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行为心理学(完整)

_19 冯绍群 (当代)
行为心理学.txt
大的一小的,白色-黑色)。
与大小和形状进行比较的白色特性
然而,使这种情况得以发生的条件在两个场内并不一致。大小场内的结果要求产生距离
的差异,一般说来,这些差异无法通过大小之间的差异或梯度(gradient)而产生。正如视
错觉所证明的那样,人们可以使两根相等的线看上去不同,办法是用其他的线将这两根相同
的线包围起来,如图76所示,但是,当我们将此与白色场中的类比效果进行比较时,这种效
果相对来说是较小的。这是因为,在这里,确有可能把一个局部刺激的效果从黑色变为白
色,只须改变视网膜上的强度梯度便可。让我们提供一个取自海林的例子(1920年):晚
上,当我们的房间被灯光所照明时,窗子看上去是黑色的;但是,一俟我们把灯光熄灭以
后——从而甚至减弱了来自窗格玻璃的光——窗子看上去反而相当的亮。用海林的空洞法(
holemethod)可以显示同样效应。将一块白色屏幕(上面有一个洞)置于充分照明的白色墙
壁面前。起先,屏幕完全是暗的,接着那个洞便显出明亮的白色;随即屏幕被强光照明,结
果那个洞转为黑色。同样的局部辐射,来自白色墙壁而穿过空洞,由此产生的白色或黑色视
其与其余辐射的关系而定。当它处于梯度的顶端时,呈现白色,而当它处于梯度的底部时,
便呈现黑色;条件的变化完全受制于辐射的强度。这里描述的现象被海林引证为对比的例
子。但是,由于他的对比理论(contrasttheoory)不得不被放弃,正如我们先前表明过的
那样,所以“对比”这个术语不过是我们喜欢回避的一个名词,因为它不是根据梯度来意指
它的解释,而是按照绝对光量来意指它的解释(见第四章,边码p.134)。
我们的白色恒常性理论将以这种颜色特征为基础,它仅仅是一般规律的一个突出例子而
已。在如此众多的文章中,我们找到了证明这一规律的依据,即知觉的特性有赖于刺激的梯
度。
关于该理论的其他两个基本事实
在我们勾勒一种理论之前必须再补充两个众所周知的事实。第一个事实是反照率的范
围。我们在实验室里使用的最佳的白色大约只反射最佳黑色光的60倍,当我们考虑到充足的
阳光要比为舒适阅读而提供的人工照明强烈成千上万倍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比例。第二个
事实在第一个事实中已有暗示:我们可以在从黑色到白色的范围内产生一切非彩色的浓淡
色,其方法是通过改变反照率,也就是说,通过使光强度从1到60的变化。
盖尔布的实验
我在两篇论文里(1932年b,1934年)勾勒出的理论是从盖尔布描述的(1930年,p.
674)一个具有独创性的实验开始的。如果稍加简化,该实验是这样的:在一间黑暗的房间
里,有一只完全均质的黑色圆盘在旋转;这只圆盘,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由一台幻灯来照
明。在这些条件下,圆盘看上去呈白色,房间呈黑色。接着,实验者拿一小张白纸置于旋转
的圆盘前面,以便使它落入光的锥面(coneoflight)以内。与此同时,圆盘改变了它的外
表,从而呈现黑色。
盖尔布实验的解释:附属
如何解释这种结果呢?我们应当考虑产生自这些实验的刺激梯度。为了简便的缘故,我
们将整个场分成三个部分:房间A,圆盘B和纸条C。实验开始时,这个场仅由两部分组成—
—房间和圆盘,在这两者中,后者比前者把更多的光射入观察者的眼睛。假定这些强度之比
大约为60:1,则圆盘便位于整个梯度的顶端,它使黑色变为白色,房间则位于梯度的底
部。结果,房间看上去呈黑色的,圆盘呈白色,这是与事实相符的。看上去白色的圆盘实际
上是黑色的,但是这一事实对解释来说是完全无关的。在不太强烈的光锥面中,一个灰色圆
盘看上去像强光中的黑色圆盘。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恒常性问题。但是,一俟白色纸条出现,
