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行为心理学(完整)

_30 冯绍群 (当代)
6.6
31.2
5.0
28.3
a没有影响
93.4
68.8
95.0
71.7




如果我们给每次呈现标上一个数字的话,那么,开头的24次显示将是a图形的简单交
替,十字形出现在奇数中,而箭头则出现在偶数中。这样的序列只有一次轻微的中断,因为
在3次交替以后,也就是说,在第7次和第8次显示时,出现的不是a图,而是相应的b图。所
有6名被试看到的是与这些图形的正常发展顺序(即先看到十字形然后看到箭头)相矛盾
的,在他们看到整个图形之前,实验就被中断了,因此,就被试而言,交替的序列并非真正
地被打断。但是,在第24次显示以后,又引进了另外一种变化:这时,或者在第25次是一个
b图形,不过,这时圆形代替了十字形,十字形作为第26次而接着出现;或者,第25次仍然
是正常的,即呈现简单的十字形,但是接下来是同一幅图里(即十字形-正方形)b图出现
了,这便是第26次显示,而这个系列以b图圆形的第27次显示而告结束。现在,6名被试中有
5名看到这些正常显示的图形,即正方形和圆形先出现,它们不受与它们相一致的a图形呈现
的影响,而a图形曾经决定了b图形的出现。此外,在第二个交替方案中,b正方形(第26次
显示)紧接着a正方形(第25次显示)而出现,然而,在所有三种情形里,正方形先出现,
而不是十字形先出现。这个实验证明,单为重复而重复,在这一实验条件下(在这一实验条
件下,组织的内力是十分强大的),对知觉组织是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的,但是,在图形显示
的瞬间,观察者的态度具有十分直接的影响。那么,b图形的第一次显示和第二次显示之间
究竟有何区别呢?在第一次显示中,b图形发生在它们与a图形相对应的地方;这些a图形是
得到期盼的,从而b图形的组织也发生了改变。在第二次实验中,b图形不是出现在与a图形
相对应的地方,而是出现在另一个被期望的a图形的地方。这里,不会出现a图形的影响,因
为这种期望并不符合由刺激产生的任何一种可能的组织。在图96a和b中,描绘了另外两种显
示系列。在第一个显示系列中,系列的时间结构是这样的,即在十字形第一次显示(标号为
第11次)以后,便期望另一个十字形出现,结果是正方形b开始与十字形一起发展,而不顾
及这样的事实,即一个简单正方形在十字形第一次显示之前就已经显示过5次了。与此相反
第 191 页
----------------------- 页面 193-----------------------
行为心理学.txt
的是,在第二个系列中,b十字一正方形图形在十字a图形之后直接出现(十字a图形在该系
列中已经显示过8次),不过以被试期望一个新图形的方式显示。结果,b图形得到正常发
展,是正方形而不是十字形带了头。
结论
我们可以因此得出结论,戈特沙尔特的高质量实验证明,发源于自我的力量可以通过影
响自我组织的办法来对自我的行为环境产生影响。与此同时,戈特沙尔特证明,这样一种影
响存在着十分明确的范围。在以上描述的三种系列中,使用的b图形都是属于下列情况的,
即a图形或者是箭头-圆圈图形中的实际部分,或者与b组织并不存在很大的冲突。换言之,
在这些条件下产生的a图形必须与相对较弱的力量作斗争。正如戈特沙尔特在特定的实验中
已经表明的那样——也正如边码p.396上所报道的用探索指令进行的实验中表明的那样——
态度无法克服组织的强大内力,也就是说,当图形a按照结构原理在b图样中完全消失时,它
们是不会产生一个a组织的。
用于乐音的分析
由于我们曾经提及把乐音分析作为态度对行为环境产生影响的一个经典例子,因此我们
现在可以补充说,这种影响还是一种组织变化的例子,正如埃伯哈特博士已用实验证实了的
那样。对陪音进行“分析”并不使先前存在的音调感觉“得到注意”,而是通过用音调体验
的双重性去替代统一而又丰富的乐音来改变刺激的结果。
非实验情境中态度的影响
态度对那种可以克服内部组织之相反力量的场组织具有明确的影响。这些相反力量越
弱,场就越为态度所决定。事实上,在戈特抄尔特研究的一些例子中,组织的内力仍然相当
强大的情况,在知觉场里是十分罕见的,尽管它们可能在思维场里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实验
