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行为心理学(完整)

_6 冯绍群 (当代)
此,噪声和言语可能都是事物,但是无此必要。剩下来还有波、运动和力。波肯定有事物的
特性;波浪把我们送上岸,然后我们四肢摊开躺在海滩上,或者将我们的船只托起,左右摇
摆,这些确实是有力的事物,但是,将赫拉克利特的论点用于波浪与把他的论点用于河流是
一样的。最后,运动和力是什么东西呢?甚至它们也可能表现出事物般的性质:当两只台球
相撞时,我们难道没有看见一只台球的运动传到另一只台球上;这些例子中的运动难道没有
一种类似液体性质的特性吗?甚至力也可以体验为某种事物般的东西,但它肯定不是物理学
家所谓的力,而是存在于我们行为环境中的某种东西,对此东西,再也没有比力更好的名称
了。一种药物的“效力”,在天真的人士看来,是存在于药物内部的某种东西;我们感觉到
风力,这是一种完美无缺的描述,不是隐喻,我们感觉到的东西是事物的本质。
要是声称我们行为环境的每个部分都是一种事物,这不可能是本论点的目的。反之也是
第 33 页
----------------------- 页面 35-----------------------
行为心理学.txt
正确的:我们必须在事物和非事物之间作出区分,但是,同样真实的物体将总是表现出既像
事物又像非事物,在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区分不是永久的。相反,我们已经表明,许多物
体,按照实际情况,可能是事物的,也可能是非事物的。但是,差不多任何一个物体可以在
此时或彼时表现出事物般的特性,这一事实揭示了我们行为环境的重要特性:这种行为环境
一定具有某种强烈的朝向事物性的倾向,或者,不用“倾向”这个不确定的词语来表达,作
为我们环境场的一部分,几乎任何事物都可获得事物性特征。
然而,“事物”这个术语似乎已经失去了其含义。为了重新找到它的含义,让我们设法
去找出我们环境中非事物部分的重要特性。我们周围的浓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把它与山谷
里飘浮的薄雾相比较,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它没有界限,也无定形,而且它是绝对静态
的,而山谷里飘浮的薄雾则具有形状和运动。当我们把雾与石块相比较时还会发现另一个特
征:石块是恒常的,也就是说,明天的石块将与今天一样;而雾并非如此。
于是,我们可以筛选出事物的三个特征,它们分别地和联合地成为事物的构成要素:形
状的限定性(shapedboundedness)、动力特性(dynamicproperties)和恒常性(
constanCy)。这些特性先于其他东西而在生命体中联合地反映出来。把这些特性混和起来
的东西将可视作是一个生命体,即便实际上这个东西是死的,例如,一具尸体。人们必须是
一位解剖学家,或者是一名殡葬工作者,以便把一具人类的尸体视作与一只台子或一棵倒下
的树木一样的东西。
让我再来对事物的动力特性说几句话。从描述上和发生上(genetically)讲,如果认
为事物的动力特性是第二位的东西,那将是十分错误的。雷声的恐怖性质是其显著的特征,
它被描绘成具有某种强度(intensity)和性质的噪声,这才是第二位的;同样,一条蛇在
变成褐色或产生斑点以前是可怕的,一张人脸在涂上某种色彩以前是快乐的。所有这些描述
意味着像力那样的东西,那种超越于单纯的静止事物的东西,以及对我们自己产生影响的东
西。因此可以这样说,力也是许多事物的一种特性,或者,用另外的方式来表述,事物和
力,实体和因果关系,作为我们行为环境的一些部分,往往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物体,而是
同一个物体的紧密相关的一些方面。推论的思维(discursivethought)已经将许多情形中
对天真的经验来说属于统一体的东西进行了分离。
探索这样一种论点,调查这三种事物特征的不同结合,并且看一下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耗
尽我们行为场的丰富性,这是十分的。但是,这样做也会使我们远离我们的主题。因此我们
归纳如下:
事物的类别(category)允许我们将某种顺序带入我们行为环境的资料中去。我们业已
发现这一类别的三个方面,并且看到了不同事物的存在是根据这三个方面的结合,我们还看
