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行为心理学(完整)

_22 冯绍群 (当代)
上)分离的兴奋之间的融合便发生了,或者,当吸引对被吸引过程的影响足以使它们移置时
(尽管这种吸引还不够有力以产生融合),便会产生这种现象,即两者或两者中任何一者被
看到沿该路径的部分运动(威特海默的双重和单一的部分运动)。以这种方式进行阐述,断
续运动问题与实际运动问题没有什么不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在实际运动中,分别
开始的过程也一定会发生融合。但是,由于在实际运动中,相互作用过程之间的空间距离十
分之小,以致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结果使其他因素与它们相比就显得较小,并难以证明,
而这些其他因素在断续运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那里,由于过程之间的较大距离,力
量显得较弱了。关于这些其他的因素,我提及一下时间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展现的时间
和间歇;我还想提及一下强度(或者,更好的提法是,图形和背景之间的梯度),也就是说
被展现物体之间的距离,它们的大小和形状。我们将在后面对它们进行讨论。
现在,让我们回到理论上来。断续运动和“实际”运动是基本相似的,这是对该理论有
利的一个有力论点。要对一个静止物体通过与另一个物体的相对移置而“诱导”运动(
inducedmotion)进行解释,并不会引起任何新的困难。但是,还必须补充一点。邓克尔是
通过将诱导物体相继地在两个不同位置予以展现,并将被诱导物体同时在两个相等位置上予
以展现,来产生这种诱导运动的(p.224;参见图84,图中两次相继展现是以一个在另一个
第 138 页
----------------------- 页面 140-----------------------
行为心理学.txt
下方来表示的,而实际上它们是这样安排的,即两个点是重合的)。在特定条件下,断续移
置中的闭合物体可能实际上表现为静止的,而被闭合物体(由于相继展现在同样地方)却包
含了整个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空间上相距甚远的刺激的融合并不导致运动,而两个空
间上一致的刺激的融合却导致了运动。然而,这样做没有任何困难,因为按照我们最一般的
原理,运动有赖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场物体之间的相对移置,而对这些场物体如何构造不作任
何限制。邓克尔所提及的实验说明了实际运动和断续运动基本相似。
似动速度:布朗实验
现在,让我们更为具体一些,不是去调查运动本身,而是去调查具体意义的运动。运动
是有方向和速度的,两者反映在力学和经验中。如果我们考虑实际运动的知觉,那么,看来
没有什么问题;人们期望,似动速度(apparentvelocity)在心理学的可能范围内等于实际
速度,或者简单地依赖实际速度。这里,所谓心理学的可能范围是指阈下和阈上之间的范
围。然而,J.F.布朗(J.F.Brown)的著名研究表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目前暂
不考虑由这个问题(实际速度被我们选作我们的标准)产生的困难,物体本身的速度,即距
离刺激,或者物体的视网膜意像的速度,即接近刺激,都呈现出:只有当距离刺激与观察者
