凉了半截,不敢贸然上岸,以港内风浪太大为由,舰队在外港逗留了二十八天。一艘小船触礁搁浅,被郑军所掳获,船上的四十二名荷兰人都成为郑军的俘虏。
  不论怎么说,荷兰援军的到来,还是使热兰遮城的守军为之一振,援军带来了二千二百磅的火药,还有一些物资,以及揆一盼望已久的战舰。荷兰人开始着手组织反击,9月16日,荷兰人出动了三艘大型夹板船、两艘双桅船以及十几条小艇,向郑军的船只发起进攻。
  郑成功下令还击,宣毅前镇指挥官陈泽、戎旗镇左协、右协等军队率舰队迎击。荷兰舰队本来处于顺风向,但是出发不久后,风向突然逆转,反而处于逆风向,荷兰人的小艇驾驶灵活,逆风而行,率先与郑军舰队交手。郑军舰队并非纯粹以数量优势取胜,而是非常聪明地掩蔽起来,然后突然发起进攻。荷兰小艇的战斗力远不如大型战船,不多时,郑军便缴获了三艘荷兰小艇,荷兰人见不是对手,赶紧后撤。
  不想荷兰人的运气不佳,其中两艘大型夹板船被海上冲到浅滩上搁浅,一艘是科克伦号,一艘是克登霍夫号。郑军乘机发起猛烈的进攻,科克伦号成为郑军舰炮的固定靶子,在火炮的轰击下,科克伦号遍体麟伤,最后在炮火声中被击毁。另一艘克登霍夫号战船,则被郑军以火船逼近,最后成功引燃,被熊熊的大火所烧毁。
  郑军海军再次证明自己海上的实力,这场海上战斗只进行了一个小时,荷兰人的反击计划完全破产,损失了两艘大型夹板船与三艘小艇,人员伤亡约三百人。郑军方面也有不少的损失,伤亡一百五十余人,其中宣毅前镇副将林进绅在战斗中阵亡。
  (使命的召唤-155)
  
  荷兰人反击的失败,使得热兰遮城内所有士兵无不沮丧,这支七百人的救援部队不仅只是杯水车薪,甚至新来的士兵也开始等待别人的救援了。
  城内的情况日益恶化,在被困数个月后,荷兰人必备的生活物资开始缺乏,由于食物单一,缺乏洁净的饮水,很多荷兰士兵得了水肿病与败血病,几乎每天都有荷兰人被病魔夺去生命,表面上还坚固无比的热兰遮城,其实内部已经是显得脆弱不堪。
  而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郑成功的军队仍然不依不挠地继续封锁围困,对很多荷兰人来说,似乎只有当热兰遮成为一座死城之时,才是战争的终点。
  可是在11月6日时(农历九月十五),台湾总督揆一意外地收到一封信。
  这封信是清靖南王耿继茂写来的,耿继茂希望与荷兰人合作,乘郑军精锐部队集中于台湾时,一举击破郑成功在大陆的后方基地,这么一来,郑成功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战争有时就是如此微妙,参战各方都考虑利益的最大化,清军既然在水师上无法与郑军抗衡,就企图借助于荷兰人的力量。
  这封信令荷兰人仿佛看到一线希望,如果郑成功在大陆的基地被摧毁,那么将被迫回援,这样在台湾也难以立足。
  揆一象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决定派出三艘威力最大、航速最快的夹板船,配备强大的火力,以及两艘小船,全副武装,准备驶往福建,配合清军作战,一举攻占郑军在福建的军事基地。
  救援兵团司令考乌接受了这项任务,他率领五艘舰只组成的舰队向台湾海峡深处挺进。不过考乌接受此任务,却完全出自于私心,考乌在荷兰舰队遭郑军重创之后,他便考虑返回巴达维亚,他自称是要去争取更多的援兵,可是实际上他是想逃跑,他认为自己并不受到台湾荷兰当局的管辖。
  考乌率这支舰队行驶到澎湖列岛后,有三艘船出了问题,其中两艘大船、一艘小船,由于停泊在不合适的水域,导致这三艘船的锚链被风吹断,只得返回台湾进行维修。而剩下的一艘大船与一艘小船,并没有如期驶向对岸的福建,联合清军作战,考乌自作主张,将这两艘船驶回巴达维亚,乘机溜走了。
  
  荷兰人内部的矛盾,使得联合清军作战的计划泡汤了。
  不仅如此,热兰遮城的荷兰人不仅未能通过打击福建方面的郑军来牵制围困在城外的部队,反而跑了两艘船,以及船上的士兵、火药、粮食。这使得热兰遮城内的荷兰人偷鸡不成反蚀了把米,处境更加恶化,此时城内可以拿起武器作战的强壮士兵,已经不足四百人,而疾病与死亡却仍然如恶梦一般困扰着他们。
  这些自认为勇敢的荷兰人开始向郑军投降,首先是一名上等兵投降,接着是一名军曹,然后又有三名士兵相续投降。
  投降的士兵供出了城内的情况,并且还向郑成功供出城堡的弱点所在,并建议郑军率先攻取乌特利支外堡以其附近的外堡山,这样可以占据地形上的优势,居高临下攻击热兰遮城。
  这个价值连城的情报对郑军尽早结束这场战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使命的召唤-156)
  
