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庄周的欢乐生活禅:人间庄子

_2 吴建雄 (现代)
  "要拿回去修改修改吗?"我问。庄子摇了摇头道:"不必,拥有它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合体。我摸着它会感到浓浓的爱意,这就是最实质的东西,合体与否并不重要。况且,我多吸进两口空气身体就会膨胀,多呼出两口气身体就会瘦下来,你又怎么知道合体不合体呢?" 我问:"庄子,你母亲呢?我母亲说,你母亲一定也挺想你的。"庄子见我一本正经的样子,哈哈大笑:"关于母亲,我是淡忘了的。从前我在漆园工作,我在那里见过很多树,母亲给我的印象就和树差不多。她可爱又可怜。"说完,庄子就走了。我再次跌入孤独的境地。
  庄子的话总是让人难以理解。到底"母亲和树差不多,可爱又可怜"是什么意思呢?带着对庄子母亲的幻想与猜测,我继续赶路,心却被一串串疑问纠缠着。
  直到那天,我看到了开花的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写的是雪,而我却看到了真真切切的梨花。那是一个废弃的村庄,尖顶牛棚上铺着发黑的稻草,就在这里,围栏边上的一棵梨树竟开满了花。
  梨花本是微小的,比桃花低调,比樱花卑微,然而这棵树上的梨花却开得灿烂如火。满树的白色灼烧着我的眼球。风一吹,梨花接连不断地离枝,花瓣飘落,苍老的梨树才略微抬了抬腰身。
  我就在那一刻体会到了庄子的意思。母亲如树,可爱又可怜。没有梨树的滋养,花是不可能盛开的,树是花的母亲,花却比树洒脱。
  疯癫的庄子显然青睐花比树多一点。庄子眼中的树是可怜的,它永远站在原地,到了开花季节,它又被花占据着。它体会不到花在空中飞舞的曼妙,也体会不到飞花落地的快感。而花是自由自在的,想在你枝头开放就开放,不想开就不开。死守土地的树完全是为花而活。
  落英缤纷,是树与花的解脱。我看着漫天飞舞的梨花,杨絮、棉花、细雪?一切词汇都难以形容。
  就在这一瞬间,我明白了庄子的本意,也明白了为何他会如此高傲。花对树的高傲在于对生命的轻视,花的生命只是树生命中的一个小插曲,因为它能放得下,所以花能在树前高昂头颅。庄子的高傲哲学就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下。
  庄子的高傲,不是自满,不是自负,不是自欺欺人。他的高傲是"退一步高傲",正如两个功力相当的人对某件物品拼个你死我活誓不罢休时一方却主动放弃,这种放弃就是一种解脱,这种解脱在对手眼中就是一种高傲。
  庄子的高傲教会我们把握事物的态度应该是拥有,而不是占有。
  拥有是长久的,占有是短暂的。如世间男女,妻子是一种拥有,夫妻相互营造一种男女和谐,你的即是我的,我的亦是你的。而妾就是拥有与占有的综合体了,她的身上带有奴性的东西,比起妻子,名不太正,男人对妾既是拥有,又是占有。而情人就只是单纯的占有关系了。你不可能拥有情人,你最多只能在某个时间点占有她。
  这三种女人中,最让男人不安分的应该就是情人,其次是小妾,最后是妻子。男人总不甘心,占有欲极强。对于情人的占有,无非是他们的虚荣心在作怪。想要和情人保持好关系,必须秒秒算计;而要想和小妾保持好关系,让她顺从于你,就可以少用点心思,只需要油腔滑调点,买点胭脂水粉什么的就能把她哄得服服帖帖;至于妻子,不用多说,妻子绝对是你最省心的对象,在古代三从四德的约束下,她安敢不从? 拥有与占有的关系,男女之间如此,君主与国家之间,恐怕危害程度会更深吧。历史上有几个君主能明白自己对国家是拥有而不是占有?拥有一个国家,才会爱国家如爱自己。庄子说,如果把身体看得比天下更贵重,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如果把身体看得比天下更珍贵,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庄子并非鼓动君主荒废所有而去追求长生不老药,他的意思是说,对天下百姓,君主要把他们看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去疼惜。
  第27节:机心当去,真朴长存(1)
  现实中,很多君主都把自己对国家的拥有当成了占有。因为你占有国家,所以你可以奴役百姓,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给你创造财富;因为你占有国土,所以你不顾百姓死活地增加赋税;因为你占有人民,所以你奴役他们。因为占有,你每天都计较着人民会不会反叛,担心着别国会不会攻打你,盘算着自己到底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于是你身心疲劳。
  天下不能托付给不懂得君主是拥有国家而不是占有国家的人。那些还在欲望中挣扎的人们,会跟曾经的黄帝、疑惑的云将一样,苦苦思索着治理国家的方法。其实国家怎么能用治理呢?君主和平民一样平等地拥有这个国家。只有明白"与百姓分享越多你就拥有越多"这个道理,你才能不被欲望算计。
  在经历了多长枝桠的牡丹、养马人的小可怜、贼城的大凶大吉后,庄子在《在宥》中系统地、说教般地阐述了自己的执政主张。真正贤明的君主、得道的圣人,他们从不奴役百姓,从不把规则强加给别人。其实,要建设好一个国家很容易,只要各安其职、各据其位、各尽其责就好了。
  千万不要苦心寻找什么治国之道,不要钻牛角尖,不要上溯历史去和古往今来的君主较量,也不要从万物身上找理由。成败只在你,不该推卸责任,一切顺其自然吧。你只是拥有而并非占有,君主无为,臣下有为,这就够了。
  第十二讲 机心当去,真朴长存 --《庄子o外篇o天地》解读
  路过走廊时,我看到庄子正蹲在地上研究着什么。走近一看,才发现那是个空瓶子,庄子把瓶盖盖上,就那么呆呆地看着。
  "能看到什么?"我问。庄子竖起食指放在唇边,做了个"嘘"的姿势,让我安静点。我学着他的样子,蹲下来看空瓶子。几分钟后,我看到了一个世界。
  瓶底是地,中间是气,瓶盖是天。空气中滋养着万物,包括人。渐渐地,我还能看到它们的标签,瓶底上写着"德"字,空气里写着"义"字,而在瓶盖上标着的是一个"道"字。这么一来,我看到一个国家。
  就在我若有所得时,庄子又拿出一个瓶子,一个同样的空瓶子。他把两个瓶子摆在一起。
  从前有个国家,它的君主得道了,他从不用自己的思想奴役人民,他喜欢在天地间行走。天和地很大,有很多他到不了的地方,但他从不贪恋风景;他知道无论天地有多大,其运动和变化都是均衡的。他不留恋山珍海味,他的饮食也和平民一样,只是吃着平淡的蔬菜;因为他懂得,万物各有精彩,虽然纷杂,不过它们各得其所,归根结底是同一的。
  君主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在别人看来是无所作为。但他的眼中充满了道,他明白,天下百姓和万物各有称谓,虽不相同但地位平等;君臣之间各自承担的道义分明,本质上都是在为国家做贡献;天下官吏的才干大小也没有高贵低贱的区别,大家都尽职尽力地在适合的岗位上做事。
  这位国君生活虽然平淡,却无忧无虑,悠然自得。
  离这个国家没多远有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繁荣富强,兵力强悍,其君主有颗狼一般的野心,极富侵略性。他在烽火台上张望,看到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碌碌无为"的君主,心里有些痒痒的。没多久,他就开始进攻该国。
  第一次进攻还没打到城墙就被无为君主的臣民打退了。那些平日耕地、牧牛、养蚕、织布的民众,从老人到小孩都练就了强健的身体,虽然从事普通的职业,但因为他们长久以来一直如此,所以他们更专业。
  耕地的人了解土地的脾气,便把敌人引进泥坑沼泽里,让侵略者无法挣扎;牧牛的人听到牛的骚动,早早地就把牛头指向敌人前来的方向;养蚕者把蚕放到城外的桑树上,那些桑树和其他桑树不同,很高,蚕就在树上吐丝,白而坚韧的丝线纠缠着敌人,拖慢了他们前进的步伐;织布的妇女就更是厉害,她们把布织在城墙上空并绷直。这样布就变成了良好的交通要道,男人们走在布上行走,传递火把和武器。
  第28节:机心当去,真朴长存(2)
  第一次进攻失败后,野心君主改变了策略,决定在河流里放毒。没太多心计的民众喝了下有迷魂药的水,没多久就呼呼大睡起来。野心君主以为这下可以轻易进城取下无为君主头颅了。意外的是,当他带着军队靠近城墙时,城里的牛、马、猪、羊紧紧地挤在一起,把头对准入侵者。它们边抵抗敌人边繁衍,最外边的畜牲倒下了,靠里面的畜牲正好长大,就这样,一层接一层,野心君主和他的军队始终无法进入这繁衍能力与成长速度极快的阵列。
  见此计不成,野心君主又想了个办法。他偷偷找了个高手在城墙上凿了个洞,往城里吹毒气。这次,人与畜牲都昏迷了,只剩下无为君主在宫殿里张望。
  野心君主带着队伍雄赳赳气昂昂杀过来了,不料先遇到一阵龙卷风,刮走了他三分之一的士兵;接着,城墙外发生剧烈地震,地幔又吞吃了他三分之一的士兵;最后,天上下了场大雨,雨和江混合在一起,把剩下的士兵都冲走了。
  等野心君主失魂落魄狼狈不堪地爬回家时,无为君主才唤醒他的臣民。
  没多久,野心君主又开始行动了。他往城里放了很多蛇和很多蝎子,想让毒蛇咬死民众,让蝎子蛰死睡觉的人。为了制造更多的混乱,他还偷偷往城里放了很多金子,希望那些平民会因为争抢财物而相互残杀。
  结果,蛇被无为君主当成了吉祥物,因为蛇帮他们驱走了老鼠,而蝎子的毒针也被当成治疗背部毒瘤的良药,至于黄金,则被用来买进新鲜的蔬菜水果。
  野心君主终于死心了。此时,无为君主提出了结交的建议。从此既往不咎,友好相处,终于有一天,野心君主都不能解释什么叫政治了,于是两国结成一国,成为最美好的国家。
  这便是庄子看着两个空瓶子时给我讲的故事。无为君主之所以能够不败,因为他不仅仅是人民的君主,而且是生灵的君主,是万物的君主。他有一颗得道的心,万物都愿意为他服务。
  还有一点让我眼前一亮,这个无为君主不仅是万物的君主,而且还是万物以外的君主,他对"得"的处理实在高明。
  当一个人失去所有物品时应该保持豁达的心态,要看得开。独特的庄子不仅让人懂得如何处理"失",还教人懂得如何处理"得"。
  《天地》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在华地巡视。华地守护封疆的人说:"啊,圣人!请让我为圣人祝愿吧,我要祝愿圣人长寿。"尧却说:"用不着。""祝愿圣人富有。"尧又说:"用不着。""祝愿圣人多男儿。"尧依然说:"用不着。"
  守护封疆的人说:"寿延、富有和多男儿,这是常人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希望得到,为什么呢?" 尧说:"多个男孩子就多了一层忧惧,多些财物就多出了麻烦,寿命长就会多受些困辱。这三个方面都无助于我培养无为的观念和德行,所以我谢绝你对我的祝愿。"
  守护封疆的人说:"起初我把你看做是圣人,如今看来你只是个君子。苍天让万民降生人间,必定会授给他一定的差事。男孩子多,授给他们的差事也一定很多,有什么可忧惧的!富有了就把财物分给众人,有什么麻烦的!圣人总是像鹌鹑一样随遇而安、居无常处,就像鸟儿在空中飞行不留下一点踪迹。要是天下太平,我就跟万物一同昌盛;要是天下纷乱,我就修身养性颐养天年;如寿延千年而厌恶活在世上,我便离开人世而升天成仙,驾着那朵朵白云去到天与地交界的地方。那些因寿延、富有、多男孩子所导致的诸多事情和担心都不会降临于我,身体也不会遭殃,那么还会有什么屈辱呢!" 守护封疆的人离开了尧,尧却跟在他的后面,说:"希望能得到你的指教。"守护封疆的人说:"你还是回去吧!" 从守护封疆人的话里可以看出,对于尧,庄子是批评的。尧害怕得到,因为他害怕累赘。表面上,他对"得"不在乎,仿佛很无私。其实,他的这种不想"得"更反映出了他的自私。这样的自私是一种脱离。他把自己和贫穷脱离了,和付出脱离了,和别人对他的监督与猜疑脱离了。
  第29节:机心当去,真朴长存(3)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一个君主不能打着德行的幌子与得到决绝,得到与失去一样平等。一个君主切不可只能享福而不能劳苦。庄子的修行不是为了享福,君主的修行要比常人劳体伤神得多,因为这修行是苦行。
  基于此,我们才在《天地》里看到了宁可挑水也不愿建设灌溉系统的老人,看到了就算被关在笼中也雀跃不止的斑鸠,看到了依然快乐的被圈养的虎豹。一切只因修行是苦行。
  对于万物之主,庄子提出了他的告诫与建议:"我亲爱的君主呀,不要只想着统治人,那是最愚蠢最低等的想法。要明白,统治的关键在于让人处于你安排的位置为你办事,而办事的能力大小还得看技术。能让才干充分发挥的就是各种技巧,技巧又归结于事务,事务又归结于义理,义理则归结于顺应自得的'德','德'归结于听任自然的'道',听任自然的'道'归结于事物的自然本性。其实你从一开始就没尊敬过人民的自然本性,不然,你怎么想要去统治他们呢?如果你真是万物之君,你就要明白万物选举你为君主的原因。真正的君子应敞开心胸排除一切有为的杂念。用无为的态度去做就叫自然,用无为的态度去说就叫顺应,给人以爱或给物以利就叫仁爱,让各个不同的事物回归同一的本性就叫伟大,行为不与众不同就叫宽容,心里包容着万种差异就叫富有。因此持守自然赋予的禀性就是纲纪,德行形成就是建功济物,遵循于道就是修养完备,不因外物挫折节守就是完美无缺。君子只要明白了这十个方面,也就容藏了立功济物的伟大心志,并像滔滔的流水汇聚一处般成为万物的归往。"
  "只有明白这十个方面,你才能明白世界。"庄子看着我,得意地说道。我从思绪里醒来,发现他还在看那两个瓶子。
  "你觉得它们有区别吗?"庄子问。我有点疑惑。
  看到我皱眉,庄子笑着说:"疑惑是好的,愚昧也是好的。怕就怕一辈子疑惑,一辈子愚昧。三个人一起赶路,若一个人疑惑,还能到达目的地;若有两个人疑惑,也依然可以到达目的地,只是需要多花点时间;要是三个人都疑惑,恐怕不仅到达不了目的地,没准连性命都丢了。你仔细看看,这两个空瓶子有区别吗?有什么区别?" 我看着瓶子,里面空空的;我想我应该看得仔细点、认真点,好看出区别来。
  "知道吗?"庄子说,"天下原本由无到有,盘古开天之前一切只是一片混沌,而如今却有日月、草木、动物、生灵。你再好好想想。"