处于同样距离时,这两样东西才会紧密一致;这是因为,与同一种距离速度相一致的视网膜
速度随距离而成反比地变化。但是,暂且撇开这个问题不谈,布朗已经表明,一个被看作运
动的物体,它的似动速度有赖于场和物体本身,也就是说,有赖于物体的大小和方向,而
且,如前所述,也有赖于运动的方向(1928年,1931年)。在他的实验中,两种速度必须相
互匹配。在两个光圈的孔径(diaphragrnaperture)后面,图形被看作处于运动状态,这种
运动是由两个旋转的鼓引起的,在鼓的上面一卷卷有图形的白纸伸展着,以形成没有尽头的
带子。在每一次实验时,标准带子的速度保持不变,然而,可变物体的速度则发生变化,直
到观察者判断两种速度相等为止。看上去相等的两种客观速度的关系便成为对客观速度和主
观速度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测量。
为了给这一程序提供一种具体想法,我将详细地描述一个实验。标准物和可变物都位于
同样的距离,除了带子和图形以外,场是同质的(黑暗的房间,从后面照明的旋转带子);
标准物S的光圈孔径为15×5平方厘米;可变物B的光圈孔径为7.5×2.5平方厘米;标准物
上面的图形是一些1.6厘米的圆,彼此之间的直径间距为4厘米,而可变物B上面的图形是一
些0.8厘米的圆,彼此之间的直径间距为2厘米。总之,B的大小恰恰等于S大小的一半。在S
中,速度用VS表示,是10厘米/秒,而在B中,平均速度用VB表示(7名被试),它看来与VS
相等,是5.25厘米/秒,VS/VB=1.9,或者近似等于人这意味着:如果在一个同质场
中,一个图形在所有线条维度方面是另一个图形的2倍,那么在这个图形中运动的物体看上
去具有同样的速度,如果客观上它们的速度是(或近似于)较小图形中运动物体的2倍的
话。据此,我们可以推论,如果客观速度相等,在较小图形中的物体的运动速度看上去为较
大图形中物体运动速度的2倍。这种结果可用各种速度、各种大小关系以及一些控制因素来
证实。所有这些实验的结果由布朗正确地归纳如下:“如果在一个同质场中,人们可在运动
场的所有线条维度方面变换其位置,那么,他就必须用一种相似的量来转变刺激的速度。以
便使速度的现象同一性(phenomenalidentityofvelocity)得以产生。随着一个场的线条维
度从1转变到10,Vs/VB的商也倾向于从1到10发生改变”(1931年,p.126)。
从我们的理论中可以容易地看到,场必须同质,以便使这种结果成为现实。如果场是异
质的,那么用图形纸覆盖的光圈,以及在两个场内的移置,便不再限于具有不同大小的孔径
的格局了,而是涉及那些在S和B的图样中十分相似的异质。结果,这些东西之间的差别应当
减少,布朗已经证明了那种情况(异质性增加了业已提到过的似动速度;见边码p.282)。
如果只有一些维度发生改变,而其余的维度则保持不变,那么,速度方面的相应变化比
起所有的维度都发生变化来,前者的变化肯定较小。这一情况在光圈孔径的长度变化、光圈
孔径的宽度变化以及物体大小在一系列不同结合中的变化中已经得到证明。我将提供两个例
子:在图形保持不变的情况下,S中孔径在长度上为B中孔径的2倍,那么商Vs/VB便是1.38
,如果图形也发生变换的话,则商为2。如果光圈相等,图形大小不等,那么,较大的图形
必须比较小的图形移动得更快,方能表现出相等。这就意味着:在相等的刺激条件下,大物
体(在现象上)比小物体移动得更慢。
如果场除了照明量以外恰巧相似的话,那么,较亮场内的物体必须客观上比较暗场内的
第 139 页
----------------------- 页面 141-----------------------
行为心理学.txt
物体移动得更快,方能显得速度相等。“现象明度的增加减少了现象速度”(1931年,P.