到了环境不仅包括事物(即便我们从广义上运用这一术语),而且还包括非事物。尤其是,
我们发现对某物内的事物来说,其本身并非事物。这些事物并不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充斥我们
的环境;在事物和围绕事物的东西之间存在某种东西。为了找到一个方便的术语,我们姑且
称它为“格局”(framework),因此,不考虑事物的多样性,我们可以把行为环境分成事
物和格局。
现象学方法
在我们继续进行论述之前,一种方法论的评说必须置于适当的位置。人们要是读过许多
美国的心理学著作和论文的话,不会找到这类方法论的描述或类似方法论的描述,然而在德
国人的著作中,却可以经常找到这类描述。这种差别并非是表面的,而是反映了美国著述和
德国著述之特征的深刻差异。美国人把德国心理学称作思辩性的,认为它只是作一些无益而
琐细的分析;而德国人则把美国的心理学分支称作表面性的。当美国人发现一位作者引进了
这类方法论描述,提炼它们,戏弄它们,而实际上对它们什么也不干时,美国人这样做是正
确的。可是,德国人也是正确的,因为美国的心理学并不想使自己看上去天真无邪,对直接
的经验事实不存在偏见,结果使得美国的实验经常是无益的。实际上,实验也好,观察也
好,都应该联手前进。对于一种现象(phenomenon)的理想描述,其本身可以排除若干理
论,并表明一些明确的特征,也即一个真正的理论必须具有的特征。我们把这种观察称作“
现象学”(phenomenology),该词还具有若干其他的含义,但是不应该与我们的含义相混
淆。对于我们来说,现象学意指尽可能对直接经验作朴素的和完整的描述。在美国,“内
第 34 页
----------------------- 页面 36-----------------------
行为心理学.txt
省”(introspection)一词是唯一用作我们意指的那个东西的词,但是,该词还具有十分
不同的含义,在这种含义中,它涉及这种描述的一种特定类型,也就是说,意指将直接经验
分解为感觉或属性,或者分解为其他某些系统的元素,但非经验性的元素。
我想让我自己和我的读者避免讨论这种内省的麻烦,因为苛勒(Kohler)已经在他的著
作《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第三章中令人钦佩地这样做了。这种内省在美
国流行不起来,因为美国的心理学家看到了这种内省的枯燥和内容的贫乏。但是,他们在言
之有理的批判中,将洗澡水与澡盆中的婴儿一起泼掉了,用纯粹的成就实验取而代之,并倾
向于把现象学一起排除掉。然而,现象学是重要的,这一点可以从前面的讨论中反映出来。
要是不对环境场进行描述的话,我们将不知道我们必须解释什么。
然而,剩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描述,作为行为一部分的现象学是什么东西。这个问
题中包含的困难常常引起讨论;我可以向读者提及我的两篇文章,在这两篇文章中,上述困
难得到充分的处理,而且这两篇文章也尝试了对这些困难的解决办法(1923年,1924年)。
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
视觉中的光波作用
现在,让我们再跨前一步。我们已经根据环境场所提供的情况对它进行了描述;接下
来,我们必须探究使这种环境场得以存在的原因了。可以这样说,环境场的存在主要是由于
我们的感官作用,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由于我们所提供的大多数描述都涉及到全部或部分
的视觉因素,所以,我们便从视觉器官开始,也就是从我们自己的双眼开始。我们的眼睛受
到光波的刺激,光波直接来自光源,或者更经常地来自物体,这些物体对来自一个光源或多
个光源的光进行反射。这种刺激通过一个媒体(medium),该媒体存在于我们眼睛和物体与
光源之间,并由我们眼睛的一部分以某种方式加以改变。所谓眼睛的一部分是指眼球的晶状
体,它呈现这样一种曲率,以致于将我们称之为轮廓鲜明的物体印象投射到视网膜上面。由
于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做事,因此我们便在这里遇到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晶状体以这种奇异
