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行为心理学(完整)

_17 冯绍群 (当代)
自我定位的特例
第 105 页
----------------------- 页面 107-----------------------
行为心理学.txt
我们的原理也适用于房间的例子,即当我们看到房间与墙壁平行或倾斜时的例子。这个
例子比我们的上述例子更加复杂,因为它除了方向以外,还涉及其他东西。这个例子中的两
个变量是:房间的形状和对于房间来说自我的位置。当我们呈直角地面对房间时,我们看到
正常的房间,它具有垂直和水平方向,而我们自己在房间里也处于正常位置。可是,一俟视
网膜刺激发生变化,我们也会看到形状古怪的房间,它具有倾斜的侧面,而我们自己也处于
倾斜的位置上。如果F代表格局,E代表自我,指数n代表正常,指数a代表异常,那么,我们
便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示所有不同的可能性:FnEn-FaEa。当然,前项的选择是经常实现的
选择:鉴于那种理由,看来也不包括任何问题。但是,一俟我们了解还存在着无数其他的可
能性(这些其他的可能性都用FaEa来表示),那么,我们便可以看到这种正常情况也与异常
情况一样需要作出解释了。在这种情况下,解释也是特别简单的:格局是正常的,而且,我
们知道,一种格局趋向于朝正常方向发展,而自我的位置也是正常的,那就是说,从自我角
度看,所谓“正前方向”是指与格局的主要平面之一呈正交状态(perpendicularto)。于
是,两种方向系统(一种是由格局施加的方向系统,另一种是有赖于自我的方向系统)在这
种情形里发生重合。这两种方向系统之间的冲突可能会明显地干扰我们“正前方”的方向,
因为它不仅受制于我们自我的位置,而且也可能受制于格局,受制于这种格局的箭状方向,
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方向;实际上,甚至后一种决定因素也是模棱两可的,它可以指我们的眼
睛,我们的头部,或我们的躯干系统。G.E.缪勒(1917年)是第一个建立这些不同的定位
系统的人。我将引证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例子,即关于客观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正前方
向相冲突的例子,这个例子之所以具有重要性,是因为它同时表明视觉格局并不是一种单单
对视觉物体来说的格局。我的证明也是从听觉实验中得到的。被试的任务是判断来自正前方
向的一种噪音。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决定了左边或右边声音的定
位。自冯?霍恩博斯特尔(VanHorn-bostel)和威特海默的独创性发现以来,有关这个课
题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文献。但是,最初发现的那些事实仍然未被触及。声音的左右定位有赖
于时间差别,声波依靠这种时间差别到达两耳,定位发生在先听到声音的耳朵一侧,而朝向
中线的角度便不断增加,至少在第一个近似值中,随着这种领先的量按比例地增加。结果,
当时差等于零时,一种声音将在正前方听到,也就是说,当两耳同时听到时,说明声音在正
前方。了解了这一点以后,我们便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了。先发出一种恒常的或反复发生
的噪音,这种声音通过一组管乐器分别让两耳听到,它为每一只耳朵准备一种可变的曲调,
例如一只长号的曲调。只要这两组管乐器发出同样的声盲,那么,观察者的两耳也将同时受
到刺激,他将从正前方听到声音。现在,如果把左边的长号移开,那么与右耳相比,声音到
达观察者左耳所花的时间将大大地推迟,结果,观察者将听到向着右边传递的声音。现在,
开始我们的实验:我们把一只长号安置在某个位置上,以便我们的观察者可以在某个角度上
听到声音;然后,我们要求观察者将另一只长号移开一些,直到他在中央位置上听到声音为
止,也就是在正前方听到声音为止。这可以很精确地完成。经过一些练习以后,一名优秀观
察者的平均误差将不会超过半厘米,也就是说,他将长号移至一个位置上,这个位置距离另
一只长号的任何一个方向平均不超过半厘米。让我们暂停一下,以便对这项成就作出评价。
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为330米/秒=33000厘米/秒。平均1/2厘米的误差是指,当观察者听到
正前方的声音时,两个通道之间的差异可能是1/2厘米。那么,根据时间又意味着什么?
