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行为心理学(完整)

_18 冯绍群 (当代)
推断出来。从动力角度讲,该假设意指,就一个正面平行平面来说,其自身内部是充分平衡
的,所以,若要瓦解它就需要特殊的力。在这样一个平面上,刺激模式将按照最简单的定律
产生知觉模式,而且,我们对知觉形式的研究确实在下列条件下进行,在那里,图形在正面
平行平面上(或其他某个相似的独特的平面上)呈现。
非正常定向中的形状:应力场中组织的产物
为了看出一个非正面的平行平面,就需要特殊的力,使该平面从其正常位置中旋转过
去,这种特殊的力还会遇到一种将该平面拉回到它正常位置中去的抗力。于是,图形的刺激
模式将会在应力场(afieldofstress)中导致一种组织,这种组织的产物将与那个场不受应
力影响时的组织产物(也就是说,正面平行平面)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境里,刺激模式引入
了新的力量,它们将与对场中的应力负有重大责任的定向之力结合起来,而最终的组织将是
这样一种组织,即所有这些力在其中获得最佳平衡。
从这一假设中推论出来的恒常实
让我们把这些想法用于艾斯勒实验的具体例子中去,一个围绕垂直轴旋转的椭圆使它的
视网膜意像变得更加细长(水平轴相对来说较短),这是与正常位置中同样的椭圆的视网膜
意像相比较而言的。结果,椭圆看上去旋转了,但是,如果它的视网膜意像是由一个正面平
行的椭圆产生的话,它就不会像通常情况那样变得细长。换言之,椭圆平面中的力(由于椭
圆已经旋转)使椭圆沿水平方向延伸。然而,它们并非是场中唯一的力,正如我们在考虑一
个矩形以同样方式旋转的情形里所看到的那样。不仅它的视网膜意像由于这种定向的变化而
变得更加细长,而且它的形状也从矩形转化为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参见图75a和b,它们代
表了一个矩形的正常图和非正常图)。因此,如果这个视网膜形状引起了一个矩形知觉的
话,那么,肯定有一些力在起作用,它们把收敛线(converginglines)变成了平行线。在
没有更多的特定资料的情况下,去推测非正常走向的平面上力的实际分布将是不成熟的,或
者就脑场中的事件进行具体假设(脑场中的事件是与倾斜定向的图形相一致的),也将是不
成熟的。
除了场中的这些力以外,还有其他两种力对知觉到的形状产生了作用,它们是内力(
第 112 页
----------------------- 页面 114-----------------------
行为心理学.txt
internalforces)和由接近刺激产生的外力(externalforces)。我们在前面几章中已经研
究过内力和外力(见边码pp.138ff),我们从中见到了后者(外力)的巨大力量。刺激之
力是很强的,这一事实在我们目前的上下文中意味着,一种视网膜形状将十分容易产生那种
与视网膜相一致的行为形状,那就是说,它将抗拒转化。换言之,场内那些倾向于“歪曲”
视网膜形状的力将不得不与视网膜形状所施加的力作斗争。在我们的例子中:一个细长的视
网膜椭圆在应力场中产生一个行为形状,该应力倾向于使它变得不那么细长。由于视网膜图
形产生了力量,知觉到的图形不会完全屈从于这种应力,而且知觉到的形状将介于视网膜形
状和“实际”形状之间的某处,除非组织的内力使这种情境复杂化。例如,让我们考虑一个
细长的椭圆形的实际形状,其视网膜意像由于图形的方向,将会变得更加细长。因此,由于
图形的非正常方向产生的场内之力,行为的椭圆将会变宽,而且,如果这种变宽十分充分的
话,那么,行为的椭圆将使其形状与一个圆充分相似,以便组织的内力(在圆形中,组织的
内力处于最稳定的平衡状态)成功地产生这种最简单的形状,或者至少接近这种最简单的形
状。
于是,便有可能进行下列推论:最终的平衡将是一种对所有参与的力量来说的平衡。这
意味着:知觉到的方向和形状将彼此依赖。如果一个视网膜形状拒绝场力引起的歪曲,那
么,它将由此影响方向的表面视角。于是,有了这样一种可能,随着“形状恒常性”的下