方式作出反应?使晶状体按照被看到的物体的实际距离而改变其曲率的是什么东西?我们暂
时把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推迟到第八章,我们在这里仅仅指出,如果晶状体不以这种方式行
事,物体便不会被看到。正如F.海德(Heider)曾经指出的那样(P.146):将一张底片放
在物体对面,然后使它爆光,时间长度等于光化效应发生所需的时间,接着对那张底片进行
显影冲洗,得到的实际上是一片灰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底片上不会存在该物体的照片。如
果你想得到一幅照片,你就必须把底片放到摄影机里面,并使该摄影机的聚焦得到很好的调
整。但是,即便你拍了一张正常的照片,那么在你冲洗过的底片上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是一
张照片吗?是还是否;当你把该情境中瞧着底片的那个人也包括进去的时候,回答是“是”
,但是,如果你就底片本身对它进行考虑的话,回答便是“否”了。在底片上有大量的粒
子,这些粒子在底片被显影和定影之前,对光很敏感,而且只有根据照射在粒子上的光的强
度而产生变化。光线越弱,越容易被显影剂去掉。因此,在显影过的底片上,你便可得到一
层材料,它的厚度从一点到另一点有不同的变化,而这种变化须视曝光时投射到每一点上的
光的量而定。由于这层材料是由一定数目的分离粒子所组成,而这些分离粒子中的每一个粒
子都是作为整体受到影响的,所以,你的底片所显示的图像的精细程度将有赖于它的粒子的
精细程度,也就是说,有赖于每一单位面积中的粒子数。但是,不管它的粒子多么精细,如
果你将底片分成若干小块面积,并且对这些面积中的每一块面积的感光材料之厚度加以测
量,那么显影过的底片也可以得到适当的描述。一张完整的厚度分布表也就是一种显影过的
底片的完整描述。如果我们所指的照片超过了这张完整的表的话,则底片上并没有照片。一
俟我们折断底片的一角,或者揩掉感光层的一部分,那么余下的部分仍保持以前的原样,底
片上的每一点仍具有不受所有其他各点支配的特征。
视网膜上的“照片”
现在,让我们回到我们自己的眼睛上面去。当双眼集中注视一个物体时,例如一条蛇、
一朵云、一个微笑着的孩子、一本书,等等,视网膜上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是这些物体的
照片吗?是的,不过,只有当我们所指的照片如同我们在照相底片的例子中曾描述过的这种
情况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列举视网膜中的感光元素,即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用以替代底片
上的粒子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用这些基本感受器中的每一个感受器所接受的刺激类型和数量
第 35 页
----------------------- 页面 37-----------------------
行为心理学.txt
来取代底片上感光层的厚度时,方才可以说,视网膜上出现的是这些物体的照片。但是,除
了这种差异以外,我们得以见到任何一个物体的直接原因,如同照相底片的镶嵌一样是一种
刺激的镶嵌。这样便立即产生了问题:我们的视觉行为环境的巨大丰富性和多样性是如何为
光、阴影和色彩等镶嵌所唤起的呢?我认为,当我们用这些术语进行系统阐述时,由于问题
涉及到似非而是的论点,它一定会显得令人激动。这类丰富多彩的结果如何从这些贫乏的原
因中产生,很显然,我们环境场的“维度”(dimensions)要比刺激镶嵌的维度更多。
其他的感觉
如果在我们的研究中也把其他的感官包括在内的话,情境基本上会保持相同。及时分布
的振动过程对我们耳朵产生影响;我们听到一辆老式的福特牌汽车在马路上发出轧轧声,我
们听到夜莺的歌唱,听到一名教授的讲课,听到钢琴上弹奏一首赋格曲时缠结的声音。在触
觉中,我们有着物体和皮肤之间在时空分布上的接触,于是我们“感觉到”硬和软,于和滑
腻,以及园和尖等物体。
为什么事物像看上去的那样
现在,让我们开始讨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之间关系的作用问题。如果我们集中注意于
视觉天地的话,我们便可以将我们的问题作如下的阐述:为什么事物像看上去的那样?