c=s/t,t=s/c,t=0.5/33000秒=0.015毫秒
这一精确性是令人惊讶的,但是它有赖于一个条件,也就是,观察者必须面对房间中的
一堵墙,以直角方向端坐着。如果观察者不这样做的话,他们的精确性将会遭受损失,在许
多情形中,甚至当他们在观察期间闭起双眼时也会这样。客观精确性的丧失将伴随着主观自
信性的丧失。我在战时工作期间,曾通过数千次这样的测量而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
仍然无法闭起眼睛工作,当我在房间里的位置处于不正常状况时,我无法找到良好的“来自
正前方”的听觉。
在阐述了这一段题外话以后,让我们重新回到FnEn的例子上来。Fn是F(格局)的最稳
定形式,从而是最容易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Fn需要En(自我)。因为变量F和E是紧密地
结合在一起的,两者的结合方式与先前例子中所阐释的一样,是背景和物体两种方向的结
合。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一切可能的组织中,由于各自的刺激分布,F和E之间的关系是不变
的,正像格局和物体线条之间的角度是不变的一样。
格局趋向正常性的倾向
第 106 页
----------------------- 页面 108-----------------------
行为心理学.txt
现在,我们转向第二种情况,也即当我们在房间里的位置处于不正常时,我们对房间的
知觉。这时,我们需要三个公式去描述一切可能的组织:FnEa-FaEa-FaEn,在这三个公式
中,中间一个公式构成了大量的情形。这里,F和E再一次结合在一起,不过,由于条件的改
变,F和E的结合方式与它们以前的结合方式有所不同。第一个公式再次得到实现,格局保持
正常,自我却异常了。这种情况恰好可与卡尤加湖边的建筑物相比,那里的格局是正常的,
可是格局上的物体,也就是建筑物,却变得倾斜了。如果O代表物体,那么这个例子可以用
三个公式来表示:
FnOa-FaOa-FaOn
最后一个公式反映了“实际的知觉”,建筑物呈现出垂直状态,而背景则倾斜。因此,
趋向正常性(normality)的倾向是一种格局的倾向,而格局里面的自我和物体则受制于格
局以及格局与其内容的不变联结,这里的内容意指物体和自我。
正常性和频率
迄今为止,我们在描述的和功能的意义上,而不是在统计的意义上,使用了“正常定
向”(normalorientation)这个术语。对我们来说,所谓正常的情况并不是十分频繁地得
以实现的情况。然而,看来我们的正常定向倒是十分频繁的定向,因为它是我们自发地假设
的一种定向;我们往往具有一种倾向,使我们的椅子和沙发与墙壁平行,当我们意欲对任何
事物进行调查时,我们往往直接面对这些事物。但是,这个“正常”的统计方面远非“正
常”的功能方面的原因,而是“正常”的结果。运用上面介绍的象征手法,我们可以说:
FnEn是一切可能的组织中最稳定的。而且,由于这样的组织一般可以通过我们的身体运动来
实现,所以,如果没有其他场力来阻止这类运动的话,这类运动仍将发生。于是,正常就成
为最经常的,原因在于它的正常性,但是,它也由于其最高频率而不成其为正常的——这是
与这两对概念的许多讨论相关的一个观察,而且对于把正常实证地还原为统计的平均数是绝
对的致命。
格局的恒常性:方向、大小和形状的恒常性
我们可以把上述讨论的结果用另一种方式来描述,这种方式我们将在有关“活动”(
Action)的一章中,详加阐释。我们发现,我们的眼睛、头部和身体等运动都改变了视网膜
的图样,但是却使格局原封不动。由此,我们可以说:只要条件许可,格局尽可能保持恒
常。这也同时解释了我们所见物体的方向、大小和形状的相对恒常性(relativeconstancy
)。
大小恒常性的不变因素
我们已经讨论过线的方向、物体的大小和后象都有赖于它们所属的格局。为使这个论点
