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行为心理学(完整)

_20 冯绍群 (当代)
环境场的对比应当增加,如果环境场的颜色浓度增加的话。这种论点导致一个十分简单的实
验。在一间由漫射日光照明的房间里,我旋亮一盏普通的电灯,它将一个固定物体的阴影投
在一张白纸上。该阴影产生一个区域,它在一个较大区域内反射非彩色光,而较大区域是反
射黄光的(黄光由漫射日光和灯光所组成)。如果恰当地调节漫射日光的强度与灯光的强
度,那么,白纸就呈现白色,而阴影则是浓浓的蓝色。这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不过是产生彩
色阴影的众所周知的方法而已,也即一种经常由“对比”来进行解释的结果,尽管这种解释
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非阴影区虽然反射黄光,却看起来是白色的。现在,我对实验进行
修改,使环境场客观上变得更黄,而主观上则呈现黄色:我用一张相对来说低浓度颜色的黄
纸盖在一张白纸上,白纸上投有蓝色阴影,仅让阴影部分不被盖住。于是,我使环境场比先
前反射更多的黄光,但是让阴影区保持不变。结果,围着阴影的纸看上去呈黄色,而阴影部
分则丧失了它的大部分或全部蓝色。如果我使用一张颜色浓度更高的黄纸,那么结果还要明
显。当然,我改变条件,以便排除一些可能的解释,除了黄色以外,我还用了其他一些照明
色。结果仍然一样(参见我的文章,1932年a,p.340)。在原来条件下阴影呈现蓝色,而
在实验修改以后阴影变为非彩色,这一事实证明闭合区域的外观并不依赖它自己的辐射以及
环境场的辐射,这是对比理论所坚持主张的。也就是说,闭合区域的外观有赖于以累积方式
结合起来的两个因素,有赖于已闭合的辐射和正在闭合的辐射之间的一个梯度,有赖于后者
得以出现的颜色。当它客观上被着色时,它就呈现非彩色,而一个非彩色的内部场一定会以
补色出现;然而,当它呈现彩色时,内部场就会或多或少地出现非彩色。
上面描述的一些实验倾向于使对比和“转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变得十分紧迫。很自然,
这个问题使得该领域中的所有研究人员,从卡兹到卡多斯,忙于此项工作,而且将两种结果
彼此分离的那些理论则与另外一些理论发生冲突,后者试图通过对比来解释转化(这是前面
提到过的,业已证明是失败的一种尝试),或者通过转化去解释对比(如杨施等人)。我把
第 125 页
----------------------- 页面 127-----------------------
行为心理学.txt
这个问题暂时搁置起来,因为目前尚缺乏一些关键实验。然而,我无法相信这两种现象在其
动力学方面是完全不同的。正如我确信的那样,如果所谓的对比效果还有赖于受刺激区域之
间的梯度的话,而且,正如威特海默-本纳利实验已经表明的那样,如果所有这些梯度并不
具有相等的影响,而是按照“附属条件”来施加它们影响的话,那么,这些对比效果一定是
与“恒常性”效果密切相关的。让我们再次回到纯粹白色和明度的领域中来:我们看到,出
现在同一平面中的两个区域将主要根据它们的白色程度彼此确定下来,而在不同平面中组织
的区域也将相互确定它们的明度。第一种影响可能与普通的明度对比相一致。这一观点得到
威廉?沃尔夫(WilhelmWolff)的实验支持,他证明,反射同样数量的非彩色光并出现在同
样的正面平行面中的两个相等的表面,当其中一个处在暗的背景前面,另一个处在淡灰色背
景前面时(两个背景在客观上和主观上不同),仍会看上去相等,可是,如果把这两个表面
置于两个背景上,它们的反照率就像第一个实验中的背景那样彼此不同,那么,这两个表面
便会看上去不同。这种外观上的差异是一个普通的对比例子;但是,就内部场和环境场而
言,由于在这两组条件中视网膜条件是相同的,其中一个条件只产生对比效果。沃尔夫的实
验证明,对比不能单凭视网膜条件来解释,它有赖于空间组织,有赖于由视网膜条件产生的
附属条件:当两个表面位于同样的平面上时,它就发生了;当两个表面不在同样的平面上
时,它便不会发生。
透明度和恒常性
在我们离开颜色恒常性这个课题以前,我们想提出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因为它为