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本问题有两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关注我们行为环境中的事物,而不考虑它们
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引导我们走向合理活动的真实性,走向适应行为的真实性。在这
第一种意义上说,该问题既适用于现实世界,也适用于纯粹的错觉(il-lusion)世界。如
果我们的世界是这样的,即所有的现象(appear-ances)都是欺骗性的,那末,本问题的
解决就不得不与现在的一样。如果我们用来记笔记的一支铅笔行动起来像蛇一样,我们抓住
的一根铁棒变成了一只蜡制的球,我们刚刚踏上的那块石头像一只狼那般扑向我们,如此等
等,那么,我们仍然要问下列问题:为什么铅笔看上去像铅笔,铁棒看上去像铁棒,石块看
上去像石块呢?幸运的是,实际上我们的世界不是这样一场滑稽的恶梦;一般说来,事物总
是像它们看上去的那样,或者,换一种说法,事物的外表告诉我们怎样去应付它们,尽管这
像前面关于视错觉的讨论已经表明的那样,知觉有时可能具有欺骗性。这样,便产生了问题
的第二个方面:行为环境中的物体所引导的行为,通常也适合于地理环境中的物体,这究竟
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一个新问题,可以归入我们纲领的第五点里面(见边码P.67-68
)。重要的是,不要把我们问题的这两个方面加以混淆,不要把原本属于第二方面的事实引
入到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中去。我只要举一个例子便可明白我这个告诫意味着什么。我们
将在后面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对观众来说,舞台上的演员显得愤怒或狼狈不堪或愁容满面
呢?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必引进我们对他情感的了解,也即他是否实际地体验到
他那个角色的情绪,或者他是否保持不偏不倚或充满快乐。只有当我们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以
后,我们才能转向这第二个事实,并试图解释为什么在这种情形里我们的知觉有可能是错
觉。这就意味着,第二点(也就是知觉的认知方面)只能在我们耗尽了第一点(也就是质量
方面)以后,才可以加以处理。
第一个答案
那末,为什么事物像看上去的那样?我们将系统地考虑几个答案,即可以提供给这个问
题的答案,尽管这些答案在我们先前的讨论中已被明确地拒斥过了。第一个回答便是:事物
之所以像看上去的那样,原因在于它们就是它们。
虽然这个答案似乎属于陈词滥调,但是它不仅是完全不恰当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绝
对错误的。让我们挑出行为事物的一些方面,并把它们与实际事物作比较。我正在写字的那
支钢笔在我的行为环境里是一个单位(unit),而在地理环境中它是一支真正的钢笔。到目
前为止,尚无疑问可以提出。但是,如果我们的主张是正确的话,那么对于一个事物来说,
若想成为行为单位的话,它首先成为实际单位便是一个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但是,要想表
明它既不必要,又不充分,也是很容易的,如果真是必要条件的话,这就意味着:对于我的
行为场中的每个单位来说,在地理环境中也会有一个相应的单位;这是因为,如果行为单位
第 36 页
----------------------- 页面 38-----------------------
行为心理学.txt
没有相应的地理单位而能存在的话,那末,后者的存在对于前者的存在来说就不再是必要的
了。然而,比起没有一种地理单位与之相应的行为单位来,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更容易地被指
出。请看图3,在你的行为场中,这是一个单位,一个十字架;但是,实际上,在地理环境
中,则没有什么十字架,只不过有11个点以某种几何形状排列着,在这些点之间,没有任何