  1662年1月,郑军在乌特利支外堡南面与东南筑起三座炮台,并且挖了大量的壕沟,修筑许多防墙与防栅,运进二十八门大炮以及数千名的士兵。与第一次进攻热兰遮城相比,郑军进攻乌特利支堡的战役准备充分,在战术上更是进步神速,虽然这场战斗在郑成功征战史中只是一次小战斗,但其意义非凡,因为这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战争。
  郑军没有再犯下同样的错误,大炮并没有被置于旷野,而是有炮台为掩体,士兵也躲在壕沟与防栅之后,以避免在荷兰强大火炮下遭到重大伤亡。
  1月25日清晨,郑成功对乌特利支堡的进攻开始了。
  中国军队首先开炮,二十八门大炮的轰鸣声拉开了战斗的帷幕,从南面与东面猛轰乌特利支堡,荷兰人也开炮还击,中国军队的火炮数量要比荷兰人多,在对攻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经过长达两个小时的炮击,郑军的大炮轰塌了城墙,郑成功两次组织突击队,想乘势夺取城堡,但是由于荷兰人火力很猛烈,未能成功。看来继续炮击是更佳选择,郑成功下令继续开炮,将乌特利支堡彻底摧毁,一颗颗无情的炮弹落在城堡上,这次炮击一直持续到了晚上,荷兰人的这个外堡被炸为一片废墟。
  荷兰人被迫放弃这片废墟,退入热兰遮城。
  乌特利支堡的炮战以中国军队的完胜而告终,但是荷兰人还留了一手,在撤退之时,他们将四大桶火药埋在地窖内,然后拉了一条导火索。在战斗胜利后,郑成功想亲自巡视被炸平的乌特利支堡,但此举被投降的荷兰人汉斯所阻,汉斯告诫他要提防荷兰人善用的诡计,果不出所料,当一部分郑军进攻到堡内时,埋在地窖中的火药的导火索被点燃,发出巨大的爆炸声,不少郑军士兵当场被炸死。
  入夜时分,中国军队完全占领外堡山,夺取这个制高点,便直接威胁热兰遮城的安全了,因为郑军的火炮可以居高临下炮击热兰遮城。
  
  乌特利支外堡的失陷,使得热兰遮城已危在旦夕。中国士兵以神奇般的速度适应了近代化的战争,在夺取外堡山后,郑军迅速在山上挖战壕,并筑起一座大型炮台,构筑坚固的防墙,防墙的厚度约在五米,高度约有三点五米,以此来避免遭受到热兰遮城的炮击。
  荷兰人为了保卫热兰遮城,几乎所有的火器都开火了:大炮、迫击炮、步枪、手榴弹等,夜空中火光四窜,荷兰人明白最后的时刻到来了。在热兰遮城内,荷兰人召开军事会议,以商定热兰遮城的命运,台湾总督揆一仍然对战局心存幻想,还寄希望于巴达维亚增派援军,他认为城内的粮食还可以支撑四个月以上。但是揆一的主张只是少数派,城堡内的荷兰人总数已经锐减到了五百人,要坚守这座城堡只是痴人妄想罢了。
  最后揆一被迫接受大多数人的意见:开城投降。荷兰人开始与郑成功进行谈判,他们只是想体面地退出战争,郑成功达到了目的,他慷慨地顾全了战败者的面子。
  1662年2月1日,双方在停火协议上签字。这份条约共有十八款。根据这份条约,荷兰人将热兰遮城堡、外堡、大炮、剩余的军用物资、商品、现金以及其他属于东印度公司的财产全部移交给郑成功。郑成功则将掳获的四艘荷兰船只归还,并且同意荷兰人以扬旗、鸣炮、荷枪、击鼓、列队的方式体面地上船,让这些殖民者挽回最后的颜面。
  (使命的召唤-157)
  
  热兰遮城生还的荷兰人只有五百人左右,在郑成功长达九个月的围困战中,荷兰人死亡人数一千六百多人,有些死于炮火,有些则死于疾病,其余的幸运者虽然背负战败者之名,但总算可以逃离地狱般的热兰遮城,呼吸海上的新鲜空气了。
  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宣告结束,台湾历史开始一个崭新的时代。
  
  郑成功解放台湾之役,不独是郑军与荷兰殖民者的战争,不仅是中国与西方一次战争,如果放在更大的视野来看,这场战争,是东方国家在西方国家全球扩张背景下的一场反击战,郑成功是那个时代惟一可以阻挡欧洲人在远东扩张的东方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使得欧洲殖民者全面侵略中国的时间被大大推迟。同时,这场战争也不仅仅是收复了台湾这块中国的领土,而且也确定了郑成功在远东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他不独是中国的英雄,他也是东亚的英雄,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英雄。
  不要忘了荷兰是十七世纪欧洲最强的军事强国之一,但是郑成功在装备精良的荷兰近代化武装之前,仍然取得巨大的胜利,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中国军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郑成功发动攻台的时机相当好,一方面是由于清顺治帝去世,清军不能大举南下,这便减少了后顾之忧,再则郑军冒着暴风惊涛海上行军,出其不意顺利登陆,而且选择了涨大潮的时间,使得舰队得以顺利通过狭窄的水道,这些显示郑成功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地利,是郑军登陆后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将荷兰军队困在两座城堡之内,形成了战略的主动性,而荷兰的援军则必须从遥远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北上支援。人和,是郑成功的攻台之战得到台湾人民之支持,且在军队数量上有压倒性的优势,而荷兰内部矛盾重重,更削弱其战力斗。
  其次是郑成功能够知己知彼,与后世的鸦片战争相比,晚清的中国军队对西方人的了解程度,还比不上一百八十年前的郑成功,在征台战争开始时,郑成功对荷兰人在武器上的优势是有清晰的认识的,郑军的武器装备虽然逊色于荷兰人,但并非落后许多,在郑军中,也有拥有欧洲人制造的大型火炮,在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等诸方面因素,对这场战争的胜利,郑成功是有胜算的。
  再次,郑军在海上战术中表现出卓越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郑成功也得益于其父郑芝龙在料罗湾海战中击败荷兰人所取得的经验,在火炮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郑成功采取以火船逼近的战术,以火攻这种古老却有效的战术取得非常优异的战果。而在对付巴达维亚援军舰队时,郑成功充分利用风向、潮流变化,在不利于己方的情况下,隐蔽耐心等待战机的出现,当风向、潮流不利于荷兰船只时,则果敢投入进攻,抓住荷兰舰只搁浅的有利机会,一举击沉其主力舰,在海军战术应用上可以说炉火纯青。
  其四,郑军在战场上认真向敌人学习攻防之术,并很快适应并掌握了近代化战争的战法,从第一次进攻赤兰遮城的失利中,郑军交付了高昂的学费,火炮与士兵均在缺少掩体情况下,置于敌人炮火打击范围。但是郑军很快在荷兰降兵的指导下,以令人惊咤的速度学会了荷兰人的热兵器时代战争的原则,并且在乌特利支堡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当我们回顾郑军南京之役的失利时,发现南京城下的郑军,与赤兰遮城下的郑军犯了同一个错误,凤仪门外的驻军将大炮架设在路旁,根本没有掩体的保护,以致于清军在反击时,轻松炸毁了郑军的大炮。郑成功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大军的统帅,而耻于向敌人中的普通士兵请教,他的谦虚善学是郑军战斗力迅速提升的根本原因。
  