我们研究空间组织和颜色之间存在的密切的动力联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洞察力。我们在讨论双
重呈现(doublerepresentation,见边码p.181)时,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当我们通过另
一个表面去看一个表面时,空间组织的这种形式的最明显例子便显示出来了。该现象得以发
生的条件已由富克斯(Fuchs)于1923年十分系统地研究过,他指出透明度(transparency
)有赖于空间组织的因素。富克斯使用的方法之一是节光器方法(episcotistermethod)。
在一个带有颜色的大型色轮上有一个开口部分,该色轮在位于一个黑色屏幕前的某个距离上
旋转着。黑色屏幕上有一幅彩形。让我们来选择一个简单例子:如果节光器是蓝色的,那么
图形的补色是黄色。如果我们通过置有两个洞孔的减光屏观察这种群集,两个洞孔的位置是
这样安排的,观察者通过一个洞孔(以及色轮上面的开口部分)可以看到黑色背景,通过另
一个洞孔可以看到黄形,那么,这两个洞孔的颜色将由塔尔博特定律(Talbotlaw)所决定
(参见第四章,见边码p.127),也就是说,其中一个洞孔的颜色很浓,尽管带点深蓝色,
另一洞孔则是蓝和黄的混合色。通过适当地调节蓝色和开口部分的大小,第二个洞孔可以使
之呈现灰色(这是补色的混合物)。如果我们接下来移去减光屏,只保留盖住马达的屏幕,
与屏幕在一起的是蓝色圈的下半部分,于是观察者便在黑色背景前的透明蓝色半圆后面看到
一个黄形。图78表示了这种实验装置。对于这种知觉,是与下列邻近刺激相一致的:一个黑
色区,一个蓝色区(蓝和黑的混合物),组成了除下列区域以外的色轮的可见部分,除外的
区域便是位于该区域后面的图形,还有一个非彩色区(蓝和黄的混合),在这非彩色区内,
色轮位于图形的前面。如果我们不去考虑黑色区,我们便会发现在刺激和知觉到的外表之间
存在不一致。黄形区域是双重呈现的;一方面它作为未受干扰的蓝色透明半圆的一部分而出
现,另一方面则作为一个黄形而出现,然而在视网膜上它既非蓝色又非黄色,而是灰色。一
俟该区域失去了它的双重呈现特性,那么,当用减光屏去观察,它便变为非彩色了。因此,
在另一个颜色后面见到一个颜色肯定是由于双重呈现的缘故。与此同时,所见的颜色是与“
实际的”颜色相一致的。色轮实际上是蓝色的,图形实际上是黄色的,尽管视网膜意像(这
是它们在结合中产生的意像)是非彩色的。然而,这最后一个事实不能进入到解释中来,确
切地说,解释必须是这样的,即所见颜色和实际颜色的一致是伴随着它而发生的。正如我们
已经说过的那样,解释必须从双重呈现这一事实出发。有着许多产生这种组织的运作因素—
—首先是我们先前讨论过的图形因素,其次是空间轮廓(spatialrelief)的因素,它们使
图形属于背景的平面。在我们的例子中,双重呈现指的是,半圆被看作单一的图形。由此可
见,它具有一种以一致的颜色呈现的倾向(参见第四章,见边码P.135)。看来,这种情况
可以通过发生在其内部的刺激的异质来加以防止,在那里,一个非彩色的区域干扰了一个蓝
色区域。但是,这个区域是双重呈现的,对它来说有两个表面与之一致,一个在另一个后
面。前面的一个(属于透明半圆)处在变成蓝色的压力之下。如果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假设,
即一个非彩色刺激引起了两个表面的知觉,一个面是彩色的,则另一个面必定是补色的,那
么,事情就会得到解释。换言之,我们把颜色混合定律用于对非彩色刺激结果的裂半分析(
splitting)上去。如果y+b=g,那么g-b=y(y=黄色,b=蓝色,g=灰色)。根据这种
解释,圆形将会呈现黄色,这并非由于它是真正黄色的,而是由于在实验条件下引起的非彩
第 126 页
----------------------- 页面 128-----------------------
行为心理学.txt
色刺激,这种非彩色刺激被迫产生了两个平面,其中之一是蓝色的。
上述解释的有效性已由格兰斯?海德(GraceHeider)在一系列实验中予以检测。根据
这种假设,非彩色刺激区域实际上由黄光和蓝光的混合所产生的这个事实丝毫不起作用。一
切事实随双重呈现而发生,并且正面看上走是蓝色的。于是,便引入了下述的实验修改方式
(见图79)。图形的下面部分绘上红色,与此同时,节光器的半圆内部是绿色,颜色和节光