联结能使之构成一个单位。当然,这对于所有图片来说都是正确的,像北斗七星(Charles
’sWain)那样的星座装饰也同样正确,这个例子是苛勒用来作为这一论点的图示说明的。
如果实际单位的视觉存在对于一个行为单位的现象来说是充分条件的话,那么,它将意
味着,不论何时,当我们的双眼被引向一个物理单位时,我们应当同时看到一个行为单位。
但是,这也是不正确的。当然,在大多数情形里,存在这种相应的情况,可是也有例外。事
实上,有可能用下列方式对实际单位进行干预,致使它们不再看上去像一些单位。当我们想
隐藏某些熟悉的物体时,我们便设法产生这种作用。如果在一支枪上涂上油漆,使它的一个
部分与树干“融合”起来,另一部分与树叶“融合”起来,第三部分又与土地“融合”起
来,这样,观察者便不再看见一个单位——也就是那支枪,而是看到了若干不重要的物体的
复合。伪装是在战争中得到充分发展的一项艺术,甚至巨大的舰队也可以像巡逻中的敌人的
行为世界的真实单位那样遭到摧毁。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实际统一体的存在既不是
行为统一体的必要原因,也不是其充分原因。
如果我们把物体的大小作为我们从中找到相应关系的一个方面的话,那末,我们便可以
立即看到,在实际大小和现象大小之间不可能存在任何直接的关系,因为月亮在地平线上显
得较大,而在天顶时显得较小,这是人人皆知的事。
甚至就运动方面而言,也容易证明这一点,即在视野范围以内,实际运动的存在对于运
动知觉来说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先说它不是必要条件,因为我们在没有实际
运动发生时也能看到运动,像在电影屏幕上一样;再说它不是充分条件,因为除了实际上太
慢的运动和太快的运动无法产生运动知觉以外,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表面看来是运动的物
体实际上却是静止的,正像月亮在浮云上面的表现那样。
我们避免讨论其他一些方面,因为我们的材料足以证明我们的第一个答案是错的。事物
实际上是这样一些东西,它们不可用为什么它们像看上去那样来解释。
第一个答案所意味的结果
在开始讨论我们问题的另一个答案之前,我们可以暂时考虑一下,如果第一个答案是正
确的话,它将意味着什么。如果事物因为它们是事物而使它们看上去像那个样子,那末,行
为环境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是十分简单的。于是,为了一切实践的目的,我们可以用后
者去取代前者。相反,由于我们知道答案是错误的,我们必须谨防这种混淆,可是,这并非
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容易防止。为了说明对我们的告诫熟视无睹而造成的对心理学理论的影
响,我们将以另一种方式系统阐述我们的结论。如果事物因为它们是事物而使它们看上去像
那个样子的话,那末,知觉便不会在其构成中包含一个认知问题了。知觉将会对地理环境进
行认知(除了某些不寻常的情况)。一个认知问题便可以在概括化的思维场中产生,但是,
只要我们继续留在直接的知觉场内的话,我们便应该面对客观现实。感觉不具欺骗性的观点
(也包括在许多哲学体系之中)是这种更为一般的观点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肯定的是,知
觉具有欺骗性,这一特殊情况的存在,已经得到普遍承认。但是,这种特殊情况被当作一般
规律的例外来对待,而且,由于这一原因,所谓的几何视错觉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引起了
人们如此密切的注意。当人们阅读有关这一论题的早期文献时,或者阅读一些新近论述这一
题目的文献时,都会找到这种解释:如在两根长度相等的线段中,一根线看上去比另一根线
长些,那么,我们便必须寻找特定的条件,这些条件误导了对这两根线段相对长度的判断。
排除这些分心的情境,判断就会正确起来,与此同时,一种正常状态(也就是行为世界与地
理世界相一致的状态)将会重建起来。那就是说,错觉不会获得与非错觉同样的地位;它们
表现出一个特殊的问题,而正常现象则不表现出任何问题。关于正常知觉和错觉这两种知觉