新情况便随之产生;现在,我们有三个场部分,即A、B、C,这样一来,按照每单位面积的
刺激强度,A:B=B:C=1:60。根据我们的假设,我们期望该结构看上去是什么样子呢?B
在C引入之前必须呈现白色,因为它位于60:1梯度的顶端。不过,在引入C以后,它仍然保
持该位置,但是与此同时却位于新的BC梯度60:1的底部,因此,B便显示出黑色。由此可
见,如果不引入一种新的假设的话,我们对我们的问题便无法提供任何答案。新的假设如
第 119 页
----------------------- 页面 121-----------------------
行为心理学.txt
下:一个场部分X,其外形取决于它对其他场部分的“附属”(appurtenance)。X越是属于
场部分Y,它的白色就越是由梯度XY决定;X越是不属于场部分Z,它的白色便越少依靠梯度
XZ。这一假设并不完全新颖,因为我们在前面已经遇到过“附属”因素或“从属”因素,也
就是说,我们在对威特海默一本纳利(Wertheimer-Benary)的对比实验进行讨论时已经提
到过这个问题。哪些场部分将归属在一起,这种归属达到多大程度,均有赖于空间组织因
素。很清楚,处于同样明显距离上的两个部分,在其余情况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要比不同平
面上组织起来的那些场部分更紧密地归属在一起。当然,这种组织最终有赖于两个视网膜上
邻近刺激的分布。
我们现在可以回到盖尔布的实验上来了。这里,C(白色纸条)更紧密地从属于B(黑色
圆盘),而不是属于背景A(房间);B和C归属在一起,依着背景而出发。因此,现在B主要
由BC梯度决定,从而呈现黑色,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可是,另一方面,A位于一切梯度的绝
对底部。它看上去呈黑色是十分自然的。但是,这样说还不够。它在C引入之前就呈现了黑
色,而梯度AB是1:60。随着C的引人,一种新的梯度AC产生了,它是1:3600,该梯度的结
果不可能像更小的AB梯度一模一样。A和C之间的差别不可能单单为白色,因为这种差别的最
大值是通过梯度AB而达到的。某种新东西肯定会发生:A在新的维度或新的方面看来肯定不
同于C,而这种维度就是明度的维度。B和A看上去都是黑色,但是B却与白色C看上去一样明
亮,而A则暗得多。
对盖尔布实验所作的这种解释也由卡多斯作出(p.84f.),在我看来,他的理论在一
切基本的方面与这里提出的理论相符合。我发现,卡多斯在对附属问题的系统阐述中,以及
在他的既简洁又引人注目的许多实验中(这些实验主要用来论证该因素的有效性),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通过改变附属条件,他成功地运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来改变“有效梯度”(
effectivegradient),从而改变了有关场部分的外观。他的实验尽管在这里无法详述,却
毫无疑问地证明了附属条件的作用,从而也证明了我们用来解释盖尔布实验的假设的正确。
该理论在其他情形中的应用
现在,让我们继续讨论我们的理论。我们再次考虑A、B、C这三个面,但是,假设A和B
归属在一起,并依C为背景而出发。那么,A和B应当呈现黑和白,这是在没有C的情况下所反
映的,而C则看来肯定呈白色并且明亮(也许是照亮的),这样的结论也是由卡多斯得出
的。如果条件并不那么简单,以至于B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属于(A或C)而属于C(或A),那
么,AB和BC两个梯度将一起对C产生影响,结果使它既在白色方面又在明度方面看上去与其
他两个表面不同,不过,在迄今为止讨论过的简单例子中,它与其中一个表面分享白色,而
与另一个表面分享明度(在盖尔布的实验中,B与C具有同样的明度,而且,与之相近似的