223)。
最后,朝着运动方向的一些线条,从现象上看,比起那些与运动方向呈直角交叉的线条
移动得更快些。
从布朗的结果导出一般原理的可推断性
业已证明速度是一种受到场条件制约的现象。要想从布朗的结果中推断出一般原理,此
刻尚无此可能。然而,有些暗示是可以适当考虑的。似动速度对维度的依赖可以从移置原理
中推断出来(如果它能被具体阐述的话),以便使量化的预示成为可能。目前,我们尚不知
道如何对移置实施量化。但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将解释我的原意(参见图85)。在两根终端
线之间有一个点以一致的速度移动看,从左侧线的o点开始,时间为to,在时间t1时到达a
点,如此等等,直到它一直到达右侧线为止。在第一个时间间歇t1-to期间,点和左侧线之
间的距离从零向Oa转变,在下一个时间间歇t2-t1期间,距离的变化从Oa到Ob,如此等等,
在相等的时间间歇期间,一切增长数都是相等的。但是,这些相等的距离增长数是否对引起
可见运动同等有效?或者,先前存在的距离越小,增长数是否将更加有效?也许在下述形式
中,即根据对数定律,相等的增长数并非同等有效,而是除以先前存在的距离后得出的相等
增长商数。在那种情况下,点的移动离开O点越远,来自O点的进一步移置将变得更不有效,
然而,与此同时,涉及右侧线的移置将变得越加有效,这两种变化以下述方式结合起来,即
在路径的中央,同样的客观移置将对运动产生最小的影响。从量化角度讲,这一假设不可能
正确,但是,同样不可能的是,绝对相等的增长数具有相等的效果。布朗本人报告说,在阈
限实验中,运动先在光圈孔径的边缘出现,只是到了后来才在中央部分出现(1931年b)。
从质化角度讲,如此的考虑导致这样一种推论,即较小的场一定比较大的场具有更大的速
度,但是,只要我们的知识不超出目前所掌握的范围,那么,我们除了指出对布朗的转换定
律(Brown’slawoftransposition)负有责任的这样一种关系的可能性以外,便不可能做别
的什么事了。在这些条件下,如果去猜测由运动着的物体的大小对似动速度产生的影响与光
圈孔径的大小对似动速度产生的影响属同样类型,或者大小或容积是否会向运动着的物体提
供一种惯性,这种惯性本身将会使较大物体运动得更慢,恐怕是不成熟的。朝着运动方向的
线条比那些与运动方向成直角交叉的线条移动得更快,这一事实至少提示了这种严格的“动
力”解释的可能性,这种“动力”解释从下列事实得到了支持,即在断续实验中,德西尔瓦
(DeSilva)发现较宽的线条移动速度比较窄的线条移动速度明显地更加缓慢,后者的运动
在大小和距离关系似乎不起作用的条件下更加平稳。
最后,明度效应成为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把明度作为图形一背景的梯度来解释,作为
图形的更强清晰度来解释,那么这是与布朗的仪器相一致的,也与他为场的强烈变暗效应所
提供的描述相符合,在场的强烈变暗情形中,图形轮廓变模糊了(1931年,p.223)。我们
可以下结论说,物体的图形特性越明显,它的运动性就越小。
提出这些建议(不仅为人们所需要,而且也能够得到实验证明)已经足够了。它们至少
反映了布朗结果的理论可能性。
布朗的结果和柯特定律
我们现在从布朗和柯特(Korte)的研究中提取其他一些结果,也就是说,它们涉及到
断续运动。从现象上讲,断续运动像任何一种现象运动一样具有一种速度,尽管没有与此相
一致的物理速度,因为从物理角度看,不存在运动。但是,我们能够通过以下考虑来界说客
观的断续速度。在断续的呈现中,一个点在tl时刻出现在A上,持续一定时间(e1),然后
经过一段时间间歇P以后,另一个点在t2时刻出现在B上。于是,我们可以说,客观的断续速
度是一个点所具有的速度,如果该点在t1和t2两个时刻之间实际上从A处向B处移动的话。假
如用V表示客观的断续速度,我们可以解释v=AB/(t2-t1),或者由于t2-t1=e1+P,v
=AB/(e1+P)。最后,用s表AB,用t距离AB,用t表币e1+P,我们便得到v=s/t。
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我们已经成功地产生了一根线条穿过一定距离S的断续运动。
于是,我们增加两根相继展现的线的强度。这样,根据布朗的结果,我们便可预言将会发生