室外面,我们极少有机会将一种图形改变成另一种图形。不过,我们先前关于态度对点子知
觉的影响的讨论(见边码p.148)证明,场通过态度得以重组的情况在实验室外面起着某种
作用,读者也可以用许多其他的例子来扩充这个例子。但是,通常说来,我们的态度影响了
相反力量根本不存在或者很弱的场组织。在一个取自苛勒的例子中,我将聚集在桌子周围的
对子分类,或者把他们看作是对立的一对,或者把相邻的两个人看作是一对搭挡,这个例子
很能说明问题。如果我把他们视作一对桥牌搭挡,如N和S小姐,E和W小姐,则他们将形成一
个亚组(subgroup),如果我们把他们视作欢乐的聚会,则N将与W小姐归入一类,E将与S小
组归入一类。在实际的结构中,没有什么东西(即使有,也极少)会以牺牲另一种组织的方
式来促进一种组织,从而使组织十分容易地遵循态度。现在,这种情况不断得到实现,因为
我们始终以明确的态度看待我们周围的事物。由于态度本身变化很大,因此由态度引起的场
内变化的可能性实际上是无限的。
情绪
我们在上面(见边码p.395)列举了不同的态度,而这些态度,像怀疑、好奇甚至期待
等等,都明确地暗示着一种情绪(emo-tions)。换句话说,我们已经接近情绪和情操(
sentiments)的范畴,因为正如注意的态度可以影响场一样,一种憎恨的态度,或者一种极
端不信任的态度也可以产生重组(reorganizations),这种重组不仅不同于单由注意引起
的变化,而且在程度上大于单由注意引起的变化,憎恨和不信任在其持续的和潜伏的阶段称
作情操,而在它们爆发并支配执行者的时候,便称作强烈的情绪。因此,我们现在必须转向
情绪和情操的讨论,但是我们把精力集中于前者,因为我们关于实际动力情境的知识还不够
充分,以致于无法对它们分别陈述。
关于情绪的传统陈述
关于情绪的心理学理论是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读者可在两本现代教科书中找到有关情
绪领域中业已完成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工作的描述,这两本教科书由惠勒(Wheeler)和伍德
沃思(Woodworth)所著,它们证实了我的判断。一方面,心理学家致力于对情绪进行描
述、分析和分类;另一方面,他们对情绪的生理学症状进行研究。第一种尝试导致了简单情
第 192 页
----------------------- 页面 194-----------------------
行为心理学.txt
绪和复杂情绪的区分,以及原始情绪和派生情绪(primaryandderivedemotions)的区分;
第二种尝试使一些事实(即关于像呼吸、心跳、内分泌等不同人体功能的事实)得以清楚地
显示,但是却没能在这两种发现之间建立起协调。当然,长时期来,这一领域中的研究深受
著名的詹姆斯一兰格(James-Lange)理论的影响,该理论尽管有某些优点,但仍然不过是
19世纪心理学的典型产物。我看到该理论在反对抽象的“组织主义”(structuralism)中
所表现出来的优点,因为组织主义把情绪解释成特殊的心理元素,或者解释成特殊的心理元
素的独特复合。我认为,该理论的真正成就是它始终坚持了这样的事实,即情绪不仅仅是意
识的内容,情绪涉及整个有机体的过程,而且足以涵盖整个有机体。但是,这个理论的错误
在于它过分坚持用来论争的那种观点,把情绪解释为有机体过程的感性知识。尽管詹姆斯是
一位伟大的作家,尽管他十分欣赏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论点,说什么“悲伤是意识到泪腺的
活动”,但这样的论点确是一种荒谬的论点。
情绪理论深受我所谓的心理学家的平静态度之苦。一种情绪被视作是一种事物,心理学
家“陶醉于把我们无论怎样的命名都给以具体化的自然倾向之中”[麦独孤(McDougall
),1923年,p.314〕,这是一种我们在第三章开头时讨论过的倾向。当然,情绪无法用事
物类别来适当地处理。我们不可能把情绪整个儿取来,然后将它们割成一块一块,以便察看
它们究竟由什么东西组成。我们与麦独孤的意见完全一致(麦独孤强调了“这样一个明显的
事实,即不存在所谓‘情绪’这样的东西”),而且更喜欢那个术语的形容词形式,而不喜
欢那个术语的实体形式,正如在惠勒的著作中有一章标题为“情绪的行为”(
