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地理 > 金陵春梦之一:郑三发子TXT下载

金陵春梦之一:郑三发子

作者:唐人(近代)
栏目:历史.地理
类别:现代
大小:677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金陵春梦》是一部长达230万字的章回小说,全书共分八集三百二十回。写蒋介石在大陆的大半生,从崛起到覆灭,遁往台湾,另续残梦为止。八集分别为《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和《大江东去》。起自第一回《逃荒年郑家拆骨肉;找奶妈蒋府迎新人》,终于第三百二十回(第八集第四十回)《炮声雷鸣,大上海胜利解放;五内如焚,蒋介石澎湖栖身》。既写蒋介石几十年中的行事,更写中国几十年间的变迁。从每一集的题名就可以看到,这一段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包括进去了。八集互相衔接,也可独立成书。
  它最大量的读者还是在大陆。有相当长一个时期,它是唯一能在大陆销行的香港书籍。而唐人是从南到北,大陆许多人知道的唯一香港作家,尽管这部书长时期只是“内部发行”。在台湾,长时期当然是禁书。在香港和海外,当然是畅销书。由于许多人对蒋介石的过去并不那么知道,对“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沧桑巨变也并不了然,因此对这样的一部书就特别有兴趣了。这是一部演义小说。首先是纪实,然后是演义,不免有艺术的加工,夸张以至细节上不可免的虚构。《三国演义》的不同于《三国志》,不就是如此?
  郑三发子是书中首先引人入胜的情节。有人说,这就是虚构的。但也有一些旁证材料,如抗战期间曾有许昌郑姓的人,自称是蒋介石原来的兄长,到重庆寻弟。这是确有其事的。有曾和此人同监的“华子良”可以证实。但有这事并不等于有那事——有郑三发子,有郑母改嫁……这一些传闻就始终无法证实了。相反的,有另一些考证,证明传闻之不可能。在严肃的历史事实面前,不能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吧。就算这样,也并不能否定《金陵春梦》的价值。首先,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他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改再改,根据确定无误的材料作修改。有的已经改了,有的却来不及,有的是他自己还没有确信有误,如郑三发了,他当然不可能改。这是肯定的,作者不是要用自己也不相信的材料,编造故事,哗众取宠。其次,这部长篇中别的许多重大事件是不虚无误的。比之于郑三发子这一点,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一个指头无妨去存疑,九个指头依然要珍视。这些都是有许多当事人后来现身说法,补充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的,如三大战役就是这样,作者都尽可能把它们作为可靠的根据,引用、补充或改其初作了。历史的真相只有在不断地袒露、补充、修正,才能逐渐更近于真实。这需要几十年,有时甚至几百年时间。而小说不等同于纪实,不能要求它绝对的准确,而且不作任何演义。《金陵春梦》的写作还有另一个一般小说作者不会遇到的困难。它的题材尽管是过去了的,过去了许久或过去还不久的,但还是有它的敏感性,而且这敏感又是多变的。这就使作者下笔为难,今天写了的,明天可能要改,后天可能还要改。这不是作者可以掌握的。这是吃力不讨好之处。此中甘苦,不难想见。
  作者简介
  唐 人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19-1981
  民 族: 汉族
  原名严庆澍。江苏吴县人。曾就读于燕京大学中文系。1938年在长沙参加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后赴邵阳战地书报供应所,1940年在邓县创办三一出版社,后任西安东南中学教师,上海《大公报》编辑,1947年赴台北建立《大公报》分馆,1949年赴香港任《新晚报》编辑主任、代总编辑。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长篇小说《金陵春梦》、《草山残梦》,小说《长相忆》、《苍天》、《赎罪》,电影文学剧本《华灯初上》、《一见钟情》、《血染黄金》、《菊子姑娘》等。
  其中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历史演义体小说《金陵春梦》,写蒋介石从发迹、上台到失败的经历,60年代风行内地
  另,《草山残梦》八卷,写蒋介石到台湾以后的生活,《蒋后主秘录》写蒋经国,《苍天》写香港两个家庭的变迁。
  作者自序
  《金陡春梦》一至八集(其中一至四集经过修订),将由北京出版社陆续出版。
  这是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三十年间,反映了海内外广大读者对拙作的鼓励,在这基础上,北京出版社还打算出一部分精装本以便读者先生翻阅、指正和保存。而出版精装本的第一位建议者华嘉同志,五十年代末早已在广州提出,二十多年后得成事实,他老兄定感高兴,而在下对于这些鼓励,汗颜之余,当然极为感激。
  北京出版社还建议,费彝民先生和罗承勋(丝韦)先生为《金陵春梦》初版所作的《序》都很好,只因时移势易,似该另写。但费、罗二位工作极忙,不便打扰,应由在下自作说明,并答复读者三十多年来所提出的一些问题。这样,在下就遵命献丑了。
  从一九四九年迄今,在我学习写作,乃至病后治疗过程中,曾蒙不少良师益友关切指导。在几位使我铭感肺腑的长辈之前,我私下誓以“写得象样点”的作品为报,可是目的未达,已有两位惨遭林彪、江青迫害,再也听不到他们的教导,使我不能不热泪纵横,呼唤着他们放声痛哭。范长江、金仲华两位长辈,过早地永离人世了。
  因此,对于幸免于难的几位前辈,这里就非常诚挚地为他们的健康长寿祝福!祝福他们已经欢畅地驰骋干各个建设的征途,为国增光,为民造福!