更加清楚,我们可以再次引入我们的不变因素的原理。让我们回忆一下有关一条隧道的透视
图的实验。投射于其上的后象是一根线的后象,使该线的长度只有隧道附近垂直边缘长度的
一半。这样一来,后象外表的大小将有赖于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后象与隧道投射点上几何
学高度的关系,另一个因素是后者的外表大小;这两个大小之间的关系就是不变因素。于
是,当后象接近隧道前面边缘时,它看上去大约只有前面边缘的一半大小;如果后象靠近一
根垂线,那根垂线看上去进一步深入背后,而且其长度只有前面边缘的一半,那么后象看来
就与垂线一样长,因为视网膜竟像是相等的,现在,这种相等性就是不变因素;但是,如果
后面那根垂线看上去约与前面边缘一样长,那么,后象也会看作是大的,就是说,现在后象
看上去相当于开始时的大小的2倍。
形状恒常性的不变因素
同样的观点也可以用于形状。形状与格局的关系尚不明确,但是,根据上述讨论,我们
可以作如下推论。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产生了一个正方形的视网膜意像,而且,它在正面的
平行位置上作为正方形被看到,那么,投射于其上的一个圆形的后象也会呈现出一个圆来。
但是,当这个正方形被旋转,譬如说,围绕一个垂直轴被旋转45度时,它就作为一个不规则
四边形被投射到视网膜上了,然而,它在一个非正常的位置中仍然被看作一个正方形。现
第 107 页
----------------------- 页面 109-----------------------
行为心理学.txt
在,投射到它上面的圆的后象看起来就不再像一个圆了。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不规则四边形
可以看成是正方形,那么,一个圆便不再看成为一个圆,如果允许我们用某种椭圆来表示的
话。相应地,正方形上的一个真正的圆将会在这个新的位置上产生一个椭圆的视网膜意像,
但是它仍将被看成是一个圆,这是因为,当某个不规则四边形看上去像正方形时,某种椭圆
也会看上去像一个圆。这一原理恰与前述例子中的原理一样。而且,这里的不变因素就是不
同形状之间的关系。由于这些关系比之大小和方向的关系来可能较为复杂,因此,这种不变
的因素也可能较不完整。在这个领域中,许多有趣的问题等待实验。索利斯(Thouless)报
道了一个证明上述关系的独创性实验。“让一名被试坐在一架幻灯下面。面对他视线的是一
块正方形的纸板屏幕,屏幕上映出由幻灯投射的形象。现在,如果屏幕在观察者的正面平行
面呈一定角度倾斜的话,图像的视网膜意像仍不会改变……。然而,从现象上看,图像变得
歪曲,并被侧向拉长。尽管屏幕本身的视网膜竟像被侧向压缩,但现象上它仍与一个正方形
极少差别”(1934年)。这已足以证明格局的恒常性和大小、方向、形状的恒常性之间的联
结。我们关于知觉的基本事实的解释是非经验主义的。
对这些恒常性的经验主义解释,以及它们受欢迎的原因
然而,这些恒常性现象看来需要经验主义解释。这里,存在着的是恒常的物体和变化的
视网膜意像。只要人们不去注视部位的视网膜意像以外的地方,那么,他就不可能了解不同
的视网膜意像作为纯粹的感觉资料能够引起一致的形状。于是,人们便求助于经验:我们用
这些变化着的视网膜意像所见到的东西,在大多数情况下,或多或少是与现实相一致的,这
种现实不能直接地影响我们的感觉器官,以便被正确地见到。由此可见,对经验的求助是不
可避免的。我们已经了解到,事物是恒常的,具有如此这般的特性,因此,经验不会对我们
的感觉感兴趣,而是对事物感兴趣,我们不知不觉地按照我们对事物的了解来解释我们的感
觉。但是,经验主义理论之所以似乎有理,仅仅是因为它暗示着恒常性假设(
constancyhypothesis),但是,在这里,它却站不住脚了,正如它在我们遇到的其他领域
里站不住脚一样。我们已经通过动物实验对大小恒常性进行了驳斥(参见第三章,边码pp.