器开口是这样安排的,即通过减光屏,底部的红绿混合色看上去恰恰像顶部的黄蓝混合色。
刺激条件的这种修改对于观察者的知觉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而且有了如下的确实发现:节光
器看上去呈蓝色,图形呈黄色,颜色遍布它们的表面;在每一个区域内,刺激的差异在知觉
组织中完全丧失了。同样的结果也可以在下列情形中获得,当较小的(绿色的)节光器和图
形的下部(红色)被一个具有黑色和白色部分的色轮取代时,该黑色和白色部分像远离中心
的蓝黄混合色那样呈现同样的非彩色。由此可见,这些实验证实了我们的假设,同时指明了
为什么一方面透明度通常由颜色恒常性相伴随,另一方面这种联结又不是组织的,原因在
于,透明度也可能导向恒常性的反面。
透明度中空间和颜色的相互作用:图多尔-哈特实验
当我们引入这个课题时,我们已经强调过,透明度本身是一个空间组织因素,而且需要
某些图形条件加以完成(见边码p.181)。图多尔-哈特(Tudor-Hart)通过特定的实验表
明,在透明度的空间组织中,颜色和形状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她改变了颜色和光线的决定
因素,让图形因素保持原封不动。她在透明的表面和通过透明表面而看到的那个面之间找到
了一种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她的各种结果,我仅提及其中一些如下:
(1)“当一台节光器(上面描述的节光器方法是用来产生透明度的)在相似的颜色和
明度的背景前面旋转时,不论背景上有没有图形,节光器是看不见的。”
(2)“如果一台节光器在不同明度的背景前旋转,背景上有一图形与节光器在明度上
相等,则节光器在中央区域看得见,甚至在图形前面也看得见。”
(3)“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节光器越暗,它便越透明”(p.277)。
(4)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背景越亮,节光器便越加透明。
(5)在节光器具有低透明度时,透明度便不一致,比起边缘区来,背景上图形前面的
透明度更强。
(6)透明度在不同方面发生变化,视不同的条件而定。图形的鲜明性有赖于背景和背
景上的图形之间明度的差异,这种鲜明性决定了图形的清楚或“模糊”,而背景的明度则决
定了节光器的‘素质”,如果它越厚,就越坚实,背景也就越暗。如果有两台相等的节光
器,一台在黑色背景前,另一台在白色背景前,那么它们“在各方面均表现得如此不同,以
至于说它们客观上相同似乎有点滑稽可笑”(p.288)。
我毋须详细分析这些结果,我将指出,上述引用的图多尔-哈特的一些实验结果证实了
刺激梯度的重要性,虽然它们是就空间组织而言的,但现在却对我们的透明度理论作了补
充。它们补充了“裂半”的新情形,而所谓“裂半”,就是一种非彩色分裂成两种相等的非
彩色(在上述结果2中,灰色区与图形和反射同一辐射的节光器的混合相一致,该灰色区在
双重呈现中作为透明的节光器部分而被看到,并作为同样明度的图形而被看到)。我还将指
出,它们表明了白色和黑色之间的硬性差异。
第一卷 第七章 环境场—三维空间和运动
视觉组织不同方面的相互依存性。三维组织:网膜像差;不同“深度标准”的结合;空
间的方向错误。可见运动:可见运动理论的一般原理;断续运动和实际运动;似动速度:布
朗实验;布朗的结果和柯特定律;运动和时间;融合的选择。关于行为物体之性质的结论。
小结。
第 127 页
----------------------- 页面 129-----------------------
行为心理学.txt
视觉组织不同方面的相互依存性
传统上,从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包括透明度恒常性)的观点出发来
进行的现象讨论,应当已经证明了对于知觉的理解(nuderstandingofperception)具有根
本重要性的一般事实:我们的视觉世界的不同方面,包括大小、形状、颜色、方向(
orientation)和定位(localization),都是由彻底的相互依存性(interdependence)所
组成的。心理学在开始处理知觉问题时,还没有认识到该任务的复杂性。据认为,视觉世界
的不同方面有其不同的和独立的根源,它们可以分别加以研究。起初,一种色觉和一种空间