  荷兰人进入台湾的时间是1624年,即郑成功出生的那一年,被驱逐的时间是1662年,总计三十八年。台湾之开拓,始于颜思齐、郑芝龙,现郑成功继续先人之事业,他在征台之役胜利后,难掩内心之激动与豪情,慨然赋诗一首: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使命的召唤-158)
  
  五、最后的事业
  
  收复台湾,乃是郑氏集团事业之新起点,郑成功以他人生最后一年的短暂时间,深刻地影响中国的历史,其所建立勋业之伟大,足以列入中国历史最伟大人物之列。
  在赤嵌城投降后,郑成功将赤嵌城改为东都明京,并设一府二县,即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在收复热兰遮城后,又改为安平镇,此举拉开郑氏经营台湾之序幕。
  郑成功对开拓台湾,奠定抗清基地充满信心,他发布命令道:“东都明京,开国立家,可为万世不拔基业。本藩已手辟草昧,与尔文武各官及各镇大小将领官兵家眷,聿来胥宇,总必创建田宅等项,以遗子孙计。但一劳永逸,当以己力经营,不准混侵土民及百姓现耕物业。”
  台湾虽然经过颜思齐、郑芝龙以及后来荷兰人的经营,但是所开拓之地仍然非常有限,台湾岛面积广阔,物产繁多,地理条件对农林渔业均十分有利,加之台湾一直作为一个商业贸易重要基地,开拓前景十分乐观。郑成功的原则是不与当地原居民发生纠纷与冲突,所以严禁侵占当地百姓的耕地、财产,在尚未开发之地,文武官员及各级将士,得可以得到一块土地,盖建房屋,开辟田地,并将此土地定为可以传给子孙的永久性用地。
  郑成功在开拓台湾的措施上,显示出其卓越的才能,即便以今日之眼光视之,亦不能不让人佩服其远见卓识。譬如在经济开发上,鼓励多种经营,包括渔业、耕作业、林业及商业等,在难以开发利用的汛地,鼓励开发,如果各级将领在汛地中的山林地带开发,还给予奖励。更难能可贵的是,郑成功还具有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他的发布的命令中,强调开发山林陂池过程中,“须自照管爱惜,不可斧斤不时,竭泽而渔,庶后来永享无疆之利。”
  
  开拓台湾之艰辛,远远超过想象。由于台湾的热带湿热气候,原始丛林密布,愈往岛内,山峦层层叠叠,丛林中遍布湿毒之气,令人恐怖难安。虽然郑成功在政策上采取了种种刺激拓荒的措施,但是很多人仍然无法适应这片仍处原始状态的土地,大量的士兵中屯垦过程中因水土不服而导致疾病,疾病又以很快的速度蔓延开,结果病倒的士兵有十之七八,其中不少人死亡。
  在开拓的前期,由于开垦规模尚小,郑成功的军队时常陷入缺粮的境地,特别在围困热兰遮城期间,郑军有时每个官兵,一日只能吃两顿饭,后来以十锭黄金向台湾一些本土居民购买粮食,才缓解粮食危机。由于开拓台湾之艰难,当时留守在厦门、金门的郑军将士,没有人愿意渡海到台湾去。
  1662年正月,郑成功命令留守厦门岛的郑泰、洪旭、黄廷等人将思明将士的家眷迁往台湾,以增加台湾的人口与劳动力。此命令遭到了厦门将士的抵制,当时大家的看法,去台湾就象到鬼门关一样,似乎只要一去,便没有生还的机会了。郑成功的这些部将们竟然开始公然违抗命令,洪旭、黄廷等人索性将郑成功派往厦门岛的人强行扣留,不发一船到台湾,这在郑军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情形。
  
  并非所有的人都鼠目寸光,台湾岛虽然表面上蒙盖着荒凉与原始,但是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却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能。户都事杨英是深刻认识到台湾的得天独厚之优势,他对郑成功说:“英随藩主十四年许矣,扈从历遍,未有如此处土地膏腴饶沃也。惜乎土民耕种,未得其法,无有人教之耳。”台湾本土居民原始而落后的耕种方法,使得这块神奇的土地远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说秋收时节,“土民逐穗而拔,不识钩镰割获之便,一甲之后,云采数十日方完,访其开垦,不知犁耙锄斧之快……如此虽有广土众民,竟料人事不齐。”
  杨英同时建议,发给农民“铁犁、耙、锄各一副,熟牛一头,使教耕牛犁耙之法,播种五谷割获之方。聚教群习,彼见其用力少而取效速,耕种易而收获多,谓不欣然效尤,变其旧习之难且劳者,未之有也。”并且建议“垦多力耕者有赏,怠玩少作者有罚。……度其力量授田,然后计亩徵输焉。”如此一来,据杨英的估算,“年可岁供百万也。”
  郑成功经营台湾,使得台湾的农业迅速摆脱了原始的耕作模式,农业技术得到质的飞跃,虽然他在收复热兰遮城后的几个月内便去世,但仍然是台湾开发史上最重要之人物,为郑经时代更大规模的拓荒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命的召唤-159)
  
