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地理 > 在历史的拐角处TXT下载

在历史的拐角处

作者:李亚平 (现代)
栏目:历史.地理
类别:古典
大小:546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多尔衮没有子女,其情形和《红楼梦》中所言一模一样:“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多尔衮则不止是一片白茫茫大地。一位汉语名字叫卫匡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写过一本闻名的书,书名叫《鞑靼战纪》。其中记载道,在皇帝的命令下,多尔衮的尸体被挖出来,经过鞭抽棒打之后,砍下了脑袋示众。  五年后,监察官员彭长庚、许尔安为多尔衮鸣不平,认为“皇太极创业于沈阳,大家都有功劳,但多尔衮之功为冠”,要求为他平反昭雪。这两位勇敢的官员不但没有能够让大家学会尊重事实,他们自己反而被判处死刑,最后,皇帝下令将他们流放到了宁古塔。就此,多尔衮在大清朝定鼎中原时所立下的盖世功勋,大体沉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直到一百多年后才被重新翻腾出来。  无论如何,多尔衮已经成为过去,如今,十三岁的福临开始亲政。  这个在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双重影响下长大的孩子,表现出了鲜明的双重人格,在众目睽睽的朝堂上,他雍容俨然,颇有人君气象,退朝回宫后,则骄纵易怒,异常横暴。不止一种史料里谈到,这位小皇帝时常会失去控制,经常在暴怒中鞭打宦官和宫女们。史书上使用的形容词汇叫“龙性难撄”,就是这位小皇帝喜怒无常,非凡不好惹的意思。从而,导致在他十一年的执政生涯中,将母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妻关系全部搞得高度复杂,国事私情统统叫人一言难尽。  正月十七日,福临亲政后的第五天,群臣奏请皇帝批准,在二月份为皇帝举行大婚典礼。小皇帝干净利索地批示:“所奏不准行!”群臣立即被震晕。本来,请皇帝批准只是一个形式,因为这桩婚事早已由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确定。新娘子是孝庄皇太后的亲侄女,皇帝的亲表妹,既有亲上加亲的意思,也有笼络蒙古贵族的含义,还有皇太后加强自己娘家力量的深意在,哪里容十三岁的小皇帝不准行?!于是,经过几番折冲,八个月后,大婚典礼举行。  谁知,两年多以后,顺治十年八月,未满十六岁的顺治皇帝忽然下诏公布废后,在朝野上下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福临直截了当地道出了自己的不满,这个皇后是“因亲定婚,未经选择”,将矛头直指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皇帝明明白白地告诉全国臣民,自己和皇后有夫妻之名,无夫妻之实,结婚三年没有过夫妻生活,这个皇后根本就不具备母仪天下的能力与资格。据福临说,这位皇后虽然长得美艳,但心地不端,非凡崇尚奢侈,极度忌妒,见到容貌漂亮一点的女孩子就感到憎恶,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且对皇帝的一举一动都要猜忌防范,因此,自己就尽量不见她。而在此期间,其他妃嫔为他生了两个孩子,未来的康熙皇帝也将在半年后降生。  在群臣的竭力反对浪潮中,福临停止了对皇太后的晨昏定省之礼,不接见任何人,包括孝庄皇太后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这位苏麻喇姑从小把福临带大,福临称之为姐姐,可能是他最为亲密的朋友。  耐人寻味的是,孝庄皇太后起初一言不发,后来,在势成僵局之际,她主动出面说服诸王大臣,同意废后,牺牲掉自己的亲侄女,成全了儿子福临。实际上,皇太后等于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诏告天下,皇帝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皇帝的意志!十六岁的青年皇帝从此将军国大政的决定权牢牢掌控到了自己手里。  顺治皇帝二十四岁去世。在他短短的一生中,见诸史册的后、妃、庶妃十九人,没有生育而失载的不知凡几。他有八个儿子,五个女儿。第一个儿子在他十三岁时出生,生下后来的康熙皇帝玄烨时,他是十五岁。在他的后妃中,有五位来自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博尔济吉特部落,来自孝庄皇太后的亲族。不过,在福临的十三个子女中,没有一个是这些后妃所出。曲折地表达出了这位皇帝对自己母亲的态度。  顺治皇帝的第二位皇后,也是博尔济吉特氏,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孙女、福临的外甥女。