降,图形表现出来的与正常情况相背的程度也下降,那就是说,知觉到的形状越是与视网膜
的形状相似,它与实际的形状便越是不相似。当然,那意味着,形状和方向的某种结合对于
一个特定的视网膜形状来说是不变因素,正如我们先前阐述过的那样。
实验证明
我们的若干结论已经得到实验的证实。首先,在通常的情况下,“恒常性”是不完善
的,“现象的回归”(Phenomenalregres-sion)也是不完整的,正如艾斯勒(Eissler
)、索利斯(Thouless)和克林费格(Klimpfinger)已经发现的那样。其次,恒常性随着
方向的角度而减弱(艾斯勒)。该结果是可以从我们的假设中推论出来的,因为视网膜意像
与“实际的”形状差别越大,越是需要更大的力量去产生与实际形状相等的知觉到的形状。
如果场内的应力(来自非正常方向的应力)随着所需的力量将视网膜形状转变成实际的形
状,那么,这种应力就会以同样方式增加,于是,恒常性就不可能成为角度的一种功能。现
在,我们尚不了解这两种功能中的任何一种功能,不过,说它们是同一种功能,那是不可能
的。让我们从后者开始讨论,即将视网膜形状转变为实际形状的必要力量有赖于方向和角
度。按照我们的假设,一种视网膜形状建立起力量,以产生一种相似的心物形状。当形状出
现于其中的那个面不正常时,这些力量便与场内的应力发生冲突。由于这种应力,视网膜形
状转变成另一种形状,它更像实际的形状。现在,如果视网膜形状和实际形状之间的差别越
大(由于图形转动的缘故),那么,把视网膜形状改变成实际形状所需要的力量也越大。然
而,说这种关系是一种简单的比例关系,那是不大可能的。从动力角度上讲,更有可能的
是,随着这种改变进一步深入,它就变得越发困难,正如一根螺旋弹簧若要产生连续收缩便
需要不断增加压力一样。如果我们旋转一个具有水平轴h的图形,使之绕着该图形的垂直轴
转动,首先通过某个角度将图形的水平轴减去一定的量m,然后通过另一角度将它的水平轴
再减去另一个等量,于是这根水平轴现在该是h-2m。如果需要力量f来把具有水平轴h-2m
的图形转化成具有水平轴h的图形,便需要2f以上的力量。现在看来,由于非正常方向,场
内的应力要像达到完美的恒定性所要求的力量那样随其角度快速增加是不可能的。恒定性应
当像它经常发生的情况那样随角度一起减少。
我在这里使用了“转化”(transformation)这个术语,我的意思并不是指最初的一个
非转化形状是由后来成为中心的边缘刺激产生的。我之所以运用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种效
应,它将伴随着一组从它们的背景中抽取的力量,由于不同力量的结合而对抗实际结果。这
里使用的“转化”术语仅指双倍的向量决定(doublevectorialdetermination),一个从卡
多斯(kardos)那里借用的术语(p.170)。
第三,实际的图形越是转离正面的平行位置,便越是表现出非正常的定向。因此,朝着
转化的场内应力随着方向的角度而增加,从而使这种转化也随之增加。这样一种测量由艾斯
勒提供,A=a-a/p。该值确实随方向的角度而增加,艾斯勒和索利斯(1931年)的实验都
表明了这一点。我们在前面(见边码p.227)讨论的“超恒常性”(super-constancy)情
况完全适合于我们的理论;这些超恒常情况是在特定条件下从我们的理论中产生出来的,而
第 113 页
----------------------- 页面 115-----------------------
行为心理学.txt
且我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关于它们的任何解释。艾斯勒对这些情况的讨论(尽管我在这里省略
了),也完全符合我们的解释。
若把我们的解释上升至一种假设,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不过,真正的解释必须符合与我
的假设相似的思路。这是因为,对实际形状的“了解”并未说明该效应,这是索利斯(1931