  驱荷夷出境后,郑成功击败了最强劲的海上竞争对手,当之无愧地成为远东海上贸易的霸主。在台湾战役之前,荷兰人多次劫掠郑成功的商船,导致郑成功在1656年对荷兰实行贸易制裁,两年的贸易制裁令荷兰人损失惨重,被迫低头每年向郑成功缴纳一定数量的银两与战略物质,换取郑成功取消贸易制裁。但是荷兰人很快又暴露其贪婪的本性,之后又多次阻挠郑氏商船的海上贸易,只是在荷兰人战败之后,郑成功才牢牢地占据海上霸主的地位。
  郑成功戎马一生,抗清是他最重要的活动,他在成长为一名杰出将领的同时,也表现出商业上的超人天份,虽然他的海上贸易活动只是作为抗清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掩盖不住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商人的事实。他的海上贸易范围北至日本,南至东南亚。
  根据史料纪载:“成功以海外弹丸之地,养兵十余万,甲胄戈矢,罔不坚利,战舰以数千计,又交通内地,偏买人心,而财用不匮者,以有通洋之利也。我朝(指清朝)严禁通洋,片板不得下海,而商贾垄断,遍赂守口官兵,潜通郑氏,以达厦门,然后通贩各国。由中国各货,海外人皆仰资郑氏,于是通洋之利,惟郑氏独操之,财用益饶。”(《伪郑逸事》)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郑成功已经顺应了近代世界商业经济兴起的潮流,而且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然落后的清政府千方百计地实施海禁政策,但其实仍然受惠于郑成功的海上贸易,因为大量内地的商品,通过种种非法的渠道被送抵厦门,再通过郑氏的商船销往国外,这无形中也刺激了清廷控制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虽然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但是大多数中国人对他还是了解太少,对他的伟大事业仍然严重地低估,这是因为我们经常将他置于中国历史的背景之下来评价,而很少将他放在世界政治舞台的背景下来对待。
  意大利学者白蒂给郑成功的一些评价,笔者认为是恰如其分的,略摘于下:
  “郑成功成为中国商人利益的最重要的保护者,成为唯一能保护中国商人免遭欧洲人榨取的人物。”
  “郑成功在海上贸易中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他所拥有的强大的武装力量,使得他成为一个健全完善的政治组织的领袖,一个没有边界的海上王国的主宰。就此而言,郑成功的雄心壮志是惊人的,是不可战胜的。与此同时,郑成功也受到远东诸国的敬畏。”
  “郑成功之死,意味站保卫自己免遭欧洲人侵略和剥削的最后一线希望已经破灭;同时,也意味着确保各自经济、地理和政治完整性的最后一道长城已经崩溃。国姓爷特殊王国的灭亡,使东亚诸国推动不了最后一次机会,也从此不再有足够的力量起来对抗西方人的侵略。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在下一个出纪出现了。”
  
  郑成功是保卫华人免遭欧洲人迫害之最后长城,除了驱荷兰人出台湾之外,郑成功还有一个未完成事业,他本想出兵吕宋,打击盘踞在吕宋的西班牙殖民者。
  对海外华人而言,最残酷的敌人并非荷兰人,而是西班牙人。西班牙人在1603年与1639年两次对吕宋(菲律宾)华人发动大屠杀,这两次大屠杀华人死亡人数均超过两万人。可是从晚明到清初,无论是明政府还是清政府,对海外华人之生死甚为淡漠,特别是清政府,“不能保之,且以为叛民,任其杀虐,破家荡产,莫可吁诉”,海外华人的处境十分危恶,生存的权利受到极大的威胁。在这么一种情况下,盘踞在中国东南沿海的郑成功,成为海外华人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惟一希望。
  (使命的召唤-160)
  
  郑成功长期与清作战,且处于劣势,这使他无法派出军队协助海外华人,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使他责无旁贷,据《台湾外纪》载:“惟吕宋待我中国最无礼,先王(郑成功)在日每欲征之,以雪我中国人之恨。”
  在1654年,郑成功即下令断绝与马尼拉的通商,1662年2月,郑成功赢得了热兰遮城战役的最后胜利,将荷兰人驱赶出台湾,为了巩固在远东海上霸主的地位,同时也为了保护吕宋的海外华人,郑成功派一名意大利多明我会教士维托利奥•李科罗(Vittorio Riccio)作为特使,前往菲律宾,并给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总督带去一封信,这是一封充满威胁的信,在信中,郑成功写道:
  “你小国与荷夷无别,凌迫我商船,开争乱之基。予今平定台湾,拥精兵数十万,战舰数千艘,原拟率师亲伐。况自台至你国,水路近捷,朝发夕至;惟念你等迩来稍有悔意,遣使前来乞商贸易条款,是则较之荷夷已不可等视,决意始赦尔等之罪,暂留师台湾,先遣神甫奉致宣谕。倘尔及早醒悟,每年俯首来朝纳贡,则交由神甫复命,予当示恩于尔,赦你旧罚,保你王位威严。并命我商民至尔邦贸易。倘或你仍一味狡诈,则我舰立至,凡你城池库藏与金宝立焚无遗,彼时悔莫及矣!荷夷可为前车之鉴,而此时神甫亦无庸返台。福祸利害惟择其一,幸望慎思速决,毋迟延而后悔,此谕。”
  