EmotiveBehaviour)而不是“情绪”。这就意味着:对于某些心物过程来说,我们运用“情
绪的”(emotionaloremotive)术语,这些术语具有动力特征,它们与“加速的”、“逐渐
增强的”、“上下波动的”术语具有同样的意义,都是过程的动力特征。
根据组织的动力观点研究情绪
心物过程是组织中的过程。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对构造的研究必须继续。这种继
续可以通过寻求潜在的动力原理和决定特定组织过程的特定条件来实现(在每一种具体的情
形里,这些一般的原理引起了特定的组织过程)。在我们的调查中,分类起着很小的作用,
因此,在情绪领域,我们也就很少关注分类。分类对于临时规划研究领域也许有用,但它不
可能在研究完成之前或在达到完善阶段之前为我们提供有关其物体的最终知识;分类也许可
以为一个业已完成的理论提供系统的概览,但是,我们关于情绪的知识与这样一种状态相距
甚远,这是很自然的。作为一种代替的办法,我们不得不对动力特性中的组织进行研究,也
就是说,我们不得不分析情绪情境,以便发现实际起作用的力量。
内隐的和外显的组织
如果我们应用我们对内隐组织和外显组织的区分,那么完成这项任务就会容易一些。一
俟我们这样做了,我们便必定会看到,行为的情绪方面(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组织的一
个外显方面。对于我们经常强调的这种外显特性(见边码P.50和382),我们并未高估它的
重要性。指出这一点以后,我们现在便可以继续解释所谓情绪的外显特征究竟意味着什么
了。当我们感到兴奋时,或者换言之,当我们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我们的心物场也处于这
样一种张力状态,这可以由在这种条件下随时会发生爆发这一点来加以证明。再举个例子,
我们的愤怒情感在我们的自我系统的不稳定状态中具有它的对应物,可是,一种愉快的满足
感则与处于较低张力水平的心物场相一致,也与较为稳定的心物场相一致。主观感觉和客观
上对行为的观察,或者对生理症状的客观观察,都处于最为可能的一致状态中。这一点对于
我们的情绪理论是基本的。如果缺乏这种一致性,如果我们可在超越一切可能的控制范围外
感到兴奋,如果我们的心物场像中午时分晴空下的高山湖泊那般宁静,那么,我们的情绪理
论,不仅如此,甚至我们的整个心理学,都将不得不与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它
肯定不可能是心物同型论了。可是,实际的事实支持了我们的心物同型的方法论(isomor-
phisticmethodolgy)。
然而,我们还可以深入一步:当我们感到害怕时,我们通常不是简单地害怕,也就是
说,我们的意识中充满着特定的情绪特性,但是,我们害怕某个东西,我们的外显行为表
明,或者至少我们的含蓄行为表明,这个东西实际上对我们的活动产生了影响。确实,苛勒
从这些事实中得出了他关于非内隐组织(non-silentorganization)的概念。可见,情绪
的外显方面不仅反映了存在于心物场内的张力程度和类型,而且还反映了张力的方向。
第 193 页
----------------------- 页面 195-----------------------
行为心理学.txt
麦独孤的理论
这一事实已为麦独孤所清楚认识,他把该事实作为其情绪理论的基石。“情绪特性具有
一种认知的功能;它们向我们表示的主要不是事物的性质,而是我们对事物作出冲动反应的
性质”(p.326)。或者:“当我们害怕时,我们感到有一种从那个使我们感到恐怖的东西
处退却或逃离的冲动;当我们感到愤怒时,我们感到有一种对那个使我们发怒的东西实施攻
击的冲动;当我们感到好奇时,我们也感到有一种向那个激起我们好奇的东西靠近一些,并
对那个物体进行察看的冲动”(p.321)。尽管这里所用的术语与我们的术语稍有不同,但
是,这些话语却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它们与我们迄今为止坚持的观点是基本上一致的。
我想说的是,这种一致并不意味着麦独孤的一般原理与我们的一般原理是相同的。麦独孤在
他的《社会心理学导论》(Introduc-tiontoSocialPsychology,1908年)中刊布了有关其