什么事情。由于现象运动在较亮的场内比较暗的场内速度更慢,因此,两条较亮的线将显得
第 140 页
----------------------- 页面 142-----------------------
行为心理学.txt
移动得更慢。为了使它们移动得像较暗的线一样快,我们必须增加其客观的断续速度v。只
要我们增加s/t商数里的分子s,或者减少分母t,都可以达到增加客观的断续速度v的目的。
这是因为,通过s/t,v得到了界说。实际上,如果s(距离)不小的话,那么,断续运动对
距离、时间和强度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它不仅仅用速度的变化来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如
果t变得太大或太小,那么便看不见任何断续运动;在第一种情形里,两个物体是作为相继
的两个物体而呈现的,在第二种情形里,则是作为同时出现的两个物体而呈现的。在相继出
现和同时出现这两个阶段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的运动阶段,在它的任何一边都有一些中间阶
段围绕着(威特海默,1912年),我们省略了它们的细节,除了变得似动的速度差别以外。
现在,我们可以把对改变强度的情况所作的推论阐述如下:如果我们增加以最佳的运动阶段
得以产生的方式展现两根线条的强度,那么,现象将朝着相继阶段变化,它可以通过增加两
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或者通过减少第一次展现和第二次展现之间经过的时间而被重新建立起
来。由柯特在20年前表明的这一情况是正确的,柯特的前两条定律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柯特的第三定律论述两个物体的距离和时间分配之间的关系。一俟我们把自己限于s和t
之间的关系上面,我们便可以看到,如果我们再次从最佳的运动状况开始并增加s,那么通
过界说,我们增加断续速度V=s/t。如果可见速度是断续速度的一种线性函数,那么,我
们便应当以增加s的同样比例增加t,以便维持同样的似动速度;总之,如果断续速度和现象
速度处于业已表明的那种简单关系的话,则s的一种变化要求t的成正比的变化。柯特的第三
定律简单地表明,s或t的增加可被t中或s中的增加所补偿,毋须涉及量化关系。这条定律比
其他定律更使心理学家感到迷惑不解,我必须承认,当我和柯特发现这一定律时,我自己也
感到惊讶;在柯特工作时期,人们倾向于如下的想法:如果有人将两个相继展现的物体在空
间上或时间上越发分离,那么,这个人就会使这两个相继展现物体的统一变得越发困难。由
此可见,距离的增加应当由时间间隔的减少来作补偿,反之亦然。
与这一推断不相符合的事实驳斥了整个思想方法,正是由于该原因(如果不是由于其他
原因的话),我仍然认为柯特定律是有价值的。直到我读了布朗的论文以后,我才见到了本
文中提出的那种联系。在柯特定律中,令人惊讶的不是s和t直接地相互变化的事实,而是已
经包含在柯特表格中的一个事实,该事实没有引起他(和我)的注意。然而,这一事实却由
我本人和瑟马克在十分不同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实验中明显地显示出来了,也就是说,s和t之
间的函数不是成正比的函数,而是t比s增加得更慢。下列表格取自柯特,包含了最佳运动在
三种不同距离上的t值,其中a=l/1000秒。
表10
距离(厘米)
最佳运动的t值(σ)
2
183
3
219
6
256
(摘自柯特,p.264)
人们看到,当距离为原来的3倍时,t值与原来的t值的比例为1.4:1。或者,如果我们
在2厘米和6厘米的距离上计算断续速度的话,即v2和v6,那么,我们便发现它们的关系是v6
/v2=(6/256)/(2/183)=2.l,而s6/s2=3。如果我们不是这样,而是选择3厘米
和6厘米的值,我们便得到v6/v3=1.7,以及s6/s3=2;在这两种情形里,速度之比要比
第 141 页
----------------------- 页面 143-----------------------
行为心理学.txt
距离之比更小。将这些值与上面搞引的布朗的值(见边码p.289)相比较,实际速度的关系