是,B与A具有同样的白色)。
为什么该理论仍不完整
我充分意识到,上述的假设远远不是关于我们通常所谓的明度恒常实的一种完整理论。
但是,它至少是一种实际的理论,也就是说,从唯一可以得到的原因(引起知觉组织的接近
刺激)出发对观察到的结果的一种解释。一个完整的理论必须回答下述问题:已知不同刺激
的两个毗邻的视网膜区域,在哪些条件下,行为(知觉)场的相应部分将表现出不同的白色
和相同的明度,或不同的明度和相同的白色?对于这个问题的完整回答,广义上讲能为颜色
知觉的完整理论提供钥匙。
一些实验证据
由于缺乏这种答案,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以便为我们的假设提供某种实验支持。
它有赖于两项命题的真实性:(1)知觉物体的特性有赖于刺激的梯度;(2)就特定场部分
的外观而言,并非所有的梯度都同等地有效;确切地说,一种梯度的有效性将随着这种梯度
的两个条件之间获得的附属程度而变化。由于命题(2)已为卡多斯的新实验所证明,因此
我们便集中讨论命题(1)。
在不同外观的客观上相等的环境场内客观上相等的内部场
第 120 页
----------------------- 页面 122-----------------------
行为心理学.txt
让我们从下列例子开始。设想一下,如果有两个大的(环境)场S1和S2,每个场中央均
有一个小孔,我们把这两个小孔称为内部场I1和I2。使S1和S2在反射的光强度方面相等,I1
和I2也与此相似。那么,在这些条件下,I1和I2的外观是否相等?读者开始时可能会认为,
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而且显然可以作出肯定的回答,因为它仅仅叙述了卡兹的减光屏
原理而已。但是,这种结论下得未免太过仓促了,我们知道,在每个单位面积上反射同样光
量的两个场可能看上去彼此十分不同,也就是说,一个是白和黑,另一个是黑和亮。当我们
用了减光屏以后,我们自然在这样一些条件下操作,其中两个孔(I1和I2)的环境S1和S2不
仅在客观的光强度上相等,而且看上去外观也相等。但是,假设S1看上去为白色,S2为黑
色,那么,I1看上去会等于I2吗,或者,如果I1不等于I2,那么,它们相互之间在哪个方向
上不同呢?一种论争方式可能是这样的:由于S1看上去比S2更白,因此,通过对比,I1看来
比I2更黑。这个预测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由比例S1/I1来表示的梯度S1-I1恰恰等于由
S2/I2来表示的梯度S2-I2,因为从物理角度上讲S1=S2,而I1=I2。如果内部场的外现有
赖于将它们与环境场联结起来的梯度,那么,I1应当比I2看上去更白。当我们考虑这样一种
情形,即两个内部场从物理角度看像两个外部场一样差不多具有同样的强度,以至于两者看
来几乎相等时,上述情况将会出现。因此,看上去几乎等于S1的I1肯定呈白色,而I2相应地
呈黑色。
哪一种期望正确呢?在实际的操作中,I1看上去比I2更白还是更黑呢?为了回答这个问
题,哈罗尔(Harrower)和我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了实验(Ⅱ),然后又由盖尔布(1932
年)以不同形式独立地进行了实验。尽管两者的著述都没有像这部著作那样对理论问题作出
陈述,但是,实验者均明确地获得了同样的结果:I1比I2显得更白。于是,该实验起了证明
我们命题的作用,即场部分的外观有赖于将该场部分与其他场部分联结起来的梯度。
实际上,由杨施和缪勒(Muller)进行的早期实验也证明了同一论点。这类实验运用了
一种由卡兹介绍的测量恒常性的方法。一种与墙壁成直角(墙上有窗W)的一致背景B(见图
77)被置于一张台子上。在同一台子上与背景成直角的是屏幕S,它向台子右侧投下影子,
同时让台子左侧完全暴露在从窗外射入的光线之下。在背景的任何一侧放上两只圆盘,其旋