  郑成功的这封信,可以说是对西班牙人的最后通牒,要么西班牙人承认郑成功在东南亚的霸主地位,每年缴纳一定贡品,否则将遭到郑军舰队的报复。
  李科罗携信前来,引起吕宋西班牙人的恐慌。与此同时,饱受西班牙人虐待的吕宋华人在得悉国姓爷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人的英雄壮举后,个个欢欣鼓舞,喜悦之情不可名状。特别在得知郑成功在信件中对西班牙人发出恐吓的话后,这些华人更是扬眉吐气,由于吕宋有数万名华人,西班牙人担心一旦郑成功发动吕宋战争,这些华人将成为西班牙军队之心腹之患,于是这群西班牙强盗策划了大屠杀的阴谋。
  西班牙人故意在无任何理由情况下逮捕两名华人船长,这激起华人们的愤怒,马尼拉出现骚乱,愤怒的华人们在市场上杀死一名西班牙人,吕宋总督秘密集结一百名骑兵与八千名步兵,以平乱为借口,对华人残酷镇压。一部分华人冒险乘小舟出海,逃奔台湾,但多数死于途中,只有极少数人安全抵达台湾。约有八九千名华人拿起武器,反击西班牙人,西班牙人被迫派出一名为约瑟夫的特使与华人接触,同意释放被捕的两名船长。但不知为什么,约瑟夫被杀,导致战事再起,西班牙人在火力上的优势很快显现,尽管华人起义军英勇作战,最后仍然实力悬殊,遭到大败,超过半数以上的人被杀。
  当马尼拉大屠杀的消息传到台湾岛时,所有的人被惊呆了,郑成功更是被激怒了,他决心组织舰队南下,远征马尼拉,一举荡清西班牙人的势力。可惜造化弄人,天妒英才,正当壮年的郑成功在马尼拉大屠杀后一个月就病逝,这场本来可以记入史册的光荣远征最终作罢,他的继任者郑经没有他的勇气与魄力,最终选择与西班牙人和解。
  虽然郑成功突然病逝,使得远征西班牙殖民者的计划最终落空,但是他勇敢捍卫中国人尊严、坚决反击迫害华人之西洋势力,此乃其作为民族英雄之真正血性。国人皆以为郑成功乃因收复台湾而为民族英雄,此知其小者,而未知其大者,郑成功之影响范围之广,北至日本,南达南洋诸岛,欧洲人不敢与之争锋,更担心遭到其报复,海外华人亦因为国姓爷之威名,才可以昂然挺胸。这么一位深刻影响十七世纪东亚、东南亚的政治与经济的人物,其真正的历史地位,在自己的祖国却远远未被深刻认识,他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就象位于厦门鼓浪屿岛上的雕像一样,被固定成一个模式,可是当我们深入研究后,就会发现他身上有着那么多令人不可思议的方面,这个问题,留到后文再说。
  (使命的召唤-161)
  
  另外,郑成功与天地会之间也有很深的关系。
  天地会又称为洪门,是抗清的秘密会社,其起源于何时,有种种说法。其中影响很广的一种说法,是郑成功创立天地会。根据这种说法,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遂与诸将士于台湾金台山明远堂,以传统的结义形式,发誓反清复明,歃血为盟,是为天地会组织之初始,后又派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李色开、胡德帝等五人秘密潜伏到内陆,这五人后来成为“洪门五祖”。
  尽管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是天地会与郑氏政权有着剪不断的联系,这恐怕是事实,从历史档案来看,天地会早期活动之范围,主要便是在台湾、闽南、粤东等郑成功的曾经占领过的地区,而天地会史上第一场大起义,林爽文起义,就是爆发在台湾。象天地会如此完善的一个秘密组织,除了郑成功或者是郑成功的部将外,很难想象在台湾、闽南这一带还有另一股反清的势力可以建立起这么一个严密的组织。
  革命党人、熟悉会党的陶成章在《教会源流考》中写道:“何谓洪门?因明太祖年号洪武,故取以为名,指天为地,指地为母,故又名天地会。始倡者郑成功,继述而修整之者,则陈近南。”著名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一书中也写道:“天地会者,相传为延平郡王所立,以光复明室者也。”“吾闻延平郡王入台之后,深虑部曲之忘宗国也,自倡天地会而为之首,其义以光复为归。”
  
  但是也有些学者否认天地会与郑成功的关系,主要原因是正史的史料纪录中,找不到有力的证据。这种机械论的史学方法在研究天地会的历史上,暴露出其天然的缺陷,天地会既然为秘密会社,没在正史中有蛛丝马迹可查,本应是如此。
  笔者的观点,天地会乃是郑成功所创建。
  郑氏集团会创立秘密组织之成功经验。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早年时效法梁山泊英雄结义之举,与颜思齐等人谋图日本;郑成功在组建秘密组织上,亦有惊人的天才,有着非常成功的先例,比如潜伏在清廷控制区的“山五路”,即金、木、水、火、土五大商行,这五路商行的秘密行动一直未没清政府所发现,直到黄梧叛降后,这些秘密商社才浮出水面。因此郑成功利用组织秘密商行的经验,来组织天地会这个秘密会社,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同时,在天地会中还有“结万为姓”的说法,我们从郑氏史料中可以看到,郑军的一名 重要将领万礼,本来并不姓“万”,而是叫张礼,万礼战死南京、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驻守铜山岛叛降清军的郭义、蔡禄二人,就是万礼的把兄弟,当时均改名为万义、万禄,这是“结万为姓”的一个史证,只是郭义、蔡禄二人叛降时,郑成功尚未在台湾金台山正式组建天地会,所以并未因此而泄密。
  在天地会秘密文件中,有两个核心人物,一为精神领袖朱洪竹,二为实际领导者陈近南。学者们多倾向认为陈近南即郑成功的部将陈永华,在郑成功去世后,为天地会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而朱洪竹是谁呢?笔者大胆推测,朱洪竹就是郑成功。笔者认为,朱洪竹之名称,即是郑成功之暗示,理由如下:郑成功被赐封国姓,又称为朱成功,郑成功字为“大木”,洪者,大也,竹者,木也,所以郑成功即被秘密会社以“朱洪竹”隐喻称呼。天地会三百年未解之密码,终于被笔者所破译,此殆可为天地会研究史上之一大突破矣。
  后来天地会不断发展,成为清代对抗清朝政府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且为后来推翻满清政府作出巨大的贡献,这是后话。
  由于天地会的起源在历史学界还存在诸多争论,所以笔者蜻蜓点水,不作深论。
  (使命的召唤-162)
  