为vs/vB,其中S场的线性大小是B场的二倍(在长度和宽度上),然而图形是一致的。这
里,与线性场大小Fs/FB=2的关系相一致的是vs/vB的商=1.38。正如在柯特实验中那
样,断续速度的商比距离的商要小一些,因此,在布朗的实验中,实际速度之商比场的大小
之商要小一些。
我们系统地阐述了布朗的结果。我们的观点认为,似动速度越小,场就越大。我们也可
以把这样的阐述用于柯特的结果上去:一个在断续中移动的物体,其所通过的距离的增加会
减少物体的现象速度。因此,当我们用增加s的办法来改变断续运动的群集时,我们产生了
两种相反的结果。一方面,在纯粹运动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断续速度v,另一方面,我们
减少了v对可见速度的影响,因为较大的场具有较慢的似动速度。一般情况下,第二种影响
不如第一种影响那般强烈,因此,为了对s的增加进行补偿,我们必须增加t,尽管增加的程
度较低。只有在布朗的补偿定律站得住脚的那些例子里,这两种影响才会一起消除。
如果在两个场内,一切线性维度分别为f和nf,那么,相等的断续速度vns和vs一定在
vns/vs=n的关系之中。因此,假如我们把t1和t2分别称为两个场内的时间,则(ns/t1)
/(s/t2)=n,t1=t2。在这种情况下,而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柯特的第三定律便无法
坚持了。并非由于这种情况是个例外,而是因为它是一种限制情况,其中的两种影响刚好彼
此抵消。这一推论为布朗所证实,他发现,当一个场的所有线性维度以同样比例发生变化
时,断续速度也必须以同样比例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尽管s改变,t必须保持不变。
当柯特定律被发现时(在布朗发表他的结果之前),该定律一直保持着纯经验主义的概
括。一些作者在某些条件下证实了柯特定律,而其他作者,由于他们在其他条件下工作,从
而未能证实这些定律。此外,瑟马克和我已经补充了一条新的定律,即区域定律(
thezonelaw),它以某种形式限定柯特定律的有效性。这一定律认为,当t(和s)不断变小
时,产生最佳运动的s-t结合的范围(区域)便不断变大,因此,在这范围内,柯特定律便
不再站得住脚了。区域定律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并不认为该定律一定能限定柯特定律的
有效性。瑟马克和我的检验是最佳运动对分裂的检验,可是,我们并没有观察到似动速度。
如果这些东西也予以考虑的话,那么,柯特定律大概也会在这些“区域”内站住脚。我还认
为,同样的考虑也能对不同研究者的互相冲突的结果起调解作用。
即便作为纯经验主义的概括,柯特定律也有其自身的价值。柯特定律除了对断续运动理
论(见边码p.293)所作贡献以外,它们还被我和瑟马克用来证明可见的断续运动和实际运
动的动力相似性,这是用已在这里省略的一些论点和实验来加以证明的,从而使我们认识到
运动和闪烁融合现象(flicker-fusionphe-nomena)之间的联系,该现象是由布朗(1931
年b)直接证明的,并由梅茨格(Metzger)在一种稍为不同的环境中加以证实(1926年)。
在柯特定律和布朗定律之间建立起来的那种联系使它们上升到纯经验主义的概括,并且证明
它们表述了知觉组织的基本事实。就其本身而言,它们并非真正的定律,而应当恰当地称之
为“柯特规则”(Korterules),不过,它们是从一些尚未完全认识的基本定律中产生的。
在柯特、塞马克以及布朗的结果之间的逻辑一致性(这些结果是在不同时间用不同的方式获
得的)确实是一个有利于说明这些结果和推论之意义的有力论点。
运动和时间
布朗的理论推断及其实验的独创性把我们对运动过程的了解引向深入。我们已经讨论了
现象速度和现象距离,还没有讨论现象时间。然而,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的话,真正的速度
界定是不可能作出的。在动觉(kinematics)中,速度被解释成ds/dt,对于不变的速度来
说,它相当于s/t。那么,有否可能将这一界定转化成行为速度或经验速度呢?也就是说界
定v=s/t,其中v代表现象速度,s代表距离,t代表时间。布朗不仅引入了这一假设,而且