理论的基本原理,这是格式塔心理学问世之前很久的事了,不过,另一方面,格式塔心理学
在其体系方面与麦独孤的一般理论观点不同,甚至在许多方面基本上与麦独孤的一般理论观
点不同。我之所以如此坚持这种一致性,在我看来,是由于不带偏见的观察,以及在理论思
考中运用这种不带偏见的观察方式。
然而,麦独孤的名字是与比这种理论更加特殊的情绪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特殊的情
绪理论认为,“原始的‘情绪’基本上是本能冲动的指征”(p.325)。至于麦独孤所谓的
本能,我们在前面已经引证过了(见边码p.356),也就是说,一种感知和活动的先天倾
向。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无法继续追随麦独孤了;实际上,在我看来,他已经在某种程度
上陷入了一种错误,而他曾经在许多情形里以极大的辨别力批判了这种错误,这个错误便是
把抽象概念具体化(reification),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本能毕竟是一种持续的统一体,
是一个事物之本质的某种东西。可以肯定的是,麦独孤的概念并不粗俗,但是,把本能界定
为先天倾向,至少冒有这样的风险,即放弃了对行为作出真正的动力学解释,也就是说,放
弃了对一个在特定时刻实际运作着的力量的解释,而且用一种达到某些目标的统一体来替代
这种解释。由于这种力量并非他理论中的一种机制,因此,肯定存在某种东西,“它与物理
科学所构想的始终机械地运作着的能量十分不同”(p.317)。指出麦独孤在表白他自己时
所持的那种谨慎态度是颇为重要的。他避开了这样的主张,即认为目的是与物理过程十分不
同的,他只是把目的与机械构想的过程相区分,并且在其著作的开篇部分中,他承认了这样
一种可能性,即世界上一切过程都属于同一类型,尽管他认为这不可能是机械论(
mechanism)(p.203)。我并不知道麦独孤是否把我们对纯物理过程和心物过程,包括目
的性过程的陈述都称作为是非机械的。他没有作过任何尝试去改变他认为的物理学家对物理
过程的解释,因此,他为了在心理学中保持非机械论解释而引入的概念,看来不仅与机械论
者的解释不一致,而且与任何一种物理学解释不一致。我认为,他的本能概念证明了我的一
种论点。“于是,当逃跑的本能被激发时,冲动便自行发泄,并且主要通过位移(
locomotion)而达到其目的”(p.322)。现在,我无法用任何一种方式把这视作是对实际
发生的事情的一种解释。我所想要的东西是对涉及到的实际动力学进行更为具体的描述,而
不是“一种本能激发”的概念。此外,唯有这样一种对实际场的具体动力学描述才会支持麦
独孤对情绪理论所作的宝贵贡献,也就是他关于组织的外显特征的观点(实际的场是在这些
组织中发生的)。正如麦独孤的理论所坚持的那样,上述的观点展现了对这种理论的异议,
它向这种理论发起了攻击:说什么任何一种本能活动都带有与其本能相对应的情绪,这是不
正确的。更确切地说,情绪越大,有机体越不能活动。一个用来证明用动力学理论补充麦独
孤理论之必要性的例子
我在这里将讲述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解释:物体A在个体P身上激起逃跑的本能。P有了
逃跑的冲动;如果冲动是“起作用的”,那么他便会逃跑,而表示冲动起作用的指征是恐怖
的情绪。现在,异议出现了,恐怖感越强,个体P具有的运动自由度便越小;还可能有这样
一种极端的例子,没有恐怖感也会产生快速的逃跑。我认为,这种异议本身并未对麦独孤的
理论实施致命打击,因为他可以说,随着逃跑,由A引起的逃跑冲动将会继续减弱,从而使
情绪不断减弱。如果激发的程度有赖于A和P之间的距离,则他必须使激起本能的物体和物体
本身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动力一点。但是,即使没有任何一种恐怖反应,也可能激起“逃跑
的本能”,正像一名短跑运动员在遇到一个躯体笨重且面目狰狞的敌人时发生的情况那样。
因此,逃跑可以说是逃脱本能的作用,但是,它也会伴随一种欢乐,对此,麦独孤可能会将
此归因于自信本能(assertiveinstinct)的激发。因此,有两个问题尚待回答:(1)为什
么逃跑本能并不伴随着恐怖情绪?(2)什么东西激起自信本能?