感觉得到区分,嗣后又补充了一种形状感觉,甚至可能还有运动感觉。由于将不同的问题转
化成不同的现实,这样一种观点发生了错误。实际上,由局部刺激(localstimulation)产
生的颜色有赖于一般的空间组织知(spatialorganization),包括大小、形状和方向,这
些东西都是由它产生的。如果人们将不同的术语互换位置的话,这一命题仍然是正确的。在
先前的讨论中,这种相互联结(interconnectedness)已在某种程度上被详细地论证了。
三维组织
但是,还有一个方面(它的重要性表现在一切恒常性问题之中)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我指的就是三维组织(tri-dimensionalorganization)。现在试图对它进行系统的表述
是不可能的。它不仅需要整整一章的篇幅,而且,最主要的原因是,进行这种讨论所需的事
实尚未获得。道理很简单,在该领域已经从事的大量研究(所谓的一些假设工作)被证明不
再站得住脚,况且,相对而言,从组织观点出发所开展的研究极少,尽管这种研究即将来
临。因此,在本章中我将仅仅提出若干论点,尤其是网膜像差(retinaldisparity)因素和
所谓的深度标准结合问题(theproblemofthecombinationofthedapthcriteria)。
网膜像差
三维组织本身并不是由我们充分强调的网膜像差引起的。网膜像差在产生三维组织中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毋须叙述。这里,我们试图做的事情是把网膜像差视作一种组
织因素,它有赖于组织。对此因素的传统处理方式是描述事实,而不试图对它们究根问底。
一些相应的点被界定为这样一些点,当它们同时受刺激时,便产生一个物体的知觉,或者被
界定为这样一些点,当它们受到刺激时,便会产生同一方向的知觉。于是,需要补充这样的
说法,如果同一个地理点(geographicalpoint)被投射在两个不相一致的视网膜点上,它
将出现双重性,除非这种像差的量十分微小:在这种情况下,该点将作为一个点被看到,但
其位置处在凝视点前或凝视点后的平面上,也就是处在“核心平面”(nuclearplane)上,
这是根据像差的方向而言的。我可以省略细节,因为这些细节在大多数教科书中均能查到。
为什么具有这些效应的像差未被提及,往往是因为人们假设了这样一个终极事实,即长波光
的刺激引起红色的感觉,或者用这样一种术语来陈述——“有机体利用了一种距离线索”
——实际上,学生的情况不会比第一种例子中情况更好些。
建立动态的像差理论的尝试
很清楚,我们目前正在试图建立的一种心理学是无法用这样一种陈述来满足的。对这种
心理学来说,视觉世界是心物场内(inthepsychophysicalfieid)组织的产物,而且,它还
试图了解这种组织的过程以及决定这种组织的因素。网膜像差的各种事实,正如通常陈述的
那样,是一些几何学事实。然而,我们需要的是动力学(dynamics)事实。我们想知道由像
差的几何学产生的力量。最初的两个尝试意欲发现这些力量的性质,一个尝试是由勒温(
Lewin)和佐久间(Sakuma)作出的,另一个尝试是由我本人(1930年)作出的。在下列讨
论中,我将多少省略前两位作者所作的困难的然而有意义的重要贡献,仅仅提出我的著述中
的若干论点。
网膜对应和网膜像差的界定
这是界说对应和不对应的第一个论点。首先,这样一种界定看来颇为简单:人们只须在
外部空间选择某个点,看一看这个点投射在两个视网膜的哪些点上。如果这个点作为一个点
被看到,而且在核心平面上被看到,那么,它投射于其上的两个视网膜点便是对应(
corresponding)的两个点;如果用来投射的外部空间的那个点看上去呈现双重性,或者不
第 128 页
----------------------- 页面 130-----------------------
行为心理学.txt
在核心平面上,那么视网膜点便出现像差。如果人们用此方式探索两个视网膜,那么,他们
就会发现,它的两个中心是一致的,所有的点在来自两个中心的同一方向上具有同样的距
离。由此,人们已经达到有关对应点和不对应点的纯几何的或解剖学的界定,也就是说,一
种纯几何学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一个视网膜上的任何一点,在另一个视网膜上具有相应