88f.);当我们谈到我们的知觉与我们的格局定律和不变定律相一致,但是却与根据经验
和现实所作的解释相矛盾时(如倾斜的电线杆和建筑物),我们便会提出反对它的强硬论
据;当我们讨论颜色恒常性时,我们将提出同样的也许更引人注目的例子。
对经验主义解释的拒斥并不证明我们是正确的。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声称,我们的理论
用同样的原理解释了这些情况,它们显然符合经验主义理论——真实的知觉——以及与此不
相符合的情况——幻觉。这些原理是十分简单的:用场的主要轮廓沿空间的主要方向建立起
一个格局,以及刺激的某些方面之间的一种不变关系,于是不变性原理取代了旧的恒常性假
设。
知觉恒常性理论:形状恒常性
即便如此,我们的假设仍是不完全的。该假设认为,如果一种结果b产生的话,那么一
种结果a也会产生,但是,它并没有表明在哪些条件下第二种结果会产生。具体地说,我们
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正方形的视网膜意像会引起一个正方形知觉。我们通过增补这第二个
条件(即正方形的视网膜意像是由一个实际的正方形产生的)而在我们的系统阐述中回避了
这个困难。这仅仅是对实际问题的一种推诿。确实,在这种条件下,一个正方形的视网膜意
像将会引起一个正方形的知觉,然而,在其他条件下就不会这样了(例如,在一个非正面平
行位置上的一个不规则四边形);为此,我们想知道为什么。在这种条件下提到的例子(也
就是说,一个正方形产生一个正方形的视网膜意像),毫无疑问是个特例。在许多方面是如
此:知觉到的图形可能是最简单的(例如,与不规则四边形相对的正方形),而且在图形的
定向上也是如此(正面平行),除此之外,知觉是真实的;那就是说,一个人见到的正方形
既与距离刺激相一致,又与接近刺激相一致。把这种条件的独特性原因与这些方面中的一个
方面相联系是很自然的,而且,人们必须最终在它们之间作出选择。这种选择落在最后一个
方面,即真实知觉方面,这也是十分自然的。对于一个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投射一个歪曲图像
的正方形来说,即使它没有以与视网膜意像相一致的形状被见到,仍不会完全作为一个正方
形被见到,而是通常表现为一个矩形,即多少有点接近一个正方形的形状。现在,在这个例
子中,行为客体的形状既不与距离刺激(正方形)的形状相一致,又不与接近刺激(不规则
四边形)的形状相一致,而是处于中间地位。在这一发现中,使心理学家大为惊讶的是下列
事实:知觉到的形状十分接近于“真实的”形状而非视网膜形状,而且该事实在下列陈述中
第 108 页
----------------------- 页面 110-----------------------
行为心理学.txt
被表达出来,即形状与大小和颜色一样,表现出相对的恒常现象,也就是说,由同一种距离
刺激产生的不同知觉,比起相应的接近刺激来,其变化要少得多,并更加接近于刚才讨论过
的(即在独特的条件下产生的)那种知觉。有两个概念决定了这种解释,也就是距离刺激和
接近刺激(distantandproximalstimulus):依靠接近刺激的知觉近似于距离刺激的特性。
正如我们所知,在颜色领域,可以获得同样的现象,人们引入了“转化”(transformation
)这个术语,它意味着,像接近刺激那样的边缘过程因中心因素而被转变成更像距离刺激的
一个过程。索利斯把该结果称作“向实际事物的现象回归”(phenomenalregression),这
种结果在形状、大小和颜色领域中同样明显。
有关该问题的传统阐述的危险性
对于这一结果的阐释,已历史地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它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但是,当试图对这一结果进行解释时,危险便发生了。这种情况甚至在该结果之量值(
magni-tude)的界定中也会出现。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将以椭圆形为例,并且把圆也包括在内,而非以包括正方形在内