  元气萌动,宇宙源起的太初只存在于"无",而没有存在也就没有称谓,混一的状态就是宇宙的初始。万物从混一状态产生就叫做自得;此时禀受的阴阳之气已经有了区别,不过阴阳的交合却能够吻合而无缝隙,这就叫做天命;阴气滞留阳气运动而后生成万物,万物生成生命的机理就叫做形体;形体守护精神,各有轨迹与法则,这就叫做本性。善于修身养性就会返归自得,自得的程度达到完美的境界就会同于太初之时。到了这时心胸就会无比虚豁,就能包容广大。混同合一之时说起话来就跟鸟鸣一样无心于是非和爱憎,与鸟一样没有差别,从而与天地融合而共存。混同合一是那么不露踪迹,好像蒙昧又好像是昏暗,这就叫深奥玄妙的大道,返回本真而一切归于自然。
  我抓起瓶子猛地往地上摔去,瓶子瞬间变成碎片。庄子哈哈大笑:"看来,你已明白了。它们之间没有区别,空气还是空气,瓶盖还是瓶盖,瓶底也还是瓶底。天地之间有人,道与德之间存在义。同样,它们的命运也是没区别的。你看,它们都碎了。"
  "要我赔给你吧?等我有钱后一定给你买两个好的。"
  "哈哈,深山老林里的木材,一些被剖开后雕刻成精美的酒器,一些被弃置在山沟里,看起来它们的命运截然不同,其实结果都是死。这两个瓶子也一样,都是死。对于死,我是不会计较的。"说完,庄子又摸出两个瓶子,把它们放到地上。
  我不知道他的瓶子是从哪里来的,看着脚下的一地碎片,我想,也许那些瓶子是花盆里的土变出来的。
  第30节:天书无字,智者有心
  第十三讲 天书无字,智者有心 --《庄子o外篇o天道》解读
  "啪"的一声,天上突然掉下来一本书,砸在了瓦片上。我爬上墙头把书取下,仔细看了看,这本书有封皮、有封底、还有页码,一共三百多页,然而翻遍此书,竟没有一个字。拿着这本"无字天书",我希望找到能够读懂它的途径。
  既然书是从天上而来,不知哪位粗心的圣人丢下的,那就用天的方法去读吧。天地间运动不止,也许读此书不能只停留在一页中。想到此,我又翻了几下,乍看起来洁白的书页仿佛并不干净,翻着翻着,我发现有些页面的纸颜色稍微黄一些,有些则稍稍粗糙一些。
  水必须清净才能映照事物。或许我刚才太着急了,我应该慢一点,把每一页都看仔细。这么一想,我的心就安静下来了。阅读一本无字天书,看的就是你的心境。
  天地间的本原是道德的极致,天地的明鉴是万物的明净。作为一个聪明的读书人,应该有天地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只有你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时才有可能出现天地之眼。
  想到此,我的呼吸渐渐平缓了。无字天书在我手中也出现了变化,每一张纸的质感、湿度和温度都不同。若把这三百多页看成一年的记录,此时我能清晰地分辨出哪一天是晴天,风平浪静;哪一天是阴天,燕子躲在窗台下避风;哪一天又是雨天,市井上行人稀少,只有杏树的几片落花点缀着街道;哪一天下雪了,而卖炭的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只野兔。
  我抚摸着纸页,细心读着,发现这本无字天书里充满了故事,一幅幅画面在我眼前接连不断地浮现。如此通读一遍后,我重新翻到开头,曾经看到的故事突然不见了。于是我从头读起,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白色页面上有一个小斑点,走进去一看,是一座苍郁的山;过了山是一条河,流水很小,水声娓娓动听;趟过河是一个小丘陵,上面种满了山茶,正是山茶花开时节,满山的茶花竞相怒放,粉的一丛,白的一丛,风景甚好;再往前是梯田,田埂错落有序,稍微潮湿点的地方有水鸡在觅食,看见有人来,水鸡仓促而逃;过了梯田是一片芭蕉林,宽大的叶片抚贴着我的脸。我钻了过去,看到一个乡村。
  这里只有一个庭院、一间房子,仅有的一个人是位老者。
  因为他独自一人在丛林生活,所以不需衣物,更没有男女礼节的约束,一年四季他都光着身体。冬天,他冻僵了,一不留神鼻子耳朵就可能冻掉;春天,万物复苏,他的心中也痒痒的,仿佛有青蛙或小蛇住在他心里;夏天,热辣的太阳炙烤着他的脊梁;秋天,他贴地而卧,揣摩一片落叶的心情。
  他的喜怒哀乐皆与天有关:天放晴,他就微笑;天打雷闪电,他就怒发冲冠,做出神憎鬼厌的样子;天阴沉沉的,他就哀伤,和丛林里的野兽一起哀鸣;天下雨,他就落泪,流出的眼泪能和雨滴比大小;天空出现彩虹,他就跳舞,光着身体旋转。
  我想,他必定是无字天书的主人,只是我不知道他到底是个天才还是疯子。就在我想给他下个定义时,我看到无数想给他下定义的人闯进村庄。他被人耻笑,被说成是神经、傻子、怪人,但他一点都不难过。有些妇女骂他是牛,忽地他就变成了公牛,鼻子上还挂着鼻环;有些妇女说他蠢得跟猪一样,忽地他就变成了猪,还去拱妇女的大腿;有人说他是马,他立时就变成了马;有人说他是过街老鼠,他就变成了老鼠。
  周围人都哈哈大笑,他们越来越陶醉于这样的变形指令。然而,他们笑着笑着,却渐渐感到一种莫大的恐惧。这时人群里有人说他像条蛇,不到一秒钟,大家眼前就出现一条十几米长的蟒蛇。人们大叫着落荒而逃。
  人们走后他才变了回来,依然没穿衣服,显得慈祥而和蔼。我把无字天书归还给了他。
  在《天道》里,我学会了如何读书。拿到一本书,首先要安静,要用恬淡的心去读;不要急于求成,不要随意给书下评语,因为读者作者之间的理解与误解同样多,要学会享受相互尊重的快乐;不要仅仅着眼于文字,要多展开联想,真正的大智慧是无法靠文字记录传承下来的。《天道》里便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第31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1)
  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看到齐桓公在堂上读书,就放下锥子和凿子走上朝堂,问:"冒昧地请问一下,您所读的书里都讲了些什么呢?"齐桓公说:"是圣人的话语。"轮扁说:"圣人还在世吗?"齐桓公说:"他已经死了。"轮扁说:"这样说来,国君所读的书全是古人的糟粕啊!"齐桓公说:"寡人读的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人怎么敢妄加评议呢!你要是能说出什么道理来还可以原谅你,要是没道理可说就得将你处死。"轮扁说:"我只是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观察到这个道理。我砍削车轮时,动作慢了会松缓而不着力,动作快了却又涩滞而不入木,必须得不慢不快,才能上手顺利而且应合于心。虽然我说不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却定有技巧存在其中。我不能用言语使我的儿子明白其中的奥妙,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接受这一技巧,所以我活了七十岁如今还在砍削车轮。那些不可言传的道理跟古人一块死了,那么国君所读的书记载下来的只有古人的糟粕啊!" 书无法超越语言,语言的关键在于它的意义,意义本身又有它的出处,而意义的出处却是不能用言语来转告的。这样看来,世人为了获得言语而看书,显然很可笑。正如眼睛和耳朵,眼睛能看到的是形和色,耳朵能看到听到的是声和名,世人以为获得形、色、名、声就足以获得事物的实情,这绝对是个误解。由此,我也就明白无字天书的真正含义:真正意义饱满的书不是华丽的辞藻、奇妙的造句、活泼的字眼,而是最简单最纯粹的虚无。因为无所以有,因为包揽万物所以看起来毫无内容。
  真正的读书,应该注重读者与作者的默契。我们真正要读的是本原,而不是字面意思。
  在告诉我们如何读书后,《天道》最后还对写书人提出了建议:要用宽容的心对待别人对你的评论。作者与文字的关系跟人与万物的关系一样,协调好人与人的关系叫做人乐,协调好人与天、人与万物的关系叫做天乐。
  写书是一种天乐。把你所感受到的告诉大家而不是说服大家,对于别人的批评你只要安心接受就好了。真正的圣人是超脱人们评价界限的。你骂我是牛我就是牛,你骂我是马我就是马,你骂我这个行为本身就已经破坏天道了,如果我再不承认我是牛或者是马,那我的不承认对天来说就是双重破坏。
  第十四讲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o外篇o天运》解读
  从《天运》中,我看到一个凄美哀婉、具有魔幻色彩的爱情故事。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曾经幻想在十六岁上成为他的妻子。他的父亲是个先生,他从小便耳濡目染有关仁义道德的说教,一心想要为国效命并且有所作为。他离开的时候,刚好是他们订婚的第二天。当时,她正在房间里做着女红,突然听丫鬟喊了声:"小姐,不好了,公子走了!"没等她反应过来,他就已经走了。在那个时候,舍家为国,谓之忠。莫非这便是忠义的力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日日思君不见君。
  以往两人吟诗作对,总说你是天来我是地,你是云来我是雨……现在,她望着高远的天与温和的地沉默不语:天还在运行吗?地是静止的吗?日月还会交替上升、照临人世吗?云就是雨,雨就是云吗?是谁在行云布雨呢?是谁在冥冥之中偷偷关注着我,又是谁在主宰着我的一切?上天真的有主人吗?如果没有的话,又有谁能告诉我公子的下落呢?女子的思绪不断被从北方吹来的风打乱,她的心在朔风之中飘摇不定。
  就这样,一晃五年过去了,女子已经二十一岁了,他没有捎来只言片语。她只能偷偷躲在门外听父母谈及塞外战场的事,传说他成了大英雄,一次次击退了敌人。每当听着这些,她心里总能感到一丝欣慰。日复一日,前来提亲的人络绎不绝,她无动于衷。
  一转眼,又过了五年,女子二十六岁了,花样的年华正渐渐逝去,她的父母也开始动摇了。看着富家子弟送来的金银财宝、衣帛首饰,父母开始劝她:"趁现在年纪不算太大,赶紧找个不错的人家嫁了吧。他肯定不会回来了,就算能回来,也只怕是个废人了--听人说,在一次搏斗中,塞外的野兽把他的手臂给咬掉了。"父母在她面前循循善诱,她却抱定一颗非他不嫁的心,不施脂粉。
  第32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2)
  又一个五年过去了,边疆终于传来鼓舞人心的消息:经过历时十五年的战争,敌人终于被打退了,交战的两国已建立了邦交,估计以后再不会打仗了。站在欢呼的人群里,她只是勉强笑了笑。是啊,十五年了,她已经三十一岁了,一人一生中能有多少个十五年呢?等待是如此漫长,但是她觉得值。
  从那天起她恢复了打扮,希望他回来时能看到一个美丽动人、新鲜欲滴的她,尽管鱼尾纹已经爬上了眼角…… 她在闺房里又等了一年,院里的梧桐树陪伴着她的寂寞。深深的庭院中,她的倩影显得单薄。终于,她等不下去了,便收拾了衣物,动身去找他。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她紧咬牙关,孑然一身走在他当年走过的路上。
  走着走着,路旁便时不时闪出了豺狼虎豹的身影,常常吓得她魂飞魄散、无法呼吸。谁知那些凶猛的野兽看到这个落魄的女人之后,竟然也都屏住了呼吸,似乎生怕惊扰了她。更加令人惊奇的是,后来它们竟一直默默跟随着她,远远守护着她。当她累得昏迷过去时,老虎给她叼来了鹿皮,豺狼也给她含来了清水。在睡梦中,她时而面露微笑,时而又忍不住摇头叹息。是啊,就连虎狼也有仁爱之心,而忠义却偏偏要将他从她身边带走。
  醒来后,她继续前行。这天,她来到一个小镇,四处打听着他的下落,或许他曾在小镇的哪家客栈停留过。镇上的人指点她,说有个会演奏《咸池》乐曲的老头懂占卜,没准他会知道你家公子的下落。她仿佛在无边的黑暗中看一丝光亮,开始寻找那位会演奏《咸池》的老人。
  终于,她看到了那位在广阔的原野上演奏《咸池》的老者。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之下,老人的音乐宛若天籁。她仔细听着,试图从音乐里分辨出他的消息。一开始,她感觉心里发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接着,她心里平和了一点,身上也稍微舒服了一些;最后,她觉得四周迷雾骤起,头晕目眩,精神恍惚,不能自持。
  这时,和善的老者说话了:"夫人,你刚才听到的就是我想对你说的。一开始,我是根据凡间的人情世故为你演奏,以天地运行的规律来与之相和,依照世人心中的礼仪来布置乐章,用天下大道来确定你所要了解的事情。通过这些,我尝试着帮你占卜一些事情。你看:四季交替变化,万物循序而生;一个繁盛一个衰竭,出生与衰亡循环交替;一个清澈一个浑浊,阴阳调和,声光交流,这一切都是占卜的前奏,其实还都只是些没有目的的猜测--就好像刚刚冬眠醒来的小虫张开朦胧的双眼,慵懒地做着准备活动。在这时候,我用雷霆般的声音让它们惊醒,出列,游行。这个时候的乐声,到了该终结的地方你找不到结尾,到了下一段音乐即将要开始的地方你又找不到起头;一会儿仿佛消逝不见,一会儿又油然兴起,一会儿仿佛要偃息,一会儿又显得异常亢进--乐曲的变化无穷无尽,你本不该对它有太高的期望,但你却把它当成救命的稻草,所以也就难怪你会感到惊恐不安了。
  "接下来,我用阴阳的和谐来演奏,我将日月光辉聚集起来,用它们来照临整个乐章。所以,夫人你听到的乐声有的短暂,有的却悠长。这样的音乐刚柔相济,虽然遵循一定的条理变化着,却并不拘泥于传统和常规。你会发现,这样优美的声音在山谷之间传播,山谷马上就变得充盈;这样的声音流传于坑凹之间,坑凹也变得平实,从而能使精神宁寂持守。如果我们用外物来度量那些悠扬广远的乐声,我们可以称它高如上天、明如日月。有了这样的声响,鬼神能持守幽暗,日月星辰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作。虽然这些乐声表面看来只停留在一定的境界里,但它的寓意却流播在无穷无尽的天地中。我尝试思考它,最终却没有结果;我试图观望它,却依然看不见;我想要追赶它,却总也不能赶上。到了最后,我只能茫然地站在通达四方而无涯际的大道上,靠着几案低声诵吟。逐渐地,我明白了,欲速则不达,一旦你的目光和智慧都局限于你一心想要得到的事物,那么你的力气就会竭尽于你所追求的东西。我没有力气了,当然赶不上了啊!所以,我们只有做到形体充盈却又好像没有存在,才能够适应外物的变化。夫人你听着我的音乐,就好像我带着你去旅行,我在摸索,你也在摸索,当你渐渐能顺应变化了,你惊恐不安的情绪也就慢慢平息下来了。
  第33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3)