转方式是这样的,也即使它们的减光相等,那就是说,左边圆盘d1,反射的光等于右边圆盘
d2反射的光。为此目的,d1必须比d2具有更低的反照率,以便为它接收大量的光作出补偿。
观察者坐在O处,观看左方较黑的圆盘和右方较白的圆盘。用经典的对比理论对这种结果作
出解释是可能的,因为B的左半部包围着d1,比右半部接收更多的光,也反射更多的光,而
右半部则将d2包围起来了。因此,通过对比,d1应当比d2更黑。为了排除这种解释,杨施和
缪勒作了以下修改。他们不用一致的背景,而是采用两种不同的背景,左侧是较黑的背景,
右侧是较白的背景。如果来自这两个背景的到达双眼的辐射相同的话,那么,除了以下事实
之外,即I1和I2不再是屏幕上的空洞,而是屏幕前面的圆盘,我们便有了与上述讨论的那些
条件相一致的条件,也就是说,S1=S2,I1=I2按照纯粹的对比理论,I1应当看来像I2,恒
常性应当消失,可是实际上,它们看来恰恰像原先的具有一致背景的实验装置那样,I1和I2
看上去是不同的。因此,这种不同无法用对比来加以解释。然而,它直接来自我们关于梯度
效应的命题。由于在杨施和缪勒的实验条件下两个背景看上去是不同的,尽管它们反射了同
样的光量,与它们的各自背景具有相等梯度的圆盘也肯定看上去不同。这一论点与上述两个
空洞的论点是相符的,也与我们在讨论形状恒常性(见边码p.222)时提出的论点相同。它
能以这种形式来叙述:如果某种辐射产生了一个淡灰色物体的印象,那么,稍微强一点的辐
射便会产生一个白色物体的印象,但是,如果第一种辐射产生了一个黑色物体的知觉,那
么,第二种稍微强一点的辐射便将产生一个深灰色物体的知觉。在这一系统阐述中,我们通
过将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联结起来的刺激梯度解释了一个物体的外观,我们还通过后一物
体的出现解释了一个物体的外观。事情本身未被解释,正如我们没有解释为什么在杨施和缪
勒的实验中两个背景看上去不同一样。这种解释需要探索的条件超越了四个表面的讨论。这
是一种我们已经阐述过的(见边码p.248)一般问题的应用。
关于现象回归概念的结论
这些实验(一方面是考夫卡-哈罗尔和盖尔布,另一方面是杨施一缪勒)清楚地归属在
一起。最后,讨论一下恒常性或现象回归也许是明智的。两只圆盘d1和d2的表面差异显然与
它们的反照率差异相一致(这是它们“实际”呈现的面目),而不是与它们的刺激差异相一
致,因为在这一例子中,刺激差异为零。但是,在两个最初的实验中,这样一种观点是行不
通的,因为该结果并不依赖于通过空洞看到的屏幕的反照率,而是依赖于经由空洞的辐射。
第 121 页
----------------------- 页面 123-----------------------
行为心理学.txt
所以,我不能同意索利斯的主张,他认为应当把“实际物体的现象回归”替代“恒常性”这
个术语,以指明整个范围的事实。索利斯在1934年确实对恒常性这个术语提出过十分机智的
批评,他指出,这个术语在许多情形里没有任何确切意义,相反,他自己的术语(即“实际
物体的现象回归”)倒是有意义的。但是,正如刚刚讨论过的这些情况那样,它们属于同一
范围,证明索利斯的术语也未能把一切事实都包括进去。
考夫卡和哈罗尔对盖尔布原始实验的修正
迄今为止我们所引证的一些实验未曾考虑到盖尔布的研究,而事实上,我们是把它作为
我们理论的出发点的(见边码p.245)。现在,让我简要地报道一下由我本人和哈罗尔进行
的一些尚未公开发表的实验。我们的这些实验抱有明确的目的,即检验我对盖尔布效应的解
释。在这一实验中,有三个场部分(A、B和C),黑暗的房间,照明的黑色圆盘,以及同样
照明的白色纸条。于是,辐射是A:B=B:C=1:60。如果把C略去,B便呈现白色;一俟把C
引入以后,B就看上去黑而亮,对此变化可用下列事实解释,即B是由梯度BC来决定的。如果
这种解释正确,那么B就不再显示黑色,只要C:B的关系小于60:1,也就是说,只要人们用