的矩形为例,因为在前者的例子中,透视图稍微简单一些。位于O点的一名观察者注视着具
有水平轴的一个椭圆,水平轴AB=r(r是“真实的”),该椭圆绕着通过其中心的垂直轴转
动,致使水平轴的位置为A’B’。这根水平轴(A’B’)对观察者来说是倾斜的,但是它像
正面平行线CD=P[p代表“投射”(projection)」一样产生同样的视网膜意像,CD=p就是
图74里面的粗线。这些椭圆像那个倾斜的椭圆一样具有同样的垂直轴,但水平轴有所不同,
直到被试在其中找到一个椭圆,这个椭圆在他看来与那个倾斜椭圆的形状相同。这个正面平
行的椭圆的水平轴a便将是那个倾斜椭圆的“明显的”水平轴。通常,而且也是由索利斯、
艾斯勒(Eissler)和克林费格(Klimpfinger)在许多实验中发现的,a将大于p,但小于r
,也即p<a<r。如果a等于r,那么恒常性将是完整的,即向实际物体的现象回归。如果a等
于p,那么便不会有任何恒常性或回归。因此,a的实际大小用来测量恒常性程度。
布伦斯维克和索利斯对恒常性的测量
由于零和总数之间恒常性的整个范围处于a=p和a=r之间,因此r-p的差异被认为是整
个范围,而a-p的差异被认为是这个范围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在这个实验中获得的恒常性的
特征。于是,恒常性本身是由c=(a-p)÷(r-p)来测量的。如果a=r,即完整的恒常
性,则c=1;如果a=p,即无恒常性,则c=O。由此可见,恒常性的一切程度都存在于O和1
之间,或者,如果有人想避免出现小数点,便可在等式的右边乘以ito,于是a=100×(a-
p)÷(r-p),恒常性范围介于0和100之间。
尽管出于特定的目的,这些测量可能十分方便和有用,但是,从理论上讲,我认为它们
并不具有任何特殊意义,问题出在它们关于可能的恒常性范围的假设。让我们考虑一个简单
的例子。我们假设A’B’线代表一个椭圆的水平轴,长度为15厘米,椭圆的垂直轴为20厘
米,观察距离离开图形450厘米,朝向凝视线的角度为45度。这时,它的视网膜意像约等于
一个正面平行椭圆的视网膜意像(后者具有相等的垂直轴,水平轴为10.7厘米),但是,
它也约等于一个圆(直径20厘米)的视网膜意像,与凝视线形成15度30’的视角。现在,这
两个公式仅仅考虑了这样一些情况,即作为形状相等而被选择的正面平行椭圆,其水平轴a
的长度不少于10.7厘米,但不超过15厘米,也就是说,它们排除了存在于后者的形状和圆
(水平轴=20厘米)之间的一切形状。根据因果推论,便没有理由去说,当水平轴a的长度为
15到20厘米之间时,为什么它不该同样容易地出现。事实上,这种情况发生了。艾斯勒就我
们陈述过的条件报道了两个例子,并就其他一些条件报道了类似的例子。
这一测量的缺点
首先,这一测量不会减弱测量的值,在布伦斯维克的公式中,恒常性总是简单地表现为
大于100的数值,而在对数测量中,则表现为大于1的数值。艾斯勒为我们的群集所引证的数
值之一是C=164,而对数值C’=1.45是与这个数值相一致的。然而,我们还发现了大于完
整恒常性的值,这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该测量的优点在于:它们十分有用,因为通过将每
个结果都归诸于充分界定的范围,它们便为各种群集产生可供比较的图形,每一个图形都具
有以同样方式界定的范围。但是,我们发现还有大于完整恒常性的值,这一事实损害了这个
第 109 页
----------------------- 页面 111-----------------------
行为心理学.txt
优点。范围本身成了群集的一个功能,而且对一切群集来说,不再是r-p。因此,对形状恒
常性、大小恒常性和明度恒常性等场内产生的C值进行比较,即使它导致相似的发展曲线(
克林费格,1933年a),看来仍不是一个完全正确的程序。
重新阐述的问题
现在,如果我们回到主要的问题上来,我们便会发现,一组条件的独特性和它的认知值
(cognitivevalue)之间的联系,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说,都不该用作对这种独特性的解释。