  读者当然清楚,这里不仅为一、二志士仁人之逝而哭,而是为中华民族的不幸遭遇而哭;这里不仅为一二项成就而笑,而是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笑。有如抨击蒋介石王朝的不成样子,绝非“为反蒋而反蒋”,而是因为他曾以二十多年悠长的时光,严重戕害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我在医院治病多年,虽未“与世隔绝”,却也孤陋寡闻。北京出版社的朋友体谅我犹在病房,建议我以香港一九八○年第一期《开卷》杂志所刊的《关子<金陵春梦>及其它》拙文为基础作序,以节省体力,这实在使我感激。
  写《金陵春梦》要从《侍卫官杂记》说起。《新晚报》初期刊登这篇小说,之后出了单行本,作者宋乔写蒋介石的肤浅与无聊相当有趣,读者却有这么一个意见,蒋介石当真是这样浅薄可笑?为了说明蒋介石之所以成为蒋介石——连美国总统都曾为之头痛,《新晚报》主编认为最好再写一篇,在读者印象中塑造一个“真正的蒋介石”,而且这一意见越来越多,大概当时距离全国解放为时未久,人们对蒋的“厉害”记忆犹新之故吧!
  编辑部开例会时,总编辑罗承勋先生便把这件事提了出来,与会者人人摇头,表示不感兴趣和不能胜任,对于“写蒋介石”没有创作冲动。大家都只有三十左右的年纪,对蒋认识不够,无从下手。记得一致提议函请北京等地老前辈帮忙,不久回信说,大家都忙,没有时间替香港报纸写小说,请《新晚报》自己解决。
  已经记不清开过几次例会,反正最后决定作为一个写作任务处理,而末了这任务竟落在我的身上。在《大公报》、《新晚报》编辑部里,说到写文章真是好手似云,而所以轮到我这个“附骥尾者”,同事们的意见是:一、我在蒋介石“发迹”的上海住过;二、上过抗日战争前方;三、到过内战前方;四、跑过一些地方包括台湾;五、其实这是个重要原因——当时我每天写稿不过两三千字——“反正你有空,就这样了”。
  对我来说,真是任务艰巨。对于一个人人皆知的角色,不比一般小说中人物,可以虚构,又不能仅凭资料去写,否则效果与催眠剂无异。冯平山图书馆等有关蒋的资料有的是,但是不敢用,烦闷不堪时想到了友人惠赠我的五页“八行笺”。
  那是一九四九年冬天,有一位真正的蒋介石侍从室侍卫官退休后来港,寻亲访友,希望“叶落归根”,并且很快获得批准。在他回乡之前用八行笺写下了一些有关蒋的情况,内一中有五页是记载抗战时他奉蒋之命,在重庆监视蒋的兄长郑绍发的经过。由于事隔三十年,已记不起这五页纸由友人送给我的经过,反正当时在烦闷不堪时想到了它,并且全家协力寻觅,花了几天功夫才找到了这薄薄的五页纸。
  然而一则以喜,一则以疑,我不大相信这位侍卫官所经历的,蒋介石怎么会有这一段传奇式的故事?然后根据他的家谱、浙江地方志、风俗习惯、蒋的传记等等逐一核对,再加上他的成长过程和各个阶段的表现,我才深信这位侍卫官的所述,而且他没有“骇人听闻”的必要,这五页八行笺与其说是欠缺文采,毋宁说是朴实无华。于是我就动笔写《金陵春梦》的第一集《郑三发子》。连载第一天发稿,排字房催排笔名时,才从“宋乔”身上得到启发,起了个“唐人”的笔名,唐、宋、元、明、清,顺口嘛。
  事后证明,读者对这个样子的开头是感到兴趣的。我自己对相反的意见或抨击也非常留意,倒不是担心有人控告我毁谤,而是担心有人责备我为反蒋而出此一着并不光采,其实拙作中对蒋母寡妇再嫁这一些是十分同情的。反蒋也在于反他从郑三发子变成蒋介石后,就忘记了灾民痛苦而骑到人民头上,并没有反对郑三发子,可能这明确的态度获得了“忠贞之士”的“认可”,台港蒋方人士亦未因此骂街。