灰色纸条代替白色纸条;纸条越是不白,黑色圆盘(B)就越表现出不黑;不过,纸条本身
看上去仍呈白色,尽管不太亮,原因在于以下事实,即C:A的关系仍然大于60:1。这个预
期得到了证实,B的外观黑色(因而它的恒常性)是C的反照率的函数。在盖尔布实验的原始
条件下,以及在具有空洞颜色的条件下,A是一个黑色的未被照明的屏幕,通过一个孔,B和
C可被看到。
让我们再次使用先前用过的阐述方法,我们可以说:如果光照60i看上去是白色;那
么,光照i就看上去呈黑色了;如果30i呈白色,那么i就呈灰色。我们在这一情形中的阐述
要比在先前情形中的阐述更为恰当,因为我们懂得为什么C(60i、30i等)看上去呈白色。
我们还可以把盖尔布的实验颠倒过来。在一般条件下,我们有三个面即A、B和C,于
是,现在是A:B=B:C=60:1。A是强烈照明的白色背景,B是一个与其边缘线相合的阴影
中的白色圆盘,C是与圆盘接近并处在阴影区里的黑色或灰色纸条。如果A和B单独展示,那
么A将呈现白色,B将呈现黑色。现在,以这种方式把C引进来,BC归属在一起,B就变成白
色;再者,如果B:C小于60:1,那么,8就变成更浓的黑色。
运用洞孔颜色,这种预示得到证实,尽管需要更强的措施来保证B和C比原先情形更加归
属在一起。我们用了一套与盖尔布的实验装置相一致的装置,最后未能得到这种结果,也就
是说,引入黑色纸条并不改变阴影中的白色圆盘的外观。我不想解释这种出乎意料的结果,
我只想补充,相等的强度梯度具有不同的结果,主要根据受影响的部分是在梯度的顶部还是
在梯度的底部。正如我们从其他实验中得知的那样,把中等灰色作为中心,黑白系列在功能
上并不对称。
浅黑色和深白色之间的功能差异与同样的刺激强度相一致
看来,剩下来的问题是,用我们的理论可以解释多少事实。这个任务超越了本章的范
围,这里,我们仅仅讨论其中一点。在我们讨论知觉的一些地方,我们曾试图用一些功能的
事实去证明纯现象学的事实。在目前这个领域,我们也想照此实施。如果与相等的局部刺激
相一致的视野的两个区域看上去不同,那么,除了它们的外观以外,它们在其他特性中是否
也不同呢?实际上,人们已经发现了下列三种结果,第一种是由盖尔布(1920年)发现的结
果,他在实验中用了两名精神错乱的病人,如第四章(见边码p.118)所报道的那样。需要
记住的是,这些病人并不观看表面,而是物体的颜色始终具有一定的厚度,颜色越黑,厚度
越大。这些病人便拥有颜色恒常性了。例如,如果让他们操作边码P.249(图77)上描述的
实验,那么,反射同样光量的两只圆盘d1和d2如同常人看来那样看上去是彼此不同的。与此
同时,颜色的“厚度”规律仍然站得住脚:d1看上去更黑,但比d2更厚。由此可见,具有相
等局部刺激的两个表面不仅看来彼此不同,而且根据它们不同的外观,其组织也不同(盖尔
布,1920年,p.241)。
第二个实验是由明茨(Minta)和我本人实施的。如果白色是比黑色更刺目的颜色〔这
是从第四章(见边码p.127)解释的意义上说的」,那么盖尔布的结果看来便可以得到解释
了;也就是说,如果白色具有更强的组织力和内聚力的话,则盖尔布的结果便可以得到解释
第 122 页
----------------------- 页面 124-----------------------
行为心理学.txt
了。在一般的条件下,白色和黑色之间的这种硬性差别是由我本人和哈罗尔发现的;现在的
问题是,它是否也适用于与同样的局部刺激相一致的黑色和白色。我们认为,如果它适用的
话,那么,比起由同样的局部刺激产生的白色场来,一个黑色场对于引进一个彩形来说应当
产生较少的阻力;黑色场比之白色场较少需要颜色。我们的实验证明了这种推论,从而也提
供了另一种结果,即两个这样的表面在其中发生差异的结果。
第三种结果是由哈罗尔和我本人发现的(11,p.211)。对非彩色背景上一个彩形的颜
色浓度来说,如果两者的白色越相似,浓度便越大;在重合点上(这里的重合点就是白色的
等同点)浓度达到最高值[参见阿克曼(Ackermann),埃伯哈特(Eber-hardt),G.E.