年a)已经通过特定的实验所表明了的。如果我向这位作者进行正确的解释,那么,他也会
相信真正的理论一定是此处提出的这种理论。索利斯拒绝“累积说或整合说”(
summativeorintegrativetheory),并假设了一种“反应理论”(respousetheory)。根据
这种理论,“用双眼观察一个倾斜的圆所见到的椭圆,与用单眼观察并消除距离线索后所见
到的椭圆一样,属于同样顺序的知觉事实”(1931年a,p.26)。
恒常性和空间组织
在我们的理论中,由某种视网膜意像产生的行为形状有赖于空间组织,该空间组织是视
网膜意像引起的。因此,知觉到的图形方向越“合适”,恒常性便越强,也就是说,图形越
是接近实际的方向。决定方向的所有因素一定会同时影响知觉到的形状。这一结论对我们的
理论来说不一定是特定的结论,但它这种或那种形式包括在形状恒常性的任何一种理论之
中,因为该结论已为事实所充分证明。艾斯勒十分系统地研究了一些条件,它们按照一般的
空间组织而变化,并在这些条件和形状恒常性之间找到了清晰的相关性。人们发现,在这些
条件中间,双目视差,也即视网膜像差(retinaldisparity),具有特别的重要性。而中央
区域图形的良好清晰度,以及周围区域的良好清晰度,几乎不是很少相关的。此外,他还发
现,不同的深度标准可以彼此取代,而且基本上不会改变其结果。从图解角度上讲,这意味
着:在a、b、c三种标准中,单单a可能与a和b的结合同样有效,但是,b和c并不比a和b的结
合或者a和c的结合更差。该结果的理论意义只有通过深度因素本身的讨论才能获得发展,这
个任务我们将在完成恒常性问题的讨论以后再予以处理。
态度的影响
如果被试的态度指向“投射”(projectinon)而不是指向实际形状的话,恒常性会受
到极大的影响,这是由克林费格(Klimp-finger)于1933年从事的形状研究所表明了的,
霍兰迪(Holaday)关于大小恒常性的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在这两种情形里,所得结果都
不是恒常性的完全丧失;在“分析”的态度下,所选择的正面平行图形看上去与旋转的图形
相等,尽管比之在正常态度下更加接近于后者的视网膜意像,然而,就方向上更相似于旋转
图形的“实际”形状而言,正面平行图形仍然与旋转图形的视网膜意像不同;倘若在细节上
予以必要的修正,对大小来说也同样正确。然而,用上述方式进行正常观察,比之分析态度
和正常的外部条件,恒常性较低,所以改变外部条件是有可能的。
大小恒常性
我们关于大小恒常性还想补充几句,尽管我们在第三章(见边码pp.88-90)已经讨论
过这个问题。布伦斯维克(Brunswik)的另一名学生霍兰迪已经为此做了艾斯勒和克林费格
在形状恒常性方面做过的工作,他调查了影响这种恒常性的一些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所取
得的结果与其他两位作者取得的结果很相似,这是我们在关于分析的态度这一内部条件方面
已经提到过的。至于外部条件方面,恒常性再次随空间组织而变化,但是像差对大小的影响
比对形状的影响更弱,艾斯勒和霍兰迪已经解释过这个事实,其例证是深度组织对形状恒常
性比对大小恒常性更敏锐。
这一例证的不变因素
艾斯勒和霍兰迪所得结果之间的相似性表明了一种原因的相似性。对于大小恒常性来
说,如同对于形状恒常性一样,某种结果就特定刺激而言将是不变因素,而且,这种结果将
是大小和距离的某种结合。我们已经提及(见边码p.229),霍兰迪的有些结果似乎与这样
一种假设相抵触,但是,我也曾经指出,为什么我不能把这些矛盾的结果视作决定性的。这
种结合形式必须在今后的实验中设计出来,它将证明这种结合形式有赖于方向,即物体从观
察者那里撤回的方向。我们在第三章(见边码p.94)讨论天顶-地平线幻觉时已有涉及。
第 114 页
----------------------- 页面 116-----------------------
行为心理学.txt
对大小而言,没有一组独特的条件