  某报月刊曾有专文为蒋“辟谣”说,蒋并非郑三发子,也非蒋母与雪窦寺和尚所生,而是他寡母与一不知名的村人所生,云云,这一辟谣却列入了旁证范畴,大概为作者所未料及。
  一九八一年香港《七十年代》上曾发表一篇文章,说该文作者游览浙江奉化溪口时,未闻郑三发子的说法,在下所写尽属“空穴来风”,希望在下到奉化看看。一九八一年香港《镜报》也曾发表一篇文章,内说郑三发子的事情“毫无根据”,蒋氏家谱和奉化乡人都不知郑三发子其人其事,似责我不应该为反蒋而出此曲笔,并认为蒋介石的“千秋功罪”犹待评论,要“对得起历史”云云。
  在此要答复这一类“否定郑三发子”者的是,我一开始曾不信其事,后经研究而终信其事,然绝非为反蒋计,这在拙作中写得很清楚。在奉化乡亲和蒋家族谱上绝对不可能找到“郑三发子”,请问假若有知其事者,在蒋荼毒生灵的二十多年中谁敢透露?族谱更不可靠,特别是蒋介石在东北大败,眼看行将全面崩溃时,居然把“重修家谱”列入头等重要日程,修谱完毕后还派蒋经国回乡祭谱(刊拙作第七集《三大战役》),于此我对蒋氏族谱作伪的看法更坚定了。——他对《宪法》都要改,遑论族谱?他连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都要改,矧乎族谱?
  至于“千秋功罪”,应该是早已“定论”的了。但是蒋介石一生也非毫无一是,例如他反对“台湾独立”,反对“两个中国”,反对“苏俄侵华”,等等,尽管他之反对在于他个人的利益。一、二外国当年“侵华”,他之甘作虎怅,甚至不惜露面,却不象“郑三发子”这回事瞒得住,而是举世皆知的。
  正因如此,有一些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伪军的人,被人民解放军俘虏后,供述奉蒋之命“曲线救国”的经过,《金陵春梦》如实转载了。如今那些伪军官早已做了好人,因之修订本将有关人名删除,但“曲线教国”这回事不能删掉。当年他们曾经有违“民族大义”,其主要责任都在蒋介石,今天他们的后辈应该欢欣做人,无所顾虑的了。
  反对有“郑三发子”其事者,相信必因下面一件事情而大皱眉头:一九八一年四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内部发行的《河南文史资料》第五辑中,有三篇《关于蒋介石家世》的文章,张仲鲁撰写的《一些传闻》,作于一九六二年五月三十日,李延朗写的《点滴见闻》和该书编者所写的《补充》,三文短小精悍,俱非为《金陵春梦》而作,却异曲同工,都为“郑三发子”提供了更多的旁证。
  ——再说一遍:在下绝非“为反蒋而反蒋”。
  另外,有一位当年曾任台北《平言日报》总编辑的薛斯人先生,则在香港一家业己关门的日报上大揭我的“秘辛”,说我“向壁虚构”,写《金陵春梦》稿费赚了不少,“私家车有两部之多,白天写稿晚上上舞厅”。多谢他“捧场”说我“漂亮”,还说我是个“出血大户”,他的“打击”在我友人间曾引起颇久谈助,因为我只有一部“11号车”(两条腿),在巴士站苦候巴士时,朋友邂逅便开玩笑,“你又在这里等你的两部私家车吧!”至于晚上去舞场做“出血大户”(肯花钱的大阔佬),倒并未燃起老伴的怒火,因为她知道我压根儿不会跳舞,同时更清楚我晚上都在埋头写稿。
金陵春梦之一:郑三发子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第 3 页第 4 页第 5 页第 6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