第 194 页
----------------------- 页面 196-----------------------
行为心理学.txt
我确信,一种情绪理论可以在不受这些困难所左右的情况下得到发展,而且我将设法表
明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暂时把本能从讨论中搁置一会儿,并且像前面建议的那样,通
过对各种起作用的力量进行考察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先前提及过的(见边码P.391)勒温
的场力图解方式在这里尤其有用。登博博士(Dr.Dembo)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下面,我
们将对此展开讨论。
情绪的动力理论
该理论所持的一般态度是这样的:整个场充满着力,这些力使场保持平衡状态,或者产
生变化和活动。力的相互作用作为整个场的一个亚系统(sub-system)而应用于自我。在
我们的理论中,情绪行为被认为是这些内部自我力量的动力,并把有意识的情绪视作这些动
力的外显方面。内部自我力量的动力经常超越自我的范围,即指向场内物体的情绪,我们必
须把这些物体-自我动力包括在我们的情绪界定之中。至于这样一种观点如何予以概括,以
便与我们先前的说法相一致(即情绪不一定属于自我,而有可能出现在行为场的其他部分)
,我们将放在后面进行解释。这样一种观点并不遭遇曾经阻碍过麦独孤理论的那些困难。逃
跑可以与恐怖相联结,也可以不与恐怖相联结,这要视一般的动力情境而定。在我们前面所
举的那个短跑运动员的例子中,他的逃跑运动不会伴随着恐怖,原因在于,由于他的自我和
危险物体之间的动力关系,在他的自我中不会引起任何张力。
对麦独孤情绪分类的应用
一般说来,情绪问题并非一种分类和内省分析(introspectiveanalysis)的问题,而
是一种动力和功能分析的问题。至少在目前,我并未看到诸如原始的、次级的或混合的情绪
与派生情绪之间的区分在这一领域中会对我们的进展有多大用处。麦独孤在前两种情绪(即
原始情绪和次级情绪)之间所作的区分是完全正确的;他说道:“这样一种复杂的情绪经验
(以愤怒和厌恶为基础)并非完全由分离的兴奋所形成,而是两种情绪(即愤怒和厌恶)一
起出现,以及随后的混合;更确切地说,它是对复杂情境的直接反应”(p.331)。这是完
全正确的。次级情绪(secondarye-motions)的动力不同于原始情绪(primaryemotions)
的动力,随着条件的变化,次级情绪也可能转化为原始情绪,这也是正确的。至于,“混合
情绪”(blendedemotions)这个术语,在我看来,鉴于我的理由,也鉴于麦独孤自身的理
由,是不恰当的,而且,只要人们还没有成功地为简单的和复杂的条件建立起有效的标准,
那么,“次级的”这个术语也是危险的。如果这些标准能够建立的话,那么,把从最简单的
一组条件中产生的情绪称之为原始情绪,把从较复杂的一组条件中产生的情绪称之为次级情
绪,便不会有任何异议了。但是,此刻,我宁可不去考虑这种区分。麦独孤引进了他的第三
种分类——派生的情绪(derivedemotions),快乐、惊讶和沮丧均属于此类,因为对有些
情绪来说,找不到与之相应的恒定的本能冲动(p.338)。由于我们拒绝接受麦独孤的本
能-情绪联结理论,因此我们毋须讨论这组新的情绪。我们的这位作者运用了其他一些特征
把派生的情绪与前两组情绪进行了区别,而前两组情绪中有一组情绪在我看来是有意义的和
重要的。“原始的情绪可被说成是一种力量(这种说法不很严格,但却没有严重错误),因
为它始终由一种朝着某个特定目标的冲动陪伴着……然而,另一方面,派生的情绪不能被视
作一种力量。它们不过是本能冲动之运作中的一些附带事件(incidents)而已,而这些本
能的冲动则是促进和保持思维与活动的真正力量”(P.346)。如果我们不去考虑本能这个
术语的运用,如果我们让这个问题搁置起来不予解决,直到我们拥有进一步的知识为止(这
个被搁置起来的问题是:对于实际讨论的情绪而言,这种区分的应用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
的),那么我们便被提供关于不同情绪动力性质的有价值的暗示。我们也许可以用我们的术
语对此进行重新描述,我们的说法是这样的:情绪,至少作为体验到的情绪,可能属于整个
动力情境的不同部分或不同方面。随着张力的产生,张力的运作,以及张力的解除,都可能
产生情绪。我们说“派生的情绪”这一术语确实是不适当的,但这不过是小事一桩。