  "最后,我又演奏起忘情忘我的乐声,这次我纯粹是用自然的节奏来加以调协。所以,夫人你听到乐声像是混沌一体却又相辅相生,就像微风吹过丛林,自然成乐却又无有形迹。风无影无踪,声音也无所不在,如此演奏出来的乐章,声音的传播和振动都没有受到外力的引导与控制,幽幽暗暗,如泉眼在汩汩涌起,乍一听又好像没有一点儿声响。有时它好像已经消逝了,而有时又好像才刚刚开始。有时它好像很实在,仿佛在描绘具体的意象。有时又好像很虚华,在演奏一种抽象的意念;这声音如烟般自由潇洒,就像仙人的漫步,从不固守一个调子。世人听起来往往迷惑不解,于是,我曾向圣人问询,圣人就是通达事理而顺应于自然的人。自然的枢机没有完全张开,而各种要素俱全,这就可以称之为出自本然的乐声。这样的乐章让我想起过去有焱氏曾颂扬的话:'用耳听不到声音,用眼看不见形迹,但它却充满于大地,包容了六极。'我最后的那段乐曲,尽管你很想听完可它却无法衔接连贯,所以你到最后还是迷惑不解。"
  她似懂非懂。看着女子皱起的眉梢,老人想了想,换了个方式说道:"夫人,你一开始感到恐慌,是因为对未来的无知,我当时也不知你家公子的下落;接着,我慢慢打听到他的消息了,你也稍微安心点了;最后,我已经知道他的结果了,是上天告诉我的,一个不错的结果。夫人,也许你对我的话感到很难理解,但我还是希望你开心点,这样你就能找到你所要的东西了。"
  老者说完就走了,只剩她一人面对辽阔的荒野。是前进,还是返回?她无法抉择。就在犹豫不定时,她看到大漠上出现了很多脚印。出于女人的直觉,她跟了上去。
  那些脚印的大小恰恰与他的尺寸相符。她扑在沙地上,拥抱着大地,仿佛抱着他。突然,脚印一下子消失了,她慌了,抱着黄沙撕心裂肺地哭起来。她的眼泪灌溉了大漠黄沙里的草籽,沙漠上出现了一片片绿洲,她的眼泪让枯萎的仙人掌开出鲜艳的花,于是她的身边开始有了生动的色彩。
  这时,她的耳边忽然传来一个声音:"我的孩子,你想明白了吗?" 她环顾四周,是草,是花,还是沙土? 那个声音说:"你知道白天鹅吗?它不需要天天沐浴就能一身洁白。你又知道黑乌鸦吗?它不需要天天染色,天生便有黑亮的羽毛。天鹅的白与乌鸦的黑都是自然而来的。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你,我的孩子。有些结果也是自然而然的。泉水干了,坑洼里的小鱼相互吐着唾液维系生命,这样的活法是没有希望的。依我之见,与其如此勉强地活在一起,还不如自由自在地随流到海里,彼此相忘于江湖。"
  "你是说,我家公子出了什么意外吗?" "他很好。你应该想开点。你太固执了。知道龙吗?它在云朵里翻滚腾跃,看起来支离破碎,其实却神采奕奕。有些人看起来像死了一样,但他的精神却跟龙一样。"
  "我心有不甘,我毕竟等了他十五年了。"
  "爱有对错吗?他没勉强你,你的等也是心甘情愿的,那还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 听到这句话,她的心里稍稍有些宽慰。
  那个声音说:"要记得,他没有离开,一直生活在你周围。"
  "但是……我想给他生个孩子。"
  她说完这句话,那个声音就消失了。她失神落魄地回到家中,年迈的父母看着她,没说什么。当天夜里,她做了个梦,梦见无数动物在交配,然后竞相分娩。白鲵相互而视,眼珠一动不动就能相互引诱怀孕;而虫子们,雄的在上面鸣叫,雌的在下面应答,很快就能生子了;还有些动物自身就具备雌雄两性,无需交合就能传宗接代。乌鸦喜鹊在巢里交尾孵化,鱼儿借助水里的泡沫生育,蜜蜂自化而生……万物的休养生息之中,本性不可改变,天命不可变更,时光不可逗留。
  第二天她醒来时觉得肚子里有东西在踢她,三个月后,她产下一名男婴,眉眼与他酷似。
  关于他的下落,别人是听她说的。她说,她梦到他了。他离开的那天,正准备去军营报到,不想被一个强盗偷了钱财;他冲上去和强盗搏斗,结果被强盗连捅三刀,最终失血而死。他死不瞑目,手中紧紧攥着布袋,里面装着准备送给她的玉镯。
  第34节:倦怠总在激情后
  没有人去求证她的话。直到有一天,人们在她家门前梧桐树下的老井里挖出了一具男尸,虽然不知已埋藏了多久,他的面目却依然秀气、俊美,恐怕当年真是个美男子吧。
  第十五讲 倦怠总在激情后 --《庄子o外篇o刻意》解读
  万事容不得勉强,勉强没有幸福。
  一位书生在迎春花开的时节从寻常巷陌走来,不小心撞上一名赶集的女子。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这一次短暂的身体接触竟成了彼此心动的起端。女子在离开前看了眼书生,腼腆的男人低头掩住滚烫的脸,牙齿咬住了嘴唇。
  书生偷偷跟踪,摸清了女子的住所。细打听,原来她是家中长女,姓苏名烟。苏烟苏烟,苏州上空的烟?烟花三月下扬州。书生琢磨着,心里偷着乐。
  第二天,书生又和女子相遇。不过,这次见面地点在女子家门口。女子很诧异。
  第三天,书生再次和女子相遇,女子微微笑了笑。见她一笑,书生心情好多了。他们缓缓走在迎春花开的街头,女子首先说话:"你怎么每天都在这里?"书生说:"因为我家就住在附近。"女子再问:"那我怎么从没见过你呢?"书生说:"那是因为姑娘平日只留意风景,却没留意风景里的人。"那是书生第一次用语言调情,造句显得那么牵强。女子抿嘴一笑。
  第四天,书生如约出现在女子家门口。两人继续散步。女子对他说:"我昨天梦到你了,我知道你一定会来的。"书生一听,心花怒放,有什么比被心上人梦到更幸福的事呢? 就这样,整整一个季节,书生每天都出现在女子家门口。每天早上,他们相互说着不痛不痒的话,走过迎春花开的路,然后书生去学堂,女子回家学刺绣。书生在学堂里听先生读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嘴角也挂满微笑。
  又过了一个月,炎热的夏天到了。书生为了如期而至,每天都要跑很长的路。一天清晨,女子打开门时看到书生满头大汗,狼狈得像个偷鸡贼。女子捂着嘴咯咯地笑。书生突然觉得,她看起来也并非多么美丽。
  渐渐地,书生越发觉得自己伟大。他住城西,女子住城东,有谁知道他三更就得起床迎着太阳奔跑才能不迟到?再后来,书生感到疲惫了,起床也晚了。突然有一天,书生没有如期出现。女子出门没见到他,很失望。接着又有几天,书生仍没出现。最后,书生就这么消失了。
  这是个和季节无关的爱情故事,也算是一个事故吧。当女子爱上书生时,书生早已放弃了。
  爱情开始之前,人们总会制造心动的机会,尽可能寻找两人的共同之处:喜欢同一种气味的香水,喜欢同一种颜色的胭脂,喜欢刺绣画画或养花种草,总是想着尽可能让彼此的心灵贴近点。没想到,当我们心灵接近之后,身体却已感到疲惫了。
  又一个例子。从前有个男人,为了证明自己很爱妻子,发誓无论如何每天都要给妻子写一封信。开始的那段日子,他的信总是爱意款款,充满激情,描绘她给他带来的惊喜。渐渐地,因为工作繁忙,男人为了写信每天都要挑灯苦战到凌晨一点。后来,他把写信当成一种累赘,因为这个他开始与妻子发生争吵。
  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他砸了花瓶,而妻子一怒之下把他给她写的信全烧了。当时他想,到底是她先放弃了他,还是他先放弃了爱她的权利? 感情不能勉强,不能刻意。出发点本身是好的,但因为美好的心愿而强制禁锢自己的形体却是相当残忍的;形体劳累不止就会疲惫,精力不停使用就会枯竭。形体是生命的具体表象,做任何事的时候都应该先考虑一下身体的承受能力。
  刻意的另一个意思是磨砺心志。修身养性跟孕育一段美好爱情一样,也要懂得适可而止。磨砺心志的过程也要顺其自然、循序渐进,不能一步登天。这一点又像极了爱情。欲速则不达,最早开的花通常最先脱落,还来不及结果,花已颓败。
  第十六讲 隐身不如隐心 --《庄子o外篇o缮性》解读
  第35节:隐身不如隐心
  从前有一拨人叫做隐士,他们虽然生活在当代,心里却恋着过去的日子,总想回到过去。每天,他们在聊天时谈论过去,在吃饭睡觉时想着过去,在生儿育女后又向他们灌输过去比现在更美好的观念。
  在隐士的眼中,过去的人们心灵单纯,生活在混沌鸿蒙、淳风未散的环境,日子恬和而安宁。他们对古代有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想想看,那可是一片净土: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池塘边种满桑树和竹子,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偶尔听到几声淘气的鸡鸣狗叫。当时的人们与世无争,安静地耕作劳碌。
  时间长了,他们实在忍受不住思念的煎熬,最后抛弃当今社会,从城乡退到郊野,再退到山林,他们把自己藏了起来。他们以为这样就能过上想要的生活。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国家推行仁义后,隐士们所谓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因为推行仁义,民众里就出现了两种人,一种是懂得仁义的,另一种是不懂得仁义的。这么一来,懂仁义的人开始和不懂仁义的人对抗,而那些根本没听说过仁义为何物的平民百姓则成为了攻击对象。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仁义普及运动开始了,大凡无"礼"之徒均遭祸害。有了仁义,世间也有了好人与坏人之分。而那些一心归山的隐士们被划入了反叛者之列。
  懂仁义的人对皇帝说:"那些无礼的隐士们缺少文化,不懂知识,终有一天会造反的,到那时皇上的性命可就难保了。"皇帝一听,顿时怒起,立即下令追杀全天下间所有隐士,并声称要"宁杀错,勿放过"。
  隐士们得知消息,左思右想后纷纷加练武功以恢复身手。他们想,差点荒废的隐身术终于有了施展之地,而这次是为了保命。
  有些隐士水性很好,当皇帝带着士兵风风火火地杀到时他们藏到了湖泊里,用芦苇呼吸,蜷缩在水底,细心打听陆地的消息。没多久,皇帝带着士兵走了。但不多久他们又回来了,与上次不同的是,他们的身后多了几千头大象。皇帝吩咐士兵驱使大象把湖水吸干,于是那些藏得严密的隐士们一一暴露,最终无一幸免。
  有些隐士会爬树,蹲在高高的树梢上偷听树底下的消息。皇帝带着部队杀来了,士兵用弓箭朝树冠乱射一通后毫无所获。隐士们取得了小胜利。没想到,皇帝一怒之下一把火把山林全烧了,那些死守树梢的隐士也被烧死。
  皇帝的歼灭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隐士越来越少,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号称自己懂得仁义。直到有一天,隐士里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了。
  他叫无名。看着皇帝带着队伍浩浩荡荡杀来,他就把鸡粪抹在脸上,换上最破的衣服,挑上残缺不全的扁担,恍惚地迈着步子朝队伍走去。皇帝看到他皱了皱眉头,心想:这是何许人也?天下间竟有如此丑陋的男人?真是又丑又臭。
  无名在皇帝面前下跪,低声问:"皇上万岁,请问您需要红薯吗?我地里就剩下这么点红薯了,皇上远道而来,草民希望能帮皇上做点什么。"皇帝看了看他筐里的几块破红薯,一时仁义当道,大发慈悲,让手下给了他一两银子。无名高兴地收下,还倒找给皇帝二两银子。皇帝看着找回来的二两银子,不禁笑了笑,心想:有些人就是没脑子,不说他贱都不行。
  于是,皇帝和他的队伍从无名身旁浩浩荡荡地飞驰而过,谁也没有刁难他,他也因此成了历史上最后一个隐士。
  《缮性》告诉我们,做隐士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要做聪明的隐士。躲得过耳朵、眼睛的算计不算本事,躲得过凶狠人心的算计,那才叫本事。只懂隐藏自己的身体却不懂隐藏内心的隐士是可怜的,最终会招致杀身之祸。只有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言辞都牢牢隐藏起来的人才是真的隐士。
  当然,庄子也并非是教人隐藏自己的智慧不发挥,而是建议大家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发言。大局不明、天下混乱之际,随便开口就等于自杀。
  所以,比起等待时机,把握时机更重要;而比起把握时机,懂得选择时机则更为重要。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展露聪明智慧,才能做到真正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要知道,最厉害的杀手往往得手于最后的致命一击。
  第36节:他人甘泉,我之毒药(1)
  第十七讲 他人甘泉,我之毒药 --《庄子o外篇o秋水》解读
  秋天一到,雨就下个不停,千百条河流都灌注到黄河,致使河面加宽,两岸及河中小洲之间牛马都小得无法辨认。
  在这云雾袅绕的朦胧世界里,年轻的河神欢喜鼓舞,心想:天下的壮美已经全部在我这里了。雨下得更大,水也更湍急,一个漩涡卷来,把正在欣赏风景的河神打入了河底。
  河神像是做了个黑色的梦,在混沌中一阵摸爬滚打,抬起头时已经到了渤海,不知是自己游过去的,还是被河水拖过去的。河神抬头向东看去,那浩瀚的大海根本没有边际。他回头一看,看到了海神。
  海神是个扛着银色猎叉、满脸龙须的老人,他的胡子像一团纠缠的海蛇。河神问海神:"这是哪里啊?我还从没见过如此广阔的风景呢。"海神笑笑不答。河神又说:"俗语里面的'听说上百条道理后就自以为懂得很多的人'无非就是说我。我听说人间有人取笑孔子的见闻少,轻视伯夷的行为,当初我不信;现在我亲眼看到你的浩渺无边,要不是被水卷到你身边的话我就危险了,我不知道这是哪里,我免不了会被其他神灵取笑呢。"
  海神说:"你不能和井中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局限在井中;不能与夏生秋死的昆虫谈论冬天大地结冰的事,因为它生长时间有局限。你从黄河而来,现在明白了海的博大,所以我能和你说话了。但是,我的孩子,你是河神,生活在黄河里,黄河水是清淡甘甜的,而海水却是微咸苦涩的,所以你还是赶紧回黄河吧,不然你会死的,大海不适合你生活。"
  河神听完,尝了几口海水,果真是苦涩的。他一个鱼跃钻入海里,寻觅了半天却始终没找到回去的路。他钻出水面,问海神:"怎么办?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海那么大,我一点头绪都没有。"
  "海大吗?"海神说,"海没地大呢。地大吗?地没天大。天包笼着地,地围绕着海,可见海是很小的。"
  "那我怎么办呢?"河神焦急地问,他已感到海水的苦咸,再这样下去他会死在海里。