之间的区分,一俟人们充分意识到这种区分包含的谬误时,即它坚持作为一种认识论(
epistemalogical)的区分,则作为一种心理学的区分便会消失。因此,对每一事物我们都
必须问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它看起来是那个样子?”它看上去是“对”还是“错。
“刺激”这个术语的两个含义
第 37 页
----------------------- 页面 39-----------------------
行为心理学.txt
上述考虑已经表明,我们对第一种答案的拒斥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平庸。一开始就可
能引发异议,也就是说,当地理环境的事物并不直接与有机体接触时,第一种答案怎么可以
说是正确的呢?当我见到桌子时,桌子本身实际上并没有影响我的感觉;我的感觉受到过程
的影响,这些过程的源头在太阳之中,或在一种人工的光源之中,而且,这些过程在激起视
网膜中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的兴奋之前,只有通过桌子来改变。因此,这些过程,也就是光
波而非地理环境中的物体,才是引起我们知觉的直接原因。由此可见,我们无法期望在行为
事物和地理事物之间会有一种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光波并不单纯依靠事物本身,它
们还依靠光源的性质(只有在自我发光的物体中,这种光源才作为它们自身的特性而属于它
们),依靠物体与我们人体之间的位置。最后一种关系是由透视定律(lawsofperspec-
tive)来调节的,首先是由光的吸收和反射定律调节的。但是,透视也好,光的吸收也好,
反射也好,都是位于我们机体以外的东西。视网膜接收一组兴奋,至于这些兴奋如何产生,
对视网膜来说是一样的。如果桌子不存在,甚至光也不存在,只要对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进
行电刺激,即使这个时候不存在光刺激,我们仍然可以产生同样类型的兴奋,眼球晶状体会
产生同样的曲率。当我们注视一张桌子时,这种情况通常在视网膜上产生,随着视网膜发生
变化,那个人便会看到桌子。这便导致我们引进一个新的术语区分。引起我们感官兴奋的原
因称作“刺激”(stim-uli)。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词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这两种含义
彼此之间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别:一方面,地理环境中的桌子,对于我们知觉一张桌子来说,
可以称作“刺激”;另一方面,来自桌子的光线所引起的兴奋可以称作对于我们知觉的刺
激。让我们把第一种刺激称作距离刺激(distantstimuli),把第二种刺激称作接近刺激(
proxmalstimuli)。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关于为什么事物像看上去的那个样子的问
题,不是根据距离刺激来找到其答案,而是根据接近刺激来找到其答案的。由于忽视了这种
差异,一些实际问题也被忽略,而且所提供的解释实际上并不是什么解释。现在,我们详细
地看到了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在这里指出,这种距离刺激和接近刺激的混淆怎样对心理学理
论产生致命的影响。这种混淆的危险性在于下述事实,即对于每种距离刺激来说,存在着数
目不定的接近刺激;因此,距离刺激意义上的“同样的刺激”可能不是接近刺激意义上的同
样的刺激;事实上,极少会有这样的情况。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讲,前者的相同性隐含着后
者的差异,以相同的刺激为基础的一切论点,如果仅仅涉及距离刺激的同一性(identity
),那么,这种论点便是错误的。
第二个答案
然而,引进接近刺激这个术语也为我们提供了第二种答案的线索:事物之所以看来就像