自我中未被体验到的情绪
在我们报告为我们的理论提供支持的实验材料之前,我们必须简要地论述一下在我们的
定义和我们刚才提及的一种论点之间的明显矛盾。场内的情绪又是怎样的呢?应该承认,在
人类中,正是非自我情绪的情绪得到最经常和最强烈的体验,在高级动物中,这种情绪的体
验程度仅次于人类。这一事实也许主要对我们已经批驳过的(第八章,见边码p.326)移情
第 195 页
----------------------- 页面 197-----------------------
行为心理学.txt
(empathy)理论负有责任,并对我们后面将要批驳的(见边码p.655)类比推理(
analogicalinference)理论负有责任。这些物体与我们自我之间的相似性,一定会对上述
两种理论产生巨大影响,然而,这种相似性还具有另外一个方面,它导致另一种更加直接的
和站得住脚的解释。因为人类和人类的近邻高等动物是我们行为环境中最复杂的物体。与此
同时,也许至少部分地是由于它们的巨大复杂性,它们之所以超过其他物体,正是因为它们
处于力量的中央,并为力量的场所包围着。在这些作为行为物体的物体中,有可能产生一种
内部物体、物体-物体甚或物体-自我的动力,它们可与内部自我动力和自我-物体动力相比
较,我们把后者视作情绪的真实基础。运用这种方法,我们的理论能够容易地得到概括,以
便说明非自我情绪体验的原因。作为行为物体,人和动物究竟如何拥有我们归之于他们的动
力,对此问题我们准备放在后面一章进行讨论(在后面一章里,我们将探讨有关他人情绪的
知识)。然而。我们的概括必须广泛,以便把无生命的行为物体也包括进去,例如,悲哀的
景色就属于无生命的行为物体。我们的整个问题主要涉及相貌特征问题,因此,当我们从事
我们的讨论时,我们将深入到这种关系中去。
实验证据
这种情绪理论尽管或多或少是用我自己的话来表述的,但主要是勒温及其学派在过去15
年间坚持不懈地发展起来的那些理论的成就。正是从勒温学派所作的两个贡献中,我们获得
了主要的支持。这两个贡献来自卡尔斯坦(Karsten,1928年)和登博(Dembo,1931年)的
研究。
登博的调查
登博博士的问题是对愤怒的动力情境进行调查。她在一篇冗长的论文(共144页)中报
道了她取得的结果,这里只提及若干突出的论点。但是,如果人们想对勒温的力场法(
methodoffieldsofforce)获得真正的了解,那么,他便可以读一下登博博士的论文。
登博的实验方法是让她的被试面对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选择两项不同的任务),然
后要求完成这些任务。她的实验持续1-2小时,而且通常在第二天继续进行。实验者和一位
专门的报告员与被试同处一室,前者有时打断被试的活动。在所有的例子中,都激起了真正
的愤怒情绪,这些愤怒情绪用发誓、威胁、许愿和破坏等表现出来,甚至在一个例子中有一
名被试冲出房间,并在另一个房间里痛哭流涕。
愤怒的动力学
这种情绪的实际症状或表达随不同的例子而不同,但是,动力情境的一些基本方面对所
有的人来说都是共同的。我可以引述登博博士的话:“尽管所有这些过程是异质的(
heterogeneous),但是从动力学角度上讲,它们能以一种相对来说单一的方式从一些基本
因素中取得。在拓朴学(topology)和情境场力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冲突,一种在十分不同
的方向上表现出来的场力的对抗。不断增加的情境失助(hopelessnessofthesituation)产
生了强大的张力,这些张力同时又引起整个场的界线的松散与破坏”(P.117)。
登博的论文十分详尽地探讨了引起这些张力的各个方面及其它们的结果。让我们选出其
中一些论点。这些张力的原因是什么?登博的答案是:存在着限制活动的障碍。所谓障碍的
存在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内部障碍(internalbarrier),它阻止被试去解决问题。
这种障碍可以是一个实际的物理障碍,它成为完成这项任务不可排除的困难。这种障碍很快
被赋予一种消极的需求特征,致使被试处于一种力的冲突场中:他被任务的矢量(vector)
和积极的需求特征(由他完成任务的愿望来呈现的目标)拉向障碍,并由于障碍的消极需求
特征而被障碍所排斥。这两种矢量的相对强度并不恒定,被试可能交替地被吸引和被排斥,
也就是说,他可能朝着障碍移动,然后又离开障碍而去。这种摇摆确是“我们实验中最引人
注目和绝对正常的现象之一”(p.63)。然而,如果障碍的消极矢量比积极矢量更强,那