  海神想了想,说:"要对付小的东西,就要从比它大的东西下手。既然海的渺茫让你迷惑了,那你就去地上寻找回家的路吧。大地有井,你实在干渴时还能找点水喝,这样你可以继续前进。不过我要提醒你,一旦你在地上行走,你的体形就会发生变化,在你回到黄河之前你没有神灵的法力。我会默默祝福你的,出发吧,我的孩子。"
  河神听完海神的教诲,匆匆上了岸。一碰到岸边的礁石,他的鱼形尾巴就分开变成了两只脚;他的翅一挨到大地,就成了双手;他的鳍与鳃则退化成清瘦的下巴。上了陆地,他就能看到海的轮廓了,也认清了方向。那是渤海,他要一直往西走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河神给自己买了一双鞋和一顶帽子。他走在路上,因为不太擅长用人的语言交流,跟他打招呼的都是花花草草。走着走着,突然一只黄鼠狼跟了上来,眼巴巴看着河神问:"你有吃的东西吗?我快要饿死了。"
  河神失去了法力,没法变出粮食,就去地里挖了几根野红薯,他把大部分红薯给了黄鼠狼,自己只吃了一小口。黄鼠狼吃完后很开心,决定跟着河神一起走。"你为什么跟着我啊,我身上已经没有能吃的了。"河神问。
  "不是的,我是想等待以后有机会报答你,我离开前要为你做一件事。"黄鼠狼一本正经地说。河神哈哈大笑:"我是神灵,你只是大地的生物,你能帮我做什么呢?" 河神走着走着,来到一个国家。一进城门,他就被士兵抓了起来,押着他去见皇帝。"你这个奇怪的人一定是国家祸害的根源吧。"皇帝看着河神说,"你看你,光天化日之下还戴着帽子,你肯定有什么见不得光的事。难怪最近国家粮食越来越少了,原来是你偷的。"
  皇帝让士兵处死河神,河神不知该如何解释,只得任由双手被人捆起来。就在这时,一直躲在他衣服里的黄鼠狼跳了出来,直奔粮仓;紧接着人们就听到粮仓的骚动,不一会儿,一只大老鼠被黄鼠狼叼了出来。
  第37节:他人甘泉,我之毒药(2)
  皇帝和大臣们看着这只奇大无比的老鼠,放了河神。河神有好生之德,祈求皇上放过老鼠,保证自己会带老鼠离开,从此不踏进该国。皇帝应允了。报完恩的黄鼠狼与河神告别,河神抱着老鼠走出了城门。
  在郊外的小路上,河神放开了老鼠,但老鼠不肯离开:"让我跟着你吧,走之前我要帮你一个忙。"河神又是哈哈大笑:"知道吗,我是神灵,而你只是一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河神路过的下一个国家正在打仗,他只好挨着城楼走;突然城楼倒塌,砖块瓦砾把他掩埋了。他被困住了,看不到光,找不到太阳。就在河神不知所措时,老鼠忙碌起来;一阵辛苦后,河神看到了光,一缕明媚的光线穿入瓦砾中,仿佛射入河神的心,他从洞里爬出来,又逃过一劫。而那只老鼠已不知去向。
  河神走出来时绊到死去的士兵的腿,一只跳蚤正趴在上面。跳蚤说:"我好久没喝新鲜的血了,你能让我喝一小口吗?我会报答你的。"河神应允了,跳蚤在他头皮上咬了一小口,痒痒的。"谢谢你,我会报答你的。"跳蚤说道。
  河神去了下一个国家。他记得那个国家周围的风景,这里离黄河不远了。守城的士兵一看到他,就把大门打开,接着猛打他脖子几下。河神被五花大绑送到皇帝跟前。
  这又是个疑心很重的皇帝,他看着河神说:"莫非你就是来自东方的圣人天地之子?"河神摇摇头。"你是要来取代我的皇位的吧?"皇帝狡诈地笑道,"你不老实交代我就杀了你!" 河神结结巴巴地说:"不,不是的。"皇帝不相信,不等河神再解释,就命令士兵把他推出去处斩。
  看着刽子手手拿寒光闪闪的大刀,河神皱了皱眉头,他想起黄河的鲤鱼,永别了,兄弟姐妹们!就在刽子手落刀的瞬间,跳蚤钻到其腋下,狠狠咬了一口,结果刽子手的刀砍在了自己的小腿上。
  "异象!是异象!"大臣们恐慌着,他们建议皇帝和河神好好谈谈,看来此人命不该绝啊! 于是皇帝再次把河神叫入宫中:"你真的不会取代我的皇位吗?""不会的。""你要我怎么相信呢?"河神说:"不如我们去郊外的森林里去占卜占卜吧。"
  皇帝跟着河神走到郊外。河神对皇帝说:"等一下我们会看到两种鸟,一种是猫头鹰,一种是宛雏。首先,我们各选一只鸟代表我们自己。"皇帝看了看天,已经到了深夜,夜间鸟类之王必然是猫头鹰,至于宛雏,听都没听过,是什么东西!于是皇上选了猫头鹰,河神则选了宛雏。
  "好吧,既然皇上已经选定,我们就看看大家的命运吧。"
  只见森林里飞过一只猫头鹰,嘴里叼着一只肥美的田鼠。这时,一只宛雏从猫头鹰上空飞过。猫头鹰紧张地冲着宛雏怒吼,但宛雏看都没看它一眼就飞走了。
  "看到了吧,皇上,这就是我们的命运。肥美的田鼠是你的地盘,我是不会跟你抢的。宛雏是南方的一种鸟,这种鸟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除了梧桐,别的树它是不肯栖息的;除了竹子的嫩蕊,其他食物它是不吃的;除了甘甜的泉水,其他的水它是不肯饮用的。我对世间的政权毫无听闻,亦毫无留恋,感激皇上放过我。"
  皇帝送河神走出城楼,河神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听说人间的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将它的甲骨裹上红布,放在竹箱里,珍藏在太庙的明堂上。对于它来说,它是愿意死后留下龟甲而显示自己的尊贵呢,还是宁肯活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反正换作我会选择后者。当然,对于皇上这样的天子,有身不由己之处,但愿皇上是个明君,能顺应自然,造化万物。"
  皇帝听完河神的话,突然起意想挽留他。他们站在护城河的桥上。"你真的要走吗?"皇上看着他,像看着昔日的好友。
  河神答道:"皇上没看到下面的鱼很快乐吗?"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皇帝问。
  "你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河神笑着说。
  "对呀,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
  第38节:他人甘泉,我之毒药(3)
  听了皇帝的话,河神哈哈大笑:"这就让我们回到原先的话题上吧,皇上问我'你怎么知道鱼很快乐'这句话,就表明了皇上首先是肯定我知道鱼的快乐,所以才会问我;既然你能知道我,我怎么就不能知道鱼呢?" "如果真想知道我是怎么知道鱼的,那我告诉你吧,我就是站在桥上知道的。"河神说完,纵身一跃,他潜入水中,化成金鲤。河神回家了。
  《秋水》是《外篇》里看起来最像庄子亲笔写的一篇文字,其体大思精、文情跌宕、肆意汪洋、仪态万方,庄子的潇洒、豪情、风趣与智慧全都回来了,可以算是历史上出众的"借物名篇"。
  庄子在一开头就借河神与海神的七问七答来探讨相对论。前两问谈论的是大小,三四问则讨论言论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与贵贱问题,五问讨论为人处世应何为何不为,六七问讨论达理、明权以及万物消亡、生息、充盈、亏虚的道理,并在七问中最终提出天人分际的问题。庄子告诫世人,不要自我膨胀,要返璞归真。
  小的可以是大的,大的也可以是小的,大小没有绝对的概念。把物体从大到小按顺序排成一列后,如果从小看到大,你会觉得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小的,总有比你大的东西;而如果从大往小那边看,你会觉得自己是最大的,总有东西比你小。大小根本没有定论。巨大,是大中的大,大在巨大跟前就会显得小;精小,是小中的小,小在精小跟前就是大。
  言论中的大与小是无法计算的,要看实质。小东西也会有大作用,比如前面故事中说到的黄鼠狼、老鼠和跳蚤。最小的东西,我们看不到它的形状,而最大的东西,包含天地万物,我们同样看不到它的形状。可以用言语谈论的事物是事物中"粗"的部分;只可意会而不能用言语谈论的事物,是事物中"精微"的部分。
  至于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事物只有形体差异,每个事物都在天地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彼此之间没有贵贱之分。
  何为而何不为?贵与贱是可以向相反方向转化的,不要拘执你的心志而与大道相背离。多与少之间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不要一意孤行而与大道不合。要像君主那样庄严、无私心;要像祭祀社神那么悠然自得,对百姓并无特别的私心与赐福;像大地那么旷远无穷、兼藏万物,谁都不会受到特别庇护。万物皆有生死变化,谁也不足以依靠。
  至于天人分际,明白大道的人必然通达道理,通达道理的人必然知道怎么应变,知道应变也就不会被外物伤害了。对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烈火不能烧伤,大水不能淹死,寒暑不能侵袭,禽兽不能残害。不是说他有多么厉害,能躲避万物,而是说他能明察安危,对穷塞与通达能安之若命,能谨慎对待进退,所以才能免受伤害。
  又一年的秋天来临,雨仍旧下个不停。千百条河流都灌注到黄河,致使河面大大加宽,两岸及河中小洲之间牛马都小得无法辨认清楚。河神在给海神写信,告诉这一年来自己的成长与成熟。
  第十八讲 珍重眼前的爱 --《庄子o外篇o至乐》解读
  我把《至乐》看成是《齐物论》的续集,既然曾在《齐物论》里解读过的庄子的爱情,现在终于在《至乐》中找到了略为实质点的归宿。在《至乐》里,我看到了庄子真正经历的爱情以及他实实在在的妻子,这样的爱情是跨越生死、羡煞他人的。
  世间有最大的快乐吗?有。爱情有最大的快乐吗?有。庄子的快乐就是人世间最大的快乐。
  上次梦蝶后,庄子就看到女子了;虽然只是背影,但已让他难忘。庄子的爱是建立在对世间万物无微不至的关注中的。这样广博的情愫是伟大的,但也是残忍的,因为世间没有一个女子会允许她的男人同时爱着别人。所以如果把眼光立足于世间女子,庄子的妻子非常人所能胜任,除了极大的包容心外,她还需要有顽强的忍耐力。诚然,这一切又超过了世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所以,庄子的妻子不是人,不可能是人,她更可能是花,是草,是一颗植物上的露珠,是荒原里洒落的星辰。在庄子梦蝶的瞬间,世间万物纠结起来化成一女子,站在他的眼前;这是万物对庄子的一次馈赠,也算是对这个孤独者感情生活的一次填充。
  第39节:珍重眼前的爱
  于是,在庄子梦蝶之后,女子便和他在一起了。该女子相貌平平,却也称得上娇小清秀,她说话声如和煦微风,她的手指如兰精巧柔润,她知书达理,脾气温顺恬然,从不和庄子吵架。她的发际耳边一年四季中散发着不同的芬芳,沁人心脾。这个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女子,便是庄周之妻。
  庄子与女子拜过天地后,开始静静的生活,过着简单却不单调的日子,也算美满。他们日出而起,日落而归。他们走进没有人烟的森林里采集山药、趟溪捕鱼,和天地万物混为一体。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没过多久,庄子就发现妻子的身体极其虚弱,外出归来总是气喘吁吁,还经常在半夜惊醒,脚心冰寒,额头却冒汗。焦急的庄子找来很多大夫来给妻子看病,但大夫们的回答却如出一辙:"没病啊,至少看不出有什么病。"
  庄子悉心照顾妻子。他不再让妻子陪他外出,不许妻子随便走动,他只让她安静地躺在床上,安心地看书,听听窗外的声音。渐渐地,妻子的脸色恢复了红晕,像即将成熟的蜜桃。庄子却俨然感觉到妻子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了,说话也是有气无力的。
  一天,妻子摇醒庄子,他正趴在药房的墙根睡着,药房里红泥小炉上的药罐还在扑腾扑腾冒着热气,他正在煎药。他看了看她,心里一阵慌乱:"哎呀,你怎么起来了?"妻子轻轻擦了擦他额头的汗。他的脸被熏黑了,很憔悴。"大概这就是人间的爱情吧。"妻子说着,抿嘴笑了笑,"谢谢你,何其幸运,我体会到了人间的爱。"庄子听着,想笑,又想哭。
  "我马上就要离开夫君了。虽然和夫君相处只有短短半年的时光,但我是幸福的。作为一朵花、一根草,我竟也体会到人间的爱。在这段日子里,我们没有跟世间男女一样为家事争吵,我没因为你而和其他女子争风吃醋。我无时无刻不体会着你的关心与疼爱。我想我是幸福的。"
  妻子说这些时,庄子在一边只是微微笑了笑。
  "我马上就要走了,有这半年时间相处,我已经很满足了。要知道,有些花的花期只有那么几天。"庄子眼睁睁看着,突然鼻子一酸,眼泪落下来:"你什么时候走?""马上。""那我还能见到你吗?""我虽是花草精气,但已成人形,所以死后会跟人一样,有回魂一说,在我死后的第七天,你只要在我身边敲着瓦盆唱歌,我听到你的歌声便会回头看你,这便是我们今生今世的最后一眼。"说完,妻子就毫无气息了。
  庄子的妻子就这么死了。好朋友惠子听闻,前来吊丧,安抚庄子节哀顺变。庄子没理他,只在一边敲盆高歌。妻子只要求他在第七天唱歌,但庄子却足足唱了七天。
  旁人见状开始胡乱猜想,指桑骂槐,传言说庄子的妻子生前对他不忠,所以她死后他才那么欢快。此时又有谁能懂得庄子的爱情?他强忍着伤心高歌,只为再看妻子一眼。
  终于,在第七天,妻子出现了,她跟过去没有太大区别。看到她,庄子心态比先前平和了很多,大概是这几天的唱歌已磨尽了他的痛苦。庄子看着她的身体从脚跟开始如烟般一点点褪去,渐渐地,只剩下一张花样的脸;最后连面容也消失了,化成了一只蝴蝶,蝴蝶飞到窗帘上,庄子开了窗,蝴蝶飞了出去。
  人们看到庄子抱着妻子的尸体酣然而睡,没有人知道他睡了多久,他在梦里不断发出笑声。直到有一天,女子的身体出现了尸斑;再有某一天,女子的身体开始腐烂;再后来,人们看到庄子搂着一具干瘪的骷髅。
  庄子醒来那天,骷髅被风干成灰,形成一种叫做"几"的物种。
  天空下起了零星小雨。有了水的滋养,几开始发生变化,处于陆地和水面交界处的就形成了青苔,生长在山陵高地的就变成了车前草,车前草获得粪土的滋养长成了乌足草,乌足草的根变化成土蚕,乌足草的叶子变化成蝴蝶。蝴蝶很快又变化成为虫,生活在灶下,它的名字叫灶马。灶马在一千天以后变化成为一种名字叫做干余骨的鸟,干余骨的唾沫里长出虫子斯弥,斯弥又生出蠛蠓,颐辂从蠛蠓中形成,黄从九猷中长出,蠓子则产生于萤火虫,羊奚草跟不长笋的老竹相结合又生出青宁虫,青宁虫生出豹子,豹子生出马,马生出人,人最终又归于自然。
  第40节:心理暗示有积极面和消极面(1)