相反,认知值应当导源于独特性。概括地说,被人们称为恒常性的问题应当以这种方式重新
加以阐述:在各种完全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下,哪种形状、大小和明度将与某种部位刺激
模式保持一致?一俟我们对这问题作出了回答,我们便将知道何时去期望恒常性,何时不去
期望。确实,有些非恒常性结果就像恒常性结果一样引人注目,后者经常被强调,尤其是在
颜色场和明度场中。
解决该问题的尝试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有关形状的一般问题。我们以分析几个
例子作为开端。在本章中(见边码P.226),我们讨论过一个例子,一名被试对来自正面平
行平面旋转45度的椭圆形状作出判断,以确定它是否与正面平行平面中出现的另一个椭圆相
等,也即当前面那个椭圆的两个轴分别为15厘米和20厘米,而后面那个椭圆的两个轴分别为
17.75厘米和20厘米时,作出是否相等的判断。在另一个例子中,椭圆从正面平行平面旋转
60度,而它的水平轴和那个被判定与之相等的正面平行椭圆的水平铀,长度分别为40厘米和
35厘米(垂直轴始终为20厘米)。因此,在每个例子中,我们发现两种不同的刺激产生了相
等形状的知觉,不仅是不同的距离,而且是不同的接近刺激,产生了相等形状的知觉。只要
水平轴决定接近刺激,我们便把水平轴长度称为p;而把绝对测量的水平轴长度称为r。现
在,当图形处于“正常”定向时(即处于正面平行位置时),p=r,但是,当图形从正常定
向被旋转时,便不是这样了。我省略了把p和这种旋转角度联系起来的公式,我将就这两个
例子列出取代p值的表。正常定向的椭圆的水平轴(该椭圆被判断为与旋转的椭圆形状相
等)将再次被称为a,图形旋转角度为&。
表7

r
δ
p
a

5
45
10.5
17.75

40
第 110 页
----------------------- 页面 112-----------------------
行为心理学.txt
60
20
35
在两个例子中,垂直轴的长度均为20厘米。因此,两种作为刺激的椭圆都具有相等的垂
直轴,水平轴分别为10.5和17.75厘米,它们产生了同样的形状,而与这种情况相似的
是,水平轴为20和35厘米的两个椭圆刺激也产生了同样知觉到的形状(尽管与第一对椭圆产
生的形状相比是一种不同的形状)。
两个组成成分:形状和定向
如果两个邻近刺激在阈限上明显不同,无法产生恰好相同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现象作为
一般规律加以陈述。如果这种结果在一方面是相等的,那么,它必然在另一方面是不同的。
这里所谓的另一方面在我们的例子中是容易发现的:两个表现出相等形状的椭圆是在不同定
向(orientation)中被见到的。因此,刺激模式的结果至少具有两个不同方面或者两种不
同的组成成分,也就是形状和定向。这使我们想起了山区的铁路,这个例子是我们在前面已
经讨论过的(见边码pp.217f.)。在两条线中间有一个角度,例如,在窗框和电线杆之间
有一个角度,它产生了一种知觉,我们在这知觉中也区分了两种组成成分,那就是角度和定
向。我们发现,前者是由刺激角度决定的,而后者则不是,因此,我们把前者称作情境的不
变因素(invariantofsituation)。
本例中的不变因素
我们目前的例子也许是更加复杂的,但是,我们可以试着再次寻找一个不变因素。如果
确有一个不变因素的话,那么,它不会是这般简单的类型,也就是说,一个方面在不受另一
方面支配的情况下与一个刺激特性处于不变的关系之中。更为确切地说,知觉的这两个方面
将结合起来,结果是,如果其中一个方面发生改变,那么另一方面也将发生改变。在这一方
面,形状更加类似于大小,一般情况下,在知觉到的大小和距离之间存在一种比例关系,因
此,如果两条相等的视网膜线引起了长度不同的两条行为线的知觉,那么,相应地说,这两
条线显然位于不同的距离。将此用于形状,这就意味着:如果两个相等的视网膜形状产生两
种不同的知觉到的形状,那么,与此同时,它们将产生这样的印象,即这两种形状具有不同
的定向。问题在于,形状和定向是否像大小和距离那样固定地联系着。