还用严密的实验对它进行证明(1931年a)。这一假设的含意确实是令人震惊的。假定我们
有两个不同照明的等场(equalfields)。我们知道,如果客观速度相等,那么,在较亮场
内的似动速度vb比之较暗场内的速度vd要慢一些。明度差异,至少像布朗所使用的那种明度
差异,并不影响似动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写出vd>vb,s/td>s/tb。由于在这一不等
式中,两个分子是相等的,而分母不相等,则td一定小于tb,而且,由于客观上td=tb,则
时间在较暗的场内一定会比在较亮的场内流失得快一些。这一结论不仅令人惊讶,而且不可
避免。它使时间的经历成为一种新的受到场条件限定的特性,但其本身并不如此令人震惊;
第 142 页
----------------------- 页面 144-----------------------
行为心理学.txt
令人震惊的事实是,经历的时间应当受到与时间没有什么关系的场因素的影响。布朗对他的
论点之逻辑并不满意,于是使用实验来检验其论点。在这些实验中,观察者必须把一个看到
的运动的持续时间与由两种(视觉或听觉)信号所标示的时间间隔的长度作比较。后者的时
间间隔保持不变,可是观察到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直到它的时间长度与时间间隔看上去相
等为止。如果两种运动群集的似动持续时间都等于标准持续时间,那么,它们的似动速度也
必须相等。不过,我们从先前的实验中得知,为使这些速度看上去相等,较亮场内的实际速
度必须比较暗场内的速度更大些。在一个特定的群集中,据发现vb/vd的关系为l.23。vb
/Vd=(Sb/tb)/Sd/td,并且由于Sb=sd,所以vb/vd=td/tb=1.23。
如果我们已知td或tb,我们便可预示另一个。为使看上去与由信号所标示的时间间隔具
有相等的时间长度,较亮场内(tb)的运动持续时间必须是1.45秒(5名被试的平均数)。
根据我们上一个等式,我们推断出td=1.23,tb=1.23×l.45秒=1.78秒。这充分证实
了预见。
布朗以同样方式测试了有关各种其他群集的时间假设,包括场的维度的全部和部分转
换,以及对或多或少同质场的假设。所得结果证实了预见,甚至当vS/vB的商(预见是以该
商为基础的)由其他观察者所决定,而不是由那些对两种持续时间进行比较来证实预见的观
察者所决定时,也是如此。实验足以证明一般的假设,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可以认为这种
一般的假设在下列情形中(即在尚未由特定实验所证实的情形中)也是正确的。如果我们把
一切群集都包括在内(对它们来说,现象速度得到了研究),我们便可以说:时间在较小
的、较暗的和较近的场内流动得较快,而且运动方向越垂直,它就越不处于水平状态;此
外,速度的完全转换定律(thelawofcompletetranspositionofveloci-ties)是与持续时
间的完全转换(completetranspositionofdurations)相平行的。
布朗的这些推断和实验开创了科研和推测的广阔领域。关于我们的时间经历的生理相关
物问题,最近已由波林(Boring,1933年)进行过讨论,他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困难,意
识到以下事实,即这种生理相关必须是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过程的一个方面。苛勒关于
运动(以及定位;见边码p.281)的论点在时间领域内同样得到了应用。在第十章,与此问
题有关的某些假设将会得到发展。这里,我们仅仅指出,如果看到的时间与一个过程或一个
过程的一个方面相一致的话,那么,发生在一个场内的一些过程的性质(不仅仅是场的其他
特征)将决定场内发生的事件的持续时间。对于这个复杂问题尚未开展过研究,尽管布朗提
及过这一事实,而且在其实验中予以证实,即“充满的”时间(“filled”time)在现象上
比“不充满的”时间(“unfilled”time)更长一些。未来的研究可能会发现现象空间和时