  六、英雄的归宿
  
  在郑成功取得征台战役、控制远东海上贸易权巨大胜利的同时,他也遭遇到一连串的打击,这些打击远非常人所能忍受,使得这位英雄最终心力交瘁,英年早逝,星陨中天。
  打击之一是父亲郑芝龙之死。
  在郑清谈判破裂之后,郑成功极力将破裂的原因归结于清方,想借此保全父亲及其余兄弟的性命。但是郑成功的努力最终也无法挽救其家人之命运,当清廷意识到郑芝龙已经完全失去价值之后,先是将他囚禁,同时许多大臣力主诛杀郑芝龙,因为郑芝龙虽然失去人身自由,但他的存在仍然令清廷感到不放心。
  1661年,康熙帝继位后,清廷以“怙恶不悛,包藏异志,与其子成功潜通,教唆图谋不轨,奸细往来,泄漏军机等项事情”为名,定以谋反罪,全族诛灭。十月初三,郑芝龙及其儿子郑世恩、郑世荫、郑世默等老幼十一人,被斩于北京柴市。郑芝龙是晚明最重要之人物之一,惜其晚节不保,误己误国误家。自作孽不可活,此言是矣。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郑氏十一口人被屠,对郑成功的心理打击实在太沉重了,他大恸道:“吾固知有今日也。”全军举丧,设位以祭。郑成功是位极为坚韧之人,但这次他体现出其心里脆弱的一面,因为他是人,不是神。
  
  打击之二,是清廷以残酷的迁海政策封锁郑军。
  叛将黄梧在打击海上抗清力量上不遗余力,他向清政府密陈迁海政策,具体措施是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设立边界布置防守,烧毁沿海船只,不允许寸板下水。于是中国沿海,北起辽东,南至广东,所有近海居民,全部向内地迁移三十里,烧毁房舍,搬不走的东西全部焚毁,树木被砍倒,田地遭抛荒,庞大的流民被迫迁移,这场为遏制郑成功而进行的大迁移,导致千百万人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大量的百姓死亡,惨不可言。
  对清政府这种野蛮的迁海政策,郑成功批评道:“且以数千里膏腴之地,百万亿众生灵,一旦委而弃之,将以为得计乎?徒殃民而已。”并叹道:“吾欲留此数茎发,累及桑梓人民。”清政府的迁海政策也使得不少沿海人民转而渡海投奔台湾,使台湾的劳动力得以增加,但是总的来说,这个封锁线在短期内对郑成功是非常不利,在1661年底,郑成功的军队经常出现缺粮的情况,这与清廷的封锁使得郑军难以从大陆征集到粮食有关,同时也使得大陆的商品来源大大减少,严重影响郑成功的海上贸易。
  
  打击之三,是郑军将领的叛降与抗命。
  郑成功夺取台湾的决策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只是他以自己强有力的决心才将这场战争进行下去,反对征台最卖力的将领吴豪,被郑成功以“搜掠百姓”为名处决。即使郑军将领不敢明言反对,但不见得从内心深处支持,而远在浙东的张煌言则毫不客气对写给郑成功的信中说道:“大明之倚重殿下者,以殿下之能雪耻复仇也,区区台湾,何预于神州?……使殿下奄有台湾,亦不免为退步,孰若早反思明,别图所以进步哉?”
  留守在厦门岛的黄廷、陈泰、洪旭等将领,则对郑成功的命令阳奉阴违,对台湾的差使强行扣留,封锁消息,由于台湾海峡的隔绝,使得郑成功的命令居然无法在对岸的厦门、金门得到贯彻执行。缺少郑王虎威的福建基地,甚至出现了高级将领的叛降。
  在1661年六月,镇守铜山岛的郑军将领郭义、蔡禄叛降清军。这次叛变使郑成功险些失去铜山岛基地,驻守在南澳岛上的陈豹果断出兵,收复失地。自从郑成功起兵之后,陈豹就一直驻守在南澳岛,前后时间长达十七年,在这段时间里,郑成功的厦门岛基地之所以不受到广东许龙、苏利等强大投附清廷的广东海寇的进犯,全是陈豹的功劳,他独当一面,与许龙、苏利等势力大小百余战,粤人惧之如虎。然而自从郭义、蔡禄等人叛变后,远在台湾岛的郑成功对这些孤岛上的将领猜疑心更重,而陈豹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为人颇为狂傲,结果与其他将领结怨甚深,结果被告了一状,称他与清平南王尚可喜私通。郑成功听信谗言,大怒之下下令周全斌率部攻打陈豹,陈豹无奈之下,只得离开南澳岛,到广州向清军投降。
  (使命的召唤-163)
  
  打击之四,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私通乳母的事情曝光,这件事对郑成功是致命性的打击。
  郑经这个人好色也好过头了,居然与乳母陈氏有私情,并且还生下一个私儿子。郑经谎称是待妾所生,郑成功得知孙子出世,心中大喜,派人前往厦门,携金帛赏赐郑经及其母董夫人等。但这件事却气坏了郑经的岳父唐显悦,他愤怒之下,给郑成功写了一封信,揭发郑经与乳母的私情,在信中写道:“令郎狎而生子,不闻饬责,反加赉赏。如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国乎?”
  郑成功得悉内情后,如五雷轰顶,他一向持家甚严,不想家中竟然出此丑事,暴怒之极,他马上派都事黄毓持令箭前往厦门岛,同时带去三个画龙桶,一个漆红头桶。这四个桶干什么用呢?郑成功下令处死儿子郑经、乳母陈氏及私生子,另外郑经的生母董夫人治家不严,也下令处决,这四个桶,就是要装这四颗人头的。
  镇守厦门岛的黄廷、洪旭、陈辉、王秀奇等文武官员接到郑成功的命令后,无不骇然。董夫人是郑成功的元配夫人,郑经是长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怎么办?诸将领经过反复商议后,决定采取一个权宜之计,处死乳母陈氏及私生子,至于董夫人与郑经,则由诸将出面向郑成功求情赦免其过。
  陈氏与私生子的人头被送往台湾报命,郑成功对诸将领自作主张大为震怒,解下自己的佩剑,交给黄毓,让他再返回台湾岛,敢违抗命令者,先斩后奏。黄毓不敢怠慢,携郑成功的佩剑,先抵金门岛,金门岛的长官郑泰是户官,他是郑成功的族兄,郑成功对厦门岛的将领们不再信任,只信任郑泰。黄毓向郑泰说明郑成功处死董夫人、郑经母子的决心,郑泰心里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先把黄毓送到厦门岛见郑经,郑经吓得魄不守舍,赶忙将黄毓逮捕拘禁起来,然后找来洪旭等人,商议对策。
  郑成功担心黄毓完不成任务,又派蔡鸣雷前来监督。蔡鸣雷对郑经、洪旭等人说:“藩主誓必尽诛,如有违者,将及于监斩诸公。且有密谕往南澳与周全斌。”洪旭等人认为郑成功大概是一时气昏了头脑,要是日后翻悔,追之不及,所以大家在商议之后,洪旭说道:“世子,子也,不可以拒父。诸将,臣也,不可以拒君。惟泰是兄,兄可以拒弟。凡取粮饷诸物,自当应付,若欲加兵,势必御之。”大家推举郑泰出面,拒绝服从郑成功的命令,如果郑成功强行派军队前来,准备以武力相抗衡。
  诸将认同洪旭的主张,立即调遣援剿右镇林顺领兵船,出镇大担岛,作好战斗准备。当时正好周全斌南下讨伐陈豹,因陈豹被迫出走广州降清,周全斌的舟师返回厦门岛。黄廷等人担心周全斌得到郑成功的密令,便准备先下手为强,等周全斌登陆上岸后,便被黄廷派人逮捕看管起来。其实周全斌并不知晓这件事,他也没有收到郑成功的密令,但是郑成功在得知厦门诸将领集体抗命的消息后,他确实派人持密谕抵达南澳岛,准备让周全斌率舰队返回厦门岛,监斩郑经与董夫人,但是差使抵达南澳岛时,周全斌已经返航,后来听说周全斌在厦门岛被逮捕的消息后,差使不敢前往。
  