然而,在一个重要的方面,知觉的大小理论肯定与知觉的形状理论有所不同:关于后
者,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个有关正常方向的独特例子,也就是正面平行面。可是,对于大小来
说,就不存在任何这类独特的例证,实际上没有一种“正常的”距离可以与正常的方向相比
较。一方面,正常的距离对不同物体来说是不同的,例如,对一张印刷纸、一个人、一幢房
子、一座山等等,另一方面,这样一种正常距离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而且不是一个很好界
定了的点。但是,在这领域内,其他某种东西起着类似的作用,看来也是有可能的。劳恩斯
泰因(Lanenstein)于1934年作了一项观察,按照这个观察,恒常性并非距离的一种简单函
数,正如迄今为止人们所假设的那样,而是适用于明确的统一范围,在两种这样的范围之
内,它们与观察者处于不同的距离,恒常性差不多同样地良好,尽管相互之间进行比较,较
近的范围具有较大程度的恒常性。从这一范围概念出发,正如我们将在后面看到的那样,会
在颜色恒常性领域内找到其对应物「卡多斯(Kardos)」,他的结论是,“实际的”(正常
的)行为大小可能会出现在把观察者的行为“自我”也包括进去的范围之内。
知觉大小的可能理论
知觉的大小恒常性理论可能导源于知觉空间的理论,这在第四章(见边码p.119)已有
所表明。如果清晰的空间倾向于变得尽可能大时,它就需要力量以便使一个物体在附近出
现。该理论是我在与苛勒(kohler)的一次讨论中了解到的,它提示了以下观点:让物体靠
近所耗费的能量越多,使之保持大的可用能量便越少。该证明足以补充以下说法,即邻近性
不一定是决定物体大小的唯一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它们可能是“清楚”的清晰度,即
可视性(surveyabilyty)。视物显小症(micropsia)的事实看来支持了这样一种概括的理
论,对于大小理论来说重要的一些事实早就为杨施(Jaensch,1909年)所认识,他在这个
问题上首次发表的见解差不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H.弗兰克的实验
苛勒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已由H.弗兰克(H.Frank)在其实验室中加以测试(1930
年)。在关于大小恒常性的普通实验中,两个用来比较的物体交替地被注视,也就是说,把
一个在远处被注视的物体与一个在近处被注视的物体进行比较。在一定的范围内,大小恒常
性是完善的,因此,同一个地理上的物体在1-2米距离内看上去是相等的,尽管在视网膜意
像上,远处物体的面积只有近处物体面积的四分之一。但是,在向近处物体注视改为向远处
物体注视时,“调节和聚合的肌肉紧张度下降。因此,如果人们认为,视野会为了‘近刺
激’的目的而不得不分离它的一些能量,而这种能量的丧失导致被注视物体相对缩小的话…
…那么,伴随着‘远刺激’而引起眼部肌肉紧张程度的减少,也就是说,由视野引起能量的
较小丧失,将会导致被注视物体的相应扩大,从而或多或少补偿了(中心区域)视网膜意像
的缩小”(弗兰克,p.136)。由海林(Hering)等人所作的某些观察看来也证实了这种观
点。不过,弗兰克进行了一些量化实验,以便使它服从于一种刻板的检测。把一个被直接注
视的正方形连续地与一个在同样客观距离上被观察的正方形进行比较,而这种注视可以近些
也可以远些。结果,与海林的观察颇为一致,在一个固定距离内的正方形,当它被注视时,
比起当它位于注视点后面时,该正方形就显得大一些,但是比起它位于注视点前面时要更小
一些。此外,非注视的正方形的大小随着距离观察者注视点的距离而变化,或多或少像调节
和聚合发生的情况那样,除了下述事实,即这种一致性对近的注视点比对远的注视点更好一
些。于是,除了在正方形前方和背后的非预示和非解释的注视不对称性以外,原先的假设看