  这是我在《庄子》里看到的最具体的一次轮回,在这样的物种起源中,我还是想到了爱情。同一物种会产生爱情,不同物种间也会产生爱情,物种进化间亦有爱情。庄子的爱情产生在不同物种间,却爱得那么深,甚至比同一物种间的爱情还要深刻。
  在这一瞬间,我联想到了西方哲学家关于爱情的讨论。在柏拉图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间有段很经典的对话。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就叫他先到麦田里摘一个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期间只能摘取一次,并且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照着老师的话做,结果,他两手空空地走出麦田。
  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摘不到,柏拉图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 沿途即使见到一棵又大又金黄的,但又疑心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便没有摘;等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如之前见到的好,原来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就错过了,于是我便什么也没摘到。"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就让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的树,同样只能砍一次,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照着老师的话去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
  苏格拉底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柏拉图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了下来,免得错过它后以致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婚姻。"
  如果让庄子去选择,也许他不会摘下一个麦穗,更不会去砍掉一棵树。他的爱太多,多得只能用无形去衡量。他的爱太深,归根结底他只爱着那个曾经做过他妻子的女人。他在世间行走,邀万物游戏,没有人知道他年轻的爱情--那些只开花不结果的树。
  第十九讲 心理暗示有积极面和消极面 --《庄子o外篇o达生》解读
  在这里,我想讲个关于寻找的故事。
  在一个春天,订婚没多久的女子问书生:"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去找我吗?"书生说:"会的。"女子又问:"会一直找我吗?"书生使劲点点头说:"会的。"女子再问:"你会找到死为止吗?如果我一直没出现。"书生说:"会的。"
  当天夜里,书生做了个梦,梦中有只寒蝉在鸣叫。在当地的习俗里,春日梦蝉意味着将有无法捉摸的厄运。书生醒来时发现女子不见了。他断定女子走了,急急忙忙抓起衣服冲出了门,可没走几步就晕倒在地。邻居把他送回房间,他醒来后哭着喊着要找女子。
  从那天起,他就不吃不喝了,日日在门口等着女子,想着曾经的梦,梦境里那只寒蝉叫得如此悲凉,莫非女子遇到什么不测?他不敢想下去,但他又不知道去哪找。他幻想着女子有一天会突然回来。不知不觉中,他的青丝变成了白发。
  书生还在等,像是守株待兔。没多久,一个号称会解梦的说书人路过村庄,看到少年白头的书生。了解事情缘由后,说书人捋着山羊胡笑道:"这事好办。既然是寒蝉告诉你的,那你就去找寒蝉吧。"书生一听,似乎有盼头,便问:"现在还是初春,我要去哪里找寒蝉呢?"说书人指了一个方向:"去楚国吧。"
  书生便去了楚国,他发现那里气候与家乡截然不同。楚国的季节要来得更早一点,已是炎炎夏日,无数的蝉在树梢上鸣叫,空气中一片喧嚣。
  书生走到一棵大树旁边,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捕起蝉来像拾取一样熟练。书生兴奋地说:"老先生真是灵巧得很啊!我也在找一只蝉,但它是寒蝉,深秋才会出来;一个高人告诉我楚国有这样的蝉,我便前来寻找了。"驼背老人看了看书生,笑了笑:"你看树上有成千上百只蝉,但多是夏天的蝉,寒蝉就藏在这千万只夏蝉里,你可要细心找找。"
  书生谢过驼背老人后开始用竹竿打蝉,把趴在树干上的蝉惊起,可没等他分辨出哪是寒蝉哪是夏蝉,它们又重新堆积成一团。"这样不行,你必须把蝉一个个粘下来才能看清楚。"驼背老人看着狼狈的书生,摇了摇头。书生又打了几下后仍无成效,不得已只好请教:"我看老先生捕蝉动作很伶俐,请问您有什么绝招吗?" 驼背老人说:"我倒是有一些绝招。在经过五六个月的训练后,我可以持竿,并在竿头上累叠上两个小球而不使球掉下来,这个时候我去捕蝉,能逃掉的蝉就很少了;如果练到能在竿头上累起三个小球而能让它们不从竿头上掉下来,那么能逃跑的蝉就只有十分之一了;如果能在竿头上累叠上五个小球而能让它们不从竿顶掉下来,再去捕蝉就像在地上拾蝉一样容易了。这时我立定了身体,就像一根立着的断树桩;我控制着手臂,就像一根枯树枝;虽然天地广大,万物众多,我心里却只想着蝉的翅膀。当我达到了这种境界,抓蝉就很容易了。"
  第三部分
  第41节:心理暗示有积极面和消极面(2)
  书生听完,拿着竹竿练起来;他必须努力,因为寒蝉关系着他心上人的命运。一开始,他心急如焚,连一个球都累叠不起,后来,在驼背老人的安抚下,他慢慢练习,可以累叠起两个小球了。他一天天练着,到了第三个月,他渐渐放下心中牵挂,一心与天地大同;到了第四个月,他终于可以累叠起五个小球了。第四个月刚好是夏末秋初,树上的夏蝉都死去了,只剩下寒蝉还在鸣叫。
  书生轻而易举就收获了寒蝉。他把寒蝉捧在手心,发现寒蝉抓着一个纸团,纸团上写着:"家中有事,我需回家一趟。"看到心上人的字迹,书生才放下心头大石。他快马加鞭赶回家,发现女子正给他准备丰盛的晚饭。书生一问,才知道是女子的弟弟中了举人,作为姐姐,她当然要回去庆贺。书生至此明白,梦到寒蝉并非意味着厄运,一切都是心魔。
  心魔,其实就是心理暗示。《达生》是《庄子》中叙述寓言最多的一篇,十三个寓言故事罗列在一起,每个故事基本都和心魔有关。于是,在《达生》中,生活成了一场行为艺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很多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往往是因为外物给予了他多大帮助,关键是他有坚定的信念,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就好比多了个守护神,会时刻保佑着你。
  《达生》中有个关于游泳与潜水的故事。游泳,是通过运动不让身体下沉,漂在水面依然呼吸顺畅;而潜水,则是把全身钻入水底,潜伏多时后再探出水面。
  如果说游泳是属于人对水的克服,那么潜水则是人对水的统治。于是,庄子说,会游泳的人要去学习才能懂得撑船的技术,而会潜水的人不需学习就可以撑船,并且要比学过撑船的人更熟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会游泳的人去撑船,其实依然是在与水对抗,只不过是借用船去克服水,人与水的关系依然是相对的;而会潜水的人去撑船,由于他对水已毫无恐惧,水已经成了他身体一部分,水性跟他一体,所以无论漩涡还是暗礁,他都不怕。这种不怕,就是自信。因为自信,所以无敌。
  心魔积极的一面叫自信,不积极的一面就是扰乱正常行为的恶念了。赌博的人,如果用瓦片去做赌注,他的技巧会十分高超;如果用带钩去做赌注,他的心里就会有疑惧,动作就变形了,技巧就显得不那么专业了;而用黄金做赌注的人很容易头脑发昏,心烦意乱。其实他掌握的技巧是一样的,但由于赌注不同他的发挥不同,赌注越贵重他发挥越糟糕。这就是心魔的纷扰。人对贵重物品会不由地产生顾惜的心理,有了这样的犹豫,用出来的技巧笨拙就不奇怪了。
  轻微的心魔能搅乱行为,严重的心魔则能损坏身体,疑神疑鬼就是自取灭亡。
  齐桓公在一片草泽中打猎,管仲替他驾车。突然桓公大叫起来,紧紧拉住管仲的手说:"仲父,刚才你看到了没有?你见到了什么?那个鬼影是谁?"管仲一脸迷茫,说:"什么都没有啊!"桓公打猎回来,因此疲惫困怠而生了病,好几天没出门。
  没多久,齐国有个叫告敖的道士对齐桓公说:"依我看来,大王您是自己伤害了自己。我听说你看到鬼影,人怕鬼三分,鬼怕人七分,鬼又怎么能伤害你呢?我觉得大王您是内心过于忧郁了,一忧郁,精魂就会离散在身体之外,这时你就会对来自外界的骚扰缺乏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分析和理解。郁闷的气上通而不能下达,人就容易发怒;如果这样的忧郁之气能下达而不能上通,人就容易健忘;如果既不上通又不下达,忧心忡忡,那就会生病。"桓公一听,心里舒服了些,问:"这样说来,世界上难道没有鬼吗?" 告敖说:"有啊!当然有鬼。在水中肮脏的污泥里有叫履的鬼,在厨房的炉灶里有叫髻的鬼,在门户内的各种烦攘里有名叫雷霆的鬼,朝东北的墙根下有名叫倍阿鲑的鬼在跳跃,在朝西北方的墙下有名叫攻入阳的鬼住在那里。水里有水鬼罔象,丘陵里有山鬼,在大山里有山鬼夔,在郊野里有野鬼彷徨,在潮湿泥泞的草泽里还有一种名叫委蛇的鬼。"桓公一听,赶紧又问:"那种叫委蛇的鬼长什么样?"告敖说:"委蛇的身躯跟车轮一样大,和车辕一样长,穿着紫色的上衣,戴着红色的帽子。他最讨厌听到雷车的声音,一听到这样的声音就两手捧着头站着。能见到他的人是应该能成为霸主的人。"
  第42节:心理暗示有积极面和消极面(3)
  桓公听完,哈哈大笑,说:"对对对!这就是我所见到的鬼。",桓公整理好衣帽,跟告敖坐着聊家常,不到一天,病就好了。
  桓公的病与前面那个书生的困惑是一样的。他见到鬼,以为鬼要伤害他,结果就病了;后来当他知道鬼是成为霸主的征兆,病很快就好了。这便是心魔的转换。庄子在《达生》中劝诫我们,要警惕消极的心理暗示,不能盲目迷信而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忘掉心魔,就跟醉酒之人一样,对自己毫无伤害。醉酒的人从车上坠落,虽然满身是伤却不会死去。他的骨骼关节跟旁人一样,而受到的伤害却跟别人不同,这是因为他的精神高度集中,乘坐在车子上也没有感觉,即使坠落地上也不知道,死、生、惊、惧全都不能进入到他的思想中,所以他遭遇外物的伤害却全没有惧怕之感。
  为了论证忘却心魔后的无敌,《达生》里又写到斗鸡的故事。纪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焦急地问:"鸡驯养好了吗?可以斗了吗?"纪子说:"回禀大王,还不行呢,那只鸡还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哩。"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问,纪子说:"还是不行,那只鸡还不够安静,它一听见响声就叫,一看见影子就跳,很容易躁动。"又等了十天,周宣王再问,纪子回答说:"那只鸡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还不够冷静。"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问,纪子说:"这下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故意挑衅它,在它跟前打鸣,它也不会有什么反应。大王你看,这只鸡简直就像木鸡,现在别的鸡没有敢和它对战的,一看到它就掉头而逃了。"
  原本这只鸡总以为自己很强,看到鸡就想斗,看到影子就叫,越没水平的人越虚张声势。后来,这只鸡不再浮躁了,它便有了霸气。霸气是它后天所得的吗?非也!霸气是它的真实水平。可见,只有杜绝庸人自扰,方能发挥水平。
  对心魔的消极影响,庄子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对于心魔,他并未全盘否定。他不赞成只强调心理修养而不注重形体关注,或只注重形体健康而不注意心理修养。单豹与张毅的命运就是两个典型例子。
  鲁国有个叫单豹的人在岩穴里居住,在山泉边饮水,不跟任何人争名利,活了七十岁还有婴儿一样的面容。但有一天他不幸遇上了饿虎,饿虎扑杀并吃掉了他。另有一个叫张毅的人,那些高门甲第的富贵人家无不趋走参谒于他,可他活到四十岁便患内热病而死去。单豹单单注重内心世界的修养,可是老虎却吞食了他的身体;张毅单单注重身体的调养,可是疾病却侵扰了他的内心。
  只注意心理而不注意形体,往往被心魔控制,吃力不讨好。有个叫东野稷的人很善于驾车,驾车时进退能够在一条直线上,左右转弯时能形成规整的圆形。鲁庄公认为就是在纸上画图也不过如此,于是要他转上一百圈,结果失败了,因为转一百圈已超过马的体能,东野稷的马力气已经用尽,所以必定会失败。
  心理不能盲目控制形体,毕竟形体有个度的限制,应该量力而为。同样,只顾形体而不注意心理也不行。心魔是一个暗示,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醒你,过分相信不可取,全然不信也不可取。
  想到这里,就可明白《达生》的主要意思了:要想保留本性,通达生命,就要注重心理生理的平衡。对积极的心理我们要利用它,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去创造价值;对消极的心理我们要警惕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谨慎对待自己的所作所为。同时,要顺应形体,不要盲目消耗形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生命的神奇。
  第二十讲 出头鸟尤需低调 --《庄子o外篇o山木》解读
  午夜读完《山木》,不禁感慨人间无处不凶险,人生无时不面临选择。
  从前有两兄弟,生不逢时,其时朝廷昏庸无能、百姓揭竿而起。八九岁时,父母在战火中死去,于是两孤儿跟随起义军浪迹天涯。他们坚强而努力。哥哥虽然只比弟弟大一岁,但无时无刻不想着弟弟,总是把分配给自己的馒头和咸菜分给弟弟一半。