对那个与不变因素的假设相矛盾的实验证据的批判
根据艾斯勒的观点,这样一种联系是不存在的,因为,他曾报道过若干例子,其中的图
形实际上不是处于正常的定向,但却在正常的定向中被见到,与此同时,具有相当程度的恒
常性;但在一些相反类型的例子中,知觉的定向是非正常的,与实际定向相一致,然而,实
际上却没有任何恒常性发生(pp.538ff)。第一种情况意味着:两个不同的视网膜意像产
生了在形状上和定向上相等的知觉,第二种情况则表明:两个实际相等的刺激产生不等的知
觉,也就是走向上的不同。
艾斯勒的结果得到了克林费格的支持(193年a,pp.626f.),后者使用了十分相似的
过程,也得到了霍拉迪(Holaday)的支持,后者在大小恒常性方面证实了这一点。所有三
位作者在解释这种反论的结果时都说,“线索”(cues)可能在不丧失其结果的情况下在物
体的知觉中丧失,或者功能上有效的深度资料毋须成为有意识的,结果“对知觉事物的调
解”发生在低于意识过程的水平上。
倘若否认这样一种解释的可能性,那便是固执己见了。不过,另一方面,根据现存的实
验资料,我是不愿意接受这种说法的。它将使我们的知觉组织原理变得无效,也就是说,阈
上(supraliminally)不同的刺激并不产生完全相等的知觉效果,从而将使一种可以理解的
知觉理论成为不可能的事。这样一种激进的理论断言在我看来无法得到引证证据的保证。第
二种情况——倾斜定向或距离差异可被知觉,而毋须大小的恒常性——可以不予考虑,因为
作者本人把它们称为罕见的(艾斯勒)和模棱两可的(霍拉迪)。另一种情况,也就是相对
第 111 页
----------------------- 页面 113-----------------------
行为心理学.txt
来说较高程度的恒常性,而毋须对非正常定向或深度差异进行知觉(前述的解释是以此为基
础的),也没有得到充分支持。艾斯勒总共列举了19个例子,其中有7个例子属于单眼被
试,他们的结果与正常被试的结果在许多方面是有差别的。在余下的12个例子中,只有一个
例子发生在正常条件下,所有其他例子都发生在对清晰的空间组织进行干涉的情形中,例
如,单眼观察,注意力集中在两个比较物体之间的一点上,以便它们在边缘处被见到,通过
半闭的盖子进行观察,等等。霍拉迪提供的例子也同样是正确的。
在这些情况下,不放弃基本原理在我看来是正确的,但须在其他地方寻求对反论例子的
解释。我可以想到两种可能性。判断为在形状和定向上相等的两个椭圆形在第三方面有所不
同,或者这种反论的结果是由于呈现的系列特征影响其结果的“痕迹”(trace)聚集。这
两个不同假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实验证明。然而,这种实验将填补我们的知识空缺:形状匹配
(以及大小匹配)应当由定向匹配(以及距离匹配)予以补充。只有当我们拥有这些资料
时,我们才能清楚地看到形状和定向究竟是什么关系(或者大小和距离究竟是什么关系)。
正面平行定向的一个独特例子:“正常走向”
这种知识对于形状恒常性理论来说是一个先决条件,但是这种知识本身不会对该理论有
所补充。这是因为,一个理论必须回答下列问题,一个圆的视网膜意像何时导致对一个圆的
知觉,何时产生一个非正常定向的椭圆,以及为什么在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中会有两种不同的
结果。这样一种理论可以从下列情形出发,即一个圆的视网膜竟像引起一个正常走向的圆的
知觉。这是一个我们在先前已经陈述过的独特例子,现在我们可以在为其独特性作贡献的各
种因素中进行选择了。在我们扬弃了作为造成该独特性的一个因素的知觉“真实性”(
veridicalness)以后,剩下来的便是在图形的最大单一性和定向之间进行选择。在这两种
选择中,第一种容易排除,因为,通常说来,在正面平行位置上呈现的一个椭圆将按此形式
出现,而不是作为一个定向不正常的圆出现。这就告诉我们,正面平行的平面是一个特例。
该观点不仅为艾斯勒所接受(p.540),而且还可以从我们关于空间主要方向的若干发现中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