来可得到证实了。但是,其效应实在太小,以致于难以解释大小恒常性。让我们来提供一个
例子:一个正方形,每条边为8厘米,距离为200厘米。如果在距离观察者90厘米的注视点上
进行观察,结果与一个每条边为7.5厘米,距离为200厘米的被注视的正方形相等。在这个
范围内,恒常性是完好的,也就是说,8厘米的被注视正方形在90厘米的距离上看上去与200
厘米距离的同等正方形相等。由此可见,通过改变与变化了的调节和聚合相伴随的注视,恒
常性会略有降低。不过,距离为90厘米的一个正方形的视网膜意像是距离为200厘米的一个
同等正方形大小的2倍。这就意味着,一个直径为8厘米,距离为200厘米的物体,如果提供
了与一个同样大小但距离为90厘米的物体一样的知觉大小的话,那么,前者的“大小效应”
(sizeeffect)比后者大200/90倍。如果这完全是由于能量进入到较近物体的聚合和调节的
应变(strain)中去的缘故,那么我们便可作下列的推论了。如果我们在90厘米处望着一个
距离为200厘米的物体(8厘米长),那么,根据邻近的调节和聚合,视网膜意像的大小效应
第 115 页
----------------------- 页面 117-----------------------
行为心理学.txt
是该物体被直接注视时的大小效应的90/200倍。因此,一个物体在200厘米处被直接注视时
应该只有8×90/200=3.6厘米,然而在弗兰克的实验中,它的大小为7.5厘米。这种假设
等于说,进入调节和聚合的能量恰好补偿了视网膜意像的所得。一个恒定的视网膜意像应当
产生与注视的距离成正比的知觉大小。在我们的例子中,缩小的范围从8厘米到3.6厘米,
而实际上它只是从8厘米到7.5厘米。所以,尽管调节的注视能量可以对恒常性效应作出贡
献,但是充其量也仅仅涉及其中的很小部分。
恒常性的发展
在我们转向颜色恒常性之前,我们还想说最后一点。在维也纳,有人对个体一生中恒常
性的发展作了仔细而精心的研究。首先贝尔(Beyrl)在大小领域里进行了研究(见第二
章,边码p.92),然后布伦斯维克于1929年在明度领域里进行了研究,最后克林费格于
1933年在形状领域里进行了研究。所有这些研究看来都反映了同样的进展;针对年龄画出的
恒常性曲线在所有三个领域都具有相似的形态。然而,即便人们不参考前述对曲线构成中使
用的恒常性测量所作的批评,他们也可以怀疑,这三种曲线的相似性是否由于它们都反映了
恒常性这一事实,或者是由于对所有三种调查来说共同的另一种因素。对这种可能性进行的
考察甚至可能导致这样的观点,即并不存在恒常性的发展,曲线表明的年龄进展必须置于对
外部因素的考虑之中。卡兹(1929年)在回顾了颜色恒常性领域中做过的近期研究以后提出
了这一论点。他的学生伯兹拉夫(Burzlaff)重复了布伦斯维克和贝尔做过的实验,其方法
是改变恒常性测试的手段,以此来扩大他的调查。然而,在维也纳学派的所有实验中,采用
的方法是将一个标准物体(大小,非彩色,形状)与一个比较物体进行比较,两者处于同样
的视野内。伯兹拉夫还引进了其他一些方法,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使用了一些同时
呈现的物体,这些物体或者替代比较的物体,或者既替代标准物体又替代比较物体。由于后
面这种方法在其结果方面与成对比较有所差别,而且被他用在颜色和大小上面,因此我将仅
仅讨论这种方法。在大小实验中,使用了两个相等系列的白色纸板立方体,一个立方体是标
准的,在涉及大小方面随机安排,不过都布置在距离被试1米远的一只台子的正面平行面
上,第二个立方体也处于正面平行面上,但是根据大小顺序安排在距离4米远的台子上。在
邻近的立方体中,给其中的一个做上标记,被试必须指出在那只较远的台子上哪个立方体看
起来与这个做上标记的立方体相等。就明度恒常性而言,其程序是在细节上给予必要的修
正,不同浓淡的灰色取代了不同的立方体。在这些条件下,4岁的儿童(在接受检测的儿童
中最年幼的儿童)已表明具有完整的恒常性。卡兹和伯兹拉夫从这些实验中得出结论说,恒
常性并不经历任何发展,而维也纳学派的结果是由于方法不当,它引入了一个外来的因素。