缪勒,1930年Ⅱ]。用明度来对这种结果进行解释是符合习惯的,但是这种解释并未考虑下
列事实,即同样的辐射可以产生不同的白色和明度的结合。先前关于彩形的颜色浓度或阈限
有赖于背景明度的一切实验都是在这样一种情形里进行的,也即图形和背景处于同一平面
上,并接受同样的照明,在这种情形里,背景的白色(明度)只能通过它的反照率的变化而
变化。可是,哈罗尔和我在非彩色背景上制作了一些图形,我们的方法是将图形和背景的光
源分开。这样,方有可能去比较将同样数量的彩色光反射到两个背景上去的两个图形,这两
个背景尽管也反射了同样数量的(非彩色)光,但是看上去却是不同的,例如,其中一个背
景黑而亮,另一个背景则白而暗。这样一来,不仅这两个图形的颜色看上去彼此不同(这是
我们已经提到过的),而且颜色的最大浓度也不再能从那个重合点上获得。在该重合点上,
黑色背景上的蓝色看上去比减光相等的白色背景上蓝色更浓,黄色在前者上也比在后者上看
来颜色更浓。
颜色恒常性
现在,让我们转向狭义中的颜色恒常性;正如物体的颜色并不随着非彩色照明的强度变
化一样,因此,它们也不遵循照明的彩色变化,尽管“颜色恒常性”比“明度恒常性”更不
完善。卡兹将这类现象的调查收录在他的第一本伟大著作中,而且恒常性问题也主要地决定
了该领域中的科研工作。此外,为了这一理论的缘故,正如我们在明度恒常性讨论中排除了
颜色恒常性的讨论一样,我们在颜色恒常性讨论中也将排除明度恒常性的讨论。
最初的实验
让我们进行下列实验:在一堵由彩色光照明的房间的墙旁,我们安置了一个非彩色圆盘
d1,离这圆盘不远处的墙壁上有一开口,通向另一间正常照明的房间,在这开口后面的那个
房间内,我们安置了第二个非彩色圆盘d2,以遮住来自第一个房间的彩色照明。这样一来,
d1反射了彩色照明的光,d2则反射非彩色光。在这些条件下,d1看来或多或少是非彩色的,
而d2则以一种彩色出现,作为对照明彩色的补充,而且,照明的颜色越浓,两种照明的发光
度越是差不多相等。上述两种结果,即d1的非彩色外观和d2的彩色外观,都作为同一结果的
例子,尽管d1显示出恒常性而d2并不显示出恒常性。由于d1和d2反射了不同种类的光,因而
看上去不相等。如果反射彩色光的d1看上去是非彩色的,那么反射非彩色光的d2看上去肯定
呈现彩色,这样一来,它的彩色与非彩色在同一方向上有所区别,而且像d1的非彩色不同于
照明的彩色那样,它在数量上也有所区别;也就是说,d2的色彩必须成为照明色彩的补充。
如果人们通过非彩色照明的减光屏洞孔注视同样两只圆盘,那么,一个孔由d1填充,另一个
孔由d2填充,于是,d1将看上去呈现彩色,并且处于照明的色彩中,而d2则呈现非彩色。
颜色恒常性理论的尝试——两个原理
杨施是第一个看到d1和d2的外表归属在一起的人,他还由此发展了一种测量转化的方
法,然而,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却未能看到杨施论点的意义一。在我看来,d1和d1外表之间的
联结包含了颜色恒常性理论的关键,或者,如果我们不用这种特定的偏见来表述的话,它就
是颜色知觉的理论。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变因素,也就是d1和d2之间的梯度。虽然
量化证明仍然找不到——确实很难获得——我们仍然可以假设,刺激梯度d1-d2产生了相等
的外表颜色梯度,不论有否减光屏都一样,但是,单凭这种梯度还无法决定这种外表梯度的
绝对位置。如果C1和C2是同一种刺激色彩的两种不同的浓淡,那么具有固定差别的两种颜色
的行为场将与这些刺激相一致,而且这两个场可以在颜色的最大浓度和补色的最大浓度之间
的任何地方具有颜色。这种颜色的多样性可被视作一个固定的量尺,在该量尺上由两种刺激
C1和C2产生的两种颜色彼此之间保持同样距离,但可能根据一般的条件而游离。我把这种现
第 123 页
----------------------- 页面 125-----------------------
行为心理学.txt