的点。然而,若要把两个点的协调意义表述为对应或不对应,看来要比迄今为止出现的情况
困难得多。假定我在左侧视网膜上选择一个点X1(1代表左边),并用上述方法在右侧视网
膜上找到与X1相对应的点Xr(r代表右边);如果我不用“对应”这个词,我如何才能表述
这一过程的结果呢?我可以说,Xr距离右侧视网膜中央凹与X1距离左侧视网膜中央凹不论在
方向上还是在远近上都相同,Xr具有这样的特性,当它像X1一样受到同样的外部点的刺激
时,眼睛的主人就会在核心平面上看到一个点。该命题的麻烦在于,它把外部空间的一个点
作为它的条件之一,也就是说,它对接近刺激(Proximalstim-ulus)来说是外部的某种东
西,因而能对视觉过程不产生直接影响。双眼“无法知道”它们是否受到同一个外部点的刺
激;某些类型的接近刺激将会产生一个点时的知觉,尽管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点(例如,在立
体视镜中),这种知觉与实际上只有一个点时而看到一个点时的效果是十分一致的。因此,
我们必须试着从我们的对应界定中把距离刺激去掉,而且,完全按照接近刺激对它进行表
述。人们可以试着做到这一点,他可以说:当两个对应点以同样方式受到刺激时,那么,结
果就会在核心平面上看到一个点。由此可见,刺激的相等对于对应的界定来说是必要的,也
就是说,它是超越纯几何学的某种东西了。
对于对应点来说是正确的东西,对于不对应点来说也同样是正确的。如果我们说,Yr是
对X1的不对应,那么,这就意味着,当Yr和X1这两个点受到相同刺激时,结果不会在核心平
面上看见一个点——而是看到两个点,或者其中一个点不在核心平面上。
像差的动力学
上述这种对应和不对应的界定,尽管并非完全恰当,但却涵盖了大量的事例。只要正确
理解“等同性”(equality)一词的含义,我们便可了解其内涵所在。等同性并非指辐射的
相等。如果在立体视镜的左半部插入一个灰色面,面上有一蓝点,并在立体视镜的右半部插
入一个相等的面,面上有一红点,这些点在它们各自的面上差不多具有相同的位置,然后让
一个具有不一致颜色的点在红蓝两色之间变化,该点将会被看到。这一情形证明,如果我们
用辐射的等同性去界定刺激的等同性,那么,若干一致的点尽管受到不同的刺激,仍会产生
正常的结果:在核心平面上有一个可见的点。在第二个实验中,立体视镜的两侧都是白色
的,每一侧在一根想象的水平线上都有两个黑点,该想象的水平线将这些场一分为二,但是
这些点在两侧彼此之间距离不同(参见图80)。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个点,例如被凝视点
F1和Fr,能够落在一致的点上,而P1和P’r则必须被投射在不一致的点上。如果这种不对应
不是太大的话,那么,观察者将总共看到两个点,每一个点与一对刺激点相对应,P点将位
于右方,并在F点之后,因为P1和P’r都是不对应的点。这种情况与我们的不对应界定相
符,因为P1和P’r这两个点在颜色上是相等的,而Pr点与P1点在右侧相一致,它位于P’r的
左边,所提供的刺激不同于P1提供的刺激,与此相似的是,P’1与P’r在左侧相一致,它反
射了不同种类的光。但是,我们从第一个实验中看到,在有些条件下,一致的点尽管受到不
同的刺激,却仍然产生正常的效果。那么,为什么它们在这里却不一样了呢?当我们重新阐
述这个问题时,这个问题的意义可能会变得更加清楚。我们把两种不同的刺激模式投射于两
个视网膜上。对于一个视网膜上的每个点来说,在另一个视网膜上有着对应的一个点;结
果,可以完全正确地说:不论这些刺激模式是什么,它们总是对一致的一些点的全体进行刺
激。这种说法,尽管从几何学上来讲是完全正确的,但却是不恰当的。它没有给不对应的点
留下任何余地,这些不对应的点必须被引入,以便解释除了最简单的刺激种类以外的结果。
换言之,由两个视网膜模式构成的刺激效果,除了在特定选择的例子中以外,不会与我们第
一次实验中的效果相一致。在第一次实验中,两种不同色彩的点投射在两个视网膜的一致点
上,结果,处于变化的和中间的颜色的一个点在核心平面上被看见。作为一种替代,这种刺
激通常导致一种深度轮廓(depthrelief),表明不对应点决定了效果。这就意味着:在两
个网膜上的进行合作以决定知觉组织的成对的点或线将有赖于两种网膜模式。这并非几何学
或解剖学事实,而是动力学事实。在每一情形里,一定存在着实际的力量,它们导致一种协