她是在第一位皇后被废的一年后册立的。到顺治十五年正月初三,刚刚过完春节,皇帝便下令“停进中宫笺表”,就是虽然保留皇后名位,但中止皇后治理内宫权力的意思。一年后,皇帝因为一件小事又下旨痛责孝庄皇太后的两个同胞哥哥,也就是自己的舅舅,并预备命令有关部门严加议处。这两件事情最后全都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只是皇帝发泄了一下对母后的不满而已,其实,其中隐藏着一段绝大的隐情——就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从史书上看,福临对于他的后、妃、子、女们的感情十分冷淡。前两位皇后备受视若无睹的折磨,临死时,他都不许她们前来见最后一面。对于子女,也是一样。临终安排接班人选时,他一度坚持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堂兄弟,而不愿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继位。其中,可能也都有这场爱情在发生作用。  董鄂氏原是福临的弟弟博穆博果尔的妻子。在皇太极的十一个儿子中,博穆博果尔最小。他的母亲是麟趾宫贵妃,在皇太极的崇德五宫中,名位排在福临的母亲永福宫庄妃的前面。董鄂氏的父亲曾经担任过内大臣,并且可能出任过江南苏州一带的地方长官。董鄂氏从小在富庶甲天下的人文荟萃之地长大,读过不少汉家诗文典籍,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因此,行为举止很有江南闺秀的温婉气象,据说,在满族亲眷中颇被视为异类。  顺治九年,按照大清制度,十四岁的董鄂氏选秀入宫,被指配给博穆博果尔为妻,她的年纪比自己的丈夫可能大两岁。按照大清皇室规定,帝国勋贵们的妻子必须轮流入宫陪侍后妃。作为皇帝的弟媳妇,董鄂氏负责入侍的是孝庄皇太后。按照皇室制度,皇帝天天必须早晚两次到皇太后宫中请安,术语叫“晨昏定省”。于是,皇帝和自己的弟媳不可避免地碰了面,并一见钟情,从此陷入死去活来的热恋之中。当时,这两个年轻人的年龄大约都在十六岁上下。  顺治十一年四月,奉皇太后懿旨,皇帝下令废止了勋贵妻子入侍的制度。显然,这与孝庄皇太后发现皇帝的出轨恋情有关。两个月后,在孝庄皇太后的坚持下,皇帝册封了第二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  在两代人之间,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在陷入热恋中的年轻人面前,老年人时常会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强力干预的结果,往往不是所有的人都陷入痛苦,就是以悲剧告终。如今的情形也是如此。  博穆博果尔可能继续了蒙古人与女真人好勇斗狠的遗传基因,从小就渴望领兵打仗,在疆场血战中建功立业。顺治十二年二月,福临下令册封自己这个时年十五岁、没有尺寸之功的弟弟为和硕襄亲王,然后派他随军出征。结果,这小王爷不但没能杀敌立功,反而受到了真正的羞辱。  关于这一段历史,各种史书记载得简约含混,欲说还休。好在闻名的传教士汤若望也记载了这件事情。将种种说法综合起来,情形大约如下:  有一天,一帮军士聚在一起侃大山,说到这位和硕襄亲王时,人们颇为不屑,很是鄙夷地谈论着王妃董鄂氏红杏出墙,方才为小王爷挣来一顶崇高的绿帽子等等。兴高采烈的人们谁也没有注重到,那小王爷就在边上听着呢。这天璜贵胄、骄纵无比的小爷哪里受过这种羞辱?他操起一把利剑就向那帮家伙杀来。一时间哀声四起,惨叫连连。随后,他返回王府找董鄂王妃兴师问罪。左右吞吞吐吐地告诉他,王妃进宫去了。博穆博果尔又发疯一般闯进皇宫大内。结果,据说被他的哥哥顺治皇帝当众打了两个耳光。处于半昏迷半疯狂状态的博穆博果尔大声号哭,回到王府便上吊自杀了。  这件事情发生在顺治十三年七月三日。当日,大清官方史书《清实录》记载了下列一行字:  “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薨,年十六。”  一个月后,八月二十五日,董鄂氏被封为皇帝之贤妃;十二月五日,又下诏旨,正式册封她为皇贵妃。  从此,顺治皇帝福临有了一段幸福时光。而这皇贵妃处境之艰难之尴尬则可以想见。  进宫以后,董鄂皇贵妃在人际关系上如履薄冰,处理得十分艰辛。除了对皇太后、皇后丝毫不敢怠慢之外,就连对她们身边的工作人员也都万分小心,年长的叫大妈,年轻的叫姐姐,想方设法增加其他妃嫔承受皇帝恩泽雨露的机会。如此,一点一点化解人们异样的目光。据说,皇帝批阅公文时,有时会让她帮助参考,她一概“固辞不可”,不敢干预国政。然而,每当秋天皇帝审决刑部报上来的死刑犯名单时,董鄂氏都会恳请皇帝谨慎小心,说是“民命至重,死不可复生”,宁愿失之宽,不可失之严。由此,这位皇贵妃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谅解甚至好感。