象称作水平转移原理(theprincipleoftheshiftoflevel)。
由此可见,颜色现象与空间方向现象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在空间方向中,两根线条之间
的角度是一个不变因素,而知觉到的线条的绝对方向则有赖于一般的场条件。这一类推甚至
还可深入。在我们关于空间方向的讨论中,我们发现某些方向起着独特作用,它们是水平方
向和垂直方向,我们还发现,组织的主线往往倾向于成为方向的主线(见边码p.216)。在
空间方向领域,我们发现一种类似的独特的群集(constellation),也就是正面平行面,
而在大小领域和非彩色领域中,则没有这种独特的群集存在。然而,当我们考虑所有的色彩
现象时(包括彩色和非彩色),我们又会重新找到这种独特的群集,因为在这里非彩色具有
独特的位置。看来,它与系统阐述一个原理的事实完全一致,我们把该原理称作非彩色水平
原理(thePrincipleoftheneutrallevel)(1932年a)。正像每个个别的空间方向有赖于一
般的空间格局(spatialfranework)那样,每个个别的知觉颜色也有赖于一种颜色格局(
colourframework)或颜色水平(colourlerel)。而且,正像水平一垂直方向建立了空间格
局那样,非彩色也充当了颜色水平。至于在每一个特定的情形中这种颜色水平是如何建立起
来的,则有赖于特定的条件。在颜色领域,这些条件并不像在方向领域中那样容易进行系统
阐述;但是,只要记住格局和背景之间存在的关系,我们便可以提出下列假设,那么一般的
背景将决定水平,从而像条件许可的那样显现为非彩色。用此原理,加之水平转移原理,我
们可以解释两种圆盘d1和d2的表现,不论它们是否通过减光屏而被看到。在第二种情形里,
背景反射了照明的颜色;作为背景,它决定了颜色水平,从而看上去是非彩色的。圆盘d1反
射了同一种光,因此看上去也一定是非彩色的,而圆盘d2反射的是非彩色光,因此看上去呈
现补色的彩色。有了减光屏,屏幕反射非彩色光,于是成了背景,从而看上去呈非彩色;d2
也反射非彩色光,因此也肯定呈现非彩色;而d1由于反射彩色光,即照明的光,因此看上去
一定呈彩色。
本理论的缺陷
尽管这些原理允许我们引证大量事实,但是,它们还不能作为一个普遍的理论。这些因
为,水平转移原理迄今为止只阐述了两种颜色,它们能在联结色圈两点并穿越非彩色中心(
或色锥中相应的线)的一根直线上被描绘。但是,我们尚未知道,两种颜色之一的水平转移
如何对另一种产生影响,如果它并不存在于这样一根线上的话。具体地说:假设我们实验中
的d2是绿色的,而第一间房间的照明是黄色的,那么,当d1和d2通过一个非彩色照明的减光
屏而被看到时,d1呈现黄色,d2呈现绿色。如果我们移去减光屏,d1重新变成非彩色,但
是,d2将显示什么颜色呢?它看上去与非彩色不同,这种不同犹如绿色与黄色的不同。对此
问题的实验解决办法颇为容易;它将导致十分有趣的概括,即关于整个色彩系统的概括。
彩色物体在彩色照明中的恒常性
我认为,我们的原理在解释彩色照明中非彩色物体的恒常性方面是清楚的。那么,它们
是否也解释了彩色物体的恒常性呢?为了避免对我们的假设多问几个为什么,我必须提及这
样一个事实,它对女士们简直太熟悉了。女士们在挑选衣料时很少借助人工光线,因为在人
工光线下,颜色恒常性没有明度恒常性来得完美,这个事实也由彪勒强调过。这样一种随着
照明颜色的浓度而下降的不完美的恒常性,确实是与我们的假设相一致的,而且,一俟上述
的一般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一种不完美的恒常性便可以从我们的假设中详尽地推断出来。让
我们仅讨论两个例子。首先,我们选择在普通灯泡的黄光照明下的蓝色物体。我们知道,在
这样一种照明下,一个反射黄光的非彩色表面看上去呈非彩色,结果反射非彩色光的表面看
上去呈蓝色,而反射蓝光的表面将比非彩色照明下显得更蓝。现在,用黄光照明的蓝色物体
会比正常照明时反射较少的蓝光,如果人们通过正常照明的非彩色减光屏向它注视的话,这