间之间的基本的相互依存性,这已为贝努西(Benussi,1913年,pp.285f.)和盖尔布(
Gelb,1914年)在类似的实验中所指出,并为赫尔森(Helson)和金(king)的更为彻底的
研究所表明,这里略去了后者的研究。
融合的选择
现在,我们转向可见运动的最后一个方面,让我们讨论上面(见边码p.287)阐述过的
那个问题。我们对运动的解释(不论是实际运动还是断续运动)是把边缘分离过程的融合作
为部分假设来对待的。我们现在调查一些因素,它们决定了与迄今为止所讨论的内容有所不
同的融合。如果在断续运动中只有两个物体被展现,那么,即使发生融合,也只能在与这两
个物体相一致的组织过程之间发生。但是,如果在这两次相继展现中,每一次展现包括一个
以上的物体,那么,问题便发生了,也就是说,第一次展现的哪个物体将与第二次展现的哪
个物体发生融合,换言之,哪种运动将被看到。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实际运动。如果只有一
个物体通过场,那么,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随着对不同的锥状细胞的相继刺激,在视网膜
上引起的过程将彼此发生融合。但是,如果两个相等物体以不同方向通过场,并且同时通过
同一个点,那么,“选择”的问题便又重新产生。有三种调查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索,前两
种调查由特纳斯和冯?席勒(TernnsandVonSchiller)用断续运动进行,第三种调查则由梅
茨格(1934年)用实际运动进行。
特纳斯的实验
为了介绍特纳斯的问题,我们来比较一下两种简单的断续实验。在这两种实验中,每一
次展现由两个点组成,致使其中一个点(即a点)在两次展现中均出现在同一地点,而另一
第 143 页
----------------------- 页面 145-----------------------
行为心理学.txt
个点则出现在不同地点(分别在b和c处)。由此可见,在两次展现中,第一次为小,第二次
为ac。两次展现之间的唯一差别在于三个点的安排,如图86的A和B所示,其中●表示第一次
展现,○表示第二次展现,⊙表明这一事实,即一个点在同样位置上展现两次。在A图中,
我们看到a处于静止状态,而另一个点则从b向C的位置移动。然而,在B图中,情况则不同
了,可以看到,没有一个点处于静止状态,两个点均处在运动之中,一个点从b向a移动,另
一个点从a向c移动。由此可见,在第一种情形里,融合在出现于同一地点(a)的两个兴奋
之间发生,并在出现于不同地点的两个其他兴奋之间发生,而在B图中,出现于同样地点(a
)的一些过程并不融合,相反,a1与c2融合,a2与b1融合。由此可见,融合必须依赖其他因
素,而不仅仅依赖空间的接近性(空间的同一性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接近的例子)。那么,这
里所指的其他因素究竟是什么呢?“现象同一性主要由格式塔同一性(gestaltidentity)
所决定,由各部分的格式塔同源性(gestalthomology)所决定,也就是说,由整体特性而
不是由部分关系所决定”(特纳斯,p.101)。让我们通过我们自己的两个实验来对这种主
张进行解释。在第一个实验中,即图A中,a通常作为一个摆的支点而出现;因此,a1和a2是
格式塔同源的,与此相似的是,b和c也是同源的,因为它们作为摆臂的两个终端点。可是,
另一方面,在B图中,a1是一对点子的右点,a2是左点,因此a1和a2不是同源的,a1与a2同
源,a2与b1同源。当a2在第一个实验中出现时,它选择了过程a1来进行融合(a1是出现于同
样地点的),但是,当a2在第二个实验中出现时,它并不选择“同源”(Syntopic)过程a1
,而是选择了同源过程b1。
部分的同源性(它在质的方面也可能取代空间的同源性)并未详尽无遗地包容特纳斯概
括的要义。其他的组织因素加入进来了。从特纳斯研究的各种例证中,我仅仅报道一个例
证,这是由图87的A和B所表明的例证。在图87A中,融合的发生是与d、e、f各点的一致性位
置相背的,而在图B中,这些一致点(d、e、f)便融合了,而且c1与g2融合,b1与b2融合,
a1与i2融合。在图A中,人们可以看到一条曲线作为整体而移动,并在它自己的曲线中向右