它们的样子,是因为接近刺激就是它们的那种样子。现在,就其广义的解释而言,这种观点
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为它所提供的解释显然是有局限的,从而也是错误的。在广义的解释
中,我们的观点意味着:接近刺激中的任何一种变化,如果这种刺激不是太小的话,便会在
事物的外表上产生某种变化,但是,行为世界中的哪种变化会紧随着接近刺激的变化而发
生,则无法从我们的观点中推断出来;而在狭义的解释中,这种观点也含蓄地包含了关于这
种变化的一种陈述。例如,有两个物体向我们的视网膜投射大小不同的视网膜意像,而且是
在同一距离投射的。于是,与较大的视网膜意像相一致的那个物体将会显得大一点。又如,
我们在同样距离内看到置于我们面前的两个相邻的面,其中一个看上去谈一点,呈淡灰色,
另一个则呈深灰色;于是,与前者相一致的视网膜意像比起后者产生的视网膜意像将包含更
多的光。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视网膜意像越大,感知的物体也越大,意
像的强度越大,物体看上去就显得越白;结果,当我通过把刺激变小的办法来改变与一个物
体相一致的刺激时,该物体也应当显得小一些,如果我降低刺激的强度,那么物体也应当显
得暗一些。实际上被人们作为感觉心理学原理来接受的这些结论貌似有理。但是,它们既不
是来自我们的例子,而且也不正确。我们说它们不是来自我们的例子,因为它们仅仅吸收了
这些例子中的部分条件,而且它们继续与事实发生抵触。我们注视一个白色的面,然后减弱
这个面的照明;这个面在较长时间内仍然保持白色,只有当你把照明降低到很低点时,这个
面才会变成灰色。实际上,在弱光照明下仍然呈现白色的一个面,比起在良好照明条件下一
个黑色的面,可能将更少的光送进我们的眼里。我们暂且不去考虑这些貌似有理的解释,即
当光线减弱时,瞳孔会放大,以便使更多的光落在我们的视网膜上,与此同时,我们视网膜
的敏感性却增强了,以便使光的效果更大。正如我们将在后面看到的那样,被公认为真实的
这两种因素,已被排除作为对我们结果的充分解释,因此,为了简便的缘故,我们在目前的
讨论中忽略它们。我们不是表明过,刺激中的变化(在我们的例子中是光线的减弱)对事物
的外表并不产生影响吗?如果我们真是这样表明了,我们将肯定与这种观点的一般解释相
第 38 页
----------------------- 页面 40-----------------------
行为心理学.txt
悖:事物之所以看来像它们的样子,是因为接近刺激就是它们的那种样子,这是一个我们已
经接受的解释。但是,我们已经表明,没有这种东西;我们已经指出,从我们观点的狭义解
释中产生的那种特定效果未能实现,但仍然是有效果的。因为,当照明减弱时,我们意识到
房间正在变暗。把这种情况与我们先前的例子作比较,我们看到,视网膜意像的强度变化至
少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它可以使特定物体看上去白一点或黑一点,或者它可以使整个房间显
得亮一点或暗一点。
这种情况对于我们的另一个例子来说也同样是正确的。例如,注视月亮,尤其是当月亮
在地平线上时,我们把它的大小与一臂之遥握着的一个先令(英国货币)相比较。你将会发
现,月亮看上去大得多,然而从视网膜意像上看,先令的视网膜意像要比月亮的视网膜意像
大得多。与此同时,你是在很大的距离上看到月亮的。因此,视网膜意像大小的减弱可能会
在行为环境中产生与之相应的物体的缩小。
有两个早期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结论。在这两个实验中,观察者用单眼注视着屏幕,屏幕
上面有一圆孔。在屏幕后面的某个距离之内,有一堵充分照明的白色墙壁,墙的一部分可以
通过屏幕上的圆孔而被观察者见到。在第一个实验中[冯特(Wundt),Ⅱ],屏幕和墙壁
之间有一根绷紧的黑线穿过圆孔的圆圈中央。这根黑线附着在一个架子上,该架子在观察者
控制的箭状线上作前后移动,移动的方式是这样的,不管它离开圆孔的距离有多少,黑线始
终把圆圈一分为二,而架子本身在屏幕后面是无法看到的。黑线的运动比之它的视网膜意像
的宽度的增加或减少来,除了由于调节不充分而造成可能的模糊以外,实际上不产生其他任
何影响。在这些条件下,观察者通常会看到粗细程度恒定的黑线的箭状运动,而不是一根不