调而不是另一种协调。这些力量的直接根源并不在于网膜模式本身,因为它们是分开的,从
而难以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只能在下列场合发生,即相互作用过程始于两条视神经束(
opticaltracts)通过网膜模式在大脑里的会聚。这些过程将按照它们的结构特性而相互作
用;也就是说,图形与图形相互作用,背景与背景相互作用,而不是相反;一条曲线中的一
第 129 页
----------------------- 页面 131-----------------------
行为心理学.txt
个独特的点与另一条曲线中的相应的独特点相互作用,不论它们是否被投射于一致的视网膜
点上,等等。换言之,正是这些对应点和不对应点的概念成了组织概念的前提。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我们的两个立体视镜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各自位
于体视镜一边的一个蓝色点和一个红色点将相互作用,每个点成为场内的唯一图形。正如我
们将在下一章里看到的那样,眼睛能以这样一种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也即这两个点都被投射
在一致的视网膜点上,这个事实是由同样的原理来解释的。可是,在我们的第二个实验中,
同样的论点只应用于一个对子点,即F1和Fr,如果F1和Fr落在一致的视网膜点上,那么,其
他的两个点便无法落在一致的视网膜点上。然而,它们将相互作用;由于两个图形彼此贴
近,因此它们将彼此吸引,它们的联合为其他两点的联合所阻止。但是,没有理由可以说明
为什么P1应该与属于背景的pr相互作用,或者为什么P'r应该与P'1相互作用。上面提出的问
题(见边码p.269)得到答复,而且,这种答复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双目视觉动力学的一
种顿悟。在“结合区”(“combinationzone”),也即我所谓的心物场的那个部分(在该
心物场内,一些过程始于双目结合),当我们用两对点子进行第二种实验时,产生了一种应
力(stress),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引入一种假设,如果不对应不是太大,那
么,这种应力便会导致两个互相吸引点子的统一,与此同时,也导致了深度轮廓,即一个单
一的点比另一个单一的点出现得近些或远些。这个假设是与我们关于知觉组织的整个陈述相
一致的,因为它把一种明确的结果归因于明确的力量。这样的假设也是不完整的,原因在于
它无法推论为什么这种应力(根据这种应力的性质,它应当导致统一)产生了深度轮廓。事
实上,人们可以争辩说,以P1和P'r点的统一不可能像F1点和Fr点之间的统一一样,因为后
者把场内的应力减至最低限度,而前者却创造出应力,用纯空间术语来说,两种统一之间唯
一可能的差异是深度差异。即便这样,下面一些情况仍然得不到解释,即为什么类型或方向
的不对应会使统一的区域接近,而对立的类型的不对应却使统一的区域远离,还有一种情况
也得不到解释,即为什么这种结果或多或少地限于与纵向的不一致正好相反的交叉的不一致
上面,在我看来很有可能的是,对这些事实的解释必须在视觉部分的结构中才能找到,也就
是说,在永久性的内部条件中找到(这是第三章已经解释过的)。
某种实验证据
我将引证三个实验以支持这一假设。前两个实验表明由图形因素引起的合作的网膜区域
的选择,第三个实验支持了下列假设,即深度效应是由结合区内的应力产生的。第二个实验
可以追溯至赫尔姆霍兹(Helmholtz)的研究(Ⅲ)。在一架立体视镜里呈现两种透视图,
如果其中一幅透视图是在白纸上画上黑色,另一幅透视图是在黑纸上画上白色,则立体视镜
的效果不会改变。为了分析这个实验,让我们考虑并未投射在一致的视网膜点上的两幅透视
图的对应角。如果左角是黑色,那么在另一只眼睛里的对应点也受到黑色的刺激,白色角在
另一只眼睛里对一个非一致点进行了刺激,它在左眼的一致点也依次受到白色的刺激。假如
P1和Pr,G1和Gr是两对有关的一致点,那么我们便有下列的刺激:
表8


P


G


第 130 页
----------------------- 页面 132-----------------------