方移动,在图B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静止的水平臂(d、e、f)和一个倾斜臂,该倾斜臂从
一个位置向另一个位置跳跃。就各点的同源性而言,两种图形实际上是相等的;在第一次展
现时,左边端点是a,在第二次展现时,则是d,如此等等。但是,在其他方面,这两种图形
又是不同的。在图A中,由于六个同时可见的点一致地结合起来,而它们在图B中却有两个独
特的点,也就是d和f那里的图形十分清晰,从而可以一分为二。与此同时,正因为这些特
性,图A中的六个点可以从它们的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而使整个曲线的形状不发生任
何变化,可是在图B中,虚线只有通过暂时的变形做到这一点。因此,与空间同一性相背的
具有选择作用的单一运动发生在图A里面,而不是发生在图B里面,后者的整个图形分裂为两
部分。
冯?席勒的实验
冯?席勒对选择问题进行了实验,但不区分空间上一致的和不同的展现。他从下述事实
出发,即许多刺激群集在接着发生的运动方是高度两可的。于是,图88既可导致两个垂直。
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又可导致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迄今为止,这种两可性已使若干作者得出
结论,即视觉运动从本质上说是任意的和不可预示的,它是一种心理定势或态度,刺激模式
只具次级的重要性。冯?席勒用潜在的两可图形批驳了这种观点,并证明组织因素决定了选
择。根据与图88类似的一种图形,他引入了各种修改方式,借此改变了展现图形的距离。性
质和形状,以及整个安排的模式。他发现同样的定律也对断续运动的选择起作用(而这种断
续运动的选择是威特海默在研究静态组织时发现的)。他论证了接近因素和等同因素,并且
表明,明度的差异比色彩的差异更加有效,这一结果为我们的发现(即明度差异比单纯的色
彩差异具有更强的组织力量)增加了新的论据。在这些实验中,等同性因素具有特殊的意
义。假设一下,在图88中,点子a1和d2都为深蓝色,b1和c2都为浅红色。如果运动遵循着等
同性因素的话,那么,在运动期间蓝点保持蓝色而红点保持红色,如果断续运动以逆时针方
向发生,那么蓝点将变成红色,红点则变成蓝色。这涉及整个图形的变化,而一些图形则抗
拒这种变化。于是,等同性可能产生与接近因素相反的一种运动,而且,要是使用的等同性
方面(颜色、明度、大小和形状)的数目越大的话,这种运动将会越强烈。在极端的情况
下,甚至当十字形交叉的一些线条彼此位于15度角时,方向也可能遵循着等同性,结果,运
动通过一个75度角而产生,较小角度的巨大优越性为等同性因素所过度地补偿了。这种对变
化的抗拒,加上最短的路径因素,在适当条件下导致三维运动的产生。如果人们将图89的两
个形状交替地加以展现,那么,最经常看到的运动便是通过第三维度绕着对称的水平轴的一
种旋转运动,较少看到的运动是绕着垂直轴的图形平面运动,十分罕见的运动是一种下一上
第 144 页
----------------------- 页面 146-----------------------
行为心理学.txt
一下的运动,并在运动期间产生形状的歪曲[施泰尼希(Steining),冯?席勒]。最后一
个定律是与接着通过的路径相关的;使整个途径(一切运动部分的途径)尽可能变得简单和
形状化的倾向可在该因素与等同因素发生冲突的情形中得到证明。
梅茨格的实验
单凭这一简短的归纳,我们无法对梅茨格的系统研究进行充分的和适当的陈述。梅茨格
的系统研究考察了下列情况:两个或更多的运动物体同时经过同一个点。在他的大多数实验
中,运动物体是一些垂直的影子,这些垂直的影子是由插在旋转圆盘中的一些垂直杆产生
的,它们经历一定距离沿水平方向前后运动。通过改变杆子以及杆子与圆盘中心之间距离的
角度,他改变了那些移动的影子的状态和速度。这个问题若在图90的帮助之下可以得到最佳
的叙述。在图90中,横座标代表空间距离,纵座标(向下读)代表时间。于是,该图代表两
个点,其中一个点从左到右以均匀速度移动,另一个点则从右到左以同样速度移动,两个点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