动黑线的粗细的增加或减少。在第二个实验中,干脆没有任何线,房间是全暗的,有光线的
圆孔是房间里唯一可见的物体。这次的变量(variable)是圆孔本身的开口,它由可变光圈
构成,该光圈可开可闭。视网膜情况要比第一种情形简单得多,光线所投的视网膜区域既可
增大也可减少。伴随着这些视网膜变化的是,观察者看到了光圈或前或后的运动,或者它的
扩大或缩小,或者最终是一种联合效应,在这种联合效应中,扩大或趋近,收缩或后退,都
被结合起来了。
现在,我们可以将我们的论点用更为概括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果答案是这样的,即事物
之所以看来就像它们的样子,是因为接近刺激就是它们的那种样子,倘若该答案从狭义上讲
是正确的,那么两种观点应当是站得住脚的:(1)近刺激中的变化,如果未伴随着远刺激
一物体的变化,那末,就会在行为物体的外表上产生相应变化;(2)远物体中的任何一种
变化,如果在近刺激中不产生任何一种影响的话,那么,就应该使行为物体的外表保持不
变。
这里,从我们讨论过的例子中引伸出来的(1)是不正确的。白色表面继续呈白色,黑
色表面继续呈黑色,甚至当它们产生的近刺激在很大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也是这样;当我手
中握着铅笔时,它看上去并不比放在书桌另一端时更大一些,而书桌上的铅笔所产生的视网
膜意像,要比手中握笔时产生的视网膜意像甚至小了一半以上;一把椅子的座位呈矩形,尽
管它的视网膜意像只在少数场合显现出来。换言之,行为的事物是守恒的(con-servative
);它们并不随着近刺激的每一种变化而变化,尽管这些行为的事物是由这种近刺激产生
的。实际事物的恒常性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在现象事物的恒常性之中,不管它们的近刺激如何
变化。
两种答案的关系
当我们把这一论点与我们讨论中为第一个答案提供的论点进行比较时(第一个答案是用
实际事物的性质来解释行为事物的外表),我们由于这两种答案之间的奇异关系而感到震
动:根据第一种答案,实际事物和行为事物之间的一致性本应当比它实际的情况好得多,而
根据第二种答案,它本应当差得多。
对第二种答案拒斥的继续
让我们现在转入第二点。距离刺激的变化如果并不伴随接近刺激的任何变化的话,那么
便不会对事物的外表发生影响,这是千真万确的。于是,便引进了刚才描述过的第三种实验
变式[希尔布兰德(Hillebrand)]。屏幕上的那个孔是恒常的,孔的后面是一个可以移动
第 39 页
----------------------- 页面 41-----------------------
行为心理学.txt
的黑面,上有一条尖锐而又光滑的笔直边缘,像在第一个实验中的那根黑线一样,分割部分
穿过可见圆圈的中央。不管这个面如何地向前或向后移动,观察者总会看到边缘轮廓鲜明的
半圆,在这种情况下,更为经常的是,那个面的运动将会完全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根据这一
事实,再次撇开由于不确切的调节而可能产生的边缘模糊,那个接近刺激通过移动面的过程
而保持不变。
然而,论点(2)的观点并没有告诉我们全部真相,因为,它的变换不再是正确的了。
我们的观点(2)的变换将是:如果没有接近刺激的相应变化,事物的外表便不会发生变
化。但是,这是不正确的。当你继续注视图4时,图4便不会保持它的外表:如果你首先在图
中的白底上看到一个黑色的十字形,那么后来你又可以在黑底上看到一个白色的十字形,黑
白两面将全交替出现。我们平常见到的一些猜谜图,可以逆转的透视图,等等,都表明了同
样的事实,我们在上面描述过的那种可变光圈(irisdiaphragm)的实验也属于这种情况,
在该实验中,观察者一会儿看见一种置换,一会儿又看到圆孔大小发生了变化。据此,我们
可以得出结论,即事物的外表并不单纯依靠接近刺激,即便从广义上考虑这种依靠,但是在
实际的有机体内部,必定存在其他的条件。
最后,用来拒斥第一种答案的许多论点也同样充分适用于第二种答案。由于接近刺激的
镶嵌不具有统一性,我们行为世界内的统一性便不可能由接近刺激中的相应统一性来加以解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