行为心理学.txt
然而,在这些一致的和相等的刺激对子中,以P1和PR为一方,G1和Gr为另一方,尚未相
互作用,而是P1与Gr,G1与Pr相互作用;原因在于两个相互作用点在场组织中产生了相等的
结构部分。
第二个实验是由我本人实施的(1930年)。它极其简单,如图81所示。两组成对的线呈
现在一架立体视镜的不同侧面,其中实线上的一点得到凝视。两条虚线以这样一种方式绘
出,即一侧的点于与另一侧的白色间隙相对应,而且,左侧的虚线比右侧的虚线更靠近实
线。从几何学角度讲,左侧的一个点与右侧的白色相对应;此外,从原子论角度讲,右侧(
像左侧受到一个点的刺激那样接受同样的刺激)没有不对应的点。让我们把左眼中接受一个
P1点的刺激的这个点称作右眼中Pr的对应点,右眼中的这个点受到与左眼Gr点相对应的一个
间隙的刺激,而它的一致点则是左眼中的G1。于是,刺激图式如下:
表9


P


G


首先考虑一下不同的视网膜点,为什么P1该与Gr合作,而不与Pr合作,这几乎是没有理
由的,因为两个点都受到了同等的刺激。然而,如果我们想要阐述发生了什么,那么,这恰
好是我们必须说的东西;观察者总共看到两条线,一条线与立体视镜幻灯片的两条连续线相
对应,而另一条线则与两条虚线相对应,后者尽管不需要连续,但也像图80中的P点那样位
于另一条线的后面。实际上,这一实验证明,相互作用并未发生在点与点之间,而是发生在
整个线段与线段之间,也就是说,发生在单一的过程之间,这些过程始于由黑点分隔的每只
眼睛。这些线条相互作用,因为它们是图形;不对应的一些点开始起作用,因为每个点是一
个较大整体的一部分。在这两个实验中,业已证明,组织的因素抉择了哪些视网膜区域会导
致相互作用的过程,哪些视网膜区域则不会导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此同时,对应区域和不
对应区域之间的差异被认为是受到解剖学的制约的;组织因素决定解剖学上的对应部分或不
对应部分是否相互作用。勒温和佐久间试图更进一步,并且表明,对应和不对应本身是可以
由组织因素决定的(p.334)。然而,我不能确信他们两人提出的证据是否严密,我省略了
对他们独创性实验的描述,而满足于提及另一种更极端的可能性。
第三个实验是由杨施(Jaensch)于1911年实施的,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表明不对应本
身并不产生深度。如果将三根垂线作这样的安排,其中两根垂线位于一正面平行面上,第三
根垂线在两线之间并处于该正面平行面之前,于是,观察者会看到一种楔状结构,该结构的
边缘正指向着他,这是与视网膜意像的不对应性相符合的。但是,正如在杨施的实验中那
样,当这些线是处于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的发光的金属丝时,这种楔状结构的深度便大大
减少,而且,如果中心线并不明显的话,该楔状结构甚至会一并消失,从而使三根线都在一
个平面上被看到了。这一事实支持了我们的理论,即深度效应是由于场的应力,它以下列方
式引起:如果前面的线投射于对应点上,那么,另外两根线便投射于不对应点上,从而在结
合区的边界上引起了两对“线过程”(lineprocess),它们并不相符;在这四个过程中,
两个过程是左边的,两个过程是右边的,它们十分接近,互相之间强烈地吸引,每一结果均
导致单一过程。它重复了我们上面使用过的论点,也即我们在解释具有两对点子的立体视镜
实验中使用过的论点。那么,为什么在黑暗的房间里楔状结构又变得扁平了呢?我们认为不
第 131 页
----------------------- 页面 133-----------------------
行为心理学.txt
对应的深度效应是由于结合区内的应力。结果,当没有深度效应出现时,我们必须假设这种
应力尚未创造出来。其原因是不难发现的。在先于结合区的区域内,两根不对应线与对应线
距离不同,而应力便产生自这样的事实,即通过它们在结合区内的融合,这种差异被消除
了。在明亮的房间里,两根不对应投射线中的每一根线与大量的物体处于明确的空间关系之
中,而在暗室里,唯一的其他物体就是那根对应投射的线。在明亮的房间里,两对不对应过
程的融合比在暗室中须与更强的力作斗争;换言之,在“前结合区”(pre-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