  第43节:出头鸟尤需低调(1)
  两兄弟练就了一副好体力,为杀掉昏君给父母报仇,他们都很忘我;但相比起来,哥哥要比弟弟勇猛,而弟弟要比哥哥聪明;哥哥擅长身体比拼,弟弟擅长运用智谋技巧。两人跟随主力四处杀敌,就在起义军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强大时,兄弟俩也成了起义军中的干将。
  在战争中他们总能一次次地幸运脱险。枪打出头鸟,起义军的头领被皇帝的军队射杀,军师又被另一支武装劫持了,起义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于是哥哥被大家推选为将军,弟弟则为军师。
  兄弟两人合作,虽然历尽坎坷却无往而不利。两年后,他们终于杀入皇宫。没过多久,哥哥做了皇帝。
  当了皇帝后,哥哥夜夜不得安宁,他不知弟弟服不服他。按照弟弟的才干,他才是一国之君;但看功绩,皇位则非自己莫属。有一天,哥哥把弟弟叫了过来,说有个大臣对他们兄弟不服,要拉拢其他人推翻他们兄弟俩。弟弟一听,急了,决定想一个办法杀掉这个大臣。
  就在弟弟苦心思索有什么妙计时,哥哥命令手下把弟弟绑了起来,处以极刑。弟弟正摸不着头脑时,哥哥发话了:"我是代表国家处置你!如今天下太平,各大臣齐心协力,而你却蓄谋祸害我的大臣。"弟弟哑巴吃黄连,死在断头台上。
  类似的故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结果大致一样,只是形式不同,很难说是哥哥聪明还是弟弟聪明。弟弟不聪明他们就不会赢得战争的胜利,单凭匹夫之勇终究成不了大事。哥哥呢,他若不聪明就不会那么轻易地灭了弟弟。
  《山木》给我们讲的其实就是一个如何看待"聪明"的故事。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常常有伐木的人经过树旁却没有人动手砍伐。庄子问他们为什么不砍树,他们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感叹道:"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很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朋友:"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朋友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不成材的树与不会叫的鹅一般的无用,命运却截然不同。树因无用而免遭砍伐之灾,而鹅却因不会鸣叫,而死于屠刀之下。乍一看,会觉得这两个例子是本质一样而结果相反的例子。但我觉得《山木》中所说的选择是一种最简单的选择。
  这样的选择和有用无用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试着从人对事物的利用手段来看,一切就很明显。树无用,是为了存活,因为人对它的利用就是让它死,把它做成家具;而鹅呢,人们利用它就是饲养它,不会叫的鹅不正常,人必定会先宰了它。
  庄子的意思是,有才华,还要足够低调,才能保住形体。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去经历,纸上谈兵是毫无效果的。在《山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君的冒险。
  鲁侯向市南先生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市南先生说:"在遥远的南方有个城邑,名字叫建德之国。那里的人民纯厚而又质朴,没有任何的私欲;他们知道耕作,却不知道储备财物,总是希望能帮助别人,却从来没想过要得到报答。在知书达理的人眼中,他们不明白义的至理,不懂得礼仪的规程;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随心所欲、任意而为,竟能比我们都接近于大道;他们生时自得而乐,死后便安然入葬。我希望国君您也能暂离国政、放弃世俗,从此循大道而行。您不妨去那个国家取取经吧。"
  鲁侯说:"我也想去取经,但是通向那里的道路遥远而又艰险,还有江河山岭阻隔,又没有可利用的船和车,我该怎么办呢?"市南先生说:"只要你放下你的高傲,与百姓为伍,便有人帮你了。你不要过于执著,思想灵活点,这就是你的'车船'。"鲁侯说:"虽然这样,但我还是很害怕。那里的道路幽暗漆黑,不知道有没有野兽蟒蛇?路途那么遥远,又没有人居住,我和谁做伴呢?我没有食物,又得不到身边人的帮助,我怎么可能到达那里呢?" 市南先生说:"没有食物,就要求国君您想办法减少您的耗费,同时还要节制自己的欲念。做您最应该做的事情吧,这样一来,就算没有太多的粮食也没关系。您要有毅力,当您渡过江河就能看到大海了,海之大是一眼看不到边的,您越向前行就越发不知道它的穷尽。然而,当那些送行的人都从河岸边回家了,这就意味着您也离他们更远了!所以说,统治他人的人必定会劳累伤神,受制于别人的人必定会忧心不安。从前的尧从不役使他人,也从不受制于人,所以他是圣明的。我希望您也能减除自己的劳累,除去自己的忧患,独自顺应大道的引导而遨游于太虚的王国。
  第44节:出头鸟尤需低调(2)
  "再给你举个例子吧。我们乘船渡河,这时要是突然有条空船碰撞过来,即使心胸最狭窄、性子最急躁的人也不会发怒;倘若有一个人在那条船上,我们就会大声呼喊喝斥来船后退,喊了一次没有反应,喊了第二次也没有反应,于是第三次就必定会骂声不绝。刚才不发脾气而现在却发起怒来,那是因为刚才船是空的而今却有人在船上。所以说,一个人如果能处世无心而自由自在地遨游于世,就任谁都不能伤害他了!" 《山木》用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没有不吃苦就能获得幸福的捷径。君主要治理国家,首先要勇于自我冒险,你不以身作则去吃苦,百姓会服你吗?天下会顺从你吗? 等大业已成、国家建立后,做君主的就应该注重个人修养了。在《山木》中庄子对"贫穷"与"疲困"有个分辨。贫穷,是物质生活条件的匮乏,是清贫的意思。在西方哲学中,贫穷意味着修炼、禁欲与简单生活。而疲困则是心理的空虚,软弱无力,既没有特别想要的,又没有特别不想要的。庄子为君主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君主要贫穷,要磨炼自己,但不能疲困,不能心无壮志。
  有心有才的君主经过不断的努力,让国家繁荣富强了,这时就要提防了。庄子所说的"提防"是有深意的,你要提防别人,却不要祸害别人。对一个国家来说,必须要和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交流,同时又要提防他们图谋不轨。
  《山木》在最后大谈特谈友情。友情是一切情感的根本。同一社会契约下的两个公民,因为有了友情,才会产生好感,才会共同去完成某件事。友情再进一步就是爱情,爱情有了结果,出现了生命的精彩,于是才有了亲情。
  这里有两句话最让人深思。第一句是:以利益为基础而结合到一起的人,一遇到困穷、灾害或者危难就相互抛弃了;以天性为基础走到一起的人,遭遇到困穷、灾害或者困难却依然可以相互帮助和取悦。第二句是:不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好处是相当困难的。
  先说第一句,它出自一个典故。有一天孔子问桑说:"我两次在鲁国授课被人驱逐;在宋国的树林里休息又受到砍树的惊辱;我在卫国被人拒绝接纳;我流落到商、周之地,穷愁潦倒;在陈蔡间还受到了围困与纷扰。天啊!为什么我会遭到这么多的灾祸?现在我的亲朋故交都疏远我了,弟子友人也离散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桑说:"难道你没有听说过林回逃亡的故事吗?林回逃亡的时候,不要价值千金的璧玉,而是背起婴儿就跑。有人议论说:'林回是为了钱财吗?可初生婴儿的价值比起千金的璧玉来未免也太少了。他难道是为了怕拖累吗?可带着初生的婴儿就一定要负责照顾和看护,这样说来婴儿的拖累又太多了。然而,林回竟然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却背起了婴儿,到底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只有利益的关系,而这个孩子跟我却是天命的关系。'因为利益关系而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而以天命、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相依为命。相互收容与相互抛弃差别太大了。君子们的交情看起来平淡得跟清水一样,而小人们的交情却甜得像甜酒一般;君子淡泊名利却心地亲近,小人表面甘甜却利断义绝。凡是无缘无故就能接近相合的,最后也一定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孔子说:"我知道了,我由衷地感谢你的指教!"此后,孔子便终止了学生的学业,丢弃了书简;学生也不必再向他行揖拜的礼节了,但学生们对老师的敬爱却更加深厚了。
  第二句话出自颜回与孔子的对话。
  颜回问:"为什么说不接收他人的利禄会比较困难呢?"孔子说:"你新官上任时,会觉得办什么事都很顺利。慢慢地,就得到了爵位和俸禄,接着你会发现奖赏会越来越多。其实这些外物带来的好处本不属于你,只不过是你的机遇好,刚好赶上这些横财。我们读过书,都知道君子不会做强盗,贤人也不会去偷窃。如今我却要如饥似渴地获取外物的利益,这又是为了什么呢?所以说,在鸟类里,没有比燕子更聪明的了,燕子目光敏锐,它们看到不适宜停歇的地方绝不会再看第二眼,即使食物掉了也会舍弃不顾决然飞走。燕子很怕人,却能安全自如地进入到人的生活圈子中,那也只不过是将它们的巢窠暂时寄于人的房舍中而已。"
  第45节:因怂恿而妄信(1)
  也许有点残忍,但我还是把这段话理解成孔子对友情的认识:友情是一种关系,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山木》讲的不仅仅是树木怎么存活于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阐明了木与木、树与树的关系问题。
  在这一点上,古代中国的哲学与西方哲学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哲学主要有儒家道家两大流派,强调的是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应该怎样发展自己、保存自己。而西方哲学则是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点说,中国哲学强调自我,讲究个人精、气、神的修炼;而西方哲学的立足点则多半在于社会制度、社会契约、社会良知等方面。所以,我们在读《庄子》时往往只想到自我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读《山木》时,我不禁想到《柏拉图对话集》中的《吕锡篇》(亦叫《论友情》)。庄子不可能知道苏格拉底,然而在这两位智者的思想中,我竟然看到了几乎相同的耀眼火花。
  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功利的,友情的建立是有目的性的,是出于一种自我满足的心理;进一步说,友情是你对别人的一种欣赏、喜欢或爱慕,而这样的爱却是出自你想利用他、和他一起完成某种事业的欲望。于是,从价值上看,友情是两个人相互利用与被利用的结果,是两个公民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转化、弥补与创造。
  在《山木》中,庄子借孔子的话说明了这一点:你想不受天地的损害容易,你想不受别人的奉承贿赂却很难。因为你不能阻止别人利用你,他们一旦看到你的价值就会千方百计拉近彼此的距离,到时候,人世间的你争我斗就会无法休止。
  正因为友情伟大,所以友情可怕。庄子让我们看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情景。当你失去利用价值,或者威胁到他人的价值时,你就要小心了。
  然而,我宁可相信故事中的那个弟弟是因为爱而选择了幸福地死去,也不愿相信他是愚蠢的。人世间有那么多爱、那么多恨,但爱始终比恨多一点点,正是因为多出的这一点点,爱化解了恨。
  第二十一讲 立得定,才不致因怂恿而妄信 --《庄子o外篇o田子方》解读
  已不止一次听人说这是个信仰匮乏的年代了,我曾以为这是当今世界特有的精神问题,读完《田子方》后我才觉得,信仰匮乏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问题。
  信仰,简单地说,就是相信。相信爱情的美好,相信友情的无价,相信亲人的和睦,都是一种信仰。从群体来看,老百姓们对国君政绩的肯定与支持亦是一种信仰;从个体来看,一个平民有理想、有目标、有竞争对手、有喜欢或崇拜的精神榜样,也是一种信仰。《田子方》就诠释了这两种信仰。
  信仰匮乏之所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都有过,就因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乱世中的百姓就如同草芥般微小,失去立身安命之所,他们的信仰也早已失去,就只能随波逐流。
  有了这么个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过去的君主或起义者为什么要用仙人、巫术、鬼神等去麻醉百姓,俘虏百姓,最后再用军队、武力、法令等等来巩固统治了。