  在郑成功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坚强的心灵饱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从国事到家事,无一不令他深感心力交瘁。虽然他击败荷兰人,收复台湾,但对他来说,这只是事业新的基点,他要光复大明的江山,经过十数年的抗战,南明的军队被摧毁殆尽,真正还可以与清廷分庭抗礼,也只有这支东南的抗清力量了。
  郑成功并不知道,此时永历政权已经覆灭了。就在郑成功解放台湾的同时,清军将领吴三桂大举入缅,击败大西军白文选部,缅人被永历皇帝逮捕押解到吴三桂军前。1662年四月,吴三桂在昆明绞杀永历帝,永历帝之死,也象征着南明朝廷最终灭亡。
  (使命的召唤-164)
  
  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正值壮年的郑成功在过度的操劳中终于病倒了。五月初一这一天,郑成功偶感风寒,身体不适,但他仍然强起登上将台上,手持望远镜,远望澎湖方面,看看有没有从厦门岛返回的船只,诸将领为了保全郑经的性命,不惜违抗他的命令,并且以武力相距,这令他倍感众叛亲离,内心的压抑,导致了病情的急剧恶化,他原本强壮的身体开始变得虚弱,曾经象熊熊燃烧之火的生命力,也迅速地衰减。
  五月初八这一天,他强忍病痛的折磨,再次登台而望,仍然不见来船的踪影,他闷闷不乐地回到书房中,他似乎预感到些什么了,他衣冠整齐、毕恭毕敬地请出《太祖祖训》,太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命左右进酒,每读一帙祖训,便喝一杯酒,当读到第三帙时,他忽而想起当年隆武皇帝赐封他国姓的经历,十多年了,那一幕还历历在目,怎么不令人唏嘘慨叹呢?这十七年来,他南征北战,屡仆屡起,大小战斗百余次,枪林弹雨,炮火声中,他每次都顽强地挺过来,可是如今南明大势去矣,惟有他还在为信念而战斗,但在这个时候,父亲被杀,全家遭屠,部将或是叛逃,或是抗命,连家中都出现儿子与乳母通奸的丑事,而光复明室的梦想呢?还有没有实现的可能呢?郑成功想到此,悲从心生,不禁长叹道:“吾有何目面见先帝于地下也!”忽然失声泪下,双手抓面,情绪激动,接着昏死过去,不省人事。
  当他醒过来时,知道自己的大限到了,部下端来汤药,他没有喝,打翻在地,以罕见的悲凄之语气说道:“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又屏迹避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极也!”大呼而死,时年三十九岁。
  
  在郑成功去世后一个月,西南抗清领袖李定国在得悉永历帝被杀的消息后,悲愤而死。这两位南明最伟大的英雄,几乎同时陨落,为南明史划上一个休止符。同年十一月,曾经领导浙东抗清运动的鲁王朱以海病逝于台湾,两年后(1664年),鲁王麾下的张煌言被捕,于当年九月七日英勇就义。
  郑成功死后,郑氏集团引发一场内讧,最后郑经夺取权力,继续与清廷对抗,直到1683年,施琅兵进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投降,郑氏政权在郑成功之后仍维系了二十一年之久。郑经、郑克塽无论在才能与威望上都没法与郑成功相比,可以说,郑成功之死,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历史往往无奈且无情。郑成功之死,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拉近与西方差距的机会。我们往往称颂林则徐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实在林则徐之前一百多年的郑成功,其世界眼光比林则徐还要深邃,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郑成功的许多观念,已经暗合了世界发展之潮流。
  郑成功是对商业贸易极为重视,与中国固有的重农主义传统大相径庭,这与他的海商背景是紧密相关的,“通洋裕国”的构想在他去世三百年后,才逐渐被国人所接受,从这一点上看,他比起明政府或清政府更有远见卓识,也同欧洲国家的大航海时代所激发的全球贸易浪潮保持同步。当郑氏政权最终被清政府所征服之后,开放通商的时代结束,中国进入一个闭关自守的时代,而同时代的欧洲则凭借海上贸易所获得的巨额利润,开创一个欧洲繁荣的时代。
  在台湾战争结束后,郑成功本有机会建立起一支近代化的部队,但他的英年早逝使得中国军队走向近代化还要等待漫长的两百年。
  郑成功善于从战争中学习对手的优点,这在早期对清战争中已经得到印证,他在歼灭阿格商的战斗后,向清军学习,组建重型装甲步兵,即铁人兵团,这支兵团在后来的北伐战争中体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但是在征台战争中,这支铁人部队在荷兰人强大火炮之下,失去其作用,郑成功很明智地从荷兰人那里学习以火器为主战兵器的攻防战术。征台战争是一场全方位的对抗,从海上作战到陆地作战,从围困战到攻坚战,郑成功在乌特利支堡战役中,已经很好地适应近代化以火炮为主的战争,军队战术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
  在台湾战事结束后,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接收了一百五十门大炮与四千支步枪,这足以使郑军的武器装备跃上一个新的水平,可以组建一支近代化装备的军队。郑成功之所以敢向吕宋的西班牙殖民者叫板,并非盲目自大,他确信自己已经具备击败西班牙人的实力,可惜他的突然去世,使我们无法见证十七世纪中国军队与西班牙军队的交锋。郑成功之死到台湾郑氏政权的垮台,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建设陷入停滞乃至倒退,以致于到了十九世纪后,中国军队终于在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一败涂地了。
  (使命的召唤-165-终结篇)
  