么,为什么被试不干脆一走了之呢?原因在于,他被第二种障碍,也就是外部障碍(
externalbarrier)阻止了,这种外部障碍可以是物理的,或者,在大多数情形里,可以是
心理的。在这些实验中,外部障碍是由一般的社会情境和职业情境提供的,这是被试在实验
中进行合作的一个事实。在日常生活中,习俗、方式和伦理道德通常构成了这种外部障碍。
外部障碍限制了被试的运动自由,他不能屈服于内部障碍的消极力量,而是必须继续留在场
第 196 页
----------------------- 页面 198-----------------------
行为心理学.txt
内,也就是说,继续屈从于场力。于是,被试重新开始同内部障碍进行对抗,并且再次被击
退,如此等等,从而形成一种不断增加的张力。这种张力在一种不断增强的程度上决定了被
试的行为;它不仅出现在他的外显活动中,而且也出现在他的思维中。摆脱这种不断增强的
痛苦情境的唯一出路,看来在于穿越内部障碍,尽管到目前为止所有这类尝试均以失败告
终。不过,希望还是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张力越强,对于这样一种希望来说,它所
要求的基础就越少(P.63)。
愤怒的表达,作为这种张力的结果,实际上发生在该过程的一切阶段,它在功能意义上
的差异要大于外观上的差异。愤怒的表达和愤怒本身不一定被视作是同一的。首先,愤怒的
表达是相当容易发生的。愤怒的爆发是张力的释放,但并未带来真正的解除,随着新的自我
系统的卷入,张力倾向于增加。结果,被试将他的自我与场的其余部分越来越隔绝开来,用
此办法阻止这种爆发。于是,自我-场组织的变化通过防止张力的释放,帮助增强内部张力
而发生了。自我和场之间的隔墙,以及不同的自我系统之间的隔墙,便处于高压之下,它们
最终不得不屈服于这种高压。对障碍的厌恶(在这些实验中,有些障碍是由实验者设置的)
扩散开来,整个环境表现出似乎是一个未分化的充满敌意的场,而整个场便或多或少变得乱
七八糟了。与此同时,内部自我的隔墙屈服了,中央核——自我(Self)开始越来越多的介
入,系统失去了它们的孤立状态,不顾其他的场力而释放了它们的张力:被试开始向实验者
吐露她的个人隐私,尽管与此同时被试对实验者是憎恨的。最后,当张力变得过于强烈时,
发生了爆发,自我越是与场割断联系,爆发力便越强。当然,并非每一种爆发都带来真正的
释放,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爆发无法真正改变使张力得以保持的那些条件。相
反,它们将产生新的张力;被试会对她的活动感到害羞,从而蒙受由这种害羞而产生的新张
力的折磨。如果实验者告诉被试:“你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你已经做了我希望你做的一
切,你可以走了。”这样一来,情况将会十分不同。它将释放一切原先的张力,尽管由愤怒
活动引发的张力仍可能保留着,并且更为强烈地指向实验者,因为实验者是一切麻烦的根
源。在这个简短的概述中,我们省却了有关被试和实验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我们将在后
面一章讨论这个问题。但是,应当提及一下,在登博博士后来的实验中,他已经证明,一种
纯“客观”的愤怒,也即一种并不指向人的愤怒,也可能发生。在这些实验中,让被试单独
留在一间房间里,通过纸条接受实验者的指令,而实验者则躲在另一间房内,并从这一间房
内观察被试的动静。
卡尔斯坦的调查
卡尔斯坦的早期调查是与登博的实验结果完全一致的。她的问题并非调查情绪本身,而
是情绪的饱和状态(saturation),也就是说,同一个任务重复次数的增加会在某些条件下
引起有力的力量,这些力量阻止工作的继续,并最终中止工作。实验时,为被试提供一些任
务,告诉他们只要愿意干就去完成它们。当被试们表现出中止的倾向时,便鼓励他们继续干
下去。在大量的任务中,主要的任务是在一张张纸上画笔划(期间不作进一步的说明,只以
规定的数目画笔划,例如3划和5划为一组,或4划和4划为一组)和读一首诗。在有些方面,
动力情境与登博实验中的动力情境相似。鉴于目前讨论的缘故,这些任务都被赋予强大的消
极矢量,它们将“驱使被试离开”。但是,他又不能离开场,因为如同在登博实验中那样,
整个情境构成了一种外部障碍。结果也与登博的一样,经常产生导致情绪爆发的强大张力。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