  周文王在渭水游览,看见一位老人在水边垂钓,可仔细一看,这老人又不像是在钓鱼,因为他并非把钓竿拿在手里,而只是让钓钩悬在水面上。看来他并不是有心在钓鱼。文王一看,觉得老人非同一般,决定要任用他,打算把整个朝政都委托给他,然而,文王又担心自己的大臣对这个老人不信任敬服。他左思又想,本想算了,又实在不忍心看到天下臣民失去一位贤德的大士。于是一大清早文王就召集了众臣嘱咐说:"我昨晚上梦见了一位非常贤良的人,他有着黑黑的面孔、长长的胡须,骑着一匹杂色马,四只马蹄半边是红色的,他大声命令我说:'赶快把你的朝政托付给那位在渭水垂钓的老人吧,这样你的百姓也就可以解除痛苦了!'" 众臣闻听惊恐不安,颤抖地说:"看来这个托梦人就是君王的父亲啊!"文王说:"虽然是先王托付的梦,但为了谨慎起见,我们还是找巫士占卜一下吧。"众臣说:"这是先君的命令,君王不必多虑了,又哪里用得着再行卜问呢!占卜就是不信任,那可是对先君不敬啊!"听了众臣的话,文王便迎来了那位渭水垂钓的老人(即姜尚),当场把朝政委托给他。
  第46节:因怂恿而妄信(2)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通过耍手段决定结果的案例,跟陈胜吴广把黄符藏于鱼腹一样。用孔子的话来说,文王之所以假托于梦,借用先君的话,其目的只是为了让臣民在短时间内信任并顺应他。
  从结果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快速传播案例。传播者是文王,受众是大臣百姓,手段是借先君之言。对于我们来说,分析如何利用大众的信仰匮乏去传播自己的思想,还不如探讨一下如何才能使大众有信仰,因为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传播者,而是受众。
  要想找到治本之法,得先来看看我们的信仰是怎样变得匮乏的,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如此迅速地丢失了信仰。
  庄子去拜见鲁哀公。鲁哀公说:"鲁国上下那么多儒士,恐怕很少有信仰先生所推崇的道家学说的人。"庄子说:"依我所见,鲁国的儒士其实很少。"鲁哀公说:"全鲁国的百姓差不多都身穿儒士的服装,你怎么说儒士很少呢?"庄子说:"我听说,那些戴圆帽的儒士知晓天文,穿方鞋的懂得地理,用五色丝绳挂着玉佩的遇事能决断。然而,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真正身怀学问和本事的学士不一定要穿儒士的服装,穿上儒士服装的人也不一定真正具有那种学问和本事。你如果不相信,你不妨在国中立个号令,没有儒士的学问和本事而又穿着儒士服装的人将以死罪论处,看看情况。"于是,哀公按照庄子说的号令五天,结果鲁国上下几乎没有再敢身穿儒士服装的人了,只有一个男子穿着儒士服装站立于朝门外。鲁哀公召他进来考验他的学识,以国事征询他的意见,发现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他都能做出回答。这时庄子笑道:"鲁国如此辽阔而儒者却只此一人,怎么能说是很多呢?" 可见,这个社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多,半斤八两却夸夸其谈的人倒有不少。本来我们是可以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被这帮不学无术却又热衷于欺世盗名的人一搅和,很多立场不坚定的人就成无头苍蝇了。
  这是告诉我们要明辨是非,不要太容易被人怂恿。有了坚定的立场,我们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审美准则了。
  庄子在这里给我们讲述了很多这方面的高手,他们外表平凡,乍一看连乞丐都不如,实质上却都是真正的大师,是一批把生活当艺术的能人。像姜子牙,虽用直钩钓鱼,亦能使愿者上钩;像宋元君花费心思寻找到的画师,他只需赤裸上身盘腿而坐,无须润色调墨,信手拈来,便足以入木三分。
  外物不能随你而变,主观唯心是要不得的。你必须要看到,世事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明智之举。真正的信仰,不是相信别人,而是建立自己对自己的信仰。
  前进的道路上,你是自己唯一的对手。今天和昨天相比,你是否进步了一点?明天跟今天相比,你又要树立怎样的信心,设计怎样的理想?这便是你的信仰。不要把别人或先人作为对手。拿别人做对手太被动,人家不前进,你也前进不得;看着人家停滞你便沾沾自喜,孰不知自己亦在停滞之中。选先人做榜样或对手是没头脑的行为,因为时代不同,价值观也已发生改变,你和先人哪有可比性呢? 你选择的对手必须是有潜力的、永远向前的、未来不可限量,这样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当你明白这点后,一切事情都变得积极了,你也就不至于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了。
  列御寇要向伯昏无人展示他高超的射箭技巧:他拉开弓弦,在手肘上又放了一杯水,这才发出第一支箭;还没等箭头射入靶子,他紧接着又搭上了另一支箭;刚射出第二支,第三支箭便又搭上了弓弦。他熟练地射着,这时他的形态就像一动也不动的木偶。
  伯昏无人看后,取笑道:"这不算什么。你的伎俩只是有心射箭的箭法,还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法。我想跟你爬到高山上,脚踏摇摇欲坠的石块,面对百丈高的深渊,我看到时你还能不能射好箭?"说完,伯昏无人拿着弓箭登上高山,脚踏危石,身临百丈深渊,背转身去慢慢向悬崖退步,直到部分脚掌悬空这才拱手恭请列御寇跟上。这时列御寇伏在地上,吓得汗水直流到脚后跟。伯昏无人说:"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向上望能窥测青天,向下探能潜入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神情始终不会改变。如今你却胆战心惊,眼花缭乱,在这种情况下你想要射中靶子就很困难了。"
  第47节:言语是沟通工具(1)
  由此我想对有真本事的人说,看到你进步,旁人总会眼红的,他们会想很多法子去刁难你。对于这些无聊的挑战,你应该学会笑着面对,最大的侮辱其实是最大的鼓励,最尖酸的取笑恰恰是最善意的进言。只有耐得住寂寞与刻薄,才能真金不怕火炼。真正的射手,不妨隐忍于黑暗,太阳升起之时正是你弯弓射日之机,到那时,箭在心中,自然百发百中。
  第二十二讲 言语是沟通工具,也是达意的障碍 --《庄子o外篇o知北游》解读
  《知北游》既名为"知",想必是到过北方的了,多情的庄子在走马观花的行程中播下了无数爱的种子。
  南方还是盛夏,北方却已是严冬。南方那些枝叶繁茂的树纷纷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北方枯萎的树,因为在表面上北方那些树毫无枝叶,没有生机,但它们的内心世界却是荡漾的、闪烁的、流光溢彩的。庄子,这个绝顶睿智的男子就在它们身边,喝酒,冥想,偶尔哼几句小调。
  我能想象,南方的树实在太羡慕北方的树了,于是它们在一夜间全都枯萎了,也都变成了北方冬天的树。它们想念着庄子,唱着忧伤的曲子,其实是在感激,感激庄子的旅行,像一阵风的旅行,因为这个男人对一切事物都怀着小心而好奇的心思,这些不曾享受过爱宠的植物从他的关怀中获得了温暖。
  而庄子的关怀转瞬即逝,留给它们的只有一段伤心。它们无法离开土地,无法跟随庄子的脚步,于是它们纷纷变成了冬天的树,幻想着身处北方,等待着和庄子的再次偶遇。没过多久,枯萎的树开出了花朵,那是它们对知己的思念;没过多久,花朵落下,那是它们对土地的亲吻;没过多久,树死了,没有留下果实。没有结局的故事,只能永远埋在心里。
  庄子的爱是泛滥而博大的,我在他的爱情世界里看到了成千上万卑微的生物,它们的爱情绝望得纯粹、美丽得失真。
  在《知北游》里,空想家庄子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无声的世界。这里的无声是指没有人声,而风声、雨声、流水声、呼吸声则都是可取的,不然就没有天籁了。因此庄子在此给每个人的嘴里都塞了点什么,让他们暂且成为哑巴。
  庄子在《知北游》里对真理是这样定义的:无法用语言归纳,存在于你我之间,有待时间的考证,但终究是正确的。
  庄子希望消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这样的距离消失后,你我就等同了,我得道你便得道。庄子其实是把消灭人与人的距离看成了一个跳板--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便拉近了人与道的距离。
  取消语言,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都绝对是种疯狂荒诞的举动。但在我看来,庄子的想法无疑是先进的,他是要彻底去除影响我们真正沟通的障碍。我们之所以不习惯没有语言,就是因为我们一心想要利用语言,语言让我们相互沟通,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而庄子认为,我们之所以离不开语言,是因为除了使用语言我们没有其他办法来解释我们与别人的不同看法、见解和意见。
  只有庄子可以让我们达到思想一致。有了心的大同,语言就成了多余的东西。当我们能够心心相印,一个眼神、动作、表情都能代表我们的心意:父母子女之间不需要语言就能实现赡养与尽孝,师生之间不必说话便能做到知识流通、教学相长,夫妻之间不用多说即可相亲相爱。没有语言,争吵与打斗就少了,无聊的喧嚣也就少了。
  庄子的意思是,大道和真理不需要语言就能在我们心中流通。取消语言后,那些对我们生活有用的道理、真正的道理能够在我们心中流传;而那些谬论,那些不正确的见解,因为彼此无法达成大同,所以便无法在我们之间流通。
  不难看出,庄子之所以提出"取消语言,不许说话,说出来就过时"的观点是建立在一个客观前提下的,而这个前提又是自始至终贯穿了《庄子》全文的,那便是:天地万物不属于你我,天地只属于天地。
  庄子把个体的私有化改成个体的公有化了。这样一改,世界就有趣多了。你的身体不仅仅属于你,还属于你的父母、儿女、妻子、老师、朋友……范围一点点扩大,当它趋向于无穷大后,你的身体就是属于天地的。同样,你的父母、儿女、妻子、老师、朋友……他们的身体也是属于你的。因为共同的躯体为大家所有,于是思想便可以在这个躯壳里自由流通。这是庄子对躯体的一种突破,是一种最具理想色彩的创举。
  第48节:言语是沟通工具(2)
  舜请教丞说:"道可以获得而据有吗?" 丞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能占有的,你又怎么能获得并占有大道呢?" 舜说:"我的身体不是被我所有,那谁又能拥有我的身体呢?" 丞说:"这只是天地把形体托给了你,生命不是你所据有的,这是天地给予的和顺之气凝积而成;性命也不是你所据有的,这是天地把自然之气凝聚于你;你的子孙也不是你所据有的,这是天地所给予你的蜕变之形。所以,行动时不知去哪里,居留时不知持守什么,饮食而不知滋味。行走、居处和饮食都不过是天地之间气的运动,对这种无形之气又怎么可以获得并据有呢?" 性命不是你私有的,子孙不是你私有的,你所得到的不是你私自拥有的,所失去的也同样不是你个人所能承受的。庄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幸福减半,痛苦减半。
  在提出了应当取消语言、躯体应该公有、幸福与痛苦程度均可减半后,庄子开始探讨大与小的问题,指出最大亦是最小。因为没有语言,所以一丁点声响便是全生灵的回声,最伟大的天地之道也往往体现在蝼蚁中、在稻田的稗草里、在瓦块砖头中、甚至是在大小便里。极小亦是极大,因为那么小的地方都体现着本质,所以整体上自然应当更加能够体现出本质。
  之后,庄子又提出了对人生机遇的看法,他并非是要麻醉广大人民,他只想让大家跟他一样潇洒。这也是他提出躯体公有化后的第二次理想化创举,他把躯体当成一个旅馆,一个客栈,一个情感(喜怒哀乐)的暂居地。
  有一天,颜渊问孔子:"我曾听老师说过:'不要有所送,也不要有所迎。'请问老师,一个人应该怎样居处与闲游呢?"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外表适应环境变化但内心世界却能持守;现在的人,内心世界不能持守而外表又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够顺应外物变化的人,必定能够内心恒定而不至离散游移,对于变与不变都能泰然处之,安闲自得地跟外在环境相顺应,必定会与外物一道变化而不至于有所偏移。韦氏的苑囿、黄帝的果林、虞舜的宫室、商汤、周武王的房舍,都是他们养心待物的好处所。那些被称作君子的人,如儒家、墨家之流,尚且以是非好坏来相互诋毁,何况现时的人呢!真正的圣人与外物相处却不损伤外物。不伤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会伤害他。正因为无所伤害,因而能够与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无论山林还是旷野,都使我感到无限欢乐!可是欢乐还未消逝,悲哀又会接着到来。悲哀与欢乐的到来我无法阻挡,悲哀与欢乐的离去我也不可能制止。可悲啊,世上的人们只不过是外物临时栖息的旅舍罢了,人们知道遇上了什么却不知道遇不上什么,能够做自身能力所及却不能做自身能力所不及的事。不知与不能,本来就是人们无法回避的,一定要避开自己所不能避开的事,这难道不可悲吗?最好的言论是什么也没说,最好的行动是什么也没做。要想把每个人所知道的各种认识全都等同起来,那就不免浅陋了。"
  人的遨游,首先是心的遨游,命运的好坏总是短暂的,幸福与悲伤转瞬即逝。所以没必要为生死难过,没必要为厄运担忧。
  读到这里,正听到了午夜收音机里传来一个细微的女声在吟唱关于冬天里树的故事。当唱到"你像一阵春风拂过了我的生命,却只留下一段伤心给我,让我无法寻觅你的影踪"的时候,我看到庄子情不自禁地朝南方看了看;当唱到"我在这里等你,等成了一棵冬天的树,把对你的思念开成了花朵, 静静守候着你经过"的时候,我看到庄子转了个身,急欲离去--至于他选择了飞天还是入地,无人知晓。
  我是一棵冬天的树,我在想你;我是一棵冬天的树,我在等你;我知道这一切都无法有结局,我只能够把这一切放在心里……我在无边的空气里听着那个女声的呢喃。叶子是她的嘴唇,嘴唇已经干裂,她声音嘶哑,心情濒临绝望。是幸福的绝望吗?我不知道,也无法言说,好在我们已经不再需要语言了。
  第49节:勉强自己就是庸人自扰(1)
  下篇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