“人们必须意识到这一事实,不论何处,只要现象为比较所控制,一个复杂的因素便被引
入,对于它的效应人们尚未形成确切的概念”(伯兹拉夫,p.202)。
布伦斯维克在给克林费格附加的一条注释中(1933年a,PP.619f.)驳斥了有关这一
批评的正确性,尽管他接受了这些结果,部分地加以重复,而且并不怀疑在形状领域里可以
得到类似的结果。他争辩说,伯兹拉夫方法的缺点是未能反映恒常性的发展,原因是它给观
察者安排的任务太容易了。他认为,人们可以降低任务的难度以便让被试去完成,这样一
来,便消除了他们之间的一切差异。一位意欲将学生分级的老师绝不会发给他们一份大家都
可以得到优良分数的试卷。
我发现,这一论点把恒常性的存在假设为某种绝对的东西,它可以服从于各种难度测
验,但始终是同样的恒常性,正如在布伦斯维克的类推中,我可以通过向一名男童口述不同
难度的课文来对他的拼音能力进行测验一样。但是,这样一种类推是完全虚构的。这是把恒
常性现象视作其自身的某种东西的结果,而不是视作知觉组织过程的有启发价值的方面。维
也纳实验仅仅证明,知觉组织在某些条件下对年龄较大儿童比对年龄较小儿童具有“更大的
恒常性”;换言之,这些特殊条件在不同年龄具有不同效应。根据这些事实,不难发现这些
不同的效应。两个物体的成对比较,尤其当它们在空间上相互接近时,很容易在心物场中使
它们之间产生这样一种交流,以至于它们彼此影响。另一方面,如果两个物体中的每一个物
体是一组物体中的一员,正如在伯兹拉夫的系列方法中那样,那么要将它们从它们的特定环
境中分隔出来会十分困难,要将它们与另一组物体中的一个成员相整合,也会困难得多。因
此,如果年幼儿童在使用成对比较方法时比年长儿童表现出较低程度的恒常性,那么,人们
可以推论,对年幼儿童来说,由两个相邻刺激引起的兴奋,比年长儿童更具相互依赖性,而
在年长儿童身上,这种相互依赖性可能消失了。这种推测已为H.弗兰克的实验(1928年)
所证实。她在将自己的方法与贝尔的方法作了比较以后发现(在她自己的方法中,进行比较
第 116 页
----------------------- 页面 118-----------------------
行为心理学.txt
的两个物体相隔较远),她的方法比贝尔的方法产生更好的恒常性,而一种方法比另一种方
法所具有的优越性在年幼儿童身上尤为明显。
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的年龄曲线的相似性证明,在由维也纳学派发现
的节奏中,分离的场部分变得越来越彼此独立。然而,由于任何一种恒常性据推测在分离的
物体和整个场之间存在动态交流,因此,恒常性本身应当在有利的条件下一开始便出现,这
是因为进展并不存在于场部分相互依赖程度的创造或增加之中,而是存在于这种相互依赖程
度的减少之中。
白色和颜色的恒常性
现在是讨论最后一个恒常性问题的时候了,它就是颜色和明度恒常性。正如我们已经见
到的那样,所有的恒常性问题都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吸引了一些研究者,其中著名的要
算索利斯和维也纳学派了。但是,相似性尽管有点相关,仍不至于蒙蔽我们的眼睛,以至于
看不到每一种恒常性的特征。我们发现,甚至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在使之产生的动力因
素中也彼此不同。而且,我们将在颜色恒常性和明度恒常性领域找到全新的因素。事实上,
狭义上讲,我们不会发现明度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是完全一致的。
明度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要比任何其他恒常性得到更为广泛的研究。尽管直到1911年才
刊布有关该领域的第一部论著,但是,马蒂乌斯(Martius)早在1889年就发表过对大小恒
常性进行的研究。这个问题的最终出现要归功于海林的心理学洞察能力,他在最近出版的论