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然而,现在这个较少蓝色的物体肯定会产生比它在非彩色照明下更加蓝
的颜色。因此,照明有两种对立的作用。从物理学角度讲,它减少了来自物体的蓝光,但是
从心物角度讲,它提高了这种光的蓝色效应。这两种对立的效应具有同样的量值,以致于可
以相互抵消,从而产生完好的恒常性,这仅仅是多重性中的一种可能性,而且只有在少数情
形中才能实现。由于照明的变化,从一个物体上反射的光的变化将有赖于照射到该物体上的
光的组成以及它自己表面的选择性(selectivity)。看上去相等的两种光可能有十分不同
的组成方式,而看上去相等的两个表面也可能有十分不同的选择性。因此,呈现等同颜色的
两种光可以产生十分不同的辐射,这些不同的辐射是从同一表面反射的,而且,同样的光能
以不同的组成方式从两个表面反射出来,这两个表面在非彩色照明下看上去是相等的。该事
第 124 页
----------------------- 页面 126-----------------------
行为心理学.txt
实的另一个结果是当彩色照明取代非彩色时,来自两个表面的刺激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会发
生变化;这再次意味着恒常性是不完整的,而照明强度的变化使这些关系保持恒定,从而保
证了更高程度的(白色)恒常性。
关于我们的第二个例子,我们选择了一种单色照明(monochromaticillumination)。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只有一种光投射在物体上,因此由物体反射的光也就只有一种,唯一的
刺激差异可能就是强度差异了;由此可见,所有的物体都应当呈现非彩色,因为根据我们的
非彩色水平原理,整个视野应当呈现非彩色,而且强度差异表现为黑-白差异和暗-亮维度差
异。
行为照明
对我们的理论可能提出的一个异议将有助于我们简要地介绍一种迄今为止被忽视的论
点,尽管这种论点在讨论颜色恒常性的理论时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认为,一个非彩色表面在
彩色照明下仍会呈现出非彩色。这样说,难道没与我们的原理发生抵触吗?我们的原理认
为,两种阈上不同的刺激绝对不会产生恰好同样的结果。如果我们把彩色照明条件下的非彩
色浓淡的恒常性视作对这些事实的完整描述的话,那么我们便会与我们自己的原理唱对台
戏。可是,我们并没有这样做。这里又有一个新的方面,即非彩色照明的非彩色表面和彩色
照明的非彩色表面彼此表现不同。在某些情形里,这种差异可以这样来描述,即这两个表面
尽管具有相同颜色,但是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呈现,于是可以把照明作为一种行为数据来考
虑。在其他一些情形里,这样一种描述过于独特,而且仍有某种差异保持着,尽管我们的语
言没有特定的言词去说明它。例如,当你戴上一副黄色眼镜时——景色会变得暧和和绚丽多
彩;如果换上一副蓝色眼镜,看到的东西会变得冰冷和呆滞。我告诫自己不必再在这种观点
上多费口舌。在我的文章中(1932年a),我已经发展了我的理论,以便处理照明的印象(
pp.349f.)。
某种实验证据
关于迄今为止阐释的这个假设,能说它不仅仅是一种推测吗?有否直接的实验去证实
它?当我最初考虑水平转移和非彩色水平两个原理时,下面的论点就闪现在我的脑海里。假
设一个反射非彩色光的场呈现蓝色,因为环境场反射黄光而呈现非彩色,那么,客观上非彩
色的场应当不再呈现蓝色,如果环境场呈现黄色的话。与此同时,如果它在客观上变得更
黄,那么原先显示蓝色的场的非彩色化将证明,它的蓝色不是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对比,因为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