  然而,好景不长。  顺治十四年十月,董鄂氏生下一个儿子,两个多月后,这小皇子不幸夭折。偏偏就在这个期间,孝庄皇太后身体不舒适,移驾到几十里地之外的南苑养病,并命令后妃们前去侍候。这位产后不久且痛失爱子的皇贵妃只能在数九隆冬的冰天雪地之中,前去“朝夕奉侍,废寝忘食”。结果,种下病根,此后三年间缠绵于病榻之上,并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去世。汤若望记载,顺治皇帝面对死者“竟至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当时和后世都有人认为,南苑是皇家猎场,到了冬季便一派肃杀,那孝庄皇太后实在没有理由在这种时候偏偏到那儿去养病,除非是她存着心想折腾什么人。因此,很难说这种情形不是她为了报复董鄂氏所故意导演的一场悲剧。董鄂氏死后,顺治皇帝写了一篇《董妃行状》,称得上字字血,声声泪。全文1500多字,酸辣兼备,处处话里有话,似乎就是为了讥刺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的心机与伪善。据说,董鄂妃死前,虽然受封皇贵妃已经数年时间,她却绝无积蓄。临死时,她请求皇帝把所有人致送的葬礼礼金施散给贫穷人家。福临则在为董鄂妃举办治丧活动期间,下令追封皇贵妃为皇后,将董鄂妃宫中服役的三十名女官、太监、宫女全部杀死,为皇贵妃殉葬,并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故意违犯皇家规制,将丧葬规格提高到了与皇太后、皇帝同样的等级。  据说,为董鄂妃——如今的董鄂皇后举行的大部分丧葬仪式,孝庄皇太后都率领众后妃前来参加。在那种情形下相见时,真不知这一对母子情何以堪?  遥想当年,有谁能够说清这场皇家恩怨的孰是孰非、孰因孰果?  董鄂妃死后,顺治皇帝福临了无生趣。几乎是在此同时,他决心落发出家,遁入空门。他半是请求半是强迫,让禅宗临济宗的一个和尚在万善殿中为自己落了发。然后,预备举行皈依仪式,正式出家为僧。  此时的孝庄皇太后知道自己对儿子已经完全失去了影响力,她派遣人马火速赶往浙江湖州,召为皇帝落发那个和尚的师傅来京。这个老和尚法名叫玉林绣,他深知,这件事情处理不好后果有多么可怕。于是,来到皇宫以后,并不去见皇帝,而是径直来到万善殿,命众僧徒把那个不知深浅、为皇帝落发的家伙捆绑起来,预备把他活活烧死。  老和尚在庭院里搭起一座高台,下面堆满薪柴。就在他拿着火把预备点火之际,闻讯赶来的顺治皇帝福临,从老和尚手中夺下了火把,答应蓄发,不再出家。  四个月以后,公元1661年即大清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皇帝没有出席百官朝贺的元旦大典。第二天,清代官方史书《清实录》记载:上不豫——皇帝龙体欠安。有众多资料显示,这一天,皇帝来到了位于宣武门外西南的悯忠寺,出席了太监吴良辅削发为僧的仪式。这个吴良辅是个从小陪伴皇帝一起长大的太监,此次,他作为皇帝的替身,受命代皇帝出家为僧。皇帝死后,他马上被孝庄皇太后下令从寺庙里抓回来处死。理由是,他勾引调唆坏了皇帝,他要为皇帝生前的所有不当举止负责。  到正月初六,先是说皇帝身体偶然感到不舒适,随后同一天,便说“上大渐”——皇帝进入了弥留状态。当晚,到初七日子时,即初六晚上十二点,皇帝就死在了养心殿。他得的什么病?怎么治的?经过如何等等等等全无记载。然后,就是遗诏颁于天下。  就此,顺治皇帝之死成为大清朝的一个谜团。  有许多人坚信,顺治皇帝真的出家去了五台山。否则,对佛祖并没有那么虔诚的孝庄皇太后与康熙皇帝,不会三番五次地前去五台山烧香礼佛。情感丰富细腻的人们则倾向于认为,顺治皇帝福临是在对董鄂氏的绵绵思念中郁郁殉情而死。最没有想象力的一批人,觉得顺治皇帝应该是染上了满族人最缺少反抗力的天花,从而一病不起的。  顺治皇帝福临在位十八年,于国家治理上基本沿袭了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方针大略,其他甚少建树。据说,福临十分倾慕汉家文化,曾经废寝忘食地苦心钻研,甚至累得吐过血。他能诗善画,很有汉族士大夫的风致,在融洽满汉之间的关系上可能起过不小的作用。在私德上,留给人们指责的地方不少。然而,孟森先生认为,这位皇帝“媚佛而不以布施土木病民,宠妾而不以女谒苞苴干政”,可见其“理解之超,情感之笃,萧然忘其万乘之尊,真美质也”(孟森《明清史讲义》)。对他的个人资质评价不低。可惜的是,在他母亲和多尔衮的摆布下,这位“天生福人”生活得实在是算不上幸福,他给自己帝国臣民带来的,也甚少福祉可言。若假以时日,或许能够做得更出色一些。可惜,在时年二十四虚岁的鼎盛之年便匆匆逝去。
在历史的拐角处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第 3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随机推荐

更多>>

相关下载