述视觉(192年)的著作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并引进了“记忆色”(memorycolour)这个名
称。但是,该领域的经典著作当推卡兹的论著(1911年,1930年)。在著作得以刊布时,它
的重要性几乎无法低估。我不准备详尽地讨论各种研究的历史,因为卡兹和盖尔布(Gelb)
两人都已提供了非同寻常的研究结果。在用英语发表的著述中,麦克劳德(Macleod)的专
著被推荐为是优秀的导论。
旧理论的困境
明度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理论发现自己悬于两极之间。一方面,存在一些用若干因素对
它进行解释的尝试,这些因素本身与恒常性无关,另一方面,结果本身(也就是恒常性)进
入到解释之中。这两极在海林的讨论中被继承,对其中一极,他试图用适应性、瞳孔反应和
对比(用海林的话说)来解释这些事实,对其中的另一极,体现在他的“记忆色”概念之
中。然而,所有这些原理被卡兹和杨施证明为是非本质的。恒定性在海林的外部因素被排除
后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从一般的意义上讲,记忆无法解释这种结果,因为实验不是用众所
周知的物体进行的,否则的话,其颜色就会被观察者记住,而是用纸张或色轮来进行的,就
被试所知,这些东西可能具有各种颜色。
关于白色恒常性的标准实验
例如,在房间的阴暗一角呈示一张淡灰色纸,把具有黑、白部分的色轮置于窗子附近。
被试必须在色轮上找出一种黑白混合色,它看上去像阴暗角落里的那张纸一样呈灰色。在此
条件下,正如卡兹首先发现的那样,达到完全相等是不可能的。在一个或者更多的方面,靠
近窗子(也即接近光线)的色轮与阴暗中的纸张看来始终不同。然而,被试能以合理的方式
来完成这项任务。在实际操作时,色轮上的黑白混合色尽管比阴暗角落里的纸张颜色要深一
些,但仍能将更多的光传至观察者的眼中。这一点可用卡兹引入的方法来容易地加以证明。
卡兹的方法如下:将具有两个洞的屏幕放在观察者和两种匹配的灰色之间,以便其中一个洞
为来自纸张的光所填充,另一个洞为来自色轮的光所填充。如果在引进这种“减光屏”(
reductionscreen)以前,两样东西看上去呈同等的灰色,那么,通过减光屏以后,由色轮
填充的那个洞将呈更淡的颜色。如果人们改变色轮上的混合色,以便两个洞看上去相等,然
后移去减光屏,那么色轮便会几乎呈黑色,比灰色纸张的颜色要深得多。
恒常性的若干测量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来测量恒常性。让我们假设一下,位于房间阴暗角
落中的淡灰色纸张相当于300度的白色和60度的黑色,我们把它的值称为r;在前面看上去与
第 117 页
----------------------- 页面 119-----------------------
行为心理学.txt
之相等(在没有减光屏的情况下)的色轮包含着200度白色和160度黑色,我们把它的值称为
a;而“减光后等于”那张纸的色轮为20度白色和340度黑色,我们把它的值称为p。现在,
我们可以说,r代表了作为远刺激的那张纸的特征,p代表了作为近刺激的特征,a代表了正
常条件下(没有减光屏)色轮的结果。为了简便起见,我们略去黑色部分,便可计算两个商
数,即卡兹的H商和Q商。在第一个商数中,我们用r值除以a值,在第二个商数中,我们用p
值除以a值。于是,在我们的例子中,H=200/300=0.67,Q=200/20=10。布伦斯维克指
出,这些值有些缺点。如果恒常性完整的话,H=1,但是“没有恒常性”就等于没有任何固
定的H值;在我们的例子中,它将是20/300,可是在其他一些例子中,则是不同的值。恰恰
相反,“没有恒常性’都有一个固定的Q=1,但是,完全恒常性的这个Q值依靠占优势的条
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布伦斯维克引入了他的C值,C=100×(a-p)÷(r-p)(见边码