  第二十三讲 勉强自己就是庸人自扰 --《庄子o杂篇o庚桑楚》解读
  如果说《内篇》是种子,那么《外篇》便是枝干,《杂篇》则是枝头上新鲜的嫩芽或者花蕾。作为《杂篇》里的第一篇,《庚桑楚》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文字夹叙夹议,故事中的人物性格饱满,对话生动,而作者思维的跳跃亦如神龙见首不见尾。这种跳跃对我们的理解力来说无疑是一种障碍,而我们要进入《杂篇》世界的唯一钥匙就是把篇中不同的故事联系起来,重新组合排列,与议论中的思想交相辉映,如此一切疑问便迎刃而解。
  有一位"完人",他集天下万千宠爱于一身,一出世便含着金钥匙,拥有数不尽的金银珠宝、吃不完的山珍海味,因为父亲就是开国元勋,所以他不必争取就已然声名显赫。他身高八尺却不粗鲁,长相俊美而富有气质,天下女子无不想和他交往,天下男子无不羡慕并仿效他。
  可这个男子偏偏多愁善感,情绪跟六月的天气一样说变就变,时而忧伤,时而快乐。他每天总是很烦恼:身边那些照顾我的长辈们到底是出自真心还是假意?那些喜欢我的女子难道只是喜欢我的外表吗?我知书达礼,她们怎么就不欣赏我的学识呢?还有那些围绕在我身边的男人,他们恐怕都是些狐朋狗友吧?他们为什么要和我结识呢?是不是对我有什么企图啊?他们会嫉妒我吗?我的处境是不是很危险呢? 男子想来想去,终于有一天,他承受不住内心的煎熬,想要逃到东方去,听说那里有圣人。他就这样出发了。他走在路上,无数官宦给他磕头鞠躬,他只得以包袱捂着脸落荒而逃。他跑到郊外,收割的农民看到他都停下手里的工作,拿出家中的水果和地方特产犒劳他。他跑到树林,猎人拿出刚捕捉到的猎物伺候他。男子应接不暇,只是用包袱裹着头使劲跑。跑着跑着,听不到人的声音了,身边的空气也热了起来。男子把包袱摘下,发现自己走在一片荒漠上。
  此时恰好是中午,太阳悬挂在头顶上,黄沙炙热,他的脚步慢了下来。走着走着,他发现脚下有一团黑影。又走了好几步,发现黑影总要比他提早到达前面的地方。他就开始羡慕起影子来,问:"影子啊影子,你怎么总比我快呢?在这么热的天,你的动作怎么还是那么便捷呢?"影子不说话。男子又问,影子依然不说话,男人气得火冒三丈,手舞足蹈。
  这时,他发现影子比自己舞动得更厉害。男子更气愤,想好好教训教训影子。他用脚踢影子,却怎么也踢不到,他一抬起脚,影子就不见了,他的脚刚一落地,影子又出现了。好啊,你这个影子竟然跟我玩捉迷藏!男人看着影子,影子也看着他,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只好继续上路。
  太阳渐渐西下,他发现自己越走越慢,而影子却越走越快了。他干脆跑起来,却越跑越赶不上影子。突然,他灵机一动:"影子啊影子,不如我们交换身份吧,你变成我,我变成你,这样就是你追赶我而不是我追赶你了。"接着,他又想到一个办法:自己钻到影子里不就可以了吗?他把脸贴在地上,和影子紧紧挨在一起,他发现自己越靠近地面影子和他的关系就越亲密。渐渐地,他整个人都趴在地面上了。为了成为影子,他强忍着沙土的炙烤,终于发现自己和影子重合了。接着,他觉得自己越来越渴,到后来,他不知不觉地睡了过去。
  再后来,人们在沙漠发现了一具干尸,那干尸远看像一只潜伏的蜥蜴,近看像一只动作笨拙的蟾蜍。没有人想到这具干尸就是曾经的美男子。
  庚桑楚是老子的弟子,居住在畏垒山上,独得老子道家学术的真传,他辞去了奴仆中致力标榜仁义炫耀才智的人,跟他住在一起的只有敦厚朴实的人,供他役使的只有任性自得的人。就这样住了三年,结果畏垒山一带庄稼连年丰收。附近的百姓传言:"庚桑楚刚来畏垒山时,我们对他这样的人都感到诧异,对他以往的经历也是半信半疑。奇怪的是,如今我们一天天计算收入的多少,虽然还有不足,但一年下来总的收益也还算得上富足。庚桑楚这样的人,恐怕就是圣人了吧!不如我们像供奉神灵一样供奉他,像对待国君一样敬重他吧!" 庚桑楚听了大家的谈论,很不愉快。弟子们都感到很奇怪。庚桑楚说:"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春天阳气蒸腾,百草勃发生长,如今正是秋末庄稼成熟、果实累累的时候。春华与秋实,能够这样难道是没有缘由的吗?这是自然规律的运行所致。我听说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就像没有生命的人一样,只是淡泊宁静地生活在小屋内,而他下面的百姓则纵任不羁,全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如今畏垒山附近的百姓私下里谈论我,竟然想把我列入贤人的行列而加以供奉,难道我乐意成为大家注目的人吗?我是因为严格遵从我老师的教诲而对百姓的想法很不满意。"
  第50节:勉强自己就是庸人自扰(2)
  有个弟子提出异议:"其实不是这样的。老师有没有想过,在小水沟里,大鱼没有办法回转它的身体,而小小的泥鳅却能转动自如;大的野兽无法在矮小的山丘隐匿它的躯体,但是妖狐却能够轻易地藏身其中。道理都是一样的。尊重贤才,所以授权给他们;以善为先,给人利禄。这个规则从尧舜时代起就是这样,何况畏垒山一带的百姓呢!老师你还是顺从大家的心意,做大家心目中的能人吧!" 庚桑楚一听,勃然大怒:"你过来我跟你说!口大得能吞下马车的巨兽,一旦孤零零地离开山野,就不能免于罗网的灾祸,猎人会剥它的皮,煎它的肉,熬它的骨;口大得能吞下帆船的大鱼,一旦离开了水,小小的蚂蚁也会爬上它的身体蚕食它的血肉,使它困苦不堪。所以鸟兽不会厌恶山太高,鱼鳖不会讨厌水太深。想要保全身形本性的人会隐匿自己的身形,不会厌恶深幽高远。尧与舜又哪里值得去称赞和褒扬呢!" 我把庚桑楚与学生的这段话当成是庄子关于人与影子论述的延伸。野兽藏于深山,就好比有才华的人藏于田野、郊外,远离人世。而影子对于人来说,也是一种藏。人是影子的实体,是影子的挡箭牌。世间的风吹日晒,雷击雨淋,受伤的是人,而不是影子。庚桑楚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他才不愿做众人的挡箭牌。尽管世间的是非始终困扰着他,但他总能静下心来,让自己游离于世俗功名之外。
  与庚桑楚相比,有个叫南荣的人身上体现的则是人们内心的烦躁。南荣内心虔敬地问庚桑楚:"我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要怎样学习才能达到先生你所说的那种境界呢?" 庚桑楚说:"你要保全好你的躯体,要护养好你的生命,不要为谋取私利而奔波劳苦。像这样修行三年时间,你就可以达到我所说的那种境界了。"
  南荣说:"我没听懂先生的话。瞎子的眼睛和普通人的眼睛,从外形上我看不出有什么不同,而瞎子眼睛却看不见东西;聋子的耳朵和普通人的耳朵,表面上我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同,而聋子的耳朵却听不见声音;疯子的样子与普通人的样子,我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可疯子却不能把持自己。形体与形体之间本应是相通的,但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难道说是有什么外物使它们有所区别吗?如今先生对我说'保全好你的身形,护养好你的生命,不要为谋取私利而奔波劳苦',我也只不过勉强听到耳朵里罢了,还不知道有没有用呢!" 庚桑楚说:"我能说的话都已经说完了。万物各有所长,各有各的使命。小土蜂不能孵化出豆叶虫;越鸡不能孵化天鹅蛋,而鲁鸡却能够做到。越鸡与鲁鸡的禀赋并没有什么不同,能做到或不能做到是因为它们本身能力的区别,这就是它们存活在世界的意义所在。就拿现在的我来说,我的才干很少,没能力让你受到感化,你为什么不去南方拜见老子呢?" 南荣于是带了足够的干粮,走了七天七夜,来到老子的住处。老子看着他说:"你是从庚桑楚那边过来的吧?"南荣点点头:"是的。"老子说:"怎么跟你一块儿过来的人那么多啊?"南荣吓了一跳,恐惧地回过头来看自己背后。
  老子说:"你听不懂我的话吗?"南荣低下头,看着脚尖,羞惭满面,然后慢慢抬起头来,叹息道:"现在我已忘记了我该怎样回答你了,因为我已经忘了我想问你的问题。"老子说:"你是什么意思呢?"南荣说:"人活在世界上,到底是要聪明点好还是不要那么聪明才好呢?不聪明吧,人们说我愚昧无知;聪明呢,反而给自己身体带来愁苦和危难。没有一颗仁慈博爱的心就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别人,可如果你去宣传和推广仁义博爱之心,又反而会给自身带来愁苦和危难。如果做事不讲信义道德会伤害他人,可如果你去宣传推广信义道德又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愁苦和危难。这些状况就是我所忧患的事,希望先生能帮我解除忧患。"老子捋着胡子说:"你刚才来的时候,我看到你眉宇之间的浓雾,也就知道你的心思了。你现在说的话更证明了我的猜测。你忧心忡忡又失神落魄,简直像死了父母一样,而你心中的迷惑又好比你举着竹竿想要探测深不见底的大海。看来你确实是个丧失了真性情的人啊,那么迷惘,那么昏昧!你一心想回到你的真性情里,却不知从何入手从哪里做起,我实在同情你!"说完,老子就让他回去了。
  第51节:勉强自己就是庸人自扰(3)
  然而,经过足足十天的愁思苦想,南荣还是一无所获。于是他决定再次拜见老子。
  老子看到他,叹了口气,说:"虽然你作了自我反省,但你依然郁郁不安的心情让人看着实在是沉重啊!我还能感觉到你心中那些欲望外溢的情况,这说明你多少还是有点邪念。人一旦受到外物的束缚,心神就会不可避免地变得繁杂与急促,内心世界必然会堵塞不通杂乱无绪,外部感官也会闭塞不通。外部感官和内心世界都被束缚缠绕,就算你道德再高尚也不可能持守,更何况是你这种刚开始学道的人呢!" 南荣说:"如果有人生了病,住在周围的乡邻就会询问他病情怎么样,有什么感觉;生病的人如果还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病情,那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像我这样的人去听闻大道,就好像吃了药反而加重了病情。现在,我只希望能听到一些关于养护生命的常规就可以了。"
  老子说:"养生的常规能使躯体与你的精神浑然一体并谐和发展吗?能不失去真性情吗?能不求助于卜筮就知道吉凶祸福吗?能只是满足于自己的本分吗?能对消逝了的事物不作过多苛刻的追求吗?能舍弃效仿他人的心思去寻求自身的完善吗?能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生活吗?能心神宁寂无所执著吗?能像初生的婴儿那样纯真、质朴地微笑,简单地面对世界吗?你要明白,初生的婴儿整天啼哭而咽喉却不会嘶哑,这正是因为他声音的谐和自然已经达到了顶点;婴儿整天握着小手而不松开手指,也正是因为他的小手自然地握着,保持着原来的天性与常态;婴儿整天瞪着小眼睛,一点也不眨,这也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不会受制于外物。如果人能像婴儿那样,行走起来不知要去哪里,平日居处不知道做些什么,接触外物无所用心,宛如随波逐流、听其自然,这就是养护生命的常规了。"
  南荣若有所思,再问:"难道这就是至人所谓的最高思想境界吗?"老子说:"不,不是。这仅仅只是像冰冻消解那样,自然而然地消除我们心中忧郁的本能。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同普天下的人一样向大地寻食,又跟大家一起向天寻乐,不因外在的人物或利害而扰乱自己,不参与异端,不参与图谋,不参与尘俗的事务,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走了然后又心神宁寂无所执著地到来。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养护生命的常规。"南荣又问:"难道这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吗?"老子说:"不是。我起初问过你,你能够像初生的婴儿那样纯真、质朴吗?婴儿活动不知道干什么,行走不知去哪里,身形像枯槁的树枝,心境像熄灭的死灰。像这样的人,灾祸不会到来,幸福也不会降临。如果祸福都不存在,哪里还会有人间的灾害呢!没有人间的灾害,也就无所谓养护不养护生命了。"
  过分强求自己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就会使人产生烦恼。对于那些自己能做到的事,如果没有按一定的规律去合理安排,依然会让人烦躁、猜疑、不安、浮躁,于是乱了本心。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南荣第一次见老子时,老子见到他就问:"你怎么还带着这么一大帮人来?"老子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南荣真的带了很多人来,而是说南荣的脑子里面有很多人的烦恼,他是带着满脑子的杂念来向老子请教问题的。烦恼可以传递传染,甚至三四个人的烦恼可以同时堆积在一个人的头脑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总是对别人的事充满了好奇?在好奇心的作祟下,我们便会不安分起来,想进入别人的生活。殊不知这样一来,别人生活里的烦恼、他们遇到的问题,就会趁机进入,制约并困扰着我们的大脑。我们的烦恼有一大部分原本不属于我们,是多余的烦恼。所以,人应该安分点,本分点。
  除此之外,老子还提到了一种随遇而安的思想,不要太多心,没有希望便不会有失望。但人能做到吗?必然不能,而影子却能做到,正因为如此,它才无祸无福。的确,影子还有很多比人厉害的长处。比如,影子之间不会相互利用,影子相叠加还是影子。而人只会相互利用,两个人合在一起就只能成为一对相互折磨的怪物。"心境安泰镇定的人就会发出自然的光芒。发出自然光芒的,人各自显其为人,物各自显其为物。注重修养的人,才能保持较高的道德境界;保持较高的道德境界,人们就会自然地向往他,上天也会帮助他。人们所依附的,称他为天人;上天辅佐的,称他为天子。"智者想安静生活,可以吗?不行的!人民需要他,人民不会放过他。智者一旦被人依附,就要花费精神去保护人民。这样一来,世间对他的要求就更高了。
  第52节:勉强自己就是庸人自扰(4)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