  郑成功另一个超越同时代所有人之处,在于他具备近代民族主义之观念,在其之前乃至之后的各朝各代,中国政府对于海外华人与华侨之利益完全漠视,这也使得中国无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缺乏欧洲人的扩张性,郑成功以自己的影响力悍卫海外华人之利益,在他生命之最后一刻,仍然不忘拯救吕宋华侨于水深火热之中,此乃真正之民族英雄,此乃真正之中国英雄。
  虽然终郑成功一生,未能完成光复汉室之事业,但他决不是个失败者。与郑成功有着紧密联系的秘密会社天地会,在清代三百年里扮演着民族革命之角色,并最终与近代革命思潮相结合,以天地会为核心的会党最终为推翻满清、建立共和作出巨大之贡献。
  郑成功是对中国历史产生深刻影响之一人,没有郑成功,台湾或许不复为中国之领土,他也将血性留在这片美丽之宝岛,台湾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有着英勇表现,在1895年之抗日战争中,与日军浴血奋战,战果之巨大与辉煌,令装备精良的北洋舰队与湘军、淮军相形见绌,这种不畏艰辛牺牲之战斗精神,正是来源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力克荷夷之反侵略战争的伟大传统。
  
  清人江日升对郑成功有一段相当精采评价:“以只身而奉故朔,海岛群雄,拱手听其约束;五省移徙,避其锋锐。且当败军喘息,又能镇定强战。继而开辟海外乾坤。……以忠义自誓,严治军旅,推心置腹,临阵身先。计策己决,赏罚无私,仇亲兼用。噫!亦可谓人杰哉!”
  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写过一对长联赞扬道:
  仁人志士,史不绝书,类皆值民族危亡之际,保民社而莫能,独天留椰雨蕉风之一岛,延永历正朔二十余年,抱箕伯过墟之痛,宏虬髯创业之功,海外奠基,剖符建节,殊迹超于常轨,精忠感召后来,想象旌旗,有谁手转乾坤,扫荡九边弭世乱:
    汉武唐宗,威行异域,然并当国家强盛之时,倾国力以从事,惟公提孤臣孽子之偏师,复台湾故土三万方里,断裹粮运械之援,攻坚壁待劳之寇,敌前登陆,张幕受降,遗烈震于千秋,伟绩远逾先例,敬瞻庙貌,自是名垂宇宙,纵横百代仰人豪!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郑成功之死,重于泰山矣,其为英雄也,以人格精神为经,以惊天伟业为纬,请试论之。
  何为人格精神?其处于境界危恶、层见错出之年代,犹然以铁血和决心捍卫着民族之尊严,捍卫武士之荣誉,夫勇士者,可以被打败,不可以被打倒,宁立而战死,不跪以求生。时值乱世,如行走江心,步步惊涛骇浪,而卒能造就一代英杰,其纯然心境,比宽于天地。嗟夫!历史长河,化幻为多少巨浪,而后又归于平歇,而当巨浪涌来之时,单拳只手,形孤影单,是随波逐流,抑或是立为砥柱?余常思忖彼所处之时代,何以能将个人之人格与精神,淋漓酣畅以发扬之,盖有文化之坚守,人非生而有勇,以仁者必有勇也,以此胆魄而涸精沥血、鉥心镂肝,以买历史之荣光,有寸进而无尺退,“男儿立身惟一剑,不知事败与功成。”事虽成少败多,然其精神数百年后,依然凛凛有气、掷地有声。
  何为惊天伟业?彼之事业,始于抗清,终于复台,然一败一成,后人乐道于收复台湾之历史伟业,事成固然是豪杰,而事败更能彰显其英雄本色。创基业于国家飘摇、河山尽碎之际,父入虎穴而遭囚,母困狼群以自尽,国破家亡,人称其为“逆子孤臣”,不亦宜乎?且不说心境之苍凉,当时境况亦极恶劣,帝国崩裂,万里胡尘,仅余东南一隅,无所凭资,振兵旅于山穷水尽,悬旌旗于雨打风飘;以区区数千人开始其十七年之抗清生涯,临危受命、浴血奠基、死地求生,枕戈泣血,愈败愈进,愈挫愈勇,卒能以弹丸之地抗拒强清,立砥柱于东南,筑长城于海上,以致有未来之北伐,克复江浙,进逼金陵,帆扬万里长江,虎震九州大地;事虽不成,然以当时之局势论之,称之为“惊天动地”,有何不可!当其受挫于南都、兵溃于江宁之际,犹然奋起勇士之心,冒涉波涛,深入荒岛,力克荷夷,解放台湾,扼欧人殖民于海外,扬华夏声威于万里,功显于当日,恩泽于后代,此非大英雄乎?
  区区小书,不足以道尽英雄之生平事迹,文字有尽,感慨无穷。晚清名臣沈葆祯曾写过一副对联以评价郑成功,笔者最为喜欢,聊以此联作为本文之结尾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全文完)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首页 上一页 共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