p.226)。在我们的例子中,C=100×(200-20)÷(300-20)=100×180÷280=64。如果a
=r,完全的恒常性,C=100;如果a=p,没有任何恒常性,C=O。尽管C值是有用的,但它
却容易遭到异议,这是我们前面(见边码p.227)曾经提及过的。
我们的例子是许多实际实验的典型,一方面,它揭示了明度恒常性之间的另一种相似
性,另一方面,则揭示了大小和形状恒常性。通常,恒常性是不完美的,用以比较的色轮的
表面白色存在于标准色轮的反照率(albedo)和射入我们双眼的光线数量之间的某处。让我
们回到术语上来,我们在第四章中曾对此作过介绍,我们把由一个表面反射的光称为i,照
到表面上的光称为I,表面的反照率为L;那么,i=LI(见边码p.112)。如果当L1=L2
时,处于不同的客观照明下的两个面将表现出完美的恒常性,如果当i1=i2时,它们便显示
不出任何恒常性,因此,L1L2=I2/I1(因为i=L1I1=L2I2)。在普通的情形里,两种反照
率的关系不是这两者中的任何一者,而是位于它们之间的某处;用索利斯的术语来说,回归
再度是不完全的。
不同的组成成分:白色和明度
此外,正如我们已经提到过的那样,靠近窗子的具有一定白色的色轮与阴暗处具有同样
表面白色的色轮看上去不会恰好相像。这种情况再次与其他两种恒常性相似。一个旋转的
圆,即便看上去还是一个圆,但是与正面平行的圆不完全相似,因为它表现出像一个绕着一
根轴转动的一个圆;同样的道理,具有一定尺寸的距离为a的一根拐杖看上去与具有同样尺
寸但距离为b的拐杖不会恰好相像;这两根拐杖,尽管大小相等,但由于距离不等而看上去
不同。那么,在有关白色方面表现相等的两种所色将在哪种特定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呢?用
其他两种恒常性进行的类推表明,这样的一个方面必定会出现。卡兹在很久以前从事的实验
证实了这个结论。事实上,存在着不止一个方面的差别,首先与索利斯的研究相一致的那个
方面,我将称之为“明度”,而卡兹则称之为照度(illumination);其次,是卡兹称之为
“清晰性”(Ausgepragtheit)的东西。我们暂不考虑后者,而仅仅限于明度和白色的讨
论,这是一个与索利斯相一致的术语,我们把它用于这样一个方面,即或多或少属于一个物
体的永久性特性,像“白色”、“淡灰”、“黑色”一样。为了一致起见,我们必须谈论“
白色恒常性”,以代替“明度恒常性”那个传统的术语。
白色恒常性的不变因素
运用这个术语,我们可以从标准实验中得出另外一种结果。如果我们把色轮放在窗子附
近,以便使之减光等于在房间背面的那张纸,也就是说,当我们处理与同样数量的光i相一
致的r值和p值时,尽管它也与不同的L-I结合相一致,而色轮看上去要比纸张更少白色,但
与此同时却明亮得多。这就暗示着这样一种可能性,一种白色和明度的结合(很可能是两者
的产物),对于在一组明确的完整条件下的特定部位刺激来说,是一个不变因素。如果两个
相等的邻近刺激产生了不同白色的两个面,那么,这两个面也将会有不同的明度,较白的那
个面不太亮,较黑的那个面会更亮。
白色恒常性的理论尝试
那么,白色和明度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是一种视觉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为了找到一种
可能的解答,让我们先从白色恒常性与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的比较开始。然而,由于后
面两种恒常性同我意欲说明的论点很相似,因此,为了简明起见,我将限于大小恒常性方
面。我们可以说:两个相等的邻近刺激(大小,光线强度)可以引起两种不同的知觉物体(
第 118 页
----------------------- 页面 120-----------------------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